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9133A - 运输船事故后货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运输船事故后货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33A
CN1049133A CN 90103784 CN90103784A CN1049133A CN 1049133 A CN1049133 A CN 1049133A CN 90103784 CN90103784 CN 90103784 CN 90103784 A CN90103784 A CN 90103784A CN 1049133 A CN1049133 A CN 1049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goods
huge
huge bag
freigh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01037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津材
于春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9010378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1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各类货船运输途中发生严重事故,如难以扑灭的 大火、船体损坏或沉船事故,使大量货物烧毁或掉进 (或流入)海中,造成货物损失,有些还同时污染海 水。本办法的特征在于从严重事故发生后,在规定的 限短时间内,将货物转移至巨型袋中暂时储存,待有 可继续航行适宜的货船(或本货船又被修复),再将货 物从巨型袋内转移至正常运输的货船上的方法。其 中包括液体、散装、集装箱货物等(也扩大到油田新钻 油井试喷和井喷事故)用巨型袋制造方法,及货船回 收装置制造方法。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些货船制造厂、软质(如塑料、橡胶等)巨型袋加工,油田钻井等部门。
货船运输途中,发生严重事故后,货物被烧毁或进入水中,造成货物损失,有不少还污染水域如原油,有毒化工原料,散装粮食,矿产资源以及重要设备等,采用本发明后,制造一些装置,在货船发生严重事故时(如难以扑灭的大火,不可免的沉船事故等),能将船上货物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如半小时、1小时、几小时、十几小时、几十小时内将货物转移至巨型袋中暂时储存。漂浮在水面上,待有可继续航行的货船(或本货船又被修复),再将货物由巨型袋内转移到货船上,对于装有重要货物的集装箱。可将集装箱装入巨型袋内,待严重事故发生时,可将袋密封。并向袋内充入适量气体或用其它办法使袋内产生一定量的气体,以达到漂浮在水面上的目的,也可分为上、下两层,使集装箱悬在水中,而上部起浮球作用,漂浮在水面上。
本发明所涉及的内容叙述如下。
一、巨型袋的制造方法:根据货船的吨位、货物种类不同(如原油、食用油、化工原料、散装粮食、集装箱等)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结构尺寸(应将容量参数标在巨型袋明显处),但应注意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
1液体和散装货物用巨型袋的制造方法;(以原油为例)
选用薄型软质便于折叠的(有些需要选用耐油、耐腐蚀、防火、无毒、食品用等)材料制造成袋状容器,牢度适宜(不要求巨型袋承受全部货物重量,但应承受海浪冲击,巨型袋无损伤),密封性能良好(可采用较大面积多次密封等方法),货物装御使用方便。
(1)巨型袋的进油软管应有足够的长度和一定的机械强度,其长度可从船上的输油管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型袋,并离开船有适当的距离(一般为几公尺至几十公尺,巨型袋容积愈大,进油软管也相应加长)。
进油软管的机械强度应考虑在向巨型袋输油过程中,可能同时有海浪冲击巨型袋、软管及其连接处应无损伤,正常工作。必要时也可用在软管上增加补强材料的方法以提高软管的机械强度(或用其它办法减少软管受力)。
在货船上或乘小船在水面上都很方便的将软管与货船、与巨型袋脱离,并将孔口可靠的密封(如用密封螺母等方法),以免巨型袋内货物外泄。
(2)为了在空中和水面上、白天和夜间便于寻找漂浮的巨型袋,在袋的上下两面可采用有明显的颜色和发光物质等方法(红色、橙黄色醒目、光线穿透力强易被发现)。
(3)为了防止巨型袋上面存有残液,为了便于将油(或散装货物)从巨型袋内排出和海浪可能将巨型袋上下翻转,可采用在巨型袋上下两面制成弧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的方法,以使原油或散装货物方便的流向最低货位。
(4)为了使散装货物在巨型袋内便于流动,开始时巨型袋内不宜有大量空气但随着巨型袋内货物的增加,一方面要考虑散装货物在袋内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袋的浮力,所以应向袋内注入适量气体进行调节(防止货物输入软管承受某些散装货物的重量)。
(5)巨型袋可以在上下两面都采用密封良好的排油(或排放其它液体货物、散装货物)的管口,可以乘小船容易的将其打开与外面的管道(或其它传输装置)接通和关闭。
(6)为了便于将巨型袋内的石油排放干净,可采用从排油管口备有一较硬质材料制成的管道,直抵巨型袋底部最低位置的方法,(需要时也可采用在局部制作一最低位置的方法,以便将油或其它贵重液体排放干净)。
(7)为了调节巨型袋内的空气量,巨型袋上下两面可采用通气管口,乘小船可方便地将其暂时打开并尽快关闭(防止海水进入管口),也可采用抽气的方法。
(8)为了使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型袋能够短距离的移动,也可采用补强腰带等方法。
(9)巨型袋可以制成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甚至更大,但集装箱用巨型袋则较小。
(10)对于油田新钻油井试喷和事故时,原油的回收用巨型储油袋,其结构、强度要求均可降低,如不考虑海浪冲击巨型袋会上下翻转,排油管口只需设在上面边缘处,巨型袋上特殊易寻找的颜色和发光物质以及补强腰带等都没有必要,几何形状也可大为简化,(可增加辅助支撑,以利输排油工作)
巨型袋进油软管长度,依现场实际需要而定(可设长、中、短三种规格),但管口尺寸、结构、材料应能方便地与原油喷出口密封和牢固地连接。
当井喷事故发生时,一方面注意对原油的回收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为了便于对井喷事故的处理,巨型袋进油软管与原油喷出口的连接口可用三通形状的接口等方法,三通可设有启闭方便的阀门。
当井喷事故持续时间较长,原油数量很大时,也可利用巨型袋的排管口(可设两个或多个)同时向另外的巨型袋排油并依次形成串联(或串并联)式储油袋群。
2集装箱用巨型袋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一般情况是一个集装箱配备一个巨型袋。袋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货物装船时,每个集箱下面放好一个巨型袋。二是在严重事故发生时将集装箱放在巨型袋上,然后将巨型袋把集装箱完全套好,严格密封,通过进气口向袋内充入气体或用其它办法使袋内产生气体,并使其漂浮。
对于较重要的货物,为减轻海浪对货物的冲击,巨型袋分上下两部分,集装箱装入下部巨型袋内密封后,在袋内注入(或用其它办法产生)适量气体,使其比重略大于水,并和起浮球作用的上部可靠的连接在一起。上部永远漂浮在水面上并有明显的颜色和发光物质,上下两袋的距离可分为长、中、短三档(注意三化)并将数字明显的标在上面的巨型袋上,以利打捞。
装有集装箱的巨型袋的制造,应采用韧性好的、强度高的材料,以防集装箱的棱角、毛边等处将巨型袋划破。(对集装箱的棱角、毛边也可采用贴橡胶板、贴泡沫塑料等办法,待本办法推广后,对集装箱的制造可增加一项外观要求,不得有尖角毛边等)。
套有巨型袋的集装箱,在起吊时,吊具和集装箱的箱体都不应损伤巨型袋(如采用包有弹性材料的钢带网袋等作吊具,以及巨型袋局部采用补强材料,集装箱下部垫有软质材料等方法)。
对于未装入集装箱的货物如车辆等所用巨型袋与集装箱用巨型袋同。
二、运输船货物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以运油船为例)
1在货船船体两侧、前、中、后部位适当的高度采用单或双层密封良好的舱门,舱门可以手动、电动、自动打开和关闭,巨型袋折叠后放入舱门内,巨型袋的进油软管和油船上的输油管连接良好。
2在货船发生严重故障(或事故),决定将货物迅速向巨型袋内转移时,根据货物重要性,在货船设计时,可分别采用将货物在上述规定的时间转移到巨型袋内,暂时安全储存。
巨型袋从舱门内也可以用绳索牵引的方法,将其送入水中,以防进油软管过分受力。
货物转移到巨型袋内的数量,根据巨型袋的容积,可用流量计等办法,手动自动控制。
货船输油管的一侧备有一只小管,用手动、电动启闭。根据不同需要通过该小管可分别注入一定量的空气、氮气、惰性气体等方法,对巨型袋内的货物进行保护和调节巨型袋的比重。
3巨型袋在适量的原油和气体注入袋内以后,在货船上可以手动、电动、自动将进油软管与货船的输油管脱离,并将巨型袋的进油软管密封(如用密封螺母等方法),也可乘小船在水面上将长进油软管与巨型袋分离,并将管口密封,以防巨型袋内货物外泄。
4如果货船的严重事故被排除,可以继续执行货运业务时,(或另一艘货船执行货物回收业务时)货船的一或两侧有密封良好的舱门,里面备有足够长的专用软管,可将巨型袋内的液体货物迅速转移到船舱内,(对于散装物可从巨型袋内转移至传输装置上,再输送至船舱内)。
5由于战争原因,人为的对货船进行严重伤害,此时对其货物仍然需要抢救回收,特别是对污染环境的货物,对转移到巨型袋内的货物,交战双方都不得对巨型袋进行损害,已经转移到巨型袋内的货物应属某个国际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应有国际公约保证,由某个国际组织负责指定打捞回收单位,并按规定对已回收的货物按比例进行分配给有关单位,包括交战双方和某个国际组织等。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货船运输中,由于各种严重事故造成货物损失,每年数字相当惊人,实在可惜,并且也严重的污染了海水,采用本方法以后,不但对货物可以回收,同时也减少了对海水的污染。

Claims (5)

1、货船运输,途中发生严重事故,如难以扑灭的大火、难以修复的撞船、触礁、不可免的沉船等,其货物也只有任其烧毁或进入海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从严重事故发生后,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被全部或部分转移至特制的巨型袋内,漂浮在水上,然后再将货物转移至正常工作的运输船上的方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液体或散装货物用巨型袋的制作方法在于,根据不同的货物选用不同的软质材料加工成不同规格的便于折叠的巨型袋,并设有一较长的软管,其长度为从货船上的货物输出管至漂浮在水上的与货船保持一定距离的巨型袋的货物输入管口,并使长软管与货船、巨型袋方便地进行连接、脱离、密封,以防袋内货物外泄。
应采用一种使液体或散装货物便于在巨型袋内流动的方法来设计巨型袋的几何尺寸和形状,以便于货物流入和排出巨型袋。
巨型袋的货物排出管口,采用固定或活动的(如用丝扣联接)较硬材料制成的货物排出管,并通入货物最低部位,以便将货物排净。
可采用上下两面重复设置货物排出管口的方法,以防海浪将巨型袋上下翻转。
在巨型袋上下两面用着有明显颜色和发光物质的方法,便于在水面上或在空中寻找漂浮的巨型袋。
如需巨型袋在水面上短距离的移动,可采用增加补强腰带等方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巨型袋的制造方法,也可用在油田钻井队井喷和试喷时,将原油暂时存储起来以待回收,其材料强度可大为降低,结构形状大可减化。因不需考虑海浪冲击,排油管口只需设在上面边缘处,发光物质及补强腰带也不需要,进油软管长度可根据现场需要而定。(可分为长、中、短三种规格)但管口尺寸、结构、材料应能方便地与原油喷出口密封和牢固地连接。
当井喷事故发生,也可采用一带有阀门的三通形状的特殊接口,以便于事故的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装箱用巨型袋的制造方法有两种,其一为普通型,即将集装箱放入巨型袋内,将袋密封,并向袋内注入(或用其它方法使袋内产生)气体。另外还可设置一个便于开关的气体排出管口,以调节袋内气体用。其二为精密型,分上下两部分。集装箱装入下部巨型袋密封后,在袋内产生(或注入)适量气体,使其比重略大于水,并和起浮球作用的上部连在一起,上部永远漂浮在水面上,并有明显的颜色和(或)发光物质。上下两袋的距离可分为长、中、短三档,用适当的方式将其牢固地连接。
为了防止集装箱的棱角、毛边等处将巨型袋损伤,装有集装箱的巨型袋应采用韧性好、强度高的材料,必要时还可采用局部补强的方法。
5、如权利要求1所述货船的制造方法,是在普通货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施,以达到严重事故时使船上货物转移,暂时储存、回收的目的。如在货船侧面前、中、后不同部位,设有密封良好的舱门,将液体或散装货物用巨型袋放入其中,舱门可手动、电动、自动打开和关闭。舱门内有货物排出管,一端与巨型袋的货物输入软管联接牢固,另一端对液体货物可将管道直通储液舱底部;而对散装物质,需通过其它传输装置使舱内货物进入货船的货物排出管,再流入巨型袋内。
对集装箱用巨型袋在船上的存放方法,应考虑取用方便,不妨碍其它作业,放在明显、固定的部位。
如果货船的严重事故被排除,可以继续执行货运业务时,在货船侧面另设密封舱门。对于液体货物,内有较长的软管,以便将货物直接从巨型袋转移至货船内。对于散装货物,可用直接、间接或辅助设施的方法(如传输带等),将货物由巨型袋转移至传输带,再移至货船舱内。
CN 90103784 1990-05-28 1990-05-28 运输船事故后货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491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0103784 CN1049133A (zh) 1990-05-28 1990-05-28 运输船事故后货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0103784 CN1049133A (zh) 1990-05-28 1990-05-28 运输船事故后货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33A true CN1049133A (zh) 1991-02-13

Family

ID=487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0103784 Pending CN1049133A (zh) 1990-05-28 1990-05-28 运输船事故后货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1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1273B (zh) 船只拆解装置及其方法
US9334617B2 (en) Pollution control vessel
JP2011057218A (ja) 遭難船用の救助船、船の救助方法、および救助船の応用
US3906880A (en) Oil recovery apparatus for a tanker
CN104386209A (zh) 一种砂舱型自卸式运砂船
TW211549B (zh)
JP3919531B2 (ja) 貨物漏れ防止装置及び方法
CN204432944U (zh) 一种砂舱型自卸式运砂船
CN1049133A (zh) 运输船事故后货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CN217779579U (zh) 一种环保浮力式液袋集装箱
US5337693A (en) Internal liners for oil tankers or barges to minimize oil spills
CN206856950U (zh) 一种内河水域垃圾回收溢油导控变体船
RU2649561C2 (ru)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е арктическое судно класса inf-2
CN110077742A (zh) 一种防污染浮力式液体集装箱及其应用
CN109835434A (zh) 一种快艇结构
CN115583436A (zh) 一种环保浮力式液袋集装箱
Brodie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cargo handling
CN107776827A (zh) 一种货物运输船
CN208485097U (zh) 一种海上油污存储装置
JPS58202188A (ja) コンクリ−ト構造物係岸製造用浮き設備
WO1979000128A1 (en) Rotating pontoon
CN218368171U (zh) 一种核燃料装卸船
CN117622377A (zh) 一种核燃料装卸船
Ghoos et al. CHAPTER 8 Berth and terminal design in general. Storage facilities and cargo-handling systems
Rosochowicz et al. Ecological floating do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