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4276A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Google Patents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64276A CN104064276A CN201310088510.4A CN201310088510A CN104064276A CN 104064276 A CN104064276 A CN 104064276A CN 201310088510 A CN201310088510 A CN 201310088510A CN 104064276 A CN104064276 A CN 1040642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ath
- twisted wire
- sub
- pitch
- twis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抗拉伸型通信线缆,包括:钢导体、铜轴导体、八根铜导线和外护套体;八根铜导线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外护套体包括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此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第一子护套包覆于所述钢导体外表面,第二子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外表面,第三子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外表面;若干根金属导线一端缠绕于所述钢导体表面,另一端电连接到所述金属编织层。本发明抗拉伸型通信线缆避免了信号相互干扰而影响使用性能的能力,保证通信电缆产品传输特性的同时,大大增加了电缆因信号干扰、拉伸而影响使用性能的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电缆,尤其涉及一种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背景技术
普通的单一型通信电缆的结构:对绞结构的电缆其主要结构为铜导体外挤包一层绝缘,单线对绞后成缆,外面采用聚烯烃外护套的结构,同轴电缆主要结构为内导体外挤包或绕包一层绝缘,然后采用铝箔或编织作为外导体后聚烯烃作为外护套的结构,由于通信电缆的上述结构局限,在室外装修集散系统、自动化检测系统中,造成拉伸较大、质量不稳定、布线繁琐,不可靠而影响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拉伸型通信线缆,此抗拉伸型通信线缆具有不易开裂、遇水不分解、抗拉伸、耐腐蚀等特点,大大增加了电缆因使用环境特殊;避免了信号相互干扰而影响使用性能,保证通信电缆产品传输特性的同时,大大增加了电缆因信号干扰、拉伸而影响使用性能的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拉伸型通信线缆,包括:钢导体、铜轴导体、八根包覆有聚乙烯层的铜导线和外护套体;所述铜轴导体外表面包覆有塑料绝缘层,此塑料绝缘层外表面包覆有金属编织层,第一内护套层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外表面;
所述八根铜导线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所述四对绞线对中第一绞线对、第二绞线对、第三绞线对和第四绞线对逆时针依次排列并绞合形成导电缆芯,第一绞线对和第三绞线对与第二绞线对和第四绞线对相间排列,所述四对绞线对各自外表面均包覆有铝箔屏蔽层,一聚酯带绕包于所述铝箔屏蔽层外表面,第二内护套层包覆于所述聚酯带外表面;
所述外护套体包括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此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此“人”字型连接部的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和第三连筋部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第一子护套包覆于所述钢导体外表面,第二子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外表面,第三子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外表面;
若干根金属导线相间排列,此金属导线一端缠绕于所述钢导体表面,金属导线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护套、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第二子护套和第一内护套层并电连接到所述金属编织层;
所述第一绞线对和第三绞线对的节距大于第二绞线对和第四绞线对的节距,所述第一绞线对的节距大于第三绞线对的节距,所述第二绞线对的节距大于第四绞线对的节距;
相邻节距设计公式为:0.002<∣ —∣≤0.013,
相隔节距设计公式为:0.001<∣—∣≤0.011;
h1为第一绞线对的节距,h2为第二绞线对或者第四绞线对的节距,h3为第三绞线对的节距。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绞线对的节距为15~15.5mm,所述第二绞线对的节距为13.5~13.9mm,所述第三绞线对的节距为14.2~14.6mm,所述第四绞线对的节距为12.7~13.1mm。
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绞线对的节距为15.2mm,所述第二绞线对的节距为13.7mm,所述第三绞线对的节距为14.4mm,所述第四绞线对的节距为12.9mm。
3、上述方案中,所述四对绞线对绞合而成导电缆芯,此导电缆芯绞合节距为第四绞线对12.9mm的10倍。
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和第一连筋部相邻夹角为120°。
5、上述方案中,所述钢导体和铜导线均经过退火工艺处理。
6、上述方案中,所述铝箔屏蔽层有聚酯薄膜层和位于其内侧面的铝箔层组成,所述聚酯薄膜层厚度为0.020±0.002mm,所述铝箔层厚度为0.014±0.002 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具有抗拉伸、抗干扰功能的混合型通信电缆,既有效的解决了电缆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复杂,例如在机房的供配电系统及建筑物中的配电系统中电缆的布线带来许多的不便,电缆运行时在周围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场,从而干扰其他系统,严重时会造成设备运行故障等其它问题;避免了拉伤线缆,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既确保满足电缆的自承能力,同时也解决了电缆在运行过程中相互干扰的问题,确保了传输特性的长期稳定,又具有应急维修方便、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能经受环境温度变化时材料热涨冷缩的考验,因此可以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不易被腐蚀,使用寿命长。
2、本发明具有抗拉伸、抗干扰功能的混合型通信电缆,突破了传统的绞对线后成缆的圆形结构,有效地提高通信用电缆串音(NEXT、FEXT)指标1%的余量,甚至还提高了损耗(INSERTION LOSS)的1dB余量,增加特性阻抗(IMPEDANCE)的1.5%稳定性,同时在确保电缆稳定的传输性能的同时,增加了铜缆的传输电的性能。
3、本发明具有抗拉伸、抗干扰功能的混合型通信电缆,采用特定的绞对线节距搭配以及特定的导电缆芯成芯节距与绞对线组合,降低了传输电信号在其回路上产生电磁感应影响,大大减小通信线缆的串音,其中电容感应产生的电场有正负极,相邻两感应电场叠加后可以互相抵消,减少相互间的电容偶合,同时兼顾了其它电气参数,也避免了电信号延时差增加。
4、本发明抗拉伸型通信线缆,其包括若干根相间排列的金属导线,此金属导线一端缠绕于所述钢导体表面,金属导线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护套、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第二子护套和第一内护套层并电连接到所述金属编织层,避免了信号的功率损耗和信号反射回发送源,提高了信号功率和性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抗拉伸型通信线缆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2为本发明抗拉伸型通信线缆结构示意图二。
以上附图中:1、钢导体;2、铜轴导体;3、铜导线;31、聚乙烯层;4、外护套体;41、第一子护套;42、第二子护套;43、第三子护套;5、塑料绝缘层;6、金属编织层;7、第一内护套层;8、导电缆芯;81、第一绞线对;82、第二绞线对;83、第三绞线对;84、第四绞线对;9、铝箔屏蔽层;10、聚酯带;11、第二内护套层;12、“人”字型连接部;121、第一连筋部;122、第二连筋部;123、第三连筋部;13、金属导线;14、铜丝编织屏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抗拉伸型通信线缆,包括:钢导体1、铜轴导体2、八根包覆有聚乙烯层31的铜导线3和外护套体4;所述铜轴导体2外表面包覆有塑料绝缘层5,此塑料绝缘层5外表面包覆有金属编织层6,第一内护套层7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6外表面;
所述八根铜导线3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所述四对绞线对中第一绞线对81、第二绞线对82、第三绞线对83和第四绞线对84逆时针依次排列并绞合形成导电缆芯8,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相间排列,所述四对绞线对各自外表面均包覆有铝箔屏蔽层9,一聚酯带10绕包于所述铝箔屏蔽层9外表面,第二内护套层11包覆于所述聚酯带10外表面;
所述外护套体4包括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此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12,此“人”字型连接部12的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和第三连筋部12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第一子护套41包覆于所述钢导体1外表面,第二子护套42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7外表面,第三子护套43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11外表面;
若干根金属导线13相间排列,此金属导线13一端缠绕于所述钢导体1表面,金属导线13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一内护套层7并电连接到所述金属编织层6;
所述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大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大于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大于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
相邻节距设计公式为:0.002<∣—∣≤0.013,
相隔节距设计公式为:0.001<∣—∣≤0.011;
h1为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h2为第二绞线对82或者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h3为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
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为15.2mm,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为13.7mm,所述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为14.4mm,所述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为12.9mm。
上述四对绞线对绞合而成导电缆芯8,此导电缆芯8绞合节距为第四绞线对84的10倍。
上述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和第一连筋部相邻夹角为120°。
实施例2:一种抗拉伸型通信线缆,包括:钢导体1、铜轴导体2、八根包覆有聚乙烯层31的铜导线3和外护套体4;所述铜轴导体2外表面包覆有塑料绝缘层5,此塑料绝缘层5外表面包覆有金属编织层6,第一内护套层7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6外表面;
所述八根铜导线3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所述四对绞线对中第一绞线对81、第二绞线对82、第三绞线对83和第四绞线对84逆时针依次排列并绞合形成导电缆芯8,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相间排列,所述四对绞线对各自外表面均包覆有铝箔屏蔽层9,一聚酯带10绕包于所述铝箔屏蔽层9外表面,第二内护套层11包覆于所述聚酯带10外表面;
所述外护套体4包括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此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12,此“人”字型连接部12的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和第三连筋部12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第一子护套41包覆于所述钢导体1外表面,第二子护套42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7外表面,第三子护套43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11外表面;
所述第三子护套43与第一内护套层11之间设有铜丝编织屏蔽层14,既可以不增加外径,又可以保证需要的牵引力,从而保证了第三子护套43与第一内护套层11之间的粘连性,起到了增强作用,具有很大的抗张强度,也可以消除或减小电缆在移动或扭转状态时的应力,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其次,进一步增强了抗干扰性能。
若干根金属导线13相间排列,此金属导线13一端缠绕于所述钢导体1表面,金属导线13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一内护套层7并电连接到所述金属编织层6;
所述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大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大于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大于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
相邻节距设计公式为:0.002<∣—∣≤0.013,
相隔节距设计公式为:0.001<∣—∣≤0.011;
h1为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h2为第二绞线对82或者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h3为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
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为15.5mm,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为13.8mm,所述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为14.6mm,所述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为13 mm。
上述四对绞线对绞合而成导电缆芯8,此导电缆芯8绞合节距为第四绞线对84节距的10倍。
上述铝箔屏蔽层9有聚酯薄膜层和位于其内侧面的铝箔层组成,所述聚酯薄膜层厚度为0.020±0.002mm,所述铝箔层厚度为0.014±0.002 mm;上述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和第一连筋部相邻夹角为120°;上述钢导体1和铜导线3均经过退火工艺处理。
上述内容进一步阐述如下。
铝箔材料的设计
依据通信电缆标准及要求,屏蔽有一层单面复合铝箔和一根排流线组成,单面复合铝箔要求详见下表:
单面复合铝箔的技术要求
编织铜丝材料的设计
依据通信电缆标准及要求,铠装层的编织材料可以为单一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允许单向单股断线长度不大于150mm,断线端头应修剪整齐
成品电缆的主要性能指标
导体直流电阻(20℃):≤9 6Ω/km;
对绞电缆的特性阻抗(20℃):100±15Ω;
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20℃):75±15Ω;
电缆的绝缘电阻:≥10000 MΩ·km。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抗拉伸型通信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导体(1)、铜轴导体(2)、八根包覆有聚乙烯层(31)的铜导线(3)和外护套体(4);所述铜轴导体(2)外表面包覆有塑料绝缘层(5),此塑料绝缘层(5)外表面包覆有金属编织层(6),第一内护套层(7)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6)外表面;
所述八根铜导线(3)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所述四对绞线对中第一绞线对(81)、第二绞线对(82)、第三绞线对(83)和第四绞线对(84)逆时针依次排列并绞合形成导电缆芯(8),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相间排列,所述四对绞线对各自外表面均包覆有铝箔屏蔽层(9),一聚酯带(10)绕包于所述铝箔屏蔽层(9)外表面,第二内护套层(11)包覆于所述聚酯带(10)外表面;
所述外护套体(4)包括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此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12),此“人”字型连接部(12)的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和第三连筋部(12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第一子护套(41)包覆于所述钢导体(1)外表面,第二子护套(42)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7)外表面,第三子护套(43)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11)外表面;
若干根金属导线(13)相间排列,此金属导线(13)一端缠绕于所述钢导体(1)表面,金属导线(13)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一内护套层(7)并电连接到所述金属编织层(6);
所述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大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大于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大于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
相邻节距设计公式为:0.002<∣ —∣≤0.013,
相隔节距设计公式为:0.001<∣—∣≤0.011;
h1为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h2为第二绞线对(82)或者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h3为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为15~15.5mm,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为13.5~13.9mm,所述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为14.2~14.6mm,所述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为12.7~13.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为15.2mm,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为13.7mm,所述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为14.4mm,所述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为12.9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对绞线对绞合而成导电缆芯(8),此导电缆芯(8)绞合节距为第四绞线对(84)的10倍。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箔屏蔽层(9)有聚酯薄膜层和位于其内侧面的铝箔层组成,所述聚酯薄膜层厚度为0.020±0.002mm,所述铝箔层厚度为0.014±0.002 mm。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和第一连筋部相邻夹角为120°。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导体(1)和铜导线(3)均经过退火工艺处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88510.4A CN104064276B (zh) | 2013-03-19 | 2013-03-19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88510.4A CN104064276B (zh) | 2013-03-19 | 2013-03-19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4276A true CN104064276A (zh) | 2014-09-24 |
CN104064276B CN104064276B (zh) | 2017-06-06 |
Family
ID=51551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88510.4A Active CN104064276B (zh) | 2013-03-19 | 2013-03-19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64276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45241A (ja) * | 2001-07-26 | 2003-02-14 | Yazaki Corp | シールドフラット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362888A (ja) * | 2003-06-03 | 2004-12-24 | Nippon Seisen Kk | 配線ケーブル |
JP2005150059A (ja) * | 2003-11-20 | 2005-06-09 | Nishi Nippon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 光ファイバ・メタル複合ドロップケ−ブル |
CN2845118Y (zh) * | 2005-11-20 | 2006-12-06 |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 音频、视频、数据信号传输终端接入网布线综合电缆 |
CN102364585A (zh) * | 2011-10-25 | 2012-02-29 |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 高速以太网交换机用低压远程供电电缆 |
CN202307263U (zh) * | 2011-10-20 | 2012-07-04 | 杭州东兴电讯材料有限公司 | 阻燃防水铝箔 |
CN203150299U (zh) * | 2013-03-19 | 2013-08-21 |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
2013
- 2013-03-19 CN CN201310088510.4A patent/CN1040642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45241A (ja) * | 2001-07-26 | 2003-02-14 | Yazaki Corp | シールドフラット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362888A (ja) * | 2003-06-03 | 2004-12-24 | Nippon Seisen Kk | 配線ケーブル |
JP2005150059A (ja) * | 2003-11-20 | 2005-06-09 | Nishi Nippon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 光ファイバ・メタル複合ドロップケ−ブル |
CN2845118Y (zh) * | 2005-11-20 | 2006-12-06 |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 音频、视频、数据信号传输终端接入网布线综合电缆 |
CN202307263U (zh) * | 2011-10-20 | 2012-07-04 | 杭州东兴电讯材料有限公司 | 阻燃防水铝箔 |
CN102364585A (zh) * | 2011-10-25 | 2012-02-29 |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 高速以太网交换机用低压远程供电电缆 |
CN203150299U (zh) * | 2013-03-19 | 2013-08-21 |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淮平: "高带宽的综合布线系统用数字电缆", 《中国通信学会201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4276B (zh) | 2017-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58586B (zh) | 星型结构的光电复合数据电缆 | |
CN203839123U (zh) | 用于局域网的无应变数据传输缆 | |
CN103236317B (zh) | 具有抗干扰性能的低损耗复合型数据电缆 | |
CN203325503U (zh) | 低损耗型抗干扰通信线缆 | |
CN103236316B (zh) | 抗拉伸低损耗复合型数据电缆 | |
CN203325566U (zh) | 抗拉伸低损耗复合型数据电缆 | |
CN105938735A (zh) | 一种室外超五类非屏蔽自承式对称数据通信电缆 | |
CN203397761U (zh) | 具有低延时性能的防水通信线缆 | |
CN203150300U (zh) | 具有抗拉伸、抗干扰功能的混合型通信电缆 | |
CN103236314B (zh) | 具有防水性能的低延时复合通信线缆 | |
CN103165244B (zh) | 具有防水、抗干扰功能的通信电缆 | |
CN203325565U (zh) | 用于室外综合布线系统的自承式通信数据缆 | |
CN104064276A (zh)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
CN203444854U (zh) | 抗电磁干扰的通信复合线缆 | |
CN103137265B (zh) | 具有抗拉伸、抗干扰功能的混合型通信电缆 | |
CN203150301U (zh) | 具有防水、抗干扰功能的通信电缆 | |
CN203242415U (zh) | 具有防水性能的低延时复合型数据电缆 | |
CN103295673A (zh) | 光电复合数据电缆 | |
CN203444779U (zh) | 光电复合数据电缆 | |
CN203242423U (zh) | 具有抗干扰性能的低损耗复合型数据电缆 | |
CN202887834U (zh) | 柔软、阻燃、环保型舰船控制电缆 | |
CN205092069U (zh) | 一种同轴光电复合低压电缆 | |
CN203325538U (zh) | 具有防鸟啄功能的架空电缆 | |
CN203150299U (zh) | 抗拉伸型通信线缆 | |
WO2024178964A1 (zh) | 线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