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5007B - 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85007B CN104985007B CN201510444234.XA CN201510444234A CN104985007B CN 104985007 B CN104985007 B CN 104985007B CN 201510444234 A CN201510444234 A CN 201510444234A CN 104985007 B CN104985007 B CN 1049850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ing
- copper
- thickness
- strip
-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包括:获取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并根据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得到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厚度、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半厚度、初始上层带材的厚度、初始内层带材的半厚度和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半厚度,根据轧制复合的出入口厚度,得到道次压下率,通过建立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将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带入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的带头缺陷长度,由此,能够对复合带头的缺陷长度进行预测,进而大幅度的提升产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切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预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铝-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时,由于铝带较铜带质软,故铝带会率先发生变形,并沿轧制方向产生一定延伸,同时,由于轧制时,铜带的位置处于两层铝带之间,不与上下两轧辊直接接触,所以铜带在复合之前会有一定的相对滑移,这就需要对复合的带头缺陷长度进行预测。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使用的预测方法是没有理论依据的经验公式,可能会使复合带头的精度预测产量减小,或者带来不必要的切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能够对复合带头缺陷长度进行预测,进而大幅度的提升产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切损。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包括:
S1、获取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包括:
轧制待复合各带材的上层金属厚度H1、中层金属厚度H2和下层金属厚度H3,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厚度H0;
外层金属初始张力σ1i和内层金属初始张力σ2i;
现场轧辊半径R,辊面和铝铜的摩擦系数,m1和m2;
S2、根据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得到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厚度Hi=H1+H2+H3、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半厚度hi=Hi/2,初始上层带材的厚度h1i=H1、初始内层带材的半厚度h2i=H2/2,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半厚度h0=H0/2;
S3、根据轧制复合的出入口厚度,得到道次压下率r=(Hi-H0)/H0;
S4、建立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将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带入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的带头缺陷长度;
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通过下式计算,
△D=△E-△S
其中,△D为轧制复合的带头缺陷长度,△E为前外层金属延伸距离,△S为内层金属滑移距离;
所述前外层金属延伸距离△E,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xA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A1、A2和A3所对应的轧制咬入区入口的位置,xB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B1、B2和B3所对应的复合开始处以及内外金属共速处的位置,h1B为在xB处外层带材的半厚度,
所述内层金属滑移距离△S,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β0为轧制复合后外层与内层的厚度之比。
可选地,所述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A1、A2和A3所对应的轧制咬入区入口的位置xA,通过下式计算,
可选地,所述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B1、B2和B3所对应的复合开始处以及内外金属共速处的位置xB,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k2为内层带材变形抗力,pI为当x=xB在I区域的轧制压应力使得外层金属产生的屈服,为内层金属拉应力的积分常数,τm为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剪切应力;
所述当x=xB在I区域的轧制压应力使得外层金属产生的屈服pI,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BI=4k1,D1=2R(hiβi+h0-hi),EI=2R(-τ1-τm),τ1=k1m1,,为积分常数,k1为外层带材变形抗力,βi为轧制复合前外层与内层的厚度之比;
所述内层金属拉应力的积分常数通过下式计算,
所述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剪切应力τm,通过下式计算,
τm=k2m2。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包括:获取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并根据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得到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厚度、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半厚度、初始上层带材的厚度、初始内层带材的半厚度和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半厚度,根据轧制复合的出入口厚度,得到道次压下率,通过建立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将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带入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的带头缺陷长度,由此,能够对复合带头的缺陷长度进行预测,进而大幅度的提升产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切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铜铝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轧制1/2对称建模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轧制分区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I区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缺陷长度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II区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III区受力分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如下所述。
101、获取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
本步骤中,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铜铝复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下为两个轧辊,中间分别为铝-铜-铝三层金属,上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具体包括:
轧制待复合各带材的上层金属厚度H1、中层金属厚度H2和下层金属厚度H3,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厚度H0;
外层金属初始张力σ1i和内层金属初始张力σ2i;
现场轧辊半径R,辊面和铝铜的摩擦系数,m1和m2;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入口各金属卷的测厚仪测量得到将要复合的各个带材的厚度,上层金属厚度H1、中层金属厚度H2和下层金属厚度H3,根据入口张力检测,测量入口张力,包括外层金属初始张力σ1i和内层金属初始张力σ2i,根据轧制出口的厚度仪测量得到轧制复合的最终带材厚度H0,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轧辊半径R,以及辊面和铝铜的摩擦系数,m1和m2。
102、根据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得到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厚度Hi=H1+H2+H3、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半厚度hi=Hi/2,初始上层带材的厚度h1i=H1、初始内层带材的半厚度h2i=H2/2,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半厚度h0=H0/2。
本步骤中,应说明的是,由于轧制过程为一个完全对称的过程,所以可取三明治轧制上半侧为研究对象,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轧制1/2对称建模示意图,如图3所示,x轴为轧制的相反方向,y轴为竖直向上,初始的外层金属厚度为h1i,初始的内层金属半厚度为h2i,轧辊为R,轧制的接触弧长投影长度为l,经过轧制后的外层金属厚度为h10,终止内层金属半厚度为h20,σ1i和σ2i分别为初始外层和内层金属的拉应力,σ0为最终的复合带材拉应力。
103、根据轧制复合的出入口厚度,得到道次压下率r=(Hi-H0)/H0。
104、建立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将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带入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的带头缺陷长度。
本步骤中,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通过下式计算,
△D=△E-△S
其中,△D为轧制复合的带头缺陷长度,△E为前外层金属延伸距离,△S为内层金属滑移距离;
所述前外层金属延伸距离△E,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xA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A1、A2和A3所对应的轧制咬入区入口的位置,xB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B1、B2和B3所对应的复合开始处以及内外金属共速处的位置,h1B为在xB处外层带材的半厚度,
所述内层金属滑移距离△S,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β0为轧制复合后外层与内层的厚度之比。
进一步地,所述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A1、A2和A3所对应的轧制咬入区入口的位置xA,通过下式计算,
进一步地,所述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B1、B2和B3所对应的复合开始处以及内外金属共速处的位置xB,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k2为内层带材变形抗力,pI为当x=xB在I区域的轧制压应力使得外层金属产生的屈服,为内层金属拉应力的积分常数,τm为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剪切应力;
所述当x=xB在I区域的轧制压应力使得外层金属产生的屈服pI,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BI=4k1,D1=2R(hiβi+h0-hi),EI=2R(-τ1-τm),τ1=k1m1,为积分常数k1为外层带材变形抗力;
所述内层金属拉应力的积分常数通过下式计算,
所述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剪切应力τm,通过下式计算,
τm=k2m2。
具体地,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轧制分区示意图,如图4所示,结合图5所示的I区受力分析示意图,对于I区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如下力的平衡微分方程式,其中上层发生变形的区域为:
其中,p=p1+τ1tanθ1=pm,p为对应区域内的压应力,σ为对应区域内的拉应力,τ为对应区域内的剪切应力;
进一步地,上式可简化为:
进一步地,通过积分后该区域的压应力表示为:
其中,BI=4k1,EI=2R(-τ1-τm),DI=2R(hiβi+ho-hi),τ1=k1m1,τm=k2m2;
当x=xA在I区的轧制压应力可使得外层金属产生屈服,表示为:
其中,积分常数可表示为:
应说明的是,内层的金属屈服强度大于外层的金属,所以有pI+σ2i<2k2,因此,根据内部应力的情况得到的平衡微分方程表示为:
其中,p=p2=pm,τm=m2k2。
进一步地,上式简化为:
因此,内层金属的拉应力表示为:
在x=xA,根据边界条件得到内层金属的拉应力为初始拉应力,
其中,内层拉应力表达式中的积分常数为:
应说明的是,在x=xB处,轧制的压应力和拉应力能够达到内层金属的屈服强度,pI+σ2i=2k2;
进一步地,xB可通过下式计算,
进一步地,在xB的外层内存厚度比例可表示为:
进一步地,在两层金属都发生屈服后,则两金属发生复合并其厚度比值不再发生变化βo=βB,同时应注意的是,发生复合的两金属产生共速,表示为:
v1B=v2B
根据体积不变,有:
h2iv2i=h2Bv2B,h2i=h2B,v2i=v2B
内层金属在外层金属中间的滑落时间表示为:
进一步地,有:
根据金属秒流量相等原则有:
外层金属的平均速度为表示为:
因此,滑移距离可表示为:
如图4所示,金属到达B点后,复合过程即将开始,此时相对位移不会再发生,所以内层金属屈服前外层金属延伸距离为:
因此,复合带头的缺陷距离为: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缺陷长度示意图,如图6所示,由于延伸处外层的大部分压下已经发生,且内层金属在外层金属延长部分并不存在,所以,缺陷部分可以近似为此处的外层金属延伸距离和内层金属滑移距离之差。
图7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II区受力分析示意图,在II区域,三层金属已经发生复合过程,三层金属可被视为一整体,因此,II区的受力分析可表示为:
其中,p=p+τtanθ1。
进一步地,上式简化为:
进一步地,II区的压应力为:
其中,BII=4ko,EII=-2Rτ,DII=2Rho,τ=kom1。
当x=xB,pI=p∏,根据I区和II区在处的压应力连续,所以在II区的积分常数为:
图8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III区受力分析示意图,在III区域,最后三明治复合带材移动进入三区,由于此时带材线速度快于轧辊,所以为前滑区域,根据摩擦应力的改变,重新分析受力,有以下的平衡微分方程:
其中,p=p-τtanθ1;
进一步地,这个区域的压应力可表示为:
其中,BIII=4ko,EIII=2Rτ,DIII=2Rho,τ=kom1;
应注意的是,当x=xE=0压应力和前张力的关系为p+σo=2ko,xE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E1、E2和E3所对应的位置,即轧制咬入区出口;
因此,积分常数表示为:
最后应注意到的是,在中性角位置x=xDII区和III区的分界面处,压应力同时也相等,pII=pIII,于是中性角位置,表示为:
其中,xD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D1、D2和D3所对应的位置,即轧制中心面所在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通过轧制力学理论的分析能够预测三明治轧制时复合带头的缺陷长度的解析模型,能够对复合的带头缺陷长度进行预测,进而大幅度的提升产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切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所述铜铝三明治结构为铝-铜-铝三层金属,其特征在于,包括:
S1、获取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包括:
轧制待复合各带头的上层金属厚度H1、中层金属厚度H2和下层金属厚度H3,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厚度H0;
外层金属初始张力σ1i和内层金属初始张力σ2i;
现场轧辊半径R,辊面和铝铜的摩擦系数,m1和m2;
S2、根据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得到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厚度Hi=H1+H2+H3、轧制复合初始带材的半厚度hi=Hi/2,初始上层带材的厚度h1i=H1、初始内层带材的半厚度h2i=H2/2,轧制复合最终带材的半厚度h0=H0/2;
S3、根据轧制复合的出入口厚度,得到道次压下率r=(Hi-H0)/H0;
S4、建立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将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的参数带入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的带头缺陷长度;
所述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预测模型,通过下式计算,
ΔD=ΔE-ΔS
其中,ΔD为轧制复合的带头缺陷长度,ΔE为前外层金属延伸距离,ΔS为内层金属滑移距离;
所述前外层金属延伸距离ΔE,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xA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A1、A2和A3所对应的轧制咬入区入口的位置,xB为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B1、B2和B3所对应的复合开始处以及内外金属共速处的位置,h1B为在xB处外层带材的半厚度,
所述内层金属滑移距离ΔS,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β0为轧制复合后外层与内层的厚度之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A1、A2和A3所对应的轧制咬入区入口的位置xA,通过下式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接触弧投影直线上B1、B2和B3所对应的复合开始处以及内外金属共速处的位置xB,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k2为内层带材变形抗力,pI为当x=xB在I区域的轧制压应力使得外层金属产生的屈服,为内层金属拉应力的积分常数,τm为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剪切应力;
所述当x=xB在I区域的轧制压应力使得外层金属产生的屈服pI,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BI=4k1,D1=2R(hiβi+h0-hi),EI=2R(-τ1-τm),τ1=k1m1,,为积分常数,k1为外层带材变形抗力,βi为轧制复合前外层与内层的厚度之比;
所述内层金属拉应力的积分常数通过下式计算,
所述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剪切应力τm,通过下式计算,
τm=k2m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44234.XA CN104985007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44234.XA CN104985007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85007A CN104985007A (zh) | 2015-10-21 |
CN104985007B true CN104985007B (zh) | 2017-05-17 |
Family
ID=54296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44234.XA Active CN104985007B (zh) | 2015-07-24 | 2015-07-24 | 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850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9893B (zh) * | 2017-07-28 | 2019-08-13 | 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跟踪铝带材冷轧过程金属变形情况的验证方法 |
CN113465476B (zh) * | 2021-06-15 | 2022-09-06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多层金属轧制复合板变形协调性的评价方法 |
CN114472520B (zh) * | 2021-12-21 | 2024-06-25 | 西安理工大学 | 制备铝/铜/铝双金属复合板轧制组坯的方法 |
CN116984386B (zh) * | 2023-09-26 | 2023-12-08 | 太原理工大学 | Trb趋薄轧制过程中力能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88863A2 (de) * | 2003-06-20 | 2004-12-22 | ABB PATENT GmbH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optimierenden Regelung der Dickenqualität in einem Walzprozess |
WO2007010148A1 (fr) * | 2005-07-22 | 2007-01-25 |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Sas | Procede d'inspec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79981B1 (ko) * | 2010-07-14 | 2013-07-05 | 희성금속 주식회사 | 정밀층상복합소재 제조 시스템을 이용한 구리 니켈 정밀층상복합소재 제조 방법 |
-
2015
- 2015-07-24 CN CN201510444234.XA patent/CN1049850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88863A2 (de) * | 2003-06-20 | 2004-12-22 | ABB PATENT GmbH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optimierenden Regelung der Dickenqualität in einem Walzprozess |
WO2007010148A1 (fr) * | 2005-07-22 | 2007-01-25 |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Sas | Procede d'inspection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宝钢2030冷轧厚带头轧制控制过程的研究与改进;赵会平等;《宝钢技术》;20140831(第4期);第12-15页 * |
异步轧制铜/铝双金属复合板变形行为的研究;祖国胤等;《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31;第32卷(第5期);第675-678页 * |
铝-铜轧制复合工艺及界面结合机理;王小红等;《有色金属》;第21-24页;20070228;第59卷(第1期);第21-24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85007A (zh) | 2015-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85007B (zh) | 一种铜铝三明治轧制复合带头缺陷长度的预测方法 | |
Khosravifard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parameters affecting interface strength in Al/Cu clad bimetal rod extrusion process | |
Liu et al. | FE analysis of metal flow and weld seam formation in a porthole die during the extrusion of a magnesium alloy into a square tube and the effect of ram speed on weld strength | |
Hong et al. | A parametric study on forming length in roll forming | |
CN116078831B (zh) | 一种板带冷轧动态减薄生产过程中轧制力的计算方法 | |
CN103212585B (zh) | 薄板用热轧机的控制装置以及薄板用热轧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6391725B (zh) | 一种适用于冷轧过程轧制压力随轧制速度变化预报方法 | |
Ghassemali et al. | Optimization of axisymmetric open-die micro-forging/extrusion processes: An upper bound approach | |
CN116197254B (zh) | 一种带钢冷连轧过程轧制力预测方法 | |
CN105537269A (zh) | 一种连铸厚坯中心孔洞性缺陷轧合的控制方法 | |
Qamar et al. | Effect of shape complexity on ram pressure and metal flow in aluminum extrusion | |
Wang et al. |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of variable thickness rolling for 3D-profiled blank | |
Zhang et al. | Metal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loading forming process for rib-web component with unequal-thickness billet | |
Wang et al. | Variable thickness rolling of plates thick in the middle and thin on the sides | |
Sheikh et al. | An assessment of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for application to the roll-forming process | |
CN102581183B (zh) | 确定二维整体加载成形用不等厚坯料的方法 | |
CN107577900A (zh) | 一种分流模挤压非完全对称型材的纵向焊缝焊合质量的预测方法 | |
CN109877168B (zh) | 一种建立特厚板轧制力模型的方法 | |
CN104573314B (zh) | 一种预测多层焊焊接变形的方法 | |
JP2005153011A (ja) | 金属板の形状予測方法及び金属板の製造方法 | |
Chu et al. | Numerical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cold pilgering on cycle feed rate | |
CN102632173B (zh) | 确定二维局部加载成形用不等厚坯料的方法 | |
Zhu et al. | Calculation method and analysis of residual stress in the strip bending roller straightening process | |
De Pari Jr et al. | Numerical modeling of copper tube extrusion: Process and eccentricity analysis | |
CN103191927B (zh)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