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7964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07964A CN103707964A CN201310437851.8A CN201310437851A CN103707964A CN 103707964 A CN103707964 A CN 103707964A CN 201310437851 A CN201310437851 A CN 201310437851A CN 103707964 A CN103707964 A CN 1037079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iring
- driving engine
- motor bike
- engine
- l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7105 trans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摩托车的前照灯单元(40)支持于前叉(10)的前表面,散热器(44)配置于发动机(E)的前方且前叉(10)的后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整流罩(46)从外侧方覆盖发动机(E)的汽缸体(26)的一部分和散热器(44)。侧整流罩(46)在与前照灯单元(40)分离的状态下,支持于车身框架(FR)。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照灯支持于前叉的、所谓的露出型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在露出型的摩托车中,有设置从外侧方覆盖发动机的前方的散热器的罩作为从外侧方覆盖车身的盖体的摩托车。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011570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的摩托车具有露出型特有的轻快感。但是,由于罩的表面积较小,因而发动机可视的范围较大,设计的自由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维持轻快感、同时提高设计的自由度、且能够谋求外观的改善的摩托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摩托车具备:支持于前叉的前照灯单元;和在与所述前照灯单元分离的状态下支持于车身框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从外侧方覆盖发动机的汽缸体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的盖体。
根据该结构,在前照灯单元支持于前叉的摩托车中,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从外侧方覆盖汽缸体的一部分的大型化的盖体。借助于此,能够维持露出型特有的轻快感、同时具有例如前照灯与整流罩一起支持于头管的运动型那样的宽阔感。
又,通过盖体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覆盖汽缸体的一部分,侧视时难以确认发动机整体的姿态,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的形状对摩托车整体的美观带来的影响。借助于此,能够降低发动机的形状所导致的车身设计的制约,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盖体只要是难以确认发动机的全貌即可,不能够隐藏汽缸体整体的形状也可。此外,通过这样使盖体大型化,表面积变大且刚性提高,同时能够将部件容纳于盖体的内侧,从而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盖体在上下方向上覆盖所述发动机的比所述汽缸体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上方部分中的、位于前端的前端区域。根据该结构,通过覆盖上方部分的前端区域的整个区域,从外观难以明确发动机的前后方向尺寸、即发动机的大小。借助于此,能够抑制由排气量的大小决定的发动机的大小对摩托车整体的美观带来的影响。
盖体在上下方向上覆盖上方部分的前端区域时,优选的是,所述盖体使所述上方部分中的、位于后端的后端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向外侧方露出。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盖体的前后方向尺寸不期望地变大的情况。又,汽缸体的后部露出,因此在盖体装卸时,能够从露出的部分确认盖体的安装部,从而维修性提高。例如,在盖体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安装至车身的被安装部时,容易进行形成于车身侧的安装部与被安装部的位置对准。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发动机之间配置有驱动所述发动机所需的外围装置。所述外围装置例如是调节器、罐、储液罐、发动机控制单元(Engine Control Unit, ECU)、发动机用线束等。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盖体保护外围装置,且防止外围装置向车身外侧露出的情况,从而摩托车的美观改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的散热器;和配置于所述汽缸体的侧方且储存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的储液罐;所述盖体从侧方覆盖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储液罐。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储液罐配置于与以往相比较低的汽缸体的侧方,摩托车的重心下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还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部的下整流罩;所述盖体与所述下整流罩相连。发动机的下部是指包含发动机的下端的区域。根据该结构,整流罩的表面积进一步增大,更有宽阔感。又,在组装盖体和下整流罩并使其成为组件体的状态下,能够将该组件体组装于车身,因此组装性提高。
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公开的至少两种结构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中。尤其是,权利要求书的各权利要求的两项以上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从参考附图的下述优选实施形态的说明中进一步明确地理解。但是,实施形态和附图仅仅是用于图示和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书)确定。在附图中,多幅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右视图;
图2是示出该摩托车的主视图;
图3是省略一部分部件地示出该摩托车的前部的右视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图3的主视图;
图7是该摩托车的右侧的侧整流罩的侧视图;
图8是该右侧的侧整流罩的主视图;
图9是该摩托车的左侧的侧整流罩的侧视图;
图10是该左侧的侧整流罩的主视图;
图11是从内侧观察该摩托车的下整流罩的图;
符号说明:
10 前叉;
26 汽缸体;
40 前照灯单元;
44 散热器;
46、46L、46R 侧整流罩(盖体);
56 下整流罩;
69 储液罐(外围装置);
70 调节器(外围装置);
86 发动机用线束(外围装置);
BE 后端区域;
E 发动机;
FE 前端区域;
FR 车身框架;
UP 上方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在本说明书中,“左侧”和“右侧”是指骑乘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的左右侧。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侧视图。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R具有构成前半部的主框架1、和连接于主框架1的后部且构成后半部的后框架2。
在主框架1的前端上安装有头管4。在该头管4中转动自如地插通有转向轴(未图示),通过该转向轴,上支架6和下支架8支持于主框架1。在这些上支架6和下支架8上支持有前叉10,在该前叉10的下端部上支持有前轮12。在前叉10的上端部的上支架6上安装有把手14和后视镜15。因而,后视镜15根据把手14的转向,以头管4的轴心为旋转轴心在转向方向上发生角位移。
主框架1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倾斜,在该后端部上形成有摇臂支架16。在该摇臂支架16上通过枢轴20摇动自如地支持有摇臂18的前端部。摇臂支架16的外侧方被树脂制的枢接框架17覆盖。在摇臂18的后端部上支持有后轮22。发动机E以前倾姿势装载于主框架1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上。该发动机E通过链条那样的传动构件21驱动后轮22。
发动机E是内燃机,在该实施形态中是四冲程并列多汽缸发动机,具体来说是并列两汽缸发动机。发动机E具有:曲轴箱24、从曲轴箱24向上方突出的汽缸体26、该汽缸体26上方的汽缸盖28、以及安装于汽缸盖28的上部的盖罩29。从汽缸盖28的前表面取出的两根排气管30在发动机E的下方集合,与配置于后轮22的右侧的排气消声器32相连。
发动机E的比汽缸体26的下端靠近上方的部分、即汽缸体26、汽缸盖28以及盖罩29构成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除此之外的部分构成发动机E的下方部分LO。
在主框架1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34。在前叉10的前表面上支持有前照灯单元40。在该前照灯单元40上支持有覆盖头管4和前叉10的上部的前方的树脂制的前整流罩38。详细来说,侧视时,前叉10的上支架6与下支架8之间的部位的一部分向外侧方露出,且比下支架8靠近下方的部位整体向外侧方露出。在前整流罩38的上方配置有仪表单元39。
本实施形态的摩托车是根据把手14的转向,前照灯单元40一体地发生角位移的一体型。也就是说,前照灯单元与整流罩一起支持于头管上,即便使把手转向前叉也发生角位移,但前照灯单元与不发生角位移的分开型不同。分开型大多为整流罩从包含头管的主框架的外侧方延伸至前叉的前方的结构,一般来说为大型的整流罩结构。相对于此,本实施形态的一体型不需使前叉的前方的整流罩与后方的整流罩一体化。借助于此,各整流罩小型化,能够为车身的外观带来轻快感。
在后框架2的上部安装有驾驶员用座椅35和同乘者用座椅36。这些驾驶员用和同乘者用座椅35、36与后框架2之间,由后整流罩37从外侧方覆盖。
在发动机E的盖罩29的前方配置有用于使发动机冷却介质散热的散热器44。散热器44为上部与下部相比稍向前方偏移的前倾姿势。作为左右一对的盖体的侧整流罩(罩)46(46L、46R)支持于主框架1。各侧整流罩46从散热器44的上侧方向散热器44的外侧方和发动机E的汽缸盖28的外侧方延伸。
如上所述,通过覆盖汽缸盖28的同时还覆盖散热器44,能够以一个构件实现向着散热器44导风的导风功能、和为了改善美观而使汽缸盖28不向外侧方露出的遮蔽功能。支持于主框架1上的侧整流罩46即便使把手14转向也不会发生角位移,因此为了防止转向时的与前整流罩38之间的干扰,相对于前整流罩38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
侧整流罩46为树脂制,在与前整流罩38和前照灯单元40分离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侧视时其具有向后方倾斜大致45°的N字形状。具体来说,侧整流罩46具有:从燃料箱34的前部向前斜下方延伸的侧整流罩上部52;从侧整流罩上部52的下端弯曲后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侧整流罩中间部53;以及从侧整流罩中间部53的下端向前斜下方弯曲着延伸的侧整流罩下部54。这些侧整流罩上部52、侧整流罩中间部53以及侧整流罩下部54通过模压成型一体形成,构成大致N字形状。
侧整流罩上部52从外侧方覆盖主框架1的前半部分。侧整流罩上部52的前缘52a位于前叉10的附近且稍后方。侧整流罩中间部53从外侧方覆盖从散热器44至发动机E的汽缸盖28和盖罩29的一部分。又,侧视时,侧整流罩中间部53的后缘53b的一部分与汽缸盖28的后缘大致重叠。
侧整流罩下部54从外侧方覆盖发动机E的汽缸体26和汽缸盖28的一部分,在发动机E的下部的前方与下整流罩56相连,并连接于下整流罩56。下整流罩56从外侧方覆盖发动机E的下部和排气管30。下整流罩56的后端部延伸至摇臂支架16的下端。如图2所示,在下整流罩56的前端部上,左右的下整流罩56相互连接。
前视时,在侧整流罩46的内侧配置有阻塞前整流罩38和燃料箱34与侧整流罩46之间的车宽方向的间隙的左右一对的内盖58。内盖58配置于侧整流罩46的侧整流罩上部52的内侧。内盖58为了防止与前整流罩38之间的干扰,朝前方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宽地形成。通过使用分离构件的内盖58,能够使侧整流罩46成为复杂的结构,且还如图2可知,车宽方向尺寸变大从而能够较大范围地观察车身,并通过隐藏车宽方向的间隙而不会损坏外观。如上所述,通过使侧整流罩46在车宽方向上变宽,如后所述能够将设备配置于侧整流罩46的内侧。
如图1所示,在各内盖58的后方配置有从外侧方覆盖主框架1的外盖60。外盖60的外表面与侧整流罩上部52的外表面齐平。
更详细地说,侧整流罩46在上下方向上覆盖形成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的前端的前端区域FE的整体。也就是说,侧整流罩46的前缘46a位于从前端区域FE向前方远离的位置。又,侧整流罩46只不过覆盖形成上方部分UP的后端缘的后端区域BE的一部分,后端区域BE的大部分向外侧方露出。
在侧整流罩46的后缘上,具体来说是侧整流罩中间部53的后缘53b与外盖60的前缘之间,形成有将通过散热器44的行驶风向车身外部排出的排风口66。汽缸盖28和盖罩29的一部分从该排风口66中露出。也就是说,侧整流罩46还具有从散热器44向排风口66导风的导风功能。又,汽缸盖28的一部分和发动机E的下方部分LO的大部分从侧整流罩46的后缘、具体来说是侧整流下部54的后缘54b与枢接框架17的前缘之间露出。
在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的侧方配置有储存散热器44的冷却液的储液罐69。储液罐69是驱动发动机所需的外围装置的一种。储液罐69沿着侧整流罩46的侧整流罩中间部53延伸。侧视时,储液罐69的前部与通过螺栓(未图示)连接于主框架1上的右侧发动机支架68R重叠。侧整流罩46从外侧方覆盖右侧发动机支架68R的同时还覆盖储液罐69整体。如上所述,通过在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的侧方配置作为重物的储液罐69,与配置于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的前斜上方的情况相比,车身的重心下降。
图3是省略一部分部件地示出车身前部的右视图,图4、图5以及图6分别表示左视图、俯视图以及主视图。如图3所示,储液罐69位于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的右侧方,储液罐69的前部通过储液罐支持支架74支持于右侧发动机支架68R。具体来说,储液罐支持支架74借助于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76支持于右侧发动机支架68R,储液罐69借助于螺栓78、78以两个部位支持于储液罐支持支架74。
在储液罐69的后方上部设有安装右侧侧整流罩46R的第一安装部80。第一安装部80具有贯通孔80a。右侧发动机支架68R通过螺栓81支持于主框架1。
内盖58具有向后斜上方倾斜着延伸的细长形状。侧视时,内盖58从头管4的下半部覆盖燃料箱34的前部,内盖58的整体由侧整流罩46从外侧方覆盖。在内盖58的后部形成有由朝上下方向的贯通孔构成的两个安装孔58a、58a。在内盖58的靠前方的下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安装片58b。在安装片58b上形成有朝左右方向的贯通孔58ba。
在右侧内盖58上,用于安装右侧侧整流罩46R的第二安装部58c设置于沿着前缘的三个部位上。第二安装部58c由朝左右方向的贯通孔构成。在燃料箱34的侧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固定内盖58的内盖支架61。在内盖支架61的后方安装有用于安装右侧侧整流罩46R的安装件62。在内盖支架61上设有朝上下方向的螺纹孔61a。
如图4所示,在内盖58的外侧且左侧侧整流罩46L的内侧配置有发电机的调节器70。即,调节器70配置于内盖58与左侧侧整流罩46L之间。调节器70是驱动发动机所需的外围装置的一种。调节器70通过调节器支架71支持于左侧侧整流罩46L的内表面。如上所述,通过在左侧侧整流罩46L的内侧配置调节器70,摩托车的外观改善。
调节器支架71由大致梯形的板材构成,在四个角部和较长一边的中间部这五个部位上形成有朝左右方向的贯通孔71a~71e。这五个贯通孔中的两个贯通孔构成调节器安装孔71b、71d,剩下的三个贯通孔构成支架被支持孔71a、71c、71e。
如图2所示,在内盖58的与调节器70的前方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导入用于冷却调节器70的行驶风的导入口72。通过设置这样的导入口72,能够抑制行驶时的调节器70的温度上升,且在停车时也能够提高调节器70的排热性。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了在设计上与左侧的侧盖58匹配,在右侧的侧盖58上也设置导入口72。如图4所示,右侧的侧盖58也与上述左侧的侧盖58一样,具有:两个安装孔58a、58a;安装片58b;以及三个第二安装部58c。
在安装于主框架1上的左侧发动机支架68L的靠下部支持有支持左侧侧整流罩46L的整流罩支架82。整流罩支架82由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材构成。整流罩支架82的前端部通过两个螺栓83、83固定于左侧发动机支架68L,在后端部上设有安装左侧侧整流罩46L的第三安装部84。第三安装部84具有贯通孔84a。
主线束85在燃料箱34的下方沿着主框架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由发动机E的控制电缆、传感器电缆等构成的发动机线束86从主线束85向发动机E分叉,在发动机E的外侧且左侧侧整流罩46L的内侧向下方延伸。发动机线束86是驱动发动机所需的外围装置的一种。
在整流罩支架82的左侧发动机支架68L的稍后方安装有扎带那样的夹紧构件88。通过该夹紧构件88把持发动机线束86。发动机线束86在比夹紧构件88靠近下方的位置分为多根电缆,通过连接器90连接于发动机E的各部。如上所述,通过将夹紧构件88设置于整流罩支架82上,能够抑制部件件数增加的情况。
左侧发动机支架68L的大部分、发动机线束86的大部分、整流罩支架82、夹紧构件88以及连接器90由左侧侧整流罩46L从外侧方覆盖。借助于此,摩托车的外观改善。又,与所述右侧一样,在燃料箱34的侧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安装左侧侧整流罩46L的安装件62。
图7和图8分别示出右侧的侧整流罩46R的右视图和主视图。如图7所示,在右侧的侧整流罩46R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沿着侧整流罩上部52的前缘52a且向内侧突出的三个凸起部92。如图8所示,在各凸起部92上形成有螺纹孔92a。在图7所示的右侧的侧整流罩46R的侧整流罩上部52的后缘52b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切片94。在切片94上形成有朝左右方向的两个螺栓插通孔94a。
侧整流罩46R的侧整流罩中间部53的后缘53b向后斜下方倾斜。如图8所示,在该后缘53b的后端缘附近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向内突出的被锁定销96。在侧整流罩46R的侧整流罩下部54的内表面(图7)上形成有向内突出的两个突起98、98。
图9和图10分别示出左侧的侧整流罩46L的左视图和主视图。左侧的侧整流罩46L也与右侧的侧整流罩46R(图7、8)一样,具有:三个凸起部92;切片94;被锁定销96;以及两个突起98、98。此外,在左侧的侧整流罩46L的侧整流罩上部5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由向内侧突出的凸起部构成的三个调节器安装部100。在各调节器安装部100上形成有螺纹孔100a。
图11是从内侧观察右侧的下整流罩56的图。在下整流罩56的前方上部形成有由向内侧开口的有底的孔构成的两个接合孔102、102。此外,在接合孔102、102的稍后方形成有由向左右方向的贯通孔构成的第一螺栓插通孔104。在下整流罩56的后端部附近形成有由向左右方向的贯通孔构成的第二螺栓插通孔106。
接着,说明左右的侧整流罩46L、46R的组装方法。将螺丝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外侧方(纸面的正面)插通于图4所示的调节器支架71的调节器安装孔71b、71d。通过将该紧固构件螺合于设置于调节器70上的螺纹孔(未图示),将调节器70固定于调节器支架71。
再接着,将螺丝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内侧(纸面的正面)插通于调节器支架71的支架被支持孔71a、71c、71e。通过将该紧固构件紧固于图10所示的右侧的侧整流罩46R的调节器安装部100的螺纹孔100a,调节器支架71支持于右侧的侧整流罩46R。如上所述,通过在侧整流罩46R上形成固定调节器70那样的外围设备的安装部100,能够将侧整流罩46R和外围设备组件化。其结果是,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且安装部分不显眼。
接着,将图3所示的内盖58安装于车身。在此,说明图3的右侧的内盖8的安装方法,但左侧的内盖58(图4)的安装方法也一样。将螺丝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下方插通于内盖58的上侧的安装孔58a。将该紧固构件螺合于设置于燃料箱34上的螺纹孔(未图示)。此外,将螺丝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上方插通于下侧的安装孔58a。将该紧固构件螺合于安装于燃料箱34上的内盖支架61的螺纹孔61a。借助于此,将内盖58的后方上部连接于车身(燃料箱34)。
此外,将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外侧(纸面的正面)插通于内盖58的安装片58b的贯通孔58ba。通过将该紧固构件拧入设置于主框架1上的螺纹孔(未图示),将内盖58的前方下部固定于主框架1。
再接着,连接图1的侧整流罩46和下整流罩56,构筑整流罩组件ASSY。将图8的右侧的侧整流罩46R的突起98、98接合于图11的下整流罩56的接合孔102、102。借助于此,连接图1的右侧侧整流罩46R和下整流罩56。同样,也连接左侧侧整流罩46L(图9)和下整流罩56。此外,如图2所示,使用螺丝那样的紧固构件110,连接左右的下整流罩56、56。借助于此,左右的侧整流罩46L、46R与左右的下整流罩56、56相连,从而构筑整流罩组件ASSY。
接着,将整流罩组件ASSY安装于车身。将图8所示的右侧的侧整流罩46R的被锁定销96从外侧(纸面的正面)插入图3的储液罐69的第一安装部80的贯通孔80a。借助于此,右侧侧整流罩46R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支持于车身。例如橡胶这样的弹性构件(未图示)介于被锁定销96(图8)与贯通孔80a之间。
接着,将图10所示的左侧的侧整流罩46L的被锁定销96从外侧(纸面的正面)插入图4的整流罩支架82的第三安装部84的贯通孔84a。借助于此,左侧侧整流罩46L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支持于车身。这样,整流罩组件ASSY的上下方向中央部支持于车身。
再接着,将螺丝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内侧(纸面的相反侧)插通于图3所示的内盖58的第二安装部58c、58c、58c。通过将该紧固构件拧入图8的右侧侧整流罩46R的凸起部92的螺纹孔92a,右侧侧整流罩46R的上方前部支持于车身。
此外,如图3所示,在右侧侧整流罩46R的切片94的上侧的螺栓插通孔94a上插通有螺栓108。通过将该螺栓108拧入燃料箱34的安装件62的螺纹孔62a,右侧侧整流罩46R的上方前部支持于车身。下侧的螺栓插通孔94a用于与外盖60(图1)的连接。图4的左侧侧整流罩46L的上部也与右侧侧整流罩46R(图3)一样,支持于车身。借助于此,整流罩组件ASSY的上部支持于车身。
再接着,如图1所示,将螺栓112插通于下整流罩56的第一螺栓通孔104(图11)。通过将该螺栓112螺合于设置于发动机E上的螺纹孔(未图示),下整流罩56的前部支持于车身。此外,将螺栓114插通于下整流罩56的第二螺栓通孔106(图11)。通过将该螺栓114螺合于设置于摇臂支架16上的螺纹孔(未图示),下整流罩56的后部支持于车身。左侧的下整流罩56也同样固定于车身。借助于这些紧固构件110和螺栓112、114,整流罩组件ASSY的下部支持于车身。
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从外侧方覆盖汽缸体26的一部分的大型化的侧整流罩46。借助于此,能够维持露出型特有的轻快感,且具有比得上例如全整流罩的运动型那样的高排气量车辆的宽阔感。
又,通过侧整流罩46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覆盖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的前端区域FE,侧视时难以确认发动机整体的姿态,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E的形状对摩托车整体的美观带来的影响。借助于此,能够降低发动机E的形状所导致的车身设计的制约,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此外,通过如上所述使侧整流罩46大型化,表面积变大且刚性提高,同时如图6所示,能够将储液罐69、调节器70等部件容纳于侧整流罩46L、46R的内侧,从而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又,上方部分UP的后端区域BE的大部分不被侧整流罩46覆盖,而向外侧方露出。借助于此,能够够抑制侧整流罩46的前后方向尺寸不期望地变大的情况,同时能够从汽缸体26的后部的露出部分确认侧整流罩46的装卸,从而维修性提高。具体来说,容易进行图8的右侧的侧整流罩46R的被锁定销96与图3的储液罐69的第一安装部80的贯通孔80a的位置对准、和图10的左侧的侧整流罩46L的被锁定销96与图4的整流罩支架82的第三安装部84的贯通孔84a的位置对准。
如图5所示,在侧整流罩46L、46R与发动机E之间,配置有作为驱动发动机所需的外围装置的储液罐69、调节器70以及线束82。借助于此,通过侧整流罩46L、46R能够保护这些外围装置69、70、82,且防止外围装置69、70、82向车身外侧露出的情况,从而摩托车的美观改善。
如图1所示,储液罐69配置于汽缸体26的侧方,因此与以往那样配置于发动机的前上方的情况相比,摩托车的重心下降。
又,侧整流罩46与下整流罩56一体地相连,因此整流罩整体的表面积增大,从而更有宽阔感。又,在组装侧整流罩46和下整流罩56后使其成为整流罩组件ASSY的状态下,能够将该整流罩组件ASSY组装于车身,因此组装性提高。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或删除。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侧整流罩46形成为N字形,但至少从外侧方覆盖汽缸体26的一部分即可,也可以形成为N字形以外的形状,例如L字形、I字形、圆弧形。又,发动机E的上方部分UP的前端区域FE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侧整流罩46露出。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上方部分UP的后端区域BE的大致整体露出,但后端区域BE的一部分露出即可。
此外,也可以在侧整流罩46的内部配置作为驱动发动机E所需的外围装置的一种的发动机控制单元(ECU)、蒸腾气体还原用的罐等。或者,也能够在侧整流罩46的内部配置驱动发动机E所需的外围装置以外的例如防噪声用的发动机盖、防盗装置、ABS单元、无线通信用天线等。又,装载于本发明的摩托车上的发动机E优选的是三汽缸以下,但一汽缸也可,车宽方向尺寸、上下方向尺寸优选的是较小的尺寸。因而,那样的内容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持于前叉的前照灯单元;和
在与所述前照灯单元分离的状态下支持于车身框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从外侧方覆盖发动机的汽缸体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的盖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在上下方向上覆盖所述发动机的比所述汽缸体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上方部分中的、位于前端的前端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部分中的、位于后端的后端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向外侧方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发动机之间配置有驱动所述发动机所需的外围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的散热器;和配置于所述汽缸体的侧方且储存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的储液罐;
所述盖体从侧方覆盖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储液罐。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下部的下整流罩;
所述盖体与所述下整流罩相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19142 | 2012-10-01 | ||
JP2012219142A JP6130119B2 (ja) | 2012-10-01 | 2012-10-01 | 自動二輪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07964A true CN103707964A (zh) | 2014-04-09 |
Family
ID=50401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37851.8A Pending CN103707964A (zh) | 2012-10-01 | 2013-09-24 | 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30119B2 (zh) |
CN (1) | CN10370796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66508A (zh) * | 2015-03-13 | 2016-09-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 |
CN110015363A (zh) * | 2017-12-27 | 2019-07-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09379B2 (ja) | 2014-07-09 | 2018-04-11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6662603B2 (ja) * | 2015-10-21 | 2020-03-11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
JP2017105253A (ja) * | 2015-12-07 | 2017-06-15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乗物 |
JP7212094B2 (ja) * | 2021-03-30 | 2023-0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7570395B2 (ja) | 2022-12-22 | 2024-10-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8943A (zh) * | 2001-04-04 | 2002-11-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车罩构造 |
JP2009051322A (ja) * | 2007-08-24 | 2009-03-1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CN101723049A (zh) * | 2008-10-31 | 2010-06-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 |
CN101830259A (zh) * | 2009-03-10 | 2010-09-1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
CN102039963A (zh) * | 2009-10-21 | 2011-05-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踏脚板周边结构 |
CN102133910A (zh) * | 2010-01-27 | 2011-07-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 |
JP2011152847A (ja) * | 2010-01-27 | 2011-08-11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力ウリング構造 |
CN102295040A (zh) * | 2010-06-11 | 2011-12-28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CN102431616A (zh) * | 2010-09-29 | 2012-05-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
EP2447138A1 (en) * | 2010-10-29 | 2012-05-02 | Honda Motor Co., Ltd. | Rear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36014B2 (ja) * | 1991-02-18 | 1999-08-2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燃料噴射装置 |
-
2012
- 2012-10-01 JP JP2012219142A patent/JP613011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9-24 CN CN201310437851.8A patent/CN10370796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8943A (zh) * | 2001-04-04 | 2002-11-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车罩构造 |
JP2009051322A (ja) * | 2007-08-24 | 2009-03-1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CN101723049A (zh) * | 2008-10-31 | 2010-06-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 |
CN101830259A (zh) * | 2009-03-10 | 2010-09-1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
CN102039963A (zh) * | 2009-10-21 | 2011-05-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踏脚板周边结构 |
CN102133910A (zh) * | 2010-01-27 | 2011-07-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 |
JP2011152847A (ja) * | 2010-01-27 | 2011-08-11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力ウリング構造 |
CN102295040A (zh) * | 2010-06-11 | 2011-12-28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CN102431616A (zh) * | 2010-09-29 | 2012-05-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
EP2447138A1 (en) * | 2010-10-29 | 2012-05-02 | Honda Motor Co., Ltd. | Rear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66508A (zh) * | 2015-03-13 | 2016-09-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 |
CN105966508B (zh) * | 2015-03-13 | 2018-10-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结构 |
CN110015363A (zh) * | 2017-12-27 | 2019-07-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69772A (ja) | 2014-04-21 |
JP6130119B2 (ja) | 2017-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07964A (zh) | 摩托车 | |
EP2848507B1 (en) | Saddle type vehicle | |
US9636995B2 (en) | Radiato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EP3205565B1 (en) | Electric component layou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 |
CN105377684B (zh) | 摩托车 | |
ES2264071T3 (es) | Dispositivo de control de escape de una motocicleta. | |
US6851499B2 (en) | Hinged lid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
US9156513B2 (en) |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9834266B2 (en) | Body cover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same | |
JP6238329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制御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 |
US20080099263A1 (en) |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 |
US20150015019A1 (en) | Fro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ame | |
BR112018000685B1 (pt) |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 |
US11884360B2 (en) | Electrical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 |
CN109774849B (zh) | 跨骑式车辆 | |
JP2009073262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配置構造 | |
US7422084B2 (en) | Motorcycle | |
JP6119161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TWI633032B (zh) | 跨坐型車輛 | |
CN119317550A (zh) | 用于两轮车辆的冷却组件 | |
JP6216308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リザーブタンク構造 | |
JP2018134907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0621571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 |
BR102023001785A2 (pt) | Veículo de montar em selim | |
BR102020003971B1 (pt) | Estrutura de montagem de componente elétrico para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