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8976A -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98976A CN103998976A CN201280061767.4A CN201280061767A CN103998976A CN 103998976 A CN103998976 A CN 103998976A CN 201280061767 A CN201280061767 A CN 201280061767A CN 103998976 A CN103998976 A CN 1039989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nk
- liquid crystal
- guide plate
- crystal panel
- light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108090000565 Capsid Protein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4
- 210000002445 nipp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323 disproportio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propylene Natural products CC=C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805 prop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1])C([H])([H])[*:2]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6—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Front fram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2—Mechanical guidance or alignment of LCD panel support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5—Assembling proces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使光学片发生变形的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液晶面板模块(4)从前面朝向背面依次具有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和导光板(43)。在前壳体(2)上,设置有使液晶面板(41)的画面露出的开口(21)。前壳体(2)具有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该第一肋部(22)在开口(21)的周围形成在背面,该第二肋部(23)在开口(21)的周围形成在比第二肋部(22)更加远离开口(21)的背面。第一肋部(22)比液晶面板(41)和光学片(42)的总厚度要高,第二肋部(23)比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和导光板(43)的总厚度要高。液晶面板(41)收纳在由第一肋部(22)包围的范围内。光学片(42)收纳在由第一肋部(22)或第二肋部(23)包围的范围内。导光板(43)收纳在由第二肋部(23)包围的范围内,且前面周缘部与第一肋部(22)的前端面相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液晶面板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背景技术
构成边光方式的液晶面板模块的液晶面板、光学片、导光板等各部件由框状的外框架固定。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如下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去除外框架,利用设置于前壳体的内表面的阶梯状肋部来对上述各部件进行定位,从而减少部件数量。进行定位后的各部件通过螺钉朝前后按压、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3379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有时会由液晶面板和导光板来夹住按压使光扩散的光学片,当被夹住按压的光学片遭受变形时,该光学片会发生变形。因此,来自光源的光无法充分扩散,会在画面上产生亮度不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使光学片发生变形的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有液晶面板模块,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与该液晶面板的大小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从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前壳体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肋部,该多个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以及多个第二肋部,该多个第二肋部在该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第一肋部具有比所述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且前端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述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所述液晶面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所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配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与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的液晶面板模块。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朝向背面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在前壳体上,设置有使液晶面板的画面露出的开口。前壳体具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该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背面,该第二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比第一肋部更加远离开口的背面。第一肋部比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高,第二肋部比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高。液晶面板收纳在由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光学片收纳在由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导光板收纳在由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且前面周缘部与第一肋部的前端面相抵接。
导光板按压前侧的力施加于高度比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高的第一肋部的前端面,而几乎不会施加于光学片。因此,光学片不挠曲,不会在显示于液晶面板的图像上产生亮度不均。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在包含与所述一个侧面相邻的相邻侧面在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边缘部,设置有使所述第二肋部嵌合的凹部,所述第二肋部和所述凹部分别设置在从所述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偏向所述一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来自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的光源的光入射至导光板的一个侧面。在包含相邻于与光源相对的一个侧面的相邻侧面在内的导光板的边缘部,设置有使第二肋部嵌合的凹部。设置于前壳体的第二肋部和设置于导光板的凹部分别设置在从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偏向一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
因来自光源的热量使得导光板热膨胀,导光板的各个部分发生移动。然而,因热膨胀而引起的导光板的移动不会在使第二肋部嵌合的凹部发生。凹部和与该凹部嵌合的第二肋部设置在从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偏向一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因此以凹部为边界的导光板的区域中偏向一个侧面的区域比相反侧的区域要大。因此,导光板的各个部分的移动量以凹部为边界,靠近光源的部分的移动量比远离光源的部分要小。光源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使从导光板射出到光学片的光的亮度发生变化。第二肋部和凹部使伴随着温度上升而引起的光源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变化减小,因此能够减小显示于液晶面板的图像的亮度不均。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分别具有与所述开口的周缘大致平行的主肋部以及并排设置在与该开口相反一侧的该主肋部的侧壁上的梳齿状的副肋部。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分别具有主肋部和副肋部。主肋部与开口的周缘大致平行设置。副肋部呈梳齿状地并排设置在与开口相反一侧的主肋部的侧壁。
由此,在与设置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的前壳体的背面相反一侧的前面部分,不易产生伴随着成形而引起的缩痕。另外,副肋部能够强化主肋部的强度。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隔开。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隔开。
在第一肋部与第二肋部相接合而成为一体的情况下,注入到与成为一体的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对应的金属模部分中的被注入物的体积增大,在与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对应的前壳体的前表面容易产生缩痕。然而,由于第一肋部与第二肋部相隔开,因此不易在前壳体上产生缩痕。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片具有与所述第一肋部相对应的缺口。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光学片在与第一肋部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缺口。
在光学片收纳在由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光学片的缺口与第一肋部分隔开,以使得不与比第二肋部更靠前壳体内侧的第一肋部相重叠。由此,在将光学片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时,第一肋部不会产生妨碍。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有液晶面板模块,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框体、比该框体窄的液晶面板、与该液晶面板的大小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从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前壳体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肋部,该多个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多个第二肋部,该多个第二肋部在该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多个第一及第二插通孔,该多个第一及第二插通孔中可分别插通所述多个第一及第二肋部,且贯穿设置于所述框体;以及支承部,该支承部架设于该多个第一插通孔各自的在所述框体的周向上相对的周缘部之间,且朝要支承所述导光板的背面侧突出设置,所述第一肋部具有与所述框体、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相同或比其大的高度,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述框体、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所述支承部具有比所述第一肋部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的高度,且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所述液晶面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所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配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与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的液晶面板模块。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框体、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在前壳体上,设置有使液晶面板的画面露出的开口。前壳体具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该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背面,该第二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比第一肋部更加远离开口的背面。框体具有可分别插通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的第一插通孔和第二插通孔。在框体的周向上相对的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之间,架设有支承导光板的支承部,支承部朝背面侧突出。第一肋部的高度与框体、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相同或比其高,第二肋部的高度比框体、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高。支承部的高度比第一肋部从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且支承部与导光板相抵接液晶面板收纳在由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光学片收纳在由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导光板收纳在由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且前面周缘部与支承部的前端面相抵接。
导光板按压前侧的力施加于高度比第一肋部从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的支承部的前端面,而几乎不会施加于光学片。因此,光学片不挠曲,不会在显示于液晶面板的图像上产生亮度不均。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有:两个突出部,该两个突出部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分别朝背面侧突出;以及平坦部,该平坦部在该两个突出部之间架设,且与所述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支承部具有两个突出部和平坦部。两个突出部从在框体的周向上相对的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分别朝背面侧突出。平坦部在两个突出部之间架设,且与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由此,导光板的前侧由框体支承,且不与第一肋部相抵接。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所述液晶面板模块将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电视广播中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
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中,包括上述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
由此,液晶电视机能够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同时将电视广播中的图像显示在液晶面板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电视机,不会使光学片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液晶电视机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是在垂直方向上切断图1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时的剖视图。
图4是前壳体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前壳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液晶面板模块的部件放置在前壳体上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光学片与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分隔肋部周边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9是与图8的分隔肋部周边相对应的前壳体和液晶面板模块的局部后视图。
图10是表示与分隔肋部周边相对应的背光源底板的右下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去除了后壳体和背光源底板的液晶电视机的后视图。
图12是去除了后壳体的液晶电视机的后视图。
图13是从前面侧观察后壳体的俯视图。
图14是后壳体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C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D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E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F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5G是表示液晶电视机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16是防放电框的后视图。
图17是局部放大表示防放电框的立体图。
图18是局部放大表示前壳体和防放电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液晶面板模块的部件放置在前壳体上的概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液晶电视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包括边光方式的背光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中,去除了从四周缘的外侧围绕被覆液晶面板模块的各构成部件的外框架。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液晶电视机1的简要立体图。这里,在观众正对液晶电视机1显示图像的画面411的情况下,将相对于画面411的观众侧设为前侧,将与之相反的相对于画面411的里侧设为背面侧或后侧。画面411呈横向较长的大致矩形,在观众面向画面411时,将画面411的长边方向右侧作为右,将画面411的长边方向左侧作为左。在从背面侧观察液晶电视机1的情况下,左右与前侧的左右相反。另外,在观众面向画面411时,将画面411的短边方向上侧作为上,将画面411的短边方向下侧作为下。图1从前侧右斜上方来表示液晶电视机1。
液晶电视机1包括前壳体2、后壳体3、液晶面板模块4、接收部T、电源基板P以及支架S。液晶面板模块4在前侧具有画面411,收纳在前侧的前壳体2与背面侧的后壳体3之间。
前壳体2例如为树脂制,呈矩形的框状。前壳体2包围液晶面板模块4的前侧周缘部和外周面。前壳体2在大致中央具有横向较长矩形的开口21,液晶面板模块4的画面411从开口21露出。从前壳体2的外周朝背面侧,在周向上设置有覆盖液晶面板模块4的侧方的宽度较窄的侧部。
后壳体3从背面侧覆盖液晶面板模块4。后壳体3例如为树脂制,大致呈碟状。从后壳体3的外周朝前侧,在周向上设置有覆盖液晶面板模块4的侧方的侧部,该侧部的竖立高度比前壳体2的侧部的竖立高度要高。后壳体3的侧部的前侧前端部与前壳体2的侧部的内周面相嵌合。
接收部T接收与电视广播相关的影像信号。电源基板P向液晶电视机1的各构成部进行供电。
支架S是在其上表面中央设置有与液晶电视机1的下部中央相接合的支柱、且以竖立状态支承液晶电视机1的板。
图2是表示液晶电视机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2从侧方示出在前壳体2与后壳体3之间从下向上排列有液晶面板模块4的分离后的各部件的状态。图2中描绘成图1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1中的右下部位于跟前。
图2中,液晶面板模块4包括从下向上配置的防放电框40、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3、反射片44和背光源底板(盖部)45的各部件。
防放电框40是对前壳体2的背面的开口21的外侧进行镶边的矩形框,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防放电框40具有防止来自液晶电视机1外部的放电对接收部T、电源基板P等产生影响的功能。
液晶面板41是具有比开口21宽的矩形面的板状部件。液晶面板41在前侧具有画面411。
图2中,在液晶面板41的跟前部分示出了热沉46。在后面对热沉46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的热沉46的背侧,设置有被隐藏看不见的LED(发光二极管)基板和安装于其上的LED(光源)。即,成为背光源的光源的LED在图1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1中配置在液晶面板模块4的最下部。
光学片42是合成树脂片,包括棱镜片、扩散片和反射偏振片。光学片42具有使从导光板射出到液晶面板41的光均匀扩散的功能。光学片42形成与液晶面板41的背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但在光学片42的周端设置有几个缺口部421。
导光板43呈矩形板状,由丙烯构成。导光板43的前面和背面的面积比光学片42的面积稍大。在导光板43的侧部设置有几个凹部431。
反射片44是配置在导光板43与背光源底板45之间的由白色树脂、银、铝等构成的片材。反射片44配置在导光板43的背面。反射片44形成与导光板43的背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例如,在与导光板43的凹部431相对应的反射片44的位置,设置有与凹部431相同形状的缺口部441。
背光源底板45是金属制的板,呈矩形状。背光源底板45的面积比导光板43稍大。
此外,在背光源底板45的背面,通过螺钉紧固来固定接收部T和电源基板P。
图3是在垂直方向上切断图1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1时的剖视图。图3的右侧与液晶电视机1的前侧相对应,图3的左侧与液晶电视机1的背面侧相对应。图3中,液晶面板模块4配置在前壳体2与后壳体3之间,与前壳体2相接。
导光板43使从下部的侧面入射的LED的光在内部扩散,并均匀化。导光板43使均匀后的光从前面朝向光学片42进行面发光。反射片44将导光板43内部的光朝前侧反射,从而提高来自LED的光的利用效率。光学片42使从导光板43接受的光扩散,射出至液晶面板41。液晶面板41从其背面导入来自光学片42的射出光,将接收部T接收到的电视广播中的图像显示在前面侧的画面411上。
在防放电框40与背光源底板45之间,以层叠的状态配置有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防放电框40的上部经由间隔件4a与液晶面板41的下端相接,并经由间隔件4b与导光板43的下部相接。与导光板43相接的防放电框40的部分朝向背面侧突出,构成山形或倒V字形的弯曲部。弯曲部下方的防放电框40具有朝背面侧呈大致直角弯曲的弯曲部401以及位于其更加下方的朝大致垂直下方弯曲的弯曲部402。弯曲部401与弯曲部402之间的防放电框40构成前后延伸的横板部,弯曲部402往下的防放电框40构成下端成为自由端的上下板部。防放电框40的该横板部与导光板43中的下侧的侧面以相隔开的状态相对。
液晶面板模块4包括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热沉46由导热性较好的铝、铜等构成,是用于使来自LED48的热量移动至背光源底板45的构件。热沉46在图3中的剖面形状呈L字形,热沉46的前后方向的板部和上下方向的板部分别与防放电框40的横板部和上下板部密接,以使得其弯曲部与防放电框40的弯曲部402相接合。
LED基板47是细长的矩形平板,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热沉46的横板部上。而且,在LED基板47上,沿着LED基板47的长边方向,以大致相等间隔排列的方式安装有多个LED48。而且,将防放电框40、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定位成,以使得在LED48的正上方,面向导光板43下侧的侧面隔开稍许间隙而进行配置。
层叠的状态的防放电框40和热沉46以夹在背光源底板45与前壳体2之间的状态通过螺钉5进行螺钉紧固。螺钉5从背光源底板45插入,与竖立设置于前壳体2的背面的轴套相螺合。
由螺钉5紧固的前壳体2和背光源底板45对防放电框40、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以层叠状态进行按压。
在液晶面板模块4的下部设置有多个与图3的螺钉5相对应的固定部位。
在现有的液晶电视机中,液晶面板模块的各部件通过外框架来固定。然而,液晶电视机1中去除了外框架。因此,液晶面板4的各部件如上所述通过背光源45与前壳体2之间的螺钉5所进行的紧固来固定。
上述外框架起到对组装液晶电视机时的部件进行定位的作用。另外,外框架具有不使光学片挠曲而固定的功能。而且,上述外框架具有防止LED的光漏到液晶面板模块的外部的功能。
液晶电视机1具备如下结构:该结构具有与上述外框架所起到的部件定位、以不使光学片变形的状态来固定该光学片以及防止漏光相关的功能。接下来,对取代上述外框架的功能的液晶电视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前壳体2的后视图。前壳体2呈横向较长的矩形,在内部设置有使液晶面板41的画面411朝前侧露出的开口21。即,前壳体2的形状为框状。前壳体2中的上部框、左框和右框的宽度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前壳体2中的下部框的宽度比其他框的宽度要大。
前壳体2包括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通过金属模与前壳体2一体成形。
沿着开口21的周围,多个第一肋部22从前壳体2的背面以大致相等间隔进行配置。在上部框设置有两个第一肋部22,在左右框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肋部22,在下部框设置有五个第一肋部22。开口21的周端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端之间成为宽度较窄的凸缘。
在前壳体2的框的背面,多个第二肋部23沿着开口21的周围配置在相对于开口21比第一肋部22更靠外侧的位置。在上部框设置有一个第二肋部23,在左右框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肋部23。在下部框未设置第二肋部23。另外,设置于上部框和左右框的第二肋部23分别相对于宽度方向设置在框的大致中央。
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相隔开配置,沿着前壳体2的左框、上部框和右框的周围,配置成锯齿状。
设置于上部框的第二肋部23配置在上部框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设置于上部框的两个第一肋部22分别配置在上部框的左右端和比上部框的第二肋部23更加偏向左右端一些的位置。
分别设置于左右框的第二肋部23配置在比开口21的短边中点更靠下侧的相对应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分别设置于左右框的第二肋部23配置在从开口21的下侧左右角部朝上侧一些的位置。在左右框上分别各设置两个的第一肋部22配置在设置于左右框的第二肋部23的上侧。
图5是表示前壳体2的局部立体图。图5从右斜下方示出在前壳体2的背面上的右下部分设置的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
第一肋部22相对于前壳体2的高度比第二肋部23的高度要低。第一肋部22的高度比液晶面板41和光学片42的总厚度稍大。第二肋部23的高度比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总厚度稍大。将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的高度调整为,以使得第一肋部22的高度与第二肋部23的高度之差和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总厚度相等。
第一肋部22包括第一主肋部22a和第一副肋部22b。第一主肋部22a是与开口21的边大致平行的肋部。第一副肋部22b设置成以使得相对于第一主肋部22a呈大致垂直方向且相对于开口21朝外侧从第一主肋部22a的两端突出。下面,将设置于第一主肋部22a的两端的第一副肋部22b称为两侧肋部。在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面方向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两侧肋部的形状例如为大致矩形。
在两侧肋部的中间也设置有多个第一副肋部22b,第一副肋部22b的总数为五个。设置于两侧肋部之间的第一副肋部22b在相对于开口21处于外侧的第一主肋部22a的侧壁与前壳体2的背面所成的角部,与两侧肋部大致平行且以大致相等间隔并排设置。在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方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设置于两侧肋部之间的第一副肋部22b的形状例如为底边比上底要长的梯形。在上述情况下,设置于两侧肋部之间的第一副肋部22b的内侧的边相对于底边呈大致直角,外侧的边朝向前壳体2的背面倾斜。
第二肋部23包括第二主肋部23a和第二副肋部23b。第二主肋部23a和第二副肋部23b的配置方向和形状分别与第一主肋部22a和第一副肋部22b相类似。第二副肋部23b的总数为7个。
在从背面侧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的整体形状分别为梳齿状。
图4中,从靠近开口21的下侧左右角部的下部框的背面,分别竖立设置有各一个分隔肋部24。
图5从右斜下方示出在前壳体2的背面上的右下部分设置的分隔肋部24。分隔肋部24相对于前壳体2的背面的高度与第二肋部23的高度大致相同,对应于比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总厚度稍大的高度。
分隔肋部24包括分隔主体肋部24a和分隔强化肋部24b。分隔主体肋部24a具有与开口21的长边大致平行的肋部和从该肋部的两端朝下方延伸的肋部。在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方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分隔主体肋部24a的形状为大致矩形。从背面侧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分隔主体肋部24a的形状为大致コ字形。
分隔强化肋部24b设置有两个。分隔强化肋部24b在相对于开口21处于外侧的分隔主体肋部24a的侧壁与前壳体2的背面所成的角部以大致相等间隔进行设置。分隔强化肋部24b的方向为向下。在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且从侧方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分隔强化肋部24b的形状为底边比上底要长的梯形。在上述情况下,分隔强化肋部24b的内侧的边相对于底边呈大致直角,外侧的边朝向前壳体2的背面倾斜。
在从背面侧观察前壳体2的情况下,分隔肋部24的整体形状为梳齿状。
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中,第一副肋部22b、第二副肋部23b和分隔强化肋部24b具有分别使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的强度增大的功能。另外,设置第一副肋部22b、第二副肋部23b和分隔强化肋部24b以用于分别抑制与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相对应的前壳体的前面位置在成形时产生的缩痕。
图4中,配置于前壳体2的上部框的第一肋部22的内侧位置与配置于下部框的第一肋部22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液晶面板4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分别配置于前壳体2的左右框上的第一肋部22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液晶面板4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图4中,配置于前壳体2的上部框的第二肋部23的内侧位置与配置于下部框的分隔肋部24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分别配置于前壳体2的左右框上的第二肋部23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距离与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在组装液晶电视机1时,使前壳体2的背面成为上侧,将前壳体2放置在大致水平的面上。以与前壳体2相重叠的方式,将防放电框40载放在前壳体2的外周缘部。将液晶面板41容纳在沿着开口21的周缘配置的第一肋部22之间的空间内。接着,将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容纳在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之间的空间内。
图6是表示将液晶面板模块4的部件放置在前壳体2上的概要的说明图。图6中,左侧相当于前壳体2的内侧,前壳体2的左侧端在开口21的外周中断。图6中,右侧相当于前壳体2的外侧。图6从相对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的位置关系对层叠在前壳体2上的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概要进行说明。实际的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相隔开,但图6的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在图6的法线方向上投影示出,靠近地进行描绘。
液晶面板41中的前面的边缘部与前壳体2的开口21周围的边缘相抵接,液晶面板41的侧面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相抵接。光学片42载放在液晶面板41上,光学片42的周端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隔开稍许间隙而分隔开。
光学片42的周端具有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部分和与第二肋部23相对的部分。光学片42的实线表示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部分。光学片42的虚线及其右侧的实线表示与第二肋部23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部分。
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稍许分隔开。与第二肋部23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延伸设置到更加外侧,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
图7是表示光学片42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7示出在组装液晶电视机1的工序中光学片42露出到背面侧的阶段。图7的左侧相当于光学片42的内侧,图7的右侧相当于光学片42的外侧。与第二肋部23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另一方面,在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设置有矩形的缺口部421,缺口部421与第一肋部22隔开稍许的间隙而分隔开。
此外,光学片42的周端也可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两者的内侧面相抵接。
或者,光学片42的周端也可仅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相抵接。在上述情况下,光学片42的形状和大小与液晶面板41的背面大致相同,不设置缺口部421。
图6中的导光板43的前面的周缘部与第一肋部22的前端部相抵接,导光板43的侧面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反射片44载放在导光板43上,反射片44的周端与第二肋部23的内表面相抵接。反射片44的背面与背光源底板45相抵接。背光源底板45的前面的周缘部与第二肋部23的前端面相抵接。导光板43经由反射片44从背光源底板45受到因螺钉5的紧固而引起的按压力,按压第一肋部22的前端面。
图6中,在光学片42与导光板43之间夸张地描绘出间隙。然而,实际上该间隙非常窄,利用该窄间隙,使得导光板43即使受到因螺钉5的紧固而引起的按压力,也几乎不会按压光学片42。因此,在光学片42上不会产生因按压而引起的挠曲、翘曲等变形。
此外,在开口21的下侧的角部附近,利用分隔肋部24来代替图6中的第二肋部23的功能。
图8是分隔肋部24周边的结构的后视图。图8示出在前壳体2上安装了防放电框40、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时的状态。
在图8的大致中央,描绘出在横向上延伸的热沉46。在热沉46上,固定有LED基板47,在LED基板47上进一步安装有LED48。在LED基板47的右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向LED48供电的电源线6的连接器49。连接器49由下方的LED基板47、上方及侧方的分隔肋部24、前面侧的前壳体2包围。连接器49的背面侧由图8中未示出的背光源底板45覆盖。
图9是与图8的分隔肋部24周边相对应的前壳体2和液晶面板模块4的局部后视图。图9示出在图8的状态的液晶电视机1上安装了背光源底板45的状态。
在与连接器49相对的背光源底板45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451。开口部451设置为以用于使与连接器49相连接的电源线6插通到液晶面板模块4的外部。或者,开口部451是用于使与连接器49相连接的电源线6从液晶面板模块4的外部插通到内部的开口。开口部451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然而,开口部451的形状不局限于特定的形状。
假设在从前壳体2的背面未竖立设置分隔肋部24的情况下,来自LED48的光会从开口部451漏到液晶面板模块4的外部。然而,LED48和开口部451被LED基板47、前壳体2、背光源底板45和分隔肋部24遮挡住。因此,来自LED48的光不会漏到液晶面板模块4的外部。
图10是表示与分隔肋部24周边相对应的背光源底板45的右下部的立体图。图10示出背光源底板45的背面部分。
背光源底板45的下边缘部具有沿着背光源底板45的下侧长边弯曲成曲柄状而形成的台阶部452。从台阶部452到下侧端为止的背光源底板45是朝背面侧突出的棚部。开口部451设置成以使得横切台阶部452。在台阶部452往上的与分隔肋部24相对的背光源底板45的部分,形成有碟状地朝背面侧凸起的碟状部453。因此,碟状部453与其周围的平坦部之间形成台阶部453a。分隔肋部24的背面侧的前端面构成为以使得与碟状部453内部的前侧面和台阶部452相抵接,且与台阶部452下侧的棚部的一部分相抵接。
来自LED48的光还会射入分隔肋部24的前端面与碟状部453内部的前侧面相抵接的部分。台阶部453a具有将朝向该分隔肋部24与碟状部453相抵接的部分的光的一部分遮挡住的功能。
图11是去除了后壳体2和背光源底板45的液晶电视机1的后视图。图11示出导光板43的背面露出较大的状态。在导光板43的下方隔开稍许的间隙地配置有LED基板47和LED48。此外,图11中,省略了LED48的标号。
在导光板43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凹部431。
设置于导光板43的上部隅角的凹部431a设置为以用于避开贯穿后壳体3、且与前壳体2相螺合的固定用螺钉。设置于导光板43的侧端中央的凹部431b也是用于避开螺钉的凹部431。设置于导光板43的下部隅角的凹部431d在组装液晶电视机1时,与作为导光板43的定位部的分隔肋部24相邻,是用于容纳分隔肋部24的凹部431。在设置于导光板43的侧端中央的凹部431b与设置于导光板43的下部隅角的凹部431d之间,设置有凹部431c。凹部431c是用于使作为导光板43的定位部的第二肋部23与导光板43相抵接、且与导光板43嵌合的凹部431。
在LED48点亮的情况下,由于来自LED48的发热,使得例如丙烯制的导光板43的温度上升。此时的热传导速度较快,导光板43在短时间内均匀地成为高温状态。而且,导光板43均匀地热膨胀。
在导光板43热膨胀的情况下,导光板43与LED48之间的距离变短。图11的示例中,在导光板43的下部侧面与其下方设置的LED48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在从导光板43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中产生偏移。
热膨胀的导光板43的凹部431c与第二肋部23密接,按压第二肋部23。然而,凹部431c由于来自第二肋部23的反作用力而使力相互平衡,因热变形而引起的移动被阻止。另一方面,连接左右凹部431c的线段的上部及下部的导光板43的部分因热膨胀而发生移动。此时,凹部431c和第二肋部23设置在比导光板43的一半高度要低的位置,因此上部的导光板43的部分比下部的导光板43的部分要大。因此,导光板43的下部侧面的热膨胀量一直比上部侧面的热膨胀量要少。因而,通过将凹部431c和第二肋部23设置在导光板42的侧边(短边)的中央位置的下侧,从而能够减小导光板43的下部侧面与其下设置的LED48之间的距离变化。或者,通过将凹部431c和第二肋部23设置在相比于最远离LED48的导光板43的侧边端更靠近最接近LED48的导光板43的侧边端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小导光板43的下部侧面与LED48之间的距离变化。
此外,图11中,在导光板43的下侧隅角,配置有分隔肋部24。由于热膨胀,使得朝下方伸出的导光板43按压分隔肋部24。然而,被按压的分隔肋部24因反作用而将导光板43推回去。因而,分隔肋部24也具有减小导光板43的下部侧面与其下设置的LED48之间的距离变化的功能。
在从液晶电视机去除对液晶面板模块的各部件进行固定的外框架的情况下,会在液晶面板模块中发生强度下降。因此,在液晶电视机1中,将确保液晶面板模块4的强度的结构设置在后壳体3上。
图12是去除了后壳体3的液晶电视机1的后视图。图12中,背光源底板45露出较大。在背光源底板45的背面的下部,安装有接收部T和电源基板P。在背光源底板45的背面的上部,扩展有平坦的面。
图13是从前面侧观察后壳体3的俯视图。
在后壳体3的前面的上部,设置有与大致水平和大致垂直方向平行的抵接肋部31。抵接肋部31在大致水平和大致垂直方向的两个方向上以大致相等间隔并排设置。大致水平的抵接肋部31和大致垂直的抵接肋部31以大致直角交叉,形成栅格状或井字状。抵接肋部31相对于后壳体3的前面的高度被调整为,以使得在将后壳体3组装入液晶电视机的情况下,抵接肋部31的前端与背光源底板45的平坦的背面部分相抵接。在将后壳体3与前壳体2螺钉紧固的情况下,由于螺钉的紧固力使得抵接肋部31的前端按压背光源底板45。该按压力传递至包含导光板43的前侧的部件,使液晶面板模块4的强度增大。
图14是后壳体3的立体图。图14示出从背面侧的右侧观察的后壳体3。
在后壳体3的背面的上部,在从中央朝左右相背离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凹部32。两个部位的凹部32的深度大致相同。另外,两个部位的凹部32都具有矩形的平底,平底与凹部32的周围之间构成锐角倾斜的斜面。两个部位的凹部32之间的部分成为凸部33,该凸部33中矩形的平坦面相对于凹部32相对地突出。凸部33的平坦面与其上下的后壳体3的平坦面相比稍许凹陷。
与安装于后壳体45的接收部T相对的后壳体3的下部的部分形成有凹部32,该凹部32与背面相比大致垂直地凹陷。
关于后壳体3的强度,相比于后壳体3为平坦形状,具有凹部32和凸部33的凹部形状的强度更加增大。通过由强度增大的后壳体3以抵接的状态来按压,从而液晶面板模块4的强度增大。另外,通过与液晶面板模块4相抵接,从而后壳体3的强度与单个后壳体3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增大。由于这种相互作用,液晶电视机1的液晶面板模块4和后壳体3相互增强彼此的强度。
图13中的后壳体3的前面侧的凹凸与背面侧的凹凸相反。图13中的后壳体3的上部中央的凸部33相对于背光源底板45朝背面侧凹陷。另一方面,凹部32的部分相对于背光源底板45突出。因此,抵接肋部31构成为,以使得凸部33的抵接肋部31的高度比凹部32的抵接肋部31的高度要高,凸部31的抵接肋部31和凹部32的抵接肋部31均匀地按压背光源底板45。
图13中,在凹部32的外侧,设置有用于使液晶电视机1内部的热量逃逸到外部的散热孔34。散热孔3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孔34在大致横向和大致纵向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并排设置。设置有多个散热孔34的后壳体3的区域形成外观上可与其他区域清楚地相区分的散热孔部340。
散热孔部340在图13中在两个部位的凹部32的外侧,分别形成L字形以使得对矩形的凹部32的两边进行镶边。另外,在与电源基板P相对的后壳体3的下部的部分与其上右侧的凹部32之间也设置有矩形的散热孔部340。
井字状的抵接肋部31还设置于散热孔部340。具体而言,在散热孔部340上排列的多个散热孔34之间的部分或散热孔34的附近,在大致横向和大致纵向的两个方向上以大致相等间隔并排设置有抵接肋部31。由此,能够扩大抵接肋部31与背光源底板45相抵接的范围。
接着,对液晶电视机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15A、图15B、图15C、图15D、图15E、图15F和图15G是表示液晶电视机1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15A至图15G是安装中途的状态下的液晶电视机1的局部后视图,分别示出液晶电视机1的右侧下部的部分。
图15A是前壳体2的局部后视图。使前壳体2的背面向上,将前壳体2载放在大致水平的面上。
图15B示出在图15A中的前壳体2上安装有防放电框40的状态。沿着前壳体2的框安装防放电框40。
在与第一肋部22相对应的防放电框40的位置,设置有可嵌合第一肋部22的缺口。在与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分别相对应的防放电框40的位置,设置有可使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插通的开口。在将防放电框40与前壳体2相重叠时,进行防放电框40相对于前壳体2的定位,以使得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从这些缺口和开口竖立。
图15B还示出在图15A中的前壳体2上安装有热沉46、LED基板47、LED48、连接器49的状态。
LED48和连接器49预先安装在LED基板47上。利用螺钉将LED基板47固定于热沉46。将固定有LED基板47的热沉46安装在防放电框40的下端。
图15C示出在图15B中的液晶电视机1上安装有液晶面板41的状态。对液晶面板41进行定位以使得与从开口21的周缘竖立的多个第一肋部22的内表面相抵接,将液晶面板41插入到由多个第一肋部22包围的空间内。
图15D示出在图15C中的液晶电视机1上安装有光学片42的状态。光学片42的大小是周围的外缘与第二肋部23相抵接的大小。然而,在将光学片42载放在液晶面板41上的情况下,比第二肋部23设置在更内侧的第一肋部22会与光学片41相重叠。因此,在与第一肋部22相对应的光学片42的周端部分,设置有避开第一肋部22的缺口部421。由于在前壳体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肋部22,因此缺口部421也与此相应地设置有多个。对光学片42进行定位,以使得在多个缺口部421的内部分别容纳第一肋部22,且使得周端与多个第二肋部23的内表面相抵接,将光学片42载放在液晶面板41上。
图15E示出在图15D中的液晶电视机1上安装有导光板43的状态。对导光板43进行定位,以使得设置于前壳体2的三个部位的第二肋部23与导光板43的凹部431c相配合。此时,对导光板43进行定位,以使得导光板43的下侧角部的凹部431d与设置于前壳体2的两个部位的分隔肋部24相抵接。而且,将导光板43插入到由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包围的空间内。
图15F示出在图15E中的液晶电视机1上安装有背光源底板45的状态。对背光源底板46进行定位以使得将设置于背光源底板45的螺钉通孔与设置于前壳体2的轴套相重叠。之后,将螺钉5插通到螺钉通孔中,利用螺钉5将液晶面板模块4的各部件与前壳体2进行固定。
图15G示出在图15F的液晶电视机1上安装有后壳体3的状态。对后壳体3进行定位,以使得后壳体3的周围与前壳体2的周围相内接。此时,设置于后壳体3的螺钉通孔与设置于前壳体2的轴套相重叠。之后,将螺钉7插通到螺钉通孔中,利用螺钉7将后壳体3和前壳体2进行固定。
在后壳体3的前面设置有与液晶面板模块4的背光源底板45相抵接的抵接肋部31。抵接肋部31按压背光源底板45,因此利用螺钉7的紧固,对液晶面板模块4、后壳体3和前壳体2进行固定。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抵接肋部31为多个,但抵接肋部31也可仅为一个。抵接肋部31的配置方向也可为三个方向以上,不同方向的抵接肋部31也可不交叉。例如,具有六个方向的各抵接肋部31也可呈放射状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电视机1为仅对于导光板43的一个侧面射入LED48的光的边光方式,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仅设置于与导光板43的下侧的侧面相对的位置。
其中,液晶电视机1中的边光方式也可为例如从整个侧面向导光板43射入光的方式,也可为从左右的侧面或上下的侧面向导光板43射入光的方式。因此,根据向导光板43射入光的侧面的数量和位置,也可改变热沉46、LED基板47和LED48的配置数量和配置位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壳体3的抵接肋部31与边光方式的液晶面板模块4相抵接。然而,抵接肋部31也可与直下型方式的液晶面板模块相抵接。即,液晶电视机1也可包括直下型的背光源。
根据液晶电视机1,能够增大液晶面板模块4的强度。
去除了固定各部件的外框架的液晶面板模块4的强度与包括外框架的情况相比下降。然而,由于对后壳体3和前壳体2进行固定的螺钉7的紧固,使得后壳体3的抵接肋部31按压背光源底板45,因此液晶面板模块4的强度增大。另外,通过在后壳体3上设置抵接肋部31,从而后壳体3的强度增大。
由于后壳体3为树脂制,因此比安装于背光源底板45的钢板的强化材料要轻,因此与利用该强化材料来强化液晶面板模块的情况相比,不会与液晶电视机1的轻量化相抵触。另外,由于抵接肋部31通过背光源底板3的一体成形来设置,因此在去除外框架的同时有助于部件数量的减少。
后壳体3相对于背光源底板45并非是通过面进行抵接,而是通过例如抵接肋部31前端的线进行抵接。因此,后壳体3与背光源底板45的接触面积是有限的,能够抑制内部部件的振动即颤动的发生。
另外,由于抵接肋部31相对于背光源底板45并非是面状相接,因此在设置有抵接肋部31的后壳体3的区域与背光源底板45之间存在空气。由液晶电视机1内部的热量加热后的该空气从后壳体3的散热孔34移动到液晶电视机1外部。由此,由抵接肋部31得到的强化结构不会妨碍散热效果。
根据液晶电视机1,不会损坏画面411中的光的均匀性。
由于螺钉5、7的紧固,使得导光板43按压前侧的压力作用于第一肋部22的前端部,但几乎不会作用于光学片42。因此,在光学片42上不会产生挠曲、翘曲等变形。由于光学片42使从导光板43射出的光均匀扩散,并使扩散后的光射入到液晶面板41,因此在显示于液晶面板41的画面411上的图像中不会产生亮度不均。
为了提高射入导光板43的入射率,将LED48和导光板43尽可能靠近地进行配置,但在LED48与导光板43的侧面之间相比于预定的距离而仅仅稍许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入射光的亮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射入导光板43的入射光的亮度变化会导致从导光板43射出的出射光的亮度的偏差。因此,需要使得LED48与导光板43之间的距离不会由于热变形、振动等而容易地发生变动。
根据液晶电视机1,通过使第二肋部23贯穿凹部431,从而导光板43的热膨胀受到第二肋部23的限制。凹部431和第二肋部23设置在相比于与导光板43的短边相对应的侧面的大致中央更靠近LED48的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凹部431下部的导光板43的部分的移动量一直比凹部431上部的导光板43的部分的移动量要小。由此,能够抑制LED48与光入射的导光板43的侧面之间的距离的变动。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涉及在防放电框(框体)40上设置支承导光板43的支承部的方式。导光板43被位于前侧的防放电框40的支承部和位于后侧的背光源底板45在前后夹持。
防放电框40是位于前侧的前壳体2与后侧的液晶面板41之间的框体(参照图2)。防放电框40具有与设置于前壳体2的背面侧的多个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分隔肋部24相重叠的大小(参照图15A、图15B)。
图16是防放电框40的后视图。防放电框40通过对金属材料例如实施冲压加工来成形。防放电框40包括筒状的外框、从外框的前侧端朝内侧伸出的凸缘状的内框(参照图2)。内框与导光板43的前面大致平行。
在防放电框40的内框上,可使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分别插通的矩形的第一肋部插通孔(第一插通孔)403和第二肋部插通孔(第二插通孔)404分别设置在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相对应的位置。另外,在防放电框40的内框上,可使分隔肋部24插通的矩形的分隔肋部插通孔405设置在与分隔肋部24相对应的位置。
在防放电框40上设置有桥部406。该桥部406相当于支承导光板43的支承部。从背面侧或正面侧观察时,桥部406局部地封闭第一肋部插通孔403内的外侧区域。
图17是局部放大表示防放电框40的立体图。图17放大示出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的部分。图17的右下方向表示防放电框40的内侧方向,图17的左上方向表示防放电框40的外侧方向。
桥部406包括两个突出部4061和平坦部4062。两个突出部4061是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的周缘部中、在防放电框40的周向上彼此相对的周缘部朝背面侧分别突出的板状构件。图17中的两个突出部4061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的周缘部朝着彼此接近的方向且朝着向背面侧的方向突出。即,两个突出部4061分别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的内缘部以相对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的开口面呈锐角的角度朝背面侧突出。
平坦部4062是在防放电框40的周向上架设于两个突出部4061之间的平板。平坦部4062与防放电框40的内框大致平行。因此,平坦部4062与导光板43的前侧面也大致平行。
桥部406设置成以使得封闭第一肋部插通孔403内的偏外侧的区域,第一肋部插通孔403内的偏内侧的区域保持开口不变。在前壳体2上安装有防放电框40的情况下,第一肋部22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内的偏内侧的区域朝背面侧突出。
图18是局部放大表示前壳体2和防放电框40的立体图。图18放大示出在前壳体2上安装有防放电框40的状态下的第一肋部22、第一肋部插通孔403和桥部406。图18的右下方向表示前壳体2和防放电框40的内侧方向,图18的左上方向表示前壳体2和防放电框40的外侧方向。
平坦部4062的高度在组装了液晶面板模块4的情况下,比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朝背面侧突出的第一肋部22的高度要高。即,在组装了液晶面板模块4的情况下,将平坦部4062的高度和第一肋部22的高度调整成,以使得平坦部4062与导光板43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第一肋部22的前端部不与导光板43相接触。
图19是表示将液晶面板模块4的部件放置在前壳体2上的概要的说明图。图19中,左侧相当于前壳体2的内侧,前壳体2的左侧端在开口21的外周中断。图19中,右侧相当于前壳体2的外侧。图19中,将相对于第一肋部22、第二肋部23和桥部406的位置关系包括在内来示出层叠在前壳体2上的防放电框40、液晶面板41、光学片42、导光板43和反射片44的概要。实际的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相隔开,但图19的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在图19的法线方向上投影示出,靠近地进行描绘。
液晶面板41中的前面的边缘部与前壳体2的开口21周围的边缘相抵接,液晶面板41的侧面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相抵接。光学片42层叠在液晶面板41上。
液晶面板41中的前面的边缘部如图3所示,也可经由间隔件4a并利用防放电框40来支承,但也可不设置间隔件4a而仅利用前壳体2来支承。
在与第一肋部22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设置有矩形的缺口部421,缺口部421与第一肋部22的内侧面隔开稍许的间隙而分隔开。未设置缺口部421的光学片42的周端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图19中,光学片42的实线表示与第一肋部22和第二肋部23相对的光学片42的周端部分。光学片42的虚线表示避开第一肋部插通孔403和桥部406的缺口部421的中空部。
实施方式2中的第一肋部22的高度比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肋部22的高度稍低。在组装了液晶面板模块4的情况下,第一肋部22的高度比从前壳体2的背面到光学片42的背面为止的距离要高一些。即,第一肋部22的高度比防放电框40、液晶面板41和光学片42的总厚度要大。另一方面,在组装了液晶面板模块4的情况下,桥部406的平坦部4062的高度比第一肋部22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突出的高度要高。因此,图19中的导光板43的前面周缘部与桥部406的平坦部4062相抵接,且不与第一肋部22相接触。
此外,第一肋部22的高度也可与防放电框40、液晶面板41和光学片42的总厚度相同。
图19中的导光板43的侧面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反射片44载放在导光板43上,反射片44的周端与第二肋部23的内侧面相抵接。反射片44的背面与背光源底板45相抵接。背光源底板45的前面的周缘部与第二肋部23的前端面相抵接。导光板43经由反射片44从背光源底板45受到因螺钉5的紧固而引起的按压力,按压桥部406的平坦部4062。
图19中,在光学片42与导光板43之间夸张地描绘出间隙。然而,实际上该间隙较窄,利用该窄间隙,导光板43即使受到因螺钉5的紧固而引起的按压力,也几乎不会按压光学片42。因此,在光学片42上不会产生因按压而引起的挠曲、翘曲等变形。
此外,液晶电视机1也可包括用于减小EMI(电磁干扰)的与接地电缆相连接的导电板,而并非防放电框40。在上述情况下,导电板采用与防放电框40相同的方式,在液晶电视机1中组装到与防放电框40相同的位置。在上述情况下,在导电板上设置支承导光板43的支承板。
实施方式2中,背面方向上的桥部406的高度比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突出的第一肋部22的高度要高。然而,背面方向上的桥部406的高度也可与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突出的第一肋部22的高度相同。在上述情况下,桥部406的平坦部4062和第一肋部22的前端部与导光板43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导光板43的前侧由桥部406和第一肋部22这两者支承。
实施方式2中,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中相对的两周缘部各设置有一个、总共两个突出部4061。然而,也可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中相对的两周缘部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突出部4061。例如,从第一肋部插通孔403中相对的两周缘部各设置有三个、总共六个突出部4061。在上述情况下,平坦部4062架设于一方的三个突出部4061与另一方的三个突出部4061之间。
根据液晶电视机1,不会损坏画面411中的光的均匀性。
由于螺钉5、7的紧固,使得导光板43按压前侧的力作用于桥部406的平坦部4062,但几乎不会作用于光学片42。因此,在光学片42上不会产生挠曲、翘曲等变形。由于光学片42使从导光板43射出的光均匀扩散,并使扩散后的光射入到液晶面板41,因此在显示于液晶面板41的画面411上的图像中不会产生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2如上所述,由于其他方面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作用及效果。
以上,以液晶电视机1为例,说明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本申请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应用于例如与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等相连接使用的监视器、用于数字标牌的室内显示器和街头显示器。
此外,应该认为所披露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举例表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而并非由上述说明来表示,本发明的范围还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标号说明
1 液晶电视机
2 前壳体
21 开口
22 第一肋部
22a 第一主肋部
22b 第一副肋部
23 第二肋部
23a 第二主肋部
23b 第二副肋部
24 分隔肋部
24a 分隔主体肋部
24b 分隔强化肋部
3 后壳体
31 抵接肋部
32 凹部
33 凸部
34 散热孔
340 散热孔部
4 液晶面板模块
4a 间隔件
4b 间隔件
40 防放电框(框体)
401 弯曲部
402 弯曲部
403 第一肋部插通孔(第一插通孔)
404 第二肋部插通孔(第二插通孔)
405 分隔肋部插通孔
406 桥部(支承部)
4061 突出部
4062 平坦部
41 液晶面板
411 画面
42 光学片
421 缺口部
43 导光板
431 凹部
44 反射片
441 缺口部
45 背光源底板(盖部)
451 开口部
452 台阶部
453 碟状部
453a 台阶部
46 热沉
47 LED基板
48 LED(光源)
49 连接器
5 螺钉
6 电源线
7 螺钉
T 接收部
P 电源基板
S 支架
Claims (8)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有液晶面板模块,
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液晶面板、与该液晶面板的大小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
从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前壳体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第一肋部,该多个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以及
多个第二肋部,该多个第二肋部在该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
所述第一肋部具有比所述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且前端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
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述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
所述液晶面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
在包含与所述一个侧面相邻的相邻侧面在内的所述导光板的边缘部,设置有使所述第二肋部嵌合的凹部,
所述第二肋部和所述凹部分别设置在从所述相邻侧面的大致中央偏向所述一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分别具有与所述开口的周缘大致平行的主肋部以及并排设置在与该开口相反一侧的该主肋部的侧壁上的梳齿状的副肋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相隔开。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片具有与所述第一肋部相对应的缺口。
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前面侧的前壳体和背面侧的后壳体之间配置有液晶面板模块,
该液晶面板模块具有从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层叠的框体、比该框体窄的液晶面板、与该液晶面板的大小相同或比其大的光学片以及比该光学片大的导光板,
从光源向所述导光板射入光,从该导光板向所述光学片射出光,从而在从设置于所述前壳体的开口露出的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显示图像,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多个第一肋部,该多个第一肋部在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
多个第二肋部,该多个第二肋部在该开口的周围形成在所述前壳体的背面上比所述第一肋部更加远离所述开口的位置;
多个第一及第二插通孔,该多个第一及第二插通孔中可分别插通所述多个第一及第二肋部,且贯穿设置于所述框体;以及
支承部,该支承部架设于该多个第一插通孔各自的在所述框体的周向上相对的周缘部之间,且朝要支承所述导光板的背面侧突出设置,
所述第一肋部具有与所述框体、液晶面板和光学片的总厚度相同或比其大的高度,
所述第二肋部具有比所述框体、液晶面板、光学片和导光板的总厚度要大的高度,
所述支承部具有比所述第一肋部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突出的高度要高的高度,且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
所述液晶面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光学片收纳在由所述第一肋部或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所述导光板收纳在由所述第二肋部包围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有:
两个突出部,该两个突出部从所述第一插通孔的周缘部分别朝背面侧突出;以及
平坦部,该平坦部在该两个突出部之间架设,且与所述导光板的前面周缘部相抵接。
8.一种液晶电视机,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
接收电视广播的接收部,
所述液晶面板模块将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电视广播中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液晶面板的画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72666 | 2011-12-13 | ||
JP2011-272666 | 2011-12-13 | ||
JP2012-147508 | 2012-06-29 | ||
JP2012147508A JP5226148B1 (ja) | 2011-12-13 | 2012-06-29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テレビ |
PCT/JP2012/073592 WO2013088802A1 (ja) | 2011-12-13 | 2012-09-14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テレ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98976A true CN103998976A (zh) | 2014-08-20 |
Family
ID=48612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61767.4A Pending CN103998976A (zh) | 2011-12-13 | 2012-09-14 |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333844A1 (zh) |
JP (1) | JP5226148B1 (zh) |
CN (1) | CN103998976A (zh) |
WO (1) | WO201308880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08991A (zh) * | 2015-12-23 | 2017-06-30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27470B2 (ja) * | 2011-10-03 | 2013-07-0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
JP5416851B2 (ja) * | 2011-12-13 | 2014-02-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テレビ |
WO2013108678A1 (ja) * | 2012-01-16 | 2013-07-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US10185081B2 (en) * | 2013-06-13 | 2019-01-22 |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apparatus |
KR102173659B1 (ko) * | 2014-03-10 | 2020-11-0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EP3188163B1 (en) * | 2014-08-28 | 2022-04-06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Display device |
US20170139102A1 (en) * | 2015-11-13 | 2017-05-18 | Le Holdings(Beijing)Co., Ltd.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CN110609412A (zh) * | 2018-06-15 | 2019-12-24 | 夏普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
US11846840B2 (en) * | 2019-10-31 | 2023-12-19 | K-Tronics (Suzhou)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7588A (zh) * | 2000-08-04 | 2002-02-2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一种液晶显示器 |
US20020041492A1 (en) * | 2000-10-05 | 2002-04-11 | Advanced Display Inc. |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CN1424615A (zh) * | 2001-12-03 | 2003-06-1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842826A (zh) * | 2007-10-29 | 2010-09-22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CN102057209A (zh) * | 2008-07-10 | 2011-05-11 | 夏普株式会社 | 背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平面显示装置 |
CN102096219A (zh) * | 2009-12-09 | 2011-06-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21076B2 (ja) * | 1998-05-25 | 2009-02-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4077955A (ja) * | 2002-08-21 | 2004-03-11 | Nec Kagoshima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TWI247948B (en) * | 2003-12-03 | 2006-01-21 | Quanta Display Inc | New frame structure using for back-light module |
JP2006171378A (ja) * | 2004-12-16 | 2006-06-29 |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541317B2 (ja) * | 2006-04-18 | 2010-09-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104770B2 (ja) * | 2008-03-28 | 2012-12-1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WO2010087273A1 (ja) * | 2009-01-29 | 2010-08-0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通信装置、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KR20100122679A (ko) * | 2009-05-13 | 2010-11-23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JP2010276908A (ja) * | 2009-05-29 | 2010-12-09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筐体構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20120062283A (ko) * | 2010-12-06 | 2012-06-14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2012
- 2012-06-29 JP JP2012147508A patent/JP5226148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9-14 CN CN201280061767.4A patent/CN103998976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9-14 US US14/364,872 patent/US2014033384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9-14 WO PCT/JP2012/073592 patent/WO201308880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7588A (zh) * | 2000-08-04 | 2002-02-2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一种液晶显示器 |
US20020041492A1 (en) * | 2000-10-05 | 2002-04-11 | Advanced Display Inc. |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CN1424615A (zh) * | 2001-12-03 | 2003-06-1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842826A (zh) * | 2007-10-29 | 2010-09-22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CN102057209A (zh) * | 2008-07-10 | 2011-05-11 | 夏普株式会社 | 背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平面显示装置 |
CN102096219A (zh) * | 2009-12-09 | 2011-06-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08991A (zh) * | 2015-12-23 | 2017-06-30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908991B (zh) * | 2015-12-23 | 2021-01-08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45359A (ja) | 2013-07-25 |
US20140333844A1 (en) | 2014-11-13 |
JP5226148B1 (ja) | 2013-07-03 |
WO2013088802A1 (ja) | 2013-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98976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电视机 | |
TWI512359B (zh) | 彎曲型液晶顯示裝置 | |
US8432499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WO2015002017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20120281153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10197721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 |
US20180231839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 |
KR102003845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WO2013191051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9116277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10310310B2 (en) |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KR20110054304A (ko) |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 |
US8752996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KR20110054303A (ko) |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 |
WO2015060272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1785340B1 (ko) | 커버버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WO2013191047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2169440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KR101707117B1 (ko) | 표시 장치 | |
WO2013089027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KR20160083248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US12253757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WO2013002171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JP5156122B1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テレビ | |
JP5416851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テレ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