CN105323849B -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23849B CN105323849B CN201410307862.9A CN201410307862A CN105323849B CN 105323849 B CN105323849 B CN 105323849B CN 201410307862 A CN201410307862 A CN 201410307862A CN 105323849 B CN105323849 B CN 1053238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link
- downlink
- serving cell
- pucch
- cel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基站发送消息至用户设备,其中,该消息用于配置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其中,该发送模式包括: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没有提供对PUCCH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的支持问题,从而实现了对PUCCH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的支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终端的上行信道包括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Channel,PRACH),进一步PUSCH中可以传输数据信息、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HARQ-ACK)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PUCCH中可以传输SR、HARQ-ACK和CSI。
为了满足高级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Advanced, ITU-Advanced)的要求,作为LTE的演进标准的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 Advanced, LTE-A)系统需要支持更大的系统带宽(最高可达100MHz),并需要后向兼容LTE现有的标准。在现有的LTE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将LTE系统的带宽进行合并来获得更大的带宽,这种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高级国际移动通讯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Advanced,IMT-Advance)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缓解频谱资源紧缺,进而优化频谱资源的利用。
在引入了载波聚合的系统中,进行聚合的载波称为分量载波(ComponentCarrier,CC),也称为一个服务小区(Serving Cell,SC)。同时,还提出了主分量载波/小区(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Cell,PCC/PCell)和辅分量载波/小区(SecondaryComponent Carrier/Cell,SCC/SCell) 的概念,在进行了载波聚合的系统中,至少包含一个主服务小区和辅服务小区,其中主服务小区一直处于激活状态。
在现有的载波聚合系统中,上行控制信息,包括SR,HARQ-ACK以及CSI,当没有PUSCH 同时发送时,上述控制信息只能在PCell的PUCCH上发送。这种方式在载波聚合初期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随着后续演进,比如小型小区(SmallCell) 的增强,各个Small Cell不共址(non-co-located)也将会是CA的一个重要场景。在这种场景下,如果Small Cell的数量众多,而PUCCH又仅局限在PCell上发送的话,PCell的PUCCH 的开销将会成为问题。
缓解PCell的PUCCH开销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允许PUCCH在SCell上发送。然而,由于在现有载波聚合机制中,PUCCH只能在PCell上发送,因此,当支持PUCCH同时在PCell 和SCell上发送时,需要引入一些相应的机制,才能保证终端的正常工作。
针对相关技术中没有提供对PUCCH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的支持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包括:基站发送消息至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消息用于配置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其中,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和/或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基站将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包括:所述基站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将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可选地,所述基站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传递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包括以下之一: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大于2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以下之一的预设规则确定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或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所述TDD服务小区和所述FDD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配置所述用户设备在上行辅服务小区发送PUCCH所需的参数,其中,所述参数包括:新配置的专用于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PUCCH的PUCCH-config-SCell参数、或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共用的现有的PUCCH-config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包括: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其中,所述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消息指示的PUCCH的发送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或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获取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包括以下之一: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用户设备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大于2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以下之一的预设规则确定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或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所述TDD服务小区和所述FDD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的RRC层配置参数,其中,所述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ACK/NACK与CQ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时ACK/NACK与CS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与SRS同传配置参数 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发送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分别对应的 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中一个使能,另一个不使能;所述用户设备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同时发送 HARQ-ACK和CSI,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 上只发送HARQ-ACK的情况下,所述用户设备将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服务小区上需要发送的P-CSI放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服务小区上,并与HARQ-ACK同时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消息从基站发送至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消息用于配置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 PUCCH的发送模式,其中,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传递模块,用于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 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
可选地,所述传递模块还用于: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将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可选地,所述传递模块还用于: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传递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配置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配置所述用户设备在上行辅服务小区发送PUCCH所需的参数,其中,所述参数包括:新配置的专用于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PUCCH发送的PUCCH-config-SCell参数、或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共用的现有的PUCCH-config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其中,所述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 的发送模式,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消息指示的PUCCH的发送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 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或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获取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以下之一: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四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 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六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以及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包括以下之一:第七确定单元,用于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并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 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八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九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十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十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十三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所述TDD服务小区和所述FDD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配置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的RRC层配置参数,其中,所述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ACK/NACK与CQ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时ACK/NACK与CS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与SRS同传配置参数 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发送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分别对应的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中一个使能,另一个不使能;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同时发送HARQ-ACK和CSI,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 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只发送HARQ-ACK的情况下,将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服务小区上需要发送的P-CSI放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服务小区上,并与HARQ-ACK同时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上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上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
通过本发明,采用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配置该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的PUCCH的发送模式的消息的方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没有提供对PUCCH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的支持问题,从而实现了对PUCCH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的支持。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1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2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一;
图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2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二;
图6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2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三;
图7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2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四;
图8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3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4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5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6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7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8的消息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基站发送消息至用户设备,其中,消息用于配置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
其中,PUCCH的发送模式用于指示发送PUCCH的上行服务小区。例如,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通过上述步骤,采用了基站向用户设备(即终端、通讯设备)发送配置该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的PUCCH的发送模式的消息的方式,从而使得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消息协商PUCCH的发送模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没有提供对PUCCH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的支持问题,从而实现了对PUCCH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的支持。
可选地,在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至少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或者这两种方式的组合传递必要的服务小区信息,例如:
方式一: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
方式二: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在采用方式一的情况下,可选地,基站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将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其中,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可选地,在通过RRC信令或者MAC信令传递服务小区信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位图的方式编码服务小区的信息,例如:基站通过建立在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传递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至用户设备,其中,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在采用方式二的情况下,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包括以下之一的配置可供选择:
1、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2、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 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3、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4、用户设备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5、用户设备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在采用方式二的情况下,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还可以采用: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大于2的情况下,用户设备根据以下之一的预设规则确定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或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
1、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2、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3、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4、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在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其中,在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TDD服务小区和FDD 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可选地,在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基站将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以及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 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或者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 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以及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在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基站向用户设备配置用户设备在上行辅服务小区发送PUCCH所需的参数,其中,参数包括:新配置的专用于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PUCCH发送的参数,例如新增名为PUCCH-config-SCell的参数、或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共用的现有的参数,例如PUCCH-config参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其中,该消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
步骤S104,用户设备根据消息中指示的发送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PUCCH的发送模式包括: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可选地,在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或者这两种方式的组合传递必要的服务小区信息:
方式一: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方式二: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在采用方式一的情况下,可选地,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包括:用户设备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其中,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其中,用户设备通过建立在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获取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其中,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包括以下之一的方式:
1、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2、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 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3、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4、用户设备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5、用户设备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大于2的情况下,用户设备根据以下之一的预设规则确定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或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
1、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2、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3、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4、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在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其中,在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TDD服务小区和FDD 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可选地,在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基站将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以及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 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或者
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以及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在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用户设备接收并配置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的RRC层配置参数,其中,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ACK/NACK与CQI同传配置参数,例如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时 ACK/NACK与CSI同传配置参数,例如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 与SRS同传配置参数,例如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其中,这些配置参数的具体定义可以参见3GPP TS36.331。
可选地,在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用户设备确定发送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分别对应的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中一个使能,另一个不使能;用户设备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同时发送 HARQ-ACK和CSI,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 上只发送HARQ-ACK的情况下,将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服务小区上需要发送的P-CSI放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服务小区上,并与 HARQ-ACK同时发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位于基站中,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装置实施例中描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对应于上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实施例,其装置中具体的模块或单元的结构可能并不是公知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公知的技术以及本实施例中披露的技术内容得以轻松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消息从基站发送至用户设备,其中,消息用于配置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
其中,PUCCH的发送模式包括: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可选地,装置还包括:传递模块,用于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 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
可选地,传递模块还用于: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将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其中,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可选地,传递模块还用于:通过建立在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传递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至用户设备,其中,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配置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配置用户设备在上行辅服务小区发送PUCCH所需的参数,其中,参数包括:新配置的专用于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PUCCH发送的PUCCH-config-SCell参数、或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共用的现有的PUCCH-config参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位于用户设备中,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22和第一发送模块24,其中,第一接收模块22,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其中,该消息用于配置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第一发送模块24耦合至第一接收模块22,用于根据消息中指示的发送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PUCCH的发送模式包括: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可选地,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或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其中,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可选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建立在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获取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其中,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以下之一: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 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四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 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六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以及第二确定模块还包括以下之一:第七确定单元,用于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并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八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九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十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第十二确定单元,用于在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第十三确定单元,用于在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可选地,装置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配置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的 RRC层配置参数,其中,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
可选地,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发送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分别对应的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中一个使能,另一个不使能;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同时发送HARQ-ACK和CSI,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只发送HARQ-ACK的情况下,将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服务小区上需要发送的P-CSI放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服务小区上,并与HARQ-ACK同时发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上述的任一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上述任一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模块、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所描述的模块、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图2 所示的装置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第一接收模块22和第一发送模块24。其中,这些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模块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接收模块22还可以被描述为“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的模块”。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实现方法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优选的实施例对其实现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终端和基站,该优选实施例涉及长期演进高级系统,具体地说,涉及LTE-Advanced中在载波聚合时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终端和基站。
本优选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配置方法,包括:基站给终端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配置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模式包括:上行控制信道仅在上行PCell上发送以及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
进一步的,当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为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时,基站通过以下方式之一通知终端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方式1:信令方式;
方式2:预定义方式;
方式3:信令结合预定义的方式;
其中,方式3是指上行SCell信息和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之中的一部分由方式1确定,另一部分由方式2确定。
进一步的,当通过信令方式时,所述基站通过RRC层信令或MAC层信令指示携带PUCCH 的上行SCell的服务小区索引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例如,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的RRC 层信令或MAC层信令采用如下方式:建立一张比特位图(Bitmap),所述的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终端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每一位用于指示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在所述上行PCell还是在所述上行SCell上发送。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为:
(1)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1:除上行PCell以外的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
(2)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2:除上行PCell以外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
(3)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3:除上行PCell以外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
(4)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4:载频距离上行PCell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5)预定于SCell指示规则5:当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服务小区;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服务下行服务小区信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把配置给终端的下行服务小区分为两个组,组0与上行PCell对应,组1与携带PUCCH 的上行SCell对应;其中下行PCell属于组0,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满足默认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组1,其余下行服务小区(当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超过2个时)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属于组0还是组1:
(1)预定义分组规则1:按照服务小区索引进行模2操作,余数为0的属于组0,余数为1的属于组1;
(2)预定义分组规则2:当只有一个服务小区时,所述服务小区属于组1;当有两个服务小区时,服务小区索引相对比较小的一个属于组0,另一个属于组1;当有三个服务小区时,服务小区索引相对最小的属于组0,其余两个属于组1;
(3)预定义分组规则3:与下行PCell同属于一个频带(band)的,属于组0,否则属于组1;
(4)预定义分组规则4:被下行PCell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组0,否则属于组 1;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 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为配置给终端的下行服务小区采用如下顺序进行编号:先是下行PCell,接着是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最后是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假设一共有N 个下行服务小区,编号后从PCell开始依次为0,1,…,N-1,把编号为{0,1,….}的下行服务小区作为组0,组0与上行PCell对应,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作为组1,当与组1 中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只有一个时,则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当与组1中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超过一个时,携带PUCCH的上行 SCell为: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PCell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 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当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和FDD聚合,则T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F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
进一步的,当通过信令结合预定义的方式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1)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通过信令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通过上述预定义方式之一确定;
(2)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通过上述预定义方式之一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 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通过上述信令方式确定;
进一步的,当基站配置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模式为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 上发送时,对于在上行SCell发送PUCCH所需的相关参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1)额外配置一套PUCCH-config-SCell,专门用于上行SCell上PUCCH的发送;
(2)现有协议配置的PUCCH-config参数,同样适用于上行SCell上PUCCH的发送,也就是上行PCell与上行SCell共用一套PUCCH-config参数;
本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终端接收基站的配置信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包括:上行控制信道仅在上行PCell上发送以及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
进一步的,当终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为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 上发送时,终端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方式1:信令方式;
方式2:预定义方式;
方式3:信令结合预定义的方式;
其中,方式3是指上行SCell信息和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之中的一部分由方式1确定,另一部分由方式2确定。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终端根据与基站约定好的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可以为以下之一:
(1)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1:除上行PCell以外的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
(2)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2:除上行PCell以外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
(3)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3:除上行PCell以外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
(4)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4:载频距离上行PCell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5)预定于SCell指示规则5:当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服务小区;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终端根据与基站约定好的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服务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设组0与上行PCell对应,组1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对应,则下行PCell属于组0,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满足默认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组1,其余下行服务小区(当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超过2个时)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属于组0还是组1:
(1)预定义分组规则1:按照服务小区索引进行模2操作,余数为0的属于组0,余数为1的属于组1;
(2)预定义分组规则2:当只有一个服务小区时,所述服务小区属于组1;当有两个服务小区时,服务小区索引相对比较小的一个属于组0,另一个属于组1;当有三个服务小区时,服务小区索引相对最小的属于组0,其余两个属于组1;
(3)预定义分组规则3:与下行PCell同属于一个频带(band)的,属于组0,否则属于组1;
(4)预定义分组规则4:被下行PCell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组0,否则属于组 1;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终端根据与基站约定好的规则确定所述携带PUCCH 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服务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为配置给终端的下行服务小区采用如下顺序进行编号:先是下行PCell,接着是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最后是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假设一共有N 个下行服务小区,编号后从PCell开始依次为0,1,…,N-1,把编号为{0,1,….}的下行服务小区作为组0,组0与上行PCell对应,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作为组1,当与组1 中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只有一个时,则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当与组1中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超过一个时,携带PUCCH的上行 SCell为: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PCell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进一步的,当通过预定义方式时,所述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 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当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和FDD聚合,则T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F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
进一步的,当通过信令结合预定义的方式时,终端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信息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1)根据信令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根据上述预定义方式之一确定携带PUCCH 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2)根据上述预定义方式之一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根据信令确定携带PUCCH 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信息;
进一步的,当终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为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 上发送时,终端不忽略所述上行SCell的以下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 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
进一步的,当终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为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 上发送时,且发送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的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一个使能一个不使能时:
当终端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需要同时发送HARQ-ACK和CSI,而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只需要发送HARQ-ACK时,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服务小区上需要发送的P-CSI可以放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服务小区上与HARQ-ACK同时发送。
下文将结合附图对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特别说明,对于聚合的服务小区为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时,则区分上行服务小区和下行服务小区,而当聚合的服务小区为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时,则上行服务小区与下行服务小区为同一个服务小区,也就是对于TDD 服务小区而言,上行PCell也同时为下行PCell,对于SCell同理。
优选实施例1:
如图3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5个下行服务小区和3个上行服务小区,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信令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
如图3所示,配置的5个下行服务小区分别为DL CC#0~DL CC#4,其中DL CC#0为下行 PCell,上行服务小区为UL CC#0~UL CC#2,其中UL CC#0为上行PCell。由于基站配置了终端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PUCCH,而上行PCell终端在接入的时候已经确定,因而基站只需要额外指示终端在哪个SCell上可以发送PUCCH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信令指示UL CC#2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这里的信令可以是RRC层信令,也可以是MAC层信令。
至于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基站进一步通过信令来指示,方式如下:
建立一张比特位图,所述比特位图的位宽与配置给终端的下行服务小区数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为5,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一位用于指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对应于上行PCell还是上行SCell,比如当为“0”是表示与上行PCell对应,当为“1”时,与上行SCell对应。当建立如图3 所示的比特位图时,表示下行服务小区DL CC#0和DL CC#1对应于上行PCell,而下行服务小区DL CC#2、DL CC#3以及DL CC#4对应上行SCell。
值得一提的是,下行服务小区与上行PCell或上行SCell对应,表示的是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包括HARQ-ACK,CSI以及SR要在对应的上行PCell或上行SCell上发送(当没有PUSCH要发送时)。
优选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5个下行服务小区和2个上行服务小区,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预定义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只配置了两个上行服务小区,一个PCell,一个SCell,则所述SCell 即为携带PUCCH的SCell;
由于上行服务小区是不能单独出现的,配置了上行服务小区的同时,必须同时配置与之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在本实施例中,上行服务小区PCell与下行PCell对应,上行服务小区 SCell与下行服务小区DL CC#4对应,因此下行PCell为组0,而DL CC#4为组1;
至于DL CC#1,DL CC#2,DL CC#3,假设其服务小区索引SCellIndex依次为1,2,3,且同时假设DL CC#1和DL CC#2与DL CC#0位于同一个频段内,而DL CC#3与DL CC#4位于同一个频段内,DL CC#1被PCell跨载波调度,DL CC#2,DL CC#3没有被PCell跨载波调度;则
当按照预定义规则1进行分组时,DL CC#1和DL CC#3属于组1,DL CC#2属于组0,具体如图4所示;
当按照预定义规则2进行分组时,DL CC#1属于组0,DL CC#2和DL CC#3属于组1,具体如图5所示;
当按照预定义规则3进行分组时,由于DL CC#1和DL CC#2与PCell都属于频段X,因而DL CC#1,DL CC#2属于组0,而DL CC#3与DL CC#4属于频段Y,因而DL CC#3属于组1,如图6所示;
当按照预定义规则4进行分组时,由于DL CC#1被下行PCell跨载波调度了,因此,DL CC#1属于,而DL CC#2和DL CC#3没有被下行PCell跨载波调度,因而DL CC#2和DL CC#3属于组1,如图7所示。
优选实施例3:
如图8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5个下行服务小区和3个上行服务小区,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预定义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的5个下行服务小区中,其中下行PCell(DL CC#0)、DL CC#1和DL CC#3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分别为UL CC#0,UL CC#1和UL CC#2,DL CC#2以及DL CC#4 都是单独的下行服务小区;
假设3个上行服务小区除PCell外,其服务小区索引SCellIndex分别为1和3;且假定三个上行服务小区UL CC#0,UL CC#1和UL CC#3的载频依次升高;UL CC#1和UL CC#3的上行带宽分别为15MHz和20MHz;
当采用本发明的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1,如果是除上行PCell以外的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的上行服务小区,则UL CC#1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如果是除上行PCell以外的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则UL CC#3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
当采用本发明的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2,如果是除上行PCell以外载频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则UL CC#1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如果是除上行PCell以外的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则UL CC#3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
当采用本发明的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3,除上行PCell以外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则L CC#3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
当采用本发明的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4;如果是载频距离上行PCell最近的上行服务小区;则UL CC#1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如果是是载频距离上行PCell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则UL CC#3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
至于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则可以采用优选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来指示,这里不再累述。
优选实施例4:
如图9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3个TDD服务小区,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PCell和SCell 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预定义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本实施例中,配置的 3个TDD服务小区,其中CC#0为PCell;
当3个TDD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相同时,携带PUCCH的SCell可以采用优选实施例3 所述的方法来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则可以采用优选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来指示,这里不再累苏;当3个TDD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不同时,比如假设三个服务小区的上下行配置分别为配置0,配置1和配置2,则携带PUCCH的SCell可以根据本发明的预定义SCell指示规则5来确定,也就是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服务小区,则TDD CC#1为用于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
优选实施例5:
如图10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3个FDD服务小区和2个TDD服务小区,同时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预定义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本实施例中,FDD服务小区DL CC#0和UL CC#0为PCell;
根据本发明的预定义服务小区分组规则,当TDD和FDD进行聚合时,T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F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则FDD服务小区DL CC#0到DL CC#2分为一组,且由于 FDD服务小区为PCell,因此,属于组0;而TDD服务小区CC#3和CC#4属于组1;对于组 1内,携带PUCCH的SCell指示,可以采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4所述的方法来指示,这里也不再累述。
优选实施例6:
如图11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3个FDD服务小区和2个TDD服务小区,同时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PCell和SCell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预定义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本实施例中,TDD服务小区CC#3为PCell;
根据本发明的预定义服务小区分组规则,当TDD和FDD进行聚合时,T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FDD服务小区分为一组,则FDD服务小区DL CC#0到DL CC#2分为一组,且由于TDD服务小区为PCell,因此,属于组0;而FDD服务小区DL CC#0、DL CC#1和DL CC#2 属于组1,ULCC#0和UL CC#1也属于组1;对于组1内,携带PUCCH的SCell指示,可以采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3所述的方法来指示,这里也不再累述.
优选实施例7:
如图12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5个下行服务小区和2个上行服务小区,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预定义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的5个下行服务小区中,其中下行PCell以及DL CC#4具有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DL CC#1,DL CC#2以及DL CC#3都是单独的下行服务小区;按照先下行PCell,后单独下行服务小区,最后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的编号顺序,得到如图8所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
然后,把编号为把编号为{0,1,….}的下行服务小区作为组0,在本实施例中, N=5,因此也就是把编号为{0,1}的下行服务小区作为组0,其余的作为组1,也就是编号为{2,3,4} 的下行服务小区为组1。对于组0由于包含了下行PCell,因此,与组0对应的上行控制信息在上行PCell上发送;而对于组1,由于只有DL CC#4有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因此与组1 对应的上行控制信息在UL CC#2上发送;
采用本实施例的下行服务小区分组方法,能够保证两个下行服务小区组都至少有一个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从而实现PUCCH同时在上行PCell和SCell上发送。对于组0,PUCCH 在PCell上发送,而对于组1,当与组1中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超过一个时,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为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或者是所述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PCell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优选实施例8:
如图13所示,基站给终端配置了5个下行服务小区和2个上行服务小区,基站配置终端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PUCCH。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基站通过信令结合预定义的方式指示携带PUCCH的上行SCell,以及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只有两个上行服务小区,因此这两个服务小区均用于发送PUCCH而不需额外信令来指示;对于携带携带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分别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通过信令的方式来指示,其信令指示方式如优选实施例1所示,这里不再累述。
优选实施例9:
在现有协议中,上行信道/信号有多种,包括PUCCH,PUSCH以及SRS,而上行控制信息包括了HARQ-ACK,CSI以及SR。对于上行控制信息,既可以在PUCCH上发送,也可以在PUSCH上发送,还可能同时在PUCCH和PUSCH上发送;具体上行信道/信号如何发送将受到以下RRC配置参数的限定: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 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
上述三个RRC配置参数,当PUCCH只在上行PCell上发送时,终端将忽略上述三个配置参数;
当基站配置了PUCCH可以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时,上述三个配置参数对终端来说是有效的,不应该忽略。
优选实施例10:
在现有协议中,PUCCH发送时的相关参数在PUCCH-config里定义,这些参数应用于PUCCH在上行PCell发送的时候;
当基站配置UE可以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PUCCH时,对于在上行SCell 发送PUCCH所需的相关参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1)额外配置一套PUCCH-config-SCell,专门用于上行SCell上PUCCH的发送;
(2)现有协议配置的PUCCH-config参数,同样适用于上行SCell上PUCCH的发送,也就是上行PCell与上行SCell共用一套PUCCH-config参数。
优选实施例11:
当终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为上行控制信道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时,且发送PUCCH的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的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假设上行PCell上的使能,上行SCell上的不使能:
某一个子帧上,上行SCell上的PUCCH需要同时发送HARQ-ACK和P-CSI,这时候由于上行SCell上的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配置为不使能,因此,终端不能在上行SCell的PUCCH上同时发送HARQ-ACK与P-CSI,而上行PCell上的PUCCH的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配置为使能,且当前子帧上上行PCell的PUCCH只需要发送HARQ-ACK,这时候,原本在上行SCell上不能发送的P-CSI,可以放在上行PCell上发送,在上行PCell的PUCCH上同时发送HARQ-ACK与CSI。
当上行PCell的PUCCH同时发送HARQ-ACK和P-CSI时,则SCell上的P-CSI不能放在上行PCell发送发送,因此此时的上行PCell的PUCCH无法承载。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能够有效的支持上行控制信息在上行PCell,或同时在上行PCell和上行SCell上发送。此外,允许PUCCH在SCell上发送可以带来以下好处:缓解PCell的PUCCH开销问题;减少HARQ-ACK绑定操作,这样有利于下行吞吐量性能的提高;减少CSI打掉,这样基站能够获得较为及时和准确的CSI报告,也有利于下行吞吐量性能的提高;减少RTT(Round trip Time):这个主要针对TDD-FDD载波聚合的场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发送消息至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消息用于配置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
其中,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其中,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和/或,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所述基站将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包括:所述基站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将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所述基站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传递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大于2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以下之一的预设规则确定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或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
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所述TDD服务小区和所述FDD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或者
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配置所述用户设备在上行辅服务小区发送PUCCH所需的参数,其中,所述参数包括:新配置的专用于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PUCCH的PUCCH-config-SCell参数、或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共用的现有的PUCCH-config参数。
8.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其中,所述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消息指示的PUCCH的发送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或,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获取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所述用户设备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大于2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以下之一的预设规则确定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或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
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所述TDD服务小区和所述FDD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或者
所述基站将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的RRC层配置参数,其中,所述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ACK/NACK与CQ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时ACK/NACK与CS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与SRS同传配置参数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的PUCCH的发送模式被配置为第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确定发送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分别对应的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中一个使能,另一个不使能;
所述用户设备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同时发送HARQ-ACK和CSI,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只发送HARQ-ACK的情况下,所述用户设备将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服务小区上需要发送的P-CSI放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服务小区上,并与HARQ-ACK同时发送。
16.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消息从基站发送至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消息用于配置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
其中,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传递模块,用于将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传递模块还用于:
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将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传递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配置所述用户设备在上行辅服务小区发送PUCCH所需的参数,其中,所述参数包括:新配置的专用于在上行辅服务小区上PUCCH发送的PUCCH-config-SCell参数、或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共用的现有的PUCCH-config参数。
18.一种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其中,所述消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发送模式,所述发送模式包括:所述PUCCH仅在上行主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一发送模式;和,所述PUCCH在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的第二发送模式;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消息指示的PUCCH的发送模式,发送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或,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一下行服务小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第二下行服务小区;
其中,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
通过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传递给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信息包括:上行辅服务小区的索引信息;
通过建立在所述RRC层信令或者MAC层信令中的比特位图获取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和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信息,其中,所述比特位图的大小等于配置给所述用户设备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个数,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个比特位用于指示该比特位所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的上行控制信息是在所述上行主服务小区还是在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上发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载频最低或最高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除上行主服务小区以外的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载频距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在聚合的服务小区为T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辅服务小区为上下行配置中包含上行子帧最多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下行主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与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或者满足预定的上下行收发间隔的下行服务小区;
以及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包括以下之一:
第七确定单元,用于按照下行服务小区的索引进行模2操作,并确定余数为0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余数为1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第八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聚合的多个下行服务小区中索引最小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第九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下行主服务小区同属于一个频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第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被下行主服务小区跨载波调度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确定其他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十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依次将下行主服务小区、没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有对应上行服务小区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为0~N,其中N为正整数,其中编号为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其他编号的下行服务小区属于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
第十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下,确定这一个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
第十三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个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确定以下之一的上行服务小区为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对应的下行服务小区编号最小或最大的下行服务小区所对应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索引号最小或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最高或最低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带宽最大的上行服务小区;该多个上行服务小区中载频离上行主服务小区最近或最远的上行服务小区。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还用于:
确定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一下行服务小区,并确定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下行服务小区,其中,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根据以下预置规则确定:在聚合的下行服务小区包括为TDD服务小区和FDD服务小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组下行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组下行服务小区分别包括所述TDD服务小区和所述FDD服务小区中的之一或者另一。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配置携带PUCCH的上行辅服务小区的RRC层配置参数,其中,所述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ACK/NACK与CQ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时ACK/NACK与CSI同传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ACK/NACK与SRS同传配置参数ackNackSRS-SimultaneousTransmission。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发送PUCCH的上行主服务小区和上行辅服务小区分别对应的RRC层配置参数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中一个使能,另一个不使能;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同时发送HARQ-ACK和CSI,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上行服务小区的PUCCH上只发送HARQ-ACK的情况下,将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不使能的服务小区上需要发送的P-CSI放在simultaneousAckNackAndCQI-format3使能的服务小区上,并与HARQ-ACK同时发送。
2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装置。
26.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07862.9A CN105323849B (zh) | 2014-06-30 | 2014-06-30 |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PCT/CN2014/089849 WO2016000368A1 (zh) | 2014-06-30 | 2014-10-29 |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EP14896685.6A EP3163957B1 (en) | 2014-06-30 | 2014-10-29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and send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US15/323,251 US10244513B2 (en) | 2014-06-30 | 2014-10-29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and send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07862.9A CN105323849B (zh) | 2014-06-30 | 2014-06-30 |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23849A CN105323849A (zh) | 2016-02-10 |
CN105323849B true CN105323849B (zh) | 2020-04-07 |
Family
ID=55018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07862.9A Active CN105323849B (zh) | 2014-06-30 | 2014-06-30 |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44513B2 (zh) |
EP (1) | EP3163957B1 (zh) |
CN (1) | CN105323849B (zh) |
WO (1) | WO20160003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70055534A (ko) * | 2014-09-18 | 2017-05-19 |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송신하기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디바이스 |
WO2016072905A1 (en) * | 2014-11-07 | 2016-05-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 network node,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handling uplink transmissions |
EP3245758B1 (en) * | 2015-01-15 | 2021-06-0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moving a last pucch resource of a pucch group in a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
US10154490B2 (en) * | 2015-01-28 | 2018-12-1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US11234218B2 (en) * | 2016-01-25 | 2022-01-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scriptor channel designs for uplink channels in a shar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
CN107277918A (zh) * | 2016-04-06 | 2017-10-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设备 |
US10512065B2 (en) * | 2016-05-31 | 2019-12-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lexible control information reporting |
CN107872292B (zh) * | 2016-09-27 | 2021-08-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下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和基站 |
CN115866783A (zh) * | 2016-09-30 | 2023-03-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KR102541220B1 (ko) * | 2018-11-21 | 2023-06-09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11582077B2 (en) * | 2019-02-25 | 2023-02-1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over multiple carriers in unlicensed spectrum |
US11368944B2 (en) * | 2020-04-06 | 2022-06-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rallel duplic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up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
US11877290B2 (en) | 2020-04-06 | 2024-01-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rallel up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up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
US12096354B2 (en) * | 2021-03-11 | 2024-09-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ell selection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55733A (zh) * | 2011-09-30 | 2012-02-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
CN102647800A (zh) * | 2011-02-16 | 2012-08-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中的功率余量处理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
CN103384183A (zh) * | 2012-05-04 | 2013-11-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38747A (zh) | 2010-04-30 | 2011-11-09 | 夏普株式会社 | 上行物理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JP5964314B2 (ja) * | 2010-11-02 | 2016-08-03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上りリンク制御情報の送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
EP2695322A1 (en) * | 2011-04-08 | 2014-02-12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Uplink control signalling in a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
EP2702718B1 (en) * | 2011-04-29 | 2015-10-2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subframe restrictions |
CN103368715B (zh) * | 2012-03-28 | 2017-10-20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应答信息的传输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
KR101956195B1 (ko) * | 2012-05-31 | 2019-03-0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기지국간 반송파 결합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물리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EP2849508B1 (en) * | 2012-06-12 | 2020-12-3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arrier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uplin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CN107197490B (zh) * | 2012-06-28 | 2022-08-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辅助主小区的调整方法以及基站 |
CN103581918B (zh) * | 2012-07-31 | 2018-06-01 | 夏普株式会社 | 分量载波配置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KR20140032545A (ko) * | 2012-08-31 | 2014-03-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제어 채널 자원이 동적으로 변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
JP6234670B2 (ja) * | 2012-11-30 | 2017-11-2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及び上り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
US9276726B2 (en) * | 2012-12-11 | 2016-03-0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s/receptions of uplink acknowledgement signals in wireless networks |
US20150319754A1 (en) * | 2013-01-16 | 2015-11-05 | Hitachi, Lt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5020440A1 (en) * | 2013-08-06 | 2015-02-12 | Lg Electronics Inc. | Th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JP2015126308A (ja) * | 2013-12-26 | 2015-07-06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WO2015113499A1 (en) * | 2014-01-28 | 2015-08-06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Time domain multiplexing ul transmission on multiple serving cells for a mobile station with single transmitter |
CN112564875B (zh) * | 2014-01-28 | 2025-02-25 | 索尼公司 | 用于用户设备的电子设备及方法、用于基站的电子设备及方法 |
US10790949B2 (en) * | 2014-06-20 | 2020-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RS in dual connectivity |
-
2014
- 2014-06-30 CN CN201410307862.9A patent/CN105323849B/zh active Active
- 2014-10-29 US US15/323,251 patent/US10244513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0-29 WO PCT/CN2014/089849 patent/WO201600036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0-29 EP EP14896685.6A patent/EP3163957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7800A (zh) * | 2011-02-16 | 2012-08-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中的功率余量处理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
CN102355733A (zh) * | 2011-09-30 | 2012-02-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
CN103384183A (zh) * | 2012-05-04 | 2013-11-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163957A1 (en) | 2017-05-03 |
EP3163957B1 (en) | 2018-09-05 |
WO2016000368A1 (zh) | 2016-01-07 |
US20170208582A1 (en) | 2017-07-20 |
US10244513B2 (en) | 2019-03-26 |
EP3163957A4 (en) | 2017-06-14 |
CN105323849A (zh) | 2016-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23849B (zh) |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
US12081328B2 (en) | Offset parameters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
KR102186462B1 (ko) |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상향링크 전력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
US10063352B2 (en) | HARQ/CSI ACK feedback method over unlicensed carrier | |
US9374809B2 (en) |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
CN107637151B (zh) | 用于实现支持多达32个CC并且增强针对关联使用的动态PUCCH资源分配的eCA的方法 | |
CN103532688B (zh) | 一种跨频带载波聚合下的dci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9363798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erminal to transmit/receiv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carrier aggregation technique applied thereto | |
US10433200B2 (en) | Method for terminal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apparatus for the method | |
CN101958772B (zh) | 用于跨载波调度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方法和基站 | |
JP6479963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EP2393334B1 (en) | Method of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5336213B (zh) | Harq-ack发送方法、用户设备和存储介质及harq-ack接收方法和基站 | |
EP2759084B1 (en) | A method for ul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3516499B (zh) | 一种ack/nack反馈比特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
EP2490496B1 (en) |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equipment and system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
US20190053206A1 (en) |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 |
US2017000577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12148141A9 (ko) | 캐리어 병합을 위한 자원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CN105207757B (zh) | 通信系统的载波聚合方法及装置 | |
CN102223219A (zh) | Harq-ack的反馈处理方法及系统 | |
KR102680457B1 (ko) | 하향링크 채널을 수신하는 방법, 사용자기기, 프로세싱장치, 저장 매체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그리고 하향링크 채널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기지국 | |
KR20230157376A (ko) | Harq-ack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사용자기기, 프로세싱장치, 저장 매체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그리고 harq-ack 정보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기지국 | |
KR20240008340A (ko) | Harq-ack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사용자기기, 프로세싱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그리고 harq-ack 정보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기지국 | |
KR20230146567A (ko) | Harq-ack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사용자기기, 프로세싱장치, 저장 매체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그리고 harq-ack 정보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기지국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