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1318A - 动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71318A CN104271318A CN201380022750.2A CN201380022750A CN104271318A CN 104271318 A CN104271318 A CN 104271318A CN 201380022750 A CN201380022750 A CN 201380022750A CN 104271318 A CN104271318 A CN 1042713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vil
- output shaft
- hammer
- impact
- power to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工具,其具有由锤22旋转且被容纳在外罩中、并使输出轴18旋转的砧20。砧20和输出轴18被一体形成为一个单元,并且设置了相对于砧20在相同的轴线上可旋转预定角度的承载架33。在砧20的外圆周表面的一个部分上形成离隙表面20a。切除表面33b形成在与承载架33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并且通过允许接合销37被插入其中,准备了限制砧20和锁定环38之间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当手动旋转工具主体同时锤22被停止时,接合销37限制砧20和锁定环38之间的相对旋转。当马达4的旋转被启动时,砧20与锁定环38之间的锁定状态被释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工具,当动力工具的输出轴由诸如电动马达之类的驱动源驱动时而被驱动,并紧固诸如螺钉、螺栓等之类的紧固构件,并且尤其涉及这样一种动力工具,在该动力工具中,在驱动源停止时,可以通过使用拧紧工具手动地将紧固构件拧紧。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紧固螺钉、螺栓等的动力工具,已知的是冲击工具,其中马达的旋转力被传递至旋转的锤,以便力通过使锤击打砧而被转换成冲击力。作为这样的冲击工具,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工具,在该工具中通过钢珠将锤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轴向上后退运动的凸轮分别形成在主轴和锤上,以便当已经达到预定的紧固扭矩时,该锤后退以释放砧与锤的爪部之间的啮合状态,并且通过弹簧所存储的、在锤后退时所累积的能量而施加了锤的旋转能量以允许锤击打砧,从而紧固或松开螺栓。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11-730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的冲击工具的紧固力来自于弹簧中累积的能量,并且该能量使得锤击打砧。但是,在小型冲击工具的例子中,其紧固扭矩不足,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工人想要执行额外的拧紧操作。在该情况下,当使用诸如螺钉驱动器之类的另一手动拧紧工具时,需要交换要抓住的工具,从而导致非常麻烦的工作。因此,已知的是由动力操作的通过使用工具自身来实现额外的拧紧过程的动力工具,但是,在该情况下,在通过使用动力工具进行紧固工作之后,需要操作输出轴锁定按钮,并且在手动紧固工作之后,也需要释放输出轴锁定,从而导致了麻烦的切换工作。
鉴于上文提及的情况,设计了本发明,并且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当诸如马达之类的驱动源被停止时,可以将该动力工具的主体用作为拧紧工具。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一方面的动力工具包括:外罩,其容纳驱动源;锤,其通过驱动源在旋转方向上驱动;砧,当与锤接合时,其在旋转方向上被驱动;以及锁定机构,其切换关于是否锁定砧相对于外罩的旋转的模式,并且这种结构的特征在于,锁定释放构件枢转地附接到砧,并且当锤旋转时,在锤与砧接合之前,锤与锁定释放构件接合以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并且在锤与砧接合时,锁定释放构件在锤和砧之间是可枢转的。
根据另一方面的动力工具包括:外罩,其容纳驱动源;锤,其通过驱动源在旋转方向上被驱动,并且其具有在轴线上延伸的第一突出部;轴部,其可相对于外罩旋转;砧,其具有在径向上从轴部向外延伸的第二突出部,以与第一突出部接合;以及锁定机构,其切换关于是否锁定砧相对于外罩的旋转的模式,并且这种结构的特征在于,锁定释放构件枢转地附接到砧,并且当锤旋转时,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接合之前,第一突出部与锁定释放构件接合以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并且在第一突出部上形成容纳锁定释放构件的一部分的凹部。
根据又一方面的动力工具包括:驱动源;锤,其通过驱动源旋转;砧,其通过锤连续地或间歇地旋转;以及外罩,其容纳驱动源、锤和砧,动力工具使连接到砧的输出轴旋转,该动力工具的特征在于,砧和输出轴一体形成,并且在该动力工具中进一步安装了圆柱形的承载架构件,其被形成为在以输出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在预定的角度内可相对于砧旋转,其中输出轴被插入到承载架构件中;锁定环,其限制承载架构件在沿轴线的方向上移动;平面形状的离隙表面,其被形成在砧的外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上离隙表面;第一切出部,其是承载架构件且在与离隙表面相对的位置上形成;以及接合构件,其被形成在第一切出部上并限制砧与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
根据又一方面的动力工具包括:驱动构件,其通过驱动源旋转;输出轴,其通过驱动构件旋转;以及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其可在锁定位置和锁定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锁定位置处其与输出轴进行接合以使得输出轴不可旋转,在锁定释放位置处使输出轴可旋转,并且在这种结构中,单独安装了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分别接合的第一承载架构件和第二承载架构件,以便当驱动构件通过驱动源相对于输出轴旋转时,驱动构件与第一承载架构件和第二承载架构件接合以使得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从锁定位置移动到锁定释放位置。
根据又一方面的动力工具包括:驱动源;锤,其通过驱动源旋转;砧,其通过锤连续地或间歇地旋转;以及外壳,其容纳驱动源、锤和砧,并使连接到砧的输出轴旋转,并且该动力工具的特征在于,砧和输出轴一体形成,并且在该动力工具中进一步安装了圆柱形的承载架构件,其被附接为可相对于砧在相同的轴线上旋转细小角度,其中输出轴被插入到承载架构件;锁定环,其支承承载架构件的外圆周表面;平面形状的离隙表面,其被形成在砧的外圆周表面上;第一切出部,其在与离隙表面相对的位置处被形成在承载架构件上;以及接合部,其被形成在第一切出部上,并限制砧和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并且,承载架构件被组成为在以输出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划分的两个构件。
根据其他方面的动力工具包括:驱动构件,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该驱动构件;输出轴,其通过驱动构件旋转;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其可在锁定位置和锁定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锁定位置处其与输出轴接合以使得输出轴不可旋转,在锁定释放位置处使得输出轴可旋转;以及外罩,其容纳驱动构件以及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并且该动力工具的特征在于,能够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接触的锁定构件被形成于输出轴的外围,以使得其可在输出轴的圆周方向上移动,并且当外壳随着固定的输出轴旋转时,锁定构件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接触,以便将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移动到锁定位置。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进行了设置,以便当锤旋转时,在锤与砧的接合之前,锤与锁定释放构件接合以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并且随着锤与砧接合,使得锁定释放构件在锤与砧之间枢转;因此,当锤旋转时,首先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以便使得砧可旋转。此外,由于锤的冲击力不穿过锁定释放构件而是直接被传递给砧,所以即使当锁定释放构件的刚度较低时,锤的冲击力仍然被有效地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整体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冲击部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冲击部的附近的扩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冲击部的附近的组装立体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锤、承载架和砧的形状的局部扩大图。
图6A是表示当通过驱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来执行紧固工作时的状态的视图。
图6B是表示当通过驱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来执行紧固工作时的状态的视图。
图6C是表示当通过驱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来执行紧固工作时的状态的视图。
图6D是表示当通过驱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来执行紧固工作时的状态的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沿图4的A-A剖视位置截取的、在砧和接合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7B是用于说明沿图4的A-A剖视位置截取的、在砧和接合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8A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被停止时执行手动紧固工作的状态的视图。
图8B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被停止时执行手动紧固工作的状态的视图。
图8C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被停止时执行手动紧固工作的状态的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冲击部的附近的扩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当冲击工具被拉直时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当冲击工具被弯曲时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0的冲击工具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并且是表示从马达和触发部的正面截取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0的冲击部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图12的锁定环的附近的安装结构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锤、承载架和砧的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16A是用于说明在锤、承载架和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沿A-A剖视位置和B-B剖视位置截取的剖视图。
图16B是用于说明在锤、承载架和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沿A-A剖视位置和B-B剖视位置截取的剖视图。
图16C是用于说明在锤、承载架和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沿A-A剖视位置和B-B剖视位置截取的剖视图。
图16D是用于说明在锤、承载架和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沿A-A剖视位置和B-B剖视位置截取的剖视图。
图17A是表示图13的承载架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7B是沿图14的A-A部分截取的剖视图。
图18A是表示图13的承载架的单个单元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8B是表示图13的承载架的单个单元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9A是沿图14的A-A剖视位置截取的、用于说明在砧和接合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9B是沿图14的A-A剖视位置截取的、用于说明在砧和接合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20A是表示承载架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20B是表示在承载架、接合销和锁定环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当使用图20A至20B的承载架时在锤和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并且是与图14的B-B剖视位置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1B是用于说明当使用图20A至20B的承载架时在锤和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并且是与图14的A-A剖视位置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当冲击工具被拉直时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当冲击工具被弯曲时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2的冲击工具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并且是表示从马达和触发部的正面截取的纵向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2的冲击部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图24的锁定环的附近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
图27是沿图26的A-A部分截取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图25的分离的构件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29A是表示图25的分离的构件的单个单元的立体图。
图29B是表示图25的分离的构件的单个单元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停止之后、当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时的状态的视图,并且是与图26的A-A部分相对应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31A是沿图26的A-A剖视位置截取的、用于说明在砧和接合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31B是沿图26的A-A剖视位置截取的、用于说明在砧和接合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32A是表示在当利用螺钉将锁定环固定到外罩时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26的A-A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32B是表示在当利用螺钉将锁定环固定到外罩时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26的B-B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钻的主外罩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图33的G-G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另外地,在随后的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的部分,并且将省略重复描述。在本说明书中,将在纵向和横向与在附图中所指示的方向相对应的前提下给出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一个示例的冲击工具1的整体部分的剖视图。冲击工具1包括马达4、减速器机构10、输出轴18、砧20、锤22以及主轴28。马达4、减速机构10、输出轴18、砧20、锤22和主轴28以轴线X为中心以同轴的方式被设置。
在这些组件中,输出轴18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被设置在最前部,并且马达4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被设置在最后部。在本发明中,轴线X与输出轴18的轴线相对应。减速器机构10、砧20、锤22和主轴28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被设置在马达4和输出轴18之间。在本说明书中,术语“朝前”指的是沿轴线X的方向,与接近输出轴18的方向或靠近输出轴18的部分相对应。在本说明书中,术语“朝后”指的是沿轴线X的方向,与接近马达4的方向或靠近马达4的部分相对应。
冲击工具1利用从电池组50供应的电源,并使充当驱动源的马达4旋转。电池组50具有大致的圆柱形,其能够穿过在电池外罩3的端部处的开口3a被附接到内部空间或从内部空间拆卸,并且其被设计成形成所谓的暗盒。两个插销部51被形成在电池组50上。此外,凹部被形成在电池外罩3的内壁上。插销部51a和凹部彼此接合以支承电池组50。
为了拆卸电池组50,在插销51被压下的同时穿过开口3a将电池组50拉出。三个锂离子电池单元被容纳在电池组50之内,并且其额定电压被设置成10.8V直流电压。电池组50的后端部,即,图1的下侧,具有覆盖电池外罩3的开口3a的形状。基板54形成在延续到开口3a的电池组50的附接空间的另一端,并且安装了从基板54向开口3a延伸的多个端子52。多个端子53形成在电池组50的前端部上。电池组50的前端部指的是电池组50中在触发开关7侧的端部。通过将电池组50附接到电池外罩3中,使得端子53与形成在基板54侧的端子52接触。
马达4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构10被减速,并且被传递到主轴28,使得主轴28被驱动成以预定的速率旋转。冲击工具1的外罩被组成为马达外罩2和电池外罩3。马达外罩2和电池外罩3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枢转轴线8为中心枢转大约70度,并且图1表示了它们已经被枢转的状态。在通过使用冲击工具1的主体手动拧紧和松开紧固构件的情况下,通过将在稍后描述的使输出轴锁定机构动作,如在图1中所示出的,在电池外壳3已经被枢转之后,优选地执行操作。
此外,虽然在附图中未表示,但是电池外壳3可以被枢转以与主轴28和马达的旋转轴4a同轴地设置。马达外罩2通过诸如塑料之类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工艺形成,以使得其被分成右和左两个分开的部分,并且通过使用未被示出的螺钉将右部和左部固定。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中,冲击机构19和减速机构10被直接容纳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马达外罩2之内。另外,可以安装大致杯形的壳体,例如,锤壳体,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在该结构中,冲击机构19和减速机构10被容纳在锤壳体中,并且锤壳体随后被连接到马达外罩。
将用于控制马达4的旋转的开启-关闭的触发开关7附接到冲击工具1。马达4的开启状态指的是马达4被旋转,并且马达4的关闭状态指的是马达4被停止。触发开关7允许工人拉动触发器6,以产生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发开关7充当开启-关闭转换开关。另外,可以安装可变开关来代替转换开关,以便可以响应于触发器6的拉动量来调整马达4的转数。
旋转转换开关9是用于切换马达4的旋转方向的开关,并且其使得在正向/反向上切换输出轴18的旋转方向成为可能。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当输出轴18的旋转方向是正向旋转方向时可以拧紧螺钉或螺栓、而当输出轴18的旋转方向是反向旋转方向时可以松开螺钉或螺栓的前提下给出说明。
减速机构10包括多个行星齿轮12,马达4的旋转轴4a穿过这些行星齿轮连接到太阳齿轮11,并且行星齿轮12在相对于位于外圆周侧的内部齿轮13的间隙中旋转的同时围绕太阳齿轮11转动。主轴28是用于使锤22旋转的构件,并且主轴28的后端部连接到多个行星齿轮中的每一个的旋转轴,以产生作为行星齿轮架的功能。因此,行星齿轮12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主轴28的旋转运动。主轴28通过凸轮机构耦合到锤22,并且该凸轮机构组成为形成在主轴28的外圆周表面上的V字形凸轮槽26、形成在锤22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凸轮槽24、以及要利用这些凸轮槽24和26进行接合的钢珠25。
锤22总是被弹簧27朝前压,并且当其保持在静止状态时,通过钢珠25与凸轮槽24和26之间的接合,其被设置为与冲击臂21的端面有间隙。此外,在锤22和砧20的相互彼此相对的旋转平面上的两个部分处,充当突出部的锤爪23与冲击臂21彼此对称地形成。当主轴28被驱动旋转时,该旋转通过凸轮机构被传递到锤22,并且在锤22进行半旋转之前,锤22的锤爪23与砧20的冲击臂21接合以便砧被旋转,并且此时,当通过接合排斥力在主轴28和锤22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锤22在压缩弹簧27的同时开始沿凸轮机构的凸轮槽26朝马达4侧后退。
当锤爪23通过锤22的后退运动越过冲击臂21从而释放了该两个构件的接合状态时,锤22在通过弹簧27中累积的弹性能量的反作用力和凸轮机构的反作用力与主轴28的旋转力一起在旋转方向上被迅速加速向前的同时通过弹簧27的按压力向前移动,使得锤爪23强有力地击打冲击臂21,从而旋转砧20。即,砧20被锤22连续地或间歇地旋转。输出轴18连接到砧20朝前的一侧,以便通过附接到输出轴18的安装孔的顶端工具48将旋转冲击力传递到螺钉。其后,重复相同的旋转和冲击操作,并且,例如,将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构件拧入诸如木料等之类的要被紧固的构件中,其未被示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一体成型工艺来生产输出轴18和砧20,因此在这些构件之间不会导致咔嗒咔嗒声,使得可以实现具有良好的刚度且在冲击声音方面安静的冲击工具。即,可以减少在从锤22向输出轴18传递旋转冲击力时产生的碰撞声。此外,由于简化了砧20的形状和砧20的外围,因此可以减少冲击工具1的制造成本。
图2是表示在图1的冲击部附近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安装了在机械冲击机构中常规使用的砧20、枢转地将与砧20一起一体成型的输出轴18支撑在马达外罩2上的锁定环38、以及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切换关于是否要锁定砧20相对于马达外罩2的相对旋转的状态,更具体地,相对于锁定环38的相对旋转的状态。锁定机构主要组成为形成在砧20的一个部分上的离隙表面20a、锁定环38、以及两个接合销37。离隙表面20a是在砧20的外圆周表面的一个部分上形成的平面。
在锤22被停止且使砧20相对于马达外罩2旋转的情况下,接合销37限制砧20和锁定环38之间的相对旋转。这两个接合销37都具有柱形,其中,每个接合销37的中心线Y都与输出轴18的轴线X保持平行。锁定环38限制承载架33的输出轴18在轴线X的方向上移动。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安装了充当用于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锁定释放构件的承载架33。承载架33能够相对于砧20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承载架33与本发明的承载架构件相对应。接合销37与本发明的接合构件相对应。插入在锁定环38和砧20之间的承载架33具有以轴线X为中心的圆柱形。另外,基于承载架33和两个接合销37的增加,锤22和砧20中的每一个的形状的一部分被改变。锤22在金属的一体成型工艺中被生产,以具有预定的质量,并且其通过凸轮机构耦合到主轴28。在锤22的前侧,充当第一突出部的锤爪23被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个部分上。被准备成突出部以形成冲击臂21所撞击的冲击表面的每个锤爪23都突出以向前延伸,并且其在正向旋转方向上设置有冲击表面23a,并且在反向旋转方向上设置有冲击表面23b,冲击表面23a和冲击表面23b分别被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上。在本说明书中,将在术语“正向旋转方向”指的是例如拧紧螺钉或螺栓的方向以及术语“反向旋转方向”指的是松开螺钉或螺栓的方向的前提下给出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每个锤爪23中,充当第二冲击表面的冲击表面23c被形成在冲击表面23a的内圆周侧,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冲击表面23d被形成在冲击表面23b的内圆周侧。第二冲击表面被准备成在圆周方向上以及在相对于第一冲击表面的冲击方向上凹陷的凹部。
砧20是锤22撞击的构件,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其具有其中输出轴18连接到砧20的顶端侧的形状,并且这些构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生产。另外,图2示意性地表示了输出轴18,在该示图中省略了穿过其安装顶端工具48的安装孔和被形成在径向上以插入滚珠43的通孔。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径向”指的是以轴线X为中心的圆的径向。砧20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在砧20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了在径向上延伸的两个冲击臂21。该两个冲击臂21是第二突出部,并且该两个冲击臂21被形成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旋转角度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位置处。两个冲击臂在径向上向外延伸以与锤爪23接合。由于其作为要被撞击的构件的性质,因此冲击臂21中每一个都在其从砧20延伸的形状中具有方柱形状。
冲击臂21的形状可以具有柱形或其他简单的形状,只要其确保了抵抗冲击的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在两个冲击臂21上,分别形成了两个平面形状的冲击经受表面21a和21b。在圆周方向上以轴线X为中心的一个表面在正向上形成冲击经受表面21a,并且在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个表面在反向上形成冲击经受表面21b。在彼此分开180度的砧20的主体部的两个部分中的每一个处,通过将其一个部分切除成平面来形成离隙表面20a。
锁定环38被设置在输出轴18的外圆周侧。锁定环38的主要功能是可旋转地、枢转地支撑输出轴18,并且由金属等制成的滑动轴承被一体形成在锁定环38的内圆周表面上。在锁定环38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部分上,形成了具有立方体形状的螺钉凸台38b,并且螺钉孔38c被形成在每个螺钉凸台38b的右和左侧面上。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锁定环38来代替使用将冲击机构19的整体部分覆盖的杯形锤盖,将输出轴18固定在马达外罩2上。由于马达外罩2被形成为右和左两个分开的单元,因此通过使用螺钉(未被示出)而从马达外罩2的外部固定锁定环38,输出轴18被可枢转地支撑并且将右和左马达外罩单元2彼此连接。
充当锁定释放构件的承载架33具有圆柱形作为其基本形状,并且其被设置在砧20的径向上的外部并且与砧20同轴。承载架33未固定在砧20上,而是附接到砧20,以在与砧20相同的轴线上相对地移动细小角度,即,可在轴线上相对地旋转。细小角度与预定的角度相对应。承载架33具有圆柱部,其具有大致等于砧20的圆柱部的外径的内径。在这种情况下,在承载架33和砧20之间维持了允许承载架33和砧20相对旋转细小角度的间隙。此外,在承载架33上,在圆柱部的后部,形成了多个凹部,更具体地,两个凹部(第二切除部)33a。凹部33a被形成在承载架33的圆周方向上的在对角线上的两个部分处。
切除部33b和每个凹部33a都被形成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处。通过切除承载架33的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靠近锁定环38的端部而形成切除部33b。通过切除承载架33的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靠近锤22的端部而形成凹部33a。此外,在承载架33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了突出部(第三突出部)34,其在径向上从两个凹部33a的边缘(两个端部)突出。在每一凹部33a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间隙被设计成比在冲击臂21的径向上的宽度稍微更宽。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两个冲击臂21被形成在从砧20的柱形部分开180度的位置的外部上,因此突出部34在与分别的冲击经受表面相对的四个位置处形成。换句话说,分别形成突出部34以与冲击经受表面21a和21b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术语“相对应”意味着突出部34的布局位置和冲击经受表面21a和21b的布局位置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每个突出部34都是与在锤22上额外形成的额外的冲击表面23c和23d相接触的部分,并且通过允许这些部分被冲击表面23c和23d撞击,可以改变承载架33相对于砧20的位置。每个突出部34都被设置为与冲击表面23c相关联。
在这种情况下,术语“相对应”意味着突出部34的布局位置和冲击表面23c的布局位置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径向上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承载架33和砧20之间的相对位置,即,相对旋转角度,大约是-10或+10度。在承载架33的与离隙表面20a相对的每一位置处,形成充当第一切除部的切除部33b。切除部33b被形成在承载架33的圆周方向上的对角线上的两个部分处。每个切除部33b都通过将承载架33的圆柱部的前侧的开口部向后切除成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的凹形来形成。承载架33的圆柱部的前侧的开口部指的是在沿承载架33的轴线X的方向上靠近套筒41的开口部。
切除部33b用于定义用于容纳每一接合销37的空间,并且切除部的内圆周侧被砧20的离隙表面20a覆盖。切除部33b的外圆周侧被锁定环38的圆柱部38d覆盖。切除部33b的前侧被锁定环38的阶梯部38e覆盖。在切除部33b的径向上的后部和两端被切除部33b的壁部覆盖。
以此方式,允许每一接合销37在由切除部33b所定义的空间中大致与砧20同步的滚动。即,允许接合销37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圆周上旋转。当砧20和承载架33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径向上偏离时,接合销37充当用于限制砧20和锁定环38之间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并且稍后将详细描述这个动作。
图3是表示图1的冲击部的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如从图3可以理解的是,承载架33设置在锤22的顶端侧,以使其后端部被设置为与冲击臂21的后端部相同的方式。承载架33的顶端部的前端侧由锁定环38的阶梯部38e支承,其外圆周侧由圆柱部38d支承,且其内圆周侧由砧20的外圆周表面支承。具有柱形的安装孔38a被形成在砧20的后端侧的中心附近,并且在该孔中容纳了在主轴28的顶端形成的安装轴20b。
由于砧20的后端和主轴28的前端以它们似乎彼此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枢转地支撑,因此可以实现具有较高的刚度的冲击部。锁定环38具有柱形,并且锁定环38附接到马达外罩2以不旋转。为了避免锁定环38和接合销37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得较高,优选地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在接合销37的顶端形成细小的接触区域,例如凸部。要注意的是,O形环39附接到锁定环38的轴容纳部38a,以避免润滑油从冲击机构部泄漏。
为了插入顶端工具48,在与轴线X垂直的平面内具有六边形剖面的安装孔18a被形成在输出轴18的顶端处。顶端工具48的安装部40被形成在输出轴18的顶端侧。在输出轴18的侧面上形成容纳可在其中移动的滚珠43的通孔18b,并且其被形成为避免滚珠43从通孔18b脱离并落到内圆周侧的形状。滚珠43在径向上的外侧被套筒41支承,该槽41由弹簧44在其上施力。垫圈42附接到套筒42的内部,并且垫圈42被C形环45支承以不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移动。
在将顶端工具48附接到输出轴18或从输出轴18拆卸时,套筒41抵抗弹簧44的施力而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即,在离开锁定环38的方向上,离开图3中所示出的正常位置移动。当套筒41移动时,将滚珠43的外圆周部从与在套筒41的内圆周侧形成的凸面对接的状态中释放,以便由于允许滚珠43在径向上朝向外侧移动,因此可以没有任何阻力地执行顶端工具48的附接或拆卸过程。另外,在马达外罩2的一个部分上,即,在输出轴18的下侧,形成用于在顶端工具方向上照明的LED 47。通过电源线49向LED 47供应电源。
图4是表示在图1的冲击部附近的、在其组装过程之后的立体图。图4表示没有马达外罩2附接到其上的状态,以清楚地指示位置关系。在该组装的状态中,如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当对角地观察时,看不见承载架33,并且该形状大致与现有的冲击工具相同。但是,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承载架33和两个接合销37,可以执行特定的操作。在随后的附图中,通过使用A-A部分的剖视图和B-B部分的剖视图,将描述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A-A部分的剖面指的是穿过在锁定环38的横向上形成的两个螺孔38c的平面,并且其对应于与轴线X垂直的剖面。B-B部分的剖面指的是穿过锤爪23的中心和冲击臂21的平面,并且其对应于与轴线X垂直的剖面。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锤和承载架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并且其与图4的B-B部分的剖视图相对应。设置在圆周方向上对角处的两个锤爪23被设计成除了在椭圆圆周方向上位于外圆周侧的两个冲击表面23a和23b之外,还在内圆周侧增加和形成了两个冲击表面23c和23d。在此,形成冲击表面23a和23b以击打冲击经受表面21a和21b,并且其具有与在现有冲击工具中使用的锤爪相同的功能,且其大致也具有相同的基本形状。冲击表面23c和23d用于按压承载架的突出部34。
如从图5的位置关系可以理解的是,在紧固螺钉期间,当旋转锤22时,锤爪23的冲击表面23c首先与突出部34的冲击经受表面34a相接触。在图5中,锤22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先前所描述的,承载架33和冲击臂21可以相对地移动细小角度,仅允许冲击表面23c推动冲击经受表面34a,且其不如击打表面34a那么强有力。作为锤22的旋转角度,将细小角度设置为大约20度。
在该状态之后,当通过锤22的旋转而逆时针旋转承载架33时,锤22的冲击表面23a与冲击臂21的冲击经受表面21a碰撞或接合。在该碰撞中,由于来自要被拧紧的构件的排斥力从顶端工具48传递至与砧20一体形成的输出轴18,因此该碰撞变成强冲击。图5表示当冲击表面23a和冲击经受表面21a彼此接合时的状态,并且准备了针对这样的结构以在此时在突出部34和冲击臂21之间产生预定的间隙。
换句话说,在冲击臂21的冲击经受表面21a与锤爪23的冲击表面23c之间的距离是与在旋转方向上突出部34的厚度“b”有关的“a”,且a和b的关系是a<b。通过使用该结构,由于在对其给出冲击时,或在螺栓等的安装过程之前旋转时,锤爪23的力被直接施加在冲击臂21上,因此,承载架33不对扭矩传递做贡献,从而未导致由于承载架的插入而产生的不利后果。此外,由于未向承载架33传递强冲击力,因此可以减少向承载架33传递的冲击,从而提供了较长的服务寿命。
接下来,参考图6,将给出关于通过驱动冲击工具1执行紧固工作的状态的描述。图6A至6D分别表示在横向上并排布置的图4中A-A部分的剖面和图4中B-B部分的剖面,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锤22由马达4驱动。锤22、砧20、承载架33和伴随它们一起的分别的构件是以旋转轴为中心的相互对称旋转的(双对称)组,为了说明的方便,仅对一些组件给出附图标记。承载架33夹住砧20的冲击臂,并且其也设置有突出部34以与砧20的冲击经受表面21a和21b具有预定的间隙,以便将承载架33的枢转角度限制成在预定的范围。
图6A表示锤爪23与冲击臂21彼此分离的状态,即,例如,在锤22开始旋转时的状态。根据图6A中的状态,通过图1中示出的减速机构10向主轴28传递马达4的旋转力,以便允许由凸轮机构支承的锤22在箭头61的方向上旋转。在此,在冲击臂21的位置,即,砧20的旋转角度,与承载架33的突出部34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在附图中所示出的。
此外,如在图2中所示出的,设置了突出部34,该突出部34在径向上从每一承载架33的凹部33a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个侧边的附近伸出。冲击臂21和突出部34保持稳定,在突出部34和冲击臂21之间准备了预定的间隙62和63。如由图6A所示,砧20的轴部,即,输出轴18,容纳在每一承载架33的圆柱部之内,并且接合销37设置在每一个切除部33b的内部空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承载架33和砧20仅仅固定到其上,并且通过设置它们的形状,它们被设计成仅相对地旋转细小角度。
图6B表示在承载架33开始旋转时的状态,其中锤22在箭头64的方向上进一步旋转,以便使得锤爪23的冲击表面23c与突出部34的冲击经受表面34a接触。当通过驱动马达使锤22旋转时,在旋转到击打砧20之前使锤22与承载架33接触,以便允许承载架33旋转。由于该原因,每个锤爪23的形状都被设置为当使得冲击表面23c与每个突出部34接触时,不使冲击表面23a与冲击臂21接触。当从该状态进一步旋转时,如在图6C的右侧的图所示出的,锤爪23允许在使承载架33在箭头65的方向上旋转的同时,使得冲击表面23a与冲击臂21的冲击经受表面21a接触。
即,砧20被击打。如上文参考图5所描述的,在砧20的冲击经受表面21a和21b与突出部34之间存在间隙。换句话说,如由图6C中的粗线所示,由于存在间隙67,因此避免了承载架33冲击冲击臂21。此外,此时,使得间隙66大于图6A中所示出的间隙62。以此方式,当将每个承载架33都相对于冲击臂21旋转细小角度时,如在图6C的左侧的视图中所示出的,因此使得边缘部在每个承载架33的切除部33b的圆周方向上与接合销37的外圆周部接触,其结果是接合销37被推动为后退至在砧20的圆周表面上形成的离隙表面20a的中心附近。锤22在使承载架33旋转的同时击打砧20,并将旋转传递至顶端轴线侧。砧20旋转同时接合销37的内圆周侧与离隙表面20a接触,但是,接触部,即,与轴线X平行的线部,在圆周方向上大致被维持在离隙表面20a的中心。
图6D是表示锤22从图6C中所示出的状态进一步被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在这种情况下,锤爪23的冲击表面23a推动或强有力地击打冲击臂21的冲击经受表面21a,以便旋转砧20。此时,保持接合销37与每个承载架33的切除部33b的边缘部接触。由于这个原因,接合销37不干扰锁定环38的内表面。此外,旋转组件,即,砧20、承载架33和接合销37,可以被锤22连续地旋转,同时保持了相对的位置关系。即,可以避免承载架33大力地旋转而导致由承载架33转动的每个接合销37与锁定环38和砧20的离隙表面20a的端部碰撞。此外,也可以避免锤22落到砧20和承载架33之间的间隙中,并从而避免在砧20的旋转之前正向地旋转承载架33。
图7A和7B是描述在图4的A-A剖面位置处、砧20与接合销37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如在图6D中所示出的,在锤22旋转期间,锤爪23的冲击表面23a以推动冲击臂21的冲击经受表面21a的方式旋转砧20,以便维持如图7A中所示出的砧20与接合销37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接合销37都大致位于离隙表面20a的垂直方向(圆周方向)上的中心。即,假定离隙表面20a的垂直方向(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是2c,砧20与接合销37之间的接触点72位于距离顶部“c”的位置和距离底部“c”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利用R1来表示从旋转中心71到接合销37的外圆周表面的最远距离。将R1表示成如下所述:
R1=(砧20的半径)-(离隙表面20a的切除量)+(接合销37的直径)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将R1设置为小于锁定环38的圆柱部38d的内径,使得接合销37不限制砧20和承载架33的旋转。
接下来,参考图8A到8C,下文的描述将说明一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停止马达4的旋转之后,通过利用固定到未示出的螺钉头的顶端工具48来旋转冲击工具1,工人以与螺钉驱动器相同的方式手动地紧固螺钉等,即,手动紧固工作。图8A是表示在使冲击工具1自身旋转的前一刻的状态,即中立位置的剖视图。图8A到8C分别表示横向并排布置的图4中A-A部分的剖面和B-B部分的剖面。另外,当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时,由于未使用锤22,因此锤22的旋转位置不重要,并且在图8A到8C中所示出的锤22的位置仅是示例性描述的,其不特定地具有意义。在图8A中,工人旋转马达外罩2以执行手动紧固工作。通过旋转马达外罩2,允许锁定环38在箭头81的方向上旋转。因此,在A-A剖面位置处,使冲击臂21进入与在与箭头8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被相对地旋转细小角度相同的状态。
接下来,当工人如图8B中所示出的进一步旋转冲击工具1时,冲击臂21的冲击经受表面21a与每个突出部34邻接。因此,改变了承载架33与砧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从而改变了在砧20上形成的离隙表面20a与接合销7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7B示出了在该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变化。在图7B中,当砧20如由箭头73所指示的相对旋转时,使接合销37进入与接合销在箭头74的方向上被相对地移动的位置关系相同的位置关系中。但是,只有砧20侧被移动而接合销37未被移动。因此,使每个接合销37和离隙表面20a彼此接触的位置从图7A的接触点72移动到图7B的接触点75。即,离隙表面20a的中心位置与每个接合销37分离。离隙表面20a的中心位置与砧20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对应。因此,图7A的从砧20的旋转中心71到每个接合销37的外圆周表面的最远距离从R1改变到R2。如从附图可以理解的是,针对R2,满足位置关系R1<R2,以便通过设置锁定环38的内径Rc的大小来满足R1<Rc<R2的关系,利用如在图7B中所示出的每个接合销37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变化,允许每个接合销37挤入锁定环38与砧20的离隙表面20a的端部之间,并且锁定环38和砧20形成一体单元并充当输出轴的锁定机构。即,在工人旋转未驱动的冲击工具1的情况下,由于将砧20的旋转保持在锁定状态,因此可以有效地执行手动紧固工作。
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过旋转冲击工具1紧固螺钉等之外,在执行松开过程时,砧20的旋转也被锁定。图8C示出了该状态,并且以同样的方式锁定砧20的旋转,仅在与图8B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上导致在砧20上形成的离隙表面20a与接合销37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离。如上文所描述的,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在停止马达4之后通过旋转冲击工具1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时,通过锁定环38的作用,砧20被锁定成相对于锁定环38不可旋转,以便实现输出轴锁定功能。因此,即使在动力工具用于执行冲击紧固过程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易地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此外,即使在通过使用驱动源将工作从紧固工作转移到手动紧固工作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诸如通过工人对杆等的拉动操作之类特别的操作,且仅需要简单地旋转冲击工具1,以便可以实现确实方便使用的动力工具。
在当完成了所述手动紧固工作之后、执行针对下一个螺钉的紧固的情况下,通过拉动触发器6来使马达4旋转。在这个情况下,如在图6A到6C所示出的,由于锤爪23推动承载架33的每个突出部34,因此接合销37对于砧20的相对位置回到图7A的位置,并且其被带入自由状态,即锁定释放状态。由于这个原因,可以执行与现有紧固工作相同的紧固工作,而不给通过使用马达4的正常紧固工作带来任何不利后果。
如上文所描述的,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将砧20和输出轴18生产为一个一体的结构,并且仅仅通过将承载架33和接合销37增加到该结构上实现了输出轴锁定机构。因此,可以简化砧20的形状并且还将锤22的冲击能量有效地传递至顶端工具48。具体地,由于砧20和输出轴18形成可分离的结构,并且由于不需要接合结构,因此可以显著地减少通过使用锤22击打以及从砧20的冲击经受表面21a和21b向输出轴18传递旋转时所产生的碰撞声音和振动。此外,由于可以以枢转轴线8为中心将冲击工具1弯曲,因此当通过使主体旋转执行紧固工作时,可以施加较高的扭矩。
此外,下文的描述将说明当输出轴18从锁定环38和输出轴18被固定的状态下在拧紧方向上旋转时为了由马达4执行紧固过程的过程,即,使输出轴18在与手动拧紧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当使锤22旋转以与承载架33邻接时,释放了外罩2b与输出轴18之间的锁定状态。因此,不需要尝试在通过使用输出轴18的锁定功能进行的手动紧固工作与通过使用马达4的紧固工作之间的工作的切换。以这种方式,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无需操作输出轴锁定开关等,通过在完成紧固过程且马达被停止之后使冲击工具1主体在紧固构件的拧紧方向上旋转,可以执行紧固构件的额外的拧紧过程和紧固状态的确认。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考图9,下文的描述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组件相同的组件,并且由于结构和操作是相同的,因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使用滚珠轴承141代替金属构件来枢转地支撑输出轴118。虽然根据其形状,锁定环138的形状也被改变,但是,被改变的部分被限制在其顶端附近,并且用于支撑接合销37的圆柱部138d的形状以及螺钉凸台部和螺孔(未被示出)的尺寸和形状与在图2中表示的锁定环38的这些相同。此外,马达外罩102的顶端的形状被轻微改变以支承滚珠轴承141。此外,还将输出轴118设计成使得形成了在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槽118c,以避免滚珠轴承141在滚珠轴承141的轴线X方向上向前脱离,并且止动环142被附接到槽118c。如由第二实施方式所指示的,通过使用滚珠轴承141来枢转地支持输出轴118,可以实现具有较高刚度且能够平滑旋转的冲击工具。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结构,其中,当锤旋转时,在与第二突出部接合之前,第一突出部与锁定释放构件接合以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其中凹部用于容纳在第一突出部上形成的锁定释放构件的一部分,因此,当锤旋转时,首先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以使砧可旋转。在用于容纳锁定释放构件的凹部设置在砧侧的第二突出部上的情况下,当其从第二突出部来到位于径向上的内侧的轴部时,砧的刚度被降低,但是,由于向锤侧上的第一突出部提供了凹部,因此可以抑制砧刚度的降低,并且因此有效地传递锤的冲击力。
根据本发明,由于形成了能够相对于砧在相同轴线上旋转细小角度的承载架构件、由于在砧的外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了平面形状的离隙表面、并且由于向承载架构件的切除部分提供了用于限制砧与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接合构件,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针对输出轴的锁定机构。此外,可以在不大量改变现有砧和输出轴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实现输出轴锁定机构,以便可以将扭矩有效地传递到顶端工具。此外,在通过使用动力工具进行紧固操作之后执行额外的拧紧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动力工具来执行该工作。
根据本发明,由于各自被准备成柱形构件的接合构件一个接一个地被分别设置在切除部,其中各接合构件的中心线被设置为与输出轴的轴线X平行,因此可以确保接合区域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并从而牢牢地锁定了砧相对于外罩的旋转。
根据本发明,在锤旋转停止期间砧相对于外罩旋转的情况下,由于砧和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因此无需用于锁定输出轴的特别操作,以便可以提供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靠性而不导致错误操作的动力工具。
根据本发明,当承载架构件和砧之间的相对旋转变得大于预定的角度使得离隙表面的中心位置与接合构件分离时,产生了锁定状态,因此,允许工人通过简单地轻微旋转外罩主体而轻易地锁定输出轴,其中顶端工具被压到要被拧紧的构件上。
根据本发明,在驱动单元的旋转期间,由于通过允许接合构件与要被移动的承载架构件接触,接合构件被支承以位于离隙表面的中心,因此,可以使外罩和输出轴进入自由空转状态,并且因此通过使用驱动源来执行正常紧固工作而不导致任何问题。
根据本发明,由于突出部具有在径向上从第二切除部的圆周方向上的边缘突出的形状,因此通过使用锤冲击表面可以使承载架构件轻易地相对于砧旋转,并且由于不需要扩展砧和锁定环之间的距离以设置承载架构件,因此可以实现输出轴锁定机构而不导致组装效率的较低。
根据本发明,由于锤设置有用于击打砧的第一冲击表面和与承载架构件接触的第二冲击表面,因此通过简单地改变锤的爪部的形状可以击打两个构件,即,砧和承载架构件。
根据本发明,当锤旋转时,第二冲击表面首先邻接承载架构件,并且接下来第一冲击表面邻接砧:因此,可以在通过锤击打砧之前立即移动承载架构件,以便可以确实地释放输出轴的锁定状态。
在前面的描述中,已经基于第二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且可以对其进行各种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例如,已经将机械系统的冲击工具举例作为动力工具描述了第二实施方式,但是,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油脉冲系统。此外,并不仅限于冲击工具,还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驱动器钻。
实施方式3
参考附图,下文的描述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另外,在随后的附图中,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的部分,并且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在本说明书中,将在纵向和横向与附图中所指示的方向相对应的前提下给出说明。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一个示例的冲击工具201的整体部分的剖视图。如在图12中所示出的,冲击工具201包括以轴线X为中心以同轴的方式设置的马达204、减速机构214、砧220、输出轴218、锤222、主轴228、轴承229a、锁定环238以及安装部240。输出轴218由轴承229a支撑以自由地在其上枢转。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在安装部240与马达204之间设置了减速机构214、砧220、输出轴218、锤222、主轴228、锁定环238和轴承229a。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轴承229a设置在安装部240和锁定环238之间。
冲击工具201利用可充电和可拆卸地附接的电池组250作为电源,并且使用马达204充当驱动源以通过动力传递机构将旋转力和冲击力施加到输出轴,以便将旋转力和冲击力传递到诸如被支承在覆盖有安装部240的安装孔中的螺丝刀刀头的顶端工具,以便执行诸如螺钉紧固或螺栓紧固过程之类的工作。冲击工具201的外罩被组成为主外罩(前外罩)202和把手外罩(后外罩)203。主外罩202由诸如塑料材料之类的聚合树脂的一体成型工艺形成,并且其被组成为横向可分离的两个单元,且通过使用未被示出的螺钉来固定右单元和左单元。把手外罩203被形成为在其后端具有开口203a的大致的圆柱形或圆柱形,并且其通过诸如塑料材料之类的聚合树脂的一体成型工艺生产并被制造成横向可分离的单元。主体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通过未被示出的具有枢转轴线的枢转机构在前到后的方向上在中心部分的附近彼此耦合,并且其被允许以枢转轴线为中心枢转大约70度。当在图10中观察时,这个进行枢转运动的平面与包括向前和向后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方向的平面(与纸张的平面相同的平面)相对应。因此,如在图10中所示出的,主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从它们被并排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上的所谓的直线型形状被改变成所谓的枪型形状,其中,如在图11和12中所示出的,主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以枢转轴线209为中心枢转。根据用以执行该工作的工作现场和工作目的,工人可以将其设置成直线型或枪型。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201是使用已知冲击机构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工具,可以将其实现成所谓的驱动器钻以及无绳系统的其他动力工具,例如,电动工具和拧紧工具。马达204被容纳在主外罩202的内部,并且其旋转轴连接到动力传递机构以用于使顶端工具旋转。以所谓的盒式风格形成电池组250,其充当可以被轻易更换的电源,其设置有具有大致的圆柱形的壳体,该壳体穿过在把手外罩203端部的开口203a而附接到把手外罩203的内部空间或从把手外罩203的内部空间拆卸。两个插销部251a被形成到电池组250的壳体,并且它们与形成在把手外罩203的内壁上的凹部(未被示出)接合,以便支承电池组250。为了拆卸电池组250,在按压形成在右和左两个位置上的插销部251的同时,将电池组250穿过开口203a向后拉出。电池组250的后端的形状被形成为覆盖把手外罩203的开口203a,其中电池组250的后面形成把手外罩203的外缘的一部分。在电池组250内部容纳了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并且可以可选地设置电池的尺寸、数量等。
在把手外罩203的、与枢转机构邻接的部分的空间相对应的内部容纳了触发器206和正向/反向转换杆208,触发器206用于操作控制对马达204供应/停止电源的开关(主开关),正向/反向转换杆208用于切换马达204的旋转方向。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主开关,使用了根据触发器206的拉动量改变其电阻值的所谓的可变电阻开关,以便根据触发器206的操作量来改变马达204的转数。触发器206具有手指垫部206a,该手指垫部206a具有宽得足够将一个手指放在其上的宽度,并且其被设置为通过允许前侧以轴点(摇动轴线将在稍后描述)为中心摇动(枢转)预定角度,触发器206的后端被允许在大致的纵向上摇动。正向/反向转换杆208被大致设置在触发器206的枢转轴线之上。正向/反向转换杆208是用于在“正向旋转方向(拧紧方向)”与“反向旋转方向(松开方向)”之间切换马达204的旋转方向的转换开关,并且该开关通过横向滑动杆来操作。
把手外罩203被用作主要由工人抓握的握持部,并且其被设计成具有使得当由工人抓握时适合工人的手的形状,并且弹性构件213a和213b形成在把手外罩203的上侧和下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提及把手外罩203的方向的情况下,除非另有指定,否则,如图10中所示出的,基于将冲击工具201置于直线状态的状态来指示方向。弹性构件213a和213b被形成为使用把手外罩203的组成材料,例如具有比塑料材料的弹性更高弹性的组成材料,并且其通过使用例如两层成型技术而被准备成其中具有较高弹性的树脂的把手外罩203的组成构件的下层上的薄表层。在把手外罩203下侧的开口203a附近形成了钩孔248,用于悬挂的绳子等穿过该钩孔248插入。
有时,主外罩202由工人以协助的方式抓握,并且由于该原因,在主外罩202侧的表面上也形成了弹性构件211。弹性构件211被形成为使用主外罩202的组成材料,例如具有比塑料材料的弹性更高弹性的组成材料,并且其通过使用例如两层成型技术而被准备成其中具有较高弹性的树脂的主外罩202的组成构件的下层上的薄表层。此外,通过设计弹性构件211的特定区域的形状,防滑部211a和211b被部分地形成以允许当其由工人抓握时,工人轻易地通过抓握的手指将力施加到主外罩202上。例如,防滑部211a和211b被形成为形成在弹性构件211上的多个小的凹部。由于防滑部211a和211b的目的是防止手滑动,因此防滑部211a和211b不仅可以被形成为凹部,而且也可以被形成为凸部、槽、阶梯等。盖246被设置在枢转中心的下侧,在该枢转中心处主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彼此弯曲。下侧指的是在主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之间形成的、具有较窄角度的空间。盖246是板形构件,并且其在冲击工具201被用于在如图10中所示出的模式中,即,在直线状态的情况下充当外框架构件,该外框架构件遮蔽在主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之间的、枢转机构部附近的空间。
图11是表示当如图10中所示出的冲击工具201在弯曲状态下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在弯曲状态下,主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设置有大约70度的交叉角度,以具有所谓的枪型形式(手枪形状)。突出了距离“H”的突出部212形成在主外罩202的下侧,使得通过该突出部212,工人的手指,例如食指自然地被引导到触发器206的手指垫部206a的中心。由于触发器206轻易地由工人的食指的拉动作操作,因此可以轻易地执行马达204的可变速驱动操作。
图12是表示冲击工具201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冲击工具201利用从电池组250供应的电能,并使充当驱动源的马达204旋转。电池组250具有所谓的盒式结构,并且其能够穿过把手外罩203的端部处的开口203a而被附接到内部空间以及从内部空间拆卸。两个插销部251a形成在电池组250上,并且它们与在把手外罩203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未被示出)接合。三个锂离子电池单元(未被示出)被容纳在电池组250的内部,并且其额定电压被设置成10.8V的直流电压。在连接到开口203a的电池组250的安装空间的另一端形成基板254,并且多个端子253以从基板254向开口203a延伸的方式安装。在电池组250的前端部(图中的上侧),设置了多个端子252,并且通过将电池组250附接到把手外罩203而使端子252与在基板254侧形成的端子253接触。
马达204的旋转被减速机构14减速并且被传递至冲击机构219。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214和冲击机构219组成动力传递机构,使得马达204的旋转力被传递到主轴228。主外罩202和把手外罩203被允许以枢轴209为中心枢转大约70度,并且图12表示了它们成为直线型的状态。主外罩202由诸如塑料之类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工艺形成,以使得其被分成右和左两个元件,并且通过使用未被示出的螺钉来固定右和左单元。由于这个原因,多个螺钉凸台230a到230d被形成在形成主外罩202的元件的其中之一上,并且在其他元件上形成了多个螺孔。多个螺钉凸台231a和231b以相同的方式形成在把手外罩203上。要注意的是,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中,冲击机构219和减速机构214被直接容纳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主外罩202中,但是,它们可以被容纳在由金属制成的大致上杯形的壳体(锤壳体)中,并且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且壳体可以被容纳在主外罩202内或连接到主外罩202。
触发开关207允许工人拉动触发器206,以便产生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并且以在前侧形成的摇动轴线210为中心使触发器206摇动。触发开关207具有旋转转换开关机构,并且通过操作正向/反向转换杆208,可以在正向(拧紧方向)或反向(松开方向)上切换输出轴218的旋转方向。要注意的是,触发开关207被准备成用于根据触发器206的拉动量来调整马达204的转数的可变开关,但是,其也可以被准备成简单的打开/关闭开关。在安装部240的下面,安装了用于照明前部的LED 247,该前部包括要被拧紧的构件。
减速机构214设置有多个行星齿轮216,通过这些行星齿轮216马达204的旋转轴204a被连接到太阳齿轮215,并且多个行星齿轮216与位于外圆周侧的内部齿轮217接合,以便多个行星齿轮216能够在旋转的同时围绕太阳齿轮215转动。主轴228是用于使锤222旋转的构件,并且主轴228的后端侧支撑多个行星齿轮216以在其上旋转。即,主轴228充当承载架。即,行星齿轮216的转动力形成了主轴228的旋转力。主轴228通过凸轮机构耦合到充当驱动构件的锤222,并且这个凸轮机构被组成为在主轴228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的V形凸轮槽226、在锤222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的凸轮槽224以及与凸轮槽224接合的钢珠225。
锤222总是由弹簧227在接近轴承229a的方向上施力。当锤222被保持在静止状态时,通过钢珠225与凸轮槽224和226之间的接合,锤222位于距离冲击臂221的端面具有间隙的地方。此外,在锤222和砧220的彼此相互相对的旋转平面上的两个部分处,彼此对称地形成了充当突出部的锤爪223和冲击臂221。当主轴228被驱动旋转时,通过凸轮机构将旋转力传递至锤222,并且在使锤222半旋转之前,将锤222的锤爪223与砧220的冲击臂221接合以便使砧220旋转,并且此时,当通过接合排斥力在主轴228和锤222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锤222在压缩弹簧227的同时开始沿凸轮机构的凸轮槽226向马达204后退。
当锤爪223通过锤222的后退运动克服冲击臂221的影响并从而释放了两个构件的接合状态时,锤222在通过弹簧227中累积的弹性能量和凸轮机构的动作与主轴228的旋转力一起在旋转方向上快速加速的同时被弹簧227的施力向前移动,以便通过允许锤爪223强有力地击打冲击臂221来使砧220旋转。以此方式,砧220通过锤222被连续地或间歇地旋转。输出轴218连接到砧220的前侧,以便通过附接到输出轴218的安装孔的顶端工具(未被示出)将旋转冲击力传递到螺钉。其后,重复相同的旋转和冲击操作,并且,例如,将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构件旋入诸如木材之类的要被紧固的构件中,该构件未被示出。要注意的是,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一体成型工艺生产输出轴218和砧220,因此,在这些构件之间不导致咔嗒咔嗒声,使得可以实现具有良好刚度且在冲击声音方面安静的冲击工具。
图13是表示在图12的冲击部附近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改进了支承承载架233的锁定环238的固定结构,该承载架233要被附接到输出轴18。位于锁定环238的内圆周侧的承载架233被组成为右和左两个独立构件233a和233b。构件233a是第一承载架构件且构件233b是第二承载架构件。在砧220中,形成了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圆的径向上延伸的两个冲击臂221,并且砧220和输出轴218是一体形成的。锁定机构是用于锁定砧220相对于主外罩202、更具体地、相对于锁定环238的旋转的机构。锁定机构主要包括在砧220的一部分上形成的离隙表面220a、承载架233、锁定环238和两个接合销237a和237b。两个接合销237a和237b被形成为独立的构件。这两个接合销237a和237b都具有柱形,并且接合销237a和237b的中心线Y与轴线X平行。接合销237a是第一接合构件,接合销237b是第二接合构件。承载架233用于锁定释放构件,其用于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并且其被组成为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分成的两个构件233a和233b。两个构件233a和233b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更具体地,其彼此线性对称。锤222通过金属的一体成型工艺生产以具有预定的质量,并且其通过凸轮机构耦合到主轴228。在锤222的前侧,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个部分上形成了锤爪223(第一突出部)。锤爪223是用以形成用于击打冲击臂221的第一冲击表面的突出部,其向输出轴218侧突出,并且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在正向旋转方向上具有冲击表面223a并且在逆向旋转方向上具有冲击表面223b,冲击表面223a和冲击表面223b分别被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上。在本说明书中,将在正向旋转方向与例如拧紧螺钉或螺栓的方向相对应并且反向旋转方向与松开螺钉或螺栓的方向相对应的前提下给出描述。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每个锤爪223进一步设置有冲击表面223c,其是在冲击表面223a的内圆周侧形成的第二冲击表面,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冲击表面223b的内圆周侧形成冲击表面223d。该第二冲击表面223c相对于第一冲击表面具有针对圆周冲击方向的凹形。在这种情况下,每一锤爪223不仅可以具有相对于锤222在轴向上突出的形状,而且可以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形状,或在轴向上也在径向上突出的形状。
砧220是要由锤222击打的构件,其具有一形状,在该形状中输出轴218连接到砧220的顶侧,并且它们是在一体成型工艺中生产的。在砧220上形成在径向上从具有圆柱形的主体构件伸出的两个冲击臂221(第二突出部)。在彼此相对180度旋转角度的位置处、以使得在径向上向外延伸并且还与锤爪223的第一突出部接合的方式形成冲击臂221。基于其是要被击打的构件的本质,每个冲击臂221都在其从砧220伸出的形状中形成矩形柱状,但是,不限于这个形状,上述形状可以是柱形的基本形状,或者另一简单形状,只要确保了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对于每一冲击臂221而言,重要的是,具有两个冲击经受表面,该冲击经受表面具有平面形状或与在其上形成的冲击表面相关联的形状,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冲击臂221的一个侧面在正向方向上形成冲击经受表面221a,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另一侧面在反向方向上形成冲击经受表面221b。在砧220的主体部的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部分上,形成各自具有被切除成平面的一个部分的离隙表面220a。
在砧220和输出轴218的外围,设置了锁定环238。锁定环238的主要功能是可旋转地支撑承载架233。输出轴218由安装在锁定环238附近的轴承229a支撑。在锁定环238的径向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部分上,形成各自具有大致的立方体形状的突出部238b,突出部238b被固定到在主外罩202的内壁上形成的槽上。突出部238b是在锁定环238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部分上形成的凸部,并且通过将这些凸部安装到在主外罩202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的凹部中,锁定环238可以被固定到主外罩202上。在这种情况下,在圆周方向上形成在锁定环238上的凸部不受这种结构的限制,并且其可以具有凹部形成在锁定环238侧、凸部形成在主外罩202的内壁侧的结构,或可选地使用凹部和凸部的具有凹-凸部的结构,或其可以形成为另一已知的支承结构或旋转停止结构。
承载架233充当锁定释放构件,并且其具有在将两个构件233a和233b结合后形成了大致的圆柱形形状的结构,但是,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一个承载架233被组成为两个构件233a和233b,其中两个构件233a和233b通过沿包括轴向的平面将圆柱形构件分成两个部分而形成。承载架233相对于砧220同轴地设置,并且其在径向上设置在砧220的外部。承载架233未固定到砧220,而是附接到砧220,以相对于砧220同轴地、相对地可移动(可旋转)细小角度。承载架233具有圆柱部,该圆柱部具有大致等于砧220的圆柱部的外径的内径。在这种情况下,将间隙保持在允许承载架233和砧220相对旋转所需的程度上。在圆柱部的后部上的两个位置处,形成了凹部(第二切除部),并且也形成了突出部234a和234b,突出部234a和234b从每一凹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两端)在径向上突出。在相对的突出部234a和突出部234b之间的间隙被设计成比冲击臂221的在径向上的宽度稍微更宽。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两个冲击臂221从偏离砧220的柱形柱部180度的位置向外形成,因此突出部234a和234b总共形成在四个位置处,即,与分别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和221b相对的位置。
与新增加到锤222的冲击表面223c和223d相接触的突出部234a和234b通过被冲击表面223c和223d击打,被允许相对于承载架233的砧220旋转。在以轴线X为中心的径向上,冲击表面223c和223d的布局位置与突出部234a和234b的布局位置彼此重叠。但是,承载架233和砧220相对旋转的角度是大约﹣10或+10度。在承载架233的、与离隙表面220a相对的位置上,形成充当第一切除部的切除部235b和235d。切除部235b和235d形成了容纳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的空间,即,接合销237a和237b。切除部235b和235d中每一个的内圆周侧都覆盖有砧220的离隙表面220a,并且切除部235b和235d中每一个的外圆周侧都覆盖有锁定环238的圆柱部238d。此外,靠近切除部235b和235d中每一个的轴承229a的部分覆盖有锁定环238的圆形环部238a。以此方式,接合销237a和237b被设置在使用切除部235b和235d定义的空间中,并且接合销237a和237b被允许以跟随砧220的旋转的方式来转动。当马达204停止后、砧220与承载架233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径向上偏离时,接合销237a和237b充当用于限制砧220与锁定环238之间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稍后将详细描述该锁定功能。
图14是表示图12的锁定环238附近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形成承载架233的两个构件233a和233b被设置在锤222的前侧,以使它们的后端被设置在与冲击臂221的后端基本相同的位置。承载架233的顶端具有受到锁定环238的圆形环部238a限制的前端侧,并且其外圆周侧由圆柱部238d支承,其内圆周侧由砧220的外圆周表面支承。在砧220的后端侧上的中心附近,形成具有柱形的安装孔220b,并且在这个孔220b中,容纳了在主轴228的顶端上形成的安装轴228a。以这种方式,由于砧220的后端和主轴228的前端被枢转地支撑以相对可旋转,因此能够实现具有较高刚度的冲击机构219。锁定环238具有圆形环部238a形成在圆柱部238d的前侧的内部上的结构。在圆柱部238d的后侧,圆形环部238e形成在外部上以形成法兰形状。虽然锁定环238被固定以不相对主外罩202旋转,但是允许接合销237a和237b与砧220一起以轴线X为中心旋转,如在图13中所示出的。细小接触区域(凸部等)优选地在轴向上形成在每个接合销237a和237b的顶端,以避免相对于两个构件233a和233b的摩擦阻力变得太高。要注意的是,在锁定环238的圆形环部238a附近,未被示出的O型环可以被附接以避免润滑油从冲击机构部泄漏。
在输出轴218的顶端的内侧,垂直于轴向形成插入顶端工具的安装孔218a,其在剖面上具有六边形的形状,其中用于顶端工具的安装部240形成在顶端的外圆周侧。在输出轴218的侧面上,形成了通孔218b,其容纳可在其中移动的滚珠243,并且通孔218b形成为避免滚珠243从通孔218b脱离并落到内圆周侧的形状。滚珠243的径向上的外侧由套筒241支承,槽241由弹簧244施力。弹簧244的前侧通过垫圈242固定,并且垫圈242由C型环245支承以不在轴向上移动。在将顶端工具附接到输出轴218或从输出轴218拆卸时,套筒241抵抗弹簧244的按压力而在轴向上从图14中示出的正常位置向前移动,以便执行附接或拆卸操作。当将套筒241向前移动时,将滚珠243中每一个的外圆周部都从与凸面的邻接状态中释放,该凹面形成在套筒241的内圆周侧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续,其结果是滚珠243变得可在径向上向外移动。因此,可以没有任何阻力地执行顶端工具的附接和拆卸过程。
图15是表示锤222和承载架233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并且其对应于图14的沿B-B部分截取的剖视图。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在对角的两个锤爪223被设计成除了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外圆周侧的两个冲击表面223a和223b之外,两个冲击表面223c和223d被增加和形成在内圆周侧。在此,冲击表面223a和223b被形成为击打冲击经受表面221a和221b,并且它们具有与在现有冲击工具中使用的锤爪相同的功能,并且还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形状。冲击表面223c用于按压构件233a的突出部234a。在此,如从图15中的位置关系可以理解的是,当在紧固螺钉时逆时针旋转锤222的时候,首先使锤爪223的冲击表面223c与突出部234a的冲击经受表面234c接触。如先前所描述的,允许构件233a和冲击臂221相对地移动预定的小角度,例如,以轴线X为中心移动大约20度。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冲击表面223c按压冲击经受表面234c,但是没有产生冲击力。在这个状态之后,当构件233a通过锤222的旋转逆时针旋转时,构件233a相对于冲击臂221旋转细小角度,并且锤222的冲击表面223a随后与冲击臂221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碰撞。在这个碰撞中,由于来自要被拧紧的构件的排斥力从顶端工具被传递至与砧220一体形成的输出轴218,因此该碰撞给出了强冲击。图15示出了当冲击表面223a和冲击经受表面221a彼此接合时的状态,并且此时准备了在突出部234a与冲击臂221之间产生预定间隙的结构。换句话说,相对于突出部234a在旋转方向上的厚度“b”,把冲击臂221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与锤爪223的冲击表面223c之间的距离看作是“a”,将关系设置为a<b。通过使用这个结构,由于在给其冲击时或在螺栓等的安装工序之前旋转时锤爪223的力被直接施加在冲击臂221上,因此构件233a不对扭矩传递做出贡献,其结果是没有导致由于构件233a的插入而产生的不利后果。此外,由于没有向构件233a传递强冲击力,因此可以减轻向由构件233a支承的接合销237a和237b传递的冲击,并从而提供了锁定结构的较长服务寿命。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图15中省略了其说明,但是在构件233b侧也产生了相同的接触和冲击状态。
接下来,参考图16A到16D,将关于通过驱动冲击工具201执行紧固工作的状态进行描述。图16A到16D分别表示图14中在横向上并排布置的A-A部分的剖面和B-B部分的剖面,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锤222由马达204驱动。锤222、砧220、构件233a和233b以及伴随着它们的分别的构件以轴线X为中心、相互旋转对称地(双对称)设置,为了说明的方便,仅对一些部分给出附图标记。
构件233a和233b夹住砧220的冲击臂221,并且其还设置有突出部234a和234b,以对于冲击臂221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和221b具有预定的间隙,以便使构件233a和233b的枢转角度限制在预定的范围之内。图16A表示锤爪223和冲击臂221彼此分离的状态,即,例如,在锤222开始旋转时的状态。从这个状态起,由马达204的旋转产生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减速机构214被传递至主轴228,以便由凸轮机构支承的锤222被允许在箭头261的方向上旋转。
此时,在附图中示出了冲击臂221的位置,即,砧220的旋转角度,与构件233a和233b的突出部234a和234b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在径向上从构件233a和233b伸出的突出部234a和234b以及冲击臂221在它们之间保持预定的间隙262和263的位置上以稳定的方式被支撑。如从图16A可以理解的是,砧220的轴部,即,输出轴218,被容纳在构件233a和233b的圆柱部内部,其中接合销237a和237b分别位于切除部235b和235d的空间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仅将构件233a和233b安装到砧220的外圆周部,并且它们被设计成能够通过设置它们的形状来相对地旋转细小角度。
图16B表示在构件233a和233b开始旋转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锤222在箭头264的方向上进一步旋转,以便锤爪223的冲击表面223c与突出部234a和234b的冲击经受表面234c和234d邻接。当通过马达204的扭矩使锤222旋转时,在旋转以击打砧220之前,使锤222与构件233a和233b接触,从而使构件233a和233b旋转。由于该原因,将锤爪223中每一个的形状都设计成当冲击表面223c与突出部234c和234d中的每一个邻接时,使得冲击表面223a不与冲击臂221接触。当使锤222从这个状态进一步旋转时,如在图16C的右侧视图所示出的,锤爪223在使构件233a和233b在箭头265的方向上旋转的同时,允许冲击表面223a与冲击臂221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碰撞,从而向砧220施加了冲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图16C中所示出的,由于存在由粗线所指示的间隙267,因此避免了构件233a击打冲击臂221。上文提及的功能也以同样的方式被应用在构件233b侧。此外,此时,在箭头266部的间隙变得比在图16A中的间隙262更大。
以此方式,在使构件233a和233b中的每一个都相对于冲击臂211旋转预定的角度的情况下,如在图16C的左侧视图上所示出的,从而使得在构件233a和233b的圆周方向上的切除部235b和235d中每一个的边缘部分与接合销237a和237b中每一个的外圆周部分接触,以便推动接合销237a和237b中的每一个以后退到在砧220的圆周表面上形成的离隙表面220a的中心部分。锤222在使构件233a和233b旋转的同时击打砧220,并且向顶端轴侧传递该旋转。砧220旋转,同时使得接合销237a和237b中的每一个的内圆周侧与离隙表面220a接触,但是,接触部(与轴线X平行的线部)在圆周方向上大致被保持在离隙表面220a的中心。
图16D是表示从图16中所示出的状态起使锤222在箭头280的方向上进一步旋转的状态的视图。在这种情况下,锤爪223的冲击表面223a推动或强有力地击打冲击臂221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以使砧220旋转。此时,接合销237a和237b中的每一个都被保持为与构件233a和233b的切除部235b和235d中的每一个的边缘部分相接触。由于这个原因,作为可旋转部分的砧220、构件233a和233b、接合销237a和237b可以由锤222连续地旋转,而不强烈地干扰作为不可旋转部分的锁定环38的内壁,并保持了图16D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以避免构件233a和233b大力地旋转而导致由构件233a和233b所滚动的接合销237a和237b中的每一个与锁定环238和砧220的离隙表面220a的端部碰撞。
图17A是表示图13的承载架233的形状的立体图,以及图17B是在图14的A-A剖面位置处的剖视图。承载架233具有圆柱形的形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被设计成具有通过将圆柱形构件沿包括轴向的平面划分而形成的形状。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发明人设计构件233a和233b以便构件233a和233b被一体成型成大致的圆柱形的形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在操作期间可能会导致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第三实施方式,参考图20和21,下文的描述将解释在开发的初始阶段中由一体成型的承载架所导致的问题发生时的情形。
图20A和20B表示由一体成型工艺生产的承载架,并且图20A是表示承载架333的形状的立体图,并且图20B是表示承载架333、接合销237a和237b、以及锁定环238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一体成型的承载架333是通过金属合金的成型工艺生产的,并且其具有一结构,在该结构中,形成了切除部335a和切除部335b,切除部335a用于在具有圆柱形的形状的基础构件上定义用于支承接合销237a和237b的空间,切除部335b用于容纳砧220的冲击臂221,其中,以使得突出部334在圆周方向上从切除部335b的边缘向外突出的方式形成突出部334。在图20A中,承载架333被设计为关于包括冲击臂221延伸的方向和输出轴218的轴向的虚拟平面340平面对称。当承载架333被附接到砧220并且随后锁定环238被附接到其上时,形成了如在图20B中所示出的位置关系,其中接合销237a和237b大致位于承载架333的两个切除部335a的中心。此时,接合销237a和237b大致位于离隙表面220a的中心。
图21A和21B是用于说明当使用图20A到20B的承载架333时,在锤222与砧22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且图21A是与图14的B-B剖面位置相对应的剖视图,且图21B是与图14的A-A剖面位置相对应的剖视图。如在图21A中所示出的,当锤222旋转时,锤爪223在与冲击臂221碰撞之前邻接突出部334。当锤222如在图21A中所示出的旋转时,在锤爪223与冲击臂221碰撞之前,锤爪223在图21A中的箭头E的附近邻接突出部334。通过该接触,承载架333大致与砧220同步旋转。但是,在由生产承载架333时的偏差导致轻微变形等的情况下,承载架333趋向于相对于承载架333的旋转轴线轻微偏置,并且如由箭头F所指示的,趋向于发生在锤爪223的一侧的在突出部334和冲击表面223c之间没有接触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接合构件(接合销)中的一个从锁定状态释放,但是有时候其他的接合构件(接合销)保持在锁定状态,其结果是由锤222在箭头E侧向承载架333施加的冲击负载趋向于变成正常负载的两倍。由于这个原因,为了避免对承载架333的损坏以及也确保其耐用性,生产具有足够强度的承载架333是必须的。为了确保承载架333中的足够强度,需要使承载架333的厚度更厚,这导致重量增加并反而使外罩厚且笨重。
图12B是表示在承载架333与锁定环238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由于在箭头E侧的部分接触而在箭头F侧的部分没有接触的一侧接触的状态,在图12B的箭头G的附近产生了不需要的间隙,这导致了不允许承载架333相对于锁定环238平滑旋转的状态。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承载架333、砧220和锁定环238的加工精度以及增强组装精度,但是,它们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图17A到17B是表示用于解决如由图20A到20D以及图21A到21D所指示的问题的方法的视图,其中承载架233沿图20A中所示出的虚拟平面340被分成两个构件233a和233b。虚拟平面340与冲击臂221延伸的方向平行,并且其对应于包括输出轴218的轴线X的平面。通过使用两个分开的构件233a和233b作为一个单元,形成了单个承载架233。在两个构件233a和233b都被设计成平面对称或旋转对称的形状的情况下,由于它们用于右或左侧,所以这两个相同的部分可以用作一对,从而使得可以从生产成本的观点提供有利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容纳冲击臂221,如在图18A和18B中示出的切除部235a和235c分别形成在两个构件233a和233b上。另外,针对用于划分的虚拟平面的位置,即使当通过在圆周方向上稍微移动虚拟平面340而使分割面移动时,只要该移动是在不触及图20A中的突出部334的范围内进行的就不会产生问题。
图17B是表示在构件233a和233b、接合销237a和237b、以及锁定环238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虽然该形状大致与图20B中所示出的相同,但是在右和左构件233a和233b之间的分割面被设置在靠近箭头C和D。该结构优选地被设计为构件233a和233b在这些分割面上稍微分离,但是,可以使它们在靠近箭头C和D处轻轻地接触,只要分别的构件233a和233b被允许独立地移动到最佳位置。
图18A和18B是表示作为单个构件的构件233a的形状的视图,其中图18A是在径向上从外部观察构件233a的立体图,图18B是在径向上从内部观察构件233a的立体图。由金属制成的构件233a被一体成型为半圆柱形的形状。切除部235d在圆周方向上大致形成在构件233a的中心。切除部235b被形成为容纳接合销237b。在这种情况下,半圆柱形的形状是指将圆柱构件(未被示出)沿穿过轴线X的平面,即,图20A的虚拟平面340,一分为二。
突出部234b分别形成在构件233b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上。切除部235a形成在构件233a上,以及切除部235c形成在构件233b上。切除部235a和切除部235c与第二切除部相对应,且第二切除部在构件233a和233b的上方形成。突出部234b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被形成为切除部235a和235c的部分被切割并在径向上向外弯曲所切掉的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形状,其结果是切除部235a和235c以与突出部234b相邻的方式形成。切除部235a和235c形成一空间,其中冲击臂221穿透该空间。在切除部235a和235c上,形成孔235e和235f,孔235e和235f各自具有大致的圆形。这些孔235e和235f被形成为避免施加到突出部234a的压力集中到构件233a上所导致的损坏,压力集中在突出部234a的特定部分上,即,在切除部235a与235c之间的连接部分附近,并且通过允许孔235e和235f中的每一个有具有适当曲率半径R的R型形状,可以适当地分散压力。
图19A和19B是用于说明在图14的A-A剖面位置处的砧220与接合销237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如在图16D中所示出的,当锤222在旋转时,砧220在锤爪223的冲击表面223a推动冲击臂221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的状态下旋转,从而由图19A指示砧220与接合销237a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该位置通过接合销237a形成了锁定释放位置。在该状态下,每一接合销237a大致位于离隙表面220a的垂直方向(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中,即,假定离隙表面220a的垂直方向(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是2c,则砧220与接合销237a之间的接触点272位于距离顶部“c”的位置以及距离底部“c”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从旋转中心271到接合销237a的外圆周表面的最大距离由R1表示。R1被表示成如下所述:
R1=(砧220的半径)-(离隙表面220a的切除量)+(接合销237a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R1设置成小于锁定环238的圆柱部238d的内径,使得接合销237a不限制砧220和承载架233的旋转。要注意的是,不仅通过使冲击工具201自身旋转而拧紧螺钉等,而且即使通过松开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锁定砧220的旋转。
在图19B中,当砧220如箭头273所指示的旋转时,形成了与接合销237a在由箭头274指示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相同的位置关系,并且这个位置通过接合销237a形成了锁定位置。因此,使接合销237a与离隙表面220a彼此接触的位置从图19A的接触点272移动到图19B的接触点275。因此,图19A的从砧220的旋转中心271到接合销237a的外圆周表面的最远距离从R1被改变成R2。如从附图可以理解的,针对R2,满足R1<R2的位置关系,使得通过设置锁定环238的内径Rc的大小以满足R1<Rc<R2的关系,通过如图19B中所示出的接合销237a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变化,接合销237a被允许挤入在锁定环238和离隙表面220a的端部之间,并且锁定环238和砧220被形成为一体单元并充当输出轴218的锁定机构。即,在工人在无操作时旋转冲击工具201的情况下,由于砧220的旋转被保持在锁定状态,因此可以有效地执行手动紧固工作。
另外,除了通过旋转冲击工具201来紧固螺钉等之外,在执行松开过程时(在冲击工具201的旋转方向是反向的情况下),砧220的旋转也是锁定的。如上文所描述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停止马达204并且然后在锤222的旋转停止期间使相对于主外罩202旋转的砧220旋转时,在离隙表面220a的中心位置与充当接合构件的接合销237a分离时,接合销237a被砧220的外圆周表面和锁定环238的内圆周表面夹住。其结果是,限制了砧220的相对于锁定环238的旋转。要注意的是,虽然图19A和19B仅示出了一侧的接合销237a,但是,相同的状态发生在位于相对侧的接合销237b中。以这种方式,当通过旋转冲击工具201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时,通过锁定环238的功能锁定砧220以相对于锁定环238不可旋转,以便实现输出轴锁定功能,并且可以轻易地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此外,即使在将工作从通过使用驱动源的紧固工作转移到手动紧固工作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工人进行诸如对杆的拉动操作等之类的特殊操作,仅需要简单地旋转冲击工具201自身,使得可以实现确实方便使用的动力工具。
在在完成该手动紧固工作之后、执行针对下一个螺钉的紧固过程的情况下,通过拉动触发器206来旋转马达204,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图16A到16C所示出的,由于锤爪223推动构件233a的突出部234a和234b中的每一个,因此使得接合销237a相对于砧220的位置被返回到图16A的位置并且被带入自由状态,即,锁定释放状态。由于这个原因,可以执行相同的现有的紧固操作而不带给通过使用马达204的正常紧固工作任何不利影响。
如上文所描述的,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201,砧220和输出轴218被生产为一个一体结构,并且仅通过将具有可分离结构的承载架233和接合销237a和237b增加到其上而实现了输出轴218的锁定机构。因此,可以简化砧220的形状并且还有效地向顶端工具传递锤222的冲击能量。此外,由于砧220和输出轴218被形成为一体结构,因此可以显著地减少在将旋转从砧220的冲击经受表面221a和221b传递至输出轴218时基于锤222的击打所产生的碰撞声和振动。此外,由于承载架被分开以被组成为第一承载架构件和第二承载架构件,因此可以消除扭矩是可能仅向一侧施加的正常扭矩的两倍高的可能性,并且与一体型承载架构件相比可以使厚度更薄,以便实现重量轻且可以节省安装空间的锁定机构。此外,由于可以以枢转轴线209为中心弯曲冲击工具201,因此在通过旋转主体执行紧固过程时施加较高的扭矩变成可能。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尝试通过使用马达204执行紧固过程的情况下,锁定环238和输出轴218从固定的状态开始在拧紧方向(与手动拧紧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通过简单旋转首先要与承载架233接触的锤222,将外罩202b和输出轴218带入自由空转状态,无需尝试在利用输出轴锁定的手动紧固工作和通过使用马达204的紧固工作之间切换工作。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操作输出轴锁定开关等,仅通过在紧固构件的拧紧方向上简单旋转冲击工具201的主体,在完成紧固工作和马达204停止之后,可以执行紧固构件的额外的拧紧过程和对拧紧状态的确认。
根据本发明,由于分开的承载架构件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通过大量生产可以预期成本的降低,并且在组装过程中实现简易操作。
根据本发明,在锤的旋转停止期间砧相对于外罩旋转的情况下,由于砧和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被限制,使得针对锁定输出轴无需特殊操作,因此,可以实现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较高可靠性的动力工具,其没有错误操作。具体地,当承载架构件和砧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得大于预定的角度使得离隙表面的中心位置与接合构件分离时,产生锁定状态,因此,允许工人简单地通过轻微地旋转外罩主体轻易地锁定输出轴,其中顶端工具被按压在要被拧紧的构件上。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目的在于,在具有针对手动紧固过程的、用于固定砧的旋转的锁定功能的动力工具中,砧的形状和砧的外围被简化使得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在针对手动紧固过程的、用于固定砧的旋转的锁定功能中,通过避免使锤爪仅与承载架中的一个接触的一侧接触状态,可以避免手动紧固机构中的有缺陷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由于突出部形成为大致与砧的冲击经受表面的延伸方向平行地突出的形状,因此通过利用锤的冲击表面承载架构件可轻易相对于砧旋转。在驱动单元的旋转期间,接合构件被保持以被设置在离隙表面的中心,其中接合构件与移动的承载架构件接触,使得外罩和输出轴被保持在自由状态以空闲地旋转,从而使得可以通过驱动源执行正常的紧固工作而不导致任何问题。
根据本发明,由于提供了、当锤旋转时、锤在与砧接合之前与锁定释放构件接合以释放锁定构件进行的锁定的结构,因此使得砧可旋转而无需执行任何特殊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由于锤设置有用于击打砧的第一冲击表面和与承载架构件接触的第二冲击表面,因此通过简单地改变锤爪的形状就可以击打两个构件(砧、承载架构件)。
根据本发明,当锤旋转时,首先使第二冲击表面与承载架构件接触,接下来使第一冲击表面与砧接触。因此,在砧被锤击打的前一刻,可以移动承载架构件,使得可以确实地释放输出轴的锁定状态。此外,由于锤的冲击力被直接传递到砧,而不穿过锁定释放构件,因此,即使当锁定释放构件的刚度较低时,锤的冲击力也有效地被传递。
在前面的描述中,已经基于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第三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对其作出各种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例如,上文已经描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示了具有弯曲结构的动力工具。但是,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没有弯曲结构的动力工具。此外,上文已经描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示了机械系统的冲击工具作为动力工具。但是,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油脉冲系统的冲击工具、电子脉冲系统的冲击工具、以及驱动器钻。此外,针对诸如研磨机和圆锯之类的动力工具,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结构作为用于避免输出轴在松开用于固定顶端工具的螺母的情况下旋转的锁定机构,使得简单地通过用手支承外罩来锁定输出轴变成可能。
实施方式4
参考附图,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要注意的是,在随后的附图中,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部分,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在纵向和横向与在附图中所指示的方向相对应的前提下给出说明。图22是表示冲击工具401的整体部分的剖视图,冲击工具40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拧紧工具(动力工具)的一个示例。
冲击工具401利用可充电且可拆卸地附接的电池组450作为电源,并且使用未被示出的马达作为驱动源通过动力传递机构向输出轴施加旋转力和冲击力,使得旋转力和冲击力被传递至在覆盖有安装部440的安装孔中被支承的诸如螺丝刀刀头之类的顶端工具,并且执行诸如螺钉紧固或螺栓紧固过程之类的工作。冲击工具401的外罩被组成为主外罩(前外罩)402和把手外罩(后外罩)403。如在图27中所示出的,主外罩402通过彼此组合多个结构构件,更具体地,通过彼此组合两个结构构件402-1和402-2来组成。两个结构构件402-1和402-2沿充当边界的轴线X沿分割面W被彼此分开。如在图26中所示出的,在主外罩402上形成轴孔801。轴孔801形成在把手外罩403的相对侧。
主外罩402通过诸如塑料材料之类的聚合树脂的一体成型工艺形成并且由在横向上可分离的两个单元组成,且通过使用未被示出的螺钉来固定右和左单元。把手外罩403被形成为在其后端上具有开口403a的大致的圆柱形的形状或圆柱形,并且其通过诸如塑料材料之类的聚合树脂的一体成型工艺来生产并被形成为在横向上可分离的单元。主外罩402和把手外罩403通过具有未被示出的枢转轴的枢转机构在前到后的方向上在中心部分附近彼此耦合,并且其被允许以枢转轴为中心枢转大约70度。当在图22中观察时,在其上执行枢转运动的这个平面与包括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的平面(与纸面相同的平面)相对应。此外,如在图22中所示出的,将主外罩402和把手外罩403从它们在相同的轴线上并排设置的、所谓的直线型形状改变成如在稍后要描述的图23中所示出的、它们被枢转的、所谓的枪型形状。工人可以根据工作场所和工作对象将它们设置成直线型或枪型以执行工作。
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401是使用已知的冲击机构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工具,可以将其实现成所谓的驱动器钻以及无绳系统的其他动力工具。稍后将描述的马达被容纳在主外罩202的内部,并且其旋转轴连接到动力传递机构(驱动构件)以用于旋转顶端工具。设置有具有大致的圆柱形形状的电池组450被形成为充当可以被轻易更换的电源的所谓的盒式系统,其穿过在把手外罩403的端部的开口403a被附接到内部空间以及从内部空间拆卸。未被示出的两个插销部形成在电池组450的壳体上,并且其与在把手外罩403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未被示出)接合,使得电池组450被保持。为了拆卸电池组450,在形成在右和左两个部分上的插销部451被压下的同时,将电池组450穿过开口403a向后拉出。电池组450的后端的形状被形成为覆盖把手外罩403的开口403a,其中电池组450的后面形成把手外罩403的外部边缘的一个部分。在电池组450内部,容纳了多个锂离子电池单元,并且可以可选地设置电池的尺寸、数量等。
与邻近枢转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相对应的把手外罩403的内部容纳了触发器406和正向/反向转换杆408,触发器406用于操作用于控制向马达供应电能/停止到马达的电能的开关(主开关),正向/反向转换杆408用于切换马达的旋转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响应于触发器406的拉动量改变其电阻值的所谓的可变电阻开关作为主开关,使得根据触发器406的操作量改变马达的转数。触发器406具有手指垫部406a,该手指垫部406a具有宽得足够将一个手指放在其上的宽度,并且其被设计为通过允许前侧以轴点(稍后描述的摆动轴线)为中心摆动(枢转/旋转)预定角度,允许触发器406的后端在大致的纵向上摆动。正向/反向转换杆408大致被放置在触发器406的枢转轴线的上方。正向/反向转换杆408是用于在“正向旋转方向(拧紧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松开方向)”之间切换马达的旋转方向的转换开关,并且通过横向滑动该杆来操作开关。
把手外罩403被用作主要由工人抓握的握持部,并且其被设计成使得当由工人抓握时适合工人的手的形状,并且在把手外罩203的上侧和下侧形成弹性构件413a和413b。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提及把手外罩403的方向的情况下,除非另有指定,否则,如图22中所示出的,基于将冲击工具401置于直线状态的状态下来指示方向(在下文中同样如此)。弹性构件413a和413b通过使用弹性比把手外罩403的组成材料(塑料材料)的弹性更高的组成材料来形成,并且其通过使用例如双层成型技术利用具有较高弹性的树脂被准备成在形成把手外罩403的组成构件的下层上的薄表层。在把手外罩403下侧的开口403a附近形成了钩孔448,用于悬挂的绳子等穿过该钩孔448插入。
有时,主外罩402由工人以协助的方式抓握,并且由于该原因,在主外罩402侧的表面上也形成了弹性构件411。弹性构件411通过使用主外罩402的组成材料,例如具有比塑料材料的弹性更高的弹性的组成材料来形成,并且其通过使用例如双层成型技术利用具有较高弹性的树脂被准备成形成在主外罩402的组成构件的下层上的薄表层。此外,在弹性构件411的表面上形成防滑部411a和411b。例如,防滑部411a和411b被形成为在弹性构件411上形成的多个小凹部。由于这些部分的目的是避免打滑,因此防滑部不仅可以形成为凹部,而且也可以形成为凸部、槽、阶梯等。盖446被设置在枢转中心的下侧,在该枢转中心处主外罩402和把手外罩403彼此弯曲。下侧指的是在主外罩402和把手外罩403之间形成的、具有较窄角度的空间。盖446是板形构件,并且其在冲击工具401在如图22中所示出的模式中,即,在直线状态下使用的情况下充当外框架构件,该外框架构件遮蔽在主外罩402和把手外罩403之间的、枢转机构部附近的空间。
图23是表示当如图22中所示出的冲击工具401在弯曲状态下时的操作状态的侧视图。基于该弯曲状态,主外罩402和把手外罩403被设置有大约70度的交叉角度,以具有所谓的枪型形式(手枪形状)。从主外罩402的表面突出距离H的突出部412形成在主外罩402上。通过该突出部412,工人的手指被引导到触发器406的手指垫部406a的中心。由于触发器406轻易由工人的食指的拉动作操作,因此可以轻易地执行马达404的可变速驱动操作。
图22是表示冲击工具401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冲击工具401利用从电池组450供应的电能,并使充当驱动源的马达404旋转。电池组450具有所谓的盒式结构,并且其能够通过把手外罩403的端部处的开口403a被附接到内部空间以及从内部空间拆卸。两个插销部(未被示出)形成在电池组450上,并且它们与在把手外罩403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未被示出)接合。三个锂离子电池单元(未被示出)被容纳在电池组450的内部,并且其额定电压被设置成10.8V的直流电压。在连接到开口403a的电池组450的安装空间的另一端形成基板454,并且多个端子453以从基板454向开口403a延伸的方式安装。在电池组450的前端部(图中的上侧),形成了多个端子452,并且通过将电池组450附接到把手外罩203中,使端子452与在基板454侧形成的端子453接触。
马达404的旋转速度(速率)被减速机构414减速,并且其被传递至冲击机构419。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414和冲击机构419形成动力传递机构,使得将马达404的旋转力传递到主轴428。主外罩402和把手外罩403被允许以枢转轴409为中心枢转大约70度,并且图24表示了其成为直线型的状态。主外罩402由诸如塑料之类的合成树脂的成型工艺形成,以使得其被分成右和左两个元件,并且通过使用未被示出的螺钉来固定右和左单元。由于这个原因,多个螺钉凸台430a到430d被形成在形成主外罩402的外罩中的一个上,并且在未被示出的其他外罩上形成了多个螺孔。多个螺钉凸台431a和431b以相同的方式形成在把手外罩403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中,冲击机构419和减速机构414被直接容纳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主外罩402中。但是,它们可以被容纳在由金属制成的大致上杯形的壳体(锤壳体)中,并且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且壳体可以被容纳在主外罩402内或连接到主外罩402。
触发开关407允许工人拉动触发器406,使得产生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并且以在前侧形成的摇动轴线410为中心使触发器406摇动。触发开关407具有旋转转换开关机构,并且通过操作正向/反向转换杆408,可以在正向(拧紧方向)或反向(松开方向)上切换输出轴418的旋转方向。另外,触发开关407被准备成用于根据触发器406的拉动量来调整马达404的转数的可变开关,但是,其也可以被准备成简单的打开/关闭开关。在安装部440的下面,安装了用于照明前部的LED 447,该前部包括要被拧紧的构件。
减速机构414设置有多个行星齿轮416,通过这些行星齿轮416马达4的旋转轴404a被连接到太阳齿轮415,并且多个行星齿轮416与位于外圆周侧的内部齿轮417接合,使得行星齿轮能够在旋转的同时围绕太阳齿轮415转动。主轴428是用于使锤422旋转的构件,并且主轴428的后端侧连接到多个行星齿轮的旋转轴上以充当行星承载架。其结果是,将行星齿轮416的转动运动转换成主轴428的旋转运动。主轴428通过凸轮机构耦合到锤422,并且这个凸轮机构被组成为在主轴428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的V形凸轮槽426、在锤422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的凸轮槽424以及与这些凸轮槽接合的钢珠425。
锤422总是由弹簧427向前按压,并且当其被保持在静止状态时,通过钢珠425与凸轮槽424和426之间的接合,其被设置在距离冲击臂421的端面有间隙的地方。此外,在锤422和砧420的彼此相对的旋转平面上的两个部分处,彼此对称地形成了充当突出部的锤爪423和冲击臂421。当主轴428被驱动旋转时,通过凸轮机构将旋转力传递至锤422,并且在使锤422半旋转之前,将锤422的锤爪423与砧420的冲击臂421接合使得砧420旋转,并且此时,当通过接合排斥力在主轴428和锤422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锤422在压缩弹簧427的同时开始沿凸轮机构的凸轮槽426向马达4侧后退。
当锤爪423通过锤422的后退运动越过冲击臂421并从而释放了两个构件的接合状态时,锤422在被弹簧427中累积的弹性能量的反作用力和凸轮机构的反作用力与主轴428的旋转力一起在旋转方向上快速正向加速的同时,由于弹簧427的按压力向前移动,使得通过允许锤爪423强有力地击打冲击臂421来使砧420旋转。输出轴418连接到砧420的前侧,并且输出轴418被插入轴孔801。输出轴418的顶端暴露在主外罩402的外部。如上文所描述的,砧420连续或间歇地旋转。
通过附接到输出轴418的安装孔的顶端工具(未被示出),旋转冲击力被传递至螺钉。其后,重复相同的旋转和冲击操作,并且,例如,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构件被旋入未被示出的诸如木材等之类的要被紧固的构件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输出轴418和砧420通过一体成型工艺生产,因此在这些构件之间不导致咔嗒咔嗒声,使得可以实现具有良好刚度且在冲击声音方面安静的冲击工具。
图25是表示在图24的冲击部附近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改进了锁定环438支承承载架433的固定结构,该承载架433要被附接到输出轴418。位于锁定环438的内圆周侧的承载架433被组成为右和左两个独立构件。在砧420中,形成了在径向上延伸的两个冲击臂421,并且砧420和输出轴418一体形成。
锁定机构是用于避免砧420相对于主外罩402和锁定环438旋转的机构。锁定机构包括形成在砧420的一个部分上的离隙表面420a、承载架433、锁定环438以及两个接合销437a和437b。接合销437a和437b的中心线Y与轴线X平行。可以使两个接合销437a和437b与锁定环438、砧420和承载架433接触。
承载架433被用作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承载架构件。承载架433被组成为充当两个分体的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如在图27中所示出的,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是各自具有半圆柱形的形状、沿充当边界的分割面W在横向上被分成两个部分的构件。
锤422在金属的一体成型工艺中被生产以具有预定的质量,并且其通过凸轮机构耦合到主轴428。在锤422的前侧,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个部分上形成锤爪423。被准备成用于形成要被冲击臂421击打的第二冲击表面的突出部的锤爪423中的每一个突出以向前延伸,并且其在正向旋转方向上设置有冲击表面423a,并且在反向旋转方向上设置有冲击表面423b,冲击表面423a和冲击表面423b分别在圆周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上形成。在本说明书中,将在正向旋转方向指的是例如拧紧螺钉或螺栓的方向,并且反向旋转方向指的是松开螺钉或螺栓的方向的前提下给出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锤爪423中的每一个中,形成了在冲击表面423a的内圆周侧形成的、充当第二冲击表面的冲击表面423c,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冲击表面423b的内圆周侧形成了冲击表面423d。第二冲击表面被准备成相对于第一冲击表面在圆周冲击方向上的凹部。在这种情况下,锤爪423可以不仅具有在径向上相对于锤422突出的形状而且还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形状,以及在径向和轴向上都突出的形状。
砧420是击打锤422的构件,形成砧420使得输出轴418连接到砧420的顶端侧,并且这些构件以一体成型工艺生产。砧420设置有形成在其圆柱形的主体上、以在径向上从其伸出的方式形成的两个冲击臂421。两个冲击臂421形成在在旋转角度上彼此分开180度并相对的位置处,并且冲击臂421在径向上向外延伸以与锤爪423接合。由于其作为要被击打的构件的特征,冲击臂421中的每一个在其形状上都具有从砧420伸出的方柱形状,但是,其不受限于这个形状且该形状可以是柱形的基本形状或其他简单的形状,只要确保了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对于每一冲击臂421而言,重要的是,具有被准备成与冲击表面相对应的平面或形状的两个冲击经受表面,并且在圆周方向上的表面中的一个在正向上形成冲击经受表面421,而在圆周方向上的另一个表面在相反的方向形成冲击经受表面421b。在彼此分开180度的砧420的主体部的两个部分的每一个处,通过将其一个部分切除成平面来形成离隙表面420a。
在砧420和输出轴418的外围上设置锁定环438。锁定环438的主要功能是可旋转地支撑承载架433。承载架433被组成为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输出轴418由靠近锁定环438的轴承机构,即,由图24中的轴承229a可旋转地支撑。在锁定环438的径向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部分上,形成了突出部438a和438b。突出部438a和438b对应于第一啮合部。突出部438a和438b是在锁定环438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处形成的凸部。通过将突出部438a和438b安装到形成在主外罩402的内圆周表面上的凹部800内,避免了锁定环438和主外罩402以轴线X为中心相对地旋转。在圆周方向上,在具有预定间隔的两个位置处形成凹部800。凹部800对应于第二啮合部。
至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允许锁定环438和主外罩402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的结构,可以使用随后的结构。即,可以在锁定环438侧形成凹部,并且可以在主外罩402的内壁侧形成凸部。此外,可以在锁定环438上形成凹部和凸部,并且可以在主外罩402上形成凹部和凸部。
承载架433充当锁定释放构件,并且其具有在将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结合后形成了大致的圆柱形形状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实现单个承载架机构,其中构件433a和433b通过沿包括轴向的平面将圆柱形构件分成两个部分而形成。承载架433相对于砧420同轴地设置,并且其在径向上设置在砧420的外部。承载架433未固定到砧420,而是附接到砧420,以相对于砧420同轴地、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地移动(可旋转)。承载架433具有圆柱部,该圆柱部具有大致等于砧420的圆柱形部的外径的内径。在这种情况下,将间隙保持在允许承载架433和砧420相对旋转所需的程度。在承载架433的圆柱部的后部上的两个位置处,形成了凹部(第二切除部)。此外,在承载架433上也形成了突出部434a和434b,其中突出部434a和434b在径向上从每一凹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两端)突出。在突出部434a和突出部434b之间的间隙被设计成比冲击臂421在径向上的宽度稍微更宽。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两个冲击臂421从偏离砧420的柱形的柱部180度的位置向外形成,因此突出部434a和434b总共形成在四个位置处,即,与相应的冲击经受表面421a和421b相对的位置。
由新增加到锤422的冲击表面423c和423d接触的突出部434a和434b通过被冲击表面423c和423d击打,可以改变承载架433相对于砧420的位置。但是,旋转的角度是大约﹣10或+10度。在承载架433的、与离隙表面420a相对的位置上,形成切除部435b和435d中的每一个。形成了切除部435b和435d以定义容纳接合销437a和437b的空间。
每一空间的内圆周侧都覆盖有砧420的离隙表面420a,并且该空间的外圆周侧覆盖有锁定环438的圆柱部438d。该空间的前侧覆盖有锁定环438的向内的法兰438c,并且该空间的后侧和在径向上的两个边缘覆盖有切除部435b和435d的壁部。向内的法兰438c在锁定环438的圆柱部438d的一端上被形成为环形形状。
以此方式,接合销437a和437b被设置在通过使用切除部435b和435d而定义的空间中,并且被允许以跟随砧420的旋转的方式来转动。当基于马达404的停止砧420与承载架433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径向上稍微偏离时,接合销437a和37b充当用于限制砧420与锁定环438之间的相对旋转的锁定机构。稍后将详细描述该锁定功能。
图26是表示图24的锁定环438附近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承载架433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设置在锤422与轴承429a之间。承载架433的布局位置的一部分与砧420的布局位置重叠。承载架433的顶端使其前端侧受到锁定环438的向内的法兰438c限制,并且其外圆周侧由圆柱部438d支承,其内圆周侧由砧420的外圆周表面支承。在砧420的后端侧的中心附近,形成具有柱形的安装孔420b,并且在这个孔中,容纳了在主轴428的顶端上形成的安装轴428a。
以这种方式,由于砧420的后端和主轴428的前端在其上被可旋转地支撑,因此能够实现具有较高刚度的冲击机构419。锁定环438具有向内的法兰438c形成在圆柱部438d的前侧的内部上的结构,并且在圆柱部438d的后侧,向外的法兰438e形成在圆柱部438d的后部上的外部。在圆柱部438d的另一端,向外的法兰438e被形成为环形形状。虽然锁定环438被固定到主外罩402,但是当由马达404驱动时,允许接合销437a和437b与砧420一起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如在图25中所示出的。凸部等优选地在轴向上在接合销437a和437b中的每一个接合销的顶端形成,以避免承载架433相对于锁定环438的摩擦阻力变得太高。
在锁定环438的前侧形成诸如滚珠轴承等之类的轴承429a。轴承429a可旋转地支承输出轴418,并且使得轴承429a的内圆周表面与输出轴418接触,其中轴承429a的外圆周表面被支承在主外罩2的内壁部分上。在锁定环438的径向上在外部形成两个螺钉凸台430a和430b。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准备了这样的位置关系,在该位置关系中,当从轴向上观察时,螺钉凸台430a和430b被完全地或部分地包含在设置锁定环438的范围之内。
即,假定在沿轴线X的方向上,在附图中锁定环438的长度是“L”,与通过螺钉固定的位置相对应的螺钉凸台430a和430b被设置为当从轴向上观察时被重叠或包含在长度L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可以以较高的精度保持被主外罩402夹住、被分成右和左构件的锁定环438,并且根据主外罩402的尺寸,锁定环438可以被牢固地固定并且还可以被固定为可在预定的角度内相对地旋转。此外,根据空间的观点,锁定环438在径向上的外圆周在用于形成螺钉凸台430a和430b中是有利的。
在输出轴418的顶端的内侧,垂直于轴向地形成插入顶端工具的安装孔418a,安装孔418a在其剖面上具有六边形的形状,其中用于顶端工具的安装部440形成在顶端的外圆周侧。在输出轴418的侧面形成了通孔418b,该通孔418b容纳可在其中移动的滚珠443,并且通孔418b被形成为避免滚珠443从通孔418b脱离并落在内圆周侧的形状。滚珠443的在径向上的外部由套筒441支承,套筒441由弹簧444在其上施力。弹簧444的前侧通过垫圈442固定,并且垫圈442由C型环445支承以不在轴向上移动。在将顶端工具附接到输出轴418或从输出轴418拆卸时,将套筒441在轴向上从图26中示出的正常位置向前移动来抵抗弹簧444的施力,使得执行附接或拆卸操作。当将套筒441向前移动时,将滚珠443中每一个的外圆周部从与在套筒441的内圆周侧形成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续的凸面的邻接状态中释放,其结果是滚珠443变得在径向上可向外移动,因此,可以没有任何阻力地执行顶端工具的附接和拆卸过程。
图27是从图26的A-A部分观察的剖视图。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锁定环438没有利用螺钉将锁定环438直接固定到外罩上的结构,而是有由主外罩402将锁定环438夹住的结构。虽然承载架433具有圆柱形的形状作为其基本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被设计成具有通过沿包括轴向的平面,即,位于箭头C和D附近的分割面将圆柱形构件分成两个部分来形成的形状。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发明人设计使得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一体成型成一个单元,其中锁定环被直接固定在主外罩上。但是,在对这个结构执行测试之后,发现在操作期间极有可能导致问题。在解释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前,参考图32A和32B,随后的描述将解释发生这些问题时的情形。
图32A和32B是表示利用螺钉将锁定环固定到外罩上的结构的剖视图,其中,图32A是与图26的A-A部分相对应的剖视图,以及图32B是与图26的B-B部分相对应的剖视图。在开发的初始阶段中,发明人设计使得承载架533形成为一体形状,即,在图25中示出的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被结合到一个一体单元中的形状,并且利用两个螺钉532a和532b将锁定环538固定到外罩502上。外罩502被组成为两个分开的构件,即,在左侧的结构构件502-1以及在右侧的结构构件502-2。沿充当边界的划分表面W将结构构件502-1和502-2分成两个构件,并且将结构构件502-1和结构构件502-2彼此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锁定环538设置有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的两个突出部538a和538b,并且分别在其上形成阴螺孔。利用两个螺钉532a和532b固定的锁定环538也充当用于固定结构构件502-1和502-2的固定构件。在图31B中,以与在图24中所示出的示例相同的方式安装诸如滚珠轴承等之类的轴承429a。
在发明人关于这个结构进行操作试验之后,发现产生了随后的问题。虽然锁定环538与两个螺钉532a和532b牢固地固定,但是支承输出轴418的轴承429a是由外罩502的内壁支撑的。但是,在这个结构中,在由于加工精度、组装精度等中的某些问题所导致的在锁定环538中发生轴向偏差的情况下,承载架533可能被偏置以导致在这样的情况下的锁定机构中随后的故障。例如,由于承载架533被支撑在砧420上,其中在承载架533与锁定环538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砧420在精度方面的偏差趋向于导致承载架533中的偏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图27中所示出的,准备了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将承载架433分开以被组成为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并且设计锁定环438以相对于结构构件402-1和402-2被松散地保持。在左侧的结构构件402-1和在右侧的结构构件402-1的内部,以及突出部438a和438b彼此相对的附近的部分,形成了凹部405a和405b,其各自在其内侧剖面中具有正方形的形状。凹部405a和405b的内侧形状被形成为与突出部438a和438b中的每一个的大致的方形的形状大致相同,但是,如在图27中所示出的,它们以松散的方式被保持以在它们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隙。在图27中,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间隙。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螺钉432a和432b固定右和左结构构件402-1和402-2。因此,锁定环438简单地由右和左结构构件402-1和402-2夹住,而无需运用作为用于固定右和左结构构件402-1和402-2的构件的功能。其结果是,可以相对于由轴承429a支承的输出轴418将锁定环438正确地居中对齐。
此外,由于承载架433也被设计成被组成为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因此对齐偏差几乎不发生,从而可以相对于砧420和输出轴418平滑地操作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38a和438b的外部形状被形成为大致的方柱形状,但是,其可以被形成为柱形、多边形、或另一想要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将凹部405a和405b中的每一个的内部形状形成为与突出部438a和438b中的每一个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同样重要的是,以松散的方式形成它们以在其中提供预定的间隙。
两个螺钉432a和432b以轴线X为中心在径向上被设置在锁定环438的外部,以及在沿中心线X的方向上与锁定环438的布局位置重叠的位置。突出部438a和438b从锁定环438的外圆周表面突出的方向与两个螺钉432a和432b的拧紧方向Z平行。突出部438a和438b从锁定环438的外圆周表面突出的方向是与分割面W成直角的方向。
图28是表示构成图25的承载架433的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的形状的立体图。承载架433具有圆柱形作为其基本形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具有沿与轴向平行的平面被分开的形状。承载架433被组成为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其形成有作为边界的包括输出轴418的轴线X的划分表面W。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被结合以形成单个承载架。在两个分开的构件433a和433b都被设计成具有平面对称、或旋转对称的形状的情况下,由于它们用于右或左侧,因此两个相同的部分可以用于一对,从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图29A和29B是表示作为单个构件的构件433a的形状的视图,并且图29A是在径向上从外部观察的立体图,图29B是在径向上从内部观察的立体图。具有半圆柱形的形状作为其基本形状的分开的构件433a设置有用于容纳接合销437a的切除部435b,其形成在大致的在半圆柱形形状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突出部434a分别形成在其圆周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上。突出部434a被形成为通过将切除部435a和435c分离并将其弯曲以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的形状,其结果是切除部435a和435被形成为与突出部434a相邻。切除部435a和435c形成一空间,其中冲击臂421穿透该空间。在切除部435a和435c上,形成孔435e和435f,孔435e和435f各自具有大致的圆形。这些孔435e和435f被形成为避免对分开的构件433a造成损坏,该损坏由突出部434a所施加的压力所导致,该压力集中在突出部434a的特定部分上,即,集中在切除部435a与435c之间的连接部分附近,并且通过允许孔435e和435f中的每一个有具有适当曲率半径R的R型形状,可以适当地分散要向从突出部434a和434b到切除部435a和435c的转换部施加的压力。
图30是表示在当停止冲击工具401的时候执行手动紧固工作的情况下的状态的视图,且其与表示图26的A-A部分的剖视图对应。图30说明了当承载架633被形成为一体产品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当工人如由箭头640所指示的利用手来旋转主外罩402时,接合销437a和437b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其结果是改变了接合销437a、437b与离隙表面420a之间的接触位置。因此,阻止了砧420相对于锁定环638的旋转,以形成锁定状态。参考图31,随后的描述将说明导致该锁定状态的原理。
图31A到31B是描述在图26的A-A剖视位置处的砧420与接合销437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并不一定准确地表示了形状和大小。在锤422由马达404旋转的情况下,由于砧420以允许锤爪423的冲击表面423a推动冲击臂421的冲击经受表面421a的方式旋转,因此砧420和接合销437a被旋转,并同时保持了图31A中的位置关系(锁定释放位置)。当输出轴418保持可旋转时,接合销437a相对于砧420的离隙表面420的位置形成锁定释放位置。
在该位置状态中,接合销437a大致位于离隙表面420a的垂直方向(圆周方向)上的中心。即,假定离隙表面420a在垂直方向(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是402c,砧420与接合销437a之间的接触点472位于距离上面“c”以及距离下面“c”的位置上。即,接触点472位于离隙表面420a的中心位置V。在该情况下,从旋转中心471到接合销437a和437b中的每一个的外圆周表面的最远距离由R1指示。R1表示成如下所述:
R1=(砧420的半径)-(离隙表面420a的切除量)+(接合销437a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R1设置成小于充当摇摆构件的锁定环638的圆柱部438d的内径,使得接合销437a不限制砧420和承载架633的旋转。另外,除了通过旋转冲击工具401自身拧紧螺钉的过程之外,即使在松开过程的情况下也可以锁定砧420的旋转。
在图31B中,当工人用手旋转外罩601-1、601-2使得砧420相对于锁定环638旋转时,接合销437a被带入到与其在箭头474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位置关系相同的位置关系中。因此,使接合销437a与离隙表面420a彼此接触的位置从图31A的接触点472移动到图31B的接触点475。即,接触位置475位于在离隙表面420a的中心位置V之外的位置。
因此,图31A的从砧420的旋转中心471到接合销437a的外圆周表面的最远距离从R1被改变成R2。如从附图可以理解的,针对R2,满足R1<R2的位置关系,使得通过设置锁定环638的内径Rc的尺寸以满足R1<Rc<R2的关系,通过如图31B中所示出的接合销437a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变化,接合销437a被允许挤入锁定环638和砧420的离隙表面420a的端部之间,并且锁定环638和砧420被形成为一体单元并被允许充当输出轴418的锁定机构。
即,在工人在无操作时旋转冲击工具401的情况下,由于砧420的旋转被保持在锁定状态,因此可以有效地执行手动紧固工作。当输出轴418不可旋转时,接合销437a相对于砧420的离隙表面420a的位置保持在锁定的位置。
现在,再次参考图30。在图30的示例中,锁定环638和外罩602-1和602-2被固定以不相对旋转。即,利用承载架633的凸部638a和638b将在外罩602-1和602-2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605a和605b以牢固的嵌合状态固定。在该情况下,易于发生承载架633的旋转中心与砧4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轴向偏移,并且当轴向偏移较大时,如图30中由箭头E所指示的部分所示出的,接合销437a可能与离隙表面420a中的一个相分离。在这样的情况下,锁定状态仅由与另一个离隙表面420a接触的接合销437b保持,其结果是高于正常两倍的力不需要地施加在接合销437b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外罩的内表面上的凹部与形成在承载架上的凸部未被牢固地彼此固定,且如在图27中所示出的,在凹部和凸部之间形成了在圆周方向上的间隙。通过将锁定环438松散地固定到主外罩202,在接合销437a和接合销437b之间,首先仅锁定接合构件中的一个。然后,由于锁定的接合构件向外推动锁定环438,因此另一接合构件靠近锁定环438,使得两个锁定构件都被锁定。即,锁定环438以使得锁定环438的轴中心与输出轴418的轴中心接触的方式被自动地移动,因此,可以获得所谓的自动轴中心调整效果。因此,即使发生了承载架433的轴向偏移或输出轴418与锁定环438之间的轴向偏移,也不向接合销437a、437b侧传递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可以有效地防止旋转失败和锁定失败。
如上文所描述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停止马达404之后通过旋转冲击工具401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时,砧420通过锁定环438的功能被锁定成相对于锁定环438不可旋转,使得实现了输出轴锁定功能,因此,即使在动力工具用于执行冲击紧固过程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易地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此外,即使在工作从通过使用驱动源的紧固工作转移到手动紧固工作的情况下,也根本不需要诸如工人进行杆的拉动操作等之类的特殊操作,且仅需简单地旋转冲击工具401,使得可以实现确实方便使用的动力工具。此外,即使在在完成该手动紧固工作之后、执行针对下一个螺钉的紧固过程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地拉动触发器406来旋转马达404,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需要试图在通过使用输出轴锁定的手动紧固工作和通过使用马达404的紧固工作之间进行切换,因此可以实现针对可以实现的使用确实方便的动力工具。
实施方式5
参考图33和34,随后的描述将解释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图33是表示在其中将根据本发明的锁定机构应用到驱动器钻701的示例的视图。图33也是表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关的电动工具(驱动器钻701)的顶端的剖视图。具有马达704的驱动器钻701设置有:主外罩702,其将马达704容纳在其内部;减速机构单元710,其以预定的减速比率使马达704的旋转速度降低;离合器机构720,其安装在减速机构单元710的前侧;以及输出轴731,其延伸到离合器机构720的前侧。用于附接顶端工具的安装单元740形成在输出轴731的顶端侧,并且在其剖面上具有六边形形状的六边形孔731a形成在其内侧部分。作为马达704,可以使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马达404相同的马达,并且马达704的后侧的结构被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减速机构单元710,其通过行星齿轮机构以预定的比率多级地减少马达704的旋转的输入,其向离合器机构720传递产生的输入,并且该结构使用例如三级类型的行星齿轮。充当第一小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713被附接到马达704的旋转轴704a,使得第一行星齿轮712通过第一行星承载架713旋转。在第一行星承载架713的外圆周侧,第二行星齿轮714旋转。第二行星齿轮714由第二行星承载架715支承。在第二行星齿轮714的外围上,第三行星齿轮716旋转。第三行星齿轮716连接到第三行星承载架717,第三行星承载架717连接到设置在前侧的输出轴731的后侧的安装轴。第三行星齿轮717与承载架构件相对应。
在该情况下,在输出轴731与第三行星承载架717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具有大致的圆柱形形状的插口733和多个销737a和737b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上,上述销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大致的柱形。销737a充当第一接合构件,并且销737b充当第二接合构件。以此方式,由于三级类型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被用作减速机构单元710,因此即使当马达704的输出相比较而言较小,也可以向输出轴731传递足够的拧紧扭矩。此外,将高速/低速切换机构安装在减速机构单元710中,使得通过使用其操作杆708,可以向前/向后移动环形齿轮718,使得可以修改减速比率。
在减速机构单元710的前侧安装了离合器机构720,其在预定的负载扭矩被施加到顶端工具时释放减速机构单元710与输出轴731之间的旋转传递。离合器机构720包括形成圆柱形形状的齿轮壳体725的一部分、在齿轮壳体725的前侧外圆周部分上形成的按压拨动螺母722、弹簧723、以及由弹簧723施力的离合器环721。齿轮壳体725与壳体相对应。此外,离合器机构720包括:销726,其从离合器环721向后延伸穿过齿轮壳体725的通孔;以及设置在销726的后侧的滚珠728。齿轮壳体725安装在主外罩702的内部。
此外,离合器机构720包括:凹部(离合器爪),其未被示出,其形成在环形齿轮719的前侧;以及拨盘724,其用于调整在释放减速机构单元710与输出轴731之间的旋转传递时所导致的负载扭矩的大小。拨盘724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若干键(突出),其在轴向上向内延伸,并且通过允许键装配到槽中可以旋转拨动螺母722,其中槽形成在拨动螺母722的轴向上的若干位置处。拨盘724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塑料材料之类的树脂来生成。
螺纹(阳螺纹)形成在齿轮壳体725的前半侧的外圆周部上,并且具有要与形成在其内圆周侧上的螺纹部接合的螺纹的圆柱形状的拨动螺母722被附接在齿轮壳体725的外圆周侧。螺旋弹簧723被形成在拨动螺母722的前端的在径向上的突出部与离合器环721之间。当螺钉拧紧过程继续进行、使得施加到输出轴731的负载超过按压充当固定齿轮的环形齿轮718的固定状态的弹簧723的压紧力时,形成在环形齿轮718的前侧未被示出的凹部(离合器爪)向前推滚珠728和离合器环721,使得环形齿轮718的固定状态被释放并导致环形齿轮718旋转。环形齿轮718的旋转带来了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来自马达704的旋转未向输出轴731传递,使得激活了离合器机构720。
在激活离合器机构720之后,当减速机构单元710与输出轴731之间的旋转传递被释放时,可以通过旋转拨盘724来调整负载扭矩的大小。要注意的是,在图33中,为了容易理解该结构,以在轴线X的上侧和下侧的分开的方式示出了拨动螺母722。但是,实际上,表盘螺母722是具有圆柱形形状的构件,在该形状中轴线X的上侧和下侧是连续地连接的。在图33中,从轴线X起的上侧与表示拨动螺母722被松开至最大级别导致离合器机构720的扭矩容量被最小化的状态的剖面相对应。即,离合器机构720处于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没有传递扭矩。与此相反,从轴线X起的下侧与表示拨动螺母722被拧紧至最大级别导致离合器机构720的扭矩容量被最大化的状态的剖面相对应。即,离合器机构720处于能够传递扭矩的打开状态。
图34是沿图33的G-G部分截取的剖视图。由马达704产生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构单元710被传递至第三行星承载架717。通过同步地旋转第三行星承载架717,放置在输出轴731的后端部上的外圆周侧,即,放置在第三行星承载架717的内圆周侧的插口733被旋转。在其剖面上具有方形形状的安装轴(未被示出)形成在输出轴731的后端上,并且形成在插口733上的方形形状的孔被安装到安装轴。此外,通过将停止环安装到插口733的后侧的输出轴731,插口733被支承以至于不被向后移动。
在旋转插口733的情况下,在第三行星承载架717与输出轴731之间,通过在正向旋转方向上旋转时经由被设置为形成后部的在插口733上形成的多个凸部733b和销737b同步地旋转输出轴731,驱动力被传递至诸如夹具之类的顶端工具。在此,当在旋转方向上观察时,充当设置在凸部733b的前侧的第一接合构件的销737a在被凸部733b按压的同时旋转。
在插口733的圆周方向上,离隙表面733a形成在凸部733b中的每一个的两侧。在锁定环738的径向上,每一离隙表面733a与锁定环738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变成最大。锁定环738具有圆柱形的形状且锁定环738的内圆周的形状被形成为正圆。在使销737a和737b两者与每一凸部733的两侧接触的同时旋转的情况下,由于销737a和737b位于离隙表面733a的中心,因此它们不干预输出轴731和锁定环738的相对旋转。
在已经将马达404停止之后,当工人相对于顶端工具在箭头750的方向上手动地旋转主外罩702以执行手动紧固工作时,通过来自顶端工具侧的旋转力在与箭头750相反的方向上相对地移动插口733。此时,虽然在旋转方向上在前侧的销737a未相对于每一凸部733b移动,但是在后侧的销737b在被凸部733b按压的同时移动,并且因此其被保持位于离隙表面733a的中心。因此,在前侧的销737a的相对于凸部733b的设置位置被改变,因此,基于与参考图31A和31B所描述的相同的原理,在圆周方向上在前侧的三个销737a被夹在锁定环738和插口733之间。该间隙的距离小于各销737a的外径。因此,通过施加在销737和锁定环738的内径之间的摩擦力,锁定环738和输出轴731被带入锁定状态。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的四个突出部738b形成在锁定环738上,并且突出部738b被支承在形成在齿轮壳体725的内圆周侧的凹部725b中。在此,突出部738b未牢固地固定到凹部725b,而是在如由附图中的箭头J和I所指示的径向和/或圆周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固定到其上。以此方式,通过设置间隙,锁定环738可以相对于插口733、输出轴731和第三行星承载架717正确地中心对齐。因此,可以平滑地操作锁定环738。另外,在图34中,仅在下侧给予凹部725b箭头J和I,但是,在上侧一样,利用所设置的微小的间隙平滑地执行安装过程。在图34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由箭头J和I所指示的间隙表示地比实际尺寸稍微大些。但是,在实际的产品中,设置用于在如参考图32所描述的常规结构中解决中心偏差问题所需的最小间隙就足够了。
以此方式,可以改进用于锁定环738、主外罩702和齿轮壳体725的固定方法。锁定环738构成输出轴731与第三行星承载架717之间的锁定机构。利用这个布置,在通过使用马达驱动时,输出轴731的旋转未被干预,且在手动紧固过程时,锁定环738被平滑地操作使得可以提供在耐用性方面较优越的动力工具。
根据本发明,将可以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接触的锁定构件安装在输出轴的外围,以在输出轴的径向上细微地移动,使得外罩旋转而输出轴被固定时,使锁定构件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接触以允许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移动到锁定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锁定构件和输出轴之间的轴向偏移所导致的错误旋转和错误操作,并且因此实现了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操作的具有锁定结构的动力工具。
根据本发明,外罩被形成为沿包括输出轴的中心线的平面分开的两个结构构件,并且第二接合部形成在结构构件中的每一个上,使得当将两个结构构件彼此组合时,支撑锁定环。因此,有能够效地避免由于锁定构件和输出轴之间的轴向偏移所导致的错误旋转和错误操作,并且因此实现了可以以稳定的方式操作的具有锁定结构的动力工具。
根据本发明,外罩被形成为沿包括输出轴的中心线的平面分开的两个结构构件,并且第二啮合部形成在结构构件中的每一个上,使得当将两个结构构件彼此组合时,支撑锁定环。因此,能够通过在组装过程中将两个结构构件彼此组合轻易地支撑锁定构件。
根据本发明,在锁定构件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位置处形成第一啮合部,并且第二啮合部形成在分别的结构构件上。因此,通过组合利用树脂成型工艺形成的两个结构构件,可以轻易地固定锁定构件。
根据本发明,在多个螺钉之中,两个螺钉在径向上形成在锁定构件的外部,其中这两个螺钉被设置在与锁定构件的布局位置重叠的位置处。因此,可以节省专门用于设置这两个螺钉的空间。此外,可以利用预定的力来夹住锁定构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用于枢转地支撑输出轴的轴承形成在锁定构件与轴孔之间,因此可以稳定输出轴的旋转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锁定构件上的第一啮合部与在外罩上的第二啮合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使得能够在锁定构件与输出轴之间几乎不发生轴向偏移,并且因此实现了具有较高可靠性和稳定的操作的锁定机构。
根据本发明,在锁定构件中,具有方柱形状的凸部形成在圆柱部的外圆周表面。由于这个原因,通过使用一体成型工艺和金属的预切除工艺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轻易地生产锁定构件。此外,在锁定构件的凸部与外罩的凹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锁定构件的凸部所需的精度不一定那么高,且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根据本发明,使锁定构件的凸部的延伸方向与螺钉的拧紧方向平行,并且使锁定构件的凸部的延伸方向与外罩的分开位置垂直。因此,锁定构件可以被形成为令人满意的形状和布局以由利用分开的结构构件形成的外罩支撑,使得可以实现能够被轻易组装和生产的动力工具。
根据本发明,具有平面形状的离隙表面形成在砧的外圆周表面的一个部分上,且用于限制砧与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接合构件形成在承载架构件的切除部上。因此,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输出轴的锁定机构。可以实现输出轴锁定机构而不将常规砧和输出轴的基本结构改变那么多,且可以有效地向顶端工具传递扭矩。此外,在额外的手动拧紧工作在通过使用动力对要被拧紧的构件的拧紧工作之后执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动力工具来执行该工作。
根据本发明,在承载架构件与砧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得大于预定的角度以使离隙表面的中心位置与接合构件分离的情况下,运用锁定状态。因此,当工人简单地旋转外罩,将顶端工具压在要被紧固的材料上时,轻易地锁定了输出轴。
根据本发明,插口形成在承载架构件与输出轴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其中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被设置在插口构件的凸部附近。在输出轴旋转时,允许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都与插口构件一起转动。在插口和锁定构件在输出轴停止时相对地旋转预定角度的情况下,插口构件和锁定构件的相对运动被限制。因此,在输出轴旋转时,可以将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设置于锁定释放位置。此外,在输出轴停止后输出轴相对于外罩旋转的情况下,可以轻易地锁定输出轴。
根据本发明,减速机构、承载架构件和插口构件被容纳在圆柱形的壳体中。此外,形成在锁定构件上的凸部和形成在壳体中的凹部被彼此安装。因此,即使在使用由金属制成或由树脂制成的圆柱形壳体以用于容纳减速机构、离合器机构等的动力工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锁定机构的支承结构。
如在上文所描述的,已经基于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制,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各种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例如,已经将第五实施方式描述为举例说明使用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的弯曲类型的电动工具。但是,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没有弯曲机构的动力工具。此外,已经将第五实施方式描述为举例说明具有机械系统的冲击机构的冲击工具和驱动器钻。但是,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将本发明应用到油脉冲系统的冲击工具、电子脉冲系统的冲击工具或其他的拧紧工具。此外,针对诸如研磨机和圆锯之类的动力工具,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结构作为用于避免输出轴在松开用于固定顶端工具的螺母的情况下旋转的锁定机构,能够仅通过用手支承外罩来锁定输出轴。
工业应用性
通过使用诸如电动马达之类的驱动源来驱动输出轴旋转,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拧紧诸如螺钉、螺母等之类的紧固构件的动力工具。
Claims (33)
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外罩,其容纳驱动源;锤,其由驱动源在旋转方向上驱动;砧,其在与锤接合时在旋转方向上被驱动;以及锁定机构,其针对是否锁定砧相对于外罩的旋转来切换模式,
其特征在于,锁定释放构件被可旋转地设置于砧,并且
当锤旋转时,在锤与砧的接合之前,锤与锁定释放构件接合以释放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且在锤与砧接合时,锁定释放构件可在锤与砧之间旋转。
2.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外罩,其容纳驱动源;锤,其由驱动源在旋转方向上驱动,并且其具有沿中心线延伸的第一突出部;轴部,其能够相对于外罩旋转;砧,其具有在径向上从轴部向外延伸的第二突出部,以与第一突出部接合;以及锁定机构,其针对是否锁定砧相对于外罩的旋转来切换模式,
其特征在于,锁定释放构件被可旋转地附接到砧,
当锤旋转时,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的接合之前,第一突出部与锁定释放构件接合使得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被释放,并且
容纳锁定释放构件的一部分的凹部被形成于第一突出部。
3.一种动力工具,包括:驱动源;锤,其由驱动源旋转;砧,其由锤连续或间歇地旋转;以及外罩,其容纳驱动源、锤和砧,该动力工具使连接到砧的输出轴旋转,
其特征在于,砧和输出轴一体形成,
动力工具进一步设置有圆柱形的承载架构件,其被形成为可在以输出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砧在预定的角度内旋转,其中输出轴被插入承载架;锁定环,其限制承载架构件在沿轴线的方向上移动;平面形状的离隙表面,其被形成在砧的外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上;第一切除部,其是承载架构件,且其形成在与离隙表面相对的位置处;以及接合构件,其形成在第一切除部上,以限制砧与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所述承载架构件被形成为具有大于所述砧的外径的内径的圆柱形形状,
所述第一切除部被形成在承载架构件的多个位置处,
所述接合构件各自具有柱形,其被一个接一个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切除部上,并且
每个所述接合构件都具有与所述轴线平行的中心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在所述锤停止期间使所述砧相对于所述外罩旋转时,所述砧与所述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当所述承载架构件与所述砧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得大于预定的角度而导致所述离隙表面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接合构件分离时,所述接合构件被夹在所述砧的外圆周表面与所述锁定环的内圆周表面之间,使得所述砧相对于所述锁定环的旋转被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进一步包括:
第一突出部,其被形成于所述锤;
第二突出部,其被形成于所述砧且与第一突出部接合;以及
第三突出部,其被形成在所述承载架构件上、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延伸、并突出以与所述砧的第二突出部相对,
其中,在电源旋转时,第三突出部与所述锤的第一突出部邻接,使得所述承载架构件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砧被移动,并且通过允许所述承载架构件移动以及与所述接合构件邻接,所述接合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离隙表面的中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通过在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切除所述承载架构件而形成所述第一切除部,并且所述第一切除部的数量是两个,其被放置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对角线上,
在从以所述承载架构件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切除部彼此分开90度的位置处,用于容纳所述砧的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第二切除部被形成到所述承载架构件,
所述第一切除部和所述第二切除部被设置在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并且
所述第三突出部在径向上从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切除部的边缘部分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第一冲击表面和第二冲击表面被形成于所述第一突出部,该第一冲击表面用于击打所述砧,该第二冲击表面被制成与所述第三突出部接触,并且
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所述第三突出部的布局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冲击表面的布局位置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当所述锤旋转时,所述第二冲击表面首先邻接所述第三突出部以挤压该第三部,使得所述承载架构件旋转,并且所述第一冲击表面随后邻接所述第二突出部。
1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驱动构件,其由驱动源旋转;
输出轴,其由驱动构件旋转;以及
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其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锁定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锁定位置处与输出轴接合以使得输出轴不可旋转,在锁定释放位置处使得输出轴可旋转,
其特征在于,分别安装了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分别接合的第一承载架构件和第二承载架构件,
当通过驱动源使驱动构件相对于输出轴旋转时,驱动构件与第一承载架构件和第二承载架构件接合,使得第一接合构件与第二接合构件从锁定位置向锁定释放位置移动。
12.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驱动源;
锤,其由驱动源旋转;
砧,其由锤连续或间隙地旋转;以及
外罩,其容纳驱动源、锤和砧,所述动力工具使连接到砧的输出轴旋转,其特征在于,砧和输出轴被一体形成,并且
该动力工具进一步包括:
承载架构件,其具有圆柱形,其被附接为可相对于砧在相同的轴线上相对地旋转细小的角度,其中输出轴被插入到承载架构件;
锁定环,其支承承载架构件的外圆周表面;
离隙表面,其具有平面形状,其形成在砧的外圆周表面上;
第一切除部,其在与离隙表面相对的位置处被形成在承载架构件上;以及
接合构件,其被形成在第一切除部上并限制砧与锁定环之间的相对旋转,并且承载架构件被组成为两个构件,该两个构件在以输出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被分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承载架构件具有大于所述砧的外径的内径,
所述第一切除部被形成在所述两个构件上,
所述接合构件各自具有柱形,其一个接一个的分别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切除部上,
所述每个接合构件都具有与所述轴线平行的中心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中,所述两个构件具有相同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当在所述锤的停止期间所述砧相对于外罩旋转并且所述离隙表面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接合构件分离时,通过使所述接合构件被所述砧的外圆周表面和所述锁定环的内圆周表面夹住,所述砧相对于所述锁定环的旋转被限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承载架构件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所述砧的冲击经受表面延伸的方向相平行地突出,
在所述驱动源旋转时,突出部邻接所述锤的锤爪,使得所述承载架构件相对于砧被移动,并且
所述承载架构件被移动并且与所述接合构件接触,使得所述接合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离隙表面的中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第一切除部通过在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切除所述两个构件中的每一个而形成,
用于容纳所述砧的冲击臂的第二切除部被形成在所述两个构件的上方,并且
所述突出部在径向上从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第二切除部突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第一冲击表面与第二冲击表面被形成在所述锤爪上,该第一冲击表面用于击打所述砧,并且第二冲击表面与所述承载架构件的所述突出部接触,并且
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所述突出部的布局位置与第二冲击表面的布局位置彼此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当所述锤旋转时,所述第二冲击表面首先与所述突出部邻接以挤压该部分,使得所述承载架构件旋转,并且
所述第一冲击表面随后邻接所述冲击臂,使得所述砧旋转。
20.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驱动构件,驱动源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该驱动构件,
输出轴,其由驱动构件旋转,
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其可在锁定位置和锁定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锁定位置处与输出轴进行接合以使得输出轴不可旋转,在锁定释放位置处使得输出轴可旋转,以及
外罩,其容纳驱动构件、以及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
其特征在于,能够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接触的锁定构件被形成在输出轴的外围上,以在输出轴的圆周方向上被移动,并且
当外罩在输出轴被固定的情况下旋转时,锁定构件与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接触,使得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被移动到锁定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驱动构件包括:锤,其由所述驱动源旋转;以及砧,其由锤连续或间歇地驱动,该砧与所述输出轴一体形成,并且
其中,设置了圆柱形的承载架构件,其被附接为可在与所述砧相同的轴线上针对所述砧在预定的角度内相对地旋转,
锁定环被布置在承载架构件的外圆周表面上,
当所述输出轴旋转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和所述第二接合构件与承载架构件一起转动,并且当砧和所述锁定构件在所述输出轴停止时相对地旋转预定角度时,砧和所述锁定构件的相对运动被限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进一步包括:
第一啮合部,其被形成在所述锁定构件上;以及
第二啮合部,其被形成在所述外罩上且与第一啮合部接合,以避免所述锁定构件和所述外罩相对于彼此旋转,
其中,所述外罩被形成为组合沿包括所述输出轴的轴线的平面彼此分开的多个结构构件,其中第二啮合部形成在多个结构构件的每一个上,使得所述锁定构件通过将多个结构构件彼此组合而被支撑。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多个结构构件是沿包括所述轴线的平面被分成两件的两个结构构件,并且其以围绕所述锁定构件的方式被设置,
所述多个结构构件通过使用多个螺钉被固定,
所述第一啮合部被形成在所述锁定构件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分开180度的两个部分上,并且
所述第二啮合部被分别形成在所述两个结构构件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多个螺钉中的两个螺钉被设置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的所述锁定构件的外部,以及在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重叠的位置处。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工具,其进一步包括:
轴孔,其形成在所述外罩中,且将所述输出轴的顶端暴露于外部,以及
轴承,其在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被设置在轴孔和所述锁定构件之间,并且枢转地支撑可旋转的输出轴。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在所述第一啮合部和所述第二啮合部之间,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了间隙,使得当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锁定构件接触时,所述锁定构件被移动以与所述第二接合构件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锁定构件包括:以所述轴线为中心形成的圆柱部;
环形向内的法兰,其在沿圆柱部的轴线的方向上被形成在一端上,环形向外的法兰,其在沿圆柱部的轴线的方向上被形成在另一端上,所述第一啮合部是在径向上从圆柱部的外圆周表面突出的凸部,所述第二啮合部是在所述外罩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的凹部,并且
其中,所述锁定构件由金属一体形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准备了用于固定所述多个结构构件的螺钉,并且
当从垂直于所述输出轴的剖面观察时,所述凸部在与螺钉的拧紧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以及在与所述外罩的分割面垂直的方向上突出。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砧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离隙表面,
所述承载架构件通过将两个分体彼此组合而形成,其中每一分体具有半圆柱形的形状,该半圆柱形的形状具有比所述砧的圆柱部的外径稍微更大的内径,
切除部被分别形成在两个分体上,并且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和所述第二接合构件一个接一个地分别设置在由切除部、离隙表面和所述锁定构件形成的空间中。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在所述锤被停止的状态下,所述砧相对于所述外罩旋转,以使所述离隙表面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和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分离,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和所述第二接合构件被夹在所述砧的外圆周表面和所述锁定构件的内圆周表面之间,使得所述砧相对于摇摆构件的旋转被限制。
3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所述驱动构件包括:减速机构,驱动源的动力被传递至该减速机构且其设置有输出轴;以及
承载架构件,其被附接到输出轴,
可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旋转的插口形成在所述输出轴和在与该输出轴的轴线相同的轴线上的承载架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上,其中多个凸部形成在插口的外圆周表面上,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和第二接合构件设置在插口的凸部的附近,当所述输出轴旋转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和所述第二接合构件与插口一起转动,并且当插口与所述锁定构件在所述输出轴的停止期间相对旋转时,在插口与所述锁定构件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用于容纳所述减速机构、所述承载架构件和所述插口的圆柱形壳体被形成在所述外罩的内部,
第一啮合部被形成在所述锁定构件的外圆周表面上,并且
要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啮合的第二啮合部被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内圆周表面上。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动力工具,
其中,在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之间的圆周方向上形成间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04275A JP5888505B2 (ja) | 2012-04-30 | 2012-04-30 | 締め付け工具 |
JP2012-104275 | 2012-04-30 | ||
JP2013-034741 | 2013-02-25 | ||
JP2013034741A JP2014161947A (ja) | 2013-02-25 | 2013-02-25 | 動力工具 |
JP2013051894A JP2014176920A (ja) | 2013-03-14 | 2013-03-14 | 動力工具 |
JP2013-051894 | 2013-03-14 | ||
PCT/JP2013/002754 WO2013164905A1 (en) | 2012-04-30 | 2013-04-23 | Power tool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71318A true CN104271318A (zh) | 2015-01-07 |
CN104271318B CN104271318B (zh) | 2016-11-30 |
Family
I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9343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多功能钻 |
CN109129344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多功能钻 |
CN109623709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浙江京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光伏组件压块的智能电动工具 |
CN111805468A (zh) * | 2020-04-13 | 2020-10-23 | 深圳市艾而特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手持式电动螺丝刀 |
CN113442097A (zh) * | 2020-03-27 | 2021-09-28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工作头及摆动动力工具 |
CN114466727A (zh) * | 2019-11-14 | 2022-05-10 | 喜利得股份公司 | 用于动力工具的开环和闭环控制的方法 |
CN114555297A (zh) * | 2019-10-29 | 2022-05-27 |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公司 | 用于拧紧工具的插接槽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3950A (zh) * | 1986-06-14 | 1987-12-23 | 阿图尔-费希尔股份公司费西尔厂 | 采用冲击进行固定的膨胀固定塞 |
CN87100447A (zh) * | 1987-01-22 | 1988-08-03 |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 潜孔钻机的改进 |
US5664328A (en) * | 1994-02-28 | 1997-09-09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 Tool for removing a metallic plug from a tube |
US5666715A (en) * | 1995-07-05 | 1997-09-16 | Harri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mpact tool gun |
US5692739A (en) * | 1995-05-11 | 1997-12-02 | Pugh; Dennis M. | Jig for holding a modular jack |
CN201220392Y (zh) * | 2008-07-07 | 2009-04-15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冲击螺丝批的轴锁装置 |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3950A (zh) * | 1986-06-14 | 1987-12-23 | 阿图尔-费希尔股份公司费西尔厂 | 采用冲击进行固定的膨胀固定塞 |
CN87100447A (zh) * | 1987-01-22 | 1988-08-03 |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 潜孔钻机的改进 |
US5664328A (en) * | 1994-02-28 | 1997-09-09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 Tool for removing a metallic plug from a tube |
US5692739A (en) * | 1995-05-11 | 1997-12-02 | Pugh; Dennis M. | Jig for holding a modular jack |
US5666715A (en) * | 1995-07-05 | 1997-09-16 | Harri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mpact tool gun |
CN201220392Y (zh) * | 2008-07-07 | 2009-04-15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冲击螺丝批的轴锁装置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9343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多功能钻 |
CN109129344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多功能钻 |
CN109623709A (zh) * | 2018-12-21 | 2019-04-16 | 浙江京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光伏组件压块的智能电动工具 |
CN109623709B (zh) * | 2018-12-21 | 2020-06-02 | 浙江京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安装光伏组件压块的智能电动工具 |
CN114555297A (zh) * | 2019-10-29 | 2022-05-27 |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公司 | 用于拧紧工具的插接槽 |
CN114466727A (zh) * | 2019-11-14 | 2022-05-10 | 喜利得股份公司 | 用于动力工具的开环和闭环控制的方法 |
US12172285B2 (en) | 2019-11-14 | 2024-12-24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for the open-loop and closed-loop control of a power tool |
CN113442097A (zh) * | 2020-03-27 | 2021-09-28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工作头及摆动动力工具 |
CN113442097B (zh) * | 2020-03-27 | 2022-07-12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工作头及摆动动力工具 |
CN111805468A (zh) * | 2020-04-13 | 2020-10-23 | 深圳市艾而特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手持式电动螺丝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44434B1 (en) | 2023-05-31 |
US20150151415A1 (en) | 2015-06-04 |
EP2844434A1 (en) | 2015-03-11 |
WO2013164905A1 (en) | 2013-11-07 |
US10377022B2 (en) | 2019-08-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844434B1 (en) | Power tool | |
CN111065491B (zh) | 电气设备 | |
JP4643298B2 (ja) | 打撃工具 | |
JP5974616B2 (ja) | 電動工具 | |
US7090032B2 (en) | Electric power tool | |
US20210260733A1 (en) | Impact tool | |
CN103269832A (zh) | 驱动工具 | |
US10843314B2 (en) | Power tool | |
EP3318367B1 (en) | Working machine | |
JP6429120B2 (ja) |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 |
CN104271318B (zh) | 动力工具 | |
JP5888505B2 (ja) | 締め付け工具 | |
JP2014161947A (ja) | 動力工具 | |
CN115243835A (zh) | 冲击工具 | |
JP4872548B2 (ja) | 電動工具 | |
JP6416664B2 (ja) | 回転打撃工具 | |
WO2020146755A1 (en) | Power tool | |
JP2014176920A (ja) | 動力工具 | |
JP4438942B2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JP6217849B2 (ja) | 打撃工具 | |
JP7382197B2 (ja) | 電動工具 | |
CN105829027A (zh) | 冲击工具 | |
CN2327505Y (zh) | 握柄角度可变化的多用途电动工具 | |
JP7229780B2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CN116330205A (zh) | 冲击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Koki Company Limi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