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4916B - 薄膜電晶體、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及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薄膜電晶體、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及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4916B TWI804916B TW110125390A TW110125390A TWI804916B TW I804916 B TWI804916 B TW I804916B TW 110125390 A TW110125390 A TW 110125390A TW 110125390 A TW110125390 A TW 110125390A TW I804916 B TWI804916 B TW I80491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n film
- dopant
- film transistor
- active layer
- gat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68 ion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5555 GaZn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82 Mo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37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7 detri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5 flex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5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e.g. transverse or longitudinal shape or doping profil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04—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 H10D30/6713—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e.g. compositions or sectional shapes
- H10D30/6715—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e.g. compositions or sectional shap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ping profiles, e.g. having lightly-doped source or drain extens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365—Forming inorganic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518—Deposited layers
- H01L21/02521—Materials
- H01L21/02565—Oxide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not being Group 12/16 materials, e.g. ternary compoun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3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18, H10D48/04 and H10D48/07,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42—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42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42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3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18, H10D48/04 and H10D48/07,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42—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42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42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4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using mask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04—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 H10D30/6713—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e.g. compositions or sectional shapes
- H10D30/6715—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e.g. compositions or sectional shap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ping profiles, e.g. having lightly-doped source or drain extensions
- H10D30/6721—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having supplementary regions or layers in the thin films or in the insulated bulk substrates for controlling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e.g. compositions or sectional shap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ping profiles, e.g. having lightly-doped source or drain extensions having lightly-doped extension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lightly doped zones or having non-homogeneous dopant distributions, e.g. graded LDD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29—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4—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ve materials
- H10D30/6755—Oxide semiconductors,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or cadmium stannat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H10D30/6758—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62/00—Semiconductor bodies, or regions thereof, of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D62/10—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reg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Shapes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10D62/13—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electrodes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 H10D62/149—Source or drain regions of field-effect devices
- H10D62/151—Source or drain regions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IGFE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6/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 H10D86/02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comprising manufacture, treatment or patterning of TFT semiconductor bodi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21—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having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 H10D86/423—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having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comprising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belonging to the Group IV, e.g. InGaZnO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6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wherein the TFTs are in active matric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9—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by monitoring one or more pixels in the display panel, e.g. by monitoring a fixed reference pixel
- G09G2320/0295—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by monitoring one or more pixels in the display panel, e.g. by monitoring a fixed reference pixel by monitoring each display pix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薄膜電晶體及用於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其中該薄膜電晶體包括一主動層;一閘極電極,與主動層間隔開並與主動層部分重疊;以及一閘極絕緣膜,位於主動層與閘極電極之間,其中主動層包括:一通道部,與閘極電極重疊;一導電部,不與閘極電極重疊;以及一梯度部,位於通道部與導電部之間且不與閘極電極重疊,主動層的導電部及梯度部摻雜有一摻雜劑,在主動層的摻雜期間,閘極絕緣膜覆蓋主動層面向閘極電極的上表面,以及在梯度部中,摻雜劑的濃度沿著從通道部到導電部的一方向增加。本發明亦揭露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薄膜電晶體、一種用於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以及一種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更具體地,係關於一種即使由於主動層的梯度部也可以被短通道驅動的薄膜電晶體、一種用於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以及一種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由於可以在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上製造薄膜電晶體,因此薄膜電晶體已被廣泛用作諸如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發光裝置的顯示裝置的開關元件或驅動元件。
薄膜電晶體可以基於構成主動層的材料分為以非晶矽為主動層的非晶矽薄膜電晶體、以多晶矽為主動層的多晶矽薄膜電晶體、以及以氧化物半導體為主動層的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
由於可以在短時間內沉積非晶矽以形成主動層,因此非晶矽薄膜電晶體(a-Si TFT)具有製程時間短且生產成本低的優點。另一方面,非晶矽薄膜電晶體的缺點在於它被限制用於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因為由於低遷移率,電流驅動能力不好,而且閾值電壓也會變化。
多晶矽薄膜電晶體(poly-Si TFT)藉由沉積非晶矽並將沉積的非晶矽結晶化來製成。本發明的多晶矽薄膜電晶體具有電子遷移率高、穩定性好、可以實現薄型化及高分辨率及功率效率高的優點。多晶矽薄膜電晶體的示例包括低溫多晶矽(LTPS)薄膜電晶體及多晶矽薄膜電晶體。然而,由於多晶矽薄膜電晶體的製程需要對非晶矽進行結晶化,因此程序步驟的增加導致製造成本增加,並且需要在高溫下進行結晶化。因此,多晶矽薄膜電晶體難以應用於大尺寸的顯示裝置。由於多晶特性,也難以保證多晶矽薄膜電晶體的均勻性。
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TFT),其具有高遷移率及根據的氧含量具有大的電阻變化,具有的優點是可以容易地獲得所需的性質。此外,由於在製造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的過程中可以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生長構成主動層的氧化物,因此降低了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的製造成本。此外,考慮到氧化物的特性,因為氧化物半導體是透明的,所以有利於實現透明顯示器。然而,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與多晶矽薄膜電晶體相比存在穩定性及遷移率劣化的問題。
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可以製造為底閘極型的背面通道蝕刻(BCE)結構或蝕刻停止器(ES)結構,或者可以製造為頂閘極型的共面結構。在共面結構的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的情況下,控制導電區域以確保通道長度很重要,並且需要管理形成導電區域的程序條件。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優異電穩定性、且即使由於主動層具有通道部與導電部之間的梯度部及梯度部具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而導致的短通道也可以驅動的薄膜電晶體。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薄膜電晶體,由於包含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的梯度部,該薄膜電晶體可以有效確保有效通道長度。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薄膜電晶體,其包括透過摻雜而形成的導電部,而沒有對閘極絕緣膜進行圖案化。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包含這種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除了上述本發明的目的之外,那些本領域中熟習此技術者將從本發明的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附加目的及特徵。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上述及其他目的可以藉由提供一種薄膜電晶體來實現,該薄膜電晶體包括:一主動層;一閘極電極,與主動層間隔開並與主動層部分重疊;以及一閘極絕緣膜,位於主動層與閘極電極之間,其中,閘極絕緣膜覆蓋主動層面向閘極電極的上表面,主動層包括:一通道部,與閘極電極重疊、一導電部,不與閘極電極重疊、以及一梯度部,位於通道部與導電部之間且不與閘極電極重疊,導電部及梯度部摻雜有一摻雜劑,以及在梯度部中,摻雜劑的濃度沿著從通道部到導電部的一方向增加。
梯度部可以包括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第一區域可以與通道部相鄰,第二區域可以與導電部相鄰,與通道部相鄰的第一區域的一第一部中的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可以大於第二區域中的濃度梯度,並且除了第一區域與通道部相鄰的第一部以外的第二部中的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可以小於第二區域中的濃度梯度。
第一區域可以具有階梯形狀的濃度分佈。例如,在與通道部相鄰的第一區域的第一部中,摻雜劑濃度可以以階梯方式改變。
除了第一區域的第一部以外的第二部可以不具有摻雜劑的濃度梯度。
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在第二區域中可以是均勻的。
摻雜劑可以包括一第一摻雜劑及一第二摻雜劑,並且第二摻雜劑的濃度在導電部及梯度部中可以是均勻的。
第一摻雜劑可以在梯度部中具有濃度梯度。
梯度部可以包括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第一區域可以與通道部相鄰,第二區域可以與導電部相鄰,並且第一區域可以不包括第一摻雜劑。
第二摻雜劑的濃度在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中可以是均勻的。
梯度部的電阻率可以低於通道部的電阻率並高於導電部的電阻率。
摻雜劑可以包括 B、P、F 或 H 中的至少一者。
薄膜電晶體可以進一步包括一基板;以及設置在基板與主動層之間的一緩衝層,其中緩衝層可以包括摻雜劑。
在與導電部重疊的區域中,緩衝層的最大摻雜濃度可以高於導電部的摻雜濃度及閘極絕緣膜的摻雜濃度。
在與導電部重疊的區域中,導電部的摻雜劑濃度可以高於閘極絕緣膜的摻雜劑濃度及緩衝層的摻雜劑濃度。
主動層可以包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
主動層可以包括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及位於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上的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
薄膜電晶體可以進一步包括彼此間隔開並分別與主動層連接的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
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可以與閘極電極設置在同一層上,並可以由與閘極電極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製成。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上述及其他目的可以藉由提供一種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來實現。該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包括:形成一主動層;在主動層上形成一閘極絕緣膜;在閘極絕緣膜上形成與主動層部分重疊的一閘極電極;以及在主動層上摻雜一摻雜劑,其中,閘極絕緣膜覆蓋主動層面向閘極電極的一上表面,形成閘極電極包括:在閘極絕緣膜上形成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在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上形成光阻劑圖案、以及藉由使用光阻劑圖案作為一光罩對閘極電極用的材料層進行刻蝕,在一平面圖中,光阻劑圖案的面積大於閘極電極的面積,閘極電極設置在由光阻劑圖案界定的區域中,以及在主動層上摻雜該摻雜劑包括:使用光阻劑圖案作為一光罩進行第一摻雜、以及在去除光阻劑圖案之後,以閘極電極作為一光罩進行第二摻雜。
光阻劑圖案形成為突出到由閘極電極界定的區域的外側,並且在閘極電極的兩側從閘極電極突出的光阻劑圖案的長度總和可以在1.5 μm至3.3 μm的範圍內。
摻雜劑可以包括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
用於第一摻雜的摻雜劑及用於第二摻雜的摻雜劑可以彼此相同。
用於第一摻雜的摻雜劑及用於第二摻雜的摻雜劑可以彼此不同。
第二摻雜的摻雜濃度可以低於第一摻雜的摻雜濃度。
第二摻雜不使通道部導電。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態樣,可以藉由提供包含上述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來實現上述及其他目的。
透過以下參照隨文檢附的圖式描述的實施例,將闡明本發明的優點及特徵及其實現方法。然而,本發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體現,並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本文闡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使本發明徹底及完整,並將本發明的範疇充分傳達給那些本領域中熟習此技術者。此外,本發明僅由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定義。
在用於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圖式中揭露的形狀、尺寸、比例、角度及數量僅僅是示例,因此,本發明不限於所例示的細節。在整篇說明書中,相似的參考符號意指相似的元件。在以下說明中,當確定相關的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詳細說明不必要地使本發明的要點模糊時,將省略詳細說明。
在使用本說明書中描述的“包含”、“具有”及“包括”的情況下,除非使用“僅~”,否則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指出,否則單數形式的用語可以包括複數形式。
在解釋一元件時,儘管沒有明確的描述,但該元件被解釋為包括誤差範圍。
在描述位置關係時,例如,當位置關係被描述為'上面~'、'上方~'、'下方~'及'旁邊~'時,一個或多個部分可以設置在其他兩個部分之間,除非使用“只是”或“直接”。
在此可以使用諸如“下方”、“下面”、“低於”、“上方”及“高於”等空間相對術語來容易地描述一或多個元件與如圖所示的另一或多個元件的關係。應當理解,這些術語旨在涵蓋除圖中描繪的取向之外的裝置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圖中所示的裝置被顛倒,被描述為設置在另一個裝置“下方”或“下面”的裝置可以設置在另一個裝置“上方”。因此,示例性術語“下方或下面”可以包括“下方或下面”及“上方”取向。同樣地,示例性術語“上方”或“在...上”可以包括“上方”及“下方或下面”取向。
例如,在描述時間關係時,當時間順序被描述為“之後”、“後續”、“下一步”及“之前”時,可以包括不連續的情況,除非使用“剛好”或“直接”。
將理解的是,儘管在本文中可以使用用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是這些元件不應受到這些用語的限制。這些用語僅用於區分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例如,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疇的情況下,第一元件可以稱為第二元件,並且類似地,第二元件可以稱為第一元件。
用語“至少一”應該被理解為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聯的所列項目的任何及全部組合。例如,“第一項目、第二項目及第三項目的至少一者”的含義表示從第一項目、第二項目及第三項目(及第一項目、第二項目或第三項目)的兩個或多個提出的所有項目的組合。
如那些本領域中熟習此技術者可以充分理解的,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的特徵可以部分地或整體地彼此連結或組合,並且可以彼此不同地互操作並且在技術上被驅動。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彼此獨立地執行,或者可以以相互依賴的關係一起執行。
在圖式中,即使在不同的圖式中描繪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也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為了描述方便,將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相互區分。然而,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可以互換使用。源極電極可以是汲極電極,而汲極電極可以是源極電極。此外,本發明任一實施例中的源極電極可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的汲極電極,且本發明任一實施例中的汲極電極可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的源極電極。
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為了描述的方便,源極區與源極電極區分開,而汲極區與汲極電極區分開。然而,本發明的實施例不限於這種結構。例如,源極區可以是源極電極,而汲極區可以是汲極電極。此外,源極區可以是汲極電極,而汲極區可以是源極電極。
圖1是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100的剖面圖。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100包括主動層130;閘極電極140,與主動層130間隔開並與主動層130部分重疊;以及閘極絕緣膜150,位於主動層130與閘極電極140之間。閘極絕緣膜150覆蓋主動層130面向閘極電極140的上表面。閘極絕緣膜150可以覆蓋主動層130的整個上表面。
主動層130包括:通道部131,與閘極電極140重疊;導電部133a和133b,不與閘極電極140重疊;以及梯度部132a和132b,位於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梯度部132a和132b不與閘極電極140重疊,並且導電部133a和133b以及梯度部132a和132b摻雜有摻雜劑。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中的摻雜劑的濃度沿著從通道部131朝導電部133a和133b的方向增加。
參見圖1,梯度部132a和132b包括第一梯度部132a及第二梯度部132b。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和圖2更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100。
參見圖1和圖2,主動層130設置在基板110上。
玻璃或塑膠可以用作基板110。具有可撓特性的透明塑膠,例如聚醯亞胺,可以用作塑膠。當使用聚醯亞胺用作基板110時,考慮到在基板110上執行高溫沉積程序,可以使用在高溫下可以耐受的耐熱聚醯亞胺。
緩衝層120可以設置在基板110上。緩衝層120可以包括氧化矽或氮化矽中的至少一者。緩衝層120可以保護主動層130,並且由於其平坦化特性可以平坦化基板110的上部。可以省略緩衝層120。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主動層130包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主動層130可以是氧化物半導體層。
主動層130可以包括以IZO(InZnO)、IGO(InGaO)、ITO(InSnO)、IGZO(InGaZnO)、IGZTO(InGaZnSnO)、ITZO(InSnZnO)、IGTO(InGaSnO)、GO(GaO)、GZTO(GaZnSnO)或GZO(GaZnO)為基礎的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然而,本發明的實施例不限於該示例,主動層130可以由本領域已知的另一種氧化物半導體材料製成。
主動層130包括:通道部131;導電部133a和133b;以及梯度部132a和132b,設置在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
閘極絕緣膜150設置在主動層130上。閘極絕緣膜150具有絕緣特性,並可以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或金屬基氧化物中的至少一者。閘極絕緣膜150可以具有單膜結構或多層膜結構。
閘極絕緣膜150可以覆蓋主動層130的整個上表面。在圖1中,沿閘極電極140的方向設置的主動層130的表面將稱為上表面。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如圖1和圖2所示,閘極絕緣膜150可以形成以覆蓋包含主動層130之基板110上的整個表面而沒有被圖案化。
然而,本發明的實施例不限於圖1和圖2,可以在閘極絕緣膜150中形成接觸孔。當在閘極絕緣膜150中形成接觸孔時,主動層130可以通過接觸孔從閘極絕緣膜150部分地暴露。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閘極絕緣膜150可以覆蓋主動層130除了與接觸孔對應的區域以外的整個上表面。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除了與導體接觸的主動層130的區域以外,閘極絕緣膜150可以覆蓋主動層130的整個上表面。在此情況下,導體是指由導電材料製成而與主動層130接觸或連接的元件,並包括線路、電極、焊盤、端子等。作為導體,例如,有與主動層130連接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閘極絕緣膜150設置以覆蓋主動層130的通道部131的上表面以及梯度部132a和132b的上表面。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主動層130可以透過基於摻雜劑的摻雜而選擇性地導電。摻雜劑可以藉由穿過閘極絕緣膜150來摻雜到主動層130中。因此,即使主動層130沒有從閘極絕緣膜150暴露出來,也可以對主動層130進行摻雜。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閘極絕緣膜150可以不被圖案化。
閘極電極140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50上。閘極電極140可以包括Al、Al基金屬例如Al合金、Ag、Ag基金屬例如Ag合金、Cu、Cu基金屬例如Cu合金、Mo、Mo基金屬例如Mo合金、Cr、Ta、Nd或Ti中的至少一者。閘極電極140可以具有多層膜結構,該多層膜結構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各自物理特性的至少兩個導電膜。
閘極電極140與主動層130的通道部131重疊。主動層130與閘極電極140重疊的部分可以是通道部131。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主動層130與閘極電極140重疊的部分將稱為通道部131。
導電部133a和133b不與閘極電極140重疊。參見圖1和圖2,導電部133a和133b可以包括彼此間隔開的第一導電部133a及第二導電部133b。作為導電部133a和133b中的任一者的第一導電部133a可以是源極區,而作為導電部133a和133b中的另一者的第二導電部133b可以是汲極區。視情況而定,源極區133a可以用作源極電極,而汲極區133b可以用作汲極電極。導電部133a和133b可以用作配線線路。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以透過主動層130的選擇性導電來形成導電部133a和133b。例如,可以透過基於摻雜劑的摻雜來形成導電部133a和133b。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導電部133a和133b摻雜有摻雜劑。
摻雜劑可以包括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對於摻雜,可以使用B離子、P離子或F離子中的至少一者。對於摻雜,也可以使用H離子。
導電部133a和133b具有高於通道部131的摻雜劑濃度,並具有低於通道部131的電阻率。導電部133a和133b可以具有比通道部131及梯度部132a和132b的導電率更高的導電率,或者可以具有類似於導體的導電率。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設置在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並且不與閘極電極140重疊。梯度部132a和132b具有沿著從通道部131朝導電部133a和133b的方向增加的摻雜劑濃度。
沿著從通道部131朝導電部133a和133b方向的主動層的每個區域的摻雜劑濃度示例性地顯示在圖2中。詳細地,圖2顯示沿著水平方向依序將第一導電部133a、通道部131及第二導電部133b彼此連接的線的摻雜劑的濃度。為方便起見,圖2中所示的摻雜劑的濃度可以稱為“平面方向的濃度”。此外,由如圖2所示的圖表示的每個水平位置的濃度分佈狀態可以稱為“濃度分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包括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以及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可以鄰接通道部131,並且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可以鄰接導電部133a和133b。詳細地,第一梯度部132a包括第一區域132a1及第二區域132a2,而第二梯度部132b包括第一區域132b1及第二區域132b2。
參見圖2,摻雜劑的濃度在與通道部131相鄰的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的第一部Sa1和Sb1中迅速改變。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之與通道部131相鄰的第一部Sa1和Sb1中的摻雜劑的濃度變化率大於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的摻雜劑的濃度變化率。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之與通道部131相鄰的第一部Sa1和Sb1中的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大於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的摻雜劑的濃度梯度。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摻雜劑的濃度變化率可以透過摻雜劑的濃度梯度來描述。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基於從通道部131朝導電部133a和133b的方向,可以界定為濃度變化與距離變化的比例(Δ濃度/Δ距離)。
於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中,在除了鄰接通道部131的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的部分中,摻雜劑的濃度幾乎沒有變化。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中除了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的部分可以稱為“第二部Sa2和Sb2”。除了與通道部131相鄰的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中的第二部Sa2和Sb2內的摻雜劑的濃度變化率小於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的摻雜劑的濃度變化率。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中除了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的第二部Sa2和Sb2內的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小於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的摻雜劑的濃度梯度。
參見圖2,在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之鄰接通道部131的第一部Sa1和Sb1中,摻雜劑濃度以階梯方式改變。更詳細地,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可以具有階梯形狀的濃度分佈。參見圖2,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可以具有階梯形狀的濃度分佈,其中摻雜劑濃度在鄰接通道部131的第一部Sa1和Sb1中幾乎垂直地改變,並且摻雜劑濃度在不鄰接通道部131的第二部Sa2和Sb2中幾乎沒有改變。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如圖2所示,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包括沒有摻雜劑的濃度梯度的區域,其在第二部Sa2和Sb2中。詳細地,在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除了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的第二部Sa2和Sb2中沒有摻雜劑的濃度變化。因此,除了第一區域132a1及132b1的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的第二部Sa2和Sb2可以不具有摻雜劑的濃度梯度。
參見圖2,從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注意到,摻雜劑濃度沿著從通道部131朝導電部133a和133b的方向均勻增加。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在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可以是均勻的。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薄膜電晶體100的製造過程中,可以對主動層130進行兩次或更多次的摻雜。
圖3是說明第一摻雜的示意圖。參見圖3,可以藉由使用形成閘極電極140的光阻劑圖案40作為光罩對主動層130進行第一摻雜。
摻雜劑用於第一摻雜。摻雜劑可以包括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例如,可以使用B、P或F中的至少一者作為摻雜劑,或者也可以使用H。摻雜劑可以以離子狀態摻雜。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以藉由透過離子注入的離子摻雜來執行第一摻雜。
對於摻雜過程,留在閘極電極140上的光阻劑圖案40可以用作用於保護通道部131的光罩。
參見圖3,基於截面圖,光阻劑圖案40的長度可以長於閘極電極140的長度。基於平面圖,光阻劑圖案40的面積可以大於閘極電極140的面積。例如,在平面圖中,閘極電極140可以設置在由光阻劑圖案40界定的區域內。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可以形成在閘極絕緣膜150上,並可以使用光阻劑圖案40作為光罩進行蝕刻以形成閘極電極140。在此情況下,可以將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蝕刻到光阻劑圖案40的邊緣內側,從而可以形成面積小於光阻劑圖案40的閘極電極140。
如圖3所示,透過使用光阻劑圖案40作為光罩進行摻雜,將主動層130不與光阻劑圖案40重疊的區域摻雜摻雜劑。結果,形成導電部133a和133b。
被光阻劑圖案40保護的通道部131沒有摻雜摻雜劑。結果,通道部131可以保持半導體特性。
參見圖3,梯度部132a和132b由光阻劑圖案40保護。因此,防止摻雜劑被直接注入梯度部132a和132b中。然而,摻雜在導電部133a和133b中的摻雜劑可以擴散到梯度部132a和132b。因此,可以產生在梯度部132a和132b中部分摻雜摻雜劑的效果。
結果,如圖3的下端部所示,可以透過第一摻雜形成摻雜劑的濃度分佈。以下,將用於第一摻雜的摻雜劑稱為“第一摻雜劑”。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一梯度部132a及第二梯度部132b中的每一者可以具有與從閘極電極140突出的光阻劑圖案40的長度對應的長度。
接下來,可以對主動層130進行第二摻雜。
圖4是說明第二摻雜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在去除光阻劑圖案40之後進行第二次摻雜。在第二摻雜中,閘極電極140用作光罩。
第二摻雜以低於第一摻雜的離子濃度進行。第二摻雜的摻雜濃度低於第一摻雜的摻雜濃度。此外,可以將第二摻雜的離子加速能量設定為低於第一摻雜的離子加速能量。
摻雜劑用於第二摻雜。摻雜劑可以包括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例如,可以使用B、P或F中的至少一者作為摻雜劑,或者也可以使用H。摻雜劑可以以離子狀態摻雜。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以藉由透過離子注入的離子摻雜來執行第二摻雜。
在第二摻雜步驟中,可以在梯度部132a和132b以及導電部133a和133b中直接摻雜摻雜劑。因此,摻雜劑也摻雜在梯度部132a和132b中(參見圖14H)。然而,由於第二摻雜的離子濃度低,施加到第二摻雜的摻雜劑不會擴散到通道部131,或者很少擴散到通道部131。基於第二摻雜的摻雜劑濃度同樣可以應用於除了通道部131以外的整個摻雜區域。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二摻雜不會導電化通道部131。
結果,如圖4的下端部所示,可以形成基於第二摻雜的摻雜劑的濃度分佈。以下,將用於第二摻雜的摻雜劑稱為“第二摻雜劑”。
圖5是說明在主動層的區域中對第一摻雜的濃度、第二摻雜劑的濃度及總摻雜劑的濃度進行相互比較的示意圖。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摻雜劑可以包括第一摻雜劑及第二摻雜劑,並且在導電部133a和133b以及梯度部132a和132b中可以均勻地保持第二摻雜劑的濃度。
另一方面,第一摻雜劑可以在梯度部132a和132b中具有濃度梯度。參見圖3和圖5,梯度部132a和132b包括: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以及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鄰接通道部131,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鄰接導電部133a和133b,並且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可以不包括第一摻雜劑。第一摻雜劑可以在梯度部132a和132b的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具有濃度梯度。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不包括第一摻雜劑的梯度部132a和132b的區域可以界定為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
而且,第二摻雜劑的濃度在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以及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可以是均勻的。
圖6是說明在主動層130的各區域中的電阻率比較的示意圖。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的電阻率低於通道部131的電阻率,而高於導電部133a及133b的電阻率。
參見圖6,在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的鄰接通道部131的第一部Sa1和Sb1中,電阻率迅速改變。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與通道部131相鄰的第一部Sa1和Sb1中的電阻率的變化率大於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的電阻率的變化率。另一方面,除了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的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的第二部Sa2和Sb2中的電阻率的變化率小於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的電阻率的變化率。
參見圖6,在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的鄰接通道部131的第一部Sa1和Sb1中,電阻率以階梯方式改變。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如圖6所示,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可以包括沒有電阻率變化的區域,即第二部Sa2和Sb2。例如,在第一區域132a1及132b1除了第一部Sa1和Sb1以外的第二部Sa2和Sb2中的電阻率沒有變化。
參見圖6,從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注意到,電阻率沿著從通道部131朝導電部133a和133b的方向均勻地減低。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由於第二摻雜的離子濃度低,因此摻雜劑不會擴散到通道部131。在此情況下,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可以用於控制或緩衝摻雜劑的擴散。因此,由於摻雜劑的擴散而因應設定的通道部131的製程寬容度可以被最小化,並可以獲得穩定的有效通道長度。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即使通道長度設計為較短,薄膜電晶體100也可以被穩定驅動。
另一方面,當梯度部132a和132b較短並且僅進行第一摻雜時,不形成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因此與閘極電極140重疊的通道部131的邊緣在導電過程中部分被導電,從而減少了有效通道長度。因此,由於通道部131之長的長度L1應設計為確保穩定的有效通道長度,因此難以實現短的通道。而且,即使通道部131直接與導電部133a和133b連接而沒有梯度部132a和132b,通道部131與閘極電極140重疊的邊緣在導電過程中也會被導電部133a和133b部分導電,從而減少了有效通道長度。因此,由於通道部131之長的長度L1應設計為確保穩定的有效通道長度,因此難以實現短通道。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的長度L2設計為在防止通道部131的邊緣被導電的同時不干擾薄膜電晶體100的驅動。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一梯度部132a的長度及第二梯度部132b的長度可以彼此相等或彼此不同。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為方便起見,第一梯度部132a的長度及第二梯度部132b的長度標記為L2而不彼此區分。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形成在通道部131兩側的梯度部132a和132b的長度之和可以為1.5 μm或更長。當形成在通道部131兩側的梯度部132a和132b的長度之和小於1.5 μm時,通道部131的邊緣可以被部分導電。在此情況下,“兩側”一起指的是基於圖6中的通道部131的左側及右側。例如,基於通道部131的源極區133a的方向及汲極區133b的方向可以稱為通道部131的兩側。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中任一者的長度L2可以為0.7 μm或更長。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的長度L2中的每一者可以設計為2.5 μm或更短。當梯度部132a和132b的長度L2中的每一者都超過2.5 μm時,薄膜電晶體100的導通電流特性會劣化,不利於薄膜電晶體100的小型化。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的長度L2的總和可以設計為3.3 μm或更短。當梯度部132a和132b的長度L2的總和超過3.3 μm時,薄膜電晶體100的導通電流特性會劣化,不利於薄膜電晶體100的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由於梯度部132a和132b,尤其是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設置在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所以整個通道部131與閘極電極重疊140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通道。因此,即使通道部131的長度L1設計為較短,薄膜電晶體100也可以被有效驅動,並可以被小型化。
而且,梯度部132a和132b可以用作導電部133a和133b與通道部131之間的電緩衝器。詳細地,由於具有相對高電阻率的第一區域132a1及132b1設置在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在薄膜電晶體100的OFF狀態下可以防止漏電流在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流動。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通道部131的長度可以是1 μm或更長。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通道部131的長度可以是2 μm或更長。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由於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設置有梯度部132a和132b,即使通道部131的長度L1為2 μm左右,薄膜電晶體100也可以用於有效執行開關功能。特別地,由於梯度部132a和132b的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即使通道部131的長度L1為1 μm左右,薄膜電晶體100也可以用於有效執行開關功能。例如,通道部131可以具有1 μm至10 μm的長度、2 μm至10 μm的長度、1 μm至6 μm的長度、2 μm至6 μm的長度、1 μm至4 μm的長度、2 μm至4 μm的長度、3 μm至10 μm的長度、3 μm至8 μm的長度或3 μm至6 μm的長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緩衝層120可以設置在基板110與主動層130之間,並且甚至可以在緩衝層120中摻雜摻雜劑。
可以控制在摻雜過程期間施加到摻雜劑的加速電壓,由此可以控制導電部133a和133b的摻雜劑濃度、閘極絕緣膜150的摻雜劑濃度、以及緩衝層120的摻雜劑濃度。
為了在導電部133a和133b中充分摻雜摻雜劑,可以增加施加到摻雜劑的加速電壓。在此情況下,可以藉由穿過導電部133a和133b將摻雜劑摻雜在緩衝層120中。當緩衝層120中摻雜的摻雜劑濃度增加時,緩衝層120的摻雜劑濃度可以高於導電部133a和133b的摻雜劑濃度。
然而,當用於摻雜的加速電壓增加到超過需要時,主動層130可能被損壞。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控制加速電壓使得導電部133a和133b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或者緩衝層120的上部可以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與導電部133a和133b重疊的區域中,緩衝層120的摻雜劑濃度的最大值可以高於導電部133a和133b的摻雜劑濃度以及閘極絕緣膜150的摻雜劑濃度的最大值。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與導電部133a和133b重疊的區域中,導電部133a和133b的摻雜劑濃度可以高於閘極絕緣膜150和緩衝層120的摻雜劑濃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當導電部133a和133b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或者緩衝層120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時,可以認為已對導電部133a和133b進行有效的摻雜。此外,當導電部133a和133b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或緩衝層120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時,薄膜電晶體100可以有效操作。
圖7A、圖7B、圖7C是說明對薄膜電晶體的厚度方向的摻雜劑濃度進行相互比較的示意圖。
圖7A例示基於與第一導電部133a重疊的區域中的深度的摻雜劑的濃度變化。在圖7A中,深度標記為從閘極絕緣膜150的上表面朝基板110的垂直距離。詳細地,在圖7A中,閘極絕緣膜150的上表面的深度界定為“0”,並且該深度朝基板110增加。
基於深度的元件濃度可以透過D-SIMS離子分佈來識別。
參見圖7A,在與第一導電部133a重疊的區域中,第一導電部133a的摻雜劑濃度高於閘極絕緣膜150的摻雜劑濃度。此外,在與第一導電部133a重疊的區域中,緩衝層120的摻雜劑濃度可以高於第一導電部133a的摻雜劑濃度及閘極絕緣膜150的摻雜劑濃度。在與第一導電部133a重疊的區域中,緩衝層120的上部可以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
圖7B例示基於與第一梯度部132a的第二區域132a2重疊的區域中的深度的摻雜劑的濃度變化。在與第一梯度部132a的第二區域132a2重疊的區域中,緩衝層120的上部可以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
圖7C例示基於與第一梯度部132a的第一區域132a1重疊的區域中的深度的摻雜劑的濃度變化。在與第一梯度部132a的第一區域132a1重疊的區域中,緩衝層120的上部可以具有最大摻雜劑濃度。
圖8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200的剖面圖。
與圖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100相比,圖8所示的薄膜電晶體200進一步包括:層間介電膜155;源極電極161;以及汲極電極162。層間介電膜155可以設置在閘極電極140和閘極絕緣膜150上,並可以由絕緣材料製成。
源極電極161及汲極電極162設置在層間介電膜155上。源極電極161及汲極電極162彼此間隔開然後與主動層130連接。
參見圖8,源極電極161通過接觸孔H1與第一導電部133a連接,而汲極電極162通過接觸孔H2與第二導電部133b連接。與源極電極161連接的第一導電部133a可以稱為源極連接部,而與汲極電極162連接的第二導電部133b可以稱為汲極連接部。
參見圖8,接觸孔H1和H2穿過層間介電膜155及閘極絕緣膜150。主動層130的一部分可以藉由接觸孔H1和H2從閘極絕緣膜150暴露。詳細地,第一導電部133a的一部分及第二導電部133b的一部分可以藉由接觸孔H1和H2從閘極絕緣膜150暴露出來。
圖9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300的剖面圖。
參見圖9,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薄膜電晶體300包括設置在基板110上的遮光層121。遮光層121可以設置以與主動層130重疊以遮蔽透過基板110進入主動層130的光,從而保護主動層130。特別地,遮光層121設置以與主動層130的通道部131重疊。
圖10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400的剖面圖。
參見圖10,主動層130具有多層結構。根據圖10的薄膜電晶體400的主動層130包括: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以及位於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上的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和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各自包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和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可以包括相同的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或者可以包括它們各自不同的氧化物半導體材料。
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設置在基板110上,並支撐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因此,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可以稱為“支撐層”。主通道形成在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中。因此,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可以稱為“通道層”。然而,本發明的實施例不限於這種情況,且該通道可以形成在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中。
如圖10所示,包含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及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的主動層130的結構可以稱為雙層結構。
用作支撐層的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可以具有優異的膜穩定性及機械特性。為了膜穩定性,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可以包括Ga。Ga與氧形成穩定的鍵結,且Ga氧化物具有優異的膜穩定性。
例如,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130a可以包括以IGZO(InGaZnO)、IGO(InGaO)、IGTO(InGaSnO)、IGZTO(InGaZnSnO)、GZTO(GaZnSnO)、GZO(GaZnO)或GO(GaO)中至少一者為基礎的氧化物半導體材料。
例如,用作通道層的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可以由以IZO(InZnO)、IGO(InGaO)、ITO(InSnO)、IGZO(InGaZnO)、IGZTO(InGaZnSnO)、GZTO(GaZnSnO)或ITZO(InSnZnO)中的至少一者為基礎的氧化物半導體材料製成。然而,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不限於該示例,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130b可以由本領域已知的另一種氧化物半導體材料製成。
圖11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500的剖面圖。
圖1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500包括主動層130;閘極電極140,與主動層130間隔開並與主動層130部分重疊;閘極絕緣膜150,位於主動層130與閘極電極140之間;源極電極161,位於閘極絕緣膜150上;以及汲極電極162,與源極電極161間隔開並設置在閘極絕緣膜150上。
參見圖11,形成閘極絕緣膜150以覆蓋主動層130的上表面。源極電極161及汲極電極162可以與閘極電極140設置在同一層上,並可以由與閘極電極14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製成。源極電極161及汲極電極162中的每一者透過形成在閘極絕緣膜150中的接觸孔來與主動層130連接。
圖12A是說明根據比較例之導電方法的示意圖。
參見圖12A,在光阻劑圖案45保留在閘極電極140的狀態下,使用光阻劑圖案45作為光罩進行導電。參見圖12A,光阻劑圖案45部分地突出到閘極電極140的外部。
根據比較例,用於主動層130的摻雜透過一次摻雜來進行。參見圖12A,在形成閘極電極140之後,透過使用光阻劑圖案45作為光罩的第一摻雜來進行導電。
同時,為了在導通狀態下有效地驅動薄膜電晶體,導電部133a和133b應該與通道部131接觸。為了導電部133a和133b與通道部131之間的穩定接觸,突出到閘極電極140外部的光阻劑圖案45具有有限的長度。
當突出到閘極電極140外部的光阻劑圖案45的長度較長時,可在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產生不導電部。在此情況下,於薄膜電晶體的導通狀態下,電流可能不會流過薄膜電晶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例如,1 μm左右的光阻劑圖案45可以在閘極電極140的兩側突出到閘極電極140的外側。
由於光阻劑圖案45的長度設計用於導電部133a和133b與通道部131之間的穩定接觸,因此在導電過程中通道部131的邊緣可以被部分導電。
在導電過程中,通道部131被導電的距離將稱為導電滲透深度ΔL。
圖12B是說明導電滲透深度ΔL的示意圖。
參見圖12B,與閘極電極140重疊的主動層130的通道部131的長度標記為“L
idea”。圖12B的“L
idea”可以認為是通道部131的理想長度。
在主動層130的選擇性導電過程中,通道部131被部分導電,且導電區域不能作為通道。通道部131的導電部的長度稱為導電滲透深度ΔL。此外,通道部131可有效用作通道而不被導電的區域的長度稱為有效通道長度L
eff。當導電滲透深度ΔL增加時,有效通道長度L
eff減小。
為了使薄膜電晶體用於執行開關功能,有效通道長度L
eff應保持在預定值或更大。因此,當考慮導電滲透深度ΔL時,通道部131應設計為較長的長度,以確保預定的有效通道長度L
eff。在此情況下,薄膜電晶體的尺寸可以增加,並且可能難以使元件小型化及集成化。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梯度部132a和132b設置在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以作為通道部131與導電部133a和133b之間的緩衝作用,從而使大部分通道部131可以有效用作通道。這樣,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由於有效獲得有效通道長度L
eff,因此容易確定及設計通道部131的長度。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即使由閘極電極140的長度指定的通道部131的長度設計為較短,可以獲得驅動薄膜電晶體所需的有效通道長度L
eff。
圖13是說明根據通道部131的長度薄膜電晶體的閾值電壓值。
詳細地,圖13的比較例1例示根據在透過使用如圖12A所示的光阻劑圖案45進行摻雜所製造的薄膜電晶體中之通道部131的長度的特定閾值電壓。詳細地,在比較例1中,已製造出其光阻劑圖案45突出到閘極電極140外側的薄膜電晶體具有1 μm的長度總和,即從閘極電極140左側突出的長度及從閘極電極140右側突出的長度之和,且通道部131具有範圍從3 μm到20 μm (3 μm、4 μm、6 μm、10 μm、12 μm、20 μm)的長度,然後測量了該些薄膜電晶體的閾值電壓。對於導電,B被摻雜了,並且只進行了基於B的第一摻雜。B的摻雜加速電壓為40kV,而摻雜濃度為1×10
15atom/cm
3。
圖13的實施例1例示根據在透過使用如圖3所示之光阻劑圖案40的第一摻雜及如圖4所示的第二摻雜所製造的薄膜電晶體中之通道部131的長度的特定閾值電壓。詳細地,在實施例1中,已製造出其光阻劑圖案40突出到閘極電極140外側的薄膜電晶體具有2.0 μm的長度總和,即從閘極電極140左側突出的長度及從閘極電極140右側突出的長度之和,且通道部131具有範圍從2.5 μm到20 μm (2.5 μm、3 μm、4 μm、8 μm、10 μm、12 μm、19 μm)的長度,然後測量了該些薄膜電晶體的閾值電壓。為了導電,B被摻雜了兩次。B的第一摻雜加速電壓為40kV,而摻雜濃度為1×10
15atom/cm
3。B的第二摻雜加速電壓為40kV,而摻雜濃度為3×10
14atom/cm
3。
圖13的實施例2例示根據在透過使用如圖3所示之光阻劑圖案40的第一摻雜及如圖4所示的第二摻雜所製造的薄膜電晶體中之通道部131的長度的特定閾值電壓。詳細地,在實施例2中,已製造出其光阻劑圖案40突出到閘極電極140外側的的薄膜電晶體具有2.0 μm的長度總和,即從閘極電極140左側突出的長度及從閘極電極140右側突出的長度之和,且通道部131具有範圍從2.5 μm到20 μm (2.5 μm、3 μm、4 μm、8 μm、10 μm、12 μm、19 μm)的長度,然後測量了該些薄膜電晶體的閾值電壓。為了導電,B被摻雜了兩次。B的第一摻雜加速電壓為40kV,而摻雜濃度為1×10
15atom/cm
3。B的第二摻雜加速電壓為40kV,而摻雜濃度為4×10
14atom/cm
3。
圖13的實施例3例示根據在透過使用如圖3所示之光阻劑圖案40的第一摻雜及如圖4所示的第二摻雜所製造的薄膜電晶體中之通道部131的長度的特定閾值電壓。詳細地,在實施例3中,已製造出其光阻劑圖案40突出到閘極電極140外側的薄膜電晶體具有2.8 μm的長度總和,即從閘極電極140左側突出的長度及從閘極電極140右側突出的長度之和,且通道部131具有範圍從2.5 μm到20 μm (2.5 μm、3 μm、4 μm、8 μm、10 μm、12 μm、18 μm)的長度,然後測量了該些薄膜電晶體的閾值電壓。為了導電,B被摻雜了兩次。B的第一摻雜加速電壓為40kV,而摻雜濃度為1×10
15atom/cm
3。B的第二摻雜加速電壓為40kV,而摻雜濃度為4×10
14atom/cm
3。
參見圖13,在比較例1的情況下,當通道部131的長度為3 μm時,注意到在薄膜電晶體中沒有形成閾值電壓並且薄膜電晶體被導電。因此,在比較例1中,當通道部131的長度為3 μm時,薄膜電晶體無法有效進行開關功能。
另一方面,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1、2及3的情況下,即使通道部131的長度是2.5 μm,注意到薄膜電晶體可以具有有效閾值電壓。在實施例1、2及3的情況下,注意到閾值電壓隨著通道部131的長度變長而增加。然而,在任何情況下,薄膜電晶體都具有特定的閾值電壓,從而薄膜電晶體可以有效進行開關功能。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4A至圖14H描述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100的方法。
圖14A至圖14H是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100的方法的流程圖。
參見圖14A,緩衝層120形成在基板110上,而主動層130形成在緩衝層120上。主動層130包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更詳細地,主動層130可以是氧化物半導體層。
參見圖14B,閘極絕緣膜150形成在主動層130上。閘極絕緣膜150覆蓋主動層130的整個上表面。
此外,參見圖 14B,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 145形成在閘極絕緣膜150上。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145可以包括金屬。
參見圖14C,光阻劑圖案40形成在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145上。光阻劑圖案40可以透過光阻劑的曝光及顯影來製成。
參見圖14D,使用光阻劑圖案40作為光罩蝕刻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145。結果,形成閘極電極140。
如圖14D所示,在平面圖中,光阻劑圖案40的尺寸大於閘極電極140的尺寸。尺寸小於光阻劑圖案40的閘極電極140可以透過對用於閘極電極的材料層145的過蝕刻來製成。閘極電極140在平面圖中設置在由光阻劑圖案40界定的區域中。
在圖14D所示的剖面圖中,光阻劑圖案40從閘極電極140突出。詳細地,光阻劑圖案40形成為突出到由閘極電極140界定的區域的外部。例如,光阻劑圖案40從閘極電極140的邊緣沿著用於依序將稍後形成的第一導電部133a、通道部131及第二導電部133b彼此連接的線突出。
在閘極電極140的兩側從閘極電極140突出的光阻劑圖案40的長度界定稍後將形成的第一梯度部132a及第二梯度部132b的長度。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閘極電極140的兩側從閘極電極140突出的光阻劑圖案40的長度之和可以在1.5 μm至3.3 μm的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圖14D所示的圖中,“兩側”一起表示基於閘極電極140的左側及右側。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光阻劑圖案40從閘極電極140突出之任一側的長度可以是0.7 μm或更長。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形成閘極電極140的過程中可以不圖案化閘極絕緣膜150。因此,閘極絕緣膜150可以覆蓋主動層130的整個上表面。
接著,主動層130摻雜有摻雜劑。摻雜可以透過至少兩個步驟來進行。
詳細地,參見圖14E,摻雜劑摻雜在主動層130中。圖14E中所示的摻雜將稱為第一摻雜。
參見圖14E,光阻劑圖案40用作第一摻雜中的光罩。主動層130不受光阻劑圖案40保護的區域被選擇性地摻雜。
摻雜劑可以包括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用於第一摻雜的摻雜劑將稱為第一摻雜劑。作為第一摻雜劑,可以使用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摻雜劑可以以離子狀態摻雜。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以藉由透過離子注入的離子摻雜來進行第一摻雜。
參見圖14F,透過第一摻雜對主動層130進行選擇性導電,從而形成導電部133a和133b。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不對主動層130的通道部131進行摻雜。如圖14F所示,在第一摻雜過程中,保留在閘極電極140上的光阻劑圖案40可以用作保護通道部131的光罩。
參見圖14E和圖14F,基於剖面圖,光阻劑圖案40的長度比閘極電極140的長度長,由此閘極電極140可以與光阻劑圖案40完全重疊。因此,有效保護通道部131免受摻雜劑的影響。
在由光阻劑圖案40保護的通道部131中沒有摻雜摻雜劑。結果,通道部131可以保持半導體特性。
參見圖14F,梯度部132a和132b形成在由光阻劑圖案40保護的區域中。摻雜劑沒有透過第一摻雜直接注入到梯度部132a和132b中。然而,摻雜在導電部133a和133b中的摻雜劑可以擴散到梯度部132a和132b。因此,可以獲得在梯度部132a和132b中部分摻雜摻雜劑的效果。
梯度部132a及132b中的每一者的長度對應於從閘極電極140突出的光阻劑圖案40的長度。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一梯度部132a及第二梯度部132b的長度之和可以在1.5 μm至3.3 μm的範圍內。
參見圖14F,第一摻雜劑可以在梯度部132a和132b中具有濃度梯度。詳細地,梯度部132a和132b可以包括:鄰接通道部131的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以及鄰接導電部133a和133b的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第一摻雜劑可以在梯度部132a和132b的第二區域132a2和132b2中具有濃度梯度。梯度部132a和132b的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可以不包括第一摻雜劑。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不包含第一摻雜劑的梯度部132a和132b的區域界定為第一區域132a1和132b1。
參見圖14G,在第一摻雜之後去除光阻劑圖案40,並使用閘極電極140作為光罩進行第二摻雜。在第二摻雜中,摻雜以低於第一摻雜的離子濃度進行。第二摻雜的摻雜濃度低於第一摻雜的摻雜濃度。
作為用於第二摻雜的第二摻雜劑,可以使用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以藉由透過離子注入的離子摻雜來進行第二摻雜。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用於第二摻雜的第二摻雜劑可以與用於第一摻雜的第一摻雜劑相同或不同。
可以對主動層130除了被閘極電極140保護的區域以外的整個區域進行第二摻雜。因此,在第二摻雜中,可以直接在梯度部132a和132b中摻雜摻雜劑。然而,由於第二摻雜的離子濃度低,第二摻雜劑沒有擴散到通道部131,或者幾乎沒有擴散。如圖14G所示,第二摻雜劑的濃度對於除了通道部131以外的整個摻雜區域可以是相等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二摻雜不會導電化通道部131。
參見圖14H,作為這種摻雜的結果,形成了導電部133a和133b。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緩衝層120也可以在摻雜過程中摻雜有摻雜劑。
主動層130的摻雜劑濃度可以高於閘極絕緣膜150及緩衝層120的摻雜劑濃度。或者,緩衝層120的摻雜劑濃度可以高於主動層130的摻雜劑濃度及閘極絕緣膜150的摻雜劑濃度。
圖14H所示的薄膜電晶體100由第一摻雜及第二摻雜形成。薄膜電晶體100的總摻雜劑濃度如圖14H所示。薄膜電晶體100的總摻雜劑濃度可以稱為薄膜電晶體100的摻雜劑濃度。由於已描述薄膜電晶體100的摻雜劑濃度,因此將省略其詳細描述。
圖15是例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600的示意圖。
如圖15所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600包括:顯示面板310;閘極驅動器320;資料驅動器330;以及控制器340。
顯示面板310包括:閘極線GL;資料線DL;以及像素P,設置在閘極線GL與資料線DL之間的交叉區域中。像素P包括顯示元件及用於驅動顯示元件的像素驅動電路。藉由驅動像素P來顯示影像。
控制器340控制閘極驅動器320及資料驅動器330。
控制器340藉由使用從外部系統(圖未顯示)供應的同步訊號及時脈訊號來輸出用於控制閘極驅動器320的閘極控制訊號GCS及用於控制資料驅動器330的資料控制訊號DCS。此外,控制器340對從外部系統輸入的輸入影像資料進行採樣,重新排列採樣的資料並將重新排列的數位影像資料RGB供應給資料驅動器330。
閘極控制訊號GCS包括閘極起始脈衝GSP、閘極移位時脈GSC、閘極輸出致能訊號GOE、起始訊號Vst、以及閘極時脈GCLK。此外,用於控制移位暫存器350的控制訊號可以包括在閘極控制訊號GCS中。
資料控制訊號DCS包括源極起始脈衝SSP、源極移位時脈訊號SSC、源極輸出致能訊號SOE、以及極性控制訊號POL。
資料驅動器330向顯示面板310的資料線DL施加資料電壓。詳細地,資料驅動器330將來自控制器340的影像資料RGB輸入轉換為類比資料電壓,並在向閘極線GL施加閘極脈衝的每個第一水平週期下,向資料線DL施加一水平線的資料電壓。
閘極驅動器320包括移位暫存器350。
移位暫存器350藉由使用從控制器340發送的起始訊號及閘極時脈,將閘極脈衝依序地施加給閘極線GL達一幀。在此情況下,一幀意指透過顯示面板310輸出一個影像的區段。閘極脈衝具有導通電壓,用於導通設置在像素P中的開關元件(薄膜電晶體)。
此外,移位暫存器350在一幀的另一區段內將能夠關斷開關元件的閘極OFF訊號供應給閘極線GL,其中不施加閘極脈衝。在下文中,閘極脈衝及閘極OFF訊號將統稱為掃描訊號SS或Scan。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閘極驅動器320可以封裝在顯示面板310上。這樣,其中閘極驅動器320直接封裝在顯示面板310上的結構將稱為面板內閘極(GIP)結構。閘極驅動器320可以包括圖1及圖8至圖1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100、200、300、400或500中的至少一者。
圖16是說明圖15中之任一像素P的電路圖。
圖16的電路圖是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作為顯示元件710的顯示裝置600的像素P的等效電路圖。
像素P包括:顯示元件710;以及像素驅動電路PDC,用於驅動顯示元件710。
圖16的像素驅動電路PDC包括:作為開關電晶體的第一薄膜電晶體TR1;以及作為驅動電晶體的第二薄膜電晶體TR2。圖1及圖8至圖11中所示之薄膜電晶體100、200、300、400及500中的每一者都可以用作第一薄膜電晶體TR1或第二薄膜電晶體TR2。
第一薄膜電晶體TR1連接到閘極線GL及資料線DL,並由透過閘極線GL供應的掃描訊號SS導通或關閉。
資料線DL向像素驅動電路PDC施加資料電壓Vdata,且第一薄膜電晶體TR1控制資料電壓Vdata的施加。
驅動電源線PL向顯示元件710施加驅動電壓Vdd,且第二薄膜電晶體TR2控制驅動電壓Vdd的施加。驅動電壓Vdd是用於驅動作為顯示元件710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像素驅動電壓。
當第一薄膜電晶體TR1由從閘極驅動器320透過閘極線GL供應的掃描訊號SS導通時,透過資料線DL施加的資料電壓Vdata供應給與顯示元件710連接的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資料電壓Vdata被充入形成在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第一電容器C1中。第一電容器C1為儲存電容器Cst。
根據資料電壓Vdata控制透過第二薄膜電晶體TR2供應給作為顯示元件710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電流量,由此可以控制從顯示元件710發射的光的階度。
圖17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再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700的任一像素P的電路圖。
圖17所示的顯示裝置700的像素P包括作為顯示元件710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及用於驅動顯示元件710的像素驅動電路PDC。顯示元件710連接像素驅動電路PDC。
在像素P中,設置用於向像素驅動電路PDC供應訊號的訊號線DL、GL、PL、RL及SCL。
資料電壓Vdata供應給資料線DL,掃描訊號SS供應給閘極線GL,用於驅動像素的驅動電壓Vdd供應給驅動電源線PL,參考電壓Vref供應給參考線RL,並且感測控制訊號SCS供應給感測控制線SCL。
參見圖17,假設第n個像素P的閘極線為“GL
n”,與第n個像素P相鄰的第(n-1)個像素P的閘極線為“GL
n-1”,並且第(n-1)個像素P的閘極線“GL
n-1”用作第n個像素P的感測控制線SCL。
例如,像素驅動電路PDC包括:第一薄膜電晶體TR1(開關電晶體),與閘極線GL及資料線DL連接;第二薄膜電晶體TR2(驅動電晶體),用於根據透過第一薄膜電晶體TR1傳輸的資料電壓Vdata控制輸出至顯示元件710的電流大小;以及第三薄膜電晶體TR3(參考電晶體),用於感測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特性。
第一電容器C1設置在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與顯示元件710之間。第一電容器C1稱為儲存電容器Cst。
第一薄膜電晶體TR1由供應給閘極線GL的掃描訊號SS導通,其將供應給資料線DL的資料電壓Vdata傳輸到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
第三薄膜電晶體TR3連接到第二薄膜電晶體TR2與顯示元件710和參考線RL之間的第一節點n1,從而由感測控制訊號SCS導通或關閉,並感測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特性達一感測週期,其中第二薄膜電晶體TR2是一種驅動電晶體。
與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連接的第二節點n2與第一薄膜電晶體TR1連接。第一電容器C1形成在第二節點n2與第一節點n1之間。
當第一薄膜電晶體TR1導通時,將透過資料線DL供應的資料電壓Vdata施加給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資料電壓Vdata被充入形成在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和源極電極之間的第一電容器C1中。
當第二薄膜電晶體TR2導通時,根據用於驅動像素的驅動電壓Vdd,電流透過第二薄膜電晶體TR2供應給顯示元件710,從而從顯示元件710輸出光。
圖17的第一薄膜電晶體TR1、第二薄膜電晶體TR2或第三薄膜電晶體TR3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具有與圖1及圖8至圖1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100、200、300、400及500中的任一者相同的結構。
圖18是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800的任一像素的電路圖。
圖18所示的顯示裝置800的像素P包括作為顯示元件710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及用於驅動顯示元件710的像素驅動電路PDC。顯示元件710連接像素驅動電路PDC。
像素驅動電路PDC包括薄膜電晶體TR1、TR2、TR3及TR4。
在像素P中,設置用於向像素驅動電路PDC供應驅動訊號的訊號線DL、EL、GL、PL、SCL及RL。
與圖17的像素P相比,圖18的像素P進一步包括發射控制線EL。發射控制訊號EM供應給發射控制線EL。
此外,與圖17的像素驅動電路PDC相比,圖18的像素驅動電路 PDC進一步包括第四薄膜電晶體TR4,其為用於控制顯示元件710的發光時序的發射控制電晶體。
參見圖18,假設第n個像素P的閘極線為“GL
n”,與第n個像素P相鄰的第(n-1)個像素P的閘極線為“GL
n-1”,並且第(n-1)個像素P的閘極線“GL
n-1”用作第n個像素P的感測控制線SCL。
第一電容器C1設置在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與顯示元件710之間。第二電容器C2設置在被施加驅動電壓Vdd的第四薄膜電晶體TR4的端子的其中之一與顯示元件710的一個電極之間。
第一薄膜電晶體TR1由供應給閘極線GL的掃描訊號SS導通,以將供應給資料線DL的資料電壓Vdata傳輸給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
第三薄膜電晶體TR3連接到參考線RL並因此透過感測控制訊號SCS導通或關閉,並且感測作為驅動電晶體的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的特性達一感測週期。
第四薄膜電晶體TR4根據發射控制訊號EM將驅動電壓Vdd傳送給第二薄膜電晶體TR2,或者遮蔽驅動電壓Vdd。當第四薄膜電晶體TR4導通時,電流供應給第二薄膜電晶體TR2,從而光從顯示元件710輸出。
圖18的第一薄膜電晶體TR1、第二薄膜電晶體TR2、第三薄膜電晶體TR3或第四薄膜電晶體TR4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具有與圖1及圖8至圖1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100、200、300、400及500中的任一者相同的結構。
除了上述結構以外,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像素驅動電路PDC可以以各種結構形成。例如,像素驅動電路PDC可以包括五個或更多個薄膜電晶體。
圖19是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900的任一像素P的電路圖。
圖19的顯示裝置900是液晶顯示裝置。
圖19所示的顯示裝置900的像素P包括像素驅動電路PDC及與像素驅動電路PDC連接的液晶電容器Clc。液晶電容器Clc對應於顯示元件。
像素驅動電路PDC包括:與閘極線GL及資料線DL連接的薄膜電晶體TR;以及連接在薄膜電晶體TR與共同電極372之間的儲存電容器Cst。液晶電容器Clc與儲存電容器Cst並聯在薄膜電晶體TR與共同電極372之間。
液晶電容器Clc充有透過薄膜電晶體TR供應給像素電極的資料訊號與供應給共同電極372的共同電壓Vcom之間的差分電壓,並藉由根據充電電壓驅動液晶來控制光透射量。儲存電容器Cst穩定保持充入液晶電容器Clc中的電壓。
圖19的薄膜電晶體TR可以具有與圖1及圖8至圖11所示的薄膜電晶體100、200、300、400及500中的任一者相同的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以透過使用光阻劑圖案作為光罩的第一摻雜及使用閘極電極作為光罩的第二摻雜在主動層的通道部和導電部之間形成梯度部,並且由於梯度部,可以設計具有短通道的薄膜電晶體。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薄膜電晶體的主動層具有梯度部,從而獲得通道部的穩定性及薄膜電晶體的驅動穩定性。
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由於可以減小通道的長度,因此可以製造小尺寸的薄膜電晶體。該薄膜電晶體可以藉由集成在各種電子產品中來設置,並且當使用該薄膜電晶體時,可以製造高解析度的顯示裝置。
對那些本領域中熟習此技術者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及隨文檢附的圖式的限制,並且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範疇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替換、修飾及變化。因此,本發明的範疇由隨文檢附的請求項所定義,凡因請求項的含義、範疇及等效概念而衍生的變化或修飾,均應落入本發明的範疇內。
本申請主張於2020年10月12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20-0131180號的優先權,在此透過引用將其併入,如同在此充分闡述一樣。
100,200,300,400,500:薄膜電晶體
110:基板
120:緩衝層
121:遮光層
130:主動層
130a: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
130b: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
131:通道部
133a:導電部、第一導電部、源極區
133b:導電部、第二導電部、汲極區
132a:梯度部、第一梯度部
132b:梯度部、第二梯度部
132a1,132b1:第一區域
132a2,132b2:第二區域
140:閘極電極
145:材料層
150:閘極絕緣膜
155:層間介電膜
161:源極電極
162:汲極電極
310:顯示面板
320:閘極驅動器
330:資料驅動器
340:控制器
350:移位暫存器
372:共同電極
40,45:光阻劑圖案
600,700,800,900:顯示裝置
710:顯示元件
C1:第一電容器
C2:第二電容器
Cst:儲存電容器
Cst:儲存電容器
Clc:液晶電容器
GL,GL
n,GL
n-1:閘極線
DL:資料線
EL:發射控制線
EM:發射控制訊號
GCS:閘極控制訊號
DCS:資料控制訊號
RGB:數位影像資料
H1,H2:接觸孔
L1,L2:長度
L
eff:有效通道長度
L
idea:理想長度
n1:第一節點
n2:第二節點
P:像素
PL:驅動電源線
PDC:像素驅動電路
RL:參考線
Sa1,Sb1:第一部
Sa2,Sb2:第二部
SCS:感測控制訊號
SCL:感測控制線
SS:掃描訊號
TR:薄膜電晶體
TR1:第一薄膜電晶體
TR2:第二薄膜電晶體
TR3:第三薄膜電晶體
TR4:第四薄膜電晶體
Vdata:資料電壓
Vdd:驅動電壓
Vst:起始訊號
Vref:參考電壓
Vcom:共同電壓
ΔL:導電滲透深度
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其他優點將從以下結合隨文檢附的圖式的詳細說明中得到更清楚的理解,其中:
圖1是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的剖面圖;
圖2是說明在主動層的各區域中對摻雜劑濃度進行相互比較的示意圖;
圖3是說明第一摻雜的示意圖;
圖4是說明第二摻雜的示意圖;
圖5是說明在主動層的區域中對第一摻雜劑濃度、第二摻雜劑濃度及總摻雜劑濃度進行相互比較的示意圖;
圖6是說明在主動層的各區域中的電阻率比較的示意圖;
圖7A、圖7B、圖7C是說明對薄膜電晶體的厚度方向的摻雜劑濃度進行相互比較的示意圖;
圖8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的剖面圖;
圖9為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的剖面圖;
圖10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的剖面圖;
圖11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薄膜電晶體的剖面圖;
圖12A是說明根據比較例之導電方法的示意圖、以及圖12B是說明導電滲透深度ΔL的示意圖;
圖13是說明根據通道部長度之薄膜電晶體的閾值電壓值;
圖14A至圖14H是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15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16是圖15中之任一像素的電路圖;
圖17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任一像素的電路圖;
圖18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任一像素的電路圖;以及
圖19是說明根據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任一像素的電路圖。
100:薄膜電晶體
110:基板
120:緩衝層
130:主動層
131:通道部
132a:梯度部、第一梯度部
132b:梯度部、第二梯度部
133a:導電部、第一導電部、源極區
133b:導電部、第二導電部、汲極區
140:閘極電極
150:閘極絕緣膜
L1,L2:長度
Claims (27)
- 一種薄膜電晶體,包括:一基板;一主動層;一緩衝層,設置在該基板與該主動層之間;一閘極電極,與該主動層間隔開並與該主動層部分重疊;以及一閘極絕緣膜,位於該主動層與該閘極電極之間,其中,該主動層包括:一通道部,與該閘極電極重疊;一導電部,不與該閘極電極重疊;以及一梯度部,位於該通道部與該導電部之間且不與該閘極電極重疊,該主動層的該導電部及該梯度部摻雜有一摻雜劑,在該主動層的摻雜期間,該閘極絕緣膜覆蓋該主動層面向該閘極電極的一上表面,在該梯度部中,該摻雜劑的濃度沿著從該通道部到該導電部的一方向增加,以及該緩衝層包括該摻雜劑。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梯度部包括與該通道部相鄰的一第一區域及與該導電部相鄰的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包括鄰接該通道部的一第一部及鄰接該第二區域的一第二部,以及該第一區域的該第一部中的該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大於該第二區域中的濃度梯度。
- 如請求項2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第一區域的該第二部中的該摻雜劑的濃度梯度小於該第二區域中的濃度梯度。
- 如請求項3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第一區域具有一階梯形狀的濃度分佈。
- 如請求項2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第一區域的該第二部不具有該摻雜劑的濃度梯度。
- 如請求項2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摻雜劑的該濃度梯度在該第二區域中是均勻的。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摻雜劑包括一第一摻雜劑及一第二摻雜劑,並且該第一摻雜劑在該梯度部中具有濃度梯度。
- 如請求項7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第二摻雜劑的濃度在該導電部及該梯度部中是均勻的。
- 如請求項7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梯度部包括與該通道部相鄰的一第一區域及與該導電部相鄰的一第二區域,以及該第一區域不包括該第一摻雜劑。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梯度部的電阻率低於該通道部的電阻率並高於該導電部的電阻率。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摻雜劑包括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在與該導電部重疊的區域中,該緩衝層的最大摻雜劑濃度高於該導電部的摻雜劑濃度及該閘極絕緣膜的摻雜劑濃度。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在與該導電部重疊的區域中,該導電部的最大摻雜劑濃度高於該閘極絕緣膜的摻雜劑濃度及該緩衝層的摻雜劑濃度。
- 如請求項7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第一摻雜劑注入到該導電部並擴散到該梯度部。
- 如請求項7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第二摻雜劑注入到該導電部及該梯度部。
- 如請求項7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在該導電部中,該第二摻雜劑的濃度小於該第一摻雜劑的濃度。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主動層包括一氧化物半導體材料。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主動層包括:一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以及一第二氧化物半導體層,位於該第一氧化物半導體層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薄膜電晶體,進一步包括彼此間隔開並分別與該主動層連接的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
- 如請求項19所述的薄膜電晶體,其中,該源極電極和該汲極電極與該閘極電極設置在同一層上,且由與該閘極電極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製成。
- 一種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在一基板上形成一緩衝層;在該緩衝層上形成一主動層;在該主動層上形成一閘極絕緣膜;透過使用一光阻劑圖案的一圖案化製程,在該閘極絕緣膜上形成與該主動層部分重疊的一閘極電極;以及在該主動層上摻雜一摻雜劑,其中,在該主動層的摻雜期間,該閘極絕緣膜覆蓋該主動層面向該閘極電極的一上表面, 該閘極電極設置在一平面圖中由該光阻劑圖案界定的區域中,在該主動層上摻雜該摻雜劑包括:使用該光阻劑圖案作為一光罩進行第一摻雜;以及在去除該光阻劑圖案之後,使用該閘極電極作為一光罩進行第二摻雜,以及該緩衝層包括該摻雜劑。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其中,該光阻劑圖案在該閘極電極兩側從該閘極電極突出的長度總和為1.5μm至3.3μm的範圍內。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其中,該摻雜劑包括B、P、F或H中的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其中,用於該第一摻雜的一摻雜劑及用於該第二摻雜的一摻雜劑彼此相同。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其中,用於該第一摻雜的一摻雜劑及用於該第二摻雜的一摻雜劑彼此不同。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用於製造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其中,該第二摻雜的摻雜濃度低於該第一摻雜的摻雜濃度。
-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薄膜電晶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0-0131180 | 2020-10-12 | ||
KR1020200131180A KR102835255B1 (ko) | 2020-10-12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0817A TW202230817A (zh) | 2022-08-01 |
TWI804916B true TWI804916B (zh) | 2023-06-11 |
Family
ID=77739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5390A TWI804916B (zh) | 2020-10-12 | 2021-07-09 | 薄膜電晶體、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及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17509B2 (zh) |
EP (1) | EP3993063A3 (zh) |
CN (1) | CN114361260A (zh) |
TW (1) | TWI8049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30123065A (ko) * | 2022-02-14 | 2023-08-2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TWI860627B (zh) * | 2023-02-15 | 2024-11-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45142A1 (en) * | 2001-04-10 | 2002-10-10 | Chih-Chiang Chen | Poly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with a self-aligned LDD structure |
TW200611412A (en) * | 2004-09-21 | 2006-04-01 | Au Optronics Corp | A self-aligned method for forming a LTPS TFT |
US20130015448A1 (en) * | 2011-07-14 | 2013-01-17 | Chao-Shun Yang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TW201721720A (zh) * | 2015-09-18 | 2017-06-16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陣列基板、顯示裝置及陣列基板的製備方法陣列基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51207A (ja) | 1994-08-05 | 1996-02-20 | Casio Comput Co Ltd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288413B1 (en) | 1998-04-03 | 2001-09-11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TW480554B (en) * | 1999-07-22 | 2002-03-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4038309B2 (ja) | 1999-09-10 | 2008-01-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
KR100587363B1 (ko) | 1999-09-20 | 2006-06-08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다결정 실리콘 박막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방법 |
TW565939B (en) | 2000-04-07 | 2003-12-11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Electronic device manufacture |
JP4127466B2 (ja) * | 2000-07-31 | 2008-07-30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JP4722391B2 (ja) * | 2003-12-04 | 2011-07-13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
US9443984B2 (en) * | 2010-12-28 | 2016-09-13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9166055B2 (en) | 2011-06-17 | 2015-10-2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KR101931337B1 (ko) | 2011-12-12 | 2019-03-1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삼중 금속층 게이트 요소를 갖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제조 방법 |
US10861978B2 (en) | 2012-04-02 | 2020-12-08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JP2015188062A (ja) * | 2014-02-07 | 2015-10-2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 |
WO2016009715A1 (ja) * | 2014-07-16 | 2016-01-21 | 株式会社Joled | トランジスタ、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KR102617314B1 (ko) * | 2016-07-07 | 2023-12-21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CN107204376B (zh) * | 2017-05-26 | 2019-12-27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
CN108962757B (zh) * | 2018-07-12 | 2019-12-1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
CN112635571B (zh) | 2019-09-24 | 2024-08-02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设备 |
-
2021
- 2021-07-09 TW TW110125390A patent/TWI804916B/zh active
- 2021-07-20 CN CN202110820193.5A patent/CN114361260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8-04 US US17/394,204 patent/US11817509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9-13 EP EP21196330.1A patent/EP3993063A3/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45142A1 (en) * | 2001-04-10 | 2002-10-10 | Chih-Chiang Chen | Poly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with a self-aligned LDD structure |
TW200611412A (en) * | 2004-09-21 | 2006-04-01 | Au Optronics Corp | A self-aligned method for forming a LTPS TFT |
US20130015448A1 (en) * | 2011-07-14 | 2013-01-17 | Chao-Shun Yang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TW201721720A (zh) * | 2015-09-18 | 2017-06-16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陣列基板、顯示裝置及陣列基板的製備方法陣列基板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期刊 Jae Chul Park et al Highly Stable Transparent 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 Thin-Film Transistors Having Double-Stacked Active Layers Advanced Materials 22 Wiley 2010 5512–5516 |
期刊 Kazuhiro KOBAYASHI, et al. A Novel Fabrication Method for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Transistors with a Self-Aligned Lightly Doped Drain Structure JJAP 32 The Japan Society of Applied Physics 1993.01 469-473;期刊 Jae Chul Park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ofOxide Semiconductor Thin-Film TransistorsUsing Double-Stacked Active Layers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33/6 IEEE JUNE 2012 818-820;期刊 Jae Chul Park et al Highly Stable Transparent 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 Thin-Film Transistors Having Double-Stacked Active Layers Advanced Materials 22 Wiley 2010 5512–551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1260A (zh) | 2022-04-15 |
EP3993063A3 (en) | 2023-01-25 |
US20220115542A1 (en) | 2022-04-14 |
EP3993063A2 (en) | 2022-05-04 |
US11817509B2 (en) | 2023-11-14 |
KR20220048250A (ko) | 2022-04-19 |
TW202230817A (zh) | 2022-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35571B (zh) |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设备 | |
US11063103B2 (en) |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I804916B (zh) | 薄膜電晶體、製造該薄膜電晶體的方法及包含該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裝置 | |
US11888069B2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CN115966613A (zh) | 薄膜晶体管、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装置 | |
KR102708740B1 (ko) | 산화물 반도체층 및 실리콘 반도체층을 포함하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CN114695559A (zh) | 薄膜晶体管、制造薄膜晶体管的方法和包括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装置 | |
KR102835255B1 (ko)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TWI865055B (zh) | 薄膜電晶體及包含其的顯示設備 | |
TWI884900B (zh) | 薄膜電晶體及包含其的顯示設備 | |
US20240222523A1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20250169149A1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TWI888332B (zh) | 薄膜電晶體、其製造方法以及包含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設備 | |
US20250089339A1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20230071215A1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TW202523113A (zh) | 薄膜電晶體及包含其的顯示設備 | |
CN115692509A (zh) | 薄膜晶体管、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设备 | |
KR20250036377A (ko)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TW202519092A (zh) | 薄膜電晶體、其製造方法以及包含薄膜電晶體的顯示設備 | |
KR20230164452A (ko)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을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CN115763489A (zh) | 薄膜晶体管阵列、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该薄膜晶体管阵列的显示设备 | |
CN119364823A (zh) |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