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5517A -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05517A CN104805517A CN201510081977.5A CN201510081977A CN104805517A CN 104805517 A CN104805517 A CN 104805517A CN 201510081977 A CN201510081977 A CN 201510081977A CN 104805517 A CN104805517 A CN 1048055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spinneret
- spinneret orifice
- composite modified
- fi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双组份复合纺丝机,将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后,分别经分配板上的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导流至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所述的第一喷丝孔由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组成,所述的第二喷丝孔为十字形喷丝孔,所述的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分别位于所述的十字形喷丝孔的上侧和下侧;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分别从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喷出后冷却形成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初生纤维,经过后处理,得到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本发明生产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的制备方法,只需在现有复合纺设备改造,可以极大改善涤纶的应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用涤纶化纤长丝,具体是一种纤维丝条转动或抖动时,纤维的特殊结构的光学效应使丝条具有闪光效应,成品织物具有高度仿马海毛、貂毛等细短毛绒的外观和手感以及闪光的美观效应,并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抗静电性的穿着舒适性的双组份复合改性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涤纶是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的一种化纤服装面料原料,其织物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但其吸湿透气性差,织物做成服装面料不透气、不吸湿,并容易因摩擦产生静电,穿着特别闷热不舒服。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追求穿着美观、舒适度要求不断提高,涤纶具有较好的刚性,保型性好,生产仿毛产品,可以做到外观的高度仿真,但是穿着舒适性问题一直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而全生物基锦纶56具有极强的吸湿性好,采用“王”字型异形截面结构,通过有光涤纶聚酯与全生物基锦纶56双组份并列复合纺丝,使有光涤纶聚酯和全生物基聚酰胺56复合,在有光涤纶聚酯添加适量荧光增白剂,增强光的反射效应,在全生物基聚酰胺56成份中添加扩链剂,增加聚合物分子量,弥补纺丝过程热降解造成的产品强度损失,两个组份中均添加一定比例的粘合剂,以防涤锦成份不相容性在后加工过程中产生双组份分离,在两个组份添加适量扩链剂,提高高聚物的分子量,增加纤维强度,增强可纺性,减少单丝断裂,可以生产出纤维丝条转动或抖动时,纤维的特殊结构的光学效应使丝条具有闪光效应,成品织物具有高度仿马海毛、貂毛等细短毛绒的外观和手感以及闪光的美观效应,并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抗静电性的穿着舒适性的双组份复合改性纤维。本发明可以很好地发挥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使用性能和应用领域,同时有助于涤纶纤维的应用拓展,可有效的扩大涤纶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是由光涤纶聚酯和全生物基聚酰胺56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制成,所述的第一组份包括有光涤纶聚酯、荧光增白改性剂和粘合剂,所述的第二组份包括全生物基聚酰胺56、扩链剂和粘合剂,其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双组份复合纺丝机,将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后,分别经分配板上的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导流至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所述的第一喷丝孔由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组成,所述的第二喷丝孔为十字形喷丝孔,所述的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分别位于所述的十字形喷丝孔的上侧和下侧;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分别从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喷出后冷却形成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初生纤维,经过后处理,得到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组成王字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的最短距离d为0.5~2.0mm。
优选地,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与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复合重量比为30∶70~20∶80,有光涤纶聚酯与荧光增白改性剂的重量比为100∶0.15-0.4,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中的粘合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5-8%,扩链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2-4%。
优选地,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和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干热和沸水收缩率差异均大于5%,而小于10%(全生物基聚酰胺56收缩率大)。
优选地,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的长宽比为4∶1-12∶1。
优选地,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的两端和十字形喷丝孔的四端具有圆弧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每个第一导流孔由两个孔组成,所述的两个孔分别用于向构成第一喷丝孔的两个一字形喷丝孔导流。
优选地,所述的荧光增白改性剂、扩链剂和粘合剂均以母粒或者颗粒状态,使用母粒注射装置注入双组份复合纺丝机。
优选地,所述的冷却采用侧吹风方式,喷丝板的安装和喷丝孔的排布要使一字形喷丝孔与吹风方向要保持垂直。
优选地,所述的后处理为通过全拉伸工艺生产成FDY或通过预取向纺丝工艺生产成POY或DTY或纺成短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双组份复合纺丝机,将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后,分别经分配板上的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导流至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所述的第一喷丝孔由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组成,所述的第二喷丝孔为十字形喷丝孔,所述的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分别位于所述的十字形喷丝孔的上侧和下侧;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分别从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喷出后冷却形成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初生纤维,经过后处理,得到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
本发明采用“王”字形喷丝孔,在有光涤纶聚酯成份中添加适量荧光增白剂后通过改造后分配板的导流槽、导流孔进入喷丝板的“王”字形喷丝孔两端的“一字,,部分挤出纺丝,生物基锦纶56通过“王”字形喷丝孔中间十字部分挤出与上下两端有光涤纶聚酯成份并列分布成纤,两成份接触面通过粘合剂粘合一起,单纤成为并列复合纤维。所述纤维单丝异形细旦化程度相对较高,纺丝速度相对较低2300-2900m/min,纺丝过程熔体降解程度较高,所以添加扩链剂,以便在纺丝熔融过程提高分子量,保证成品强度。在两组份中添加扩链剂,以增长熔体纺丝过程高聚物的分子链,保证成品纤维强度。改造分配板的导流孔,有光涤纶聚酯部分导流孔再分为两导孔,使有光涤纶聚酯熔体通过两个导流孔分别与“王”字形喷丝孔两端的“一字”部分挤出。两端的有光涤纶聚酯一字扁平部分使纤维成品具有鲜亮的光泽,适量的荧光增白剂,减少纤维光透过率,增强了反射率,不对称冷却增加纤维异收缩差异,使纤维丝条在转动或抖动时具有闪光效应,中间生物基锦纶56十字部分,使纤维具有很好地吸湿透气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增强了织物穿着舒适性能,所述织物中丝条经染整湿热或干热处理,因收缩差异发生一定角度螺旋旋转,丝条不同部分截面两端“一”字部分角度不同,从而对光的反射角度也不同。成品织物具有仿马海毛、貂毛等细短毛绒的外观和手感以及闪光的美观效应,并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抗静电性的穿着舒适性。
本发明在两组份中添加粘合剂是因为粘合剂带有与锦纶56和涤纶反应的集团,在两组份接触面把两组份牢固粘合,避免因有光涤纶聚酯和聚酰胺56相容性差,纤维在后加工拉伸、受湿热作用时,因双组份收缩差异界面产生剪切力两相分离,从而纤维分解为三部分,闪光效应或其他特性能变差或消失。
本发明方法可用于与取向丝POY、全牵伸丝FDY以及短纤的工艺流程。
本发明生产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的制备方法,只需在现有复合纺设备改造,可以极大改善涤纶的应用性能,拓展其应用空间,丰富并优化毛料服装面料,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王字形复合喷丝孔示意图;
图2是冷却吹风方向与喷丝孔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不同组份分别与分配板及喷丝孔对应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制成,所述的第一组份由有光涤纶聚酯、荧光增白改性剂2,2-(4,4-二苯乙烯基)双苯并噁唑(OB-1)和粘合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组成,所述的第二组份由全生物基聚酰胺56、扩链剂芳香族双嗯唑啉和粘合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组成。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与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复合重量比为20∶80,有光涤纶聚酯与荧光增白改性剂的重量比为100∶0.15,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中的粘合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5.2%,扩链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2%。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和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干热和沸水收缩率差异均大于5%,而小于10%(生物基锦纶56收缩率大)。
其制备方法为:采用现有双组份复合FDY纺丝机,改造熔体分配板6和喷丝板喷丝孔的设计,所述的分配板6上设有第一导流槽9和第二导流槽7,第一导流槽9和第二导流槽7中分别分布有第一导流孔10和第二导流孔8,所述的荧光增白改性剂、扩链剂和粘合剂均以母粒状态,使用母粒注射装置注入双组份复合纺丝机。将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后,如图3所示,分别经分配板6上的第一导流孔10和第二导流孔8导流至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所述的每个第一导流孔10由两个孔组成,所述的两个孔分别用于向构成第一喷丝孔的两个一字形喷丝孔1导流。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喷丝孔由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组成,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长宽比为4∶1。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两端和十字形喷丝孔2的四端具有圆弧形结构。所述的第二喷丝孔为十字形喷丝孔2,所述的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分别位于所述的十字形喷丝孔2的上侧和下侧,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组成王字形结构,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的最短距离d为1.0mm;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分别从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喷出,并通过粘合剂的作用牢固粘合为王字形,采用侧吹风方式冷却,如图2所示,喷丝板的安装和喷丝孔的排布要使一字形喷丝孔1与吹风方向要保持垂直,形成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初生纤维,通过全拉伸工艺,拉伸比2.7,一热辊拉伸变形温度120℃,二热辊拉伸定型温度140℃,生产速度4600m/min,制得75D/24F FDY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
实施例2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制成,所述的第一组份由有光涤纶聚酯、荧光增白改性剂2,2-(4,4-二苯乙烯基)双苯并噁唑(OB-1)和粘合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组成,所述的第二组份由生物基聚酰胺56、扩链剂芳香族双嗯唑啉和粘合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组成。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与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复合重量比为30∶70,有光涤纶聚酯与荧光增白改性剂的重量比为100∶0.4,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中的粘合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7.8%,扩链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4%。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和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干热和沸水收缩率差异均大于5%,而小于10%(生物基锦纶56收缩率大)。
其制备方法为:采用现有双组份复合POY纺丝机上,改造熔体分配板6和喷丝板喷丝孔的设计,所述的分配板6上设有第一导流槽9和第二导流槽7,第一导流槽9和第二导流槽7中分别分布有第一导流孔10和第二导流孔8,所述的荧光增白改性剂、扩链剂和粘合剂均以母粒状态,使用母粒注射装置注入双组份复合纺丝机。将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后,如图3所示,分别经分配板6上的第一导流孔10和第二导流孔8导流至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所述的每个第一导流孔10由两个孔组成,所述的两个孔分别用于向构成第一喷丝孔的两个一字形喷丝孔1导流。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喷丝孔由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组成,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长宽比为12∶1。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两端和十字形喷丝孔2的四端具有圆弧形结构。所述的第二喷丝孔为十字形喷丝孔2,所述的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分别位于所述的十字形喷丝孔2的上侧和下侧,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组成王字形结构,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的最短距离d为0.5mm;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分别从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喷出,并通过粘合剂的作用牢固粘合为一体,采用侧吹风方式冷却,如图2所示,喷丝板的安装和喷丝孔的排布要使一字形喷丝孔1与吹风方向要保持垂直,形成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初生纤维,通过预取向纺丝工艺,纺丝速度2900m/min,制得150D/48F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POY。
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POY在巴马格假捻变形机上,拉伸比1.68,一热箱拉伸变形温度180℃,二热箱定型温度160℃,生产速度680m/min,制得150D/48F的30∶70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DTY。
实施例3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制成,所述的第一组份由有光涤纶聚酯、荧光增白改性剂2,2-(4,4-二苯乙烯基)双苯并噁唑(OB-1)和粘合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组成,所述的第二组份由全生物基聚酰胺56、扩链剂芳香族双嗯唑啉和粘合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组成。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与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复合重量比为25∶75,有光涤纶聚酯与荧光增白改性剂的重量比为100∶0.3,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中的粘合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7%,扩链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3%。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和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干热和沸水收缩率差异均大于5%,而小于10%(生物基锦纶56收缩率大)。
其制备方法为:采用现有双组份复合短纤纺丝机上,改造熔体分配板6和喷丝板喷丝孔的设计,所述的分配板6上设有第一导流槽9和第二导流槽7,第一导流槽9和第二导流槽7中分别分布有第一导流孔10和第二导流孔8,所述的荧光增白改性剂、扩链剂和粘合剂均以母粒状态,使用母粒注射装置注入双组份复合纺丝机。将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后,如图3所示,分别经分配板6上的第一导流孔10和第二导流孔8导流至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所述的每个第一导流孔10由两个孔组成,所述的两个孔分别用于向构成第一喷丝孔的两个一字形喷丝孔1导流。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喷丝孔由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组成,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长宽比为7∶1。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两端和十字形喷丝孔2的四端具有圆弧形结构。所述的第二喷丝孔为十字形喷丝孔2,所述的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分别位于所述的十字形喷丝孔2的上侧和下侧,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组成王字形结构,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的最短距离d为2.0mm;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分别从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喷出,并通过粘合剂的作用牢固粘合为一体,采用侧吹风方式冷却,如图2所示,喷丝板的安装和喷丝孔的排布要使一字形喷丝孔1与吹风方向要保持垂直,形成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初生纤维,将其进行拉伸、定型,总拉伸比4.0,短纤热辊拉伸变形温度110℃,短纤定型温度130℃,经卷曲、上油以及切断纤,制得1.51dtex*38mm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短纤。
Claims (10)
1.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制成,所述的第一组份包括有光涤纶聚酯、荧光增白改性剂和粘合剂,所述的第二组份包括全生物基聚酰胺56、扩链剂和粘合剂,其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双组份复合纺丝机,将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后,分别经分配板上的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导流至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所述的第一喷丝孔由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组成,所述的第二喷丝孔为十字形喷丝孔(2),所述的两个平行的一字形喷丝孔(1)分别位于所述的十字形喷丝孔(2)的上侧和下侧;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分别从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喷出后冷却形成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初生纤维,经过后处理,得到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组成王字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喷丝孔和第二喷丝孔的最短距离d为0.5~2.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光涤纶聚酯与全生物基聚酰胺56的复合重量比为30∶70~20∶80,有光涤纶聚酯与荧光增白改性剂的重量比为100∶0.15-0.4,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中的粘合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5-8%,扩链剂占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总重量的2-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长宽比为4∶1-12∶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字形喷丝孔(1)的两端和十字形喷丝孔(2)的四端具有圆弧形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第一导流孔由两个孔组成,所述的两个孔分别用于向构成第一喷丝孔的两个一字形喷丝孔(1)导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荧光增白改性剂、扩链剂和粘合剂均以母粒或者颗粒状态,使用母粒注射装置注入双组份复合纺丝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采用侧吹风方式,喷丝板的安装和喷丝孔的排布要使一字形喷丝孔(1)与吹风方向要保持垂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处理为通过全拉伸工艺生产成FDY,或通过预取向纺丝工艺生产成POY或DTY,或纺成短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81977.5A CN104805517B (zh) | 2015-02-15 | 2015-02-15 |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81977.5A CN104805517B (zh) | 2015-02-15 | 2015-02-15 |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5517A true CN104805517A (zh) | 2015-07-29 |
CN104805517B CN104805517B (zh) | 2017-02-01 |
Family
ID=53690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8197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05517B (zh) | 2015-02-15 | 2015-02-15 |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05517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77739A (zh) * | 2015-08-07 | 2015-12-23 | 东华大学 | 一种双组份圆中空十字异形高吸湿复合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
CN105506760A (zh) * | 2015-12-29 | 2016-04-20 | 山东华鸿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湿排汗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20726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一字形防炫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53605B2 (zh) * | 1978-04-20 | 1987-11-11 | Teijin Ltd | |
WO1998009010A1 (en) * | 1996-08-27 | 1998-03-05 | Chisso Corporation | A non-woven fabric and an absorbent article using thereof |
CN1488784A (zh) * | 2003-08-13 | 2004-04-14 | 东华大学 | 长余辉发光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201236230Y (zh) * | 2008-07-01 | 2009-05-13 | 东莞市新纶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生产双十字形并列复合纤维的双通道复合喷丝板 |
CN201276612Y (zh) * | 2008-07-01 | 2009-07-22 | 东莞市新纶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生产双十字形并列复合纤维的单通道复合喷丝板 |
-
2015
- 2015-02-15 CN CN201510081977.5A patent/CN1048055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53605B2 (zh) * | 1978-04-20 | 1987-11-11 | Teijin Ltd | |
WO1998009010A1 (en) * | 1996-08-27 | 1998-03-05 | Chisso Corporation | A non-woven fabric and an absorbent article using thereof |
CN1488784A (zh) * | 2003-08-13 | 2004-04-14 | 东华大学 | 长余辉发光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201236230Y (zh) * | 2008-07-01 | 2009-05-13 | 东莞市新纶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生产双十字形并列复合纤维的双通道复合喷丝板 |
CN201276612Y (zh) * | 2008-07-01 | 2009-07-22 | 东莞市新纶纤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生产双十字形并列复合纤维的单通道复合喷丝板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77739A (zh) * | 2015-08-07 | 2015-12-23 | 东华大学 | 一种双组份圆中空十字异形高吸湿复合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
CN105506760A (zh) * | 2015-12-29 | 2016-04-20 | 山东华鸿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湿排汗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20726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一字形防炫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05517B (zh) | 2017-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071201A1 (zh) | 一种功能性尼龙66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882547B (zh) | 一种扁平腈纶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1831727A (zh) | 一种仿棉涤纶短纤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139740A (zh) | 一种细旦十字异形涤纶长丝的生产方法及其制品 | |
KR102732832B1 (ko) | 폴리아미드 해도 섬유,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의 용도 | |
CN103882546B (zh) | 一种高收缩超细腈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503832A (zh) | 一种高收缩超细旦涤纶短纤维的加工方法 | |
CN107313128A (zh) | 一种pbt纤维制造工艺 | |
CN105862150A (zh) | 一种超细型复合纤维及其加工工艺 | |
WO2021135083A1 (zh) | 一种仿棉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886033A (zh) | 低模量弹性纤维的弹力丝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435781B (zh) | 一种吸湿透气仿麻锦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923835A (zh) | 一种吸湿排汗涤纶低弹复合丝的制备工艺 | |
CN104805517B (zh) | 一种双组份复合改性仿绒毛闪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651962A (zh) | 一种双组分中空高吸湿卷曲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90140B (zh) | 一种仿麻型多重多异复合短纤及其制造方法 | |
JP7200390B2 (ja) | 弾性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2839435B (zh) | 一种一字锯齿形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240466A (zh) | 溶剂法纤维素棉、竹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262947A (zh) | 一种有色涤纶仿毛弹性纤维的制备工艺 | |
CN105803600A (zh) | 一种多重异收缩混纤丝的制备装置和方法 | |
CN103122499B (zh) | 一种分割型复合纤维及超细纤维织物 | |
CN106906529A (zh) | 一种聚乳酸三叶异形纤维生产方法 | |
CN104818538A (zh) | 一种超粗旦锦纶6扁平丝生产方法及锦纶6超粗旦扁平丝 | |
CN101781816B (zh) | 有色纤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