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9357A - 车身增强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增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09357A CN104709357A CN201410298860.8A CN201410298860A CN104709357A CN 104709357 A CN104709357 A CN 104709357A CN 201410298860 A CN201410298860 A CN 201410298860A CN 104709357 A CN104709357 A CN 1047093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ement
- vehicle
- attached
- vehicle body
- body reinforc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揭露了一种车身增强结构。所述车身增强结构可以包括有前柱、侧部内增强构件、地板顺从部、第一增强构件以及第二增强构件;所述前柱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联接至前柱的下部,并且具有联接至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增强构件整体联接至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具有联接至地板顺从部的一端以及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如此所述车身增强结构改进了关于应对车辆的正向碰撞及侧向碰撞的性能。
Description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12月1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3-015668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增强结构,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其通过整体地连接前柱的下部、侧部内增强构件、地板顺从部及前围横梁从而改进关于应对车辆正向碰撞及侧向碰撞的性能。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构成车辆车身的元件中,前柱是用于安装并支撑前门的结构体,其被安置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前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并且作为整体连接车身的前上部分和前下部分的立柱。
形成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前后延伸的侧梁可以连接至前柱的下部,并且构成为车辆的前车身并且形成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的后端部分可以连接至前柱的下部。
另外,地板顺从部可以沿着车辆长度方向上被安置在前柱的下部的前侧,并且分开发动机室和乘客室的前围板可以被安置在前柱的前侧。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发生前面提及的车身结构与前方物体或其他车辆(在下文中,称其为碰撞车身)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特别地是在车辆没有与碰撞车身的车辆前侧发生碰撞,而是在车辆偏离向左侧和右侧的任意一侧的状态下(这种碰撞被称为小型重复碰撞)与碰撞车身发生碰撞的情况下,用于吸收碰撞冲击的前车身的前纵梁将不能展示出它自身的功能,而是向一侧弯曲,并且碰撞车身偏离前纵梁,然后与挡泥板及轮子发生碰撞。
轮子直接接受碰撞车身的冲击,并且撞击位于轮子后侧的前柱的下部,由此前柱将过度受损。
另外,由于前柱构成了车辆内部前侧的一个侧部,前柱的过度损伤威胁了车辆内部的乘员安全。
因此,为了对车辆经受正向小型重复碰撞及前柱接受过度冲击能量的情况做好准备,增加前柱下部的刚度并且正确的应对车辆的小型重复碰撞变得必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车身增强结构,所述车身增强结构牢固的将前柱下部连接至外围车身结构,由此在车辆的正向碰撞或侧向碰撞中,通过车轮传递到前柱下部的冲击能量可以有效的被分散至或吸收到车身的其他部分,由此阻止前柱的过度受损,并且更加安全的保护乘员。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其包括有:前柱,侧部内增强构件,地板顺从部,第一增强构件,以及第二增强构件;所述前柱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联接至前柱的下部,并且具有联接至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增强构件整体联接至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具有联接至地板顺从部的一端以及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另一端。
第一增强构件可以包括形成为拱形形状的第一增强体,并且具有大体""形状的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连续结构的横截面。第二增强构件可以包括有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的第二增强体,并且具有大体""形状的通过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后表面及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形成的横截面,并且具有连续结构。
第一联接翼板可以形成在第一增强体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边以便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前柱的下部,形成为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联接翼板可以形成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的前尖端部分上以便分别地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后表面及外表面,侧部内增强构件可以包括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表面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并且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增大的第三联接翼板可以形成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的后尖端部,以便分别地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上表面及外表面。
安装并且支撑车辆的车门下部的前门安装凸台可以形成在第一增强体上以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下尖端部分可以与车辆长度方向上的侧部内增强构件的前尖端部分联接,并且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上尖端部分及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前侧边缘可以联接至地板顺从部。
开口可以在形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前柱下部的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侧边缘,以便第一增强构件穿过开口并向车辆的前侧突出。
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可以整体地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表面。前围横梁增强构件及前围横梁可以彼此整体联接,并且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表面。前围横梁增强构件及前围横梁的宽度可以与第二增强构件的宽度大体相同。
前柱的下部可以通过第三增强构件连接至前围横梁。第三增强构件可以包括有具有三角形盒子形状的第三增强体;并且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前柱下部,并且大约具有大体""形状;并且第二联接翼板联接至前围横梁并且大约具有大体""形状,所述第一联接翼板及第二联接翼板可以分别地与第三增强体的边缘整体形成。
第一联接翼板可以联接至前柱的内表面的如下位置,所述位置在第一增强构件联接至前柱下部的部位。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增强结构,前柱的下部的前侧边缘具有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向前打开的开口,拱形形状第一增强构件的一端通过开口插入从而连接至前柱的下部,拱形形状增强构件的前尖端部分与具有一端连接至地板顺从部下部的第二增强构件连接,拱形形状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及第二增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并且前柱的下部穿过第三增强构件连接至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由此前柱的下部有效的连接至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纵向增强结构体及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侧向增强结构体,从而增强前柱的连接刚度。
于是,在车辆的正向碰撞,正向小型重复碰撞,或侧向碰撞事故中,通过车轮传递至前柱下部的冲击能量可以通过地板顺从部,前围横梁,前围板,侧部内增强构件等放射状的分散至并且吸收到外围车身结构中,由此有效的阻止前柱的过度受损,并且冲击能量被如上所述的分散并吸收以致于有效的降低了转移至乘客室的冲击能量,由此更加安全的保护了乘员。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前视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增强结构体及示例性前柱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第二增强构件、示例性前围横梁以及示例性前围横梁增强构件的联接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第二增强构件、示例性前围横梁以及示例性前围横梁增强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阐释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前柱下部和前围横梁通过示例性第三增强构件联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7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9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负荷分配方向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车身增强结构的均匀横截面匹配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式。
参考图1,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增强结构可以包括有联接至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前柱10下部的增强结构体。
增强结构体可以包括有第一增强构件22和第二增强构件24;所述第一增强构件22大体成拱形形状,并且联接至前柱10的下部;所述第二增强构件24整体联接至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构件22的前尖端部分。
第一增强构件22可以包括大体成拱形形状的第一增强体221,以及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连续结构的大体""形横截面。
第二增强构件24可以包括有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增强体241,并且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连续结构的大体""形状的横截面。
第一联接翼板222形成在第一增强体221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边以便在增强体22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一联接翼板222可以通过焊接方法或诸如此类方法联接至前柱10的下部。
在第一增强体221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联接翼板223设置在了车辆的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221的前尖端部分,以便在第一增强体221的前尖端部分与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增强构件24的后表面242紧密接触的状态下,第二联接翼板22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别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24的后表面242及第二增强构件24的外表面243。
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221的后尖端部分可以设置在并且整体地在车辆的方向上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上表面301,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上表面301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形成。
在第一增强体221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增大的第三联接翼板224形成在第一增强体221的后尖端部分上,并且第三联接翼板224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分别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上表面301及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外表面302。
可以安装并且支撑车辆的车门下部的前门安装凸台225可以形成在第一增强体221上从而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在车辆的前门下部被安装并支撑在第一增强体221上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前门下部的安装刚度得到改善,从而稳定支撑了车身上的前门。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241的下尖端部分可以整体地联接至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前尖端部分。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构件24的上尖端部分及前侧边缘244可以整体地联接至地板顺从部40的下部。
于是,在车辆的正向碰撞或正向小型重复碰撞事故的时候,当在车轮如箭头所示的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被向后施压的同时撞击前柱10的下部时,施加至前柱10下部的冲击能量可以有效的通过被定位在前柱10前侧的地板顺从部40,定位在前柱10一侧的侧部内增强构件30,第一增强构件22及第二增强构件24所分散并吸收。
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柱10的下部的前侧边缘101上形成有开口102,以便第一增强构件22可以通过开口102并且向前突出。
参考图3及图4,关于如箭头所示的车轮碰撞方向,侧部内增强构件30的联接结构、第一增强构件22、第二增强构件24以及前柱10的下部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纵向增强结构体,并且地板顺从部10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向增强结构体,由此通过车轮施加的冲击能量可以有效的被如箭头A及箭头B所示的在车辆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的纵向增强结构体及侧向增强结构体所分散并吸收。
参考图5及图6,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形成的前围横梁50的一端可以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24的外表面243。
为了联接前围横梁50以与外表面243的整个宽度或大体整个宽度匹配,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可以联接至前围横梁50的一端。前围横梁50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各自可以具有大体""形状的带有连续结构的横截面。
在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置于前围横梁50的前表面上并且联接至其上的状态下,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可以联接至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构件24的外表面243。
即,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及前围横梁50的宽度可以与外表面243的宽度相同或大体相同,以便前围横梁增强构件55以及前围横梁50在外表面243的整个宽度或大体整个宽度上联接。
于是,由于侧向增强结构体包括有除地板顺从部以外的前围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纵向增强结构体与侧向增强结构体之间的联接刚度得到提高。
参考图7及图8,前柱10的下部可以通过第三增强构件60整体地联接至前围横梁50。第三增强构件60可以包括有具有三角形盒子形状的第三增强体601。
联接至前柱10下部并具有大体""形状的第一联接翼板602以及联接至前围横梁50并具有大体""形状的第二联接翼板603可以分别地整体形成在第三增强体60的边缘。
第一联接翼板602特别地联接至如下部分的内表面,所述部分位于第一增强构件22联接至的前柱10下部的地方,由此增强了第一增强构件22、前柱10的下部及第三增强构件60之间的连接刚度。
如上所述,由于前柱10的下部通过第三增强构件60整体地连接至前围横梁50,前柱10的侧向连接刚度得到提高,因此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有效的分散及吸收施加到前柱10的冲击能量。
参考图9,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第一增强构件22、第二增强构件24、及第三增强构件60有效地将前柱10的下部连接至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侧部内增强构件30以及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横梁50,由此增强连接刚度,如此以便如箭头所示的放射状地和有效地分散及吸收施加到前柱10下部的冲击能量。
参考图10,第一增强构件22的前尖端部分与第二增强构件24匹配以便具有均匀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第一增强构件22的后尖端部分与侧部内增强构件30匹配以具有均匀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前围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与第二增强构件24的外表面匹配以具有均匀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并且第二增强构件24的下尖端部分同样与侧部内增强构件30匹配以具有均匀或者大体均匀的横截面,由此使得放射状负荷分配效果最大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增强结构,除了改进关于应对车辆的正向撞击的性能外,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及驾驶稳定性也可以因为车身的下部结构得到增强而得到改进,并且甚至在车辆的侧向碰撞事故的时候,通过利用前柱下部、第一增强构件、第二增强构件及第三增强构件在车辆的宽度及长度方向上有效地分散及吸收冲击能量,应对车辆的侧向碰撞的性能同样得到了改善。
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或下,前或后,内或外等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的这些特征。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旨在成为穷举的,也并不旨在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式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Claims (13)
1.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包括:
前柱,所述前柱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
侧部内增强构件,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地板顺从部;
第一增强构件,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联接至所述前柱的下部,并且具有联接至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一端;以及
第二增强构件,所述第二增强构件整体地联接至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另一端,并且具有与所述地板顺从部联接的一端及与所述侧部内增强构件联接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第一增强构件包括有形成为拱形形状的第一增强体,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连续结构的大体""形横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增强构件包括有:
第二增强体,所述第二增强体形成为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上下延伸,并且具有大体""形的横截面,所述横截面通过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后表面及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形成,并且具有连续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第一联接翼板形成在第一增强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以便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联接至前柱的下部;
第二联接翼板形成为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的前尖端部分上以便分别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后表面及外表面,
侧部内增强构件包括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表面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并且
第三联接翼板在第一增强体的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增大,并且形成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增强体的后尖端部分上以便分别联接至侧部内增强构件的上表面及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门安装凸台安装并且支撑车辆的车门下部,并且形成在第一增强体上以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下尖端部联接至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内增强构件的前尖端部分,并且
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上尖端部及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增强体的前侧边缘联接至所述地板顺从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开口形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前柱的下部的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侧边缘,由此第一增强构件穿过该开口并且向车辆的前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围横梁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整体地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围横梁增强构件以及所述前围横梁彼此整体联接,并且联接至第二增强构件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围横梁及前围横梁增强构件的宽度与第二增强构件的宽度大体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前柱的下部通过所述第三增强构件连接至前围横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所述第三增强构件包括有具有三角形盒子形状的第三增强体,并且
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前柱下部并大体具有""形状,第二联接翼板联接至前围横梁并大体具有""形状,所述第一联接翼板及第二联接翼板分别与第三增强体的边缘整体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
第一联接翼板联接至位于第一增强构件联接至前柱下部的部位的前柱内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3-0156680 | 2013-12-16 | ||
KR1020130156680A KR101575320B1 (ko) | 2013-12-16 | 2013-12-16 | 차체 보강구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09357A true CN104709357A (zh) | 2015-06-17 |
CN104709357B CN104709357B (zh) | 2018-06-15 |
Family
ID=53367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98860.8A Active CN104709357B (zh) | 2013-12-16 | 2014-06-26 | 车身增强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2861B2 (zh) |
KR (1) | KR101575320B1 (zh) |
CN (1) | CN104709357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21817A (zh) * | 2017-08-23 | 2019-03-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体构造 |
CN109649497A (zh) * | 2017-10-11 | 2019-04-1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和包括其的车辆 |
CN109863075A (zh) * | 2016-10-11 | 2019-06-07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尤其是机动车辆的车身的前部的结构 |
CN109963774A (zh) * | 2016-10-27 | 2019-07-02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覆盖正面碰撞的机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加强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3101697A1 (de) * | 2013-02-20 | 2014-08-21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ragstruktur |
JP6185437B2 (ja) * | 2014-07-18 | 2017-08-23 | トヨタ自動車九州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US10077014B1 (en) * | 2017-03-20 | 2018-09-1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Body-mounted tire blocker assembly |
DE102019217581A1 (de) * | 2019-11-14 | 2021-05-20 | Psa Automobiles Sa | Fahrzeugkarosserie |
FR3106313B1 (fr) * | 2020-01-22 | 2024-04-19 | Psa Automobiles Sa | Véhicule automobile disposant d’un moyen de dégagement de la roue avant en cas de choc frontal |
DE102020113690B3 (de) | 2020-05-20 | 2021-10-2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arosserie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sowie Personenkraftwagen |
DE102020121094B3 (de) | 2020-08-11 | 2021-10-0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02541A (ja) * | 2000-06-23 | 2002-01-09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車体構造 |
JP2008222039A (ja) * | 2007-03-13 | 2008-09-25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CN102556165A (zh) * | 2010-11-12 | 2012-07-1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有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 |
JP2013159290A (ja) * | 2012-02-08 | 2013-08-19 | Mazda Motor Corp | 車体の下部車体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1821A (en) * | 1975-06-24 | 1977-01-08 | Nissan Motor Co Ltd | Car body construction |
JPS6258260U (zh) * | 1985-09-30 | 1987-04-10 | ||
NO165284C (no) * | 1988-09-09 | 1991-01-23 | Norsk Hydro As | Fremgangsmaate ved fremstilling av karosseriramme og karosserirammen. |
EP0426107B1 (en) * | 1989-10-31 | 1994-05-18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SE500174C2 (sv) * | 1992-09-11 | 1994-05-02 | Saab Automobile | Tröskelförstärkning för reduktion av golvinträngning vid offsetkollisioner med personbilar |
JP2593944Y2 (ja) * | 1992-11-11 | 1999-04-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
JP2002154458A (ja) * | 2000-11-24 | 2002-05-28 | Fuji Heavy Ind Ltd | 車体前部構造 |
JP4645800B2 (ja) * | 2004-07-02 | 2011-03-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側部構造 |
US7090273B2 (en) * | 2005-01-12 | 2006-08-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al apparatus for an improved front-end to body-side joint of a vehicle |
DE602007006247D1 (de) * | 2006-03-15 | 2010-06-17 | Mazda Motor | Vorderwagenaufbau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4233053B2 (ja) * | 2006-04-27 | 2009-03-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4254843B2 (ja) * | 2006-10-25 | 2009-04-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2008222185A (ja) * | 2007-03-16 | 2008-09-25 | Mazda Motor Corp | 車体前部構造 |
JP5029328B2 (ja) * | 2007-12-05 | 2012-09-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4486996B2 (ja) * | 2008-02-01 | 2010-06-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5354360B2 (ja) * | 2009-05-19 | 2013-11-2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
WO2013018284A1 (ja) * | 2011-08-01 | 2013-02-0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遮音構造 |
DE102011089153A1 (de) * | 2011-12-20 | 2013-06-2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Aufbau für einen Kraftwagen, insbesondere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Aufbaus |
DE102011121908A1 (de) * | 2011-12-22 | 2013-06-2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Verstärkungsstruktur |
-
2013
- 2013-12-16 KR KR1020130156680A patent/KR101575320B1/ko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04 US US14/296,262 patent/US9132861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6-26 CN CN201410298860.8A patent/CN10470935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02541A (ja) * | 2000-06-23 | 2002-01-09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車体構造 |
JP2008222039A (ja) * | 2007-03-13 | 2008-09-25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CN102556165A (zh) * | 2010-11-12 | 2012-07-1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有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 |
JP2013159290A (ja) * | 2012-02-08 | 2013-08-19 | Mazda Motor Corp | 車体の下部車体構造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63075A (zh) * | 2016-10-11 | 2019-06-07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尤其是机动车辆的车身的前部的结构 |
CN109863075B (zh) * | 2016-10-11 | 2021-06-22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尤其是机动车辆的车身的前部的结构 |
CN109963774A (zh) * | 2016-10-27 | 2019-07-02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覆盖正面碰撞的机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加强件 |
CN109963774B (zh) * | 2016-10-27 | 2021-09-28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覆盖正面碰撞的机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加强件 |
CN109421817A (zh) * | 2017-08-23 | 2019-03-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体构造 |
CN109649497A (zh) * | 2017-10-11 | 2019-04-1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和包括其的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09357B (zh) | 2018-06-15 |
KR101575320B1 (ko) | 2015-12-07 |
US20150166112A1 (en) | 2015-06-18 |
KR20150069933A (ko) | 2015-06-24 |
US9132861B2 (en) | 2015-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09357A (zh) | 车身增强结构 | |
CN109987140B (zh) | 汽车车架 | |
US9272678B2 (en) |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coping with small overlap collision | |
KR102383247B1 (ko) |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 |
US9731766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132865B2 (en) | Cowl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4709355B (zh) | 前车身加强结构 | |
CN111806561B (zh) | 车辆的前支撑 | |
US9718422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 |
EP2578475B1 (en) |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7520563B1 (en) | Vehicle equipped with passenger frame having small height from ground | |
CN109927791A (zh) | 前车身加强结构 | |
US10239564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204726512U (zh) | 一种副车架 | |
US8042834B2 (en) |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 |
KR20190016692A (ko) |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 |
JP2022511705A (ja) | 自動車用エネルギー吸収装置、エネルギー吸収要素およびそれに対する強化要素 | |
CN112789213A (zh) | 副车架构造 | |
CN210174971U (zh) | 前纵梁结构及车辆 | |
KR20060055530A (ko) | 유틸리티 차량용 운전실 | |
KR102383254B1 (ko) |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 |
JP6340634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KR20110136124A (ko) | 차량용 프런트 필라부 보강 구조 | |
CN118254891A (zh) | 用于车辆的侧面碰撞防护结构及车辆底部结构 | |
KR100340966B1 (ko) | 자동차의 하부 후방 차체 프레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