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3703B - 终端装置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13703B CN104813703B CN201380060843.4A CN201380060843A CN104813703B CN 104813703 B CN104813703 B CN 104813703B CN 201380060843 A CN201380060843 A CN 201380060843A CN 104813703 B CN104813703 B CN 1048137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terminal installation
-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device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during macro-diversity or soft handof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54—Signalisation aspects of the TPC commands, e.g. frame structure
- H04W52/58—Format of the TPC b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装置,能向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发送信号,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或者所述第2通信装置相关的信息;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信息来切换用于发送信号的最大聚类数;以及发送部,其利用所述控制部切换后的最大聚类数来发送信号,所述控制部在基于所述信息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和基于所述信息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最大聚类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2年11月22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256727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随着大容量通信的需求增加而传输频带的宽带化不断进步,伴随于此可使用的无线频率资源的窘迫却成为问题。为了提高受限的无线频率资源中的频率利用效率,虽然基于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技术的通信容量增加被视为有效,但是从装置规模的问题出发,天线根数的增加却存在界限。
为此,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等中除了将小区形成为相同规模的宏基站分别覆盖不同的通信区的现有的蜂窝系统之外,还研究了通过在小区内重新配置通信区比宏基站小的微微基站来形成新的小区,由此来细分每个基站的通信区,谋求通信容量的增大(以后,将宏基站所形成的小区称作宏小区,将微微基站所形成的小区称作小型小区)。作为一例,当在小区内形成有小型小区的宏小区之中存在多个终端装置的情况下,宏基站对于位于小型小区内的终端装置发出使该终端装置与微微基站连接的指示。接受到指示的终端装置通过与微微基站连接,从而能够将宏基站所涉及的加载卸载到微微基站,结果能够增加宏小区内的所有终端装置的发送机会。
一般而言,在蜂窝系统中,在要求小型化的终端装置中功率放大器的性能受限。为此,在上行链路(uplink)中,为了谋求效率高的线性放大,发送信号要求PAPR(Peak toAverage Power Ratio;峰均功率比)尽量低的传输方式。实际上,在近年来被标准化的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先进长期演进)标准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传输方式,采用的是以PAPR特性良好的单载波传输为基础的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也有时被称作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以及Clustered(群聚)DFT-S-OFDM。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NTT DOCOMO、“Enhanced Cell Identification for AdditionalCarrier Type”、3GPP、3GPP TSG RAN WG1 Meeting#68 R1-12039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小型小区中,由于小区较小,因此终端装置的发送功率留有余力,若与宏小区同样地控制终端装置,则存在无法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种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宏小区内配置有小型小区的移动通信系统之中可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的终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形态是一种终端装置,能向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发送信号,其中,所述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或者所述第2通信装置相关的信息;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信息来切换用于发送信号的最大聚类数;以及发送部,其利用所述控制部切换后的最大聚类数来发送信号,所述控制部在基于所述信息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和基于所述信息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最大聚类数。
(2)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是一种第1通信装置,能向终端装置发送信号,其中,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备:发送部,其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用于决定由所述终端装置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和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不同的第2通信装置当中的哪个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信息。
(3)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是一种通信方法,是能向第1通信装置和第2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方法具有:第1步骤,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或者所述第2通信装置相关的信息;第2步骤,基于所述信息来切换用于发送信号的最大聚类数;以及第3步骤,利用在所述第2步骤中切换后的最大聚类数来发送信号,在所述第2步骤中,在基于所述信息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和基于所述信息向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最大聚类数。
(4)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是一种通信方法,是能向终端装置发送信号的第1通信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方法具有: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用于决定由所述终端装置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和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不同的第2通信装置当中的哪个通信装置发送信号的信息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在宏小区内配置有小型小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20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214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4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20用于发送时的通信方式即Clustered DFT-S-OFDM的概念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宏基站装置30a所生成的分配信息的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基站装置30b所生成的分配信息的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和索引的建立对应的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和索引的建立对应的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和索引的建立对应的其他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宏基站装置30a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基站装置30b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21的控制部214A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的存储内容例的图。
图1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的存储内容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22的控制部214B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宏用MCS存储部241a的存储内容例的图。
图1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的存储内容例的图。
图1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的其他的存储内容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23的控制部214C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2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的存储内容例的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微用模式存储部242b的存储内容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蜂窝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为前提来进行说明,但对于下行链路也可适用同样的发明。另外,在下行链路中适用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在发送功率大的基站(例如宏基站)中使用传输特性良好的接入方式,而在发送功率小的基站(例如,包含微微基站或毫微微基站等在内的省电基站)中使用功率效率良好的接入方式这样的方法,因此下行链路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此外,关于接入方式,虽然以单载波为基础的接入方式即DFT-S-OFDM(SC-FDMA)、Clustered DFT-S-OFDM为前提来进行说明,但对于简单的OFDM等、其他的使用多个子载波的方式也是有效的。
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根据下行链路的最大发送功率的大小来区分宏基站和微微基站。既可以从各个基站以下行链路向终端装置传递与该基站的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从宏基站向终端装置传递与本站和微微基站的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当然,并非从本发明中排除其他的识别方法。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念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10构成为包含:宏基站装置30a、微微基站装置30b、以及终端装置20。其中,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的数目为一例,上述装置的任一者可以包含多个,也可以分别包括多个。宏基站装置30a是与终端装置20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装置。微微基站装置30b也是与终端装置20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装置,但与宏基站装置30a相比,不同点在于:最大发送功率小,通信范围窄。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20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选取终端装置可利用的最大发送流数为2的情况下的构成为例来进行说明。另外,图2中的以连字符附加编号的部分(图2中的附加有连字符2的部分)的数目是通过终端装置可利用的最大发送流数来决定的。终端装置20构成为包含:编码部201-1、201-2、S/P(Serial/Parallel:串并行)变换部202-1、202-2、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部203-1、203-2、功率控制部204-1、204-2、RB分配部205-1、205-2、预编码部206、SRS复用部207-1、207-2、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逆离散傅里叶变换)部208-1、208-2、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插入部209-1、209-2、P/S(Parallel/Serial:并串行)变换部210-1、210-2、D/A(Digital/Analog:数字/模拟)变换部211-1、211-2、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部212-1、212-2、发送天线部213-1、213-2、控制部214、SRS生成部215、接收天线部220、以及接收部221。
编码部201-1对第1流的比特序列进行了纠错编码之后,进行BPSK(Binary PhaseShift Keying;二相相移键控)、QPSK(Quaternary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相移键控)、16QAM(16-ary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正交幅度调制)等的调制,生成符号串。编码部201-2对第2流的比特序列进行同样的处理。另外,编码部201-1、201-2关于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和调制时的调制方式均遵从来自控制部214的指定。
S/P变换部202-1对编码部201-1所生成的符号串进行串行/并行变换。另外,串行/并行变换结果的并行数与DFT部203-1中的DFT点数一致。S/P变换部202-2对编码部201-2所生成的符号串进行同样的处理。
DFT部203-1对S/P变换部202-1的变换结果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生成离散频谱。DFT部203-2对S/P变换部202-2的变换结果进行同样的处理。功率控制部204-1对DFT部203-1所生成的离散频谱相乘由控制部214指定的系数。功率控制部204-2对DFT部203-2所生成的离散频谱相乘由控制部214指定的系数。
RB分配部205-1给由控制部214指定的资源块配置在功率控制部204-1中相乘系数后的离散频谱,来生成第1流的频率信号。RB分配部205-2对在功率控制部204-2中相乘系数后的离散频谱进行同样的处理,来生成第2流的频率信号。另外,在此,所谓资源块,是由1个以上的连续的子载波和1个符号时间以上的连续的时间宽度所构成的,是宏基站装置30a以及微微基站装置30b给终端装置20分配无线资源时的最小分配单位。
预编码部206在由控制部214指定的预编码矩阵上相乘由第1流的频率信号和第2流的频率信号构成的向量,来计算各个发送天线部213-1、213-2用的频率信号。另外,在流数为1时,在由控制部214指定的预编码矩阵上相乘第1流的频率信号,来计算各个发送天线部213-1、213-2用的频率信号。
SRS复用部207-1对预编码部206所生成的发送天线部213-1用的频率信号,复用探测参考信号。SRS复用部207-2同样地对发送天线部213-2用的频率信号,复用探测参考信号。IDFT部208-1对SRS复用部207-1复用探测参考信号后的频率信号进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来生成发送天线部213-1用的时间信号。IDFT部208-2对SRS复用部207-2复用探测参考信号后的频率信号也同样,生成发送天线部213-2用的时间信号。另外,进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时的DFT点数为与系统带宽相应的点数。此外,探测参考信号是用于掌握传播路径的状态的信号。根据该信号而掌握到的传播路径的状态被用在决定分配给终端装置20的无线资源等时。
CP插入部209-1对IDFT部208-1所生成的时间信号插入循环前缀。具体而言,从IDFT部208-1所生成的时间信号中的符号区间的末尾起复制给定的点数的信号,来插入到该符号区间的排头。因此,虽然被输入至CP插入部209-1的时间信号的并行数为与系统带宽相应的点数,但由CP插入部209-1插入了循环前缀后的信号的并行数为在与系统带宽相应的点数上相加复制的点数所得的数目。CP插入部209-2对IDFT部208-2所生成的时间信号,同样进行处理。
P/S变换部210-1对由CP插入部209-1插入了循环前缀后的信号进行并行/串行变换,来生成串行信号。P/S变换部210-2对由CP插入部209-2插入了循环前缀后的信号进行同样的处理。D/A变换部211-1对P/S变换部210-1所生成的串行信号进行数字/模拟变换,来生成模拟信号。D/A变换部211-2对P/S变换部210-2所生成的串行信号进行同样的处理。
RF部212-1将D/A变换部211-1所生成的模拟信号升频转换为无线频率,从发送天线部213-1进行无线发送。RF部212-2将D/A变换部211-2所生成的模拟信号降频转换为无线频率,从发送天线部213-2进行无线发送。
接收天线部220接收由宏基站装置30a以及微微基站装置30b发送出的信号。接收部221根据接收天线部220接收到的信号来检测控制信息CI,并输入至控制部214。在该控制信息CI中包含:与发送功率的控制相关的功率控制信息、资源块的分配信息、指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信息、指定流数的秩信息、指定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信息、指定探测参考信号配置的SRS信息。
控制部214基于从接收部221输入的控制信息CI,对编码部201-1、201-2指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同样,控制部214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息CI,对功率控制部205-1、205-2指定为了控制功率而与频率信号相乘的系数。此外,控制部214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息CI,对RB分配部205-1、205-2指定配置信号的资源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在控制信息CI中且指定资源块的分配的分配信息的格式,在宏基站装置30a和微微基站装置30b中不同。
此外,控制部214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息CI,对预编码部206指定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此外,控制部214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息CI,对SRS生成部215指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SA。此外,控制部214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息CI来判定流数,在流数为1时,仅使对于第1流进行处理的部分工作,不使对于第2流进行处理的部分工作。此外,在判定的结果是流数为2时,使对于第1流进行处理的部分以及对于第2流进行处理的部分双方工作。
另外,所谓对于第1流进行处理的部分,是指编码部201-1、S/P变换部202-1、DFT部203-1、功率控制部204-1、RB分配部205-1。所谓对于第2流进行处理的部分,是指编码部201-2、S/P变换部202-2、DFT部203-2、功率控制部204-2、RB分配部205-2。
此外,SRS生成部215按照来自控制部214的配置SA的指定,来生成从发送天线部213-1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并输入至SRS复用部207-1。同样,SRS生成部215生成从发送天线部213-2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并输入至RS复用部207-2。
图3是表示控制部214的构成的简要框图。控制部214构成为包含:分配信息提取部230、分配RB判定部231、基站类别判定部232、功率控制信息提取部233、系数计算部234、SRS调度决定部235、宏用间隔存储部236、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预编码决定部238、以及MCS决定部239。分配信息提取部230从由接收部221输入的控制信息CI中提取分配信息。分配信息提取部230根据从基站类别判定部232获取到的对方基站的类别来变更作为提取对象的分配信息的格式。
另外,较之于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作为提取对象的分配信息的格式,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作为提取对象的分配信息的格式是比特数更少的格式。例如,在从基站类别判定部232获取到的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分配信息提取部230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聚类数的最大值为“3”的分配信息。此外,在从基站类别判定部232获取到的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分配信息提取部230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聚类数的最大值为“2”的分配信息。即,较之于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为微微基站时的聚类数的最大值更小,因此成为比特数少的格式。
分配RB判定部231将基于分配信息提取部230提取出的分配信息的、配置信号的资源块的指定,通知给RB分配部205-1、205-2。基站类别判定部232基于作为功率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与对方基站的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来判定对方基站的类别,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分配信息提取部230和SRS调度决定部235。另外,在基站的类别中有宏基站、和微微基站。如果最大发送功率超过给定的阈值,则基站类别判定部232判定为宏基站,如果未超过,则基站类别判定部232判定为微微基站。另外,与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也可以利用对方基站作为系统信息所通知的信息。此外,也可对方基站将表示自站的类别的信息作为系统信息来通知,基站类别判定部232基于信息来判定对方基站的类别。
功率控制信息提取部233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功率控制信息。功率控制信息提取部233将功率控制信息之中表示对方基站的最大发送功率的信息通知给基站类别判定部232。此外,功率控制信息提取部233将功率控制信息之中指定终端装置20的发送功率的信息通知给系数计算部234。系数计算部234计算与频率信号相乘的系数,以便成为被指定的发送功率。另外,指定发送功率的信息也可以为指定针对上次发送功率的差分的信息。在此情况下,系数计算部234基于该信息所指定的差分,将对上次系数加以变更后的值设为与频率信号相乘的系数。
SRS调度决定部235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SRS信息,并基于该SRS信息来决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SRS调度决定部235在被基站类别判定部232通知的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当决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之际参照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此外,SRS调度决定部235在被基站类别判定部232通知的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当决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之际参照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
在本实施方式中,SRS调度决定部235从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或者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中读出与SRS信息所表示的索引相应的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按照该读出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来决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在此,所谓时间间隔,是指将探测参考信号配置在整个系统频带的周期,所谓频率间隔,是指配置探测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选取系统频带有RB编号0~RB编号127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在此情况下,例如若在时隙0(时隙为由一个以上的连续的符号时间所定义的时间区间)给RB编号0~RB编号63的资源块配置探测参考信号,在时隙11给RB编号64~RB编号127的资源块配置,则将探测参考信号配置给整个系统频带。然后,在时隙50再次给RB编号0~RB编号63的资源块配置探测参考信号时,时隙0~时隙50的时间(50个时隙)成为时间间隔。此外,在给各资源块配置探测参考信号时,不配置给所有子载波,例如按照每4个子载波来配置探测参考信号的情况下,该4个子载波为频率间隔。
宏用间隔存储部236将配置探测参考信号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与索引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宏用间隔存储部236在对方基站为宏基站时被参照。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将配置探测参考信号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和索引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在对方基站为微微基站时被参照。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或频率间隔的最小值,比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时间间隔或频率间隔的最小值大。
另外,宏用间隔存储部236以及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也可以并非存储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而存储表征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的信息。在此情况下,SRS调度决定部235利用与SRS信息所表示的索引已建立了对应的信息所表征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此外,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信息所表征的配置的时间间隔或频率间隔的最小值,比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信息所表征的配置的时间间隔或频率间隔的最小值大。
预编码决定部238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表示流数和预编码矩阵的组合的索引。预编码决定部238基于提取出的索引来决定流数和要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并通知给预编码部206。MCS决定部239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MCS信息。MCS决定部239将提取出的MCS信息所表示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通知给编码部201。
图4是说明终端装置20用于发送时的通信方式即Clustered DFT-S-OFDM的概念图。在图4中,横轴为频率,附有标号RB0、RB1、RB2、RB5、RB6、RB8、RB9的各个频带为分配给终端装置20的资源块。在DFT-S-OFDM中,所有连续的频带被分配,相对于此,在ClusteredDFT-S-OFDM中,几个连续的频带被离散地分配。将被离散地分配的、几个连续的频带的每一个称作聚类(cluster)。在图4中,资源块RB0、RB1、RB2为连续的频带,构成了聚类Cl1。同样,资源块RB5、RB6为连续的频带,构成了聚类Cl2。资源块RB8、RB9为连续的频带,构成了聚类Cl3。即,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聚类数为3。另外,将聚类数的最大值也称作最大分割数。
另外,Clustered DFT-S-OFDM与DFT-S-OFDM相比较,由于可使用离散性频率资源,因此具有能够期待选择要使用的资源块所带来的频率选择性分集增益、灵活的资源块选择所带来的频带使用率的提高的优点,另一方面,具有使用离散性资源块而使得PAPR(峰均功率比)特性发生劣化的缺点。
图5是表示宏基站装置30a所生成的分配信息的示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中,宏基站装置30a所生成的分配信息的格式是聚类数的最大值(最大分割数)为“3”的格式。图5所示的分配信息的示例由聚类Cl1的RB编号“0”、RB数“3”;聚类Cl2的RB编号“5”、RB数“2”;以及聚类Cl3的RB编号“8”、RB数“2”而构成。即,成为分别具有3个(聚类数的最大值)配置RB编号的区域和配置RB数的区域的格式。
在此,RB编号按照频率从小到大的顺序从赋予给各资源块的0起开始的连续编号。此外,RB数是构成该聚类的连续的资源块的数目。例如,在图5所示的分配信息中,由于聚类Cl3的RB编号和RB数为“8”和“2”,因此聚类Cl3由RB编号为“8”、“9”的资源块构成。
图6是表示微微基站装置30b所生成的分配信息的示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中,微微基站装置30b所生成的分配信息的格式为聚类数的最大值比宏基站装置30a的情况小的值即“2”的格式。图5所示的分配信息的示例由聚类Cl1的RB编号“13、RB数“12”;以及聚类Cl2的RB编号“29”、RB数“6”而构成。即,成为分别具有2个(聚类数的最大值)配置RB编号的区域和配置RB数的区域的格式。
若将宏基站装置30a的分配信息设为上述那样的格式,将指定RB编号所需的比特数设为a,将指定RB数所需的比特数设为b,则在聚类数的最大值为N的情况下,分配信息需要N(a+b)的比特数。另一方面,若将微微基站装置30b的分配信息中的聚类数的最大值设为N-c,则微微基站装置30b的分配信息所需的比特数成为(N-c)×(a+b)。即,微微基站装置30b的分配信息较之于宏基站装置30a的分配信息,能够实现c(a+b)比特的削减。另外,在图5、图6的示例中,c为“1”。
另外,作为分配信息的格式,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格式。例如,也可以为表示各聚类的排头的RB编号和终端的RB编号的组合的比特信息。在该情况下,通过降低微微基站装置30b中的聚类数的最大值,也能够削减必要的比特数。此外,也可以将微微基站装置30b中的聚类数的最大值设为“1”,终端装置20并非利用Clustered DFT-S-OFDM而利用DFT-S-OFDM对微微基站装置30b进行发送。
如之前所示那样,分割为多个聚类来分配(离散地分配资源块)的优点在于,获取选择传播路径特性良好的资源块所引起的分集增益。由于聚类数的最大值越大则资源块分配的自由度越高,因此能够分配传播路径特性更良好的资源块,来进一步提高分集增益。但是,微微基站装置30b的服务区即小型小区由于小区范围窄,因此微微基站装置30b与终端装置20之间的距离衰减少。因而,终端装置20的发送功率有余量,因此选择所引起的分集增益越是宏基站装置30a的情况则越不高,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加发送功率,从而也可以获得充分的通信质量。此外,小型小区由于小区范围窄,因此较之于宏小区,不易受到延迟波的影响,因此传播路径的频率选择性较弱。在这种环境中,离散地分配资源块所引起的频率分集增益变低。
在微微基站装置30b和终端装置20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使终端装置20的发送功率增加的方法之一,有将微微基站装置30b的目标接收功率设定为宏基站装置30a的目标接收功率以上的方法。
对于将微微基站装置30b的目标接收功率设为宏基站装置30a的目标接收功率以上的情况下的终端装置20的发送功率控制,利用LTE-A的上行链路中采用的发送功率控制(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发射功率控制)的式来进行说明。PUSCH(为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为所谓的发送数据的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PPUSCH(i)由式(1)来给出。控制部214利用式(1)来计算发送功率PPUSCH(i),并将与该计算结果相应的系数的使用指示给功率控制部204-1、204-2。在此,式(1)为在上行链路中将宏基站装置30a或微微基站装置30b作为接收站而仅发送PUSCH的情况。
PPUSCH(i)=min{PCMAX(i),10log10(MPUSCH(i))+PO_PUSCH(j)+α(j)·PL+Δ(i)+f(i)}…(1)
函数min是返回自变量当中最小要素的函数。在此,PCMAX(i)为终端装置可分配的最大发送功率,i为发送控制对象的PUSCH的子帧编号,MPUSCH(i)为PUSCH的资源块数。此外,j根据终端装置所利用的PUSCH的无线资源的调度方法的不同而其值不同,在利用以一定周期分配无线资源的半静态调度的情况下设j=0,在利用动态地分配无线资源的动态调度的情况下设j=1。此外,在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为了建立接收站和终端装置20之间的连接状态而由终端装置20最初发送给接收站的信号)的情况下设j=2。PO_PUSCH(j)规定接收站的目标接收功率(接收站所需的最小功率),通过从接收站通知的PO NOMINAL_PUSCH(j)和PO_UE_PUSCH(j)之和来决定。
此外,α(j)为从接收站向终端装置20通知的值,在j=0和j=1时,从{0,0.4,0.5,0.6,0.7,0.8,0.9,1}之中选择一个,在j=2时为1。PL为利用在下行链路被发送的参考信号而由终端装置20估计的单位为分贝(dB)的传播路径损失(路径损耗)的值(也有时被称作耦合损耗,也可以为在考虑天线增益等的基础上的损失),Δ(i)为通过终端装置20所利用的调制方式、编码方式而决定的值,f(i)为闭环的发送功率控制中所用的TPC指令(从接收站发送的发送功率的控制值),是由接收站通知的值。
式(1)意味着,在终端装置20发送PUSCH时由接收站计算用于满足一定的接收水平的发送功率,如果该发送功率小于被终端装置容许的PUSCH的最大发送功率PCMAX(i),则利用该发送功率来进行发送,如果大于PCMAX(i),则将PCMAX(i)设为发送功率来进行发送。
如之前叙述的那样,聚类数越多则资源块分配的自由度越高,选择传播路径特性良好的资源块成为可能,因此聚类数越多,则终端装置20越以小的发送功率来实现接收站所期望的接收功率。
对于目标接收功率相同的宏基站装置30a和微微基站装置30b,考虑以同一频带宽度、同一调制方式、同一编码率分别进行通信的情况。在此,在以下行参考信号测量出的传播路径损失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是向宏基站装置30a和微微基站装置30b的哪个基站装置发送,由式(1)设定的发送功率均变为相同。但是,与聚类数多且能更灵活地分配的宏基站装置30a的通信时,由于可获得高的频率增益,因此接收时的功率高于微微基站装置30b。
因而,即便宏基站装置30a中的来自终端装置20的接收功率达到宏基站装置30a所期望的目标接收功率,也存在微微基站装置30b中的来自终端装置20的接收功率达不到微微基站装置30b所期望的目标接收功率的情况,此时微微基站装置30b多次向终端装置20通知式(1)中的闭环的发送功率控制中所用的TPC指令,由此来指示对应不足功率的发送功率增加。
另外,通过将微微基站装置30b的目标接收功率设定得大于宏基站装置30a的目标接收功率(将用于补偿无法灵活进行频率选择所引起的通信质量劣化的功率与微微基站装置30b的目标接收功率相加),从而也能够实现微微基站装置30b所期望的接收功率。
即,若将微微基站装置30b通知给终端装置20的目标接收功率设为宏基站装置30a通知给终端装置20的目标接收功率以上,则终端装置20与微微基站装置30b进行通信时的发送功率比终端装置20与宏基站装置30a进行通信时的发送功率大。这是通过发送功率的增加来补偿无法灵活进行频率选择所引起的通信质量的劣化。
另外,将微微基站装置30b的目标接收功率设定为宏基站装置30a的目标接收功率以上的方法为,将从控制部214向功率控制部204-1以及功率控制部204-2指定的系数设定为“在终端装置20和宏基站装置30a之间的传播路径损失、与终端装置20和微微基站装置30b之间的传播路径损失相同时,终端装置20与微微基站装置30b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终端装置20与宏基站装置30a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方法之一。
在本发明中,将从控制部214向功率控制部204-1以及功率控制部204-2指定的系数设定为“在终端装置20和宏基站装置30a之间的传播路径损失、与终端装置20和微微基站装置30b之间的传播路径损失相同时,终端装置20与微微基站装置30b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终端装置20与宏基站装置30a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方法并不限定为一个。
例如,控制部214也可以针对Δ(i),即便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相同,较之于发送给宏基站装置30a时,也是发送给微微基站装置30b时成为较大的值。
此外,例如,在终端装置20从微微基站装置30b接收到TPC指令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0将基于TPC指令的发送功率控制值重读为比从宏基站装置30a接收到TPC指令的情况更大的发送功率控制值(表示TPC指令重读的一例,在将基于TPC指令“00”的发送功率控制值设为-1分贝、将基于TPC指令“01”的发送功率控制值设为0分贝、将基于TPC指令“10”的发送功率控制值设为1分贝、将基于TPC指令“11”的发送功率控制值设为3分贝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0将基于TPC指令“00”的发送功率控制值重读为-1分贝,将基于TPC指令“01”的发送功率控制值重读为0分贝,将基于TPC指令“10”的发送功率控制值重读为3分贝,将基于TPC指令“11”的发送功率控制值重读为6分贝)来计算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控制等、其他方法被采用的情况,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根据这些理由,在微微基站装置30b和终端装置20的连接中,将最大聚类数设得小于与宏基站装置30a的连接的情况,通过削减分配信息所需的比特数来削减控制信息所引起的开销时,吞吐量的改善效果比频率分集增益所引起的效果大。
即,相对于与宏基站装置30a连接时的聚类数的最大值,如果减小与微微基站装置30b连接时的聚类数的最大值,则不会引起通信质量劣化,可以削减控制信息的信息量。
另外,在宏基站装置30a所使用的分配信息和微微基站装置30b所使用的分配信息中,为了将聚类数的最大值设为不同的值,终端装置20针对终端装置20可发送的聚类数的最大值,也可以向宏基站装置30a和微微基站装置30b通知不同的值。此外,也可以各个终端装置20仅向宏基站装置30a通知聚类数的最大值,宏基站装置30a对于微微基站装置30b,根据从各个终端装置20通知的最大值进行变更(变更为微微基站对终端装置20可指定的聚类数的最大值)来通知。
在图5、图6这种格式的情况下,如果终端装置20仅对宏基站装置30a通知聚类数的最大值,宏基站装置30a对于微微基站装置30b根据该最大值进行变更来通知,则终端装置20对于宏基站装置30a而将最大值通知为3,宏基站装置30a对于微微基站装置30b而将该终端装置20的最大值通知为2。尽管如此,较之于以仅与宏基站装置30a进行通信为前提的情况,与通知相关的开销会增加。
此外,也可以仅将微微基站装置30b和终端装置20的通信中的聚类数设为给定的值。如此一来,能够削减与上述通知相关的开销。另外,如之前所示的那样,由于在微微基站装置30b和终端装置20的通信中发送功率有余量,认为离散地选择资源块的必要性低,因此期望前述的给定的值设为1(不容许分割)来削减开销。
图7是表示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和索引的建立对应的图。在图7中,索引“0”与时间间隔“T0”、频率间隔“F0”建立对应。同样,索引“1”与时间间隔“T1”、频率间隔“F0”建立对应。索引“2”与时间间隔“T2”、频率间隔“F1”建立对应。索引“3”与时间间隔“T3”、频率间隔“F1”建立对应。
索引“4”与时间间隔“T4”、频率间隔“F2”建立对应。索引“5”与时间间隔“T5”、频率间隔“F2”建立对应。索引“6”与时间间隔“T6”、频率间隔“F3”建立对应。索引“7”与时间间隔“T7”、频率间隔“F3”建立对应。另外,T0<T1<T2<T3<T4<T5<T6<T7。此外,F0<F1<F2<F3。另外,宏用间隔存储部236也能够根据不同的索引来分别选择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例如,也能时间间隔利用与索引“5”已建立对应的“T5”,频率间隔利用与索引“7”已建立对应的“F3”。
图8是表示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和索引的建立对应的图。在图8中,索引“0”~索引“3”未与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建立对应。与宏用间隔存储部236同样地,索引“4”~索引“7”与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建立对应。即,索引“4”与时间间隔“T4”、频率间隔“F2”建立对应。索引“5”与时间间隔“T5”、频率间隔“F2”建立对应。索引“6”与时间间隔“T6”、频率间隔“F3”建立对应。索引“7”与时间间隔“T7”、频率间隔“F3”建立对应。即,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的最小值(T4)成为比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时间间隔的最小值(T0)大的值。进而,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频率间隔的最小值(F2)成为比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频率间隔的最小值(T0)大的值。另外,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也能够根据不同的索引来分别选择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例如,也能时间间隔利用与索引“5”已建立对应的“T5”,频率间隔利用与索引“7”已建立对应的“F3”。
此外,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以及频率间隔和索引的建立对应也可以为图9所示。在图9中,索引“0”、“2”、“4”、“6”未与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建立对应。与宏用间隔存储部236同样地,索引“1”、“3”、“4”、“5”与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建立对应。即,索引“1”与时间间隔“T1”、频率间隔“F0”建立对应。索引“3”与时间间隔“T3”、频率间隔“F1”建立对应。索引“5”与时间间隔“T5”、频率间隔“F2”建立对应。索引“7”与时间间隔“T7”、频率间隔“F3”建立对应。在图9的情况下,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的最小值(T1)成为比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时间间隔的最小值(T0)大的值。但是,关于频率间隔,双方的最小值均为“F0”,相同。另外,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也能够根据不同的索引来分别选择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例如,也能时间间隔利用与索引“5”已建立对应的“T5”,频率间隔利用与索引“7”已建立对应的“F3”。
如此,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频率间隔的最小值比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频率间隔的最小值要大,或者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的最小值比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时间间隔的最小值要大。因而,对方基站为微微基站时较之于对方基站为宏基站时,配置探测参考信号之际的配置间隔要宽。在对方基站为微微基站时,即便扩大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间隔,以降低传播路径估计值的精度的状态来进行调度,由于终端装置20的发送功率有余量,因此通过增大发送功率,也能够充分地进行良好的传输。并且,因为扩大了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间隔,所以能够抑制探测参考信号所引起的开销,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图10是表示宏基站装置30a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宏基站装置30a构成为包含: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数据发送部301、数据接收部302、发送天线303、以及多个接收天线304。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参照从数据接收部302输入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生成通知给终端装置20的控制信息CI。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CI输入至数据发送部301,并发送至终端装置20。
如前所述,在控制信息CI中包含:与发送功率的控制相关的功率控制信息、资源块的分配信息、指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信息、指定流数的秩信息、指定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信息、指定探测参考信号配置的SRS信息。另外,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在进行决定上行链路的资源块的分配的调度之际,若以终端装置20的聚类数的最大值为“3”的情况为例,则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所生成的上行链路的资源块的分配信息是图5例示的聚类数的最大值为“3”的分配信息。
此外,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具有图3所示的宏用间隔存储部236,从宏用间隔存储部236所存储的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的组合之中决定与本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20各自使用的组合。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生成包含决定出的组合的索引在内的SRS信息。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从接收信号中提取终端装置20按该SRS信息生成的探测参考信号,并利用该提取出的信号来估计传播路径。该传播路径估计结果被用于上述的调度中。
另外,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CI之中资源块的分配信息、MCS信息、秩信息、预编码信息输入至数据接收部302。进而,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CI之中表示与SRS信息相应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的信息进行生成,并输入至数据接收部302。
数据发送部301对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输入的控制信息CI进行调制、数字/模拟变换、升频转换等,并利用发送天线303而向终端装置20进行无线发送。数据接收部302利用多个天线304来接收由终端装置20发送出的信号,并进行降频转换、模拟/数字变换、流分离、解调等。此时,数据接收部302参照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输入的资源块的分配信息、MCS信息、秩信息、预编码信息。例如,数据接收部302参照MCS信息来选择进行解调时的调制方式。
此外,数据接收部302按照表示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的信息来提取接收到的信号中所含的探测参考信号,估计终端装置20和接收天线304之间的传播路径。数据接收部302将通过该估计而获得的传播路径估计值输入至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
图11是表示微微基站装置30b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微微基站装置30b与宏基站装置30a不同点在于:取代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而具有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且发送部301的最大发送功率比宏基站装置30a小。由于其他的部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参照从数据接收部302输入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生成通知给终端装置20的控制信息CI。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CI输入至数据发送部301,并发送至终端装置20。
与宏基站装置30a同样地,在控制信息CI中包含:与发送功率的控制相关的功率控制信息、资源块的分配信息、指定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调制编码方案)信息、指定流数的秩信息、指定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信息、指定探测参考信号配置的SRS信息。但是,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在进行决定上行链路的资源块的分配的调度之际,若以终端装置20的聚类数的最大值为“2”的情况为例,则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所生成的上行链路的资源块的分配信息是图6例示的聚类数的最大值为“2”的分配信息。
此外,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具有图3所示的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从微微用间隔存储部237所存储的时间间隔和频率间隔的组合之中决定与本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20各自使用的组合。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生成包含决定出的组合的索引在内的SRS信息。
另外,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CI之中资源块的分配信息、MCS信息、秩信息、预编码信息输入至数据接收部302。进而,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CI之中表示与SRS信息相应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的信息进行生成,并输入至数据接收部302。
进而,在终端装置20和微微基站装置30b之间完全无法期待频率选择性分集增益的情况下,如果完全不进行从微微基站装置30b向终端装置20通知每次通信机会时使用的资源块分配的信息(在终端装置20与宏基站装置30a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从宏基站装置30a向终端装置20通知每次通信机会时使用的资源块分配的信息),则能够进一步削减控制信息。在此情况下,有按照每个终端装置20预先决定要使用的资源块、或者基于终端装置20固有的ID等的值来决定资源块等的方法。进而,通过还依赖于帧编号来变更所使用的资源,从而能够避免始终使用传播路径特性不良的频率的资源块的状况。
此外,无需按照每个终端装置20来指定完全排他地使用的资源块,只要使一部分重复,则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通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由各基站装置来决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但既可以由宏基站装置20a来决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也可以由终端装置20基于终端装置20固有的ID等的值来独自决定。此外,在终端装置20利用2个以上的分量载波(支持LTE Rel.8的1个系统频带)而与基站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每个分量载波来设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
另一方面,如至此为止所示的那样,在微微基站装置30b和终端装置20之间,纵使不期待频率选择性分集增益,也能够期待进行满足给定的质量的通信。由此,可以根据宏基站装置30a的内容来变更预先设定的前述的参数的种类,至少增大频率间隔或时间间隔的一方(利用终端装置20发送探测参考信号的频率间隔非恒定的情况下的终端装置20发送探测参考信号的最小的频率间隔即最小频率间隔、终端装置20发送探测参考信号的时间间隔非恒定的情况下的终端装置20发送探测参考信号的最小的时间间隔即最小时间间隔的情形也同样)。此时,发送给微微基站装置30b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既可以由宏基站装置30a或者微微基站装置30b来决定,也可以由终端装置20基于终端装置固有的ID等的值来独自决定。此外,在终端装置20利用2个以上的分量载波而与基站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每个分量载波来设定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
如果能够增大配置探测参考信号的频率间隔或时间间隔,则发送探测参考信号所需的开销将变少,因此能够提升小型小区的上行链路的吞吐量。
另外,也可以设定为终端装置20周期性地不全部发送探测参考信号。此外,也可以非周期性地根据来自宏基站装置30a或者微微基站装置30b的指示,由终端装置20来发送用于掌握探测参考信号等的传播路径的状况的信号。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1构成为包含:宏基站装置31a、微微基站装置31b、以及终端装置21。在第1实施方式中,无线频率资源向终端装置20的分配是以由给定的频率宽度(1个以上的连续的子载波)构成的资源块为频率分配单位来进行的。若通信中所使用的子载波的总数设为恒定,则构成频率分配单位的子载波数越多,则频率分配单位的总数越少,指定频率分配单位的信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RB编号)的比特数越少。另一方面,构成频率分配单位的子载波数越多,则频率分配单位下的频率增益的差越少,通过在通信之际选择频率分配单位而受到期待的分集增益越低。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宏基站装置31a和终端装置21的通信中的构成频率分配单位的子载波数、与微微基站装置31b和终端装置21的通信中的构成频率分配单位的子载波数设定为不同的值,由此来削减至少任一者的开销。
图12是表示终端装置21的控制部214A的构成的简要框图。终端装置21与图2的终端装置20不同点仅在于,取代控制部214而具有控制部214A。如图12所示,控制部214A与图3的控制部214不同点在于:取代分配RB判定部231而具有分配RB判定部231A;而且具有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以及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
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将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的资源块组(RBG;Resource Block Group)的资源块数、和系统带宽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在此,资源块组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由频率方向上连续的资源块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分配信息取代第1实施方式中的RB编号和RB数而指定由RBG编号和RBG数所分配的资源块。RBG编号为资源块组的连续编号,RBG数表示资源块组的数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资源块的子载波的条数在宏基站、微微基站中是共通的,根据对方基站的类别来改变构成最小频率分配单位即资源块组的资源块数,但也可以在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设为资源块的情况下,根据对方基站的类别来改变构成资源块的子载波的条数。
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将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的资源块组的资源块数、和系统带宽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另外,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不将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的资源块组的资源块数、和系统带宽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的情况(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无论系统带宽如何均使用给定的资源块组的资源块数的情况)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与各系统带宽建立对应地存储的资源块数比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与相同的系统带宽建立对应地存储的资源块数要大。由此,RBG编号以及RBG数的最大值比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要小。即,RBG编号以及RBG数的比特数变少,因此分配信息的比特数也变少,能够削减分配信息所引起的开销,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分配RB判定部231A利用对方基站的类别和系统带宽来决定资源块组RBG的资源块数。分配RB判定部231A在决定资源块组RBG的资源块数时,根据从基站类别判定部232获取到的对方基站的类别,来参照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或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分配RB判定部231A利用决定出的资源块数来判定分配信息提取部230提取出的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块。
图13是表示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的存储内容例的图。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将系统带宽“5MHz”和资源块组的资源块数“2”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同样地,将系统带宽“10MHz”和资源块数“3”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将系统带宽“15MHz”和资源块数“4”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将频带宽度“20MHz”和资源块数“5”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
图14是表示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的存储内容例的图。在图14所示的是例子中,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将系统带宽“5MHz”和资源块组的资源块数“4”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同样地,将系统带宽“10MHz”和资源块数“6”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将系统带宽“15MHz”和资源块数“8”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将频带宽度“20MHz”和资源块数“10”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
即便在图13、图14所示的示例中,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与各系统带宽建立对应地存储的资源块数也要比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与相同的系统带宽建立对应地存储的资源块数要大。例如,对于系统带宽10MHz,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建立对应地存储了“6”,而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建立对应地存储了“3”。
另外,宏基站装置31a与图10的宏基站装置30a不同点在于,取代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而具有控制数据生成部310a。控制数据生成部310a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同样地生成控制信息CI,但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不同点在于,具有宏用RBG尺寸存储部240a,且将参照该存储部而决定出的资源块数的资源块组设为频率分配单位来进行调度以及分配信息的生成。
同样地,微微基站装置31b与图11的微微基站装置30b不同点在于,取代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而具有控制数据生成部310b。控制数据生成部310b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同样地生成控制信息CI,但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不同点在于,具有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240b,且将参照该存储部而决定出的资源块数的资源块组设为频率分配单位来进行调度以及分配信息的生成。
终端装置21相对于微微基站装置31b进行发送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发送功率有余力,因此通过增加发送功率,从而可以获得充分的通信质量。因此,通过将微微基站装置31b中的频率分配单位设得大于宏基站装置31a,从而能够在不引起通信质量的劣化的情况下抑制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的分配信息的比特数。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2构成为包含:宏基站装置32a、微微基站装置32b、以及终端装置22。终端装置22在向宏基站装置32a或微微基站装置32b发送数据时,选择接入方式,并且也选择调制方式和编码率。
该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越多,则选择位于传播路径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可能性越高,因此能够改善吞吐量。然而,若该组合多,则指定所选择出的组合所需的控制信息量将变多。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宏小区的组合的总数而减少小型小区中的该组合的总数。尤其是,在小型小区中终端装置22的发送功率有余量,因此也可以不使用传输速率低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其原因在于,在通信中特性(误码率特性)发生劣化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发送功率有余力,因此能够通过增大发送功率来进行应对。
图15是表示终端装置22的控制部214B的构成的简要框图。终端装置22与图2的终端装置20不同点仅在于,取代控制部214而具有控制部214B。如图15所示,控制部214B与图3的控制部214不同点在于:取代MCS决定部239而具有MCS决定部239B;而且具有宏用MCS存储部241a以及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
宏用MCS存储部241a与MCS信息的值建立对应地存储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与MCS信息的值建立对应地存储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所存储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是从宏用MCS存储部241a所存储的组合中去除传输速率低的组合之后的组合。
MCS决定部239B与MCS决定部239同样地,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MCS信息来决定调制方式和编码率。但是,与MCS决定部239不同点在于,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参照宏用MCS存储部241a,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参照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具体而言,MCS决定部239B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从宏用MCS存储部241a中读出与MCS信息的值已建立对应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并将该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通知给编码部201。同样地,MCS决定部239B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从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中读出与MCS信息的值已建立对应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并将该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通知给编码部201。
图16是表示宏用MCS存储部241a的存储内容例的图。在图16的示例中,针对MCS的值“000”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BPSK”和编码率R“1/3”的组合。同样地,针对MCS的值“001”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BPSK”和编码率R“1/2”的组合,针对MCS的值“010”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QPSK”和编码率R“1/3”的组合,针对MCS的值“011”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QPSK”和编码率R“1/2”的组合。
进而,针对MCS的值“100”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16QAM”和编码率R“1/3”的组合,针对MCS的值“101”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16QAM”和编码率R“1/2”的组合,针对MCS的值“110”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64QAM”和编码率R“1/3”的组合,针对MCS的值“111”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调制方式“64QAM”和编码率R“1/2”的组合。
图17是表示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的存储内容例的图。在图17的示例中,对于MCS的值为“100”~“111”的情形,与图16的宏用MCS存储部241a的存储内容例相同,而对于传输速率低的MCS的值为“000”~“011”的情形为未使用(“Not Used”)。
另外,宏基站装置32a与图10的宏基站装置30a不同点在于,取代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而具有控制数据生成部320a。控制数据生成部320a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同样地生成控制信息CI,但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不同点在于:具有宏用MCS存储部241a,且进行参照该存储部而决定出的MCS信息的生成。
同样地,微微基站装置32b与图11的微微基站装置30b不同点在于,取代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而具有控制数据生成部320b。控制数据生成部320b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同样地生成控制信息CI,但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不同点在于:具有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且进行参照该存储部而决定出的MCS信息的生成。
由此,在宏小区中为了指定8(=23)个种类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而用于指定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MCS信息需要3比特,但在小型小区中为了指定4(=22)个种类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而用于指定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MCS信息能够设为2比特,因此能够将MCS信息削减1比特(在表中无需最初的1比特)。由此,能够抑制MCS信息所引起的开销,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此外,也可以将微微用MCS存储部241b的存储内容设为如图18所示的示例那样。在图18的示例中,对于MCS的值为“010”~“111”的情形,与图16的宏用MCS存储部241a的存储内容例相同。但是,在宏用MCS存储部241a中对于传输速率变低的MCS的值为“000”和“001”的情形,调制方式“256QAM”和编码率R“1/3”被建立对应,调制方式“256QAM”和编码率R“1/2”被建立对应。即,传输速率比宏用MCS存储部241a所存储的组合的任何组合均高的组合被建立对应。如此一来,能够在不增加MCS信息的比特数的情况下利用相对于小型小区而传输速率高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能够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3构成为包含:宏基站装置33a、微微基站装置33b、以及终端装置23。在终端装置23利用多个发送天线向基站装置发送数据时,选择流数(秩)和预编码模式(预编码矩阵)。
该流数和预编码模式(pattern)的组合越多,则能够进一步选择位于传播路径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因此能够改善吞吐量。然而,若该组合多,则指定所选择出的组合所需的控制信息量将变多。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宏小区的组合的总数而减少小型小区中的该组合的总数。
微微基站装置33b的服务区即小型小区由于小区范围窄,因此微微基站装置33b与终端装置23之间的距离衰减少。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终端装置23的发送功率有余量,增加流数所引起的通信质量的劣化可以通过发送功率的增加得到补偿。因而,在与微微基站装置33b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将终端装置23用于发送的流数设为给定的值以上。
通过限制用于由终端装置23向微微基站发送的流数,从而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组合总数变少,可以削减在终端装置中指定流数和预编码模式时的比特数。
图19是表示终端装置23的控制部214C的构成的简要框图。终端装置23与图2的终端装置20不同点仅在于,取代控制部214而具有控制部214C。如图19所示,控制部214C与图3的控制部214不同点在于:取代预编码决定部238而具有预编码决定部238C;而且具有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以及微微用模式存储部242b。
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将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组合与索引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微微用模式存储部242b将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组合与索引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中,微微用模式存储部242b所存储的组合被限制成流数仅为“2”。
由此,小型小区中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组合的总数变得比宏小区中的总数少,因此表示小型小区中的该组合的索引的比特数变少,能够削减指定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控制信息所引起的开销,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预编码决定部238C与预编码决定部238同样地,从控制信息CI中提取索引来决定流数和预编码矩阵。但是,与预编码决定部238不同点在于: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宏基站时参照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在对方基站的类别为微微基站时参照微微用模式存储部242b。
图20是表示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的存储内容例的图。在图20的示例中,对于索引“0”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流数“1”、预编码模式“模式0”。同样地,对于索引“1”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流数“1”、预编码模式“模式1”,…,对于索引“23”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流数“1”、预编码模式“模式23”,对于索引“24”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流数“2”、预编码模式“模式0”,…,对于索引“39”而建立对应地存储了流数“2”、预编码模式“模式15”。
图21是表示微微用模式存储部242b的存储内容例的图。在图21的示例中,对于索引为“24”~“39”的情形,与图20的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的存储内容例相同,但在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中对于流数“1”的索引“0”~“23”的情形为未使用(“Not Used”)。
另外,宏基站装置33a与图10的宏基站装置30a不同点在于,取代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而具有控制数据生成部330a。控制数据生成部330a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同样地生成控制信息CI,但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a不同点在于:具有宏用模式存储部242a,且进行包含与参照该存储部而决定出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组合相应的索引在内的控制信息CI的生成。
同样地,微微基站装置33b与图11的微微基站装置30b不同点在于,取代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而具有控制数据生成部330b。控制数据生成部330b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同样地生成控制信息CI,但与控制数据生成部300b不同点在于:具有微微用模式存储部242b,且进行包含与参照该存储部而决定出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组合相应的索引在内的控制信息CI的生成。
如此一来,在宏小区中为了指定40个种类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而用于指定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索引需要6比特。在小型小区中为了指定16(=24)个种类的流数和预编码模式,而用于指定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索引能够设为4比特,因此能够将用于指定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信息削减2比特。由此,能够抑制指定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索引所引起的开销,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此外,也可以将用于实现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20、21、22、23、宏基站装置30a、31a、32a、33a、微微基站装置30b、31b、32b、33b各自的功能或各自的一部分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通过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并执行该记录介质所记录的程序,由此来实现各装置。另外,这里提及的“计算机系统”,是包含OS或外围设备等的硬件。
此外,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的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的存储装置。进而,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包含:如经由因特网等的网络或电话线路等的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如成为此时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也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进而也可以通过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20、21、22、23、宏基站装置30a、31a、32a、33a、微微基站装置30b、31b、32b、33b各自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典型性地作为集成电路即LSI来实现。终端装置20、21、22、23、宏基站装置30a、31a、32a、33a、微微基站装置30b、31b、32b、33b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地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分或者全部集成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可以为混合、单独的任何形式。也可以一部分通过硬件来实现功能,一部分通过软件来实现功能。
此外,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等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终端装置,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进行通信,该终端装置具备自从所述第1基站装置以及所述第2基站装置接收到的信号提取控制信息来设定上行数据信号的通信参数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使从来自所述第2基站装置的信号作为控制信息来提取的比特数少于从来自所述第1基站装置的信号作为控制信息来提取的比特数。
由此,能够抑制进一步由第2基站装置发送的控制信息所占据的无线资源,用于发送数据,因此可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终端装置,也可以所述控制信息至少包含上行数据传输的频率分配信息,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频率分配信息可以配置的聚类数的上限,较之于利用来自所述第1基站装置的控制信息的情况而利用来自所述第2基站装置的控制信息的情况要少。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终端装置,也可以所述控制信息至少包含上行数据传输的频率分配信息,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频率分配信息进行配置时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较之于利用来自所述第1基站装置的控制信息的情况而利用来自所述第2基站装置的控制信息的情况要大。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终端装置,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其中,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可利用的通信参数的范围即第1范围、和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可利用的通信参数的范围即第2范围不同。
由此,关于第1基站装置和第2基站装置的各个装置,由于能够将可利用的通信参数设为适合的范围,因此可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终端装置,也可以较之于所述第1范围中所含的通信参数的总数而所述第2范围中所含的通信参数的总数要小。
由此,在第2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减小用于共享通信参数的控制信息的信息量,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此时,第2基站装置由于最大发送功率比第1基站装置小,因此通信范围比第1基站装置窄。因而,与第1基站装置的小区端同样的状况在与第2基站装置通信的终端装置中不会发生,所以即便将该状况下所用的通信参数的值从第2范围排除,也能确保充分的传输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任一个终端装置,也可以将频率信号设为1个或者多个聚类,将各聚类配置并发送个给定的频率,所述通信参数为所述聚类的数目。
由此,例如将在第2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时的聚类数设得小于在第1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时,减小用于共享配置各聚类的频率的控制信息的信息量,从而能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任一个终端装置,也可以所述第1范围中所含的通信参数之中传输效率最差的通信参数不包含在所述第2范围中。
由此,在第2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减小用于共享通信参数的控制信息的信息量,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此时,第2基站装置由于最大发送功率比第1基站装置小,因此通信范围比第1基站装置窄。因而,与第2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即便不利用第1范围之中传输效率最差的参数,也能够确保充分的传输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任一个终端装置,也可以所述第2范围中所含的通信参数之中传输效率最优的通信参数不包含在所述第1范围中。
由此,在第2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能够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此时,第2基站装置由于最大发送功率比第1基站装置小,因此通信范围比第1基站装置窄。因而,与第2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即便利用传输效率比与第1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良好的通信参数,也能够确保充分的传输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任一个终端装置,所述通信参数也可以为流数和预编码模式的组合。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任一个终端装置,所述通信参数也可以为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组合。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处理器,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器,其中,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可利用的通信参数的范围即第1范围、和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可利用的通信参数的范围即第2范围不同。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通信方法,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中,该通信方法具有: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第1过程、和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第2过程,在所述第1过程中可利用的通信参数的范围即第1范围、和在所述第2过程中可利用的通信参数的范围即第2范围不同。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终端装置,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其中,较之于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利用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间隔,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利用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间隔要大。
由此,能够削减第2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中的、探测参考信号所引起的开销,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此时,第2基站装置由于最大发送功率比第1基站装置小,因此通信范围比第1基站装置窄。因而,在与第2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由于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间隔大,因此即便利用探测参考信号而测量出的传播路径状态的精度较低,也能够确保充分的传输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处理器,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器,其中,较之于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利用的探测参考信号的可设定的配置间隔的最小值,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利用的探测参考信号的可设定的配置间隔的最小值要大。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通信方法,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具有:在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收发探测参考信号的第1过程、和在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收发探测参考信号的第2过程,较之于在所述第1过程中利用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间隔,在所述第2过程中利用的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间隔要大。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终端装置,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其中,较之于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的频率宽度,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的频率宽度要大。
由此,在第2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减小用于共享频率分配的控制信息的信息量,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此时,第2基站装置由于最大发送功率比第1基站装置小,因此通信范围比第1基站装置窄。因而,与第2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由于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的频率宽度较大,因此频率分配的自由度变低,即便能够分配的频率的传播路径状态较低,也能够确保充分的传输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处理器,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器,其中,较之于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的频率宽度,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的频率宽度要大。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通信方法,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具有: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第1过程、和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第2过程,较之于所述第1过程中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的频率宽度,所述第2过程中的最小频率分配单位的频率宽度要大。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终端装置,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其中,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利用每次通信机会时给第1基站装置指定的频率资源来通信数据,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利用预先规定的频率资源来通信数据。
由此,在第2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消除用于共享频率分配的控制信息,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此时,第2基站装置由于最大发送功率比第1基站装置小,因此通信范围比第1基站装置窄。因而,在与第2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即便所使用的频率的传播路径状态较低,也能够确保充分的传输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处理器,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器,其中,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利用每次通信机会时给第1基站装置指定的频率资源来通信数据,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时,利用预先规定的频率资源来通信数据。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通信方法,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具有: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第1过程、和所述终端装置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第2过程,在所述第1过程中利用每次通信机会时给第1基站装置指定的频率资源来通信数据,在所述第2过程中利用预先规定的频率资源来通信数据。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终端装置,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其中,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周期性地通信探测参考信号,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根据需求来通信探测参考信号。
由此,能够削减第2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中的、探测参考信号所引起的开销,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此时,第2基站装置由于最大发送功率比第1基站装置小,因此通信范围比第1基站装置窄。因而,在与第2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时,根据探测参考信号能够测量传播路径状态的时候仅为请求时,因此即便测量出的传播路径状态的精度较低,也能够确保充分的传输质量。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处理器,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处理器,其中,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周期性地通信探测参考信号,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根据需求来通信探测参考信号。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一种通信方法,是与第1基站装置以及最大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基站装置小的第2基站装置之间通信数据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具有:在与所述第1基站装置之间周期性地通信探测参考信号的第1过程、和在与所述第2基站装置之间根据请求来通信探测参考信号的第2过程。
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为上述的任一个终端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对发送信号时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的功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于所述功率控制部,将向所述第2基站装置发送信号时的发送功率设定得高于向传播路径损失相同的所述第1基站装置发送信号时的发送功率。
由此,终端装置在向第2基站装置发送时,较之于向第1基站发送时,能够利用传输效率更良好的通信参数,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传输效率。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具体构成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便携式电话、个人计算机、平板型计算机等。
符号说明
10、11、12、13 无线通信系统
20、21、22、23 终端装置
30a、31a、32a、33a 宏基站装置
30b、31b、32b、33b 微微基站装置
201-1、201-2 编码部
202-1、202-2 S/P变换部
203-1、230-2 DFT部
204-1、204-2 功率控制部
205-1、205-2 RB分配部
206 预编码部
207-1、207-2 SRS复用部
208-1、208-2 IDFT部
209-1、209-2 CP插入部
210-1、210-2 P/S变换部
211-1、211-2 D/A变换部
212-1、212-2 RF部
213-1、213-2 发送天线
214、214A、214B、214C 控制部
215 SRS生成部
220 接收天线
221 接收部
230 分配信息提取部
231、231A 分配RB判定部
232 基站类别判定部
233 功率控制信息提取部
234 系数计算部
235 SRS调度决定部
236 宏用间隔存储部
237 微微用间隔存储部
238、238C 预编码决定部
239、239B MCS决定部
240a 宏用RBG尺寸存储部
240b 微微用RBG尺寸存储部
241a 宏用MCS存储部
241b 微微用MCS存储部
242a 宏用模式存储部
242b 微微用模式存储部
Claims (8)
1.一种利用由包含1个或多个连续的资源块的资源块的集合构成的聚类来进行传输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收部,其从比给定值高的最大发送功率的第1通信装置接收包含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和第1资源分配信息在内的第1控制信息、或者包含与比所述给定值低的最大发送功率的第2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和第2资源分配信息在内的第2控制信息;和
控制部,在接收到所述第1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1控制信息,根据所述第1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第1聚类数对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第1信号,在接收到所述第2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2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不同于所述第1聚类数的第2聚类数对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第2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聚类数大于所述第2聚类数,
所述第2聚类数等于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1通信装置使用的最大发送功率大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使用的最大发送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群聚DFT-S-OFDM方式来发送所述第1信号,
利用非群聚DFT-S-OFDM方式来发送所述第2信号。
5.一种利用由包含1个或多个连续的资源块的资源块的集合构成的聚类来进行传输的终端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比给定值高的最大发送功率的第1通信装置接收包含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和第1资源分配信息在内的第1控制信息、或者包含与比所述给定值低的最大发送功率的第2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和第2资源分配信息在内的第2控制信息的步骤;
在接收到所述第1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1控制信息,根据所述第1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第1聚类数对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第1信号的步骤;和
在接收到所述第2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2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不同于所述第1聚类数的第2聚类数对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第2信号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聚类数大于所述第2聚类数,
所述第2聚类数等于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1通信装置使用的最大发送功率大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使用的最大发送功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群聚DFT-S-OFDM方式来发送所述第1信号,
利用非群聚DFT-S-OFDM方式来发送所述第2信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56727 | 2012-11-22 | ||
JP2012256727 | 2012-11-22 | ||
PCT/JP2013/079758 WO2014080744A1 (ja) | 2012-11-22 | 2013-11-01 | 端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13703A CN104813703A (zh) | 2015-07-29 |
CN104813703B true CN104813703B (zh) | 2019-08-23 |
Family
ID=50775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60843.4A Active CN104813703B (zh) | 2012-11-22 | 2013-11-01 | 终端装置及其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74828B2 (zh) |
EP (1) | EP2925050A4 (zh) |
JP (1) | JPWO2014080744A1 (zh) |
CN (1) | CN104813703B (zh) |
WO (1) | WO20140807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76013A (zh) * | 2014-08-21 | 2017-04-19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基站、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JP2019145867A (ja) * | 2016-07-05 | 2019-08-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10841811B2 (en) * | 2016-07-05 | 2020-11-1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WO2018025493A1 (ja) | 2016-08-05 | 2018-02-08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US10764840B2 (en) * | 2017-05-05 | 2020-09-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coordination, power control, and synchronization for distribute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
CN115996105A (zh) * | 2021-10-19 | 2023-04-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编码调制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17676A1 (en) * | 2008-08-08 | 2011-05-0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
JP2011259043A (ja) * | 2010-06-04 | 2011-12-22 | Ntt Docomo Inc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制御装置、基地局及び移動制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01986B (zh) * | 2009-02-03 | 2018-10-26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CN102349253B (zh) * | 2009-03-10 | 2016-08-17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
EA022236B1 (ru) * | 2009-04-23 | 2015-11-30 |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Устройство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
JP5425576B2 (ja) * | 2009-09-18 | 2014-02-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移動局装置、送信電力調整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01707776B (zh) * | 2009-11-13 | 2013-06-19 | 高汉中 | 中心控制时分复用无线通信微基站网络 |
JP5528179B2 (ja) | 2010-04-02 | 2014-06-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
US8880109B2 (en) | 2010-04-16 | 2014-11-04 | Kyocera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high-power base station, low-power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JP5676153B2 (ja) | 2010-06-16 | 2015-02-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US8737330B2 (en) * | 2011-06-24 | 2014-05-27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ulti-cluste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9253735B2 (en) | 2012-10-02 | 2016-02-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termining maximum power reduction (MPR) for multi-cluster wireless transmissions |
-
2013
- 2013-11-01 CN CN201380060843.4A patent/CN104813703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01 WO PCT/JP2013/079758 patent/WO20140807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1-01 EP EP13856683.1A patent/EP292505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1-01 US US14/646,462 patent/US96748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1-01 JP JP2014548502A patent/JPWO2014080744A1/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17676A1 (en) * | 2008-08-08 | 2011-05-0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
JP2011259043A (ja) * | 2010-06-04 | 2011-12-22 | Ntt Docomo Inc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制御装置、基地局及び移動制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25050A4 (en) | 2016-07-06 |
US20150341910A1 (en) | 2015-11-26 |
WO2014080744A1 (ja) | 2014-05-30 |
CN104813703A (zh) | 2015-07-29 |
JPWO2014080744A1 (ja) | 2017-01-05 |
EP2925050A1 (en) | 2015-09-30 |
US9674828B2 (en) | 2017-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5849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6410197B2 (ja)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 |
CN104813703B (zh) | 终端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8496387B (zh) |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8352954B (zh) |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执行和处理叠加发送的网络节点、无线设备及其中的方法 | |
CN103081388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EP2542007B1 (en) |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s control method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 |
CN108496388B (zh) |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US8995386B2 (en) |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ontrol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
CN103580788A (zh) | 一种传输mcs指示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
KR20110058811A (ko) | 전력 부스트를 통한 서브 채널화 | |
JP2022501956A (ja) |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3004265A (zh) | 移动站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集成电路以及电路装置 | |
CN101772191A (zh) | 一种实现tdd多载波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202283B (zh) | 发送装置、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的控制程序及基站装置的控制程序 | |
CN107196735B (zh) | 确定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2754506A (zh) |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
CN104995948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
CN101568145B (zh) | 一种lte系统cqi上报实现方法 | |
CN102469604A (zh) | 资源分配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3548286A (zh) | 用于无线系统中的功率分配的方法和基站 | |
CN110225580A (zh)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程序以及集成电路 | |
EP4344464A1 (en) |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attern configuration and sign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3222301A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WO2014050646A1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