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024597A - 阀装置和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装置和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4597A
CN104024597A CN201380004678.0A CN201380004678A CN104024597A CN 104024597 A CN104024597 A CN 104024597A CN 201380004678 A CN201380004678 A CN 201380004678A CN 104024597 A CN104024597 A CN 104024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assage
main
draught excluder
opening portion
secondar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46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4597B (zh
Inventor
姜信东
中尾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g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g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g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agl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24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45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5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30Arrangements for supply of additional a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容易有效防止后燃且容易冷却引导阀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及用于该二次空气导入装置的阀装置。根据由隔膜(20)驱动的驱动杆(30)的轴向位置,封闭阀主体(40)可移动至壳体(4)内部的联通通道(10)处于完全打开的位置(全开位置)、联通通道(10)处于完全封闭的位置(全闭位置)、联通通道(10)中的主开口部(10a)堵塞但副开口部(10b)未堵塞的位置(少量流通位置)。

Description

阀装置和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汽油发动机的废气净化对策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和用于所述二次空气导入装置的阀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汽油发动机的废气净化,已知有向废气中供给二次空气,使包含在废气中的未燃烧成分再次燃烧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用于这种二次空气导入装置的阀装置设置为利用排气系统中的废气流的脉动而将引导阀打开,供给二次空气。
在现有技术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中,如高速高负荷运转时的情况等一样,在由于二次空气的供给可能导致排气系统部分发生过热的情况下,不管废气流是否脉动,都不会供给二次空气。然而,这样完全不供给二次空气时,不会通过二次空气的流动进行冷却作用,引导阀等由于废气热的传导或辐射而过热从而缺少耐久性,而且排放也变差。
因此,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为了防止引导阀过热,提议了设置向引导阀方向不断地流入少量空气的小孔。
然而,在这种现有技术的装置中,即管是少量,但由于空气不断流动,引导阀的冷却状况良好,但在所谓的后燃容易发生的状况下,难以有效防止后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7-170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有效防止后燃,且引导阀的冷却也容易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和用于所述二次空气导入装置的阀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阀装置具有:
壳体,包括导入主要流体的入口端口、排出所述主要流体的出口端口以及联通所述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的联通通道;
引导阀部,在所述壳体内部设置在所述联通通道的出口端口侧;
封闭阀部,在所述壳体内部设置在所述联通通道的入口端口侧,其中,
所述封闭阀部包括:
驱动杆,一端连接至隔膜,根据由隔膜分隔开的压力室的压力在轴向上自由移动;和
封闭阀主体,固定于所述杆并与所述杆一起轴向移动,
根据所述驱动杆的轴向位置,所述封闭阀主体可移动至所述联通通道处于完全打开的位置(全开位置)、所述联通通道处于完全封闭的位置(全闭位置)、所述联通通道中的主通道堵塞但副通道未堵塞的位置(少量流通位置)。
本发明的阀装置可以适合用于废气净化对策用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即,从出口端口将较多量的二次空气(主要流体的一个例子)送入废气系统,并在希望促进废气净化时,使驱动杆轴向移动,从而使封闭阀主体处于全开位置。
此外,在排气系统中发生后燃的可能性高的情况等,使驱动杆轴向移动,从而使封闭阀主体处于全闭位置。由此,完全截断向排气系统供给空气,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发生后燃的可能性。并且,还可以防止从排气系统到阀装置的逆流。
进而,在排气系统中存在发生后燃的可能性,但该可能性较低时,或者引导阀部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使驱动杆轴向移动,从而使封闭阀主体处于少量流通位置。由此,可以使少量空气流向引导阀部,从而容易防止引导阀部过热。
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在从所述入口端口至所述引导阀部的所述联通通道的途中,可以设置构成所述主通道的主开口部以及构成与该主开口部相比开口面积小的所述副通道的副开口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阀座,在所述驱动杆沿轴向最大限度地移动至所述入口端口侧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封闭阀主体,从而使所述联通通道完全封闭;和第二阀座,在所述驱动杆沿轴向最大限度地移动至所述压力室侧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封闭阀主体,从而堵塞所述主开口部的主通道。
优选的是,在所述封闭阀主体抵接所述第二阀座的位置处,允许流体通过所述副开口部的副通道从所述入口端口流向所述引导部。还可以在所述主开口部的外侧形成所述第二阀座。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阀装置的简要剖视图,表示封闭阀的全开位置。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的阀装置中的封闭阀主体的全闭全开位置。
图1C示出了图1A所示的阀装置中的封闭阀主体的少量流通位置。本发明中一个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简要剖视图,表示封闭阀主体的全闭位置。
图2是使用了图1A所示的阀装置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符号说明
2…阀装置
4…壳体
4a…壳体主体
4b…入口端口罩
4c…出口端口罩
4d…压力室罩
4f…隔壁
6…入口端口
8…出口端口
10…联通通道
10a…主开口部
10b…副开口部
12…引导阀部
14…压力室
14a…第一压力室
14b…第二压力室
16…封闭阀部
20…隔膜
30…驱动杆
34…弹簧
40…封闭阀主体
52…第一阀座
54…第二阀座
60…发动机
62…吸气系统配管
64…排气系统配管
70…二次空气供给配管
100…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图1A~图1C所示的阀装置2用于净化图2所示的汽油发动机60的排气系统配管64中的废气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100。装载于车辆等的发动机60的吸气端口61连接有吸气系统配管62,排气端口63连接有排气系统配管64。
阀装置2具有入口端口6和出口端口8,出口端口8通过二次空气供给配管70与排气系统配管64连接。由图示省略的空气净化器等净化过的外部空气从入口端口6导入至阀装置2的内部,通过阀装置2的阀操作,根据排气系统配管64内的排气脉动,通过出口端口8并选择性地将二次空气供给至排气系统配管64内。
如图1A~图1C所示,阀装置2具有在内部构成从入口端口6到出口端口8的联通通道10的壳体4。壳体4具有在内部形成联通通道10的壳体主体4a、安装于该壳体主体4a并构成入口端口6的入口端口罩4b、构成出口端口8的出口端口罩4c、构成区别于联通通道10的压力室14的压力室罩4d。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入口端口6的轴芯与出口端口8的轴芯大体正交的方式设置联通通道10。在构成出口端口8的出口端口罩4c安装于壳体主体4a的连接部附近设置有引导阀部12,在引导阀部12和入口端口6之间的联通通道10设置有封闭阀部16。
引导阀部12根据图2所示的排气系统配管64中的废气流的脉动而打开,并使从入口端口6引入的二次空气通过出口端口8及二次空气供给配管70供给至排气系统配管64。稍后描述封闭阀部16。
在壳体主体4a的内部,在从入口端口6到出口端口8的联通通道10的途中,形成有用于形成主开口部10a及副开口部10b的隔壁4f。形成于隔壁4f的副开口部10b的开口面积是主开口部10a的开口面积的1/34~1/28,与主开口部10a相比足够小。
主开口部10a的中心,以与驱动杆30的轴芯大体一致且与入口端口6的轴芯大体一致的方式,在包含主开口部10a的联通通道10的内部通过轴承32轴向移动自由地安装有驱动杆30。轴承32在壳体主体4a内部固定于一体设置的分隔壁4e。分隔壁4e形成为使压力室14与联通通道10分隔开。
圆盘状隔膜20的中央部与夹持隔膜20的一对圆盘状保持器18的中央部同时固定于驱动杆30在轴向上的第一端部30a。隔膜20的外缘固定于压力室罩4d安装于壳体主体4a的上端的联接部,隔膜20将压力室14分离为第一压力室14a和第二压力室14b。
以覆盖第一压力室14a的方式具有的压力室罩4d与连接管16连接。连接管16的前端形成有限制孔18。连接管的限制孔18通过图示省略的配管而与图2所示的吸气系统配管62连通,吸气系统配管62的内部压力导入至第一压力室14a,根据与第二压力室14b之间的压力差,使隔膜20变形为如图1A~图1B所示,并使驱动杆30轴向移动。
另外,限制孔18还可以不连接至图2所示的吸气系统配管62,而是连接至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等。而且,第二压力室14b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密闭的空间,但还可以连通至大气压。
如图1A~图1C所示,作为驱动杆30的下端的第二端部30b处固定有构成封闭阀部16的圆盘状的封闭阀主体40的中央部。封闭阀主体40由一对保持器41固定于驱动杆30的第二端部30b,上侧的保持器41抵接线圈状弹簧34的下端。弹簧34的上端抵接壳体主体4a的分隔壁4e的下面,通过该弹簧34的弹簧力,可相对于壳体主体4a将阀主体40与驱动杆30一起相对地向轴向下方按压。
在阀主体40的外周侧下面形成有环状第一凸部42。如图1B所示,相比第二压力室14b的压力,第一压力室14a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变大,在使驱动杆30移动至轴向的最下端位置的状态下,阀主体40的环状第一凸部42压接于在入口端口罩4b的内面形成的第一阀座52,并完全截断入口端口6与联通通道10之间的连通。
阀主体40的外周侧上面形成有环状第二凸部44。如图1C所示,相比第二压力室14b的压力,第一压力室14a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变小,在使驱动杆30移动至轴向的最上端位置的状态下,阀主体40的环状第二凸部44压接至在构成前述的主开口部10a的隔壁4f的下面形成的第二阀座54,并堵塞主开口部10a的主通道。但是,在该状态下,形成于隔壁4f的副开口部10b由于形成在主开口部10a的外侧(并在阀主体40的外侧)而没有被阀主体40堵塞,确保通过该副开口部10b从入口端口6向引导阀12的联通通道10的连通。
如图1A所示,在第一压力室14a与第二压力室14b之间的压力达到平衡的状态下,与隔膜20连接的驱动杆30的阀主体40位于第一阀座52和第二阀座54的中间位置。为此,阀主体40打开主开口部10a及副开口部10b,同时还打开入口端口6,从入口端口6引入的空气根据引导阀部12的开闭,可以从出口端口8向图2所示的排气系统配管64的内部以最大限度的流量供给二次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阀装置2的各部材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由金属、橡胶、合成树脂等构成。但优选地,隔膜20由金属薄板、合成树脂或橡胶等柔性部材构成,阀主体40由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罩4b、4c、4d由金属等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2可以适用于图2所示的废气净化对策用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100。即,从出口端口8较多量地将二次空气送入排气系统配管70,在期望促进废气净化时,向第一压力室14a导入中压,如图1A所示,使第一压力室14a和第二压力室14b中的压力平衡,使封闭阀主体40处于全开位置。
此外,在图2所示的排气系统配管64中发生后燃的可能性高的情况等,向第一压力室14a导入高于前述中压的压力。其结果。如图1B所示,自第一压力室14a向第二压力室14b下压隔膜20,使驱动杆30轴向移动,从而使封闭阀主体40处于全闭位置。由此,完全堵塞入口端口6,通过出口端口8向排气系统配管64供给的空气被完全截断,可以极大地降低后燃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防止从排气系统配管64向阀装置2的逆流。
进而,在排气系统配管64的内部中存在发生后燃的可能性,但该可能性较低时,或者引导阀部12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向第一压力室14a导入低于前述中压的压力。其结果,如图1C所示,从第二压力室14b向第一压力室14a上压隔膜20,并使驱动杆30轴向移动,只打开副开口部10b,从而使封闭阀主体40处于少量流通位置。由此,少量的空气可以从入口端口6通过副开口部10b流向引导阀部12,从而容易防止引导阀部12过热。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本发明的阀装置2不限于如图2所示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100,还可以适用于其他装置。
产业上的应用领域
本发明用作例如用于汽油发动机的废气净化对策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和用于所述二次空气导入装置的阀装置等。

Claims (4)

1.一种阀装置,具有:壳体,具备导入主要流体的入口端口、排出所述主要流体的出口端口、联通所述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的联通通道;引导阀部,在所述壳体内部设置在所述联通通道的出口端口侧;封闭阀部,在所述壳体内部设置在所述联通通道的入口端口侧,其中,
所述封闭阀部具有:
驱动杆,一端连接至隔膜,根据由隔膜分隔开的压力室的压力在轴向上自由移动;和
封闭阀主体,固定于所述杆并与所述杆一起轴向移动,
根据所述驱动杆的轴向位置,所述封闭阀主体可移动至所述联通通道处于完全打开的位置、所述联通通道处于完全封闭的位置、所述联通通道中的主通道堵塞但副通道未堵塞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在从所述入口端口至所述引导阀部的所述联通通道的途中,设置有构成所述主通道的主开口部、构成与所述主开口部相比开口面积小的所述副通道的副开口部,
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
第一阀座,在所述驱动杆沿轴向最大限度地移动至所述入口端口侧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封闭阀主体,从而使所述联通通道完全封闭,
第二阀座,在所述驱动杆沿轴向最大限度地移动至所述压力室侧的位置处抵接所述封闭阀主体,从而使所述主开口部的主通道堵塞,
在所述封闭阀主体抵接所述第二阀座的位置处,允许流体通过所述副开口部的副通道从所述入口端口流向所述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主开口部的外侧形成有所述第二阀座。
4.一种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中,所述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
CN201380004678.0A 2012-05-31 2013-03-27 阀装置和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Active CN1040245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5182 2012-05-31
JP2012125182 2012-05-31
PCT/JP2013/059055 WO2013179750A1 (ja) 2012-05-31 2013-03-27 弁装置および二次空気導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4597A true CN104024597A (zh) 2014-09-03
CN104024597B CN104024597B (zh) 2017-05-17

Family

ID=49672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4678.0A Active CN104024597B (zh) 2012-05-31 2013-03-27 阀装置和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31101B2 (zh)
CN (1) CN104024597B (zh)
WO (1) WO201317975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1213U (zh) * 1980-01-28 1981-08-28
JPS56159610U (zh) * 1980-04-28 1981-11-28
JPS5717050Y2 (zh) * 1976-07-24 1982-04-09
JPS58104316A (ja) * 1981-12-16 1983-06-2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2次空気制御装置
WO2004061280A1 (ja) * 2002-12-26 2004-07-22 Mikuni Corporation ダイヤフラム式エアバルブおよび内燃機関の2次エア制御装置
CN101487410A (zh) * 2009-02-13 2009-07-22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机动车二次补气阀
CN101871378A (zh) * 2009-04-25 2010-10-27 吴裕农 一种摩托车二次空气补气装置
CN103321725A (zh) * 2012-03-23 2013-09-25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二次补气阀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050Y2 (zh) * 1976-07-24 1982-04-09
JPS56111213U (zh) * 1980-01-28 1981-08-28
JPS56159610U (zh) * 1980-04-28 1981-11-28
JPS58104316A (ja) * 1981-12-16 1983-06-2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2次空気制御装置
WO2004061280A1 (ja) * 2002-12-26 2004-07-22 Mikuni Corporation ダイヤフラム式エアバルブおよび内燃機関の2次エア制御装置
CN101487410A (zh) * 2009-02-13 2009-07-22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机动车二次补气阀
CN101871378A (zh) * 2009-04-25 2010-10-27 吴裕农 一种摩托车二次空气补气装置
CN103321725A (zh) * 2012-03-23 2013-09-25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二次补气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31101B2 (ja) 2016-11-24
WO2013179750A1 (ja) 2013-12-05
CN104024597B (zh) 2017-05-17
JPWO2013179750A1 (ja) 201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9518A (zh) 过滤单元
BR112014009454A2 (pt) intensificador de volume com declivagem de carga de assento
CN110762248B (zh) 一种流体控制阀
CN208417549U (zh) 一种气动放空阀
CN104024597A (zh) 阀装置和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CN215110699U (zh) 燃气调节阀与燃烧装置
CN104204437A (zh) 阀装置和二次空气导入装置
CN102720863B (zh) 一种双气源燃气阀门
CN204261420U (zh) 一种防爆型气控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
CN109906947B (zh) 一种ivc实验动物箱的主机、ivc实验动物箱及方法
JP2022543883A (ja) 通気バルブ
CN210178995U (zh) 双向出水的并联电磁阀
CN203477396U (zh) 气动磁阀
CN214456994U (zh) 一种消毒用机头和消毒装置
CN206637046U (zh) 可过滤式单座调节阀
CN103920394B (zh) 一种玻璃炉窑烟气脱硝催化剂保护装置
CN213685397U (zh) 截止阀结构、燃气比例阀及燃气热水设备
CN106308502A (zh) 咖啡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57617A (zh) 一种先导式电磁开关阀
CN213629184U (zh) 一种可加热的刚性密封阀
CN219517477U (zh) 一种截止阀及呼吸机
CN207406876U (zh) 一种三联阀
CN204024888U (zh) 一种自调节流量的滤清器
CN218152371U (zh) 电磁阀
CN208359232U (zh) 一种橡胶密封圈生产用硫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