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9252B -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99252B CN103699252B CN201210388193.3A CN201210388193A CN103699252B CN 103699252 B CN103699252 B CN 103699252B CN 201210388193 A CN201210388193 A CN 201210388193A CN 103699252 B CN103699252 B CN 1036992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ing electrode
- substrate
- electrode
- control device
- touch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5—Switch ma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于可视区的基底上,且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形成一绝缘层于第一感测电极上。转印复数第二感测电极于绝缘层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绝缘层相互绝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结构。通过转印制程制作绝缘层及感测电极,以降低或排除形成次一层结构时对前一步骤已形成之层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良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触控装置成为人机之间资讯传递的方式之一。触控装置分为可视区及边框区,在可视区中制作电极,在边框区分布电极引线,电极引线通过软性电路板将电极的讯号传递到讯号处理器中,完成触控感应的功能。通常电极是由复数X方向电极及复数Y方向电极交错排列所构成,X方向电极及Y方向电极形成于不同的层位,且X方向电极与Y方向电极通过绝缘层相互绝缘。
这种具有多层电极的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通常是通过溅镀及光刻制程在基底上依序制作出X方向电极、覆盖X方向的绝缘层以及Y方向电极。然而,上述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中,形成次一层结构时会对前一步骤已形成之层结构产生影响。例如,上述制作方法中经过多次真空溅镀、曝光、显影与蚀刻制程后,电极可能会出现裂纹或脱离基底等问题。
另外,上述制作方法需要真空镀膜及光刻制程的多道程序,所需设备昂贵,制作成本较高,且化学药剂污染性大。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能够解决或改善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通过转印制程制作绝缘层及感测电极,以降低或排除形成次一层结构时对前一步骤已形成之层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良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于可视区的基底上,且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形成一绝缘层于第一感测电极上;以及转印复数第二感测电极于绝缘层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绝缘层相互绝缘。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于可视区的基底上,且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以及转印一绝缘层及复数第二感测电极于第一感测电极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绝缘层相互绝缘。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且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于第一表面上,且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以及转印复数第二感测电极于第二表面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基底相互绝缘。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包括一基底,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复数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可视区的基底上;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感测电极上;一转印基膜;以及复数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转印基膜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通过转印制程形成于绝缘层上,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绝缘层相互绝缘。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包括一基底,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复数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可视区的基底上;一转印基膜;复数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转印基膜上;以及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二感测电极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及绝缘层通过转印制程形成于第一感测电极上,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绝缘层相互绝缘。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包括一基底,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且具有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复数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基底的第一表面上;第二转印基膜;以及复数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第二转印基膜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通过转印制程设置于基底的第二表面上,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基底相互绝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由于通过转印制程制作触控装置的绝缘层及感测电极,可将多层结构分成两部分形成,因此与通过溅镀及光刻制程的传统制造方法相比,可以降低形成次一层结构时对前一步骤已形成之层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良率。再者,以转印制程取代溅镀及光刻制程,可简化制程,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由于无需昂贵的制程(例如,溅镀及光刻制程)设备,因此可提高价格竞争优势以及降低化学药剂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A至1E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2A至2E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
图3A至3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结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制作及使用本发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再者,在本发明实施例之图式及说明内容中使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请参照图1D及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及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结构包括:一基底100、一绝缘层220、复数第一感测电极230、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及一转印基膜200。
基底100区分有一可视区110。第一感测电极230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可视区110的基底100上,且沿第一轴向(例如X方向)排列。绝缘层220设置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上。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转印基膜200上,且沿第二轴向(例如Y方向)排列。第二感测电极240通过转印制程形成于绝缘层220上,并与第一感测电极230交错排列。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互交叉,例如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互垂直,但不以此为限。绝缘层22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通过绝缘层220相互绝缘。
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电极240通过转印形成于绝缘层220上。举例而言,先通过印刷制程,例如凹版印刷制程,在转印基膜200上形成第二感测电极240,接着,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的转印基膜200贴附于基底100上,使绝缘层22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第一感测电极230也可通过相似的转印制程形成于基底100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230也可以通过印刷直接形成于基底100上。相较于传统的溅镀及光刻制程,由于进行转印制程时不需要高温处理,因此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的材料不受限于耐高温的导电材料。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的材料可为光学透明导电油墨,透明导电油墨包括纳米银溶胶、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ITO)溶胶、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溶胶、铟锡氟氧化物(Indium Tin Fluorine Oxide,ITFO)溶胶、铝锌氧化物(Aluminum Zinc Oxide,AZO)溶胶、氟锌氧化物(Fluorine Zinc Oxide,FZO)溶胶、纳米碳管溶胶或导电高分子溶胶(例如,聚乙烯二氧噻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其中透明导电油墨的导电率高于1/Ωcm。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溅镀、微影及蚀刻制程取代上述转印制程,以形成第一感测电极230。在此情形中,第一感测电极230可由含ITO、IZO、ITFO、AZO或FZO的耐高温材料所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基底100更包括围绕可视区110的边框区130。再者,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复数引线300,设置于边框区130的基底100上,以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在另一实施例中,复数引线300设置于转印基膜200上,且引线300通过转印设置于边框区130的基底100上,以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
请参照图2D,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1D之部件使用相同之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结构包括:一基底100、一绝缘层220、复数第一感测电极230、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及一转印基膜200。基底100区分有一可视区110。第一感测电极230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可视区110的基底100上,且沿第一轴向(例如X方向)排列。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转印基膜200上,沿第二轴向(例如Y方向)排列。绝缘层220设置于第二感测电极240上。第二感测电极240及绝缘层220通过转印设置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上,其中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交错排列,绝缘层22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通过绝缘层220相互绝缘。
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电极240及绝缘层220通过转印设置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上。举例而言,首先通过第一印刷制程,例如第一凹版印刷制程,形成第二感测电极240于转印基膜200上。接着,通过第二印刷制程,例如第二凹版印刷制程,形成绝缘层220于第二感测电极240上。然后,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及绝缘层220的转印基膜200贴附于基底100上,使绝缘层22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第一感测电极230也可通过相似的转印制程形成于基底100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230也可以通过印刷直接形成于基底100上。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的材料与前述图1D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当绝缘层220采用凹版印刷制程制作时,绝缘层220由绝缘油墨材料(例如光学透明油墨)所构成,且其导电率低于10-10/Ωcm。
在本实施例中,基底100更包括围绕可视区110的边框区130。再者,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复数引线300设置于边框区130的基底100上,以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在另一实施例中,复数引线300设置于转印基膜200上,且引线300通过转印设置于边框区130的基底100上,以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
请参照图3B-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1D之部件使用相同之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结构包括:一基底100、复数第一感测电极230、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及一第二转印基膜200B。在本实施例中,基底100具有一可视区110,且具有第一表面100A及与第一表面100A相对的第二表面100B。第一感测电极230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间隔地设置于第二转印基膜200B上,且通过转印设置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交错排列设置于可视区110的基底100上。基底10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通过基底100相互绝缘。
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电极240通过转印设置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举例而言,首先通过印刷制程,例如凹版印刷制程,形成第二感测电极240于第二转印基膜200B上。接着,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的第二转印基膜200B贴附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第二感测电极240的材料与前述图1D所示实施例的相同,故不再赘述。
另外,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复数引线300设置于边框区130的基底100上,用以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在另一实施例中,复数引线300设置于转印基膜200上,且引线300通过转印设置于边框区130的基底100与转印基膜200之间,以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
请参照图3B-2,在另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结构包括第一转印基膜200A及第二转印基膜200B,其中第一感测电极230形成于第一转印基膜200A上,且通过转印设置于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第二感测电极240形成于第二转印基膜200B上,且通过转印设置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的材料为光学透明导电油墨。透明导电油墨包括纳米银溶胶、ITO溶胶、IZO溶胶、ITFO溶胶、AZO溶胶、FZO溶胶、纳米碳管溶胶或导电高分子溶胶,其中透明导电油墨的导电率高于1/Ωcm。
图1A至图1E为对应前述图1D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提供一基底100,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110及围绕可视区110的一边框区130。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230于可视区110的基底100上,第一感测电极230相互间隔,且沿第一轴向(例如X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感测电极230可通过转印制程形成于基底100上。举例而言,先通过印刷制程,在一转印基膜(未绘示)上形成第一感测电极230。接着,将具有第一感测电极230的转印基膜贴附于基底100上。最后,再将转印基膜剥离。另外,第一感测电极230也可以通过印刷制程直接形成于基底100上。再者,也可通过溅镀、微影及蚀刻制程取代上述转印制程,以形成第一感测电极230。
接着,请参照图1B,形成一绝缘层220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上。其中绝缘层220也可以通过转印形成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上。举例而言,先通过印刷制程,例如凹版印刷制程,在转印基膜(未绘示)上形成绝缘层220。接着,将具有绝缘层220的转印基膜贴附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上。绝缘层220由绝缘油墨材料所构成,例如光学透明油墨,其导电率低于10-10/Ωcm。在另一实施例中,绝缘层220可通过印刷或沉积制程形成。
请参照图1C-1D,其绘示出转印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于绝缘层220上。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间隔排列,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交错排列,且通过绝缘层220相互绝缘。首先,请参照图1C,通过印刷制程形成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复数引线300于转印基膜200上。第二感测电极240与引线300电性连接,印刷制程较佳为凹版印刷。第二感测电极240与引线300可以在同一印刷制程中同时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印刷制程中分别形成。
接着,请参照图1D,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转印基膜200贴附于基底100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240对应于可视区110且与第一感测电极230交错排列,且其中绝缘层22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绝缘,而引线300对应于边框区130,且分别电性连接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再者,在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转印基膜200贴附于基底100上的步骤之后,根据转印基膜200的材料不同,可进行加热或紫外线处理,以固化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
再接着,请参照图1E,为了制作触控装置结构中后续的其它功能层(例如,保护层、抗反射层等),或助于与其他电子部件(例如,显示模组等)的贴合,可将转印基膜200从基底100上剥离。当触控装置结构与其他电子部件贴合时,基底100上相对于形成第一感测电极230的表面用以提供使用者直接进行触控。
图2A至2D为对应图2D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1A至图1E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请参照图2A,提供一基底100,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110及围绕可视区110的一边框区130。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230于可视区110的基底100上,第一感测电极230相互间隔,且沿第一轴向(例如X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感测电极230的形成方法与前述第1A所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B至图2D,为转印一绝缘层220及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于第一感测电极230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间隔排列。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交错排列,且通过绝缘层220相互绝缘。首先,请参照图2B,通过印刷制程形成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复数引线300于转印基膜200上。第二感测电极240电性连接于引线300,印刷制程较佳为凹版印刷制程。第二感测电极240与引线300可以在同一印刷制程中同时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印刷制程中分别形成。
接着,请参照图2C,形成绝缘层220于第二感测电极240上。举例而言,先通过印刷制程,例如凹版印刷制程,在第二感测电极240上形成绝缘层220。绝缘层220可由绝缘油墨材料所构成,例如光学透明油墨,其导电率低于10-10/Ωcm。
再接着,请参照图2D,将具有绝缘层220、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转印基膜200贴附于基底100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240对应于可视区110且与第一感测电极230交错排列,且其中绝缘层22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绝缘,而引线300对应于边框区130,且分别电性连接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再者,在将具有绝缘层220、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转印基膜200贴附于基底100上的步骤之后,根据转印基膜200的材料不同,可进行加热或紫外线处理,以固化绝缘层220、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
再接着,请参照图2A,为了制作触控装置结构中后续的其它功能层(例如,保护层、抗反射层等),或助于与其他电子部件(例如,显示模组等)的贴合,可将转印基膜200从基底100上剥离。当触控装置结构与其他电子部件贴合时,基底100上相对于形成第一感测电极230的表面用以提供使用者直接进行触控。
图3A至图3C分别为图3B-1及图3B-2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结构的制造方法剖面示意图,其中相同于图1A至图1E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请参照图3A,提供一基底100,基底100区分有可视区110及围绕可视区110的一边框区130。再者,基底100具有第一表面100A及与第一表面100A相对的第二表面100B。
接着,请参照图3B-1,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230于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且第一感测电极230位于可视区110并相互间隔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230可通过印刷直接形成于基底100上,也可以通过溅镀、微影及蚀刻制程形成于基底100上。
接着,提供一第二转印基膜200B用以转印第二感测电极240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举例而言,先通过印刷制程形成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复数引线300于第二转印基膜200B上,印刷制程较佳为凹版印刷。且第二感测电极240与引线300可以在同一印刷制程中同时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印刷制程中分别形成。接着,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第二转印基膜200B贴附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240对应于可视区110,且第二感测电极240与第一感测电极230交错排列,基底10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绝缘。而引线300对应于边框区130,且分别电性连接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再者,在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第二转印基膜200B贴附于基底100上的步骤之后,根据第二转印基膜200B的材料不同,可进行加热或紫外线处理,以固化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
请参照图3B-2,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转印基膜200A,通过印刷制程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230及与第一感测电极230电性连接的复数引线(未绘示)于第一转印基膜200A上,印刷制程较佳为凹版印刷。接着,将具有第一感测电极230及与其连接的引线的第一转印基膜200A贴附于基底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其中第一感测电极230对应于可视区110且引线对应于边框区130。之后,提供一第二转印基膜200B,通过印刷制程形成复数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复数引线300于第二转印基膜200B上,引线300电性连接于第二感测电极240,印刷制程较佳为凹版印刷。接着,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第二转印基膜200B贴附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0B上。其中第二感测电极240对应于可视区110且引线300对应于边框区130。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交错排列,基底100位于第一感测电极230及第二感测电极240之间,以使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二感测电极240相互绝缘。再者,在将具有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的第二转印基膜200B贴附于基底100上的步骤之后,根据第一、第二转印基膜200A、200B的材料不同,可进行加热或紫外线处理,以固化第一感测电极230、与第一感测电极230连接的引线、第二感测电极240及引线300。
再接着,请参照图3C,上述图3B-1及图3B-2实施例中,在将第一转印基膜200A及第二转印基膜200B贴附于基底100上的步骤之后,为了制作触控装置结构中后续的其它功能层(例如,保护层、抗反射层等),或助于与其他电子部件(例如,显示模组等)的贴合,可将第一转印基膜200A及第二转印基膜200B从基底100上剥离。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基底100可由玻璃、塑胶薄膜或其他习用的透明基底材料所构成。绝缘层220可由绝缘油墨材料(例如光学透明油墨)所构成,且其导电率低于10-10/Ωcm。引线300可由导电油墨(例如银胶、铜胶或碳胶)所构成,其导电率高于1/Ωcm。转印基膜200、第一转印基膜200A及第二转印基膜200B可由具有可挠性的塑胶薄膜(例如聚酯薄膜(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或聚酰亚胺)所构成。再者,转印基膜200的厚度可为20微米至200微米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由于通过转印基膜进行转印制程以制作触控装置的绝缘层及感测电极,可将多层结构分成两部分形成,因此与通过溅镀及光刻制程的传统制造方法相比,可以降低形成次一层结构时对前一步骤已形成之层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升良率,同时提高了触控装置中感测电极的材料选择性,而不受限于耐高温材料。再者,以转印制程取代溅镀及光刻制程,可简化制程,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由于无需昂贵的制程(例如,溅镀及光刻制程)设备,因此可提高价格竞争优势以及降低化学药剂的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基底,该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
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于该可视区的该基底上,且该等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
形成一绝缘层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上;以及
转印复数第二感测电极于该绝缘层上,其中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且其中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该绝缘层相互绝缘,转印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该绝缘层上的步骤更包括:
形成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一转印基膜上;以及
将具有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的该转印基膜贴附于该基底上,使该绝缘层位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印刷制程形成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该转印基膜上。
3.一种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基底,该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
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于该可视区的该基底上,且该等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以及
转印一绝缘层及复数第二感测电极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上,其中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且其中第一感测电极与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该绝缘层相互绝缘,转印该绝缘层及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上的步骤更包括:
形成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一转印基膜上,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
形成该绝缘层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上;以及
将具有该等第二感测电极及该绝缘层的该转印基膜贴附于该基底上,使该绝缘层位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一第一印刷制程形成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该转印基膜上,通过一第二印刷制程形成该绝缘层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通过转印形成于该基底上,其中该等第一感测电极的材质包括纳米银溶胶、铟锡氧化物溶胶、铟锌氧化物溶胶、铟锡氟氧化物溶胶、铝锌氧化物溶胶、氟锌氧化物溶胶、纳米碳管溶胶或导电高分子溶胶。
6.一种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基底,该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
形成复数第一感测电极于该第一表面上,且该等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以及
转印复数第二感测电极于该第二表面上,其中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且其中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该基底相互绝缘,转印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该第二表面上的步骤更包括:
形成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于一第二转印基膜上,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以及
将具有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的该第二转印基膜贴附于该基底的该第二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于该第一表面上的步骤更包括:
形成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于一第一转印基膜上,该等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排列;以及
将具有该等第一感测电极的该第一转印基膜贴附于该基底的该第一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通过印刷制程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通过印刷制程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4、8及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印刷制程包括凹版印刷制程。
11.根据权利要求1、3、6及7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该转印基膜贴附于该基底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剥离该转印基膜,以使所述触控装置结构与电子部件贴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3及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的材质包括纳米银溶胶、铟锡氧化物溶胶、铟锌氧化物溶胶、铟锡氟氧化物溶胶、铝锌氧化物溶胶、氟锌氧化物溶胶、纳米碳管溶胶或导电高分子溶胶。
13.根据权利要求1、3及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底更区分有围绕该可视区的一边框区,且该制造方法更包括在该边框区的该基底上形成复数引线,该等引线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及该等第二感测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及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底更区分有围绕该可视区的一边框区,且该制造方法更包括转印复数引线于该边框区的该基底上,该等引线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及该等第二感测电极。
15.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该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
复数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该可视区的该基底上;
绝缘层,设置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上;
转印基膜;以及
复数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该转印基膜上,其中该等第二感测电极通过一转印制程形成于该绝缘层上,且其中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该绝缘层相互绝缘。
16.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该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
复数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该可视区的该基底上;
转印基膜;
复数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该转印基膜上;以及
绝缘层,设置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上,其中该等第二感测电极及该绝缘层通过一转印制程形成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上,且其中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该绝缘层相互绝缘。
17.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该基底区分有一可视区,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
复数第一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该基底的该第一表面上;
第二转印基膜;以及
复数第二感测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转印基膜上,其中该等第二感测电极通过一转印制程设置于该基底的该第二表面上,且其中该等第一感测电极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交错排列,且通过该基底相互绝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一转印基膜,该等第一感测电极设置于该第一转印基膜上,且该等第一感测电极通过额外的转印制程设置于该基底的该第一表面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5、16及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底更区分有围绕该可视区的一边框区,且该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复数引线,该等引线设置于该边框区的该基底上,以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及该等第二感测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5、16及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底更区分有围绕该可视区的一边框区,且该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复数引线,该等引线设置于该转印基膜上,且对应于该边框区,以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等第一感测电极及该等第二感测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15、16及17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等第二感测电极的材质包括纳米银溶胶、铟锡氧化物溶胶、铟锌氧化物溶胶、铟锡氟氧化物溶胶、铝锌氧化物溶胶、氟锌氧化物溶胶、纳米碳管溶胶或导电高分子溶胶。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88193.3A CN103699252B (zh) | 2012-09-27 | 2012-09-27 |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TW101225451U TWM462404U (zh) | 2012-09-27 | 2012-12-28 | 觸控裝置結構 |
TW101150911A TWI516995B (zh) | 2012-09-27 | 2012-12-28 | 觸控裝置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PCT/CN2013/083543 WO2014048260A1 (zh) | 2012-09-27 | 2013-09-16 |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US14/034,572 US9354671B2 (en) | 2012-09-27 | 2013-09-24 | Touch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88193.3A CN103699252B (zh) | 2012-09-27 | 2012-09-27 |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99252A CN103699252A (zh) | 2014-04-02 |
CN103699252B true CN103699252B (zh) | 2016-12-21 |
Family
ID=49629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88193.3A Active CN103699252B (zh) | 2012-09-27 | 2012-09-27 |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54671B2 (zh) |
CN (1) | CN103699252B (zh) |
TW (2) | TWM462404U (zh) |
WO (1) | WO20140482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62553B1 (ko) * | 2014-02-05 | 2021-06-09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터치 패널 |
CN105204673B (zh) * | 2014-06-12 | 2019-03-01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87886A (zh) * | 2009-12-08 | 2011-06-08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基于银纳米线的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236482A (zh) * | 2010-05-04 | 2011-11-09 |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容式触控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触控设备 |
CN102262469A (zh) * | 2010-05-25 | 2011-11-30 |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
KR20120072940A (ko) * | 2010-12-24 | 2012-07-04 | 전자부품연구원 | 정전용량형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CN102622145A (zh) * | 2011-02-01 | 2012-08-01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投射式电容触控感应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202838265U (zh) * | 2012-09-27 | 2013-03-27 |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60845B2 (ja) * | 2007-06-27 | 2012-10-31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画面入力型画像表示装置 |
JP2009129969A (ja) | 2007-11-20 | 2009-06-11 | Bridgestone Corp | 画像形成方法、光透過性電磁波シールド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透過性電磁波シールド材 |
CN101655752A (zh) * | 2008-08-20 | 2010-02-24 | 奇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CN102063232A (zh) | 2009-11-16 | 2011-05-18 | 祥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容式多点触控面板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CN201955767U (zh) * | 2010-12-21 | 2011-08-31 | 东南大学 | 一种电容式触摸感应器 |
KR101376089B1 (ko) * | 2011-12-30 | 2014-03-20 | (주)멜파스 | 접촉 감지 장치 및 접촉 감지 장치 제조 방법 |
-
2012
- 2012-09-27 CN CN201210388193.3A patent/CN103699252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28 TW TW101225451U patent/TWM462404U/zh unknown
- 2012-12-28 TW TW101150911A patent/TWI516995B/zh active
-
2013
- 2013-09-16 WO PCT/CN2013/083543 patent/WO201404826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9-24 US US14/034,572 patent/US935467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87886A (zh) * | 2009-12-08 | 2011-06-08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基于银纳米线的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236482A (zh) * | 2010-05-04 | 2011-11-09 |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容式触控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触控设备 |
CN102262469A (zh) * | 2010-05-25 | 2011-11-30 |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
KR20120072940A (ko) * | 2010-12-24 | 2012-07-04 | 전자부품연구원 | 정전용량형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CN102622145A (zh) * | 2011-02-01 | 2012-08-01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投射式电容触控感应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202838265U (zh) * | 2012-09-27 | 2013-03-27 |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16995B (zh) | 2016-01-11 |
US20140085550A1 (en) | 2014-03-27 |
WO2014048260A1 (zh) | 2014-04-03 |
CN103699252A (zh) | 2014-04-02 |
TWM462404U (zh) | 2013-09-21 |
US9354671B2 (en) | 2016-05-31 |
TW201413526A (zh) | 2014-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98162B2 (en) | Touch panel including graphe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Park et al. | Highly customizable transparent silver nanowire patterning via inkjet‐printed conductive polymer templates formed on various surfaces | |
CN206058170U (zh) | 一种单面双层多点触摸屏 | |
CN107797712A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793822A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Ouyang et al. | Recent advances in touch sensors for flexible displays | |
CN204515751U (zh) | 触控面板 | |
CN103529980A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699252B (zh) |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793821A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3699253B (zh) |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034355B (zh) | 触控感测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50135639A (ko) | 패턴된 그래핀과 금속 나노선을 이용한 유연전극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TW201349425A (zh) | 觸控面板 | |
CN202838265U (zh) | 触控装置结构 | |
CN202838264U (zh) | 触控装置结构 | |
CN207867471U (zh) | 触控面板与触控传感器卷带 | |
CN203658979U (zh) | 具光电转换层的触控模块 | |
KR20110090134A (ko) |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CN206379353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204515750U (zh) | 触控面板 | |
CN203588222U (zh) | 触控式面板的透明感应结构 | |
CN204515739U (zh) | 触控面板 | |
CN205644476U (zh) | 金属网电磁触控感应器、触控模组及触控电子装置 | |
CN104156098A (zh) | 触控屏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07 Address after: 361101 No. 996 Min'an Avenue, Torch High tech Zone (Xiang'an) Industrial Zone,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PK GLASS SOLUTIONS (XIAMEN) Inc.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Floor 3, 4, 5 and 8, 190 Jimei Avenue, Jimei District, Xiamen, Fujian, 361009 Patentee before: TPK Touch Systems (Xiamen)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