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5738B - 张紧件的张设构造 - Google Patents
张紧件的张设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45738B CN103945738B CN201280053094.8A CN201280053094A CN103945738B CN 103945738 B CN103945738 B CN 103945738B CN 201280053094 A CN201280053094 A CN 201280053094A CN 103945738 B CN103945738 B CN 1039457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nsioner
- frame
- main members
- auxiliary frame
- frame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4443 Ricinu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97 pelv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1/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chairs, beds, or the lik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e.g. upholstery fasteners, mattress protectors, stretching devices for mattress nets
- A47C31/02—Upholstery attach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1/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chairs, beds, or the lik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e.g. upholstery fasteners, mattress protectors, stretching devices for mattress nets
- A47C31/02—Upholstery attaching means
- A47C31/023—Upholstery attaching means connecting upholstery to frames, e.g. by hooks, clips, snap fasteners, clamping means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28—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 A47C7/282—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with mesh-like supports, e.g. elastomeric membra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A47C7/64—Hat or coat hol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8—SADDLERY; UPHOLSTERY
- B68G—METHODS, EQUIPMENT, OR MACHINES FOR USE IN UPHOLSTERING; UPHOLSTER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8G7/00—Making upholstery
- B68G7/05—Covering or enveloping cores of p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8—SADDLERY; UPHOLSTERY
- B68G—METHODS, EQUIPMENT, OR MACHINES FOR USE IN UPHOLSTERING; UPHOLSTER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8G7/00—Making upholstery
- B68G7/12—Other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fixing, or finishing, in upholstery work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008—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fastener for attaching to external surfac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19—Fold at edge
- Y10T428/24215—Acute or reverse fold of exterior compon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张紧件的张设构造,无需使用复杂且昂贵的模具而能够以廉价的成本制造框体,并且外观、特别是后视、侧视观察时的外观美观,而且,张紧件的张设作业也变得简单。在将张紧件(28)张设于作为框体的背部框架(27)的表面的张紧件(28)的张设构造中,背部框架(27)具备:主框部件(32),张紧件(28)与该主框部件(32)的表面抵接;以及上部辅助框部件(33),该上部辅助框部件(33)固定于主框部件(32)的至少一部分的背面,从主框部件(32)的前表面依次沿着该主框部件(32)的外周面、以及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外周面、背面以及内周面而对张紧件(28)进行卷绕,将张紧件(28)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与主框部件(32)的背面对置的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应用于椅子的靠背、椅座或头枕、或者配置有网孔的屏风、隔断等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椅子的靠背等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例如存在如下构造:将张紧件的相对的一对缘部从框体的彼此对置的一对框杆的表面绕外侧缘向背面卷绕,并且,对于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两个缘部、且在前端部具有钩形部的边缘件而言,使它们卡止于上述两个框杆的内侧面与表面所成的角部,从而将张紧件张设于框体,或者,对于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其它的相对的一对缘部的边缘件,使它们与在框体的其它的对置的一对框杆的外周面设置的凹槽嵌合(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存在如下构造:在框体的外周面的前部,设置有朝向后方开口的凹槽,并且使张紧件的缘部和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缘部的边缘件与该凹槽嵌合(参照专利文献2)。
进而,还存在如下构造:使固定于膜状部件的周缘的各种形状的凹部件、凸部件与设置于框状支承部件的背面的凸部件、凹部件嵌合(参照专利文献3的图12以及图13)。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527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61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4008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由于必须使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缘部的边缘件形成为钩形,所以,其制造繁琐,另外,还需要进行使该钩形的边缘件卡止于框体的内侧面与表面所成的角部的作业。
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使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缘部的边缘件与设置于框体的外周面的凹槽嵌合的构造、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构造而言,由于利用张紧件将框体的外周面的比凹槽靠前方的部分覆盖、且使得框体的外周面的比凹槽靠后方的部分在外部露出,所以,靠背的侧面在外形设计方面被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其外形并不美观。
对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构造而言,由于凹部件、凸部件在靠背等的背面露出,所以外形并不美观。
为了使靠背等的背面的外观美观,优选地,在框体的内周面形成凹槽,并且使从框体的表面依次卷绕于外周面、背面以及内周面的张紧件的缘部、以及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边缘部的边缘件等与上述凹槽嵌合,但是,为了使这种凹槽形成于合成树脂制的框体的内周面,必须在对其进行铸造成型时将凹槽形成用的型芯朝向框体形成用的模具的内侧脱离,因此,成形用的模具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紧件的张设构造,无需使用复杂且昂贵的模具而能够以廉价的成本制造框体,并且外观、特别是后视、侧视观察时的外观美观,而且,张紧件的张设作业也变得简单。
根据本发明,上述课题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解决。
(1)在将张紧件张设于框体的表面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中,上述框体具备:主框部件,张紧件与该主框部件的表面抵接;以及辅助框部件,该辅助框部件固定于上述主框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背面,从主框部件的前表面依次沿着该主框部件的外周面、以及辅助框部件的外周面、背面以及内周面而对上述张紧件进行卷绕,将上述张紧件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与上述主框部件的背面对置的上述辅助框部件的表面。
若形成为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张紧件而从主框部件的前表面将该主框部件的外周面、以及辅助框部件的外周面、背面以及内周面全部都覆盖,因此能够呈现出美丽的外观。
另外,在将张紧件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辅助框部件的表面的状态下,将辅助框部件固定于主框部件的背面,然后,将张紧件从辅助框部件的内周面依次卷绕于该辅助框部件的背面和外周面、以及主框部件的外周面和前表面,并利用其它固定安装方法将张紧件的其他周缘部固定安装于框体,从而能够简单地将张紧件张设于框体。
进而,由于无需使用复杂且昂贵的模具而在框体的内周面形成凹槽,因此,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制造框体。
(2)在上述(1)项的基础上,将硬质的边缘件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周缘部,将该边缘件与上述张紧件的周缘部一起固定安装于与主框部件的背面对置的上述辅助框部件的表面。
若形成为这种结构,则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将张紧件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辅助框部件的表面。
(3)在上述(2)项的基础上,在辅助框部件的表面以及与该辅助框部件的表面对置的边缘件中的任意一方设置凸部,并且,在辅助框部件的表面以及与该辅助框部件的表面对置的边缘件中的另一方,设置通过与上述凸部卡合而防止边缘件相对于辅助框部件错位的凹部。
若形成为这种结构,则能够简单地相对于辅助框部件的表面而对张紧件的边缘部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张紧件的边缘部相对于辅助框部件错位。
(4)在上述(1)~(3)项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对于设置于辅助框部件的表面的凸部而言,使其与设置于边缘件的插通孔嵌合,并且使其与设置于主框部件的背面的凹部也嵌合,由此能够防止辅助框部件、边缘件以及主框部件彼此的错位。
若形成为这种结构,则能够仅凭借简单的构造便可靠地防止辅助框部件、边缘件以及主框部件彼此的错位。
(5)在上述(1)~(4)项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在与主框部件的背面对置的辅助框部件的表面设置有凹向后方、且朝内侧开口的凹入阶梯部,使张紧件的周缘部、或者固定安装于该张紧件的周缘部的边缘件与该凹入阶梯部嵌合。
若形成为这种结构,则当将辅助框部件固定于主框部件的背面时,凹入阶梯部实质上成为在框体的内表面所形成的凹槽,能够使张紧件的周缘部、或者固定安装于该张紧件的周缘部的边缘件与该凹槽嵌合,进而,无需为了形成该凹槽而使用上述那样的复杂且昂贵的模具,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6)在上述(1)~(5)项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利用从主框部件的表面朝向背面贯通的固定螺钉而将辅助框部件固定于主框部件,并且利用张设于上述主框部件的表面的张紧件而将上述固定螺钉的头部覆盖。
若形成为这种结构,则不仅能够简单地将辅助框部件固定于主框部件,而且,由于利用张紧件将固定螺钉的头部覆盖而不会使该固定螺钉的头部在外部露出,因此使外形变得美观。
进而,在进行废弃处理时,使工具从张紧件的前方刺入而将固定螺钉拆下,由此使得张紧件的边缘部与辅助框部件一起从主框部件脱离,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材质而分别对各部件进行废弃。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无需使用复杂且昂贵的模具而能够以廉价的成本制造框体,并且外观、特别是后视、侧视观察时的外观美观,而且,张紧件的张设作业也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应用了本发明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的靠背的椅子的主视图。
图2是上述椅子的侧视图。
图3是上述椅子的靠背与其支承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上述椅子的省略了张紧件而示出的靠背与其支承框架的主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V-V线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的VI-VI线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7是沿着图5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4中的VIII-VIII线的放大向视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8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主框部件的上部与上部辅助框部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沿着图1中的XIII-XIII线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14是将腰部支承装置安装于背部框架、且省略了张紧件时的主视图。
图15是右侧的保持部件的主视图。
图16是从右斜后方观察右侧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沿着图14中的XVII-XVII线的放大横剖俯视图。
图18是从前方的右斜上方观察腰部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将腰部支承的中央部切断、且从斜后方观察该中央部的立体图。
图20是从后方的左斜上方观察腰部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21是沿着图14中的XXI-XXI线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22是将腰部支承装置的变形例安装于背部框架、且省略了张紧件时的主视图。
图23是沿着图22中的XXXIII-XXXIII线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24是沿着图22中的XXIV-XXIV线的放大横剖俯视图。
图25是沿着图22中的XXV-XXV线的放大横剖俯视图。
图26是从右斜前上方观察图22所示的腰部支承装置的变形例中的右侧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7同样是从后方的左斜上方观察腰部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28(a)是悬置装置的支承臂的立体图;图28(b)是该悬置装置的支承臂的侧视图;图28(c)是该悬置装置的支承臂的俯视图。
图29是悬置装置的支承臂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沿着图28(a)中的XXX-XXX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31是将悬置装置安装于支承臂的状态下的、与沿着图28(a)中的XXXI-XXXI线的横剖俯视图相当的图。
图32是沿着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33是沿着图1中的XXXIII-XXXIII线的放大纵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的左右是指主视观察时的左右。
图1是具备应用了本发明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的靠背的椅子的主视图,图2是上述椅子的侧视图。
该椅子具备:脚体3,其具有5根脚杆2,该5根脚杆2在前端部具备脚轮(castor)1、且形成为放射状;伸缩式的脚柱4,其竖立设置于脚体3的中央,且在其内部收纳有气体弹簧(省略图示);支座5,其朝向前上方、且其后端部固定于脚柱4的上端;椅座6,其如后述那样被支承于支座5的上方;靠背9,其被支承于侧视观察时大致呈L字状的靠背支承框架8的后上部,该靠背支承框架8的前端部借助朝向左右方向的轴7(参照图3)而被枢轴安装于支座5;腰部支承装置10,其设置于靠背9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以及作为选用部件的悬置(hanger)装置11,其设置于靠背9的上端部。
支座5形成为上表面开口、且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俯视观察大致呈长方形的箱状,在其内部收纳有始终对椅座6朝向前方施力的公知的施力单元,例如收纳有日本特开2005-211244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压缩螺旋弹簧、以及对该弹簧的作用力进行调节的调节单元(均省略图示)。此外,由于这种施力单元、调节单元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将它们的具体结构以及详细说明省略。
支座5的上表面的开口部被能够装卸的罩12覆盖。
椅座6包括俯视观察呈框状的椅座框架13、合成树脂制的座板14以及缓冲件15,其中,上述座板14安装于上述椅座框架13,上述缓冲件15以将座板14的上表面以及外周面覆盖的方式安装于座板14。
如图1所示,朝向左右方向的前后一对横杆13a、13b的两侧端部固定于椅座框架13的前部以及后部,其中,这一对横杆13a、13b的两侧部朝外侧上方倾斜,并且,这一对横杆13a、13b的中间部比椅座框架13靠下方。
对于前方的横杆13a的中间部而言,从由支座5的前部上缘与罩12的前部下缘形成、且朝后下方倾斜的长孔16通过,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将支座5以及罩12的前部贯通,并且被设置于支座5内的上述压缩螺旋弹簧朝前方施力。
对于后方的横杆13b的中间部而言,利用左右一对连结金属件17、17而将其与左右一对托架18、18的平坦的上表面连结为能够转动,其中,上述左右一对托架18、18设置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比轴7略靠后方的部分的上表面。
通过该后方的横杆13b与靠背支承框架8的连结,当靠背9与靠背支承框架8一起后倾时,使椅座6的后部朝后下方移动,伴随与此,使得前方的横杆13a克服支座5内的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沿着长孔16朝后下方滑动,从而使得椅座6的前部也朝后下方移动。
对于靠背9的朝向前方的复原转动力与椅座6的朝向前上方的复原力而言,不仅能够通过支座5内的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获得,还能够通过后述的气体弹簧24的作用力而获得。
如图3所示,靠背支承框架8具备:左右一对靠背支承杆19,它们由在朝前部19a、19a的后端连续设置有立起部19b的金属管构成;中间连结件20,其将上述朝前部19a、19a的大致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对置面彼此连结,且形成为侧视观察呈朝下的“コ”字状的截面;近似圆弧状的后部连结件21,其将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19的朝前部19a的后部以及立起部19b的除上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对置面彼此连结;以及形成有侧视观察时呈倒L字状的截面的固定片22,其前端固定于后部连结件21的上端部的后表面,且用于对后述的背部框架27进行固定。
中间连结件20以其上表面与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朝前部19a的上表面大致共面的方式而固定于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此外,虽然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朝前部19a形成为彼此平行,但是立起部19b形成为其宽度朝向上方而逐渐略微缩窄。
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朝前部19a的前端部被压缩为垂直板状,对于它们的形成为板状的部分而言,上述的朝向左右方向的轴7以将该部分贯通的方式而固定于该部分。将该轴7枢轴安装于支座5的比脚柱4略靠前方的上表面,由此使得靠背支承框架8能够以轴7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上述左右一对托架18在轴7与中间连结件20之间、且在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朝前部19a以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被固定。
如图5所示,在后部连结件21的朝向后上方倾斜的倾斜部的背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固定有后视观察时呈朝下的“コ”字状的托架23,朝向斜后上方的气体弹簧24的伸缩杆24a的上端部借助左右方向上的支轴25而被枢轴安装于该托架23。气体弹簧24的缸体24b的下端部借助左右方向上的支轴26而被枢轴安装于支座5的后表面下部(参照图2)。
由此,安装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靠背9被气体弹簧24始终朝前施力。通过对该气体弹簧24进行压缩,能够使靠背9自如地斜倚。另外,通过对设置于支座5的未图示的操作杆进行操作而将气体弹簧24的活塞杆24a的伸缩动作锁止,从而能够使靠背9在任意的后倾位置停止。
靠背9具备: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的背部框架27,其形成为正面形状的宽度朝向下方而逐渐略微缩窄的近似方形的框体;以及张紧件28,其张设于该背部框架27的表面、亦即前表面(在图4中,省略了张紧件28的图示)。
如图3所示,背部框架27具备:主框部件32,其由左右一对侧部框杆29、29、上部框杆30以及下部框杆31构成,其中,上述左右一对侧部框杆29、29以上下方向上的比中央略靠下方的部分在侧视观察时朝前方突出的方式而平缓地弯曲为“く”字状,上述上部框杆30将一对侧部框杆29、29的上端部彼此连结,并且以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在俯视观察时朝后方突出的方式而平缓地弯曲为圆弧状,上述下部框杆31以近似直线状将两个侧部框杆29、29的下端部彼此连结;上部辅助框部件33,其固定于上部框杆30的背面;以及下部辅助框部件34,其安装于下部框杆31的前表面、亦即表面。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大致在全长范围上形成有朝下方开口的侧视观察时呈倒U字状的凹部35,该凹部35能够供靠背支承框架8的后上部、亦即靠背支承杆19的立起部19b与后部连结件21的上部、以及固定片22嵌合。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下部框杆31的前下端以将凹部35的前方覆盖的方式而朝下突出设置有前壁36,在该前壁3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下缘以略微朝向前下方倾斜的方式而一体成型有朝前片37,该朝前片37的平面形状呈方形、且该朝前片37的基部大致弯曲为圆弧状。朝前片37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使得其前端大致位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长度。
在朝前片37的后部的左侧部以及与该部分对置的后部连结件21的左侧部形成有开口部38、38,该开口部38、38用于供上述气体弹簧24的操作杆的杆插入,在上述杆被插入到形成于朝前片37的开口部38以后,利用罩39将上述开口部38封闭。
此外,当将靠背9安装于靠背支承框架8时,朝前片37还具有作为将支承框架8的比中间连结件20靠后方的后半部上表面覆盖的上罩的功能。
朝前片37的弯曲的部分被突出地设置于该朝前片37的上表面的肋(rib)40加强。另外,在朝前片37的除后部以外的周缘突出地设置有朝下边缘片37a,从而能够提高朝前片37的弯曲刚性。在前部的朝下边缘片37a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能够与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朝前部19a的上表面嵌合的朝上的圆弧状的凹部41、41,另外,同样地,在前部的朝下边缘片37a的中央部,以使靠背9后倾时不与气体弹簧24干扰的方式而形成有朝上的圆弧状的避让槽42(参照图3)。
如图6以及图7所示,能够与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立起部19b的上部嵌合、且形成为圆柱状的左右一对朝下突出部43、43,一体地突出设置于在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所形成的凹部35的里面。
为了将背部框架27安装于靠背支承框架8,如图6以及图7所示,从下方将靠背支承框架8的后上部插入到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的凹部35,使靠背支承框架8的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立起部19b、19b的上部与在凹部35的里面突出设置的左右的朝下突出部43、43嵌合,使朝前片37的下表面与靠背支承框架8的中间连结件20的上表面抵接,并且使固定于后部连结件21的后表面的固定片22的上表面与凹部35的里面抵接。此时,在使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立起部19b、19b与左右的朝下突出部43、43嵌合的时刻,靠背支承框架8与背部框架27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被定位,因此,使得此后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接下来,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后部连结件21的后表面的固定片22的左右两处部位,利用螺钉44将该固定片22固定于下部框杆31的凹部35的里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接下来,对于从上方插入到形成于朝前片37的靠前方的左右两个安装孔45、45的螺栓46而言,使它们与贯穿设置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中间连结件20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个内螺纹孔47、47螺合而进行紧固,从而将朝前片37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上表面。
接下来,利用图3所示的下罩48将靠背支承框架8的后部下表面覆盖。下罩48形成为与朝前片37相比大小大致相同的俯视时的方形、且形成为凹面形状,在突出设置于底板48a的周缘的朝上边缘片48b的后上部的两侧缘,突出设置有左右一对安装片48c、48c,它们具有安装孔49、且朝向斜外上方。包括该左右的安装片48c的下罩48的后上部嵌合到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的凹部35内而被定位(参照图5、图7)。
在下罩48的前端的朝上边缘片48b与底板48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整个范围上,形成有俯视观察时呈朝前的U字状的气体弹簧24的避让槽50。
另外,在前部的朝上边缘片48b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圆弧状的凹部51、51,它们能够与左右的靠背支承杆19的朝前部19a的下表面嵌合。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底板48a的右侧部形成朝上的鼓出部52,从而能够在底板48a的下表面形成朝上的凹入部54,该凹入部54在开口边缘具有多个朝内卡止片53、且形成为方形,能够在该凹入部54收纳椅子的操作说明书等册子。
为了安装下罩48,如图5所示,使朝前片37的周缘的朝下边缘片37a的下端与下罩48的周缘的朝上边缘片48b的上端彼此抵接,利用下罩48将靠背支承框架8的后半部分的下方覆盖,然后,如图7所示,对于从下方插入到左右一对安装片48c的安装孔49的螺栓55、55而言,使它们与在下部框杆31的比凹部35靠后方的下表面所形成的左右一对内螺纹孔56、56螺合而进行紧固。
此时,使包括左右的安装片48c的下罩48的后上部嵌合到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的凹部35内,另外,如图5所示,使下罩48的后上缘与突出设置于下部框杆31的后端部下表面、且将凹部35的后方覆盖的朝下的后壁57的下端部的内表面抵接,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对下罩48进行定位而容易地安装下罩48。
如以上所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椅子中,使朝向前方的朝前片37一体成型于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的背部框架27的下部框杆31的下端,将该朝前片37螺纹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上表面,并且将靠背支承框架8的后部的固定片22螺纹固定于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因此,能够将背部框架27的下部牢固地安装于靠背支承框架8。另外,由于将一体成型于下部框杆31的朝前片37固定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上表面,所以朝前片37具有作为强度构件的功能,能够对靠背支承框架8与下部框杆31的安装部进行加强,当就座者倚靠于靠背9时,使得对于施加于靠背支承框架8、背部框架27的下部的朝后的弯矩而具有较高的强度。
另外,由于使突出设置于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的左右一对朝下突出部43与靠背支承框架8的靠背支承杆19的左右一对立起部19b嵌合,因此,针对施加于背部框架27的下部的朝后的弯矩的强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进而,使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靠背支承杆19的立起部19b与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朝下突出部43嵌合,并且将以位于两个立起部19b之间的方式固定于后部连结件21的固定片22螺纹固定于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因此,在利用左右的立起部19b很稳定地支承下部框杆31的下部的状态下,能够借助固定片22而将立起部19b的上端部牢固地固定于下部框杆31的下表面(参照图7)。
这样,由于靠背支承框架8与背部框架8的安装强度增大,因此,无需采取如下对策:通过增大靠背支承框架8的靠背支承杆19的直径、增大下部框杆31的厚度等来提高它们的强度、弯曲刚性,从而能够使椅子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为了使背部框架27形成为中央部大幅地开口的框状,即便无法充分增大下部框杆31、安装于下部框杆31的靠背支承杆19的立起部19b的上下尺寸,靠背9的安装强度也不会成为问题。
由于与下部框杆31一体成形的朝前片37具有作为将靠背支承框架8的上表面覆盖的上罩的功能,所以无需另外制作分体的上罩并将其单独地安装于靠背支承框架8,从而削减了部件件数以及椅子的组装工时。
另外,在将靠背9安装于靠背支承框架8的时刻,自动地对作为上罩的朝前片37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朝前片37的朝向靠背支承框架8的安装作业。
接下来,针对将张紧件28张设于作为框体的背部框架27的张设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9~图11所示,各侧部框杆29具备:近似梯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基部58,其从外端部朝向内侧扩展;朝内突片59,其从该基部58的后端朝内侧且朝后方倾斜地突出;以及朝前突片60,其从该朝内突片59的靠基部58的部分朝前方突出。
在基部58的前表面与外侧面所成的角部形成有凹向后方的阶梯部61,在该阶梯部61的内侧面,凹向内侧的凹槽62设置成沿着侧部框杆29的长度方向。
在该凹槽62的里侧端面,在隔着侧部框杆29的弯曲部的上下两处位置设置有在侧部框杆29的内侧面开口的贯通孔63,另外,在与上述两处位置不同的多处位置设置有在侧部框杆29的内侧面开口的贯通孔64,这些贯通孔64沿着侧部框杆29的长边方向并隔开适当的间隔。
另外,在基部58的后表面,凹向前方的凹槽65设置成沿着侧部框杆29的长边方向。
如图3所示,在各侧部框杆29的下部的内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朝向各侧部框杆29的长边方向的凹部60a。
如图3所示,在上部框杆30的前表面下部,设置有凹向后方的较浅的阶梯部66。
另外,在上部框杆30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地设置有朝向前后方向的4个螺钉插通孔67。
如图13所示,各螺钉插通孔67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小径孔67a的前后连续设置有扩径孔67b、67c,虽然左右方向上靠近中央的两个螺钉插通孔67的扩径孔67b仅在上部框杆30的阶梯部66的前表面开口,但是左右方向上靠近两侧端的两个螺钉插通孔67的扩径孔67b以跨越上部框杆30的阶梯部66的前表面及其上方的上部框杆30的前表面的双方的方式开口。
在上部框杆30的下表面后部,与其后表面连续且垂下的朝下突片68在上部框杆30的长边方向上连续设置。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上部框杆30的阶梯部66的前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角部,设置有朝向前方及下方开口的左右一对切口69、69。这些切口69、69与后述的螺栓插通孔75的下端部连通。
在下部框杆31的前表面,以左右方向上的适当的间隔而贯穿设置有朝向前后方向的4个承受孔70。
上部辅助框部件33形成为,在与上部框杆30的背面形状大致呈互补形状的板状的基片71的前表面下部设置有凹向后方、且朝下方开口的凹入阶梯部33a(参照图13),在该凹入阶梯部33a的前表面,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的方式突出地设置有:朝向前方的4个凸台72,它们能够与上部框杆30的各螺钉插通孔67的扩径孔67c嵌合;以及左右一对突起73,它们的主视形状大致形成为倒T字状。
在突起73的前端的下部中央,形成有与后述的螺母76的后半部分的外形呈互补形状的凹部73a。
在上部框杆30的后表面,设置有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左右的突起73大致呈互补形状的凹部74(参照图33),在上部框杆30的下表面,以与该凹部74的前端部大致正交的方式而设置有朝向上方的螺栓插通孔75。
进而,在与突起73的凹部73a对置的凹部74的下部,螺母76配设成其轴线与螺栓插通孔75的轴线一致。
下部辅助框部件34是在下表面设置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凹槽77(参照图5)的横向较长的部件,在该下部辅助框部件34的后表面,突出设置有能够与下部框杆31的各承受孔70嵌合的朝向后方的4个卡合销78(参照图3)。
在各卡合销78的后端部,设置有大致呈圆锥形的止脱用的卡止部(省略图示)。另外,在各卡合销78设置有呈十字形状的切槽(省略图示),当将卡止部插入到承受孔70时,卡止部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缩径。
张紧件28由网孔材料、织布、帆布等形成为方形,通过缝合、平头钉(tacker)固定、粘合、或者其他固定安装方法,将上部边缘件79固定安装于张紧件28的上缘部,将下部边缘件80固定安装于张紧件28的下缘部,将侧部边缘件81固定安装于张紧件28的两侧缘部。
上部边缘件79、下部边缘件80以及侧部边缘件81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薄板状,在上部边缘件79贯穿设置有能够供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凸台72插通的4个插通孔82、以及与突起73呈互补形状的左右一对插通孔83。
在两个侧部边缘件81的内侧缘,设置有能够与各侧部框杆29的贯通孔64嵌合的朝内突片81a。
以下述方式将张紧件28张设于背部框架27。
即,对于张紧件28而言,使固定安装于其上缘部的上部边缘件79的插通孔82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凸台72嵌合,另外,同样使插通孔83与突起73嵌合,从而将上部边缘件79安装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前表面,在上述状态下,对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而言,使其凸台72与上部框杆30的各螺钉插通孔67的扩径孔67c嵌合,另外,同样使突起73与凹部74嵌合,另外,将上部边缘件79与张紧件28的上缘部夹持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凹入阶梯部33a的前表面与上部框杆30的后表面之间,使上部辅助框部件33与上部框杆30的后表面抵接,如图13所示,对于从上部框杆30的前方穿过各螺钉插通孔67的固定螺钉84而言,使其与设置于各凸台72的中央的螺纹孔85螺合而进行紧固,从而将其可靠地固定安装于上部框杆30。
此时,配设于上部框杆30的各凹部74的下部的螺母76的后半表面与设置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突起73的前端的凹部73a嵌合,从而能够阻止螺母76朝后方的移动与绕轴线的旋转。
对于张紧件28而言,自上述状态起,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内周面将其依次卷绕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背面及外周面、以及上部框杆30的外周面及前表面,从而使其沿着上部框杆30的前表面垂下,并且,通过使各卡合销78与各承受孔70嵌合,将固定安装于下缘部的下部边缘件80与张紧件28的下缘部从下方压入到预先安装于下部框杆31的前表面的下部辅助框部件34的下表面的凹槽77,由此将张紧件28张设于上部框杆30与下部框杆31之间。
接下来,如图9~图1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对于张紧件28的两侧缘部与固定安装于张紧件28的两侧缘部的侧部边缘件81而言,使侧部边缘件81的各朝内突片81a与对应的各侧部框杆29的贯通孔64嵌合,并使它们与各侧部框杆29的朝向外侧开口的凹槽62嵌合,从而将张紧件28的两侧缘部安装于两个侧部框杆29。
使各朝内突片81a与对应的贯通孔64嵌合,从而防止各侧部框杆29以及张紧件28的两侧缘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错位。
此外,可以在将张紧件28的下缘部与下部边缘件80安装于下部框杆31以前,将张紧件28的两侧缘部与侧部边缘件81安装于两个侧部框杆29。
这样,能够以上下左右方向上都张紧的状态而将张紧件28可靠地张设于背部框架27。
特别地,从主框部件32的前表面依次沿着该主框部件32的外周面、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外周面、背面以及内周面而对张紧件28进行卷绕,并且将张紧件28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与主框部件32的背面对置的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因此,能够呈现出美丽的外观。
另外,在将张紧件28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的状态下,将上部辅助框部件33固定于主框部件32的背面,然后,将张紧件28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内周面依次卷绕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背面和外周面、以及主框部件32的外周面和前表面,且通过其它固定安装方法将张紧件24a的其他周缘部固定安装于背部框架27,从而能够简单地将张紧件24a张设于背部框架27。
进而,由于无需使用复杂且昂贵的模具而形成用于将张紧件28保持于背部框架27的内周面的凹槽,所以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制造背部框架27。
由于将硬质的上部边缘件79固定安装于张紧件28的周缘部,且将该上部边缘件79与张紧件28的周缘部一起固定安装于与主框部件32的背面对置的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所以能够简单并迅速地进行将张紧件28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的作业。
由于在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和与其对置的上部边缘件79中的任一方设置凸台72、突起73等凸部,并且在另一方设置能够通过与上述凸部卡合而防止上部边缘件79相对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发生错位的插通孔82、83等凹部,因此,能够简单地相对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而对张紧件28的上缘部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张紧件28的上缘部相对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发生错位。
对于设置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的凸台72、突起73等凸部而言,使它们与设置于边缘件的插通孔82、83等的插通孔嵌合,并且还使它们与设置于主框部件32的背面的螺钉插通孔67的扩径孔67c、凹部74等凹部嵌合,从而能够防止上部辅助框部件33、上部边缘件79以及主框部件32彼此的错位,因此,仅凭借简单的构造便能够可靠地防止上部辅助框部件33、上部边缘件79以及主框部件32彼此的错位。
在与主框部件32的背面对置的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设置凹向后方、且朝内侧开口的凹入阶梯部33a,并且使张紧件28的上缘部、或者固定安装于张紧件28的上缘部的上部边缘件79与该凹入阶梯部33a嵌合,因此,当将上部辅助框部件33固定于主框部件32的背面时,凹入阶梯部33a实质上成为形成于背部框架27的内表面的凹槽,并且能够使张紧件28的上缘部、或者固定安装于张紧件28的上缘部的上部边缘件79与该凹槽嵌合,而且,无需为了形成该凹槽而使用上述那样的复杂且昂贵的模具,因此,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利用从主框部件32的表面朝向背面贯通的固定螺钉84而将上部辅助框部件33固定于主框部件32,并且利用张设于主框部件32的表面的张紧件28将固定螺钉84的头部84a覆盖,因此,不仅能够简单地将上部辅助框部件33固定于主框部件32,而且还因利用张紧件28将固定螺钉84的头部84a覆盖而不会使该头部84a在外部露出,因此使外形变得美观。
进而,在进行废弃处理时,从张紧件28的前方插入工具而将固定螺钉84拆下,由此能够使张紧件28的缘部与上部辅助框部件33一起从主框部件32脱离,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材质而分别将各部件废弃。
接下来,对腰部支承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该腰部支承装置10具备:腰部支承件100,其由合成树脂制成、且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板状;以及左右一对保持部件101,它们将腰部支承件100在靠背9的靠背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的内表面保持为能够上下移动。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左右的保持部件101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侧部框杆29的状态下,从正面观察时,该左右的保持部件101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从上部朝向下部逐渐增大的纵向较长的块状,并且,在该左右的保持部件101的前表面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的引导孔102。
对于与背部框架27的侧部框杆29抵接的外侧面103而言,该引导孔102与该外侧面103之间的间隔从下部朝向上部逐渐增大,并且,该引导孔102相对于外侧面103倾斜。
由于背部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的内表面自上部起直至下部为止朝向内侧倾斜,因此,在将保持部件101安装于左右的侧部框杆29的状态下,左右的保持部件101的左右的引导孔102、102大致平行、且朝向铅直方向。
如图17所示,引导孔102因朝前孔105以及朝外孔107而形成为近似L字形的截面,其中,该朝前孔105在保持部件101的前表面104开口,该朝外孔107与朝前孔105的后端连通、且在保持部件101的外侧面103开口。
如图16所示,在保持部件101的外侧面10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凹槽108,在比凹槽108靠前方的前部109与比凹槽108靠后方的后部110之间设置有因后部110凹向内侧而成的阶梯差。
在外侧面103的前部109的后端缘,以在与后部110之间设有间隙的方式而设置有朝向后方的上下一对板状突片111、111。进而,在前部109的靠近前端的部分,以相对于突片111向前方离开的方式而设置有朝向外侧的上下一对纵向较长的凸部112。
在保持部件101的引导孔102(参照图17)的朝外孔107的前侧的内表面113,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设置有从开口朝向内侧延伸的多个凹部114。
为了将保持部件101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侧部框杆29,如图9以及图11所示,使保持部件101的外侧面103的上下的突片111与在侧部框杆29的基部58与朝前突片60之间所形成的凹部60a嵌合,并且使保持部件101的外侧面103的上下的凸部112与侧部框杆29的上下的贯通孔63、63嵌合。
由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左右一对保持部件101安装于左右一对侧部框杆29,而且能够将左右一对保持部件101安装成能够装卸,并且,以后述方式将腰部支承件100安装于两个保持部件101,由此能够阻止两个保持部件101从背部框架27朝内侧脱离,并且能够阻止两个保持部件101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18所示,腰部支承件100形成为横向较长的近似长方形,其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以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并且,其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
对于腰部支承件100的上下缘而言,以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从左右的侧端部朝向中央逐渐缩窄的方式弯曲。
在腰部支承件100的中央部的前表面,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狭缝115。对于腰部支承件100的狭缝115的左右开口缘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厚度)而言,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其他部位的厚度相同,但是也可以比其他部位的厚度厚。狭缝115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上下的宽度以及配设位置能够任意设定。
腰部支承件100被狭缝115分割为其上侧的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与其下侧的下部独立可挠部117。对于腰部支承件100的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与下部独立可挠部117而言,通过接下来说明的各种方法而使它们的挠性互不相同。
即,为了使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与下部独立可挠部117的挠性互不相同,优选使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与下部独立可挠部117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或者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互不相同,或者使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与下部独立可挠部117的材质互不相同。
另外,如图19所示,还可以通过在上部独立可挠部116的下端部设置朝后方突出的肋118而提高其刚性,并且在下部独立可挠部117不设置肋而降低其刚性,由此也能够使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与下部独立可挠部117的挠性互不相同。
此外,还能够在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以及下部独立可挠部117的双方均设置肋,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各肋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或者朝向后方的突出量等互不相同也能够使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与下部独立可挠部117的挠性互不相同。
使下部独立可挠部117位于以适当的尺寸比上部独立可挠部116靠前方。由此,能够使下部独立可挠部117作为支承就座者的骨盆的所谓的骨盆支承件(pelvissupport)而发挥功能,且能够使上部独立可挠部116作为支承就座者的腰椎的腰部支承件而发挥其原有的功能。
如图20所示,在腰部支承件100的左右侧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供就座者对腰部支承件100进行上下移动操作使用的操作部119、119,该操作部119、119比背部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以及保持部件101朝后方突出、且位于侧部框杆29的附近。
操作部119设置为自狭缝115的左右开口缘部其朝向外侧,并且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扁平杆状,在其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施加有用于防滑的滚花120。
在腰部支承件100的左右侧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卡合部件121,该卡合部件121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而与保持部件101的引导孔102(参照图18)卡合。卡合部件121的上下宽度形成为远小于腰部支承件100的侧端部的上下宽度。
卡合部件121设置为比腰部支承件100的侧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靠下方。
该卡合部件121具有:朝后卡合片122,其从腰部支承件100的后表面朝向后方伸出;以及朝外卡合片123,其从朝后卡合片122的后端朝向外侧伸出,该卡合部件121的截面大致呈L字形。在朝外卡合片123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朝前的凸部124。
如图17所示,腰部支承件100的卡合部件121的朝后卡合片122以及朝外卡合片123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到保持部件101的引导孔102的朝前孔105以及朝外孔107。
为了使卡合部件121的朝后卡合片122以及朝外卡合片12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到保持部件101的引导孔102的朝前孔105以及朝外孔107,强制性地使卡合部件121的朝后卡合片122和朝外卡合片123、以及保持部件101的引导孔102的周围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而进行嵌入作业。
在卡合部件121嵌入到保持部件101的引导孔102的状态下,如图21所示,使卡合部件121的朝外卡合片123的凸部124与引导孔102的多个凹部114中的、与腰部支承件100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任意凹部114弹性地卡合。由此,对腰部支承件100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如图14所示,为了将腰部支承件100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预先分别将保持部件101安装于腰部支承件100的左右的侧端部的卡合部件121。
接下来,将左右的保持部件101分别以上述方式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仅凭此便能够简单地在背部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将腰部支承件100安装成能够上下移动。
这样,在将左右的保持部件101、101与腰部支承件100一起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内侧以后,利用腰部支承件100而阻止了左右的保持部件101、101朝向内侧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各保持部件101从侧部框杆29脱落。
如图1所示,腰部支承件100安装于张设于背部框架27的前表面的张紧件28的后方。在该状态下,由于借助张紧件28而阻止了腰部支承件100以及左右的保持部件101朝向前方的移动,因此,由此也能够防止各保持部件101从侧部框杆29脱落。
就座者为了调整腰部支承件100的上下位置而将双臂绕至靠背9的后方,对腰部支承件100的左右的操作部119进行操作,从而使腰部支承件100上下移动,并且,使卡合部件121的凸部124与保持部件101的多个凹部114中的任一个凹部弹性地卡合,由此能够使腰部支承件100在任意位置停止。由此,腰部支承件100不会意外地上下移动。
图22~图27示出了腰部支承装置的变形例。对于该腰部支承装置150而言,与上述腰部支承装置10相比,主要是保持部件152的引导孔153与腰部支承件151的卡合部件165的卡合方式、以及腰部支承件151的位置保持的方式不同。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腰部支承装置10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22所示,该腰部支承装置150具备腰部支承件151、以及左右一对保持部件152,该左右一对保持部件152将腰部支承件151保持为能够在靠背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的内表面上下移动。
如图24所示,对于保持部件152的引导孔153而言,其在将保持部件152安装于侧部框杆29的状态下形成于侧部框杆29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152的外侧面的凹部之间,并且,该引导孔153因朝前孔155以及朝内孔156而形成为俯视时的朝内的近似L字形,其中,该朝前孔155在保持部件152的前表面154开口,该朝内孔156从朝前孔155的后端凹向内侧。
如图26所示,在保持部件152的外侧设置有减轻重量孔(肉抜き孔),在保持部件152的内部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的肋157,该肋157位于靠近前表面154的部分、且形成为沿着保持部件152的前表面154;以及朝向前后方向的多个肋158,该多个肋158从肋157的后表面朝向后方伸出。
在朝向上下方向的肋157的上下部设置有上下一对板状突片159、159,这一对突片159、159与朝向前后方向的肋158之间设置有间隙、且这一对突片159、159朝向后方。
另外,在朝向上下方向的肋157的上下部的前方设置有与侧部框杆29的内表面对置的外侧面160,在该外侧面160上设置有上下一对纵向较长的凸部160a,这一对凸部160a从突片159向前方离开、且朝向外侧。
在保持部件152的前表面154,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凹部161。
为了将保持部件152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侧部框杆29,使保持部件152的外端缘处的上下的突片159与在侧部框杆29的基部58(参照图9以及图11)与朝前突片60之间所形成的朝前嵌合凹部60a嵌合,并且使保持部件152的上下部处的凸部160a与侧部框杆29的上下的贯通孔63、63嵌合。
如图27所示,腰部支承件151被朝向左右方向的狭缝162分割为其上侧的上部独立可挠部163与其下侧的下部独立可挠部164。
在上部独立可挠部163以及下部独立可挠部164并未设置与上述腰部支承件100的肋118相当的部件,另外,上部独立可挠部163与下部独立可挠部164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形成为大致相同。
在腰部支承件151的后表面,设置有从狭缝162的左右的开口缘部朝向外侧伸出的板状的操作部119。
在腰部支承件151的左右的侧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上下一对卡合部件165,这一对卡合部件165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而与保持部件152的引导孔153(参照图24)卡合。各卡合部件165的上下宽度形成为远小于腰部支承件151的侧端部的上下宽度。
上下的卡合部件165以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大致配设于腰部支承件151的侧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部。
各卡合部件165具有:朝后卡合片166,其从腰部支承件151的后表面朝向后方伸出;以及朝内卡合片167,其从朝后卡合片166的后端朝向内侧伸出,并且各卡合部件165形成为俯视观察时的朝内的近似L字形。
如图24所示,各卡合部件165的朝后卡合片166、以及朝内卡合片167分别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而嵌入到保持部件152的引导孔153的朝前孔155以及朝内孔156。
在腰部支承件151的两侧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向后方略微隆起的圆弧状的引导面168。
大致在腰部支承件151的左右的引导面168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部设置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凸部169。
在腰部支承件151的卡合部件165嵌入到保持部件152的引导孔153的状态下,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上下一对卡合部件165的朝内卡合片167嵌入到引导孔153的朝内孔156。
另外,如图23以及图25所示,在腰部支承件151的上下的卡合部件165、165之间,凸部169与保持部件152的前表面154的多个凹部161中的、与腰部支承件151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任意凹部161弹性地卡合。
由此,如图23所示,大致在腰部支承件151的侧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部,以上下的卡合部件165、与位于它们的中间位置的凸部169这3点从前后对保持部件152的朝内孔156的前方的侧壁部170进行夹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腰部支承件151的晃动。
为了将腰部支承件151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可以预先分别将保持部件152安装于腰部支承件151的左右的侧端部的卡合部件165,并且仅将左右的保持部件152分别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左右的侧部框杆29即可。
这样,在将左右的保持部件152、152与腰部支承件151一起安装于背部框架27的内侧以后,腰部支承件151的后表面的左右的凸部169与左右的保持部件152的前表面154的凹部161卡合,由此能够借助腰部支承件151而阻止保持部件152、152向内侧移动,并且能够防止各保持部件152从侧部框杆29脱落。
当就座者为了调整腰部支承件151的上下位置而对左右的操作部119进行操作时,只要使腰部支承件151上下移动、且使上下的卡合部件165之间的凸部169与保持部件152的多个凹部161中的任一个弹性地卡合即可。
接下来,针对作为选用部件的悬置装置11进行说明。
除悬置装置11之外,也可以选择头枕等适当的部件作为选用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靠背9的上部框杆30与固定于该上部框杆30的背面的上部辅助框部件33而形成将左右的侧部框杆29、29彼此连结的连结杆220,并且将悬置装置11安装于该连结杆220,但是,该连结杆220也可以由将左右的侧部框杆29、29的中间部彼此连结的单个部件构成。
悬置装置11经由支承臂230而安装于上述上部框杆30。
悬置装置11包括悬置主体212、以及从该悬置主体212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支承杆211,对于悬置装置11而言,上述支承杆211被嵌插于支承臂230的后述的支承部234的支承孔234a,从而将上述悬置装置11支承为能够上下滑动。
悬置主体212具有如下形状:以能够供西服等搭挂的程度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延伸,弯曲成侧视观察时的大致朝下的凹状、且弯曲成后视观察时的略微朝下的凸状。
左右一对支承杆211分别包括上下方向上的纵杆部211a、延伸杆部211b以及连结部211c,其中,在使两个支承杆211向下方移动至下限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述延伸杆部211b随着从上述纵杆部211a的上端趋向上方而在左右方向彼此分离,在使上述两个支承杆211向上方移动至上限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述连结部211c随着从纵杆部211a的下端趋向下方而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弯曲,两个支承杆211在上述连结部211c的下端彼此连结而实现一体化。
图28(a)、图28(b)、图28(c)中分别示出了支承臂230的立体图、侧视图、俯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支承臂230由俯视观察时大致呈方形的具有某种厚度的板状体构成,该支承臂230形成为,具备从在前端设置有朝上突片231的基底部232的后端朝后上方立起的倾斜部233,并且,在倾斜部233的后端设置有对悬置装置11的支承杆211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34。在朝上突片231设置有左右一对上下方向上的螺栓插通孔231a,并且,在支承部234的左右侧端,设置有用于对悬置装置11的支承杆211进行支承、且朝侧方开口的上下方向上的支承孔234a。该支承臂230构成为包括前后分割的两个部件。图29是支承臂230的分解立体图。利用螺栓260与螺母261对支承臂前方部件240与支承臂后方部件250进行紧固连接而使它们实现一体化,从而构成支承臂230。
在支承臂前方部件240的倾斜部233的上部,设置有在主视观察时其左右端形成为朝外的弧状的横向较长的方形的、凹向后方的凹陷部241,在该凹陷部241的里面板241a贯穿设置有左右一对螺栓插通孔241b。另外,形成由供悬置装置11的支承杆211插通且对该支承杆211进行支承的支承孔234a的左右侧方的开口的开口前壁端面242,形成为朝向前方的“く”字状。在支承臂后方部件250的支承部234的前表面,设置有朝上方开口的箱状的左右一对螺母保持部251。在这两个螺母保持部251的前表面,螺栓插通孔251a设置为其轴线与支承臂前方部件240的上述螺栓插通孔241b的轴线一致。
为了使上述两个部件240、250实现一体化,首先,利用两部件从前后方以使得悬置装置11的支承杆211位于由两部件形成的支承孔234a的方式将该支承杆211夹入,然后,使螺栓260从前方穿过两部件的螺栓插通孔241b、251a,且利用被保持于支承臂后方部件250的螺母保持部251的螺母261进行紧固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一体化而构成支承臂230。
图30是沿着图28(a)中的XXX-XXX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31是将悬置装置11安装于支承臂230的状态下的横剖俯视图,并且相当于沿着图28(a)中的XXXI-XXXI线的横剖俯视图。
图32是沿着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纵剖侧视图。
如图32所示,悬置装置11的支承杆211的纵杆部211a的前端面211aa形成为如下波形,该波形与支承臂230的支承孔234a的形成为朝向前方的“く”字状的开口前壁端面242呈互补形状。
因此,对悬置装置11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使纵杆部11a的波形的前端面211aa与支承孔234a的形成为朝向前方的“く”字状的开口前壁端面242嵌合,然后,利用螺栓260与螺母261进行紧固连接,由此能够将悬置装置11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固定。
为了再次进行调节,在将上述紧固连接松动以后,同样能够容易地再次对位置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图33是示出将选用部件朝连结杆220安装的情况的放大纵剖侧视图,如该图33所示,在背部框架27的连结杆220的前表面下部、即形成连结杆220的前表面的上部框杆30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凹向后方的阶梯部30a,在该阶梯部30a的后部设置有朝下突片68。
将选用部件的支承臂230从背部框架27的背面侧朝背部框架27的内周空间配设,并且配设为使得支承臂230的朝上突片231从下方与上部框杆30的阶梯部30a抵接,且使得上述朝上突片231的后表面与上部框杆30的朝下突片68的前表面抵接。
如上所述,在固定于上部框杆30的背面的上部辅助框部件33,突出地设置有主视形状大致呈倒T字状的左右一对突起73,在该突起73的前端的下部中央,形成有与螺母50的后半部的外形呈互补形状的凹部73a。
另外,在上部框杆30的后表面,设置有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左右的突起73大致呈互补形状的凹部74,并且,在上部框杆30的下表面,以与该凹部74的前端部大致正交的方式而设置有朝向上方的螺栓插通孔75。进而,在与突起73的凹部73a对置的凹部74的下部,螺母76配设为其轴线与螺栓插通孔75的轴线一致。
在将支承臂230配设为使得该支承臂230的朝上突片231从下方与上部框杆30的阶梯部40抵接、且使得上述朝上突片231的后表面与上部框杆30的朝下突片68的前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使螺栓270从下方穿过支承臂230的朝上突片231的螺栓插通孔231a以及上部框杆30的螺栓插通孔75,并使上述螺栓270与螺母76紧固连接,由此能够将支承臂230安装于上部框杆30。
此时,由于将切口69设置于螺栓插通孔75的下端部前方,所以容易对螺栓270进行定位。例如,在使螺栓270朝上穿过支承臂230的各螺栓插通孔231a的状态下,使支承臂230的前部从连结杆220的前下方提升、且使各螺栓270与切口69嵌合,由此,与各螺栓270一起还进行支承臂230相对于连结杆220的定位,能够使各螺栓270与支承臂230一起略微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根据切口69而对螺栓插通孔75进行调整。
另外,由于支承臂230的朝上突片231与上部框杆30的朝下突片68的前表面抵接而卡止,所以能够防止选用部件朝背部框架27的背面侧移动。
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上部框杆30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在连结杆220的背面下部,形成有凹向前方、且其下表面位于比朝下突片68的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的背面侧阶梯部221。
对于朝上突片231固定于上部框杆30的支承臂230而言,虽然其经由上述背面侧阶梯部221的下方而朝背部框架27的后上方向伸出,但是,由于形成有上述背面侧阶梯部221,因此,对于被从主框部件32的前表面依次沿着该主框部件32的外周面、以及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外周面、背面以及内周面卷绕、且固定安装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张紧件28(参照图13)而言,不会使上述支承臂230与该张紧件28抵接。
本发明并不仅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例如能够以如下的多种变形方式来实施。
(1)对于将张紧件28的上端部朝背部框架27的上部框杆30安装的构造而言,使其上下反转而形成为将张紧件28的下端部朝背部框架27的下部框杆31安装的构造,对于将张紧件28的下端部朝背部框架27的下部框杆31安装的构造而言,使其上下反转而形成为将张紧件28的上端部朝背部框架27的上部框杆30安装的构造。
(2)在上部边缘件79的背面设置凸部,且在与该凸部对置的上部辅助框部件33的表面设置凹部,其中,该凹部通过与上述凸部卡合而防止上部边缘件79相对于上部辅助框部件33错位。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椅子的靠背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椅子的椅座或头枕、或者配设有网孔的屏风、隔断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脚轮;2…脚杆;3…脚体;4…脚柱;5…支座;6…椅座;7…轴;8…靠背支承框架;9…靠背;10…腰部支承装置;11…悬置装置;12…罩;13…椅座框架;13a、13b…横杆;14…座板;15…缓冲件;16…长孔;17…连结金属件;18…托架;19…靠背支承杆;19a…朝前部;19b…立起部;20…中间连结件;21…后部连结件;22…固定片;23…托架;24…气体弹簧;24a…活塞杆;24b…缸体;25…支轴;26…支轴;27…背部框架(框体);28…张紧件;29…侧部框杆;30…上部框杆;30a…阶梯部;31…下部框杆;32…主框部件;33…上部辅助框部件;33a…凹入阶梯部;34…下部辅助框部件;35…凹部;36…前壁;37…朝前片;37a…朝下边缘片;38…开口部;39…罩;40…肋;41…凹部;42…避让槽;43…朝下突出部;44…螺钉;45…安装孔;46…螺栓;47…内螺纹孔;48…下罩;48a…底板;48b…朝上边缘片;48c…安装片;49…安装孔;50…避让槽;51…凹部;52…鼓出部;53…朝内卡止片;54…凹入部;55…螺栓;56…内螺纹孔;57…后壁;58…基部;59…朝内突片;60…朝前突片;60a…朝前嵌合凹部;61…阶梯部;62…凹槽;63、64…贯通孔;65…凹槽;65a…朝内凸条;66…阶梯部;67…螺钉插通孔;67a…小径孔;67b、67c…扩径孔;68…朝下突片;69…切口;70…支承孔;71…基片;72…凸台;73…突起;73a…凹部;74…凹部;75…螺栓插通孔;76…螺母;77…凹槽;78…卡合销;79…上部边缘件;80…下部边缘件;81…侧部边缘件;81a…朝内突片;82、83…插通孔;84…固定螺钉;84a…头部;85…螺纹孔;100…腰部支承件;101…保持部件;102…引导孔;103…外侧面;104…前表面;105…朝前孔;107…朝外孔;108…凹槽;109…前部;110…后部;111…突片;112…凸部;113…内表面;114…凹部;115…狭缝;116…上部独立可挠部;117…下部独立可挠部;118…肋;119…操作部;120…滚花;121…卡合部件;122…朝后卡合片;123…朝外卡合片;124…卡合凸部;150…腰部支承装置;151…腰部支承件;152…保持部件;153…引导孔;154…前表面;155…朝前孔;156…朝内孔;157…肋;158…肋;159…突片;160…外侧面;160a…凸部;161…凹部;162…狭缝;163…上部独立可挠部;164…下部独立可挠部;165…卡合部件;166…朝后卡合片;167…朝内卡合片;168…引导面;169…凸部;170…侧壁部;211…支承杆;211a…纵杆部;211aa…前端面;211b…延伸杆部;211c…连结部;212…悬置主体;220…连结杆;221…背面侧阶梯部;230…支承臂;231…朝上突片;231a…螺栓插通孔;232…基底部;233…倾斜部;234…支承部;234a…支承孔;240…支承臂前方部件;241…凹陷部;241a…里面板;241b…螺栓插通孔;242…开口前壁端面;250…支承臂后方部件;251…螺母保持部;251a…螺栓插通孔;252…开口后壁端面;260…螺栓;261…螺母;270…螺栓。
Claims (4)
1.一种张紧件的张设构造,利用该张紧件的张设构造而将张紧件张设于框体的表面,
所述张紧件的张设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备:主框部件,张紧件与该主框部件的表面抵接;以及辅助框部件,该辅助框部件固定于所述主框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背面,从所述主框部件的前表面依次沿着该主框部件的外周面、以及辅助框部件的外周面、背面以及内周面而对所述张紧件进行卷绕,将所述张紧件的周缘部固定安装于与所述主框部件的背面对置的所述辅助框部件的表面,
将硬质的边缘件固定安装于张紧件的周缘部,将该边缘件与所述张紧件的周缘部一起固定安装于与主框部件的背面对置的所述辅助框部件的表面,
在辅助框部件的表面以及与该辅助框部件的表面对置的边缘件中的任意一方设置凸部,并且,在辅助框部件的表面以及与该辅助框部件的表面对置的边缘件中的另一方,设置通过与所述凸部卡合而防止边缘件相对于辅助框部件错位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
对于设置于辅助框部件的表面的凸部而言,使其与设置于边缘件的插通孔嵌合,并且使其与设置于主框部件的背面的凹部也嵌合,由此防止辅助框部件、边缘件以及主框部件彼此的错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与主框部件的背面对置的辅助框部件的表面设置有凹向后方、且朝内侧开口的凹入阶梯部,使张紧件的周缘部、以及固定安装于该张紧件的周缘部的边缘件与该凹入阶梯部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张紧件的张设构造,其特征在于,
利用从主框部件的表面朝向背面贯通的固定螺钉而将辅助框部件固定于主框部件,并且利用张设于所述主框部件的表面的张紧件而将所述固定螺钉的头部覆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37834A JP5951960B2 (ja) | 2011-10-28 | 2011-10-28 | 張材の張設構造 |
JP2011-237834 | 2011-10-28 | ||
PCT/JP2012/077564 WO2013062036A1 (ja) | 2011-10-28 | 2012-10-25 | 張材の張設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45738A CN103945738A (zh) | 2014-07-23 |
CN103945738B true CN103945738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48167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309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5738B (zh) | 2011-10-28 | 2012-10-25 | 张紧件的张设构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287188A1 (zh) |
EP (1) | EP2772157A4 (zh) |
JP (1) | JP5951960B2 (zh) |
CN (1) | CN103945738B (zh) |
WO (1) | WO201306203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46175A1 (en) * | 2004-01-02 | 2005-07-07 | Cottrell William D. | Vehicle mounted printer station |
EP2991111A4 (en) | 2013-04-26 | 2017-04-05 | Olympus Corporatio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JP2015093028A (ja) * | 2013-11-11 | 2015-05-18 | コクヨファニチャー株式会社 | 椅子 |
JP6440307B2 (ja) * | 2015-01-05 | 2018-12-19 | 株式会社オカムラ | 椅子 |
CN113966929B (zh) | 2015-06-29 | 2024-10-25 | 米勒诺尔有限公司 | 用于悬挂式座椅的附接结构 |
JP6641141B2 (ja) * | 2015-09-25 | 2020-02-05 | 株式会社オカムラ | 家具用面構成部材及び家具 |
JP6645121B2 (ja) * | 2015-10-26 | 2020-02-12 | コクヨ株式会社 | 椅子 |
US10463153B2 (en) | 2016-06-09 | 2019-11-05 | Steelcase Inc. | Seating arrangement |
US11097462B2 (en) * | 2016-06-13 | 2021-08-24 | Herman Miller,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spension seating |
JP6783621B2 (ja) * | 2016-10-26 | 2020-11-11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ート |
US10477972B2 (en) * | 2018-03-24 | 2019-11-19 | Dongguan Kentec Office Seating Co., Ltd. |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support device of a chair |
JP2019195597A (ja) * | 2018-05-11 | 2019-11-14 | 株式会社中塚小児車工業所 | 柵用連結構造および柵 |
US10696411B2 (en) * | 2018-08-23 | 2020-06-30 | B/E Aerospace, Inc. | Aircraft seat with ergonomic sleep comforter |
CN110043536A (zh) * | 2019-04-25 | 2019-07-23 | 安吉隆博家具有限公司 | 一种办公椅快装式结构 |
JP7601697B2 (ja) | 2021-04-19 | 2024-12-17 | コクヨ株式会社 | 椅子 |
US11510495B1 (en) | 2021-05-14 | 2022-11-29 | Steelcase Inc. | Chair having an accessory hook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40081A (ja) * | 2001-02-16 | 2002-08-28 | Takano Co Ltd | 椅子の座あるいは背凭れ等として機能する構造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利用する構造物 |
JP2006110001A (ja) * | 2004-10-13 | 2006-04-27 | Okamura Corp | 椅子の背凭れ等における張材の張設構造 |
WO2011099522A1 (ja) * | 2010-02-10 | 2011-08-18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椅子用張材の張設構造 |
CN102176847A (zh) * | 2008-10-16 | 2011-09-07 |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 椅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526289A (de) * | 1970-07-02 | 1972-08-15 | Fehlbaum Fa | Polstermöbel |
JPS50147701U (zh) * | 1974-05-23 | 1975-12-08 | ||
JP3666559B2 (ja) * | 1999-06-30 | 2005-06-29 |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 椅子等における座席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473590B2 (ja) | 2004-01-28 | 2010-06-02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リクライニング椅子 |
JP4477985B2 (ja) * | 2004-10-13 | 2010-06-09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椅子の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
US7438361B1 (en) * | 2007-12-17 | 2008-10-21 | William Huang | Seat back construction for chairs |
US8029066B2 (en) * | 2009-09-28 | 2011-10-04 | Tung-Hua Su | Backrest assembly |
JP5513152B2 (ja) | 2010-02-10 | 2014-06-04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椅子用張材の張設構造 |
-
2011
- 2011-10-28 JP JP2011237834A patent/JP5951960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0-25 CN CN201280053094.8A patent/CN10394573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0-25 WO PCT/JP2012/077564 patent/WO201306203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25 EP EP12843274.7A patent/EP277215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10-25 US US14/354,798 patent/US2014028718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40081A (ja) * | 2001-02-16 | 2002-08-28 | Takano Co Ltd | 椅子の座あるいは背凭れ等として機能する構造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利用する構造物 |
JP2006110001A (ja) * | 2004-10-13 | 2006-04-27 | Okamura Corp | 椅子の背凭れ等における張材の張設構造 |
CN102176847A (zh) * | 2008-10-16 | 2011-09-07 |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 椅子 |
WO2011099522A1 (ja) * | 2010-02-10 | 2011-08-18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椅子用張材の張設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45738A (zh) | 2014-07-23 |
WO2013062036A1 (ja) | 2013-05-02 |
EP2772157A1 (en) | 2014-09-03 |
EP2772157A4 (en) | 2015-07-29 |
JP5951960B2 (ja) | 2016-07-13 |
US20140287188A1 (en) | 2014-09-25 |
JP2013094284A (ja) | 2013-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45738B (zh) | 张紧件的张设构造 | |
US8777321B2 (en) | Stretching structure of chair upholstery material | |
US20110272986A1 (en) | Chair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therefore | |
KR20180116730A (ko) | 다용도 구조 변경이 가능한 의자 | |
JP2013094287A (ja) | 椅子 | |
JP2011045567A (ja) | 回転椅子 | |
US20130307311A1 (en) | Stretching structure of a tension member for a chair | |
JP5823820B2 (ja) | 椅子 | |
JP2020058764A (ja) | 椅子 | |
JP2013244253A (ja) | 椅子 | |
JP6041479B2 (ja) | 椅子の背もたれ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7113465A (ja) | 椅子の背もたれ | |
JP5926033B2 (ja) | 椅子 | |
JP4573425B2 (ja) | 椅子 | |
JP2011045573A (ja) | 椅子 | |
JP2013094291A (ja) | 椅子 | |
JP5936105B2 (ja) | 椅子 | |
JP6093059B2 (ja) | 椅子の背凭れ、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椅子 | |
JP5767010B2 (ja) | 椅子 | |
JP7154935B2 (ja) | 椅子の背凭れ、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椅子 | |
JP6533394B2 (ja) | 椅子 | |
CN220694827U (zh) | 一种用于座椅的隐藏式调节伸缩机构 | |
JP2016195925A (ja) | 椅子 | |
JP2011045575A (ja) | 椅子 | |
JP6093060B2 (ja) | 椅子の背凭れ、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椅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