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7762B - 白色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白色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67762B CN103467762B CN201310425400.2A CN201310425400A CN103467762B CN 103467762 B CN103467762 B CN 103467762B CN 201310425400 A CN201310425400 A CN 201310425400A CN 103467762 B CN103467762 B CN 1034677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white film
- white
- less
- res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2/00—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10—Constru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F21V7/24—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parallel with the direction of fee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反射性、隐蔽性和制膜稳定性的可薄膜化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白色膜在膜内部含有气泡,且满足下述式(i)~(iii):(i)0.6≤nB/nA≤0.9;(ii)20≤nA;(iii)15≤nB。其中,nA为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B为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180005382.1、发明名称为“白色膜和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色膜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适合作为面光源用反射部件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个人电脑、电视、移动电话等的显示装置,大量使用利用了液晶的显示屏。这些液晶显示屏通过在内侧设置被称为背光源的面光源来照射光,从而可进行显示。背光源为了适应必须均匀地照射整个屏幕的这种要求,采取了被称为侧光型或直下型的面光源结构。其中,在希望薄型化、小型化的笔记本电脑等所使用的薄型液晶显示屏用途中,适合使用侧光型、即相对于屏幕在侧面设置光源的这种类型的背光源。
该侧光型背光源中,以冷阴极管或LED作为光源,从导光板的边缘将光均匀传播、扩散,均匀地照射整个液晶显示屏。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光,在光源的周围设置反射板,此外为了使从导光板扩散的光有效地照射到液晶屏幕侧,在导光板的背面设置了反射板。由此减少从光源发出的光的损失,并且赋予了使液晶屏幕更明亮的功能。
另一方面,用于液晶电视的这样的大屏幕用的背光源除侧光方式外,采用直下型光方式。该方式通过在液晶面板的背面并列设置冷阴极管,进而在其冷阴极管的背面设置反射板的构成,使来自光源的光有效地照射到液晶屏幕侧。
对于用于这种液晶显示屏用背光源的反射板,伴随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的薄型化、小型化和电视的大屏幕化,要求反射板尽管为薄膜却具有高反射性、光的高隐蔽性和高刚性。
以往,反射板广泛采用的构成中利用了由膜内部所含有的微细气泡与基体树脂的界面上的折射率差所致的光反射(参照专利文献1)。为了达成更高的反射性,所述气泡的形状和数目是重要的,存在对其进行了控制的反射板(参照专利文献2~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402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357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346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6068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9-17301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1-288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6中记载的构成,在薄膜化的同时无法充分达成现在的市场要求的反射性。并且,在希望提高反射性而使膜内部含有大量的气泡的情况下,经常发生膜的破损,从而难以形成片材,即使形成了片材,也易产生在隐蔽性、刚性、生产率、成本方面差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兼具反射性、隐蔽性和制膜稳定性的可薄膜化的白色膜。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使用该白色膜而提供一种亮度特性优异的面光源。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如下任一构成。
(1)一种白色膜,其是在膜内部含有气泡的白色膜,满足下述式(i)~(iii)。
(其中,nA为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B为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
(2)如上述(1)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白色膜满足下述式(iv)。
(iv)vB>vA
(其中,vA为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孔隙率,vB为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孔隙率。)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白色膜的弯曲刚性为1.1(mN·m)以上。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白色膜为单层膜。
(5)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白色膜由含有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性成分(B)的组合物构成,在该不相容性成分(B)的周围形成有气泡。
(6)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其中,作为不相容性成分(B),包含热塑性树脂(B1)和无机颗粒(B2)。
(7)如上述(6)所述的白色膜,其中,热塑性树脂(B1)为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无机颗粒(B2)为氧化钛(b2)。
(8)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白色膜的比重为1.2以下。
(9)如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白色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1.2以下。
(10)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白色膜的厚度在30μm以上至500μm以下的范围内。
(11)一种面光源,其具备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和光源。
此外,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白色膜的制造方法,所述白色膜的内部含有气泡,比重为0.4以上且1.2以下,所述制造方法一边用每面8.5W/cm以上且40W/cm以下的热量加热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一边利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在长度方向拉伸至3.4倍以上且4.5倍以下,然后在膜宽度方向拉伸至3倍以上且5倍以下,所述膜具有含有作为基体的树脂成分和相对于该树脂成分不相容成分的层。
上述白色膜的制造方法中,进行预热使在膜长度方向上拉伸之前的膜温度为65℃以上且80℃以下。
上述白色膜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侧设置红外线加热器,通过使从所述膜至所述红外线加热器的距离在10mm以上至50mm以下的范围内,使所述膜的每面的所述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在30W/cm以上至150W/cm以下的范围内,以每面8.5W/cm以上至40W/cm以下的热量加热所述膜的表面。
上述白色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层含有聚酯树脂和相对于该聚酯树脂不相容的成分,所述不相容的成分是选自直链状或支链状的聚烯烃类树脂及玻璃化温度为170℃以上且250℃以下的环状聚烯烃共聚物组成的组、及/或包含氧化钛、碳酸钙及硫酸钡的无机颗粒组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白色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不相容的成分含有玻璃化温度为170℃以上且250℃以下的所述环状聚烯烃共聚物,同时含有选自所述无机颗粒组中的至少1种无机颗粒。
上述白色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不相容的成分含有选自所述无机颗粒组中的至少1种无机颗粒,且相对于含有所述聚酯树脂和不相容的成分的层,该无机颗粒的含量为8质量%以上至22质量%以下。
上述白色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白色膜的相对反射率为100%以上
本发明的白色膜由于在膜厚度方向的界面数方面具有特定的分布,所以成为即使较薄也兼具反射特性、隐蔽性、刚性和制膜稳定性的白色膜。特别是将该白色膜用作面光源内的反射板时,可以将液晶屏幕照射得明亮,使液晶图像更加鲜明且易看,因此是有用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白色膜的表面附近的SEM截面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1)白色膜
(1.1)白色膜的构成
本发明的白色膜需要在膜内部含有气泡。通过在膜内部含有气泡,可如后所述容易地制造具有高反射特性的白色膜。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气泡既可以为独立的气泡,也可以为多个气泡连接起来的状态。对气泡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为了在膜厚度方向形成气泡与树脂的多个界面,气泡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圆形或相对于膜面方向伸长的椭圆形。
作为气泡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该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I)将含有构成白色膜的主要的树脂成分(例如聚酯树脂(A))和相对于该树脂成分不相容的成分(B)的混合物熔融挤出后,在至少一个方向拉伸,使内部形成气泡的方法;(II)添加发泡性颗粒,通过熔融挤出,使膜内部发泡,由此形成气泡的方法;(III)通过注入二氧化碳等气体进行挤出发泡,从而使膜内部形成气泡的方法;(IV)将双组分以上的聚合物、与有机物或无机物混合,熔融挤出后,通过溶剂提取,使至少一组分溶解,由此使膜内部形成气泡的方法;(V)添加中空颗粒,通过熔融挤出,形成气泡的方法;(VI)在基材膜上涂布透湿加工用氨基甲酸酯树脂等,通过干燥,形成干式多孔层等方法。
在本发明中,由于生成更加微细且扁平的气泡变得重要,因而优选使用(I)的方法。(I)的方法是拉伸中在构成白色膜的主要的树脂成分与不相容性成分的界面引起剥离,利用该情况来生成扁平状气泡的方法。因此,在使用(I)的方法的情况下,与单向拉伸相比,更优选使用双向拉伸,以使气泡占有体积增大,从而使相对于单位膜厚度的界面数增大。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对(I)的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本发明的白色膜需要在膜内部含有气泡,并且满足下述式(i)~(iii)。
(其中,nA为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B为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满足上述式,飞跃性地提高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成为可能。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需要为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对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制膜稳定性的方面出发,优选50以下。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不足20的情况下,有时白色性或光反射特性、隐蔽性差。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是指在厚度方向上距离白色膜的表面10μm以内的区域。在本发明中,至少一侧的表层部满足上述关系即可。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需要为15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上。对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制膜稳定性的方面出发,优选50以下。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区域内的界面数nB不足15的情况下,有时白色性或光反射特性、隐蔽性差。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是指距离白色膜的厚度方向的中心±5μm以内的区域。
此处,为了将nA和nB设定在上述的范围,例如如下进行操作即可。即,在作为界面的形成方法使用上述(I)的方法的情况下,可以举出如后所述控制不相容性成分(B)的种类、含量、粒径等。具体地说,作为不相容性成分(B),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B1)和无机颗粒(B2)。进而,优选热塑性树脂(B1)的含量为3重量%以上且为15重量%以下并且体积平均粒径Dv为1.5μm以下、无机颗粒(B2)的含量为8重量%以上且平均粒径为3μm以下。通过如上那样对不相容性成分(B)的含量和粒径进行控制,可以使膜中含有大量以不相容性成分(B)作为核的气泡(即,可以在该不相容性成分(B)的周围形成气泡),可以容易地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和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设定为上述的范围。通过设定为所述范围,可以在膜厚度方向形成大量气泡与树脂的界面,可以使作为白色膜的白色性、反射特性、隐蔽性优异,而且在组装于液晶显示装置中时可以使亮度特性优异。
另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nB相对于nA的比例(nB/nA)需要为0.6以上且0.9以下,更优选为0.6以上且0.8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以上且0.8以下。将该比例设定在上述的范围意味着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生成得比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多,飞跃性地提高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成为可能。为了将nB/nA设定在上述的范围,可以举出对后述的纵拉伸时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进行控制的做法。
另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孔隙率vA和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孔隙率vB优选为vB>vA。通过为上述关系,可以获得刚性比膜整体的孔隙率为vA的膜高的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至少一侧的表层部满足上述关系即可。
此处,为了将nA、nB和nB/nA设定在上述的范围,同时满足vB>vA,虽然也可以通过后述的白色膜的构成来实现,但是例如如下所示进行操作。在白色膜为单层膜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如后所述,对纵拉伸时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进行控制,而且对纵拉伸时的辊预热温度(即,在膜实际被拉伸的区间的上游侧设置的辊对膜加热的预热温度)进行控制。
具体地说,与孔隙率在膜厚度方向恒定的现有的膜相比,将纵拉伸时的预热温度降低,取而代之在其下游侧用高输出功率的红外线加热器加热,同时将膜拉伸即可。通过这样操作,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温度通常高于拉伸温度而使基体软化,因而在表层部附近生成的气泡的尺寸变小,孔隙率vA减小,同时界面数nA的密度增高。另一方面,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由于红外线加热器的影响小,所以与表层部附近相比,拉伸温度成为通常的拉伸温度左右,易于形成气泡,或者气泡膨胀,尺寸增大,孔隙率vB增大,同时界面数nB的密度降低。其结果,在膜厚度方向上的孔隙率和界面数的密度方面产生差值,因而可以生成比nB多的nA,飞跃性地提高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的气泡的尺寸小且孔隙率也小,因而即使为刚性高的单层的膜,该表层部也发挥层合膜中的支持层那样的作用,从而制膜稳定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另外,在白色膜为层合膜的情况下,通过在纵拉伸时一边用高输出功率的红外线加热器加热一边拉伸,而且层合不相容性成分(B)的含量和粒径不同的层,从而可以容易地满足上述的nA、nB、vB、vA的关系。例如,在三层层合的情况下(此处,将三层层合的正中的层称为内层,将两表层称为外层),通过使外层含有的不相容性成分(B)的含量多于内层含有的不相容性成分(B)的含量,可以使外层含有更多的以不相容性成分(B)作为核的气泡。因此,可以使nA多于nB,飞跃性地提高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成为可能。
本发明的白色膜只要在膜内部含有气泡,可以为单层膜、层合膜的任一种膜。在为单层膜的情况下,既可以为使用一个挤出机制造得到的膜,也可以为使用供给有同一组成的原料的两个以上挤出机制造得到的膜。另一方面,在为层合膜的情况下,也是为了将nA、nB和nB/nA的比例设定为上述的范围,优选为将膜内部含有的气泡的量相互不同的多个层层合而成的层合膜。其中,通过制成层合膜,原料和溶液等的用量增加,对环境和成本的负荷增加,工艺变复杂,缺乏通用性,只能用所限定的装置进行生产。因此,在本发明中更优选为单层膜。
此外,所谓的为单层膜是指构成除气泡部分外的膜的树脂和无机颗粒的组成在厚度方向上均一(相同组成)的构成。作为确认组成均一(同一组成)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将膜在厚度方向上等分为3个区域,测定各区域在氯仿等溶剂中提取和沉淀的物质的质量、NMR和IR波谱的方法。于是,各个区域的组成不存在差异时,可以视为同一组成。在本发明中,只要原料的组成相同,即使孔隙率和孔隙的形状在厚度方向上不同,初看为多层,也视为单膜。
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厚度优选30~500μm,更优选50~300μm。在厚度不足30μm的情况下,难以确保膜的平坦性,在用作面光源时,明亮度易于产生不均。另一方面,在厚度超过500μm的情况下,作为光反射膜用于液晶显示屏等时,厚度可能过厚。
此处,为了设定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厚度在上述的范围,可以举出在后述的制造方法中增大挤出成型时的排出量、降低制膜速度等的做法。
(1.2)构成白色膜的主要的树脂成分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对使用的树脂没有限定,但可优选例示聚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更优选为聚酯树脂。特别是在用上述(I)的方法使膜内部形成气泡的情况下,优选聚酯树脂。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所谓聚酯树脂(A)是通过二醇成分与二羧酸成分的缩聚得到的聚合物。作为二羧酸成分,代表例可以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己二酸、癸二酸等。另外,作为二醇成分,代表例可以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环己烷二甲醇等。作为聚酯树脂(A)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
聚酯树脂可以为均聚酯,也可以为共聚酯。作为共聚成分,例如可以使用二甘醇、新戊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等二醇成分、己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5-(钠代磺基)间苯二甲酸等二羧酸成分。
作为聚酯树脂(A),通过使用上述的树脂,可以在维持高度的无着色性的同时,在制成膜时赋予较高的机械强度。在低成本且耐热性优异的方面,更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酯树脂(A)可以为多种聚酯的混合物,或者也可以含有共聚聚酯树脂。作为优选的共聚聚酯,可以举出二醇成分的主成分为脂环式二醇的共聚聚酯树脂、二羧酸成分为脂环式二羧酸或间苯二甲酸的共聚聚酯树脂。
特别是在作为不相容性成分(B)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的情况下,从成型性、不相容性成分(B)的微分散化效果的方面考虑,可以优选使用二醇成分采用了一种脂环式二醇、即环己烷二甲醇的非晶性共聚聚酯。并且,也可以使拉伸性和制膜性提高。在二醇成分中环己烷二甲醇成分优选占有30摩尔%以上。在使用所述共聚聚酯树脂时不相容性成分(B)发生微分散的理由是,通过共聚聚酯树脂的环式脂肪族烃部分与后述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的环状烯烃部分的相互作用,不相容性成分(B)可在基体中进行微分散。其结果,可以达成高反射性、高白色性、轻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构成基体的全部材料设为100重量%时,共聚聚酯的含量优选为1重量%以上且小于50重量%。更优选为1.5重量%以上且小于4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5重量%以上且小于35重量%。如果所述共聚聚酯的含量小于1重量%,则将后述的热塑性树脂(B1)微分散在基体中有时变难。另外,如果所述共聚聚酯的含量超过50重量%,则耐热性降低,在为了赋予尺寸稳定性而对膜实施热处理时,基体软化,其结果,气泡减少或消失,有时反射特性降低。另外,如果希望维持反射特性而将热处理温度设定为低温,则此时膜的尺寸稳定性有可能降低。通过将共聚聚酯的含量(相对于构成基体的全部材料的100重量%)控制在上述的范围,可以在充分发挥上述的不相容成分的分散效果的同时,维持膜的制膜性和机械特性,其结果更加易于同时实现高反射率和尺寸稳定性。
(1.3)不相容性成分(B)
作为在用上述(I)的方法使膜内部形成气泡时所用的不相容性成分(B),只要与聚酯树脂(A)等基体不相容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与基体不相容的热塑性树脂、无机颗粒都是优选使用的。上述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然而合用与基体不相容的热塑性树脂(B1)和无机颗粒(B2)作为不相容性成分(B)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是更优选的方式之一。由于通过含有多种不相容成分(B),可以形成更多的气泡,所以可以获得高反射性,因而是优选的。
(1.3.1)热塑性树脂(B1)
此处,在使用热塑性树脂(B1)作为不相容性成分(B)的情况下,作为其具体例,可优选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环戊二烯等这样的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聚烯烃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氟类树脂等。这些不相容性树脂可以为均聚物,也可以为共聚物,进而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的不相容性树脂。这些中,在透明性优异、且耐热性优异的方面,可优选使用聚烯烃。具体可优选使用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环烯烃共聚物等。
热塑性树脂(B1)可以为结晶性的树脂、非晶性的树脂的任一种。作为结晶性树脂,从透明性、耐热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使用聚甲基戊烯。此处,作为聚甲基戊烯,优选在分子骨架中包含优选为8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85摩尔%以上、特别优选为90摩尔%以上的由4-甲基-1-戊烯衍生的二价有机基团作为重复单元。另外,作为其他的重复单元,可例示由乙烯、丙烯、1-丁烯、3-甲基-1-丁烯、或4-甲基-1-戊烯以外的碳原子数为6~12的烃衍生的二价有机基团等。聚甲基戊烯可以为均聚物,也可以为共聚物。另外,也可以将组成或熔融粘度等不同的多种聚甲基戊烯混合使用,或者与其他的烯烃类树脂或其他树脂合用。
另外,在热塑性树脂(B1)为非晶性树脂的情况下,特别优选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所谓环状烯烃共聚物是由选自由环烯烃、双环烯烃、三环烯烃和四环烯烃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环状烯烃、与乙烯、丙烯等直链烯烃形成的共聚物。
作为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中的环状烯烃的代表例,有双环〔2,2,1〕庚-2-烯、6-甲基双环〔2,2,1〕庚-2-烯、5,6-二甲基双环〔2,2,1〕庚-2-烯、1-甲基双环〔2,2,1〕庚-2-烯、6-乙基双环〔2,2,1〕庚-2-烯、6-正丁基双环〔2,2,1〕庚-2-烯、6-异丁基双环〔2,2,1〕庚-2-烯、7-甲基双环〔2,2,1〕庚-2-烯、三环〔4,3,0,12.5〕-3-癸烯、2-甲基-三环〔4,3,0,12.5〕-3-癸烯、5-甲基-三环〔4,3,0,12.5〕-3-癸烯、三环〔4,4,0,12.5〕-3-癸烯、10-甲基-三环〔4,4,0,12.5〕-3-癸烯等。
另外,作为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中的直链烯烃的代表例,有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等。
作为热塑性树脂(B1),上述所列举的示例中,特别优选作为非晶性树脂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通过与基体所含有的脂环式二醇和/或脂环式二羧酸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微分散,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射特性。
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优选其玻璃化温度Tg为110℃以上。具体地说,优选为130℃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70℃以上。这是因为,通过将玻璃化温度设定在所述范围,在混炼时可以更微细地分散在基体树脂中,在拉伸工序中可以更确实地形成气泡,可以进一步抑制在热处理工序中的气泡的消失。即,如果该玻璃化温度Tg不足110℃,则对膜实施热处理以赋予尺寸稳定性时,作为成核剂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变形,其结果,以其作为核而形成的气泡减少或消失,有时反射特性降低。另外,如果希望维持反射特性而将热处理温度设定为低温,则此时膜的尺寸稳定性有可能降低,因而不是优选的。通过将该玻璃化温度Tg设定为110℃以上,可同时实现高反射率和尺寸稳定性。另外,该玻璃化温度的上限优选250℃。如果超过250℃,则制膜时的挤出温度变高,加工性差,所以不是优选的。
为了将该玻璃化温度Tg控制在上述的范围,例如可以举出增大环状烯烃共聚物中的环状烯烃成分的含量、减小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的做法。具体地说,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6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40摩尔%。更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7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30摩尔%,进一步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8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20摩尔%。特别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9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10摩尔%。通过设定为所述范围,可以将环状烯烃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Tg提高至上述的范围。
另外,在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的情况下,对直链烯烃成分没有特别限制,但从反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乙烯成分。进而,对环状烯烃成分也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生产率、透明性、高Tg化的方面考虑,优选双环〔2,2,1〕庚-2-烯(降冰片烯)及其衍生物。
白色膜中所含有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的体积平均粒径Dv优选为1.5μm以下。更优选体积平均粒径Dv为1.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μm以下。如果该体积平均粒径Dv超过1.5μm,则使白色膜中含有许多以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为核的气泡变得困难,或者形成粗大的气泡,其结果,容易变得难以在膜厚度方向形成许多气泡与树脂的界面。因此,作为白色膜的白色性、反射特性、轻质性差,或者即使组装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亮度特性也差,因而不是优选的。通过将该体积平均粒径Dv设定为1.5μm以下,可以获得作为白色膜的高反射特性。
为了将白色膜中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的体积平均粒径Dv设定为1.5μm以下,可优选使用如后所述含有共聚聚酯树脂(C)和分散剂(D)的方法。
上述的热塑性树脂(B1)优选在构成白色膜的全部材料的合计重量100重量%中的含量为3~15重量%。优选为4~10重量%,更优选为5~10重量%。如果该含量不足3重量%,则膜内部不会充分生成气泡,有时白色性和光反射特性差。另一方面,如果该含量超过15重量%,则膜的强度降低,有时易于引起拉伸时的破裂。通过将含量设定在所述范围内,可以体现出充分的白色性、反射性、轻质性。
(1.3.2)无机颗粒(B2)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使用无机颗粒(B2)作为不相容性成分(B)的情况下,作为其例子,可以举出玻璃、二氧化硅、硫酸钡、氧化钛、硫酸镁、碳酸镁、碳酸钙、滑石等。
此处,特别是从气泡形成、白色度、光学浓度等综合效果的方面考虑,这些无机颗粒中更优选适用氧化钛、碳酸钙、硫酸钡,尤其最优选氧化钛(b2)。
特别是同时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和氧化钛(b2)作为不相容性成分(B)时,通过氧化钛颗粒所致的光散射和气泡所致的光扩散的组合,可以同时实现更高的反射率和光学浓度,因而是优选的。
无机颗粒(B2)在膜中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05~3μm,更优选为0.07~1μm。在无机颗粒(B2)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以外的情况下,有时因凝集等导致无机颗粒(B2)的均一分散性不良,或者由颗粒自身导致膜表面的光泽或平滑性降低。
在将构成白色膜的全部材料的合计重量设为100重量%时,优选含有8~22重量%的无机颗粒(B2)。更优选为12~18重量%。如果该含量小于8重量%,则在膜内部无法生成足够的气泡,有时白色性和光反射特性差。另一方面,如果该含量大于22重量%,则膜的强度降低,有时易于引起拉伸时的破裂。通过将含量设定在所述范围内,可以体现出充分的白色性、反射性、轻质性。
(1.4)其他添加物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为了使热塑性树脂(B1)更加微细地分散在基体中,优选使聚酯树脂(A)进一步含有分散剂(D)。通过在聚酯树脂(A)中包含分散剂(D),可进一步减小热塑性树脂(B1)的分散粒径,其结果,使通过拉伸生成的扁平气泡更加微细,最终可以提升膜的白色性、反射性、轻质性。
对所述分散剂(D)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然而可以使用具备羧基或环氧基等极性基团或者与聚酯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的烯烃类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二甘醇、聚亚烷基二醇、表面活性剂和热粘接性树脂等。当然,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其中,特别优选由聚酯链段和聚亚烷基二醇链段构成的聚酯-聚亚烷基二醇嵌段共聚物(D1)。
此时,作为聚酯链段,优选将由碳原子数为2~6的脂肪族二醇部分、与对苯二甲酸和/或间苯二甲酸部分构成的聚酯作为链段。另外,作为聚亚烷基二醇链段,优选将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作为链段。
作为特别优选的组合,聚酯链段中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或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单元为重复单元、聚亚烷基二醇链段中以乙二醇单元或四亚甲基乙二醇单元为重复单元。其中,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醇共聚物、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共聚物。
对分散剂(D)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然而在将构成基体的全部材料设为100重量%时,分散剂(D)的含量优选为0.1~30重量%,更优选为1~2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5~20重量%。在含量低于0.1重量%的情况下,使气泡微细化的效果有时变小,因而不是优选的。另外,在含量大于30重量%的情况下,耐热性降低,在为了赋予尺寸稳定性而实施膜的热处理时基体软化,其结果,气泡减少或消失,有时反射特性降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希望维持反射特性而将热处理温度设定为低温,则膜的尺寸稳定性有时降低,因而不是优选的。并且,有时发生生产稳定性降低和成本升高等问题,因而不是优选的。通过将分散剂(D)相对于总基体成分的含量控制在上述的范围,可以在充分发挥上述的热塑性树脂(B1)的分散效果的同时,维持膜的制膜性和机械特性,其结果,可同时实现高反射率和尺寸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根据需要也可以配合有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量的适宜的添加剂,例如耐热稳定剂、抗氧化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有机类的助滑剂、有机类微粒、填充剂、成核剂、染料、分散剂、偶联剂等。
(2)膜特性
本发明的白色膜具有上述的构成,并且该白色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1.2%以下。更优选为1.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透过率是指基于JISK7361-1(1997)测定的值。通过将该透过率设定为1.2%以下,可以抑制光向背面泄漏,其结果,可以成为白色性、反射特性和隐蔽性优异的白色膜,特别是在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用途时可以获得高亮度提升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下限,优选0%,作为实际的值优选为0.001%。具体地说,优选看不到例如在反射膜(本发明的白色膜)的背面进一步配置的背光源单元的壳体的形状所产生的阴影。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膜优选相对反射率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0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1%以上。此处所说的相对反射率,是使用具有内面为硫酸钡制的积分球、10°倾斜隔离物的分光光度计,并使用氧化铝作为标准白板,在波长560nm的范围测定光以10°入射角入射时的反射率,将标准白板的反射率设为100%时的相对反射率在波长560nm下平均得到的反射率。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将相对反射率设定为100%以上,可以形成白色性、反射特性优异的白色膜,特别是在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用途时可以获得高亮度提升效果。
此处,为了将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全光线透过率、相对反射率设定为上述的范围,可以通过1)控制膜内部的树脂颗粒的分散粒径、密度,将nA、nB、nB/nA、vA和vB控制在上述的范围;2)增大膜厚度等来实现。此处,以往对于白色膜,为了将相对反射率调整为上述的范围,仅有上述2)的方法。但是,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膜内部的树脂颗粒的分散粒径、密度控制在上述的范围,可形成现有的白色膜无法实现的、更薄且具有高隐蔽性能、高反射性能的白色膜。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白色膜优选以300μm以下的厚度满足上述的透过率、反射率。更优选以250μm以下的厚度满足,进一步优选以188μm以下的厚度满足。根据本发明,可以在这样的厚度下满足上述的透过率、反射率,即,可以形成与以往相比更薄且具有高反射性能的白色膜。其结果,在将该白色膜用作例如液晶显示屏的反射部件时,可以同时实现高亮度提升效果和显示屏的薄膜化。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弯曲刚性优选为1.1(mN·m)以上。此处所说的弯曲刚性是指,用基于JISP8125(2000)得到的弯曲力矩表示的刚度除以厚度(μm)的3次方,进而乘以普通膜的厚度188(μm)的3次方而得到的经厚度188μm换算的换算值。该弯曲刚性更优选为1.2(mN·m)以上。在将本发明的白色膜用作背光源的反射板的情况下等制品组装时因膜本身的重量而对固定膜的部分施加应力,易于产生褶皱。但是,通过弯曲刚性为上述范围,即使背光源组装时也不易产生褶皱,易于操作。因此,在背光源等制品中可以更确实地防止亮度不均。从柔软性受到损害的观点出发,上限优选为30(mN·m)以下。
为了将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弯曲刚性设定为上述的范围,可以举出:1)控制膜内部的树脂颗粒的分散粒径、密度,将nA、nB、nB/nA、vA和vB控制在上述的范围的方法;2)降低膜的孔隙率,提高密度的方法;3)在表层层合没有气泡的树脂层的方法。以往,对于白色膜,为了将弯曲刚性调整为上述的范围,仅有上述2)、3)的方法,但通过这些方法无法获得高反射性能。然而,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膜内部的树脂颗粒的分散粒径、密度控制在上述的范围,可形成具有现有的白色膜无法实现的、高弯曲刚性和高反射性能的白色膜。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膜的比重优选为1.2以下。此处所说的比重是基于JISK7112(1980)求出的值。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以下。在比重大于1.2的情况下,孔隙率过低,从而使反射率降低,在用作面光源用的反射板时,具有亮度变得不充分的倾向,因而不是优选的。需要说明的是,比重的下限优选为0.3以上,更优选为0.4以上。在比重小于0.3的情况下,作为膜的弯曲刚性不充分,有时产生易于折断而使操作性差等问题。
为了将本发明的白色膜的比重设定为上述的范围,可以通过控制膜内部的树脂颗粒的分散粒径、密度、制膜时的膜的拉伸倍数来实现。
(3)制造方法
对于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说明其一个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子。
本发明的白色膜例如可以通过上述的(I)的方法制造。在该方法中,将至少包含聚酯树脂(A)等成为基体的树脂和不相容性成分(B)的混合物根据需要充分进行真空干燥,供给到具有挤出机(主挤出机)的制膜装置的经加热的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挤出。对于添加不相容性成分(B),可以使用通过事先均匀地熔融混炼而使不相容性成分(B)配合进去所制作的主碎片,或者也可以将不相容性成分(B)直接供给到混炼挤出机中等。其中,使用将包含聚酯树脂(A)等成为基体的树脂和不相容成分(B)的混合物事先均匀地熔融混炼而得到的主碎片,在促进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的方面是更优选的。在熔融挤出时,优选将上述混合物用网目为40μm以下的过滤器过滤后,导入T模模口内,通过挤出成型,形成熔融片材。通过静电将该熔融片材贴紧在表面温度冷却为10~60℃的转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膜。
其后,将未拉伸膜导入拉伸工序。此处,为了获得本发明的白色膜,例如优选对纵拉伸时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进行控制,而且对纵拉伸时的辊预热温度(即,膜实际被拉伸的区间的上游侧设置的辊对膜加热的预热温度)进行控制。即,将该未拉伸膜导入例如加热到60~85℃的温度的辊组中,于圆周速度不同的两根辊间在长度方向(纵向,即膜的行进方向)进行拉伸。纵拉伸时的辊预热温度更优选为65~80℃,进一步优选为68℃~75℃。在辊预热温度超过85度的情况下,膜内部难以生成气泡,使反射率降低,因而不是优选的。另外,优选在该拉伸中用8.5W/cm以上且40W/cm以下的热量Q加热表面。更优选为10W/cm以上且25W/cm以下。本发明中所说的热量Q是指相对于单位膜幅宽的热量。
作为膜实际被拉伸的区间的用于加热的热源,可以使用红外线加热器、热风,然而从能量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红外线加热器。对红外线加热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近红外线加热器、碳加热器等。从加热性能与寿命的平衡考虑更优选碳加热器。对于红外线加热器优选在背面附有金反射膜。另外,也可以使用聚光装置。作为所述加热器,可以举出Heraeus株式会社制造的TwinTube透明石英玻璃制碳加热器。
红外线加热器与膜的距离优选为10~50mm,更优选为10~20mm。如果红外线加热器与膜的距离为50mm以上,则在后述的红外线加热器输出功率范围下红外线在到达膜之前衰减,有时不能将膜的表面温度提高。如果红外线加热器与膜的距离低于10mm,则在上述的红外线加热器输出功率范围下,纵拉伸时膜发生软化,无法稳定制膜,因而不优选。
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优选为30~150W/cm,更优选为40~100W/cm,进一步优选为45~80W/cm。在纵拉伸时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超过150W/cm的情况下,纵拉伸时膜发生软化,无法稳定制膜,因而不优选。另外,在纵拉伸时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小于30W/cm的情况下,有时不能生成比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内的界面数多得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内的界面数,因而不优选。而且,在膜表面形成火山口状凹陷处,从而有时产生粉体等导致工序污染、以及发生后加工中的操作性恶化,因而不优选。
在本发明中,使用红外线加热器时的热量Q是指通过下述式求出的值。并且,热量Q是相对于每个单面的热量。
Q=(红外加热器的输出功率(W/cm))×(0.4-0.055×1n(红外线加热器与膜的距离(mm)))
对红外线加热器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然而优选通过照射区的时间为0.2~2秒。进一步优选为0.4秒~1秒。在制膜速度慢的情况下可以为1个,但在制膜速度快的情况下,优选排列多个。对红外线加热器的个数的上限没有特别规定,然而从辊间的空隙考虑,实际上4个是上限。本发明中所说的照射区是指每1个加热器设为40mm,除去重复部分后的距离。通过时间小于0.2秒时,升温不充分,或者通过时间为2秒以上时,膜内部的温度变为高温,所以反射率减小,不优选。
另外,将红外线加热器设置在膜的单面或两面。特别要求在存在具有气泡的层的一侧设置红外线加热器。
根据上述那样的方法,通过在拉伸中对表面进行加热,表面部分的拉伸张力减小,可以阻碍气泡的形成。同时,膜内部通过上游侧的预热而开始形成的气泡使热传导率变小,因而温度比表面的温度低。因此,通过拉伸,在膜内部比膜表面易于形成气泡,可以制造具有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构成的膜。在图1中给出本发明的构成的膜的截面SEM照片。因此,在拉伸中进行加热是重要的。
用上述方法,一边加热一边在长度方向拉伸至3.4~4.5倍,并用20~50℃的温度的辊组冷却。小于3.4倍时,气泡难以形成足够的大小,难以获得足够的反射率。另外,拉伸超过4.5倍时,在其后的横向拉伸中易于破损,生产率不佳,因而不优选。
接着,用夹头夹持膜的两端,同时将其导入拉幅机,在已加热为90~150℃的温度的气氛中,在与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宽度方向)拉伸至3~5倍。小于3倍时,气泡尺寸易于变小,难以获得足够的反射率。另外,拉伸至超过5倍时,易于破损,生产率不佳,因而不优选。
完成所得的双向拉伸膜的结晶取向,为了赋予平面性和尺寸稳定性,继续在拉幅机内在150~240℃的温度下进行1~30秒的热处理。此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实施3~12%的松弛处理。其后,均匀地缓慢冷却,冷却至室温,根据需要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以进一步提高与其他材料的密合性,然后进行卷绕。通过这样操作,可以得到本发明的白色膜。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热尺寸稳定性,本发明的白色膜优选在制膜工序中于高温下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优选为180℃以上且240℃以下,更优选为190℃以上且230℃以下。在本发明的白色膜用作例如在液晶显示屏等上所搭载的面光源(背光源)的反射膜的情况下,根据背光源的不同,有时背光源内部的气氛温度升高至100℃左右。因此,希望本发明的白色膜也具有一定的热尺寸稳定性。
(4)面光源
上述的白色膜可适用于液晶显示屏等的背光源(面光源)。作为该背光源,有侧光型和直下型,本发明的白色膜可适用于任一类型。
对于侧光型背光源,在壳体中按叙述顺序装上本发明的白色膜、导光板,内装白色膜时使具有上述nA的表面与导光板对置。在导光板的前面(与白色膜相反侧)也可以设置多片扩散板、光学棱镜。另外,在导光板的边缘部分设置有冷阴极管或LED等光源。
另一方面,对于直下型背光源,在壳体中按叙述顺序设置有本发明的白色膜、冷阴极管等光源,将白色膜设置成具有上述nA的表面与面光源对置的方式。在光源的前面(与白色膜相反侧)也可以设置有多片扩散板、光学棱镜。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但解释本发明时并不限定于此。
(测定方法)
A.膜内部的气泡-树脂界面的数目
使用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microtome),在与膜TD方向(横向)平行的方向上截出截面,蒸镀铂-钯后,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的电场放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JSM-6700F”在适当的倍数(500~10000倍)下进行放大观察。所得到的图像上,从膜表面的一面向另一面,相对于膜表面垂直地任意引直线,计数在线上存在的界面的数目。此时,界面数的计测可以为从气相向固相的界面,也可以为从固相向气相的界面,同算作1个界面。由热塑性树脂(B1)生成的气泡所致的界面、由无机颗粒(B2)生成的气泡所致的界面都算作界面。测定数设定为n=5,求出其平均值。此处,将膜厚度方向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设为nA,将膜厚度方向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设为nB。
对膜厚度方向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如下评定:
当nA为
30以上时,判定为A;
25以上且小于30时,判定为B;
20以上且小于25时,判定为C;
小于20时,判定为D。
对膜厚度方向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如下判定:
当nB为
25以上时,判定为A;
20以上且小于25时,判定为B;
15以上且小于20时,判定为C;
小于15时,判定为D。
膜厚度方向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相对于膜厚度方向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的比例(nB/nA)如下判定:
当nB/nA为
0.6以上且小于0.8时,判定为A;
0.8以上且小于0.9时,判定为B;
0.9以上时,判定为D。
B.相对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计U-3410((株)日立制作所)中安装了积分球130-0632((株)日立制作所)(内面为硫酸钡制)和10°倾斜隔离物的状态下,求出560nm的光反射率。需要说明的是,对白色膜的两面求出光反射率,将其中较高的数值作为该白色膜的反射率。制备5片白色膜,将它们的反射率的平均值作为相对反射率。标准白板使用日立计测器服务株式会社制造的部件号210-0740(氧化铝)。对相对反射率如下进行判定。
当相对反射率为
101%以上时,判定为A;
100.5%以上且小于101%时,判定为B;
100%以上且小于100.5%时,判定为C;
小于100%时,判定为D。
C.全光线透过率
使用雾度计NDH-5000(日本电色株式会社制造),测定膜厚度方向的全光线透过率。需要说明的是,对白色膜的两面求出透过率,将其中较低的数值作为该白色膜的透过率。准备5片白色膜,将它们的透过率的平均值作为全光线透过率。对全光线透过率如下进行判定。
全光线透过率为
0.90%以下时,判定为A;
大于0.90%且为1.05%以下时,判定为B;
大于1.05%且为1.20%以下时,判定为C;
大于1.20%时,判定为D。
D.比重
将白色膜切割成5cm×5cm的大小,基于JISK7112(1980)使用电子比重计SD-120L(Mirage贸易株式会社制造)进行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各白色膜各准备5片,分别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该白色膜的比重。
比重为
0.9以下时,判定为A;
大于0.9且为1.0以下时,判定为B;
大于1.0且为1.2以下时,判定为C;
大于1.2时,判定为D。
E.制膜性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将制膜时几乎没有产生膜破损的膜(24小时制膜中不足1次)判定为A,将稍微产生破损的膜(24小时制膜中破损1次以上且不足3次)判定为B,将产生一些破损的膜(24小时制膜中破损3次以上且不足5次)判定为C,将频繁产生破损的膜(24小时制膜中破损5次以上)判定为D。在大量生产中,需要B以上的制膜性,如果为A,则进一步具有成本降低的效果。
F.弯曲刚性
所谓弯曲刚性,将基于JISP8125(2000)得到的弯曲力矩表示的刚度B用下述式换算成厚度188μm的值,将该值作为弯曲刚性度。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白色膜准备5片,分别进行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该白色膜的弯曲刚性。测定中使用TABER刚度试验机TELEDYNETABERMODEL150-D(NORTHTonawanda,NewYorkUSA制造)。
弯曲刚性(mN·m)=B(mN·m)×(188(mN·m))3/(膜厚度(μm))3
G.孔隙率
使用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在与白色膜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截出膜截面,蒸镀铂-钯后,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的电场放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JSM-6700F”,在2000倍~3000倍间的任意倍数下观察对象区域,得到截面观察照片。在所得到的截面照片上重叠上透明的膜或片,将对应于孔隙的部分用油性油墨等涂平。接下来,使用图像分析器(NIRECO株式会社制造:“LUZEXR”(注册商标)IID),求出该区域中的孔隙的面积率(%),将该值作为孔隙率。此时在孔隙所对应的部分不含有颗粒。需要说明的是,准备5片白色膜,分别进行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该白色膜的孔隙率。
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孔隙率vA(%)与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孔隙率vB(%)的关系为
vB>vA时,判定为A;
时,判定为B。
H耐褶皱性
剪裁出30cm见方的膜样品,用1.5cm×1.5cm的夹头夹住任意的端部一边的中央部。使夹头面成为水平设置,膜因自重而下垂。解除夹头,目视确认在膜上是否产生长度为1mm以上的褶皱。对12片膜样品同样进行操作,如下进行判定。
产生褶皱的膜的片数在12片中为
0片时,判定为A;
1片~3片时,判定为B;
4片~12片时,判定为C。
需要说明的是,本试验是估计在组装背光源单元时的、白色膜的褶皱产生率(次品产生率)的模型试验。在本试验中,产生褶皱的膜的片数越少,组装背光源单元时的、白色膜的褶皱产生率也越小。
(原料)
·聚酯树脂(A)
作为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二醇成分使用乙二醇,并添加三氧化锑(聚合催化剂)使其换算成锑原子时相对于所得聚酯颗粒为300ppm,进行缩聚反应,得到特性粘度为0.63dl/g、羧基末端量为40当量/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PET)。使用差示热分析仪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克以上,其是结晶性聚酯树脂。测定该树脂的熔点Tm,其结果为250℃。
·环状烯烃共聚物树脂(b1)
使用玻璃化温度为178℃、MVR(260℃/2.16kg)为4.5ml/10min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宝理塑料(Polyplastic)社制造)。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差示热分析仪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小于1卡/克,其是非品性树脂。
·共聚聚酯树脂(C1)
使用CHDM(环己烷二甲醇)共聚PET。其是在该共聚二醇成分上共聚30mol%的环己烷二甲醇而得到的PET。使用差示热分析仪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小于1卡/克,其是非晶性树脂。
·共聚聚酯树脂(C2)
使用CHDM(环己烷二甲醇)共聚PET。其是在该共聚二醇成分上共聚60mol%的环己烷二甲醇而得到的PET。使用差示热分析仪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小于1卡/克,其是非晶性树脂。
·共聚聚酯树脂(C3)
使用间苯二甲酸共聚PET。其是作为二羧酸成分共聚17.5mol%的间苯二甲酸而得到的PET。使用差示热分析仪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小于1卡/克,显示非晶性。
·分散剂(D)
使用PBT-PA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亚烷基二醇)嵌段共聚物(D1)。该树脂为PBT和PAG(主要为聚丁二醇)的嵌段共聚物。使用差示热分析仪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克以上,其为结晶性树脂。
(实施例1)
将表1所示的原料的混合物在180℃的温度真空干燥3小时后,供给至挤出机,在280℃的温度熔融挤出后利用30μm剖切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导入至T模模口中。
接着,从T模模口内挤出为片状而形成熔融单层片,通过静电施加法使该熔融单层片贴紧在保持表面温度25℃的转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单层膜。接着,用加热为70℃温度的辊组将该未拉伸单层膜预热后,一边在表2所示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条件下从两面进行照射,一边在长度方向(纵向)拉伸至3.6倍,然后用25℃温度的辊组冷却,得到单向拉伸膜。
用夹头将所得单向拉伸膜的两端夹持并同时将其导入拉幅机内的95℃的温度的预热区中,接着连续地在105℃的温度的加热区,在与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宽度方向)上拉伸至3.6倍。进而继续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于190℃实施20秒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下在宽度方向上进行6%的松弛处理,然后,再在140℃的温度下在宽度方向上进行1%的松弛处理。接下来,均匀地缓慢冷却,然后进行卷绕,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
制膜性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许多微细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所得到的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优异。
(实施例2、3)
分别设定为表2所示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条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制膜性均良好。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许多微细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与实施例1同样,所得到的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优异。
(实施例4、6)
分别设定为表1所示的原料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制膜性均良好。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许多微细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所得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优异,但比不上实施例1的白色膜。
(实施例5、7)
分别设定为表1所示的原料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制膜性虽然比实施例1稍差,但是大致良好。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许多微细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所得到的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优异。特别是实施例5中得到的白色膜的反射性优异,实施例7中得到的白色膜的隐蔽性优异。
(实施例8、9、10、11)
分别设定为表1所示的原料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制膜性均良好。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许多微细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与实施例1相比,所得到的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更优异。
(实施例12)
将表1所示的原料组成的混合物在160℃的温度真空干燥3小时后,供给至挤出机(A)。此时,使用粒径为1.2μm的硫酸钡颗粒。另外,将聚酯树脂(A)另行在180℃的温度下干燥3小时后供给至挤出机(B)。使供给至挤出机(A)的原料和供给至挤出机(B)的原料分别在280℃的温度熔融,供给至喂料块。用喂料块,在厚度方向将由供给至挤出机(A)的原料构成的层(A层)和由供给至挤出机(B)的原料构成的层(B层)层合,以形成A层/B层的2层层合,导入至T模模口。
接下来,从T模模口内挤出成片状,形成由A层/B层构成的熔融2层层合未拉伸片。通过静电施加法使熔融层合片贴紧在保持表面温度25℃的转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层合膜。此时,B层表面与转鼓接触,A层表面与空气接触。即,B层表面成为背面,A层表面为正面。
接着,用加热为85℃的温度的辊组将未拉伸层合膜预热后,一边在表2所示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条件下只从A层表面侧(正面)照射,一边利用辊的圆周速度差在膜长度方向拉伸至3.6倍,然后用25℃温度的辊组冷却,得到单向拉伸膜。
用夹头将所得单向拉伸膜的两端夹持并同时将其导入拉幅机内的95℃的温度的预热区中,接着连续地在105℃的温度的加热区,在与膜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膜宽度方向)上拉伸至3.6倍。进而继续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于190℃实施20秒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下在宽度方向上进行6%的松弛处理,然后,再在140℃的温度下在宽度方向上进行1%的松弛处理。接下来,均匀地缓慢冷却,然后进行卷绕。这样,得到了厚度为188μm的层合的白色膜。
所得白色膜的硫酸钡颗粒的含量相对于白色膜整体为22重量%。另外,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A层的内部含有许多微细的气泡,A层的厚度为168μm,B层的厚度为20μm。所得白色膜的A层侧的反射率高。另外,将A层侧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以及它们的比例列于表3。在B层侧表层部10μm内没有孔隙。所得白色膜的反射性和隐蔽性优异,但比不上实施例1的白色膜。
(比较例1、2)
分别设定为表2所示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条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制膜性比实施例1差。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微细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但是,nB/nA大,与实施例1相比,隐蔽性差。
(比较例3)
设定为表2所示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条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但在向长度方向(纵向)拉伸时膜发生热下垂,无法制膜。
(比较例4、6、8、10)
分别设定为表1所示的原料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制膜性均良好。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微细的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但是,nA小,或nA和nB两值小,与实施例1相比,反射性和隐蔽性大幅度变差。
(比较例5、7、9)
分别设定为表1所示的原料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但拉伸时经常发生膜破损,无法制膜。
(比较例11)
设定为表2所示的预热辊温度,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制膜性良好。观察其白色膜的截面,结果在内部含有微细的气泡。另外,将在膜厚度方向的表层部10μm内的界面数nA、在膜厚度方向的中央部±5μm内的界面数nB及其比例列于表3。并且,将膜的各种特性列于表3。但是,nA、nB小,与实施例1相比,反射性和隐蔽性大幅度变差。
[表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白色膜不仅可制成薄膜,而且制膜性、白色性、反射性优异,因而通过使用该白色膜,可以提供亮度特性优异的面光源。
符号说明
1表层部10μm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白色膜的制造方法,所述白色膜的内部含有气泡,比重为0.4以上且1.2以下,所述制造方法一边用每面8.5W/cm以上且40W/cm以下的热量加热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一边利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在长度方向拉伸至3.4倍以上且4.5倍以下,然后在膜宽度方向拉伸至3倍以上且5倍以下,所述膜具有含有作为基体的树脂成分和相对于该树脂成分不相容成分的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进行预热使在膜长度方向上拉伸之前的膜温度为65℃以上且80℃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侧设置红外线加热器,通过使从所述膜至所述红外线加热器的距离在10mm以上至50mm以下的范围内,使所述膜的每面的所述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在30W/cm以上至150W/cm以下的范围内,以每面8.5W/cm以上至40W/cm以下的热量加热所述膜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层含有聚酯树脂和相对于该聚酯树脂不相容的成分,所述不相容的成分是选自直链状或支链状的聚烯烃类树脂及玻璃化温度为170℃以上且250℃以下的环状聚烯烃共聚物组成的组、及/或包含氧化钛、碳酸钙及硫酸钡的无机颗粒组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不相容的成分含有玻璃化温度为170℃以上且250℃以下的所述环状聚烯烃共聚物,同时含有选自所述无机颗粒组中的至少1种无机颗粒。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不相容的成分含有选自所述无机颗粒组中的至少1种无机颗粒,且相对于含有所述聚酯树脂和不相容的成分的层,该无机颗粒的含量为8质量%以上至22质量%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白色膜的相对反射率为100%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41581 | 2010-02-26 | ||
JP2010041581 | 2010-02-26 | ||
CN201180005382.1A CN102686653B (zh) | 2010-02-26 | 2011-02-18 | 白色膜和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5382.1A Division CN102686653B (zh) | 2010-02-26 | 2011-02-18 | 白色膜和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67762A CN103467762A (zh) | 2013-12-25 |
CN103467762B true CN103467762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45067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25400.2A Active CN103467762B (zh) | 2010-02-26 | 2011-02-18 | 白色膜的制造方法 |
CN201180005382.1A Active CN102686653B (zh) | 2010-02-26 | 2011-02-18 | 白色膜和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5382.1A Active CN102686653B (zh) | 2010-02-26 | 2011-02-18 | 白色膜和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94798B2 (zh) |
EP (1) | EP2540768A1 (zh) |
JP (1) | JP5729296B2 (zh) |
KR (1) | KR101813543B1 (zh) |
CN (2) | CN103467762B (zh) |
MY (1) | MY158250A (zh) |
TW (1) | TWI504649B (zh) |
WO (1) | WO201110529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75917B1 (ko) * | 2011-03-29 | 2014-03-18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엣지 라이트형 백 라이트용 백색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백 라이트 |
KR101220225B1 (ko) | 2011-09-02 | 2013-01-09 |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 백색 다공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5985808B2 (ja) * | 2011-10-20 | 2016-09-06 |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 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5985809B2 (ja) * | 2011-10-20 | 2016-09-06 |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 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CN105143929B (zh) * | 2013-06-07 | 2017-11-24 | 东丽株式会社 | 光反射膜及边光型背光源 |
US10322379B2 (en) * | 2014-07-21 | 2019-06-18 | Ohio State Innovation Foundation |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of gases |
CN105690701A (zh) * | 2016-01-28 | 2016-06-22 | 嘉兴鹏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pet镀铝太阳膜的生产方法 |
CN111936566B (zh) * | 2018-05-18 | 2022-10-28 | 东丽株式会社 | 白色聚酯膜 |
US11021603B2 (en) * | 2019-01-03 | 2021-06-01 | Nan Ya Plastics Corporation | White polyester film with properties of lightweight and low-shrinkag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960004143B1 (ko) * | 1990-04-10 | 1996-03-27 | 도오요오 보오세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공동 함유 폴리에스테르계 필름 및 적층체 |
US5422175A (en) * | 1992-06-01 | 1995-06-06 |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 Void-containing composite film of polyester type |
JP4178624B2 (ja) | 1998-11-02 | 2008-11-12 | 東レ株式会社 | 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2000202972A (ja) * | 1999-01-12 | 2000-07-25 | Toyobo Co Ltd |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
JP3551120B2 (ja) | 2000-04-03 | 2004-08-04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
JP4441837B2 (ja) | 2000-05-25 | 2010-03-31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フォーム印刷用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積層フィルム |
JP4131452B2 (ja) | 2000-05-26 | 2008-08-13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
JP3731720B2 (ja) * | 2000-06-01 | 2006-01-05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
EP1510837A3 (en) * | 2000-07-12 | 2005-03-16 | Toray Industries, Inc. | Reflecting structure for surfac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white film and light stabilizer containing coating film |
JP2002040214A (ja) | 2000-07-25 | 2002-02-06 | Toray Ind Inc |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フィルム |
JP2003160682A (ja) | 2001-11-27 | 2003-06-03 | Toray Ind Inc | 光反射フィルム |
JP2006028523A (ja) * | 2005-08-25 | 2006-02-02 | Toyobo Co Ltd |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
EP1964955A4 (en) * | 2005-12-22 | 2009-07-29 | Toray Industries | LEAF REFLECTING LIGHT |
EP2077458A4 (en) * | 2006-10-27 | 2012-03-28 | Toray Industries | WHITE POLYESTER FILM FOR A LIGHT REFLECTION PLATE |
WO2008139861A1 (ja) * | 2007-05-08 | 2008-11-20 | Toray Industries, Inc. |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
US8709589B2 (en) * | 2007-06-07 | 2014-04-29 | Toray Industries, Inc. | White polyester film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therewith |
EP2194405B1 (en) * | 2007-09-28 | 2016-02-17 | Toray Industries, Inc. | White film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s with the same |
JP5391618B2 (ja) | 2007-09-28 | 2014-01-15 | 東レ株式会社 |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
JP5251091B2 (ja) | 2007-11-30 | 2013-07-31 | 東レ株式会社 |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5434067B2 (ja) | 2007-12-27 | 2014-03-05 | 東レ株式会社 |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2011
- 2011-02-18 CN CN201310425400.2A patent/CN103467762B/zh active Active
- 2011-02-18 KR KR1020127015817A patent/KR101813543B1/ko active Active
- 2011-02-18 WO PCT/JP2011/053486 patent/WO20111052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2-18 CN CN201180005382.1A patent/CN102686653B/zh active Active
- 2011-02-18 JP JP2011522316A patent/JP572929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2-18 EP EP20110747259 patent/EP254076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2-18 US US13/580,714 patent/US87947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2-18 MY MYPI2012003824A patent/MY158250A/en unknown
- 2011-02-24 TW TW100106115A patent/TWI504649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813543B1 (ko) | 2017-12-29 |
CN102686653B (zh) | 2014-06-25 |
JPWO2011105295A1 (ja) | 2013-06-20 |
KR20130004471A (ko) | 2013-01-10 |
TW201213408A (en) | 2012-04-01 |
WO2011105295A1 (ja) | 2011-09-01 |
CN102686653A (zh) | 2012-09-19 |
EP2540768A1 (en) | 2013-01-02 |
MY158250A (en) | 2016-09-30 |
US20120320600A1 (en) | 2012-12-20 |
TWI504649B (zh) | 2015-10-21 |
JP5729296B2 (ja) | 2015-06-03 |
CN103467762A (zh) | 2013-12-25 |
US8794798B2 (en) | 2014-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67762B (zh) | 白色膜的制造方法 | |
KR101247233B1 (ko) |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면광원 | |
KR101147013B1 (ko) | 백색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면광원 | |
KR20090009107A (ko) |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필름 | |
CN103080784B (zh) | 白色层合膜的制造方法及白色层合聚酯膜 | |
WO2014021207A1 (ja)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6119343B2 (ja) |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5682667B2 (ja) |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 |
CN111936566A (zh) | 白色聚酯膜 | |
JP5391618B2 (ja) |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 |
JP5817165B2 (ja) | 反射板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JP2016147980A (ja) | 白色フィルム | |
TWI422481B (zh) | 白色薄膜之製造方法 | |
JP5633361B2 (ja) |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 |
JP6586886B2 (ja) | 白色フィルム | |
TW201815588A (zh) | 成形用白色聚酯薄膜及使用其之白色樹脂成形體 | |
JP2012051960A (ja) | 白色フィルム | |
JP2022161874A (ja) |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ディスプレイ用反射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16147981A (ja) | 白色フィルム | |
JP2016110120A (ja) |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