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40634A - 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40634A CN103740634A CN201410003169.2A CN201410003169A CN103740634A CN 103740634 A CN103740634 A CN 103740634A CN 201410003169 A CN201410003169 A CN 201410003169A CN 103740634 A CN103740634 A CN 1037406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ichoderma
- aculeatus
- arsenic
- medium
- cul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制备方法包括耐砷活性保持培养、纯化培养、摇瓶种子培养、发酵种子培养、控制发酵与后处理等步骤。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具有高的抗逆境能力,其粉剂受环境温度、酸碱度等影响小,环境中不同砷浓度水平对厚垣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因此,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长,明显促进土壤中砷的挥发,减少土壤中砷的总量,从而可以有效地修复受砷污染的土壤。本发明的方法能够缩短大量生产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所需的时间,显著地降低了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生产成本,有利于该技术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还涉及所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方法,还涉及所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用途。
【背景技术】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一类土壤中普遍存在的腐生真菌,其生长快、生物量大。木霉菌在其生长周期内可以产生三种繁殖体,包括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目前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木霉菌剂多为它的活分生孢子制剂,如以色列开发的哈茨木霉T39可湿性粉剂Trichodex,美国的Topshield(哈茨木霉T22)等。一些木霉菌常常可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厚垣孢子,在基内菌丝上间生,或者在营养菌丝侧枝的尖端端生,其大小在7~12×10-13μm,表面光滑,细胞壁有加厚现象,无性生殖产生,通常有耐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厚垣孢子是木霉菌重要的繁殖体形式。木霉属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能力要优于分生孢子,至少能存活20月。
在木霉菌的众多种类中,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具有富集与转化砷功能、能忍耐高砷环境且生长良好。如Zeng等(Capability ofPentavalent Arsenic Bioaccumulation and Biovolatilization of Three FungalStrain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Clean-Soil Air Water,2010,38(3),238-241)报道的结果表明,棘孢木霉菌对环境中砷具有很高的耐受性,并且可将环境中砷累积于细胞内,同时将砷转化为易挥发的形态从而释放到大气中,进而减少环境中砷的含量。因此,棘孢木霉菌可被用于砷污染环境的修复中。此外,木霉菌的生防能力也被大家广泛认同。
目前,许多研究者就对木霉的产孢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摸索,以期高效地将该类木霉菌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从木霉菌分生孢子的产生条件来看,其在多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都能够产生分生孢子,而且城市垃圾、腐败的咖啡果皮、禽类的粪便以及混以牛粪的咖啡果皮、香蕉叶、甘蔗渣和麦麸等廉价物质均可作为木霉菌的固体培养基来生产分生孢子,且孢子产量都可达109CFU/克左右。由此来看,木霉菌产生分生孢子的生产条件相对要求较低。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T.harzianum,T.viride等木霉菌株在糖蜜-玉米浆等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深层发酵15天左右可产生107数量级的厚垣孢子;在麦麸等、灭菌土壤、土壤浸出液及植物碎片等固体培养基中培养20天左右也可产生厚垣孢子达106数量级。总体来看,目前报道的各木霉菌厚垣孢子的发酵时间均较长(>15天),且成本较高,发酵的产率较低,并且发酵后生成的部分厚垣孢子的活性或作用能力可能会降低或丧失。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具有富集与转化砷功能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制备的相关报道。所生产出的厚垣孢子如果以液态形式施用,不仅运输不方便、而且也易使菌剂受到污染;而厚垣孢子经制备成固态粉剂后,不仅运输方便、菌剂受污染的几率大大减少,而且还利于储存、方便应用等,同时对提高菌株的活性和应用效果等具有良好作用。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用途。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使用的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已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存,保存编号为CGMCC No.3186,保存日期为2009年7月09日,具体参见申请日2012年09月26日、申请号201210361866.6、发明名称“一种棘孢木霉菌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的发明专利申请。
该制备方法的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5~55,将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43~50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20~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4~6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2/3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3~4次,得到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5~55,将该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20~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5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2/3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不含砷的,具有高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所述的菌种培养基(PGP)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取20g削皮马铃薯在水中煮沸20分钟,榨汁,将得到的汁与1.0g葡萄糖、0.3g蛋白胨、2.0g琼脂与100ml水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的pH值调节至6.8~7.2,灭菌后得到所述的菌种培养基,得到所述的菌种培养基。
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灭菌方法是本技术领域里常规灭菌方法。
根据本发明,含砷菌种培养基是按照本发明对砷浓度的要求,将含有V价砷的水溶性化合物溶于所述的菌种培养基(PGP)中所得到的菌种培养基。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含有V价砷的水溶性化合物例如是砷酸钠、砷酸钾或砷酸钙,优选地是砷酸钠。
在本发明中,所述含砷菌种培养基的砷浓度优选地是45~48mg/l。
优选地,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是1:48~52,更优选地是1:50。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微生物培养摇床是本技术领域里通常使用的培养微生物的设备,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在本发明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是采用微生物学实验常规方法[《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10)]测定的。
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的含菌量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该方法是微生物学实验操作中的常规方法(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10)。
根据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在含砷的PGP培养基中重复培养的目的在于充分活化棘孢木霉菌对砷的耐受能力。然后于不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培养的目的在于去除棘孢木霉菌中可能含有的砷,同时保持其较高的耐砷活性。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400~500,将步骤B得到的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60~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8-32小时,待摇瓶中微生物进入其生长速度最快的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所述的摇瓶种子培养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淀粉、葡萄糖、酵母粉与CaCO3按照重量比2.5:1.2:1.2:0.2溶于100重量份水中,然后进行湿热灭菌,得到所述的摇瓶种子培养。
湿热灭菌法是指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湿热灭菌法以高温高压水蒸气为介质,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最终导致微生物死亡,所以该法的灭菌效率比干热灭菌法高,是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湿热灭菌法包括煮沸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和间歇蒸汽灭菌法。
在本发明中,进行湿热灭菌所采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其具体条件是在温度121℃的条件下灭菌15分钟,湿热灭菌所使用的设备是本技术领域里通常使用的灭菌设备,例如是北京科林恒达科技有限公司的型号为致微GI80TR的高温灭菌锅。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B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00~25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60~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5~30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用于大量生产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的发酵种子。
所述的发酵种子培养基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淀粉、葡萄糖、酵母粉与CaCO3按照重量比4:5:2:1溶于500重量份水中,将得到溶液的pH值调节至6.5~6.8,然后蒸汽灭菌,得到所述的发酵种子培养基。
发酵种子培养基的pH值可以使用无机酸或无机碱水溶液进行调节。无机酸例如是硫酸、盐酸或磷酸;无机碱例如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碳酸钠。无机酸或无机碱水溶液的浓度一般是0.5-2.0N。
在本发明中,所述蒸汽灭菌的具体条件是在温度121℃的条件下灭菌15分钟。
本发明发酵种子培养所使用的设备是本技术领域里通常使用的种子培养设备,例如是金坛市城西富威实验仪器厂生产的型号为HZQ-A的大型气浴恒温摇床。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6~10%接种量将步骤C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60~180rpm。
所述的发酵培养基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淀粉、酵母粉、玉米浆、蛋白胨、CaCO3按照重量比16.5、11.0、22.0、16.5、2.05溶于650重量份水中,将得到溶液的pH值调节至6.5~7.2,然后蒸汽灭菌,得到所述的发酵培养基。
本发明控制发酵所使用的发酵罐是本技术领域里通常使用的发酵设备,例如是江苏丰泽生物工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FZ-D300L的发酵设备。
这个步骤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优化发酵过程,以便高效、大量地生产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3-6%硅藻土,再对该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再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使用硅藻土主要是用于提高发酵液中厚垣孢子的浓度,避免过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厚垣孢子流失,此外,还可以提高过滤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对发酵液进行过滤的装置是本技术领域里通常使用的发酵设备,例如是上海钧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450型铸铁板框式压滤机,
过滤后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平铺在滤纸上,让其在温度20~30℃下自然风干。
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本技术领域里通常使用的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本发明还涉及采用所述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3×108cfu/g以上。
利用无菌水将本发明制备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稀释,然后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计数分析,同时采用稀释平板计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的厚垣孢子含量达到8.3×108cfu/g。通过显微镜分析还发现,本发明制备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全部为厚垣孢子,无其它类型的孢子成分。以上方法均是微生物学实验操作中的通过方法,具体地可以参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10)。
另外,将本发明制备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研磨至100目,然后使用能谱仪(EDS)对其粉末样品进行了元素含量分析,具体分析条件如下:
美国热电Thermo-VG Scientific公司的ESCALAB250型能谱仪;测定条件:样品平铺于专用样品架上,待达到真空后,利用仪器进行元素相对含量分析,数据采用仪器配置的专用软件进行分析。
元素含量分析结果列于下表1中。由表1可见,本发明制备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碳、氧、氮、钾、钠、钙、磷、硫等元素含量,具有典型的生物体元素含量特征(参见〈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表1: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元素含量分析结果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在修复被砷污染的土壤中的用途。
本发明人对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中的厚垣孢子萌发情况进行了研究。
将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制成厚垣孢子悬液,然后用无菌水稀释至约每毫升菌液中含孢子数约50cfu时,将其涂布于固态PGP培养基中,于温度28℃下恒温培养约3-5天,待平板上的菌落萌发完毕时进行计数。
本发明人发现,在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中,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在温度4℃时不萌发,在温度为10℃以下时萌发亦不很明显。棘孢木霉厚垣孢子在温度10℃-40℃的条件下萌发结果列于图5。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增加,厚垣孢子开始萌发所需要的时间逐渐变少;当温度达到30℃时,仅需3小时即开始萌发,当培养时间达到9小时,在该温度下厚垣孢子的萌发率已高达90%。而在培养9小时时,温度为10℃的处理中厚垣孢子的萌发率仅为4%。综合以上结果,尽管本发明中的厚垣孢子能在较为宽广的温度范围内萌发,但其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
本发明人还发现,在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中,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对pH值适应范围较广,其结果列于表2中。在pH值3-10范围内,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孢子均能萌发;最佳的pH值为5-7。当培养时间为3h时,该菌株厚垣孢子萌发率均高于18%,而当培养时间达到9h时,厚垣孢子萌发率均高于90%。
表3: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在不同pH值条件下萌发结果
将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制成厚垣孢子悬液,然后用无菌水稀释至约每毫升菌液中含孢子数约50cfu时,将其涂布于含砷浓度分别为0、1、5、10、20、40、60、100ppm的固态PGP培养基中,于温度28℃下恒温培养约3-5天,待平板上的菌落萌发完毕时进行计数,其结果列于表3。
表3:本发明厚垣孢子粉剂中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在不同浓度砷胁迫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与不加砷的固态PGP培养基对照相比,在不同浓度砷胁迫下对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的萌发均没有明显影响,本发明厚垣孢子粉剂中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表现出高耐砷能力。因此,由于本发明厚垣孢子粉剂中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依然保留了对环境中砷较高的耐受性能,所以可以将本发明厚垣孢子粉剂用于砷污染环境的修复中。
另外,本发明人还研究了在接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后,捕获土壤中挥发态砷的情况。
将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接入200g砷污染土壤,然后在温度28℃下恒温培养,并采用挥发态砷的富集装置(CN 201310023824,发明名称:一种对挥发态砷的富集装置及其安装方法)捕获挥发态的砷。在培养42天在不同情况下挥发砷的结果列于图1。由图1可以看到,不添加所述粉剂的对照处理的砷挥发量为0.01μg,而所述粉剂添加量为土壤重量的1.0%和5%时的砷挥发量分别为0.06μg和0.39μg。因此,与对照处理相比,所述粉剂使砷挥发量分别提高约6倍和39倍,表现出很好的对土壤中砷的挥发效果。因此可以认为,向土壤中添加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孢子粉剂后能够促进土壤中砷的挥发。
通过添加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可以明显促进土壤中砷的挥发,减少土壤中砷的总量,从而对砷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此外,利用捕获装置可以将挥发态的砷进行捕获,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
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土壤试验方法如下:将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接入200g砷污染土壤,然后在温度28℃下恒温培养,在不同的培养时间采集土壤样品,使用0.5MNaHCO3溶液对土壤中有效态砷进行提取(涂从等,“土壤砷有效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然后,分析样品中总砷含量。
在不同的情况下,在培养42天在土壤中有效态砷的分析结果列于图2。由图2可以看到,接种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后,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当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添加量分别为0.5%、1.0%和5.0%时,在培养42天后,与未加该粉剂的对照(CK)相比,试验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分别下降了约3.6%、5.4%和23.7%。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本身具有高的抗逆境能力,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可以长期地且稳定地对土壤中砷进行修复。此外,该菌株是从土壤中分离的,且在厚垣孢子粉剂制备过程中没有花费昂贵的营养成分或专用设备,因此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性及环境友好性。
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施入土壤中后,能明显促进空心菜的生长,降低砷对空心菜生长的胁迫。试验方法如下:将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按1%和5%水平)接入1.5kg砷污染土壤中,该土壤中砷的含量水平达到200mg/kg。待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活化1周后,每盆中播种空心菜种子3粒。待培养60天后,采集空心菜地上及地下部生物样品。在温度90℃下杀青2小时后,于烘箱内烘干样品,称量地上及地下部生物样品重量。
接种厚垣孢子粉剂后空心菜生长状况如图3所示。接种厚垣孢子粉剂后能明显促进空心菜的生长,降低土壤中砷对空心菜的影响。而在不接种厚垣孢子粉剂的CK处理中,空心菜的生长明显受到土壤中砷的抑制。从图4可以看到接种厚垣孢子粉剂后空心菜的地上部生物量情况。随着厚垣孢子粉剂添加量的增加,空心菜地部上部干重显著性高于不接厚垣孢子粉剂的CK处理,这表明接种厚垣孢子粉剂可以显著促进空心菜的生长,降低土壤中砷的胁迫。
目前还未见到有关棘孢木霉菌液体发酵生产厚垣孢子粉的文献报道。本发明是具体针对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发酵生产及粉剂制备的方法,具有高效、产厚垣孢子量大,更好地保持棘孢木霉原有功能等方面的优势。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具有高的抗逆境能力,本发明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受环境中温度、酸碱度等的影响较小,环境中砷的不同浓度水平对厚垣孢子的萌发无明显影响,因此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可以长期地且稳定地对土壤中砷进行修复。
往土壤中添加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可以明显促进土壤中砷的挥发,减少土壤中砷的总量,从而可以修复受砷污染的土壤。此外,利用捕获装置可以将挥发态的砷进行捕获,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
往土壤中添加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可以显著减少土壤中砷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砷向作物体内转移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农产品安全。此外,土壤中添加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可以显著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减少砷对作物生长的胁迫。
本发明制备的粉剂大幅度地缩短了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大量生产所需的时间,本发明大量产厚垣孢子时间为90~110小时,而现有技术为15-20天,显著地降低了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生产成本,有利于该技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在接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后土壤中挥发态砷的捕获情况图;
图2表示在接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后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的情况图;
图3表示接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后空心菜生长状况
图4表示接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后空心菜地上部干重
图5表示在本发明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中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实施例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1:制备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一、培养基的制备
⑴、菌种培养基(PGP)的制备:取20g削皮马铃薯在水中煮沸20分钟,榨汁,将得到的汁与1.0g葡萄糖、0.3g蛋白胨、2.0g琼脂与100ml水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的pH值调节至6.8~7.2,灭菌后得到所述的菌种培养基,得到所述的菌种培养基。
⑵、含砷PGP培养基的制备:将砷酸钠溶于100ml上述PGP培养基中,得到所述的含砷PGP培养基。
⑶、摇瓶种子培养基的制备:将2.5g淀粉、1.2g葡萄糖、1.2g酵母粉与0.2gCaCO3溶于100重量份水中,自然pH值,然后进行湿热灭菌,得到所述的摇瓶种子培养。
⑷、发酵种子培养基的制备:4kg将淀粉、5kg葡萄糖、2kg酵母粉、1kgCaCO3溶于500ml水中,将其pH值调节至6.6,蒸汽灭菌,得到所述的发酵种子培养基。
⑸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将165kg淀粉、110kg酵母粉、220kg玉米浆、165kg蛋白胨与20.5kgCaCO3溶于6.5m3水中,将其pH值调节至6.8,蒸汽灭菌,得到所述的发酵培养基。
二、固态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
制备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CGMCC No.3186)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8,将含菌量为5.6×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43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4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3次,得到含菌量为5.6×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8,将得到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5.6×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420,将步骤A得到的含菌量为5.6×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7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9小时,使菌株进行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B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0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7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5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6%接种量将步骤C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60rpm;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3%硅藻土,再利用板框压滤装置对步骤D得到的控制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再放置于滤纸上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采用本说明书描述的方法检测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3×108cfu/g。
实施例2:制备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一、培养基的制备
该实施例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方式制备各种培养基。
二、固态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
制备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CGMCC No.3186)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50,将含菌量为7.8×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45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2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5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3/5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4次,得到含菌量为7.8×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50,将步骤A得到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2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4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3/5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7.8×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480,将步骤B得到的含菌量为7.8×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8.5小时,使菌株进行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B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0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8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8%接种量将步骤D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70rpm;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6%硅藻土,再利用板框压滤装置对步骤D得到的控制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再放置于滤纸上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采用本说明书描述的方法检测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6×108cfu/g。
实施例3:制备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一、培养基的制备
该实施例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方式制备各种培养基。
二、固态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
制备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CGMCC No.3186)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55,将含菌量为1.0×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48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3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6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3次,得到含菌量为1.0×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5,将步骤A得到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3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4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1.0×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400,将步骤B得到的含菌量为1.0×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6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2小时,使菌株进行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C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4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6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0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10%接种量将步骤D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80rpm;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5%硅藻土,再利用板框压滤装置对步骤E得到的控制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再放置于滤纸上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采用本说明书描述的方法检测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4×108cfu/g。
实施例4:制备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一、培养基的制备
该实施例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方式制备各种培养基。
二、固态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
制备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CGMCC No.3186)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6,将含菌量为4.0×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46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2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4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4次,得到含菌量为4.0×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6,将步骤A得到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2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5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4.0×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450,将步骤B得到的含菌量为4.0×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6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9.5小时,使菌株进行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B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5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26℃与摇床转速16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9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7%接种量将步骤C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60rpm;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3.6%硅藻土,再利用板框压滤装置对步骤D得到的控制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再放置于滤纸上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采用本说明书描述的方法检测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8×108cfu/g。
实施例5:制备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一、培养基的制备
该实施例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方式制备各种培养基。
二、固态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
制备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CGMCC No.3186)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52,将含菌量为8.4×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50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3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5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2/3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3次,得到含菌量为8.4×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52,将步骤A得到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3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2/3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8.4×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450,将步骤B得到的含菌量为8.4×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7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8.5小时,使菌株进行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B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3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28℃与摇床转速17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6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6%接种量将步骤C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60~170180160~170180rpm;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4.5%硅藻土,再利用板框压滤装置对步骤D得到的控制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再放置于滤纸上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采用本说明书描述的方法检测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6×108cfu/g以上。
实施例6:制备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一、培养基的制备
该实施例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方式制备各种培养基。
二、固态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
制备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CGMCC No.3186)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5,将含菌量为9.9×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50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6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2/3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4次,得到含菌量为9.9×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55,将步骤A得到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5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2/3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9.9×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500,将步骤B得到的含菌量为9.9×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8小时,使菌株进行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B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1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30℃与摇床转速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8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8%接种量将步骤C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80rpm;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5.2%硅藻土,再利用板框压滤装置对步骤D得到的控制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再放置于滤纸上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采用本说明书描述的方法检测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4×108cfu/g以上。
Claims (10)
1.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A、耐砷活性保持培养
按照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5~55,将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砷浓度为43~50mg/l的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20~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4~6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2/3时,再从该瓶中取出棘孢木霉菌菌悬液在上述含砷的PGP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按照这种方式重复培养3~4次,得到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然后,按照含有具有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菌悬液与菌种培养基的体积比1:45~55,将该棘孢木霉菌菌悬液接入在培养瓶中的无砷菌种培养基里,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20~14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5天,待其瓶中棘孢木霉菌丝体体积为所述菌种培养基体积的1/2~2/3时结束纯化培养,得到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不含砷的,且具有较高耐砷活性的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
B、摇瓶种子培养
按照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与摇瓶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400~500,将步骤B得到的含菌量为1.0~9.9×104cfu/ml的纯化棘孢木霉菌的菌悬液接种于装有摇瓶种子培养基的摇瓶中,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60~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8-32小时,待摇瓶中微生物进入其生长速度最快的指数生长期时结束培养,得到摇瓶种子;
C、发酵种子培养
将步骤C得到的摇瓶种子按照摇瓶种子与发酵种子培养基的体积比1:200~250接入发酵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26~30℃与摇床转速160~180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5~30小时,得到发酵种子;
D、控制发酵
在发酵罐中,按照以发酵培养基体积计6~10%接种量将步骤C得到的发酵种子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控制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在控制发酵第0~20小时为26℃;在控制发酵第20~50小时为28℃,然后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直到控制发酵结束;
通气量:以发酵培养基与空气体积比计,在控制发酵第0~15小时为1:0.6,在控制发酵第15~50小时为1:1,在控制发酵第50小时以后为1:0.6;
搅拌速度:160~180rpm;
E、后处理
向步骤D中得到的控制发酵液中添加以控制发酵液总重量计3-6%硅藻土,再对该发酵液进行过滤,得到的厚垣孢子经自然风干,得到的固态厚垣孢子再使用研磨器进行研磨,得到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所述的菌种培养基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取20g削皮马铃薯在水中煮沸20分钟,榨汁,将得到的汁与1.0g葡萄糖、0.3g蛋白胨、2.0g琼脂与100ml水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的pH值调节至6.8~7.2,灭菌后得到所述的菌种培养基,得到所述的菌种培养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砷是砷酸钠、砷酸钾或砷酸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所述的摇瓶种子培养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淀粉、葡萄糖、酵母粉与CaCO3按照重量比2.5:1.2:1.2:0.2溶于100重量份水中,然后进行湿热灭菌,得到所述的摇瓶种子培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所述的发酵种子培养基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淀粉、葡萄糖、酵母粉与CaCO3按照重量比4:5:2:1溶于500重量份水中,将得到溶液的pH值调节至6.5~6.8,然后蒸汽灭菌,得到所述的发酵种子培养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所述的发酵培养基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淀粉、酵母粉、玉米浆、玉米浆、蛋白胨、CaCO3按照重量比16.5、11.0、22.0、16.5、2.05溶于650重量份水中,将得到溶液的pH值调节至6.5~7.2,然后蒸汽灭菌,得到所述的发酵培养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E中,所述的过滤方法为板框压滤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E中,所述的自然风干温度是20~30℃。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剂只含有厚垣孢子,所述厚垣孢子的含量是8.3×108cfu/g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在修复被砷污染的土壤中的用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03169.2A CN103740634B (zh) | 2014-01-03 | 2014-01-03 | 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03169.2A CN103740634B (zh) | 2014-01-03 | 2014-01-03 | 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40634A true CN103740634A (zh) | 2014-04-23 |
CN103740634B CN103740634B (zh) | 2016-01-13 |
Family
ID=50497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03169.2A Active CN103740634B (zh) | 2014-01-03 | 2014-01-03 | 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740634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98394A (zh) * | 2014-07-07 | 2014-10-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生物-化学育苗基质及其用途 |
CN105969668A (zh) * | 2016-01-26 | 2016-09-28 | 天津科技大学 | 一株具有耐铅能力的棘孢木霉 |
CN107142213A (zh) * | 2017-05-25 | 2017-09-08 |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株具有促生作用的棘孢木霉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
CN107400515A (zh) * | 2017-08-18 | 2017-11-28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化学‑生物钝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559710A (zh) * | 2018-01-03 | 2018-09-2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降低作物对砷吸收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624580A (zh) * | 2017-03-23 | 2018-10-09 | 天津科技大学 | 一种具有降重金属作用的棘孢木霉胶丸菌剂的制备方法 |
CN110423718A (zh) * | 2019-08-13 | 2019-11-08 | 上海交通大学 | 利用芽孢杆菌发酵液生产木霉菌厚垣孢子的方法及应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1180A (zh) * | 2010-03-11 | 2011-09-2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棘孢木霉菌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
CN102876586A (zh) * | 2012-09-26 | 2013-01-16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棘孢木霉菌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
CN102870822A (zh) * | 2012-10-29 | 2013-01-16 | 黄永 | 木霉菌厚垣孢子生物农药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 |
-
2014
- 2014-01-03 CN CN201410003169.2A patent/CN1037406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1180A (zh) * | 2010-03-11 | 2011-09-2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棘孢木霉菌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
CN102876586A (zh) * | 2012-09-26 | 2013-01-16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棘孢木霉菌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
CN102870822A (zh) * | 2012-10-29 | 2013-01-16 | 黄永 | 木霉菌厚垣孢子生物农药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武为平等: "棘孢木霉产厚垣孢子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vol. 31, no. 6, 31 December 2013 (2013-12-31), pages 19 - 23 *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98394A (zh) * | 2014-07-07 | 2014-10-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生物-化学育苗基质及其用途 |
CN105969668A (zh) * | 2016-01-26 | 2016-09-28 | 天津科技大学 | 一株具有耐铅能力的棘孢木霉 |
CN108624580A (zh) * | 2017-03-23 | 2018-10-09 | 天津科技大学 | 一种具有降重金属作用的棘孢木霉胶丸菌剂的制备方法 |
CN107142213A (zh) * | 2017-05-25 | 2017-09-08 |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株具有促生作用的棘孢木霉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
CN107142213B (zh) * | 2017-05-25 | 2021-02-19 |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株具有促生作用的棘孢木霉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
CN107400515A (zh) * | 2017-08-18 | 2017-11-28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化学‑生物钝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400515B (zh) * | 2017-08-18 | 2019-10-1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化学-生物钝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559710A (zh) * | 2018-01-03 | 2018-09-21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降低作物对砷吸收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559710B (zh) * | 2018-01-03 | 2021-04-09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一种降低作物对砷吸收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423718A (zh) * | 2019-08-13 | 2019-11-08 | 上海交通大学 | 利用芽孢杆菌发酵液生产木霉菌厚垣孢子的方法及应用 |
CN110423718B (zh) * | 2019-08-13 | 2021-10-15 | 上海交通大学 | 利用芽孢杆菌发酵液生产木霉菌厚垣孢子的方法及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40634B (zh) | 2016-0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40634B (zh) | 一种棘孢木霉菌厚垣孢子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它的用途 | |
CN103820349B (zh) | 一株地衣芽孢杆菌及其菌剂的生产方法和用途 | |
CN103627662B (zh) | 一种花生慢生根瘤菌及其用途 | |
CN112375720B (zh) | 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 |
CN109652329A (zh) | 一种芽孢杆菌属固体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应用 | |
CN102199562A (zh) | 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5195507B (zh) | 一种利用苏丹草与高效微生物联合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方法 | |
CN104928201A (zh) | 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hn-11及其菌剂 | |
CN104525557A (zh) | 一种休耕人参土壤生态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184162A (zh) | 一株棘孢木霉及其应用 | |
CN102154194B (zh) | 中试规模木霉高产厚垣孢子液体发酵制备方法 | |
CN102391973B (zh) | 一种耐重金属的植物内生细菌及其应用 | |
CN106244503A (zh) | 一种除臭用em菌液制备方法 | |
CN116286550B (zh) | 一株多功能普沙根瘤菌、含有其的微生物菌剂及应用 | |
CN107502584B (zh) | 一株荧光假单胞菌及其在防治核桃黑斑病中的应用 | |
CN115747130B (zh) | 一种促进莱氏绿僵菌Mr006产孢的培养基及其制剂和应用 | |
CN102391972B (zh) | 一株樱桃根际促生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 |
CN106916756A (zh) | 真菌菌株,微生物菌剂,秸秆土壤修复剂及其应用 | |
CN106520630A (zh) | 一种巨大芽孢杆菌qbjp‑f6及其应用 | |
CN102598977B (zh) | 一种堆肥发酵液提高黑麦草抗Cr和Cd能力的方法 | |
CN105112325A (zh) | 高效降解烯酰吗啉的蜡状芽孢杆菌菌株wl08及其应用及使用方法 | |
CN104651286A (zh) | 一种大豆根瘤内生菌DEnt1302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498413B (zh) | 一种含枯草芽孢杆菌g10的功能型蔬菜育苗生物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808778A (zh) | 一株防治黄萎病的韦氏芽孢杆菌及其培养方法、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225172C (zh) | 一种大批量生产生物除草剂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