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6944B - 车用门 - Google Patents
车用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26944B CN104626944B CN201410608444.3A CN201410608444A CN104626944B CN 104626944 B CN104626944 B CN 104626944B CN 201410608444 A CN201410608444 A CN 201410608444A CN 104626944 B CN104626944 B CN 1046269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
- door
- plate
- inner panel
- out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Waterproofing, Decoration, And Sanit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用门,利用该车用门,在无需增加增强构件和改变外板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增强用于安装牌照板的区域中抵抗载荷集中的刚性并能够自行抑制载荷集中。根据本发明的车用门(车尾门(100))具有如下构造:内板(110)包括形成有多个筋条的板部(114)、安装于布置为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内板的板部重叠的外板(102)的牌照板(106)和多个筋条,该多个筋条包括一对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一对下侧倾斜筋条(124),该一对上侧倾斜筋条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从与牌照板的上侧角部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延伸,该一对下侧倾斜筋条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从与牌照板的下侧角部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下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门,其包括布置于车内侧的内板、布置于车外侧的外板和安装于外板的车外侧表面的牌照板(license plate)。
背景技术
车用门需要具有如下功能:车用门不会由于行驶时的路面不平产生的振动而变形,不会改变其作为车体构成构件的形状,还对依照规格变化的附件进行支撑。所以,构成车用门的板需要具有高刚性。已知的一种用于增强刚性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是在构成车用门的车内侧表面的内板上形成筋条。如专利文献1所述,通过在内板上形成筋条,能够增强内板的刚性,进而增强车用门的刚性。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JP2013-514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种车用门,设置于车体后部的后尾门(back door)可以设置有牌照板(也称为“牌号板”)。由于牌照板具有大的面积和重的重量,所以在开/关车用门时载荷集中于外板的安装了牌照板的区域。此外,在高速行驶时,空气(气流)进入到牌照板和外板之间,因此牌照板有时会颤振(flutter)。所以,在车用门中,安装牌照板的区域和该区域附近需要具有高刚性。
作为增强安装牌照板的区域及该区域附近的刚性的方法,可以想到在该区域中设置增强构件并且改变外板在该区域中的形状。然而,由于增加了零件数量和成本或者增加了组装步骤,设置增强构件引起了新的问题。此外,由于外板是体现车用门的外观(design)的构件,所以外板的外观受很大限制,因此通常难以改变其形状。
鉴于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门,该车用门能够在不增加增强构件和改变外板的形状的情况下增强安装牌照板的区域中抵抗载荷集中的刚性并自行抑制载荷集中。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车用门具有的典型构造是,一种车用门,其包括:内板,其布置于车内侧;外板,其布置于车外侧;和牌照板,其安装于所述外板的车外侧的表面,其中,所述内板包括:门玻璃用开口,其设置于上部并且用于安装门玻璃,板部,其设置在所述门玻璃用开口的下方,和多个筋条,其朝向车内侧或车外侧鼓出,安装于所述外板的所述牌照板布置成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所述内板的所述板部的一部分重叠,并且所述多个筋条包括:一对上侧倾斜筋条,其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从所述板部上的与所述牌照板的上侧角部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延伸,和一对下侧倾斜筋条,其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从所述板部上的与所述牌照板(106)的下侧角部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下延伸。
在上述构造中,上侧倾斜筋条和下侧倾斜筋条布置于内板并从与外板中安装牌照板的区域(以下称为“安装区域”)对应的区域的角部(四角)放射状地延伸。由此,外板中的安装区域由设置于外板背面的上侧倾斜筋条和下侧倾斜筋条支撑,所以,能够增强安装区域的刚性。因此,利用上述构造,无需改变外板的形状,并且能够在抑制由设置增强构件引起的成本增加的同时增强用于牌照板的安装区域的刚性。此外,外板处于牌照板与内板上的上侧倾斜筋条和下侧倾斜筋条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外板的凹陷。
此外,由于施加于安装区域的载荷通过上侧倾斜筋条和下侧倾斜筋条良好地传播至内板,所以能够抑制载荷集中于安装区域。此外,通过将上侧倾斜筋条和下侧倾斜筋条布置于牌照板的四角,使得牌照板的外周由这些筋条支撑。由此,能够增强用于牌照板的支撑力并进而抑制牌照板在高速行驶期间的颤振。
优选地,所述多个筋条还包括在所述板部上的外周筋条,所述外周筋条布置在所述内板中的所述门玻璃用开口下方的所述板部的外缘,并且所述下侧倾斜筋条的下端与所述外周筋条的下侧角部连结。利用该构造,能够经由外周筋条将施加于下侧倾斜筋条的载荷分散至整个内板,并进而分散至整个车用门。此外,通过将外周筋条连结至下侧倾斜筋条,能够增强内板抵抗沿扭曲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刚性,并进而增强车用门抵抗沿扭曲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刚性。
优选地,所述内板还包括用于安装车体结构零件的零件安装面,所述零件安装面位于所述下侧倾斜筋条和所述板部上的所述外周筋条彼此连结的位置附近。由此,能够经由下侧倾斜筋条和外周筋条将开/关车用门时从车体结构构件施加至零件安装面的载荷良好地分散至整个内板。
优选地,所述多个筋条还包括一对连结筋条,所述一对连结筋条以与所述下侧倾斜筋条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角度从如下区域朝向所述外周筋条延伸并与所述外周筋条连结:从车辆后方观察时该区域与所述外板中用于安装所述牌照板的区域重叠。利用该构造,能够进一步增强用于牌照板的安装区域的刚性。
优选地,所述内板还包括用于安装门饰的门饰安装面,所述门饰位于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所述外板中用于安装所述牌照板的区域重叠的区域。由此,还利用门饰增强安装牌照板的区域,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强用于牌照板的支撑力。此外,如上所述,通过上侧倾斜筋条和下侧倾斜筋条增强用于牌照板的安装区域的刚性。因此,通过在安装区域中设置门饰安装面,能够抑制板部在门饰的组装过程中的脱溜(escape)并增强组装性。另外,构成车用门的内板和外板通常具有作为外观的曲率,但是门饰用作为对内板和外板的支撑物(prop),因此能够增强内板和外板并增强形状稳定性。
发明的效果
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车用门,该车用门能够在不增加增强构件和改变外板的形状的情况下增强安装牌照板的区域中抵抗载荷集中的刚性并自行抑制载荷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门的图。
图2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车用门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内板的变型例的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后尾门;102…外板;104…门玻璃;106…牌照板;106a…上侧角部;106b…上侧角部;106c…下侧角部;106d…下侧角部;106e…安装区域;108a…止挡橡胶;108b…止挡橡胶;110…内板;112…门玻璃用开口;114…板部;122…上侧倾斜筋条;122a…左上侧倾斜筋条;122b…右上侧倾斜筋条;124…下侧倾斜筋条;124a…左下侧倾斜筋条;124b…右下侧倾斜筋条;126…外周筋条;128…连结筋条;128a…左连结筋条;128b…右连结筋条;132a…止挡橡胶安装面;132b…止挡橡胶安装面;134a…平衡器安装面;134b…平衡器安装面;136…门饰安装面;140…门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数值等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以便于理解本发明,除非另有声明,否则不限制本发明。应当注意,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功能和构造实质上相同的元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不再重复说明。并且,图中省略了与本发明不直接相关的要素。
图1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门的图,图2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车用门的图。应当注意,为了便于理解,在图2中用虚线示出了图1所示的牌照板106的轮廓。
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车用门的后尾门100中,由布置于如图1所示的车辆外侧的外板102构成外表面,由布置于如图2所示的车辆内侧的内板110构成内表面。外板102是主要体现后尾门100的外观的构件,牌照板106安装于如图1所示的车辆外侧的表面。螺栓连接可以作为用于将牌照板安装到外板102的方法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牌照板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安装到外板102。
内板110是增强后尾门100的构件,诸如将在后面说明的门饰140(参照图4)等的车体结构构件安装于内板110。用于安装门玻璃104(参照图1)的门玻璃用开口112形成于内板110的上部,板部114布置在门玻璃用开口112下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内板110设置有多个朝向车内侧鼓出的筋条。应当注意,通过给出作为示例的筋条朝向车内侧鼓出的情况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是不限于此,这些筋条还能够构造成朝向车外侧鼓出。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2中用阴影示出了多个筋条。
如图2所示,安装于外板102的牌照板106布置成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内板110的板部114的一部分重叠。板部114设置有由左上侧倾斜筋条122a和右上侧倾斜筋条122b构成的一对上侧倾斜筋条122,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上侧倾斜筋条122从与牌照板106的上侧角部106a、106b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延伸。还有,板部114设置有由左下侧倾斜筋条124a和右下侧倾斜筋条124b构成的一对下侧倾斜筋条124,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下侧倾斜筋条124从与牌照板106的下侧角部106c、106d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下延伸。
利用上述构造,通过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增强了与外板102上的安装牌照板106的区域(以下称为“安装区域106e”)对应的区域的刚性,其中,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放射状地布置在该对应区域的角部(四角)。外板102中用于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由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支撑,因此能够增强安装区域106e的刚性。以此方式,仅利用内板110上的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无需改变外板102的形状并设置增强构件,就能够增强用于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106e,从而能够在不增加成本且不增加组装步骤的情况下实现高刚性。
此外,利用上述构造,外板102处于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与牌照板106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外板102的凹陷。特别地,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沿内板110的板部114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放射状地散开,由此能够将载荷良好地分散至整个板部114。
另外,利用本实施方式,施加至外板102中的用于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106e的载荷传播至位于安装区域106e背面的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由此,能够抑制载荷集中于安装区域106e。此外,通过在牌照板106的四角处布置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增强了用于牌照板106的支撑力。所以,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牌照板106和外板102之间的情况,并因此能够在高速行驶时显著减少牌照板106的颤振。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后尾门100在上述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之外还设置有作为多个筋条的外周筋条126,外周筋条126布置在内板110上的门玻璃用开口112下方的板部114的外缘。由此,能够增强内板110的外缘附近的刚性,并因此能够实现内板110中的高刚性,进而实现整个后尾门100中的高刚性。应当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给出了外周筋条126具有沿着内板110的整个外周的形状,但不限于此,还能够使用具有其它形状的筋条,例如筋条形成为仅沿着内板110中的板部114的外缘的形状,即筋条形成为沿着板部114的两侧缘和下缘而上方开口的U字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下侧倾斜筋条124的下端连结至外周筋条126的下侧角部。由此,能够将施加至用于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106e的载荷良好地分散至外周筋条126,即通过下侧倾斜筋条124分散至整个内板110。此外,通过将下侧倾斜筋条124连结至外周筋条126,能够增强内板110抵抗沿扭曲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刚性,进而增强后尾门100抵抗沿扭曲方向施加的载荷的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有上侧倾斜筋条122的上端连结至外周筋条126的构造。由此,能够将施加至上侧倾斜筋条122的载荷良好地分散至整个内板110。应当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都连结至外周筋条126的构造,但不限于此,可以采用这两种筋条中的任一方连结至外周筋条126的构造,也可以采用这两种筋条都不连结至外周筋条126的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橡胶安装面132a、132b用作安装车体结构构件的零件安装面,其中止挡橡胶安装面132a、132b布置在下侧倾斜筋条124与外周筋条126彼此连结的位置P1的附近。后尾门100通常构造为绕布置于上部的作为转动中心的铰链(未示出)开/关,在此情况中,止挡橡胶108a、108b布置于内板110的下方。当车用门关闭时,从与车体接触的止挡橡胶传来的载荷施加于内板中安装止挡橡胶的表面。此时,如果安装止挡橡胶的表面具有低刚性,则车用门有时由于止挡橡胶的弹性以这些表面为起点在周围局部移动。
所以,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用于安装止挡橡胶108a、108b的止挡橡胶安装面132a、132b布置在位置P1的附近,位置P1是内板110上的外周筋条126与下侧倾斜筋条124彼此连结的位置。由于外周筋条126布置成在连结位置P1与下侧倾斜筋条124连续,所以在位置P1附近的表面具有高刚性。因此,通过将止挡橡胶安装面132a、132b布置于连结位置,能够实现这些位置处的高刚性,并由此抑制后尾门100(车用门)由于止挡橡胶108a、108b的弹性的移动。此外,利用上述构造,当止挡橡胶108a、108b与车体接触时,施加至止挡橡胶安装面132a、132b的载荷同时良好地传播至下侧倾斜筋条124和外周筋条126并由整个内板110接收,这能够经由止挡橡胶108a、108b将该载荷也传递至车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作零件安装面的平衡器安装面134a、134b布置在位置P2附近,其中,用于维持车用门的打开状态的平衡器(未示出)安装于平衡器安装面134a、134b,位置P2是内板110上的上述外周筋条126和上侧倾斜筋条122彼此连结的位置。由于外周筋条126布置成与上侧倾斜筋条122连续,所以在连结位置P2处也能够实现如连结位置P1处那样的高刚性。因此,通过将平衡器安装面134a、134b布置在连结位置P2附近,能够在平衡器安装面134a、134b中同样实现高刚性,并能够使平衡器安装于平衡器安装面的状态稳定。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体结构构件的示例给出了止挡橡胶108a、108b和平衡器,作为用于安装车体结构构件的零件安装面的示例给出了止挡橡胶安装面132a、132b和平衡器安装面134a、134b,但不限于此。车体结构构件也可以是止挡橡胶108a、108b和平衡器之外的构件,可以将用于安装止挡橡胶108a、108b和平衡器之外的构件的安装面设置于连结位置P1、P2。
图3是图2所示的内板110的变型例的图,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3所示的内板110还设置有作为设置于内板110的板部114的多个筋条的一对连结筋条128,该一对连结筋条128由左连结筋条128a和右连结筋条128b构成,并以与下侧倾斜筋条124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角度从如下区域朝向外周筋条126延伸并与外周筋条连结:从车辆后方观察时该区域与外板102中安装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106e重叠。由此,能够利用连结筋条128增强用于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106e,并进一步增强安装区域106e的刚性。此外,通过设置如本实施方式中的连结筋条128,在由下侧倾斜筋条124和外周筋条126包围的空间中形成闭合截面。以此方式在内板110中形成闭合截面,从而能够增强整个内板110的刚性。
此外,图3所示的内板110具有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以在安装区域106e中相交的方式彼此连结的构造。利用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以此方式相交的构造,能够进一步增强安装区域106e的刚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安装作为后尾门100的内装部件的门饰140(参照图4)的门饰安装面136设置于这些筋条相交的安装区域106e,即设置于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外板102中安装牌照板106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如图4所示,门饰140安装于内板110上的门饰安装面136的车室侧。由此,还通过门饰140增强用于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106e(参照图3),由此能够增强对牌照板106的支撑强度。此外,通过将门饰安装面136布置于由上侧倾斜筋条122和下侧倾斜筋条124增强了刚性的用于牌照板106的安装区域106e,能够抑制弯曲,即能够抑制板部114在门饰140的组装过程中的脱溜。因此,能够改善门饰140的组装过程中的作业性。另外,门饰140用作对具有曲率的外板102和内板110的支撑物,并因此能够增强外板102和内板110,即增强车尾门100,而且增强形状稳定性。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能够构想出各种变型和改变,而所有这些变型和改变当然应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包括布置于车内侧的内板、布置于车外侧的外板和安装于外板的车外侧的表面的牌照板的车用门。
Claims (6)
1.一种车用门,其包括:内板,其布置于车内侧;外板,其布置于车外侧;和牌照板,其安装于所述外板的车外侧的表面,其中,
所述内板包括:
门玻璃用开口,其设置于上部并且用于安装门玻璃,
板部,其设置在所述门玻璃用开口的下方,和
多个筋条,其朝向车内侧或车外侧鼓出,
安装于所述外板的所述牌照板布置成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所述内板的所述板部的一部分重叠,并且
所述多个筋条包括:
一对上侧倾斜筋条,其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从所述板部上的与所述牌照板的上侧角部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延伸,和
一对下侧倾斜筋条,其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从所述板部上的与所述牌照板的下侧角部对应的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下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筋条还包括在所述板部上的外周筋条,所述外周筋条布置在所述内板中的所述门玻璃用开口下方的所述板部的外缘,并且
所述下侧倾斜筋条的下端与所述外周筋条的下侧角部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板还包括用于安装车体结构零件的零件安装面,所述零件安装面位于所述下侧倾斜筋条和所述板部上的所述外周筋条彼此连结的位置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筋条还包括一对连结筋条,所述一对连结筋条以与所述下侧倾斜筋条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角度从如下区域朝向所述外周筋条延伸并与所述外周筋条连结:从车辆后方观察时该区域与所述外板中用于安装所述牌照板的区域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板还包括用于安装门饰的门饰安装面,所述门饰位于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所述外板中用于安装所述牌照板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板还包括用于安装门饰的门饰安装面,所述门饰位于从车辆后方观察时与所述外板中用于安装所述牌照板的区域重叠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34356A JP6303417B2 (ja) | 2013-11-12 | 2013-11-12 | 車両用ドア |
JP2013-234356 | 2013-11-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26944A CN104626944A (zh) | 2015-05-20 |
CN104626944B true CN104626944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2991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0844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26944B (zh) | 2013-11-12 | 2014-11-03 | 车用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03417B2 (zh) |
CN (1) | CN104626944B (zh) |
DE (1) | DE102014222161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22180B2 (ja) * | 2015-12-16 | 2018-05-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
CN106143079A (zh) * | 2016-07-29 | 2016-11-23 |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后背门应急逃生结构 |
US9834072B1 (en) | 2016-09-21 | 2017-12-0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Liftgat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JP2018144702A (ja) | 2017-03-07 | 2018-09-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構造 |
DE102018204732B4 (de) | 2018-03-28 | 2022-10-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Heckklapp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ine Fensteröffnung zur Aufnahme eines Heckfensters aufweisenden Heckklappe |
DE102018204733B4 (de) | 2018-03-28 | 2020-12-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Heckklapp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Heckklappe |
CN108583244A (zh) * | 2018-06-27 | 2018-09-28 |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尾门骨架结构 |
FR3083484B1 (fr) * | 2018-07-05 | 2021-04-09 | Renault Sas | Dispositif de structure de porte de coffre de vehicule |
FR3087172B1 (fr) * | 2018-10-11 | 2020-12-25 | Plastic Omnium Cie | Panneau de carrosserie comportant des elements de rigidification rapportes |
CN111204198A (zh) * | 2018-11-21 | 2020-05-29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及其尾门和尾门的内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8884A (zh) * | 2001-03-13 | 2003-11-26 | 菊池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7196826A (ja) * | 2006-01-26 | 2007-08-0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
WO2011063538A1 (de) * | 2009-11-25 | 2011-06-03 | Weber Automotive Ag - Holding | Heckklappe aus faserverstärktem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
CN201941847U (zh) * | 2010-12-02 | 2011-08-24 | 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后背门牌照板结构 |
CN102753373A (zh) * | 2009-12-16 | 2012-10-24 | 雷诺股份公司 | 机动车辆的行李箱罩盖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53864B2 (ja) * | 1996-10-02 | 2002-02-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補強構造 |
DE102006050144A1 (de) | 2006-10-25 | 2008-04-30 | Huntsman Advanced Materials (Switzerland) Gmbh | Metall-Kunststoff-Hybrid-Strukturbauteile |
JP4664875B2 (ja) * | 2006-08-02 | 2011-04-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
JP2012006486A (ja) * | 2010-06-24 | 2012-01-1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開閉体構造 |
JP5649045B2 (ja) * | 2010-09-16 | 2015-01-07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装置 |
JP5598292B2 (ja) * | 2010-12-06 | 2014-10-01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
JP5669260B2 (ja) * | 2010-12-21 | 2015-02-12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装置 |
JP5681015B2 (ja) | 2011-03-30 | 2015-03-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リフトゲート構造 |
JP5726592B2 (ja) * | 2011-03-30 | 2015-06-0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リフトゲート構造 |
JP5760926B2 (ja) * | 2011-10-05 | 2015-08-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開閉体構造 |
-
2013
- 2013-11-12 JP JP2013234356A patent/JP6303417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0-30 DE DE102014222161.7A patent/DE102014222161B4/de active Active
- 2014-11-03 CN CN201410608444.3A patent/CN10462694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8884A (zh) * | 2001-03-13 | 2003-11-26 | 菊池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7196826A (ja) * | 2006-01-26 | 2007-08-0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
WO2011063538A1 (de) * | 2009-11-25 | 2011-06-03 | Weber Automotive Ag - Holding | Heckklappe aus faserverstärktem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
CN102753373A (zh) * | 2009-12-16 | 2012-10-24 | 雷诺股份公司 | 机动车辆的行李箱罩盖 |
CN201941847U (zh) * | 2010-12-02 | 2011-08-24 | 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后背门牌照板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093582A (ja) | 2015-05-18 |
DE102014222161B4 (de) | 2023-04-06 |
DE102014222161A1 (de) | 2015-05-13 |
JP6303417B2 (ja) | 2018-04-04 |
CN104626944A (zh) | 2015-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26944B (zh) | 车用门 | |
JP7028017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7013995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6344126B2 (ja) | 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 |
US20130147229A1 (en) | Door impact beam unit for 2-door vehicle | |
CN104670331A (zh) | 悬架框 | |
CN104276009A (zh) | 车辆的车门构造 | |
US8651560B2 (en) | Cab mounting apparatus | |
JP2018176784A (ja) | ラゲージドア構造 | |
JP4283781B2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JP4876828B2 (ja)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210234651U (zh) | 汽车排气吊钩安装支架 | |
JP2018149945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207225296U (zh) | 汽车副驾驶安全气囊安装结构 | |
CN213892349U (zh) | 一种汽车仪表板和手套箱之间的遮蔽结构 | |
CN109987152A (zh) | 车身构造 | |
JPS6397473A (ja) | 自動車のサイドシル補強構造 | |
RU2788260C1 (ru) |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ормовой части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и автомобиль | |
CN215155060U (zh) | 地板加强支架结构及汽车 | |
JP2001048051A (ja) | 車両後部構造 | |
JP6225799B2 (ja) | ダッシュパネル構造 | |
JP5441249B2 (ja) |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装置 | |
JP6627113B2 (ja) | 自動車車体 | |
CN108466654A (zh) | 车辆用前发动机罩 | |
CN108068721A (zh) | 前围上装饰件的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