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405B - 摩托车的变速机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的变速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03405B CN103403405B CN201280011179.XA CN201280011179A CN103403405B CN 103403405 B CN103403405 B CN 103403405B CN 201280011179 A CN201280011179 A CN 201280011179A CN 103403405 B CN103403405 B CN 1034034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output shaft
- variable
- speed motor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99 mot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46 gaseous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the gearbox is associated or combined with a crank case of an eng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65—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for motorcycles or squ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摩托车的变速机,该变速机具有:输入轴,其用于传递来自曲轴的动力;输出轴;多组齿轮对,其齿数比各自不同,设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齿轮、及与齿轮啮合且在输出轴上旋转自如的齿轮;多个爪形离合器,其使多组齿轮对每一组中的齿轮与轴处于断续状态,以达到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多个换挡拔叉(71),其对多个爪形离合器中的每一个断续地进行动力传递;以及换挡凸轮,其使多个换挡拔叉移动,可以对多组齿轮对中的某一组进行选择性的动力传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变速机。
背景技术
车辆中的变速机(所谓传动装置),是在发动机等原动机与车轴等输出轴之间传递动力用的,对所传递的动力转速、扭矩等进行变换。作为实际用作为摩托车的手动传动装置的大多数变速机,已知有例如爪形离合器式(也称为“始终啮合式”)手动传动装置。
这种类型的以往的变速机具备:接收来自例如发动机曲轴的动力的输入轴、通过例如驱动链条将动力传递给车轴的输出轴、以及具有输入轴侧的齿轮和输出轴侧的齿轮且齿轮齿数比各自不同的多个齿轮对。
齿轮对有如下的二组齿轮对:一组齿轮对具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地结合的可动齿轮、及与该可动齿轮始终啮合且在输出轴上旋转自如的活动嵌合齿轮;另一组齿轮对与其相反,即具有在输入轴上旋转自如的活动嵌合齿轮、及与该活动嵌合齿轮始终啮合且与输出轴一体旋转地结合的可动齿轮。可动齿轮在利用向输入轴或输出轴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槽(花键)而与轴一体旋转的同时,可向旋转轴线方向滑动。
另外,变速机具有:多个爪形离合器,该多个爪形离合器对于每组齿轮对使活动嵌合齿轮与轴断开或连接,予以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多个换挡拔叉,该多个换挡拔叉对于每个爪形离合器进行断开或连接;以及换挡凸轮,该换挡凸轮使多个换挡拔叉移动并择一地使多个齿轮对中的某一组能动力传递。
可动齿轮是所谓的换挡齿轮,与爪形选择器形成为一体。
在输入轴的斜后上方设置双方接近的换挡凸轮,以使沿输入轴或输出轴延伸的换挡拔叉不变得过分长。
变速机利用换挡拔叉及爪形离合器将某一个活动嵌合齿轮和轴予以一 体旋转化,择一地使多个齿轮对能动力传递,改变齿轮齿数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以往的变速机具有在曲轴箱的侧方向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较长的连杆(所谓的换挡连接杆),以从换挡凸轮配置在输入轴的斜后上方即曲轴箱的上部的状态,连接换挡杆和换挡凸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778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23972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的以往变速机,由于活动嵌合齿轮及爪形离合器分别分散在输入轴及输出轴上,因此,必须具备向输入轴侧的爪形离合器延伸的换挡拔叉以及向输出轴侧的爪形离合器延伸的换挡拔叉。这就需要将换挡凸轮接近于输入轴及输出轴双方地配置,明显损害换挡凸轮的配置自由度。
更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速机的情况下,由于构成三角形地配置这三个部分:在发动机的侧视图中处于曲轴箱的靠前侧的曲轴、处于曲轴的斜后上方的输入轴、以及处于输入轴的斜后下方的输出轴,因此,为了使换挡凸轮接近输入轴及输出轴双方,且不妨碍曲轴与输入轴的动力传递,最好使换挡凸轮位于通过输入轴及输出轴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的后方侧(更详细地说,是输入轴的斜后上方),配置自由度非常低。
另一方面,由于发动机从输出轴通过例如驱动链条或驱动皮带等传递机构而将动力传递到驱动轮,因此,为了不与这些传递机构干涉,需要配置将发动机悬架在车体上的托架。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速机的情况下,一个托架是避开输出轴的后方侧、防止与传递机构干涉的配置。
然而,当传递机构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轮时,发动机的输出轴承受朝向后方的拉伸载荷。作用于该输出轴的拉伸载荷有这样的情况:输出轴与托架之间的距离越长(即力臂越长),曲轴箱上就产生越大的弯曲应力,妨碍变速机的顺利动作。可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变速机的情况下,输出轴近旁的一个托架,因为不断寻求避免与传递机构干涉,并且为了避开换挡凸轮及换挡拔叉而远离了输出轴,因作用于输出轴的拉伸载荷而助长了曲轴箱上产生的弯曲应力,妨碍变速机的顺利动作。
另外,必须使换挡凸轮接近输入轴及输出轴双方,这就导致要使换挡凸轮和车辆的搁脚板在车辆的上下方向显著地远离。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速机的情况下,摩托车为了连接换挡杆和换挡凸轮,需要在曲轴箱的侧方向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较长的连杆(所谓的换挡连接杆)。为了避免骑手将脚放置在搁脚板上时骑手的脚与连杆的干涉,该连杆的延伸的方向和换挡杆的旋转中心位置就产生制约。这就导致,即使按照骑手的体格(尤其是脚的长度)而适当调整搁脚板的位置,也妨碍换挡杆的绕旋转中心移动,对换挡杆的操作性和操作感产生不适感。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变速机,其换挡凸轮相对于输入轴及输出轴的配置自由度非常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变速机具有:输入轴,用于传递来自曲轴的动力;输出轴;多组齿轮对,该齿轮对的齿数比各自不同,具有仅与所述输入轴一体旋转的一方齿轮、和与所述一方齿轮啮合且在所述输出轴上旋转自如的另一方齿轮;多个爪形离合器,该爪形离合器仅使所述多组齿轮对每一组中的所述另一方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处于断续状态,以达到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多个换挡拔叉,该换挡拔叉对所述多个爪形离合器中的每一个断续地进行动力传递;换挡凸轮,该换挡凸轮使所述多个换挡拔叉移动,对所述多组齿轮对中的某一组进行选择性的动力传递;以及拔叉轴,该拔叉轴配置于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换挡凸轮的后方,轴支承所述多个换挡拨叉,所述输入轴位于所述曲轴的斜后上方,所述换挡凸轮位于所述输出轴的下方,所述拔叉轴比离合器机构的外周的最后端更靠前侧,该离合器机构设置于所述输入轴且从所述曲轴向所述输入轴传递动力,从上至下依次配置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换挡凸轮,将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换挡凸轮配置到所述曲轴的后方。
发明的效果
采用具有上述特点的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变速机,能将换挡凸轮相对于输入轴及输出轴的配置自由度设定得非常高。
附图说明
从参照说明书附图而记载的下述的实施例的描述可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更详细的结构、特点。
图1是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摩托车的发动机的左视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摩托车的发动机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右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变速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爪形离合器及齿轮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摩托车的换挡杆的左视图。
图10是表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摩托车的换挡杆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摩托车
2 车体框架
5 前轮
6 转向机构
7 后轮
8 摆臂
10 发动机
11 头管
12 主框架
13 中心框架
15 座位导轨
16 燃料箱
17 骑手座位
18 后座
19 枢轴
21 搁脚板
22 换挡杆
23 前叉
25 手柄
26 排气管
27 排气消音器
28 从动链轮
29 驱动链条
30 罩壳
31 曲轴箱
32 气缸体
33 气缸头
35 缸盖罩
36 油盘
37 离合器机构
38 上曲轴箱
39 下曲轴箱
40、40a、40b、40c 托架
41 离合器罩壳
42 曲轴
43 变速机
45 变速室
46 输入轴
46a 花键
47 输出轴
47a 花键
48 换挡机构
49 变速箱罩壳
51 初级驱动齿轮
52 初级从动齿轮
53 驱动链轮
55 换挡凸轮
56 拔叉轴
63 离合器主体
65、66 齿轮
67 齿轮对
69、69a、69b、69c 爪形离合器
71 换挡拔叉
73 轴承
75 滑动轴承
76、77 分隔件
77a 花键
78、78a、78b、78c 爪形选择器
79 换挡拔叉嵌合槽
81 凸部
82 凸部
85 换挡连接臂
86 换挡连接杆
87 臂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说明书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变速机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上下、左右的表示是以乘坐在摩托车1上的骑手为基准的。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在图1中,摩托车1具有:车体框架2、位于车体框架2前方的前轮5、将前轮5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车体框架2上的转向机构6、位于车体框架2后方的后轮7、向车体框架2后方延伸并将后轮7轴支承成旋转自如的摆臂8、以及位于车辆中央下部的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0。
车体框架2是例如双管型,具有:左右一对主框架12,该左右一对主框架12在位于前上端部的头管11的正后方向左右方向扩开成一对并互相平行地向后斜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中央框架13,该左右一对中央框架13与主框 架12的后端部连接并大致向上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位导轨15,该左右一对座位导轨15从中央框架13的后上端部向后方延伸。
主框架12兼作燃料箱轨道,对位于其上方的燃料箱16进行支承,并且将发动机10悬架在燃料箱16的下方。座位导轨15对位于其上方前半部的骑手座位17及位于上方后半部的后座18进行支承。另外,主框架12具有:架设在左右中央框架13的大致中央下部、将摆臂8轴支承成向上下方向摆动自如的枢轴19;位于左右中央框架13的大致中央后部且骑手可放置脚的一对搁脚板21;以及从车辆左侧的搁脚板21延伸的换挡杆22。
转向机构6具有:内装有悬架机构(图示省略)并将前轮5支承成转动自如的左右一对前叉23、以及位于前叉23上端部的手柄。骑手利用手柄25而左右操舵前轮5。
发动机10与向车辆后方延伸、将发动机10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26连接。排气管26的后端与排气消音器27连接。
后轮7具有从动链轮28。
另外,摩托车1具有:绕挂在从动链轮28上、将从发动机10向后轮7传递动力的驱动链条29;以及覆盖车辆前部的流线形的罩壳30。罩壳30减少行驶中的空气阻力,保护骑手不受行驶风压。
接着,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
图2、图3是表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发动机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是四冲程多缸发动机,例如是四冲程直列四缸发动机,具有曲轴箱31、气缸体32、气缸头33、缸盖罩35、油盘36和离合器机构37。
曲轴箱31可由分割面31a上下一分为二,具有作为第一箱半体的上曲轴箱38和作为第二箱半体的下曲轴箱39。另外,曲轴箱31具有将发动机10悬架在车体框架2上的多个托架40。
如图示那样,气缸体32位于上曲轴箱38的上部,相比直立稍稍前倾。气缸体32具有将活塞(图示省略)收纳成向大致上下方向滑动自如的气缸腔(图示省略)。
气缸头33将气缸腔的上方封住,在与活塞之间分隔出燃烧室(图示省略)。活塞利用燃烧室内周期性产生的混合气的燃烧而进行往复运动。
油盘36安装在下曲轴箱39的下部。
离合器机构37是干式离合器。离合器罩壳41组装在曲轴箱31的侧壁上,将离合器机构37局部覆盖。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右视图。另外,图4是从发动机10上取下离合器罩壳41及离合器机构37后表示的示图。
从图2至图4所示,发动机10的曲轴箱31内具有曲轴42和变速机43。
首先,曲轴42在发动机10的侧视图中处于大致中央,处于气缸体32的下方,更详细地说处于曲轴箱31的分割面31a与气缸中心线的延长先相交的位置近旁。曲轴42的旋转轴线朝向发动机10的宽度方向。
接着,变速机43是单元式变速机,相对于上曲轴箱38及下曲轴箱39配合而在曲轴箱31内分隔出的变速箱45的内外一体地装拆自如。变速机43具有输入轴46、输出轴47、换挡机构48、以及分别将输入轴46及输出轴47轴支承成旋转自如的变速箱罩壳49。
曲轴42、输入轴46及输出轴47具有互相平行的旋转轴线。曲轴42将向输入轴46传递动力的初级驱动齿轮51保持成一体旋转。
输入轴46在分割面31a上位于曲轴42的斜后上方,与离合器机构37连接。输入轴46将与初级驱动齿轮51啮合的初级从动齿轮52轴支承成旋转自如。
输出轴47位于输入轴46的下方(稍许斜后下方)。输出轴47突出到曲轴箱31的左侧方外侧并与驱动链轮53结合。驱动链轮53挂绕在驱动链条29上将动力传递给后轮7。
换挡机构48位于输出轴47的下方。换挡机构48具有换挡凸轮55和拔叉轴56。换挡凸轮55处于输出轴47的下方。拔叉轴56处于换挡凸轮55的后方,处于离合器机构37外周的最后端的前侧。
输入轴46、输出轴47及换挡凸轮55从上方开始依次且大致一直线状地排列,各自的旋转轴线处于大致同一个平面内。
图5是表示以图3中V-V线切断后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变速机 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的离合器机构37,具有将初级从动齿轮52保持成一体旋转的离合器主体63。离合器机构37使初级从动齿轮52与输入轴46断开或连接,予以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进行曲轴42与输入轴46之间的动力的切断或传递。
变速机43是所谓的爪形离合器式手动传动装置。变速机43具有:从曲轴42传递动力的作为第一动力传递轴的输入轴46;作为第二动力传递轴的输出轴47;齿轮齿数比各自不同的多组齿轮对67,该齿轮对67具有与输入轴46结合成一体旋转的齿轮65(一方齿轮)、及与齿轮65啮合且旋转自如地活动嵌合在输出轴47上的齿轮66(另一方齿轮);对于多组齿轮对67中的每一组使齿轮66与输出轴47断开或连接并予以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的多个爪形离合器69;对于多个爪形离合器69中的每一个进行断开或连接的多个换挡拔叉71;以及与曲轴箱31配合并对输入轴46及输出轴47进行轴支承的变速箱罩壳49。
输入轴46的一端部(这里为右端部)保持初级从动齿轮52及离合器机构37。输入轴46的外周部具有花键46a。
输出轴47从输入轴46获取发动机10的动力并向变速机43外输出。输出轴47的外周部具有花键47a。另外,在将齿轮66活动嵌合的局部不存在花键47a。
齿轮65是与输入轴46接合成一体旋转的固定齿轮。多个齿轮65分别应用于中间轴低速齿轮65a、中间轴第二齿轮65b、中间轴第三齿轮65c、中间轴第四齿轮65d、中间轴高速齿轮65e及中间轴超速齿轮65f(以下仅称为“齿轮65a”、“齿轮65b”、“齿轮65c”、“齿轮65d”、“齿轮65e”及“齿轮65f”)。
齿轮66是旋转自如地与输出轴47活动嵌合的活动嵌合(滑嵌)齿轮。齿轮66应用于驱动轴低速齿轮66a、驱动轴第二齿轮66b、驱动轴第三齿轮66c、驱动轴第四齿轮66d、驱动轴高速齿轮66e及驱动轴超速齿轮66f(以下仅称为“齿轮66a”、“齿轮66b”、“齿轮66c”、“齿轮66d”、“齿轮66e”及“齿轮66f”)。
齿轮65、66位于分别对输入轴46及输出轴47进行轴支承的左右一对轴承73之间。
变速机43,是利用始终啮合的齿轮65a和齿轮66a、齿轮65b和齿轮66b、齿轮65c和齿轮66c、齿轮65d和齿轮66d、齿轮65e和齿轮66e及齿轮65f和齿轮66f的对而能进行1速至6速的变速的六级变速式变速机。
下面,详述齿轮65、66。
齿轮65b是处于最右侧且与输入轴46一体的齿轮。齿轮65a处于最左侧,齿轮65c处于从左侧开始的第二个位置,齿轮65d处于从右侧开始的第二个位置,齿轮65e处于从左侧开始的第三个位置,齿轮65f处于从右侧开始的第三个位置。齿轮65b、65c、65d、65e、65f利用输入轴46的花键46a而与输入轴46结合成一体旋转。
另一方面,齿轮66a处于最左侧,齿轮66b处于最右侧,齿轮66c处于从左侧开始的第二个位置,齿轮66d处于从右侧开始的第二个位置,齿轮66e处于从左侧开始的第三个位置,齿轮66f处于从右侧开始的第三个位置。滑动轴承75将齿轮66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输出轴47上。
另外,变速机43具有夹在相邻的齿轮对67之间并对所述多个齿轮对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移动予以限制的套筒状的分隔件76、77。
分隔件76夹在各个齿轮65之间,对相邻齿轮65间的离开距离进行约束。分隔件76具有插入输入轴46的贯通孔,嵌入花键46a而与输入轴46一体旋转。
分隔件77夹在各个齿轮66之间,对相邻齿轮66间的离开距离进行约束。分隔件77具有插入输出轴47的贯通孔,嵌入花键47a而与输出轴47一体旋转。另外,分隔件77的内外周部具有花键77a。
爪形离合器69应用于使齿轮66a或齿轮66c与输出轴47断开或连接而予以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的爪形离合器69a、使齿轮66b或齿轮66d与输出轴47断开或连接而予以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的爪形离合器69b、使齿轮66e或齿轮66f与输出轴47断开或连接而予以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的爪形离合器69c。另外,爪形离合器69具有位于相互相邻的齿轮66间的爪形选择器78。爪形选择器78与花键77a嵌合并以可向输出轴47的旋转轴 线方向滑动的状态与分隔件77结合。另外,爪形选择器78具有插入换挡拔叉71的换挡拔叉嵌合槽79。
爪形选择器78应用于位于齿轮66a与齿轮66c之间的爪形选择器78a、位于齿轮66b与齿轮66d之间的爪形选择器78b、以及位于齿轮66e与齿轮66f之间的爪形选择器78c。
图6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爪形选择器及齿轮予以放大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6所示,爪形离合器69具有可与爪形选择器78及齿轮66互相结合、脱离的多个凸部81和凹部82。凸部81及凹部82在爪形选择器78及齿轮66的各自周向上位于大致等间隔的位置。
另外,在图6中,省略表示齿轮66的齿。
图7是表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发动机的立体图,是将变速机43取出到变速室45外后表示的示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立体图,是将变速箱罩壳49取下后表示的变速机43的示图。另外,图7及图8省略表示齿轮的齿轮。
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43的换挡机构48具有:多个换挡拔叉71;将换挡拔叉71轴支承成向与输出轴47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方向滑动自如的拔叉轴56;使多个换挡拨叉71移动并择一地使多组齿轮对67中的某一组传递动力的换挡凸轮55。
换挡拔叉71相比于上下通过齿轮对67最后端的包络线而稍稍进入前侧,并从拔叉轴56延伸到爪形选择器78。
换挡凸轮55的外周具有与各换挡拔叉71成对的换挡槽(图示省略)。换挡凸轮55利用换挡杆22的操作而旋转,换挡拔叉71沿换挡槽进行滑动,择一地将爪形离合器69与齿轮66连接并可进行输入轴46与输出轴47的动力传递。
另一方面,曲轴箱31具有:位于变速机43左后方的托架40a、位于变速机43右后方的托架40b、以及位于变速机43下方的托架40c。
托架40a、40b及托架40c与曲轴箱31的其它托架40配合而将发动机10悬架在车体框架2上。尤其,托架40a处于与驱动链轮53最近的位置, 对从驱动链条29作用于输出轴47的拉伸载荷的反力予以最强力的支撑。
如图7及图3所示,托架40a处于与驱动链条29及输出轴47非常近的位置。变速机43,通过使换挡机构48位于输出轴47的下方,且在输出轴47的后方不配置任何的轴等,从而可使曲轴箱31的壁面尽量接近于输出轴47,使托架40a接近于驱动链条29及输出轴47。
图9是表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机的摩托车的换挡杆的左视图,图10是表示由图9的X-X线切断后的应用变速机的摩托车的换挡杆的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换挡杆22具有与搁脚板21同轴的旋转轴线,具有可用骑手的脚尖T进行摆动的臂长。
另一方面,变速机43的换挡凸轮55具有换挡连接臂85。由于换挡凸轮55位于变速机43的最下部,故换挡连接臂85在发动机10整体中来看也处于非常低的位置。
并且,换挡杆22及换挡连接臂85,利用位于搁脚板21的下方并延伸的换挡连接杆86而连接。换挡连接杆86与从换挡连接臂85及换挡杆22的旋转基部垂下的臂部87一起构成连杆机构,将换挡杆22的摆动传递到换挡凸轮55并使换挡凸轮55旋转,促使变速机43变速。
在根据骑手的体格而对搁脚板21的位置进行变更或调整时,换挡杆22与搁脚板21一起移动,换挡杆22与换挡连接臂85之间的距离变更是对换挡连接杆86的长度进行调整来应对的。由于即使换挡杆22的旋转轴线移动,换挡连接杆86也必定位于骑手的脚的下方,故这种应对成为可能,并且这种应对是因为不必考虑换挡连接杆86与骑手的脚的干涉。
另外,变速机43,可适当替换输入轴46及输出轴47、齿轮65及齿轮66的组合。具体来说,变速机43也可具有齿轮齿数比各自不同的多组齿轮对67,该齿轮对67具有与输出轴47一体旋转的齿轮65(一方齿轮)、及与齿轮65啮合且在输入轴46上旋转自如的齿轮66(另一方齿轮)。在该情况下,输出轴47是第一动力传递轴,输入轴46是第二动力传递轴。
采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具有下述那样的效果和优点。
即,通过将活动嵌合齿轮即齿轮66及爪形离合器69全部集中配置在输出轴47(或输入轴46)上,从而能靠近输出轴47(或输入轴46)周围地配置全部换挡拔叉71。这能将不仅包括换挡拔叉71而且包括换挡凸轮55的换挡机构48整体配置在输出轴47(或输入轴46)的周边,使换挡机构48的配置自由度飞跃性提高。具体来说,变速机43在可避免与曲轴42及输入轴46(或输出轴47)干涉的范围内,能将换挡机构48配置在输出轴47(或输入轴46)周围的任意位相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通过提高换挡机构48的配置自由度,从而就可将换挡机构48配置在输出轴47的下方等,并可使曲轴箱31的后方侧的壁面及托架40a尽量接近于输出轴47地配置。由此,变速机43可将与从驱动链条29或驱动皮带等传递机构作用于输出轴47的拉伸载荷相对应的力臂尽量缩短,并抑制曲轴箱31上产生的弯曲应力,可确保变速机43的顺利动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通过提高换挡机构48的配置自由度,从而可将换挡机构48配置在输出轴47的下方等,将换挡连接杆86配置在搁脚板21的下方侧,可排除骑手的脚与换挡连接杆86干涉的可能性。可对搁脚板21及换挡杆22进行配置而不会受到避免骑手的脚与换挡连接杆86干涉这种制约条件的束缚。具体来说,变速机43在根据骑手的体格而对搁脚板21的位置进行变更或调整时,可将换挡杆22与搁脚板21一起移动,提高换挡杆的操作性和操作感。
还有,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通过从上方依次配置输入轴46、输出轴47及换挡机构48,从而可缩短发动机10的前后长度,有利于摩托车1整体的小型化。
还有,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通过从上方依次配置输入轴46、输出轴47及换挡机构48,从而可将滴下到变速箱45内的润滑油可靠地供给到输入轴46、输出轴47和换挡机构48来进行润滑。
然而,以往的变速机,由于具有将可动齿轮和爪形选择器形成一体的所谓换挡齿轮,因此,当对传递动力的齿轮对进行变更(即变速)时,使换挡齿轮向旋转轴线方向滑动,将与该换挡齿轮相邻的活动嵌合齿轮与进行旋转的 轴予以一体旋转化。由于可动齿轮与活动嵌合齿轮始终啮合,因此,这种换挡齿轮的滑动所需要的力成为换挡凸轮的旋转负荷,即成为换挡杆的操作力的负荷。
以往的变速机,由于利用换挡拔叉对换挡齿轮进行旋转轴线方向的定位,因此,当对输入轴或输出轴施加较大的动力等而对换挡齿轮作用负荷时,有时换挡拔叉与换挡齿轮的滑动面层产生磨损。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由于将活动嵌合齿轮即齿轮66及爪形离合器69全部集中配置在输出轴47(或输入轴46)上,因此,爪形选择器78和齿轮65、66各自成为分体零件,齿轮对67的啮合不会影响到爪形选择器78的滑动、换挡凸轮55的旋转负荷及换挡杆22的操作力的负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通过将活动嵌合齿轮即齿轮66及爪形离合器69全部集中配置在输出轴47(或输入轴46)上,将爪形选择器78和齿轮65、66各自做成分体零件,从而就可进行变速而不会使齿轮65、66滑动。即,换挡拔叉71可对爪形选择器78进行定位而不会从齿轮65、66侧受到负荷,相比于以往的变速机,施加在换挡拔叉71与爪形选择器78的滑动面上的力减小,抑制换挡拔叉71与爪形选择器78的磨损。
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变速机43,能相对于输入轴46及输出轴47而提高换挡凸轮55的配置自由度。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其它的变更和修正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摩托车的变速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输入轴,用于传递来自曲轴的动力;
输出轴;
多组齿轮对,该齿轮对的齿数比各自不同,具有仅与所述输入轴一体旋转的一方齿轮、和与所述一方齿轮啮合且在所述输出轴上旋转自如的另一方齿轮;
多个爪形离合器,该爪形离合器仅使所述多组齿轮对每一组中的所述另一方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处于断续状态,以达到旋转自如化或一体旋转化;
多个换挡拔叉,该换挡拔叉对所述多个爪形离合器中的每一个断续地进行动力传递;
换挡凸轮,该换挡凸轮使所述多个换挡拔叉移动,对所述多组齿轮对中的某一组进行选择性的动力传递;以及
拔叉轴,该拔叉轴配置于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换挡凸轮的后方,轴支承所述多个换挡拨叉,
所述输入轴位于所述曲轴的斜后上方,
所述换挡凸轮位于所述输出轴的下方,
所述拔叉轴比离合器机构的外周的最后端更靠前侧,该离合器机构设置于所述输入轴且从所述曲轴向所述输入轴传递动力,
从上至下依次配置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换挡凸轮,将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换挡凸轮配置到所述曲轴的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变速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夹在相邻的所述齿轮对之间并对所述多组齿轮对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分隔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的变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及所述换挡凸轮的旋转轴线处于大致同一个平面内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44120 | 2011-03-01 | ||
JP2011044120 | 2011-03-01 | ||
PCT/JP2012/055075 WO2012118120A1 (ja) | 2011-03-01 | 2012-02-29 |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3405A CN103403405A (zh) | 2013-11-20 |
CN103403405B true CN103403405B (zh) | 2016-09-14 |
Family
ID=46758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117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3405B (zh) | 2011-03-01 | 2012-02-29 | 摩托车的变速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31538B2 (zh) |
CN (1) | CN103403405B (zh) |
WO (1) | WO20121181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36771A (zh) * | 2021-04-30 | 2021-08-10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换挡装置及其组成的运输设备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727783A (fr) * | 1931-11-16 | 1932-06-24 | Changement de vitesse | |
CN2403944Y (zh) * | 1999-12-03 | 2000-11-01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齿轮箱换档位置信号取出装置 |
CN2607321Y (zh) * | 2003-03-21 | 2004-03-24 | 胡济荣 | 踏板摩托车两档循环变速装置 |
US6725962B1 (en) * | 1998-04-20 | 2004-04-27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Transmission lock for all-terrain vehicle |
CN2806895Y (zh) * | 2005-06-28 | 2006-08-16 | 刘国杰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排档机构 |
CN101046249A (zh) * | 2006-03-28 | 2007-10-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变速鼓装置 |
CN101396964A (zh) * | 2007-09-28 | 2009-04-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变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45414B2 (ja) * | 1988-09-28 | 1998-04-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伝動装置付きエンジン |
JP3628452B2 (ja) * | 1996-08-30 | 2005-03-0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
SE514367C2 (sv) * | 1999-06-01 | 2001-02-12 | Unic Ab | Växellåda |
JP4757094B2 (ja) * | 2006-05-23 | 2011-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変速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
2012
- 2012-02-29 WO PCT/JP2012/055075 patent/WO20121181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2-29 CN CN201280011179.XA patent/CN10340340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2-29 JP JP2013502391A patent/JP583153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727783A (fr) * | 1931-11-16 | 1932-06-24 | Changement de vitesse | |
US6725962B1 (en) * | 1998-04-20 | 2004-04-27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Transmission lock for all-terrain vehicle |
CN2403944Y (zh) * | 1999-12-03 | 2000-11-01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齿轮箱换档位置信号取出装置 |
CN2607321Y (zh) * | 2003-03-21 | 2004-03-24 | 胡济荣 | 踏板摩托车两档循环变速装置 |
CN2806895Y (zh) * | 2005-06-28 | 2006-08-16 | 刘国杰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排档机构 |
CN101046249A (zh) * | 2006-03-28 | 2007-10-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变速鼓装置 |
CN101396964A (zh) * | 2007-09-28 | 2009-04-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变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3405A (zh) | 2013-11-20 |
JPWO2012118120A1 (ja) | 2014-07-07 |
JP5831538B2 (ja) | 2015-12-09 |
WO2012118120A1 (ja) | 2012-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499083B2 (ja) | 変速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を備えるエンジン | |
JPH07195949A (ja) | 鞍乗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 |
US9528569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TWI460098B (zh) | 混合式動力單元及跨坐型車輛 | |
JP2019183903A (ja) | パワーユニット | |
CN103403405B (zh) | 摩托车的变速机 | |
US6799485B1 (en) | Vehicle engine | |
CN100520010C (zh) | 用于鞍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和安装有该发动机的鞍骑式车辆 | |
CN1806113A (zh) | 结合有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动机 | |
JP4939136B2 (ja) |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 |
JP5031812B2 (ja) | 変速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を備えるエンジン | |
JP2012228982A (ja) |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アシストモータ配置構造 | |
CN100400821C (zh) | 具有内置无级变速器的发动机 | |
JP4637343B2 (ja) | 同期噛合式変速機における変速制御装置 | |
JPH0446776B2 (zh) | ||
CN101818792B (zh) | V带式无级变速器 | |
ITTO20070835A1 (it) | Unita motrice per un piccolo veicolo. | |
JP2003148614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装置 | |
JP414421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装置 | |
TWI235192B (en) | Oil return construction of 4-cycle engine | |
JP200314861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装置 | |
JP4878853B2 (ja) | 内燃機関 | |
CN1225378C (zh) | 搭载在车辆上的动力单元 | |
CN1975149A (zh) | 具备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动机的脚踏起动装置 | |
CN213534996U (zh) | 一种三轮车的动力总成以及三轮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