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7230A - 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 - Google Patents
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87230A CN103587230A CN201310359285.3A CN201310359285A CN103587230A CN 103587230 A CN103587230 A CN 103587230A CN 201310359285 A CN201310359285 A CN 201310359285A CN 103587230 A CN103587230 A CN 1035872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ylinder
- sheet
- impression cylinder
- screen printing
- scrape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645 offs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966 varnish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50 tim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44—Squeegees or do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1/00—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having forme cylinders carrying a plurality of printing surfaces, or for performing letterpress, lithographic, or intaglio processes selectively or in combination
- B41F11/02—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having forme cylinders carrying a plurality of printing surfaces, or for performing letterpress, lithographic, or intaglio processes selectively or in combination for securi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41F15/0804—Machines for printing sheets
- B41F15/0809—Machines for printing sheets with cylindrical or belt-like scre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40—Inking units
- B41F15/42—Inking units comprising squeegees or do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22—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inking from interior of cylin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cree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不会损害印刷时向薄片体供给丝网印刷用液体的功能,可以将旋转丝网滚筒的丝网破损时由丝网印刷用液体对压印滚筒等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限度。丝网印刷部(160)包括:压印滚筒(162),从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传纸滚筒(161)借助叼纸装置(164)接收薄片体(101),并将所述薄片体由所述叼纸装置保持并输送;以及旋转丝网滚筒(163),与所述压印滚筒接触并对所述压印滚筒保持的薄片体进行丝网印刷,其中,将所述传纸滚筒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的上方,并将所述旋转丝网滚筒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的侧方,使油墨和清漆等存留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的由刮板轴(21)和刮板(23)等构成的刮板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薄片体上进行丝网印刷的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丝网印刷的现有的印刷机,例如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印刷机。
按照专利文献1,首先,在与胶版印刷装置组合设置的丝网印刷装置中,旋转丝网滚筒配置在压印滚筒的上方,压印滚筒保持并输送进行了丝网印刷的薄片体。
并且,丝网印刷装置包括:旋转丝网滚筒,借助凸缘将圆筒状的丝网印版支承在一对支架之间而构成;一对偏心轴承,将所述旋转丝网滚筒的一对支架分别支承成能够旋转;驱动机构,包含一对电机,借助所述一对偏心轴承使一对支架沿滚筒轴向移动;以及控制装置,对所述驱动机构进行驱动控制,以便通过使所述一对支架沿所述滚筒轴向接近、分开移动来进行所述丝网印版的支承和释放,并且对所述驱动机构进行驱动控制,以便通过使一对支架在沿所述滚筒轴向的同方向上同量进行同步移动,使所述丝网印版沿滚筒轴向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21157号
但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印刷机中,旋转丝网滚筒配置在压印滚筒的上方,且利用一对支架,旋转丝网滚筒的丝网印版上始终作用有朝向滚筒轴向的张力。
因此,由于经时劣化和其他物体的干扰等造成旋转丝网滚筒破损时,旋转丝网滚筒的内部存留的油墨和清漆等漏出到外部而落到压印滚筒等周边构件上,会发生巨大的伤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不损害印刷时的丝网印刷用液体的供给功能,并可以将旋转丝网滚筒破损时由丝网印刷用液体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限度。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丝网印刷装置包括:压印滚筒,具备保持薄片体的薄片体保持装置,利用所述薄片体保持装置从上游侧薄片体输送装置接收并输送薄片体;以及旋转丝网滚筒,与所述压印滚筒接触,并在所述压印滚筒所保持的薄片体上进行丝网印刷,所述丝网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上游侧薄片体输送装置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的上方,并将所述旋转丝网滚筒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的侧方,使丝网印刷用液体存留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的刮板部。
此外,所述刮板部的刮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设置角度θ设为θ≥0度,所述水平方向是指与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中的水平方向。
此外,本发明的丝网印刷装置包括:刮板,安装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并抵接于形成有多个孔的圆筒状的丝网印版的内周面,将供给到所述丝网印版内周面上的液体从所述孔向所述压印滚筒所保持的薄片体的表面压出;容器,存储所述液体;液体供给装置,将所述容器中存储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刮板上;以及液体回收装置,使从所述刮板上流出的液体返回所述容器,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以便将所述刮板定位为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高于另一端,并且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从所述刮板的一端侧供给液体,所述液体回收装置从所述刮板的另一端侧回收液体。
此外,所述丝网印刷装置包括刮板角度调整装置,用于调整刮板的长边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组合印刷机包括上述的丝网印刷装置以及翻转部和凹版印刷装置。
此外,所述组合印刷机还包括胶版印刷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丝网印刷装置,由于不会损害印刷时向薄片体供给丝网印刷用液体的功能,而将旋转丝网滚筒配置在压印滚筒的侧方,所以当旋转丝网滚筒因丝网印版的经时劣化等而破损时,可以将滚筒内的丝网印刷用液体飞溅到外部后对压印滚筒等周边构件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限度,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按照本发明的组合印刷机,一次通过中可以进行凹版印刷和胶版印刷等不同方式的印刷,不仅提高了丝网印刷装置的可靠性还提高了印刷机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组合印刷机的简要结构侧视图。
图2是同一丝网印刷装置和翻转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同一旋转丝网滚筒和压印滚筒的结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丝网印刷装置的简要结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油墨循环路径的图4的A-A箭头视图。
图6是图4的B箭头视图。
图7是表示旋转丝网滚筒的支承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图7的右视图。
图9是图7的左视图。
图10是表示压印滚筒的支承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a 丝网印版
20b 凸缘
20c 支架
20d 孔
21 刮板轴(支承轴)
2la、21b 阶梯部
22 托架
23 刮板
24 固定板
25 螺栓
26 限制板
27 挡板部
28 油墨供给管
29 油墨容器
30 供给泵
31 油墨托盘
32 油墨回收管
33 回收泵
40 框架
41 偏心轴承
42 轴承
43 齿轮
44 电机
45 齿轮
46 辅助框架
47 连杆
48 杠杆
49 旋转轴
50 滚珠丝杠
50a 丝杠部件
50b 螺母部件
51 支撑壳体
52a 齿轮
52b 齿轮
53 电机
54 承受构件
54a 嵌合孔
54b 卡合孔
55 承受构件
55a 嵌合糟
55b 卡合孔
56a 压板
56b 固定杠杆
57 支点销
60 支撑壳体
61 滚珠丝杠
61a 螺母部件
61b 丝杠部件
62 轴承
63 球面轴承
64a、64b 齿轮
65A、65B 电机
66 止转销
70a、70b 轴承
71 偏心轴承
100 组合印刷机
101 薄片体
110 薄片体供给装置
111 供纸板
112 薄片体排出装置
113 收纸滚筒
114 输送链
1l5A~ll5C 薄片体堆放台
120 第一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
120a 一面用的传纸滚筒
12la 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22a 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23a 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24a 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25a 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2lb 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22b 另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23b 另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24b 另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25b 另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30 第二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
131a 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32a 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33a 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34a 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35a 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30b 另一面用的传纸滚筒
131b 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32b 另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33b 另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34b 另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35b 另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40 第三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
141a 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42a 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43a 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44a 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45a 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40b 另一面用的传纸滚筒
141b 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42b 另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43b 另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44b 另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45b 另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50 第四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
15la 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52a 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53a 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54a 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55a 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50b 另一面用的传纸滚筒
15lb 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
152b 另一面用的橡皮滚筒
153b 另一面用的印版滚筒
154b 另一面用的油墨装置
155b 另一面用的供水装置
160 丝网印刷部(丝网印刷装置)
161 传纸滚筒
162 压印滚筒
163 旋转丝网滚筒
164 叼纸装置(薄片体保持装置)
170A 第一干燥部
17lAa 一面用的输送滚筒
172Aa 一面用的干燥器
17lAb 另一面用的输送滚筒
172Ab 另一面用的干燥器
170B 第二干燥部
171B 输送滚筒
172B 干燥器
173 传纸滚筒
174 传纸滚筒
175 传纸滚筒
180 翻转部
181 吸附滚筒
182 翻转滚筒
190 凹版印刷单元(凹版印刷装置)
190A 框架
191 传纸滚筒
192 压印滚筒
193 凹版滚筒
194 油墨集合滚筒
195 着墨辊
196 擦拭辊
197 擦拭容器
H 水平线
θ 刮板相对于水平线的设置角度
S 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并利用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
(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组合印刷机的简要结构侧视图,图2是同一丝网印刷装置和翻转部的放大侧视图,图3是同一旋转丝网滚筒和压印滚筒的结构说明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丝网印刷装置的简要结构侧视图,图5是表示油墨循环路径的图4的A-A箭头视图,图6是图4的B箭头视图,图7是表示旋转丝网滚筒的支承结构的说明图,图8是图7的右视图,图9是图7的左视图,图10是表示压印滚筒的支承结构的图。
首先,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组合印刷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组合印刷机100中,在一枚一枚供给薄片体101的薄片体供给装置110的供纸板111的前端侧,设有第一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120的传纸滚筒120a,所述传纸滚筒120a可以借助未图示的摆动装置,一枚一枚接收来自上述供纸板111的薄片体101。
所述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的所述传纸滚筒120a,与所述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的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2la接触。所述压印滚筒12la与一面用的橡皮滚筒122a接触。所述橡皮滚筒122a与一面用的印版滚筒123a接触。所述印版滚筒123a设有作为一面用的油墨供给机构的一面用的油墨装置124a和作为一面用的供水机构的一面用的供水装置125a。由所述压印滚筒12la、橡皮滚筒122a、印版滚筒123a、油墨装置124a、供水装置125a等构成第一印刷单元120的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
所述压印滚筒12la的、比与所述橡皮滚筒122a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的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2lb接触。所述压印滚筒12lb与另一面用的橡皮滚筒122b接触。所述橡皮滚筒122b与另一面用的印版滚筒123b接触。所述印版滚筒123b设有作为另一面用的油墨供给机构的另一面用的油墨装置124b和作为另一面用的供水机构的供水装置125b。由所述压印滚筒12lb、橡皮滚筒122b、印版滚筒123b、油墨装置124b、供水装置125b等构成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的另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
所述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的所述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2lb的、比与所述橡皮滚筒122b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第二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130的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31a接触,所述第二胶版印刷单元130与上述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相同,由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31a、橡皮滚筒132a、印版滚筒133a、油墨装置134a和供水装置135a等构成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并且由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31b、橡皮滚筒132b、印版滚筒133b、油墨装置134b和供水装置135b等构成另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
所述第二胶版印刷单元130的所述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31b的、比与所述橡皮滚筒132b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第三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140的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41a接触,所述第三胶版印刷单元140与上述第一、二胶版印刷单元120、130相同,由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41a、橡皮滚筒142a、印版滚筒143a、油墨装置144a和供水装置145a等构成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并且由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41b、橡皮滚筒142b、印版滚筒143b、油墨装置144b和供水装置145b等构成另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
所述第三胶版印刷单元140的所述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41b的、比与所述橡皮滚筒142b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第四胶版印刷单元(胶版印刷装置)150的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51a接触,所述第四胶版印刷单元150与上述第一~三胶版印刷单元120、130、140相同,由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5la、橡皮滚筒152a、印版滚筒153a、油墨装置154a和供水装置155a构成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并且由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5lb、橡皮滚筒152b、印版滚筒153b、油墨装置154b和供水装置145b构成另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
并且也如图2所示,所述第四胶版印刷单元150的所述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5lb的、比与所述橡皮滚筒152b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第一干燥部170A的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a接触。在所述输送滚筒17lAa的附近设有作为一面用的干燥机构的一面用的干燥器172Aa,用于干燥由所述第一~四胶版印刷单元120、130、140、150印刷的薄片体101的一面。所述输送滚筒17lAa的、比与所述第四胶版印刷单元150的所述另一面用的压印滚筒15lb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另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b接触。在所述输送滚筒17lAb的附近设有作为另一面用的干燥机构的另一面用的干燥器172Ab,用于对由所述第一~四胶版印刷单元120、130、140、150印刷后的薄片体101的另一面进行干燥。
所述第一干燥部170A的所述另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b的、比与所述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a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设有丝网印刷部(丝网印刷装置)160,且与其传纸滚筒(上游侧薄片体输送装置)161接触。所述传纸滚筒161的、比与所述另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1Ab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压印滚筒162接触。所述压印滚筒162的、比与所述传纸滚筒161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旋转丝网滚筒163接触。
如图3所示,通过将所述传纸滚筒161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162的上方,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被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162的侧方,在从所述传纸滚筒161交接到所述压印滚筒162的叼纸装置(薄片体保持装置)164并在所述压印滚筒162上输送的薄片体101的另一面上进行丝网印刷。
而且,作为圆筒状版材的丝网印版20a蚀刻有对应于图案的小孔20d(参照图2和图3),在安装了丝网印版20a的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内部设有刮板轴(支承轴)21和刮板23,刮板轴21以能径向移动的方式将其两端侧支承在框架上并供给油墨和清漆等(丝网印刷用液体),刮板23从所述丝网印版20a的小孔20d将所述刮板轴21供给的油墨和清漆等压出并供给到所述压印滚筒162侧。由所述刮板23和刮板轴21构成刮板部,相对于与所述刮板部的刮板23的长边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即相对于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径向中的水平线H的、刮板23的设置角度θ被设为θ≥0度。
丝网印刷装置的具体结构后述。
在所述压印滚筒162中,间隙保护件168以覆盖切口部162a的方式与压印滚筒162的外周面连接,所述间隙保护件168设置在所述压印滚筒162的切口部162a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端部之间,并具有与压印滚筒162的外周面曲率大体相同的引导面168a。此外,作为薄片体保持装置的叼纸装置164,以叼纸牙轴164a为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压印滚筒162的切口部162a内,利用叼纸牙轴164a的转动,叼纸牙169进行开闭以保持和释放薄片体101。在所述叼纸牙169的外侧面形成有引导面169a,引导面169a具有与压印滚筒162的外周面大体相同的曲率,以便在切口部162a的一方侧端部与压印滚筒162的外周面连接,防止了旋转丝网滚筒163落入切口部162a内或因叼纸牙169而凹陷,可以延长丝网印版20a的寿命。
所述丝网印刷部160的所述压印滚筒162的、比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传纸滚筒173接触。所述传纸滚筒173的、比与所述丝网印刷部160的所述压印滚筒162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第二干燥部170B的输送滚筒171B接触。在所述输送滚筒171B的附近设有作为干燥机构的干燥器172B,用于对由所述丝网印刷部160实施了丝网印刷的薄片体101的另一面进行干燥。
所述输送滚筒171B的、比与所述丝网印刷单元160的所述输送滚筒173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翻转部180的吸附滚筒181接触。所述吸附滚筒181的、比与所述第二干燥部170B的所述输送滚筒171B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翻转滚筒182接触。所述翻转部180能根据印刷规格适当选择是为了对由所述丝网印刷部160实施了丝网印刷并由第二干燥部170B干燥后的薄片体101的另一面进行后续处理、不翻转正反面而原状输送,还是为了对未实施丝网印刷的薄片体101的一面进行后续处理而翻转正反面进行输送。
所述翻转滚筒182的、比与所述吸附滚筒181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传纸滚筒174接触。所述传纸滚筒174的、比与所述翻转滚筒182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传纸滚筒175接触。
所述传纸滚筒175的、比与所述传纸滚筒174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凹版印刷单元(凹版印刷装置)190的传纸滚筒191接触。所述传纸滚筒191的、比与所述传纸滚筒175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压印滚筒192接触。
所述压印滚筒192的、比与所述传纸滚筒191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凹版滚筒193接触。所述凹版滚筒193的、比与所述压印滚筒192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油墨集合滚筒194接触。所述油墨集合滚筒194沿周向与多个(图示例中为五个)着墨辊195接触。在这些着墨辊195的周面侧,分别对应地设有供给油墨的未图示的油墨装置,所述油墨装置分别支承在框架190A内,且所述框架190A能以接近或离开上述着墨辊195的方式移动。所述凹版滚筒193的、比与所述油墨集合滚筒194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擦拭辊196接触。所述擦拭辊196的下方设有擦拭容器197。
所述凹版印刷单元190的所述压印滚筒192的、比与所述凹版滚筒193的接触位置靠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与薄片体排出装置112的收纸滚筒113接触。所述收纸滚筒113上呈同轴设有未图示的链轮。所述链轮上卷绕有循环的输送链114,所述输送链114设置了多个牙杆。在所述输送链114的下方,沿所述输送链114的行进方向设有多个(图示例中为三个)薄片体堆放台1l5A~ll5C。
而且,在所述第一~四胶版印刷单元120、130、140、150中,各个单元都成为具备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和另一面用的胶版印刷部的一个模块,可以彼此连接设置多个上述模块,从而能够根据模块数量,简单设定印刷所必要的最大限的色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燥部170A的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a、另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b、所述丝网印刷部160的传纸滚筒161、压印滚筒162、所述输送滚筒173、所述第二干燥部170B的输送滚筒171B、所述翻转部180的吸附滚筒181、翻转滚筒182、所述传纸滚筒174、175、所述凹版印刷单元190的传纸滚筒191,分别成为将所述第一~四胶版印刷单元120、130、140、150中胶版印刷的薄片体101向所述凹版印刷单元190的压印滚筒192输送的薄片体输送滚筒。
接着,参照图4至图10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丝网印刷装置的结构和动作机构。
如图4所示,如上所述,在本丝网印刷部160中,旋转丝网滚筒163接触(设置在)压印滚筒162的比与传纸滚筒161的接触位置靠向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侧方,当从作为前工序处理部的所述第一干燥部170A供给并从上述传纸滚筒161交接给上述压印滚筒162的薄片体通过了上述压印滚筒162与上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接触位置时,在薄片体的表面(另一面)实施油墨(液体)的丝网印刷。实施了丝网印刷后的薄片体被交接给传纸滚筒173并输送到作为后工序处理部的所述第二干燥部170B。
也如图5和图6所示,将刮板轴21沿滚筒轴向贯穿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内部,长板状的刮板23借助托架22沿所述刮板轴21支承在所述刮板轴21上。具体而言,上述刮板23的基端侧借助固定板24由螺栓25固定支承在托架22上,并且上述刮板23的前端侧被定位为,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严格讲是圆筒状的丝网印版20a)的内周面抵接。
在所述刮板23的、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的靠向基端,即上述刮板23与上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相对移动中所述刮板23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面(图4中的上侧)的靠向基端,设置有限制板26,所述限制板26覆盖所述刮板23的、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抵接部分的上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空间S,即上述相对移动中所述刮板23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空间S,所述限制板26以仅仅开放上述空间S的由上述刮板23和上述旋转丝网滚筒163形成的开口的一小部分并堵塞所述开口的大部分的方式,其基端侧被无间隙地安装并且其前端侧朝向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内周面延伸设置成不接触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内周面而存在间隙的程度。
所述限制板26的长边方向两端侧,即垂直于所述移动方向的水平方向两端侧(图5和图6中的左右方向),设置有覆盖所述空间S的一对挡板部27,所述挡板部27以分别开放所述空间S的、垂直于所述移动方向的水平方向两端侧的一部分并堵塞其余部分的方式,分别朝向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内周面延伸设置成不接触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内周面而存在间隙的程度,通过将上述限制板26的长边方向两端侧弯折而与所述限制板26一体形成所述挡板部27。
所述限制板26的一端侧(图5和图6中的左端侧)与油墨供给管28的一端连通连接,并且所述油墨供给管28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旋转丝网滚筒163外部的油墨容器29连通连接,油墨容器29内存储的油墨通过安装在油墨供给管28上的供给泵30供给到所述刮板23上的一端侧(图5和图6中的左端侧)。由上述油墨供给管28、供给泵30和油墨容器29等构成液体供给装置。
另一方面,在所述刮板23的另一端侧(图5和图6中的右端侧)的下方,设有能收容从所述刮板23的另一端侧沿压印滚筒162的滚筒轴向流出的油墨的油墨托盘31。油墨托盘31与油墨回收管32的一端连通连接,并且所述油墨回收管32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墨容器29连通连接,上述油墨托盘31中收容的油墨通过安装在油墨回收管32上的回收泵33回收到所述油墨容器29内。此外,由油墨回收管32回收到油墨容器29内的油墨在油墨容器29内被搅拌调和后,再次从油墨供给管28供给到刮板23上。由上述油墨托盘31、油墨回收管32、回收泵33和油墨容器29等构成液体回收装置。当然,本发明的液体回收装置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可以不设置油墨托盘31,而是使油墨直接从刮板23的另一端侧流向油墨回收管32,并通过回收泵33将油墨回收到油墨容器29内。
并且,所述刮板23被设置为:以由所述油墨供给管28供给油墨的一端侧高于由所述油墨回收管32回收油墨的另一端侧的方式,在刮板23的长边方向即旋转丝网滚筒163的轴向上倾斜设置,且其倾斜角度能通过后述的刮板角度调整装置进行调整。此外,也可以伴随于此,根据需要使旋转丝网滚筒163和压印滚筒10自身能够倾斜。
图7至图9表示了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支承结构。据此,旋转丝网滚筒163借助偏心轴承41以能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式支承在左、右两框架40之间。另外,左、右两偏心轴承41转动自如且左右方向(轴向)滑动自如地支承在左、右两框架40上。
在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中,圆筒状的丝网印版20a分别借助凸缘20b支承在左、右两支架20c之间,并且左、右两支架20c的小直径部被轴承42支承成能够相对于偏心轴承41旋转。在丝网印版20a上形成有多个对应于图案的小孔20d(参照图5和图6)。
所述右方支架20c的小直径部的端部上固定安装有齿轮43,所述齿轮43与固定安装在电机44的输出轴上的齿轮45啮合。上述电机44安装在与右方框架40连接的辅助框架46上。
因此,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能利用上述电机44并借助上述的齿轮机构被旋转驱动,并且进行上下套准调整。
连杆47的一端分别通过销连接于所述左、右两偏心轴承41,这些连杆47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销连接于杠杆48的一端。上述左、右两杠杆48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分别固定安装于旋转轴49,所述旋转轴49被左、右两框架40分别支承成能够转动。并且,左、右两滚珠丝杠50的丝杠部件50a的前端部分别通过销连接于左、右两杠杆48的另一端。
所述左、右两丝杠部件50a的基端部分别与固定设置在左、右两支撑壳体51内的螺母部件50b螺纹连接。并且,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丝杠部件50a的基端的齿轮52a,分别与固定安装在左、右两电机53的输出轴上的齿轮52b啮合。上述左、右两电机53适当安装在框架40上。
因此,通过利用所述左、右两电机53的至少任意一方并借助前述滚珠丝杠50使偏心轴承41转动,旋转丝网滚筒163的一端侧偏心旋转,利用与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另一端侧的偏心量之差,使旋转丝网滚筒163在上下方向倾斜。
也如图8和图9所示,在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内贯通插入有前述的刮板轴21,所述刮板轴21的右端侧能转动且能左右方向(轴向)移动(滑动)地嵌合支承在位于辅助框架46外侧的承受构件54的嵌合孔54a内,另一方面,所述刮板轴21的左端侧以不能转动且左右方向(轴向)移动(滑动)的方式嵌合支承在位于左方框架40外侧的承受构件55上。
即,对于刮板轴21的左端侧,通过左右两个部位的阶梯部21a、2lb阻止了其左右方向(轴向)的移动(滑动),另一方面,在收容于承受构件55的、糟底部形成锥形的嵌合糟55a内的状态下,通过压板56a从上方按压,而阻止其转动。
所述压板56a通过以支点销57为中心水平旋转而使嵌合糟55a能开闭,在堵塞该嵌合糟55a的状态下,通过将固定杠杆56b拧入压板56a和承受构件55而保持堵塞状态。
所述左、右两承受构件54、55借助滚珠丝杠61能上下移动地支承于框架40和辅助框架46上附设的支撑壳体60。具体而言,滚珠丝杠61的螺母部件61a固定设置在支撑壳体60内,与所述螺母部件61a螺纹连接的丝杠部件61b上下贯穿支撑壳体60内。另外,丝杠部件61b的非丝杠形成轴部借助轴承62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支撑壳体60内。
而且,所述丝杠部件61b的上端部借助球面轴承63与承受构件54、55的卡合孔54b、55b卡合,以便在所述丝杠部件61b的旋转和刮板轴21的后述位置调整时,能够容许该刮板轴21倾斜。另一方面,丝杠部件61b的下端部固定安装有齿轮64a,所述齿轮64a与固定安装在电机65A、65B的输出轴上的齿轮64b啮合。所述左侧的电机65A安装在框架10的外侧面上,并且右侧的电机65B安装在辅助框架46的外侧面上。
另外,图7中表示了止转销66,所述止转销66用于没有刮板轴21时的承受构件54、55的定位和刮板轴21的前后方向的定位。
因此,通过分别独立驱动所述左、右两电机65A、65B(或驱动左、右两电机65A、65B的一方),并分别借助滚珠丝杠61使承受构件54、55相对于支撑壳体60升降,可以单独地任意调整刮板轴21的左、右两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
换言之,通过将刮板轴21的左端侧调整为高于其右端侧,如图5所示,支承在所述刮板轴21上的刮板23倾斜成其由油墨供给管28供给油墨的一端侧高于由油墨回收管32回收油墨的另一端侧。即,由所述左、右两电机65A、65B,左、右两滚珠丝杠61,左、右两承受构件54、55和刮板轴21等构成刮板角度调整装置。
此外,如图10所示,使压印滚筒162倾斜时,将压印滚筒162的左、右两轴端借助轴承70a、70b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左、右两框架40上的情况下,可以仅仅将左端侧的轴承70a借助偏心轴承71支承在左方框架40上。
这样,通过利用适当的机构使偏心轴承71转动,使压印滚筒162倾斜成压印滚筒162的左端侧高于右端侧。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丝网印刷装置由传纸滚筒161、压印滚筒162、旋转丝网滚筒163和刮板角度调整装置构成。
下面,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例的组合印刷机的动作。
从薄片体供给装置110一枚一枚供给薄片体101时,所述薄片体101借助供纸板111并经由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的传纸滚筒120a传递到压印滚筒12la,以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被保持。
来自油墨装置124a的各种油墨借助未图示的辊列被输送到印版滚筒123a,并以与所述印版滚筒123a的图案对应的图线被转印到橡皮滚筒122a。
而后,通过使所述薄片体101经过压印滚筒12la和橡皮滚筒122a之间,转印到所述橡皮滚筒122a表面的油墨被转印到所述压印滚筒12la的周面上保持的所述薄片体101的一面上。
在所述压印滚筒12la上一面被印刷后的所述薄片体101,被输送并交接到压印滚筒12lb,以另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被保持于所述压印滚筒12lb。
此外,来自油墨装置124b的各种油墨借助未图示的辊列被输送到印版滚筒123b,并以与所述印版滚筒123b的图案对应的图线被转印到橡皮滚筒122b。
而后,通过使所述薄片体101经过压印滚筒12lb和所述橡皮滚筒122b之间,转印到所述橡皮滚筒122b表面的油墨被转印到所述压印滚筒12lb的周面上保持的所述薄片体101的另一面上。
在所述压印滚筒12lb上另一面被印刷后的所述薄片体101,被输送并交接到第二胶版印刷单元130的压印滚筒131a上,以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被所述压印滚筒131a保持。
接着,上述薄片体101在上述第二胶版印刷单元130中,与在所述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中的情况相同,对一面实施印刷并在另一面实施印刷后,被交接到第三胶版印刷单元140。
以下,与在所述第一胶版印刷单元120中的情况相同,上述薄片体101在第三、四胶版印刷单元140、150中被实施两面印刷后,通过交接到第一干燥部170A的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a上,边在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下被所述输送滚筒17lAa保持并输送、边利用一面用的干燥器172Aa对一面的油墨进行干燥,然后再通过交接到另一面用的输送滚筒17lAb,边在另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下被所述输送滚筒17lAb保持并输送、边利用另一面用的干燥器172Ab对另一面的油墨进行干燥。
而后,上述薄片体101被交接到丝网印刷部160的传纸滚筒161后,通过交接到压印滚筒162,边在另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下被所述压印滚筒162保持并输送、边利用旋转丝网滚筒163在另一面实施丝网印刷后,再通过借助传纸滚筒173交接到第二干燥部170B的输送滚筒171B,边在另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下被所述输送滚筒17lBa保持并输送、边用干燥器172B对另一面上进行了丝网印刷后的油墨进行干燥。
丝网印刷部160中的丝网印刷具体后述。
随后,上述薄片体101通过被交接到翻转部180的吸附滚筒181,其一面朝向表面侧,并在其后端侧(尾端侧)被吸附而前端侧被叼纸装置叼取的状态下,被所述吸附滚筒181保持并输送。
而后,所述翻转部180可以如上所述适当选择是为了在实施了丝网印刷的薄片体101的另一面上进行凹版印刷而原状(不翻转)输送,还是为了在未实施丝网印刷的薄片体101的一面上进行凹版印刷而翻转输送。即,在不翻转薄片体101的情况下,可以将吸附滚筒181上输送的薄片体101的纸前端侧用翻转滚筒182的叼纸装置交接,另一方面,在翻转薄片体101的情况下,将吸附滚筒181上输送的薄片体101的尾端侧用翻转滚筒182的叼纸装置交接。
以下,说明翻转上述薄片体101的情况,即,对在未实施丝网印刷的薄片体101的一面上进行凹版印刷的情况进行说明。
薄片体101的一面朝向表面侧并在吸附滚筒181上被输送,所述薄片体101的前端侧经过吸附滚筒181与翻转滚筒182的薄片体交接位置并在所述吸附滚筒181上被输送后,通过使薄片体101的尾端侧被翻转滚筒182的叼纸装置交接,薄片体101以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被所述翻转滚筒182保持并输送。
而后,上述薄片体101被交接至传纸滚筒174并以另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被所述传纸滚筒174保持并输送后,交接到传纸滚筒175并以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被所述传纸滚筒175保持并输送。
接着,上述薄片体101通过借助凹版印刷部190的传纸滚筒191被交接到压印滚筒192,以一面朝向表面侧的状态被保持在所述压印滚筒192的周面上。
在此,未图示的油墨装置内的各种油墨借助着墨辊195被转印到油墨集合滚筒194并分别供给到凹版滚筒193,剩余部分被所述擦拭辊196除掉并在擦拭容器197内被洗净除去。
而后,通过使所述薄片体101经过压印滚筒192与凹版滚筒193之间,供给到所述凹版滚筒193的凹版上的油墨被转印到所述压印滚筒192的周面上保持的所述薄片体101的一面上后,借助薄片体排出装置112的收纸滚筒113,所述薄片体101被输送链114的牙杆保持并输送,并排出到薄片体堆放台1l5A~ll5B上。
另外,在不翻转上述薄片体101时,即对实施了丝网印刷的薄片体101的另一面进行凹版印刷时,因容易理解故此处省略了说明。
下面,参照图1至图6具体说明丝网印刷部160中的丝网印刷。
当如前所述从作为前工序处理部的第一干燥部170A供给并从传纸滚筒161向压印滚筒162传递的纸张经过压印滚筒162与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接触位置时,在薄片体101的另一面进行油墨的丝网印刷(参照图2)。
即,供给到旋转丝网滚筒163内的刮板23上的油墨,从丝网印版20a上形成的多个孔20d向保持在所述压印滚筒162上的纸张的表面压出(参照图6)。
在所述丝网印刷下,万一因丝网印版20a的经时劣化等而导致旋转丝网滚筒163破损时,储存在旋转丝网滚筒163内部的油墨会漏出到外部。
可是,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旋转丝网滚筒163设置在压印滚筒162的侧方,所以能够将旋转丝网滚筒163破损时由丝网印刷用液体对压印滚筒等周边构件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参照图1至图4)。
即,在本实施例的丝网印刷部160中,将向压印滚筒162交接薄片体101的传纸滚筒161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162的上方,利用这样形成的空间,将旋转丝网滚筒163定位在压印滚筒162的侧方,使油墨和清漆等存留在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刮板部上。具体而言,相对于与刮板部的刮板23的长边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即相对于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径向中的水平线H的、刮板23的设置角度θ被设定为θ≥0度(参照图3)。
由此,不会损害印刷时向薄片体供给油墨和清漆等丝网印刷用液体的功能,即使旋转丝网滚筒163的丝网印版20a破损,由于压印滚筒162不在旋转丝网滚筒163的下部,所以能将破损时由丝网印刷用液体对压印滚筒162等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限度,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此外,进行前述的丝网印刷时,将压印滚筒162和旋转丝网滚筒163高速旋转进行高速丝网印刷的情况下,在旋转丝网滚筒163内的刮板23上,限制板26限制了油墨朝向所述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即旋转丝网滚筒163与刮板23的相对移动中所述刮板23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移动,以使油墨留在旋转丝网滚筒163的空间S内,由于能够抑制所述油墨因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旋转而边循环流动边被大幅搅拌,所以能有效抑制所述油墨内部混入空气而起泡(参照图4)。
另外,利用刮板23上的挡板部27,还限制了将要从刮板23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向旋转丝网滚筒163的滚筒轴向流出的油墨的移动,使油墨返回到刮板23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参照图5)
其结果,由于刮板23上的油墨均匀且无浪费地高效地从丝网印版20a的孔20d被压出到压印滚筒162上的纸张的表面,可以实施高品质的丝网印刷,并且可以抑制油墨从刮板23上流出,所以能防止位于旋转丝网滚筒163两端侧的端环等部件被油墨弄脏,使清扫等保养变得容易(参照图6)。
此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刮板23以其由油墨供给管28供给油墨的一端侧高于由油墨回收管32回收油墨的另一端侧的状态倾斜设置,其倾斜角度可以由前述的刮板角度调整装置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根据油墨粘度将刮板23调整为最佳的倾斜角度,维持了印刷质量。即,通过将刮板23设为对应于油墨粘度的最佳的倾斜角度,防止了油墨因在刮板23上长期停留而长时间暴露于外部空气从而变质,此外,防止了因油墨快速流动而导致从丝网印版20a的孔20d压出到压印滚筒162上的纸张表面的油墨量不足的情况,维持了印刷质量。
另外,也可以伴随刮板23的倾斜角度的调整,根据需要使旋转丝网滚筒163和压印滚筒10自身也能倾斜设置。这样,在与刮板23的倾斜角度同等地使旋转丝网滚筒163倾斜时,刮板23的全长与旋转丝网滚筒163均匀抵接,刮板23对油墨的压出力,即压出的油墨量在旋转丝网滚筒163的轴向变得均匀,印刷质量不会降低。通过伴随旋转丝网滚筒163的倾斜使压印滚筒10倾斜,相对于薄片体101朝向的印刷朝向即印刷套准不会降低。
这样,由于使油墨在刮板23上常时流动,避免了挥发性高的油墨变质,使其特性稳定化,可以进行高质量的丝网印刷。
特别是,当丝网印刷部160的印刷部位限于特定的小范围时,供给到刮板23上的油墨在丝网印版20a的孔20d的部分被印刷到纸张上而消耗,而在没有孔20d的部分未被消耗而蓄积,挥发性高的油墨会长时间暴露在外部空气中。对此,如本实施例所述,相比于将旋转丝网滚筒163配置在压印滚筒162上方的情况,将旋转丝网滚筒163配置在压印滚筒162的侧方时,作用于油墨的重力的影响显著减小。
但是,如本实施例所述,通过至少使刮板23倾斜而使油墨常时流动、循环,可以有效避免刮板23上的油墨蓄积。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作为丝网印刷用液体可以使用清漆,或改变使刮板、旋转丝网滚筒、压印滚筒等倾斜的机构。
此外,由于除了丝网印刷部160以外,还组合有第一~四胶版印刷单元120、130、140、150和凹版印刷单元190,所以能在一次通过中进行三种印刷,提高了前述的丝网印刷部160的可靠性以及印刷机的通用性(参照图1)。
另外,由于翻转部180能够根据印刷规格适当选择是为了对丝网印刷部160实施了丝网印刷并被第二干燥部170B干燥的薄片体101的另一面进行凹版印刷而不翻转正反面原状输送,还是为了对未实施丝网印刷的薄片体101的一面进行凹版印刷而翻转正反面进行输送,所以在各种印刷中,在一台印刷机上能容易选择或变更薄片体的印刷面的组合(正反面变更),进一步提高了通用性。
工业实用性
由于本发明的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可以将旋转丝网滚筒的丝网破损时由丝网印刷用液体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并且能进行高质量的丝网印刷,所以可以非常有效地应用于丝网印刷物的制造。此外,由于在一次通过中进行各种印刷且在具有印刷面变更的情况下有效进行各种印刷,所以可以有效应用于纸币等银行券以及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制造。
Claims (6)
1.一种丝网印刷装置,包括:
压印滚筒,具备保持薄片体的薄片体保持装置,利用所述薄片体保持装置从上游侧薄片体输送装置接收并输送薄片体;以及
旋转丝网滚筒,与所述压印滚筒接触,并在所述压印滚筒所保持的薄片体上进行丝网印刷,
所述丝网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上游侧薄片体输送装置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的上方,
并将所述旋转丝网滚筒定位在所述压印滚筒的侧方,使丝网印刷用液体存留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的刮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网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部的刮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设置角度θ设为θ≥0度,所述水平方向是指与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中的水平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丝网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刮板,安装于所述旋转丝网滚筒,并抵接于形成有多个孔的圆筒状的丝网印版的内周面,将供给到所述丝网印版内周面上的液体从所述孔向所述压印滚筒所保持的薄片体的表面压出;
容器,存储所述液体;
液体供给装置,将所述容器中存储的液体供给到所述刮板上;以及
液体回收装置,使从所述刮板上流出的液体返回所述容器,
所述刮板的长边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以便将所述刮板定位为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高于另一端,并且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从所述刮板的一端侧供给液体,所述液体回收装置从所述刮板的另一端侧回收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丝网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刮板角度调整装置,用于调整刮板的长边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
5.一种组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丝网印刷装置以及翻转部和凹版印刷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印刷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胶版印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80752A JP6130111B2 (ja) | 2012-08-17 | 2012-08-17 |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及び該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を備えた組合せ印刷機 |
JP2012-180752 | 2012-08-17 | ||
JP2012207752A JP6049179B2 (ja) | 2012-09-21 | 2012-09-21 | ロータリースクリーン装置 |
JP2012-207752 | 2012-09-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87230A true CN103587230A (zh) | 2014-02-19 |
CN103587230B CN103587230B (zh) | 2018-09-18 |
Family
ID=49000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5928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87230B (zh) | 2012-08-17 | 2013-08-16 | 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79880B2 (zh) |
EP (1) | EP2698254B1 (zh) |
CN (1) | CN103587230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74034A (zh) * | 2016-08-03 | 2017-01-04 | 海宁长林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塑料包装袋的印刷方法 |
CN106573461A (zh) * | 2014-08-26 | 2017-04-19 | 卡巴-诺塔赛斯有限公司 | 组合式印刷机 |
CN115816992A (zh) * | 2023-02-24 | 2023-03-21 | 新乡市新机迪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圆丝网印刷机 |
CN116368012A (zh) * | 2021-03-09 | 2023-06-30 |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构造为丝网印刷单元的单张纸印刷单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33799B2 (ja) * | 2013-09-13 | 2017-11-22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ロータリー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
DE102014226869B4 (de) * | 2014-12-22 | 2022-03-17 | Koenig & Bauer Ag | Rakeleinrichtung für eine Siebdruckmaschine und Siebdruckmaschine |
DE102017202941A1 (de) * | 2017-02-23 | 2018-08-23 | Koenig & Bauer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ieb einer Siebdruckmaschin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03615A (en) * | 1976-01-14 | 1978-08-01 | Sir James Farmer Norton & Co., Limited | Vertical rotary screen printing machine and ink supply therefore |
CN1153705A (zh) * | 1995-09-08 | 1997-07-09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 印刷机的刮刀和回墨器 |
CN1424965A (zh) * | 2000-01-25 | 2003-06-18 |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印刷单元 |
US20040194651A1 (en) * | 2000-03-31 | 2004-10-07 | Kabushiki Kaisha Isowa | Ink viscosity measuring device, ink viscosity adjusting method and a device therefor, and a printing apparatus |
CN102145576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小森公司 | 印刷机的驱动控制方法和驱动控制装置 |
CN102627025A (zh) * | 2011-02-04 | 2012-08-08 | 小森公司 | 用于印刷证券的胶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70182A (en) | 1976-11-25 | 1978-06-22 | Shinpo Industrial Co Ltd | Rotary screen running type printing machine |
JPS53119391A (en) | 1977-03-23 | 1978-10-18 | Akira Ijiri | Color paste circulating to perform rotary screen or squeezing printing on inclined hand printing table |
DE69305453T2 (de) * | 1992-07-16 | 1997-05-22 | Riso Kagaku Corp | Schablonendruckvorrichtung |
JPH08276564A (ja) | 1994-11-09 | 1996-10-22 | Ichinose Internatl:Kk | 自動ロータリスクリーン捺染機及びそれのスクリーン洗浄方法 |
JP2000108304A (ja) | 1998-10-05 | 2000-04-18 | Ricoh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 印刷剤充填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JP3694421B2 (ja) | 1999-06-14 | 2005-09-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子基板用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
WO2001054908A1 (de) | 2000-01-25 | 2001-08-02 |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 Siebdruckzylinder |
WO2001054907A1 (de) | 2000-01-25 | 2001-08-02 |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 Bogendruckmaschine mit siebdruckzylinder |
EP1250229B1 (de) | 2000-01-25 | 2004-04-14 |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 Druckeinheit |
JP2004009365A (ja) | 2002-06-04 | 2004-01-15 | Art Denshi Kk | 印刷装置 |
JP2004034641A (ja) | 2002-07-08 | 2004-02-05 |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 モジュ−ルで構成された印刷機械及びその印刷方法 |
RU2333105C2 (ru) * | 2003-06-30 | 2008-09-10 | Кба-Жиори С.А. | Печатная машина |
JP4508686B2 (ja) | 2004-03-12 | 2010-07-21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液体供給装置 |
JP4818642B2 (ja) | 2005-05-20 | 2011-11-16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円筒体支持装置 |
JP2007210218A (ja) * | 2006-02-10 | 2007-08-23 | Komori Corp | 液体供給装置 |
JP2007331223A (ja) | 2006-06-15 | 2007-12-27 | Komori Corp | 枚葉印刷機 |
JP5394646B2 (ja) | 2007-06-14 | 2014-01-22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輪転式孔版液体塗布機械の液体刷り移し部材押圧力調整方法及び装置 |
JP5413906B2 (ja) | 2010-02-08 | 2014-02-12 |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 印刷機の駆動制御方法及び駆動制御装置 |
JP6061416B2 (ja) | 2010-12-14 | 2017-01-18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有価証券印刷機 |
-
2013
- 2013-08-14 EP EP13180472.6A patent/EP2698254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8-16 CN CN201310359285.3A patent/CN10358723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8-16 US US13/969,062 patent/US957988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03615A (en) * | 1976-01-14 | 1978-08-01 | Sir James Farmer Norton & Co., Limited | Vertical rotary screen printing machine and ink supply therefore |
CN1153705A (zh) * | 1995-09-08 | 1997-07-09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 印刷机的刮刀和回墨器 |
CN1424965A (zh) * | 2000-01-25 | 2003-06-18 |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印刷单元 |
US20040194651A1 (en) * | 2000-03-31 | 2004-10-07 | Kabushiki Kaisha Isowa | Ink viscosity measuring device, ink viscosity adjusting method and a device therefor, and a printing apparatus |
CN102145576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小森公司 | 印刷机的驱动控制方法和驱动控制装置 |
CN102627025A (zh) * | 2011-02-04 | 2012-08-08 | 小森公司 | 用于印刷证券的胶印机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73461A (zh) * | 2014-08-26 | 2017-04-19 | 卡巴-诺塔赛斯有限公司 | 组合式印刷机 |
CN106573461B (zh) * | 2014-08-26 | 2019-11-12 | 卡巴-诺塔赛斯有限公司 | 组合式印刷机 |
CN106274034A (zh) * | 2016-08-03 | 2017-01-04 | 海宁长林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塑料包装袋的印刷方法 |
CN116368012A (zh) * | 2021-03-09 | 2023-06-30 |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构造为丝网印刷单元的单张纸印刷单元 |
CN115816992A (zh) * | 2023-02-24 | 2023-03-21 | 新乡市新机迪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圆丝网印刷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87230B (zh) | 2018-09-18 |
EP2698254B1 (en) | 2016-09-21 |
US9579880B2 (en) | 2017-02-28 |
US20140047991A1 (en) | 2014-02-20 |
EP2698254A1 (en) | 2014-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87230A (zh) | 丝网印刷装置和具备该丝网印刷装置的组合印刷机 | |
JP5837030B2 (ja) | 紙幣および同様の有価証券を製造するために枚葉紙の表面−裏面に凹版印刷する凹版印刷機システム | |
CN103796833B (zh) | 组合印刷机 | |
CN103260880A (zh) | 有价证券印刷机 | |
US9738065B2 (en) | Intaglio printing press | |
CN103203985A (zh) | 号码压印机 | |
KR101842664B1 (ko) | 요판 인쇄 프레스의 잉크 와이핑 시스템 및 그러한 잉크 와이핑 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요판 인쇄기 | |
CN101468540B (zh) | 液体涂布机 | |
JP6032782B2 (ja) | 銀行券印刷機 | |
CN103072368A (zh) | 凹版印刷机 | |
EP1088654A1 (en) | Printing machine | |
JP6130111B2 (ja) |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及び該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を備えた組合せ印刷機 | |
JP5068463B2 (ja) | 輪転印刷機の印刷装置のためのニスびき装置 | |
JP6251428B2 (ja) |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及び該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を備えた組合せ印刷機 | |
JP6013093B2 (ja) | ザンメル印刷機及び該ザンメル印刷機を含む組合せ印刷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