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9886B -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79886B CN103579886B CN201210261336.4A CN201210261336A CN103579886B CN 103579886 B CN103579886 B CN 103579886B CN 201210261336 A CN201210261336 A CN 201210261336A CN 103579886 B CN103579886 B CN 1035798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s
- mold
- contact end
- connector
- manufactu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有关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是将多个端子为利用料带置放于模具的模穴中,使模具相靠合模后将多个端子定位于模穴中,并将塑料注入模具内在多个端子上利用镶嵌射出的方式成型出座体,使多个端子的基部二端处的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分别穿出于座体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且将模具开模使多个端子与料带自模穴中取出后,再将多个端子一侧处连接的料带予以截断,此种单一料带上的多个端子具有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结构设计,可配合座体达到连接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插口位置偏位需求,且因料带生产时相较于分散端子置放的方式可有效节省工时与成本,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简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尤指单一料带上的多个端子具有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可配合座体达到连接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插口位置偏位需求,且可有效节省生产时所耗费的工时与成本。
背景技术
一般连接器为使用在电子信号与电源上的连接元件及其附属配件,主要功能在提供各种产品之间的桥接及确保信息可准确的传递,然而连接器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与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形式和结构的类型,并可应用于计算机、计算机接口设备或工业设备、电信及通讯、汽车、运输、家用电器、医疗等产品,也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实现预定功能所不可或缺的部件。
再者,一般连接器仅指金属件及塑料件组成或仅金属件的连接器,其中金属件主要为端子及外壳所组成,且该端子是连接器完成电性连接功能的关键零件,一般是由导电端子和接触端子组成接触对,并通过插合后完成电性连接,其导电端子是为圆柱形(圆插针)、方柱形(方插针)或扁平形(插片),而接触端子是为一插孔,并利用弹性结构与导电端子插合时产生弹性变形而形成一紧密接触,其插孔结构的种类很多,如圆筒型(劈槽、缩口)、音叉型、悬臂梁型(纵向开槽)、折迭型(纵向开槽,9字形)、盒形(方插孔)以及双曲面线簧插孔等。
然而,连接器中的各端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大都为同一种节距(Pitch)设计,且端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相对位置相同,若同一连接器产品中的端子需求二种节距,例如连接器的上下对配端子的插口位置不同,则可能必须利用个别的料带连接端子各别制作,或是省去料带而改采用以分散端子(散Pin)置放的方式各别制作,是因模具若以四穴作比较时,其四对八组各三根相对的分散端子便需要置放共二十四次,造成多个端子在各别置放于模具中所耗费的工时与成本将相对增加,整体结构亦不稳定,使各端子都需要设计固定的零件,从而导致模具设计上较为复杂且困难度大幅增加及成本昂贵的问题产生,则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
发明人有鉴于现有连接器于使用上的不足与缺点,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发明专利诞生。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多个端子为可利用料带置放于治具或模具中,并利用塑料以镶嵌射出方式共同包覆射出成型出座体,或者是利用组装方式结合定位于座体上成为一体,并使每一组多个端子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分别穿出于座体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再将多个端子一侧处连接的料带予以截断即为成品,此种单一料带上的多个端子具有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结构设计,可配合座体达到连接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插口位置偏位需求,且因料带生产时相较于分散端子置放的方式可有效节省工时与成本,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简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乃在于多个端子上为利用镶嵌射出方式成型出座体,若以模具四穴作比较时,其四对八组各三根相对的分散端子便需要置放共二十四次,而牵料带的置放方式只需将多个端子置放于模具内二次可有效节省所耗费的工时与成本,以及大幅增加多个端子于置放时的辨识度,且置放于模具内具料带的多个端子一体成型结构较为完整,使模具设计上亦不需要太多支撑多个端子的构件,以有效降低模具设计与制造上的困难度,同时确保制造的质量与良率而适用于大量生产。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有多个端子、料带及座体,并依照下列的步骤实施:
(A)将多个端子至少一组的端子分别利用料带置放于模具的模穴中,使模具相靠合模后可将多个端子定位于模穴中;
(B)将塑料注入模具内在多个端子上利用镶嵌射出方式成型出座体,使多个端子的基部二端处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分别穿出于座体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
(C)将模具开模使多个端子与料带自模穴中取出后,再将多个端子一侧处连接的料带予以截断,便完成本发明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为本发明的制造流程图。
图2是为本发明端子与料带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为本发明端子与料带置放并靠排列的立体外观图。
图4是为本发明座体包覆射出成型模具的立体外观图。
图5是为本发明座体包覆射出成型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为本发明座体包覆射出成型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7是为本发明端子上成型有座体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为本发明端子上成型有座体后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是分别为本发明的制造流程图及端子与料带的立体外观图,可由图中清楚看出,本发明为包括有多个端子1、料带2及座体3,其中:
该多个端子1为具有至少一组端子,且每一组端子较佳实施为设置有三根端子,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亦可二根、四根或多根端子,但其中该第一根与第二根至少二根端子皆具有一基部11,并于基部11二端处分别设有不同节距(Pitch)且呈错位状的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而第一接触端12朝基部11则弯折形成有向左或向右转折的第一弯折部121,并由第二接触端13朝基部11弯折形成有向后转折的第二弯折部131,且第一弯折部121与第二弯折部131为呈不同方向转折而相邻侧边形成一垂直,再于基部11与第一弯折部121连接处横向形成有水平延伸面111。
再者,多个端子1的第一根端子与第二根端子间为设置有第三根端子,并于第三根端子的基部11二端处分别设有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且第一接触端12与第二接触端13位置相对,而基部11上位于第一接触端12周边处为形成有宽度较大的定位部112及定位部112表面上所开设的槽孔110,并由第一接触端12朝基部11弯折形成有向前转折且连接至槽孔110内缘处的第一弯折部121,且该槽孔110可为一透孔或剖槽的型式,再由第二接触端13朝基部11弯折形成有向后转折的第二弯折部131,又多个端子1上利用塑料以镶嵌射出(InserMolding)方式共同包覆射出成型出座体3(如图6、图7、图8所示),或者是利用组装方式将多个端子1结合定位于座体3上成为一体。
该料带2一侧处为设有连结部21,且连结部21末端处具有一接合面211,并由接合面211为各别连接至多个端子1的基部11侧边处,使料带2与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形成一垂直,且每一组三根端子1相邻间的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的节距皆相同。
当利用本发明上述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时,是依照下列的步骤实施:
(100)将多个端子1至少一组的端子分别利用料带2置放于模具4中,使模具4相靠合模后可将多个端子1定位于模穴40中。
(101)将塑料注入模具4内在多个端子1上利用镶嵌射出方式成型出座体3,使多个端子1的基部11二端处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分别穿出于座体3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31与第二对接面32。
(102)将模具4开模使多个端子1与料带2自模穴40中取出后,再将多个端子1一侧处连接的料带2予以截断,便完成本发明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请搭配参阅图3、图4、图5、图6所示,是分别为本发明端子与料带置放并靠排列的立体外观图、座体包覆射出成型模具的立体外观图、成型前的侧视剖面图及成型后的立体外观图,由上述的实施步骤可清楚得知,上述的构件于制造时,其实施步骤是先将多个端子1至少一组的端子分别利用料带2置放于模具4上位于第一模仁41及第二模仁42间的模穴40中,然,若是以模具4具有四个模穴40为说明时,可将多个端子1每一组中的三根端子分别相对置放于模穴40中的二侧处,且各模穴40中的多个端子1一侧处连接的料带2形成一共平面的横向并靠排列,使第一模仁41与第二模仁42相靠合模后,即可将多个端子1为定位于模具4的模穴40中。
而后便可将加热成熔融液态后的塑料由注入口利用浇道以高压注入于模具4的模穴40内,且待塑料冷却固化后,即可在多个端子1上利用镶嵌射出的方式共同包覆射出成型出座体3,使每一组多个端子1的基部11二端处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分别穿出且露出于座体3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31与第二对接面32处,且将模具4开模使第一模仁41与第二模仁42形成分离,使多个端子1与料带2自模具4的模穴40中取出后,再将多个端子1一侧处连接的料带2予以截断后即为成品,便完成本发明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另请参阅图7、图8所示,是分别为本发明端子上成型有座体后的立体外观图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多个端子1至少一组的三根端子可分别利用料带2置放于预设治具(图中未示出)中,并利用组装的方式结合定位于座体3上成为一体,使每一组多个端子1的基部11二端处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分别穿出且露出于座体3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31与第二对接面32处。
续将料带2为以连结部21的接合面211自多个端子1的基部11处作折断后即为成品,此种单一料带2上的多个端子1具有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结构设计,可配合座体3来达到连接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插口位置偏位需求,且因料带2在生产时相较于分散端子(散Pin)置放的方式,若以四穴作比较时,其四对八组各三根相对的分散端子便需要置放共二十四次,而牵料带2的置放方式只需将多个端子1置放于模具4内二次,可有效节省所耗费的工时与成本,以及大幅增加多个端子1于置放时的辨识度,且该置放于模具4内具料带2的多个端子1一体成型结构较为完整,使模具4设计上亦不需要太多支撑多个端子1的构件,以有效降低模具4设计与制造上的困难度,同时可确保制造的质量与良率而适用于大量生产,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简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
复请参阅图1、图3、图5、图6、图7所示,本发明为针对多个端子1为利用料带2置放于治具或模具4中,并利用塑料以镶嵌射出方式成型出座体3,或是组装方式结合定位于座体3上成为一体,并使每一组多个端子1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12及第二接触端13分别穿出于座体3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31与第二对接面32为其特征,此种单一料带2的多个端子1可配合座体3达到连接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插口位置偏位需求,且因料带2生产时相较于分散端子置放方式可有效节省工时与成本,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简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而多个端子1结构设计方式很多,例如多个端子1的第一接触端12为朝基部11弯折形成有第一弯折部121,并由第二接触端13朝基部11弯折形成有第二弯折部131,且料带2一侧处的连结部21为可各别连接至多个端子1的基部11、第一接触端12或第二接触端13,使料带2与基部11或第一接触端12、第二接触端13形成一垂直,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权利要求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上述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发明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发明,为符合发明专利的申请条件,故依法提出申请。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有多个端子、料带及座体,并依照下列的步骤实施:
(A)将多个端子至少一组的端子分别利用料带置放于模具的模穴中,使模具相靠合模后可将多个端子定位于模穴中;
(B)将塑料注入模具内在多个端子上利用镶嵌射出方式成型出座体,使多个端子的基部二端处不同节距的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分别穿出于座体二侧处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
其中该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二根端子间为设置有第三根端子,并于端子的基部二端处分别设有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且第一接触端与第二接触端位置相对,而基部上位于第一接触端周边处为形成有定位部及定位部表面上所开设的槽孔,并由第一接触端朝基部弯折形成有连接至槽孔内缘处的第一弯折部,且第二接触端朝基部弯折形成有第二弯折部;
(C)将模具开模使多个端子与料带自模穴中取出后,再将多个端子一侧处连接的料带予以截断,便完成本发明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多个端子的第一接触端为朝基部弯折形成有第一弯折部,并由第二接触端朝基部弯折形成有第二弯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为呈不同方向转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端子的基部与第一弯折部连接处横向形成有水平延伸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端子的槽孔为一透孔或剖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多个端子一侧处的料带为形成一共平面的横向并靠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料带一侧处为设有连结部,且连结部末端处具有各别连接至多个端子上的接合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61336.4A CN103579886B (zh) | 2012-07-26 | 2012-07-26 |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61336.4A CN103579886B (zh) | 2012-07-26 | 2012-07-26 |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79886A CN103579886A (zh) | 2014-02-12 |
CN103579886B true CN103579886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50051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61336.4A Active CN103579886B (zh) | 2012-07-26 | 2012-07-26 |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5798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78817B (zh) * | 2014-06-19 | 2017-04-12 | 苏州工业园区惠颖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
TWI674717B (zh) * | 2016-12-19 | 2019-10-11 |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板用電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及其所製成之板用電連接器 |
TWI860220B (zh) * | 2023-12-29 | 2024-10-21 | 利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連接機構的製作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0228A (en) * | 1982-10-12 | 1984-07-17 | Amp Incorporated | Pitch change connector |
US5562461A (en) * | 1994-01-11 | 1996-10-08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261215A (zh) * | 1999-01-15 | 2000-07-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模块化端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设备 |
CN1617396A (zh) * | 2003-11-11 | 2005-05-1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1740989A (zh) * | 2008-11-27 | 2010-06-16 | 诠欣股份有限公司 | 通用串列埠及其制造方法 |
-
2012
- 2012-07-26 CN CN201210261336.4A patent/CN1035798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0228A (en) * | 1982-10-12 | 1984-07-17 | Amp Incorporated | Pitch change connector |
US5562461A (en) * | 1994-01-11 | 1996-10-08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261215A (zh) * | 1999-01-15 | 2000-07-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模块化端子的制造方法及其设备 |
CN1617396A (zh) * | 2003-11-11 | 2005-05-1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1740989A (zh) * | 2008-11-27 | 2010-06-16 | 诠欣股份有限公司 | 通用串列埠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79886A (zh) | 2014-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300850U (zh) | 电源连接器端子的结构 | |
CN104466592A (zh) | 成型电连接器的方法 | |
CN102637971A (zh) | 端子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992419A (zh) | 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 | |
CN103579886B (zh) |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
CN104377481B (zh) | 双面插接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4577391A (zh) | 可正反插的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3036498A (zh)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3503872U (zh) | 卡槽连接器 | |
US9190755B2 (en) | Electrci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feature good to automatic mass production | |
CN20659544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932381U (zh) | 端子料带结构 | |
CN202025890U (zh) | 电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 |
CN202797352U (zh) | 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 |
TWI482384B (zh) |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connector | |
CN202797353U (zh) | 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 |
TWI573342B (zh) | 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KR102691539B1 (ko) | 유에스비 리셉터클 커넥터용 콘택트 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09004423B (zh) | 一种接插件及其制造方法 | |
TWI606660B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221239908U (zh) | 一种制造线缆的生产设备 | |
CN206349544U (zh) | 连接器 | |
TWI858309B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CN20508130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433745Y (zh) | 电连接器的端子与端子座组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