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2744B - 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 Google Patents
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12744B CN104712744B CN201310693249.0A CN201310693249A CN104712744B CN 104712744 B CN104712744 B CN 104712744B CN 201310693249 A CN201310693249 A CN 201310693249A CN 104712744 B CN104712744 B CN 1047127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e part
- bearing
- lower case
- bearing block
- end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reinforcing gearboxes, e.g.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减速器的壳体,其中,该壳体具有该壳体下部件和壳体上部件,壳体上部件被放置在壳体下部件上,其中,用于轴的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接纳部由壳体上部件的第一轴承座和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形成,用于轴的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接纳部由壳体上部件的第二轴承座和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形成,其中,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与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端板相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背景技术
普遍已知的是,在用于减速器的壳体中可设置轴承接纳部,用于接纳减速器的轴——如从动轴/输出轴、中间轴或驱动轴/输入轴——的轴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用于减速器的壳体,其中要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根据下述特征的用于减速器的壳体来实现。
本发明在用于减速器的壳体方面的重要特征在于:壳体包括壳体下部件和壳体上部件,且壳体上部件被放置在壳体下部件上,其中,用于一轴的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接纳部由壳体上部件的第一轴承座和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形成,用于轴的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接纳部由壳体上部件的第二轴承座和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形成,其中,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与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端板相连接。
在此优点是,能实现高的机械稳定性和低的扭转刚度。除加强部段以外的其余壳体可设计为具有较薄的壁厚度,也就是说具有比加强部段——尤其是如轴承座、端板、底座、间隔件、支承架/支承杆(Stützbalken)、支承部段——的最大或最小壁厚度小的最大壁厚度。以这种方式可减少材料消耗且因此能减少资源消耗,这保护了环境。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与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端板相连接。在此优点是,借助起到横向支撑结构作用的端板提高了稳定性。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壳体上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与壳体上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端板相连接,其中,壳体上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与壳体上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端板相连接。在此优点是,壳体上部件放在壳体下部件上并因此在实现高的稳定性的同时能实现密封连接。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壳体上部件的端板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壳体下部件的端板中的一个。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连接在壳体上部件的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上的壳体上部件端板之间布置有间隔件,和/或在连接在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上的壳体下部件端板之间布置有间隔件。在此优点是,各个上部端板的重力基本能通过间隔件导出。不会通过壳体下部件的其它具有薄的壁厚度的区域导出很大的力。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借助支承架和/或支承部段与壳体下部件的底座相连接,尤其是用于导出轴承座的重力。在此优点是,重力能通过加厚区域导出,因此壳体下部件的其它表面部段能设计为具有薄的壁厚度,即,其最大壁厚度小于壳体下部件的最大壁厚度。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端板、间隔件、支承架、支承部段和底座设计为单件式的、特别是一体的,尤其是设计为铸钢件。在此优点是,壳体下部件能成型为铸钢件并且仅需要少量的再加工/精加工。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壳体上部件的轴承座、端板、间隔件设计为单件式的、特别是一体的,尤其是设计为铸钢件。在此优点是,壳体上部件能成型为铸钢件并且仅需要少量的再加工/精加工。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端板在一与轴承座最大延展所对应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得较远,特别是其中,支承架和/或支承部段主要沿一垂直于上述两个方向的方向延伸。在此优点是,扩展了高稳定性。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壳体下部件成型为壳状,其中,壳体下部件的其余区域的壁厚度比端板、轴承座和/或支承部段和/或支承架的壁厚度小。在此优点是,壳体能由两个外壳组装而成。下外壳在此接纳油池。
本发明不限于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特别是由任务提出和/或通过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提出的任务中,能得出权利要求和/或单个权利要求特征和/或说明书特征和/或附图特征的其它合理的特征组合可能性。
附图说明
现在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以倾斜视图示出减速器壳体。
图2以倾斜视图放大示出减速器壳体的轴承接纳部。
附图标记列表:
1 壳体上部件
2 壳体下部件
3 轴承座
4 轴承座
5 在壳体下部件2上的端板
6 在壳体上部件1上的端板
7 支承架/支承杆
8 支承部段
9 底座
20 间隔件
具体实施方式
壳体具有壳体下部件2,壳体上部件1被放置在该壳体下部件上。
为了借助滚动轴承、特别是滚珠轴承或斜置球轴承等来支承减速器的轴,在减速器壳体上成型有轴承接纳部并且相应地对其进行精加工。
每个轴承接纳部的第一部分成型为轴承座3并且布置在壳体下部件2中,该轴承座3具有两个用于接纳两个轴承的半圆柱形凹口。
每个轴承接纳部的另一部分成型为轴承座4并且布置在壳体上部件1中,该轴承座4具有两个用于接纳两个轴承的半圆柱形凹口。
在将壳体上部件1放置到壳体下部件2上时,上部的轴承座4被放置到下部的轴承座3上,因此相应轴承接纳部的各部分彼此贴紧并且形成相应的轴承接纳部。每个轴承接纳部包括一圆柱形的空间区域,在其中能放入轴承并因此能通过该轴承将轴支承在壳体的轴承接纳部中。
壳体上部件1的两个彼此平行取向的轴承座4在其第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相互间隔开的、彼此平行取向的端板6相连接。轴承座4在其另一端部区域也借助两个相互间隔开的、彼此平行取向的端板6相连接。端板6在第一方向上比在任何其它横向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都延伸得长。轴承座4在第二方向上比在任何其它横向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都延伸得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垂直。
壳体下部件2的两个彼此平行取向的轴承座3在其第一端部区域中借助两个相互间隔开的、彼此平行取向的端板5相连接。轴承座3在其另一端部区域也借助两个相互间隔开的、彼此平行取向的端板5相连接。端板5在第一方向上比在任何其它横向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都延伸得长。轴承座3在第二方向上比在任何其它横向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上都延伸得长。
因此,壳体上部件1的轴承座4借助双层盖结构相连并且壳体下部件2的轴承座3借助双层盖结构相连。由此能实现通过轴和其轴承被导入轴承接纳部中的力在壳体中被均匀导出。壳体的稳定性和刚度由此得到提高。
壳体上部件1设计为壳状。轴承座4和端板6成型为铸件中的加厚区域、即被加强的区域。壳体上部件1的其余区域的壁厚度较薄。这意味着,其余区域的最厚的壁厚度小于壳体在轴承座4和端板6区域中的最厚的壁厚度。
壳体下部件2设计为壳状。轴承座3和端板5成型为铸件中的加厚区域、即被加强的区域。壳体下部件2的其余区域的壁厚度较薄。这意味着,其余区域的最厚的壁厚度小于壳体在轴承座3和端板5区域中的最厚的壁厚度。
端板6借助间隔件20彼此间隔开,这些间隔件也传导端板6之一的重力。
端板5同样借助间隔件20彼此间隔开,这些间隔件也传导端板5之一的重力。
轴承座3的重力借助支承架7和支承部段8导到底座9。
支承部段8和支承架7以及底座9不属于具有薄的壁厚度的其余区域。支承部段8和支承架7以及底座9设计为具有非常大的厚度,以实现高的稳定性。
所述其余区域、支承部段8、支承架7、底座9以及轴承座3和端板5以及所配设的间隔件20单件式地、即一体地设计为壳体下部件2。
同样地,壳体上部件1(包括端板6、轴承座4、所配设的间隔件20和具有薄的壁厚度的用于形成壳状的壳体上部件1的其余区域)也设计成单件式的、即一体的。
壳体上部件1在其顶侧上具有能利用封盖密封封闭的开口。
支承架7垂直于第一方向和垂直于第二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沿该方向比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伸展得更远。
支承部段8垂直于第一方向和垂直于第二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沿该方向比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伸展得更远。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下部件和壳体上部件,该壳体上部件被放置在壳体下部件上,
其中,用于轴的第一轴承的第一轴承接纳部由所述壳体上部件的第一轴承座和所述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形成,
其中,用于轴的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接纳部由所述壳体上部件的第二轴承座和所述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形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下部第一端板相连接,
所述壳体下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下部第二端板相连接,
所述壳体上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与所述壳体上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上部第一端板相连接,
所述壳体上部件的第一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与所述壳体上部件的第二轴承座的第二端部区域即另一端部区域借助两个彼此间隔开的上部第二端板相连接,
其中,各个端板均成型为加厚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部件的端板中的至少一个接触所述壳体下部件的端板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部件的连接在壳体上部件的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上的端板之间布置有间隔件,
和/或,在所述壳体下部件的连接在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的第一端部区域上的端板之间布置有间隔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借助支承架和/或支承部段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底座相连,用以导出轴承座的重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借助支承架和/或支承部段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底座相连,所述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端板、间隔件、支承架、支承部段和底座设计为一件式的、即一体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端板、间隔件、支承架、支承部段和底座设计成铸钢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部件的轴承座、端板和间隔件设计为一件式的、即一体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部件的轴承座、端板和间隔件设计成铸钢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端板在与轴承座最长延伸距离所对应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借助支承架和/或支承部段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底座相连,所述支承架和/或支承部段主要在垂直于上述两个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轴承座借助支承架和/或支承部段与所述壳体下部件的底座相连,所述壳体下部件成型为壳状,其中,壳体下部件的其余区域的壁厚度比端板、轴承座和/或支承部段和/或支承架的壁厚度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93249.0A CN104712744B (zh) | 2013-12-17 | 2013-12-17 | 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93249.0A CN104712744B (zh) | 2013-12-17 | 2013-12-17 | 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12744A CN104712744A (zh) | 2015-06-17 |
CN104712744B true CN104712744B (zh) | 2018-01-19 |
Family
ID=53412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93249.0A Active CN104712744B (zh) | 2013-12-17 | 2013-12-17 | 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12744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04337A1 (de) * | 2007-04-13 | 2008-10-16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Gehäuse für ein Getriebe, Verfahren und Getriebe-Baureih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17876B4 (de) * | 2007-04-13 | 2021-06-24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Ölfangvorrichtung, Getriebe und Verfahren |
DE102007020453B4 (de) * | 2007-04-27 | 2012-05-16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Getriebe, Schmiermittel-Kreislaufsystem und Getriebebaureihe |
CN201190782Y (zh) * | 2008-04-03 | 2009-02-04 | 南京高特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 | 单级齿轮减速器 |
CN102777574B (zh) * | 2012-08-08 | 2015-09-30 | 沃德(天津)传动有限公司 | 减速机及其上箱体 |
-
2013
- 2013-12-17 CN CN201310693249.0A patent/CN1047127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04337A1 (de) * | 2007-04-13 | 2008-10-16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Gehäuse für ein Getriebe, Verfahren und Getriebe-Baureih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12744A (zh) | 2015-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64879B2 (en) | Housing for a gear unit | |
CN104712744B (zh) | 用于减速器的壳体 | |
EP3385540A1 (en) | Compressor exhaust bearing holder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screw compressor | |
CN206999725U (zh) | 一种承载力强的油压机 | |
CN206719355U (zh) | 一种重载移动机器人通用底盘结构 | |
CN201445977U (zh) | 新型废钢破碎机主机 | |
CN203156437U (zh) | 一种油膜式自动棒材送料机的料管装置 | |
JP2015198466A (ja) | モータ回転子および圧縮機 | |
CN204572906U (zh) | 一种电动机减震垫 | |
CN202955175U (zh) | 一体式发动机变速箱减震支架 | |
CN203725181U (zh) | 一种磨粉机 | |
CN206720220U (zh) | 一种密封装置 | |
CN206977227U (zh) | 一种减震式电机 | |
CN201314329Y (zh) | 一种改进型滚轮装置 | |
CN205418610U (zh) | 一种减少太阳能晶硅组件隐裂的包装箱 | |
CN203719394U (zh) | 一种坩埚 | |
CN202652754U (zh) | 一种可容装不同最大长度设备的机柜 | |
CN207192285U (zh) | 一种重力钟摆式传动阻挡释放机构 | |
CN201708631U (zh) | 一种抛丸机用电机 | |
CN208115867U (zh) | 一种球磨机蓖板 | |
CN206386385U (zh) | 一种振动压路机用轴承 | |
CN206013524U (zh) | 一种粉末下料装置 | |
CN206315929U (zh) | 离心机减震基座 | |
CN103883424B (zh)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 | |
CN205850982U (zh) | 一种碎玻璃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