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093738B -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3738B
CN105093738B CN201510454000.3A CN201510454000A CN105093738B CN 105093738 B CN105093738 B CN 105093738B CN 201510454000 A CN201510454000 A CN 201510454000A CN 105093738 B CN105093738 B CN 1050937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xide semiconductor
type
type metal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540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3738A (zh
Inventor
赵莽
陈归
田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540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93738B/zh
Priority to US14/783,870 priority patent/US9935127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5/087758 priority patent/WO201701600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093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3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09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e.g.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witching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8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in which the switching element is a three-electrode devi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04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 H10D30/6706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for preventing leakage curr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一氮化硅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一二氧化硅层,设置于所述氮化硅层上;一遮光层位于所述氮化硅层内,所述遮光层包含一第一遮光区与一第二遮光区;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相应于所述第一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以及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相应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以及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各自具有一栅极电极层,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所接受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所接收的第二控制信号为电位变化同步。

Description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电路,特别涉及增加遮光层金属的控制电路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TPS TFT)的发展,而且由于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半导体本身超高载流子迁移率的特性,相应的面板周边集成电路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并且很多人投入到系统置于面板上(System on Panel,SOP)的相关技术研究,并逐步成为现实。与此同时,由于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半导体高迁移率的因素,其漏电特性相对于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a-si)而言变得很差,漏电流成为在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器件漏电流,也成为很多面板设计上的难题。
此外,在一般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TPS TFT)面板设计的过程中,遮光层金属的作用只局限于遮挡薄膜晶体管(TFT)器件的背沟道,降低薄膜晶体管器件的光生漏电流。因此,现有技术对于遮光层金属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LCD显示时,沟道会产生漏电流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不改变原有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工艺中遮光层金属功能的前提下,使用遮光层背沟道与栅极电极层前沟道的同步平衡的结构,增加了对于遮光层金属的控制电路。通过遮光层控制信号和栅极电极层驱动信号的搭配,增大薄膜晶体管器件的导通电流和降低器件的关闭漏电流。
本发明的技术具体的功效,为提供充分提高遮光层光罩的利用率。本发明提供的布局图(版图),将薄膜晶体管(TFT)器件中,具有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中,相应于同步栅极电极层电位的遮光层金属,通过光罩制程连接在一起,然后接入一个控制信号。本发明在不改变原有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工艺中遮光层金属功能的前提下,增加了对于遮光层金属的控制电路。此外,通过对于遮光层金属的控制,实现对于薄膜晶体管(TFT)器件背沟道的有效控制。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下,通过遮光层控制信号和栅极电极层驱动信号的搭配,达到增大薄膜晶体管器件的导通电流和降低器件的关闭漏电流具体的功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包括:一基板;一氮化硅层(SiNx),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一二氧化硅层(SiO2),设置于所述氮化硅层上;一遮光层位于所述氮化硅层(SiNx)内,所述遮光层包含一第一遮光区与一第二遮光区;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NMOS)相应于所述第一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以及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相应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NMOS)以及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PMOS),各自具有一栅极电极层,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所接受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所接收的第二控制信号为电位变化同步。
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NMOS),包括:一N型多晶硅层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的内侧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的两外侧;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层的两外侧;一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所述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上;一内介电层(inter-level dielectric,ILD),位于所述图案化栅极电极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上;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以及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N+型层;所述栅极绝缘层绝缘分隔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与所述N型多晶硅层,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是高电位时,使所述N型多晶硅层形成N型的一前沟道。
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N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小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低。
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N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大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高。
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PMOS),包括:一P型多晶硅层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两P+型层,所述两P+型层各自接合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的两外侧;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所述两P+型层、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上;一内介电层,位于所述图案化栅极电极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上;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以及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P+型层;所述栅极绝缘层绝缘分隔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与所述P型多晶硅层,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是低电位时,使所述P型多晶硅层形成形成P型的一前沟道。
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P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小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低。
所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P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大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高。
所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还包括:一有机物层,位于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上方;一底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有机物层上方,所述有机物层用以隔绝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一保护层,位于所述有机物层、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一金属层上方;以及一顶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保护层上方,所述顶透明导电层穿过所述保护层以及所述有机物层后,电性连接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所述保护层用于阻隔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所述顶透明导电层。
一种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包含上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任一项,其特征在于,具有一N型控制电路、或一P型控制电路,其中所述N型控制电路,包括:一栅极线,用于连接于各个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一遮光层控制线,用于连接各所述第一遮光区,以提供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一N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连结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至少一数据线,各自连接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经由所述栅极线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以及经由所述N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其中所述P型控制电路,包括:所述栅极线,用于接于各个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对应连接各所述所述第二遮光区,以提供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一P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连结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至少一数据线,各自连接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经由所述栅极线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以及经由所述P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
一种多个时钟同步区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包括上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配置在不同时钟区任一项,具有一多时钟区的控制电路、或一缓冲器的控制电路,所述多时钟区的控制电路,包括:至少一栅极线,每一所述栅极线连结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同一时钟同步区中的各栅极线传输同步的一第一控制信号;至少一遮光层控制线,用于对应连结同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一第一遮光区以及所述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一第二遮光区;以及至少一同步区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对应连结同一时钟同步区内相对应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提供同步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予所述同一时钟同步区中的各遮光层控制线;其中在同一时钟同步区内,经由所述栅极线施加予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施加予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彼此同步;所述缓冲器的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反向器,所述第一反向器包括: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其中,所述第一反向器的一端为输入端,为所述栅极线连接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反向器的另一端为输出端,为连接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以及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所形成;一第二反向器,所述第二反向器包括: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所述第二反向器一端为输入端,为另一所述栅极线连接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所形成,所述第二反向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的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反向器另一端为输出端,为连接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以及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所形成;一第一电压线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用以连接一高电压源;以及一第二电压线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用以连接一低电压源;其中,所述同步区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反向器的一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的一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反向器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反向器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反向器,被控制于一第一时钟同步区,所述第二反向器,被控制于一第二时钟同步区,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经由一遮光层控制线,用于连结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第一反向器的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所述第一遮光区,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第二遮光区,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经由另一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连结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所述第二反向器的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所述第一遮光区,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第二遮光区;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一反向器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二反向器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的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幷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面板组成部分的示意图;
图2为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TPS TFT)的像素结构示意图;
图3为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控制电路的布局图(版图);
图4为图3中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以及波形图;
图5为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控制电路的布局图(版图);
图6为图5中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以及波形图;
图7为现有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电路图;
图8为图7现有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布局图(版图);
图9为本发明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的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电路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布局图(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
请参阅图1,是一个面板组成部分的区域结构,包括:像素显示区12,阵列栅极区11(gate on array,GOA),扇出区14(Fanout),周围走线区13(wire on Array,WOA),集成电路区16,软板区15(FPC)。其中,像素显示区12用于像素的显示;阵列栅极区11用于产生面板内薄膜晶体管栅极电极层208的栅极驱动信号;扇出区14用于集成电路区16与像素显示区12之间的数据线44(Dataline)的走线连接;周围走线区13用于面板周围走线的连接;集成电路区16用于集成电路(IC)的黏接(Bonding),通过集成电路(IC)驱动面板内电路和薄膜晶体管(TFT);软板区15用于软板(FPC)的黏接(Bonding),通过软板(FPC)连接手机主板。
请参阅图2,为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TPS TFT)的超级边缘电场转换(AdvancedFringe Field Switching,AFFS)的像素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实施例,为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在像素显示区12中,薄膜晶体管(TFT)在不改变遮光层原有功能的情况下,增加遮光层金属的控制电路,其中,遮光层是第一遮光区2031、以及第二遮光区2032。将相同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薄膜晶体管器件的遮光层金属通过光罩设计连接在一起,然后接入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用于遮光层电位的控制,其波形的变化跟栅极电极层208信号的变化一样,形成同步。
请参阅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包括:一基板201;一氮化硅层202(SiNx),设置于所述基板201上;一二氧化硅层204(SiO2),设置于所述氮化硅层上202(SiNx);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NMOS)相应于所述第一遮光区2031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上;以及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应于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上;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以及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各自具有一栅极电极层208作为一电路开关,控制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所接受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所接收的第二控制信号为电位变化同步,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请参阅图2,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包括:一N型多晶硅层206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上;两N-型层218,所述两N-型层218的内侧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206的两外侧;两N+型层205,所述两N+型层205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层218的两外侧;一栅极绝缘层215,位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206、所述两N-型层218、所述两N+型层205,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上;一内介电层209(inter-level dielectric,ILD),位于所述图案化栅极电极层208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215上;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209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215;以及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N+型层205;所述栅极绝缘层215绝缘分隔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与所述N型多晶硅层206,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是高电位时,使所述N型多晶硅层206形成N型的一前沟道。
请参阅图2,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包括:一P型多晶硅层217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上;两P+型层207,所述两P+型层207各自接合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217的两外侧;所述栅极绝缘层215,位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217、所述两P+型层207、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上;一内介电层209,位于所述图案化栅极电极层208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215上;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209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215;以及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P+型层207;所述栅极绝缘层215绝缘分隔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与所述P型多晶硅层217,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是低电位时,使所述P型多晶硅层217形成形成P型的一前沟道。
当所述电路开关打开时,所述遮光层的所述控制信号在一背沟道形成导电通路,与所述前沟道的导电层同步一起作用,使源极/漏极电极层211的导通电流增加;当所述电路开关关闭时,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控制信号,排斥所述前沟道导电通路的一导电载子,且所述遮光层的所述控制信号,同步排斥所述背沟道导电通路的所述导电载子,经由所述遮光层的所述控制信号的同步调整,将所述前沟道与所述背沟道两种排斥的作用,使得所述导电载子在一中间沟道达到平衡,电子在中间沟道的漏电流较小,不能形成有效的通路,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其中,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导电载子是电洞(空穴),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导电载子是电子。
请参阅图2,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还包括:一有机物层210,位于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上方;一底透明导电层212,位于所述有机物层210上方,所述有机物层210用以隔绝所述底透明导电层212以及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一保护层221,位于所述有机物层210、所述底透明导电层212、以及一第三金属层214上方;以及一顶透明导电层213,位于所述保护层221上方,所述顶透明导电层213穿过所述保护层221以及所述有机物层210后,电性连接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所述保护层221用于阻隔所述底透明导电层212以及所述顶透明导电层213。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3,为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控制电路的布局图(版图)。请参阅图4,为图3中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以及波形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用于上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其中一N型控制电路,包括:一栅极线41,用于接于各个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以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一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对应连接各所述第一遮光区2031;一N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32,连结所述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至少一数据线44,各自连接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经由所述栅极线41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以及经由所述N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32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其中,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所连结的接各所述第一遮光区2031电位脉冲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请参阅图4,为图3中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以及波形图。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中,是若所述N型多晶硅层206、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所述氮化硅层202的总厚度,小于所述栅极绝缘层215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低;以及若所述N型多晶硅层206、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所述氮化硅层202的总厚度,大于所述栅极绝缘层215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高。请参阅图4,N型栅极电极层的控制信号电位81,N型遮光层的控制信号电位82,其中,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所连结的接各所述第一遮光区2031电位脉冲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请参阅图5,为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控制电路的布局图(版图)。请参阅图6,为图5中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以及波形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用于上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其中一P型控制电路,包括:一栅极线41,用于连结接于各个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以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一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对应连接各所述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以提供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一P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52,连结所述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至少一数据线44,各自连接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经由所述栅极线41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以及经由所述P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52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电位脉冲,其中,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所连结的所第二遮光区2032电位脉冲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请参阅图6,为图5中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控制电路的电路图以及波形图。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中,是若所述P型多晶硅层217、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所述氮化硅层202的总厚度,小于所述栅极绝缘层215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低;以及若所述P型多晶硅层217、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所述氮化硅层202的总厚度,大于所述栅极绝缘层215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高。请参阅图6,P型栅极电极层的控制信号电位83,P型遮光层的控制信号电位84,其中,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所连结的接各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电位脉冲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图4中的栅极线41,仅用于连结数个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以及不限于图6中的栅极线41,仅用于连结数个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是用于同时连结至少一个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以及至少一个个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本发明提供一种多个时钟同步区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用于上述所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包括:至少一栅极线41,每一所述栅极线41连结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以及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同一时钟同步区中的各栅极线传输同步的一第一控制信号;至少一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对应连结同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一第一遮光区2031以及所述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一第二遮光区2032;以及至少一同步区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对应连结同一时钟同步区内相对应所述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提供同步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予所述同一时钟同步区中的各遮光层控制线;其中在同一时钟同步区内,经由所述栅极线41施加予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施加予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彼此同步,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请参阅图9,为本发明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的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电路图。请参阅图10,为本发明图9的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布局图(版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多个时钟同步区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是一缓冲器,包括:一第一反向器87,请参阅图9以及图10的左侧,左上侧为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PMOS),左下侧为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NMOS),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一端为输入端85,由栅极线41形成,另一端为输出端86,由左上侧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PMOS)以及左下侧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NMOS)的源极/漏极电极层211形成第一反向器87的输出端86;一第二反向器88,请参阅图9以及图10的右侧,右上侧为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PMOS),右下侧为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NMOS),所述第二反向器88一端为输入端85由栅极线41形成,是连结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输出端86,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反向器88的输出端86,由右上侧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PMOS)以及右下侧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NMOS)的源极/漏极电极层211形成第二反向器88的输出端86;
请参阅图9,一第一反向器87,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一端为输入端85,为所述栅极线41连接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以及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所形成,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另一端为输出端86,为连接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以及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所形成;一第二反向器88,所述第二反向器88一端为输入端85,为另一所述栅极线41连接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以及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所形成,所述第二反向器88的输入端85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的输出端86,所述第二反向器88另一端为输出端86,为连接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以及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211所形成;一第一电压线71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87、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88,用以连接一高电压源;以及一第二电压线72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87、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88,用以连接一低电压源;其中,所述同步区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一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88的一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4控制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控制所述第二反向器88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反向器87,被控制于一第一时钟同步区,所述第二反向器88,被控制于一第二时钟同步区,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4,经由一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连结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所述第一遮光区2031,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经由另一所述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连结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所述第二反向器88的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所述第一遮光区2031,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4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二反向器88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的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请参阅图9,以及图10,所述第一反向器87,使用图2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以及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被控制于一第一时钟同步区,包括:一基板201;两个遮光层分别位于所述基板201上的一氮化硅层202内;一二氧化硅层204位于所述氮化硅层202上;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一个相应所述遮光层上;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另一个相应所述遮光层上,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以及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各自具有一栅极电极层208;一栅极线41,所述栅极线41传输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中同一时钟周期内的同步一控制信号,所述栅极线41用于连结接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以及连接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一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连结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所述第一遮光区2031、以及连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所述第二遮光区2032;以及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4,对应连结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遮光层控制线43,图10的第一信号控制线941连接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4,第二信号控制线951连接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所述第一反向器87输入端高电位时,输出端低电位,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导通,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不导通,所述第一反向器87输入端低电位时,输出端高电位,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不导通,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导通,由于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一反向器87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4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因此以降低第一反向器87所产生的器件漏电流。
请参阅图9,以及图10,所述第二反向器88,使用图2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以及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被控制于一第二时钟同步区,包括:一基板201;两个遮光层203分别位于所述基板201上的一氮化硅层202内;一二氧化硅层204位于所述氮化硅层202上;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一个相应所述遮光层203上;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204以及另一个相应所述遮光层203上,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以及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各自具有一栅极电极层208;一栅极线41,所述栅极线41传输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中同一时钟周期内的同步所述控制信号,所述栅极线41用于连结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以及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一遮光层控制线43,用于连结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的各自相应所述遮光层203;以及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对应连结同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遮光层控制线43。所述第二反向器88输入端85高电位时,输出端86低电位,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导通,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不导通,所述第二反向器88输入端85低电位时,输出端86高电位,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2不导通,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62导通,由于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二反向器88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的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所述第二反向器88所产生的器件漏电流。
相较本发明图9,请参阅图7为现有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电路图。相较本发明图10,请参阅图8,图8为图7现有缓冲器具有两个反向器连接的布局图(版图)。本发明在不改变原有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工艺中(如现有技术图7、图8)遮光层(LightShielding layer,LS)金属功能的前提下,增加了对于遮光层金属的控制电路,如增加了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4、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95、遮光层控制线43,请参阅本发明图9、图10。
栅极线41和栅极电极层208,光罩一般是使用第一金属层M1,源极/漏极电极层211,以及连接上述第一反向器87、第二反向器88的输出端86,光罩一般是使用第二金属层M2,然,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功效,为提供在同一时钟同步区内,经由所述栅极线41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以及经由相应所述遮光层控制信号单元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其中,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电位脉冲,以及所连结对应的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的所述控制信号的电位,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当所述电路开关打开时,所述遮光层的所述控制信号在一背沟道形成导电通路,与所述前沟道的导电层同步一起作用,使源极/漏极电极层211的导通电流增加;当所述电路开关关闭时,所述栅极电极层208的所述控制信号,排斥所述前沟道导电通路的一导电载子,且所述遮光层的所述控制信号,同步排斥所述背沟道导电通路的所述导电载子,经由所述遮光层的所述控制信号的同步调整,将所述前沟道与所述背沟道两种排斥的作用,使得所述导电载子在一中间沟道达到平衡,电子在中间沟道的漏电流较小,不能形成有效的通路,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幷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氮化硅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一二氧化硅层,设置于所述氮化硅层上;
一遮光层位于所述氮化硅层内,所述遮光层包含一第一遮光区与一第二遮光区;
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相应于所述第一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相应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以及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各自具有一栅极电极层,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所接受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所接收的第二控制信号为电位变化同步;
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包括:
一N型多晶硅层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的内侧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的两外侧;
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层的两外侧;
一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所述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一内介电层,位于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上;
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
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N+型层;
所述栅极绝缘层绝缘分隔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与所述N型多晶硅层,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是高电位时,使所述N型多晶硅层形成N型的一前沟道;
其中,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包括:
一P型多晶硅层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两P+型层,所述两P+型层各自接合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的两外侧;
所述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所述两P+型层、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一内介电层,位于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上;
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
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P+型层;
所述栅极绝缘层绝缘分隔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与所述P型多晶硅层,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是低电位时,使所述P型多晶硅层形成P型的一前沟道;
一有机物层,位于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上方;
一底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有机物层上方,所述有机物层用以隔绝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
一保护层,位于所述有机物层、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一金属层上方;
一顶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保护层上方,所述顶透明导电层穿过所述保护层以及所述有机物层后,电性连接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所述保护层用于阻隔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所述顶透明导电层;
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N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小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低;
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P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小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低。
2.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氮化硅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一二氧化硅层,设置于所述氮化硅层上;
一遮光层位于所述氮化硅层内,所述遮光层包含一第一遮光区与一第二遮光区;
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相应于所述第一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相应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位置而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以及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各自具有一栅极电极层,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所接受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所接收的第二控制信号为电位变化同步;
其中,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包括:
一N型多晶硅层位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的内侧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的两外侧;
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各自接合于所述N-型层的两外侧;
一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N型多晶硅层、所述两N-型层、所述两N+型层,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一内介电层,位于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上;
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
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N+型层;
所述栅极绝缘层绝缘分隔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与所述N型多晶硅层,当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是高电位时,使所述N型多晶硅层形成N型的一前沟道;
其中,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包括:
一P型多晶硅层于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两P+型层,所述两P+型层各自接合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的两外侧;
所述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P型多晶硅层、所述两P+型层、以及所述二氧化硅层上;
一内介电层,位于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上;
两个穿孔,穿设于所述内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绝缘层;
两个源极/漏极电极,各自经由所述穿孔,连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P+型层;
所述栅极绝缘层绝缘分隔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与所述P型多晶硅层,当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是低电位时,使所述P型多晶硅层形成P型的一前沟道;
一有机物层,位于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上方;
一底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有机物层上方,所述有机物层用以隔绝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
一保护层,位于所述有机物层、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一金属层上方;
一顶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保护层上方,所述顶透明导电层穿过所述保护层以及所述有机物层后,电性连接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所述保护层用于阻隔所述底透明导电层以及所述顶透明导电层;
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N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大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高;
所述同步电位的电位脉冲,在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中,若所述P型多晶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所述氮化硅层的总厚度,大于所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时,则控制施加于所述第二遮光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位比施加于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位高。
3.一种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包含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具有一N型控制电路、或一P型控制电路,
其中所述N型控制电路,包括:
一栅极线,用于连接于各个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一遮光层控制线,用于连接各所述第一遮光区,以提供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一N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连结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
至少一数据线,各自连接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
经由所述栅极线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以及经由所述N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
其中所述P型控制电路,包括:
所述栅极线,用于接于各个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提供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对应连接各所述第二遮光区,以提供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一P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连结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及
至少一数据线,各自连接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
经由所述栅极线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电位脉冲、以及经由所述P型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同步控制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电位脉冲。
4.一种多个时钟同步区共栅极降低器件漏电流的控制电路,包含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配置在不同时钟区,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多时钟区的控制电路、或一缓冲器的控制电路,
所述多时钟区的控制电路,包括:
至少一栅极线,每一所述栅极线连结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同一时钟同步区中的各栅极线传输同步的一第一控制信号;
至少一遮光层控制线,用于对应连结同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至少一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一第一遮光区以及所述至少一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一第二遮光区;以及
至少一同步区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对应连结同一时钟同步区内相对应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提供同步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予所述同一时钟同步区中的各遮光层控制线;
其中在同一时钟同步区内,经由所述栅极线施加予所连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施加予所连结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彼此同步;
所述缓冲器的控制电路,包括:
一第一反向器,所述第一反向器包括: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其中,所述第一反向器的一端为输入端,为所述栅极线连接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所形成,所述第一反向器的另一端为输出端,为连接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以及连接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所形成;
一第二反向器,所述第二反向器包括: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所述第二反向器一端为输入端,为另一所述栅极线连接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以及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栅极电极层所形成,所述第二反向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的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反向器另一端为输出端,为连接另一个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以及连接另一个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源极/漏极电极层所形成;
一第一电压线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用以连接一高电压源;以及
一第二电压线连接所述第一反向器、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用以连接一低电压源;
其中,所述同步区遮光层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反向器的一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反向器的一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反向器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反向器的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反向器,被控制于一第一时钟同步区,所述第二反向器,被控制于一第二时钟同步区,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经由一遮光层控制线,用于连结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所述第一反向器的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所述第一遮光区,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第二遮光区,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经由另一所述遮光层控制线,用于连结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所述第二反向器的所述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所述第一遮光区,以及所述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的所述第二遮光区;
所述第一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一反向器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一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所述第二时钟同步区内,控制所述第二反向器的所述栅极电极层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同步区信号控制产生单元的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是一同步电位变化的电位脉冲,藉以降低器件漏电流。
CN201510454000.3A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Active CN1050937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4000.3A CN105093738B (zh)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US14/783,870 US9935127B2 (en) 2015-07-29 2015-08-21 Control circuit of thin film transistor
PCT/CN2015/087758 WO2017016009A1 (zh) 2015-07-29 2015-08-21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4000.3A CN105093738B (zh)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3738A CN105093738A (zh) 2015-11-25
CN105093738B true CN105093738B (zh) 2018-09-04

Family

ID=54574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4000.3A Active CN105093738B (zh)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93738B (zh)
WO (1) WO20170160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0267A (zh) * 2016-01-11 2016-04-0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46064B (zh) * 2017-02-22 2020-01-0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
CN110391269A (zh) 2018-04-23 2019-10-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60814A (zh) * 2019-09-29 2020-01-07 合肥京东方卓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05798B (en) * 1998-04-07 2002-10-11 Hitachi Lt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192622A (zh) * 2006-11-29 2008-06-04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影像显示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63758A (zh) * 2007-04-25 2010-03-03 夏普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79115A (zh) * 2013-11-11 2014-0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互补式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3245A (ja) * 2001-03-23 2002-12-06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基板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並びに基板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219039B1 (ko) * 2005-06-14 2013-01-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05798B (en) * 1998-04-07 2002-10-11 Hitachi Lt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192622A (zh) * 2006-11-29 2008-06-04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影像显示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63758A (zh) * 2007-04-25 2010-03-03 夏普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79115A (zh) * 2013-11-11 2014-0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互补式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3738A (zh) 2015-11-25
WO2017016009A1 (zh) 2017-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35127B2 (en) Control circuit of thin film transistor
TW471180B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ircu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in film transistor
CN105093738B (zh)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电路
KR102004912B1 (ko) 쉬프트 레지스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평판 표시 장치
CN101593758B (zh) 驱动电路、有源矩阵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3053912B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US20170063370A1 (en) Goa circuit based on ltps semiconductor tft
CN108780758A (zh) 半导体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JP5295529B2 (ja) 半導体装置
WO2020238013A1 (zh) Goa 电路及阵列基板
JP7303127B2 (ja) シフトレジスタユニット、回路構造、ゲート駆動回路、駆動回路及び表示装置
JP2018501505A (ja) 低温ポリシリコン半導体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に基づくgoa回路
CN109473071A (zh) 有源矩阵基板和多路分配电路
CN104465674B (zh) 低温多晶硅(ltps)产品结构及制造方法
KR20240174518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587953B2 (en) Drive backplane and display panel
CN102969311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190180707A1 (en)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537351B1 (ko) 인버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WO2016070509A1 (zh) 基于低温多晶硅半导体薄膜晶体管的goa电路
TWI804916B (zh) 薄膜電晶體、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及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CN109061972A (zh) 一种显示面板
Afentakis et al. LP‐1: Late‐News Poster: Polysilicon TFT Display Driver Circuits on Stainless Steel Foil Substrates
CN110060998A (zh) 一种反相电路结构、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CN104538456B (zh) 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及薄膜晶体管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