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9291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59291B CN103459291B CN201180069699.1A CN201180069699A CN103459291B CN 103459291 B CN103459291 B CN 103459291B CN 201180069699 A CN201180069699 A CN 201180069699A CN 103459291 B CN103459291 B CN 1034592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dge
- upside
- downside
- working beam
- guide r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66B5/22—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by means of linearly-movable we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4—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detecting excessive sp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装置,能够使上侧的制动器可靠地咬住到预定位置,提高乘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本发明,该电梯装置具有:操作杆,其通过与限速器绳索连接的牵引棒转动;第1工作杆,其一端安装于上侧楔,另一端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第2工作杆,其一端安装于下侧楔,另一端垂直地固定于下侧转动轴,下侧转动轴在下侧楔的相对方向上延伸,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框架的下部;以及长度预先设定的连杆部件,其将第3工作杆的一端和第4工作杆的一端在上下方向连接,第3工作杆的另一端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第4工作杆的另一端垂直地固定于下侧转动轴,通过连杆部件,将从下侧挡板到下侧楔的距离设定得比从上侧挡板到上侧楔的距离长,上侧挡板设置在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且与上侧楔抵接,下侧挡板设置在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且与下侧楔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使在井道内升降的升降体紧急停止的紧急停止机构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电梯的轿厢内设有通过在一对楔之间夹持导轨来对轿厢产生制动力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并且,紧急停止装置内构成的各楔由隔着导轨彼此相对的一对引导板分别引导来夹持导轨。并且,当各楔夹持导轨时轿厢下降,从而各引导板被各楔朝相互分离的方向扩张。
以往,提出了主要在大容量电梯中应用的、将紧急停止装置二级重叠配置的复式的紧急停止装置。这种紧急停止装置由于在大容量电梯中紧急停止带来的负荷相应地增加,因而要在上下的紧急停止中分散负荷。并且,上侧的制动器和下侧的制动器大致同时接触导轨,轿厢相对于导轨朝下方移动,因而上侧的制动器在下侧的制动器滑动后的表面滑动(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54373号公报(第0029栏~第0032栏和图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由于制动器滑动后的导轨表面温度非常高,因而导致上侧的制动器的摩擦系数比下侧的制动器低。并且,一般,由铸铁、陶瓷等制成的制动器和由铁等制成的导轨之间的摩擦系数存在速度依赖性,伴随速度的增加,摩擦系数降低。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在制动初期,上侧的制动器难以咬住导轨。由于当制动器未咬住到导轨的正常位置时不产生正常的制动力,因而存在的问题是,不能以正常的制动距离停止,进而具有不能制动的危险。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通过采用在上侧的制动器咬住导轨之后再使下侧的制动器在导轨上滑动的结构,从而能够使上侧的制动器可靠地咬住到预定位置,提高乘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升降体,其在电梯的井道内沿着导轨升降;一对上侧楔,其设于升降体的下部的安装框架,并且,中间隔着导轨相对配置,沿着具有斜面的上侧引导部件移动并在导轨上滑动来对升降体进行制动;一对下侧楔,其设于一对上侧楔的下方的安装框架,中间隔着导轨相对配置,沿着具有斜面的下侧引导部件移动并在导轨上滑动来对升降体进行制动;矩形的操作杆,其一端部安装于与同升降体联动的限速器绳索连接且与导轨平行地延伸的牵引棒,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其中,上侧转动轴在一对上侧楔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框架的上部;矩形的一对第1工作杆,其各自的一端部安装于一对上侧楔,各自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矩形的一对第2工作杆,其各自的一端部安装于一对下侧楔,各自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下侧转动轴,其中,下侧转动轴在下侧楔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框架的下部;以及长度预先设定的连杆部件,其将矩形的第3工作杆的一端部和矩形的第4工作杆的一端部在上下方向连接,其中,第3工作杆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第4工作杆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下侧转动轴,通过连杆部件,将从下侧挡板到下侧楔的距离设定得比从上侧挡板到上侧楔的距离长,其中,上侧挡板设置在安装框架的上部且被上侧引导部件和导轨按压而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且与上侧楔抵接,下侧挡板设置在安装框架的下部且被下侧引导部件和导轨按压而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且与下侧楔抵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由于在上侧的制动器咬住导轨之后再使下侧的制动器在导轨上滑动,因而具有能够使上侧的制动器可靠地咬住到预定位置,提高乘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紧急停止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侧楔与轿厢导轨接触,下侧楔与轿厢导轨接触紧前的瞬间的结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侧楔和下侧楔在各时刻的状态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进行说明。首先,对电梯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的结构图。在图1中,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有用于引导轿厢2的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1和引导对重的升降的一对对重导轨(未图示)。在各轿厢导轨1之间配置有轿厢(升降体)2,在各对重导轨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对重(升降体)。轿厢2和对重由卷绕于曳引机(驱动装置)的驱动绳轮上的未图示的悬吊体悬挂。作为悬吊体,例如可采用绳索或带等。轿厢2和对重借助于曳引机的驱动力朝上下方向移动。当使轿厢2和对重朝上下方向移动时,轿厢2由各轿厢导轨1引导,对重由各对重导轨引导。
轿厢2具有轿厢主体3和轿厢框架4,该轿厢框架4在包围轿厢主体3的状态下支承轿厢主体3。在轿厢框架4的下部设有紧急停止装置5,该紧急停止装置5对轿厢2提供制动力,阻止轿厢2落下。在紧急停止装置5的外侧设有操作杆6。紧急停止装置5通过操作杆6的操作被牵引而把持轿厢导轨1。通过紧急停止装置5对轿厢导轨1的把持来阻止轿厢2落下。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紧急停止装置5的动作机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紧急停止装置5的图1的右侧视图。在图2和图3中,操作杆6是长条状(矩形)的部件,在操作杆6的一端部安装有在轿厢升降的方向上延伸的牵引棒24,在另一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有上侧转动轴11。通常时,长条状的操作杆6配置成从在轿厢导轨1的相对方向(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起以上侧转动轴11为中心略微朝下方向转动后的状态,即,与操作杆6的安装于牵引棒24的一端部相比,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的另一端部位于上方。并且,牵引棒24的上部与限速器绳索7的一部分连接。限速器绳索7是卷绕在设置于井道上部的限速器的限速器绳轮(未图示)和设置在限速器的下部底坑附近的张紧轮上的环状绳索,当限速器检测出轿厢2的下降速度异常时抓住限速器绳索7来制止循环。即,当轿厢2朝上下方向移动时,限速器绳索7与轿厢2一起移动,限速器绳轮与轿厢2的移动对应地旋转,当限速器绳轮的下方向的旋转速度过大时,限速器把持限速器绳索7。限速器绳索7由限速器把持而使轿厢2相对于限速器绳索7位移,由此操作杆6被操作。
紧急停止装置5具有: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第1紧急停止机构部)8;下侧紧急停止机构部(第2紧急停止机构部)9,其配置在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8的下方;以及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其固定在与轿厢导轨1平行地延伸的轿厢框架4,支承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8和下侧紧急停止机构部9。此外,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固定在轿厢下部。并且,紧急停止装置5是复式(duplex type)的紧急停止装置。
在图1~图3中,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8具有:上侧转动轴(第1转动轴)11、一对上侧楔12以及一对上侧引导部(上侧引导部件)13。上侧转动轴11水平地(一对上侧楔12的相对方向)且可转动地安装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一对上侧楔12经由长条状的工作杆(第1工作杆)14与上侧转动轴11连接,通过上侧转动轴11的转动,相对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朝上下方向位移。一对上侧引导部13固定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将通过上侧转动轴11的转动而位移的上侧楔12朝与轿厢导轨1接触分离的方向引导。
并且,隔着轿厢导轨1,存在一对相同形状的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的工作杆14,各工作杆14的一端部安装于各上侧楔12,另一端部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并且,通常时,长条状(矩形)的工作杆14配置成从在轿厢导轨1的相对方向(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起以上侧转动轴11为中心略微朝下方向转动后的状态,即,与工作杆14的安装于上侧楔12的一端部相比,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的另一端部位于上方。并且,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的操作杆6和一对工作杆14以上侧转动轴11为中心朝相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并且,操作杆6和一对工作杆14平行配置,在转动的情况下也保持平行状态。
各上侧引导部13隔着轿厢导轨1彼此相对。各上侧引导部13与轿厢导轨1之间的距离从上侧引导部13的下部朝向上部连续变小。并且,上侧引导部13通过弹簧安装在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的内侧,引导上侧楔12在斜面上滑动,使其在导轨上滑动。并且,在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的各上侧引导部13上方设有使上侧楔12的移动停止的挡板26。并且,挡板26设在被上侧引导部13和轿厢导轨1按压而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
各上侧楔12分别配置在各上侧引导部13与轿厢导轨1之间。通过相对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向上方位移,朝与轿厢导轨1接触的方向沿上侧引导部13引导各上侧楔12,通过相对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向下方移位,朝与轿厢导轨1分离的方向沿上侧引导部13引导各上侧楔12。并且,各上侧楔12中间隔着导轨1相对配置,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来对所述轿厢2进行制动。
各上侧楔12在被沿上侧引导部13引导的同时朝上方位移,从而咬住各上侧引导部13与轿厢导轨1之间。通过使各上侧楔12咬住各上侧引导部13与轿厢导轨1之间,在各上侧楔12之间把持轿厢导轨1。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8通过在各上侧楔12之间把持轿厢导轨1而对轿厢2提供制动力。即,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8通过使各上侧楔12与轿厢导轨1接触而对轿厢2提供制动力。
下侧紧急停止机构部9具有:下侧转动轴(第2转动轴)15、一对下侧楔16以及一对下侧引导部(下侧引导部件)17。下侧转动轴15水平地(一对下侧楔12的相对方向)且可转动地安装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一对下侧楔16经由长条状的工作杆(第2工作杆)18与下侧转动轴15连接,通过下侧转动轴15的转动相对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朝上下方向位移。一对下侧引导部17固定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将通过下侧转动轴15的转动而位移的下侧楔16朝与轿厢导轨1接触分离的方向引导。
并且,隔着轿厢导轨1,存在一对固定于下侧转动轴15的工作杆18,各工作杆18的一端部安装于各下侧楔16,另一端部固定于下侧转动轴15。并且,在紧急停止未工作的通常时,长条状(矩形)的工作杆18配置成从在轿厢导轨1的相对方向(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起以下侧转动轴15为中心略微朝下方向转动后的状态,即,与工作杆18的安装于下侧楔16的一端部相比,固定于下侧转动轴15的另一端部位于上方。不过,工作杆18预先被设定成与操作杆6或工作杆14相比,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变大。并且,固定于下侧转动轴15的一对工作杆18以下侧转动轴15为中心朝相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并且,一对操作杆18平行配置,在转动的情况下也保持平行状态。
各下侧引导部17隔着轿厢导轨1彼此相对。各下侧引导部17与轿厢导轨1之间的距离从下侧引导部17的下部朝向上部连续变小。并且,下侧引导部17通过弹簧安装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的内侧,引导下侧楔16在斜面上滑动,使其在导轨上滑动。并且,在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的各下侧引导部17上方设有使下侧楔16的移动停止的挡板27。并且,挡板27设在被下侧引导部17和轿厢导轨1按压而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
各下侧楔16分别配置在各下侧引导部17与轿厢导轨1之间。通过相对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向上方位移,朝与轿厢导轨1接触的方向沿下侧引导部17引导各下侧楔16,通过相对于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0向下方移位,朝与轿厢导轨1分离的方向沿下侧引导部17引导各下侧楔16。并且,各下侧楔16中间隔着导轨1相对配置,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来对所述轿厢2进行制动。
各下侧楔16在被沿下侧引导部17引导的同时朝上方位移,从而咬住各下侧引导部17与轿厢导轨1之间。通过使各下侧楔16咬住各下侧引导部17与轿厢导轨1之间,在各下侧楔16之间把持轿厢导轨1。下侧紧急停止机构部9通过在各下侧楔16之间把持轿厢导轨1而对轿厢2提供制动力。即,下侧紧急停止机构部9通过使各下侧楔16与轿厢导轨1接触而对轿厢2提供制动力。
分别配置于各上侧引导部13之间和各下侧引导部17之间的轿厢导轨1形成为共用的导轨。因此,各上侧楔12和各下侧楔16能够与共用的轿厢导轨1接触分离。
在一端部安装有牵引棒24的长条状的操作杆6的另一端部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因此,上侧转动轴11通过经由牵引棒24对操作杆6的一端部进行操作而转动。并且,与轿厢导轨1平行配置,即,在上侧转动轴11和下侧转动轴15经由工作杆28、29设有使上侧转动轴11和下侧转动轴15彼此联动的连杆装置(连杆部件)19。
工作杆(第3工作杆)28是尺寸比操作杆6和工作杆14、18稍短的矩形的部件,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并且,工作杆(第4工作杆)29是尺寸比操作杆6和工作杆14、18稍短的矩形的部件,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5。
并且,连杆装置19是棒状部件,具有作为调整连杆装置19的长度的调整机构的松紧螺纹扣(turnbuckle)19a。当使松紧螺纹扣19a朝一个方向旋转时,连杆装置19的长度变长,当朝另一方向旋转时,连杆装置19的长度变短。并且,当预先调整松紧螺纹扣19a时,通过使连杆装置19的长度变长,使上侧转动轴11和下侧转动轴15相对地转动,即,设定成与操作杆6、工作杆14和工作杆28相比,工作杆18和工作杆29朝下方倾斜。这样,由于连杆装置19具有作为调整机构的松紧螺纹扣19a,因而在上侧楔12或者下侧楔16不具有正常的制动力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调整。
并且,连杆装置19经由工作杆28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经由工作杆29固定于下侧转动轴15。即,连杆装置19的上方一端部安装于与工作杆14大致平行配置的工作杆28的一端部,在工作杆28的另一端部固定有上侧转动轴11。并且,下侧转动轴15通过基于连杆装置19的与上侧转动轴11的联动而转动。并且,操作杆6、工作杆14和工作杆28朝相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
同样,连杆装置19的下方另一端部安装于与工作杆18大致平行配置的工作杆29的一端部,在工作杆29的另一端部固定有下侧转动轴15。并且,操作杆6、工作杆14、工作杆18、工作杆28和工作杆29全部朝相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
不过,使用连杆装置19的松紧螺纹扣19a调整连杆装置19的长度,使得工作杆14和工作杆18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不同,配置成越是配置在下方的工作杆,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越大,即,预先设定成工作杆18的斜度比工作杆14的斜度大。伴随于此,设定成下侧楔16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之前的距离比上侧楔12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之前的距离长。由此,能够在上侧楔12咬住轿厢导轨1之后再使下侧楔16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
在图1~图3中,通过作为棒状部件的连杆装置25与隔着轿厢2配置于相反侧的另一个轿厢导轨侧的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连接,另一个轿厢导轨侧的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通过与操作杆6的联动而被操作。连杆装置25具有能够调整长度的松紧螺纹扣25a,通过使用松紧螺纹扣25a调整长度,2个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能够同时把持各自的轿厢导轨。
在该结构中,工作杆32的一端部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其中,上侧转动轴11固定于平行配置的工作杆14和工作杆28的另一端部,工作杆32是相对于工作杆14和工作杆28直角延伸,与工作杆28相同形状的部件。而且,工作杆32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安装于连杆装置25的一端部。并且,与另一个轿厢导轨侧的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连接的连杆装置25的另一端部也经由多个工作杆同样地对紧急停止装置5进行动作。不过,构成为连接上侧楔和上侧转动轴的工作杆与连杆装置25的配置关系上下相反,使得由连杆装置25连接的一对紧急停止装置5内构成的楔全部移动到上方。
并且,如图2所示,在上侧转动轴11的轴向上依次配置有工作杆28、一对工作杆14和操作杆6,分别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并且,在下侧转动轴15的轴向上依次配置有工作杆29和一对工作杆18,分别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不过,无需一定按该顺序配置,也可以使工作杆28与工作杆32的位置关系相反,工作杆28和工作杆32也可以配置在操作杆6的旁边。并且,工作杆28、一对工作杆14和操作杆6平行配置,工作杆29和一对工作杆16平行配置,然而两者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不同。
在安装于上侧楔12下部的工作杆14的一端部,在工作杆14的长度方向上设有长孔30,当工作杆14伴随上侧转动轴11的转动而转动时,能够释放工作杆14施加给上侧楔12的力。另一方面,在安装于下侧楔16下部的工作杆18的一端部设有孔31,该孔31在工作杆18的长度方向上与长孔30相同程度而在上下方向上宽度比长孔30宽,当工作杆18伴随下侧转动轴15的转动而转动时,能够释放工作杆18施加给下侧楔16的力。
并且,当上侧楔12与挡板26抵接时,伴随上侧转动轴11的转动停止,下侧转动轴15的转动停止,在该时刻,上侧楔12仍然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轿厢2没有停止。之后,由于孔3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宽度,因而能够借助于在由下侧引导部17引导的下侧楔16与轿厢导轨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下侧楔16牵引到作为预定位置的正常位置(与挡板27抵接的位置)。然后,通过该下侧楔16的牵引,利用上侧楔12和下侧楔16双方施加制动,从而能够使轿厢2停止。
下面,对具备具有上述结构的紧急停止装置的电梯装置的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在图1~图3中,当未图示的限速器检测到轿厢2的速度异常时,限速器约束限速器绳索7以使电梯紧急停止。此时,由于轿厢2正在下降,因而从轿厢2观察,限速器绳索7相对地上升,与限速器绳索7连接的牵引棒24被牵引。
当牵引棒24被牵引时,长条状的操作杆6以上侧转动轴11为中心在图中顺时针转动,伴随于此,上侧转动轴11也朝相同方向转动。此时,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11的工作杆14、工作杆28和工作杆32以上侧转动轴11为中心转动。由此,在图3中,工作杆14、28配置到水平位置,上侧楔12安装到长孔30的位置位移,工作杆14的一部分向上侧楔12的纸面左侧突出。此时,当工作杆14以上侧转动轴1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时,与长孔30连接的上侧楔12由上侧引导部13引导而被牵引到上方,并且,连杆装置19被牵引到上方。并且,与隔着轿厢2设在相反侧的紧急停止装置5连接的连杆装置25随着工作杆32以上侧转动轴1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而被拉近到纸面左方,隔着轿厢2设在相反侧的多个工作杆在与上侧转动轴1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上侧楔或者下侧楔移动到上方。
在图2、图3中,当连杆装置19被牵引到上方时,工作杆29与工作杆28同时以下侧转动轴15为中心顺时针转动。此时,随着下侧转动轴15在与上侧转动轴11相同的方向转动,另一端部固定于下侧转动轴15的一对工作杆18也以下侧转动轴15为中心转动,安装于工作杆18的一端部的孔31内的下侧楔16移动到上方。即,上侧楔12和下侧楔16同时移动到上方。不过,由于通过松紧螺纹扣19a的长度调整而使工作杆18的斜度大于工作杆14的斜度,因而当工作杆14配置在水平位置时,由下侧引导部17引导并被牵引到上方,然而工作杆18仍然倾斜,未达到咬住导轨的程度。即,由于工作杆18被调整成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比操作杆6和工作杆14大,因而被设定成安装于工作杆18的下侧楔16开始移动到与挡板27抵接为止的距离,比安装于工作杆14的上侧楔12开始移动到与挡板26抵接为止的距离长。换言之,预先设定成下侧楔16的位置与上侧楔12的位置相比相对地配置在下方。因此,下侧楔16由下侧引导部17引导而开始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之前的时间,比上侧楔12由上侧引导部13引导而开始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之前的时间长,滑动开始的时刻发生偏差。
图4是示出上侧楔12与图1的轿厢导轨1接触,下侧楔16与轿厢导轨1接触紧前的瞬间的结构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上侧楔和下侧楔在各时刻的状态的结构图。图中,上侧楔12具有:可转动地安装于工作杆14的铁质的楔主体20;以及设在楔主体20而与轿厢导轨1接触分离的陶瓷制的多个摩擦片21。同样,下侧楔16具有:可转动地安装于工作杆18的铁质的楔主体22;以及设在楔主体22而与轿厢导轨1接触分离的陶瓷制的多个摩擦片23。
楔主体20设有沿着上侧引导部13的倾斜面20a、与轿厢导轨1相对的导轨相对面20b。各摩擦片21设在导轨相对面20b。并且,各摩擦片21形成从导轨相对面20b突出的圆柱状部材。当上侧楔12与轿厢导轨1接触时,在楔主体20离开轿厢导轨1的状态下仅各摩擦片21与轿厢导轨1接触。同样,楔主体22设有沿着下侧引导部17的倾斜面22a、与轿厢导轨1相对的导轨相对面22b。各摩擦片23设在导轨相对面22b。并且,各摩擦片23形成从导轨相对面22b突出的圆柱状部材。当下侧楔16与轿厢导轨1接触时,在楔主体22离开轿厢导轨1的状态下仅各摩擦片23与轿厢导轨1接触。
如图5的(a)~(d)所示,其特征在于,使上侧楔12和下侧楔16的动作时刻错开。这里,按照(a)~(d)的顺序示出动作的过程。
图5的(a)是通常状态,上侧楔12和下侧楔16都不与轿厢导轨1接触。
图5的(b)是限速器动作,通过操作杆6的转动而使上侧楔12与轿厢导轨1接触的状态。另一方面,下侧楔16还未与轿厢导轨1接触。
图5的(c)是上侧楔12上升到挡板(上侧)26而产生正常的制动力,下侧楔16与轿厢导轨1接触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中,由于上侧楔12与挡板26抵接,因而操作杆6、上侧转动轴11或者下侧转动轴15不会转动过度。并且,在该时刻,上侧楔12仍然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轿厢2没有停止。
图5的(d)是下侧楔16也上升到挡板(下侧)27而产生正常的制动力的状态。即,在上侧楔12与挡板26抵接之后再使下侧楔16与挡板27抵接。此时,由于在工作杆18的一端部设有图2、图3所示的孔31,因而即使在操作杆6、上侧转动轴11或者下侧转动轴15停止之后,下侧楔16也能够朝上方向移动与孔3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对应的量,能够与挡板27抵接而得到正常的制动力。能够通过该下侧楔16的牵引而利用上侧楔12和下侧楔16双方对轿厢导轨1施加轿厢2的制动,使轿厢2停止。
由此,在现有的复式楔中,是上侧和下侧的楔同时与导轨接触,同时上升到挡板,然而在本发明中,预先设定成下侧楔16到挡板27的距离比上侧楔12到挡板26的距离长,使上侧楔12在比下侧楔16早的时刻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在上侧楔12咬住之后再使下侧楔16在轿厢导轨1上滑动,通过采用该结构,上侧楔12能够在常温的导轨上滑动,制动初期的上侧楔12摩擦系数没有降低,因而楔对导轨的咬合性提高,因而动作的可靠性提高,能够提高乘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使用连杆装置19预先调整成,工作杆18和工作杆29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比操作杆6、工作杆14和工作杆28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大,然而只要下侧楔16的位置与上侧楔12的位置相比相对地配置在下方,则不限于此。即,例如,也可以使操作杆6和工作杆14平行配置,使工作杆18、28、29与操作杆6和工作杆14不平行地配置。并且,也可以使操作杆6、工作杆14和工作杆28平行配置,使工作杆28、29与操作杆6、工作杆14和工作杆28不平行地配置。而且,如上所述,只要预先设定连杆装置的长度使得下侧楔16的位置与上侧楔12的位置相比相对地配置在下方,则也可以不需要作为连杆装置19的调整机构的松紧螺纹扣19a,仅仅成为棒状的连杆装置。由此,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省去调整的工夫。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摩擦片21、23的形状为圆柱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摩擦片21、23的形状为例如长方体或立方体等。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上侧楔12具有陶瓷制的摩擦片21,然而摩擦片21也可以不是陶瓷制的。例如,也可以使摩擦片21与楔主体20同样是铸铁制的,从而一体形成楔主体20和各摩擦片21。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下侧楔16具有陶瓷制的摩擦片23,然而摩擦片23也可以不是陶瓷制的。例如,也可以使摩擦片23与楔主体22同样是铸铁制的,从而一体形成楔主体22和各摩擦片23。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在楔主体20、22设有多个摩擦片21、23,然而设于楔主体20、22的摩擦片21、23的数量也可以不是多个。在该情况下,将摩擦片的大小调整成与轿厢导轨1的接触面积可确保预定值的大小。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紧急停止机构部的级数采用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8和下侧紧急停止机构部9这两级,然而也可以使紧急停止机构部的级数为3级以上。例如,将与工作杆29平行设置的别的工作杆的一端部固定于下侧转动轴15,将另一端部可转动地安装于具有松紧螺纹扣的别的连杆装置,将其斜度设定得比工作杆29大。即,在3级紧急停止的情况下,配置成随着朝向下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斜度变大,即,将工作杆的斜度设定成从上级起逐渐变大,由此,能够在第一级楔咬住轿厢导轨1之后再使第二级楔咬住,进而在第二级楔咬住之后再使第三级楔咬住轿厢导轨1。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紧急停止装置5设于轿厢2,然而也可以将紧急停止装置5设于对重。在该情况下,通过紧急停止装置5把持对重导轨而对对重提供制动力。并且,在使设于对重的紧急停止装置5停止的情况下,需要抑制对重上升的结构,楔等的移动方向不同,然而能够使用类似的结构安全地使对重停止。
标号说明
1:轿厢导轨;2:轿厢;3:轿厢主体;4:轿厢框架;5:紧急停止装置;6:操作杆;7:限速器绳索;8:上侧紧急停止机构部;9:下侧紧急停止机构部;10:紧急停止安装框架;11:上侧转动轴;12:上侧楔;13:上侧引导部;14、18、28、29、32:工作杆;15:下侧转动轴;16:下侧楔;17:下侧引导部;19、25:连杆装置;19a、25a:松紧螺纹扣;20、22:楔主体;20a、22a:斜度面;20b、22b:导轨相对面;21、23:摩擦片;24:牵引棒;26、27:挡板;30:长孔;31:孔。
Claims (4)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梯装置具有:
升降体,其在电梯的井道内沿着导轨升降;
一对上侧楔,其设于所述升降体的下部的安装框架,并且,中间隔着所述导轨相对配置,沿着具有斜面的上侧引导部件移动并在所述导轨上滑动来对所述升降体进行制动;
一对下侧楔,其设于所述一对上侧楔的下方的所述安装框架,中间隔着所述导轨相对配置,沿着具有斜面的下侧引导部件移动并在所述导轨上滑动来对所述升降体进行制动;
矩形的操作杆,其一端部安装于与同所述升降体联动的限速器绳索连接且与所述导轨平行地延伸的牵引棒,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上侧转动轴,其中,所述上侧转动轴在所述一对上侧楔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的上部;
矩形的一对第1工作杆,其各自的一端部安装于所述一对上侧楔,各自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所述上侧转动轴;
矩形的一对第2工作杆,其各自的一端部安装于所述一对下侧楔,各自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下侧转动轴,其中,所述下侧转动轴在所述下侧楔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延伸,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的下部;以及
长度预先设定的连杆部件,其将矩形的第3工作杆的一端部和矩形的第4工作杆的一端部在上下方向连接,其中,所述第3工作杆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所述上侧转动轴,所述第4工作杆的另一端部垂直地固定于所述下侧转动轴,
通过所述连杆部件,将从下侧挡板到所述下侧楔的距离设定得比从上侧挡板到所述上侧楔的距离长,其中,所述上侧挡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上部且被所述上侧引导部件和所述导轨按压而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且与所述上侧楔抵接,所述下侧挡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的下部且被所述下侧引导部件和所述导轨按压而具有制动力的位置处,且与所述下侧楔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调整设置于所述连杆部件的调整机构而预先设定所述连杆部件的长度,由此,配置成所述一对第2工作杆各自的一端部与所述一对第1工作杆各自的一端部相比朝下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第1工作杆各自的安装于所述上侧楔的一端部设有孔,该孔释放当所述第1工作杆转动时所述第1工作杆施加给所述上侧楔的力,在所述一对第2工作杆各自的安装于所述下侧楔的一端部设有孔,该孔释放当所述第2工作杆转动时所述第2工作杆施加给所述下侧楔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一对第2工作杆各自的所述一端部的孔是具有如下宽度的孔:在所述上侧楔与所述上侧挡板抵接的情况下,能够借助于在由配置于所述下侧楔的外侧的所述下侧引导部件引导的所述下侧楔与所述导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所述下侧楔牵引到上方而与下侧挡板抵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02015 WO2012137248A1 (ja) | 2011-04-05 | 2011-04-05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59291A CN103459291A (zh) | 2013-12-18 |
CN103459291B true CN103459291B (zh) | 2015-04-01 |
Family
ID=46968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9699.1A Active CN103459291B (zh) | 2011-04-05 | 2011-04-05 | 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695842B1 (zh) |
JP (1) | JP5535398B2 (zh) |
KR (1) | KR101512924B1 (zh) |
CN (1) | CN103459291B (zh) |
WO (1) | WO20121372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33846A1 (ja) * | 2012-08-28 | 2014-03-0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の非常止め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 |
JP6031414B2 (ja) * | 2013-06-24 | 2016-11-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
CN106081781B (zh) * | 2016-08-31 | 2018-07-31 | 江苏创力电梯部件有限公司 | 单导轨双防坠落的轿厢式电梯 |
CN106167219B (zh) * | 2016-08-31 | 2018-07-31 | 江苏创力电梯部件有限公司 | 快速响应的轿厢式电梯 |
FI3606857T3 (fi) * | 2017-04-04 | 2024-11-25 | Smidth As F L | Kaivoskuilukulkuneuvon turvajarru |
ES2922492T3 (es) * | 2017-12-07 | 2022-09-15 | Inventio Ag | Dispositivo paracaídas para un cuerpo móvil, instalación de ascensor con un dispositivo paracaídas y procedimiento para el desbloqueo de un dispositivo paracaídas |
WO2019197703A1 (en) * | 2018-04-09 | 2019-10-17 | Kone Corporation | Elevator with a rail brake arrangement |
KR200491485Y1 (ko) * | 2018-11-05 | 2020-04-17 | 김덕규 | 엘리베이터용 비상정지시스템 |
EP3909898B1 (en) * | 2020-05-15 | 2023-11-08 | KONE Corporation | An apparatus for actuating a safety gear associated with an elevator car |
US20210371244A1 (en) * | 2020-05-26 | 2021-12-02 |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Ag | Devices for activating elevator safety brakes |
CN111776913B (zh) * | 2020-07-20 | 2021-11-19 | 台州学院 | 一种曲杆式防失效电梯安全钳及电梯 |
CN112265887B (zh) * | 2020-10-23 | 2021-11-19 | 晋江华菱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安全钳联动机构 |
CN113772518B (zh) * | 2021-09-26 | 2023-04-25 | 杭州天奥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升降机轿架 |
CN114104905B (zh) * | 2021-11-11 | 2023-08-11 | 珠江富士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轿厢的安全装置 |
CN115258875A (zh) * | 2022-07-25 | 2022-11-01 | 苏州德奥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安全钳及使用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95873A (ja) * | 1989-05-09 | 1990-12-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
JPH09328268A (ja) * | 1996-06-11 | 1997-12-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JP2001354373A (ja) * | 2000-06-14 | 2001-12-25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ー非常止め装置 |
CN101602461A (zh) * | 2008-06-11 | 2009-12-16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安全装置 |
CN201538626U (zh) * | 2009-07-27 | 2010-08-04 | 沈皆乐 | 自救式电梯安全钳 |
JP2010254466A (ja) * | 2009-04-28 | 2010-11-11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の非常止め装置 |
-
2011
- 2011-04-05 CN CN201180069699.1A patent/CN103459291B/zh active Active
- 2011-04-05 WO PCT/JP2011/002015 patent/WO20121372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4-05 KR KR1020137029325A patent/KR101512924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4-05 JP JP2013508626A patent/JP5535398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4-05 EP EP11863223.1A patent/EP2695842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95873A (ja) * | 1989-05-09 | 1990-12-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
JPH09328268A (ja) * | 1996-06-11 | 1997-12-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JP2001354373A (ja) * | 2000-06-14 | 2001-12-25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ー非常止め装置 |
CN101602461A (zh) * | 2008-06-11 | 2009-12-16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安全装置 |
JP2010254466A (ja) * | 2009-04-28 | 2010-11-11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の非常止め装置 |
CN201538626U (zh) * | 2009-07-27 | 2010-08-04 | 沈皆乐 | 自救式电梯安全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95842B1 (en) | 2015-08-26 |
CN103459291A (zh) | 2013-12-18 |
JPWO2012137248A1 (ja) | 2014-07-28 |
JP5535398B2 (ja) | 2014-07-02 |
EP2695842A4 (en) | 2014-08-20 |
KR101512924B1 (ko) | 2015-04-16 |
WO2012137248A1 (ja) | 2012-10-11 |
EP2695842A1 (en) | 2014-02-12 |
KR20140006976A (ko) | 2014-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59291B (zh) | 电梯装置 | |
KR102605526B1 (ko) | 승강형 구조체용 제동 시스템 및 승강형 구조체 제동 제어 방법 | |
JP4612953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設備のかごの制御不能な加速を防止する装置 | |
US8720262B2 (en) | Testing a speed limiting system of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 |
JP2014511812A (ja) | ブレーキ解放特性を有したエレベータのブレーキ | |
EP1813566B1 (en) | Safety device for elevator | |
JP2011105461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動装置 | |
JP5809755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非常止め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 | |
US11261056B2 (en) | Elevator safety actuator systems | |
JP5081119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動装置 | |
EP3328772B1 (en) | Safety block for elevator | |
JP2006290514A (ja) | エレベータ用ロープブレーキ装置 | |
JP5189034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動装置 | |
KR101117340B1 (ko) | 엘리베이터의 비상 정지장치 | |
US3768597A (en) | Elevator flexible guide clamp safety | |
CN114746353B (zh) | 电梯及其紧急停止装置 | |
US1948746A (en) | Elevator safety device | |
EP2631208A1 (en) | Emergency stop device for elevator | |
KR100643526B1 (ko) | 엘리베이터용 캠형 비상정지장치의 슬라이딩 깁 모듈구조 | |
KR101291582B1 (ko) | 상시동작형 엘리베이터용 안전제동장치 | |
JP2011121698A (ja)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
JP2004075298A (ja) | エレベータ用非常止め装置 | |
TR201703814U (tr) | Asansör tek ve çi̇ft yönlü kayma fren bloğu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