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917473A -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7473A
CN103917473A CN201180074732.XA CN201180074732A CN103917473A CN 103917473 A CN103917473 A CN 103917473A CN 201180074732 A CN201180074732 A CN 201180074732A CN 103917473 A CN103917473 A CN 103917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aring seat
bearing
supporting base
hinge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47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7473B (zh
Inventor
加藤裕治
小川康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17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7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7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74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66B11/043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with a gearless driving, e.g. integrated sheave, drum or winch in the stator or rotor of the cage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在支承座的上表面支承有:设置有第1轴承的第1轴承座;和设置有第2轴承的第2轴承座,该第2轴承座被配置成沿水平方向离开第1轴承座。在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支承有旋转轴,该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设置于第1轴承和第2轴承。在支承座设置有从支承座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分别与突起部的侧面抵接,由此对支承座进行定位,使得旋转轴的轴线方向成为规定的方向。

Description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生使轿厢移动的驱动力的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利用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将旋转轴支承成旋转自如,将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驱动绳轮配置在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之间,从第1轴承座观察时,产生使旋转轴旋转的驱动力的马达配置在驱动绳轮的相反侧。马达具有:环状的电枢,其固定于第1轴承座;和转子,其配置在电枢的内侧,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
在这样的以往的电梯用曳引机中,提出有如下这样的结构:为了使电枢与转子之间的间隙在马达的整周的范围内均匀,在第1轴承座形成凹状的圆锥面,并且在电枢形成凸状的圆锥面,通过使凹状的圆锥面和凸状的圆锥面抵接,将转子和电枢定位在同一轴线上(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5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如果第2轴承座的位置相对于第1轴承座的轴线左右偏移,则转子的轴线相对于电枢的轴线倾斜。由此,转子与电枢之间的间隙变得不均匀而导致曳引机的振动和/或噪音等变大,和/或导致旋转轴与设置于轴承座的轴承的罩接触。另外,在通过使制动用摩擦衬片与和旋转轴一体旋转的制动盘接触来对旋转轴施加制动力的情况下,由于制动盘倾斜,使得制动用摩擦衬片与制动盘的接触变得不均匀,从而导致对旋转轴的制动力降低。
另外,一边微调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各自的位置,一边进行将转子的轴线方向设定为规定的方向从而使转子的轴线与电枢的轴线一致的定心作业,因此会花费很多工夫,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使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的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具备:第1轴承座,在该第1轴承座设置有第1轴承;第2轴承座,该第2轴承座被配置成沿水平方向离开第1轴承座,并且在该第2轴承座设置有第2轴承;旋转轴,该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设置于第1轴承和第2轴承,被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支承;和支承座,该支承座在上表面处支承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在支承座设置有从支承座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分别与突起部的侧面抵接,由此相对于支承座进行定位,使旋转轴的轴线方向成为规定的方向。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包括:定位工序,在该定位工序中,使设置有第1轴承的第1轴承座和设置有第2轴承的第2轴承座与从支承座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的侧面抵接,由此使旋转自如地设置于第1轴承和第2轴承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和固定工序,在该固定工序中,将第1轴承座和第2轴承座固定于支承座的上表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使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第1轴承座从底座的上表面的规定的位置脱开的状态的重要部位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轿厢2和对重3被悬吊体4悬挂成能够升降。作为悬吊体4,采用例如绳索或带等。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机房5。在机房5内设有曳引机(电梯用曳引机)6和反绳轮7,所述曳引机6产生使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内升降的驱动力。
曳引机6具有:曳引机主体8;驱动绳轮9,其设置于曳引机主体8,且通过曳引机主体8旋转;和作为支承座的底座16(图2),其水平地配置在机房5内,支承曳引机主体8。反绳轮7被配置成离开驱动绳轮9。另外,反绳轮7配置在相对于驱动绳轮9沿水平方向偏移的位置处、并且是驱动绳轮9的下方。
在轿厢2的上部设置有轿厢悬吊轮10,在对重3的上部设置有对重悬吊轮11。在井道1内的上端部设置有第1绳头组合装置12和第2绳头组合装置13。悬吊体4在从与第1绳头组合装置12连接的一端部按照轿厢悬吊轮10、驱动绳轮9和反绳轮7的顺序卷绕后,再次按照驱动绳轮9和反绳轮7的顺序卷绕,然后卷绕于对重悬吊轮11,到达与第2绳头组合装置13连接的另一端部。由此,曳引机6受到朝向接近反绳轮7的方向的载荷(即,可被分解成朝向水平方向的载荷和向下垂直的载荷的朝向斜下方的载荷)。轿厢2和对重3通过驱动绳轮9的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
如图2所示,曳引机主体8具有:第1轴承座21,其被底座16的上表面支承;第2轴承座22,其被底座16的上表面支承,并且被配置成沿水平方向与第1轴承座21离开;旋转轴23,其被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支承;以及马达30,其产生使旋转轴23旋转的驱动力。
在第1轴承座21上设有第1轴承26,在第2轴承座22上设有第2轴承27。第1轴承26嵌入设于第1轴承座21的贯穿孔中,第2轴承27嵌入设于第2轴承座22的贯穿孔中。旋转轴23以能够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于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在该例子中,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是具有自动调心功能的自动调心轴承。
在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的贯穿孔中嵌入设有轴承罩28。设置于第1轴承座21的轴承罩28以隔着微小间隙包围旋转轴23的外周的状态覆盖第1轴承26。设置于第2轴承座22的轴承罩28以隔着微小间隙包围旋转轴23的外周的状态覆盖第2轴承27。在被轴承罩28覆盖的空间中填充有润滑剂(例如润滑脂等)。
驱动绳轮9以与旋转轴23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23。另外,驱动绳轮9配置在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之间。驱动绳轮9的轴线与旋转轴23的轴线一致。在驱动绳轮9的外周部设有多个供悬吊体4插入的槽9a。
另外,在驱动绳轮9的外周部设置有向驱动绳轮9的径向外侧延伸的制动盘29。在底座16支承有制动装置(未图示),所述制动装置具有与制动盘29接触/分离的制动用摩擦衬片(制动部件)。通过制动用摩擦衬片与制动盘29接触,而在制动盘29和旋转轴23产生制动力,产生于制动盘29和旋转轴23的制动力通过使制动用摩擦衬片离开制动盘29而被解除。
马达30配置在从第2轴承座22观察时的驱动绳轮9的相反侧。另外,马达30具有:圆筒状的定子25,其固定在第2轴承座22;和转子24,其配置在定子25的内侧,与旋转轴23一体地旋转。
转子24具有:圆筒状的转子主体31,其与旋转轴23成型为一体;和永久磁铁32,其固定于转子主体31的外周面。转子主体31的轴线与旋转轴23的轴线一致。定子25具有:圆筒状的定子主体33,其与第2轴承座22成型为一体;和定子线圈34,其固定在定子主体33的内周面,通过通电而产生旋转磁场。定子主体33的轴线与第2轴承座22的贯穿孔的轴线一致。转子24通过对定子线圈34的通电而与旋转轴23一体地旋转。
第1轴承座21具有一对腿部21a,该一对腿部21a在第1轴承座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底座16的上表面接触。在从上方观察第1轴承座21时,一对腿部21a以夹着旋转轴23的轴线的方式位于旋转轴23的两侧。第2轴承座22具有一对腿部22a,该一对腿部22a在第2轴承座2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底座16的上表面接触。在从上方观察第2轴承座22时,一对腿部22a以夹着旋转轴23的轴线的方式位于旋转轴23的两侧。
在此,图3是示出图2的第1轴承座21脱离底座16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的状态的重要部位立体图。在底座16上设有从底座1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壁部(突起部)40。壁部40的侧面形成为与底座16的上表面垂直、且向沿着预先设定的基准线A(图2)的方向(规定的方向)延伸的基准面(平面)41。
第1轴承座21的一对腿部21a中的一个腿部21a的端面形成为与壁部40的基准面41抵接的第1抵接面42。第1抵接面42形成为与供第1轴承26嵌入的贯穿孔的轴线平行。
如图2所示,第2轴承座22的一对腿部22a中的一个腿部22a的端面形成为与壁部40的基准面41抵接的第2抵接面43。第2抵接面43形成为与供第2轴承27嵌入的贯穿孔的轴线平行。
通过使第1抵接面42与壁部40的基准面41抵接,由此进行第1轴承座21的相对于底座16的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通过使第2抵接面43与壁部40的基准面41抵接,由此进行第2轴承座22的相对于底座16的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
通过使第1抵接面42和第2抵接面43分别与基准面41抵接,由此,壁部40承受曳引机6所受到的载荷中的、沿水平方向的载荷。另外,通过使第1抵接面42和第2抵接面43分别与基准面41抵接,由此,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沿着基准线A的规定方向一致。通过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沿着基准线A的规定方向一致,由此,转子24与定子25之间的间隙尺寸在马达30的整周的范围内变得均匀。
在第1轴承座21的各腿部21a和第2轴承座的各腿部22a分别设置有2个螺栓通孔51。如图3所示,在底座16上设置有供通过各螺栓通孔51后的固定用螺栓(未图示)旋合的多个螺栓孔53。对通过螺栓通孔51而旋合于螺栓孔53的固定用螺栓进行紧固,由此使得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被固定在底座16的上表面。
在第1轴承座21的一个腿部21a和第2轴承座22的一个腿部22a分别设置有轴承座销插入孔52。如图3所示,在底座16设有支承座销插入孔54。轴承座销插入孔52的内径与支承座销插入孔54的内径相同。
在第1抵接面42抵接于基准面41的状态下,共用的弹簧销(未图示)被插入设置于第1轴承座21的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设置于底座16的支承座销插入孔54中。
如图3所示,从在一个腿部21a设置的轴承座销插入孔52的中心位置至第1抵接面42的距离L1大于从支承座销插入孔54的中心位置至基准面41的距离L2(L1>L2)。距离L1与距离L2的差比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支承座销插入孔54的各自的内径足够小。即,在设置有轴承座销插入孔52的第1轴承座21与基准面41抵接的状态下,轴承座销插入孔52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支承座销插入孔54的中心位置向远离壁部40的方向偏移下述这样的程度:共用的弹簧销能够分别插入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支承座销插入孔54。
由于轴承座销插入孔52的中心位置比支承座销插入孔54的中心位置远离壁部40,因此,分别插入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支承座销插入孔54中的共用的弹簧销朝向将第1抵接面42按压至基准面41的方向产生弹性复原力。即,设置有轴承座销插入孔52的第1轴承座21被分别插入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支承座销插入孔54中的共用的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基准面41。由此,确保了第1抵接面42抵接于基准面41的状态。
在第2抵接面43抵接于基准面41的状态下,共用的弹簧销(未图示)被插入设置于第2轴承座22的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设置于底座16的支承座销插入孔54中。设置于第2轴承座22的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设置于底座16的支承座销插入孔之间的位置关系,与设置于第1轴承座21的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设置于底座16的支承座销插入孔54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因此,第2轴承座22也同样地被分别插入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支承座销插入孔中的共用的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基准面41。由此,确保了第2抵接面43抵接于基准面41的状态。
接下来,对曳引机6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底座16水平地设置在机房5内,并且制作安装有驱动绳轮9的曳引机主体8(曳引机主体制作工序)。
然后,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配置在底座16上,使第1抵接面42和第2抵接面43与壁部40的基准面41抵接。由此,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沿着基准线A的规定的方向一致(定位工序)。
然后,将共用的弹簧销插入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支承座销插入孔54。由此,第1抵接面42和第2抵接面43分别被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基准面41(弹簧销插入工序)。
然后,利用通过螺栓通孔51后的固定用螺栓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固定在底座16的上表面(固定工序)。由此,曳引机6的制造完成。
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6中,壁部40从底座1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通过与作为壁部40的侧面的基准面41抵接来相对于底座16定位,因此,仅通过使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与基准面41抵接,就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进行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的定位。由此,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防止因旋转轴23的轴线倾斜所引起的不良情况(例如旋转轴23与轴承罩28的接触和/或制动装置对旋转轴23的制动力的降低等)。另外,能够在马达30的整周的范围内使转子24与定子25之间的间隙尺寸均匀,还能够实现马达30的振动和噪音等的降低。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壁部40的侧面即基准面41来承受分别来自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的水平载荷,因此能够防止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相对于底座16沿水平方向偏移。
另外,由于壁部40的侧面即基准面41是与底座16的上表面垂直且沿着规定的方向延伸的平面,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相对于基准面41倾斜,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
另外,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被插入轴承座销插入孔52和支承座销插入孔54的共用的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壁部40的基准面41,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第1抵接面42和第2抵接面43与基准面41抵接。由此,能够使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的定位更加可靠,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
另外,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使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与壁部40的侧面即基准面41抵接,来进行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相对于底座16的定位,因此,能够通过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的定位来自动调节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从而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
并且,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是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被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壁部40的基准面41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只有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中的任意一方被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基准面41的结构。另外,只要确保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与基准面41抵接的状态,则也可以不设置利用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按压向基准面41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从底座1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被作为壁部40,但是,也可以将在底座16的上表面立起的多个定位销作为突起部。
即,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剖视图。并且,图4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2相对应的图。在图中,在底座16的上表面设置有互相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3个)第1定位销61、和互相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示例中为3个)第2定位销62。各第1定位销61和各第2定位销62通过分别没有间隙地插入在底座16的上表面设置的多个销保持孔而被保持于底座16。另外,各第1定位销61和各第2定位销62沿着预先设定的基准线A排列成一列。而且,各第1定位销61和各第2定位销62从底座1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各第1定位销61和各第2定位销62各自的外径相同。
通过使第1抵接面42与各第1定位销61各自的侧面抵接来进行第1轴承座21相对于底座16的关于水平方向的定位。通过使第2抵接面43与各第2定位销62各自的侧面抵接来进行第2轴承座22相对于底座16的关于水平方向的定位。通过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的相对于底座16的定位而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6中,使第1抵接面42与在底座16的上表面设置的第1定位销61抵接,并且使第2抵接面43与在底座16的上表面设置的第2定位销62抵接,由此实现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的相对于底座16的定位,因此,仅通过使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与第1定位销61和第2定位销62抵接,就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进行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各自的定位。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另外,能够通过对底座16的轻微的加工(开孔加工)来容易地将第1定位销61和第2定位销62设置于底座16的上表面。
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第1定位销61的数量被设定为3个,但也可以是1个,还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第2定位销62的数量被设定为3个,但也可以是1个,还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是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被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第1定位销61的侧面和第2定位销62的侧面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只有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中的任意一方被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按压向第1和第2定位销61、62中的任意一个侧面的结构。另外,只要确保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与第1定位销61的侧面和第2定位销62的侧面抵接的状态,则也可以不设置利用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按压向第1定位销61的侧面和第2定位销62的侧面的结构。
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被设定为自动调心轴承,但是,也可以使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分别为不具有自动调心功能的通常的轴承。另外,也可以使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的任意一方为自动调心轴承,使另一方为通常的轴承。
实施方式3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剖视图。并且,图5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2相对应的图。在图中,在底座16的上表面设置有,关于沿着基准线A的方向(规定的方向)互相分离地配置的第1铰销(リーマピン)71和第2铰销72。第1铰销71和第2铰销72以分别没有间隙地插入在底座16的上表面设置的一对销保持孔中的状态设置于底座16上。第1铰销71和第2铰销72从底座1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另外,第1铰销71和第2铰销72各自的轴线与底座16的上表面垂直。
在第1轴承座21设置有供第1铰销71没有间隙地插入的第1铰销插入孔73。第1铰销插入孔73仅设置于第1轴承座21的一对腿部21a中的一个腿部21a。第1轴承座21在使第1铰销71插入了第1铰销插入孔73的状态下,能够以第1铰销71为中心转动。
在第2轴承座22设置有供第2铰销72没有间隙地插入的第2铰销插入孔74。第2铰销插入孔74仅设置于第2轴承座22的一对腿部22a中的一个腿部22a。第2轴承座22在使第2铰销72插入了第2铰销插入孔74的状态下,能够以第2铰销72为中心转动。
设置于第1轴承座21的第1轴承26和设置于第2轴承座22的第2轴承27分别是具有自动调心功能的自动调心轴承。通过第1轴承座21的以第1铰销71为中心的转动、和第2轴承座22的以第2铰销72为中心的转动,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被调节为沿着基准线A的规定的方向。并且,在本例中,在底座16的上表面没有设置实施方式1中的壁部40或实施方式2中的第1和第2定位销61、62。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电梯用曳引机6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底座16水平地设置在机房5内,将第1铰销71和第2铰销72插入销保持孔,由此将它们互相分离地设置在底座16的上表面(铰销设置工序)。
另外,还预先制作安装有驱动绳轮9的曳引机主体8(曳引机主体制作工序)。
然后,将第1铰销71插入第1铰销插入孔73,并且将第2铰销72插入第2铰销插入孔74,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配置在底座16的上表面。由此,将第1轴承座21以能够以第1铰销71为中心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底座16的上表面,将第2轴承座22以能够以第2铰销72为中心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底座16的上表面(轴承座配置工序)。
然后,通过第1轴承座21的以第1铰销71为中心的转动和第2轴承座22的以第2铰销72为中心的转动,来进行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的调节。此时,由于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分别是自动调心轴承,因此,通过使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转动,能够实现对旋转轴23的轴线的轻微的位置偏移进行修正这样的调节(定位工序)。
然后,利用通过螺栓通孔51后的固定用螺栓将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固定在底座16的上表面(固定工序)。由此,曳引机6的制造完成。
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6中,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分别被设定为自动调心轴承,第1轴承座21的一对腿部21a中只有一个腿部21a能够以第1铰销71为中心转动,第2轴承座22的一对腿部22a中只有一个腿部22a能够以第2铰销72为中心转动,通过以第1铰销71为中心的转动和以第2铰销72为中心的转动,来进行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的调节,因此,能够以第1铰销71为基准来调节第1轴承座21的位置,并且能够以第2铰销72为基准来调节第2轴承座22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进行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的定心作业。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第1铰销71和第2铰销72承受来自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的水平载荷,因此能够防止曳引机主体8相对于底座16沿水平方向偏移。
另外,在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中,将第1铰销71和第2铰销72设置于底座16的上表面后,将第1轴承座21以能够以第1铰销71为中心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底座16的上表面,并且,将第2轴承座22以能够以第2铰销72为中心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底座16的上表面,在使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转动的同时,调节成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容易且更加可靠地进行使旋转轴23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的定心作业。
另外,还可以考虑:在对第1轴承座21和第2轴承座22分别进行定位后,利用钻头形成一并贯穿第1轴承座21的腿部21a和底座16的销插入孔、以及一并贯穿第2轴承座22的腿部22a和底座16的销插入孔,将铰销插入所形成的销插入孔中来保持第1和第2轴承座21、22各自的位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用钻头形成销插入孔时产生的切削屑可能会侵入曳引机主体8的内部。对此,在本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中,预先在底座16的上表面设置第1和第2铰销71、72,在以第1和第2铰销71、72为中心使第1和第2轴承座21、22转动的同时,调节第1和第2轴承座21、22各自的位置,因此,在将曳引机主体8安装于底座16时不会产生切削屑,从而能够防止切削屑侵入曳引机主体8的内部。

Claims (7)

1.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用曳引机具备:
第1轴承座,在该第1轴承座设置有第1轴承;
第2轴承座,该第2轴承座被配置成沿水平方向离开上述第1轴承座,并且在该第2轴承座设置有第2轴承;
旋转轴,该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上述第1轴承和上述第2轴承,被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支承;和
支承座,该支承座在上表面处支承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
在上述支承座设置有从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
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分别与上述突起部的侧面抵接,由此相对于上述支承座进行定位,使得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成为规定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分别抵接的上述突起部的侧面是与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垂直且沿着上述规定的方向延伸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部是以沿着上述规定的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于上述支承座的多个定位销。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承座销插入孔,
在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置有轴承座销插入孔,
在设置有上述轴承座销插入孔的轴承座与上述突起部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上述轴承座销插入孔的中心位置相对于上述支承座销插入孔的中心位置向远离上述突起部的方向偏移,
设置有上述轴承座销插入孔的轴承座被插入上述轴承座销插入孔和上述支承座销插入孔的弹簧销的弹性复原力向上述突起部的侧面按压。
5.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包括:
定位工序,在该定位工序中,使设置有第1轴承的第1轴承座和设置有第2轴承的第2轴承座与从支承座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的侧面抵接,由此使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上述第1轴承和上述第2轴承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和
固定工序,在该固定工序中,将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固定于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
6.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用曳引机具备:
第1轴承座,在该第1轴承座设置有作为自动调心轴承的第1轴承;
第2轴承座,该第2轴承座被配置成沿水平方向离开上述第1轴承座,并且在该第2轴承座设置有作为自动调心轴承的第2轴承;
旋转轴,该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上述第1轴承和上述第2轴承,被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支承;和
支承座,该支承座在上表面处支承上述第1轴承座和上述第2轴承座,
上述第1轴承座的一对腿部中只有一个腿部能够以从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垂直地突出的第1铰销为中心进行转动,
上述第2轴承座的一对腿部中只有一个腿部能够以从上述支承座的上表面垂直地突出的第2铰销为中心进行转动,
通过上述第1轴承座的以上述第1铰销为中心的转动、和上述第2轴承座的以上述第2铰销为中心的转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被调节为规定的方向。
7.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包括:
铰销设置工序,在该铰销设置工序中,将第1铰销和第2铰销互相分离地设置于支承座的上表面;
轴承座配置工序,在该轴承座配置工序中,在上述铰销设置工序后,将设置有作为自动调心轴承的第1轴承的第1轴承座以能够以上述第1铰销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配置于支承座的上表面,并且将设置有作为自动调心轴承的第2轴承的第2轴承座以能够以上述第2铰销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配置于支承座的上表面;和
定位工序,在该定位工序中,通过进行上述第1轴承座的以上述第1铰销为中心的转动、和上述第2轴承座的以上述第2铰销为中心的转动,来进行使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上述第1轴承和上述第2轴承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与规定的方向一致的调节。
CN201180074732.XA 2011-11-28 2011-11-28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9174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7344 WO2013080269A1 (ja) 2011-11-28 2011-11-28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7473A true CN103917473A (zh) 2014-07-09
CN103917473B CN103917473B (zh) 2016-02-24

Family

ID=48534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4732.XA Active CN103917473B (zh) 2011-11-28 2011-11-28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5657136B2 (zh)
KR (1) KR101611112B1 (zh)
CN (1) CN103917473B (zh)
BR (1) BR112014007404A2 (zh)
IN (1) IN2014CN04312A (zh)
WO (1) WO201308026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7429A (zh) * 2016-11-22 2018-05-29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推力轴承改装电梯机器的方法和套件,以及经过改装的电梯机器
CN112814907A (zh) * 2021-02-03 2021-05-18 中科九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机械
JP7494723B2 (ja) 2020-12-16 2024-06-04 株式会社明電舎 巻上機、及び巻上機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6163B2 (ja) * 2010-10-15 2015-09-09 株式会社明電舎 巻上機
JP6260024B2 (ja) * 2013-11-07 2018-01-17 株式会社明電舎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3486A (ja) * 1985-05-27 1986-12-03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用巻上機
JPH07206334A (ja) * 1994-01-19 1995-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555337A (zh) * 2002-06-07 2004-1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684894A (zh) * 2003-02-20 2005-10-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JP2007220197A (ja) * 2006-02-16 2007-08-30 Tdk Corp Vcm装置及び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JP2011105482A (ja) * 2009-11-19 201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1478A (ja) * 1991-05-20 1992-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吊り車取付装置
JP2000128462A (ja) * 1998-10-27 2000-05-09 Hitachi Ltd 巻上機
JP4304168B2 (ja) * 2004-11-01 2009-07-29 揚州三星電梯有限公司 永久磁石同期高速無歯車牽引機
JP2006327741A (ja) * 2005-05-25 2006-1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機械室機器の搬入据付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3486A (ja) * 1985-05-27 1986-12-03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用巻上機
JPH07206334A (ja) * 1994-01-19 1995-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555337A (zh) * 2002-06-07 2004-1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684894A (zh) * 2003-02-20 2005-10-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JP2007220197A (ja) * 2006-02-16 2007-08-30 Tdk Corp Vcm装置及び永久磁石の製造方法
JP2011105482A (ja) * 2009-11-19 201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7429A (zh) * 2016-11-22 2018-05-29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推力轴承改装电梯机器的方法和套件,以及经过改装的电梯机器
CN108087429B (zh) * 2016-11-22 2020-11-06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推力轴承改装电梯机器的方法和套件,以及经过改装的电梯机器
JP7494723B2 (ja) 2020-12-16 2024-06-04 株式会社明電舎 巻上機、及び巻上機製造方法
CN112814907A (zh) * 2021-02-03 2021-05-18 中科九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机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82735A (ko) 2014-07-02
KR101611112B1 (ko) 2016-04-08
CN103917473B (zh) 2016-02-24
IN2014CN04312A (zh) 2015-09-04
WO2013080269A1 (ja) 2013-06-06
JP5657136B2 (ja) 2015-01-21
BR112014007404A2 (pt) 2017-04-04
JPWO2013080269A1 (ja) 2015-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7473A (zh) 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用曳引机的制造方法
CN201016850Y (zh) 一种用于检测轴承灵活性的装置
CN106458549B (zh) 钢索吊车
JP2000016727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6629353A (zh) 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JP3231569U (ja) 工作機械ツールマガジンのガイド駆動構造
CN108689283B (zh) 曳引机和电梯
CN104454586A (zh) 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磁悬浮风扇
JP2009173436A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CN103273309B (zh) 压装轴承的调心装置
CN110417133A (zh) 一种编码器前置碟式超薄永磁同步曳引机
CN102951527A (zh) 电梯用卷扬机
CN102897635B (zh) 薄型卷扬机以及电梯设备
KR101972263B1 (ko) 고압 모터 축점검용 장치 및 방법
CN216699786U (zh) 一种永磁电机定转子合装装置
CN102405126B (zh) 在壳体上可解除设置的深滚压工具的滚轮
CN201547128U (zh) 双列钢丝滚道球式回转支承
JP2009155070A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2008074590A (ja) エレベータ用の巻上機
CN108856797B (zh) 一种饲料环模扩孔装置
CN202470991U (zh) 一种转子转轴同轴度检验治具
CN202278906U (zh) 一种雕刻机主轴座结构
CN206375542U (zh) 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JP5962370B2 (ja) ころ軸受
CN215593318U (zh) 一种纺织机械用投梭转子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