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322722A - 驱动装置和包括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和包括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2722A
CN105322722A CN201510459820.1A CN201510459820A CN105322722A CN 105322722 A CN105322722 A CN 105322722A CN 201510459820 A CN201510459820 A CN 201510459820A CN 105322722 A CN105322722 A CN 1053227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hase
driving element
motor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598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2722B (zh
Inventor
川田裕之
山崎雅志
沢田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22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2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7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62D5/0412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the axes of motor and steering column being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B62D5/0463Controlling the motor calculating assisting torque from the motor based on driver in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驱动装置和包括该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该驱动装置包括:旋转电机(10,210)、基板(41,241,341,351,355)、第一驱动元件(51-56)、第二驱动元件(61-66)、第一延伸线(135)以及第二延伸线(145)。旋转电机(10,210)包括定子(12,212),在该定子上以至少三相的方式缠绕有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绕组(14)。第一延伸线和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第二延伸线和第二驱动元件以下述相序的布置分别具有相反的相序,所述相序的布置是从接近于参考位置的一端朝向布置的另一端。以这样的方式,使在不同相之间从供电区域(Rin)起的布线长度的变化减小。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和包括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总体上涉及驱动装置和包括该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将电动机和控制电动机的逆变器电路紧密定位在一起是公知的。例如,根据日本公开特许公报No.2003-153552(专利文献1)的公开内容,具有布置在其上的逆变器电路的电路板被容纳在一个壳体中,该壳体则附接在压缩机的外壳上。
专利文献1的图4示出了在电路板上安装有六个电力控制器半导体。然而,专利文献1没有提及三相逆变器的相布置顺序。
发明内容
本公开内容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多个相之间的布线长度的变化的驱动装置和一种使用这样的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驱动装置包括旋转电机、基板、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第一延伸线以及第二延伸线。
旋转电机包括定子,在该定子上以至少三相的方式缠绕有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相对于定子对转子进行定位,并且轴随转子旋转。
基板被定位在旋转电机的一个轴向端上。第一驱动元件被布置在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第一区域中;并且构成用以切换对第一绕组的电力供给的第一逆变器。第二驱动元件被布置在基板的与第一驱动元件相同的表面上、第二区域中;并且构成用以切换对第二绕组的电力供给的第二逆变器。
第二区域相对于旋转电机的轴而对称于第一区域。第一延伸线从待连接的第一绕组的至少三相中的每个相延伸至基板。第二延伸线从待连接的第二绕组的至少三相中的每个相延伸至基板。
第一延伸线与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第二延伸线与第二驱动元件以下述相序的布置分别具有相反的相序,所述相序的布置是从接近于参考位置的一端朝向布置的另一端。以此方式,使在基板上多个相之间的布线长度的变化减小。
附图说明
根据参照附图所作出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系统图;
图2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电路配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驱动装置的沿着图4中的箭头V方向的俯视图;
图6是驱动装置的沿着图4中的箭头VI方向的仰视图;
图7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另一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ECU的侧视图;
图10是ECU的沿着图9中的箭头X方向的仰视图;
图11是ECU的沿着图9中的箭头XI方向的顶视图;
图12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截面图;
图13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其中图13中所示的盖构件的一部分被移除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其中盖构件的一部分被移除的驱动装置的沿着图14中的箭头XV方向的侧视图;
图16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板的框架构件侧表面的平面图;
图17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板的相反侧表面的平面图;
图18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截面图;
图19是本公开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截面图;以及
图20是本公开内容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内容中的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11中示出了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下,在下面描述的所有实施方式中,出于简洁描述的目的,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
如图1所示,将驱动装置1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以用于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作。驱动装置1是用作旋转电机的电动机10与用作用于控制电动机10的控制器的ECU40的一体组合。
图1示出了具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的转向系统100的系统图。电力转向系统100包括方向盘101、柱轴102、小齿轮104、齿条轴105、车轮106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等,这些分别用作系统的部件。
方向盘101连接至柱轴102。柱轴102具有设置在其上的扭矩传感器103,该扭矩传感器103用于检测在驾驶员操作方向盘101时被输入至柱轴102的转向扭矩。在柱轴102的端部处,设置有与齿条轴105啮合的小齿轮104。在齿条轴105的两端上,经由连接杆等设置有一对车轮106。
从而,当驾驶员旋转方向盘101时,连接至方向盘101的柱轴102旋转。柱轴102的旋转运动通过小齿轮104而转变成齿条轴105的平移运动,并且一对车轮106转动与齿条轴105的位移量相应的角度。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设置有减速齿轮9和驱动装置1,该减速齿轮9用作动力传送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基于来自扭矩传感器103的信号和从未示出的控制器区域网络(CAN)获得的车辆速度来从电动机10输出辅助扭矩,并且经由减速齿轮9将扭矩传送至柱轴102,以用于辅助方向盘101的转向操作。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被称为“柱辅助”型,其利用由电动机10生成的扭矩来辅助柱轴102的旋转。然而,装置8还可以用作“齿条辅助”型,其辅助对齿条轴105的驱动。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作“驱动对象”的柱轴102可以用其他对象代替,例如用齿条轴105代替。
接下来,基于图2来描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的电气配置。在图2中,为了该图的可读性,从中省略了控制线的一部分等。
电动机10是三相无刷电动机,并且具有分别缠绕在随后提到的定子12上的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绕组14。
第一绕组13包括U相线圈131、V相线圈132以及W相线圈133。第二绕组14包括U相线圈141、V相线圈142以及W相线圈143。
ECU40设置有第一逆变器部50、第二逆变器部60、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控制单元80、旋转角传感器85、电容器86和87、以及扼流线圈89,这些分别安装在以下提到的基板4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ECU40的电子部件被安装在同一个基板41上。与使用了多个基板41的情况相比,在这样的配置中,减少了ECU40上的部件的数目,从而减小了驱动装置1的体积。
第一逆变器部50具有以桥接形式组合的六个开关元件(SW单元)51-56,以用于切换对第一绕组13的电力供给。第二逆变器部60具有呈桥接形式的六个SW元件61-66,以用于切换对第二绕组14的电力供给。
虽然本实施方式的SW元件51-56、61-66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但是还可以使用其他元件,如IGBT等。
关于设置在第一逆变器部50的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2和53,漏极连接至用作电源的电池109的正极,并且源极连接至布置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5和56的漏极。
SW单元54、55和56经由电流检测元件57、58和59连接至电池109的负极。在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2、53与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5、56之间的接合点分别连接至U相线圈131、V相线圈132和W相线圈133。
关于设置在第二逆变器部60的高电位侧的SW元件61、62和63,漏极连接至电池109的正极,并且源极连接至布置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64、65和66的漏极。
SW元件64、65、66经由电流检测元件67、68和69连接至电池109的负极。在高电位侧的SW元件61、62、63与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64、65、66之间的接合点分别连接至U相线圈141、V相线圈142和W相线圈143。
在本实施方式中,SW元件51-56对应于“第一多个驱动元件”,或者作为权利要求中的“第一驱动元件”,SW元件61-66对应于“第二多个驱动元件”或者作为“第二驱动元件”。此外,SW元件51-53、61-63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高电位侧元件”,SW元件54-56、64-66对应于“低电位侧元件”。
电流检测元件57、58和59被设置在分别与第一绕组13的三相对应的SW元件54-56的低电位侧,以用于检测第一绕组13的三相中的每个相中的电流。
电流检测元件67、68和69被设置在分别与第二绕组14的三相对应的SW元件64-66的低电位侧,以用于检测第二绕组14的三相中的每个相中的电流。
本实施方式的电流检测元件57-59、67-69被实现为分流电阻器。
电力继电器71被设置在电池109与第一逆变器部50之间的位置处,并且传导或拦截电池109与第一逆变器部50之间的电流。
电力继电器72被设置在电池109与第二逆变器部60之间的位置处,并且传导或拦截电池109与第二逆变器部60之间的电流。
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被设置在电力继电器71与第一逆变器部50之间的位置处。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4被设置在电力继电器72与第二逆变器部60之间的位置处。
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通过使寄生二极管相对于电力继电器71、72反向连接来防止电流沿相反方向流动(例如在当电池109被反向连接的情况下)以保护ECU4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继电器71、72和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74均为MOSFET。然而,还可以将其他半导体元件(例如IGBT等)用作继电器71、7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继电器71、72为“继电器”。
控制单元80具有:微型计算机81,其用作电子部件和计算部件;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82,其与作为集成电路部件的其他部件一起用作集成电路(IC)。
微型计算机81基于来自扭矩传感器103或旋转角传感器85等的信号来计算与向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绕组14的电力供给相关的指示值。
ASIC82包括预驱动器、信号放大器、调节器等。预驱动器基于指令值生成驱动信号,并且将所生成的驱动信号输出至第一逆变器部50和第二逆变器部60。更实际地,预驱动器将所生成的驱动信号输出至SW元件51-56、61-66的栅极。通过根据驱动信号对SW元件51-56、61-66进行的切换操作,分别从第一逆变器部50和第二逆变器部60向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绕组14供给根据指令值的交流电流。从而,电动机10被驱动。
信号放大器对电流检测元件57-59、67-69的检测信号(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两个端子之间的电压)和旋转角传感器85的检测值进行放大,并且将它们输出至微型计算机81。此外,调节器是可以使提供给微型计算机81等的电压稳定的稳定电路。
旋转角传感器85由磁检测元件构成,并且通过从在随后提到的轴16的另一端162上设置的磁体18检测旋转磁场来检测转子15的旋转角度。
电容器86与第一逆变器部50并联连接。电容器87与第二逆变器部60并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86和87是铝电解电容器,并且被设置在继电器71-74的逆变器侧(即,在接近于逆变器部50、60的一侧)。扼流圈89连接在电池109与电容器86和87的正电极之间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扼流线圈89被布置在继电器71-74的电池侧(即,在接近于电池109的一侧)。
电容器86和87以及扼流线圈89用作滤波电路,从而减少了从驱动装置1传送至与驱动装置1共享来自电池109的电源的其他装置的噪音,并且还减少了从其他装置传输返回至共享电池109的驱动装置1的噪声。电容器86和87存储电荷,并且向第一逆变器部50和第二逆变器部60支持电力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逆变器部50、电力继电器71、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电容86被分组为第一系统201,该第一系统201对应于第一绕组13。此外,第二逆变器部60、电力继电器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4和电容器87被分组为第二系统202,该第二系统202对应于第二绕组14。也就是说,在多个系统中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两个系统中执行对电动机10的驱动控制。
接下来,基于图3至图11描述驱动装置1的结构。在下文中,轴向方向(即沿电动机10的轴延伸的虚线)可以被简单地称为“轴向方向”,而半径方向(即从电动机10的轴向外延伸的虚线)可以简单地称为“半径方向”。图3是沿着图5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如图3至图8所示,驱动装置1设置有电动机10、框架构件20、ECU40和盖构件90,以及其他部件。
如图3所示,电动机10具有电动机壳体11、定子12、第一绕组13、第二绕组14、转子15、轴16以及其他部件。
电动机壳体11具有例如底部111和圆筒部114,该电动机壳体11以在一个端上封闭的圆筒状而形成,也就是说电动机壳体11在一个端上具有底部,并且该电动机壳体11由金属(例如铝)制成。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壳体11由铝合金制成,并且关于壳体11的表面,进行了铝阳极氧化处理。电动机壳体11的底部111被定位成远离ECU40(即在相反侧)并且电动机壳体11的开口接近于ECU40(即在ECU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部114对应于“旋转电机的圆筒部”,圆筒部114的沿轴向方向的投影区域对应于“电动机区域”。
轴孔112(其中插入了轴16的一端161)被基本设置在底部111的中心处。此外,轴承166被装配至底部111。
在圆筒部114的开口上或开口周围,形成有用于以固定方式设置框架构件20的固定片116,也就是说,该固定片116从圆筒部114的外壁径向向外突出。固定片116上钻有螺纹孔117。本实施方式的固定片116以相同的间隔设置在圆筒部114周围的三个位置处。
定子12具有可磁化的薄金属(如铁)的层状部(即层状结构)以及设置在层状部件的径向外侧的绝缘体,并且定子12被固定地设置在电动机壳体11的内侧。可以根据对于电动机10所需的输出来改变在定子12的分层部中的薄金属片的数目。从而,可以在不改变电动机10的半径长度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定子12的轴向长度来改变电动机10的输出。
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绕组14缠绕在定子12的绝缘体上。对于三相中的每个相,从第一绕组13中取出第一电动机线135,而对于三相中的每个相,从第二绕组14取出第二电动机线145。从电动机壳体11朝向ECU40取出(即延伸)电动机线135和145(参见图7)。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动机线135对应于“第一延伸线”,第二电动机线145对应于“第二电动机线”。
转子15具有转子芯151和永磁体152。转子芯151以例如近似圆筒状而形成并且由磁性材料(例如铁)制成,并且转子芯151同轴地布置在定子12内,即在定子12的半径内侧中。
永磁体152被设置在转子芯151的半径外侧,而转子芯151的N极与S极彼此交替。
轴16是用金属以例如棒状形成的,并且被装配在中心位置处,即在转子芯151的旋转轴线上。由装配在电动机壳体11的底部111上的轴承166和装配在框架构件20上的轴承167可旋转地支撑轴16。从而,轴16能够随转子15旋转。此外,转子15的外壁和定子12的内壁介入有气隙。
轴16的一端161被插入到在电动机壳体11的底部111上所钻的轴孔112中,并且朝向电动机壳体11的外侧突出。轴16的一端161用作连接至减速齿轮9的输出端,以用于从电动机10经由减速齿轮9朝向柱轴102输出扭矩(参照图1)(尽管未明确示出输出端与减速齿轮9之间的连接)。
轴16的另一端162具有支持磁体18的磁体支持部17。
如图3和图7所示,例如,由高度导热金属(如铝等)制成的框架构件20以盖状而形成,以用于封闭电动机壳体11的开口,也就是说,框架构件20被插入到圆筒部114的半径内侧。这里,框架构件20的接近于电动机10的一侧被称为电动机侧面21,而框架构件20的远离电动机10并接近于ECU40的另一侧被称为ECU侧面31。
基本上在框架构件20的中心处钻有轴孔23。轴16的另一端162被插入到轴孔23中。从而,设置在轴16的另一端162的磁体18暴露于(即面向)ECU40。轴承167被装配在框架构件20上。
此外,框架构件20具有:电动机线插入孔24,其中插入了电动机线135;以及电动机线插入孔25,其中插入了电动机线145。从而,从中取出电动机线135和145以朝向ECU40延伸。
框架构件20具有与电动机壳体11的固定片116相对应的固定片26,该固定片26在相应位置(即,本实施方式中的三个位置)处沿半径方向向外突出。固定片26具有在其上钻成的通孔27。框架锁紧螺钉38被插入通孔27,并且紧紧地拧入到螺纹孔117中。从而,框架构件20被固定在电动机壳体11上。
在框架构件20的外周以及在比固定片26接近于底部111的电动机侧面21周围,设置有O形环槽29,在O形环槽29中装配了O形环39,并且通过O形环槽29和圆筒部114限制的O形环39提供了水密结构。从而,防止水等经由电动机壳体11与框架构件20之间的位置侵入电动机10。
框架构件20的ECU侧面31具有基板固定片32、继电器室33和34、ASIC室35、端子插座槽36以及粘合槽37。
如图3、图7至图11所示,ECU40被设置成相对于框架构件20而远离电动机10,即框架构件20夹在ECU40与电动机10之间。ECU40被基本上定位在电动机区域内,并且被基本上设置成与电动机10同轴。
ECU40具有安装了许多电子部件的基板41。
基板41以在电动机区域中符合的形状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更实际地,基板41被容纳在框架构件20的ECU侧面31上所设置的槽区域内,即被容纳在粘合槽37的半径内侧中。换句话说,基板41上的ECU部件(如SW元件51-56和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容器86和87、以及扼流线圈89)被定位在电动机区域内。
这里,基板41的接近于电动机10的一侧被称为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而另一侧(即远离电动机10的表面)被称为电子部件安装表面43。
如图8和图10所示,例如,SW元件51-56和61-66以及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力继电器71、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ASIC82、以及旋转角传感器85与其他部件以表面安装的方式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上。从图10中省略了旋转角传感器85。在图11中,虚线示出了其中设置了ASIC82的模具壳体的区域。
旋转角传感器85基本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的中心位置处,该旋转角传感器85面向从框架构件20露出的磁体18。这里,当轴16的轴线和轴线的延伸均被视为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时,旋转角传感器85被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的中心轴线O上(参照图3)。
第一区域R1(在第一区域R1中安装了第一逆变器部50的SW元件51-56和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第二区域R2(在第二区域R2中安装了第二逆变器部60的SW元件61-66以及电流检测元件67-69)对称地布置在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的相对侧。在本实施方式中,SW元件51-56和SW元件61-66以轴对称的方式布置在穿过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的直线两侧。
此外,当驱动器元件区域R3被定义为包括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和中心轴线O的区域时,(i)电力继电器71、72和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74以及(ii)ASIC82被定位在驱动器元件区域R3的外侧、相对于区域R3的相对侧。也就是说,上述的部件组(i)被定位在区域R3的一侧,而上述的部件(ii)被定位在区域R3的另一侧。
在第一区域R1的半径外侧形成有电动机线插入区44。电动机线插入区44具有插入到其中的电动机线135。在第二区域R2的半径外侧形成有电动机线插入区45。电动机线插入区45具有插入到其中的电动机线145。
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域R1至R3是矩形区域,区域R1至R3可以是除了矩形形状之外的任何形状,这取决于SW元件51-56、61-66以及电流检测元件57-59、67-69例如在包括所有元件的多边形形状中的实现位置。
此外,连接至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6布置在连接至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3的外侧,以及电流检测元件57-59进一步布置在SW元件54-56的外侧。
类似地,连接至低电位侧的SW元件64-66布置在连接至高电位侧的SW元件61-63的外侧,以及电流检测元件67-69进一步布置在SW元件64-66的外侧。
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上的SW单元51-56、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以及ASIC82中的每一个的一侧(即在面向框架构件20的一侧)设置有由导热金属(如铜)制成的散热金属块。
此外,SW元件51-56和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以及ASIC82分别经由未图示的散热凝胶以热转移方式接触框架构件20的ECU侧面31。从而,由SW元件51-56和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以及ASIC82生成的热经由散热凝胶被消散到框架构件20。在图3或其他图中,由于省略了散热凝胶,所以ASIC82和框架构件20可能看起来像设置在非接触状态下。也就是说,SW元件51-56和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以及ASIC82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发热元件70。
电力继电器71、72被容置于在框架构件20的ECU侧面31上所设置的继电器室33、34中,其中电力继电器71、72的尺寸大于SW元件51-56、61-66和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74的尺寸。
ASIC82被容置于在框架构件20的ECU侧面31上所设置的ASIC室35中,其中ASIC82的尺寸大于SW元件51-56、61-66和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74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构件20限定了电动机10的轮廓,为ECU40提供了支撑,并且提供了用于从发热元件70消散热的散热路径。从而,与散热器被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目减少,并且驱动装置的体积整体上减小。
这里,描述了电动机线135和145以及逆变器部50和60的相序。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10中,以单点虚线示意性地示出了与电力继电器71,72的漏极相连接的基板41的电路图案,并且基板41的电路图案被称为供电区域Rin。供电区域Rin在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以及包括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的驱动器元件区域R3之外,并且供电区域Rin是包括将来自电池109的电力供给至第一逆变器部50和第二逆变器部60的电路图案的区域。
根据本实施方式,供电区域Rin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参考位置”。
如图7和图10所示,电动机线135由连接至U相线圈131的第一U相电动机线136、连接至V相线圈132的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以及连接至W相线圈133的第一W相电动机线138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U相电动机线136、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和第一W相电动机线138被布置成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被插入到基板41的电动机线插入区4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U相电动机线136、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和第一W相电动机线138沿直线定位在基板41的电流检测元件57-59的外侧。此外,在第一U相电动机线136与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之间以及在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与第一间W相电动机线138之间设置相同间隔。换句话说,参照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将第一U相电动机线136和第一W相电动机线138对称地定位。
此外,电动机线145由连接至U相线圈141的第二U相电动机线146、连接至V相线圈142的第二V相电动机线147、以及连接至W相线圈143的第二W相电动机线148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W相电动机线148、第二V相电动机线147和第二U相电动机线146被布置成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被插入到基板41的电动机线插入区4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U相电动机线146、第二V相电动机线147和第二W相电动机线148沿直线定位在基板41的电流检测元件67-69的外侧。此外,在第二U相电动机线146与第二V相电动机线147之间以及在第二V相电动机线147与第二W相电动机线路148之间设置相同间隔。换句话说,参照第二V相电动机线147将第二U相电动机线146和第二W相电动机线148对称地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U相电动机线136和第二U相电动机线146被布置成相对于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点对称。类似地,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和第二V相电动机线路147被布置成相对于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点对称,以及第一W相电动机线138和第二W相电动机线148被布置成相对于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点对称。
在这样的结构中,来自第一电动机线135的磁通量泄漏和来自第二电动机线145的磁通量泄漏彼此抵消,从而磁通量泄漏对安装在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上的旋转角传感器85的影响降低。这里,“对称性”是指这些线的基本对称布置,用以消除磁通量泄漏,从而允许实际产品的尺寸误差。
此外,只要这两条电动机线彼此不接触,就使这两条电动机线之间(即第一U相电动机线136与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之间或第一V相电动机线137与第一W相电动机线138之间)的距离减小至最小值,也就是说降低至最小的值,从而使磁通量泄漏最小化。这同样适用于第二电动机线145。
以与第一电动机线135相同的方式,第一逆变器部50具有从供电区域Rin侧起的U相、V相、W相的相布置。更具体地,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布置有连接至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2、53(U相SW元件51、V相SW元件52和W相SW元件53)。此外,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布置有连接至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5、56(U相SW元件54、V相SW元件55和W相SW元件56)。类似地,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布置有电流检测元件57、58、59(检测U相线圈131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元件57,检测V相线圈132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元件58,以及检测W相线圈133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元件59)。
以与第二电动机线145相同的方式,第二逆变器部60具有从供电区域Rin侧起的W相、V相和U相的相布置。更具体地,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布置有连接至高电位侧的SW元件61、62、63(W相SW元件63、V相SW元件62和U相SW元件61)。此外,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布置有连接至低电位侧的SW元件64、65、66(W相SW元件66、V相SW元件65和U相SW元件64)。类似地,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布置有电流检测元件67、68、69(检测W相线圈143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元件69、检测V相线圈142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元件68、以及检测U相线圈141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元件67)。
这里,U相的布线长度被定义为从供电区域Rin至电动机线136的布线长度与从供电区域Rin至电动机线146的布线长度的和。类似地,V相的布线长度被定义为从供电区域Rin至电动机线137的布线长度与从供电区域Rin至电动机线147的布线长度的和。此外,W相的布线长度被定义为从供电区域Rin至电动机线138的布线长度与从供电区域Rin至电动机线148的布线长度的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201具有从供电区域Rin侧起的U、V、W相的相序,而第二系统202具有从供电区域Rin侧起的W、V、U的相序。换句话说,就从供电区域Rin侧起的电源的相布置顺序而言,第一系统201和第二系统202具有相反的相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供电区域Rin的中心至第一区域R1的中心的距离、以及从供电区域Rin的中心至第二区域R2的中心的距离基本相同。
因此,U相布线长度、V相布线长度以及W相布线长度变化很小。特别地,通过对称地布置(a)SW元件51-56和电流检测元件57-59以及(b)SW元件61-66和电流检测元件67-69、通过在基板上对称地形成电路图案41、以及通过对称地布置电动机线135和第二电动机线145,使U相布线长度、V相布线长度以及W相布线长度的变化进一步减小。布线长度的减小因而使得能够减小不同相之间的布线阻抗的变化。
此外,第一逆变器部50与第一电动机线135二者之间的相序相同,并且,在每个相中,在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3、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6、电流检测元件57-59、电动机线136-138分别从中心轴线O侧朝向基板41上的半径外侧布置。在SW元件51-56中的每个SW元件中,漏极形成在面向基板41的一侧,并且连接至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6的漏极的布线图案与电动机线135连接。因此,与在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3被布置在外侧的情况相比,通过将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6布置在与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3相比的外侧位置处,基板41上的布线变得容易。
这同样适用于第二逆变器部件60和第二电动机线145。
如图7和图11所示,例如,微型计算机81、电容器86和87、以及扼流线圈89连同其他部件安装在电子部件安装表面43上。微型计算机81被安装在基板41的相反侧的位置处,该微型计算机81与ASIC82至少部分地重叠。
电容器86被安装在基板41的相反侧,也就是说,电容器86与第一区域R1至少部分地重叠,在该第一区域R1中安装有第一逆变器部50的SW元件51-56。电容器87被安装在基板41的相反侧,也就是说,电容器87与第二区域R2至少部分地重叠,在该第二区域R2中安装有第二逆变器部60的SW元件61-66。通过将电容器86、87布置在逆变器部50、60的相反侧使降噪效果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相对较大尺寸的电子部件例如电容器86、87和扼流线圈89安装在电子部件安装表面43上,将基板41定位在框架构件20的附近。从而,由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上的发热元件70生成的热从这些部件的“背面”消散到框架构件20。
在电子部件安装表面43上,由导电金属等制成的电动机线连接器46被设置在钻有电动机线插入孔44和45的位置处。电动机线连接器46具有压入配合部,并且接纳电动机线135和145的压入配合部建立了基板41与电动机线135、145之间的电连接。
在与基板41的基板固定片32相对应的位置处钻有孔48。基板锁紧螺钉49(参见图7和图8)被插入到孔48中,并且被紧紧地拧到基板41的基板固定片32上。以此方式,基板41被固定到框架构件20上。
如图3至图8所示,盖构件90具有盖体91、电源连接器96以及信号连接器97,并且覆盖基板41的电子部件安装表面43侧。
在盖体91的外周壁92的一端设置有插入区921。插入区921被插入到框架构件20的粘合槽37中,并且通过粘合剂进行固定。从而,防止水等从框架构件20与盖构件90之间的连接部侵入电动机10中。
基本在盖体91的中心处形成有电容器室93。电容器室93从盖体91突起,即远离电动机10,以用于容纳电容器86、87。在电容器室93上钻有呼吸孔94。呼吸孔94由附接在其上的过滤器构件95封闭。过滤器部件95由使空气通过但不使水通过的材料制成。通过在呼吸孔94中设置有过滤部件95,驱动器单元1的内压力即使当温度变化时也保持特定值不变。
电源连接器96和信号连接器97(即,下文中的“连接器96和97”)分别从盖体91突起,即远离电动机10。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96和97与盖体91整体地形成一体。
电源连接器96具有设置在远离电动机10延伸的一端上的开口961,以用于连接至从电池109延伸的线束(未示出)。此外,电源连接器96具有连接至基板41的电源连接器端子962。电源连接器端子962被插入到在基板41上钻成的端子插入孔965中,并且通过焊料等连接至基板41。从而,ECU40连接至电池109。
信号连接器97具有设置在远离电动机10延伸的一端上的开口971,以用于连接至线束(未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信号连接器97,其中一个信号连接器连接至从扭矩传感器103延伸的线束,而另一个信号连接器连接至从CAN延伸的线束。此外,信号连接器97具有连接至基板41的信号连接器端子972。信号连接器端子972被插入到在基板41上所设置的端子插入孔975中,并且通过焊料等连接至基板41。从而,来自扭矩传感器103的信息和来自的CAN的信息被输入至ECU40中。
电源连接器端子962和信号连接器端子972(即,下文中的“端子962和972”)中的每一个的端部被插入到在框架构件20的ECU侧表面31上所形成的端子接纳槽36中,以使得端子962、972和框架构件20彼此不短路。
如以上整体详细描述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设置有电动机10、基板41、SW元件51-56、SW元件61-66、第一电动机线135以及第二电动机线145。
电动机10是三相电动机,其中设置了具有缠绕在其上的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组14的定子12、能够相对于定子12旋转的转子15、以及随转子15旋转的轴12。
基板41被设置在电动机10的轴16的一端侧。
构成第一逆变器部50(其用以切换对第一绕组13的电力供给)的SW元件51-56被布置在作为基板41的一个表面的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上。
构成第二逆变器部60(其用以切换对第二绕组14的电力供给)的SW元件61-66被安装在基板41的与SW元件51-56相同的表面上,并且SW元件61-66被布置在第二区域R2中,该第二区域R2是安装有SW元件51-56的第一区域R1的相对于电动机10的轴向中心O的相对侧。
第一电动机线135从第一绕组13的多个相中的每个相被取出,并且被布置在基板41上。
第二电动机线145从第二绕组14的多个相中的每个相被取出,并且被布置在基板41上。
在第一组的第一电动机线135和SW元件51-56中以及在第二组的第二电动机线145和SW元件61-66中,从基板41上的供电区域Rin侧起的相序被反转。
换句话说,如果U相、V相、W相分别被称为第一相、第二相和第三相,则在第一组的第一电动机线135的SW元件51-56中的相的顺序从供电区域Rin侧起为:第一相(=U相)、第二相(=V相)以及第三相(=W相),并且第二组的第二电动机线145和SW元件61-66中的相的顺序从供电区域Rin侧起为:第三相(=W相)、第二相(=V相)以及第一相(=U相)。
根据本实施方式,(i)在作为第一系统201的第一组的第一电动机线135和SW元件51-56中和(ii)在作为第二系统202的第二组的第二电动机线145和SW元件61-66中,从参考位置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区域Rin侧)起的相序处于相反的顺序。以此方式,基板41上的不同相的布线长度的变化减小,从而减小了不同相之间的阻抗的变化。
参考位置是供电区域Rin,其在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以及包括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的驱动器元件区域R3的外侧,并且参考位置是包括将来自电池109的电力供给至第一逆变器部50和第二逆变器部60的电路图案的区域。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就从Rin侧起的相序而言,第一电动机线135和SW元件51-56的布置和第二电动机线145和SW元件61-66的布置彼此相反。因此,从供电区域Rin延伸至电动机线135、145的导线部分的布线长度的变化减小,多个相中的每个相的阻抗的变化减小。
驱动装置1还设置有电力继电器71、72,该电力继电器71、72能够对从电池109至第一逆变器部50或第二逆变器部60的电流的供给进行切换。电力继电器71、72被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上的供电区域Rin中,该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是具有SW元件51-56、61-66的表面。通过在供电区域Rin中设置电力继电器71、72,基板41上的布线变得容易,并且有效地利用了基板41的安装区域。
驱动装置1还设置有框架构件20,该框架构件20布置在电动机10与基板41之间的位置上。
SW元件51-56、61-66以将热消散到框架构件20的可散热方式被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上,该发热元件安装表面42是基板41的面向框架构件20的表面。也就是说,框架构件20用作电动机10的轮廓,并且用作散热器。与其中散热器被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以这样的方式,驱动装置1的体积特别是沿轴向方向的体积由于部件数目的减少而减小。
第一电动机线135在第一区域R1的半径外侧被连接至基板41。第二电动机线145在第二区域R2的半径外侧被连接至基板41。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基板41的安装面积。
驱动装置1还设置有电流检测元件57-59、67-79,其检测向第一绕组13或第二绕组14中的相中的每个相的电力供给。电流检测元件57-59、67-79被安装在基板41的与SW元件51-56,61-66所在的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的SW元件51-56与第一电动机线135之间的位置处、或SW元件61-66与第二电动机线145之间的位置处。
从而,在第一绕组13或第二绕组14中适当地执行电流的检测。
关于SW元件51-56、61-66,在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3、61-63被布置成接近于电动机10的轴向中心O,并且在低电位侧的SW元件54-56、64-66被布置在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3、61-63的外侧。与在高电位侧的SW元件51-53、61-63被布置在外侧的情况相比,通过以这样的方式布置SW元件,基板41上的布线变得容易。
第一电动机线135和第二电动机线145被布置成关于基板41上的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而点对称。从而,第一电动机线135和第二电动机线145的相应相被布置成点对称,从而彼此消除了磁通量泄漏并且降低了总磁通量泄漏。此外,当旋转角传感器85被设置在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上时,例如旋转角传感器85的在磁通量泄漏的影响下的检测误差减小。
对于第一电动机线135和第二电动机线145,这三相的中心相用作两侧相的参考相。也就是说,在第一电动机线135和第二电动机线145中,V相用作在两侧的U相和W相的对称布置的标准相。从而,不同相之间的布线长度的变化减小,并且不同相之间的阻抗的变化进一步减小。
在基板41上,电动机线136、137和138沿直线进行布置。
在基板41上,电动机线146、147和148沿直线进行布置。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也就是说,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设置有驱动装置1和减速齿轮9,该减速齿轮9将从电动机10输出的扭矩传送至柱轴102、利用电动机10的扭矩来驱动柱轴102、以及辅助由驾驶员对方向盘101进行的转向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有基本同轴布置的电动机10和ECU40,沿着轴向方向具有减小的产品体积,并且驱动装置1基本包含在电动机区域内。从而,驱动装置1甚至可以安装在小空间中。此外,由于在电动机壳体11与基板41的位置处设置有O形环39并且在基板41与盖构件90之间附接有粘合剂,所以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有防水构造。因此,例如驱动装置1还可以安装在发动机室内。换句话说,驱动装置1适合用于齿条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12至图17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图12是驱动装置的沿着图15的XII-XII线的截面图。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附图中,在某些情况下省略了电容器86和87。
驱动装置2设置有作为旋转电机的电动机210、前框架端215、后框架端220、作为控制器的ECU240、连接器280、盖构件290等。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框架端220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基板”。由于驱动装置2的电气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气配置相同,所以省略了对电气配置的描述。
如在图12至图15中所示,电动机210设置有定子212、转子15、轴16等。
定子212具有固定至其上的前框架端215和后框架端220。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电动机壳体,从而露出了定子212。关于其他各点,定子212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子12相同。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装置2中,定子212是“无遮盖的”并且不具有防水构造。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器装置2可以优选地布置在车厢中,并且优选地适用于柱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省略了电动机壳体,所以定子212的投影区域或“轮廓”被视为“电动机区域”。
前框架端215由例如金属(如铝等)制成,并且设置在电动机210的相对于ECU240的相反端。前框架端215具有基本上在其中心处钻成的轴孔216。轴承166附接至前框架端215,并且轴16的一个端161被插入到轴承166中。轴16的一端161从前框架端215露出。轴16的一端161被提供用作输出端165。输出端165连接至减速齿轮9。从而,由转子15和轴16的旋转而生成的扭矩经由减速齿轮9输出至柱轴102。
如图12至图15所示,后框架端220具有例如框架部222、散热器230以及连接器接收器236,并且后框架端220由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如铝等)制成并被设置在电动机210的ECU240侧。通过使用贯穿螺栓(未示出)将前框架端215和后框架端220与夹在二者中间的电动机210组合。此外,后框架端220具有在其上钻成的电动机线插入孔(未示出)。电动机线135和145被插入到电动机线插入孔中,并且被取出以朝向ECU240延伸。
框架部222具有环形形状,并且附接至电动机210的定子212。
散热器230被固定并竖立在框架部222上以朝向ECU240延伸。
在散热器230的中心轴线O处钻有轴孔231。轴孔231具有设置在其中的轴承167,并且轴16的另一端162被插入到轴承167中。从而,设置在轴16的另一端162的磁体18被暴露于ECU240。
在散热器230的外侧设置有基板固定部232。散热器230的ECU240侧表面被形成为辐射表面235。
连接器接收器236从散热器230朝向散热器230的半径外侧突起。紧挨着连接器接收器236,在ECU240侧设置有连接器280。连接器接收器236与连接器280之间以一定间隙分离。
ECU240被设置在后框架端220的相对于电动机210的相对侧,并且被定位成与电动机210基本同轴。
ECU240具有基板241,在该基板241上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
基板241采用在后框架端220的投影区域中适合的形状。此外,ECU240的部件即安装在基板241上的SW元件51-56和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容器86和87、以及扼流线圈89被包括在电动机区域内。
这里,基板241的面向电动机210的电动机侧表面被称为发热元件安装表面242,而基板241的远离电动机210的相反表面被称为电子部件安装表面243。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元件安装表面242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一个表面”。
如图16所示,发热元件安装表面242具有安装在其上的SW元件51-56和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ASIC82、旋转角传感器85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SW元件51-56和61-66、电流检测元件57-59和67-69、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以及ASIC82分别经由散热凝胶以可散热方式接触后框架端220的散热器230的辐射表面235。从而,由SW元件51-56和61-66、电力继电器71和72、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和74、以及ASIC82生成的热经由散热凝胶被消散到后框架端220。此外,在电子部件安装表面243上,微型计算机81被安装在与ASIC82至少部分地重叠的区域中(参照图12和图17)。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逆变器部50的SW元件51-56和构成第二逆变器部60的SW元件61-66被对称地布置在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旋转角传感器85的部分)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SW元件51-56和SW元件61-66以点对称的方式布置在电动机10的中心轴线O周围。另外,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布置相序,也就是说,在第一逆变器部50中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为U相、V相、W相,而在第二逆变器部60中从供电区域Rin侧起按顺序为V相、W相、U相。
以上关于基板241上的电子部件未提及的布置和其他内容也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与安装有构成基板241上的第一逆变器部50的元件的第一区域R1相比,在基板41的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更外侧部分的半径外侧位置处钻有电动机线插入区244。电动机线135被插入到电动机线插入区244中,并且通过焊料等连接至区244。
与安装有构成基板241上的第二逆变器部60的元件的第二区域R2相比,在基板41的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更外侧部分的半径外侧位置处钻有电动机线插入区245。电动机线145被插入到电动机线插入区245中,并且通过焊料等连接至区245。
电动机线插入区244和245被定位在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周C上。也就是说,电动机线135和145被布置在基板241上、在圆周C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绕组13和14取出电动机线135和145,其中绕组13和14的绕组线缠绕在具有环形形状的定子212上。通过将电动机线插入区244和245布置在同一圆上,电动机线135和145从定子212朝向基板41一直延伸,从而使电动机线135和145易于连接至基板241。
在与基板241的基板固定部232相对应的位置处钻有孔248。将基板锁紧螺钉49插入孔248中,并且拧到后框架端220的基板固定部232上。从而,基板241被固定在后框架端220上。
基板241具有弧形状的弧形部251和设置在弧形部251的半径外侧的连接器固定部252。连接器固定部252具有在其上钻成的孔253,连接器锁紧螺钉289被插入到该孔253中。
连接器固定部件252被定位在基板241的发热元件安装表面242上的电力继电器71、72和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74的外侧,以及连接器280被定位在连接器固定部252上。
如图12至图15所示,通过从基板241的电子部件安装表面243侧插入连接器锁紧螺钉289来将连接器280固定到基板241上。
连接器280由树脂等制成,被设置成从基板241径向向外突起,并且被定位在面向后框架端220的ECU240侧、连接器接收器236的附近范围内,也就是说,连接器280被定位后框架端220与ECU240之间。换句话说,连接器280被定位在框架部222的ECU240侧、后框架端220的连接器接收器236附近,并且更紧密地描述了连接器280如何被定位在框架构件的控制器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80被定位在基板241的发热元件安装表面242侧,这有利于热消散,因为散热器230可以从后框架端220升高连接器280的高度,从而扩大散热面积并且增大从其中消散的热量。也就是说,由发热元件70生成的热可以有效地从散热器230消散。
连接器280的开口281面朝外,并且可连接至从驱动装置2的半径外侧进入的线束。此外,连接器280具有端子282。端子282连接至基板241。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80具有整体结合成一体的电源连接器283和信号连接器284。连接器280的外周被形成为凸缘285。
盖构件290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具有与连接器280分离的单独体。盖构件290具有顶部291和沿顶部291的外周形成的侧壁292,并且盖构件290覆盖ECU240,并且盖构件290通过铆接等被固定在后框架端220上。
侧壁292具有凹口293,该凹口293被适当地形成以容置连接器280。连接器280的开口281侧从而从盖构件290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电动机10在安装到车辆中之后被定位在驱动装置2中的垂直下侧的假设,凸缘285具有从盖子构件290露出的电动机侧面。通过设置凸缘285,防止水等经由盖构件290与连接器280之间的连接部分侵入导驱动装置2的内部。此外,渗入内部的水沿着凸缘285被输送至驱动装置2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动机线135和第二电动机线145被布置在基板241上的同一圆周上。因此,容易建立在从第一绕组13/第二绕组14延伸的第一电动机线135/第二电动机线145与基板241之间的连接。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置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8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图18是从中省略了连接器等的驱动装置3的说明性横截面。此外,还省略了SW元件的剖面线。图19和图20也有同样的处理。
驱动装置3的ECU340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ECU340具有从电动机10侧起按书写顺序布置的基板341、中间构件350以及散热器355。基板341的面向电动机10的发热元件安装表面342具有安装在其上的SW元件51-56、61-66。表面342上的SW元件51-56、61-66的布置与图10的布置相同。也就是说,就像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就从供电区域Rin侧起的相布置而言,第一电动机线135和SW元件51-56的布置与第二电动机线145和SW元件61-66的布置彼此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元件安装表面342对应于“一个表面”。此外,基板341的相反侧即表面343也可以被视为“一个表面”,并且SW元件51-56、61-66可以被安装在表面343上。
中间构件350包括板形部351和外周壁部352。板形部351基本以圆盘形状而形成,并且在中间构件350的面向基板341的一个表面上安装有电子部件181。外周壁部352竖立在板形部351上以朝向散热器355以及朝向基板341、板形部351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基板341和中间构件350通过布线图案等电连接。基本上在基板341和中间构件350的中心处钻有孔,以用于将轴160插入该孔中。
基本上在散热器355的中心处设置有轴承168,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轴160。在散热器355的面向电动机10的一个表面上布置有电子部件182。电子部件182通过未图示的端子等与中间构件350相连接。电子部件181、182为例如继电器、电容器、线圈、微型计算机、ASIC等。电子部件181,182可以安装在基板341上,或者安装在板形部351的面向散热器355的表面上。即使在这样的配置中,仍然实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本公开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具有驱动装置4,其中ECU44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ECU不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SW元件51-56、61-66被布置在板形部351的面向电动机10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板形部351被视为“基板”。SW元件51-56、61-66还可以被布置在板形部351的面向散热器355的另一表面上。
如图20所示,本公开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具有驱动装置5,其中ECU55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ECU不同。在第五实施方式中,SW元件51-56、61-66被布置在散热器355的面向电动机10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片355被视为“基板”。
散热器355不与SW元件51-56、61-66电连接并且不与电动机线135、145电连接。SW元件51-56、61-66可以通过未示出的端子等与中间构件350或者与基板341电连接。
此外,即使在图20中SW元件51-56、61-66与板形部351介入有间隙,SW元件51-56、61-66仍然可以与板形部351的远离电动机10的另一表面电连接,并且可以被设置成将热消散到散热器355。
SW元件51-56、61-66和电动机线135、145在板形部351或在散热片355上的相序布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相序布置相同。此外,当供电区域Rin被设置在基板341上时,供电区域Rin的沿驱动装置4或5的轴投影的投影区域可以被视为“参考位置”。供电区域还可以被设置在板形部351。
在图19和图20中,电动机线135、145延伸以达到板形部351或达到散热器355。然而,(i)基板341和(ii)板形部351或散热片355可以被视为“基板”,而电动机线135,145可以与基板341连接。也就是说,电动机线135、145不必延伸以达到板形部351或达到散热器355。即使在这样的配置中,仍然实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图19、图20中的基板341和图20中的中间构件350不具有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例如电容器、线圈、微型计算机、ASIC等)可以安装在基板341和中间构件350上。
此外,可以省略图18、图19中的布置在中间构件350或散热器355上的电子部件。
(其他实施方式)
(a)框架构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框架构件通过框架锁紧螺钉被固定到电动机壳体上。根据其他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除了螺钉之外的部件将框架构件固定到电动机壳体上。此外,可以通过压入配合将框架构件固定到电动机壳体上。以此方式,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此外,可以减小沿着驱动装置的半径的体积。
在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不存在框架构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具有中间构件的驱动装置可以具有设置于其中的框架构件,就像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那样。
(b)ECU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发热元件可以经由散热凝胶接触框架构件。根据其他实施方式,散热凝胶可以被替换为散热片,或者发热元件与框架构件可以直接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SW元件具有从模具部分露出的散热塞。根据其他实施方式,散热塞可以不必从SW元件露出。这同样适用于电力继电器、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以及专用集成电路。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驱动元件、电流检测元件、电力继电器、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以及ASIC分别对应于发热元件,并且这些发热元件被设置成将热从它们的背后消散到框架构件。
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电流检测元件、电力继电器以及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可以被安装在与具有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的一个表面不同的表面上,或者还可以被省略。此外,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可以安装在框架构件的相对于旋转电机的相反表面上,即在电子部件安装表面上。在此情况下,电子部件的安装表面对应于“一个表面”。
此外,电流检测元件可以不被实现为分流电阻器,而被实现为霍尔IC等,并且电流检测元件可以仅被提供用于两相或更少。也就是说,可以部分地省略电流检测元件。电力继电器可以被实现为机械继电器。
此外,还可以将除了上述之外的电子部件安装在基板的发热元件安装表面上用作发热元件,以使得能够从它们的背部朝向框架构件消散热。
此外,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上的电子部件的全部或一部分被配置成不朝向框架构件消散热。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构成控制单元的电子部件之间,ASIC被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上,并且微型计算机被安装在电子部件安装表面上。根据其他实施方式,构成控制单元的任何电子部件(即除了ASIC和微型计算机之外的部件)可以任意地结合以进行封装。
此外,例如,ASIC可以安装在电子部件安装表面上,并且微型计算机可以安装在发热元件安装表面上。换句话说,关于控制单元的电子部件可以安装在所述两个表面中的任一表面上,这取决于封装配置和/或发热状况。此外,微型计算机可以安装在相对于ASIC的非重叠区域中。发热元件安装表面和电子部件安装表面简单地表示了发热元件或电子部件可以安装在这些表面上,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表面应当具有安装在其上的发热元件或电子部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逆变器部的SW元件和构成第二逆变器部的SW元件被布置成轴向对称,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逆变器部的SW元件和构成第二逆变器部的SW元件被布置成点对称。
根据其他实施方式,具有第一实施方式配置的SW元件可以具有点对称配置,或者具有第二实施方式配置的SW元件可以具有轴对称布置。
此外,SW元件还可以任意地进行布置,即不一定是对称布置。
此外,除了SW元件之外的其他电子部件也可以任意地进行布置。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系统中的相序从接近供电区域的侧起为U、V、W,而第二系统中的相序从接近供电区域的侧起为W、V、U。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第一系统中的相序可以任意地排序,即不一定是从供电区域侧起的U、V、W顺序。换句话说,第一相、第二相和第三相可以分别为U相、V相、W相的任一个。此外,第二系统中的相序可以与第一系统中的相序相反。以此方式,就像上述实施方式一样,由于彼此消除了泄漏,可以减小磁通量泄漏对旋转角传感器的影响。此外,可以减小不同相之间的布线阻抗的变化。
此外,可以参照除了供电区域之外的其他位置使第一延伸线和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第二延伸线和第二驱动元件的相序反向。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延伸线和第二延伸线以点对称的方式进行布置。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延伸线和第二延伸线的布置可以是除了点对称之外的布置。此外,第一延伸线和第二延伸线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不具有对称布置,也就是说可以仅具有对称的两侧布置中的一侧。此外,第一延伸线可以被设置在基板上的除了第一区域的半径外侧位置之外的其他位置处。类似地,第二延伸线可以被设置在基板上的除了第二区域的半径外侧位置之外的其他位置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从中心轴线侧朝向半径外侧、按高电位侧元件、低电位侧元件和电流检测元件的顺序布置元件。根据其他实施方式,元件布置可以是除了上述之外的其他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是按从中心轴线侧起的低电位侧元件第一顺序或任何其他顺序。此外,可以部分地省略电流检测元件,也就是说,电流检测元件可以被提供仅用于三者中的两相。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从供电区域的中心到第一区域的中心的第一距离和从供电区域的中心到第二区域的中心的第二距离基本上相同。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不必相同。例如,供电区域可以被限定为接近于图11中的反向连接保护继电器73的安装位置的区域。在此情况下,“供电区域”可以被灵活地限定为从逆变器侧延伸至远离逆变器侧的包括电源布线图案的广泛区域,并且可以参照上述供电区域对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的相序(即,从供电区域侧至远离侧起按第一系统的第一相、第二相和第三相的顺序以及第二系统中的第三相、第二相和第一相的顺序)进行布置。即使在这样的配置中,与其他相序布置相比,不同相的阻抗的变化减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用于与电动机线连接的金属片被安装在基板上,并且基板和电动机线通过压入配合进行连接。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基板和电动机线通过焊接等进行连接。
根据其他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实施方式配置中的基板和电动机线还可以通过焊接进行连接,或者第二实施方式配置中的基板和电动机线可以通过设置在基板上的金属片的压入配合进行连接。此外,可以通过除了焊接或压入配合之外的任何方法来建立基板和电动机线之间的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使用基板锁紧螺钉将基板固定到基板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不仅仅通过使用螺纹而且还可以通过任何其他方法将基板固定到基板上。
(c)连接器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连接器包括一个电源连接器和两个信号连接器。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电源连接器和信号连接器中的一者或二者可以被设置为两组或更多组。这些连接器可以具有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的独立体,或者可以具有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那样的集成体。
此外,当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示不设置电动机壳体时,定子可以用作“旋转电机”并且连接器可以定位在定子的沿轴向方向的投影区域内。此外,基于连接器和盖构件被提供为单独体的假设,连接器可以被固定到基板的大尺寸部件安装表面上(即,在相对于电动机的相反侧)。
此外,在配置中连接器的数目、连接器的开口的朝向、以及是否与连接器成一体的盖构件布置均可以任意地进行组合。
(d)盖构件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盖构件用粘合剂被固定到框架构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盖构件被铆接到框架构件。可以通过任何其他方法(例如通过使用螺钉等)进行固定来将盖构件固定到框架构件。
(e)驱动单元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旋转电机为三相无刷电动机。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电动机可以为任何类型,即不一定是三相无刷电动机,而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三相或更多相的电动机。
此外,旋转电机不仅可以是电动机(即电动马达),而且可以是发电机,并且还可以是具有电动机功能和发电机功能的马达发电机。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至齿轮的输出端被设置在ECU的相对于电动机的相反侧。换句话说,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装置、输出端、电动机和ECU以此书写顺序进行布置。
根据其他实施方式,输出端可以被设置在相对于电动机的同一侧。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输出端、ECU和电动机可以以此书写顺序进行布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驱动装置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根据其他实施方式,驱动装置可以应用于除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之外的装置。
这些改变、修改以及总结方案被理解为在本公开内容的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驱动装置,包括:
旋转电机(10,210),所述旋转电机(10,210)包括:定子(12,212),在所述定子上以至少三相的方式缠绕有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绕组(14);转子(15),所述转子(15)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以及随所述转子旋转的轴(16);
基板(41,241,341,351,355),所述基板(41,241,341,351,355)被设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个轴向端上;
第一驱动元件(51-56),所述第一驱动元件(51-56)(i)被设置在所述基板(41)的一个表面(42,242,342)上、第一区域(R1)中,并且(ii)构成用于切换对所述第一绕组的电力供给的第一逆变器(50);
第二驱动元件(61-66),所述第二驱动元件(61-66)(i)被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相同的表面上、第二区域(R2)中;并且(ii)构成用于切换对所述第二绕组的电力供给的第二逆变器(60),所述第二区域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轴而对称于所述第一区域;
第一延伸线(135),所述第一延伸线(135)从待连接的所述第一绕组的所述至少三相中的每个相延伸至所述基板;以及
第二延伸线(145),所述第二延伸线(145)从待连接的所述第二绕组的所述至少三相中的每个相延伸至所述基板,
其中,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延伸线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以下述相序的布置分别具有相反的相序:所述相序的布置是从接近于参考位置的一端朝向所述布置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参考位置包括供电区域,所述供电区域是(i)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包括所述旋转电机的中心轴线的驱动元件区域之外的区域;以及是(ii)包括从电池(109)向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供给电力的电路图案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
继电器(71,72),所述继电器(71,72)能够切换成传导以及拦截从电源至所述第一逆变器或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电流,所述继电器被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相同的表面上的所述供电区域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
框架构件(20,220),所述框架构件(20,220)被设置在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基板之间的位置处,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以能够朝向所述框架构件散热的方式布置在所述基板的框架构件面向表面(4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延伸线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半径外侧位置处与所述基板相连接,以及
所述第二延伸线在所述第二区域的半径外侧位置处与所述基板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
电流检测元件(57-59,67-69),所述电流检测元件(57-59,67-69)检测向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的所述至少三相中的每个相供给的电流,所述电流检测元件(i)被布置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相同的表面(42)上;并且(ii)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与所述第一延伸线之间的位置处或者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与所述第二延伸线之间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布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轴周围,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均包括:(i)高电位元件(51-53,61-63),所述高电位元件(51-53,61-63)被定位成接近于所述轴;以及(ii)低电位元件(54-56,64-66),所述低电位元件(54-56,64-66)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轴被定位在所述高电位元件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二延伸线被布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轴点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二延伸线分别具有对称的相布置,在所述对称的相布置中,中心相具有布置在所述中心相的两侧的其他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二延伸线沿着所述基板上的圆形区域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线被布置成直线地穿过所述基板,以及
所述第二延伸线被布置成直线地穿过所述基板。
12.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旋转电机(10,210),所述旋转电机(10,210)包括:定子(12,212),在所述定子上以至少三相的方式缠绕有第一绕组(13)和第二绕组(14);转子(15),所述转子(15)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以及随所述转子旋转的轴(16);
基板(41,241,341,351,355),所述基板(41,241,341,351,355)被设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个轴向端上;
第一驱动元件(51-56),所述第一驱动元件(51-56)(i)被设置在所述基板(41)的一个表面(42,242,342)上、第一区域(R1)中;并且(ii)构成用于切换对所述第一绕组的电力供给的第一逆变器(50);
第二驱动元件(61-66),所述第二驱动元件(61-66)(i)被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相同的表面上、第二区域(R2)中;并且(ii)构成用以切换对所述第二绕组的电力供给的第二逆变器(60),所述第二区域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轴而对称于所述第一区域;
第一延伸线(135),所述第一延伸线(135)从待连接的所述第一绕组的所述至少三相中的每个相延伸至所述基板;以及
第二延伸线(145),所述第二延伸线(145)从待连接的所述第二绕组的所述至少三相中的每个相延伸至所述基板,
其中,所述第一延伸线和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延伸线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以下述相序的布置分别具有相反的相序,所述相序的布置是从接近于参考位置的一端朝向所述布置的另一端;以及
动力传送部(9),所述动力传送部(9)将从所述旋转电机输出的扭矩传送至驱动对象(102),其中,
通过来自所述旋转电机的扭矩来辅助驾驶员对方向盘(101)进行的转向操作,所述扭矩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对象。
CN201510459820.1A 2014-07-31 2015-07-30 驱动装置和包括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5322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6484 2014-07-31
JP2014156484 2014-07-31
JP2015-113189 2015-06-03
JP2015113189A JP6582568B2 (ja) 2014-07-31 2015-06-03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2722A true CN105322722A (zh) 2016-02-10
CN105322722B CN105322722B (zh) 2019-04-09

Family

ID=55079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9820.1A Active CN105322722B (zh) 2014-07-31 2015-07-30 驱动装置和包括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79025B2 (zh)
JP (1) JP6582568B2 (zh)
CN (1) CN105322722B (zh)
DE (1) DE102015214465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1240A (zh) * 2016-08-31 2018-03-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机单元以及机器人
CN108945085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上海海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09075733A (zh) * 2016-04-27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马达驱动装置以及空调机
CN110073588A (zh) * 2016-11-11 2019-07-30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电容器单元、电动压缩机
CN111149284A (zh) * 2017-10-06 2020-05-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模块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64865A (zh) * 2017-10-06 2020-05-1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模块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TWI707124B (zh) * 2018-06-13 2020-10-1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編碼器的組裝方法、編碼器及伺服馬達
CN113544963A (zh) * 2019-03-19 2021-10-22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及电子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02014009001A2 (pt) * 2014-04-14 2015-12-08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uporte de motor de ventilador
JP6160576B2 (ja) 2014-07-31 2017-07-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59492B2 (ja) * 2014-12-22 2019-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D772125S1 (en) * 2015-01-21 2016-11-22 Rotatech International Corp.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FR3043858B1 (fr) * 2015-11-13 2020-05-2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Module de commande d'alimentation d'un moteur electrique
JP6499988B2 (ja) * 2016-03-09 2019-04-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184542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9070933B (zh) * 2016-04-06 2021-03-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WO2017199304A1 (ja) * 2016-05-16 2017-1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EP3251806B1 (en) 2016-05-30 2021-03-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otor unit and robot
JP2017229134A (ja) * 2016-06-21 2017-12-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機電一体型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7791276B (zh) 2016-08-31 2022-06-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机器人
CN107791277B (zh) 2016-08-31 2022-06-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机器人
CN109964390B (zh) * 2016-11-23 2021-12-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GB2557203B (en) * 2016-11-30 2020-02-19 Protean Electric Ltd A capacitor component
CA176724S (en) * 2017-03-02 2018-07-03 Ebm Papst Landshut Gmbh Engine cap
CN111033978B (zh) * 2017-09-28 2022-11-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940358B2 (ja) 2017-09-29 2021-09-29 日本電産エレシス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1201698A (zh) * 2017-10-06 2020-05-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模块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11239723B2 (en) * 2017-10-31 2022-02-01 Deere & Company Interconnection device
CN109756076B (zh) * 2017-11-01 2022-05-20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
US10793183B2 (en) * 2017-12-22 2020-10-06 Trw Automotive U.S. Llc Torque overlay steering apparatus
JP6907992B2 (ja) * 2018-04-10 2021-07-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ユニット
JP7067339B2 (ja) * 2018-07-25 2022-05-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547702B2 (ja) * 2018-09-28 2024-09-10 ニデックパワートレイ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装置
JP7167635B2 (ja) * 2018-11-02 2022-1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114044A (ja) * 2019-01-08 2020-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20186014A1 (en) * 2019-03-14 2020-09-17 Hendricks Robert C Electronically commutated axial conductor motor
JP7287107B2 (ja) * 2019-05-17 2023-06-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7346079B2 (ja) 2019-05-21 2023-09-1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制御装置
JP7388082B2 (ja) * 2019-09-20 2023-11-29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駆動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66445B2 (ja) * 2019-09-26 2021-04-2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
JP7348033B2 (ja) * 2019-11-06 2023-09-20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動力信号が入力されるコネクタを備えた電動機、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2021093822A (ja) * 2019-12-10 2021-06-17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20202364A1 (de) 2020-02-25 2021-08-26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Steuer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Lenkungssteuervorrichtung
DE102020105554A1 (de) 2020-03-02 2021-09-0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Zumindest sechsphasiger Inverter,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sowie Kraftfahrzeug
JP2022068660A (ja) * 2020-10-22 2022-05-10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駆動装置
EP4333273A4 (en) * 2021-04-28 2025-0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ONTROL DEVICE,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WO2024095882A1 (ja) 2022-10-31 2024-05-10 Nskステアリング&コントロール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0723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2804560A (zh) * 2009-06-24 2012-11-28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2811017A (zh) * 2011-05-30 2012-12-05 株式会社电装 控制单元和使用该控制单元的驱动装置
JP5934879B2 (ja) * 2011-09-12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0648B1 (en) * 2001-06-11 2002-04-30 Chun-Pu Hsu Wheel drum structure of inner stator portion with inbuilt switches
JP2003153552A (ja) 2001-11-07 2003-05-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バータ回路の配設構造と配設方法及び圧縮機
JP2006161620A (ja) * 2004-12-03 2006-06-22 Toshiba Tec Corp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4859939B2 (ja) * 2009-02-19 2012-01-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4957815B2 (ja) * 2009-06-24 2012-06-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JP5126277B2 (ja) * 2010-04-16 2013-01-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装置
JP5170711B2 (ja) * 2010-12-28 2013-03-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ントローラ
JP5296817B2 (ja) * 2011-02-04 2013-09-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駆動回路内蔵モータ及び送風機及び機器
WO2012143964A1 (ja) * 2011-04-18 2012-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バータ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備えた車両用回転電機
KR20140058677A (ko) * 2011-09-29 2014-05-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야스카와덴키 모터 구동 장치 및 차량
JP5927836B2 (ja) * 2011-10-19 2016-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WO2013111277A1 (ja) * 2012-01-25 2013-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JP5518108B2 (ja) * 2012-01-25 2014-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33541A (ja) * 2012-08-03 2014-02-20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01396B2 (ja) * 2013-04-10 2014-10-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4560A (zh) * 2009-06-24 2012-11-28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2570723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2811017A (zh) * 2011-05-30 2012-12-05 株式会社电装 控制单元和使用该控制单元的驱动装置
JP5934879B2 (ja) * 2011-09-12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5733A (zh) * 2016-04-27 2018-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马达驱动装置以及空调机
CN109075733B (zh) * 2016-04-27 2022-05-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马达驱动装置以及空调机
CN107791240A (zh) * 2016-08-31 2018-03-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机单元以及机器人
CN110073588A (zh) * 2016-11-11 2019-07-30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电容器单元、电动压缩机
US11223254B2 (en) 2016-11-11 2022-01-1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hermal Systems, Ltd. Capacitor unit, and electric compressor
CN110073588B (zh) * 2016-11-11 2022-02-01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电容器单元、电动压缩机
CN108945085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上海海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11149284A (zh) * 2017-10-06 2020-05-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模块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64865A (zh) * 2017-10-06 2020-05-1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模块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TWI707124B (zh) * 2018-06-13 2020-10-1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編碼器的組裝方法、編碼器及伺服馬達
CN113544963A (zh) * 2019-03-19 2021-10-22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及电子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36289A1 (en) 2016-02-04
DE102015214465A1 (de) 2016-02-04
JP2016036244A (ja) 2016-03-17
CN105322722B (zh) 2019-04-09
JP6582568B2 (ja) 2019-10-02
US9479025B2 (en) 2016-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2722A (zh) 驱动装置和包括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5322725A (zh) 驱动单元和包括驱动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5322723B (zh) 驱动单元和包括驱动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9461522B2 (en) Drive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drive unit
CN105322720B (zh) 驱动装置和包括该驱动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
CN105993115B (zh) 带有控制装置的旋转电机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2804560B (zh) 驱动装置
US8304942B2 (en) Drive apparatus adapted to promote heat dissipation from electronic circuit integrated therein
CN105406652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2804558B (zh) 驱动装置
CN105827068B (zh) 旋转电机
US8338998B2 (en) Electronic circuit-integrated motor apparatus
CN103066754B (zh) 驱动设备
JP5561301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415845B2 (en) Motor
CN110120300A (zh) 电容器部件
CN105720747A (zh) 驱动装置
JP2018207639A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24631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6007878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6007877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