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885314B -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5314B
CN103885314B CN201210563264.9A CN201210563264A CN103885314B CN 103885314 B CN103885314 B CN 103885314B CN 201210563264 A CN201210563264 A CN 201210563264A CN 103885314 B CN103885314 B CN 103885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ervancy diversion
heat
thermal insulation
insula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32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5314A (zh
Inventor
姜乔
马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632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85314B/zh
Priority to RU2013156622/28A priority patent/RU2555205C1/ru
Publication of CN103885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5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5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53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采用风扇也能够阻止来自定影单元的热量流向曝光单元并将热量自然地排出到外部的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包含该隔热排热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至少用于阻挡来自定影单元的热量流向曝光单元并且把该热量通过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上的两个对向设置的排气孔排向外部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分别与两个排气孔相互连通的两个端部;以及把热量分别沿相反方向流向两个排气孔的至少两条热量排出路径。

Description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含有该隔热排热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含有:曝光单元、图像处理单元、定影单元以及上盖,曝光单元用于为形成色粉像提供光信号,图像处理单元被设置在曝光单元的下方从曝光单元接受光信号并形成色粉像,定影单元对色粉像进行加热定影从而完成图像形成,上盖位于曝光单元和定影单元的上方用于堆积被完成图像形成的打印媒介物。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内部通常将曝光单元和图像处理单元摆放在同一侧,定影单元排放在另外一侧,一方面可以使曝光单元和图像处理单元尽量远离定影单元,以减小定影单元产生的热量对曝光单元和图像处理单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图像形成装置整机高度降低。
然而,定影单元产生的热量仍然能够四处流动,当流动到打印媒介物上时,打印媒介物遇热,内部的水分被蒸发出,会形成大量的水蒸气(湿气),这些湿气与热量混合成为湿热气,在自然情况下湿热气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会向上流动并向四周流动,但是,由于上盖堆积了打印媒介物,不能在上盖设置排气孔,因此,湿热气无法从上方流出,只能向四周流动,湿热气流动到曝光单元会造成光学马达温度过高和透镜结露,结露形成的露水滴下后会落到打印媒介物上,造成在打印媒介物上形成的色粉像不清晰,并造成打印媒介物粘结在一起而发生卡纸,湿热气流动到图像处理单元会使色粉固化导致图像处理单元产生变形。
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边侧设置了风扇,通过风扇将热量从定影单元和曝光单元的分界处排出。
但是,使用风扇强制排气不仅使得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还会造成在热量流出路径方向上温度不均,从而,对于定影单元来说,在长轴方向上存在温差,此温差使得色粉的定影性有了差异,并导致定影后图像的品质下降,形成不良图像。
此外,当风扇连续工作以便将湿热气从图像形成装置内排出时,风扇的排气操作制造了较大的噪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机器的能耗,并进一步增加了机器的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采用风扇也能够阻止来自定影单元的热量流向曝光单元,并将热量自然地排出到外部的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包含该隔热排热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采用了以下结构。
<结构1>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至少用于阻挡来自定影单元的热量流向曝光单元并且把该热量通过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上的两个对向设置的排气孔排向外部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分别与两个排气孔相互连通的两个端部;以及把热量分别沿相反方向流向两个排气孔的至少两条热量排出路径。
进一步,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中,还可以具有靠近曝光单元设置的第一隔热层;靠近定影单元设置的第二隔热层;和位于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并且与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分别连成一体的导流加强部,其中,导流加强部至少具有两条从下往上互相逐渐远离的导流加强筋,两条的导流加强筋的下端部相互连成一体,第一隔热层与框体的上盖相互嵌合,两个端部分别与框体的含有排气孔的两个侧壁部相嵌合,两条热量排出路径分别沿两条导流加强筋延伸到上盖并且沿上盖分别延伸到两个排气孔。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导流加强部还可以具有一条连接两个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三角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梯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半圆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具有位于中心导流加强筋与端部之间的至少一条辅助导流加强筋,中心导流加强筋与辅助导流加强筋之间,以及辅助导流加强筋与端部之间形成热量排出路径。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辅助导流加强筋与中心导流加强筋相平行。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隔热层的下边缘部接触图像形成装置中位于曝光单元的下方并从该曝光单元接受光信号形成色粉像的图像处理单元。
<结构2>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在打印媒介物上形成色粉像并对该色粉像进行定影从而在媒介物上完成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框体;设置在框体内部的一侧用于为形成色粉像提供光信号的曝光单元;设置在在框体内部的另一侧用于对色粉像进行加热定影的定影单元;以及设置在曝光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至少用于阻挡来自定影单元的热量流向曝光单元并且把该热量排向框体外部的隔热排热构件,其中,框体具有与隔热排热构件的两个端部相互连通的排气孔,隔热排热构件与框体一起形成把热量分别流向两个排气孔的至少两条热量排出路径。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隔热排热构件具有靠近曝光单元设置的第一隔热层;靠近定影单元设置的第二隔热层;和位于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并且与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分别连成一体的导流加强部,该导流加强部至少具有两条从下往上互相逐渐远离的导流加强筋,两条的导流加强筋的下端部相互连成一体,框体具有一个与第一隔热层相互嵌合的上盖以及分别与隔热排热构件的两个端部相互嵌合的两个侧壁部,排气孔位于侧壁部与隔热排热构件的端部的嵌合处,两条热量排出路径分别沿两条导流加强筋延伸到上盖并且沿上盖分别延伸到两个排气孔。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三角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梯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半圆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位于中心导流加强筋与隔热排热构件的端部之间的至少一条辅助导流加强筋,中心导流加强筋与辅助导流加强筋之间,以及辅助导流加强筋与隔热排热构件的端部之间形成热量排出路径。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辅助导流加强筋与中心导流加强筋相平行。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具有位于曝光单元的下方从该曝光单元接受光信号并形成色粉像的图像处理单元,其中第一隔热层的下边缘部接触图像处理单元。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排气孔的出口为向上设置。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上盖的外表面部用于堆积被完成图像形成的媒介物,上盖的内表面部设有与第一隔热层相嵌合的突起部。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突起部还含有与第一隔热层相接触的密封材料。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因为隔热排热构件被设置在曝光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且隔热排热构件具有分别与两个在框体上对向设置的排气孔相互连通的两个端部,以及把热量分别沿着相反方向流向两个排气孔的至少两条热量排出路径,所以定影单元产生热量不会流动到曝光单元,而是自然地排出到外部,从而能够在不采用风扇的情况下,达到隔热排热的目的,不仅能够消除噪音,而且能够使定影单元轴向上不存在温差,并能够大大减少能耗,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实施例中的斜视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3是对图2沿着A‐A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在实施例中的构造示意图;
图5是对图2沿着B‐B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在变形例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用构造图做详细阐述。
<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实施例中的斜视图。
图像形成装置10与图中未显示的上位装置相连接,图像形成装置10接收上位装置中输送来的图像数据的电信号。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3是对图2沿着A‐A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如图1、2、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框体11、曝光单元12、图像处理单元13、定影单元14、以及隔热排热构件15。
框体11包括上盖16、左侧壁部17、右侧壁部18以及图中未显示的左排气孔19和右排气孔20。
上盖16含有外表面部21、内表面部22以及通气孔部23,外表面部21的中央区域用于堆积被完成图像形成的打印媒介物,通气孔部23位于外表面部21的中央区域的左右两旁,该通气孔部23用于通气和防灰,通气孔部23含有左通气孔部23a和右通气孔部23b,左通气孔部23a与右通气孔部23b对向设置,并且左通气孔部23a与右通气孔部23b开口均为向上设置。左侧壁部17位于上盖16的左侧,右侧壁部18位于上盖16的右侧。左排气孔19(图中未显示)位于左通气孔部23a的下方,右排气孔20(图中未显示)位于右通气孔部23b的下方,左排气孔19(图中未显示)和右排气孔20(图中未显示)对向设置,并且左排气孔19与右排气孔20的出口均为向上设置。与图中未显示的左排气孔19和右排气孔20相对应设置的
如图3所示,曝光单元12位于框体11内部的左侧,曝光单元12用于把从上位装置中发送过来的图像数据的电信号变成光信号发射给图像处理单元13。
图像处理单元13位于曝光单元12的下方,用于从曝光单元12接受光信号并在打印媒介物上形成色粉像。图像处理单元13含有感光鼓24、色粉盒25、显影辊26、带电辊27以及转印辊28。
感光鼓24用于从曝光单元12接受光信号形成静电潜影并形成色粉像,色粉盒25用于容纳色粉,显影辊26用于将色粉盒25的色粉供给至感光鼓24上对静电潜影进行显像,带电辊27用于使感光鼓24的表面带电,转印辊28用于将感光鼓24表面的色粉像转印至打印媒介物上。感光鼓24和转印辊28对相设置,共同对打印媒介物进行夹持并将打印媒介物输送向定影单元14。
定影单元14位于框体11内部的右侧,用于对色粉像进行加热定影从而完成图像形成。定影单元14包括定影辊29、加热源30以及加压辊31。
定影辊29用于对记录媒介物上的色粉像进行定影,加热源30设置在定影辊29内部,加热源30作为加热手段为定影辊29提供热量,加压辊用于对定影辊29进行加压,定影辊29和加压辊31对相设置,共同完成对打印媒介物上色粉像的定影从而完成图像形成,并对完成图像形成的打印媒介物进行夹持输送。
隔热排热构件15位于曝光单元12和定影单元14之间,用于阻挡来自定影单元14的热量流向曝光单元12并把该热量排向框体11外部。隔热排热构件15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分别与左侧壁部17和右侧壁部18相互嵌合。隔热排热构件15具有第一隔热层32、第二隔热层33和导流加强部34。
第一隔热层32被设置在靠近曝光单元12处,第一隔热层32的下边缘部接触图像处理单元13,第一隔热层32的上边缘部接触内表面部22。第二隔热层33被设置在靠近定影单元14处,即、如图3所示,第二隔热层33位于第一隔热层32的右侧,第二隔热层33与第一隔热层32平行设置,第二隔热层33的上边缘部位于第一隔热层32的斜下方,并与内表面部22存在一定间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层32和第二隔热层33均使用耐高温且热绝缘性好的材料制成。导流加强部34位于第一隔热层32和第二隔热层33之间,并且,导流加强部34与第一隔热层32和第二隔热层33分别连成一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表面部22还设有一个突起部22a,该突起部22a与第一隔热层32相嵌合,并且,突起部22a还可以含有与第一隔热层32相接触的密封材料,用于进一步阻挡来自定影单元14的热量流向曝光单元12。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在实施例中的构造的斜视图。
如图4所示,导流加强部34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32和第二隔热层33之间的中心位置,导流加强部34具有一条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一条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一条横向筋37、一条左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8以及一条右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9。
横向筋37对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8和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进行连接。横向筋37和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8以及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9形成倒梯形形状。即、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与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从下往上互相逐渐远离,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与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的下端部相互连成一体,即、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形成该倒梯形的左斜边和底边的左半部分,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形成该倒梯形的右斜边和底边的右半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上形成该倒梯形的左侧斜边的部分和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上形成该倒梯形的右侧斜边的部分与底面呈45°外角倾斜。左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8位于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与隔热排热构件15的左侧端部之间,并且左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8与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相平行设置。右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9位于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与隔热排热构件15的右侧端部之间,且右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9与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相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隔热排热构件15还含有打印媒介物导向筋40,打印媒介物导向筋40被设置在第一隔热层32和第二隔热层33的下端部,打印媒介物导向筋40的一端向定影单元14延伸,另一端向图像处理单元12延伸,打印媒介物导向筋40用于引导打印媒介物的先端从隔热排热构件15的下方进入定影单元15。
图5是对图2沿着B‐B方向剖开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左排气孔19位于左侧壁部30与隔热排热构件15的左侧端部的嵌合处,右排气孔20位于右侧壁部31与隔热排热构件15的右侧端部的嵌合处,左排气孔19左排气孔19以及右排气孔20分别与隔热排热构件15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相互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隔热排热构件15与框体11形成了使热量能够通过自然对流从下向上分别流向两个排气孔的四条热量排出路径。
如图3、4、5中箭头所示,在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和左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8之间、第二隔热层33和上盖16之间、与左排气孔19形成了一条热量排出路径,记为第一条热量排出路径;在左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8和隔热排热构件15的左侧端部之间、第二隔热层33和上盖16之间、与左排气孔19形成了另一条热量排出路径,记为第二条热量排出路径;在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和右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9之间、第二隔热层33和上盖16之间,与右排气孔20形成了一条辅助热量排出路径,记为第三条热量排出路径;右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9和隔热排热构件15的右侧端部之间、第二隔热层33和上盖16之间,与右排气孔20形成了另一条辅助热量排出路径,记为第四条热量排出路径。即、在实施例中,第一条热量排出路径沿着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延伸到上盖16,并沿上盖16延伸到左排气孔19;第二条热量排出路径沿着左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8延伸到上盖16,并沿上盖16延伸到左排气孔19;第三条热量排出路径沿着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延伸到上盖16,并沿上盖16延伸到右排气孔20;第三条热量排出路径沿着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延伸到上盖16,并沿上盖16延伸到右排气孔20。
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1所示,曝光单元12接收上位装置(图中未显示)传来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发射给感光鼓24,带电辊27使感光鼓24的表面带电,感光鼓24接受光信号并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影,然后显影辊26将收纳在色粉盒25内的色粉供给至感光鼓24上,使感光鼓24表面形成与静电潜影相对应的色粉像,接着,转印辊28将感光鼓24表面的色粉像转印至打印媒介物(图中未显示)上,在进行转印的同时,转印辊28与感光鼓24共同将打印媒介物夹持着并输送向定影单元14。
然后,定影单元14中的加热源30向定影辊29提供热量,定影辊29和加压辊31对转印上色粉像的打印媒介物(图中未显示)进行加热加压,从而完成图像形成,完成图像形成的打印媒介物由定影辊29和加压辊31夹持并输送。
在上述图像形成过程中,定影单元14由于加热源30的加热作用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因此,在打印媒介物被从感光鼓24和转印辊28之间输送至定影单元14时,打印媒介物由于受到来自定影单元14的热量的作用内部的水分被蒸发出,会形成大量的水蒸气(湿气),这些湿气与热量混合成为湿热气,这些在定影单元14附近产生的湿热气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流动,由于曝光单元12和定影单元14之间存在隔热排热构件15,隔热排热构件15可以隔离这些湿热气,防止其流向曝光单元12,并且使湿热气沿着四条热量排出路径自然地流向框体11外部。
如图3、4、5中箭头所示,一部分湿热气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第一条热量排出路径从下往上流向上盖16,再沿着上盖16从右向左流向左排气孔19,然后从下往上从左排气孔19的开口流出,并经过左通气孔部23a流到框体外部;一部分湿热气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第二条热量排出路径从下往上流向上盖16,再沿着上盖16从右向左流向左排气孔19,然后再从下往上从左排气孔19的开口流出,并经过左通气孔部23a流到框体外部;一部分湿热气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第三条热量排出路径从下往上流向上盖16,再沿着上盖16从左向右流向右排气孔20,然后再从下往上从右排气孔20的开口流出,并经过右通气孔部23b流到框体外部;一部分湿热气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第四条热量排出路径从下往上流向上盖16,再沿着上盖16从左向右流向右排气孔20,然后再从下往上从右排气孔20的开口流出,并经过右通气孔部23b流到框体外部。
如上所述,由于隔热排热构件15被设置在曝光单元12与定影单元14之间,并且隔热排热构件15具有分别与两个在框体11上对向设置的左排气孔19与右排气孔20相互连通的两个端部(左端部与右端部),以及使热量沿着图3、4、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向两个排气孔的四条热量排出路径,所以定影单元14产生的热量不会流动到曝光单元12,打印媒介物由于受热蒸发出水分而形成的水蒸气(湿气)也不会流动到曝光单元12,而是沿着四条热量排出路径自然地排出到外部。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15及图像形成装置10,因为隔热排热构件15被设置在曝光单元12和定影单元14之间,并且隔热排热构件15具有分别与两个在框体11上对向设置的左排气孔19与右排气孔20相互连通的两个端部(左端部与右端部),以及使热量沿着图3、4、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向两个排气孔的四条热量排出路径,所以定影单元14产生的热量不会流动到曝光单元12,打印媒介物由于受热蒸发出水分而形成的水蒸气(湿气)也不会流动到曝光单元12,而是沿着四条热量排出路径自然地排出到外部,从而能够在不采用风扇的情况下,达到隔热排热的目的,不仅能够消除噪音,而且能够使定影单元14轴向上不存在温差,并能够大大减少能耗,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当然,本发明所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并不仅仅限定于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采用的隔热排热构件中,横向筋和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以及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梯形形形状,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横向筋和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以及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还可以形成倒三角形,见下面变形例。
<变形例>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隔热排热构件在变形例中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在该隔热排热构件15’中的导流加强部34具有一条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一条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一条横向筋37’、一条左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8’以及一条右侧辅助导流加强筋39’。
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与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从下往上互相逐渐远离,并且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与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的下端部相互连成一体。横向筋37’对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8’和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进行连接。该横向筋37’和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5’以及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36’形成倒三角形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例和变形例采用的隔热排热构件中,横向筋和左侧中心导流加强筋以及右侧中心导流加强筋还可以形成倒半圆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采用的隔热排热构件中,横向筋部的上方是空的,在横向筋部的上方还可以设置一个阻隔部,该阻隔部可以为在隔热排热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呈半圆形、等腰三角形或者矩形等的纵向截面,这种隔热排热构件虽然结构比较复杂,但是可以起到进一步防止湿热气在隔热排热构件的上方中央部分淤积的作用,因此,特别适用于在工作过程中大量产生湿热气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19)

1.一种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至少用于阻挡来自所述定影单元的热量流向所述曝光单元并且把该热量通过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上的两个对向设置的排气孔排向外部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分别与两个所述排气孔相互连通的两个端部;
靠近所述曝光单元设置的第一隔热层;
靠近所述定影单元设置的第二隔热层;以及
把所述热量分别沿相反方向从所述定影单元流向两个所述排气孔的至少两条热量排出路径,
其中,所述热量排出路径形成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位于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分别连成一体的导流加强部,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至少具有两条从下往上互相逐渐远离的导流加强筋,所述两条导流加强筋的下端部相互连成一体,
所述第一隔热层与所述框体的上盖相互嵌合,
与两个所述排气孔相互连通的两个所述端部分别与所述框体的含有所述排气孔的两个侧壁部相嵌合,
所述两条热量排出路径分别沿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延伸到所述上盖并且沿所述上盖分别延伸到两个排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三角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梯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半圆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4和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位于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与所述端部之间的至少一条辅助导流加强筋,
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与所述辅助导流加强筋之间,以及所述辅助导流加强筋与和两个所述排气孔相互连通的两个所述端部之间形成所述热量排出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辅助导流加强筋与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相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排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下边缘部接触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位于所述曝光单元的下方并从该曝光单元接受光信号形成色粉像的图像处理单元。
9.一种在打印媒介物上形成色粉像并对该色粉像进行定影从而在所述媒介物上完成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
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的一侧用于为形成所述色粉像提供光信号的曝光单元;
设置在在所述框体内部的另一侧用于对所述色粉像进行加热定影的定影单元;以及
设置在所述曝光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至少用于阻挡来自所述定影单元的热量流向所述曝光单元并且把该热量排向所述框体外部的隔热排热构件,
其中,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隔热排热构件的两个端部相互连通的排气孔,所述隔热排热构件与所述框体一起形成把所述热量从所述定影单元分别流向两个排气孔的至少两条热量排出路径,
所述隔热排热构件具有靠近所述曝光单元设置的第一隔热层以及靠近所述定影单元设置的第二隔热层,
所述隔热排热构件上的所述热量排出路径形成在所述第一隔热层以及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隔热排热构件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分别连成一体的导流加强部,该导流加强部至少具有两条从下往上互相逐渐远离的导流加强筋,所述两条导流加强筋的下端部相互连成一体,
所述框体具有一个与所述第一隔热层相互嵌合的上盖以及分别与所述隔热排热构件的两个端部相互嵌合的两个侧壁部,
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侧壁部与所述隔热排热构件的所述端部的嵌合处,
所述两条热量排出路径分别沿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延伸到所述上盖并且沿所述上盖分别延伸到两个排气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三角形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梯形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的中心位置,两条所述导流加强筋设定为中心导流加强筋,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一条连接两个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的上端部的横向筋,该横向筋和两条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形成倒半圆形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12和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导流加强部还具有位于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与所述隔热排热构件的所述端部之间的至少一条辅助导流加强筋,
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与所述辅助导流加强筋之间,以及所述辅助导流加强筋与所述隔热排热构件的所述端部之间形成所述热量排出路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辅助导流加强筋与所述中心导流加强筋相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位于所述曝光单元的下方从该曝光单元接受所述光信号并形成所述色粉像的图像处理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隔热层的下边缘部接触所述图像处理单元。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排气孔的出口为向上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上盖的外表面部用于堆积被完成所述图像形成的所述媒介物,所述上盖的内表面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隔热层相嵌合的突起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突起部还含有与所述第一隔热层相接触的密封材料。
CN201210563264.9A 2012-12-21 2012-12-21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53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3264.9A CN103885314B (zh) 2012-12-21 2012-12-21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RU2013156622/28A RU2555205C1 (ru) 2012-12-21 2013-12-19 Теплоизолирующий и теплорассеи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а такж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3264.9A CN103885314B (zh) 2012-12-21 2012-12-21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5314A CN103885314A (zh) 2014-06-25
CN103885314B true CN103885314B (zh) 2017-11-17

Family

ID=50954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326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5314B (zh) 2012-12-21 2012-12-21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85314B (zh)
RU (1) RU2555205C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1552B2 (ja) * 2017-02-24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9525B2 (ja) * 1993-11-29 2000-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895055B2 (ja) * 1998-08-24 2007-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2005077478A (ja) * 2003-08-28 2005-03-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9482A (ja) * 2005-02-16 2006-08-3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91481B2 (ja) * 2006-01-23 2009-1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8629A (ja) * 2006-04-28 2007-11-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896262B1 (ko) * 2007-07-02 2009-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기 및 이를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1252944A (ja) * 2010-05-31 2011-12-1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880B2 (ja) * 2010-06-23 2014-04-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気体移送装置
JP5573432B2 (ja) * 2010-07-05 2014-08-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013485U (zh) * 2010-09-08 2011-10-1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255868A (ja) * 2011-06-08 2012-12-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3156622A (ru) 2015-06-27
CN103885314A (zh) 2014-06-25
RU2555205C1 (ru) 2015-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9786B2 (ja) 定着装置
US8051630B2 (en) Device for shrinking packagings
CN103885314B (zh) 隔热排热构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2815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5448617U (zh) 一种螺旋式胶丸烘干装置
JP2019163870A (ja) 乾燥装置、印刷装置
JP7062905B2 (ja) 加熱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方法
JP54542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317529A1 (en) Waste toner coll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02091173A (ja) 湿式電子写真方式プリンタ用乾燥装置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液体キャリア乾燥方法
JP20160809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657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215091A (zh) 环保型水墨油墨凹版印刷品烘干方法、烘干装置及印刷机
JP20083101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748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5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電子機器装置
KR200187153Y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증기회수장치용 응축장치
KR100261083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증기회수장치용 응축장치
JP581894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IT201900005298A1 (it) Metodo e apparato di potabilizzazione di acqua
CN104950653B (zh) 排热隔热组件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2578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035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7380444U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100252086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케리어 회수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