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2125A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22125A CN105322125A CN201510226586.8A CN201510226586A CN105322125A CN 105322125 A CN105322125 A CN 105322125A CN 201510226586 A CN201510226586 A CN 201510226586A CN 105322125 A CN105322125 A CN 1053221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terminal
- hole
- secondary battery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IFBSDVPJOWBCH-UHFFFAOYSA-N Di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OCC OIFBSDVPJOWBC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MTRUDSVKNLOMY-UHFFFAOYSA-N Ethylene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1OCCO1 KMTRUDSVKNLOM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BTWLSYIZRCDFO-UHFFFAOYSA-N ethyl m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OC JBTWLSYIZRCDF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UOJZAUFBMNUDX-UHFFFAOYSA-N propylene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1COC(=O)O1 RUOJZAUFBMNUD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3063 LiBF 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3870 LiPF 6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dimethyl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OC IEJIGPNLZYLLB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002 lithium s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9000000002 lithium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314 transition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08—Detachable arrangements, e.g. detachable vent plugs or plug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密封壳体的盖板;以及被电连接到电极组件并穿过盖板的第一电极端子,其中电极组件通过第一集流片被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此申请要求2014年6月17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4-0073645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通常,与一次电池不同,二次电池是可再充电的电池。包括以组的形式进行封装的单一电池单元的小容量二次电池被用在诸如蜂窝电话或便携式摄像机的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包括数十个彼此连接的电池单元的大容量二次电池被广泛用作用于驱动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源或大容量蓄电设备。
二次电池被制造成诸如圆柱形形状和棱柱形状的各种形状。二次电池通常按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将隔板定位在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之间而形成的电极组件与电解质一起放置在壳体中,盖板在壳体上。
电极组件通常通过集流体被连接到电极端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电极组件和每个电极端子之间的电流路径可能被加长,增加了电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可以通过将电极组件的电极未涂覆部分直接连接到电极端子来降低电阻并节省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密封壳体的盖板;以及电连接到电极组件并穿过盖板的第一电极端子,其中电极组件通过第一集流接线片被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
电极组件可以包括:具有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一电极板;具有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二电极板;以及位于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隔板,第一集流接线片可以是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本身。
电极组件可以包括:具有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一电极板;具有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二电极板;以及位于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隔板,第一集流接线片可以被联接到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
第一集流接线片可以突出到电极组件的上部,第一集流接线片的一侧可以被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第一集流接线片的另一侧可以被弯曲到第一电极端子的下部。
多个电极组件的每一个可以被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
连接到多个电极组件的第一集流接线片可以被对称形成为彼此面对。
导向板可以被联接到第一集流接线片。
二次电池可以进一步包括电连接到第二电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可以通过第二集流接线片被连接到第二电极端子。
二次电池可以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中的每一个与盖板之间并将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联接到盖板的绝缘支撑构件。
绝缘支撑构件可以包括: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位于盖板下方并将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与盖板绝缘的绝缘部分;联接到绝缘部分的下部并支撑电极组件的支撑部分;以及将绝缘部分和支撑部分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分。
绝缘部分可以包括:包括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的第一端子孔和联接到第二电极端子的第二端子孔的端子孔;位于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之间的通孔;以及位于端子孔的外侧的联接孔。
通孔可以被形成在对应于形成在盖板中的安全通气口和电解质注入孔的位置。
支撑部分可以包括从绝缘部分延伸并被形成为平面的平面部分和形成在平面部分的相对边缘处的支腿部分。
每一个支腿部分可以包括从平面部分延伸并朝电极组件凸出地形成的弹性部分以及从弹性部分延伸并被形成为平面的联接构件。
联接构件可以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联接突起,联接突起可以被联接到联接孔。
平面部分不会覆盖通孔,支腿部分不会覆盖端子孔。
支腿部分可以被进一步形成在平面部分的中心,对应于通孔的孔可以被形成在支腿部分的弹性部分中。
支腿部分可以延伸以覆盖端子孔,支腿部分的联接构件可以为阶梯状。
第一电极端子可以包括穿过盖板的第一端子主体和从第一端子主体的下部水平延伸的第一端子延伸部分,第二电极端子可以包括穿过盖板的第二端子主体和从第二端子主体的下部水平延伸的第二端子延伸部分,第一集流接线片可以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第二集流接线片可以被焊接到第二端子延伸部分。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中,电极未涂覆部分被直接焊接到电极端子,从而缩短电流路径并减少电阻。
此外,不同于常规的二次电池,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中,不需要连接电极未涂覆部分和电极端子的集流体,从而降低了成本。
发明的另外的方面将部分在随后的描述中被阐述。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方面、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沿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3A至图3D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电极组件与第一电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绝缘支撑构件的透视图;
图5是沿图4所示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支撑构件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绝缘支撑构件的透视图;和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使得它们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中容易地获得和使用。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沿线I-I'截取的剖视图,图3A至图3D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电极组件与第一电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关系的侧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绝缘支撑构件的透视图,图5是沿图4所示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6A和图6B是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参考图1至图6B,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110、第一电极端子120、第二电极端子130、绝缘支撑构件140、壳体150和盖组件160。
电极组件110可以通过卷绕或堆叠可以具有薄板或薄膜形状的第一电极板111、第一隔板113和第二电极板112来形成。
第一电极板111可以通过向由诸如铝的金属箔形成的第一电极集电体涂敷诸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第一电极活性物质来形成。第一电极板111可包括没有涂敷第一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可以用作第一电极板111与第一电极板111的外部之间的电流通道。
在一些情况下,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可充当并被称为第一集流接线片。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形成在电极组件110的一侧,并突出到电极组件110的上部。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通过形成第一电极板111时被预先切割成向上突出而形成,它与第一电极板111一体形成。另外,由于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通过卷绕或层叠第一电极板111而形成,多个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可以被堆叠(参考图6A)。换句话说,第一集流接线片可以是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本身。
此外,第一集流接线片可通过单独被联接到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可通过将单独的第一集流接线片附着到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而形成,以允许第一集流接线片突出到电极组件110的上部,而不是在形成第一电极板111时预先切割成向上突出。
第二电极板112可以通过向由诸如铜或镍箔的金属箔形成的第二电极集电体涂敷诸如石墨或碳的第二电极活性物质来形成。第二电极板112可包括没有涂敷第二电极活性物质的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
在一些情况下,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可充当并也被称为第二集流接线片。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形成在电极组件110的另一侧,并突出到电极组件110的上部。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通过与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相同的方法形成,也就是形成第二电极板112时被预先切割成向上突出,它与第二电极板112一体形成。另外,由于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通过卷绕或层叠第二电极板112而形成,多个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可以被堆叠(见图6A)。换句话说,第二集流接线片可以是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本身。
此外,第二集流接线片可通过单独被联接到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可通过将单独的第二集流接线片附着到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而形成,以允许第二集流接线片突出到电极组件110的上部,而不是在形成第二电极板112时预先切割成向上突出。
第一隔板113位于第一电极板111和第二电极板112之间。第一隔板113防止短路并允许锂离子运动。第一隔板113可以由聚乙烯膜或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膜形成。
此外,电极组件110可以与电解质一起被容纳在壳体150中。电解质可包括诸如碳酸亚乙酯(EC)、碳酸丙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甲酯(DMC)的有机溶剂和诸如LiPF6或LiBF4的锂盐。电解质可以是液体、固体或凝胶。
第一电极端子120由诸如铝的导电材料形成,并被联接到突出到电极组件110的上部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以便然后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板11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端子120被直接焊接到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以便然后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板111。第一电极端子120包括第一端子主体121和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
第一端子主体121穿过盖组件160的盖板161,并具有被铆接以固定到盖板161的上部。
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从第一端子主体121的下部水平地延伸,并位于盖板161下方。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联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具体地说,如图3A所示,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的底表面,从而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一电极板111被电连接。然后,如图3B所示,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弯曲,并且电极组件110位于第一电极端子120下方。换句话说,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的一侧被焊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的另一侧被弯曲到第一电极端子120的下部。
如上所述,在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之后,电极组件110被弯曲,以便然后被容纳在壳体150中。此外,如图3C所示,多个电极组件110可以被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换句话说,多个电极组件110中的每一个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可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电极组件110可以被定位成彼此面对。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对称地形成。此外,如图3D所示,导向板114可被联接到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导向板114连接彼此相邻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并通过焊接联接到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导向板114防止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破损,并将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
在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之后,第一端子主体121穿过绝缘支撑构件140和盖板161,从而第一电极端子120联接到盖板161。另外,端子板166被联接到穿过盖板161并向上突出的第一端子主体121,第一端子主体121的上部被铆接,从而第一电极端子120可以被固定到盖板161。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直接焊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电流路径被缩短,电阻相应减小。此外,不同于常规的二次电池,由于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不需要连接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和第一电极端子120的集流体,成本可降低。
第二电极端子130由诸如镍的导电材料形成,被联接到向上突出到电极组件110的另一侧的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然后被电连接到第二电极板112。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端子130被直接焊接到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以便然后被电连接到第二电极板112。第二电极端子130包括第二端子主体131和第二端子延伸部分132。
第二端子主体131穿过盖组件160的盖板161,并具有被铆接以固定到盖板161的上部。
第二端子延伸部分132从第二端子主体131的下部水平地延伸,并位于盖板161下方。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被联接到第二端子延伸部分132。具体地说,如图6A所示,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被焊接到第二端子延伸部分132的底表面,使得第二电极端子130和第二电极板112被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端子130以与第一电极端子120相同的方式形成,第二电极端子130、电极组件110与盖板161各种之间的连接关系将不再重复描述。
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被联接到绝缘支撑构件140,绝缘支撑构件140被联接到盖板161。换句话说,绝缘支撑构件140将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联接到盖板161。此外,绝缘支撑构件140由绝缘材料形成,以将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与盖板161绝缘,同时支撑电极组件110。绝缘支撑构件140可以由诸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的树脂基绝缘材料形成。绝缘支撑构件140包括绝缘部分141、支撑部分142和连接部分143(图4)。
绝缘部分141位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61之间。另外,绝缘部分141由绝缘材料形成,将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与盖板161绝缘。绝缘部分141被成形为矩形板,其尺寸稍微小于盖板161。绝缘部分141包括端子孔141a、通孔141b和联接孔141c。
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被联接到端子孔141a。具体地说,端子孔141a包括被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的第一端子孔141a1和被联接到第二电极端子130的第二端子孔141a2。
通孔141b位于第一端子孔141a1和第二端子孔141a2之间。通孔141b被形成在对应于形成在盖板161中的安全通气口164和电解质注入孔162的位置。换句话说,由于绝缘部分141被联接到盖板161的下部,通孔141b被定位为对应于安全通气口164和电解质注入孔162,以便不阻挡安全通气口164和电解质注入孔162(即,通孔141b与安全通气口164和电解质注入孔162重叠)。因此,通孔141b允许安全通气口164适当操作并允许电解质通过电解质注入孔162被注入。
联接孔141c被形成在端子孔141a的外侧。换句话说,联接孔141c位于绝缘部分141的最外部分或靠近绝缘部分141的边缘。将在稍后描述的支撑部分142的联接突起142e被联接到联接孔141c。换句话说,随着联接突起142e被联接到联接孔141c,绝缘部分141和支撑部分142彼此接合。
支撑部分142被联接到绝缘部分141的下部,并位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中的每一个与电极组件110之间。支撑部分142包括平面部分142a和支腿部分142b。
平面部分142a从绝缘部分141延伸,并且被成形为平板。平面部分142a的水平长度L1基本上等于绝缘部分141的水平长度。平面部分142a的垂直长度H1基本上等于或小于从绝缘部分141的长边到通孔141b的长度。换句话说,平面部分142a被形成为不覆盖或阻挡通孔141b。
支腿部分142b被形成在平面部分142a的相对边缘。因此,在支腿部分142b之间形成空的空间或间隙。另外,支腿部分142b中的每一个的水平长度L2基本上等于或小于从绝缘部分141的短边到端子孔141a的长度。换句话说,支腿部分142b被形成为不覆盖或阻挡端子孔141a。支腿部分142b中的每一个包括朝电极组件110凸出地形成的弹性部分142c和从弹性部分142c延伸并被形成为平面的联接构件142d。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分142c是片簧。弹性部分142c与电极组件110接触并支撑电极组件110,从而防止电极组件110在壳体150内移动。换句话说,由于弹性部分142c被形成为朝电极组件110凸出并且被成形为弹性片簧,电极组件110可以被支撑。因此,弹性部分142c可以防止电极组件110在壳体150内移动。然而,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部分142c可以不与电极组件110接触。
联接构件142d被直接联接到绝缘部分141。联接突起142e被形成在联接构件142d中,以与绝缘部分141的联接孔141c接合。联接突起142e将支撑部分142固定到绝缘部分141。因此,支撑部分142通过联接突起142e固定到绝缘部分141的下部。此外,联接突起142e由于弹性部分142c的弹性不会从联接孔141c移位。
连接部分143位于绝缘部分141和支撑部分142之间。当支撑部分142被联接到绝缘部分141时,连接部分143被折叠。连接部分143可被铰接地形成,以允许支撑部分142被容易地联接到绝缘部分141或与其分离。
壳体150可以由诸如铝、铝合金或镀镍钢的导电金属形成。壳体150可具有带开口的大致六面体形状,以使电极组件110、第一电极端子120、第二电极端子130和绝缘支撑构件140可以被插入并放置在壳体150中。在示出了壳体150和盖组件160彼此联接的状态的图2中,未示出开口,但该开口实际上是盖组件160的周边的打开的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50可具有极性。例如,壳体150可以用作正电极。
盖组件160被联接到壳体150。具体地说,盖组件160包括盖板161、电解质注入孔162、塞163、安全通气口164、衬垫165、端子板166、连接构件167和上绝缘构件168。
盖板161可封闭或密封壳体150的开口,并可包括和壳体15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例如,盖板161可通过激光焊接被联接到壳体150。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板161和壳体150可以具有相同的极性。
电解质注入孔162被形成在盖板161中,电解质通过电解质注入孔162被注入。此外,塞163密封电解质注入孔162。
安全通气口164被形成在盖板161中,具有比盖板161更小的厚度(即,更薄),并被配置成在预定压力下打开。
绝缘部分141的通孔141b位于电解质注入孔162和安全通气口164下方。因此,安全通气口164适当操作,电解质不受阻碍地通过电解质注入孔162注入。
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衬垫165位于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61之间,并将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与盖板161密封。衬垫165可以防止外部湿气渗入二次电池100中,并且可以防止二次电池100中容纳的电解质流出。
端子板166被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中的每一个。另外,在端子板166被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中的每一个之后,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二者的上部被铆接,由此将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固定到端子板166。
连接构件167位于端子板166与盖板161之间,第一电极端子120被装配到连接构件167内。连接构件167通过端子板166与盖板161和衬垫165紧密接触。连接构件167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盖板161。
上绝缘构件168位于端子板166与盖板161之间,第二电极端子130被装配到上绝缘构件168内。上绝缘构件168通过端子板166与盖板161和衬垫165紧密接触。上绝缘构件168将第二电极端子130与盖板161绝缘。
现在将参考图6A和图6B简要描述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的方法。首先,如图6A所示,电极组件110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电极组件110的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被焊接到第二端子延伸部分132。然后,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被联接到绝缘支撑构件140的端子孔141a,以穿过盖板161。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垫165被插入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61之间,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通过绝缘支撑构件140的绝缘部分141与盖板161绝缘。接下来,绝缘支撑构件140的支撑部分142被联接到绝缘部分141。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分142的联接突起142e和绝缘部分141的联接孔141c接合。然后,端子板166被联接到突出到盖板161的上部的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在一个实施例中,联接构件167被联接在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端子板166之间,上绝缘构件168被联接在第二电极端子130和端子板166之间。接下来,如图6B所示,电极组件110基于第一和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和112a的焊接部分弯曲大约90度,电极组件110然后被放置在壳体150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分142的弹性部分142c支撑电极组件110,从而防止电极组件110在壳体150内移动。然后,壳体150的上部被盖板161密封,从而完成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中,由于第一和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和112a被直接焊接到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电流路径被缩短,电阻可以减小。此外,不同于常规的二次电池,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中,不需要连接电极未涂覆部分和电极端子的集流体,从而降低了成本。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包括绝缘支撑构件140,绝缘支撑构件140包括形成在盖板161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中的每一个之间的绝缘部分141以及联接到绝缘部分141的支撑部分142,从而将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与盖板161绝缘。另外,支撑部分142具有朝电极组件110凸出地形成的弹性部分142c,从而支撑电极组件110并防止电极组件110移动。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绝缘支撑构件的透视图。
图7所示的绝缘支撑构件240被构造为使得额外的支腿部分142进一步形成在图4所示的绝缘支撑构件140的平面部分142a的中心。因此,下面的描述将集中在图4和图7中分别示出的绝缘支撑构件140和240之间的差异上。
参考图7,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绝缘支撑构件240包括缘部分241、联接到绝缘部分241的支撑部分242以及连接绝缘部分241和支撑部分242的连接部分243。
绝缘部分241位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中的每一个与盖板161之间,并将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与盖板161绝缘。绝缘部分241包括端子孔241a、通孔241b和联接孔241c。
端子孔241a包括被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的第一端子孔241a1和被联接到第二电极端子130的第二端子孔241a2。
通孔241b位于第一端子孔241a1和第二端子孔241a2之间。通孔241b被形成在对应于形成在盖板161中的安全通气口164和电解质注入孔162的位置,以允许安全通气口164适当操作并允许电解质通过电解质注入孔162被注入。
联接孔241c位于绝缘部分241的最外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联接孔241c被定位为远离连接绝缘部分241和支撑部分242的连接部分243。支撑部分242的联接突起242e和联接孔241c接合。联接孔241c被形成为在位置和数量上对应于联接突起242e。
支撑部分242包括平面部分242a和支腿部分242b。
平面部分242a从绝缘部分241延伸,并且被成形为平板。平面部分242a被形成为不覆盖或阻挡绝缘部分241的通孔241b。
支腿部分242b被形成在平面部分242a的相对边缘和中心。在一个实施例中,支腿部分242b被形成为不覆盖或阻挡绝缘部分241的端子孔241a。支腿部分242b中的每一个包括朝电极组件110凸出地形成的弹性部分242c和从弹性部分242c延伸并被形成为平面的联接构件242d。联接突起242e被形成在联接构件242d中,并且联接突起242e和绝缘部分241的联接孔241c接合。
弹性部分242c与电极组件110接触并支撑电极组件110,以防止电极组件110在壳体150中移动。另外,由于绝缘支撑构件240还包括中心地形成在平面部分242a中的支腿部分242b,电极组件110可以以更紧固的方式被支撑。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心形成的支腿部分242b的弹性部分242c被定位为对应于形成在绝缘部分241中的通孔241b。因此,孔242f被形成在弹性部分242c中,从而防止弹性部分242c封闭或阻挡形成在盖板161中的安全通气口164和电解质注入孔162。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绝缘支撑构件的透视图。
图8所示的绝缘支撑构件340和图4所示的绝缘支撑构件140基本相同。因此,下面的描述将集中在图4和图8中分别示出的绝缘支撑构件140和340之间的差异上。
参考图8,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绝缘支撑构件340包括绝缘部分341、联接到绝缘部分的支撑部分342以及连接绝缘部分341和支撑部分342的连接部分343。
绝缘部分341包括端子孔341a、通孔341b和联接孔341c。端子孔341a包括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的第一端子孔341a1和联接到第二电极端子130的第二端子孔341a2。由于绝缘部分341和图4所示的绝缘部分141基本相同,重复的描述将被省略。
支撑部分342被联接到绝缘部分341的下部,并包括平面部分342a和支腿部分342b。
平面部分342a从绝缘部分341延伸,并且被成形为平板。平面部分342a被形成为不覆盖或阻挡绝缘部分341的通孔341b。
支腿部分342b被形成在平面部分342a的相对边缘。此外,支腿部分342b中的每一个延伸以覆盖端子孔341a,同时不覆盖通孔341b。因此,在支腿部分342b之间形成空的空间。此外,支腿部分342b中的每一个包括朝电极组件110凸出地形成的弹性部分342c以及从弹性部分342c延伸并形成为平面的联接构件342d。
弹性部分342c与电极组件110接触并支撑电极组件110,以防止电极组件110移动。
联接构件342d为直接联接到绝缘部分341的部分。联接构件342d被形成为覆盖被联接到端子孔341a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和112a被焊接到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的底表面。因此,联接构件342d为阶梯状,使得联接构件342d的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接触的部分的厚度减小。此外,联接突起342e被形成在联接构件342d中,以被联接到绝缘部分341的联接孔341c。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绝缘支撑构件340中,由于支撑部分342被形成为覆盖联接到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的端子孔341a,从而将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以更紧固的方式联接到第一和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和112a。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除了绝缘支撑构件440的形状,图9所示的二次电池400与图6A所示的二次电池100基本相同。因而,下面的描述将集中在图6A和图9中分别示出的二次电池100和400之间的差异上。
参考图9,绝缘支撑构件440包括绝缘部分441、支撑部分442和连接部分443。绝缘支撑构件440位于盖板161和电极组件110之间,并被分别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
绝缘部分441被联接到盖板161的下部,并由绝缘材料形成。绝缘部分441被成形为矩形板,其尺寸大于第一和第二端子延伸部分122和132。绝缘部分441包括端子孔441a和联接孔441b。
第一电极端子120或第二电极端子130被联接到端子孔441a。具体地说,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或第二端子延伸部分132被联接到端子孔441a。联接孔441b被形成在端子孔441a的外侧。支撑部分442的联接突起442c被联接到联接孔441b。换句话说,随着联接突起442c被联接到联接孔441b,绝缘部分441和支撑部分442彼此联接。
支撑部分442被联接到绝缘部分441的下部。支撑部分442包括平面部分442a和支腿部分442b。平面部分442a被成形为平板。平面部分442a被形成为不覆盖或阻挡绝缘部分441的端子孔441a。支腿部分442b被形成在平面部分442a的相对边缘。因此,在支腿部分442b之间形成空的空间。支腿部分442b被形成为不覆盖或阻挡绝缘部分441的端子孔441a。联接突起442c被形成在支腿部分442b中的每一个中,以与绝缘部分441的端子孔441a接合。
连接部分443位于绝缘部分441和支撑部分442之间。当支撑部分442被联接到绝缘部分441时,连接部分443被折叠。连接部分443可以被铰接地形成,以允许支撑部分442可以被容易地联接绝缘部分441或从其分离。
现在将参考图9简要地描述绝缘支撑构件440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中的每一个之间的连接关系。
首先,衬垫165与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被联接到盖板161的下部。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垫165被装配在盖板161的其中插入有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的孔内,并且被形成为延伸到盖板161的底表面。因此,衬垫165使盖板161与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120和130彼此绝缘。接下来,绝缘支撑构件440的绝缘部分441被联接到第一电极端子120的下部。第一电极端子120的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通过形成在绝缘部分441中的端子孔441a暴露于外部。第一电极组件110的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被焊接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122。然后,绝缘支撑构件440的支撑部分442被联接到绝缘部分441。另外,由于绝缘支撑构件440以和第一电极端子120相同的方式也被联接到第二电极端子130,重复的描述将被省略。接下来,端子板166被联接到突出到盖板161的上部的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并且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二电极端子130的上部被铆接。在一个实施例中,联接构件167被联接在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端子板166之间,上绝缘构件168被联接在第二电极端子130和端子板166之间。
绝缘支撑构件440提高了第一电极端子120和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111a之间以及第二电极端子130和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112a之间的联接力。此外,绝缘支撑构件440可以防止盖板161和电极组件110之间的电短路。
尽管已经参考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Claims (19)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
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
密封所述壳体的盖板;和
电连接到所述电极组件并穿过所述盖板的第一电极端子,其中所述电极组件通过第一集流接线片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具有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一电极板,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为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具有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二电极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具有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一电极板;具有第二电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二电极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隔板,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被联接到所述第一电极未涂覆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从所述电极组件突出,其中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的第一部分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端子,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的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多个电极组件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连接到所述多个电极组件中相邻的电极组件的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被对称定向成彼此面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导向板被联接到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进一步包括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其中所述电极组件通过第二集流接线片被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盖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联接到所述盖板的绝缘支撑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支撑构件包括:
联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子、位于所述盖板下方并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端子与所述盖板绝缘的绝缘部分;
联接到所述绝缘部分的下部并支撑所述电极组件的支撑部分;和
将所述绝缘部分和所述支撑部分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部分包括:
包括联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的第一端子孔和联接到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的第二端子孔的端子孔;
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和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的通孔;和
位于所述端子孔的外侧的联接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通孔被形成在对应于形成在所述盖板中的安全通气口和电解质注入孔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从所述绝缘部分延伸的平面部分和从所述平面部分的相对边缘延伸的支腿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每一个支腿部分包括从所述平面部分延伸并朝所述电极组件凸出地形成的弹性部分以及从所述弹性部分延伸并被形成为平面的联接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联接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联接突起,并且其中所述联接突起被联接到所述联接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平面部分不阻挡所述通孔,并且所述支腿部分不阻挡所述端子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次电池,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平面部分的中心并在所述支腿部分之间的中心支腿部分,其中对应于所述通孔的孔被形成在所述中心支腿部分的弹性部分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每个支腿部分延伸以覆盖所述端子孔,并且其中所述支腿部分的联接构件为阶梯状。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包括穿过所述盖板的第一端子主体和从所述第一端子主体的下部水平延伸的第一端子延伸部分,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包括穿过所述盖板的第二端子主体和从所述第二端子主体的下部水平延伸的第二端子延伸部分,所述第一集流接线片被焊接到所述第一端子延伸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集流接线片被焊接到所述第二端子延伸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4-0073645 | 2014-06-17 | ||
KR1020140073645A KR102226514B1 (ko) | 2014-06-17 | 2014-06-17 | 이차 전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22125A true CN105322125A (zh) | 2016-02-10 |
CN105322125B CN105322125B (zh) | 2020-01-14 |
Family
ID=53040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26586.8A Active CN105322125B (zh) | 2014-06-17 | 2015-05-06 | 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55215B2 (zh) |
EP (1) | EP2958171B1 (zh) |
JP (1) | JP6438248B2 (zh) |
KR (1) | KR102226514B1 (zh) |
CN (1) | CN105322125B (zh) |
HU (1) | HUE057652T2 (zh) |
PL (1) | PL2958171T3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44957A (zh) * | 2016-07-20 | 2018-01-3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组电池和用于制造电池组电池的方法 |
CN111599953A (zh) * | 2018-03-09 | 2020-08-2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
CN113078422A (zh) * | 2021-03-23 | 2021-07-06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76726B2 (ja) * | 2014-10-17 | 2019-03-06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蓄電装置 |
CN109792073B (zh) * | 2016-09-30 | 2022-04-0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方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CN114865244A (zh) * | 2016-09-30 | 2022-08-05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方形二次电池 |
KR102777678B1 (ko) | 2017-02-22 | 2025-03-1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KR102771991B1 (ko) | 2017-02-22 | 2025-02-2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대칭형 멀티탭을 갖는 이차 전지 |
JP7000706B2 (ja) * | 2017-05-29 | 2022-01-19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107968182B (zh) * | 2018-01-12 | 2023-12-1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汽车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11300A (ja) * | 2002-09-20 | 2004-04-08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US20090104525A1 (en) * | 2007-10-19 | 2009-04-23 | Panasonic Ev Energy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03311569A (zh) * | 2012-08-10 | 2013-09-18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
JP2014044871A (ja) * | 2012-08-27 | 2014-03-13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蓄電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25945A (ja) | 2000-03-06 | 2001-11-22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954037B1 (ko) * | 2007-11-19 | 2010-04-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전지 |
CN201466126U (zh) | 2009-04-30 | 2010-05-1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单体电池及包括该单体电池的动力电池组 |
JP5402318B2 (ja) * | 2009-06-30 | 2014-01-29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電池 |
US8263255B2 (en) * | 2009-10-01 | 2012-09-11 | Sb Limotive Co., Ltd. |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
KR101107082B1 (ko) | 2009-11-24 | 2012-01-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JP2011210662A (ja) | 2010-03-30 | 2011-10-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積層式電池 |
KR20130121517A (ko) | 2012-04-27 | 2013-11-0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JP5354056B2 (ja) | 2012-05-01 | 2013-11-2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蓄電装置 |
-
2014
- 2014-06-17 KR KR1020140073645A patent/KR102226514B1/ko active Active
- 2014-09-10 JP JP2014184321A patent/JP643824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18 US US14/662,154 patent/US97552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5-06 EP EP15166547.8A patent/EP29581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5-06 HU HUE15166547A patent/HUE057652T2/hu unknown
- 2015-05-06 CN CN201510226586.8A patent/CN105322125B/zh active Active
- 2015-05-06 PL PL15166547T patent/PL2958171T3/pl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11300A (ja) * | 2002-09-20 | 2004-04-08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US20090104525A1 (en) * | 2007-10-19 | 2009-04-23 | Panasonic Ev Energy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03311569A (zh) * | 2012-08-10 | 2013-09-18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
JP2014044871A (ja) * | 2012-08-27 | 2014-03-13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蓄電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44957A (zh) * | 2016-07-20 | 2018-01-3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池组电池和用于制造电池组电池的方法 |
CN111599953A (zh) * | 2018-03-09 | 2020-08-2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
CN111599953B (zh) * | 2018-03-09 | 2021-08-1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
CN113078422A (zh) * | 2021-03-23 | 2021-07-06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CN113078422B (zh) * | 2021-03-23 | 2022-11-04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58171A1 (en) | 2015-12-23 |
CN105322125B (zh) | 2020-01-14 |
JP6438248B2 (ja) | 2018-12-12 |
US9755215B2 (en) | 2017-09-05 |
HUE057652T2 (hu) | 2022-05-28 |
JP2016004776A (ja) | 2016-01-12 |
US20150364742A1 (en) | 2015-12-17 |
KR20150144599A (ko) | 2015-12-28 |
PL2958171T3 (pl) | 2022-04-04 |
KR102226514B1 (ko) | 2021-03-11 |
EP2958171B1 (en) | 2021-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22125B (zh) | 二次电池 | |
CN109428045B (zh) | 二次电池及其组装方法 | |
US10673055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CN102646807B (zh) | 二次电池 | |
KR101254886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102738428B (zh) | 二次电池 | |
KR102578860B1 (ko) | 이차 전지 | |
US9136524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CN103943809B (zh) | 二次电池 | |
CN111682250A (zh) | 二次电池 | |
CN109428043B (zh) | 二次电池 | |
CN109428046B (zh) | 二次电池 | |
EP2963702B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CN105322210A (zh) | 可再充电电池 | |
US20090258283A1 (en) | Protection circuit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 |
CN117458091A (zh) | 二次电池 | |
EP4451431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US12087953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CN104009197A (zh) | 可再充电电池 | |
US9692034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US9412991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KR20110087559A (ko) | 전극 조립체,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KR102258087B1 (ko) | 리드 탭을 갖는 이차 전지 | |
CN109923692B (zh) | 电池组 | |
JP2018120830A (ja) | 蓄電素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