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870855B -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0855B
CN104870855B CN201280077998.4A CN201280077998A CN104870855B CN 104870855 B CN104870855 B CN 104870855B CN 201280077998 A CN201280077998 A CN 201280077998A CN 104870855 B CN104870855 B CN 104870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portion
dust cover
outer tube
engaging
suspen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79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0855A (zh
Inventor
川原大辅
石田胜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70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0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8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5/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 B60G15/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 B60G15/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 B60G15/06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the spring being arranged around the dam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8Covers for protection or appeara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30Spring/Damper and/or actuator Units
    • B60G2202/31Spring/Damper and/or actuator Units with the spring arranged around the damper, e.g. MacPherson strut
    • B60G2202/312The spring being a wound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3Fittings, brackets or knuckles
    • B60G2204/4308Protecting guards, e.g. for rigid axle damag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6/00Manufacturing; Treatments
    • F16F2226/04Assembly or fixing methods; methods to form or fashion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609Spring making
    • Y10T29/49613Spring making for human comf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悬架装置(10)包括:减震器(12),其具有缸筒外筒(18);防尘罩(16),其上部区域被固定于上支架(22)侧;螺旋弹簧(14),其环绕防尘罩(16)。缸筒外筒(18)具有被设置于该缸筒外筒(18)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第一卡合部(30),防尘罩(16)具有被设置于该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并且与第一卡合部(3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34)。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震器(12)的轴旋转而使被设置于缸筒外筒(18)的周围的第一卡合部(30)与被设置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第二卡合部(34)卡合。

Description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防尘罩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车辆用悬架装置,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悬架装置。车辆用悬架装置主要由减震器、螺旋弹簧、防尘罩构成。螺旋弹簧主要支撑车重并吸收冲击。此外,减震器会使螺旋弹簧的振动衰减。防尘罩对相对于减震器的缸筒外筒而露出或没入的活塞杆的周围进行覆盖,从而防止异物或灰尘附着于滑动部上。防尘罩的上部区域被固定于上支架侧,且下部区域被固定于缸筒外筒上并且实质性地对活塞杆进行覆盖,从而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被开放的类型相比而使防止异物与灰尘侵入的效果得到提高。
在将这样的悬架装置安装于车辆中的情况下,首先,将减震器与下摇臂侧连接,并且经由下绝缘体而将螺旋弹簧设置于被形成在减震器的缸筒外筒的周围的下弹簧座上。而且,例如,将与上支架一体化的防尘罩从活塞杆的上方插入螺旋弹簧与活塞杆之间,并将上支架与活塞杆的上端侧连接。之后,对螺旋弹簧进行压缩而使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下降至缸筒外筒的预定位置处,并且从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将手伸入且使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与沿着缸筒外筒的圆周而形成的托架嵌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202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近年来,尤其以高级车为中心而较多地采用一种双叉形臂式悬架。双叉形臂式悬架虽然具有各种长处但其结构复杂,从而与结构简单的支撑式悬架相比存在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变窄的倾向。因此,存在难以通过上述方式为了使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与缸筒外筒嵌合而将手伸入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来实施操作,进而难以提高操作效率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采用双叉形臂式悬架等那样的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较窄的悬架装置,也能够有效地实施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相对于缸筒外筒的卡止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其组装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包括:减震器,其具有缸筒外筒;防尘罩,其上部区域被固定于上支架侧;螺旋弹簧,其环绕所述防尘罩,所述缸筒外筒具有被设置于该缸筒外筒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第一卡合部。所述防尘罩具有被设置于该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并且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一卡合部被设置于缸筒外筒的周围的一部分处且第二卡合部被设置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因此在以对气缸外缸进行覆盖的方式而使防尘罩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在未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部分处使第二卡合部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二卡合部从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区域通过。而且,例如,通过使防尘罩围绕缸筒外筒的轴旋转,从而能够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并且能够将防尘罩的下部区域卡止在缸筒外筒上。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卡合部在所述缸筒外筒的周围被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二卡合部在所述防尘罩的周围被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圆周方向宽度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圆周方向间隔相比而较窄,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圆周方向宽度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圆周方向间隔相比而较窄。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多个第二卡合部相对于多个第一卡合部而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且从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区域通过。其结果为,能够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在多个部分处卡合而使卡止状态稳定。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对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的圆周方向上的卡合位置进行限制的抵接部。根据该方式,通过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直至与抵接部抵接,从而能够容易地确认出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是否被充分地实施。此外,使卡合时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会提高卡合的可靠性。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防尘罩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对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的所述减震器在轴向上的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定位部件例如能够以围绕轴的方式而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与防尘罩的内周壁上,在将所述定位部件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上的情况下,能够将其形成于相对于缸筒外筒的端部而与第一卡合部相比靠减震器的轴向内侧处。同样地,在将定位部件形成于防尘罩的内周壁上的情况下,能够将其形成于相对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而与第二卡合部相比靠减震器的轴向内侧处。定位部件也可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或防尘罩的内周壁的整个圆周上。此外,在将定位部件形成于缸筒外筒的外周壁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所述定位部件形成在气缸外缸的外周壁的全周上,而是将其选择性地形成于未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部分处。同样地,在将定位部件形成于防尘罩的内周壁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所述定位部件形成在防尘罩的内周壁的整个圆周上而选择性地形成于未形成有第二卡合部的部分处。根据该方式,在以对缸筒外筒进行覆盖的方式而使防尘罩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即,使第二卡合部在减震器的轴向上从未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的部分通过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实施缸筒外筒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的定位,并且能够在该状态下实施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
本发明的另外的方式为车辆用悬架装置组装方法,该方法为,包括具有缸筒外筒的减震器、防尘罩、螺旋弹簧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所述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在所述减震器的周围配置所述螺旋弹簧的工序;将所述防尘罩从所述减震器的轴向插入至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螺旋弹簧之间的工序;通过使所述防尘罩围绕所述减震器的轴旋转以使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工序,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被设置于所述缸筒外筒的周围的一部分处,所述第二卡合部被设置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
根据该方式,即使缸筒外筒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不直接接触,也能够使防尘罩在减震器的轴向上移动,之后,通过围绕减震器的轴旋转,从而能够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进而将缸筒外筒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卡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有效地进行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于缸筒外筒的卡止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其组装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外观图,(b)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2为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减震器的立体图。
图3为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立体图。
图4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明图,图4(b)为卡合部分的剖视图,图4(c)为防尘罩的卡合部分的外观图。
图5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明图,图5(b)为卡合部分的剖视图,图5(c)为防尘罩的卡合部分的外观图。
图6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抵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a)为对抵接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b)为对抵接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为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为对为了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时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相位吻合而能够利用的位置标记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附图的说明中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即,防尘罩的下部区域被卡止在减震器的缸筒外筒上,并实质性地对减震器的活塞杆的一部分进行密封。防尘罩的下部区域与缸筒外筒的卡合能够通过使防尘罩围绕减震器(缸筒外筒)的轴进行旋转而实现。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结构特别适合于车辆用悬架装置所包括的螺旋弹簧的线间间隙存在变窄的倾向的双叉形臂式悬架,但也可适用于其他的类型、例如支撑式悬架中。
图1(a)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以下,简称为悬架装置)10的外观图,图1(b)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10的概要剖视图。悬架装置10主要由减震器12、螺旋弹簧14、防尘罩16构成。减震器12的下端部与未图示的下摇臂连接,相对于减震器12的缸筒外筒18的上端侧而露出或没入的活塞杆20的上端与上支架22连接。被形成于缸筒外筒18的周围的下弹簧座24经由省略了图示的下绝缘体而对螺旋弹簧14的下端进行支承。螺旋弹簧14的上端经由上绝缘体26而与上支架22的下表面抵接。螺旋弹簧14主要具有支撑车重并吸收冲击的功能。此外,减震器12具有使螺旋弹簧14的振动衰减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16例示了其上部区域与上绝缘体26被一体化的示例。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防尘罩与上绝缘体分体形成,并且将防尘罩的上部区域与上支架22侧连接,或者将防尘罩的上部区域夹在上绝缘体或螺旋弹簧14与上支架22之间并固定,或者将防尘罩的上部区域夹入弹跳限位器(bound stopper)28的压入部中。防尘罩16例如由热塑性高弹体(橡胶等)或合成树脂等形成,且例如具有手风琴风箱形状。另外,弹跳限位器28被配置在防尘罩16的内部且上支架22的下表面侧,并能够由聚氨酯材料或橡胶材料等形成。
图2为构成悬架装置10的减震器12的立体图。如上所述,在减震器12的缸筒外筒18的周围固定有对螺旋弹簧14进行支承的下弹簧座24。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震器12上且在与下弹簧座24相比靠上侧且在缸筒外筒18的周围一部分处设置有第一卡合部30。在图2的示例的情况下,第一卡合部30被形成有四个且大致为相等间隔(四个之中可观察到三个),即以90°间隔且在缸筒外筒18的外周壁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图2的情况下,例如在金属制的筒状的碰撞盖32上一体地形成有四个第一卡合部30,且通过将碰撞盖32安装于缸筒外筒18上,从而在缸筒外筒18的周围形成多个第一卡合部30。
图3为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立体图。在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内周壁的周围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可与第一卡合部30卡合的第二卡合部34。在图3的情况下,形成有与图2的第一卡合部30相同数目的第二卡合部34。第二卡合部34以在防尘罩16的内周壁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如上文所述,防尘罩16可通过树脂成型的方式制成。因此,通过在防尘罩16的表面形成凹部34a,从而使该凹部34a成为向内周侧突出的第二卡合部34。
另外,如图2、图3所示,第一卡合部30的圆周方向宽度A1被形成为,与第二卡合部34的圆周方向间隔B2相比而较窄。此外,第二卡合部34的圆周方向宽度B1被形成为,与第一卡合部30的圆周方向间隔A2相比而较窄。因此,通过以防尘罩16的下端区域对气缸外缸18的上端侧进行覆盖的方式而使防尘罩16在减震器12的轴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二卡合部34能够从相邻的第一卡合部30与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而且,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震器12(缸筒外筒18)的轴旋转,从而能够使第一卡合部30的下表面与第二卡合部34的上表面相面对并卡合。
参照图4(a)至图4(c)以及图5(a)至图5(c)对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前后的状态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明确第二卡合部34的形成位置,而在图4(a)、图5(a)中对第二卡合部34标注影线。图4(a)至图4(c)为对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明图。如上所述,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16围绕轴旋转而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因此,首先,如图4(a)所示,需要设为第二卡合部34通过相邻的第一卡合部30与第一卡合部30之间的状态。即,如图4(b)所示,需要预先使从缸筒外筒18的上方向箭头H方向插入的防尘罩16的第二卡合部34向缸筒外筒18的第一卡合部30的下侧可靠地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卡合部34从相邻的第一卡合部30与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了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在防尘罩16上形成有如下的定位部件36,所述定位部件36与第一卡合部30抵接而在减震器12的轴向上对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b)、图4(c)所示,定位部件36为表示通过设置使防尘罩16的外壁面向内侧凹陷的凹条槽36a而形成的示例。该定位部件36被形成在与第二卡合部34的形成位置相比靠上部区域侧,且优选为在形成与第一卡合部30的厚度尺寸相比而稍宽的轴向间隙的位置处。通过形成定位部件36,从而在将防尘罩16从减震器12的轴向上方插入并覆盖缸筒外筒18的情况下,只需插入至第一卡合部30的上表面与定位部件36的下表面抵接为止即可,由此即使不特别注意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也能够容易地确定两者的位置。换言之,即使在难以目视观察到插入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卡合部30与定位部件36之间的抵接感而视作相对位置正确。另外,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定位部件形成于缸筒外筒18侧。在该情况下,定位部件被形成在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相比靠缸筒外筒18的轴向内侧处,并且通过与通过相邻的第一卡合部30之间的第二卡合部34的下表面抵接,从而具有相同的效果。虽然定位部件形成在防尘罩16侧或缸筒外筒18侧中的任意一方处即可,但也可以形成在上述两处。
图5(a)至图5(c)为对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a)为从下面观察卡合部分的说明图。如图4(b)所示,由于第一卡合部30向图中箭头H方向被插入且直至与定位部件36抵接为止,因此第二卡合部34位于减震器12的轴向上且在第一卡合部30的下侧。因此,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震器12的轴例如箭头M方向旋转而使第二卡合部34旋入第一卡合部30的下表面,从而使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在减震器12的轴向上被卡止于缸筒外筒18上,进而使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被固定在减震器12上。
另外,对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的定位部件36也可以仅形成于防尘罩16的内周面且未形成有第二卡合部34的部分处,也可以形成于防尘罩16的内周面的整个圆周上。在将定位部件36形成于防尘罩16的内周面的整个圆周的情况下,如图5(b)、图5(c)所示,能够通过第二卡合部34与定位部件36而在形成有第二卡合部34的部分中形成收纳第一卡合部30的槽结构38。通过采用将第一卡合部30滑动插入至槽结构38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时的卡合感、卡合稳定性。另外,在形成槽结构38的情况下,优选为,以槽结构38中的第一卡合部30的收纳开始侧的槽宽度(减震器12的轴向上的宽度)与收纳结束侧的槽宽度相比而变宽的方式而设置锥部(taper),以使第一卡合部30在防尘罩16进行旋转的情况下易于收纳于槽内。例如,如图5(c)所示,将第一卡合部30的收纳开始侧的第二卡合部34的端部区域形成为向防尘罩16的端面侧倾斜。如此,通过将槽结构38设为锥状,从而即使在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稍微偏移,也能够容易地使第一卡合部30进入槽结构38内,由此实现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卡合操作性。
另外,在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的情况下且在使防尘罩16以超过所需的程度而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16的第二卡合部34上,形成有对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时的旋转方向(圆周方向)上的卡合位置进行限制的抵接部40。图6(a)、图6(b)为对第一卡合部30与抵接部40抵接的前后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抵接部40例如能够在槽结构38中以在第一卡合部30的承接结束侧的第二卡合部34上向减震器12的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即使在未形成槽结构38的情况下,即在第二卡合部34的形成位置处未形成定位部件36的情况下,也在第二卡合部34处形成了抵接部40。通过形成抵接部40,从而能够防止在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时,因过度旋转防尘罩16而解除卡合的情况。此外,通过第一卡合部30与抵接部40抵接而使防尘罩16的旋转结束,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操作上的产品间的误差。另外,也可以在使防尘罩16旋转而使第一卡合部30移动的情况下,在槽结构38内或第二卡合部34的上表面设置吻合部,所述吻合部可使第一卡合部30越过突起部而获得吻合感。通过设置抵接部40或吻合部,从而能够使操作者容易地识别出防尘罩16的旋转操作结束的情况。即,在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的组装操作过程中,即使在难以目视观察到缸筒外筒18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抵接感与吻合感来使操作者识别出卡合操作结束。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例示了在第二卡合部34侧形成抵接部40的示例,但在缸筒外筒18侧(第一卡合部30侧)形成抵接部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图7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首先,在减震器12的周围配置螺旋弹簧14。在该情况下,螺旋弹簧14以自然状态下的长度并经由下绝缘体而被支承在下弹簧座24上。接下来,例如,利用弹簧压缩装置44(仅图示头部分)而将螺旋弹簧14朝向下弹簧座24进行预定量压缩。接下来,将防尘罩16从减震器12的轴向上方插入至缸筒外筒18与螺旋弹簧14之间。此时,设为防尘罩16不与第一卡合部30和第二卡合部34成为相同相位。即,需要在第一卡合部30和第二卡合部34与减震器12在轴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处插入。因此,优选为预先形成识别结构,以易于了解第一卡合部30的相位与第二卡合部34的相位。
例如,如图7所示,在将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安装在减震器12上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例如预先将活塞杆20的上端形状设为如下的形状,即,在两个部位处设置倒角部20a的形状。而且,能够预先设为在与该平行的倒角部20a对应的位置处、和与相对于倒角部20a而偏移了90°相位的曲面部20b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卡合部30。此外,预先在上支架22上也形成了与倒角部20a以及曲面部20b对应的形状的插穿口。通过该结构而能够确定将活塞杆20(减震器12)插入至上支架22的插穿口时的相位(可旋转180°)。而且,作为组装操作的准备,例如预先使活塞杆20的倒角部20a的位置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另一方面,预先在上支架22上且在相对于与活塞杆20的倒角部20a对应的部分而偏移了45°相位的位置处形成第二卡合部34。
而且,在对悬架装置10进行组装的情况下,例如以使减震器12的活塞杆20的上端的倒角部20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箭头P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如此,通过以倒角部20a作为基准来对减震器12进行配置,从而相对于操作者而言第一卡合部30的位置始终为固定。在该状态下,以与活塞杆20的上端形状一致的方式而对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的插穿口进行定位并实施插入操作。其结果为,能够使第二卡合部34以相对于第一卡合部30而偏移了45°相位的状态而被插入,并且使第二卡合部34在不与第一卡合部30接触的条件下从相邻的两个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
此外,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在上支架22的上表面上例如以90°间隔而形成位置标记42。该位置标记42预先标注在上支架22上,例如相对于与活塞杆20的倒角部20a对应的部分而偏移了45°相位的位置处。而且,预先使位置标记42的形成位置与第二卡合部34的形成位置的相位一致。另一方面,作为减震器12的组装操作的准备,例如预先使活塞杆20的倒角部20a的位置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对应。
而且,在对悬架装置10进行组装的情况下,例如以使减震器12的活塞杆20的上端的倒角部20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箭头P的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如此,通过以倒角部20a作为基准来对减震器12进行配置,从而相对于操作者而言第一卡合部30的位置始终为固定。在该状态下,以与活塞杆20的上端形状一致的方式而对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的插穿口进行定位并实施插入操作。其结果为,能够使第二卡合部34以相对于第一卡合部30而偏移了45°相位的状态而被插入,并且使第二卡合部34在不与第一卡合部30接触的条件下从相邻的两个第一卡合部30之间通过。
另外,为了使操作者识别出第一卡合部30的位置而在图8中使活塞杆20的形状具有特征,但也可以与上支架22同样地形成位置标记。此外,由于在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插入前能够决定第一卡合部30相对于操作者的位置,因此位置标记也可以形成于缸筒外筒18的表面等其他部分处。位置标记42可以是能够通过颜色而识别的标记,也可以是能够通过凹凸等表面形状而识别的标记。此外,虽然图8中的位置标记42以与第二卡合部34的数目对应的方式形成,但位置标记42也可以为一个。另外,活塞杆20的上端部的形状与第一卡合部30的形成位置的关系、上支架22的插入口的形状与第二卡合部34以及标记42的形成位置的关系,只要是以第二卡合部34不与第一卡合部30接触的方式而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卡合部30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可。因此,在对悬架装置10进行组装的情况下,无需一定要以使活塞杆20的倒角部20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的方式进行组装。例如,也可以使位置标记42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的位置关系来对减震器12与上支架22进行配置。通过以此方式实施组装时的配置从而使位置标记42成为组装操作的基准,因而能够提高作用效率并且能够提高插入时的可靠性。
在第一卡合部30与上述的定位部件36抵接为止而结束了防尘罩16的插入后,通过使防尘罩16围绕减震器12的轴而旋转预定角度,从而使被设置于缸筒外筒18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第一卡合部30与被设置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周围的一部分处的第二卡合部34卡合。例如,将防尘罩16以使图8中的位置标记42a移至操作者面前侧(箭头P的位置)的方式而旋转。通过该旋转而使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卡合,从而使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被卡止于缸筒外筒18上。在将活塞杆20插入上支架22时位置标记42处于操作者面前侧的情况下,通过从该位置以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从而能够完成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的卡合。此外,在未标注有位置标记42的情况下,例如以使倒角部20a旋转预定角度的方式而使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上支架22旋转。
如上所述,防尘罩16的插入操作因第一卡合部30与定位部件36抵接的情况下的抵接感而视作结束。此外,防尘罩16的旋转操作因第一卡合部30与抵接部40抵接的情况下的抵接感而视作结束。此外,防尘罩16的旋转操作也能够基于倒角部20a的旋转角度与位置标记42的旋转角度而视作结束。因此,即使在缸筒外筒18的上部区域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难以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完成卡合操作。此外,即使在难以目视观察到缸筒外筒18的上部区域与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操作时的抵接感而容易地确认出操作的完成。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实施防尘罩16的下部区域相对于缸筒外筒18的卡止操作。
另外,虽然在图4(a)等所示的示例中例示了将第一卡合部30以及第二卡合部34的数目设为四个的示例,但也可适当地变更该数目,例如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五个、六个等,其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将第一卡合部30以及第二卡合部34的数目设为偶数并设为左右对称形状则具有易于成形的优点。尤其是,在形成防尘罩16时一体地形成第二卡合部34的情况下,左右对称形状更易于获得形状稳定性。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形成于缸筒外筒18上的第一卡合部30设为从缸筒外筒18的外壁向外方突出的形状、且将形成于防尘罩16上的第二卡合部34设为从防尘罩16的内壁向内方突出的形状的示例。该形状为一个示例,只要第一卡合部30与第二卡合部34通过防尘罩16与缸筒外筒18(减震器12)的相对旋转而卡合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缸筒外筒18的外壁上形成卡合部呈朝向内侧的截面C形状的第一卡合部,且在防尘罩16的外壁上形成向外方突出的第二卡合部,并且使双方的卡合部卡合。在该情况下,具有易于目视观察卡合部分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例示了将第一卡合部30形成于碰撞盖32上且安装于缸筒外筒18上的示例。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卡合部30直接形成于缸筒外筒18的外壁上,其也能够获得与图2的结构相同的效果。此外,如图3所示,例示了将第二卡合部34与防尘罩16的内壁一体形成的示例。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采用将第二卡合部34另外形成且与防尘罩16一体化的方式,其也能够获得与图3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基于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的改变。各个附图所示的结构为用于对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结构,只要是能够达成相同作用的结构,也可实施适当的改变,并能够取得相同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车辆用悬架装置中,尤其可用于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相对于缸筒外筒而卡止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中。
符号说明
10悬架装置;12减震器;14螺旋弹簧;18缸筒外筒;30第一卡合部;34第二卡合部;36定位部件;38槽结构;40抵接部。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悬架装置,包括:
减震器,其具有缸筒外筒;
防尘罩,其上部区域被固定于上支架侧;
螺旋弹簧,其环绕所述防尘罩,
所述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缸筒外筒具有被设置于所述缸筒外筒的周围的多个第一卡合部,
所述防尘罩具有:
定位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抵接而对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
多个第二卡合部,其被设置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且向内周侧突出,
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圆周方向宽度被形成为,与邻接的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圆周方向间隔相比而较窄,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圆周方向宽度被形成为,与邻接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圆周方向间隔相比而较窄,
通过使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进行旋转而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在轴向上被卡止于所述缸筒外筒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在所述防尘罩中被形成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上侧,
所述第一卡合部被配置于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轴向间隙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被形成于所述防尘罩的内周面的整个圆周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上表面相面对,从而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对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时的圆周方向上的卡合位置进行限制的抵接部。
6.一种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悬架装置包括:具有缸筒外筒的减震器、防尘罩、螺旋弹簧,
所述缸筒外筒具有:被设置于所述缸筒外筒的周围的多个第一卡合部,
所述防尘罩具有:
定位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抵接而对所述缸筒外筒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
多个第二卡合部,其被设置于所述防尘罩的下部区域的周围且向内周侧突出,
所述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
在所述减震器的周围配置所述螺旋弹簧的工序;
将所述防尘罩从所述减震器的轴向上方插入至所述减震器与所述螺旋弹簧之间直至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抵接为止的工序;
使插入后的所述防尘罩围绕所述减震器的轴旋转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上表面相面对的工序。
CN201280077998.4A 2012-12-26 2012-12-26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70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08327 WO2014102861A1 (ja) 2012-12-26 2012-12-26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及び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の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0855A CN104870855A (zh) 2015-08-26
CN104870855B true CN104870855B (zh) 2017-04-26

Family

ID=51020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799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70855B (zh) 2012-12-26 2012-12-26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46647B2 (zh)
EP (1) EP2940343B1 (zh)
JP (1) JP5924422B2 (zh)
CN (1) CN104870855B (zh)
WO (1) WO20141028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4580B2 (ja) * 2013-03-22 2016-10-1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組立体
JP6160583B2 (ja) * 2014-09-16 2017-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FR3027083B1 (fr) * 2014-10-09 2016-12-0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protection pour amortisseur hydraulique comportant des decoupes pour une sangle de compression
WO2016072426A1 (ja) * 2014-11-04 2016-05-12 Kyb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カバー部材
JP6484150B2 (ja) * 2015-09-15 2019-03-13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CN106763434A (zh) * 2015-11-24 2017-05-31 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振器支承盖组件
US10618366B2 (en) * 2016-07-08 2020-04-14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Vehicle air strut with twist lock closure cover
DE102016220747A1 (de) * 2016-10-21 2018-04-26 Thyssenkrupp Ag Steinschlagschutz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und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Steinschlagschutz für Kraftfahrzeuge
WO2020090273A1 (ja) * 2018-10-30 2020-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マウント取付構造およびダンパマウント
JP7157648B2 (ja) * 2018-12-17 2022-10-20 Kyb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7389447B2 (ja) * 2019-05-14 2023-11-30 株式会社エッチ・ケー・エス 油圧緩衝器
CN110848315A (zh) * 2019-11-28 2020-02-2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立柱总成及车辆
US11267305B2 (en) * 2019-12-09 2022-03-0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Double rolling lobe crimpless guide tube
CN111425548A (zh) * 2020-04-07 2020-07-17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滑柱总成结构及汽车
US20230191865A1 (en) * 2021-12-20 2023-06-2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Airspring gaiter with sliding joint
US20230349441A1 (en) * 2022-05-02 2023-11-0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Internal snapping gait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40808C1 (de) * 1994-11-15 1996-02-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chutzrohr für die Kolbenstange eines Schwingungsdämpfers
DE102010018044A1 (de) * 2010-04-23 2011-10-27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Anschlagkappe
CN202418401U (zh) * 2012-01-20 2012-09-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顶端部件的装配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ZA711109B (en) * 1970-03-03 1972-03-29 Girling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s
US4529213A (en) * 1983-09-12 1985-07-16 Daystar, Inc. Boot structure
JPH0434260Y2 (zh) 1986-06-17 1992-08-14
JPH02132147U (zh) * 1988-12-16 1990-11-02
US4969542A (en) * 1989-07-17 1990-11-1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ust shield for a damper
JPH0463863U (zh) * 1990-10-12 1992-05-29
DE9109020U1 (de) * 1991-07-22 1991-10-17 Fichtel & Sachs Ag, 8720 Schweinfurt Zylinderrohrendkappe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DE4139131A1 (de) * 1991-11-28 1993-06-03 Fichtel & Sachs Ag Schutzeinrichtung fuer die kolbenstange eines schwingungsdaempfers
JPH0653838U (ja) 1992-12-28 1994-07-2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用のダストカバーブーツ
JPH0682446U (ja) 1993-05-10 1994-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ダンパー
DE19641728C2 (de) * 1996-10-10 2002-06-27 Zf Sachs Ag Federbein mit einer Schutzbalgbefestigung
US6042092A (en) * 1996-12-06 2000-03-28 Inoac Corporation Bellows cylinder
JP3555918B2 (ja) * 1997-01-17 2004-08-18 株式会社資生堂 蓋体の係合構造
US5954168A (en) * 1997-05-28 1999-09-21 American Showa, Inc. Dust cover for shock absor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11294511A (ja) 1998-04-10 1999-10-29 Unisia Jecs Corp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02310216A (ja) 2001-04-13 2002-10-23 Showa Corp 油圧緩衝器のダストカバー構造
DE10144164C1 (de) * 2001-09-08 2003-06-12 Zf Sachs Ag Federbein mit einem Anschlagpuffer
DE10253221B3 (de) * 2002-11-15 2004-08-26 Zf Sachs Ag Haltekappe für einen Schutzbelag
DE102004021497A1 (de) * 2004-04-30 2005-12-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Federbeinstützlager
JP4584780B2 (ja) * 2005-06-15 2010-11-2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形態保持構造
JP5085485B2 (ja) * 2008-09-26 2012-11-2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組付構造
JP2012154355A (ja) * 2011-01-21 2012-08-16 Showa Corp 油圧緩衝器のダストカバー構造
JP5613280B2 (ja) * 2013-03-22 2014-10-2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
JP6004580B2 (ja) * 2013-03-22 2016-10-1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ダストカバー組立体
US9394962B2 (en) * 2013-09-12 2016-07-19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Dust cov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40808C1 (de) * 1994-11-15 1996-02-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chutzrohr für die Kolbenstange eines Schwingungsdämpfers
DE102010018044A1 (de) * 2010-04-23 2011-10-27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Anschlagkappe
CN202418401U (zh) * 2012-01-20 2012-09-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顶端部件的装配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24422B2 (ja) 2016-05-25
EP2940343A4 (en) 2015-12-16
EP2940343B1 (en) 2022-03-23
JPWO2014102861A1 (ja) 2017-01-12
EP2940343A1 (en) 2015-11-04
US9446647B2 (en) 2016-09-20
US20150328947A1 (en) 2015-11-19
CN104870855A (zh) 2015-08-26
WO2014102861A1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0855B (zh) 车辆用悬架装置以及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组装方法
KR102116286B1 (ko) 스트럿 베어링
US8070144B2 (en) Assembly guide for vehicle spring and method
US20160146253A1 (en) Seal for strut bearing
JP5912621B2 (ja) 懸架装置およびダストカバーの保持部材
EP1241074A2 (en) Torque sensor for vehicle
KR20060094058A (ko) 보호 슬리브를 구비한 피스톤-실린더 장치
CN108019454A (zh) 防振装置
US7419147B2 (en) Device for blocking a suspension strut of a motor vehicle
US9874262B2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a shock absorber
CN113586644A (zh) 阻尼器设备以及用于装配阻尼器设备的方法
JP6574107B2 (ja) フィルタ装置
KR102490271B1 (ko) 휠 캐리어와 섀시의 링크를 연결하기 위한 배열체
WO2015199022A1 (ja) スラスト滑り軸受
KR102063533B1 (ko) 서스펜션용 스트러트 베어링 어셈블리
JP2009174609A (ja)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KR102105643B1 (ko) 토크 센서 장치
CN113389808A (zh) 支撑杆轴承及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
KR20190090310A (ko) 차량용 현가 장치
JP2024176855A (ja) 緩衝器及び緩衝器の製造方法
KR20100106733A (ko) 부시 일체형 튜브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0001960A (ja) 防振ブッシュ
JP2024154296A (ja) キャップ、緩衝装置
KR20140061652A (ko) 차량용 서스펜션 스트럿 장치 및 그 장착 방법
JP2007154977A (ja) シリン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