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9075B -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59075B CN105059075B CN201510592518.3A CN201510592518A CN105059075B CN 105059075 B CN105059075 B CN 105059075B CN 201510592518 A CN201510592518 A CN 201510592518A CN 105059075 B CN105059075 B CN 1050590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nic control
- control unit
- tire
- air spring
- electromagnetic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06010028813 Nausea Disease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8693 nausea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包含:S1、测量车身高度、空气弹簧内部压力和轮胎内部压力;S2、比较车身高度是否低于预设值;如是,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如否,执行S3;S3、比较车身高度是否高于预设值;如是,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放气,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如否,执行S4;S4、判断路况是否需要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当前高度;如是,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充气,及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如否,结束调节。本发明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并消除系统功能间的冲突,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利用空气弹簧和轮胎对车身高度进行控制的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属于车辆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空气弹簧通过气压的自动调节,可以改变空气弹簧的刚度,从而有效改善车辆的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减小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这项技术通过电控空气悬架系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也使电控空气悬架成为未来车辆悬架的发展趋势。轮胎通过气压的自动调节,可改变轮胎的刚度以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能以及舒适性。这项技术通过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在重型越野车、特种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都是单独在车辆上使用,在调节各自相关车辆性能的过程中会使车身高度不可控,影响车辆的动力性。专利CN200910244342.7中提出了一种将空气弹簧内嵌入轮胎中以提高轮胎性能的结构和方法,但其在实际的工业实现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不便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只能算是一种部件间的叠加,不是系统的集成。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在结构和原理上十分相似,并且有功能互补,因此这两套系统集成的可行性非常高,且具有明显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并消除系统功能间的冲突,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包含:气源,其提供压缩空气;空气弹簧,其设置在车辆的车轴上;空气弹簧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连接,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和放气;轮胎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连接,另一端与车辆的轮胎连接,对轮胎进行充气和放气;信号测量单元,其测量车辆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压力信息以及轮胎压力信息;电子控制单元,其分别与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轮胎气路以及信号测量单元连接,根据信号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信息,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和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进行充气和放气。
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包含:第一电磁阀,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第二电磁阀,其进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放气。
所述的轮胎气路包含:第三电磁阀,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轮胎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对轮胎进行充气;第四电磁阀,其进气端与所述的轮胎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对轮胎进行放气。
所述的信号测量单元包含:车身高度传感器,其设置在车身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测量车辆当前的车身高度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的空气弹簧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测量空气弹簧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轮胎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的轮胎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测量轮胎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的气源与三通阀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电子控制单元接收由车身高度传感器、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和轮胎压力传感器分别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的内部压力信息和轮胎的内部压力信息;
S2、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低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以提高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3;
S3、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高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以降低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4;
S4、电子控制单元判断当前路况是否需要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当前高度;如是,通过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充气,以及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以维持当前车身高度;如否,结束调节。
所述的S2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
S22、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3;
S2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继续S24;如否,返回S21;
S24、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三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对轮胎进行充气;
S25、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停止对轮胎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6;
S26、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停止对轮胎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提升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如否,返回S24。
所述的S3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3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通电,空气弹簧通过第二电磁阀进行放气;
S32、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3;
S3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继续S34;如否,返回S31;
S34、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四电磁阀通电,轮胎通过第四电磁阀进行放气;
S35、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关闭,轮胎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6;
S36、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关闭,轮胎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降低至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如否,返回S34。
所述的S4中,当遇到松软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通电,轮胎通过第四电磁阀进行放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关闭,轮胎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所述的S4中,当遇到硬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对轮胎进行充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停止对轮胎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二电磁阀通电,空气弹簧通过第二电磁阀进行放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包括车身高度的升高,降低以及维持,并同时实现对车辆系统刚度的调节;2、充分结合空气悬架系统和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的优点,通过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可消除两套系统功能间的冲突,同时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3、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对管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简化,有利于车辆系统的安装成本控制以及车辆系统整体的集成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包含:气源1,其提供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空气弹簧5,其设置在车辆的车轴12上;空气弹簧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连接,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轮胎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车辆的轮胎6连接,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信号测量单元,其测量车辆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压力信息以及轮胎压力信息;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7,其分别与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轮胎气路以及信号测量单元连接,根据信号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信息,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
所述的气源1为车辆中的主气路系统。
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包含:第一电磁阀3,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第二电磁阀13,其进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对空气弹簧5进行放气。
所述的轮胎气路包含:第三电磁阀4,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轮胎6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第四电磁阀14,其进气端与所述的轮胎6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对轮胎6进行放气。
所述的信号测量单元包含:车身高度传感器9,其设置在车身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车辆当前的车身高度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其设置在所述的空气弹簧5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空气弹簧5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轮胎压力传感器11,其设置在所述的轮胎6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轮胎6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
所述的气源1与三通阀8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2,用于防止压缩空气的回流。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电子控制单元7接收由车身高度传感器9、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和轮胎压力传感器11分别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5的内部压力信息和轮胎6的内部压力信息;
S2、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低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以提高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3;
S3、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高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以降低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4;
S4、电子控制单元7判断当前路况是否需要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当前高度;如是,通过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充气,以及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以维持当前车身高度;如否,结束调节。
所述的S2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2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3;
S2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继续S24;如否,返回S21;
S2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2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6;
S2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提升至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提升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如否,返回S24。
所述的S3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3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3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3;
S3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继续S34;如否,返回S31;
S3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3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6;
S3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降低至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降低至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如否,返回S34。
所述的S4中,当遇到松软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维持在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所述的S4中,当遇到硬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维持在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也就是说,轮胎6和空气弹簧5可执行各自相应的功能,而不对车身高度造成影响。当车身高度由于轮胎6或者空气弹簧5的压力调节发生改变时,电子控制单元7则能够根据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到的当前车身高度信号,控制空气弹簧5或者轮胎6相应电磁阀的通断,对空气弹簧5或者轮胎6进行充气/放气操作,补偿由轮胎6或者空气弹簧5的压力变化而带来的车身高度的变化。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包括车身高度的升高,降低以及维持,并同时实现对车辆系统刚度的调节;2、充分结合空气悬架系统和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的优点,通过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可消除两套系统功能间的冲突,同时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3、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对管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简化,有利于车辆系统的安装成本控制以及车辆系统整体的集成控制。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5)
1.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采用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实现,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包含:
气源(1),其提供压缩空气;
空气弹簧(5),其设置在车辆的车轴(12)上;
空气弹簧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连接,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包含第一电磁阀(3)和第二电磁阀(13);
轮胎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车辆的轮胎(6)连接,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包含第三电磁阀(4)和第四电磁阀(14);
信号测量单元,包含车身高度传感器(9)、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和轮胎压力传感器(11),分别测量车辆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压力信息以及轮胎压力信息;
电子控制单元(7),其分别与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轮胎气路以及信号测量单元连接,根据信号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信息,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
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电子控制单元(7)接收由车身高度传感器(9)、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和轮胎压力传感器(11)分别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5)的内部压力信息和轮胎(6)的内部压力信息;
S2、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低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以提高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3;
S3、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高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以降低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4;
S4、电子控制单元(7)判断当前路况是否需要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当前高度;如是,通过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充气,以及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以维持当前车身高度;如否,结束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2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2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3;
S2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继续S24;如否,返回S21;
S2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2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6;
S2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提升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如否,返回S2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3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3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3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3;
S3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继续S34;如否,返回S31;
S3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3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6;
S3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降低至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如否,返回S3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中,当遇到松软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中,当遇到硬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92518.3A CN105059075B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92518.3A CN105059075B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59075A CN105059075A (zh) | 2015-11-18 |
CN105059075B true CN105059075B (zh) | 2017-03-15 |
Family
ID=54488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9251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59075B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590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1421A (zh) * | 2015-11-19 | 2016-02-24 | 成都九十度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油气悬挂装置 |
CN105539056B (zh) * | 2015-12-25 | 2019-03-19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用于起重机的空气悬架控制系统、方法和起重机 |
US20170225535A1 (en) | 2016-02-09 | 2017-08-10 | Hendrickson Usa, L.L.C. | User Selected Settings for Vehicle With Pneumatic Suspension and Tire Inflation System |
JP6445489B2 (ja) * | 2016-06-17 | 2018-12-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高制御システム |
CN109094305B (zh) * | 2018-08-27 | 2020-12-04 | 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 车用供气组件及其供气方法、配置有该供气组件的车辆 |
CN109591522B (zh) * | 2018-12-12 | 2020-12-01 | 山东省梁山神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商用车安全运行监测预警系统 |
CN110001338B (zh) * | 2019-03-18 | 2022-02-15 | 江苏大学 | 一种悬架系统及方法与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9826643D0 (en) * | 1998-12-04 | 1999-01-27 | Rover Group | Vehicle suspensions |
DE10322578B3 (de) * | 2003-05-20 | 2004-09-09 |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 Luftversorgungs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4135147B2 (ja) * | 2003-06-05 | 2008-08-20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高調整装置 |
JP2005254866A (ja) * | 2004-03-09 | 2005-09-2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制御装置 |
-
2015
- 2015-09-17 CN CN201510592518.3A patent/CN1050590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59075A (zh) | 2015-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59075B (zh) |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 |
CN106414121B (zh) | 用于对空气悬挂式机动车辆进行水平调节的方法 | |
CA2805057C (en) | Tire inflation system with discrete deflation circuit | |
US9358848B2 (en) | Device for adapting the tire pressure during travel | |
US7911332B2 (en) | Wheel having a controlled pressure and a pressure reservoir | |
EP2437952B1 (en) | Height control module, gas sp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 |
BR112019022513B1 (pt) | Sistema de inflação de pneu com base em carga para veículos de serviço pesado | |
US8868294B2 (en) | Adjustable hysteresis circuit for control of air suspension | |
CN110001338B (zh) | 一种悬架系统及方法与车辆 | |
CN104010847B (zh) | 机动车的空气悬挂设备 | |
CN105691141B (zh) | 一种用于商用车提升桥的电气联合控制制动系统 | |
CN205327194U (zh) | 一种车身刚度调节系统 | |
CN105090315B (zh) | 一种空气弹簧附加气室压力实时调节装置 | |
CN110126576B (zh) | 一种带提升桥空气悬架系统的气控制系统 | |
CN111006039A (zh) | 一种即时响应的汽车悬架充放气阀门装置 | |
CN105730156B (zh) | 一种调节轮胎压力的装置及汽车 | |
CN106427458A (zh) | 一种三轴客车轴荷分配控制系统 | |
US11787239B2 (en) | Inflation/deflation system | |
CN105889577A (zh) | 充放气控制阀 | |
CN105539417A (zh) | 一种软地面车辆行走机构 | |
CN116348318A (zh) | 一种悬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204659382U (zh) | 一种三轴客车空气悬架气路控制系统 | |
CN211875178U (zh) | 一种即时响应的汽车悬架充放气阀门装置 | |
CN115139719A (zh) | 悬架系统以及能够调整车高的车辆 | |
CN116834494A (zh) | 空气悬架系统及其空气供给单元、车辆及车辆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u Xiaoyuan Inventor after: Zhang Hui Inventor after: Li Wei Inventor after: Drama season Inventor before: Zhu Xiaoyu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Hui Inventor before: Li Wei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