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023359B - 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3359B
CN104023359B CN201410074469.XA CN201410074469A CN104023359B CN 104023359 B CN104023359 B CN 104023359B CN 201410074469 A CN201410074469 A CN 201410074469A CN 104023359 B CN104023359 B CN 1040233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communication device
device pair
network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44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3359A (zh
Inventor
魏宏宇
王志宇
周敬淳
林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023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3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33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33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用于一网络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分别由至少一通信装置对传送的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及对配置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网络端中的至少一可用资源执行该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将至少一第二资源分配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进而改善通信装置对的输出率。

Description

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一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通信系统(特别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两通信装置是通过一基地台与对方进行通信,亦即,基地台可作为通信装置之间的中继实体。这样的通信方式在覆盖面积、资源使用及传输延迟上是没有效率的,特别是在每一通信装置彼此靠近且能够互相进行通信的情况下。
因此,业界提出装置对装置(Device-to-Device,D2D)通信,以借此改善基地台的覆盖面积、资源使用及/或传输延迟。举例来说,在基地台协助初始化(如连结的建立及/或对等点发现(peer discovery))以后,装置对装置通信即可开始进行。接着,根据装置对装置通信,两相邻通信装置之间即可直接与对方进行通信(如传送/接收封包),而不需要通过基地台转传封包。
然而,由于装置对装置通信的特性与传统通信系统并不相同,因此用于传统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方式无法应用于装置对装置通信。因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资源分配方式。
除此之外,装置对装置通信的随意(ad-hoc)特性造成一种资源分配上的新问题:据实回报(truth-telling)问题。详细来说,在装置对装置通信中,通信装置应诚实回报信息,使网络端能够有效率且正确地分配资源。然而,由于装置对装置通信仅发生在一通信装置对(或装置对装置通信的装置)之间,网络端难以验证其回报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资源分配上,当伪造信息会对一对装置带来好处时,该对装置可能试图回报伪造信息至网络端。上述情况可能发生在该对装置或该对装置的用户为理性(如自私)的情况。因此,装置对回报伪造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资源交换的方法及相关通信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一种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用于一网络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分别由至少一通信装置对传送的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及对配置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网络端中的至少一可用资源执行该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将至少一第二资源分配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30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资源交换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资源交换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多个流程的一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80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资源交换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通信装置对及虚拟拥有者的偏好表的一对应表100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无线通信系统
20 通信装置
200 处理装置
210 存储单元
214 程序代码
220 通信接口单元
30 流程
300、302、304、306、308 步骤
CDP1、CDP2、CDP3、CDP4、CDP 通信装置对
R1、R2、R3、R4、R5 资源
600、602、604、606、608、610 步骤
700、702、704、706 步骤
CD1、CD2 通信装置
80 流程
800、802、804、806、808、810 步骤
VO1、VO2 虚拟拥有者
100 对应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10可简略地由一网络端及多个通信装置所组成。在图1中,网络端及通信装置仅是用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的架构。实际上,网络端可为一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中包括多个基地台(Node-B,NB)的一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在另一实施例中,网络端可为一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一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或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的进阶版本中包括多个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NB,eNB)及/或中继站的一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evolved UTRAN,E-UTRAN)。在另一实施例中,网络端可为一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基地台且该无线通信系统符合IEEE802.11、IEEE802.16等无线通信标准。
除此之外,在网络端协助初始化(如连结的建立及/或对等点发现(peerdiscovery))以后,两通信装置可直接进行通信,亦即,根据装置对装置通信(Device-to-Device,D2D)技术,通信装置之间可相互进行通信(如传送/接收封包),在此情况下,两通信装置可表示为一通信装置对(communication device pair)(即进行装置对装置传输的一对通信装置)。因此,同一通信装置对中的通信装置可能面临相似的干扰(如区域内干扰(intra-area interference)及/或区域间干扰(inter-area interference))。
值得注意的是,受控于网络端的一小区可分割为一或多个服务区域。专属于装置对装置通信的资源可重复使用于不同服务区域,以改善资源使用效率。此外,在同一服务区域下的通信装置对可配置有不同资源,以避免区域内干扰。举例来说,图1中的通信装置可位于受控于网络端的一小区的一服务区域。在另一实施例中,图1中的通信装置可位于受控于网络端的一小区的多个服务区域。通信装置对仍可能受到其它服务区域的通信装置对所造成的区域间干扰,或受到其它小区中配置有相同资源的通信装置对所造成的小区间干扰(inter-cell interference)。在部分情况下,一通信装置对中两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可能远小于两通信装置对之间的距离,其中,通信装置对可能位于相同或不同服务区域。
更进一步地,网络端也可同时包括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及一核心网络,其中核心网络包括如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封包数据网络(Packet Data Network,PDN)信道、自我组织网络(Self-Organizing Networks,SON)服务器及/或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等网络实体。换句话说,在网络端接收由一通信装置所传送的信息以后,该信息仅能够由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进行处理,且相对应于该信息的决定也是由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所执行。另一方面,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可转传该信息至核心网络,而在核心网络处理该信息以后,相对应于该信息的决定可由核心网络来执行。此外,该信息可同时由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及核心网络进行处理,且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电存取网络及核心网络可彼此协调及/或合作,以执行相关于该信息的决定。一通信装置可为一客户端(User Equipment,UE)、一机器型态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装置、一移动电话、一笔记本电脑、一平板计算机、一电子书或一便携计算机系统。此外,根据数据传输方向,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可分别视为传送端或接收端,举例来说,对于一上链路(uplink,UL)而言,通信装置为传送端而网络端为接收端,对于一下链路(downlink,DL)而言,网络端为传送端而通信装置为接收端。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通信装置20可为图1所示的一通信装置或网络端,但不限于此。通信装置20可包括一处理装置200、一存储单元210及一通信接口单元220。处理装置200可为一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一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存储单元210可为任一数据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一程序代码214,处理装置200可通过存储单元210读取及执行程序代码214。举例来说,存储单元210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DVD-ROM)、磁带(MagneticTape)、硬盘(Hard Disk)及光学数据存储装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等。通信接口单元220可为一无线收发器,其可根据处理装置200的处理结果,用来传送及接收信号(如信息或封包)。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30的流程图。流程30可用于图1中的网络端,用来处理资源交换。流程3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开始。
步骤302:接收分别由至少一通信装置对传送的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
步骤304: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
步骤306:对配置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网络端中的至少一可用资源执行该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将至少一第二资源分配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
步骤308:结束。
根据流程30,网络端接收分别由至少一通信装置对传送的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如信道质量回报、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并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接着,网络端对配置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资源及网络端的至少一可用资源执行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分配至少一第二资源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换句话说,网络端根据通信装置对所回复的信道信息回报,在通信装置对及网络端之间协调一或多个资源交换。须注意的是,上述资源可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中的一或多个资源块组(ResourceBlock Group,RBG)。除此之外,上述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至少一第二资源可为多个专属于装置对装置通信的资源。若网络端无可用资源时,资源交换仅能在通信装置对中执行。因此,当适合的资源(如具有较低干扰的资源)都配置于(如重新配置于)通信装置对以后,通信装置对的输出率可因此而改善。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上述说明。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资源交换的示意图,其包括通信装置对CDP1~CDP4及网络端。起初,通信装置对CDP1~CDP2都使用一资源R1进行传送及/或接收,而通信装置对CDP3~CDP4都使用一资源R2进行传送及/或接收。由于通信装置对CDP1~CDP2靠近对方,并使用相同的资源R1,通信装置对CDP1~CDP2都受到极大干扰。同样地,由于通信装置对CDP3~CDP4靠近对方,并使用相同的资源R2,通信装置对CDP3~CDP4都受到极大干扰。因此,当接收到通信装置对CDP1~CDP4所传送的信道信息回报以后,网络端可决定一资源交换。如图4所示,资源交换即通信装置对CDP2~CDP3使用的资源互相交换。网络端可通过一下链路控制信道(如实体下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L Control Channel,PDCCH))指示通信装置对CDP2~CDP3进行资源交换,以执行资源R1~R2的交换,亦即,网络端分别将资源R1~R2配置于通信装置对CDP3及CDP2。此外,网络端也可指示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4维持使用原来的资源。接着,通信装置对CDP2可使用资源R2进行传送/接收,而通信装置对CDP3可使用资源R1进行传送/接收。由于通信装置对CDP1~CDP4已分别远离通信装置对CDP3、CDP4、CDP1及CDP2(即干扰源),通信装置对CDP1~CDP4所受到的干扰可因此降低。如此一来,通信装置对CDP1~CDP4的输出率可获得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是通信装置对CDP2~CDP3互相交换资源。在另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对CDP2~CDP3可与网络端交换资源。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资源交换的示意图,其包括通信装置对CDP1~CDP4及网络端。起初,通信装置对CDP1~CDP2都使用一资源R1进行传送及/或接收,而通信装置对CDP3~CDP4都使用一资源R2进行传送及/或接收。除此之外,一资源R3为网络端的可用资源,可任意配置于通信装置对。由于通信装置对CDP1~CDP2靠近对方,并使用相同的资源R1,通信装置对CDP1~CDP2都受到极大干扰。同样地,由于通信装置对CDP3~CDP4靠近对方,并使用相同的资源R2,通信装置对CDP3~CDP4都受到极大干扰。因此,当接收到通信装置对CDP1~CDP4所传送的信道信息回报以后,网络端可决定资源交换(CDP3对CDP2)及(CDP2对网络端)。
如图5所示,资源交换即通信装置对CDP2~CDP3及网络端的资源相互交换。网络端可通过一下链路控制信道(如实体下链路控制信道)指示通信装置对CDP2~CDP3进行资源交换,以执行资源R1~R3的交换。亦即,网络端分别将资源R1及R3配置于通信装置对CDP3及CDP2。此外,网络端也可指示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4维持使用原来的资源。接着,通信装置对CDP2可使用资源R3进行传送/接收,而通信装置对CDP3可使用资源R1进行传送/接收。由于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3已分别远离通信装置对CDP3及CDP1(即干扰源),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3所受到的干扰可因此降低。此外,通信装置对CDP2及CDP4之间不存在任何干扰。如此一来,通信装置对CDP1~CDP4的输出率可获得改善。
在本发明中,资源交换的触发并不限于任何时间点。举例来说,当一新通信装置对进入网络端的一覆盖区域(如服务区域)时,网络端可触发一资源交换。在另一实施例中,当一通信装置对向网络端请求资源时,网络端可触发一资源交换。在另一实施例中,当一通信装置对的一资源分配允量终止(如到期)且该资源归还至网络端时,网络端可触发一资源交换。在另一实施例中,当一或多个通信装置对更新信道信息回报时,网络端可触发一资源交换。当上述一或多种情况发生时,网络端都可开始决定是否进行一资源交换。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多个流程的一组流程图,其绘示有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2。当网络端触发一资源交换时,网络端可分别传送两允量至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2,以初始该资源交换(如通过实体下链路控制信道)(步骤600)。在接收到该允量以后,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2可回复确认收讫至网络端,以响应该允量(如通过实体上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L Control Channel,PUCCH))(如同意该资源交换)(步骤602)。在另一实施例中,一资源交换可由一通信装置对触发(如通信装置对CDP2)。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对CDP2先传送一交换请求至通信装置对CDP1(步骤604),以初始一资源交换。在接收到该交换请求以后,通信装置对CDP1传送一交换响应至通信装置对CDP2,以响应该交换请求(如同意该资源交换)(步骤606)。在接收到该交换响应以后,通信装置对CDP2还可回复一确认收讫至通信装置CDP1,以响应该交换响应(步骤608)。接着,通信装置对CDP1及CDP2都传送相关于资源拥有权的更新信息至网络端(如通过实体上链路控制信道)(步骤610),以告知网络端资源交换的结果。
装置对装置通信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初始化。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其绘示有网络端及一通信装置对CDP,通信装置对CDP并包括两通信装置CD1及CD2。通信装置对CDP可通过对等点发现的方式进行辨识。接着,通信装置CD1及CD2其中一者(如通信装置CD1,其可为通信装置对CDP的主控端)可通过传送一装置对装置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如通过一实体上链路控制信道的一专属调度请求资源)至网络端来触发一资源授予流程(步骤700)。在网络端接收到该装置对装置调度请求以后,若网络端存在未被配置的资源时,网络端可传送一资源允量,用来向通信装置CD1及CD2请求信道信息回报(如信道质量指示)及寄存器状态回报(BufferStatus Report,BSR)(如通过实体下链路控制信道)(步骤702)。通信装置CD1及CD2可通过该资源允量所指示的上链路资源(如实体上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L Shared Channel,PUSCH))传送该信道信息回报及该寄存器状态回报至网络端(步骤704)。举例来说,一信道信息回报可包括相关于装置对装置通信的专属资源(如子载波)的量测结果。除此之外,一寄存器状态回报可包括通信装置对CDP的一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因此,网络端可根据寄存器状态回报,决定为通信装置对CDP保留的资源数量。举例来说,网络端可根据寄存器状态回报,保留数个帧中的一特定资源,以用于通信装置对CDP。针对装置对装置通信保留的资源数量可根据系统流量负载的期望值而决定。最后,网络端传送用于装置对装置通信的一资源允量至通信装置CD1及CD2(如通过实体下链路控制信道)(步骤706)。较佳地,网络端应持续观察通信装置对CDP所使用的信道质量的及时信息。信道质量信息的更新可由网络端或通信装置对CDP触发。更新信道质量的流程(即信道信息回报的传输)类似于初始化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流程的第一部分,在此不赘述。
装置对装置通信可执行于免执照频带或执照频带。虽然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如无线保真(Wi-Fi)及蓝牙(Bluetooth))可在免执照频带实现装置对装置通信,但由于其它装置也可操作在相同频带并造成干扰,其可靠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若使用执照频带时,可针对装置对装置通信配置(如保留)专属资源,以避免(或降低)干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网络端可根据以下一或多种情况,执行装置对装置通信的资源分配:
(1)避免通信装置对及/或其它通信装置受到装置对装置通信所造成的干扰影响;
(2)根据信道条件,改善资源分配的效率;
(3)重复利用时间资源及/或频率资源;以及
(4)针对通信装置对的请求、小区内/小区间干扰的变化及/或网络端的重新配置进行及时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包括以下优点,但不限于此。本发明容易应用于包括一网络端及一或多个通信装置的通信系统架构,如陆地集群无线电(Terrestrial Trunk Radio,TETRA)、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如欧规无线局域网络(HiperLAN/2)或802.11)、通用行动电信系统、长期演进系统、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等。本发明在实现上具有高度灵活性(如在组态及/或配置上),可因应各种服务/系统需求。
网络端可根据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对应于至少一第一资源的至少一第一效率计量(performance metric)及对应于至少一第二资源的至少一第二效率计量,并根据该至少一第一效率计量及该至少一第二效率计量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实现流程30的步骤304,亦即,网络端可根据信道信息回报决定效率计量。接着,网络端可根据效率计量决定资源交换。举例来说,上述效率计量可能是指干扰的程度。在此情况下,对应于现有资源分配的效率计量不应优于(如不低于)根据资源交换决定资源分配以后所对应的效率计量。较佳地,针对相关于资源交换的每一通信装置对,对应于一通信装置对的现有资源的一效率计量不应优于对应于根据资源交换而配置于该通信装置对的资源的一效率计量,亦即,资源交换应有利于(即维持相同情况或改善)每一通信装置对。当上述情况实现时,资源交换即可称为一有利的交换。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效率计量可为延迟及/或带宽,而不限于此。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80的流程图。流程80可用于图1中的网络端,用来实现流程30中的步骤304。流程80可被编译成程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0:开始。
步骤802: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分别用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偏好表。
步骤804:决定分别配置有该至少一第二资源的至少一虚拟拥有者。
步骤806:决定包括至少一第一有向边(directed edge)、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及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一第一图形,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是根据该至少一第一偏好表及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二偏好表而决定。
步骤808:根据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closed cycle),决定该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及/或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一集合。
步骤810:结束。
根据流程80,网络端根据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分别用于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偏好表。接着,网络端决定分别配置有至少一第二资源的至少一虚拟拥有者(即交易者)。除此之外,网络端决定包括至少一第一有向边、至少一通信装置对及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一第一图形,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是根据该至少一第一偏好表及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二偏好表而决定。最后,网络端根据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及/或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在流程80中,一通信装置对的一偏好表包括对该通信装置对排定优先次序的至少一资源,而一虚拟拥有者的一偏好表包括对该虚拟拥有者排定优先次序的至少一资源。除此之外,一通信装置对仅发出一有向边至一相对应的通信装置对或一相对应的虚拟拥有者,而一虚拟拥有者仅发出一有向边至一相对应的通信装置对或一相对应的虚拟拥有者。
若有其它通信装置对不位于闭合环路时,网络端可根据以下步骤,通过偏好表继续进行其它通信装置对的处理。网络端从该第一图形移除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及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以决定包括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及/或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图形。网络端根据至少一第一偏好表及至少一第二偏好表,决定该第二图形的至少一第二有向边。接着,网络端根据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二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及/或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二集合。
换句话说,针对每一通信装置对(即顶点),网络端根据通信装置对的偏好表,决定(即产生)从一通信装置对至一目标通信装置对的一有向边,并借此形成包括通信装置对及有向边的一图形。较佳地,当该图形形成时,网络端可决定从一通信装置对至一目标通信装置对的一有向边,且该有向边在通信装置对的偏好表中具有偏好度最高的资源。
接着,网络端搜索该图形中的闭合环路。由于每一通信装置对仅发出一有向边,图形中应存在至少一闭合环路。对每一闭合环路而言,网络端可根据一闭合环路的有向边决定该闭合环路中的通信装置对的资源交换,亦即,在一闭合环路中,通信装置对之间的资源交换可根据该闭合环路的有向边而决定。接着,网络端从图形移除该通信装置对及相对应的闭合环路。除此之外,网络端可能产生从一通信装置对至该通信装置对本身的一有向边,例如通信装置对已具有偏好度最高的资源时。在此情况下,网络端可从图形移除该通信装置对,亦即,若起始顶点及目标顶点相同时,一有向边也可视为一闭合环路。
相似地,针对剩下的每一通信装置对,网络端可根据通信装置对的偏好表,产生从一通信装置对至一目标通信装置对的一有向边,并借此形成包括剩下的通信装置对及有向边的一新图形。需注意的是,当通信装置对的偏好表中具有偏好度最高的资源的目标通信装置对已移除时,网络端可从一通信装置对至一目标通信装置对产生一有向边,且该有向边在通信装置对的偏好表中具有偏好度次高的资源。换句话说,根据通信装置对的偏好表以及仍存留在现有图形的通信装置对(即资源),网络端可决定从一通信装置对至一目标通信装置对的一有向边。由此可知,由于先前图形中部分通信装置对已被移除,留在现有图形中的通信装置对的有向边可能不同于这些通信装置对在先前图形中的有向边。
接着,网络端可依照前述方式在图形中搜索闭合环路,其方式在此将不赘述。同样地,对每一闭合环路而言,一闭合环路中通信装置对之间的资源交换可根据该闭合环路的有向边而决定。网络端可继续执行上述流程,直到所有通信装置对都被移除,或仅剩下单一通信装置对。如此一来,所有通信装置对的资源交换都可决定。网络端即可执行资源交换,以进行资源分配(或重新配置)。
上述方法相关于网络端中具有一或多个可用资源的实施例。因此,这些可用资源都需要虚拟拥有者。
另一方面,上述方法在稍作修改以后,也可应用于网络端无可用资源的情况,此时不需要任何虚拟拥有者,亦即,流程80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修改,以实现流程30中的步骤304。网络端可根据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分别用于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偏好表。除此之外,网络端可决定包括至少一第一有向边及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一第一图形,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是根据该至少一偏好表而决定。最后,网络端根据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及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集合。除此之外,一通信装置对的一偏好表包括对该通信装置对排定优先次序的至少一资源,且一通信装置对仅发出一有向边至一相对应的通信装置对。
若有其它通信装置对不位于闭合环路时,网络端可根据以下步骤,通过偏好表继续进行其它通信装置的处理。网络端从该第一图形移除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及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以决定包括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图形。网络端根据至少一偏好表,决定该第二图形的至少一第二有向边。接着,网络端根据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二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及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在不存在虚拟拥有者的情况下,资源分配方法可参考上述方法并排除虚拟拥有者及其偏好表而取得,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上述方式推知虚拟拥有者不存在时的详细运作方式,在此不赘述。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资源交换的示意图,其包括通信装置对CDP1~CDP3及网络端。除此之外,通信装置对CDP1~CDP3分别拥有资源R1~R3,而资源R4~R5为网络端的可用资源。此外,网络端可决定虚拟拥有者VO1~VO2分别拥有资源R4~R5。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通信装置对及虚拟拥有者的偏好表的一对应表100的示意图。举例来说,通信装置对CDP1的偏好表指示其对资源的偏好由高至低为资源R2、R1、R3、R4及R5。网络端可根据通信装置对CDP1~CDP3所传送的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对应表100。
在第一步骤中,网络端根据偏好表来决定有向边,详述如下。根据对应表100中通信装置对CDP1~CDP3的偏好表,通信装置对CDP1~CDP3分别发出有向边至通信装置对CDP2、虚拟拥有者VO1及通信装置对CDP2。根据对应表100中虚拟拥有者VO1~VO2的偏好表,虚拟拥有者VO1~VO2分别发出有向边至通信装置对CDP1及通信装置对CDP2。因此,形成了包括通信装置对CDP1~CDP3、虚拟拥有者VO1~VO2及相对应有向边的一图形。根据形成闭合环路的有向边,网络端可决定资源交换(CDP1对CDP2)及(CDP2对VO1),如图9右侧所示。接着,网络端从图形移除包括通信装置对CDP1~CDP2、虚拟拥有者VO1及其相对应有向边的闭合环路。
在第二步骤中,网络端根据偏好表,决定对应于剩下的通信装置及剩下的虚拟拥有者的有向边,详述如下。根据对应表100中通信装置对CDP3及虚拟拥有者VO2的偏好表,通信装置对CDP3及虚拟拥有者VO2都发出有向边至通信装置对CDP3。因此,形成了包括通信装置对CDP3、虚拟拥有者VO2及相对应有向边的一图形。由于通信装置对CDP3向其本身发出有向边,该有向边可视为一闭合环路,亦即,通信装置对CDP3已具有偏好度最高的资源(即资源R3)。根据形成闭合环路的有向边,网络端可决定一资源交换(CDP3对CDP3),此情况即表示无资源交换。接着,网络端从图形移除包括通信装置对CDP3的闭合环路。除此之外,由于图形中仅剩下虚拟拥有者VO2,网络端再决定一资源交换(VO2对VO2)。
由此可知,网络端可决定所有资源交换,并根据资源交换执行一资源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一虚拟拥有者的偏好表可根据各种方式决定。举例来说,虚拟拥有者的偏好表可根据通信装置对的偏好表而决定。在一实施例中,虚拟拥有者可发出一有向边至一通信装置对,以形成一闭合环路。较佳地,闭合环路可为一图形中可实现的最大环路,使更多通信装置对及/或虚拟拥有者可从图形移除。在另一实施例中,虚拟拥有者的偏好表可随机地被决定。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网络端可能会频繁地决定一虚拟拥有者及另一虚拟拥有者之间的资源交换,由于虚拟拥有者的资源实际上是由网络端所拥有,使得虚拟拥有者之间的资源交换是没有效率的。因此,虚拟拥有者之间的资源交换不会对通信装置对带来任何好处。为减少此问题的发生,网络端可在虚拟拥有者的偏好表中,决定一通信装置的一资源的一优先次序高于网络端的一资源的一优先次序,亦即,在一虚拟拥有者的一偏好表中,通信装置对的资源的优先次序高于虚拟拥有者的资源的优先次序。因此,虚拟拥有者将具有较高的机会与通信装置对进行资源交换。如此一来,通信装置对也将具有较高的机会与虚拟拥有者进行资源交换。
除此之外,如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一通信装置对可与网络端进行传送及/或接收。通信装置对进行传送及/或接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限于此。举例来说,若一通信装置对欲和网络端进行通信时,该通信装置对的一主控端(如领导者或组拥有者)可与网络端进行传送及/或接收。在另一实施例中,若一通信装置对欲和网络端进行通信时,该通信装置对中任一通信装置都可与网络端进行传送及/或接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依本发明的精神加以结合、修饰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前述所有流程的步骤(包括建议步骤)可通过装置实现,装置可为硬件、固件(为硬件装置与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组合,且计算机指令与数据属于硬件装置上的只读软件)或电子系统。硬件可为模拟微电脑电路、数字微电脑电路、混合式微电脑电路、微电脑芯片或硅芯片。电子系统可为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SOC)、系统级封装(System inPackage,SiP)、嵌入式计算机(Computer On Module,COM)及通信装置2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使得适合的资源(如具有较低干扰的资源)可配置于(如重新配置于)通信装置对,进而改善通信装置的输出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用于一网络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分别由至少一通信装置对传送的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
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对应于被分配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资源的至少一第一效率计量及对应于该至少一第二资源的至少一第二效率计量;
根据该至少一第一效率计量及该至少一第二效率计量,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及
对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网络端中的至少一可用资源执行该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将至少一第二资源分配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
其中该至少一第二资源包含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可用资源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效率计量分别不低于该至少一第二效率计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效率计量及该至少一第二效率计量分别包括多个干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第二资源为专属于一装置对装置通信的多个资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可用资源为不同资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资源不包括该至少一可用资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第二资源分别为多个资源块组。
8.一种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用于一网络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分别由至少一通信装置对传送的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
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分别用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偏好表;
决定分别配置有至少一第二资源的至少一虚拟拥有者;
决定包括至少一第一有向边、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及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一第一图形,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是根据该至少一第一偏好表及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二偏好表而决定;
根据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及/或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一集合;以及
对配置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网络端中的至少一可用资源执行该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将该至少一第二资源分配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
其中,一通信装置对的一偏好表包括对该通信装置对排定优先次序的至少一资源,且一虚拟拥有者的一偏好表包括对于该虚拟拥有者排定优先次序的至少一资源;
其中,一通信装置对仅发出一有向边至一相对应的通信装置对或一相对应的虚拟拥有者,且一虚拟拥有者仅发出一有向边至一相对应的通信装置对或一相对应的虚拟拥有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该第一图形移除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及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以决定包括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及/或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图形;
根据该至少一第一偏好表及该至少一第二偏好表,决定该第二图形中的至少一第二有向边;以及
根据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决定该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二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及/或该至少一虚拟拥有者的至少一第二集合。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偏好表是根据该至少一第一偏好表而决定。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偏好表是随机地被决定。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虚拟拥有者的该偏好表中,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一资源的一优先次序高于该网络端的一资源的一优先次序。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第二资源为专属于一装置对装置通信的多个资源。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可用资源为不同资源。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资源不包括该至少一可用资源。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第二资源分别为多个资源块组。
17.一种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用于一网络端,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分别由至少一通信装置对传送的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
根据该至少一信道信息回报,决定分别用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偏好表;
决定包括至少一第一有向边及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一第一图形,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是根据该至少一偏好表而决定;
根据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决定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一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及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集合;以及
对配置于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网络端中的至少一可用资源执行该至少一资源交换,以将至少一第二资源分配至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
其中,一通信装置的一偏好表包括对该通信装置对排定优先次序的至少一资源,且一通信装置对仅发出一有向边至一相对应的通信装置对。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该第一图形移除该至少一第一有向边及该至少一第一闭合环路,以决定包括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的一第二图形;
根据该至少一偏好表,决定该第二图形中的至少一第二有向边;以及
根据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决定该至少一资源交换的至少一第二集合,其中该至少一第二闭合环路包括该至少一第二有向边的至少一集合及该至少一通信装置对的至少一第二集合。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第二资源为专属于一装置对装置通信的多个资源。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可用资源为不同资源。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资源不包括该至少一可用资源。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资源及该至少一第二资源分别为多个资源块组。
CN201410074469.XA 2013-03-01 2014-03-03 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 Active CN1040233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771343P 2013-03-01 2013-03-01
US61/771,343 2013-03-01
US14/191,386 US9602951B2 (en) 2013-03-01 2014-02-26 Method of handling resource exchange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4/191,386 2014-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3359A CN104023359A (zh) 2014-09-03
CN104023359B true CN104023359B (zh) 2018-09-07

Family

ID=50235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4469.XA Active CN104023359B (zh) 2013-03-01 2014-03-03 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02951B2 (zh)
EP (1) EP2773158B1 (zh)
CN (1) CN104023359B (zh)
TW (1) TWI5398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44067B2 (en) * 2013-07-11 2017-12-12 Lg Electronics Inc. Broadcasting method using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756646B2 (en) * 2014-04-18 2017-09-05 Soongsil University Research Consortium Techno- Park D2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llocation method of resources and power using the same
US10756795B2 (en) 2018-12-18 2020-08-25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with cellular link and peer-to-peer link
US11063645B2 (en) 2018-12-18 2021-07-13 XCOM Labs, Inc. Method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devices
US11330649B2 (en) 2019-01-25 2022-05-10 XCOM Lab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multi-link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2745A (zh) * 2009-12-11 2012-11-21 诺基亚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资源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WO2012159270A1 (en) * 2011-05-25 2012-11-29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3537B2 (en) 2008-03-27 2011-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s, Inc. Graph-base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OFDMA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2745A (zh) * 2009-12-11 2012-11-21 诺基亚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资源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WO2012159270A1 (en) * 2011-05-25 2012-11-29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73158B1 (en) 2018-08-29
US20140247779A1 (en) 2014-09-04
US9602951B2 (en) 2017-03-21
EP2773158A1 (en) 2014-09-03
TWI539855B (zh) 2016-06-21
CN104023359A (zh) 2014-09-03
TW201436627A (zh) 2014-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487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08781465B (zh) 信道接入优先级类别选择
CN107925497B (zh) 基于灵活帧结构的蜂窝通信方法及其设备
JP7279778B2 (ja) サイドリンクデータの送信及び設定方法並びに装置
US9924405B2 (en) Method for buffer status report in dual connectivity
CN106412794B (zh) 一种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设备
EP2641440B1 (en) Signaling mixed resource allocations for d2d communications
US9432818B2 (en)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TWI589171B (zh) 指派雙連接性操作中之分量載波
CN110149712B (zh) 一种用于上行授权的方法及装置
CN107079430B (zh)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6063351B (zh) 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和装置
KR20150083808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대 단말 통신을 위한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12997433B (zh) 用于harq传输的方法以及通信设备
CN104023359B (zh) 处理资源交换的方法
JP7599476B2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手順の実行に関与するユーザ機器
JP2023500050A (ja) 無線リンク障害(rlf)レポートにおいて隣接セルをソ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24515822A (ja) モビリティ管理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WO2023041033A1 (en)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KR20170057404A (ko) 업링크 서비스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4026940A (zh) 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节点
US20220312248A1 (en) Measurement objects merging for nr unlicensed spectrums
US20240340933A1 (en) Sidelink resource selection mode 1 enhancement with directional beams
WO2023123387A1 (zh) 一种资源分配指示域的大小的确定方法及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JP2024539199A (ja) 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の送信に関与するユーザ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