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0222A - 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90222A CN103490222A CN201210379514.3A CN201210379514A CN103490222A CN 103490222 A CN103490222 A CN 103490222A CN 201210379514 A CN201210379514 A CN 201210379514A CN 103490222 A CN103490222 A CN 1034902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able tie
- magnetic attraction
- adjustable cable
- joint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接头端子固定装置耦接连接线的接头端子。接头端子包含塑胶件及凸出于塑胶件的表面的端子部。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包含磁吸装置,平贴于塑胶件的表面上。当接头端子的端子部耦接于金属壳体的凹部时,磁吸装置的一部位于塑胶件的表面与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金属壳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连接线的接头端子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能够通过磁吸装置及调整型束线带的设置,有效地防止耦接至金属壳体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受外力而脱落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当连接线的接头端子耦接于任意电子装置的机壳上的相对应插孔时,若其本身并未设置有任何锁固结构,或是锁固结构的卡合力不足,一旦连接线受到外力的介入或拉扯时,原本耦接于机壳上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即容易从机壳脱落,导致该电子装置无法正常运作。
再者,目前常见的接头端子固定方式需在电子装置的机壳上额外设置至少一孔洞,以供连接线的接头端子上所设置的一锁固结构(例如是螺丝)插入锁合至该孔洞,藉以将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固定于机壳上,避免连接线的接头端子从机壳脱落。然而,此一接头端子固定方式不仅需增加冲孔模具成本,当使用者欲拔下固定于机壳上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时,亦需耗费较多时间进行拆卸的动作,相当不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以解决先前技术所遭遇到的上述种种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装置。于此实施例中,该接头端子固定装置耦接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包含一磁吸装置,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一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的一部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于一实施例中,接头端子固定装置更包含一调整型束线带。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依照该连接线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的外围尺寸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调整型束线带由其一端穿过并卡合位于该调整型束线带另一端的一卡合部的一第三开口,并可调整地包覆于该连接线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磁吸装置包含一板体及设置于该板体上的一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调整型束线带及该磁吸装置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致使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均固定于该连接线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具有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的方式为该第二连接部穿过并卡合于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二开口。
于一实施例中,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的第二连接部由弹性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亦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装置。于此实施例中,该接头端子固定装置耦接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包含一调整型束线带,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一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调整型束线带依照该连接线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的外围尺寸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环绕该连接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方法。于此实施例中,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用以固定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分别提供一磁吸装置及一调整型束线带;(b)连接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c)将该磁吸装置的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磁吸装置的一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d)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e)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该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亦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方法。于此实施例中,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用以固定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分别提供一磁吸装置及一调整型束线带;(b)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c)该磁吸装置的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磁吸装置的一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d)连接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e)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该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相较于先前技术,根据本发明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通过磁吸装置及调整型束线带的设置有效地防止耦接至金属壳体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受外力或意外撞击力而脱落。其中,接头端子固定装置中的磁吸装置利用磁吸原理吸附于金属壳体上,不需额外在金属壳体上打孔及利用螺丝锁入孔中来固定接头端子。至于接头端子固定装置中的调整型束线带则可弹性地依据不同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种类及尺寸调整其围绕在接头端子外围的长度以方便使用。举例而言,上述连接线可以是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连接线或VGA(Video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连接线,但不以此为限。再者,本发明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可直接套用于现成的各式接头类型上使用,并不会干涉到其他耦接至金属壳体的连接线的使用,且当使用者欲拔下耦接至金属壳体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时,亦能迅速又方便地进行拆卸的动作。
此外,本发明亦可通过调整磁吸装置的板体的磁性材料或增加其厚度来增加板体磁吸附着于金属外壳的磁力,使得连接线的接头端子更不易受外力撞击而脱落。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将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固定于任意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上的示意图。
图2A绘示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尚未与连接线耦接时的示意图。
图2B绘示图1中的连接线尚未耦接至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时的示意图。
图3A绘示图1中的调整型束线带的示意图。
图3B绘示图1中的磁吸装置的示意图。
图3C绘示磁吸装置的第二连接部穿过调整型束线带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二开口而彼此卡合的示意图。
图4绘示磁吸装置与调整型束线带均尚未与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形成耦接时的示意图。
图5绘示磁吸装置的板体上的第一开口套于连接线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上的示意图。
图6绘示调整型束线带的束线带体围绕并固定于连接线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上的示意图。
图7绘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8绘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S10~S28:流程步骤
1:接头端子固定装置 2:金属壳体
10:磁吸装置 12:调整型束线带
100:板体 102:第二连接部
102a:调整结构 104:第一开口
120:束线带体 122:第一连接部
L:连接线 P:塑胶件
20:凹部 E:端子部
123:第二开口 124:卡合部
125:第三开口 126:束线带体的一端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装置。请参照图1,图1绘示此实施例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将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固定于任意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上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当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耦接至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时,接头端子固定装置1是用以协助维持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与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之间的耦接状态,藉以避免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受到外力或意外撞击力而从金属壳体2上脱离。于此实施例中,接头端子固定装置1包含磁吸装置10及调整型束线带12。磁吸装置10至少包含板体100及第二连接部102。调整型束线带12至少包含束线带体120及第一连接部122。举例而言,板体100可以是一磁铁;第二连接部102可以是一尼龙弹性部;连接线L可以是一HDMI连接线,但均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2A及图2B,图2A绘示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尚未与连接线L耦接时的示意图;图2B绘示图1中的连接线L尚未耦接至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时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具有凹部20。如图2B所示,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包含塑胶件P及端子部E。其中,端子部E凸出于塑胶件P的一表面。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通过端子部E插入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的凹部20内,而凹部20内通常包含另一电性端子,以形成连接线L与电子装置电性连接,并形成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与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之间的耦接状态。
接着,请参照图3A及图3B,图3A绘示图1中的调整型束线带12的示意图;图3B绘示图1中的磁吸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调整型束线带12包含束线带体120、第一连接部122及卡合部124。其中,第一连接部122具有第二开口123;卡合部124具有第三开口125;调整型束线带12通过其束线带体120的一端126穿过卡合部124的第三开口125并与卡合部124形成卡合状态。于实际应用中,调整型束线带12由弹性材料所构成,例如尼龙等塑胶材料,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3B所示,磁吸装置10包含板体100及第二连接部102。其中,第二连接部102的一端的口形部与板体100相连并包围板体100。板体100具有第一开口104,用以供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穿过,使得板体100平贴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的表面上;第二连接部102为长条状,其上设置有复数个调整结构102a。于实际应用中,板体100由磁性材料所构成,例如磁铁,但不以此为限;第二连接部102由弹性材料所构成,例如尼龙等塑胶材料,但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照图3C,图3C绘示磁吸装置10的第二连接部102穿过调整型束线带12的第一连接部122的第二开口123而彼此卡合的示意图。如图3C所示,当磁吸装置10的第二连接部102从调整型束线带12的第一连接部122的第二开口123的一侧穿过第二开口123至另一侧时,调整型束线带12可通过调整其第一连接部122的第二开口123与磁吸装置10的第二连接部102的不同调整结构102a形成卡合的方式改变磁吸装置10与调整型束线带12彼此卡合的相对位置。
于实际应用中,当接头端子固定装置1设置用以协助维持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与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之间的耦接状态时,接头端子固定装置1可先将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的第一开口104套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上,然后再将调整型束线带12绑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上。当然,接头端子固定装置1亦可先将调整型束线带12绑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上,然后再将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上的第一开口104套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上,端视实际需求而定。
如图4所示,磁吸装置10与调整型束线带12均尚未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形成耦接。此时,若使用者将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上的第一开口104朝向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移动,则如图5所示,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上的第一开口104将会套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上,并且板体100将会平贴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的表面上。同时,磁吸装置10的第二连接部102亦会穿过调整型束线带12的第一连接部122的第二开口123而彼此卡合。
接着,若欲将调整型束线带12环绕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上,使用者可依照塑胶件P的外围尺寸将调整型束线带12环绕塑胶件P并调整地设置于塑胶件P上。如图6所示,使用者可将调整型束线带12的束线带体120的一端126穿过卡合部124的第三开口125并与卡合部124形成卡合状态,使得调整型束线带12的束线带体120得以围绕并固定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上。此时,使用者仅需将图6所示的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插入至图2A所示的金属壳体2的凹部20内的电性端子中,使得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能够位于金属壳体2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之间,如图1所示。由于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由磁性材料构成,因此,彼此相接触的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与金属壳体2之间彼此相吸而产生磁力,故可协助维持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与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之间的磁性耦接状态,以达到避免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受到外力或意外撞击力而从金属壳体2上脱离的功效。
需说明的是,使用者亦可先将调整型束线带12的束线带体120的一端126穿过卡合部124的第三开口125并与卡合部124形成卡合状态,使得调整型束线带12的束线带体120得以围绕并固定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上。然后,使用者再将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上的第一开口104朝向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移动,使得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上的第一开口104套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上,并且板体100将会平贴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的表面上。同时,磁吸装置10的第二连接部102亦会穿过调整型束线带12的第一连接部122的第二开口123而彼此卡合,如图6所示。
同样地,使用者仅需将图6所示的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端子部E插入至图2A所示的金属壳体2的凹部20中,使得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能够位于金属壳体2与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的塑胶件P之间,如图1所示。由于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由磁性材料构成,因此,彼此相接触的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与金属壳体2之间彼此相吸而产生磁力,故可协助维持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与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体2之间的磁性耦接状态,以达到避免连接线L的接头端子受到外力或意外撞击力而从金属壳体2上脱离的功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方法。于此实施例中,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用以固定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请参照图7,图7绘示此实施例的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首先,于步骤S10中,该方法分别提供一磁吸装置及一调整型束线带。接着,于步骤S12中,该方法连接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实际上,步骤S12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的一第一连接部与该磁吸装置的一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致使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均固定于该连接线上,但不以此为限。
然后,于步骤S14中,将该磁吸装置的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磁吸装置的一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之后,于步骤S16中,该方法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最后,于步骤S18中,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该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亦为一种接头端子固定方法。于此实施例中,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用以固定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请参照图8,图8绘示此实施例的接头端子固定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首先,于步骤S20中,该方法分别提供一磁吸装置及一调整型束线带。接着,于步骤S22中,该方法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然后,于步骤S24中,该磁吸装置的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磁吸装置的一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
之后,于步骤S26中,该方法连接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实际上,步骤S26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的一第一连接部与该磁吸装置的一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致使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均固定于该连接线上,但不以此为限。最后,于步骤S28中,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该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相较于先前技术,根据本发明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通过磁吸装置及调整型束线带的设置有效地防止耦接至金属壳体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受外力或意外撞击力而脱落。其中,接头端子固定装置中的磁吸装置利用磁吸原理吸附于金属壳体上,不需额外在金属壳体上打孔及利用螺丝锁入孔中来固定接头端子。至于接头端子固定装置中的调整型束线带则可弹性地依据不同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种类及尺寸调整其围绕在接头端子外围的长度以方便使用。例如是HDMI(High Definition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连接线或VGA(Video 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连接线。再者,本发明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可直接套用于现成的各式接头类型上使用,并不会干涉到其他耦接至金属壳体的连接线的使用,且当使用者欲拔下耦接至金属壳体的连接线的接头端子时,亦能迅速又方便地进行拆卸的动作。
此外,本发明亦可通过调整磁吸装置10的板体100的磁性材料或增加其厚度来增加板体100磁吸附着于金属外壳的磁力,使得连接线的接头端子更不易受外力撞击而脱落。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接头端子固定装置,耦接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包含:
一磁吸装置,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一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的一部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束线带由其一端穿过并卡合位于该调整型束线带另一端的一卡合部的一第三开口,并可调整地包覆于该连接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磁吸装置包含一板体及设置于该板体上的一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束线带及该磁吸装置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致使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均固定于该连接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具有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的方式为该第二连接部穿过并卡合于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二开口。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第二连接部由弹性材料构成。
8.一种接头端子固定装置,耦接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包含:
一调整型束线带,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一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束线带由其一端穿过并卡合位于该调整型束线带另一端的一卡合部的一第三开口,并可调整地包覆于该连接线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磁吸装置,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该金属壳体的该凹部时,该磁吸装置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磁吸装置包含一板体及设置于该板体上的一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束线带及该磁吸装置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致使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均固定于该连接线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具有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的方式为该第二连接部穿过并卡合于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二开口。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束线带及该第二连接部由弹性材料构成。
15.一种接头端子固定方法,固定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a)分别提供一磁吸装置及一调整型束线带;
(b)连接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
(c)将该磁吸装置的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磁吸装置的一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
(d)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以及
(e)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该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的一第一连接部与该磁吸装置的一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致使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均固定于该连接线上。
17.一种接头端子固定方法,固定一连接线的一接头端子,该接头端子包含一塑胶件及凸出于该塑胶件的一表面的一端子部,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a)分别提供一磁吸装置及一调整型束线带;
(b)依照该连接线的外围尺寸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环绕该连接线并可调整地设置于该连接线上;
(c)将该磁吸装置的一开口套住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致使该磁吸装置的一板体平贴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上;
(d)连接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以及
(e)当该接头端子的该端子部耦接于该金属壳体的一凹部时,该磁吸装置位于该塑胶件的该表面与该金属壳体之间且利用磁力吸附于该金属壳体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头端子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是将该调整型束线带的一第一连接部与该磁吸装置的一第二连接部彼此连接,致使该调整型束线带与该磁吸装置均固定于该连接线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20731 | 2012-06-08 | ||
TW101120731A TWI475763B (zh) | 2012-06-08 | 2012-06-08 | 接頭端子固定裝置及接頭端子固定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90222A true CN103490222A (zh) | 2014-01-01 |
CN103490222B CN103490222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49830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79514.3A Active CN103490222B (zh) | 2012-06-08 | 2012-10-09 | 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490222B (zh) |
TW (1) | TWI47576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03123A (zh) * | 2014-11-27 | 2016-06-22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 端子头固定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24077B1 (en) * | 2017-12-13 | 2022-08-23 | Amrad Manufacturing, Llc | Hard start kit for multiple replacement application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10269A (ja) * | 2005-01-31 | 2006-08-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コネクタ |
CN101685910A (zh) * | 2008-09-23 | 2010-03-31 | 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线 |
CN101882733A (zh) * | 2009-05-06 | 2010-11-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2178436U (zh) * | 2011-08-26 | 2012-03-28 | 泰科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的插座与插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286489U (en) * | 2005-08-18 | 2006-01-21 | Inventec Corp | Anti-detachment device for plug |
CN101453076A (zh) * | 2007-12-06 | 2009-06-10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信号线接口固定装置 |
TWM426916U (en) * | 2011-09-23 | 2012-04-11 | Simula Technology Inc | Indirect magnetic connector structure |
-
2012
- 2012-06-08 TW TW101120731A patent/TWI475763B/zh active
- 2012-10-09 CN CN201210379514.3A patent/CN1034902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10269A (ja) * | 2005-01-31 | 2006-08-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コネクタ |
CN101685910A (zh) * | 2008-09-23 | 2010-03-31 | 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传输线 |
CN101882733A (zh) * | 2009-05-06 | 2010-11-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2178436U (zh) * | 2011-08-26 | 2012-03-28 | 泰科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的插座与插头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03123A (zh) * | 2014-11-27 | 2016-06-22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 端子头固定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75763B (zh) | 2015-03-01 |
CN103490222B (zh) | 2016-08-17 |
TW201351803A (zh) | 2013-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58271B2 (en) | Speaker interconnect | |
US20030139095A1 (en) | Connector | |
TWM501007U (zh) | 防水電連接器 | |
US9356362B2 (en) | Component unit | |
US9680255B2 (en) | Plug connector having a latching system | |
US20130175080A1 (en) | Electro-magnetic interface termination structur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
CN103415962A (zh) | 连接器 | |
US20130001375A1 (en) | Cable tie assembly | |
US9979117B2 (en) | Connector having waterproof func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 |
US20130189855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7459272U (zh) | 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及摄像头组件 | |
CN110418524A (zh) | 一种机器人壳体结构 | |
CN103490222B (zh) | 接头端子固定装置及接头端子固定方法 | |
JP2007220674A (ja) | ハウジング壁の開口部に取り付けられた電気的接続装置の領域における遮蔽 | |
JP2008002470A (ja) | 電子スロットル制御用途におけるセンサアセンブリのプレスばめ | |
US10693259B2 (en) | Connector port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140370745A1 (en) | Connector bracket | |
US10770819B2 (en) | Connector | |
TWI452779B (zh) | XLR connector | |
US20160126664A1 (en) | Connector providing combined fastener and radio frequency interface | |
CN102064401A (zh) | 连接器 | |
CN111007921B (zh) | 线材固定结构 | |
US917956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2662486Y (zh) | 极小型的高频同轴连接器 | |
JP6054197B2 (ja) |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の補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