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8713A - 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78713A CN105278713A CN201410338594.7A CN201410338594A CN105278713A CN 105278713 A CN105278713 A CN 105278713A CN 201410338594 A CN201410338594 A CN 201410338594A CN 105278713 A CN105278713 A CN 1052787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uction
- thermoplastic resin
- base plate
- flexible bas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含:一软性基板单元、一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上的感应线路层、一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上并电连接该感应线路层的信号线路层,及一局部覆盖该信号线路层的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可避免触控装置之线路层的电阻因经长时间或多次的弯折使用下而提升,并减缓触控装置之运作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装置(touchdevice)。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触控技术不断地发展,触控装置已广泛应用于诸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游戏机输入接口、电脑触控屏等各种电子产品中。在实际应用中,触控装置通常是与一平面显示器(flatpaneldisplay,FPD)相结合形成触控面板(touchpanel),以安装于各式电子产品上。使用者透过触控面板输入数据和指令,取代了诸如键盘、滑鼠等传统输入装置,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方便性。
一般而言,触控装置的透明导电基板主要是在一透明基板上形成有一透明导电层以做为一感应线路层,及一电连接该感应线路层的信号线路层。此处须说明的是,前述透明导电层通常是由具有脆性的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简称ITO)所制成,而该信号线路层则是由难以抵挡挠曲与弯折的银胶(Agpaste)所构成。因此,现有的可挠曲之触控装置经长期的弯折甚或挠曲使用下,该感应线路层与该信号线路层的电阻将大幅地提升,以使得现有的可挠曲之触控装置于实际操作时,仍存在有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经上述说明可知,改良触控装置之电气特性,以避免触控装置之感应线路层与信号线路层的电阻因经长时间的弯折使用下而提升,并减缓触控装置之运作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是此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所待突破的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触控装置,以改善触控装置因弯折导致电阻提升,减缓触控装置之运作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之触控装置,包含:一软性基板单元、一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上的感应线路层、一个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上并电连接该感应线路层的信号线路层,及一个局部覆盖该信号线路层的热塑性树脂层单元。
较佳地,该信号线路层具有多数线路段及多数对应连接各线路段的接合垫段(bondingpadsection),该等线路段分别连接于该感应线路层与各接合垫段之间,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覆盖该信号线路层的线路段,且对应地露出各接合垫段。
较佳地,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具有多数开口,该信号线路层具有多数线路段及多数对应连接各线路段的接合垫段,该等线路段分别连接于该感应线路层与各接合垫段之间,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覆盖该信号线路层的各接合垫段的一周缘,且各开口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接合垫段的一中间区域。
较佳地,该信号线路层是由银胶所构成;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材料包括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sulfide,PPS)、绝缘油墨及光阻其中之一;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的厚度是介于8μm至24μm间。
较佳地,本发明触控装置还包含一个覆盖该感应线路层的透光性树脂层单元,且该感应线路层是由纳米银线(Agnanowires)所构成。
较佳地,该感应线路层的厚度是介于20nm至150nm间。
较佳地,该感应线路层的纳米银线具有一介于1μm至50μm间的长度,及一介于20nm至50nm间的线径。
较佳地,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具有一平均表面粗糙度(averagesurfaceroughness,Ra),且Ra≤0.2μm。
较佳地,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的厚度是介于80nm至400nm间。
较佳地,在本发明触控装置之一实施例中还包含一第一光学胶(opticalclearadhesive,OCA)层。该软性基板单元具有相向设置的一第一软性基板与一第二软性基板,第一软性基板和第二软性基板各具有一可视区(visiblearea)及一邻接于其可视区的布线区。该感应线路层具有多数第一感应线路及多数第二感应线路,该等第一感应线路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可视区与该第二软性基板的可视区,且相互交错排列。该信号线路层包括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信号线路及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二信号线路,该等第一信号线路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且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布线区与该第二软性基板的布线区。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包括一个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及一个第二热塑性树脂层,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该第一光学胶层贴合相向设置的该第一软性基板与该第二软性基板。更佳地,在本发明触控装置之该实施例中,还包含一第二光学胶层及一透明保护盖板,该第二光学胶层贴合该第二软性基板与该透明保护盖板。
较佳地,在本发明触控装置之另一实施例中,还包含多数桥接线路,及一透光性树脂层单元。该软性基板单元具有一个第一软性基板,该第一软性基板具有一可视区及一邻接于其可视区的布线区。该感应线路层具有多数第一感应线路及多数第二感应线路,该等第一感应线路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可视区,各第一感应线路具有多数彼此间隔设置的感应段,及多数连接其每两相邻感应段的连接段,各第二感应线路具有多数彼此间隔排列的感应段,且各第二感应线路的各感应段分别位于第一感应线路的连接段的两侧。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具有一覆盖该等第一感应线路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的第一透光性树脂层,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具有多数对贯孔,且各对贯孔是位处于各第二感应线路之每两相邻感应段的相向两端部。该等桥接线路分别填充各对贯孔以电连接各第二感应线路之每两相邻感应段。该信号线路层包括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信号线路及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二信号线路,该等第一信号线路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且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布线区。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包括一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及一第二热塑性树脂层,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更佳地,在本发明触控装置之该另一实施例中,还包含一第一光学胶层,及一透明保护盖板,该第一光学胶层贴合该第一软性基板与该透明保护盖板。
又更佳地,该等实施例之透明保护盖板是选自2维(2D)的平面基板、2.5维(2.5D)的曲面基板,或3维(3D)的曲面基板。
再又更佳地,本发明该等实施例之各第一信号线路与各第二信号线路分别具有一线路段与一对应连接其线路段的接合垫段,且各第一信号线路与各第二信号线路之线路段是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分别具有该等开口,且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的各开口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一信号线路的接合垫段的一中间区域,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的各开口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二信号线路的接合垫段的一中间区域。
本发明之功效在于,藉由局部覆盖该信号线路层的热塑性树脂层单元与覆盖该感应线路层的透光性树脂层单元,可避免触控装置之线路层的电阻因经长时间或多次的弯折使用下而提升,并减缓触控装置之运作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正视局部剖视图,说明本发触控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
图2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多数第一感应线路与多数第一信号线路的细部结构;
图3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多数第二感应线路与多数第二信号线路的细部结构;
图4是一正视局部剖视图,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
图5是一正视局部剖视图,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
图6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的一第四实施例之一第一功能膜的细部结构;
图7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的一第四实施例之一第二功能膜的细部结构;
图8是一局部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的一第五实施例之一感应线路层与一信号线路层的细部结构;
图9是沿图8之直线IX-IX所取得的局部剖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该第五实施例之细部的膜层关系;
图10是一局部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的一第六实施例之一感应线路层与一信号线路层的细部结构;
图11是一电阻对弯折次数曲线图,说明本发明触控装置的一比较例5(CE5)的信号线路层的电气特性;及
图12是一电阻对弯折次数曲线图,说明本发明可挠曲之触控装置的一具体例5(E5)的信号线路层的电气特性。
主要符号说明:
2软性基板单元
21第一软性基板
211可视区
212布线区
22第二软性基板
221可视区
222布线区
3感应线路层
31第一感应线路
311感应段
312连接段
32第二感应线路层
321感应段
4信号线路层
41第一信号线路
411线路段
412接合垫段
42第二信号线路
421线路段
422接合垫段
5热塑性树脂层单元
51第一热塑性树脂层
511开口
52第二热塑性树脂层
521开口
6透光性树脂层单元
61第一透光性树脂层
611贯孔
62第二透光性树脂层
71第一软性印刷电路板
72第二软性印刷电路板
73异向性导电胶
81第一光学胶层
82第二光学胶层
9透明保护盖板
91桥接线路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是应用于一平面显示器(图未示)。本发明实施例仅以电容式触控装置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包含:一软性基板单元2、一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2上的感应线路层3、一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2上并电连接该感应线路层3的信号线路层4、一局部覆盖该信号线路层4的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一覆盖该感应线路层4的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一第一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oard)71、一第二软性印刷电路板72、一第一光学胶层81、一第二光学胶层82,及一透明保护盖板9。
较佳地,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材料为较高机械性能的热塑性树脂材料,例如绝缘油墨、光阻、聚苯硫醚(PPS)等,可采用印刷、涂布、转印等工艺形成于信号线路层4上。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厚度是介于8μm至24μm间。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的厚度是介于80nm至400nm间,并具有一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且Ra≤0.2μm。此处需说明的是,本发明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的平均表面粗糙度Ra≤0.2μm,可降低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的雾度。更佳地,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是由热塑性高分子胶所构成,且该热塑性高分子胶是透光性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中,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是聚苯硫醚(PPS);该热塑性高分子胶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更具体地来说,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该软性基板单元2具有相向设置的一个第一软性基板21与一个第二软性基板22。第一软性基板21和第二软性基板22分别具有一可视区211、221,及一邻接于其可视区211、221的布线区212、222,通常布线区212、222分别位于可视区的四周或至少一侧。在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中,该软性基板单元2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所构成。
感应线路层3具有多数第一感应线路31及多数第二感应线路32。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21的可视区211与该第二软性基板22的可视区221,且第一感应线路31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相互交错排列。具体的,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分别沿一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一实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彼此间隔排列。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该第一方向X彼此间隔排列。在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中,该感应线路层3是由纳米银线所构成,以提高触控装置的可挠性;该感应线路层3的厚度是介于20nm至150nm间;该感应线路层3的纳米银线具有一介于1μm至50μm间的长度,及一介于20nm至50nm间的线径。
该信号线路层4包括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信号线路41及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二信号线路42。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31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且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21的布线区212与该第二软性基板22的布线区222。各第一信号线路41和各第二信号线路42分别具有一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31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的线路段411、421,及一对应连接各线路段411、421的接合垫段412、422。在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中,信号线路层4材料是由银胶所构成。
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包括一个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及一个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且各热塑性树脂层51、52的厚度是介于8μm至24μm间。请参照图2和图3,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且曝露第一信号线路41中的接合垫段412的至少一部份,以便于接合垫段412能与第一软性印刷电路板71电性接合;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局部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且曝露第二信号线路42中的接合垫段422的至少一部份,以便于接合垫段422能与第二软性印刷电路板72电性接合。
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具有一个覆盖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的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及一个覆盖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的第二透光性树脂层62,且各透光性树脂层61、62的厚度是介于80nm至400nm间。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于各第一感应线路31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上分别覆盖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与该第二透光性树脂层62,可增加各第一感应线路31、各第二感应线路32分别与第一软性基板21、第二软性基板22的附着性,提高各第一感应线路31、各第二感应线路32的可挠性,且保护各第一感应线路31、各第二感应线路32不被氧化或侵蚀,以及降低触控装置的雾度。于该第一信号线路41与该第二信号线路42上分别局部覆盖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由于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受压或弯折形变后恢复力较强,故可增加第一信号线路41与第一软性基板21的附着性、第二信号线路42与第二软性基板22的附着性,提高第一信号线路41、第二信号线路42的可挠性,以避免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第一感应线路31、第二感应线路32、第一信号线路41和第二信号线路42的电阻因经长时间的弯折使用下而增加,并藉此提升该触控装置之操作稳定性。
该第一软性印刷电路板71与该第二软性印刷电路板72的线路,是分别透过一异向性导电胶(anisotropicconductivepaste,ACP)73电性接合于该信号线路层4之第一信号线路41与第二信号线路42的接合垫段412、422。
该第一光学胶层81贴合相向设置的该第一软性基板21与该第二软性基板22,该第二光学胶层82贴合第二软性基板22与该透明保护盖板9。具体地来说,第一软性基板21与第二软性基板22可以其上形成的第一、第二感应线路31、32对向贴合,如此,第一光学胶层81则位于第一感应线路31与第二感应线路32之间(图未示);再者,第一软性基板21与第二软性基板22也可以其上形成的第一、第二感应线路31、32均朝向透明保护盖板9贴合,如此,第一光学胶层81则位于第一感应线路31与第二软性基板22之间(如图1所示);或者,第一软性基板21与第二软性基板22也可以其上形成的第一、第二感应线路31、32均背向透明保护盖板9贴合,如此,第一光学胶层81则位于第二感应线路32与第一软性基板21之间(图未示)。适用于本发明之透明保护盖板9是选自2维(2D)的可挠性平面基板、2.5维(2.5D)的曲面基板,或3维(3D)的曲面基板。其中,可挠性平面基板可选自压克力(PMMA)、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其中之任一种。在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中,该透明保护盖板9是2维的可挠性平面基板。
由本发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知,该第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是双层功能膜的结构。举例来说,第一功能膜包括第一软性基板21及其上所配置的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与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以及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的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覆盖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的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同样地,第二功能膜包括第二软性基板22及其上所配置的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以及局部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的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与覆盖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的第二透光性树脂层62。
参图4,本发明触控装置之第二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一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发明该第二实施例的透明保护盖板9是2.5维的曲面玻璃板。
参图5,本发明触控装置之第三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一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发明该第三实施例的透明保护盖板9是3维的曲面玻璃板。
本发明该第二实施例与该第三实施例采用2.5维的曲面玻璃板与3维的曲面玻璃板来做为其透明保护盖板9,其主要用意在于修饰与隐藏第一信号线路41、第二信号线路42于保护盖板9的周边,使触控装置可视区最大化。又,基于该第二、三实施例之第一信号线路41和第二信号线路42上方是对应设置2.5维或3维的曲面玻璃板,第一信号线路41和第二信号线路42也将受到透明保护盖板9的挤压而产生挠曲。然而,此处要补充说明的是,分别覆盖于该等信号线路41、42上的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则可有效地减缓第一信号线路41和第二信号线路42因挠曲所产生的电阻变化率。
参图6与图7,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等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该第一功能膜(见图6)与该第二功能膜(见图7)的细部结构有别于前述实施例。也就是说,在本发明该第四实施例中,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分别具有多数开口511、521。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的各接合垫段412的一周缘,且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的各开口511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一信号线路41的接合垫段412的一中间区域(除接合垫段412周边的其它区域);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的各接合垫段422的一周缘,且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的各开口521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二信号线路42的接合垫段422的一中间区域(除接合垫段422周边的其它区域)。接合垫段412、422裸露出来的部份用于与软性印刷电路板电性接合。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该第四实施例于制作过程中通常会经过多道光刻工艺,例如采用光刻工艺制作各感应线路31、32,本发明该第四实施例之各热塑性树脂层51、52的开口511、521设计,可使各第一信号线路41与各第二信号线路42分别受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有效地覆盖,以避免本发明该第四实施例于实际制作过程中,各第一信号线路41之接合垫段412与各第二信号线路42之接合垫段422的侧面遭湿式蚀刻剂所腐蚀,同时也可提升第一、第二接合垫段412、422分别与第一、第二软性基板21、22之间的附着力,避免其剥落,从而提升第一、第二信号线路41、42之接合垫段412、422与各软性印刷电路板71、72(图未示)间的信赖性。
参图8与图9,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第五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一、第二与第三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本发明该第五实施例中触控装置包括单一功能膜,且感应线路层3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在该实施例中感应线路层3还包含多数桥接线路91,且该第五实施例仅包含该第一光学胶层81;又,该软性基板单元2、该感应线路层3、该信号线路层4、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与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等元件的细部结构,也不同于前述各实施例。
具体来说,该软性基板单元2具有该第一软性基板21,该第一软性基板21具有该可视区211及该邻接于其可视区211的布线区212。
该感应线路层3具有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及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21的可视区211,且二者相互电性绝缘地位于第一软性基板21的同一表面。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分别沿该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该第二方向Y彼此间隔排列。各第一感应线路31具有多数彼此间隔设置的感应段311,及多数连接其每两相邻感应段311的连接段312。各第二感应线路32具有多数沿该第二方向Y彼此间隔排列的感应段321,且各第二感应线路32的各感应段321分别位于第一感应线路31的连接段312的两侧,例如,第二感应线路32的各感应段321的周围是间隔设置有四个两相邻第一感应线路31的两相邻感应段311。
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6具有该覆盖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32的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且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的厚度是介于80nm至400nm间。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具有多数对贯孔611,该等贯孔611是沿该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且各对贯孔611是位处于各第二感应线路32之每两相邻感应段321的相向两端部。
该等桥接线路91分别沿该第二方向Y彼此间隔地形成于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上,且填充各对贯孔611以电连接各第二感应线路32之每两相邻感应段321。
该信号线路层4包括该等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信号线路41及该等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二信号线路42。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31与各第二感应线路32,且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21的布线区212。
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包括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及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且各热塑性树脂层51、52的厚度是介于8μm至12μm间。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42局部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且曝露第一信号线路41中的接合垫段412的至少一部份,以便于接合垫段412能与第一软性印刷电路板71电性接合。该第一光学胶层81贴合该第一软性基板21与该透明保护盖板9,且曝露第二信号线路42中的接合垫段422的至少一部份,以便于接合垫段422能与第二软性印刷电路板72电性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于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路41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分别位于可视区211的相邻两侧的布线区212,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路41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可根据布线设计汇聚于可视区211同一侧的布线区212。如此,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可单片式地同时覆盖第一信号线路41和第二信号线路42。另外,感应线路层3的结构不限于图示中双轴向的导电结构,还可以是单轴向或单个导电区块的结构。
参图10,本发明触控装置的第六实施例大致上是相同于该第五实施例,其不同处是在于,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分别具有该等开口511、521。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的各接合垫段412的一周缘,且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的各开口511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一信号线路41的接合垫段412的一中间区域;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5的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42的各接合垫段422的一周缘,且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52的各开口521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二信号线路42的接合垫段422的一中间区域。接合垫段412、422裸露出来的部份是分别用于与软性印刷电路板71、72电性接合。
为供此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详细地了解本案之触控装置之功能膜的制作方法,兹以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功能膜为例,简单地说明于下。此外,由于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是采用两个功能膜的结构,其两者的结构及制法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以第一功能膜(即,该第一软性基板21,及分别形成于该第一软性基板21之可视区211与布线区212上的该等第一感应电路31与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41的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与覆盖该等第一感应线路31的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之制法来做说明。
首先,将混合有异丙醇(isopropylalcohol,IPA)与纳米银线的一纳米银线溶液,涂布于该第一软性基板21的可视区211上并予以干燥,以构成一厚度介于20nm~150nm间且片电阻(sheetresistance)介于10Ω/□~200Ω/□间的纳米银线膜。于完成该纳米银线膜后,以PMMA于该纳米银线膜上涂布一厚度介于80nm~400nm间的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进一步,在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上印刷一图案化(pattemed)抗蚀刻油墨层,以于该纳米银线膜上定义出未被该图案化抗蚀刻油墨层所覆盖的蚀刻区,且采用蚀刻剂(etchant)以渗透过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且移除蚀刻区的纳米银线膜,并从而构成各第一感应线路31。后续,以碱性蚀刻剂移除该图案化抗蚀刻层。接着,于该第一软性基板21的布线区212上网印(screenprinting)银胶以构成各第一信号线路41,并于各第一信号线路41上涂布聚苯硫醚(PPS)且予以硬化后以构成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
本发明经上述制作方法所制得的功能膜经由表面粗糙仪分析后显示,涂布有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之前与之后的平均表面粗糙度Ra,分别约为0.457μm与0.165μm。
此外,基于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可应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因此,本发明经上述实施例之制作方法所制得的第一功能膜,更进一步地分析其光学性质,并简单地汇整于下列表1.中。于表1.中,涂布有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前与后的第一功能膜是分别以「涂布前」与「涂布后」来表示,涂布前与涂布后之第一功能膜分别各取5个位置进行光学性质的分析,且色坐标值包括亮度与a、b值;其中,亮度与a、b值是于各位置分析两次,并于分析后取平均值。
表1:
注1:a值为负值代表色度偏绿;a值为正值代表色度偏红。
注2:b值为负值代表色度偏蓝;b值为正值代表色度偏黄。
由上方表1.显示可知,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第一功能膜的光学性质于涂布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前后并未产生太大的变化。此外,本发明该第一实施例之第一功能膜经涂布有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后,其平均雾度(H)明显因平均表面粗糙度Ra的下降而降低至1.12。故,第一透光性树脂层61可降低第一感应线路31的表面粗糙度,从而降低触控装置的雾度。
针对本发明之第一功能膜的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一信号线路,本发明亦根据上述制作方法提供数个具体例(Example,E)与数个比较例(comparativeexample,CE),以进行各第一功能膜的可挠折特性的电气分析。
<具体例1~5(E1~E5)与比较例1~5(CE1~CE5)>
本发明该等具体例1~4(E1~E4)与该等比较例1~4(CE4~CE4)之第一功能膜的各第一感应线路的细部条件及其弯折特性的电气分析,是简单地汇整于下列表2.中;其中,该等比较例(CE1~CE4)之各第一感应线路是由形成于PET基板上的ITO所构成,各第一感应线路的线路宽度分别为0.25mm、0.5mm、1.00mm与5.00mm,且是以10mm的半径来量测其弯折400次后的电阻变化率(△R);该等具体例1~4(E1~E4)之各第一感应线路是由PET基板上涂布有透光性树脂层的纳米银线所构成(PET基板+纳米银线+透光性树脂层总厚约56μm~107μm间),各第一感应线路的线路宽度分别为0.25mm、0.5mm、1.00mm与5.00mm,且是以10mm的半径来量测其弯折10000次后的电阻变化率(△R)。
表2:
实施例 | 线路宽度(mm) | 电阻变化率(%) |
CE1 | 0.25 | 3667 |
CE2 | 0.50 | 9502 |
CE3 | 1.00 | 468 |
CE4 | 5.00 | 2891 |
E1 | 0.25 | 2 |
E2 | 0.50 | 2 |
E3 | 1.00 | 3 |
E4 | 5.00 | 2 |
根据上述表2.所显示的分析结果可知,以该比较例3(CE3)与该具体例3(E3)举例来说,采用ITO所构成的各第一感应线路层(CE3)经400次弯折后,其电阻变化率(△R)已高达468%,反观该具体例3(E3),其经过10000次的弯折次数后的电阻变化率(△R)却仅约3%。证实本发明各第一感应线路上涂布有热塑性高分子胶(即,透光性树脂层),不仅可以提升各第一感应线路(纳米银线)于PET基板上的附着性,各第一感应线路更可因该透光性树脂层大幅地降低其经弯折后的电阻变化率。因此,可有效地提升触控装置的运作稳定性。
参图11与图12,分别显示有本发明该比较例5(CE5)与具体例5(E5)之第一功能膜的各第一信号线路之弯折测试结果;其中,该比较例5(CE5)是各第一信号线路(银胶)上未网印有第一热塑性树脂层;该具体例5(E5)是各第一信号线路上网印有厚度介于8μm~12μm间的第一热塑性树脂层;该比较例5(CE5)与具体例5(E5)之各第一信号线路的线路宽度为100μm,且是分别取5点进行电阻分析。
根据图11所显示的结果可知,该比较例5(CE5)经过10000次的弯折次数后,其电阻值最低虽维持在400Ω左右,但其电阻值最高已提升至700Ω左右。反观该具体例5(E5)经过10000次的弯折次数后(参图12),其电阻值最高也仅低于140Ω。证实本发明各第一信号线路上涂布有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PPS)51,不仅可以使得各第一信号线路41之银胶免于环境的氧化,各第一信号线路41更可藉由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51以减缓电阻值的增加。因此,可有效地提升可挠曲之触控装置的运作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触控装置藉由局部覆盖第一信号线路41和第二信号线路42的各热塑性树脂层51、52,可使第一信号线路41和第二信号线路42免于环境氧化,亦可减缓触控装置经多次弯折后的电阻提升量;此外,覆盖于第一感应线路31和第二感应线路32上的透光性树脂层61、62,更可增加各感应线路31、32的附着性并大幅地减缓多次弯折后的电阻变化率(△R),从而增加其触控装置的运作稳定性并减缓触控装置之运作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之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软性基板单元;
一感应线路层,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上;
一信号线路层,设置于该软性基板单元上,并电连接该感应线路层;及
一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局部覆盖该信号线路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线路层具有多数线路段及多数对应连接各线路段的接合垫段,该等线路段分别连接于该感应线路层与各接合垫段之间,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覆盖该信号线路层的线路段,且对应地露出各接合垫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具有多数开口,该信号线路层具有多数线路段及多数对应连接各线路段的接合垫段,该等线路段分别连接于该感应线路层与各接合垫段之间,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覆盖该信号线路层的各接合垫段的一周缘,且各开口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接合垫段的一中间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线路层是由银胶所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材料包括聚苯硫醚、绝缘油墨及光阻其中之一;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的厚度是介于8微米至24微米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覆盖该感应线路层的透光性树脂层单元,且该感应线路层是由纳米银线所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线路层的厚度是介于20纳米至150纳米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线路层的纳米银线具有一介于1微米至50微米间的长度,及一介于20纳米至50纳米间的线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具有一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且Ra≤0.2微米。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的厚度是介于80纳米至400纳米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光学胶层,其中:
该软性基板单元具有相向设置的一个第一软性基板与一个第二软性基板,该第一软性基板和该第二软性基板各具有一可视区及一邻接于其可视区的布线区;
该感应线路层具有多数第一感应线路及多数第二感应线路,该等第一感应线路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可视区与该第二软性基板的可视区,且相互交错排列;
该信号线路层包括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信号线路及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二信号线路,该等第一信号线路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且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布线区与该第二软性基板的布线区;
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包括一个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及一个第二热塑性树脂层,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及
该第一光学胶层贴合相向设置的该第一软性基板与该第二软性基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光学胶层,及一个透明保护盖板,该第二光学胶层贴合该第二软性基板与该透明保护盖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数桥接线路及一透光性树脂层单元,其中:
该软性基板单元具有一个第一软性基板,该第一软性基板具有一可视区及一邻接于其可视区的布线区;
该感应线路层具有多数第一感应线路及多数第二感应线路,该等第一感应线路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可视区,各第一感应线路具有多数彼此间隔设置的感应段,及多数连接其每两相邻感应段的连接段,各第二感应线路具有多数彼此间隔排列的感应段,且各第二感应线路的各感应段分别位于第一感应线路的连接段的两侧;
该透光性树脂层单元具有一个覆盖该等第一感应线路与该等第二感应线路的第一透光性树脂层,该第一透光性树脂层具有多数对贯孔,且各对贯孔是位处于各第二感应线路之每两相邻感应段的相向两端部;
该等桥接线路分别填充各对贯孔以电连接各第二感应线路之每两相邻感应段;
该信号线路层包括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一信号线路及多数彼此电性隔绝的第二信号线路,该等第一信号线路与该等第二信号线路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且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软性基板的布线区;及该热塑性树脂层单元包括一个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及一个第二热塑性树脂层,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一信号线路,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局部覆盖该等第二信号线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一光学胶层,及一透明保护盖板,该第一光学胶层贴合该第一软性基板与该透明保护盖板。
15.如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明保护盖板是选自2维的平面基板、2.5维的曲面基板,或3维的曲面基板。
16.如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信号线路与各第二信号线路分别具有一线路段与一对应连接其线路段的接合垫段,且各第一信号线路与各第二信号线路之线路段是分别对应连接各第一感应线路与各第二感应线路,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与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分别具有多数开口,且该第一热塑性树脂层的各开口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一信号线路的接合垫段的一中间区域,该第二热塑性树脂层的各开口对应地局部裸露出各第二信号线路的接合垫段的一中间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38594.7A CN105278713A (zh) | 2014-07-11 | 2014-07-11 | 触控装置 |
TW103141444A TWI550465B (zh) | 2014-07-11 | 2014-11-28 | 觸控裝置 |
TW103221180U TWM498348U (zh) | 2014-07-11 | 2014-11-28 | 觸控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38594.7A CN105278713A (zh) | 2014-07-11 | 2014-07-11 | 触控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78713A true CN105278713A (zh) | 2016-01-27 |
Family
ID=53440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38594.7A Pending CN105278713A (zh) | 2014-07-11 | 2014-07-11 | 触控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78713A (zh) |
TW (2) | TWI55046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9958A (zh) * | 2016-08-15 | 2016-12-21 |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Gf2结构触摸屏及其制造工艺 |
CN108427519A (zh) * | 2018-04-02 | 2018-08-21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面板模组及其形成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78713A (zh) * | 2014-07-11 | 2016-01-27 |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 |
CN108304097B (zh) * | 2018-04-13 | 2021-04-23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曲面触控模组结构及其贴合方法 |
CN108845691B (zh) * | 2018-05-24 | 2021-10-26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双轴曲面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837309A (zh) * | 2018-08-15 | 2020-02-25 |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 触控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56312A (en) * | 2008-01-10 | 2009-07-15 |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 Transparent Capacitive Touch Panel |
CN103294242A (zh) * | 2012-02-25 | 2013-09-11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203630749U (zh) * | 2013-09-25 | 2014-06-04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导电保护层的触控面板 |
CN204102097U (zh) * | 2014-07-11 | 2015-01-14 |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72975U (en) * | 2009-09-10 | 2010-01-21 | Emerging Display Tech Corp | Double-plate type capacitive color touch panel |
CN102221950B (zh) * | 2011-06-22 | 2012-12-26 | 深圳市骏达光电有限公司 | 触摸屏 |
CN103713781A (zh) * | 2012-10-09 | 2014-04-09 |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EP2757443A1 (en) * | 2013-01-22 | 2014-07-23 | Wintek (China) Technology Ltd. | Touch-sensitive panel |
CN105278713A (zh) * | 2014-07-11 | 2016-01-27 |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 |
-
2014
- 2014-07-11 CN CN201410338594.7A patent/CN105278713A/zh active Pending
- 2014-11-28 TW TW103141444A patent/TWI550465B/zh active
- 2014-11-28 TW TW103221180U patent/TWM498348U/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56312A (en) * | 2008-01-10 | 2009-07-15 |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 Transparent Capacitive Touch Panel |
CN103294242A (zh) * | 2012-02-25 | 2013-09-11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203630749U (zh) * | 2013-09-25 | 2014-06-04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导电保护层的触控面板 |
CN204102097U (zh) * | 2014-07-11 | 2015-01-14 |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9958A (zh) * | 2016-08-15 | 2016-12-21 |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Gf2结构触摸屏及其制造工艺 |
CN108427519A (zh) * | 2018-04-02 | 2018-08-21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面板模组及其形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98348U (zh) | 2015-04-01 |
TW201602859A (zh) | 2016-01-16 |
TWI550465B (zh) | 2016-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64560B (zh) | 層疊構造體、觸摸面板、帶觸摸面板的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3946778B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547405B (zh)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装置及制作方法 | |
CN104331184B (zh) | 触摸窗口及包含该触摸窗口的显示器 | |
KR101093651B1 (ko) | 금속박막을 이용한 터치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5278713A (zh) | 触控装置 | |
US10606425B2 (en) |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
JP5806684B2 (ja) | 座標入力装置 | |
US20110315536A1 (en) | Touch panel | |
KR101372525B1 (ko) | 감광성 금속 나노와이어를 이용한 터치스크린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 |
TWI509480B (zh) | 觸控面板 | |
KR20110019329A (ko) | 터치패널 | |
US20160202827A1 (en) | Flexible touch panel | |
KR20170018900A (ko) | 적층 구조체 및 터치 패널 모듈 | |
KR101956086B1 (ko) | 터치 패널,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KR101765950B1 (ko) | 터치 패널 | |
KR20110004781A (ko) | 도전판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터치패널 | |
US20120273262A1 (en)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tructure applied to a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CN106201040A (zh) | 触摸屏、显示装置及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 |
CN101615095B (zh) | 整合式触控面板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 |
CN204102097U (zh) | 触控装置 | |
CN107783697A (zh) | 在导电高分子上形成线路的方法及可挠式触控装置 | |
JP2016018284A (ja) | 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 |
TW201530386A (zh) | 觸控感應元件 | |
KR101089873B1 (ko) | 터치 스크린의 입력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