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5797A - 双轴承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绕线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15797A CN104115797A CN201410169903.2A CN201410169903A CN104115797A CN 104115797 A CN104115797 A CN 104115797A CN 201410169903 A CN201410169903 A CN 201410169903A CN 104115797 A CN104115797 A CN 1041157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g force
- mentioned
- reel
- driving shaft
- han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5224 fore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40 moulding (composite fa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56 stainless ste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193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31—Spool or spool shaft deta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在配置于驱动轴的周围的曳力机构中,能够容易地减弱曳力。双轴承绕线轮(100)的曳力机构(23)对卷筒(12)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曳力机构(23)具有星形曳力装置(36)和摩擦机构(37)。星形曳力装置(36)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驱动轴(30)的外周面卡合,通过与驱动轴(30)的相对旋转而能够相对于驱动轴(30)沿轴向移动。摩擦机构(37)配置于驱动轴(30),曳力根据星形曳力装置(36)沿轴向的移动量而变化。星形曳力装置(36)通过相对于驱动轴(30)向与手柄(2)的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而向曳力增加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垂钓用绕线轮,特别涉及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双轴承绕线轮是卷筒旋转而卷取钓线的绕线轮。在双轴承绕线轮上设置有被称为曳力机构的制动装置。设置曳力机构是为了对卷筒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且不会对钓线作用过大的张力。在曳力机构中,以往已知有设置于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连结的驱动轴的周围的所谓星形曳力形的曳力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机构通过操作部件来调整曳力,该操作部件与形成于驱动轴的外螺纹部旋合,被称为星形曳力装置。操作部件具有呈放射状地配置的操作部,当使用者握持操作部而将操作部件向与手柄的线卷取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时,曳力(对卷筒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力)增强,当将操作部件向与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曳力减弱。这点在俯视时手柄配置于绕线轮主体的右侧的右绕的双轴承绕线轮及手柄配置于左侧的左绕的双轴承绕线轮中是相同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69889号公报。
在近年来盛行的被称为铁板钓的一边反复进行抽拉动作一边逐渐卷取钓线的钓法中,频繁地进行减弱曳力的操作。为了减弱曳力,在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必须用握持手柄的手的拇指压下操作部件,使操作部件向与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难以进行压下操作部件的动作,不能容易地减弱曳力。特别是在曳力设定为较强的情况下是显著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配置于驱动轴的周围的曳力机构中,能够容易地减弱曳力。
本发明的双轴承绕线轮是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包括绕线轮主体、手柄、卷筒、旋转传递机构和曳力机构。手柄以能够向线卷取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的侧部。卷筒与手柄的向线卷取方向的旋转联动地向线卷取方向旋转。旋转传递机构具有与手柄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驱动轴,将手柄的向线卷取方向的旋转传递至卷筒。曳力机构对卷筒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曳力机构具有操作部件和摩擦机构。操作部件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驱动轴的外周面卡合,并通过与驱动轴的相对旋转而能够相对于驱动轴沿轴向移动。摩擦机构配置于驱动轴,曳力根据操作部件沿轴向的移动量而变化。操作部件通过相对于驱动轴向与手柄的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而向曳力增加的方向移动。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当将操作部件向与手柄的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时,曳力增强,当向线卷取方向操作时曳力减弱。当利用握持手柄的手的手指(例如拇指)对操作部件进行按压操作时曳力增强,当利用其它手指(例如食指)对操作部件进行牵拉操作时曳力减弱。这里,通过利用握持手柄的手的手指进行与扣扳机的操作相同的牵拉操作能够减弱曳力,因此能够容易地减弱曳力。
也可以是,手柄具有基端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的臂部、和旋转自如地装配于臂部的前端的把手部。在该情况下,即便是与具有两个把手部的双手柄相比把手部配置于离操作部件更远的位置的单手柄,也能够利用比拇指长的食指的牵拉操作来减弱曳力。因此,能够与手柄的形式无关地容易地减弱曳力。
也可以是,驱动轴在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操作部件具有内周面,并在内周面具有与外螺纹部旋合的内螺纹部。在该情况下,利用相对于操作部件的旋转移动量小的螺纹卡合,使操作部件与驱动轴卡合,因此能够细微地调整曳力。
也可以是,手柄在俯视时设置于绕线轮主体的右侧,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是左旋螺纹。在该情况下,在右手柄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当借助左旋螺纹的作用对操作部件向手柄的线卷取方向进行操作时,操作部件的内螺纹部向从摩擦部离开的方向移动,能够减弱曳力。
也可以是,手柄在俯视时设置于绕线轮主体的左侧,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是右旋螺纹。在该情况下,在左手柄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当借助右旋螺纹的作用对操作部件向手柄的线卷取方向进行操作时,操作部件的内螺纹部向从摩擦部离开的方向移动,能够减弱曳力。
也可以是,双轴承绕线轮还包括配置于操作部件和摩擦机构之间的弹性部件。在该情况下,利用操作部件沿轴向的移动,使弹性部件压缩,能够根据其压缩量来增减曳力。由此,当使操作部件相对于驱动轴相对旋转时,能够细微地调整曳力。
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握持手柄的手的手指进行与扣扳机的操作相同的牵拉操作能够减弱曳力,因此能够容易地减弱曳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剖开线II-II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摩擦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星形曳力装置及星形曳力装置与摩擦部之间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驱动轴周围的结构的图2的剖视放大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相当于图5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绕线轮主体;2手柄;2a臂部;2b把手部;12卷筒;19旋转传递机构;23曳力机构;30驱动轴;30c第2外螺纹部(外螺纹部的一例);36星形曳力装置(操作部件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采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100是用于拟饵抛投钓和铁板钓等的圆形的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100包括:绕线轮主体1;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的手柄2;以及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的卷筒12。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所说的前后左右是在双轴承绕线轮100装配于钓竿的状态下钓线放出的方向为前,从后方观察双轴承绕线轮100的状态下表示左右。
<手柄>
手柄2是具有板状的臂部2a和旋转自如地装配于臂部2a的前端的把手2b的单手柄形的部件。如图2所示,臂部2a的基端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后述的驱动轴30的前端,并通过螺母28紧固于驱动轴30。如图4所示,螺母28通过螺纹固定于臂部2a的止动件28a止转。
<绕线轮主体>
如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1例如是铝合金或镁合金等的金属制的部件,具有框架5和装配于框架5的两侧方的第1侧罩6和第2侧罩7。卷筒12经由卷筒轴20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框架5具有: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的左右一对的环状的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以及连结第1侧板8和第2侧板9的多个连结部10。第1侧板8的直径比第2侧板9小。
多个连结部10与第1侧板8及第2侧板9一体形成。如图1所示,在形成于下侧的连结部10上铆接固定有用于将绕线轮装配于钓竿上的前后较长的例如铝合金等金属制的竿装配脚部4。
第1侧罩6从卷筒轴向外侧观察为圆形,与第1侧板8一体形成。第1侧罩6将后述的卷筒轴20的左端支承为旋转自如。
如图1和图4所示,第2侧罩7由圆形部7a、和从圆形部7a向外侧及径向外方突出的鼓出部7b构成。第2侧罩7通过多根(例如5根)螺纹部件11紧固于机构装配板34。
鼓出部7b形成为侧视为变形长圆形状。在鼓出部7b上形成有支承驱动轴30的筒状的第1凸台部7c。在第1凸台部7c的后方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7d。在包含该开口部7d的第1凸台部7c的后方及周围形成有略微凹陷形成的标牌安装部7e。设置开口部7d是为了容易组装后述的曳力发音机构27。并且也作为排水孔及注油口使用。在标牌安装部7e上安装有标牌35。因此,在安装有标牌35的状态下,开口部7d被标牌35封闭而从外部无法看到。标牌35例如通过2根螺纹部件39安装于标牌安装部7e。在标牌安装部7e的上方形成有配置卷筒轴20的一端的第2凸台部7f。
如图2所示,第2侧罩7将驱动轴30支承为旋转自如。在第2侧罩7的后部装配有离合器杆17。在第2侧罩7和第2侧板9之间配置有构成框架5的机构装配板34。
如图2所示,在第2侧罩7和机构装配板34之间配置有旋转传递机构19、离合器机构21、离合器控制机构22、曳力机构23、抛投控制机构24以及曳力发音机构27。旋转传递机构19将手柄2的向线卷取方向的旋转传递至卷筒12。离合器机构21对手柄2和卷筒12进行连结和切断。当将离合器机构21设为离合器分离状态(切断状态)时,卷筒12成为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离合器拨叉33及未图示的离合器片,根据离合器杆17的操作将离合器机构21控制为离合器接合状态(连结状态)和离合器分离状态。另外,从离合器分离状态向离合器接合状态的切换不仅能够通过离合器杆17进行,还能够通过使手柄2向线卷取方向旋转而使未图示的复位机构动作来进行。
曳力机构23对卷筒12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抛投控制机构24调整卷筒12的旋转时的阻力。当曳力机构23动作且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旋转时,曳力发音机构27发音。并且,在卷筒12和第1侧罩6之间设置有能够对线放出方向的卷筒12的旋转进行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未图示的卷筒锁定机构。
<卷筒>
如图2所示,卷筒12在两侧部具有碟状的左右一对的凸缘部12a,在一对凸缘部12a之间具有筒状的绕线体部12b。图2左侧的凸缘部12a的外周面为了防止咬线而在开口8a的内周侧隔开些许间隙地配置。卷筒12例如通过锯齿结合而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贯通绕线体部12b的内周侧的卷筒轴20。该固定方法不限于锯齿结合,也可以使用键结合或花键结合等各种结合方法。
如图2所示,卷筒轴20例如是SUS304等非磁性金属制,与驱动轴30平行地配置。卷筒轴20贯通第2侧板9并延伸至第2侧罩7的第2凸台部7f。卷筒轴20在卷筒12的两侧通过第1轴承26a和第2轴承26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在卷筒轴20的中心形成有大径部20a,在大径部20a固定有构成离合器机构21的卡合销29。卡合销29沿着直径贯通大径部20a,其两端向径向突出。
离合器杆17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第2侧罩7的后部。离合器杆17与离合器控制机构22连结,当离合器杆17摆动时,离合器机构21进行离合器接合和离合器分离。
<旋转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旋转传递机构19具有驱动轴30、固定于驱动轴30的驱动齿轮31、以及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筒状的小齿轮32。
驱动轴30通过轴承15和轴承16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机构装配板34及第2侧罩7。如图3和图5所示,驱动轴30在外周面形成有由平行的切口面构成的多个止转部30a。并且形成有固定手柄2的臂部2a的第1外螺纹部30b、和用于调整曳力机构23的曳力的第2外螺纹部30c。第1外螺纹部30b是右旋螺纹。第2外螺纹部30c是外螺纹部的一例,手柄2通过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哪一侧而成为左旋螺纹或右旋螺纹。在该实施方式中,手柄2俯视时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右侧,因此第2外螺纹部30c成为左旋螺纹。这是因为,在用于调整曳力机构23的曳力的星形曳力装置36的操作方向上,使增强曳力的操作方向为与手柄2的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星形曳力装置36是操作部件的一例。如图3和图5所示,驱动轴30通过辊型的第1单向离合器86和爪式的第2单向离合器87被禁止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反转)。
如图5所示,第1单向离合器86装配于第2侧罩7和驱动轴30之间。第1单向离合器具有:外圈86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第1凸台部7c,该第1凸台部7c向外侧突出地装配于第2侧罩7;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30的内圈86b;以及能够咬入外圈86a与内圈86b之间的滚动体86c。
如图3所示,第2单向离合器87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驱动轴30的止转部30a中的一个止转部30a的棘轮88;以及摆动自如地装配于机构装配板34的棘爪89。如图3和图5所示,棘轮88夹着曳力盘65d配置于驱动齿轮31的里侧。棘爪89摆动自如地装配于未图示的凸台轴,该凸台轴突出地形成于机构装配板34。
驱动齿轮31旋转自如地装配于驱动轴30,经由曳力机构23而与驱动轴30摩擦结合。如图3所示,在驱动齿轮31的右侧面形成有用于收纳曳力机构23的圆形的收纳凹部31a。在收纳凹部31a的内周面形成有大致半圆形地凹陷的多个(例如4个)第1卡合凹部31b,用于将后述的旋转部件54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卡合。在两个第1卡合凹部31b之间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第2卡合凹部31c。第1卡合凹部31b比第2卡合凹部31c内径大。在收纳凹部31a的内周面形成有用于装配后述的防脱部件62的防脱槽31d。
如图2所示,小齿轮32从第2侧板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是中心供卷筒轴20贯通的筒状部件,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装配于卷筒轴20。并且,小齿轮32的图2左端侧通过轴承18a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机构装配板34。小齿轮32的图2右端部通过装配于第2凸台部7f的轴承18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凸台部7f。在小齿轮32的图2左端部形成有与卡合销29啮合的啮合槽32a。通过该啮合槽32a和卡合销29构成离合器机构21。在啮合槽32a的外周面配置有轴承18a。与啮合槽32a相邻地形成有小径的缩颈部32b,在中间部形成有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齿轮部32c。
如图2所示,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离合器拨叉33,该离合器拨叉33与小齿轮32的缩颈部32b卡合而使小齿轮32沿着卷筒轴20方向移动。通过离合器杆17的从离合器接合位置向离合器分离位置的摆动操作,使离合器拨叉33向图2右侧移动,由此解除卡合销29的卡合而成为离合器分离状态。
如图2所示,抛投控制机构24具有:以夹着卷筒轴20的两端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摩擦片46;以及用于调节摩擦片46对卷筒轴20的夹持力的制动帽47。左侧的摩擦片46装配于第1侧罩6的中心。制动帽47与第2侧罩7的第2凸台部7f的外周面旋合。
<曳力机构>
如图3所示,曳力机构23具有星形曳力装置36和通过星形曳力装置36调整曳力的摩擦机构37。当利用超过由星形曳力装置36调整的曳力的力牵拉钓线时,曳力机构23动作,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旋转。
如图4和图5所示,星形曳力装置36具有:主体部40,具有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例如5个)操作部40a;螺母部件41,以沿轴向移动自如且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主体部40;以及通过星形曳力装置36的旋转操作而发音的曳力操作发音机构42。主体部40具有:以能够一体旋转且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容纳螺母部件41的大致矩形截面的第1容纳空间40b;以及与第1容纳空间40b沿轴向排列配置且直径比第1容纳空间40b大的圆形的第2容纳空间40c。在第2容纳空间40c中以转动自如且防止沿轴向脱出的方式装配有曳力操作发音机构42的后述的发音板42a。螺母部件41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部41a。螺母部件41被螺旋弹簧方式的弹簧部件43施力。弹簧部件43以压缩状态配置于螺母部件41和发音板42a之间。主体部40由弹簧部件43朝向手柄2的臂部2a施力。由此,即便螺母部件41沿轴向移动,主体部40也不会沿轴向移动。因此,主体部40与臂部2a之间的间隔始终是恒定的。
星形曳力装置36使主体部40转动而使螺母部件41沿驱动轴30的轴向移动,由此使摩擦机构37的曳力变化。即,当螺母部件41以在图5的驱动轴30的轴心C的上侧描绘的方式处于远离摩擦机构37的位置时,曳力减弱,当以在图5的轴心C的下侧描绘的方式处于接近摩擦机构37的位置时,曳力增强。螺母部件41经由垫圈70按压作为弹性部件的两片碟形弹簧50。碟形弹簧50配置于螺母部件41和轴承16之间,将星形曳力装置36的因螺母部件41沿轴向的移动而变化的弹簧力经由轴承16和第1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b传递至摩擦机构37。碟形弹簧50的弹簧力根据螺母部件41沿轴向的移动而逐渐变化。由此能够细微地调整摩擦机构37的曳力。
如图4和图5所示,曳力操作发音机构42具有:发音板42a,以能够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30的止转部30a;击打销42b,以能够进退的方式容纳在凹部40d中,该凹部40d形成于主体部40的第1容纳空间40b与第2容纳空间40c的阶梯面;以及施力部件42c,容纳在凹部40d中并对击打销42b朝向发音板42a施力。在发音板42a的与臂部2a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具有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发音凹部42d(参照图5)。当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6旋转时,击打销42b与星形曳力装置36一起绕驱动轴30旋转,反复进行与发音凹部42d的碰撞,从而曳力操作发音机构42发音。
如图3和图5所示,摩擦机构37设置于驱动轴30的周围。摩擦机构37包括:被星形曳力装置36的螺母部件41按压的第1曳力垫圈51、第2曳力垫圈52及第3曳力垫圈53。第1曳力垫圈51与驱动轴30的止转部30a卡合并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30。并且,第1曳力垫圈5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第1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b,且以能够沿轴向按压的方式与内圈86b接触。由此,内圈86b能够相对于驱动轴30一体旋转,并且利用内圈86b按压第1曳力垫圈51。
第2曳力垫圈52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齿轮31。第2曳力垫圈52在外周面具有向左侧弯折的一对卡定耳部52a。该卡定耳部52a与驱动齿轮31的第2卡合凹部31c卡合。
第3曳力垫圈53与驱动轴30的止转部30a卡合并以能够与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30。因此,驱动轴30被第1单向离合器86和第2单向离合器87禁止反转而无法旋转,因此,即便驱动齿轮31向线放出方向旋转,第1曳力垫圈51和第3曳力垫圈53也不向线放出方向旋转。
在第1曳力垫圈51与第2曳力垫圈52之间、第2曳力垫圈52与第3曳力垫圈53之间、第3曳力垫圈53与驱动齿轮31之间、以及驱动齿轮31与棘轮88之间,分别装配有例如复写纸或毛毡制的曳力盘65a~65d。棘轮88作为第2单向离合器87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曳力机构23发挥功能。棘轮88以与边缘部30d接触的方式配置,该边缘部30d以大径形成于驱动轴30的外周面。利用该边缘部30d接受星形曳力装置36的按压力。
<曳力发音机构的结构>
如图3和图5所示,曳力发音机构27包括:能够与驱动齿轮31一体旋转的发音用的旋转部件54;设置于第2侧罩7的摆动轴55;击打部件56;驱动机构57;以及施力部件58。
如图3和图5所示,旋转部件54是配置于第1曳力垫圈51的外周侧的环状的部件。在旋转部件54的外周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发音凸部54a。发音凸部54a例如形成为山形。旋转部件54的内径具有比第1曳力垫圈51及第3曳力垫圈53的外径大的内径,从而能够供这些曳力垫圈通过。并且,关于第2曳力垫圈52,在内周面具有卡定耳部52a不能通过的确认凹部54g(参照图3)。设置确认凹部54g是为了容易进行后述的防脱部件62的装配的确认及装配作业。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旋转部件54的与驱动齿轮31对置的背面54d(参照图3)形成有驱动部件装配部54b,驱动部件装配部54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具有多个(例如4个)卡合突起54c。卡合突起54c形成为与驱动齿轮31的第1卡合凹部31b卡合。驱动部件装配部54b用于装配驱动机构57,且形成为直径比发音凸部54a小。在驱动部件装配部54b的外侧面形成有环状的装配槽54e。装配槽54e以包含卡合突起54c的基端部的方式与发音凸部54a相邻地形成环状。因此,装配槽54e的前端侧的侧壁部54h仅形成于卡合突起54c的形成部分。为了明确这一点,在图4中,在旋转部件54的比驱动轴30的中心靠下方的部分未图示卡合突起。
在卡合突起54c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装配防脱部件62的防脱槽54f,防脱部件62用于相对于驱动齿轮31防脱。防脱槽54f形成于与防脱槽31d相同的径向位置,该防脱槽31d形成于驱动齿轮31。通过将防脱部件62装配于这两个防脱槽31d和防脱槽54f,使旋转部件54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齿轮31。如图3所示,防脱部件62是C字形状的线材制的弹簧部件。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旋转部件54的内周面拆装自如地装配有用于加强旋转部件54的加强部件64。加强部件64例如使用孔用挡圈。加强部件64的外径大于旋转部件54的内径。并且,在旋转部件54的内周面形成有定位阶梯54i,该定位阶梯54i用于对加强部件64进行定位。
如图3所示,摆动轴55是将击打部件56支承为摆动自如的轴。摆动轴55通过轴固定螺栓91安装,该轴固定螺栓91拧入到立设于第2侧罩7的内侧面的轴安装凸台7g中。摆动轴55是中空的衬套形状的例如不锈钢合金等金属制的部件,具有大径的边缘部55a和小径的摆动支承部55b。
将摆动轴55摆动自如地装配于如下位置:击打部件56从发音凸部54a离开的无音位置;和超过能够与发音凸部54a接触的发音位置而进一步摆动后的位置。击打部件56是板状的例如不锈钢合金等金属制的左右对称的部件。
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57具有问号形状的驱动部件60。驱动部件60是弹性线材制的部件。驱动部件60包括:能够以摩擦结合的方式装配于驱动部件装配部54b的装配槽54e的底部的圆弧状的摩擦结合部60a;以及卡定部60b,从摩擦结合部60a向径向外方弯折,且前端部卡定于击打部件56的卡定狭缝56c。摩擦结合部60a的内径比装配槽54e的外径小。由此,摩擦结合部60a与装配槽54e摩擦结合。摩擦结合部60a的内径越小,摩擦结合部60a的曳力越大。若该曳力增大,则当利用手柄2使卷筒12向线卷取方向旋转时,手柄2的旋转变重。因此,该曳力优选尽可能小。
施力部件58是扭转螺旋弹簧,一端卡定于击打部件56,另一端卡定于在第2侧罩7的内侧面形成的弹簧架设突起7h。施力部件58当配置于无音位置时,不对击打部件56施力。当击打部件56被旋转部件54按压而超过发音位置并进一步向无音位置的相反方向摆动时,施力部件58对击打部件56朝向发音位置施力。
<实际垂钓时的绕线轮的动作>
在利用该双轴承绕线轮100通过慢速铁板钓来垂钓位于被称为根的岩礁周围的鱼的情况下,将曳力机构23的曳力设定为与鱼的拉力对应的比较强的力。这是因为,若将曳力设定地较弱,则当鱼在岩礁的周围上钩时,钓线被拉出,鱼潜入岩礁,有时钓线与岩礁擦碰而断开。在增强曳力机构23的曳力的情况下,使星形曳力装置36向与手柄2的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轴30不向与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即便将手从手柄2的把手部2b拿开,驱动轴30也不会由于上紧星形曳力装置的操作而旋转,能够增强曳力。该操作通常在投放钓组之前进行,因此,垂钓者例如用左手支承绕线轮,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6,而能够强力地上紧星形曳力装置36。
当曳力的调整结束时,将离合器杆17向离合器分离方向操作而将离合器机构21切换至离合器接合状态,借助钓组(夹具)的自重使钓组落到海底。当钓组落到海底时,一边间歇地反复进行提起钓竿的抽拉动作一边使手柄2向线卷取方向旋转。当鱼在该过程中上钩时,保持该状态使手柄2向线卷取方向旋转而将鱼收起。此时,若曳力较强,则由于鱼乱闯而使钓钩贯通的孔扩张,鱼容易从钓钩逃脱。因此,当鱼从岩礁离开时,需要根据鱼的拉力迅速减小曳力。在该情况下,在该双轴承绕线轮100中,握持手柄2而使驱动轴30不旋转,例如利用食指牵拉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6的操作部36a。由此,即便在设定强曳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减弱曳力。其结果是,鱼不易从钓钩逃脱,垂钓收获增加。
<第2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200中,手柄2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左侧。另外,双轴承绕线轮100和双轴承绕线轮200由于具有大致镜像的关系,因此构成部件的标记相同。第2实施方式的驱动轴30的第2外螺纹部30c是右旋螺纹。并且,螺母部件41的内螺纹部41a也是右旋螺纹。另外,紧固用的螺纹(例如第1外螺纹部30b等)全都是右旋螺纹。由此,通过使星形曳力装置36相对于驱动轴30向与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使曳力增强,通过使星形曳力装置36向线卷取方向相对旋转,使曳力减弱。
在这种构成的双轴承绕线轮200中,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表达。
(A)双轴承绕线轮100是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100包括绕线轮主体1、手柄2、卷筒12、旋转传递机构19和曳力机构23。手柄2以能够向线卷取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侧部。卷筒12与手柄2的向线卷取方向的旋转联动地向线卷取方向旋转。旋转传递机构19具有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手柄2连结的驱动轴30,将手柄2的向线卷取方向的旋转传递至卷筒12。曳力机构23对卷筒12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曳力机构23具有星形曳力装置(操作部件的一例)36和摩擦机构37。星形曳力装置36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驱动轴30的外周面卡合,通过与驱动轴30的相对旋转而能够相对于驱动轴30沿轴向移动。摩擦机构37配置于驱动轴30,曳力根据星形曳力装置36沿轴向的移动量而变化。星形曳力装置36通过相对于驱动轴30向与手柄2的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而向曳力增加的方向移动。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100中,当将星形曳力装置36向与手柄2的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时,曳力增强,当向线卷取方向操作时曳力减弱。当利用握持手柄2的手的手指(例如拇指)按压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6时曳力增强,当利用其它手指(例如食指)牵拉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6时曳力减弱。这里,通过利用握持手柄2的手的手指进行与扣扳机的操作相同的牵拉操作能够减弱曳力,因此能够容易地减弱曳力。
(B)也可以是,手柄2具有基端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30的臂部2a、和旋转自如地装配于臂部2a的前端的把手部2b。在该情况下,即便是与具有两个把手部的双手柄相比把手部2b配置于离星形曳力装置36更远的位置的单手柄,也能够通过比拇指长的食指的牵拉操作来减弱曳力。因此,能够与手柄2的形式无关地容易地减弱曳力。
(C)也可以是,驱动轴30在外周面具有第2外螺纹部30c,星形曳力装置36的螺母部件41具有内周面,并在内周面具有与第2外螺纹部30c旋合的内螺纹部41a。在该情况下,利用相对于星形曳力装置36的旋转移动量小的螺纹卡合,使星形曳力装置36与驱动轴30卡合,因此能够细微地调整曳力。
(D)也可以是,手柄2在俯视时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右侧,第2外螺纹部30c和内螺纹部41a是左旋螺纹。在该情况下,在右手柄的双轴承绕线轮100中,当借助左旋螺纹的作用向手柄2的线卷取方向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6时,星形曳力装置36的内螺纹部向从摩擦部离开的方向移动,能够减弱曳力。
(E)也可以是,手柄2在俯视时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左侧,第2外螺纹部30c和内螺纹部41a是右旋螺纹。在该情况下,在左手柄的双轴承绕线轮200中,当借助右旋螺纹的作用向手柄2的线卷取方向操作星形曳力装置36时,星形曳力装置36的内螺纹部向从摩擦部离开的方向移动,能够减弱曳力。
(F)也可以是,双轴承绕线轮100还包括配置于星形曳力装置36和摩擦机构37之间的碟形弹簧50。在该情况下,利用星形曳力装置36沿轴向的移动,使碟形弹簧50压缩,并能够根据其压缩量来增减曳力。由此,当使星形曳力装置36相对于驱动轴30相对旋转时,能够细微地调整曳力。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手柄2是单手柄,但也可以是双手柄。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不具有将钓线与卷筒的旋转联动地向左右引导的匀绕机构的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匀绕机构的圆形或非圆形的双轴承绕线轮。并且,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通过马达驱动卷筒的电动绕线轮。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能够显示钓组的水深的计数器的双轴承绕线轮。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设置于驱动轴的第2外螺纹部30c旋合的螺母部件设置于操作部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1凸轮部件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驱动轴,第2凸轮部件设置于操作部件,该第2凸轮部件与第1凸轮部件卡合并通过与驱动轴的相对旋转而沿轴向移动。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螺母部件以能够一体旋转且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操作部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内螺纹部可以直接形成于操作部件,也可以是螺母部件通过嵌件成形等成型法一体形成于操作部件。
Claims (6)
1. 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将钓线向前方放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轴承绕线轮包括:
绕线轮主体;
手柄,以能够向线卷取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绕线轮主体的侧部;
卷筒,与上述手柄的向上述线卷取方向的旋转联动地向线卷取方向旋转;
旋转传递机构,具有与上述手柄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驱动轴,将上述手柄的向上述线卷取方向的旋转传递至上述卷筒;以及
曳力机构,该曳力机构具有:操作部件,以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上述驱动轴的外周面卡合,并通过与上述驱动轴的相对旋转而能够相对于上述驱动轴沿轴向移动;和摩擦机构,配置于上述驱动轴,曳力根据上述操作部件的沿上述轴向的移动量而变化,该曳力机构对上述卷筒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
上述操作部件相对于上述驱动轴向与上述手柄的上述线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由此向上述曳力增加的方向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手柄具有基端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驱动轴连结的臂部、和旋转自如地装配于上述臂部的前端的把手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轴在上述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上述操作部件具有内周面,并在上述内周面具有与上述外螺纹部旋合的内螺纹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手柄俯视时设置于上述绕线轮主体的右侧,
上述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为左旋螺纹。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手柄俯视时设置于上述绕线轮主体的左侧,
上述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为右旋螺纹。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该双轴承绕线轮还包括配置于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摩擦机构之间的弹性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93628A JP6412680B2 (ja) | 2013-04-26 | 2013-04-26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13-093628 | 2013-04-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15797A true CN104115797A (zh) | 2014-10-29 |
CN104115797B CN104115797B (zh) | 2020-08-25 |
Family
ID=51761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69903.2A Active CN104115797B (zh) | 2013-04-26 | 2014-04-25 | 双轴承绕线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12680B2 (zh) |
KR (1) | KR102138734B1 (zh) |
CN (1) | CN104115797B (zh) |
TW (1) | TWI62900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94206A (zh) * | 2015-03-27 | 2016-10-12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卷线器 |
CN106982804A (zh) * | 2016-01-20 | 2017-07-28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176111A (ja) | 2016-03-31 | 2017-10-05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ール |
JP7202877B2 (ja) * | 2018-12-25 | 2023-01-12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両軸受リール |
JP7438814B2 (ja) * | 2020-03-27 | 2024-02-27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24039436A (ja) | 2022-09-09 | 2024-03-22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58785A (en) * | 1987-11-26 | 1990-09-25 | Ryobi Ltd. | Fishing reel drag mechanism |
JPH039875U (zh) * | 1989-06-15 | 1991-01-30 | ||
JP3009875U (ja) * | 1994-10-05 | 1995-04-11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ルの制動装置 |
JP2000245314A (ja) * | 1999-02-25 | 2000-09-12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遠心制動装置 |
CN101622979A (zh) * | 2008-07-08 | 2010-01-13 | 株式会社岛野 | 两轴承卷线器的拖拉机构 |
CN101731192A (zh) * | 2008-11-20 | 2010-06-16 | 株式会社岛野 | 两轴承卷线器的拖拉调整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44071Y2 (ja) * | 1979-12-22 | 1983-10-05 | 株式会社 共立機械製作所 | 船舶の貨物積降し用ランプにおける波切り板装置 |
JP3940222B2 (ja) * | 1998-06-24 | 2007-07-0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発音機構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
JP3009875B1 (ja) * | 1998-07-27 | 2000-02-1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電話機用充電装置 |
JP3961690B2 (ja) | 1998-09-01 | 2007-08-22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機構 |
JP2003319742A (ja) * | 2002-05-07 | 2003-11-11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回転支持構造 |
JP5324819B2 (ja) * | 2008-05-12 | 2013-10-23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レバードラグリールの逆転防止機構 |
JP5878718B2 (ja) * | 2011-09-27 | 2016-03-0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
2013
- 2013-04-26 JP JP2013093628A patent/JP64126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27 KR KR1020140009874A patent/KR102138734B1/ko active Active
- 2014-03-05 TW TW103107544A patent/TWI629003B/zh active
- 2014-04-25 CN CN201410169903.2A patent/CN1041157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58785A (en) * | 1987-11-26 | 1990-09-25 | Ryobi Ltd. | Fishing reel drag mechanism |
JPH039875U (zh) * | 1989-06-15 | 1991-01-30 | ||
JP3009875U (ja) * | 1994-10-05 | 1995-04-11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ルの制動装置 |
JP2000245314A (ja) * | 1999-02-25 | 2000-09-12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遠心制動装置 |
CN101622979A (zh) * | 2008-07-08 | 2010-01-13 | 株式会社岛野 | 两轴承卷线器的拖拉机构 |
CN101731192A (zh) * | 2008-11-20 | 2010-06-16 | 株式会社岛野 | 两轴承卷线器的拖拉调整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94206A (zh) * | 2015-03-27 | 2016-10-12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卷线器 |
CN106982804A (zh) * | 2016-01-20 | 2017-07-28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曳力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212739A (ja) | 2014-11-17 |
CN104115797B (zh) | 2020-08-25 |
TW201442624A (zh) | 2014-11-16 |
KR102138734B1 (ko) | 2020-07-28 |
TWI629003B (zh) | 2018-07-11 |
JP6412680B2 (ja) | 2018-10-24 |
KR20140128223A (ko) | 2014-1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15797A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2379265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KR101815621B1 (ko) |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드래그 사운드 발생 장치 | |
CN102405889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CN103222451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KR101722477B1 (ko) |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드래그 사운드 발생 장치 | |
JP5755044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機構 | |
US10010061B2 (en) | Spinning reel | |
JP2012024037A5 (zh) | ||
CN105028358B (zh) | 双轴承渔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 | |
KR102442021B1 (ko) | 양 베어링 릴 | |
JP2013000085A5 (zh) | ||
CN103168756B (zh) | 双轴承卷绕器 | |
CN103120147A (zh) | 双轴承卷绕器的手柄组件和双轴承卷绕器 | |
EP1514472B1 (en) | Reel unit for a dual bearing reel | |
JP6026870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JP2014212739A5 (zh) | ||
US20040104291A1 (en) | Fishing reel component | |
CN104872089A (zh) | 纺车式渔线轮 | |
KR102491582B1 (ko) | 듀얼 베어링 릴 | |
JP4356837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US7104484B2 (en) | Drag mechanism for a dual bearing reel | |
JP2009159953A (ja) | 魚釣り用リール | |
JP2021122176A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JP2010124790A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