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2325B -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82325B CN104082325B CN201410277018.6A CN201410277018A CN104082325B CN 104082325 B CN104082325 B CN 104082325B CN 201410277018 A CN201410277018 A CN 201410277018A CN 104082325 B CN104082325 B CN 1040823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flumizone
- chlorine chlorfenapyr
- chlorfenapyr
- pesticidal combination
- chlor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包括常用助剂、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氯溴虫腈与氰氟虫腙的重量份数比为5:1-1:5,氯溴虫腈与氰氟虫腙重量总和在杀虫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2‑80%。本发明应用于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本发明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均优于单剂,且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降低了用药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害虫的综合治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杀虫组合物,是以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为有效成分,应用于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开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氯溴虫腈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线粒体内的电化学梯度从而阻断氧化磷酸化过程。对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和同翅目等农业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和综合毒杀作用,适用范围广,对作物安全。
氰氟虫腙是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该药主要是通过害虫取食进入其体内发生胃毒杀死害虫,触杀作用较小,无内吸作用。该药对于各龄期的靶标害虫、幼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昆虫取食后该药进入虫体,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阻断害虫神经元轴突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通过轴突膜,进而抑制神经冲动使虫体过度的放松、麻痹,几个小时后,害虫即停止取食,1-3天内死亡,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种鳞翅目害虫及某些鞘翅目的幼虫、成虫,还可以用于防治蚂蚁、白蚁、蝇类、蝉螂等害虫。与菊酯类或其他种类的化合物无交互抗性。对哺乳动物无神经毒性,对鸟类的急性毒性低,对蜜蜂低危险,由于在水中能迅速地水解和光解,对水生生物无实际危害。
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产品价格均较高,单一使用时用药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且长期单一使用必将造成害虫抗性程度不断增加。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抗性害虫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筛选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混配防治鳞翅目类害虫目前尚无报道与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且持效期长,可有效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有利于害虫综合治理的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包括常用助剂、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氯溴虫腈与氰氟虫腙的重量份数比为5:1-1:5,氯溴虫腈与氰氟虫腙重量总和在杀虫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2-80%。
优选地,氯溴虫腈与氰氟虫腙重量总和在杀虫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0-60%。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配制成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适合农业使用的应用剂型。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还含有配制农药制剂所需的常用助剂,常用助剂是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填料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均为已知物质,是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各种助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并无特别限定。
所述杀虫组合物的应用,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主要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所述的农作物是果树、蔬菜、水稻。
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
2、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各不相同,组合物的应用能延缓或克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使用寿命,有利于害虫的综合治理。
3、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对农作物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实施例中所述的含量均为重量百分比。
为进一步了解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混配对鳞翅目类害虫的联合毒力,本发明人对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混配进行了大量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生物测定实施例1: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对小菜蛾的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采用98%氯溴虫腈原药、96%氰氟虫腙原药。
将田间采集的小菜蛾幼虫放入已准备好的白菜苗中,幼虫化蛹后,将蛹收集到垫有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放入产卵笼让其羽化,然后将整盘的白菜苗放入产卵笼内让小菜蛾幼虫产卵,每盘白菜苗落卵量达500粒左右时,取出白菜苗盘,放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4~26℃;相对湿度70%~80%;光照:14(L):10(D)]中让卵孵化,饲养至3龄幼虫。
采用夹毒叶片法进行测定:用直径1cm的打孔器打取叶蝶,放入培养皿,保湿。用毛细管点滴器从低浓度开始,每叶蝶点滴1ul药液,待溶剂挥发后和另一片涂有淀粉糊的叶蝶对合制成夹毒叶蝶,制作完毕放于12孔组织培养板的孔内。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不少于12个夹毒叶蝶,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织培养板每个孔内接1头试虫,置于正常条件培养。接虫2~4h后,待试虫取食完含药叶蝶后,在培养板孔内加入清洁饲料继续饲养至调查,淘汰未食完一张完整叶蝶的试虫。每个剂量处理试虫数80头。处理后48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若对照死亡率<5%,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根据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 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0及其混剂共毒系数。
表1、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对小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表。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 LC50(mg/L) | ATI | TTI | CTC |
氯溴虫腈 | 13.61 | 100.00 | - | - |
氰氟虫腙 | 12.26 | 111.01 | - | -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5:1) | 10.77 | 126.37 | 101.84 | 124.09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3:1) | 11.02 | 123.50 | 102.75 | 120.19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1:1) | 10.52 | 129.37 | 105.51 | 122.62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1:3) | 9.65 | 141.04 | 108.26 | 130.28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1:5) | 9.23 | 147.45 | 109.18 | 135.06 |
生物测定实施例2: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对稻纵卷叶螟的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采用98%氯溴虫腈原药、96%氰氟虫腙原药。
稻纵卷叶螟是从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镇石圳村田间采集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虫源,带回室内饲养2代3龄幼虫作毒力测定虫源。
本实验采用NY/T1154.1-2006点滴法进行测定,将微量点滴器用丙酮清先,调节点滴器至备用状态,用毛笔选取整刘一致的试虫用CO2轻度麻醉后置于9cm培养皿中,接着用数量点滴器将药剂逐头点滴于试虫的前胸背板上,每头点滴药液1.0ul,以点滴1.0ul含有相同的溶剂水溶液处理为对照。将点滴后的试虫分别转移至(28±2)℃、相对湿度为75%的培养室中培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试虫20头,每个处理试虫为80头。处理后48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若对照死亡率<5%,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根据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0及其混剂共毒系数。
表2、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 LC50(mg/L) | ATI | TTI | CTC |
氯溴虫腈 | 17.25 | 100.00 | - | - |
氰氟虫腙 | 15.33 | 112.52 | - | -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5:1) | 16.59 | 103.98 | 102.09 | 101.85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3:1) | 16.02 | 107.68 | 103.13 | 104.41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1:1) | 15.21 | 113.41 | 106.26 | 106.73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1:3) | 13.29 | 129.80 | 109.39 | 118.65 |
氯溴虫腈:氰氟虫腙(1:5) | 12.58 | 137.12 | 110.44 | 124.16 |
从试验结果表1、表2可以看出,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在5:1-1:5(按重量比)的混配比例的范围内,对小菜蛾和稻纵卷叶螟表现为增效或相加作用。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值得进一步大田推广应用。
制备方法实施例1:3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3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可湿性粉剂。
制备方法实施例2:5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水分散粒剂。
将上述配方按比例干法粉碎、造粒、干燥、筛分制备制即得5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水分散粒剂。
制备实施例3:25%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悬浮剂。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进行预先粉碎,再加入砂磨机中研磨,经高剪切混合后调配制得25%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悬浮剂。
田间药效试验实施例1:防治田间甘蓝小菜蛾。
试验地点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老坑村,试验时间为2014年2月,于小菜蛾卵孵化盛期施药,采用喷雾法。试验药剂为3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可湿性粉剂(制备方法实施例1)、5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水分散粒剂(制备方法实施例2)、25%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悬浮剂(制备实施例3),采用10%氯溴虫腈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作为对照药剂,试验共设5个药剂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3天、7天各调查一次防治效果,记录残虫数,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组合防治甘蓝小菜蛾试验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3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可湿性粉剂、5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水分散粒剂、25%氯溴虫腈·氰氟虫腙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效果优于10%氯溴虫腈悬浮剂和22%氰氟虫腙悬浮剂,说明本发明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用药成本。
Claims (1)
1.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重量百分比为:
氯溴虫腈 5%,氰氟虫腙 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8%,
滑石粉3%,白炭黑4%,凹凸棒土补充至100%,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30%氯溴虫腈·氰氟虫腙可湿性粉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77018.6A CN104082325B (zh) | 2014-06-19 | 2014-06-19 |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77018.6A CN104082325B (zh) | 2014-06-19 | 2014-06-19 |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82325A CN104082325A (zh) | 2014-10-08 |
CN104082325B true CN104082325B (zh) | 2016-09-14 |
Family
ID=51630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77018.6A Active CN104082325B (zh) | 2014-06-19 | 2014-06-19 |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82325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09836B (zh) * | 2010-01-05 | 2016-04-13 |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含有氰氟虫腙与杀虫双或杀螟丹的杀虫组合物 |
-
2014
- 2014-06-19 CN CN201410277018.6A patent/CN10408232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82325A (zh) | 2014-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22145A (zh) |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二嗪磷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3081935A (zh) | 一种丁虫腈和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农药组合物 | |
CN110199995A (zh) | 一种含有溴虫氟苯双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1755809A (zh) | 一种含茚虫威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2805106B (zh) | 一种含有苏云金杆菌和氰氟虫腙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4381261A (zh) | 氯溴虫腈和啶虫丙醚杀虫组合物 | |
CN102027967B (zh) | 一种含有吡丙醚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738046B (zh) | 含有吡啶喹唑啉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2972421B (zh) | 一种含有甲维盐和杀铃脲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2217623B (zh) | 一种含有灭幼脲与氟虫双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4082325B (zh) |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4094957A (zh) |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茚虫威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3636610A (zh) | 甲氧虫酰肼和溴氰虫酰胺杀虫组合物 | |
CN104430436B (zh) | 丁醚脲和啶虫丙醚杀虫组合物 | |
CN104186527A (zh) | 一种含有四氯虫酰胺和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2246800A (zh) | 一种含有茚虫威和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2440260A (zh) | 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氯氟氰菊酯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4094938A (zh) | 一种含有氯溴虫腈和唑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3053599A (zh) | 一种氰氟虫腙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6472539A (zh) | 一种含有氟酰脲和虫螨腈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4186529A (zh) | 一种含有氯噻啉和螺虫乙酯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3004857B (zh) | 一种含有联苯菊酯和溴虫腈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3719139A (zh) | 一种含有呋虫胺与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5010371B (zh) | 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719302A (zh) | 一种含有四氯虫酰胺和啶虫丙醚的杀虫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924 Address after: 221300 20 meters west of Sitian Park, Xinglou Town, P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Tao Gou 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6000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Zhongkai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No. 24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Zhongxu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