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453648B -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3648B
CN103453648B CN201310215919.8A CN201310215919A CN103453648B CN 103453648 B CN103453648 B CN 103453648B CN 201310215919 A CN201310215919 A CN 201310215919A CN 103453648 B CN103453648 B CN 1034536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guiding member
annular
wind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59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3648A (zh
Inventor
王永涛
王晓刚
关婷婷
贾广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1591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536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53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364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78205 priority patent/WO2014194764A1/zh
Priority to EP14807746.4A priority patent/EP3006855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3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3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2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having one or more bowls or cones diverging in the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2013/221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e.g. de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下述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混合风出口;在前后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中、后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本发明通过合理设置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而有效防止凝露的产生,提高了送风装置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防止空调中使用的空调送风装置产生凝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立式空调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环形罩体,在环形罩体中间形成有贯穿环形罩体的贯通风道,在环形罩体壁上形成环形开口,在环形开口上设置若干环形导流片,相邻环形导流片之间形成环形出风风道。在空调热交换器与空调壳体的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后,不仅可以增大空调的进风量、加速室内空气流动,而且能够提高空调出风的柔和性,改善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但是,在空调运行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制冷送风时,从空调送风装置环形出风风道吹出的冷风将与装置后方引入的室温风直接混合,容易在环形罩体的混合风出风口及环形导流片上产生凝露,从而影响空调送风性能,并引起用户的抱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通过合理设置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而有效防止凝露的产生,提高了送风装置的使用性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下述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形成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形成混合风出口;并且,在前后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中、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上、后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
优选的,所述方法将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同轴设置,将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大而设置,并将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设置为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进风口的内口径大于其出风口的内口径,且将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设置为不完全相同的曲线面。
优选的,将所述送风装置设置为:包括有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及位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与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环形导风体;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中的底面轮廓线是曲率半径为50-80mm之间的弧线段,该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至少包括有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第一弧线段和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的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50-80mm的弧线段。
优选的,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包括前后两段,靠近该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前段为外扩的混合风导流部,靠近该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后段为热交换风导流部,所述混合风导流部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为直线段或微弧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40-100mm的弧线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混合风导流部的宽度是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的0.9-1.1倍。
如上所述的方法,为进一步防止凝露的产生,在至少一个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气流分配组件,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经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分配后再送至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
优选的,所述气流分配组件以将进入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沿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均匀分配的结构设置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内。
优选的,在所有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均设置有所述气流分配组件。
优选的,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包括有多个气流分配板,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为具有相同弯曲方向的弯曲分配板,且多个所述弯曲分配板的弯曲方向与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方向相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通过设置包括有多个单体部件的环形导风体构成的空调送风装置、将后方的环形导风体设置为使得从与其相邻的前方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有效阻止了空调送风装置同时送出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时两者的混合风在各环形导风体表面相撞而产生凝露的问题,提高了送风性能。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方法的空调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空调送风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空调送风装置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后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应用本发明的送风方法的空调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实施例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空调送风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端或后端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部分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下述的环,是指环绕形成的封闭结构,并不局限于圆环。
然后,对本发明的设计思路作一简单阐述:为在空调中实现方便、灵活地混合送风,可以设置由多个单体部件形式的环形导风体组合构成的空调送风装置,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送出的同时引入部分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以送出温度适宜的混合风,同时增大送风风量。对于这种空调送风装置送风时,为避免温度不同的冷、热风交汇碰撞而在空调送风装置的环形导风体上产生凝露,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凝露的方法,具体来说是通过对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置,使得在前后相邻两环形导风体中、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上、后方的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利用该热交换风膜阻止混合风在环形导风体表面上混合,进而有效防止环形导风体上凝露的产生,提高了送风性能。
请参考图1,该图1所示为应用本发明的防凝露方法的空调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包括有构成空调壳体的前面板2、后背板3、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及顶板和底板(图中未标注),壳体限定了空调的内部风道4。与空调送风装置1的结构相对应,在空调前面板2的上部开设有混合风出口21,在空调后背板3上部、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31。在内部风道4中自下而上设置有风机6、热交换器5和空调送风装置1,且风机6的设置使得空调内部风道4中的风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吹出。
其中,空调送风装置1的结构请参考图2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及图4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意,空调送风装置1包括有三个环形导风体,分别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的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每一个环形导风体均为单体部件,独立成型。其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混合风出口111和进风口112;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31和进风口132;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21和非热交换风进口122。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三个环形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与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空调中的内部风道4将通过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及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与空调送风装置1中的贯通风道相连通。
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表面均为曲面,每个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的内口径大于其出风口的内口径。也即,以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为例,其出风口131为前开口,其进风口132为后开口,进风口132的内口径大于其出风口131的内口径。
而且,三个环形导风体同轴设置,各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从非热交换风进口122至混合风出口111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即,从前向后,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混合风出口111的内口径大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出风口131的内口径,而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出风口131的内口径又大于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出风口121的内口径。这里所说的内口径,是指开口的内周长。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多个单体部件形式的环形导风体组合构成空调送风装置1,便于根据送风要求灵活控制每个环形导风体的结构,方便地加工出结构不同的各环形导风体,以保证送风的均匀性和送风速度。而且,由于每个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可以灵活选择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在空调中的装配方式,进而提高了空调送风装置1的适用范围和空调的生产效率。
在将空调送风装置1装配到空调中时,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与空调的后背板3进行固定,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先与前端环形导风体11通过螺钉固定,然后将固定有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前端环形导风体11固定到空调的前面板2上。固定到位之后,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混合风出口111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出风口,将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进行封闭装配;而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非热交换风进风口,将与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进行封闭装配。
基于上述结构的空调送风装置1,该实施例的在送风过程中实现防凝露的方法如下:
空调运行时,室内风进入空调内部,在风机6的作用下,加速吹向热交换器5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内部风道4吹向空调送风装置1、并经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和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进入贯通风道,进而经贯通风道送向混合风出口21。与此同时,贯通风道内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将空调外部的室内风作为非热交换风,从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及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吸入贯通风道,并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从空调送风装置1的混合风出口21及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送出到室内。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由于各环形导风体采用上述所述的结构,使得从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中所送出的热交换风(如制冷模式下的冷风)在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膜,该膜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贯通风道内所吸入的非热交换风(如热风)在前端环形导风体11表面上碰撞,避免了前端环形导风体11表面上凝露的产生。相应的,从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中所送出的热交换风在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后侧表面上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膜,该膜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贯通风道内所吸入的非热交换风在中间环形导风体13后侧表面上碰撞,避免了中间环形导风体13表面上凝露的产生。而其他的、不存在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的环形导风体的表面本身不会产生凝露,所以,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均不会产生凝露。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环形导风体的形状、尤其是中间环形导风体13及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形状对防凝露的效果也较为重要,所以,该实施例为提高防凝露性能,还对环形导风体的结构作了下述设计。
下面将结合图5所示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及图7的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详细描述各环形导风体的结构。
如图5所示,前端环形导风体11包括前后两段,靠近其前开口、也即混合风出口111的前段为外扩的混合风导流部113,靠近其后开口、也即进风口112的后段为热交换风导流部114。混合风导流部113作为对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而成的混合风进行导流的主要部件,其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1131和底面轮廓线1132优选均为直线段或近似于直线的微弧段(曲率半径较大的弧)。热交换风导流部114作为对热交换风进行导流的主要部件,其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1141和底面轮廓线1142均是曲率半径为40-100mm的弧线段。混合风导流部113与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顶面轮廓线及底面轮廓线依次连接,并通过端部封闭线1133和1143形成封闭区域,最终获得径向截面为流线型的曲线面。而且,对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顶面轮廓线1141和底面轮廓线1142进行封堵的端部封闭线1143优选为圆弧段,以保证热交换风顺利进入到热交换风风道内,避免产生涡流。而且,综合考虑送风性能、防凝露性能及美观性,混合风导流部113的表面宽度W1是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表面宽度W2的0.9-1.1倍,优选两者宽度相等。例如,在该实施例中,W1=W2=90.7mm。
如图6所示意,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也包括有前后两段,靠近其前开口、也即出风口121的前段为导流部123,靠近其后开口、也即非热交换风进口122的后段为翻边安装部124。导流部123作为对热交换风进行导流的主要部件,其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1231和底面轮廓线1232均是曲率半径为50-80mm的弧线段。在该实施例中,曲率半径为61.4mm。而翻边安装部124作为主要的安装部件,其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1241和底面轮廓线1242均是与该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轴线方向相垂直的直线段。导流部123与安装部124的顶面轮廓线及底面轮廓线依次连接,并通过端部封闭线1233和1243进行封闭而形成封闭区域,最终获得径向截面为流线型的曲线面。优选的,端部封闭线1233为圆弧段,以保证热交换风顺利进入到热交换风风道内,避免产生涡流。而且,安装部124的表面宽度W3不宜过大,但也不能太小,优选其宽度为导流部123表面宽度W4的15-30%,更优选的值是25%。
如图7所示意,在具有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空调送风装置1中,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位于后端环形导风体12及前端环形导风体11之间,且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表面宽度(W5+W6)不大于前端环形导风体12中的热交换风导流部114的表面宽度W2。例如,在该实施例中,W2为90.7mm,而(W5+W6)=61.3mm。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径向截面中的底面轮廓线133是曲率半径为50-80mm之间的一弧线段,而其顶面轮廓线134至少包括有靠近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前开口、也即出风口131的第一弧线段1341和靠近该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后开口、也即进风口132的第二弧线段1342。顶面轮廓线134与底面轮廓线133通过端部封闭线1343和1344进行封堵,形成流线型封闭结构的曲线面。其中,端部封闭线1343和1344均为弧线段。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弧线段1341的曲率半径大于底面轮廓线133的曲率半径,而第二弧线段1342的曲率半径小于该底面轮廓线133的曲率半径。例如,底面轮廓线133的曲率半径为60.2mm,第一弧线段1341的曲率半径为115.3mm,而第二弧线段1342的曲率半径为51.4mm。并且,第二弧线段1342与底面轮廓线13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弧线段1341与底面轮廓线133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前细后粗的结构。
除了采用上述三个环形导风体构成空调送风装置1之外,还可以在前端环形导风体11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之间设置更多个中间环形导风体。每个中间环形导风体可以参考上述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径向截面来设计。
对于具有环形导风体的空调送风装置来说,周向方向送风的均匀性也是影响凝露的一个关键因素,周向方向送风越均匀,越不容易产生凝露。为此,还可以考虑通过对进入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进行周向的均匀分配来进一步提高防凝露效果。
请参考图8至图10,其中,图8是应用本发明的送风方法的空调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而图10是图9中空调送风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包括有构成空调壳体的前面板2、后背板3、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及顶板和底板(图中未标注),壳体限定了空调的内部风道4。在内部风道4中自下而上设置有风机6、热交换器5和空调送风装置1。
其中,空调送风装置1的结构请参考图9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及图10的后视结构示意图所示。
如图9和图10所示意,同时结合图8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包括有三个环形导风体,分别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的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每一个环形导风体均为单体部件,独立成型。每个环形导风体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图3至图7实施例所示,在此不再复述。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三个环形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与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空调中的内部风道4将通过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及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与空调送风装置1中的贯通风道相连通。在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上设置有向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和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中延伸的气流分配组件16。而且,为方便加工,气流分配组件16优选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是分体成型,然后将气流分配组件16安装固定在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上。
气流分配组件16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10的后视图所示意,该实施例的气流分配组件16采用多个气流分配板来实现。该实施例的气流分配组件16共包括有四对、八个气流分配板,分别为主气流分配板161和162、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63和164、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65和166、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67和168。所有气流分配板为具有相同弯曲方向的弯曲分配板,且每个气流分配板的表面均为弧形曲线面,可以有效地引导风向,并降低气流在分流过程中的压损和噪音,实现低噪音前提下的高速送风。这四对气流分配板以主气流分配板161和162在下、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63和164、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65和166及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67和168依次往上的顺序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4和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的周向方向上。也即沿自下而上的热交换风送风方向上,空调送风装置1的左侧(以后视图方向而言的左、右侧)自下而上设置有主气流分配板161、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63、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65和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67,而主气流分配板162、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64、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66和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68以左右对称的形式设置在空调送风装置1的右侧。而且,各气流分配板的弯曲方向与热交换风送风方向相逆。也即,热交换风送风方向自下而上,则各气流分配板的弯曲反向将是逆向送风方向,即如图7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弯曲。
通过在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呈放射状对称分布的多个弯曲气流分配板构成的气流分配组件16,可以利用主气流分配板161和162将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分成左、中、右三部分,而左、右两侧的热交换风又可以被各辅助气流分配板再次分流,最终实现了空调送风装置1的热交换风风道在周向方向上进风及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空调送风装置1的送风均匀性,进而使得热交换风可以吹至前方的环形导风体时,可以在环形导风体整个表面上形成均匀的风膜,从而有效避免因出风不均匀而在前方环形导风体表面产生涡流而造成凝露产生的问题。
当然,气流分配组件16除了采用多个弯曲气流分配板来实现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只要能保证将来自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风在周向方向上进行均匀分配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下述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为单体部件,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混合风出口;并且,在前后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中、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上、后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设置使得从该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所形成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在前方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整个环形表面上形成一层热交换风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将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同轴设置,将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至所述混合风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大而设置,并将每一所述环形导风体设置为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进风口的内口径大于其出风口的内口径,且将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设置为不完全相同的曲线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送风装置设置为:包括有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及位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与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环形导风体;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径向截面中的底面轮廓线是曲率半径为50-80mm之间的弧线段,该径向截面的顶面轮廓线至少包括有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第一弧线段和靠近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二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弧线段与该径向截面底面轮廓线之间的距离;所述后端环形导风体的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50-80mm的弧线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包括前后两段,靠近该环形导风体出风口的前段为外扩的混合风导流部,靠近该环形导风体进风口的后段为热交换风导流部,所述混合风导流部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为直线段或微弧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径向截面中的顶面轮廓线和底面轮廓线均是曲率半径为40-100mm的弧线段,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中间环形导风体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风导流部的宽度是所述热交换风导流部的宽度的0.9-1.1倍。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气流分配组件,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经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分配后再送至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分配组件以将进入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沿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均匀分配的结构设置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有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均设置有所述气流分配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包括有多个气流分配板,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为具有相同弯曲方向的弯曲分配板,且多个所述弯曲分配板的弯曲方向与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方向相逆。
CN201310215919.8A 2013-06-03 2013-06-03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Active CN1034536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5919.8A CN103453648B (zh) 2013-06-03 2013-06-03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PCT/CN2014/078205 WO2014194764A1 (zh) 2013-06-03 2014-05-23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EP14807746.4A EP3006855B1 (en) 2013-06-03 2014-05-23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by air supply apparatus of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5919.8A CN103453648B (zh) 2013-06-03 2013-06-03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3648A CN103453648A (zh) 2013-12-18
CN103453648B true CN103453648B (zh) 2015-11-25

Family

ID=49736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5919.8A Active CN103453648B (zh) 2013-06-03 2013-06-03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006855B1 (zh)
CN (1) CN103453648B (zh)
WO (1) WO20141947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3648B (zh) * 2013-06-03 2015-11-25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CN104807156B (zh) * 2014-01-27 2019-03-01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CN204006547U (zh) * 2014-01-27 2014-12-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4807160B (zh) * 2014-01-27 2019-03-01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CN104807161B (zh) * 2014-01-27 2019-03-01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4976683A (zh) * 2014-04-14 2015-10-14 中山市雅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环状气流喷口的空调
CN104976684A (zh) * 2014-04-14 2015-10-14 中山市雅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卷吸气流的空调
CN105091286B (zh) * 2014-05-23 2018-07-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CN104807076B (zh) * 2014-08-29 2017-08-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5650775A (zh) * 2016-02-29 2016-06-0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换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05841235B (zh) * 2016-03-28 2019-03-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06352515B (zh) * 2016-08-12 2021-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344044B (zh) * 2018-02-09 2024-03-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KR102295455B1 (ko) * 2018-03-07 2021-08-30 지디 미디어 에어콘디셔닝 이큅먼트 씨오 엘티디 에어컨 중간 공기 덕트 및 에어컨
CN108534335B (zh) * 2018-04-13 2020-08-2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108692365B (zh) * 2018-04-13 2020-07-28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108561958B (zh) * 2018-04-13 2020-08-2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108561957B (zh) * 2018-04-13 2021-02-26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108534228B (zh) * 2018-04-13 2020-08-2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108692364B (zh) * 2018-04-13 2020-08-2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108758797B (zh) * 2018-04-13 2020-08-2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天花机
CN110887118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5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6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4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9B (zh) * 2018-09-07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425639B (zh) * 2019-08-14 2023-03-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
CN110762820B (zh) * 2019-11-08 2024-07-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和空调器
WO2022096016A1 (zh) * 2020-11-09 2022-05-12 宁波富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结构及风机
CN114508789A (zh) * 2020-11-17 2022-05-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361574B (zh) * 2020-12-01 2025-03-14 江苏金鹤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进风导向功能的空调出风口
CN114413462B (zh) * 2022-02-09 2024-02-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953A (ja) * 1990-05-22 1992-01-31 Asahi Chem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ルーバ
CN201138040Y (zh) * 2007-11-29 2008-10-22 陈耀乾 虹式风门结构
JP2012042085A (ja) * 2010-08-17 2012-03-01 Kimura Kohki Co Ltd 誘引吹出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68130A (ja) * 1991-02-20 1992-09-24 Taikisha Ltd 空気調和装置
EP1069381A4 (en) * 1998-03-30 2001-05-09 Daikin Ind Ltd AIR INLET AND BLOWER DEVICE
CN2597872Y (zh) * 2003-02-19 2004-01-07 石楚平 低温蓄冷高温蓄热中央空调系统中的柜式空调机
FI120706B (fi) * 2005-02-15 2010-01-29 Flaekt Woods Ab Menetelmä ilmanvaihtoventtiilin rungon kiinnityskielekkeiden muodostamiseksi.
UA34835U (ru) * 2008-03-14 2008-08-26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Вентиляционные Системы» Анемостат
JP5028511B2 (ja) * 2010-07-21 2012-09-19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変風量吹出装置
CN102840627B (zh) * 2011-12-08 2013-10-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KR101234065B1 (ko) * 2011-12-20 2013-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3453648B (zh) * 2013-06-03 2015-11-25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953A (ja) * 1990-05-22 1992-01-31 Asahi Chem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ルーバ
CN201138040Y (zh) * 2007-11-29 2008-10-22 陈耀乾 虹式风门结构
JP2012042085A (ja) * 2010-08-17 2012-03-01 Kimura Kohki Co Ltd 誘引吹出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6855A4 (en) 2017-03-29
EP3006855B1 (en) 2018-09-26
WO2014194764A1 (zh) 2014-12-11
EP3006855A1 (en) 2016-04-13
CN103453648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3648B (zh) 空调送风装置防凝露的方法
CN103453640B (zh) 利用空调送风装置送风的方法
CN103453641B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3B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203478539U (zh) 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3307721B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32B (zh) 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4B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20473968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组件
CN103591674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453638B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空调送风装置
CN107906609A (zh)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3307719B (zh) 具有导流片的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6B (zh)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CN203274163U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4456888A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453639B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1086437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091090A (zh) 空气调节器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3453636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CN105091118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3453642B (zh) 一种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5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307722B (zh) 具有导流片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