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2391B - 透明层叠膜 - Google Patents
透明层叠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32391B CN103732391B CN201280038900.4A CN201280038900A CN103732391B CN 103732391 B CN103732391 B CN 103732391B CN 201280038900 A CN201280038900 A CN 201280038900A CN 103732391 B CN103732391 B CN 1037323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transparent laminated
- cured layer
- base material
- laminated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8—Forming gas barrier coat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2—Mechanical properti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9—Silicic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33—Of polythioeth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652—Of asbestos
- Y10T428/31663—As siloxane, silicone or si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1—Of polyimid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透明性和高温下的热尺寸稳定性优异、且可采用简单的制造工序制造的透明层叠膜。上述透明层叠膜是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层的构成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温度200℃下的层叠膜的纵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且层叠膜的总光线透射率为80%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作例如太阳能电池、有机系太阳能电池、柔性显示器、有机EL照明、触摸面板等的基材的透明层叠膜。详细而言,涉及具备高透明性,并且例如形成电路、在该膜配置各种元件时等进行加热时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透明层叠膜。
背景技术
对照明或显示部件、太阳能电池、有机系太阳能电池、柔性显示器、有机EL照明等中使用的基板、前板、背板等除要求透明性、轻型性、柔性之外,还要求高耐热性等各种性质。
以往,一直使用玻璃作为有机EL等各种显示元件、太阳能电池等的基板材料。然而,玻璃不仅具有易破碎、重、薄型化困难等缺点,而且在近年来的显示器的薄型化和轻型化、显示器的柔性化方面玻璃也不具有充分的材质。因此,作为取代玻璃的代替材料,研究了薄型且轻型的透明树脂制的膜状基板。
在上述用途中使用膜状的树脂制基板时,对膜要求高耐热性。例如,在膜上形成TFT等电路时,为了在电路形成时不发生图案偏差,对膜要求在TFT的热处理温度即200℃左右的高尺寸稳定性。
但是,现有的通常的聚酯膜在150℃以上(具体而言150℃~200℃)的高温气氛下的热尺寸稳定性不充分。
因此,近年来,作为阻气加工用膜、柔性显示器基板用膜,要求具有高热尺寸稳定性的树脂膜。
作为对树脂膜赋予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的手段,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附加热松弛处理(也称为“退火处理”“热定形处理”)作为膜制造工序的最终手段的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3中,公开了在由通常的工序制造的膜的表面形成各种涂膜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复合膜,是包括聚合物基板和平坦化涂布层的膜,具有在所述涂布层的表面上形成的阻挡层。由于所述复合膜的聚合物基板经过热定形和热稳定化,所以具有高的尺寸稳定性。
此外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具备平均线膨胀系数为50ppm/K以下的层(A层)和拉伸弹性模量为1GPa以下的层(B层)的透明多层板。更具体而言,公开了由B层/A层/B层这3层构成的透明多层板等,公开了所述多层板的总光线透射率为91%且平均线膨胀系数为43ppm/K,透明性和尺寸稳定性优异。
另外,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高温时的尺寸稳定性高且透明性高的聚酰亚胺、聚酰胺等。由于它们采用流延法制膜,所以几乎不存在取向,因此不发生进行加热时的收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5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77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2952769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1-518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29873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昭61-141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为了提高高温(例如200℃以上)下的尺寸稳定性,以往作为触摸面板等的基材板使用的透明树脂膜通常实施热定形进行制造。因此,存在制造工序复杂、膜本身的制造成本高这样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透明性和高温(例如200℃以上)下的热尺寸稳定性优异、且可采用简单的制造工序制造的新型透明层叠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透明层叠膜,是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具有固化层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温度200℃下的层叠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储能弹性模量(E’),且层叠膜的总光线透射率为80%以上。
本发明提出的透明层叠膜通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设置温度200℃下的层叠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基材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储能弹性模量(E’)这样的固化层,从而即便不像以往那样进行热定形处理,也能够得到透明性和高温(例如200℃以上)下的热尺寸稳定性优异的透明层叠膜。因此,能够采用简单的制造工序得到透明性和高温(例如200℃以上)下的热尺寸稳定性优异的透明层叠膜。
这样,本发明提出的透明层叠膜由于设置于基材膜的表背两侧的固化层能够承受高温时基材膜将要收缩的应力,因此具有维持透明性、且加热处理所致的尺寸变化(热尺寸稳定性)少的优点。
由此,本发明提出的透明层叠膜可适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电泳显示器(电子纸)、触摸面板、滤色器、背光灯等显示器材料的基板、太阳能电池的基板以及光电元件基板等。
附图说明
图1涉及后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透明层叠膜,是表示各层的储能弹性模量(E’)变化和由热机械特性试验(TMA)测得的尺寸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
<透明层叠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涉及的透明层叠膜(以下称为“本层叠膜”)是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具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
由于本层叠膜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具有规定的固化层,所以该固化层能够对抗高温区域的基材膜的收缩应力而缓和收缩。因此,能够提高本层叠膜对于抗高温时的收缩的尺寸稳定性。
本层叠膜可以在基材膜的表背两面直接重叠固化层而层叠,另外,也可以在基材膜和该固化层之间夹设其他层。例如,可以在基材膜和该固化层之间夹设底涂层等。
<固化层>
固化层是由含固化性树脂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层,因此是含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层。
上述固化层具有使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本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对本层叠膜赋予高尺寸稳定性的作用。
应予说明,本层叠膜的“固化层”通常是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涂布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并使其“固化”而形成的,因此使用“固化层”这样的名称。但是,固化层的形成方法不限于这样的方法。
这样,为了使温度200℃下的本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例如,可以按以下(1)~(3)所示的条件形成固化层。
(1)通过适当选择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从而形成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储能弹性模量(E’)比基材膜大的固化层。
更具体而言,作为形成固化层的材料,可以使用含有具有刚性骨架的分子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或者使用可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2)形成填充有微粒的固化层。
(3)使固化层的两面的总厚度大于基材膜的厚度。
上述(1)~(3)所示的方法可以使用任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从利用具有高刚性的粒子抵消基材的收缩应力的观点考虑,优选采用(2)的方法,另外为了增大该效果更优选采用(2)和(3)以及(1)和(2)这2种方法,进一步优选采用(1)~(3)这3种方法。
(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作为用于形成固化层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含有有机硅氧烷、尿素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具有透光性的光固化性树脂的组合物,含有透明聚酰亚胺前体清漆等的组合物。其中,优选使用含有分子内至少具有1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的组合物、含有透明聚酰亚胺前体清漆的组合物。
作为上述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可例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芴(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
从使固化反应迅速进行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丙烯酸酯单体、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及环氧丙烯酸酯。
应予说明,这些化合物可以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除上述化合物之外,例如,为了调整固化层的固化性、吸水性以及硬度等物性,也可以向上述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任意添加(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这些化合物可以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作为上述条件(1)、即用于形成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储能弹性模量(E’)比基材膜大的固化层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可以举出含有分子中具有刚性骨架的光固化性树脂的组合物和含有多官能光固化性树脂的组合物。
作为分子中具有刚性骨架的上述光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分子中具有环状脂肪族烃、芳香族烃、环状缩醛、环状酮、硅氧烷、倍半硅氧烷等骨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Tg)高于200℃的光固化性树脂。
另外,作为上述多官能光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以下述具有2个以上丙烯酰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成分的树脂,即,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
通过使用这样的多官能光固化性树脂,从而能够形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固化层,固化层能够保持高的储能弹性模量(E’)。
上述中,分子中具有作为芳香族烃的芴骨架的固化性树脂、具有倍半硅氧烷骨架的固化性树脂从耐热性非常高、并且固化反应迅速的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应予说明,光固化性树脂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上述举出的树脂中的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这些光固化性树脂在固化层中优选含有30~100质量%,其中更优选含有30质量%以上或70质量%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含有35质量%以上或50质量%以下。
在不妨碍固化、透明性、吸水性等物性的范围内,上述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可以含有其他光固化性的低聚物·单体、光引发剂、敏化剂、交联剂、紫外线吸收剂、聚合抑制剂、填料、热塑性树脂等作为上述光固化性树脂以外的成分。
特别是应用紫外线照射作为活性能量射线时,光引发剂是必需的。作为该光引发剂,例如可以使用苯偶姻系、苯乙酮系、噻吨酮系、氧化膦系以及过氧化物系等。
作为上述光引发剂的具体例,例如可例示二苯甲酮、4,4-双(二乙氨基)二苯甲酮、2,4,6-三甲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4-苯基二苯甲酮、叔丁基蒽醌、2-乙基蒽醌、二乙氧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羟基-1-{4-[4-(2-羟基-2-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异丁醚、2-甲基-〔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2-苄基-2-二甲氨基-1-(4-吗啉基苯基)-丁酮-1、二乙基噻吨酮、异丙基噻吨酮、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苯甲酰甲酸甲酯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使用。
上述光引发剂的量根据组合物的固化性等适当地调整。作为典型的光引发剂的量,相对于上述固化性树脂组合物100质量份为1~10质量份。
另外,上述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溶剂使用。作为溶剂,例如可例示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酮等酮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类,以及环己烷、异丙醇等。
这些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通常,相对于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份为0~300质量份。
(微粒)
如上述条件(2),作为使温度200℃下的本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的方法之一,可以举出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形成除了上述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外还填充有微粒(也称为“填料”)的固化层的方法。
作为固化层中含有的微粒,例如可以举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钠钙玻璃、金刚石等具有透明性的无机微粒。其中,从能够提高固化层的储能弹性模量方面以及比重、价格等方面考虑,优选氧化硅微粒。
氧化硅微粒被开发出许多经表面修饰的微粒,所以在光固化性树脂中的分散性高,能够形成均匀的固化膜。作为氧化硅微粒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经干燥的粉末状的氧化硅微粒、分散于有机溶剂的胶体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溶胶)等。其中,从分散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分散于有机溶剂的胶体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溶胶)。
如果出于提高分散性的目的,则在不极度损害透明性、耐溶剂性、耐液晶性、耐热性等特性的范围内,可以是用硅烷偶联剂、钛酸酯系偶联剂等进行了表面处理的氧化硅微粒、对表面实施了易分散处理的氧化硅微粒。
上述微粒优选使用平均粒径在1nm~1000nm的范围的微粒。其中,从确保透明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使用平均粒径为200nm以下的微粒。通过使用平均粒径在所述范围内的微粒,从而不会因米氏散射现象而使入射的光发生散射现象,能够确保透明性。应予说明,上述微粒的形状为非球状的情况下,取短径和长径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粒径。
为了减少入射到固化层的折射光的量,优选微粒的折射率小于1.6。
其中,从提高透明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树脂、尤其是作为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主成分的树脂与微粒(填料)的折射率差小于0.2的微粒。
此外作为上述微粒,特别优选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0%以下的微粒。
为了使微粒以高密度填充到固化层中,例如以成为50体积%以上的方式填充时,有效的是缩小邻接的粒子的粒子间距离,使固化层中的微粒成为接近最密填充结构的填充状态。因此,优选使用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0%以下这样的粒径整齐的微粒。通过使用这样的微粒,从而能够减少高温时由于基材膜的取向产生的收缩所致的尺寸变化。
作为固化层整体中的上述微粒的含有率,优选为50体积%以上,其中更优选为55体积%以上或90体积%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为65体积%以上或80体积%以下,其中特别优选为72体积%以上。
如果在固化层中含有50体积%以上的上述微粒,则该微粒以更接近最密填充的状态被填充,若达到72体积%以上则理论上成为最密填充。
通过在这样的范围内含有微粒,从而能够利用固化层的弹性模量减少在加热时由于基材膜的取向等产生的收缩所致的尺寸变化。
(固化层的厚度)
如上述条件(3),作为使温度200℃下的本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的方法之一,可以举出使表背两侧的固化层的总厚度大于基材膜的厚度的方法。
如果使表背两侧的固化层的总厚度大于基材膜的厚度,则能够较高地保持本层叠膜在高温时的储能弹性模量,能够赋予高的尺寸稳定性。
从上述观点考虑,上述固化层的总厚度优选大于基材膜的厚度的100%,特别是更优选为100%以上或400%以下,其中特别是进一步优选为150%以上或300%以下。
<基材膜>
作为本层叠膜中使用的基材膜,例如可以举出由下述树脂构成的膜,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苯硫醚树脂,聚醚砜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透明聚酰亚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烯烃均聚物、环状烯烃共聚物等环状烯烃系树脂等。
其中,从透明且熔点为220℃以上或者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200℃以上这种观点考虑,作为该基材膜,优选使用由下述树脂构成的膜,即,聚醚酰亚胺树脂(Tg234℃、熔点275℃)、聚苯硫醚树脂(Tg223℃、熔点280℃)、聚醚砜树脂(Tg225℃)、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Tg155℃、熔点270℃)、透明聚酰亚胺树脂(Tg250℃以上)等。
可以使用含有上述树脂中的1种或组合含有2种以上树脂的膜。
应予说明,作为上述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可以举出向聚酰亚胺树脂的主链中导入了六氟异亚丙基键的树脂、将聚酰亚胺中的氢取代成氟的氟化聚酰亚胺、以及对聚酰亚胺树脂的结构中含有的环状不饱和有机化合物进行加氢而成的脂环式聚酰亚胺等。例如也可以使用日本特开昭61-1417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92635号公报等中记载的聚酰亚胺树脂。
(热定形处理)
本层叠膜通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设置了规定的固化层,从而即便不对基材膜进行热定形处理,也能够得到透明性和高温(例如200℃以上)下的热尺寸稳定性优异的透明层叠膜。然而,也可以使用进行了用于缓和收缩的热定形处理的膜。
在基材膜上涂布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之前,通过预先对基材膜实施热定形处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材膜和本层叠膜的尺寸稳定性。
其中,进行了用于缓和收缩的热定形处理的双轴拉伸聚酯膜是作为基材膜所优选的一个例子。
基材膜的热定形处理优选在将该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设为Tg时,在Tg~Tg+100℃的温度下对该基材膜进行0.1~180分钟加热处理。
热定形处理的具体的方法只要是可维持必要的温度、时间的方法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在设定成必要温度的烘箱、恒温室内进行保管的方法、吹送热风的方法、用红外线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方法、用灯照射光的方法、与热辊或热板接触而直接赋予热的方法、照射微波的方法等。另外,可以将膜切割成容易操作的大小后进行加热处理,也可以在膜卷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并且,只要能够得到必要的时间和温度,也可以将加热装置安装于涂布机、分切机等膜制造装置的一部分,在制造过程中进行加热。
(基材膜的厚度)
基材膜的厚度优选为1μm~200μm,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或100μm以下。通过成为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得到提高光线透射率、操作性能高等优点。
<本层叠膜的物性>
接下来,对本层叠膜可具备的各种物性进行说明。
(总光线透射率)
本层叠膜的总光线透射率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上。本层叠膜通过具有所述范围的总光线透射率,从而能够在照明、显示器等中抑制光的衰减,变得更明亮。另外,作为太阳能电池部件能够得到获取更多的光等优点。
(储能弹性模量(E’))
本层叠膜具有下述特征,即,温度200℃下的至少一个方向例如纵向(MD方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至少一个方向例如纵向的储能弹性模量(E’)。
其中,温度200℃下的层叠膜的至少一个方向例如纵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优选超过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至少一个方向例如纵向的储能弹性模量(E’)的1.0倍,更优选为1.1倍以上。只要在所述范围内,则对膜实施高温下的热处理时,对抗基材的收缩应力而不收缩,能够保持作为膜的形态。
另外,本层叠膜优选在温度200℃下至少一个方向例如纵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为1GPa以上。只要在所述范围内,则高温时的尺寸稳定性高,在实用特性上不会产生问题,所以优选。应予说明,从后加工适性的观点考虑,上述储能弹性模量(E’)值的上限值优选为100GPa以下。
(加热收缩率)
本层叠膜优选依照JIS-C23307.4.6.1(收缩尺寸变化率:A法)测定的在220℃加热10分钟时的纵向(MD方向)和横向(TD方向)的收缩率均小于1.0%。本层叠膜通过具有上述范围的收缩率,从而具有减少形成电路、元件时的尺寸偏差,以及层叠无机阻挡层时也能得到更高阻隔性的优点。
另外,优选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的250℃下的本层叠膜的纵向和横向的收缩率均小于0.5%,特别优选小于0.1%。通过具有所述范围的收缩率,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优点。
<本层叠膜的制造方法>
本层叠膜可以通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涂布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等并使其固化而形成固化层来制造。
作为涂覆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等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利用下述方式将上述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涂覆于基材膜的方法,即,刮棒涂布机涂覆、迈耶棒涂覆、气刀涂覆、凹版涂覆、反向凹版涂覆、胶版印刷、柔版印刷、丝网印刷、浸涂等。另外,将固化层在玻璃、聚酯膜上成型后,使成型的固化层转印到基材膜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作为如上所述将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涂覆到基材膜后,使该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交联)的方法,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热固化、紫外线固化、电子束固化等方法。其中,由于能够短时间且较容易地实现固化,因此优选使用利用紫外线固化的方法。
利用紫外线使其固化时,使用具有氙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作为光源的紫外线照射装置,根据需要调整光量、光源的配置等。
另外使用高压汞灯时,优选对于1盏具有80~160W/cm的光量的灯以搬运速度5~60m/分钟进行固化。
另一方面,利用电子束进行固化时,优选使用具有100~500eV的能量的电子束加速装置。
<用途>
如上所述,本层叠膜具有维持透明性且加热处理所致的尺寸变化(热尺寸稳定性)小这样的优点,因此可适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电泳显示器(电子纸)、触摸面板、滤色器、背光灯等显示器材料的基板、太阳能电池的基板以及光电元件基板等。
另外,本层叠膜可以作为阻气膜的基材使用,可以在实施阻气加工后作为阻隔膜(称为“本阻隔膜”)使用。
以往,使用聚酯膜作为阻气加工用膜时,有在阻气层产生裂痕或者产生皱褶而无法充分体现包含阻气性的功能等问题。与此相对,本阻隔膜没有这样的问题,因此优异。
本阻隔膜适用于有机EL等有机半导体设备、液晶显示元件、太阳能电池等要求阻气性的用途。
应予说明,阻气加工是在本层叠膜的至少一面形成由金属氧化物等无机物质、有机物等阻气性高的材料构成的阻气层的加工方法。
此时,作为阻气性高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硅、铝、镁、锌、锡、镍、钛、或者它们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碳化物、氧化氮化物、氧化碳化氮化物、类金刚石碳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从用于太阳能电池等时不用担心电流泄漏的方面考虑,优选氧化硅、氧化碳化硅、氧化氮化硅、氧化碳化氮化硅、氧化铝、氧化碳化铝以及氧化氮化铝等无机氧化物、氮化硅和氮化铝等氮化物、类金刚石碳及它们的混合物。在能够稳定维持高阻气性的方面,特别优选氧化硅、氧化碳化硅、氧化氮化硅、氧化碳化氮化硅、氮化硅、氧化铝、氧化碳化铝、氧化氮化铝、氮化铝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作为使用上述材料在本层叠膜上形成阻气层的方法,可以任意采用蒸镀法、涂布法等方法。从能够得到阻气性高的均匀薄膜这样的观点考虑优选蒸镀法。
该蒸镀法中包括物理气相蒸镀(PVD)、或化学气相蒸镀(CVD)等方法。作为物理气相蒸镀法,可举出真空蒸镀、离子镀、溅射等。作为化学气相蒸镀法,可举出利用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CVD、使用加热催化剂将材料气体进行催化热分解的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Cat-CVD)等。
从稳定的阻气性的呈现和透明性的角度考虑,阻气层的厚度优选为10~1000nm,更优选为40~800nm,进一步优选为50~600nm。
另外,阻气层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阻气层为多层时,各层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不同材料构成。
本阻隔膜的40℃90%的水蒸气透过率优选小于0.1[g/(m2·日)],更优选为0.06[g/(m2·日)]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3[g/(m2·日)]以下。
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方法是按照JIS Z0222“防湿包装容器的透湿度试验方法”、JIS Z0208“防湿包装材料的透湿度试验方法(杯式法)”的各条件,具体是采用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
<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例>
以下,进一步对本发明优选的具体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是具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层叠固化层而成的构成的透明层叠膜,该固化层是通过涂布含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和平均粒径为200nm以下的微粒的组合物并使其固化而形成的层(称为“涂布层”),是具有以下(a)和(b)的性质的透明层叠膜。
(a)依照JIS-C23307.4.6.1(收缩尺寸变化率:A法)测定的、在220℃加热10分钟时的纵向和横向的收缩率小于1%
(b)总光线透射率为80%以上
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是具备极优异的透明性和高温时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以往以来,为了提高基材膜的尺寸稳定性,一直进行着使基材膜含有无机微粒以实现改善加热时的收缩所致的尺寸变化的尝试。但是,如果使无机微粒以高密度填充到基材膜中,则存在基材膜变脆,或者因使用的无机微粒而使基材膜的透明性降低等问题。
与此相对,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基材膜上形成含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和平均粒径为200nm以下的微粒的固化层(涂布层),从而能够在不产生这样的问题的情况下提高透明性和对抗加热时的收缩的尺寸稳定性。
应予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基材膜、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及微粒的构成材料、配合量等各种优选的方式与上述方式相同。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是具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层叠固化层而成的构成的透明层叠膜,是以表背两侧的固化层的总厚度为基材膜的厚度的150%~400%的方式层叠固化层而成的膜,是具有以下(c)和(d)的性质的透明层叠膜。
(c)在0~50℃、50~100℃、100~150℃以及150~200℃的各温度区域,纵向(MD方向)和横向(TD方向)的线膨胀系数的平均值为-30ppm/℃~30ppm/℃
(d)总光线透射率为80%以上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通过使基材膜的表背两侧的固化层的总厚度为基材膜的厚度的150%~400%,从而对于加热产生的基材膜的收缩应力固化层发挥低收缩性,对于加热产生的基材膜的膨胀应力固化层发挥低膨胀性。不仅如此,由于固化层整体的厚度相对于基材膜的厚度足够大,所以作为膜整体的尺寸变化非常小。
其结果,与以往一直使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双轴拉伸聚酯膜、透明聚酰亚胺树脂等基材膜单体相比,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可以在不产生膜的收缩、膨胀等问题的情况下成为具有低线膨胀性的膜。
应予说明,上述(c)的线膨胀系数可以通过主要改变拉伸温度、拉伸倍率等拉伸条件,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等热处理条件而调整到所希望的范围。但是,如果仅用该方法减少热尺寸变化,则热处理时间变长,因此从制造成本的角度考虑不优选。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配置规定的固化层,从而能够利用固化层的热稳定性和弹性模量来减少加热时由于基材膜产生的收缩或膨胀所致的尺寸变化。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优选在温度200~220℃的温度区域的纵向(MD方向)和横向(TD方向)的线膨胀系数的平均值为-60ppm/℃~60ppm/℃。如果该线膨胀系数的平均值在所述范围内,则透明层叠膜在高温环境下放置时的尺寸变化量少,不存在发生翘曲等问题,所以优选。
例如,将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作为阻气加工用膜使用时,热尺寸变化所致的阻气层的破坏得到缓和。另外,将该透明层叠膜作为柔性显示器基板用膜使用时,能够改善翘曲、配线的断线等问题。
应予说明,透明层叠膜的线膨胀系数可以利用以下任一种方法进行测定。
i)可以使用热应力形变测定装置(Seiko Instruments公司制,TMA/SS6100),通过热机械分析(TMA法)来测定。此时,设定为试验片宽度:45mm、卡盘间距离:15mm、负载:0.1g,可以由以升温速度:3℃/分钟从室温(25℃)加热至250℃时测定的试验片的尺寸变化求出线膨胀系数。
ii)可以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Seiko Instruments公司制,TMA-120)来测定。测定条件设定为试验片宽度:3mm、卡盘间距离:10mm、负载:0.1mN,以升温速度:2℃/分钟从25℃加热至250℃时,在150℃~200℃之间测定的试验片的尺寸变化量比例设定为[(150℃~200℃之间的尺寸变化/150℃的尺寸值)/温度变化量]×106(ppm/℃),由此可求出线膨胀系数。
应予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2实施方式中,基材膜、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及微粒的构成材料、配合量等各种优选的方式与上述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是具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层叠固化层而成的构成的透明层叠膜,由具备具有以下(d)和(e)的关系的固化层和基材膜的结构形成,作为膜整体,是具有以下(f)的性质的透明层叠膜。
(d)固化层在比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20℃的温度以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a小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
(e)固化层在比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的储能弹性模量(E’)b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
(f)依照JIS-C23307.4.6.1(收缩尺寸变化率:A法)测定的、在220℃加热10分钟时的纵向和横向的收缩率小于1%。
仅有基材膜时,若实施暴露于高温下的处理,则成型时被赋予的应力、通过拉伸工序被拉伸的部位要收缩的力发挥作用,因此存在基材膜发生收缩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由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是在基材膜层叠有具有特定性质的固化层的构成,所以在基材膜收缩的高温区域,该固化层对抗基材膜的收缩应力而缓和收缩,因此能够提高对于加热处理时的收缩的尺寸稳定性。
接下来,对于具备满足上述(d)和(e)的条件的固化层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将在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构成的双轴拉伸的基材膜上层叠由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具体而言,聚酰亚胺树脂中不含环状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脂环式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固化层而成的膜作为一个例子,进行具体说明。
应予说明,上述(d)和(e)中的膜的储能弹性模量即(E’)是通过如下方式得到的值,即,利用JIS K-7198A法中记载的动态粘弹性测定法,使用IT计测控制株式会社制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VA-500”,对于作为膜的长边方向的纵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横向,在振动频率10Hz、形变0.1%下,以升温速度3℃/分钟测定0℃~220℃的粘弹性行为。
另外,上述(d)和(e)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由利用相同装置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的储能弹性模量(E’)与损耗弹性模量(E’’)的比(E’/E’’)表示的tanδ的峰值算出的值。
图1涉及第3实施方式的透明层叠膜,是表示各层的储能弹性模量(E’)变化和由热机械特性试验(TMA)得到的尺寸变化的图。
如该图1所示,可确认经双轴拉伸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基材膜)在比玻璃化转变温度(155℃)低至少20℃以上的温度以下,具有足够高的储能弹性模量(E’)(例如在25℃为7.3GPa)。另一方面,可确认在比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至少20℃的温度以上,储能弹性模量(E’)降低,由热机械特性试验(TMA)的结果也可确认在该温度下尺寸稳定性低。另外,可确认在比上述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至少20℃的温度以上,储能弹性模量(E’)降低,由TMA的结果也可确认发生收缩。
与此相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的固化层(透明聚酰亚胺树脂层)在比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至少20℃的温度以下,储能弹性模量(E’)比基材膜低,但在比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至少20℃的温度以上,储能弹性模量(E’)比基材膜高,由TMA的结果也可确认发生膨胀。
这样对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透明层叠膜而言,基材膜和固化层具有相反的储能弹性模量的行为,由此,在低温区域(从室温到低于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基材膜的尺寸稳定性起主导作用,在高温区域(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固化层适度膨胀而抑制基材膜的收缩,因此能够得到从室温到高温时的宽范围内尺寸稳定性高的膜。
应予说明,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对于第3实施方式,基材膜、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及微粒的构成材料、配合量等各种优选的方式也与上述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透明层叠膜是具备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层叠固化层而成的构成的透明层叠膜,该基材膜是双轴拉伸聚酯膜,上述固化层含有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该固化层的总厚度相对于基材膜的厚度为10~150%的方式层叠在基材膜上,是具有以下(g)和(h)的性质的透明层叠膜。
(g)200℃下的层叠膜的纵向和横向各自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为0.35GPa以上
(h)在150~200℃范围的纵向和横向各自的线膨胀系数为-85~85ppm/℃
在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双轴拉伸聚酯膜的原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具体而言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各种聚酯树脂。上述内,从耐热性的角度出发,优选使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该双轴拉伸聚酯膜的厚度根据用途而不同。例如优选10μm~50μm,更优选为10μm以上或38μm以下,其中更优选为10μm以上或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μm以上或25μm以下。
在第4实施方式中,双轴拉伸聚酯膜在50~100℃的范围的线膨胀系数优选为-60ppm/℃~60ppm/℃。通过使用具有所述尺寸稳定性的基材膜,从而容易在高温区域具有热尺寸稳定性。优选在50~150℃的范围的尺寸稳定性为-60ppm/℃~60ppm/℃,但将双轴拉伸聚酯膜的热尺寸稳定性提高到所述温度范围会伴随着制造成本的增加,因此通常50~100℃的范围的尺寸稳定性为-60ppm/℃~60ppm/℃。应予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线膨胀系数是由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在拉伸载荷0.1mN下固定,以2℃/分种的比例从室温升温时的规定温度范围的尺寸变化值算出的值。
在第4实施方式中,双轴拉伸聚酯膜优选为进行了用于缓和收缩的热定形处理的膜。
此时,热定形处理优选为将双轴拉伸聚酯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设为Tg时,在Tg~Tg+100℃的温度下处理0.1~180分钟的处理。
第4实施方式的透明层叠膜在150~200℃的范围内的层叠膜的纵向(MD方向)和横向(TD方向)各自的线膨胀系数为-85~85ppm/℃,优选为-70~70ppm/℃,特别优选为-65~65ppm/℃,更优选为-50~50ppm/℃,更优选为-40~40ppm/℃,进一步优选为-20~20ppm/℃。如果在所述范围内,则在高温环境下放置时的透明层叠膜的尺寸变化少,实用特性上不会成为问题,所以优选。例如,作为阻气加工用膜使用时,热尺寸变化所致的阻气层的破坏得到缓和,作为柔性显示器基板用膜使用时,能够改善翘曲、配线的断线等问题。
在第4实施方式中,为了保持上述热尺寸稳定性,通过对低温时线膨胀系数低的基材膜配置高温时也维持同等强度的结构,从而高温时也保持充分的尺寸稳定性。
即,通过对于高温时膜要膨胀和收缩的应力,具有能够充分维持尺寸的高弹性模量,从而能够大大减少尺寸变化。通常作为提高聚酯膜的热尺寸稳定性的加工法,可以举出主要改变拉伸温度、拉伸倍率等拉伸条件,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等热处理条件的方法等,但仅用该方法减少200℃附近的热尺寸变化,则热处理时间变长,所以从制造成本的角度考虑不优选。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膜的表背两侧配置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层,从而能够在高温时保持膜的弹性模量,能够减少热尺寸变化。
第4实施方式中的透明层叠膜的纵向和横向各自的动态粘弹性测定中的储能弹性模量(E’)值在200℃优选为0.35GPa以上,更优选为0.45G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6GPa以上,特别优选为0.7GPa以上。为了具有所述物性,通过涂布规定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从而能够得到高温时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膜。应予说明,上述储能弹性模量(E’)值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制,但从后加工适性的观点考虑,该值优选为10GPa以下。
第4实施方式中的透明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值可通过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的层叠、添加以及填充等方法来调整。
另外,从高温环境下的翘曲的产生这样的观点考虑,上述透明层叠膜的上述线膨胀系数和储能弹性模量(E’)优选纵向和横向双方均在上述范围内。
在第4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弹性模量,优选在固化层中使用微粒作为填料,特别是无机微粒的耐热性高,所以优选。
另外,如果微粒的粒径过小则导致粒子之间的凝聚,若过大则会从固化膜剥落,因此,通常平均粒径优选为1~1000nm,更优选为10nm以上或500nm以下。对于这些粒子而言,在将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的固体成分总量设为100质量份时,优选在上述组合物中含有20~80质量份的平均粒径为1nm~1000nm的无机微粒。如果含量过少,则对提高弹性模量的帮助少,如果过多则可能从固化膜剥落。
上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层以相对于作为基材的双轴拉伸聚酯膜的厚度总计为10~150%的厚度配置。如果比所述范围的厚度薄,则在高温时无法保持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结果热尺寸稳定性变得不充分。另外,如果固化层的厚度超过所述范围,则层叠膜容易破裂。
从上述观点考虑,固化层的厚度相对于双轴拉伸聚酯膜的厚度,更优选总计为25%以上或150%以下,其中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或12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或110%以下。然而,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中含有无机微粒时不限于此,即便在10~100%左右的范围内也能够充分具有热尺寸稳定性。
第4实施方式的透明层叠膜在作为基材膜的双轴拉伸聚酯膜的表背两侧具有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层。如果仅在单面具有固化层,则会发生卷曲所以实用上不优选。通过在表背两侧具有固化层,从而能够抑制卷曲的发生。
配置在表背两侧的固化层对各自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从使弹性模量具有对称性而减少卷曲的观点考虑,其厚度比以一侧的固化层与另一侧的固化层的厚度比(一侧的固化层的厚度/另一侧的固化层的厚度)计,优选为0.5~1.5,其中更优选为0.75以上或1.25以下。
上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优选含有具有芴骨架的光固化性树脂。
上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优选为以10~1000mJ/cm2的累计紫外线光量实质上固化的组合物。在此,“实质上”是指,固化至卷绕膜时固化层不贴合于其他面的程度的意思。只要累计紫外线光量在所述范围内,就可以忽略热对基材的影响,另外,能够防止膜产生热皱褶。并且,在生产速度方面效率良好,因此优选。
第4实施方式的透明层叠膜优选依照JIS-C23307.4.6.1(收缩尺寸变化率:A法)测定的、在温度200℃加热10分钟后在室温(25℃)测定的纵向和横向的收缩率小于1.0%。
这样的第4实施方式的透明层叠膜可以用于要求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的用途,特别是包装用膜、电子部件用膜,除此之外,通过进行阻气加工,还可适用于有机EL等半导体设备、液晶显示元件、太阳能电池用途。
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对于第4实施方式,基材膜、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及微粒的构成材料、配合量等优选的方式也与上述方式相同。
<用语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表述为“X~Y”(X、Y为任意的数字)时,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意思。
另外,表述为“X以上”(X为任意的数字)或“Y以下”(Y为任意的数字)时,也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意思。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等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将具有作为刚性骨架的三环癸烷结构的光固化性双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低聚物(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A-DCP”,折射率1.50)14.4质量份、透明微粒A(Admatechs株式会社制,商品名“YA010C-SM1”,胶体二氧化硅)51.1质量份、光固化剂(BASF制,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0.44质量份以及溶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甲乙酮)34.1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固化层形成用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A”)。
固化层中的胶体二氧化硅的体积比例为63.4体积%。
另外,上述微粒混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0nm,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0.3%。
(透明层叠膜1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厚度12μm的双轴拉伸膜(帝人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onex Q51”,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以下称为“膜A”)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5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A后,放入设定成100℃的烘箱中10分钟而干燥、除去溶剂,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对涂布面照射高压汞灯(160W/cm),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层的膜。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涂料A并进行固化,由此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的特性。
[实施例2]
(透明层叠膜2的制作)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A的两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涂布涂料A,使其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2。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2的特性。
[实施例3]
(透明层叠膜3的制作)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使用线棒涂布机,在厚度7μm的基材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UPERIO UT-F Film”,聚醚酰亚胺膜,以下称为“膜B”)的两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5μm的方式涂布上述涂料A,使其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3。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3的特性。
[实施例4]
(透明层叠膜4的制作)
按照与实施例3同样的顺序,使用线棒涂布机,在上述膜B的两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涂布涂料A,使其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4。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4的特性。
[实施例5]
(涂布层的制备)
将具有作为刚性骨架的三环癸烷结构的光固化性双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低聚物(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A-DCP”,折射率1.50)97质量份、和光固化剂(BASF制,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3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不含透明微粒的固化层形成用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B”)。
(透明层叠膜5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B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5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B后,放入设定成120℃的烘箱中10分钟而干燥、除去溶剂,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对涂布面照射高压汞灯(160W/cm),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层的膜。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涂料B并进行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5。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5的特性。
[比较例1]
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不具有固化层的膜A单体。
[比较例2]
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不具有固化层的膜B单体。
[比较例3]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A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3μm的方式涂布丙烯酸系树脂(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商品名“GX-8801A”,光固化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后,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对涂布面照射高压汞灯(160W/cm),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层的膜。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上述丙烯酸系树脂并进行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层叠膜。
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所得层叠膜。
[比较例4]
(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将具有作为刚性骨架的三环癸烷结构的光固化性双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低聚物(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A-DCP”,折射率1.50)14.4质量份、透明微粒A(Admatechs株式会社制,商品名“YA010C-SM1”,胶体二氧化硅)25.5质量份、透明微粒B(Admatechs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O-C2”,胶体二氧化硅)25.5质量份、光固化剂(BASF制,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0.44质量份、溶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甲乙酮)34.1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固化层形成用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C”)。
固化层中的胶体二氧化硅的体积比例为63.4体积%。
应予说明,上述微粒混合物的平均粒径为255.2nm,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为72.9%。
(层叠膜的制作)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在膜A的两面涂布上述涂料C并干燥,使其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对得到的层叠膜测定收缩率和总光线透射率。
[比较例5]
(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将具有作为刚性骨架的三环癸烷结构的光固化性双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低聚物(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A-DCP”,折射率1.50)11.6质量份、透明微粒C(TOPY INDUSTRIES株式会社制,商品名“PDM-5B”,鳞片状云母)52.8质量份、光固化剂(BASF制,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0.36质量份以及溶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甲乙酮)34.1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固化层形成用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D”)。
固化层中的透明微粒的体积比例为63.4体积%。
应予说明,上述微粒C的形状为鳞片状,微粒C的短径为7nm且长径为8000nm,微粒C的平均粒径(算术平均值)为403nm。
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在膜A的两面涂布上述涂料D,但在涂膜干燥的同时涂膜白化、破裂而剥离。认为这是由于粒子之间的立体相互作用过大,所以涂膜脆化,并且由于平坦面反射光,所以白化。应予说明,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测定总光线透射率。
<特性评价和测定条件1>
依照以下记载的方法,对上述实施例1~5和比较例1~3中制作的膜测定储能弹性模量(E’)、总光线透射率以及收缩率。将各自的结果示于表1。
另外,依照以下记载的方法,对使用的微粒也测定平均粒径和相对标准偏差。将各自的结果示于表1。
依照以下记载的方法,对比较例4中制作的膜测定收缩率、平均粒径、相对标准偏差以及总光线透射率。将各自的结果示于表1。
应予说明,对于比较例5,由于膜的制作困难,所以仅测定平均粒径、相对标准偏差以及总光线透射率。
(储能弹性模量(E’)的测定方法)
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通过下述方式求出,即,利用JIS K-7198A法中记载的动态粘弹性测定法,使用IT计测控制株式会社制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VA-200”,对于作为膜的长边方向的纵向(MD方向),在振动频率10Hz、形变0.1%下,测定以升温速度3℃/分钟从25℃加热至250℃的粘弹性行为,由得到的数据求出在温度200℃的储能弹性模量(E’)。
(收缩率的测定方法)
膜的收缩率是依照JIS C23307.4.6.1(收缩尺寸变化率:A法),使恒温槽的温度从120℃分别变更为200℃或220℃,测定标记了刻度的长条在加热前后的尺寸变化率而求出。应予说明,收缩率是对作为膜的长边方向的纵向(MD方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TD方向)这两方进行测定。
具体而言,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膜的收缩率。
将膜流动方向作为长边,准备3个宽度10mm、长度100mm的长条形试验片,以各试验片的中央部为中心,标记间隔100mm的刻度。使用游标卡尺以0.01mm的精度读取刻度间的间隔。将该试验片以无负载的状态悬挂在规定温度的恒温槽中10分钟,取出后,在室温下放冷15分钟以上,测定之前读取的刻度间的间隔。求出加热前后的刻度间的间隔的变化率,作为加热前后的尺寸变化率。
(总光线透射率的测定)
膜的总光线透射率使用以下装置,采用依照JIS K7105的方法测定。
反射·透射率计: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HR-100”
(平均粒径)
微粒的平均粒径是使用株式会社Hitachi High-Technologies公司制的高分辨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S-4500测定的。具体而言,设定成试样的倾斜角30度、加速电压5kV、工作距离(ソーキングディスタンス)15mm、直接倍率30000倍,取得数字图像后,由得到的图像随机实测200个粒子的粒径,求出其平均值作为微粒的平均粒径。
(相对标准偏差)
微粒的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是由上述平均粒径的测量中测得的平均粒径和标准偏差按下述式算出的。
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σ/平均粒径d
表1
(考察1)
由实施例1~5和比较例1~5的结果明确了以下内容a)~d)。而且,由这些考察可知通过成为温度200℃下的透明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这样的构成的层叠膜,从而即便在高温条件下也能够维持高的尺寸稳定性。
a)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使固化层的总厚度大于基材膜而增加固化层对热尺寸稳定性的贡献,成为温度200℃下的透明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的构成,从而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b)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在固化层中含有热尺寸稳定性高的微粒,成为温度200℃下的透明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的构成,从而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c)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在固化层中含有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0%以下的微粒,从而能够缩短粒子间的距离,成为对抗基材的收缩应力更强的固化层,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d)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使用具有刚性骨架的树脂作为形成固化层的材料,成为温度200℃下的透明层叠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的构成,从而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实施例6]
(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将具有作为刚性骨架的三环癸烷结构的光固化性双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低聚物(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A-DCP”,折射率1.50)7.8质量份、平均粒径为13nm的透明微粒E(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MEK-AC-2101”,有机溶剂分散胶体二氧化硅分散液,折射率1.46)92.0质量份以及光固化剂(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BASF制))0.2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固化层形成用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E”)。
本实施例的固化层中的胶体二氧化硅的体积比例为70体积%。
(透明层叠膜6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B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E后,放入设定成120℃的烘箱中10分钟而干燥、除去溶剂,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对涂布面照射高压汞灯(160W/cm),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层的膜。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涂料E并进行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6。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6的特性。
[实施例7]
(透明层叠膜7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A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E后,放入设定成120℃的烘箱中10分钟而干燥、除去溶剂,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对涂布面照射高压汞灯(160W/cm),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层的膜。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涂料E并进行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7。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7的特性。
[实施例8]
(透明层叠膜8的制作)
按照与实施例5同样的步骤,在膜B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5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B,并使其固化,由此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8。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8的物性。
[比较例6]
与实施例6同样地评价不具有固化层的膜B单体。
[比较例7]
与实施例6同样地评价不具有固化层的膜A单体。
<特性评价和测定条件2>
对上述实施例6~8以及比较例6和7中制作的膜测定储能弹性模量(E’)、总光线透射率、收缩率以及线膨胀系数。
线膨胀系数依照以下所示的方法进行测定。
储能弹性模量(E’)和总光线透射率依照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
对于收缩率,使恒温槽的温度从120℃分别变更为200℃、220℃以及250℃,除此之外,依照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
另外,对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微粒,也依照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
将各自的测定结果示于表2。
(线膨胀系数)
在上述实施例6~8以及比较例6和7中制作的膜的线膨胀系数使用热应力形变测定装置(Seiko Instruments公司制,TMA/SS6100),利用热机械分析(TMA法)进行测定。
测定条件设定为试验片宽度:45mm、卡盘间距离:15mm、负载:0.1g,由以升温速度:3℃/分钟从室温加热到250℃时测定的试验片的尺寸变化求出。
表2
(考察2)
由上述实施例6~8以及比较例6和7的结果明确了以下内容e)、f)。
e)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使固化层的总厚度为基材膜的150%以上,从而使固化层对热尺寸稳定性的贡献变得显著,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f)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在固化层中含有热尺寸稳定性高的微粒,使微粒含有率在固化层整体中为50体积%以上,从而使固化层对热尺寸稳定性的贡献变得显著,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实施例9]
(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将透明树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HBSQ1004-2”硫醇系倍半硅氧烷)66.6质量份和光固化剂(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HBSQ2001-3”,多官能丙烯酸酯)33.3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固化层形成用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温度22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a:1.1GPa,温度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b:1.3GPa,以下称为“涂料F”)。
(透明层叠膜9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A(Tg:155℃,温度22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a:0.27GPa,温度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b:7.3GPa))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F后,放入设定成100℃的烘箱中10分钟而干燥、除去溶剂,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对涂布面照射高压汞灯(250mJ/cm2),进一步在120℃将固化膜退火15分钟左右,由此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层的膜。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涂料F并进行固化,由此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9。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9的特性。
[实施例10]
(透明层叠膜10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B(Tg:234.4℃,温度26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a:7.5MPa,温度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b:2.8GPa)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F(温度26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a:1.0GPa,温度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b:1.3GPa)后,放入设定成100℃的烘箱中10分钟而干燥、除去溶剂,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对涂布面照射高压汞灯(250mJcm-1),进一步在120℃将固化膜退火15分钟左右,由此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的固化层的膜。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涂料F并进行固化,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0。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0的特性。
[比较例8]
与实施例9同样地评价不具有固化层的膜B单体。
[比较例9]
与实施例9同样地评价不具有固化层的膜A单体。
<特性评价和测定条件3>
依照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对上述实施例9~10和比较例8~9中制作的膜测定储能弹性模量(E’)、光线透射率以及收缩率。将各自的测定结果示于表3。
表3
(考察3)
由上述实施例9~10、比较例8和9的结果明确了以下内容g)、h)。
g)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使用具有刚性骨架的树脂作为形成固化层的材料,从而固化层对热尺寸稳定性的贡献变大,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h)通过成为在基材膜的两面层叠有固化层的构成,并使用具有刚性骨架的树脂作为形成固化层的材料,以使得固化层在比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20℃的温度以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a小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在比基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0℃的温度以上的储能弹性模量(E’)b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从而固化层对热尺寸稳定性的贡献变大,能够得到具有高温时(例如200℃以上)的高尺寸稳定性的透明层叠膜。
[实施例11]
(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将含有40~60质量%的芴丙烯酸酯的组合物EA-HG001(OsakaGas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100质量份、2-丁酮(Nacalai Tesque株式会社制)50质量份以及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BASF制)3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G”)。
(透明层叠膜11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在膜A(20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纵向0.332GPa、横向0.305GPa,在150~200℃的线膨胀系数:纵向-719ppm/℃、横向-809ppm/℃)的单面,以固化后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涂布上述中制备的涂料G后,放入设定成80℃的烘箱中2分钟而干燥、除去溶剂,以固定膜的端部的状态放入传送带装置,使用高压汞灯(160W/cm),以335mJ/cm2的紫外线累计光量照射涂布面,得到单面具有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层的膜。
紫外线累计光量使用紫外线累计光量计(牛尾电机制,UNIMETERUIT-250、UVD-C365),与固化时同样地通过传送带装置,对传感器部照射高压汞灯(160W/cm)来测定。
与上述同样地,对上述膜的没有形成该固化层的面涂布涂料G并进行固化,由此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1。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1的特性。
[实施例12]
(透明层叠膜12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以固化后的厚度为3μm的方式涂布涂料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2。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2的特性。
[实施例13]
(透明层叠膜13的制作)
将含有60~70质量%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组合物U-6LPA(新中村化学株式会社制)100质量份、2-丁酮(Nacalai Tesque株式会社制)100质量份以及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BASF制)3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H”)。然后,在实施例11中,使用涂料H代替涂料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3。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3的特性。
[实施例14]
(透明层叠膜14的制作)
使用厚度12μm的Diafoil T100(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20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纵向0.234GPa、横向0.201GPa,在150~200℃的线膨胀系数:纵向-864ppm/℃、横向-153ppm/℃,以下称为“膜C”)代替膜A,使用线棒涂布机以固化后的厚度为6μm的方式涂布实施例11中使用的涂料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4。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4的特性。
[实施例15]
(透明层叠膜15的制作)
将含有40~60%质量%的芴丙烯酸酯的组合物EA-HG001(OsakaGas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100质量份、胶体二氧化硅MEK-ST-L(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MEK分散二氧化硅,平均粒径约50nm,固体成分约30%)500质量份以及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BASF制IRGACURE184)3质量份均匀混合,得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下称为“涂料I”)。然后,在实施例11中,使用涂料I代替涂料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5。
依照后述的测定方法,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5的特性。
对于得到的膜而言,尽管固化层厚度相对于基材膜厚度的比与实施例11相等,但是由于固化层中含有耐热性高的无机微粒,所以成为高温时的尺寸稳定性非常优异的膜。
[实施例16]
(透明层叠膜16的制作)
使用厚度25μm的TeonexQ51(帝人株式会社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20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纵向0.266GPa、横向0.270GPa,在150~200℃的线膨胀系数:纵向-491ppm/℃、横向-201ppm/℃,以下称为“膜D”)代替膜A,使用线棒涂布机以固化后的厚度为4μm的方式涂布实施例15中使用的涂料I,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6。
评价所得透明层叠膜16的特性。
[实施例17]
将实施例12中得到的透明层叠膜12切成纵向100mm×横向10mm的大小,放入设定成200℃的烘箱中10分钟,从烘箱取出并返回到室温后,使用游标卡尺以0.1mm的精度测定纵向的收缩量。
同样将层叠膜切成纵向10mm×横向100mm的大小,放入设定成200℃的烘箱中10分钟,从烘箱取出并返回到室温后,使用游标卡尺以0.1mm的精度测定横向的收缩量。
热收缩率是用%值表示在纵向和横向上收缩量相对于收缩前的原尺寸的比率。
将所得膜的热收缩率示于表4。
[实施例18]
(透明层叠膜17的制作)
使用线棒涂布机,以固化后的厚度为3μm的方式涂布涂料I,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进行,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7。
对得到的透明层叠膜17与实施例17同样地实施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9]
(透明层叠膜18的制作)
将切成A4尺寸的厚度的膜A的4边端部固定在金属框,放入设定成200℃的烘箱中60分钟,进行热定形处理。使用取出的膜作为基材,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8同样地进行,得到在两面形成有固化层的透明层叠膜18。
对得到的透明层叠膜18与实施例17同样地实施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4。由于得到的膜缓和了基材的收缩,所以成为热收缩率非常低的膜。
[实施例20]
在实施例12中得到的透明层叠膜12上实施阻气加工。使用真空蒸镀装置在1×10-5Torr的真空下以加热方式使SiO蒸发,在层叠膜上形成厚度约50nm的SiOx的无机层,得到阻气膜。
依照JIS Z0222“防湿包装容器的透湿度试验方法”、JIS Z0208“防湿包装材料的透湿度试验方法(杯式法)”的各条件,用以下方法对得到的阻气膜评价水蒸气透过率。
(水蒸气透过率)
在厚度60μm的拉伸聚丙烯膜(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制P1146)的表面涂布聚氨酯系粘接剂(将Toyo-Morton株式会社制AD900和CAT-RT85以10:1.5的比例配合而成的物质),并干燥,形成厚度约3μm的粘接剂层,在该粘接剂层上层压上述中形成的阻气膜的无机层面侧,得到阻气性层叠膜。
接下来,使用透湿面积10.0cm×10.0cm见方的阻气性层叠膜各2片,放入无水氯化钙约20g作为吸湿剂,制作封住了四边的袋。将该袋放入温度40℃相对湿度90%的恒温恒湿装置中,以72小时以上的间隔进行质量测定直到约第200天,由第4天以后的经过时间和袋质量的回归直线的斜率算出水蒸气透过率[g/(m2·日)]。得到的水蒸气透过率为0.055[g/(m2·日)]。
在以上的测定中,测定第4天的水蒸气透过率为0.055g/m2·day。
<特性评价和测定条件4>
依照以下记载的方法,对上述实施例11~19中制作的膜测定储能弹性模量(E’)和线膨胀系数。将各自的结果示于表4。
另外,对上述实施例15、16、18以及19中使用的微粒,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平均粒径。
并且,与实施例1同样地也对总光线透射率进行测定。
(储能弹性模量(E’)的测定方法)
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通过下述方式求出,即,利用JIS K-7198A法中记载的动态粘弹性测定法,使用IT计测控制株式会社制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VA-200”,对作为膜的长边方向的纵向(MD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横向(TD方向),在振动频率10Hz、形变0.1%下,测定以升温速度3℃/分钟从25℃加热至250℃的粘弹性行为,由得到的数据求出温度200℃下的储能弹性模量(E’)。
(线膨胀系数的测定方法)
膜的线膨胀系数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Seiko Instruments公司制,TMA-120)测定。测定条件设定为试验片宽度:3mm、卡盘间距离:10mm、负载:0.1mN,以升温速度:2℃/分钟从25℃加热至250℃时,作为在150℃~200℃之间测定的试验片的尺寸变化量比例:[(150℃~200℃之间的尺寸变化/150℃时的尺寸值)/温度变化量]×106(ppm/℃)求出。
表4
(考察4)
由上述实施例11~19的结果明确了以下内容i)、j)以及k)。
i)随着固化层总厚度相对于基材厚度变大,固化层对热尺寸稳定性的贡献变大,结果能够抑制线膨胀系数。
j)另外通过在固化层中含有热尺寸稳定性高的无机粒子,从而固化层本身的热尺寸稳定性变高,能够进一步抑制线膨胀系数。
k)通过对基材本身进行热处理来提高热尺寸稳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层叠膜整体的热尺寸稳定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透明层叠膜可适用于要求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的用途,特别适合用作包装用膜、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电泳显示器(电子纸)、触摸面板、滤色器、背光灯等显示器材料的基板、太阳能电池基板这样的电子部件用膜等。
Claims (16)
1.一种透明层叠膜,是在基材膜的表背两侧具有填充有微粒的固化层的层叠膜,其特征在于,
温度200℃下的层叠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储能弹性模量E’,且层叠膜的总光线透射率为8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温度200℃下的层叠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超过相同条件下的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E’的1.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温度200℃下的层叠膜的至少一个方向的由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储能弹性模量E’为1GPa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层含有具有环状脂肪族烃骨架、芳香族烃骨架、环状缩醛骨架、环状酮骨架或硅氧烷骨架中的任一骨架的光固化性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层含有多官能光固化性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层含有具有芴骨架或倍半硅氧烷骨架的光固化性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层含有固化性树脂和平均粒径为200nm以下的微粒,该微粒的含有率为固化层整体的50体积%以上,该微粒与固化层所含的树脂的折射率差小于0.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所述微粒的折射率小于1.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所述微粒的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所述微粒为胶体二氧化硅。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基材膜含有选自聚醚酰亚胺树脂、聚苯硫醚树脂、聚醚砜树脂、聚酯树脂以及透明聚酰亚胺树脂中的任一种以上的树脂。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基材膜是双轴拉伸聚酯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基材膜是经过用于缓和收缩的热定形处理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层的总厚度大于基材膜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层的总厚度为基材膜的厚度的150%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层叠膜,其中,依照JIS-C23307.4.6.1收缩尺寸变化率A法测定的、在温度220℃加热10分钟后在室温25℃测定的纵向和横向的收缩率小于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3773 | 2011-08-09 | ||
JP2011173773 | 2011-08-09 | ||
JP2011180645 | 2011-08-22 | ||
JP2011-180645 | 2011-08-22 | ||
JP2011-182863 | 2011-08-24 | ||
JP2011-182873 | 2011-08-24 | ||
JP2011182873 | 2011-08-24 | ||
JP2011182863 | 2011-08-24 | ||
PCT/JP2012/070141 WO2013022011A1 (ja) | 2011-08-09 | 2012-08-08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32391A CN103732391A (zh) | 2014-04-16 |
CN103732391B true CN103732391B (zh) | 2015-10-21 |
Family
ID=47668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38900.4A Active CN103732391B (zh) | 2011-08-09 | 2012-08-08 | 透明层叠膜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162035A1 (zh) |
EP (1) | EP2743078B1 (zh) |
JP (2) | JP5969480B2 (zh) |
KR (1) | KR101580066B1 (zh) |
CN (1) | CN103732391B (zh) |
WO (1) | WO201302201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61963B1 (ko) | 2013-02-06 | 2020-10-06 |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 투명 적층 필름,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및 가스 배리어성 적층 필름 |
JP2014170130A (ja) * | 2013-03-04 | 2014-09-18 | Fujifilm Corp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
JP6163843B2 (ja) * | 2013-04-11 | 2017-07-19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JP6171515B2 (ja) * | 2013-04-11 | 2017-08-02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CN105473332B (zh) * | 2013-08-27 | 2017-09-05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耐热层叠片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50024674A (ko) * | 2013-08-27 | 2015-03-0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하드 코트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
JP2015214115A (ja) * | 2014-05-13 | 2015-12-03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JP6398319B2 (ja) * | 2014-05-21 | 2018-10-03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JP6326979B2 (ja) * | 2014-06-02 | 2018-05-23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JP2015229336A (ja) * | 2014-06-06 | 2015-12-21 |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JP2016057616A (ja) * | 2014-09-05 | 2016-04-21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パネル、入出力装置、情報処理装置 |
JP6503674B2 (ja) * | 2014-09-30 | 2019-04-24 | 東レ株式会社 | 樹脂積層体、それを用いた有機el素子基板、カラーフィルター基板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フレキシブル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
JP6746888B2 (ja) * | 2014-09-30 | 2020-08-26 | 東レ株式会社 | ディスプレイ用支持基板、それを用いたカラー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フレキシブル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
SG11201702467QA (en) * | 2014-09-30 | 2017-04-27 | Toray Industries | Support substrate for display, color filter employ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organic led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flexible organic el display |
WO2016208548A1 (ja) * | 2015-06-25 | 2016-12-29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含む光学積層体 |
WO2017043483A1 (ja) * | 2015-09-07 | 2017-03-16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波長変換シート用保護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波長変換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US20180319944A1 (en) * | 2015-11-11 | 2018-11-0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ultilayer construction including barrier layer and sealing layer |
US10597495B2 (en) | 2016-02-19 | 2020-03-24 | Dow Silicones Corporation | Aged polymeric silsesquioxanes |
TWI728054B (zh) * | 2016-03-02 | 2021-05-21 |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 硬殼劑以及積層膜 |
CN106003938B (zh) * | 2016-05-23 | 2018-10-02 | 深圳市八六三新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阻隔性聚烯烃纳米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KR102422668B1 (ko) * | 2017-07-07 | 2022-07-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적층 필름, 및 적층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US11846755B2 (en) | 2019-02-11 | 2023-12-19 | Sk Innovation Co., Ltd. | Hard coating film and flexible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the same |
JP7194042B2 (ja) * | 2019-02-20 | 2022-12-21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積層体 |
US11914176B2 (en) | 2020-03-16 | 2024-02-27 |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 Optical filt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optical module |
CN111846456B (zh) * | 2020-08-28 | 2022-03-25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包装盒热塑封工艺及热塑封包装盒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87052A (zh) * | 2001-05-18 | 2002-12-25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学用膜 |
CN1493889A (zh) * | 2002-08-28 | 2004-05-05 | �յÿ���ʽ���� | 防眩硬涂膜 |
CN101111784A (zh) * | 2005-02-01 | 2008-01-23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反射硬膜薄膜、光学元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
CN101204697A (zh) * | 2006-12-18 | 2008-06-25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硬涂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CN101545991A (zh) * | 2008-03-28 | 2009-09-3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透明支持体、光学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27073A (en) * | 1974-06-25 | 1977-05-31 |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 Pigment-free coating compositions |
JPS61141738A (ja) | 1984-12-12 | 1986-06-28 | Bridgestone Corp | 繊維とゴムとの接着方法 |
SE469893B (sv) * | 1991-09-20 | 1993-10-04 | Eka Nobel Ab | Sätt att behandla en yta av karbonatbaserat material, silikasol för behandling av materialet, sätt att framställa silikasolen samt med silikasolen behandlat material |
US5387480A (en) * | 1993-03-08 | 1995-02-07 |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coatings |
JP2952769B1 (ja) | 1998-03-30 | 1999-09-27 | 株式会社麗光 | 寸法安定性に優れた耐熱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法 |
JP2000292635A (ja) | 1999-04-02 | 2000-10-20 | Reiko Udagawa | フッ素化ポリイミド樹脂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光導波路 |
JP2001277455A (ja) * | 2000-01-24 | 2001-10-09 | Toray Ind Inc |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US6423396B2 (en) * | 2000-03-27 | 2002-07-23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
JP2002275296A (ja) * | 2001-01-11 | 2002-09-25 | Teijin Ltd |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
JP2002219787A (ja) * | 2001-01-24 | 2002-08-06 | Toyobo Co Ltd | 光学用被覆フィルム |
JP2007298732A (ja) | 2006-04-28 | 2007-11-15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透明多層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基板 |
JP4706680B2 (ja) * | 2006-09-22 | 2011-06-22 | 東レ株式会社 | 複合フィルム |
JP5123704B2 (ja) * | 2007-03-27 | 2013-01-23 |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基板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09138059A (ja) * | 2007-12-04 | 2009-06-25 | Canon Inc | 成形用材料、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GB0807037D0 (en) | 2008-04-17 | 2008-05-21 |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 Coated polymeric films |
US20110214717A1 (en) * | 2008-11-12 | 2011-09-08 | Pythagoras Solar Inc. | Light curable photovoltaic cell encapsulant |
KR101367050B1 (ko) * | 2009-06-01 | 2014-02-25 | 미쓰이 가가쿠 토세로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에틸렌계 수지 조성물, 태양 전지 봉지재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태양 전지 모듈 |
-
2012
- 2012-08-08 EP EP12821769.2A patent/EP2743078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8-08 KR KR1020147006104A patent/KR101580066B1/ko active Active
- 2012-08-08 JP JP2013528040A patent/JP59694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8-08 WO PCT/JP2012/070141 patent/WO201302201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8-08 CN CN201280038900.4A patent/CN103732391B/zh active Active
- 2012-08-08 US US14/236,819 patent/US2014016203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8-08 JP JP2012175535A patent/JP607359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87052A (zh) * | 2001-05-18 | 2002-12-25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学用膜 |
CN1493889A (zh) * | 2002-08-28 | 2004-05-05 | �յÿ���ʽ���� | 防眩硬涂膜 |
CN101111784A (zh) * | 2005-02-01 | 2008-01-23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反射硬膜薄膜、光学元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
CN101204697A (zh) * | 2006-12-18 | 2008-06-25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硬涂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CN101545991A (zh) * | 2008-03-28 | 2009-09-3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透明支持体、光学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43078A1 (en) | 2014-06-18 |
JP5969480B2 (ja) | 2016-08-17 |
WO2013022011A1 (ja) | 2013-02-14 |
KR101580066B1 (ko) | 2015-12-23 |
KR20140046057A (ko) | 2014-04-17 |
JP2013060005A (ja) | 2013-04-04 |
CN103732391A (zh) | 2014-04-16 |
US20140162035A1 (en) | 2014-06-12 |
EP2743078B1 (en) | 2018-12-26 |
EP2743078A4 (en) | 2015-03-18 |
WO2013022011A9 (ja) | 2013-04-04 |
JP6073595B2 (ja) | 2017-02-01 |
JPWO2013022011A1 (ja) | 2015-03-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32391B (zh) | 透明层叠膜 | |
KR102161963B1 (ko) | 투명 적층 필름,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및 가스 배리어성 적층 필름 | |
CN101104326B (zh) | 薄膜积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1099805B1 (ko) | 광 경화형 하드 코팅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한 필름, 시트, 전자부품용 트레이 및 디스플레이 글래스용 적층 지지체 | |
TWI686432B (zh) | 光學用聚酯薄膜及使用其之偏光板 | |
JP2014151496A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6017890B2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 | |
JP6085186B2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TW201323219A (zh) | 透明積層薄膜 | |
JP6248471B2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6307908B2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6163843B2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6179211B2 (ja) | 透明基板用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 |
JP6171515B2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6307909B2 (ja) | ガスバリア性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2017068059A (ja) | 透光性ハードコート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 |
JP6326979B2 (ja) |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4098056B2 (ja) | 透明シート | |
JP7436596B2 (ja) | コーティング層の製造方法、積層構造及び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 |
JP6152585B2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2015229336A (ja) |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基板 | |
JP2015026546A (ja) |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