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276355B -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 Google Patents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6355B
CN104276355B CN201410315891.XA CN201410315891A CN104276355B CN 104276355 B CN104276355 B CN 104276355B CN 201410315891 A CN201410315891 A CN 201410315891A CN 104276355 B CN104276355 B CN 1042763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lid
bolt main
articulated section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1589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76355A (zh
Inventor
仓部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ermos China Housewares Co Ltd
Thermos KK
Original Assignee
Thermos China Housewares Co Ltd
Thermos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ermos China Housewares Co Ltd, Thermos KK filed Critical Thermos China Housewar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76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6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76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63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65D47/04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 B65D47/06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 B65D47/08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having articulated or hinged closures
    • B65D47/0804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having articulated or hinged closures integrally formed with the base element provided with the spout or discharge pass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5/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D85/7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fo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85/7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fo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edible or potable liquids, semiliquids, or plastic or pasty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Thermally Insulated Containers For Fo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饮料用容器的栓体,能够在开状态下可靠地保持盖体。该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具有栓主体,其覆盖饮料用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且具备栓主体铰接部并且在内部具有液体流通孔;和盖体,其具备盖体铰接部且将液体流通孔开闭,盖体铰接部与栓主体铰接部通过铰接轴而连结,由此栓主体与盖体以自如转动的方式连结,在盖体铰接部与栓主体铰接部中的任一方设有收纳部,在该收纳部收纳有与铰接轴同轴地设置且能够沿该铰接轴的轴向滑动的滑动部件、和对该滑动部件沿轴向施力的施力构件,在收纳部设于盖体铰接部的情况下,滑动部件被所述施力构件压接于栓主体铰接部,在收纳部设于栓主体铰接部的情况下,所述滑动部件被所述施力构件压接于盖体铰接部。

Description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具备覆盖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的栓主体、与该栓主体利用铰接以可开闭的方式连结且液密地覆盖在上述栓体的顶板开口的注出口的盖体、以及在与上述铰接相反的一侧保持上述盖体的全闭状态的锁定机构的栓体,一体地设于上述盖体的铰接侧的卡止片在该盖体的全开状态下卡止于设于上述栓体的铰接的突起来保持全开状态以便在饮用饮料时使盖体不会成为阻碍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栓体由于卡止片与合成树脂制的盖体形成为一体所以为了得到充分的弹性而强度较差。另外,还存在由于成型时的弯曲、变形引起卡止难以稳定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提出以保持锁定位置的方式利用被弹簧施力的锁定部件在关闭位置自动地锁定盖体的构造,且在盖体的打开动作的至少末期利用锁定部件和弹簧制动盖体的开闭动作的锁定构造。
在该锁定构造中,虽利用设于盖体内部的弹簧与滑动动作的锁定部件稳定地锁定盖体,但原本就需要将盖体的锁定构造配置于盖体顶面,所以丧失了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虽技术领域与栓体的铰接构造不同,但专利文献3以及4公开了在电气设备类中使用了凸轮的铰接构造。在专利文献3以及4所公开的使用凸轮来控制转动力矩的铰接构造中,铰接形成为单元化,为了应用于饮料用容器的栓体而使部件件数过多。因此,预料到会阻碍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374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3513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2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2116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在开状态下可靠地保持盖体,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设计的自由度高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本发明的饮料用容器用的栓体具有:栓主体,其覆盖饮料用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具备栓主体铰接部,并且在内部具有液体流通孔;和盖体,其具备盖体铰接部,并且对上述液体流通孔进行开闭,该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上述盖体铰接部与上述栓主体铰接部通过铰接轴而连结,由此栓主体与盖体以自如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上述盖体铰接部与上述栓主体铰接部中的任一方设有收纳部,在该收纳部收纳有滑动部件,其与上述铰接轴同轴地设置,能够沿该铰接轴的轴向滑动;和施力构件,其对该滑动部件沿上述轴向施力,在上述收纳部设于盖体铰接部的情况下,上述滑动部件通过上述施力构件而压接于栓主体铰接部在上述收纳部设于栓主体铰接部的情况下,上述滑动部件通过上述施力构件而压接于上述盖体铰接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中,上述收纳部设于上述盖体铰接部,在收纳于上述收纳部的上述滑动部件设置突起物亦即夹具突起,在栓主体铰接部设置接受上述夹具突起的凹部亦即夹具接受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中,上述收纳部设于上述盖体铰接部,在栓主体铰接部设置突起物亦即夹具突起,在收纳于上述收纳部的上述滑动部件设置接受上述夹具突起的凹部亦即夹具接受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中,上述收纳部设于上述栓主体铰接部,在收纳于上述收纳部的上述滑动部件设置突起物亦即夹具突起,在盖体铰接部设置接受上述夹具突起的凹部亦即夹具接受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中,上述收纳部设于上述栓主体铰接部,在盖体铰接部设置突起物亦即夹具突起,在设于收纳于上述收纳部的滑动部件设置接受上述夹具突起的凹部亦即夹具接受部。
优选,在本发明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中,在上述滑动部件的外侧面设置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在上述收纳部设置阻止该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旋转的收纳部侧旋转防止部。
在本发明的饮料用栓体中,通过使用弹性部件(施力构件)使收纳于在盖体铰接部以及栓主体铰接部中的任一方设置的收纳部的滑动部件压接于不具有收纳部的另一方的铰接部而能够得到稳定的弹性。
另外,通过将上述的构造以不形成为单元化的方式收纳于铰接内部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不对其他的锁定机构等施加限制,并且无法从外观上观察到本构造,因此不会阻碍栓体的设计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饮料用栓体中,在上述滑动部件以及不具有收纳部的另一方的铰接部中的任一方设置夹具突起,在另一方设置与夹具突起对应的夹具接受部。因此,能够以将盖体打开的状态可靠地地进行卡止,即便在饮用饮料时使饮料用容器倾斜也不会出现盖体落下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饮料用栓体中,在上述滑动部件的外侧面设置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在上述收纳部设置与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对应的收纳部侧旋转防止部。因此滑动部件的滑动动作变得可靠,卡止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而成的饮料用容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饮料用容器的整体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饮料用容器的整体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使安全限位器上升的状态下的栓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将盖体略微打开的状态下的栓体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安全限位器处于锁定状态时的栓体以及容器上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将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的栓体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中栓主体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中栓主体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中栓主体的俯视图。
图13是从内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外观罩的情况的仰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安装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前的外观罩以及盖体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栓主体侧挂钩部与卡止接受部啮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盖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安全限位器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纵壁周围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锁定机构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盖体闭合状态下的铰接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夹具突起越过夹具部的中途的铰接的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盖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栓体的立体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中的夹具接受部的主视图。
图2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栓体进行说明的图。
图29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栓体进行说明的图。
图30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栓体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饮料用容器;2…容器主体;2A…开口端部(上部开口);3…栓体;4…内筒;11…栓主体;12…盖体;13…中栓主体;14…外观罩;15…铰接轴(铰接);16…锁定部件;23…阳螺纹部(外螺纹);24…阴螺纹部(内螺纹);25…饮用口;27…液体流通孔;35…栓主体侧挂钩部;37…挂钩用突出部(挂钩部);41…栓主体侧挂钩收容部;55…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61…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2…凹部;67…挂钩部;69…压缩螺旋弹簧(施力构件);81…盖体铰接部;82…栓主体铰接部;83…栓主体侧安装孔;84…盖侧安装孔;85…收纳部;86…滑动部件;87…压缩螺旋弹簧(施力构件);88…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89…收纳部侧旋转防止部;90…突起;91…凹处(夹具接受部);100…锁定机构;101…栓主体挂钩部;103…下方表面(卡止接受部);105…垂直壁(纵壁);106…锁定部件用嵌合轴;107…锁定压接收容部;107A…向外压接接受面(引导倾斜部);108…抵接部;111…臂部;112…连结部;113…锁定压接部;113A…向外压接面(引导倾斜部);115…锁定用挂钩部;121…安全限位器;123…限制部;129…压缩螺旋弹簧(施力构件);133…爪部(卡止部);135…覆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中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不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限定。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全部结构,未必为本发明的必需要件。
并且,只要无特别解释,则为了方便说明,将饮料容器中安装有栓体的方向称为上侧,反之将容器主体的底部侧称为下侧。另外,将饮料容器中设有饮用口的一侧称为前侧,反之称为后侧。而且将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2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栓体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栓体例如使用于图1~图3所示的饮料用容器1。该饮料容器1由金属制的容器主体2、和合成树脂制的栓体3构成。
上述容器主体2具有在作为上部开口部的开口端部2A的缘将内筒4与外筒5接合为一体,将内筒4与外筒5之间的空间形成为真空的隔热层6的双层隔热构造。
例如图7所示,在容器主体2的开口端部2A侧设有头部7。在头部7,内筒4以及外筒5的两者与下部相比均形成为大径。特别是,在外筒5形成有趋向开口端部2A侧而锥状地扩大的扩大部5K,在与该扩大部5K相比在开口端部2A侧形成有趋向开口端部2A而锥状地缩小的缩小部5S。
本实施方式的栓体为合成树脂制,安装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容器主体2的开口端部2A。
例如图8所示,上述栓体3由栓主体11和盖体12构成。上述栓主体11以及盖体12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上述栓主体11由称为内部栓等的中栓、和称为外部栓等的外观罩14构成。而且中栓以可拆装的方式配置于外观罩14的内侧。
上述盖体12利用铰接轴15以可转动的方式与外观罩14连结。
并且,在盖体12的与上述铰接轴15的相反的一侧(前侧),设有将盖体12以闭合状态固定于外观罩14的锁定部件16。
首先,对作为栓主体11的构成部件的中栓进行说明。
例如图8或者图9所示,上述中栓一体地形成有具备设有形成饮用口部25的周壁21的底壁26的有底筒状的中栓主体13、和设于该中栓主体13的下部的安装部22。在该安装部22的外周形成有阳螺纹部23。
将安装部22插入容器主体2的开口端部2A内,将形成于安装部22的外周的阳螺纹部23与形成于容器主体2的头部7的内周的阴螺纹部24旋合,由此在容器主体2的开口部安装栓体3。
而且,阳螺纹部23为外螺纹,阴螺纹部24为内螺纹。
设于上述中栓主体13的周壁21形成为:前侧形成为大致相同高度且比后侧高,该大致相同高度的部分为饮用口25。如图12所示,该饮用口25形成为以中栓主体13的中心S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俯视下饮用口25所成的圆弧的角θ为大致100度~140度,优选为大致120度。
另外,图12中上下方向长的蛋形的部分为平坦的中栓主体13的底壁26。如图12所示,上述中栓主体13的底壁26以从铰接轴15侧(换句话说后侧)向饮用口25侧(前侧)变低的方式无阶梯差地平滑地倾斜。另外,底壁2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略长于左右方向的长度。而且,在底壁26的低侧亦即前侧设有液体流通孔27,在高侧亦即后侧设有空气孔28。从底壁26到饮用口25之间为液体流路29。
另外,设于中栓主体13的下部的安装部22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31。该筒状部31的中心也为栓主体11的中心。而且,在筒状部31的外表面形成有上述阳螺纹部23。
并且,例如图4~图7所示,在上述筒状部31的下部外周形成有密封部件安装部32。该密封部件安装部32具备上凸缘部32A和下凸缘部32B,在其间周设有凹槽部32C。在密封部件安装部32安装有环状的密封压环33。密封压环33具备上表面33A、和向外侧突出的舌片状密封部33B。该密封部33B形成于密封压环33的整周上。
若将密封压环33安装于密封部件安装部32,则密封压环33的上表面33A抵接于上凸缘部32A的下表面,密封部33B紧贴于在上述阴螺纹部24的下部向内侧突出设置的内筒4的阶梯部34。
另外,如上所述,上述周壁21中的反铰接轴侧亦即前侧的前周壁部211的上缘为上述饮用口25。如图6等所示,在该饮用口25的上缘部211F形成有凸状的弯曲缘部213。上述弯曲缘部213相比上述前周壁部211向前侧以凸的方式弯曲状地形成。
另外,在上述前周壁部211的高度方向上大致中央部并且左右方向上中央部设有与上述外观罩14啮合的栓主体侧挂钩部35。该栓主体侧挂钩部35为设于前周壁部211的外周的向前侧突出的突起。例如图11所示,栓主体侧挂钩部35形成为与前后尺寸相比左右尺寸较大,具有左右缘部35Y、35Y、和前缘部35M。而且栓主体侧挂钩部35的下表面35K以大致相对于水平方向平行,即与中栓主体13的中心线大致正交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9以及图11等所示,在上述主体侧卡止部35的下表面35K的左右突出形成有下方表面36、36。而且,左下方表面36的左侧36A、与右下方表面36的右侧36A分别以趋向上侧而弯曲的方式形成。
并且,在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35以及下方表面36的下方,形成有作为左右的挂钩部的挂钩用突出部37、37。上述左右的挂钩用突出部37、37沿大致水平方向形成。而且,外观罩14啮合在上述下方表面36与挂钩用突出部37、37的上表面之间。
并且,在前周壁部211的左右端后方设有左右周壁部212、212。上述左右周壁部212、212以相互的间隔从前侧趋向后侧而变窄的方式形成。此外左右周壁部212、212的上缘部212F、212F以从前侧趋向后侧而变低的方式倾斜。
如图10等所示,在上述左右周壁部212、212的后端间,大致水平地设有以自如拆装的方式与外观罩14嵌合的栓主体侧挂钩部41。该栓主体侧挂钩部41沿左右方向延伸,向后方突出。并且,在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后缘的上部中央,形成有以从前侧趋向后侧而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42。在该倾斜部42的左右设有上角部43,由此形成纵向的中栓侧面部44、44。另外,在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左右,设有与外观罩14啮合的挂钩角部45、45。换句话说该挂钩角部45、45设于上述侧面部44、44的外侧。
上述周壁21的下部侧换句话说上述挂钩用突出部37以及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下侧以趋向下方而缩径的方式形成。缩径的下部与底壁26连结。而且,例如图10所示,底壁26以及周壁21的下部经由封闭上述筒状部31的上部的上盖体部46以及设于其上的台座部200而与筒状部31形成为一体。由于设有台座部200,所以底壁26与上盖体部46相比位于上方。
如图12所示,呈上述形状的周壁部211位于筒状部31的外周的大致下方,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41位于筒状部31的后侧与筒状部31的中心S之间。
接下来,对作为栓主体11的构成部件的外观罩14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上述外观罩14由外装于上述开口端部2A的圆筒部51、和设于该圆筒部51的上部的大致平板状的上表面部52构成。在圆筒部51的前后的上侧的一部分与上表面部52的一部分设有盖用开口部53。在该开口部53安装上述盖体12。此外,之后对该盖体12的结构进行详述。
如图9所示,开口部53由设于圆筒部51的前侧(反铰接侧)的前开口部53F、形成为与前开口部53F相比左右宽度窄且设于圆筒部51的后侧(铰接侧)的后开口部53B(参照图3或者图7)、以及设于上述上表面部52的上开口部53J形成。将该上开口部53J、前开口部53F、以及后开口部53B连结而构成开口部53。
如图8所示,上述前开口部53F与上述饮用口25的范围对应地开口。另外,前开口部53F以在组装时沿上述中栓主体13的栓主体侧挂钩部35以及左右的下方表面36的下方的方式开口。
另外,如图8或者图13等所示,在成为前开口部53F的圆筒部的上端且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35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啮合。
换句话说,如图8或者图13所示,在成为前开口部53F的圆筒部的上端,以朝向栓主体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向内凸缘部54。在该向内凸缘部54的中央部形成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更具体而言,在该向内凸缘部54的内缘部54F形成有具备作为向前侧凹陷的侧面的内缘部55C的凹部56。而且该凹部56的上表面形成为比向内凸缘部54的上表面低。并且,在该凹部56的两侧设有右台阶部55B以及左台阶部55B。此外在凹部56的外侧(下侧)设有外侧台阶部55A。上述凹部56、右台阶部55B、左台阶部55B、以及外侧台阶部55A形成为一体而构成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
而且,凹部56以及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的左右宽度,被设定为与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35的左右宽度对应。
由于如以上说明那样形成有盖体12以及栓主体11,所以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35能够从圆筒部51的下方通过凹部56。在外观罩14组装有中栓主体13的状态(以下称为组装状态)下,以插入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内的状态载置栓主体侧挂钩部35。在该载置状态下,利用设于中栓主体13的后侧的上述下方表面36与上述左右的挂钩用突出部37、37从上下夹持上述向内凸缘部54。另外,若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35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啮合,则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35的左右方向也相对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被定位。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上述上开口部53J的左右缘部具有从前侧(反铰接侧)趋向后侧(铰接侧)而变窄的曲线形状。另外,上开口部53J的后端大致平行地形成。而且,如图8或者图9等所示,从该上开口部53J的左右缘部垂设有左右的内壁部57、57。另外,位于左右的内壁部57、57的前侧的前侧下缘部58、58的下部,与形成于中栓的上述左右周壁部212、212的上缘部212F、212F对应地被切开为弯曲状。在组装状态下,前侧下缘部58、58与形成于中栓的上缘部212F、212F抵接或者接近。
并且,在上述内壁部57的后下侧设有作为定位部的纵缘部59。在组装状态下,该纵缘部59与设于外观罩14的上述挂钩角部45抵接或者接近。通过该抵接或者接近来对中栓主体13相对于外观罩14的后方位置进行定位。
此外,对于中栓主体13的前侧而言,通过前周壁部211与设于外观罩14的前方的向内凸缘部54抵接或者接近,来对其前方位置进行定位。
接下来,对设于中栓的中栓主体13的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接合进行说明。
设于中栓主体13的栓主体侧挂钩部41,与设于外观罩14的图14所示的作为嵌合机构的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接合。
利用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41、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形成将中栓主体13与外观罩14的铰接侧以可拆装的方式嵌合的嵌合机构。
另外,利用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41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形成栓体3的铰接侧的嵌合构造。
此外,利用上述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与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35,形成将中栓主体13与外观罩14的反铰接侧以可拆装的方式卡止的卡止构件。
如图16所示,在上述外观罩14内的后部下部且上述左右的内壁部57、57之间形成有凹部62。该凹部62由作为其侧面的内壁部62U、62U、和以与内壁部62U、62U连结的方式设置的底壁部63构成。由于设有该凹部62,所以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
上述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与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41以可拆装的方式嵌合。通过栓主体侧挂钩部41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以可拆装的方式嵌合,从而外观罩14与中栓主体13的后侧以可拆装的方式嵌合。
如图14所示,上述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具备:上表面平行的部件主体64、和以从部件主体64的前表面部66向前侧上部且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纽状的操作部65。此外该操作部65的下方被切开,而形成有下表面65K。该下表面65K与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上表面啮合。
另外,在上述前表面部66向前方突出设置有与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41卡合分离的挂钩部67。该挂钩部67具有向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41卡止的卡止面67A、和从该卡止面67A的前端趋向后侧而变低的倾斜的倾斜引导面67B。该倾斜引导面67B对上述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倾斜部42进行引导。倾斜部42若超过倾斜引导面67B,则与卡止面67A啮合。
此外,挂钩部67的左右宽度与设于中栓主体13的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上述倾斜部42大致相等。通过使倾斜部42位于卡止面67A上,来对栓主体侧挂钩部41与挂钩部67的左右位置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部件主体64的左右侧面部,形成有对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64M。引导部64M由侧面和底面构成,换句话说上部与左右侧方开口。
该引导部64M与在设于外观罩14的凹部62的左右的内壁部62U、62U以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轨道62R、62R的下侧啮合。在该啮合的状态下上述部件主体64的下表面64K在上述底壁部63的上表面滑动。
另外,如图15所示,在上述部件主体64的下表面64K,形成有后方开口的主体凹部64H。在该主体凹部64H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设有突起状的施力构件安装部68。而且在该安装部68安装有作为施力构件的压缩螺旋弹簧69。
并且,在部件主体64的下表面64K左右端部,设有作为弹性卡止部的弹性爪片70、70。该弹性爪片70从部件主体64的下表面64K的前侧向后突出设置,弹性爪片70的后端成为自由端。在弹性爪片70的自由端设有爪部71。该爪部71具备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71A、和以从该卡止部71A的下端趋向后侧而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71B。
如图13以及图16所示,在设于外观罩14的底壁部63的左右后方,设有作为卡止接受部的前后方向的挂钩收容槽63A、63A。上述爪部71卡入该挂钩收容槽63A。在该状态下上述挂钩部件61沿前后方向滑动。直到爪部71的卡止部71A卡止于挂钩收容槽63A的前缘,挂钩部件61都能够向前侧移动。在该情况下,在利用轨道62R、与底壁部63从上下夹持部件主体64的状态下,挂钩部件61沿前后移动。并且,在前侧位置,爪部71的卡止部71A卡止于挂钩收容槽63A的前缘,因此挂钩部件61不会从凹部62脱离。另外,在凹部62设有供上述压缩螺旋弹簧69的后端抵接的后壁部62B。
在将上述中栓主体13安装于外观罩14的状态下,被部件主体64与后壁部62B夹持的上述压缩螺旋弹簧69被压缩。若从该状态将操作部65向后按压,则压缩螺旋弹簧69进一步被压缩使挂钩部件61后退。由此,能够解除栓主体侧挂钩部41与挂钩部件61之间的嵌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挂钩收容槽63A作为贯通底壁部63的贯通孔而形成,具有允许上述挂钩部件61的前后方向的滑动的长度。
此外,通过从挂钩收容槽63A的下部,将爪部71向上侧按压,而使爪部71从挂钩收容槽63A脱离。这样一来,还能够从凹部62的前侧取下挂钩部件61。
接下来,对上述中栓主体13与外观罩14的组装作业进行说明。
首先,以使栓主体侧挂钩部35侧略高的方式使中栓主体13相对于大致水平地放置的外观罩14倾斜,以从外观罩14的下侧向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的上方载置栓主体侧挂钩部35的方式,将栓主体侧挂钩部35导入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内。之后,若将中栓主体13的后侧抬起,则以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为大致中心,使中栓主体13的后侧向上侧旋转。由此,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倾斜面42抵接于挂钩部件61的倾斜引导面67B。并且,若使中栓主体13向上侧旋转,则挂钩部件61被倾斜部42按压而后退。由此若倾斜部42通过倾斜引导面67B,则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9的弹性恢复力使挂钩部件61前进。成为栓主体侧挂钩部41卡止于挂钩部件61的挂钩部67的嵌合状态。由此,中栓主体13以固定状态安装于外观罩14。此外,如图4所示,在嵌合状态下,利用操作部65与挂钩部67从上下夹持栓主体侧挂钩部41。
接下来,对从外观罩14将中栓主体13取下的作业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按压操作部65,来使挂钩部件61向后侧滑动。由此,解除栓主体侧挂钩部41与挂钩部件61的挂钩部67之间的卡止。这样一来,通过自重使中栓主体13的后侧向下方转动。进而,解除前侧的栓主体侧挂钩部35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之间的卡止状态,从而能够将中栓主体13从外观罩14取下。
接下来,对上述盖体12的结构进一步详述。
例如图18所示,上述盖体12具有:覆盖上述外观罩14的开口部53的盖部72、和一体地设于该盖部72的下部并向上述中栓主体13内松弛插入的盖下部73。
此外盖部72由与上述前开口部53F大致相同形状的盖前表面部72F、与上述上开口部53J大致相同形状的盖上表面部72J、以及与上述后开口部53B的上部大致相同形状的盖后表面部72B构成。
在闭盖时,盖前表面部72F封闭前开口部53F,盖上表面部72J封闭上开口部53J,盖后表面部72B封闭后开口部53B的上部。此外,未利用盖后表面部72B封闭的后开口部53B的下部,成为用于在盖体12的开闭时供盖后表面部72B转动的空间。
另一方面,如图6以及图7等所示,在盖后表面部72B的前侧,与盖后表面部72B隔开间隔,从盖上表面部72J朝向下方地垂设有盖内后表面部172B。如图6所示,该盖内后表面部172B在盖体12转动时不与其他的部件接触。如图7所示,在盖体12关闭的状态下,盖内后表面部172B的下端向外观罩14侧接近,从而能够将后开口部53B大致封闭。
如上所述,盖下部73设于上述盖部72的下部。在盖下部73的外周面73G以及底面,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有由弹性体形成的密封部件74。
该密封部件74能够通过将位于密封部件74的上端并向密封部件的内侧突出的密封内凸缘部74T、位于密封部件74的上端并向密封部件的外侧突出的密封外凸缘部76T、抵接于中栓主体13的底壁26的密封主体76、将上述液体流通孔27从上方封闭的流入侧密封部77、以及将上述空气孔28从上方封闭的空气孔密封部78形成为一体而得到。
如图6所示,通过在周设于盖下部73的槽状的安装部73T配置密封内凸缘部74T,来规定密封部件74相对于盖下部73的位置。
接下来,对用于将盖体12与栓主体11的外观罩14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的铰接进行说明。
如图16等所示,在上述盖体12的后部设有安装上述铰接轴15的盖体铰接部81。另一方面,在上述外观罩14的后侧上部,设有安装上述铰接轴15的栓主体铰接部82。该栓主体铰接部82隔着设于盖体12的开口部53J设于外观罩14的后部左右。
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在上述栓主体铰接部82以沿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栓主体侧安装孔83。该栓主体侧安装孔83具有位于轴向内侧并收容上述铰接轴15的轴收容部83A、和相对于该轴收容部83A位于轴向外侧并具有比轴挂钩部83A大的直径的大径部83B。
另外,在上述盖体铰接部81贯通形成有盖侧安装孔84。该上述盖侧安装孔84具有位于轴向中央部的轴收容部84A、和位于盖侧安装孔84的一端(左右方向上的一侧)并具有比该轴收容部84A大的直径的收纳部85。此外,该收纳部85的外侧开口。
如图23~图25所示,在上述收纳部85收容有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滑动部件86。该滑动部件86为大致圆筒状,其外周几乎形成圆柱面。另外,在上述滑动部件86贯通形成有将上述铰接轴15松弛插入的松弛插入孔86A。因此,滑动部件86以能够相对于铰接轴15的轴向滑动的方式收容于收纳部85内。
另外,在滑动部件86与轴收容部84A之间存在作为施力构件的压缩螺旋弹簧87。利用该压缩螺旋弹簧87对滑动部件86常时向外侧进行施力。此外,压缩螺旋弹簧87外装于铰接轴15。
另外,如图25所示,在上述滑动部件86的外表面设有作为沿轴向设置的肋的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88。而且为了收容该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88,而在上述收纳部85的内表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槽状的收纳部侧旋转防止部89。
并且,在滑动部件86的外端面,设有前端侧变细的形状例如前端形成为半球面状的夹具突起90。而且为了收容该夹具突起90,而在上述内壁部57的内表面设有作为夹具接受部的凹处91。
此外,也可以与上述说明相反,在上述滑动部件86的外表面设置由轴向的槽构成的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与该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对应地,在上述收纳部85的内表面设置由轴向的肋构成的收纳部侧旋转防止部。
作为上述夹具接受部的凹处91,为形成于外观罩14的内壁部57的内表面且上述轴主体侧安装孔83的周围的大致环状的凹部。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该凹处91由敞开位置凹处91A、和转动位置凹处91B形成。另外,在敞开位置凹处91A与转动位置凹处91B之间,形成有无凹陷的夹具部92。
该夹具部92与内壁部57的外表面形成为相同面,相比凹处91向外侧伸出。
在夹具突起90与上述敞开位置凹处91A啮合的状态下盖体12打开。此时,如图23所示,夹具突起90沿栓主体11的内周面滑动,并且在轴向另一方,盖体铰接部81的另一方的外表面81A沿内壁部57的外表面57A滑动。由此,如图16所示,盖体12的盖上表面部72J成为斜向下。
若使关闭的状态下的盖体12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则利用压缩螺旋弹簧87向外侧被施力的突起90的前端沿转动位置凹处91B滑动。接着,突起90越过夹具部92而位于敞开位置凹处91A内。在夹具突起90越过夹具部92时能够得到卡扣感。
此外,如图27所示,转动位置凹处91B在周向比夹具突起90的前端部分大。即,夹具突起90以在转动位置凹处91B的周向能够移动而不固定的大小留有富余地配置。因此,在夹具突起90位于转动位置凹处91B内的状态下,能够将盖体12打开直到盖体12抵接于上述后开口部53B的底部53T的位置。
而且,即便使容器主体2向前侧倾斜,只要形成为夹具突起90与敞开位置凹处91A啮合的状态,夹具突起90便无法越过夹具部92。因此,盖体12被保持为敞开状态,在使用饮用口25时盖体12不会成为阻碍。
接下来,对具备上述锁定部件16的锁定机构10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锁定机构100是用于将盖体12以关闭的状态保持于外观罩14的机构。该锁定机构100具备:设于上述外观罩14的前侧的栓主体挂钩部101、和以可拆装的方式向该栓主体挂钩部101卡止的设于盖体12的锁定部件16。
例如图8所示,上述栓主体挂钩部101为沿前开口部53F的外侧中央设置的突起。另外,在栓主体挂钩部101的中央,形成有将栓主体挂钩部101左右分开的凹部102。并且,该凹部102的上表面成为下方表面103,该下方表面103成为卡止接受部。
如图18以及图21等所示,在位于上述盖体12的反铰接轴侧(前侧)的盖前表面部72F的外表面,相互分离地设有两个垂直壁105、105。上述垂直壁105、105以向前侧突出设置的方式设置,形成为与前后尺寸相比上下尺寸较大。另外,在垂直壁105、105之间形成有平坦面72H。
在垂直壁105、105设有轴孔105H、105H。向上述轴孔105H、105H插入锁定部件用嵌合轴106。该嵌合轴106以其两端向两个垂直壁105、105的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嵌合轴106配置为与上述铰接轴15大致平行。
上述锁定部件16由合成树脂等形成,如图18所示,具备平行的左右的臂部111、111、和将上述臂部111、111的下端连结的弯曲的连结部112。
在上述臂部111的上端侧形成有松弛插入孔111H。向该左右的松弛插入孔111H、111H将上述嵌合轴106的两端松弛插入。由此,大致U字形的锁定部件16以可转动的方式与垂直壁105、105连结,而不将臂部111的上端侧固定于嵌合轴106。
此外在上述左右的臂部111、111的内侧且松弛插入孔111H与连结部112之间设有突起状的锁定压接部113。在该锁定压接部113的前侧,设有向外压接面113A。
另外,以与该锁定压接部113对应的方式,在上述左右的垂直壁105的外表面设有凹部状的锁定压接收容部107。
而且,如图22等所示,向锁定压接收容部107嵌入锁定压接部113。在锁定压接部113的前侧,设有从后侧趋向前侧而向外侧倾斜的向外压接面113A。与该向外压接面113A对应地,在上述锁定压接收容部107设有从后侧趋向前侧而向外侧倾斜的向外压接接受面107A。另外,锁定部件16的连结部112的上缘向上述盖主体挂钩部101的下部卡止。
并且,如图20或者图25所示,在连结部112的后表面,形成有趋向连结部前端而向前侧倾斜的指勾部114。
另外,在连结部112的上表面后侧设有锁定用挂钩部115。该锁定用挂钩部115是将连结部112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减薄而形成的。该锁定用挂钩部115的上缘部卡止于上述栓主体挂钩部101而将盖体12保持在关闭的状态。
另外,在锁定用挂钩部115的前表面115A,供后述的安全限位器121卡合分离。
以在盖体关闭的状态下臂部111、111沿垂直壁105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有锁定部件16。
若在锁定部件16的锁定用挂钩部115卡止于上述盖主体挂钩部101的下部的状态下,用手指勾住指勾部114并将其向斜前上方向拉起,则锁定压接合部113的向外压接面113A压接于锁定压接收容部107的向外压接接受面107A。由此如图22的点划线所示,利用弹性变形将臂部111、111的上部间打开,并且使锁定部件16略微转动,使锁定用挂钩部115从上述栓主体挂钩部101脱离,从而能够将盖体12打开。
锁定用挂钩部115从上述栓主体挂钩部101脱离的同时,通过锁定部件16的弹性恢复力使臂部111、111以沿垂直壁105、105的外表面的方式复原。
此外,从将臂部111、111的上部间打开,到使锁定部件16以沿垂直壁105、105的外表面的方式复原为止,是通过连续的一个动作来进行的。
另一方面,若在将盖体12关闭时,使盖体12向关闭的方向转动,则首先锁定部件16的指勾部114抵接于栓主体挂钩部101的上部。接着,被指勾部114的倾斜引导而将使连结部112向前侧移动的力向锁定部件16施加。由此,以将臂部111、111的上端间打开的方式使锁定部件16弹性变形,并且使锁定部件16略微转动。这样,锁定部件16的锁定用挂钩部115通过栓主体挂钩部101。进而锁定部件16的锁定用挂钩部115的上缘卡止于该栓主体挂钩部101,并且通过弹性恢复力使锁定部件16复位,从而将盖体12以关闭的状态保持于栓主体11的外观罩14。上述的动作是通过连续的一个动作来进行的。
另外,锁定部件16若以使连结部112向前侧移动的方式转动,则与嵌合轴106位置相比位于上部的臂部111的后表面抵接于盖体12的外表面。由此,限制锁定部件16的转动范围。如图18或者图21所示,盖体12中供上述臂部111的后表面抵接的部分为抵接部108。
接下来,在锁定部件16的锁定用挂钩部115的上缘卡止于上述栓主体挂钩部101的下部的状态下,限制锁定部件16转动,对保持卡止状态的安全限位器121进行详述。
如图19等所示,安全限位器121具有大致矩形的前面板122,该前面板122具有与左右的臂部111、111的间隔对应的左右宽度。如图4或者图19等所示,在该前面板122的上部外表面,以在水平方向上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操作部130。并且该前面板122的后表面下部为限制锁定部件16转动的限制部123。
该前面板122以其后表面沿上述左右的垂直壁105、105的前缘的方式升降。而且,通过使设于前面板122的限制部123,抵接于上述锁定用挂钩部115的前表面115A,来限制锁定部件16向前侧转动。由此,使锁定用挂钩部115无法从栓主体挂钩部101脱离。即,若欲使锁定部件16转动,则挂钩部115的前表面115A与前面板122的限制部123接触,从而使锁定部件16无法转动。
将使安全限位器121升降的升降机构124设于垂直壁105。该升降机构124由纵设于上述左右的垂直壁105、105的内侧的轨道109、109、和沿上述左右的轨道109、109滑动的引导槽125、125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在前面板122的后表面的左右隔开间隔地设置突出部126、126,在上述突出部126、126的外侧侧面,纵设上述引导槽125、125。另外,在上述左右的突出部126、126设置下表面部127、127,并且在下表面部127突出设置向下筒部128。在该向下筒部128安装作为施力构件的压缩螺旋弹簧129的上端。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在盖体12的前部,以与上述平坦面72H、垂直壁105形成为一体的方式设置底壁部110。在该底壁部110突出设置向上筒部128A,在该向上筒部128A安装上述压缩螺旋弹簧129的下端。
另外,如图19所示,在上述前面板122的后表面中央,设有作为弹性卡止部的弹性爪片131。
该弹性爪片131具备:在前面板122的后表面突出设置的横片部132Y、设于该横片部132Y的后部的向下的纵片部132T、以及设于该纵片部132T的后端后部的作为卡止部的爪部133。并且,在该爪部133形成有向上述下方表面103卡止的倾斜的限制卡止部133A、和与该卡止部133A位置相比设于前端侧的倾斜的引导部133B。
限制卡止部133A为以趋向后侧而变低的方式倾斜的面,引导部133B为以趋向后侧而变高的方式倾斜的面。与上述限制卡止部133A相比引导部133B相对于水平的角度较大。
而且,如图4所示,若爪部133的限制卡止部133A卡止于向下卡止接受面103,则安全限位器121的限制部123位于上述锁定部件16的锁定用挂钩部115的前方。该位置为限制锁定部件16运动的位置。
另一方面,若从该限制位置使安全限位器121向上侧移动,来解除爪部133与向下卡止接受面103之间的卡止,则上述锁定部件16能够转动。
如图18等所示,在将上述安全限位器121安装于垂直壁105、105间后,安装向上述嵌合轴106安装的覆盖部件135。此外,至少在安全限位器121与覆盖部件135接触的状态下,锁定部件16的转动限制被解除。
覆盖部件135具有能够向上述左右的垂直壁105、105间插入的左右宽度。另外,在覆盖部件135贯穿设置有供上述嵌合轴106穿过的穿过孔136。此外在覆盖部件135的前上角部形成有弯曲面135W。该弯曲面135W与上述垂直壁105的前上角部的弯曲面105W形成为大致相同。
此外,如图18所示,覆盖部件135的后表面135B形成为平坦面,并以无法旋转的状态安装于盖体12的垂直壁105、105间的平坦面72H。
接下来,对将上述锁定机构100向盖体12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安全限位器121与底壁部110之间配置压缩螺旋弹簧129,之后,从上方将覆盖部件135插入垂直壁105、105之间。接着,以夹持左右的垂直壁105、105的方式配置锁定部件16。此时,在锁定部件16的松弛插入孔111H、垂直壁105的轴孔105H、以及覆盖部件135的穿过孔136插入配置嵌合轴106。由此,能够将安全限位器121、覆盖部件135、以及锁定部件16安装于盖体12。换句话说能够仅用嵌合轴106来安装担负安全限位器121的防脱的覆盖部件135、和锁定部件16。
若按下这样安装的安全限位器121,则压缩螺旋弹簧129被压缩。这样,弹性爪片131弹性变形而使弹性爪片131的限制卡止部133A卡止于外观罩14的下方表面103。由此对安全限位器121进行固定。另外,由于安全限位器121的限制部123位于锁定用挂钩部115的前方,所以限制锁定部件16运动。由此,将盖体12锁定于锁定机构100。
另一方面,若通过推起操作部130来推起安全限位器121,则弹性爪片131弹性变形而使爪部133从下方表面103脱离。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29的施力而使安全限位器121上升。安全限位器121抵接于覆盖部件135而停止。由此,如图5所示,将安全限位器121保持于不限制锁定部件16运动的位置。因此不会错误地使安全限位器121限制锁定部件16运动。
如图19所示,与限制卡止部133A相比引导部133B相对于水平的角度较大,因此在按下安全限位器121时,引导部133B顺畅地越过设于栓主体挂钩部101的凹部102的上表面,进而使相对于水平的角度较大的爪部133可靠地卡止于下方表面103。另一方面,在升起安全限位器121时,与降下的情况相比,阻力较大,能够得到规定的卡扣感。
接下来,对上述饮料用容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向容器主体2内注入饮料时,使栓体3旋转,使栓主体11的中栓主体13的阳螺纹部23从容器主体2的阴螺纹部24脱离。由此,从容器主体2将栓主体11取下,从而能够从大幅度打开的上部开口端2A向内部注入饮料。
在注入饮料后,通过使栓主体11的中栓主体13的阳螺纹部23与容器主体2的阴螺纹部24旋合,而能够在容器主体2安装栓体3。
换句话说,无法仅将外观罩14安装于容器主体2。因此,能够防止忘记安装中栓主体13。
另外,在将栓体3安装于饮料容器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圆筒部51的下缘部51F抵接于容器主体2的缩小部5S,并且圆筒部51覆盖开口端部2A下部的外侧。
在该抵接状态下,开口端部2A不与外观罩14接触。具体而言,在盖体的后侧且上述凹部62的后壁部62B后方的上表面部62J的下表面、与开口端部2A之间形成有间隙52S。另外,在前侧且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等与开口端部2A之间也形成有间隙。
此外,在该上表面部62J的后部上表面设有上述后开口部53B的底部53T。
关闭的状态下的盖体12通过被锁定机构100锁定,而不会错误地打开。在打开的情况下,利用操作部130使安全限位器121向上方移动,从而解除作为卡止接受部的下方表面103与作为卡止部的爪部133的之间卡止。
通过该解除能够操作锁定部件16。若用手指勾住指勾部114,将锁定部件16的连结部112向斜前上方向拉起,则锁定部件16的左右的臂部111、111间以略微打开的方式弹性变形。接着,如图6所示,锁定部件16的锁定用挂钩部115从栓主体挂钩部101的下方脱离,从而能够简单地打开盖体12。
因此,如现有的跷板式的锁定部件那样无需按压等操作,能够通过将锁定部件16拉向近前并抬起的简便的操作打开盖体12。并且,在栓体3无需按压操作锁定部件所需的空间。
并且,若打开盖体12,则在夹具突起90越过夹具部92时能够得到卡扣感,夹具突起90与敞开位置凹处91A啮合。由此,盖体12形成为全开。若打开盖体12,则如图8所示,饮用口25大幅度出现,从而能够使嘴接触该饮用口25而饮用内部的饮料、或从饮用口25将饮料注入其他的容器。
在该全开状态下,夹具突起90与敞开位置凹处91A啮合,从而将盖体12保持于敞开位置。因此,在饮用、或注入时盖体12不会关闭,所以盖体12不会成为阻碍。为了得到这种效果,而以利用盖体12的至少自重使夹具突起90无法越过夹具部92的方式,设定压缩螺旋弹簧87的作用力。
另一方面,若使打开的状态下的盖体12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沿将盖体12关闭的方向施加规定以上的力,则能够使夹具部92越过夹具突起90。
在将盖体12打开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安全限位器121与压缩螺旋弹簧129相比位于上方。该位置为不限制锁定部件16运动的位置。
若从图6的位置使盖体12向下方转动,则连结部112的后表面抵接于栓主体挂钩部101,以连结部112向前侧移动的方式使锁定部件16转动。接着若连结部112通过栓主体挂钩部101,则锁定用挂钩部115卡止于栓主体挂钩部101的下方。在该情况下,也与打开盖体12时同样,锁定部件16在上述通过时以臂部111、111打开的方式弹性变形,在通过后,通过弹性恢复力而复原,上述的动作是通过连续的一个动作来进行的。
若在这样锁定用挂钩部115卡止于栓主体挂钩部101后,降下安全限位器121,使爪部133卡止于下方表面103,则安全限位器121的限制部123位于锁定用挂钩部115的前方。在该位置,利用安全限位器121限制锁定部件16动作。换句话说,即便与锁定部件16接触也不会解除锁定。
仅在这样使盖体12关闭的情况下,安全限位器121能够限制锁定部件16动作。在将打开的状态下的盖体12关闭时安全限位器121无法限制锁定部件16动作,因此能够防止误操作。
在清洗栓体3时,从容器主体2将栓体3取下,打开盖体12。这样,如图8所示,在外观罩14内的后部,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的操作部65出现。该操作部65处于从外观罩14的上表面部52分离的内部,在通常使用时不会与操作部65接触。
另一方面,在分解时,只要将操作部65沿大致水平方向向后侧按压,便使中栓主体13的栓主体侧挂钩部41从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件61的挂钩部67脱离。在中栓主体13的前侧啮合的状态下,能够以该啮合的位置为中心使中栓主体13的后侧转动来从外观罩14内将中栓主体13取下。
在这样取下的中栓主体13,不存在挂钩部件61等的可动部分,因此易清洗。另外,中栓主体13的前侧也不凹陷,而设有突起状的栓主体侧挂钩部35,因此易清洗。
另外,在分解并清洗后,以从外观罩14的下侧在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的上方载置栓主体侧挂钩部35的方式,向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内插入栓主体侧挂钩部35。接着,以外观罩侧挂钩收容部55大致为中心,使中栓主体13的后侧向上侧旋转。然后使栓主体侧挂钩部41的倾斜面42抵接于挂钩部件61的倾斜引导面67B。若挂钩部件61后退,倾斜部42通过倾斜引导面67B,则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9的弹性恢复力使挂钩部件61前进。由此,成为栓主体侧挂钩部41卡止于挂钩部件61的挂钩部67的状态,从而能够在外观罩14简便地安装中栓主体13。
本实施方式的栓体起到以下的效果。
将盖体12的盖体铰接部81与栓主体11的栓主体铰接部82利用铰接轴15连结;具备盖体铰接部81、和收纳部85;在该收纳部85设置以能够沿该铰接轴15的轴向滑动的方式设置的滑动部件86、和对该滑动部件86沿上述轴向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构件的压缩螺旋弹簧87;将滑动部件86利用压缩螺旋弹簧87而压接于栓主体铰接部82。因此,使用压缩螺旋弹簧87使盖体铰接部81或者滑动部件86压接于不具有收纳部85的另一方的铰接部,由此能够得到稳定的弹性。
另外,不使上述的构造单元化地将其收纳于铰接内部,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对于其他的锁定机构等不施加限制,并且从外观上观察不到本构造,因此不会阻碍栓体3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滑动部件86设置夹具突起90,将与该夹具突起90对应的作为夹具接受部的凹处91设于栓主体铰接部82,因此能够将盖体12以打开的状态可靠地卡止,从而即便在饮用饮料时使饮料用容器1倾斜也不会出现盖体12落下的情况。
另外,在滑动部件86的外侧面设置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88,将与该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88啮合使滑动部件86无法转动的收纳部侧旋转防止部89设于收纳部85,因此滑动部件86的滑动动作变得可靠,卡止稳定。
并且,在盖体铰接部81设置安装铰接轴15的盖侧安装孔84,由此盖体铰接部81的外侧由圆筒部51和上表面部52构成。无需为了安装铰接轴15,而设置具有铰接轴安装孔的突出部等,所以强度优异。另外,外观设计性优异。并且,由于在盖铰接部81设置收纳部85,所以能够简便地安装滑动部件86。
第二实施方式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栓体的示意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详述其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栓主体铰接部82设置收纳部85,在该收纳部85设置具有夹具突起90的滑动部件86。
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栓体的示意图。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详述其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部件86的外端面设置作为夹具接受部的凹处91,与该凹处91对应地在上述栓主体铰接部82的内壁部57的内表面设置夹具突起90。
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栓体的示意图。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详述其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栓主体铰接部82设置收纳部85,在该收纳部85设置具有作为夹具接受部的凹处91的滑动部件86。另外,在盖体铰接部81设置夹具突起90。
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例如,收纳部也可以设于轴向的两侧。
另外,铰接轴只要以在轴收容部83A、84A的一方固定,在另一方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即可。
此外,在设置多个收纳部以及滑动部件的情况下,例如,在图23中,能够在图右侧的栓主体铰接部配置收纳部以及滑动部件等,上述的配置能够适当地选定。
并且,还能够适当组合地选定夹具突起、与夹具接受部之间的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比夹具突起大的转动位置凹部,但也可以将该转动位置凹部形成为与夹具突起同径的凹陷供夹具突起嵌合,在该嵌合状态下使盖体不动。

Claims (6)

1.一种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具有栓主体和盖体,其中,所述栓主体覆盖饮料用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具备栓主体铰接部,并且在内部具有液体流通孔,所述盖体具备盖体铰接部,并且对所述液体流通孔进行开闭,所述饮料用容器的栓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铰接部与所述栓主体铰接部通过铰接轴而连结,由此栓主体与盖体以自如转动的方式连结,
在所述盖体铰接部与所述栓主体铰接部中的任一方设有收纳部,
在该收纳部收纳与所述铰接轴同轴地设置且能够沿所述铰接轴的轴向滑动的滑动部件、和对该滑动部件沿所述轴向施力的施力构件,
在所述收纳部设于盖体铰接部的情况下,所述滑动部件通过所述施力构件而压接于栓主体铰接部,
在所述收纳部设于栓主体铰接部的情况下,所述滑动部件通过所述施力构件而压接于所述盖体铰接部,
在所述滑动部件或所述盖体铰接部中的任一方设置突起物即夹具突起而在另一方设置接受所述夹具突起的凹部即夹具接受部,或者,在所述滑动部件或所述栓主体铰接部中的任一方设置突起物即夹具突起而在另一方设置接受所述夹具突起的凹部即夹具接受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设于所述盖体铰接部,在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滑动部件设置突起物即夹具突起,在栓主体铰接部设置接受所述夹具突起的凹部即夹具接受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设于所述盖体铰接部,在栓主体铰接部设置突起物即夹具突起,在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滑动部件设置接受所述夹具突起的凹部即夹具接受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设于所述栓主体铰接部,在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滑动部件设置突起物即夹具突起,在盖体铰接部设置接受所述夹具突起的凹部即夹具接受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设于所述栓主体铰接部,在盖体铰接部设置突起物即夹具突起,在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滑动部件设置接受所述夹具突起的凹部即夹具接受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饮料用容器的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动部件的外侧面设置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在所述收纳部设置阻止该滑动部件侧旋转防止部旋转的收纳部侧旋转防止部。
CN201410315891.XA 2013-07-05 2014-07-03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Active CN1042763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1946A JP5650284B1 (ja) 2013-07-05 2013-07-05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ヒンジ構造
JP2013-141946 2013-07-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6355A CN104276355A (zh) 2015-01-14
CN104276355B true CN104276355B (zh) 2016-09-28

Family

ID=5225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15891.XA Active CN104276355B (zh) 2013-07-05 2014-07-03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650284B1 (zh)
KR (1) KR101472713B1 (zh)
CN (1) CN104276355B (zh)
HK (1) HK1205082A1 (zh)
TW (1) TWI5462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38398A (zh) * 2014-04-02 2015-10-16 Crown Mfg Corp 飲料用容器之栓體
JP6681745B2 (ja) * 2016-03-01 2020-04-15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飲料用容器
JP6638490B2 (ja) * 2016-03-14 2020-01-29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JP6649838B2 (ja) * 2016-04-13 2020-02-19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飲料用容器
ES2905916T3 (es) * 2016-05-04 2022-04-12 Hardy Steinmann Contenedor de bebidas portátil
AU2017297512B2 (en) * 2016-07-14 2022-03-31 Tate & Lyle Solutions Usa Llc Delayed-gelling, inhibited starche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m
JP6458077B2 (ja) * 2017-04-19 2019-01-23 パール金属株式会社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US11396408B2 (en) 2019-08-05 2022-07-26 Yeti Coolers, Llc Lid for container
JP7466988B2 (ja) * 2019-12-27 2024-04-1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ヒンジキャップ
JP7364900B2 (ja) * 2020-02-27 2023-10-19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栓体および飲料容器
USD957196S1 (en) 2020-10-27 2022-07-12 Yeti Coolers, Llc Bottle
USD1015804S1 (en) 2021-09-15 2024-02-27 Yeti Coolers, Llc Lid
USD1036936S1 (en) 2021-10-26 2024-07-30 Yeti Coolers, Llc Bott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6835A (zh) * 2004-01-07 2005-07-13 膳魔师股份有限公司 饮料用容器的栓塞体
CN1990354A (zh) * 2002-01-18 2007-07-04 膳魔师株式会社 饮料用容器的中栓
JP2008142425A (ja) * 2006-12-12 2008-06-26 Thermos Kk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JP2010235139A (ja) * 2009-03-31 2010-10-21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ボトルの蓋制動構造
CN102734313A (zh) * 2011-03-31 2012-10-17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倾斜铰链及具有倾斜铰链的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7344A (ja) 2003-11-19 2005-06-09 Risutekku:Kk ヒン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0354A (zh) * 2002-01-18 2007-07-04 膳魔师株式会社 饮料用容器的中栓
CN1636835A (zh) * 2004-01-07 2005-07-13 膳魔师股份有限公司 饮料用容器的栓塞体
JP2008142425A (ja) * 2006-12-12 2008-06-26 Thermos Kk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JP2010235139A (ja) * 2009-03-31 2010-10-21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ボトルの蓋制動構造
CN102734313A (zh) * 2011-03-31 2012-10-17 加藤电机株式会社 倾斜铰链及具有倾斜铰链的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46232B (zh) 2016-08-21
JP2015013673A (ja) 2015-01-22
HK1205082A1 (zh) 2015-12-11
KR101472713B1 (ko) 2014-12-16
CN104276355A (zh) 2015-01-14
JP5650284B1 (ja) 2015-01-07
TW201509762A (zh) 2015-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6355B (zh)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CN104276338B (zh)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CN104276354B (zh) 饮料用容器的栓体
JP6453925B2 (ja) 飲料容器及びその関連方法
TWI492734B (zh) Drinks for containers
AU2012232123B2 (en) Connecter assembly, male connecter, and female connecter
US8307755B2 (en) Container with an improved structure
CN106256709B (zh) 盖单元以及饮料用容器
US20200095028A1 (en) Container
EP2857326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US10687643B2 (en) Container with foldable elastic spout
CN109195875A (zh) 喝水杯盖
JP6509783B2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飲料用容器
JPH11227765A (ja) 詰め替え容器
KR101399683B1 (ko) 음료용 용기의 마개체
JP2011251707A (ja) 飲料容器栓
JP6951093B2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CN218484269U (zh) 无螺纹提手杯
KR200478767Y1 (ko) 텀블러
JP2009106460A (ja) 点眼容器
JP3192406U (ja) 飲料用容器の蓋ロック装置
AU2014240217B2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JP3188713U (ja) ペットボトルのキャップ構造
JP3035319U (ja) 貯液容器の中栓構造
KR20210001153A (ko) 원터치형 안전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50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050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