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3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4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11显示图9的散热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14显示由图13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15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16显示由图15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17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及
图18显示由图17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本发明散热模块的一实施例
1a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1b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1c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1d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2散热装置
2a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2b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10承载装置
10a承载装置
10b承载装置
10c承载装置
12热源
14主干部
16承载单元
18承载单元
18a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18b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18c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20中空管
21侧壁
22散热鳍片
24第一密封盖
26第二密封盖
28冷却液
32基板
34晶粒
36导线
38封胶材料
101本体部
101a本体部
101b本体部
101c本体部
102贯穿部
102a贯穿部
102b贯穿部
102c贯穿部
103连接部
181承载部
182延伸部
211中空腔体
212第一开口
213第二开口
261凹洞
262贯穿孔
321第一表面
322第二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及图2,分别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及仰视示意图。该散热模块1包括一承载装置10、多个热源12及多个散热装置2。
请参考图3,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该承载装置10具有一本体部101、多个贯穿部102及多个连接部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03为多个承载透孔,且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及所述贯穿部102贯穿该本体部101。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装置10的本体部101为一平板,其材料为可导热的金属或是不可导热的塑料。所述贯穿部102为多个透孔,其与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皆贯穿该平板,且所述贯穿部102及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皆为阵列排列。较佳地,在每二个连接部103(承载透孔)之间具有一个贯穿部102,该连接部103(承载透孔)为圆形,且该贯穿部102为矩形。
请再参考图1及图2,所述热源12为光电半导体元件或发光元件,例如至少包含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光伏电池、太阳能电池、电致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功率放大器或集成电路元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源12为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元件,因此该散热模块1为发光装置。
每一所述热源(发光元件)12附着至每一所述散热装置2的一第一端(下端),每一所述散热装置2的第一端(下端)附着至该本体部101上。亦即,所述热源(发光元件)12通过所述散热装置2而位于该本体部101上。每一所述散热装置2位于每一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上,以使得每一所述热源(发光元件)12对应(显露)于每一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而没有被该本体部101遮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2为阵列排列。
所述散热装置2以及所述热源(发光元件)12的位置为相对于所述贯穿部102之间,从而使空气经由所述贯穿部102流经所述散热装置2之间或所述热源(发光元件)12之间,以提升所述散热装置2以及所述热源(发光元件)12的散热效率。换言之,所述贯穿部102为空气流通的通道,以增加热对流。
请参考图4,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a与图1的散热模块1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a与图1的散热模块1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散热装置2的第二端(上端)直接附着至该承载装置10的本体部101上的连接部103,而形成一挂吊式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的连接部103不是承载透孔。
请参考图5,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该散热装置2为一热管,其包括一中空管20、一第一密封盖24、一第二密封盖26及一冷却液28。该中空管20具有一侧壁21及多个散热鳍片22。该侧壁21为一外壳体,其定义出一中空腔体211。该中空腔体211具有第一开口212及一第二开口213。所述散热鳍片22由该侧壁21外侧以放射状向外延伸,以增加散热效率。该侧壁21及所述散热鳍片22为一体且为铝挤压成型或铝压铸而成。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鳍片22为连接至该中空管20的侧壁21。该侧壁21及所述散热鳍片22的材料为铝或铜,较佳地,可掺杂铁合金、镁合金、其他金属或高热传导系数的材料。
该第一密封盖24密封该第一开口212,且该第二密封盖26密封该第二开口213,使得该中空腔体211形成一完全封闭的空间,较佳地,该封闭的中空腔体211为一真空环境。该第一密封盖24及该第二密封盖26固接在该中空管20的侧壁21内侧,其接合方式可以是紧配、焊接(例如氩焊或激光点焊)、点胶或锁合等。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密封盖24及该第二密封盖26的材料为铝或铜,较佳地,可掺杂铁合金、镁合金、其他金属或高热传导系数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密封盖26还包括一凹洞261,用以放置该冷却液28。
该冷却液28位于该封闭的中空腔体211内。该冷却液28至少包含水、甲醇、乙醇、丙酮、氨水、石蜡、油、氟氯碳化合物(CFCs)或其他如
Flourinert或
Novec的冷却液体,其中任二者或更多的混合物。该冷却液28吸热后所形成的蒸发气体可以在该中空腔体211内流动,进而隔着该侧壁21及所述散热鳍片22与外界环境形成热交换,最终冷凝成液态冷却液28。该冷凝而成的液态冷却液28沿着该侧壁21流回该第二密封盖26。
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装置2还包括一毛细结构。该毛细结构位于该侧壁21(外壳体)的内侧以定义出该中空腔体211,使得该蒸发气体可以在该中空腔体211内流动,进而隔着该侧壁21(外壳体)与外界环境形成热交换,最终冷凝成液态冷却液。该毛细结构为金属网、金属粉烧解或沟槽。在本实施例中,该毛细结构为多个沟槽,位于该中空管20的侧壁21内侧,且沿着该中空管20的轴向设置,用以供该冷却液28在其内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模块(发光装置)1还包括多个基板32,其为金属基印刷电路板(Metal Core PCB,MCPCB),且具有一第一表面321及一第二表面322。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位于该基板32的第二表面322,其包括一晶粒34、多条导线36及一封胶材料38。该晶粒34粘附在该基板32的第二表面322,所述导线36电气连接该晶粒34及该基板32的第二表面322,且该封胶材料38包覆该晶粒34及所述导线36。
该基板32的第一表面321附着至该第二密封盖26,因此,该冷却液28可吸收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的晶粒34的热以形成一蒸发气体而在该中空腔体211内流动。换言之,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的晶粒34所产生的热可以被该散热装置2快速地排出。
该散热装置2的工作方式如下。该第二密封盖26下方接触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当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产生热时,该中空管20的下方为较高温处,而该中空管20的上方为较低温处。此时该冷却液28吸收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的热而形成一蒸发气体。该蒸发气体会在该中空腔体211内流动至该中空管20的上方。由于该中空管20的上方是接触到较低温处,所以当该蒸发气体到此端时,便开始产生冷凝作用,此时热量就是由该蒸发气体通过该侧壁21及所述散热鳍片22而传到较低温的外部。同时,该蒸发气体会凝结成液体,而这些因冷凝后所产生的液态冷却液28经由该毛细结构的毛细现象(Capillary Pumping)的作用而流回该第二密封盖26。如此循环会持续进行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请参考图6,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a与图5的散热装置2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a与图5的散热装置2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密封盖26还具有一贯穿孔262,该贯穿孔262贯穿该第二密封盖26且连通该凹洞261。该基板32位于该贯穿孔262内,且密封该贯穿孔262,从而使该冷却液28得以直接接触该基板32的第一表面321。在本实施例中,一接合物质(图中未示)位于该基板32的第一表面321与侧面及该第二密封盖26之间,用以接合该基板32及该第二密封盖26,且该接合物质为填充细孔的冷焊剂、陶瓷冷焊剂、具有高导热系数的粘着剂或粘着胶。该接合物质除了接合的功能外,其兼具密封的功能,以防止该冷却液28渗出。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基板32还具有一孔洞,连通至该第二密封盖26的贯穿孔262及该凹洞261,从而使该冷却液28得以进入该基板32的孔洞。较佳地,该孔洞为贯穿孔,其贯穿该基板32,且显露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从而使该冷却液28得以直接接触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
请参考图7,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的散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b并非是热管,其包括一中空管20。该中空管20具有一侧壁21及多个散热鳍片22。该侧壁21为一外壳体,其定义出一中空腔体211。该中空腔体211具有第一开口212及一第二开口213,且用以容纳电子元件或结构元件,其并未容纳冷却液。所述散热鳍片22由该侧壁21外侧以放射状向外延伸,以增加散热效率。该侧壁21及所述散热鳍片22为一体且为铝挤压成型或铝压铸而成。该侧壁21及所述散热鳍片22的材料为铝或铜,较佳地,可掺杂铁合金、镁合金、其他金属或高热传导系数的材料。该基板32的第一表面321附着至该中空管20。因此,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的晶粒34所产生的热可以被该散热装置2快速地排出。
请参考图8,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b与图1的散热模块1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b与图1的散热模块1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装置10a包括一主干部14及多个承载单元16。每一所述承载单元16承载每一所述散热装置2及每一所述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且具有一连接部103(承载透孔)以显露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所述承载单元16可拆卸地连接至该主干部14而形成树枝状的模块,且所述承载单元16彼此间隔一间隙。所述承载单元16及该主干部14形成该承载装置10a的本体部101a,且所述承载单元16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贯穿部102a。
请参考图9及图10,分别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及仰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c与图1的散热模块1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c与图1的散热模块1的不同处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装置10b具有一本体部101b、多个贯穿部102b及多个连接部103(承载透孔),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及所述贯穿部102b贯穿该本体部101b。在本实施例中,该本体部101b为一平板,所述贯穿部102b为多个透孔,其与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皆贯穿该平板。所述贯穿部102b、所述连接部103(承载透孔)及所述散热装置2皆非阵列排列。每四个相邻的连接部103(承载透孔)排列成平行四边形,且该四个连接部103(承载透孔)之间具有一个贯穿部102b。该连接部103(承载透孔)为圆形,且该贯穿部102b为平行四边形。
请参考图11,显示图9的散热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热源(发光元件)12附着至该散热装置2的第一端(下端,即该第二密封盖26),且该散热装置2的第一端(下端)附着至该本体部101b上。同时,该热源(发光元件)12位于该连接部103(承载透孔)内。因此,该基板32与该连接部103(承载透孔)同样为圆形,且该基板32的外径略小于该连接部103(承载透孔)的孔径。
请参考图12,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d与图9及图10的散热模块1c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d与图9及图10的散热模块1c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装置10c包括多个承载单元18。每一所述承载单元18具有一承载部181及多个延伸部182,该承载部181承载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所述延伸部182连接至该承载部181且由该承载部181向外放射状延伸。所述承载单元18利用所述延伸部182彼此可拆卸地连接以形成该承载装置10c的本体部101c,且所述延伸部182围出所述贯穿部102c。所述延伸部182之间为机构连接及电气连接。该机构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合、锁合、扣件配合及滑槽接合等。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单元18的外型不完全相同。
请参考图13,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承载单元18a与图12的承载单元18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承载单元18a与图12的承载单元18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单元18a具有一承载部181及四个延伸部182,所述延伸部182是由该承载部181向外放射状延伸,且所述延伸部182彼此间的夹角皆相等(为90度)。
请参考图14,显示由图13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c与图12的承载装置10c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c与图12的承载装置10c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装置10c包括多个相同的承载单元18a,其中四个连接的承载单元18a围出一贯穿部102c,且该贯穿部102c大致上为四边形。如图所示,所述承载单元18a可再连接其他承载单元,而扩充形成一模块化结构,并且增加该热源(发光二极管元件)12的数目,以提高光源输出流明。此外,在扩充时,所述散热装置2不会因热连接而彼此影响。
请参考图15,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承载单元18b与图13的承载单元18a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承载单元18b与图13的承载单元18a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单元18b具有一承载部181及三个延伸部182,所述延伸部182是由该承载部181向外放射状延伸,且所述延伸部182彼此间的夹角皆相等(为120度)。
请参考图16,显示由图15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c与图14的承载装置10c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c与图14的承载装置10c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六个连接的承载单元18b围出一贯穿部102c,且该贯穿部102c大致上为六边形。如图所示,所述承载单元18b可再连接其他承载单元,而形成一模块化结构。
请参考图17,显示本发明散热模块中承载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承载单元18c与图13的承载单元18a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承载单元18c与图13的承载单元18a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承载单元18c具有一承载部181及六个延伸部182,所述延伸部182是由该承载部181向外放射状延伸,且所述延伸部182彼此间的夹角皆相等(为60度)。
请参考图18,显示由图17的承载单元所构成的承载装置的仰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c与图14的承载装置10c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的编号。本实施例的承载装置10c与图14的承载装置10c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三个连接的承载单元18c围出一贯穿部102c,且该贯穿部102c大致上为三边形。如图所示,所述承载单元18c可再连接其他承载单元,而形成一模块化结构。
但是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及变化仍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