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928A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43928A CN105143928A CN201480024445.1A CN201480024445A CN105143928A CN 105143928 A CN105143928 A CN 105143928A CN 201480024445 A CN201480024445 A CN 201480024445A CN 105143928 A CN105143928 A CN 1051439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film
- diffusion film
- component
- diff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5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0016 photochemical c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125000003118 ar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GNBCKKSGQPLTRW-UHFFFAOYSA-N C(C=C)(=O)OC.C(N)(O)=O Chemical compound C(C=C)(=O)OC.C(N)(O)=O GNBCKKSGQPLTR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BAPJBEWLBFYGME-UHFFFAOYSA-N Methyl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OC(=O)C=C BAPJBEWLBFYGME-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7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1 biphenyl compound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1
- ZUOUZKKEUPVFJK-UHFFFAOYSA-N diphenyl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1=CC=CC=C1 ZUOUZKKEUPVFJ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5056 polyisocya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1228 polyisocya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1424 substituent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1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5000010290 bipheny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305 bipheny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XEKOWRVHYACXOJ-UHFFFAOYSA-N 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C)=O XEKOWRVHYACX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27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IQPQWNKOIGAROB-UHFFFAOYSA-N isocyanate group Chemical group [N-]=C=O IQPQWNKOIGARO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125000002723 ali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0217 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451 polypropylene glyc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334 co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1188 halo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2768 hydroxy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097 ultraviolet radiation absor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3545 alk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M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OC OKKJLVBELUTLK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Prop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CC(O)CO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252 acrylic acid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1931 aliphat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81 carboxyalk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329 compou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MHCLJIVVJQQNKQ-UHFFFAOYSA-N ethyl carbamate;2-methyl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CC(=C)C(O)=O MHCLJIVVJQQNK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435 hydrogen atom Chemical group [H]*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2887 hydr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 0.000 description 3
- NIMLQBUJDJZYEJ-UHFFFAOYSA-N isophorone diisocya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N=C=O)CC(C)(CN=C=O)C1 NIMLQBUJDJZY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956 1-hydroxycyclohexylphenyl-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WVGIHKZDCUPEU-UHFFFAOYSA-N 2,2-dimethoxy-2-phenylacetoph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OC)C(=O)C1=CC=CC=C1 KWVGIHKZDCUPE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JWGQARXZDRHCD-UHFFFAOYSA-N 2-methylanthraqui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C3C(=O)C2=C1 NJWGQARXZDRHC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WOLFJPFCHCOCG-UHFFFAOYSA-N Acetoph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1=CC=CC=C1 KWOLFJPFCHCOC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Methacr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02 Polyethylene glyc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YURNTSHIVDZCO-UHFFFAOYSA-N Tetrahydrofuran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1 WYURNTSHIVDZC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429 atom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ISAOCJYIOMOJEB-UHFFFAOYSA-N benzoin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O)C1=CC=CC=C1 ISAOCJYIOMOJE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WCCWEUUXYIKHB-UHFFFAOYSA-N benzoph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1=CC=CC=C1 RWCCWEUUXYIKH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965 benzophen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MQDJYUACMFCOFT-UHFFFAOYSA-N bis[2-(1-hydroxycyclohexyl)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O)C=2C(=CC=CC=2)C2(O)CCCCC2)C=1C1(O)CCCCC1 MQDJYUACMFCO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798 dela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865 dilu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94 electron beam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5843 halogen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ZFSLODLOARCGLH-UHFFFAOYSA-N isocyanuric acid Chemical group OC1=NC(O)=NC(O)=N1 ZFSLODLOARCGL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94 micro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1997 ph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C([H])=C(*)C([H])=C1[H]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15 polyalkylene glyc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668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31 polycarbona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23 polyethylene glyc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862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DVKJHBMWWAPEIU-UHFFFAOYSA-N toluene 2,4-diisocya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N=C=O)C=C1N=C=O DVKJHBMWWAPEI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BPSIOYPQMFLKFR-UHFFFAOYSA-N trimethoxy-[3-(oxiran-2-ylmethoxy)propyl]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CO[Si](OC)(OC)CCCOCC1CO1 BPSIOYPQMFLK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LUFBDIRFJGKLY-UHFFFAOYSA-N (2,3-dichlorophenyl)-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CC(C(=O)C=2C=CC=CC=2)=C1Cl RLUFBDIRFJGKL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KSUVRWJZCEYQQ-UHFFFAOYSA-N 1,1-dimethoxyeth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OC(C)(OC)C1=CC=CC=C1 XKSUVRWJZCEY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SAHTMIQULFMRG-UHFFFAOYSA-N 1,2-diphenyl-2-propan-2-yloxy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C)C)C(=O)C1=CC=CC=C1 MSAHTMIQULFMR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KEGCUDAFWNSSO-UHFFFAOYSA-N 1,8-dibromooctane Chemical compound BrCCCCCCCCBr DKEGCUDAFWNSS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IMQKKFOOYOQGB-UHFFFAOYSA-N 2,2-diethoxy-1,2-diphen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C)(OCC)C(=O)C1=CC=CC=C1 GIMQKKFOOYOQ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GUFODBRKLSHSI-UHFFFAOYSA-N 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Chemical compound O1C2=CC(Cl)=C(Cl)C=C2OC2=C1C=C(Cl)C(Cl)=C2 HGUFODBRKLSHS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TJPUDCSZVCXFQ-UHFFFAOYSA-N 2,4-diethylthioxanthen-9-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C(CC)=C3SC2=C1 BTJPUDCSZVCX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CHAFMWSFCONOO-UHFFFAOYSA-N 2,4-dimethylthioxanthen-9-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C)=C3SC2=C1 LCHAFMWSFCONO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2-(2-methoxy-5-methylphenyl)ethan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C1CCN SMZOUWXMTYCW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MLWXYJZDNNBTD-UHFFFAOYSA-N 2-(dimethylamino)-1-phen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N(C)CC(=O)C1=CC=CC=C1 UMLWXYJZDNNB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OGPDSATLSAZEK-UHFFFAOYSA-N 2-Aminoanthraqui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N)=CC=C3C(=O)C2=C1 XOGPDSATLSAZE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ZZAHLOABNWIFA-UHFFFAOYSA-N 2-butoxy-1,2-diphen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CCC)C(=O)C1=CC=CC=C1 DZZAHLOABNWIF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CDADJXRUCOCJE-UHFFFAOYSA-N 2-chlorothioxanthen-9-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l)=CC=C3SC2=C1 ZCDADJXRUCOC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MNCBSZOIQAUFX-UHFFFAOYSA-N 2-ethoxy-1,2-diphen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C)C(=O)C1=CC=CC=C1 KMNCBSZOIQAUF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JEBAWHUJDUKQK-UHFFFAOYSA-N 2-ethylanthraqui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C=C3C(=O)C2=C1 SJEBAWHUJDUKQ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JQMXVDKXSQCDI-UHFFFAOYSA-N 2-ethylthioxanthen-9-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C=C3SC2=C1 YJQMXVDKXSQC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954 2-hydroxye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O[H] 0.000 description 1
- OMIGHNLMNHATMP-UHFFFAOYSA-N 2-hydroxyethyl 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C=C OMIGHNLMNHATM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WZMWHWAWHPNHN-UHFFFAOYSA-N 2-hydroxypropyl 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O)C=C GWZMWHWAWHPNH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ZJOQXSCSZQPS-UHFFFAOYSA-N 2-methoxy-1,2-diphenyl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C(=O)C1=CC=CC=C1 BQZJOQXSCSZQP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YISVPVWAQRUTL-UHFFFAOYSA-N 2-methylthioxanthen-9-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C3SC2=C1 MYISVPVWAQRUT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GSBHCXXTFPYAJ-UHFFFAOYSA-N 2-phenoxyethyl 2-methylidenebutaneperox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O)OOCCOC1=CC=CC=C1 MGSBHCXXTFPYA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TPSFXZMJKMUJE-UHFFFAOYSA-N 2-tert-butylanthracene-9,10-di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C)=CC=C3C(=O)C2=C1 YTPSFXZMJKMU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OXOZONBQWIKDA-UHFFFAOYSA-N 3-hydroxypropyl Chemical group [CH2]CCO QOXOZONBQWIKD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DIYEOMDOWUDTJ-UHFFFAOYSA-N 4-(dimethylamino)benz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N(C)C1=CC=C(C(O)=O)C=C1 YDIYEOMDOWUDT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MRIVYANZGSGRV-UHFFFAOYSA-N 4-phenyl-2h-triazin-5-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N=NN=C1C1=CC=CC=C1 VMRIVYANZGSGR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7553-56-2 Chemical compound [I] ZCYVEMRRCGMTR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98 Cellop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6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s (ChL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735 Coagulation factor VIII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57 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911390 Homo sapiens Coagulation factor VIII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OBHKFSMXKNTIM-UHFFFAOYSA-N 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CCO WOBHKFSMXKNTI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M Meth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GWGWXYUPRTXVSY-UHFFFAOYSA-N N=C=O.N=C=O.CC1=CC=C(C)C=C1 Chemical compound N=C=O.N=C=O.CC1=CC=C(C)C=C1 GWGWXYUPRTXVS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QBRAHLFLCMLBA-UHFFFAOYSA-N N=C=O.N=C=O.CC1=CC=CC(C)=C1 Chemical compound N=C=O.N=C=O.CC1=CC=CC(C)=C1 UQBRAHLFLCMLB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8 Nematic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87 Silane Coupl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90 Smectic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28419 Styrax benzoi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0126 Styrax benzoi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11 Sumatra benzointre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ZJCCRDAZUWHFQH-UHFFFAOYSA-N Trimethylol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O ZJCCRDAZUWHF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83 Tris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298 alcoh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80 alky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12 ami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LDLODAMOCOQVPP-UHFFFAOYSA-N anthracene;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1=CC=CC2=CC3=CC=CC=C3C=C21 LDLODAMOCOQVP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3 anti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16 antista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130 benzo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QRUDEWIWKLJBPS-UHFFFAOYSA-N benzotr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N[N][N]C2=C1 QRUDEWIWKLJBP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64 benzotriazo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IFVAOIJYDXIJG-UHFFFAOYSA-N benzylbenzene;isocyanic acid Chemical class N=C=O.N=C=O.C=1C=CC=CC=1CC1=CC=CC=C1 HIFVAOIJYDXIJ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HJMTUPIZMNBFR-UHFFFAOYSA-N biuret Chemical group NC(=O)NC(N)=O OHJMTUPIZMNB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7 by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03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arb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178 carb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C(*)=O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59 castor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438 castor oi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31 cross linking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925 cyclo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07 die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5 dilu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CZZYITDELCSZES-UHFFFAOYSA-N diphenylmethane Chemical group C=1C=CC=CC=1CC1=CC=CC=C1 CZZYITDELCSZ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ZEMPKEQAKRGZGQ-XOQCFJPHSA-N glycerol triricinoleate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H](O)CC=CCCCCCCCC(=O)OC[C@@H](COC(=O)CCCCCCCC=CC[C@@H](O)CCCCCC)OC(=O)CCCCCCCC=CC[C@H](O)CCCCCC ZEMPKEQAKRGZGQ-XOQCFJPH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56 gravure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382 gum benzoic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RAMGCGOFNQTLD-UHFFFAOYSA-N 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C=NCCCCCCN=C=O RRAMGCGOFNQTL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71 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03 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hydroxyacet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OCC=O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12 inhib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0 iod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30 iod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8 isocya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13 isocyanat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76 ket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11 light stabilis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SFSSNUMVMOOMR-BJUDXGSMSA-N 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O=[11CH2] WSFSSNUMVMOOMR-BJUDXGSM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496 me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624 naph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SLCVBVWXLSEKPL-UHFFFAOYSA-N neopentyl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C)(C)CO SLCVBVWXLSEKP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olefin Natural products CCCCCCCC=C JRZJOMJEPLMPR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5702 oxyalk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1 phase sepa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YXOWKPVTCPORE-UHFFFAOYSA-N phenyl-(4-phenyl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CC=2)C=CC=1C(=O)C1=CC=CC=C1 LYXOWKPVTCPOR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14 plastic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67 polyest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4 polym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94 prop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254 radic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6 reac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DCKVNWZUADLDEH-UHFFFAOYSA-N sec-but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C)=O DCKVNWZUADLDE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45 tap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LQBMQCUIZJEEH-UHFFFAOYSA-N tetrahydrofuran Natural products C=1C=COC=1 YLQBMQCUIZJEE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UELTTOHQODFPA-UHFFFAOYSA-N toluene 2,6-diisocyanate Chemical compound CC1=C(N=C=O)C=CC=C1N=C=O RUELTTOHQODFP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281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1 veh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096 x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3 yel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6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with positional variation of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e.g. gradient or patterned diffus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0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 G02F2202/02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 G02F2202/023—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curab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特别是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所述光扩散膜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等,其中,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上述涂布层是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上述移动方向是将上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特别是涉及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射出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显示装置中,可利用从设置在装置内部的光源(内部光源)射出的光显示规定图像。
近年,因移动电话、车载用电视等的普及,在室外观看显示装置的机会增加,但在室外观看显示装置时,来自内部光源的光强度为外来光的光强度以下,会产生难以识别规定图像的情况较多这种问题。
另外,在移动电话等的移动用途中,由于显示装置的内部光源的耗电量相对于总耗电量占大的比例,因此较多地使用内部光源时,会产生电池的持续时间变短这种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出利用外来光作为光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若为上述反射型显示装置,则利用外来光作为光源,因此外来光越强,越能够显示鲜明的图像,并且,内部光源的耗电量也能得到有效的抑制。
反射型显示装置中,为了利用外来光进行显示,需要将具有光扩散功能的膜(以下,有时称为光扩散膜。)设置在显示装置内。
作为上述光扩散膜,已知有在膜表面(是指膜的端面以外的面的表面。以下相同。)设置凹凸的膜、或者在膜内分散有微粒的膜等。
然而,使用这些光扩散膜时,扩散光的出射角仅单纯依赖于外来光的入射角,因此出现了难以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在显示装置的正面射出的问题。
因此,公开了一种使用与上述光扩散膜不同的能够控制扩散光的出射角的光扩散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更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反射型显示装置,其使用了使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相分离且光固化而成的膜,该膜具备膜内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以规定的图案形成而得到的规定的内部结构。
即,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对向配置的一对基板间夹持电光学材料的电光学装置,其中,在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的外表面侧设置层叠结构扩散膜和柱状结构扩散膜,在一对基板中的另一基板侧设置反射体而成。
这里,公开了使用的层叠结构扩散膜是指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树脂层交替层叠、并且这些树脂层间的界面相对于膜表面(或者背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而形成的膜。
另外,公开了一并使用的柱状结构扩散膜是指在折射率高的树脂层内设置多个折射率低的柱状树脂层、并且这些树脂层间的界面相对于膜表面(或者背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而形成的膜。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反射型的显示面板和配置在显示面板上的光学层叠体,光学层叠体具有2片以上的各向异性散射膜,多个各向异性散射膜中至少2片膜的散射中心轴的透射率相互不同。
这里,公开了使用的各向异性散射膜是指具有由折射率相互不同的两种区域构成的百叶结构、柱状结构的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6002号公报(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08408号公报(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电光学装置以及显示装置在控制扩散光的出射角时,需要层叠多片具有折射率不同的多个区域的规定的光扩散膜而使用。
因此,层叠片数、贴合步骤增多,不仅在经济上不利,并且因光扩散膜的层叠而膜厚增厚,因此会出现如下问题:在显示图像中容易产生模糊,进而还容易产生层间剥离、显示面板的弯曲之类的物理问题。
因此,寻求即便使用由单一层构成的光扩散膜,也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射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等鉴于以上情况,经过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作为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光扩散膜,使用为使规定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且具有规定的膜厚以及规定的光扩散特性的光扩散膜,从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由此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特别是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将相对于膜面(是指膜的端面以外的面。以下相同。)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上述涂布层是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上述移动方向是将上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即,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由于是具有规定的膜厚的由单一层构成的光扩散膜,因此与层叠多个光扩散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贴合步骤,不仅在经济上有利,还能够有效抑制显示图像中的模糊的产生、层间剥离的产生。
其另一方面,该光扩散膜是使规定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成的,并且具有规定的光扩散特性,因此即便膜由单一层构成,特别是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也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
应予说明,“单一层”是指不层叠多片光扩散膜,在一片光扩散膜内形成多层内部结构的情况也包含在“单一层”中。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时,光扩散膜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在膜膜厚方向林立而成的柱结构的光扩散膜,并且将光扩散膜的一面设为第1面,另一面设为第2面时,柱状物优选为从第1面朝向第2面发生形状变化而成的变形柱状物。
通过这样来构成,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时,在变形柱状物中,优选从第1面向第2面直径变大。
通过这样来构成,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时,优选变形柱状物在该柱状物的中部具有弯曲部。
通过这样来构成,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时,变形柱状物优选由位于第1面侧的第1柱状物和位于第2面侧的第2柱状物构成。
通过这样来构成,不仅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得到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时,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优选包含作为(A)成分的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B)成分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和作为(C)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
通过这样来构成,能够使(A)成分与(B)成分高效地相分离并且光固化,因此能够对光扩散膜更进一步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提供一种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具备反射板的反射型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层叠光扩散膜而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其中,光扩散膜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并且,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上述涂布层是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上述移动方向是将上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即,若为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则具有规定的光扩散膜,因此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其它方式提供一种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反射型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侧另外具备反射板并且在反射板与反射型显示面板间层叠光扩散膜而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其中,光扩散膜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并且,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上述涂布层是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上述移动方向是将上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即,若为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则在反射型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侧另外设置反射板,因此与设置在反射型显示面板的内部时相比,制造容易且能够廉价制造。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时,反射型显示面板优选选自液晶显示面板、电泳方式显示面板、MEMS快门方式显示面板以及电润湿方式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这样来构成,能够得到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时,反射型显示面板优选为半透射型显示面板。
通过这样来构成,可以得到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而且在外来光不充分的环境下也能够利用背光灯显示图像的半透射型显示装置。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时,反射型显示面板优选为单色显示面板。
通过这样来构成,即使对反射型显示面板另外设置反射板,也不易出现产生双重图像的问题,而且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
另外,构成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时,优选用作价格标签或者时钟的显示装置。
通过这样来构成,在用于这些用途时,即使是单色的低分辨率图像也能够发挥充分的功能,即使对反射型显示面板另外设置反射板,也不易出现产生双重图像的问题,而且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构成而提供的图。
图2的(a)~(b)是为了说明在膜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膜的概略而提供的图。
图3的(a)~(b)是为了说明在膜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度依赖性和各向同性光扩散而提供的图。
图4的(a)~(c)是为了说明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的测定方法而提供的图。
图5是为了说明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图。
图6的(a)~(c)是为了列举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来说明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与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光的扩散出射的关系而提供的图。
图7的(a)~(c)是为了列举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来说明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与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光的扩散出射的关系而提供的其它图。
图8的(a)~(c)是为了列举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来说明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与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光的扩散出射的关系而提供的图。
图9的(a)~(c)是为了列举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来说明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与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光的扩散出射的关系而提供的其它图。
图10的(a)~(b)是为了说明在膜内具有柱结构的光扩散膜而提供的其它图。
图11的(a)~(b)是为了说明柱结构而提供的图。
图12的(a)~(b)是为了说明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而提供的图。
图13的(a)~(d)是为了说明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而提供的图。
图14是为了说明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工序而提供的其它图。
图15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构成而提供的其它图。
图16的(a)~(c)是为了表示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的截面而提供的图及照片。
图17的(a)~(b)是为了说明测定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时的光的入射方式而提供的图。
图18是为了表示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而提供的图。
图19是为了说明测定将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的光扩散特性的方法而提供的图。
图20的(a)~(h)是为了表示与将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锥光镜图像。
图21是为了表示与将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入射角-亮度图。
图22是为了表示将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实际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的规定图像的辨识情况而提供的图。
图23的(a)~(c)是为了表示实施例2的光扩散膜的截面而提供的图及照片。
图24的(a)~(b)是为了表示实施例2的光扩散膜的截面而提供的其它的照片。
图25是为了表示实施例2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而提供的图。
图26的(a)~(g)为了是表示与将实施例2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锥光镜图像。
图27是为了表示与将实施例2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入射角-亮度图。
图28的(a)~(c)是为了表示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的截面而提供的图及照片。
图29的(a)~(b)是为了表示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的截面而提供的其它照片。
图30是为了表示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而提供的图。
图31的(a)~(g)是为了表示与将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锥光镜图像。
图32是为了表示与将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入射角-亮度图。
图33的(a)~(b)是为了表示在比较例1中使用的紫外线照射装置以及照射光平行化部件而提供的图。
图34的(a)~(b)是为了表示在比较例1中使用的紫外线照射装置以及照射光平行化部件而提供的其它图。
图35的(a)~(c)是为了表示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的截面而提供的图及照片。
图36是为了表示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而提供的图。
图37的(a)~(g)是为了表示与将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锥光镜图像。
图38是为了表示与将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膜特性而提供的入射角-亮度图。
图39是为了表示比较例2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而提供的图。
图40的(a)~(g)是为了表示与将比较例2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锥光镜图像。
图41是为了表示与将比较例2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而提供的入射角-亮度图。
图42是为了说明实施例4和比较例3中制成的数码时钟的时刻的显示情况而提供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上述涂布层是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上述移动方向是将上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是使用上述显示器用光扩散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具体说明这些实施方式。
其中,基本地对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对于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作为反射型显示装置的一个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使用液晶显示面板作为反射型显示面板的情况为主进行说明。
1.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基本构成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基本构成。
如图1所示,反射型显示装置1具备:液晶显示面板10、层叠在液晶显示面板10上的光学层叠体20、根据图像信号来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0的驱动电路30。
上述反射型显示装置1中,光学层叠体20的表面中与液晶显示面板10处于相反侧的表面为图像显示面。
另外,由于液晶显示面板10是通过将从图像显示面侧入射的外来光反射而显示图像的反射型显示面板,因此基本上不在液晶显示面板10的背后配置背光灯。
但是,将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作为半透射型显示装置构成时,可以配置背光灯。
2.反射型显示面板
如图1所示,作为反射型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面板10例如具备:隔着规定的间隙相互对置的TFT(ThinFilmTransistor)基板11以及对置基板12、设置在TFT基板11与对置基板12间的液晶层13。
上述液晶层13例如含有向列型(Nematic)液晶而构成,如后所述,具有通过来自驱动电路30的外加电压对每个像素透射或者遮挡入射到液晶层13的光的变调功能,通过改变液晶的透光等级,由此调整每个像素的灰度。
另外,TFT基板11例如在由玻璃基板等构成的基板上具有多个像素电极和设置在每个像素电极的像素电路。
上述像素电路例如含有TFT、电容元件等而构成。
另外,TFT基板11具有取向膜,并且具有将从液晶层13侧入射的光反射的反射板14。
另外,对置基板12例如为由玻璃基板等构成的基板,且在与TFT基板11对置的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共用电极。
上述对置基板12具有取向膜,并且在与像素电极对置的区域具有彩色滤光片,在与像素电极非对置的区域具有遮光膜。
另外,多个像素电极与对置基板12侧的共用电极一同驱动液晶层13,其二维配置在TFT基板11中。
另外,共用电极以与各像素电极对置的方式二维配置在对置基板12中。
这些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若通过驱动电路30而外加电压,则在像素电极与共用电极间产生与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的电位差对应的电场,根据其电场的大小来驱动液晶层13。
应予说明,液晶显示面板10中,将像素电极与共用电极相互对置的部分称为像素,上述像素为能够部分驱动液晶层的最小单位。
另外,反射板14可以由TFT基板11中的像素电极构成,也可以与像素电极分开设置。
反射板14由像素电极构成时,像素电极由反射可见光的导电性材料构成,反射板14与像素电极分开设置时,像素电极可以由反射可见光的导电性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使可见光透射的ITO等导电性材料构成。
另一方面,共用电极由使可见光透射的ITO等导电性材料构成。
另外,取向膜为使液晶层13中的液晶分子在规定方向取向的取向膜,与液晶层13直接相接。
上述取向膜例如由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构成,例如可通过对涂布的聚酰亚胺等实施摩擦处理而形成。
另外,具有彩色滤光片的基板是指将用于使从反射板14侧透射液晶层13的光分别色分离为例如红、绿以及蓝三原色的彩色滤光片与像素对应地排列的基板。
另外,遮光膜具有例如吸收可见光的功能,形成在像素与像素间。
应予说明,作为在液晶层13中使用的液晶的种类,除上述的向列型液晶以外,可使用胆甾相(Cholesteric)液晶、近晶相(Smectic)液晶、蓝相(Bluephase)液晶以及强介电性(Ferroelectric)液晶等。
另外,液晶显示面板的动作模式可利用TN(扭曲向列型,TwistedNematic)模式、STN(超扭曲向列型,SuperTwistedNematic)模式、ECB(电控双折射型,ElectricallyControlledBirefringence)模式、IPS(共面转换,In-PlaneEwiching)模式、super-IPS模式、MVA(广范围垂直队列,MultidomainVerticalAlingement)模式等全部的动作模式。
另外,本发明中的反射型显示面板不限定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可使用电泳方式显示面板、MEMS快门方式显示面板以及电润湿方式显示面板。
其理由是,若为这些显示面板,则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同样地,通过来自驱动电路的外加电压,能够对每个像素透射或者遮挡入射到面板的光,改变其透光等级,由此调整每个像素的灰度。
应予说明,作为电泳方式显示面板,例如,可举出由与液体一同收纳了蓝色和黄色的粒子的第一层、和与液体一同收纳了品红和黑色的粒子的第二层构成的2层结构,或者仅由与液体一同收纳了黑色的粒子的层构成的1层结构的电子纸。
上述电子纸优选采用通过来自驱动电路的外加电压使被收纳在各层的粒子在液体中沿横向移动的所谓的横电场方式,由此,能够适当切换全黑状态、透明状态、彩色显示的状态。
更具体而言,若使全部的粒子在画面端的电极下移动,则成为透明显示,若使全部的粒子在画面内扩散,则成为黑显示,通过控制各自粒子的位置还可以成为彩色显示。
另外,上述横电场方式中,可以以画面整体是否成为一个像素的方式控制画面整体的透光等级。
另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快门方式显示面板是指将微小的快门作为1像素排列在面上的方式。
上述MEMS快门方式显示面板中,通过来自驱动电路的外加电压,高速地开关微小快门,由此控制各像素的透光等级。
另外,电润湿方式显示面板是指在微小且透明的微胶囊中收纳水和着色了的油滴,将一个微胶囊作为1像素排列在面上的面板。
上述电润湿方式显示面板中,通过来自驱动电路的外加电压,使着色了的油滴的水合性变化从而改变油滴的形状,由此控制各像素的透光等级。
另外,反射显示面板还优选为半透射型显示面板,特别优选为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
其理由是,通过使用半透射型显示面板,能够得到如下的半透射型显示装置,该半透射型显示装置能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而且在外来光不充分的环境下也能够利用背光灯显示图像。
这里,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是为了在室内室外均可观察良好的图像而研究的方式,通常在一个像素中具有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
其中,透射区域具有透明电极,因此,通过使从背光灯发出的光透射,能够发挥作为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功能。
另一方面,反射区域具有反射电极,因此,通过反射外来光,能够发挥作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功能。
另外,也存在不将像素划分为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而利用基于反射型偏振片的光的透射和反射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也可应用其。
3.光学层叠体
如图1所示,光学层叠体20从液晶显示面板10侧起依次具有光扩散膜100、λ/4板21、λ/2板22以及偏振片23。
其中,上述层叠顺序为一个例子,光扩散膜100可以配置在λ/4板21与λ/2板22之间,可以配置在λ/2板22与偏振片23之间,可以配置偏振片23上。
另外,光学层叠体20与液晶显示面板10例如用粘合剂或粘接剂相互贴合,构成光学层叠体20的各部件彼此均相同。
应予说明,反射型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以外的显示面板时,无需使用λ/4板、λ/2板以及偏振片。
(1)相位差板
作为相位差板的λ/4板21,例如可使用环烯烃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单轴拉伸膜。
另外,其延迟值例如为0.14μm,与可见光中发光度最高的绿色光波长的约1/4相当。
因此,λ/4板21具有将从偏振片23侧入射而来的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的功能。
作为其它相位差板的λ/2板22,例如为聚碳酸酯树脂的单轴拉伸膜。
另外,其延迟值例如为0.27μm,与可见光中发光度最高的绿色光波长的约1/2相当。
这里,λ/4板21和λ/2板22,作为这些λ/4板21以及λ/2板22整体,具有将从偏振片23侧入射而来的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的功能,对宽范围的波长作为圆偏振片起作用。
(2)偏振片
偏振片23吸收规定的直线偏振光成分,透射其以外的偏振光成分,因此具有将从外部入射来的外来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的功能。
上述偏振片23例如可以通过用TAC(三醋酸纤维素)夹持将吸附有碘等卤素物质或二色性染料的PVA(聚乙烯醇)的高分子膜拉伸而成的物质而构成。
(3)光扩散膜
光扩散膜100具有如下功能: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介由反射板14作为图像显示光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
另外,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在上述光扩散膜上具有特征。
即,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特征在于,是使规定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并且,具有规定的膜厚且具有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以下,对本发明的光扩散膜进行具体说明。
(3)-1光扩散膜中的光扩散的基本原理
本发明中的光扩散膜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光扩散膜。
因此,本发明中的光扩散膜为具备膜内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由规定的图案形成而得到的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膜。
首先,使用图2~3,对这样的光扩散膜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图2的(a)中示出了光扩散膜100的俯视图(平面图),图2的(b)中示出了将图2的(a)所示的光扩散膜100沿虚线A-A在垂直方向切割,从沿箭头的方向观察切割面时的光扩散膜100的剖视图。
另外,图3的(a)中示出了光扩散膜100的整体图,图3的(b)中示出了从X方向观察图3的(a)的光扩散膜100时的剖视图。
如上述图2的(a)的俯视图所示,光扩散膜100具有由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2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4构成的柱结构113。
另外,如图2的(b)的剖视图所示,在光扩散膜100的垂直方向,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2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4为各自具有规定的宽度而交替配置的状态。
推断由此,如图3的(a)所示,入射角在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内时,入射光被光扩散膜100扩散。
即,推断如图2的(b)所示,相对于柱结构113的边界面113a,对光扩散膜100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为平行至规定的角度范围的值、即为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内的值时,入射光(152、154)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沿膜厚方向穿过柱结构内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2的内部,从而,光射出面侧的光的行进方向变得不同。
推断其结果,入射角在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内时,入射光被光扩散膜100扩散而成为扩散光(152′、154′)。
另一方面,对光扩散膜100的入射光的入射角超出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情况下,推断如图2的(b)所示,入射光156不被光扩散膜扩散而直接透射光扩散膜100而成为透射光156′。
应予说明,本发明中,“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是指使来自点光源的入射光的角度相对于光扩散膜发生变化时,与射出扩散光相对应的入射光的角度范围。
另外,如图3的(a)所示,上述“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是指根据光扩散膜中的柱结构的折射率差、倾斜角等,每个该光扩散膜所决定的角度区域。
根据以上的基本原理,具备柱结构113的光扩散膜100例如如图3的(a)所示,在光的透射和扩散中可以发挥入射角度依赖性。
另外,如图2~3所示,具有柱结构113的光扩散膜通常具有“各向同性”。
这里,本发明中,“各向同性”是指具有如下性质,即如图3的(a)所示,入射光被膜扩散时,扩散的射出光中的与膜平行的面(是指与膜的端面以外的面平行的面。以下也相同)内的该光的扩散情况(扩散光的扩散形状)不根据在该面内的方向而发生变化的性质。
更具体而言,如图3的(a)所示,入射光被膜扩散时,扩散的出射光的扩散情况是在与膜平行的面内为圆形。
另外,如图3的(b)所示,本发明中,称为入射光的“入射角θ1”时,入射角θ1是指将沿光扩散膜的入射侧表面的法线的角度设为0°时的角度(°)。
另外,本发明中,“光扩散角度区域”是指在相对于光扩散膜入射光被最大扩散的角度固定点光源,在该状态下得到的扩散光的角度范围。
并且,本发明中,“扩散光的开口角”是指上述的“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角度宽度(°),如图3的(b)所示,是指观察膜的截面时的扩散光的开口角θ2。
应予说明,可确认光扩散角度区域的角度宽度(°)与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宽度大致相同。
另外,如图3的(a)所示,光扩散膜在入射光的入射角包含在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情况下,即使该入射角不同,在光射出面侧也能够进行几乎相同的光扩散。
因此,可以说得到的光扩散膜具有使光集中在规定位置的聚光作用。
应予说明,柱结构内的柱状物112的内部的入射光的方向变化除了如图2的(b)所示的那样通过全反射而呈直线状曲折地变化方向的阶跃折射型的情况以外,还有呈曲线状变化方向的梯度折射型的情况。
另外,在图2的(a)和(b)中,为了方便,将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2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114的边界面用直线表示,但实际上,界面是稍微曲折的,各柱状物形成伴随着分支、消失的复杂的折射率分布结构。
推断:其结果,不一样的光学特性的分布可提高光扩散特性。
(3)-2单一层
另外,本发明中的光扩散膜的特征是单一层。
其理由是,与层叠多个光扩散膜的情况相比较,可减少贴合工序,不仅经济上有利,而且还能有效抑制显示图像中的模糊的产生、层间剥离的产生。
应予说明,除直接层叠多个光扩散膜的情况以外,介由其他膜等层叠多个光扩散膜的情况也包含在层叠多个光扩散膜的情况中。
(3)-3光扩散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特征在于,如图4的(a)~(c)所示,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角θ1沿着涂布层101的移动方向B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如图5所示,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上述涂布层101是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上述移动方向B是将涂布层101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101的移动方向B。
其理由是,光扩散膜通过具有上述规定的光扩散特性,从而即便该膜由单一层构成,也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扩散出射到显示装置的正面。
即,这是因为,若上述雾度值为小于70%的值,则存在难以将以对应的入射角θ1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扩散出射到显示装置的正面的情况。
因此,沿着将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更优选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为7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的值。
另外,上述光扩散特性通常在膜的一个面满足时,可确认另一个面也满足,假设仅一个面满足时,可确认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当然是在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范围内。
应予说明,图4的(a)是表示将来自点光源202的照射光50通过透镜204变为平行光60,照射到沿移动方向B移动的加工片102上的涂布层101,并将其光固化的形态的侧面图。
另外,图4的(b)是表示使用光源310和积分球320,一边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角θ1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B在-70~70°的范围变化,一边测定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的形态的侧面图。
另外,图4的(c)是表示在膜固定的状态下示出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内变化的情形的侧面图。
进而,图5表示横轴为入射角θ1(°),纵轴为雾度值(%)的特性曲线(概念图)。
接着,使用图6~8说明上述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与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图像显示光的扩散出射的关系。
首先,说明这些附图的概要时,图6的(a)中示出了对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100以入射角θ1入射光,使其扩散1次的情形。
另外,图6的(b)中示出了测定改变图6的(a)的入射角θ1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的入射角-雾度值图。
进而,图6的(c)中示出了改变图6的(a)的入射角θ1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范围的扩散1次的光的扩散情况(锥光镜图像的示意图)。
另外,图7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100与反射板14贴合制成测定用试验片,从该试验片的膜侧以入射角θ1入射光,介由在反射板14的反射而扩散2次的情形。
另外,图7的(b)中示出了测定将图7的(a)的入射角θ1改变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膜正面的亮度(cd/m2)的入射角-亮度图。
进而,图7的(c)中示出了改变图7的(a)的入射角θ1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扩散2次的光的扩散情况(锥光镜图像)。
另外,图8的(a)中示出了对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100以入射角θ1入射光而扩散1次的情形。
另外,图8的(b)中示出了测定将图8的(a)的入射角θ1改变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的入射角-雾度值图。
进而,在图8的(c)中示出了改变图8的(a)的入射角θ1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范围的扩散1次的光的扩散情况(锥光镜图像的示意图)。
另外,图9的(a)中示出了将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100与反射板14贴合制成测定用试验片,从该试验片的膜侧以入射角θ1入射光,介由在反射板14的反射而扩散2次的情形。
另外,图9的(b)中示出了测定将图9的(a)的入射角θ1改变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膜正面的亮度(cd/m2)的入射角-亮度图。
此外,图9的(c)中示出了改变图9的(a)的入射角θ1时的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扩散2次的光的扩散情况(锥光镜图像)。
首先,图6的(a)所示的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100满足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要件,即,如图6的(b)的入射角-雾度值图所示,将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内改变时,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取70%以上的值。
另外,相对于图6的(b)的入射角-雾度值图中的入射角θ1=-70~-18°、-18~-2°、-2~34°、34~44°以及44~70°的范围的扩散1次的光的扩散情况,分别如图6的(c)的锥光镜图像的示意图所示。
即可知,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100在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内改变时,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因此,如图6的(c)所示,在入射角θ1=-70~70°的全部范围内均能够得到直线透射光少的均匀的扩散光(直线透射光越多,雾度值越小)。
更具体而言可知,在入射角θ1=-2~34°的范围内,入射角θ1属于使用图3的(a)等说明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因此产生图6的(c)所示的圆形的各向同性光扩散。
另一方面可知,在入射角θ1=-70~-18°、-18~-2°、34~44°以及44~70°的范围内,入射角θ1属于使用图3的(a)等说明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范围外,因此不产生圆形的各向同性光扩散,产生如图6的(c)所示的月牙型的光扩散。
这里,在使用图3的(a)等的先前的说明中记载了:入射角θ1为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范围外的情况下入射光不被膜扩散而透射。
然而,上述说明是为了使产生各向同性光扩散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容易理解且便于说明,应注意,实际上,月牙型的扩散光也不是透射光,按字面理解,为扩散光。
无论是什么情况,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100在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内改变时,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因此可知,各向同性光扩散或月牙型的光扩散虽有不同,但在入射角θ1=-70~70°的全部范围内,均能够得到直线透射光少的均匀的扩散光。
由此,图6的(a)中示出的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100在如图7的(a)所示,使入射角θ1的光介由在反射板14的反射总计扩散2次时,能够向膜正面高效地扩散出射。
即可知,如图7的(b)的入射角θ1-亮度图所示,入射角θ1在0~60°的范围内改变时,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膜表面的亮度至少在入射角θ1=0~50°的范围是超过0cd/m2的值,能够利用介由反射板14的反射的总计2次扩散将宽范围的入射光高效地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认为这是由于,若为实施例1的光扩散膜,则能够在第一次的扩散中将入射光均匀扩散,因此,利用了在反射板的反射的第2次扩散即使因反射角与内部结构的倾斜角的关系而变得不均匀,结果也能够将均匀的扩散光射出到膜面侧。
另外,图7的(a)中示出的总计2次扩散的模型是用于测定将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的光扩散特性的模型。
应予说明,为了更具体显示实际的形态,在图7的(c)中示出了相对于入射角θ1=0°、20°、40°以及60°的2次扩散的光的扩散情况(锥光镜图像)。
即,将0cd/m2~各锥光镜图像中的最大亮度值的亮度分布划分为从蓝色至红色的14个阶段,0cd/m2为蓝色,将超过0cd/m2的值~各锥光镜图像中的最大亮度值分为13等分,随着0cd/m2~接近最大的亮度值,表现为在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这13个阶段发生变化。
另外,各锥光镜图像中的被绘制成放射状的线分别表示方位角方向0~180°、45~225°、90~270°、135~315°,被绘制成同心圆状的线从内侧起依次表示极角方向18°、38°、58°、78°。
因此,各锥光镜图像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颜色表示被扩散出射到膜正面的扩散光的相对亮度,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绝对亮度与图7的(b)的各标绘点的纵轴的值对应。
另一方面,在图8的(a)中示出的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100,如图8的(b)的入射角-雾度值图所示,将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有因入射角θ1的值而雾度值为小于70%的值的情况,不满足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要件。
另外,相对于图8的(b)的入射角-雾度值图中的入射角θ1=-70~-17°、-17~-7°、-7~16°、16~36°以及36~70°的范围的扩散1次的光的扩散情况,分别如图8的(c)的锥光镜图像的示意图所示。
即,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100在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内改变时,有因入射角θ1的值而雾度值为小于70%的值的情况,因此,如图8的(c)所示,可知在这样的入射角θ1的范围内,直线透射光增多,无法得到均匀的扩散光。
更具体而言可知,在入射角θ1=-7~16°的范围内,入射角θ1属于使用图3的(a)等说明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并且,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因此产生如图8的(c)所示的圆形的各向同性光扩散。
另一方面可知,在入射角θ1=-17~-7°以及16~36°的范围内,入射角θ1属于使用图3的(a)等说明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范围外的情况,并且,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因此不产生圆形的各向同性光扩散,产生如图8的(c)所示的月牙型的光扩散。
另一方面可知,在入射角θ1=-70~-17°以及36~70°的范围内,入射角θ1属于使用图3的(a)等说明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范围外,并且雾度值为小于70%的值,因此产生轮郭为月牙型的光扩散,且在其中央部分产生直线传播透射光强烈显现的不均匀的光扩散。
因此可知,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100在入射角θ1在-70~70°的范围内改变时,有因入射角θ1的值而雾度值为小于70%的值的情况,因此在这样的入射角θ1的范围内,虽然产生轮廓为月牙型的光扩散,但直线传播透射光增多,无法得到均匀的扩散光。
其结果,图8的(a)所示的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100在如图9的(a)所示,使入射角θ1的光介由在反射板14的反射总计扩散2次时,难以高效地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即可知,如图9的(b)的入射角θ1-亮度图所示,入射角θ1在0~60°的范围内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膜表面的亮度只有在入射角θ1=0~30°的范围取得超过0cd/m2的值,而无法将宽范围的入射光利用介由反射板14的反射的2次扩散高效地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另外还可知,使入射角θ1从20°变化为30°时的膜表面的亮度的落差显著,因此,实质上,仅能在入射角θ1=0~20°的窄范围内高效地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认为这是由于,在比较例1的光扩散膜中,在第一次扩散中,特别是入射角θ1的绝对值大的情况下,无法使入射光均匀扩散,因此在介由在反射板的反射的第2次扩散因反射角与内部结构的倾斜角的关系而变得不均匀的情况下,无法向膜面侧射出均匀的扩散光。
即,认为射出到膜面侧的扩散光变得不均匀时,通常,在膜正面以外的角度扩散光以较高的亮度射出,因此膜正面的亮度容易相对降低。
应予说明,为了更具体地表示实际的情形,图9的(c)中示出了相对于入射角θ1=0°、20°、40°以及60°的扩散2次的光的扩散情况(锥光镜图像)。
因此,与图7的(c)的情况同样地,各锥光镜图像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颜色表示扩散出射到膜正面的扩散光的相对亮度,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绝对亮度与图9的(b)的各标绘点的纵轴的值对应。
(3)-4内部结构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为具备膜内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和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由规定的图案形成而得到的规定的内部结构的光扩散膜,该规定的内部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其中,从稳定发挥上述规定的光扩散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在膜膜厚方向林立而成的柱结构的光扩散膜,并且,将光扩散膜的一面设为第1面,另一面设为第2面时,柱状物为从第1面朝向第2面发生形状变化而成的变形柱状物。
其理由是,例如,为具备膜内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板状区域沿着沿膜面的任一方向交替配合而成的百叶结构、由从第1面朝向第2面形状不发生变化的通常的柱状物构成的柱结构的光扩散膜时,可确认无法稳定得到上述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相对于此,为具备由从第1面朝向第2面发生形状变化而成的变形柱状物构成的柱结构的光扩散膜时,可确认能够稳定得到上述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以下,对变形柱状物构成的柱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更具体而言,如图3的(a)所示,在变形柱状物112中,优选直径从第1面115向第2面116增加。
其理由是,通过形成具有这样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即,这是因为,若为这样的变形柱状物,则与通常的柱状物相比较,即使为与柱状物的轴线方向平行的光,也难以直线传播透射,因此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如图10的(a)所示,变形柱状物112′优选在该柱状物的中部具有弯曲部。
其理由是,通过形成具有这样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即,若为这样的变形柱状物,与通常的柱状物相比,不仅不易直线传播透射光,还能够扩大扩散光的开口角,因此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如图10的(b)所示,变形柱状物112′′优选由位于第1面115′′侧的第1柱状物112a′′和位于第2面116′′侧的第2柱状物112b′′构成。
其理由是,通过形成具有这样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不仅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还能够高效地控制得到的光扩散特性。
即,若为这样的变形柱状物,则与通常的柱状物相比,不仅不易直线传播透射光,还能够扩大扩散光的开口角,因此能够对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还优选具有第2柱状物的上端部与第1柱状物的下端部如后述的实施例3的光扩散膜那样交替重合而形成的重复柱结构区域。
其理由是,通过具有上述重复柱结构区域,能够抑制第1及第2柱状物间的未形成柱状物的部分的散射光的产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
(i)折射率
柱结构中,优选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上述折射率的差为0.01以上的值,能够使入射光在柱结构区域内稳定地反射,进一步提高来源于柱结构的入射角度依赖性,能够明确地控制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与非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区别。
更具体而言,这是因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为低于0.01的值,则有时入射光在柱结构内全反射的角度范围变窄,因此有时入射角度依赖性过度降低。
因此,更优选柱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为0.05以上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上的值。
应予说明,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的折射率与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越大越优选,但从选择能够形成弯曲柱结构的材料的观点出发,认为0.3左右为上限。
(ii)最大直径
另外,如图11的(a)所示,在柱结构中,优选柱状物的截面的最大直径S为0.1~15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上述最大直径为0.1~15μm的范围内的值,能够使入射光在柱结构内更稳定地反射,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来源于柱结构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即,这是因为,若上述最大直径为小于0.1μm的值,则存在不管入射光的入射角度为多少都难以显示出光扩散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上述最大直径为超过15μm的值,则存在在柱结构内直线传播的光增加,扩散光的均匀性变差的情况。
因此,柱结构中,更优选柱状物的截面的最大直径为0.5~10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μm的范围内的值。
应予说明,柱状物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圆、椭圆、多边形、异形等。
另外,柱状物的截面是指被与膜表面平行的面切割而成的截面。
应予说明,柱状物的最大直径、长度等可采用光学数码显微镜观察来进行测定。
(iii)柱状物间的距离
另外,如图11的(a)所示,在柱结构中,优选柱状物间的距离、即邻接的柱状物的间隙P为0.1~15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上述距离为0.1~15μm的范围内的值,能够使入射光在柱结构内更稳定地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来源于柱结构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即,这是因为,若上述距离为小于0.1μm的值,则存在不管入射光的入射角度为多少都难以显示出光扩散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上述距离为超过15μm的值,则存在在柱结构内直线传播的光增加,扩散光的均匀性变差的情况。
因此,在柱结构中,更优选柱状物间的距离为0.5~10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μm的范围内的值。
(iv)厚度
另外,优选柱结构的厚度、即如图11的(b)所示膜面的法线方向的柱状物的长度L为5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柱结构的厚度为上述范围内的值,能够稳定地确保沿膜厚方向的柱状物的长度,使入射光在柱结构内更稳定地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来源于柱结构的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
即,这是因为,若上述柱结构的厚度L为小于50μm的值,则存在如下情况:柱状物的长度不足,在柱结构内直线传播的入射光增加,难以得到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上述柱结构的厚度L为超过700μm的值,则对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形成柱结构时,有时由于初期形成的柱结构而使光聚合的行进方向发生扩散,从而难以形成所希望的柱结构。
因此,更优选柱结构的厚度L为70~400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0~3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膜可以如图11的(b)所示在膜厚方向整体形成柱结构(膜厚方向长度L),也可以在膜的上端部、下端部的至少任一方具有未形成柱结构的部分。
应予说明,为具有如图10的(a)~(b)所示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时,通常优选上方部分(制造光扩散膜时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侧的部分)的柱状物的长度与下方部分的柱状物的长度的比在7:1~1:50的范围内。
(v)倾斜角
另外,如图11的(b)所示,柱结构中,优选柱状物112以相对于光扩散膜的膜厚方向为恒定的倾斜角θa林立而成。
其理由是,通过使柱状物的倾斜角恒定,能够使入射光在柱结构内更稳定地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来源于柱结构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另外,优选倾斜角θa为0~5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将通过柱结构来显现的光扩散角度区域在任意方向调整。即,是因为,考虑设置显示器的位置、观察者观察显示器的角度,将扩散光向观察者的方向聚光。
更具体而言,若为移动设备、TV等,则观察者在显示器的大致正面观察图像,因此以使膜的正面成为光扩散角度区域的方式控制柱状物的倾斜角θa。另一方面,为数字标牌用途等时,观察者从下方等观察显示器,因此以其方向成为光扩散角度区域的方式控制柱状物的倾斜角θa。
但是,若倾斜角θa为超过50°的值,则有时难以向膜的正面射出扩散光。
因此,更优选倾斜角θa为0~40°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30°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倾斜角θa是指在利用为与膜面垂直的面且将1根柱状物整体沿轴线切割成2个的面切割膜时的截面测定的将相对于膜表面的法线的角度设为0°时的柱状物的倾斜角(°)。
更具体而言,如图11的(b)所示,倾斜角θa是指柱结构的上端面的法线与柱状物的最上部所成的角度中较窄一侧的角度。
另外,如图11的(b)所示,以柱状物向左侧倾斜时的倾斜角为基准,以柱状物向右侧倾斜时的倾斜角为负进行标识。
应予说明,为具有图10的(a)~(b)所示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时,通常,优选上方部分的柱状物(光的入射侧的柱状物)的倾斜角为0~50°的范围内的值并且下方部分的柱状物(光的射出侧的柱状物)的倾斜角为0~50°的范围内的值。
(3)-5膜厚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若光扩散膜的膜厚为小于60μm的值,则存在在柱结构内直线传播的入射光增加,难以显示规定的光扩散特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若光扩散膜的膜厚为超过700μm的值,则存在如下情况:对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来形成柱结构时,因初期形成的柱结构而使光聚合的行进方向发生扩散,从而难以形成所希望的柱结构。另外,有时显示图像容易产生模糊。
因此,更优选光扩散膜的膜厚为80~450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0~250μm的范围内的值。
(3)-6粘合剂层
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优选在其一面或者两面具备用于对被粘物进行层叠的粘合剂层。
作为构成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以往公知的丙烯酸系、硅酮系、聚氨酯系、橡胶系等粘合剂。
(3)-7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优选利用包含下述工序(a)~(c)的制造方法进行制造。
(a)准备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工序,上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包含作为(A)成分的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B)成分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和作为(C)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
(b)对加工片涂布光扩散膜用组合物而形成涂布层的工序
(c)对涂布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工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各工序。
(i)工序(a):光扩散膜的准备工序
该工序是准备规定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工序。
更具体而言,是混合(A)~(C)成分和所希望的其他添加剂的工序。
另外,混合时,可以在室温下直接搅拌,但从提高均匀性的观点出发,例如,优选在40~80℃的加热条件下搅拌,制成均匀的混合液。
另外,为了形成适于涂布的所希望的粘度,还优选进一步添加稀释溶剂。
以下,对光扩散膜用组合物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i)-1(A)成分
(种类)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优选包含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
其理由是,可推断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能够使(A)成分的聚合速度比(B)成分的聚合速度快,从而使这些成分间的聚合速度产生规定的差异,有效降低两成分的共聚性。
其结果,进行光固化时,能够高效地形成在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而成的柱结构。
另外,可推断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能够在单体的阶段具有与(B)成分的充分的相容性,同时在聚合的过程中在多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使与(B)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规定的范围,从而更有效地形成柱结构。
进而,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能够增加柱结构中的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从而将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调节为规定以上的值。
因此,通过含有特定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A)成分,能够与后述的(B)成分的特性相互作用而有效地得到由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和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构成的柱结构。
应予说明,“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在(甲基)丙烯酸酯的酯残基部分具有多个芳香环的化合物。
另外,“(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二者。
另外,对于这样的作为(A)成分的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而言,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联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甲基)丙烯酸蒽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酯、(甲基)丙烯酸联苯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萘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蒽氧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苯基氧基烷基酯等,或芳香环上的一部分氢原子被卤素、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等取代而得的物质等。
另外,对于作为(A)成分的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而言,优选包含含有联苯环的化合物,特别优选包含下述通式(1)表示的联苯化合物。
(通式(1)中,R1~R10各自独立,R1~R10中的至少一个为下述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其余为氢原子、羟基、羧基、烷基、烷氧基、氟以外的卤代烷基、羟基烷基、羧基烷基和氟以外的卤素原子中的任意一个取代基。)
(通式(2)中,R11为氢原子或者甲基,碳原子数n为1~4的整数,重复数m为1~10的整数。)。
其理由是,可推断通过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联苯化合物作为(A)成分,能够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产生规定的差异,将(A)成分与(B)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规定的范围,从而进一步降低两成分之间的共聚性。
另外,能够提高柱结构中的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更容易地将其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调节为规定以上的值。
另外,通式(1)中的R1~R10包含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优选其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为1~4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若使上述碳原子数为超过4的值,则有时(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变得过低,难以有效地形成柱结构。
因此,通式(1)中的R1~R10包含烷基、烷氧基、卤代烷基、羟基烷基、以及羧基烷基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更优选其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为1~3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2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通式(1)中的R1~R10优选为除卤代烷基或者卤素原子以外的取代基,即优选为不含有卤素的取代基。
其理由是,防止对光扩散膜进行焚烧等时产生二噁英,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而优选。
应予说明,在以往的光扩散膜中,在得到规定的柱结构时,出于使单体成分高折射率化的目的,通常是对单体成分进行卤素取代。
在这一点上,如果是通式(1)表示的联苯化合物,则即使不进行卤素取代,也能够形成高折射率。
因此,如果是将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光扩散膜,则即使在不含有卤素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另外,优选通式(1)中的R2~R9中的任意一个为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其理由是,通过使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位置为R1和R10以外的位置,能够在光固化之前的阶段有效防止(A)成分彼此取向并形成结晶。
并且,在光固化之前的单体阶段为液态,即使不使用稀释溶剂等,也能够在表观上与(B)成分均匀地混合。
这是因为,由此,在光固化的阶段中,能够使(A)成分和(B)成分进行细微级别的凝聚、相分离,能够更有效地得到具备柱结构的光扩散膜。
进而,从相同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通式(1)的R3、R5、R6和R8中的任意一个为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
另外,优选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重复数m通常为1~10的整数。
其理由是,若重复数m为超过10的值,则有时将聚合部位和联苯环连接的氧亚烷基链变得过长,从而阻碍聚合部位的(A)成分彼此的聚合。
因此,更优选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重复数m为1~4的整数,特别优选为1~2的整数。
应予说明,从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碳原子数n通常为1~4的整数。
另外,还考虑到作为聚合部位的聚合性碳-碳双键的位置与联苯环过近,联苯环成为位阻,从而(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的情况的话,更优选通式(2)表示的取代基的碳原子数n为2~4的整数,特别优选为2~3的整数。
另外,作为通式(1)表示的联苯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优选举出下述式(3)~(4)表示的化合物。
(分子量)
另外,优选(A)成分的分子量为200~250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可推断通过使(A)成分的分子量在规定的范围,能够进一步加快(A)成分的聚合速度,更有效地降低(A)成分和(B)成分的共聚性。
其结果,在进行光固化时,能够更有效地形成在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而成的柱结构。
即,这是因为,可推断若(A)成分的分子量为低于200的值,则由于位阻变小而容易产生与(B)成分的共聚,其结果,有时难以高效地形成柱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可推断若(A)成分的分子量为超过2500的值,则随着与(B)成分的分子量的差变小,(A)成分的聚合速度降低,变得与(B)成分的聚合速度相近,而容易产生与(B)成分的共聚,其结果有时难以高效地形成柱结构。
因此,更优选(A)成分的分子量为240~1500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60~1000的范围内的值。
应予说明,(A)成分的分子量可由分子的组成和由构成原子的原子量得到的计算值而求得,可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以重均分子量的形式来测定。
(单独使用)
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优选的是,作为形成柱结构中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单体成分,含有(A)成分,但(A)成分优选由单一成分构成。
其理由是,通过这样来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A)成分的区域中的折射率的不均,更高效地得到具备柱结构的光扩散膜。
即,(A)成分对(B)成分的相容性低时,例如(A)成分为卤素系化合物等的情况下,有时组合使用其他的(A)成分(例如,非卤素系化合物等)作为用于使(A)成分与(B)成分相容的第3成分。
然而,此时,由于上述第3成分的影响,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中的折射率发生波动,或容易降低。
其结果,有时与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差变得不均匀,或易于过度降低。
因此,优选选择具有与(B)成分的相容性的高折射率的单体成分,使用它作为单独的(A)成分。
应予说明,如果是例如作为(A)成分的式(3)表示的联苯化合物,则为低粘度,因此具有与(B)成分的相容性,因而能够单独作为(A)成分而使用。
(折射率)
另外,优选(A)成分的折射率为1.5~1.6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A)成分的折射率为上述范围内的值,能够更容易地调节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更有效地得到具备柱结构的光扩散膜。
即,这是因为,若(A)成分的折射率为低于1.5的值,则与(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过小,有时难以得到有效的光扩散角度区域。另一方面是因为,若(A)成分的折射率为超过1.65的值,则虽然与(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变大,但有时甚至连与(B)成分的表观上的相容状态也难以形成。
因此,更优选(A)成分的折射率为1.52~1.62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6~1.6的范围内的值。
应予说明,所述(A)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进行固化之前的(A)成分的折射率。
另外,折射率例如可基于JISK0062来测定。
(含量)
另外,优选相对于后述的(B)成分100重量份,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的(A)成分的含量为25~40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若(A)成分的含量为小于25重量份的值,则(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存在比例变少,如图2的(b)的剖视图所示的柱结构中的来自(A)成分的柱状物的宽度变得过小,有时难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另外还因为,光扩散膜的厚度方向的柱状物的长度变得不充分,有时不能显示规定的光扩散特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若(A)成分的含量为超过400重量份的值,则(A)成分相对于(B)成分的存在比例变多,来自(A)成分的柱状物的宽度变得过大,反而难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另外还因为,光扩散膜的厚度方向中的柱状物的长度变得不充分,有时不能显示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因此,相对于(B)成分100重量份,更优选(A)成分的含量为40~30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0~20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2(B)成分
(种类)
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优选含有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作为(B)成分。
其理由是,如果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则不仅能更容易地调节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而且能够有效抑制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不均,能够更高效地得到具备柱结构的光扩散膜。
应予说明,(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二者。
首先,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由(B1)至少含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B2)多元醇化合物、以及(B3)(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形成,上述(B2)多元醇化合物优选为二元醇化合物,特别优选为聚亚烷基二醇。
应予说明,(B)成分中还含有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重复单元的低聚物。
其中,对于作为(B1)成分的至少含有2种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而言,例如可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1,3-二甲苯二异氰酸酯、1,4-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以及它们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酯体、以及作为与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蓖麻油等低分子含活性氢的化合物的反应物的加合物(例如,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系3官能加合物)等。
另外,上述中,特别优选为脂环式多异氰酸酯。
其理由是,如果是脂环式多异氰酸酯,则与脂肪族多异氰酸酯相比较,因空间构象等的关系而更容易在各异氰酸酯基的反应速度间设置差值。
由此,能够抑制(B1)成分仅与(B2)成分反应、(B1)成分仅与(B3)成分反应,从而使(B1)成分与(B2)成分和(B3)成分可靠地反应,能够防止产生多余的副产物。
其结果,能够有效抑制柱结构中的来自(B)成分的区域、即低折射率区域的折射率的不均。
另外,如果是脂环式多异氰酸酯,则与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相比较,能够将得到的(B)成分与(A)成分的相容性降低至规定的范围,更高效地形成柱结构。
并且,如果是脂环式多异氰酸酯,则与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相比较,能够减小得到的(B)成分的折射率,因此能够增大与(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更可靠地表现出光扩散性,并且更高效地形成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均匀性高的柱结构。
另外,这样的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中,优选介由脂肪族环含有2种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其理由是,如果是这样的脂环式二异氰酸酯,则能够与(B2)成分和(B3)成分定量地反应,得到单一的(B)成分。
作为这样的脂环式二异氰酸酯,可特别优选举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
其理由是,能够设置对2种异氰酸酯基的反应性有效的差异。
另外,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为(B2)成分的聚亚烷基二醇,例如可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聚己二醇等,其中,特别优选为聚丙二醇。
其理由是,如果是聚丙二醇,则使(B)成分固化时,成为该固化物中的良好的软链段,能够有效地提高光扩散膜的操作性、安装性。
应予说明,(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主要可通过(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进行调节。此处,(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为2300~19500,优选为4300~14300,特别优选为6300~12300。
另外,形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成分中,作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
另外,从降低得到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速度而更高效地形成柱结构的观点出发,特别更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
另外,利用(B1)~(B3)成分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可根据常用方法来实施。
此时,以摩尔比计,优选(B1)~(B3)成分的配合比例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5:1:1~5的比例。
其理由是,通过为上述的配合比例,能够高效地合成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是(B1)成分具有的一个异氰酸酯基分别与(B2)成分具有的2个羟基反应键合,进而(B3)成分具有的羟基与2个(B1)成分分别具有的另一个异氰酸酯基反应键合而成。
因此,以摩尔比计,优选(B1)~(B3)成分的配合比例为(B1)成分:(B2)成分:(B3)成分=1~3:1:1~3的比例,进一步优选为2:1:2的比例。
(重均分子量)
另外,优选(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2000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在规定的范围,能够使(A)成分和(B)成分的聚合速度产生规定的差异,有效降低两成分的共聚性。
其结果,进行光固化时,能够高效地形成在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而成的柱结构。
即,这是因为,若(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低于3000的值,则(B)成分的聚合速度加快,与(A)成分的聚合速度相近,容易产生与(A)成分的共聚,其结果是有时难以高效地形成柱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若(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超过20000的值,则有时难以形成柱结构,或与(A)成分的相容性过度降低,在涂布阶段(A)成分析出。
因此,更优选(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15000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7000~13000的范围内的值。
应予说明,(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可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来测定。
(单独使用)
另外,(B)成分可以组合使用分子结构、重均分子量不同的2种以上物质,从抑制柱结构中的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不均的观点出发,优选仅使用1种。
即,这是因为,使用多个(B)成分时,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的折射率发生波动,或变高,有时与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区域的折射率差不均匀,或过度降低。
(折射率)
另外,优选(B)成分的折射率为1.4~1.55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B)成分的折射率为上述范围内的值,能够更容易地调节来自(A)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与来自(B)成分的区域的折射率的差,能够更高效地得到具备柱结构的光扩散膜。
即,这是因为,若(B)成分的折射率为低于1.4的值,则虽然与(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变大,但有可能与(A)成分的相容性变得极差,无法形成柱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若(B)成分的折射率为超过1.55的值,则与(A)成分的折射率的差变得过小,有时难以得到所希望的入射角度依赖性。
因此,更优选(B)成分的折射率为1.45~1.54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46~1.52的范围内的值。
应予说明,上述(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进行固化之前的(B)成分的折射率。
而且,折射率例如可基于JISK0062来测定。
另外,优选上述(A)成分的折射率与(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为0.01以上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上述折射率的差为规定的范围内的值,能够得到具有光的透射和扩散中的更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以及更宽的光扩散入射角度区域的光扩散膜。
即,这是因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为低于0.01的值,则有时入射光在柱结构内全反射的角度区域变窄,光扩散中的开口角变得过度狭窄。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上述折射率的差为过大的值,则(A)成分与(B)成分的相容性变得过差,有可能无法形成柱结构。
因此,更优选(A)成分的折射率和(B)成分的折射率的差为0.05~0.5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0.2的范围内的值。
应予说明,此处所谓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是指利用光照射进行固化之前的(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
(含量)
另外,优选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的(B)成分的含量相对于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总量100重量份为10~7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若(B)成分的含量为低于10重量份的值,则(B)成分相对于(A)成分的存在比例变少,来自(B)成分的区域与来自(A)成分的区域相比较变得过小,有时难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若(B)成分的含量为超过75重量份的值,则(B)成分相对于(A)成分的存在比例变大,来自(B)成分的区域与来自(A)成分的区域相比较变得过大,相反,存在难以得到具有良好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柱结构。
因此,相对于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总量100重量份,更优选(B)成分的含量为20~7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6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3(C)成分
(种类)
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优选含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C)成分。
其理由是,向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能够有效形成在来自(B)成分的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使来自(A)成分的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林立而成的柱结构。
这里,光聚合引发剂是指利用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使自由基种产生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胺苯甲酸酯、寡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烷等,其中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
(含量)
另外,优选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的(C)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为0.2~2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若(C)成分的含量为小于0.2重量份的值,则不仅难以得到具有充分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光扩散膜,而且聚合引发点也变得过少,有时难以使膜充分光固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若(C)成分的含量为超过20重量份的值,则涂布层的表层的紫外线吸收变得过强,反而会阻碍膜的光固化,臭气变得过强,或者膜的初始泛黄增强。
因此,更优选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使(C)成分的含量为0.5~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10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4(D)成分
(种类)
另外,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特别是在形成如图10的(a)所示的具有变形柱状物112′的柱结构时,优选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D)成分,上述变形柱状物112′在柱状物的中部具有弯曲部。
其理由是,通过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D)成分,在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能够在规定的范围选择性吸收规定波长的活性能量射线。
其结果,能够不阻碍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固化而如图10的(a)所示使形成于膜内的柱结构发生弯曲,由此,能够对得到的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另外,(D)成分优选为选自羟基苯基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和羟基苯甲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作为羟基苯基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具体例,可优选举出下述式(5)~(9)表示的化合物。
另外,作为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具体例,可优选举出下述式(10)表示的化合物。
(含量)
另外,优选光扩散膜用组合物中的(D)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为小于2重量份的值(其中,不为0重量份)。
其理由是,通过使(D)成分的含量为上述范围内的值,能够不阻碍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固化而使形成于膜内的柱结构发生弯曲,由此,能够对得到的光扩散膜更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即,这是因为,若(D)成分的含量为2重量份以上的值,则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固化受到阻碍,有时在膜表面产生收缩皱褶,或完全不固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若(D)成分的含量过度减少,则难以使形成于膜内的规定的内部结构发生充分的弯曲,有时难以对得到的光扩散膜稳定地赋予规定的光扩散特性。
因此,更优选(D)成分的含量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为0.01~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02~1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5其他添加剂
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添加上述化合物以外的添加剂。
作为这样的添加剂,例如可举出受阻胺系光稳定化剂、抗氧化剂、防静电剂、聚合促进剂、阻聚剂、红外线吸收剂、增塑剂、稀释溶剂、以及流平剂等。
应予说明,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这样的添加剂的含量通常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0.02~3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05~2重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i)工序(b):涂布工序
如图12的(a)所示,上述工序是对加工片102涂布光扩散膜用组合物而形成涂布层101的工序。
作为加工片,可使用塑料膜、纸中的任一种。
其中,作为塑料膜,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聚酯系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烃系膜,三醋酸纤维素膜等纤维素系膜,以及聚酰亚胺系膜等。
另外,作为纸,例如可举出玻璃纸、涂布纸、以及层压纸等。
另外,若考虑后述的工序,则作为加工片102,优选为对热、活性能量射线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塑料膜。
作为这样的塑料膜,在上述膜中,可优选举出聚酯系膜、聚烯烃系膜以及聚酰亚胺系膜。
另外,对于加工片,为了在光固化后容易地将得到的光扩散膜从加工片上剥离,优选在加工片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涂布面侧设置剥离层。
所述剥离层可使用硅酮系剥离剂、氟系剥离剂、醇酸系剥离剂、烯烃系剥离剂等以往公知的剥离剂来形成。
应予说明,加工片的厚度通常优选为25~200μm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作为在加工片上涂布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方法,例如可利用刮板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刮刀涂布法、模涂法、以及凹版涂布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应予说明,此时,优选涂布层的厚度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
(iii)工序(c):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工序
如图12的(b)所示,上述工序是对涂布层101进行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在膜内形成柱结构而制成光扩散膜的工序。
更具体而言,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工序中,向形成在加工片上的涂布层照射光线的平行度高的平行光。
这里,平行光是指发出的光的方向从任何方向观察都不扩大的大致平行的光。
更具体而言,优选的是,例如,如图13的(a)所示,将来自点光源202的照射光50通过透镜204而成为平行光60后,照射到涂布层101,或者如图13的(b)~(c)图所示,将来自线状光源125的照射光50通过照射光平行化部件200(200a、200b)而成为平行光60后,照射到涂布层101。
应予说明,如图13的(d)所示,照射光平行化部件200在由线状光源125产生的直射光中与光的方向为随机的线状光源125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使用例如板状部件210a、筒状部件210b等遮光部件210将光的方向统一,由此能够将由线状光源125产生的直射光变换成平行光。
更具体而言,使板状部件210a、筒状部件210b等遮光部件210接触并吸收由线状光源125产生的直射光中对板状部件210a、筒状部件210b等遮光部件210的平行度低的光。
因此,对板状部件210a、筒状部件210b等遮光部件210的平行度高的光、即仅平行光透射光平行化部件200,其结果,由线状光源125产生的直射光被照射光平行化部件200变换为平行光。
应予说明,作为板状部件210a、筒状部件210b等遮光部件210的材料物质,只要能够吸收对遮光部件210的平行度低的光,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使用实施了耐热黑涂装的阿尔斯特钢板等。
另外,优选照射光的平行度为10°以下的值。
其理由是,通过使照射光的平行度为上述范围内的值,能够高效且稳定地形成柱结构。
因此,更优选照射光的平行度为5°以下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的值。
另外,作为照射光的照射角,如图14所示,优选将相对于涂布层101的表面的法线的角度设为0°时的照射角θ3通常为-80~8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如果照射角为-80~80°的范围外的值,则涂布层101的表面的反射等的影响大,有时难以形成充分的柱结构。
另外,作为照射光,可举出紫外线、电子束等,优选使用紫外线。
其理由是,使用电子束时,聚合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聚合过程中(A)成分与(B)成分无法充分相分离,有时难以形成柱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与可见光等进行比较时,使用紫外线时因其照射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可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变化(variation)丰富,因此能够拓宽(A)成分和(B)成分的选择范围。
另外,作为紫外线的照射条件,优选涂布层表面的峰值照度为0.1~10mW/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若上述峰值照度为小于0.1mW/cm2的值,则有时难以明确地形成柱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上述峰值照度为超过10mW/cm2的值,则在进行(A)成分和(B)成分的相分离前发生固化,反而难以明确地形成柱结构。
因此,更优选紫外线照射时的涂布层表面的峰值照度为0.3~8mW/cm2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5~6mW/cm2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优选紫外线照射时的涂布层表面的累计光量为5~2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是,若上述累计光量为小于5mJ/cm2的值,则有时难以使柱结构从上方向下方充分地伸长。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上述累计光量为超过200mJ/cm2的值,则有时得到的光扩散膜上产生着色。
因此,更优选紫外线照射时的涂布层表面的累计光量为7~150mJ/cm2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1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
应予说明,利用在膜内形成的内部结构,能够使峰值照度和累计光量最优化。
另外,照射紫外线时,优选以0.1~10m/分钟的速度使在加工片上形成的涂布层移动。
其理由是,若上述速度为小于0.1m/分钟的值,则有时量产率过度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若上述速度为超过10m/分钟的值,则比涂布层的固化、换言之柱结构的形成更快,紫外线对涂布层的入射角度改变,有时柱结构的形成变得不充分。
因此,照射紫外线时,更优选使在加工片上形成的涂布层以0.2~5m/分钟的范围内的速度移动,进一步优选以0.3~3m/分钟的范围内的速度移动。
应予说明,紫外线照射工序后的光扩散膜通过将加工片剥离而最终成为可使用的状态。
应予说明,形成具有由图10的(b)所示的位于第1面侧的第1柱状物和位于第2面侧的第2柱状物构成的变形柱状物112′′的柱结构时,分2个阶段进行紫外线照射。
即,首先进行第1紫外线照射,在涂布层的下部、即第2面侧形成第2柱状物,在涂布层的上部、即第1面侧保留未形成柱结构的区域。
此时,从稳定地保留未形成柱结构的区域的观点出发,为了利用氧阻碍的影响,优选在氧存在气氛下进行第1紫外线照射。
接着,进行第2紫外线照射,在残留在第1面侧的未形成柱结构的区域形成第1柱状物。
此时,从稳定地形成第1柱状物的观点出发,为了抑制氧阻碍的影响,优选在非氧气氛下进行第2紫外线照射。
4.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其它方式
以上列举了图1所示的在具备反射板14的反射型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侧层叠光扩散膜100而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但作为与其不同的方式,还可以为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
即,图15中例示了使用液晶显示面板作为反射型显示面板10′时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作为一例,示出了在反射型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面侧另外具备反射板14,并且,在反射板14与反射型显示面板10′间层叠光扩散膜100而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
可知为这样的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时,在反射型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面侧另外设置反射板14,因此与如图1所示在反射型显示面板10的内部设置反射板14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相比,容易产生双重图像,特别是显示彩色的高分辨率图像等时,分辨率容易降低。
上述双重图像是指如下的现象:正常情况下,向反射型显示面板中的明亮显示部入射的光被反射板反射而再次透射明亮显示部射出到观察者侧,与此相对,例如,入射到暗显示部的光被反射板反射而不透射暗反射部却透射明亮显示部并射出,从而在从明亮显示部射出的光产生暗显示部的影的现象。
应予说明,暗显示部是指与明亮显示部相比透射率相对低的像素,明亮显示部是指与暗显示部相比透射率相对高的像素。
这里,如图15所示,在TFT基板11′外另外设置反射板14的反射型显示体1′,与图1所示反射板14与TFT基板11一体化的反射型显示体1相比,光透射的距离变长。
因此,随着外来光的入射角度增大,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体1′与图1所示的反射型显示体1相比,容易产生双重图像。
另外,在使用彩色滤光片的高分辨率的面板中,更容易产生双重图像。
但是,显示单色的低分辨率图像等时,由于不使用彩色滤光片,因此双重图像的影响少。
相反,使用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时,由于在反射型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面侧另外设置反射板14,因此与图1所示在反射型显示面板10的内部设置反射板14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相比,具有容易制造且能够廉价制造这种优点。
另外,还具有容易将通常的作为反射板14的平面镜反射板设计变更为作为其他反射板14的半透射反射板、DBEF(Dual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以及线栅偏振片等反射型偏振片这种优点。
应予说明,光扩散膜100的详细内容与上述内容重复,因此省略。除此以外,对于构成偏振片23等光学膜类以及反射型显示面板10′等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各部件的详细内容,可以基于图1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内容,另外,可适当使用λ/4板、λ/2板等。
另外,非显示面侧的偏振片可有可无,对于显示面侧的偏振片,如果是宾主型液晶等不需要偏振片的方式的情况下,并不是必须的。
另外,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1′中的反射型显示面板10′除液晶显示面板以外,还可以是电泳式显示面板、MEMS快门方式显示面板以及电润湿方式显示面板等。
另外,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反射型显示面板优选为单色显示面板。
其理由是,显示单色的、特别是低分辨率图像时,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另一方面,实际上不存在因如上所述在反射型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另外设置反射板而引起的双重图像的产生的问题,制造容易、廉价之类的优点更突出。
即,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不扩散出射显示光的显示部分、即以数码时钟来说显示数字的部分成为黑色,另一方面,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扩散出射显示光的背景部分、即显示数字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因规定的光扩散膜的优异的光扩散特性而成为白色。
因此,因背景部分变为白色,因此与显示部分的黑色的对比度显著增高,时刻的显示情况非常容易看到(参照实施例4)。
另一方面,若为现有的数码时钟,则显示数字的部分成为黑色,另一方面,显示数字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为暗绿灰色,因此与显示部分的黑色的对比度低,时刻的显示情况变得非常难以看到(参照比较例3)。
应予说明,因用途关系而显示图像的劣化实际上不成为问题时,则优选通过在反射型显示面板内设置彩色滤光片来制成彩色显示面板。
另外,上述高对比度这样的效果是由规定的光扩散膜带来的效果,因此不仅是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也是图1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能够得到的效果。
另外,上述内容中,说明了在数码时钟中显示数字的部分为黑色,另一方面,背景部分为白色,从而对比度显著提高的内容,当然,即使反转白黑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优异的对比度。
另外,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优选用作价格标签或者时钟的显示装置。
若为这些用途,则在其目的方面,单色的低分辨率图像便足够。
而且,若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则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另一方面,不存在因在反射型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另外设置反射板而引起的双重图像的产生的问题,制造容易、廉价之类的优点较突出。
应予说明,价格标签是指在超市等中安装于陈列架中,为了表示商品的价格等而使用的小型反射型显示装置。
另外,作为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其他优选用途,例如,可举出计算器、车载面板、家电的面板、测定设备的面板等。
另外,特别是使用图15所示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作为价格标签等时,作为反射型显示面板,优选使用Bi-Nematic模式、ZBD(ZenithalBistableDisplay)模式、BTDS(BistableTwistedSwitchingDirection)模式等双稳态(双稳定)液晶显示面板。
上述双稳态液晶显示面板中,液晶分子具有2个稳定的取向状态,只有在切换2个取向状态时需要外加电压,无需为了维持显示持续外加电压。
因此,上述显示原理中,耗电量与显示的切换次数成正比,切换周期越长,耗电量越接近0。
因此,在要求低耗电量的价格标签等用途中非常有用。
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1.光扩散膜的制作
(1)低折射率聚合性化合物(B)成分的合成
在容器内,放入作为(B2)成分的重均分子量9200的聚丙二醇(PPG)1摩尔、作为(B1)成分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2摩尔和作为(B3)成分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2摩尔后,根据常规方法使它们反应,得到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应予说明,聚丙二醇和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均分子量是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根据下述条件测定而得的聚苯乙烯换算值。
·GPC测定装置:东曹株式会社制,HLC-8020
·GPC柱:东曹株式会社制(以下,按通过顺序记载)
TSK保护柱(guardcolumn)HXL-H
TSK凝胶(gel)GMHXL(×2)
TSK凝胶(gel)G2000HXL
·测定溶剂:四氢呋喃
·测定温度:40℃。
(2)光扩散膜用组合物的制备
接着,向得到的作为(B)成分的重均分子量9900的聚醚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100重量份中,添加作为(A)成分的上述式(3)表示的分子量268的邻苯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株式会社制,NKESTERA-LEN-10)150重量份和作为(C)成分的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0重量份(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为8重量份)后,在80℃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混合,得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
应予说明,(A)成分和(B)成分的折射率使用阿贝折射仪(ATAGO株式会社制,阿贝折射仪DR-M2,Na光源,波长589nm)基于JISK0062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1.58和1.46。
(3)涂布工序
接着,对作为加工片的膜状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为PET)涂布得到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得到膜厚170μm的涂布层。
(4)活性能量射线照射
接着,使用使涂布层沿图12的(b)中的B方向移动并且将中心光线平行度控制在±3°以内的紫外线点平行光源(紫外线スポット平行光源)(JATEC株式会社制),以使照射角(图14的θ3)约为10°的方式对涂布层照射平行度为2°以下的平行光(主峰波长365nm、此外在254nm、303nm、313nm具有峰的来自高压汞灯的紫外线)。
此时的峰值照度为2.00mW/cm2,累计光量为53.13mJ/cm2,灯高度为240mm,涂布层的移动速度为0.2m/分钟。
接着,为了实现可靠的固化,在涂布层的露出面侧层压厚度38μm的具有紫外线透射性的剥离膜(Lintec株式会社制,SP-PET382050;紫外线照射侧的表面的中心平均粗度0.01μm,雾度值1.80%,图像清晰度425,波长360nm的透射率84.3%)。
接着,从剥离膜上方,以使峰值照度为10mW/cm2、累计光量为150mJ/cm2的方式照射使上述平行光的行进方向为随机的散射光,使涂布层完全固化,得到在除去加工片和剥离膜的状态下的膜厚为170μm的光扩散膜。
应予说明,对于上述峰值照度和累计光量,将安装有受光器的UVMETER(EyeGraphics株式会社制,Eye紫外线累计照度计UVPF-A1)设置于涂布层的位置而测定。
另外,得到的光扩散膜的膜厚使用定压厚度测定器(宝制作所株式会社制,TECLOCKPG-02J)进行测定。
另外,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示意图示于图16的(a),将其截面照片示于图16的(b)。
另外,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垂直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截面照片示于图16的(c)。由图16的(b)和(c)可知,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内部结构为具有图3的(a)所示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
应予说明,光扩散膜的切割使用剃刀进行,截面的照片的拍摄使用数码显微镜(Keyence株式会社制,VHX-2000)利用反射观察来进行。
(5)光扩散特性的评价
(5)-1雾度值的测定
评价得到的光扩散膜的雾度值。
即,如图4的(b)所示,通过旋转得到的光扩散膜,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角θ1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B在-70~70°的范围内变化,并且使用改造BYK株式会社制的装置而得的装置,基于ASTMD1003测定相对于各入射角θ1的雾度值(%)。
另外,此时的对光扩散膜的光的入射如图17的(a)所示,从光扩散膜的背侧、即制造光扩散膜时的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侧的相反侧进行。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将具有与柱状物的倾斜相同侧的倾斜的入射角θ1标记为正的值,将具有与柱状物的倾斜相反侧的倾斜的入射角θ1标记为负的值。将得到的入射角-雾度值示于图18。
应予说明,雾度值(%)是指按下述数学式(1)计算的值,下述数学式(1)中,扩散透射率(%)是指从总光线透射率(%)减去平行透光率(%)而得的值,平行透光率(%)是指相对于直线传播透射光的行进方向,具有±2.5°的扩展的光的透射率(%)。
[数1]
。
(5)-2利用锥光镜的测定
测定与将得到的光扩散膜用于利用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特性。
即,如图19所示,将得到的光扩散膜100贴合在反射板14来制成测定用试验片。
接着,如图19所示,使用锥光镜(autronic-MELCHERSGmbH公司制)400的反射模式,从可动式的光源臂410向试验片(100、14)入射光。
另外,此时的对光扩散膜的光的入射,如图17的(b)所示,从光扩散膜的背侧、即制造光扩散膜时的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侧的相反侧进行。
另外,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将具有与柱状物的倾斜相同侧的倾斜的入射角θ1标记为正的值,将具有与柱状物的倾斜相反侧的倾斜的入射角θ1标记为负的值。将得到的锥光镜图像示于图20的(a)~(g)。
应予说明,反射板为JDSU株式会社制的BV2,测定用试验片是介由厚度15μm的粘合剂层向上述反射板的铝蒸镀面贴合光扩散膜而得到的。
另外,这些锥光镜图像如图20的(h)所示,将0cd/m2~各锥光镜图像中的最大亮度值的亮度分布分为从蓝色至红色的14个阶段来表示,0cd/m2为蓝色,将超过0cd/m2的值~各锥光镜图像中的最大的亮度值分成13等分,随着0cd/m2~接近最大亮度值,表示为在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这13个阶段发生变化。
另外,各锥光镜图像中的绘制成放射状的线表示各自方位角方向0~180°、45~225°、90~270°、135~315°,被绘制成同心圆状的线从内侧起依次表示极角方向18°、38°、58°、78°。
因此,各锥光镜图像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颜色表示扩散出射到膜正面的扩散光的相对的亮度。
另外,图21中示出了表示入射角θ1与图20的(a)~(g)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亮度(cd/m2)的关系的入射角-亮度图。由上述图21可知能够高效地将入射角θ1=0~50°的宽范围的入射光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2.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制造以及评价
另外,如图1所示,将得到的光扩散膜贴合在偏振片上,制造反射型显示装置。
使用得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显示规定图像,评价其观察情况,结果可确认如图22所示为良好的观察情况。
另外可确认,图22中示出的实际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图像的观察情况与将上述试验片作为试样使用锥光镜测定的图20的(a)~(g)所示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相互关联,没有相互矛盾。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制备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时,相对于(B)成分100重量份,进一步添加作为(D)成分的由上述式(10)表示的紫外线吸收剂(BSF株式会社制,TINUVIN384-2)0.5重量份(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为0.2重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评价光扩散膜。将得到的结果示于图23~27。
这里,图23的(a)是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示意图,图23的(b)是其截面照片。
另外,图23的(c)是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垂直并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照片。
另外,图24的(a)是将图23的(b)的截面照片中的柱状物的弯曲部附近放大的照片,图24的(b)是进一步放大与柱状物的弯曲部相比处于下方的部分的照片。由图23的(b)~(c)和图24的(a)~(b)可知,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内部结构为具有如图10的(a)所示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
另外,图25是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
另外,图26的(a)~(g)是表示与将得到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情况的照片。
应予说明,可确认实际使用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图像的观察情况和图26的(a)~(g)所示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相互关联,没有相互矛盾。
另外,图27是表示入射角θ1与图26的(a)~(g)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亮度(cd/m2)的关系的入射角-亮度图。由上述图27可知,能够高效地将入射角θ1=0~60°的宽范围的入射光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将涂布层的膜厚变更为210μm,并且,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时,代替照射平行光后以在涂布层的露出面侧层压剥离膜的状态照射散射光,而使用将中心光线平行度控制在±3°以内的紫外线点平行光源(JATEC株式会社制),将平行度2°以下的平行光以照射角(图14的θ3)大致25°的方式照射到涂布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评价光扩散膜。得到的光扩散膜的膜厚为210μm。将得到的结果示于图28~32。
这里,图28的(a)是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示意图,图28的(b)是其截面照片。
另外,图28的(c)是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垂直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截面照片。
另外,图29的(a)是将图28的(b)的截面照片中的第1柱状物以及第2柱状物重复的重复柱结构区域附近放大的照片,图29的(b)是将与重复柱结构区域相比处于下方的部分进一步放大的照片。由图28的(b)~(c)以及图29的(a)~(b)可知,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内部结构是具有图10的(b)所示的变形柱状物的柱结构。
另外,图30是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
另外,图31的(a)~(g)是表示与将得到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情况的照片。
应予说明,可确认实际使用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图像的观察情况与图31的(a)~(g)所示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相互关联,没有相互矛盾。
另外,图32是表示入射角θ1与图31的(a)~(g)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亮度(cd/m2)的关系的入射角-亮度图。由上述图32可知,能够高效地将入射角θ1=0~60°的宽范围的入射光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代替紫外线点平行光源,准备如图33的(a)所示的线状的高压汞灯(直径25mm、长度2.4m、输出28.8kW)中附属有用于聚光的冷镜的紫外线照射装置(EyeGraphics株式会社制,小型实验机)。
接着,如图33的(b)所示,在线状的紫外线灯与涂布层之间配置多个板状部件分别平行配置而成的照射光平行化部件。
此时,以从涂布层的上方观察时涂布层的移动方向与板状部件的延伸方向所成的锐角即图34的(a)中的θ4为45°的方式配置照射光平行化部件。
进而,如图33的(a)所示,在涂布层与照射光平行化部件之间存在2片遮光部件。
另外,照射光平行化部件中的多个板状部件的间隔(图34的(a)中的L1)为23mm,板状部件的宽度(图34的(a)中的L2)为510mm,板状部件的厚度为1.6mm,材料为给予了耐热黑涂料的阿尔斯特钢材(Alstarstainless)。
进而,从照射光平行化部件的上端至下端的长度(图34的(b)中的L3)为200mm,照射光平行化部件的上端与线状的紫外线灯的下端间的距离(图34的(b)中的L4)为100mm,照射光平行化部件的下端与涂布层的表面间的距离(图34的(c)中的L5)为1700mm。
另外,涂布层中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区域中的涂布层的移动方向的长度W如图33的(a)所示是2片遮光部件123a及123b间的长度,为360mm。
另外,线状的紫外线灯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与线状的紫外线灯的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
接着,通过隔着照射光平行部件,从线状的紫外线灯照射紫外线,将平行度为-5°以下的平行光以照射角(图14的θ3)成为0°的方式越过剥离膜向涂布层照射紫外线,得到膜厚170μm的光扩散膜。
此时的剥离膜表面的峰值照度为1.05mW/cm2,累计光量为22.6mJ/cm2,涂布层的移动速度为1.0m/分钟。将得到的结果示于图35~38。
这里,图35的(a)是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平行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示意图,图35的(b)是其截面照片。
另外,图35的(c)是将得到的光扩散膜在与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垂直且与膜面正交的面进行切割而形成的截面的照片。
另外,图36是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
另外,图37的(a)~(g)是表示与将得到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情况的照片。
应予说明,可确认实际使用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图像的观察情况和图37的(a)~(g)所示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相互关联,没有相互矛盾。
另外,图38是表示入射角θ1与图37的(a)~(g)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亮度(cd/m2)的关系的入射角-亮度图。由上述图38可知,只有入射角θ1=0~30°的窄范围的入射光能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相对于以重量比95:5的比例使用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并根据常规方法聚合而成的重均分子量180万的丙烯酸系共聚物100重量份,添加三(丙烯酰氧乙基)异氰脲酸酯(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ARONIXM-315,分子量423,3官能型)15重量份、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二苯甲酮与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的重量比1:1的混合物(CibaSpecialtyChemicals株式会社制,Irgacure500)1.5重量份、作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日本聚氨酯株式会社制,CORONATEL)0.3重量份、作为硅烷偶联剂的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KBM-403)0.2重量份和圆球状硅酮微粒(GE东芝硅酮株式会社制,TOSPEARL145,平均粒径4.5μm)18.6重量份,并且加入乙酸乙酯进行混合,制备粘合性材料的乙酸乙酯溶液(固体成分14重量%)。
接着,将得到的粘合性材料的乙酸乙酯溶液用刮板式涂布机以干燥后的厚度为25μm的方式涂布于厚度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制,CosmoshineA4100)后,在90℃干燥处理1分钟而形成粘合性材料层。
接着,将作为剥离片的厚度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剥离膜(将Lintec株式会社制,SP-PET3811)的剥离层与得到的粘合性材料层贴合,贴合30分钟后,利用使用H阀的无电极灯(Fusion株式会社制),以照度为600mW/cm2、光量为150mJ/cm2的方式从剥离膜侧对粘合性材料层照射紫外线。
然后,将得到的紫外线固化后的粘合性材料层制成比较例2的光扩散膜,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评价。将得到的结果示于图39~41。
这里,图39是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入射角-雾度值图。
另外,图40的(a)~(g)是表示与将得到的光扩散膜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相当的光扩散情况的照片。
应予说明,可确认实际使用得到的光扩散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图像的观察情况与图40的(a)~(g)所示的光扩散膜的光扩散特性相互关联,没有相互矛盾。
另外,图41是表示入射角θ1与图40的(a)~(g)中的各同心圆的中心部分的亮度(cd/m2)的关系的入射角-亮度图。由上述图41可知,只有入射角θ1=0~30°的窄范围的入射光能扩散出射到膜正面。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如图42所示,在反射型单色TN液晶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侧另外具备反射板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反射板与反射型单色TN液晶显示面板间层叠在实施例1中得到的光扩散膜。
接着,将这样得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用于数码时钟,目视观察确认数码时钟中的时刻的显示情况。
其结果可知,如图42的(a)所示,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不扩散出射显示光的显示部分、即显示数字的部分为黑色,另一方面,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扩散出射显示光的背景部分、即显示数字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为白色。
而且可知,因背景部分为白色,因此与显示部分的黑色的对比度显著增高,时刻的显示情况与图42的(b)所示的以往的数码时钟(后述的比较例3)相比,非常容易看到。
[比较例3]
在比较例3中,代替使用光扩散膜,作为反射板,不使用平面镜类型而使用表面粗糙类型的反射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作、评价数码时钟。换句话说,比较例3中制作、评价了以往的数码时钟。
其结果可知,如图42的(b)所示,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没有扩散出射显示光的显示部分、即显示数字的部分为黑色,另一方面,在反射型显示装置中扩散出射显示光的背景部分、即显示数字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为暗绿灰色。
而且可知,由于背景部分为暗绿灰色,因此与显示部分的黑色的对比度变低,时刻的显示情况与图42的(a)所示的使用本发明的光扩散膜的数码时钟(实施例4)相比,非常难以看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详述,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特别是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时,能够将从宽范围的角度入射而来的外来光作为图像显示光高效地向显示装置的正面扩散出射。
因此,本发明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可用于智能手机、室外用电视、数位标牌等在室外使用的产品,能够期待对它们的高品质化做出显著的贡献。
附图标记说明
1反射型显示装置10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
11TFT基板12对置基板
13液晶层14反射板
20光学层叠体21λ/4板
22λ/2板23偏振片
30驱动电路50来自光源的照射光
60平行光100光扩散膜
101涂布层102加工片
112折射率相对高的柱状物113柱结构
113a柱结构的边界面114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
115第1面116第2面
125线状光源200照射光平行化部件
202点光源204透镜
210遮光部件210a板状部件
210b筒状部件310光源
320积分球400锥光镜
410光源臂
Claims (12)
1.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其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
所述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
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所述涂布层是将所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所述移动方向是将所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膜为在折射率相对低的区域中具有使折射率相对高的多个柱状物在膜膜厚方向林立而成的柱结构的光扩散膜,并且,将所述光扩散膜中的一面设为第1面、另一面设为第2面时,所述柱状物为从所述第1面朝向第2面发生形状变化而成的变形柱状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柱状物中,从所述第1面朝向第2面直径增加。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柱状物在该柱状物的中部具有弯曲部。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柱状物由位于所述第1面侧的第1柱状物和位于所述第2面侧的第2柱状物构成。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器用光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包含作为(A)成分的含有多个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作为(B)成分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和作为(C)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
7.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是在具备反射板的反射型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层叠光扩散膜而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所述光扩散膜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并且,
所述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
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所述涂布层是将所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所述移动方向是将所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8.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是在反射型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侧另外具备反射板并且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显示面板间层叠光扩散膜而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所述光扩散膜是使包含折射率不同的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光固化而成的单一层的光扩散膜,并且,
所述光扩散膜的膜厚为60~700μm的范围内的值,并且,
将相对于膜面的法线的入射光的入射角沿着涂布层的移动方向在-70~70°的范围变化时,相对于各入射角的雾度值为70%以上的值,所述涂布层是将所述光扩散膜用组合物涂布成膜状而成的,所述移动方向是将所述涂布层光固化时的该涂布层的移动方向。
9.如权利要求7或第8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型显示面板为选自液晶显示面板、电泳方式显示面板、MEMS快门方式显示面板以及电润湿方式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型显示面板为半透射型显示面板。
11.如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型显示面板为单色显示面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被用作价格标签或者时钟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95638 | 2013-04-30 | ||
JP2013095638 | 2013-04-30 | ||
JP2013-160090 | 2013-08-01 | ||
JP2013160090 | 2013-08-01 | ||
PCT/JP2014/056607 WO2014178230A1 (ja) | 2013-04-30 | 2014-03-13 |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43928A true CN105143928A (zh) | 2015-12-09 |
CN105143928B CN105143928B (zh) | 2019-03-08 |
Family
ID=51843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24445.1A Active CN105143928B (zh) | 2013-04-30 | 2014-03-13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85063B2 (zh) |
EP (1) | EP2993496A4 (zh) |
JP (1) | JP6250648B2 (zh) |
KR (1) | KR102115851B1 (zh) |
CN (1) | CN105143928B (zh) |
TW (1) | TWI645219B (zh) |
WO (1) | WO2014178230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76459A (zh) * | 2016-01-21 | 2016-06-1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模块与应用其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
CN107179624A (zh) * | 2016-03-10 | 2017-09-1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光学膜以及包括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8948816A (zh) * | 2018-06-27 | 2018-12-07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涂布液、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632688A (zh) * | 2018-06-20 | 2019-12-31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控制层叠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
CN111830760A (zh) * | 2019-03-29 | 2020-10-2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显示器以及具备该显示器的车辆 |
CN112415643A (zh) * | 2019-08-20 | 2021-02-26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753191B2 (en) | 2013-03-29 | 2017-09-05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
CN105074508B (zh) | 2013-03-29 | 2018-06-22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JP6250648B2 (ja) | 2013-04-30 | 2017-12-20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WO2014178231A1 (ja) | 2013-04-30 | 2014-11-0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CN106687831B (zh) | 2014-10-01 | 2019-08-09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TW201702056A (zh) * | 2015-03-31 | 2017-01-16 | 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 異方性光學膜之製造方法 |
KR20170105699A (ko) * | 2016-03-09 | 2017-09-2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헤드 마운트 표시 장치 |
CN109564304B (zh) * | 2016-09-14 | 2021-07-30 |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 反射型显示装置用光漫射膜层叠体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
WO2018180541A1 (ja) * | 2017-03-31 | 2018-10-04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
JP6955885B2 (ja) | 2017-03-31 | 2021-10-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
JP6955884B2 (ja) | 2017-03-31 | 2021-10-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
TWI759451B (zh) * | 2017-03-31 | 2022-04-01 |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導光積層體及使用該導光積層體的面狀光源裝置 |
JP7053306B2 (ja) * | 2018-02-22 | 2022-04-12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内灯利用型表示体 |
CN113272693B (zh) * | 2018-08-30 | 2023-06-13 | 阿祖莫公司 | 具有角度变化的漫射膜的基于膜的前光源 |
JP7629684B2 (ja) * | 2019-10-30 | 2025-02-14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積層体および光拡散制御フィルムの使用方法 |
TWI855163B (zh) | 2019-12-06 | 2024-09-11 |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型顯示體 |
JP7546354B2 (ja) | 2019-12-13 | 2024-09-0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制御部材の製造方法 |
JP7598737B2 (ja) | 2020-11-11 | 2024-12-12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反射型表示体および光拡散制御シートのロール体 |
JP7660014B2 (ja) | 2021-03-31 | 2025-04-10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外光利用型表示体 |
JP7669874B2 (ja) | 2021-08-19 | 2025-04-30 |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評価方法 |
JP2023121605A (ja) * | 2022-02-21 | 2023-08-31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積層体および光拡散制御フィルム |
WO2025057848A1 (ja) * | 2023-09-12 | 2025-03-20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反射型表示体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3368A (zh) * | 2001-03-16 | 2003-12-24 | 东丽株式会社 | 光学功能性薄片 |
CN1537240A (zh) * | 2001-05-28 | 2004-10-13 |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 具有受控的散射特性的光扩散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该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608215A (zh) * | 2001-12-28 | 2005-04-20 |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 具有受控的散射/透射特性的光学膜和采用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831569A (zh) * | 2005-03-10 | 2006-09-13 |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各向异性散射片 |
CN101025512A (zh) * | 2006-02-17 | 2007-08-29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JP2009173018A (ja) * | 2007-12-27 | 2009-08-06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光制御膜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565894A (zh) * | 2010-12-16 | 2012-07-11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及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JP2013019988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80260B2 (ja) * | 1997-09-01 | 2003-12-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05189303A (ja) * | 2003-12-24 | 2005-07-14 | Hitachi Chem Co Ltd | 光学シート、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5300907A (ja) * | 2004-04-12 | 2005-10-27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
US7742230B2 (en) * | 2004-09-14 | 2010-06-22 | Tatsuo Uchida | Projection display-use screen and projection display system optical system |
JP5103824B2 (ja) | 2006-08-18 | 2012-12-1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1186002A (ja) | 2010-03-04 | 2011-09-22 | Seiko Epson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5749960B2 (ja) | 2011-03-30 | 2015-07-15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6058905B2 (ja) * | 2011-03-31 | 2017-01-11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
TWM410225U (en) * | 2011-04-21 | 2011-08-21 | Yo Ding Co Ltd | Light enhanced diffusion film |
JP2013037337A (ja) * | 2011-05-19 | 2013-02-2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光散乱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883630B2 (ja) | 2011-12-05 | 2016-03-15 |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883629B2 (ja) | 2011-12-05 | 2016-03-15 |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13148712A (ja) | 2012-01-19 | 2013-08-01 | Lintec Corp |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5324728B1 (ja) | 2012-01-19 | 2013-10-23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WO2013108540A1 (ja) | 2012-01-19 | 2013-07-25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5912767B2 (ja) | 2012-03-30 | 2016-04-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5912766B2 (ja) | 2012-03-30 | 2016-04-2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016470B2 (ja) | 2012-06-15 | 2016-10-2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999992B2 (ja) | 2012-06-15 | 2016-09-28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126802B2 (ja) | 2012-06-15 | 2017-05-10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6047009B2 (ja) | 2012-12-27 | 2016-12-21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CN104797962B (zh) | 2012-12-27 | 2018-01-05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 |
JP6037822B2 (ja) | 2012-12-27 | 2016-12-0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JP6047010B2 (ja) | 2012-12-27 | 2016-12-21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063794B2 (ja) | 2013-03-28 | 2017-01-18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WO2014156303A1 (ja) | 2013-03-28 | 2014-10-02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 |
US9753191B2 (en) | 2013-03-29 | 2017-09-05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
CN105339813B (zh) | 2013-03-29 | 2018-11-13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和光扩散膜 |
CN105074508B (zh) | 2013-03-29 | 2018-06-22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WO2014178231A1 (ja) | 2013-04-30 | 2014-11-0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JP6250648B2 (ja) | 2013-04-30 | 2017-12-20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JP6535158B2 (ja) | 2014-08-27 | 2019-06-2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多角形状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CN106687831B (zh) | 2014-10-01 | 2019-08-09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和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
2014
- 2014-03-13 JP JP2015514774A patent/JP6250648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3-13 EP EP14791421.2A patent/EP2993496A4/en active Pending
- 2014-03-13 KR KR1020157022093A patent/KR102115851B1/ko active Active
- 2014-03-13 US US14/786,733 patent/US10185063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3-13 WO PCT/JP2014/056607 patent/WO201417823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13 CN CN201480024445.1A patent/CN105143928B/zh active Active
- 2014-04-18 TW TW103114305A patent/TWI64521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3368A (zh) * | 2001-03-16 | 2003-12-24 | 东丽株式会社 | 光学功能性薄片 |
CN1537240A (zh) * | 2001-05-28 | 2004-10-13 |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 具有受控的散射特性的光扩散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该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608215A (zh) * | 2001-12-28 | 2005-04-20 | 克拉瑞特国际有限公司 | 具有受控的散射/透射特性的光学膜和采用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831569A (zh) * | 2005-03-10 | 2006-09-13 | 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各向异性散射片 |
CN101025512A (zh) * | 2006-02-17 | 2007-08-29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JP2009173018A (ja) * | 2007-12-27 | 2009-08-06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光制御膜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565894A (zh) * | 2010-12-16 | 2012-07-11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及光扩散膜的制造方法 |
JP2013019988A (ja) * | 2011-07-08 | 2013-01-31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76459A (zh) * | 2016-01-21 | 2016-06-1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模块与应用其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
CN105676459B (zh) * | 2016-01-21 | 2018-04-13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模块与应用其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
CN107179624A (zh) * | 2016-03-10 | 2017-09-1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光学膜以及包括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10632688A (zh) * | 2018-06-20 | 2019-12-31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控制层叠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
CN110632688B (zh) * | 2018-06-20 | 2023-05-12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控制层叠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
CN108948816A (zh) * | 2018-06-27 | 2018-12-07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涂布液、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830760A (zh) * | 2019-03-29 | 2020-10-2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显示器以及具备该显示器的车辆 |
CN111830760B (zh) * | 2019-03-29 | 2024-03-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显示器以及具备该显示器的车辆 |
CN112415643A (zh) * | 2019-08-20 | 2021-02-26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
CN112415643B (zh) * | 2019-08-20 | 2024-12-27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控制体及反射型显示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60000454A (ko) | 2016-01-04 |
US20160077246A1 (en) | 2016-03-17 |
JPWO2014178230A1 (ja) | 2017-02-23 |
CN105143928B (zh) | 2019-03-08 |
JP6250648B2 (ja) | 2017-12-20 |
KR102115851B1 (ko) | 2020-05-27 |
EP2993496A1 (en) | 2016-03-09 |
WO2014178230A1 (ja) | 2014-11-06 |
EP2993496A4 (en) | 2016-12-07 |
US10185063B2 (en) | 2019-01-22 |
TWI645219B (zh) | 2018-12-21 |
TW201441673A (zh) | 2014-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43928A (zh)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 |
CN105339814B (zh)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 |
TWI453472B (zh) | A composite polarizing plate, a laminated optical member, and a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US8493526B2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1830176B1 (ko) | 광확산 필름 및 광확산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
CN101512391B (zh) | 双折射液晶单元的制造方法 | |
CN104620142A (zh) | 光学构件、偏振板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50277011A1 (en) | Optical member, polarizing plate se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
TW201331633A (zh) | 各向異性光擴散膜 | |
KR102505686B1 (ko) | 광학 적층체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
CN104487876B (zh) | 高亮度偏光板和包含该高亮度偏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 |
KR20170021755A (ko) | 곡면 화상 표시 패널용 볼록면측 편광판 | |
KR20160040172A (ko) | 외광 이용형 표시체 | |
JP6227994B2 (ja)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150112631A (ko) | 광확산 방현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확산 방현필름 | |
Kusama et al. | Design of Anisotropic Light-diffusing Film for Rotational Use of Reflective Displays | |
WO2019212745A2 (en) | Anti-reflective switchable panel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 |
TW202518067A (zh) | 反射型顯示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