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866B - 换档促动器 - Google Patents
换档促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28866B CN103328866B CN201180065509.9A CN201180065509A CN103328866B CN 103328866 B CN103328866 B CN 103328866B CN 201180065509 A CN201180065509 A CN 201180065509A CN 103328866 B CN103328866 B CN 1033288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shift
- selection assembly
- output
- axis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2—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a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32—Electric motors actuators or related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there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9/00—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 F16H19/08—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motion and oscillating mo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46—Screw mechanisms with gears arranged perpendicular to screw shaft axis, e.g. helical gears engaging tangentially the screw shaf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2061/2869—Cam or crank gea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2061/2892—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other gears, e.g. worm gears, for transmitting rotary motion to the output mechanism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568—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 or from alternating rotary
- Y10T74/18792—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 or from alternating rotary including wor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档促动器(40),包括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54),每个旋转构件沿相反的第一和第二方向可旋转,该旋转构件(54)与选择组件(60)接合,该选择组件(60)与具有输出轴线的输出构件(162)接合。该选择组件(60)具有由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54)的同时转动引起的相反的第一和第二输入运动,以及相反的第三和第四输入运动。该选择组件(60)具有由该选择组件(60)的第一和第二输入运动分别转化的相反的第一和第二输出移动。该选择组件(60)还具有由该选择组件的第三和第四输入运动分别转化的相反的第三和第四输出移动。该输出构件(162)具有分别由该选择组件(60)的输出移动引起的移动,该移动是旋转地绕该输出轴线的移动和轴向地沿该输出轴线的移动中的一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换档促动机构,特别涉及“线控换档”系统中所使用的类型,在该系统中通过一个或多个电动机的促动实现换档。
背景技术
换档变速器和由此所谓的X-Y换档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众所周知的。简言之,X-Y换档促动器或换档器是控制诸如换档指状部之类的换档控制构件的X--X(或者选择方向)和Y--Y(或者接合/非接合方向)位置的装置。典型地,在适合与换档变速器一同使用的线控换档系统中,使用两个独立的电动机以控制换档控制构件的X--X与Y--Y定位,进而控制档位选择,通过该档位选择变速器的输入和输出轴可操作地传动。当变速器的输入与输出轴彼此传动接合时,它们处于可操作的传动状态。典型地,变速器的输入轴例如通过主摩擦离合器C,选择性地接合于诸如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E的原动机的输出轴(图30)。
参考图30,在手动换档变速器类型中,当主摩擦离合器C接合时,变速器T的输入轴随发送机的输出轴沿相同方向旋转。变速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可操作地设置在变速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中间轴,该中间轴通过各自选择的齿轮以不同的传动比选择性地接合。
典型地,X-Y换档器S安装于变速器T上,并且作为与操作者的换档杆接口L或者中间控制模块M电连接的从动装置被手动控制,或者该X-Y变速器由全自动或半自动变速系统的系统控制器控制。典型地,在手动变速场合中,换档杆L通过X-Y或H图案被操作,该X-Y或H图案模拟变速器中的换档控制构件的相应的X-Y定位。
众所周知,X-Y换档器S的目的是通过沿着如下路径移动换档控制构件,合适地定位该换档控制构件,在该路径上不同的齿轮组可以啮合和脱离,并且在该路径上选择的齿轮组与变速器输入输出轴进入和脱离传动啮合关系。在手动换档变速器T中,举例说明,换档指状部可以沿着不同“定位槽(gates)”之间的X方向和选择的定位槽中的空档位与档位接合位之间的Y方向定位,在该X方向中,各自的齿轮组是可啮合和脱离的。
在手动换档变速器T中,典型的是通过至少一个H-型档位图案中的至少部分进行前进档的前进选择。例如,在一倒速、六进速手动变速器(即六速手动变速器)中,从一档换档至六档通常涉及操作者通过接口44对换档杆L的相应移动,该接口44包括成对的H-型图案(图30),这对H-型图案共有沿Y方向延伸的共同的中心纵向支腿。每个H图案的横梁沿X方向延伸,且对齐并横穿该共有的中心纵向支腿连接。在这样的六速变速器中,换档杆倒档位置典型地位于前进档H图案的外侧,在X方向中沿对齐的横梁的方向,并在纵向沿着短的Y向支腿的方向。因此,六速手动变速器T,举例说明,典型地包括4个纵向支腿或定位槽,且这些支腿在X方向彼此相隔,每个纵向支腿或定位槽由换档指状部在Y方向移动的各自的支腿限定。
相对于换档杆(L)安装在车辆内的通常方向,在示例的六速手动变速器T中,六个前进速换档杆档位具有最靠前位置和最靠后位置,1、3和5档位于该最靠前位置,2、4和6档位于该最靠后位置,该最靠前位置和最靠后位置位于中间的空档位的相反侧。四个定位槽可以分别用A-D标识,并且在此处讨论的换档杆接口44的示例图案中,倒档杆位置RA沿定位槽A且邻接于第二档位2B定位于左侧。换档控制构件在换档器内部的移动可以直接对应于换档杆L在X-Y方向的移动。那意味着,换档杆和换档控制构件可以基本同时按照相似的换档图案相应地移动,以接合特定传动比和/或驾驶方向。
举例说明,参见图30,假设六速手动变速器接合于第一档位(1B位置),并且要向第二档位(2B位置)切换(即,“1-2”换档),换档杆和档位控制构件在各自的Y--Y方向相应地移动,该移动沿着定位槽B从1B-3C-5D位置到空档位NB以脱离第一档位,然后继续沿着定位槽B至RA-2B-4C-6D位置以接合第二档位。如果进一步要求切换到第三档位(3C位置)(即“2-3”换档),换档杆和换档控制构件沿各自的Y--Y方向相应地移动,该移动沿着定位槽B从RA-2B-4C-6D位置至空档位置NB以脱开第二档位,接着移动至定位槽C的空档位NC,然后继续沿着定位槽C移动至1B-3C-5D位置以接合第三档位。
在现有的线控系统中,典型的X-Y换档促动器S包括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该第一马达用于在X--X方向移动换档控制构件或换档指状部,该第二马达用于在Y--Y方向移动换档控制构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可以是由电磁线圈或诸如此类控制的电动机和/或液压马达。换档控制构件的X-Y位置可以由与控制模块M中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连接的传感器引导,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马达驱动器和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用于单独地将马达驱动器时分地连接到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ECU优选的是基于微处理器的,且该ECU接收并根据逻辑规则处理输入信号以发出命令输出信号,例如,如美国专利No.4,361,060和No.4,595,986中所描述的,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合并其所公开的内容。通过这种控制结构,现有的换档促动器S的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分别在X和Y方向专门定位换档控制构件,并且各自仅仅时分地被控制,而不是同时被控制。进一步地,为了在沿换档控制构件的X和Y方向的各种位置之间快速、有效的定位该换档控制构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中的一个典型地大于另一个,以便在考虑与定位槽之间换档(X方向移动)和沿每个定位槽的位置(Y方向移动)相关的物理特性情况下,马达匹配于在其X或Y方向移动换档控制构件的要求。
例如,在现有的手动换档变速器T内,每个定位槽可各自设置换档机构,通过该换档机构并通过与控制套管或控制环耦合的换档导轨和拨叉组件的移动完成在该定位槽中的换档。典型地,每个换档导轨沿换档导轨的轴线延伸。众所周知,换档导轨沿其轴线在Y向的移动导致该换档导轨的拨叉以及与该换档导轨耦合的控制套管沿其移动。拨叉典型地由在毂区域处连接的成对的指状部限定,并且该指状部在它们之间限定了U型开口,控制套管容纳在该U型开口中,并且相对该U型开口轴向固定。拨叉指状部绕各自控制套管圆周延伸,并且设置在圆周的套管凹部中,设置在凹部内的指状部的远端连接于限定出该套管凹部的对立轴侧。每个控制套管以变速器主轴或输出轴为中心可旋转地绕该主轴或输出轴固定,并且每个控制套管相对其拨叉是可旋转的,该拨叉沿着主轴或输出轴的轴线轴向定位该套管。
每个定位槽各自的控制套管在空档位和至少一个档位接合位之间滑动,在该空档位中,该控制套管可旋转地固定于变速器主轴或输出轴上,但并非可操作地与输入轴接合。在每个档位接合位上,控制套管保持可旋转地固定于变速器主轴上,并且典型地通过耦合到由输入轴驱动的齿轮系上的齿轮,而可操作地与传动输入轴接合。齿轮系通常在变速器输入和输出轴之间提供齿轮的减速和旋转方向的改变。因此,每个控制套管在其各自换档机构中用作爪形离合器,通过该爪形离合器输入和输出轴可选择性地旋转互连。
在此例中,每个换档导轨和拨叉组件的移动通过相应地换档控制构件在各自的定位槽内的换档位置之间的移动而传递,该移动由仅朝换档机构的Y向运动的促动马达驱动。换档指状部沿X方向在不同定位槽之间的移动通过仅朝换档机构的X方向移动的促动马达驱动,且该移动仅当所有定位槽的换档机构都位于各自的空档位时发生。
相对于选择的定位槽,换档指状部例如通过其指尖接合其换档机构的换档导轨,该指尖被容纳于换档导轨中构造的槽部的相连侧壁之间。换档指状部可以从可旋转的且可轴向移动的圆柱形换档杆开始径向延伸,并固定在该换档杆上。换档指状部的尖端顶住换档导轨的槽部的相对侧壁,并且换档杆围绕其轴线的角位移使换档指尖在Y向移动,相应地驱使换档导轨沿Y向轴向移动,这导致由此接合的换档拨叉和控制套管的相应移动。如上所述,控制套管的轴向移动引起在该定位槽中档位的接合或脱离。由于换档杆也可在X方向沿其轴线可轴向移置,所以换档指状部可在各个换档导轨的对齐且相邻的槽部之间移动,这些导轨通常布置成轴向相互平行移动。所有换档导轨的槽部沿X方向对齐,且仅当换档导轨和控制套管均处于各自的空档位时,每个槽部可容纳换档指尖。
接下来进一步描述上述六速手动换档变速器T,且该六速手动换档变速器T是适合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换档促动器的一种变速器类型的例子。
与此变速器T一同使用的现有的线控换档促动器S存在的问题是需要两个马达,每个马达耦接于换档杆,各自执行换档控制构件在X和Y方向的移动。此外,这两个马达可能彼此不同,从而使换档促动器的设计和安装复杂,并相应地增加维护成本。进一步地,利用各自单独的专用马达来执行换档和选择功能中的每一个,可能要求两个马达中的至少一个不期望地尺寸大和惯性高,并降低了换档促动器和变速器换档机构的动力性能。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线控换档促动器,该促动器简化了设计和装配,并容许使用统一的、相对较小的和便宜的马达,该马达也可具有相对较小的惯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简化设计和组装的并允许相同电动机的换档促动器,解决了上文指出的现有线控换档促动器的问题。这些电动机一同协作,即它们中的每个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同时转动,并且共同承担在每个定位槽内的档接合位和脱离位(空档)之间,以及不同定位槽之间移动换档控制件的载荷。因此,在现有换档器中由一个电动机执行的工作由两个电动机执行,该两个电动机中的每一个与现有的专用电动机相比会更小。此外,这两个电动机可以相同,从而与现有技术运用两个专用电动机场合相比,最小化复杂度并减低成本,在现有技术场合中,两个电动机每次仅有一个工作,使得变速器换档装置分别沿X和Y方向移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换档变速器使用的换档促动器,在本发明中,促动器包括具有输出轴线的输出构件,该输出构件适配地用于通过输出构件相对输出轴线的运动而在变速器的不同的换档位置之间变化。该促动器进一步包括与输出构件接合的选择组件,该选择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以及相反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在选择组件的第一输出移动、第二输出移动、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中的每个移动各自执行时,由选择组件传递了输出构件相对于输出轴线的多个不同移动中的对应移动。促动器进一步包括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每个电动机具有驱动轴线和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能够绕其各自电动机驱动轴线沿各自相反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每个旋转构件与选择组件可操作地接合,并在促动器工作时同时转动。选择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选择组件的第一输入运动由第一电动机的旋转构件和第二电动机的旋转构件中的每个旋转构件沿其各自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时转动而引起。选择组件的第二输入运动由第一电动机的旋转构件和第二电动机的旋转构件中的每个旋转构件沿其各自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同时转动而引起。选择组件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分别由选择组件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转化。选择组件也具有相反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选择组件的第三输入运动由第一电动机的旋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个方向以及第二电动机的转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同时转动而引起,并且选择组件的第四输入运动由第一电动机的旋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以及第二转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个方向的同时转动而引起。选择组件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分别由选择组件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转化。由选择组件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分别引起的输出构件的移动是旋转地绕输出轴线和轴向地沿输出轴线的移动中的一种,由选择组件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分别引起的输出构件的移动是旋转地绕输出轴线和轴向地沿输出轴线的移动中的另一种。
所述选择组件包括具有中心轴线的输入构件,所述输入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且与之可操作地接合。所述选择组件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中的每个输入运动包括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绕所述中心轴线的转动。该换档促动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组件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中的每个输入运动包括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沿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横向方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实现上述及相关目的,本发明可以按照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实施,然而事实上应注意,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示出的特定构造可以变换。此外,应注意,附图并非一定按比例或按相同比例画出。特别地,附图的一些元件的比例可能被放大以强调该元件的特征。
在结合附图考虑时,将更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其它目的、特征以及相应地优点,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多个视图中标识相同、相似或相应的部件,其中:
图1是换档促动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换档促动器的分解图;
图3是在Y向沿着定位槽换档时的换档促动器的正视图;
图4是与图3相似的在相反的Y向沿着相同定位槽换档时的换档促动器的正视图;
图5是换档促动器的侧视图;
图6是与图5相似的在定位槽之间(X方向)换档时的侧视图;
图7是与图3相似的在定位槽之间沿X方向换档时的正视图;
图8是与图7相似的在定位槽之间相反的X向换档时的正视图;
图9是换档促动器的M-连杆和换档连杆在空档位的正视图;
图10是图9的M-连杆和换档连杆在第一档接合位(Y方向)的正视图;
图11是与图10相似的在第二档结合位(Y方向)的平面图;
图12是换档促动器的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处于空档位的换档促动器,且移除了示出的选择连杆构件;
图13是与图12相似的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处于档接合位的促动器;
图14是六速手动换档变速器的局部剖视侧视图以及车辆驾驶者的换档杆接口处于空档位处的附随示意图,该空档位可以是换档控制构件和相应的换档杆接口档位NA、NB、NC或ND中的任一个;
图15A是图14的变速器沿线15-15的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空档位NA;
图15B是图14的变速器沿线15-15的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空档位NB;
图15C是图14的变速器沿线15-15的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空档位置NC;
图15D是图14的变速器沿线15-15的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空档位置ND;
图16是图14的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和部分(fragmented)侧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倒档位RA;
图17是图16的变速器沿着线17-17的视图,并且其换档杆接口处于倒档位RA;
图18是图14的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和部分侧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第一换档位1B;
图19是图18的变速器沿线19-19的视图,并且其换档杆接口处于第一换档位1B;
图20是图14的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和部分侧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第二档位2B;
图21是图20的变速器沿着线21-21的视图,并且其换档杆接口处于第二档位2B;
图22是图14的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和部分侧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第三档位3C;
图23是图22的变速器沿线23-23的视图,并且其换档杆接口处于第三档位3C;
图24是图14的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是部分侧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第四档位4C;
图25是图24的变速器沿线25-25的视图,并且其换档杆接口处于第四档位4C;
图26是图14的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是部分侧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第五档位5D;
图27是图26的变速器沿线27-27的视图,并且其换档杆接口处于第五档位5D;
图28是图14的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是部分侧视图,并且换档控制构件中的换档杆接口和相应的换档杆处于第六档位6D;
图29是图28的变速器沿线29-29的视图,并且其换档杆接口处于第六档位6D;
图30是车辆动力系的示意图,该车辆动力系包括具有换档杆接口L的变速器T以及控制器M,该控制器M包括线控换档系统的部件,该部件可包括现有的线控换档促动器S,或者图1的换档促动器可适配的部件;
图31是换档导轨位置相对于M连杆位置的局部复合视图,该M连杆位置处于角度为α1的空档位,根据示例实施例,M连杆在该空档位处具有第一初始虚拟杠杆臂长度V1;
图32是与图31相似的视图,但M连杆转到比α1大的角度α2处,在该角度α2处,M连杆具有比V1大的第一虚拟杠杆臂长度V2;
图33是与图32相似的视图,但M连杆转到比α2大的角度α3处,在该角度α3处,M连杆具有比V2大的第一虚拟杠杆臂长度V3;
图34是与图33相似的视图,但M连杆转到比α3大的角度α4处,在该角度α4处,M连杆具有比V3大的第一虚拟杠杆臂长度V4;
图35是在促动器执行换档功能期间促动器的可变输出响应随电动机输入转动的示例曲线图。
由于本发明易具有多种变形和可选的构形,所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的具体的实施例,并在此进行详细的描述。但应理解,附图和详细说明并非要将本发明限制在公开的特定构形中,而是相反,本发明目的是覆盖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变形、等效方案和替换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于车辆的换档变速器在多个不同档位换档的换档促动器或换档器40。变速器42的不同档位包括倒档和多个前进档,且前进档典型地相对于每个定位槽成对布置。在每个定位槽中,不同前进档接合位通过介于其间的空档位隔开。促动器40适配地与前述六速手动变速器一同使用,该促动器40的进一步特征将在下文展开并在附图中描述。变速器42是包括促动器40的换档变速器的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
促动器40执行两个不同的功能:选择功能和换档功能。选择功能在每个定位槽之间沿X方向移动变速器的换档控制构件,保持变速器位于空档位。促动器40内部具有换档机构,通过对该换档机构的操作执行换档功能。在换档功能执行时,促动器40在每个定位槽内的档接合位和空档位之间沿Y方向移动换档机构的换档控制构件。变速器42包括4个定位槽A-D,其间定位了六个前进档位和一个倒档位,且每个定位槽有一个空档位。操作者通过限定了相应换档杆位置的图案的接口44操作换档杆。换档杆接口44与促动器40通过线控换档控制系统电连接,该控制系统可包括控制模块M(图30)。
促动器40包括固定在支架50上且彼此相邻设置的成对的第一电动机46和第二电动机48。促动器支架50可以是钢制的,并且固定于变速器42的壳体52的外部,促动器40的露于外面的部分可部分或全部由元件遮蔽,并且通过遮蔽罩(未示出)保护其不受损害。电动机轴或旋转构件54从每个电动机46、48延伸,并且每个轴54限定了旋转轴线56。第一和第二电动机轴54均钢制且彼此大致平行,且每个电动机轴包括沿其预定长度的螺纹部分58。每个电动机46和48均能够各自可逆地沿其轴线56旋转其轴54。换句话说,电动机46和电动机48中的每个电动机能够选择性地绕其电动机轴线56顺时针或逆时针(例如,±Φ)旋转其轴54。电动机46和48可以是伺服电机或脉冲电机。电动机46和48彼此相互协作(即它们同时沿它们各自的相反的第一和第二方向±Φ之一旋转),而不是单独地相互独立地操作,以执行换档促动器40的选择和换档功能。因此,两个电动机共同工作的联合驱动力用于执行两个功能。优选地,电动机46和48所有特征相同,并且如图所示包括右旋螺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电动机的旋转方向±Φ以及齿轮(下面介绍)上的齿的方向可改变,以可选地在螺纹部分58利用左手螺纹。
促动器40进一步地包括选择组件60,该选择组件60可在平行于电动机轴的轴线56方向移动。选择组件60包括限定载体66的选择连杆62和固定于选择连杆62的连杆导向件64。选择连杆62和连杆导向件64可通过适当的尼龙材料模制成。选择连杆62设置有平行的对接上下侧壁68和70,该对接上下侧壁68和70从其平面前导向面72垂直延伸;连杆导向件64设置有平行的对接上下侧壁74和76,该对接上下侧壁74和76从其平面后导向面78垂直延伸。上侧壁68和74相邻且彼此齐平,形成了平面的上引导面80;下侧壁70和76相邻且彼此齐平,形成了平面的下引导面82;成对的对接的前导向面72和后导向面78,以及成对的对接的上导向面80和下导向面82分别相互平行。导向面72、78、80、82限定了载体66的长方体腔部84。腔部84的相对的侧面可以是敞开的,如图所示。外表构造为大致长方体块的换档连杆86设置在腔部84内,并且与导向面72、78、80、82滑动接合。换档连杆86可以是烧结粉末金属。在腔部84中,换档连杆86具有在大致平行于电动机轴线56方向的、且与包括电动机轴线56的虚构平面平行的位移。
选择连杆下侧壁70的一部分设置有空间88,该空间88在下导向面82限定了开口90,该开口90与长方形区域92对齐,该长方形区域由促动器托架50的平面100上的边94、96、98限定。区域92在促动器支架50中部分限定圆柱扇弧形空间102,该空间102在平行于电动机轴线56的方向与选择连杆62中的开口90对齐。如下所述,M连杆构件在促动器的换档功能执行时可以通过开口90和区域92转出腔部84并进入空间102。
支架50设置有成对的凸部104,该凸部104具有通孔106,电动机轴54穿过该通孔106延伸。凸部104可包括限定通孔106并稳固电动机轴54的套管(未示出)。凸部104设置有与通孔106邻近的凹槽108,该凹槽108与管状标准件110压配合,该管状标准件110平行于电动机轴54延伸,并且各自可滑动地容纳于选择连杆62中形成的圆柱导孔112和半圆柱导槽114中。
选择连杆62设置有由通孔118限定的长轴承116,且该通孔118大致垂直地延伸至圆柱导孔112的轴线。轴承通孔118通向腔部84,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圆柱钢制短轴120,该短轴大致延伸超过通孔118的总长。
选择组件60包括齿轮122,该齿轮122的外边缘具有与电动机轴54的螺纹部分58相啮合的齿部124,从而形成涡轮传动结构。齿轮122可由适宜的尼龙材料模制而成。短轴120的外端126通过压配合连接或键连接固定于齿轮122的中心轮毂128上。短轴120的内端130同样固定于至少部分位于腔部84内的M连杆132上。因此,齿轮122和M连杆132是彼此直接地、可旋转地固定。M连杆132包括矩形横截面的长钢杆件134,该长钢杆件134具有位于中心的孔136,短轴内端130固定于该孔136。杆件134的对端中的每一端附带有钢柱件138,该钢柱件138沿平行于短轴轴线140的方向向连杆导向件64延伸,且该钢柱件138在轴承上可旋转地支撑滚子142(未示出)。滚子142可以是钢的。每个柱件138沿轴线143延伸,且其各自滚子142可绕该轴线143转动。在轴线140和每个轴线143之间,杆件134限定了杠杆臂145,该杠杆臂的长度包括轴120和143之间的杠杆半径R,该半径例如可以是20mm。
换档连杆86构造有成对的U型凹槽144,该凹槽144中的每一个凹槽延伸至换档连杆86的前侧146,换档连杆86与选择连杆62的前导表面72滑动接合。凹槽144从前侧146延伸入换档连杆86至一定深度,该深度容纳杆件134的材料厚度和柱件138所凸出的长度,且凹槽144构造平面后壁148,该后壁148接合柱件138的末端和滚子142的轴端面。在U型凹槽144的末端的嘴状部开口朝向换档连杆86的底侧150,且换档连杆86滑动接合于平面下导向面82;凹槽144的每个对立闭合端限定弯曲端壁152。每个U型凹槽的各自相对的左侧壁154和右侧壁156之间的空间与滚子142的直径大致相同。位于换档连杆86的相邻且对立的右凹槽侧壁156和左凹槽侧壁154之间的中间凹槽144是中间部分158。沿接近换档连杆底侧150的轴线140的中间部分158的厚度被缩减,以提供用于容纳M连杆杆件134的间隙,使得M连杆132沿短轴120的轴线140的全长能够容纳于在导向面72和导向面78之间延伸的换档连杆86的总厚度中。沿着间隙的中间部分158的U型凹槽侧壁154和侧壁156的高度尽管是缩减的,但仍然保留足够容纳接合滚子142的轴向宽度的范围,使该滚子沿其滚动。
参考图9-11,应理解,通过滚子142支撑凹槽144的侧壁154和侧壁156,短轴120和M连杆132绕轴线140的累积总角度约为180度的转动,传递了换档连杆86相对于轴线140的从腔部84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横向移动,从而该短轴120绕其轴线140的转动变成换档连杆86相对于该轴线的侧向移动。结合示例的变速器实施例如下进一步描述,M连杆的定义为0°的角度α,对应于各自定位槽A-D的空档位NA、NB、NC或ND,在0°处换档连杆86相对于轴线140横向大致对中(参见图9)。因此,短轴120在定位槽B-D内的换档操作时可转动的累积并接近180°的α角是约-90°与约+90°之间的总角度。相对于空档位NA、NB、NC或ND,M连杆在约0°至约-90°的α角范围之间的运动驱使换档连杆86相对于轴线140左倾(如图10所示),并对应于换档控制构件160的在各自定位槽B-D内的向档位接合位1B,3C或5D的移动。相对于空档位NA、NB、NC或ND,M连杆在约0°至约+90°的α角范围之间的运动驱使换档连杆86相对于轴线140右倾(如图11所示),并对应于换档控制构件160的在各自定位槽A-D内的向档位接合位RA、2B、4C或6D的移动。换句话说,沿每个定位槽的档位,通过短轴120的±α角的相应转动,在空档位和沿Y向的至少一个档接合位之间挂接,该±α角在约±90°的范围内。齿轮122的在任意角度方向的从动转动为选择组件的输入运动。
杠杆臂145围绕轴线140的角位移使其中一个滚子142的外表面支撑其凹槽144的侧壁154和侧壁156之一。因此,M连杆132绕轴线140的转动挂接转变成换档连杆86的线性移动。换档连杆86的对于短轴120和电动机轴54的转动输入的直线运动响应在执行换档功能时经过的α角位置范围内是可变的和非线性的。
滚子42在局部接触点或接触线161(如图31-34所示)接触其各自的凹槽侧壁154和侧壁156,接触点161沿着该侧壁并伴随角度α变化移动。由换档连杆86的滚子142在点161承受的力引导换档连杆86的直线移动,并且该力是杠杆臂145在轴线143的、由轴120绕轴线140扭转或旋转产生的切向力或运动的分力。
侧壁154和侧壁156大致平行,并且垂直于换档连杆86在腔部84内的移动方向。引导换档连杆86的直线移动的分力是由侧壁154和侧壁156上的滚子142在点161上施加的,从而限定了虚拟杠杆臂163的长度V(图31-34),该虚拟杠杆臂163沿垂直于换档连杆行进方向延伸。长度V是从平行于换档连杆直线行进方向的假想平面沿侧壁154和侧壁156的距离,且轴线140位于该假想平面上。因此,虚拟杠杆臂163的长度V是变化的,且当α=0°时具有最小值,当α=±90°时具有最大值。点161沿换档连杆86行进方向的横向移动率(相对于轴线140)是变化的,且相对长度V的变化率是非线性的,因此,腔部84内的换档连杆86的直线移动的变化率是变化的,并且相对于短轴120和齿轮122的旋转速率是非线性的。因此,促动器40在执行换档功能时的输出响应是变化的,且相对选择组件的输入是非线性的。
在换档操作期间,响应于短轴120绕轴线140通过±α角的转动,换档连杆86横向相对于短轴轴线140的横向位移通过如下方式转化成换档控制构件160沿换档定位槽内的空档位置和档接合位之间的Y方向的移动,其中长换档杆162为促动输出构件,该构件由促动器支架50和变速器壳体52通过允许沿换档杆轴线或促动输出轴线164轴向移动并绕该轴线转动的轴承支撑。换档杆162的第一端166具有固定于其上且从轴线164径向延伸的换档臂168。示出的换档臂168可以在平行于轴线164的平面上具有矩形横截面,且在轴线方向164上具有的厚度紧密配合于槽部170的宽度并且沿该槽部170可滑动,该槽部170设置在选择组件60的换档连杆导向件64中。
在后导向面78内,槽部170大致平行且邻接于连杆导向件64的上壁74延伸。换档臂168穿过槽部170延伸至腔部84内,可具有圆形边界174的自由端172容纳于换档连杆86中设置的凹槽176内,该凹槽176具有隔开以容纳具有紧密配合的换档臂自由端172的接口侧壁178和侧壁180。凹槽176可在换档连杆上侧182具有开口面,并在换档连杆后侧184具有开口端,如图2、12和13最好地示出。如上所述,换档连杆86在沿着腔部84的横向的从动是由齿轮122各自的选择组件绕轴线140的输入运动转化的,并且该从动在齿轮的旋转角度α的范围内是可变的。上述换档连杆86沿腔部84的作为选择组件的输出移动的横向移动,引起换档臂168沿着槽部170并通过其圆形边缘174的紧邻接合处以及凹槽侧壁178和侧壁180之一的移动。由换档连杆86侧向移动引起的换档臂自由端172的移动导致换档臂168绕换档杆轴线164的旋转移动,而又导致换档杆162绕轴线164的与换档臂168的工作长度A成比例的旋转移动θ,该长度A限定为从轴线162到圆形边界174和凹槽侧壁178和侧壁180之间的接触点的径向距离,该长度A基本固定,并且可以具有标称长度,如48mm。
因此,换档连杆86沿腔部84的侧向位移引起换档杆162的旋转移动±θ。在如图9所示的对应于α角为0°的换档连杆86的侧面中心的空档位,换档杆162的转动角度θ也限定为0°。M连杆132的经过角度-α的驱使换档连杆如图10所示向左的转动,引起换档杆162的经过角度-θ的对应的可变比例的转动,参见图2和图3最好的示出。相反地,M连杆132的经过角度+α的驱使换档连杆如图11所示向右的转动,引起换档杆162的经过角度+θ的对应的可变比例的转动,参见图2和图4最好的示出。
参见图3和图4,通过一致地操作电动机46和48,即同时绕它们的轴线56以相同速度朝相反方向±Φ旋转它们,而产生的来自选择位置Xi的移动向齿轮122和M连杆132施加转动±α,并保持位置Xi不变,该选择位置Xi能对应于在X方向沿换档定位槽A-D中之一的任意换档控制构件位置,或对应的换档杆接口位置。
在图3中,在沿着X方向的给定位置Xi处,电动机48的轴54沿其-Φ方向绕其轴线56转动,而同时电动机46的轴54以相同的速度沿相反的方向+Φ转动。这种电动机轴联合转动导致齿轮122绕轴线140沿-α方向转动,进而使得换档杆162沿-θ方向旋转,并保持位置Xi不变。
在图4中,在沿着X方向的给定位置Xi处,电动机48的轴54沿其+Φ方向绕其轴线56转动,而同时电动机46的轴54以相同的速度沿相反的方向-Φ转动。这种轴电动机联合转动导致齿轮122绕轴线140沿+α方向转动,进而使得换档杆162沿+θ方向旋转,并保持位置Xi不变。如上所述,轴120和杆162分别经过角度α和θ的角位移的比率是非线性变化的。
现在参考图5-8,选择组件60或载体66可相对支架50移动,同时保持M连杆132和换档连杆86,并由此保持换档杆162在它们各自的空档位,该空档位中α和θ均为0°。除非换档杆接口44以及变速器42中的所有定位槽的换档机构相应地位于它们各自的空档位NA、NB、NC和ND,否则需要防止换档控制构件160在任意定位槽的移动。选择组件60相对于支架50,并由此相对于选择组件60附着的变速器壳体52的移动实现了换档杆162沿其轴线164的轴向移动,从而使得换档控制构件160相对定位槽A-D在定位槽A-D之间移动。电动机46和48绕它们轴线56以相同速度且沿相同方向Φ的同时转动约束了电动机轴54的螺纹58和齿轮122的齿部124,使得齿轮122、短轴120和M连杆132不能绕轴线140旋转,并大致保持在α=0°处。因此,在电动机轴54朝相同方向同时转动时,换档连杆86保持在其腔部84内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空档位,并且换档杆162大致保持在θ=0°处。因此,当换档指部160在定位槽A-D之间移动时,该换档指状部160在其沿X方向贯穿移动时保持在其空档位。
参考图6和图8,电动机轴54沿它们的-Φ方向的同时转动使得它们的右旋螺纹部分58推动齿轮122远离电动机46和48。在直径上位于齿轮122的相反侧并且与电动轴螺纹58啮合的轮齿齿部124中的个别几个齿与螺纹保持接触,因此,被绑定的齿轮122沿箭头190的方向平行于电动机轴线56轴向受压。短轴140通过啮合的在直径上相对的齿部124传递齿轮122上的螺纹58施加的力,以选择连杆轴承116,该短轴140由选择连杆62的长轴承116支撑。选择连杆62依附于连杆导向件64,因而形成载体66。载体66沿平行于电动机轴线56的方向的受力运动,是由齿轮122的沿电动机轴线56方向的各自选择组件的输入运动转化而来的。如上所述,换档臂168紧密贴合于槽部170的对侧,且相对换档杆轴线164垂直延伸。载体66沿平行于电动机轴线56方向的作为选择组件的输出运动的受力运动,通过其对边之一与槽部170的接合长边之间的相邻接触,向换档臂168传递运动。因为换档臂168固定于换档杆162上,所以引起了换档杆162沿其轴线164的轴向移动,使得换档控制构件160沿X方向放置,从而带动换档控制构件160进入和脱离与各自定位槽A-D的轴向对齐的换档导轨槽194A-D中的一个的可接合定位。
相反地,参考图7,电动机轴54沿它们的+Φ方向的同时转动使得它们的右旋螺纹部分58朝向电动机46和48牵引齿轮122。类似地,直径上定位在齿轮122的对边的且与电动机轴螺纹58接合的轮齿齿部124中的个别齿绑定螺纹,并保持与螺纹接触,因此被绑定的轮齿122沿箭头192的方向并平行于电动机轴线56轴向受压。通过轴120和载体66施加的力通过槽部170的邻接边作用于换档臂168上,并且沿其轴线164轴向驱使换档杆162。因此,换档指状部160沿X方向定位,以带动其进入和脱离与各自定位槽A-D的轴向对齐的换档导轨槽194A-D中的一个的可接合定位。齿轮122的沿电动机轴线56的任一方向的受迫移动是选择组件的输入运动。
换档控制构件或换档指状部160在距换档杆162的第一端166一定距离处固定于换档杆162上,并且定位在变速器壳体52内,该换档指状部160可以与换档臂168构型相同。换档指状部160从轴线164沿径向延伸,但不需要与换档臂168径向对齐。然而,换档臂168绕轴线164任意角度θ的移动将引起换档指状部160绕轴线164的相同角度的角位移θ,因为它们可转动地固定于换档杆162上。
在单个定位槽A-D中,换档杆162的经过角度θ的转动在空档位与档结合位之间沿Y方向向换档指部尖端186施加移动,其中换档控制构件160通过该定位槽A-D沿X方向定位。换档指状部尖端186可设置圆形边缘187,该圆形边缘187顶住换档导轨188。参考图14,其中示出了换档控制构件160以及位于它们各自的空档位NA、NB、NC和ND的所有换档导轨188A-D,换档杆162绕其轴线164的转角θ为0°。换档杆162通过+θ角度的转动将如图14所示相应地沿Y方向向左移动换档指状部160的尖端186至档接合位1B-3C-5D(参见图18、22和26)。相反地,换档杆162通过-θ角度的转动将如图14所示相应地沿Y方向向右移动换档指部160的尖端186至档接合位RA-2B-4C-6D(参见图16、20、24和28)。因此,换档杆162绕其轴线164通过角度θ的转动定位,转化成为换档机构的换档导轨188沿Y方向的直线移动。这些是在换档机构中通过换档指尖186的圆形边缘187与在换档导轨188中形成的槽部194的侧壁195和侧壁197(图31-34)中的一个的相邻接合完成的。由换档杆162绕其轴线164的±θ的转动引起的换档指尖186的移动,致使换档导轨188的沿Y方向大致垂直于轴线164的直线移动。施加的换档导轨的直线移动与换档指状部160的工作长度B成比例,该工作长度B定义为轴线164至圆形指尖边缘187和凹槽侧壁195、197之间的接触点的径向距离,且该距离大致不变,标称地可以是24mm。
电动机转动的时间可以通过电动机控制器利用已知的开环技术(如果使用步进电机)或已知的闭环技术(如果使用伺服电机)控制。换档杆162优选地与已知类型的且与换档促动器电子控制模块M(与图20中示出的相似)连接的传感器181和183工作连接,这些传感器可以是模拟传感器,并且各自感知换档杆162在换档和选择操作时的移动。
变速器42的传动机构封装在壳体52内,并且如上结合图30所述,该变速器42包括由原动机通过通常接合于并可选择地脱开的主摩擦离合器C驱动的输入轴196,该原动机例如可以是柴油机或汽油机。
参考图14,变速器输入轴196带有用于驱动中间轴组件200的主动齿轮198,该中间轴组件200包括由壳体52内的轴承204支撑的中间轴202。同样地,输入轴196由壳体52内的轴承204支撑。中间轴202设置有固定并随其转动的中间轴齿轮206、208、210、212、214、216和218。如图14最好地示出,中间轴齿轮分别成对地且可旋转地耦接于主动齿轮198,以及多个主轴齿轮220、222、224、226、228和230。主轴齿轮围绕主轴或输出轴232,并绕主轴或输出轴232可旋转。本领域众所周知,主动齿轮198以及主轴齿轮通过滑动控制套管234A-D进入接合关系可选择性地每次接合于一个主轴232以随其转动。如上所述,控制套管234D可以用于将主动齿轮198接合于主轴232上,以在输入轴196与主轴232之间第五个齿轮处提供直接驱动关系。
主轴齿轮230是反向齿轮,并且通过通常的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52内的中间惰轮238,与相关联的中间轴齿轮218连续啮合。
每个定位槽A-D各自的控制套管234A-D通过沿各自的换档拨叉236A-D的Y向的移动,在空档位和档接合位之间轴向定位,该换档拨叉236A-D固定到其各自的换档导轨188A-D并随之轴向移动。每个定位槽的换档机构由换档导轨188、控制套管234以及换档拨叉236组成。控制套管234可以是众所周知的同步或非同步的双动牙嵌离合器类型。如上所述,在每个定位槽内,轴120和换档杆162的相对角位移的比率在空档位和档接合位之间是可变的。换句话说,选择组件60为促动器40提供用于执行其换档功能的可变的输出响应。
当促动器40执行换档功能时,电动机46和48绕各自的轴54朝相反的转动方向转动,即一个朝+Φ方向,并且另一个朝-Φ方向,导致换档机构在Y方向的移动,如图3或4所示。结合图9-11能更好的理解,轴54转动齿轮122,并且通过短轴120经过角度±α的转动,取决于各个电动机轴54的转动方向,轴54触发M连杆132进入或脱开换档连杆86的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144之一。在选择的定位槽内,在不变的X方向位置处,当M连杆132从与其完全接合的一个凹槽144至另一个凹槽144时(即轴120转动180°或2α),变速器通过定位槽的空档位在该定位槽的成对的档接合位之间换档。可选地,M连杆可以停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144之间处于空档位(即大致α=0°处),在该空档位处变速器42没有进入任何档位,并且换档控制构件160可以通过选择功能沿X方向移向另一个定位槽。
当促动器40执行选择功能时,电动机46和48沿相同方向绕它们各自的轴54转动,即两个轴54均沿+Φ或-Φ方向转动,该选择功能是通过M连杆132位于其空档位使得所有变速器换档导轨188的槽194沿换档杆162的轴线164对齐而实现的。由于轴54之间的这种转动关系,齿轮122处于束缚态,不绕其轴线140转动,并且轮齿沿轴54受力。由于齿轮122保持不绕其轴线140转动,M连杆132同样保持在其Y向中心的空档位,并且α和θ均保持为0°。换句话说,在选择功能执行时,依靠电动机轴54的转动方向,换档器60沿换档杆轴线164的两个方向之一相对于电动机46和48轴向受力。当被束缚的齿轮122沿电动机轴54移动时,选择组件60沿换档杆轴线164的方向相对电动机46和48移动。换档杆162的轴向移动沿定位槽换档导轨槽194在定位槽选择位置之间承载其换档指状部160,该换档导轨槽194在它们的空档位置NA、NB、NC和ND沿轴线164对齐。
图16-29示出了每个换档导轨188A-D的档接合位以及它们各自的控制套管234A-D。
参考图31至34,示出了变速器42内的换档机构以及促动器40内的示例换档机构在空档位和档接合位之间的多个位置,并说明了选择组件60和促动器40的可变的输出响应。如上所述,均固定于换档杆162的换档臂168和换档指部160的标称工作长度A和B,各自可以是48mm和24mm。因此,在执行换档功能时,换档连杆86和换档导轨188之间的直线移动具有不变的或固定的比例2:1。
M连杆杠杆臂145的杠杆臂半径R长度固定,在此例中为20mm。M连杆132的虚拟杠杆臂163的长度V(以mm为单位)定义为:
(1) V=20sin(α)
角度α以度为单位。
换档连杆86从其空档位移动的累积距离D(以mm为单位)定义为
(2) D=20-20cos(α)
角度α以度为单位。
换档导轨188从其空档位移动的累积距离YSR(以mm为单位)定义为
(3) YSR=(20-20cos(α))/2
角度α以度为单位。
参考图31,示出的促动器换档机构在其空档位,且M连杆角度大小α1等于或者接近零度(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3°),虚拟杠杆臂163长度V1等于或接近零度(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1.05mm)。换档导轨188(以及其控制套管234)从空档位的直线移动的距离YSR1等于或接近零度(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0mm),即,换档导轨188(以及其控制套管234)以空档位置为中心。
参考图32,示出了促动器换档机构,该促动器换档机构具有M连杆角度大小α2(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37°),以及虚拟杠杆臂163长度距离V2(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12mm)。换档导轨188(以及其控制套管234)从空档位置的直线移动距离YSR2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控制套管234与主轴或与其接合的输入轴齿轮开始同步(例如,如图所示等于或接近2mm)。
参考图33,示出了促动器换档机构,该促动器换档机构具有M连杆角度大小α3(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53°),以及虚拟杠杆臂163长度距离V3(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16mm)。换档导轨188(以及其控制套管234)从空档位置的直线移动距离YSR3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换档导轨188完成与其接合的齿轮的同步(例如,如图所示接近4mm)。
参考图34,示出了促动器换档机构,该促动器换档机构具有M连杆角度大小α4(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79°),以及虚拟杠杆臂163长度距离V4(例如,如图所示大约为19.6mm)。换档导轨188(以及其控制套管234)从空档位置的直线移动距离YSR4位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换档导轨188与各自的齿轮完全接合(例如,如图所示等于或接近8mm)。在此例中,角度α可以具有约±79°之间的累积范围,并可具有超出该范围的更远的移动(例如,达到±90°),进一步仅仅最低程度地安置控制套管234及其接合的齿轮。
从α1-α2-α3-α4的步进变化地增加虚拟杠杆臂163的长度V,从而当附加控制套管接合力有利时,在同步期间提供换档连杆86和换档导轨188的直线移动之间有利的更高比率。控制套管234从其空档位的移动达到约4mm时,典型地要求向换档导轨188施加更大的力以匹配控制套管和与其进入啮合的齿轮。
一旦同步完成,换句话说,在换档导轨188和控制套管234从它们的空档位的移动达到约4mm时(如图33所示),换档导轨188和控制套管234的进一步移动进入换档导轨188和控制套管234移动大约8mm的档接合位需要相对较小的力。因此,在角度α大小较大时,可以容许较低的V:R的比例,该比例代表电动机46和48输入以及换档套管234的输出之间不同水平的增益是可接受的。
关于上述例子,上述促动器40的可变且非线性的输出响应通过图35中标绘出的三个已标识曲线进行说明。
因此,应该能够理解,促动器40一起操作它的两个电动机46和48,通过它们的同时转动来执行两个不同的功能,即沿X方向的定位槽选择功能,以及沿Y方向在选择的定位槽内的档位之间的换档功能。换句话说,在促使档位变换时,结合电动机的促动力,这对电机彼此一同工作,都位于定位槽内(Y方向移动)以及不同的定位槽之间(X方向移动),而不是彼此分离且独立工作。在现有的促动器中,选择和换档操作是通过对这两个电动机中的每个单独操作来分别执行的,且每个电动机各自的大小取决于各自分配的任务,相对于现有的线控换档促动器,促动器40的电动机可以相同并相对较小,因而减少了成本,并具有较小的惯性,这能够提高促动器的动力响应。
本发明通过说明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应理解,所使用的术语意味着描述的文字的本质而并非限定。明显地,根据上述教导,本发明的许多修改和变形是可能。因此,应理解,在附上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除了具体描述之外还可以实施,在权利要求中附图标记仅仅是为了方便,而不是以任何方式限制。
Claims (17)
1.一种供换档变速器(42)使用的换档促动器(40),包括:
具有输出轴线(164)的输出构件(162,168),所述输出构件(162,168)适合用于通过所述输出构件(162,168)相对于所述输出轴线(164)的移动,在变速器(42)中的不同换档位置之间变换;
与所述输出构件(162,168)可操作地接合的选择组件(60),所述选择组件(60)具有相反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以及相反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第二输出移动、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中的各个输出移动期间,所述输出构件(162,168)相对于所述输出轴线(164)的多个不同移动中的各个输出移动传递至所述输出构件(162,168);
具有驱动轴线并包括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电动机(46),所述第一旋转构件能绕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线沿相反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
具有驱动轴线并包括第二旋转构件的第二电动机(48),所述第二旋转构件能绕所述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线沿相反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
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与所述选择组件(60)可操作地接合,并且在所述促动器(40)工作时绕各自的驱动轴线同时转动;
所述选择组件(60)具有相反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入运动由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每个沿其各自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同时转动引起,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二输入运动由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每个沿其各自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的同时转动引起,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由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入运动转化,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二输出移动由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二输入运动转化;并且
所述选择组件(60)具有相反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入运动由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个方向以及第二旋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的同时旋转引起,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四输入运动由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一个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沿其自己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个方向的同时旋转引起,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出移动由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入运动转化,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四输出移动由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四输入运动转化;
其中,由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各自传递的输出构件移动是旋转地绕所述输出轴线的移动和轴向地沿所述输出轴线(164)的移动中的一种移动,并且由所述选择组件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各自传递的输出构件移动是旋转地绕所述输出轴线(164)的移动和轴向地沿所述输出轴线的移动中的另一种移动;
其中,所述选择组件(60)包括具有中心轴线的输入构件(120,122),所述输入构件(120,122)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且与之可操作地接合;
并且其中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中的每个输入运动包括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120,122)绕所述中心轴线的转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中的每个输入运动包括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120,122)沿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横向方向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线彼此平行,并且所述输入构件的中心轴线居中地定位于包括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线的虚平面之间,并垂直于所述虚平面,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线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每个旋转构件包括螺纹部分(58),所述输入构件(120,122)包括齿轮(122),所述齿轮(122)具有边缘,轮齿(124)绕所述边缘设置,所述轮齿(124)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螺纹部分(58)啮合,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由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转动引起,所述输入构件的中心轴线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期间,保持在沿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线不变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中的每个旋转构件包括螺纹部分(58),所述输入构件(120,122)包括齿轮(122),所述齿轮(122)具有边缘,轮齿(124)绕所述边缘设置,所述轮齿(124)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螺纹部分(58)啮合,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由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的转动引起,所述输入构件(120,122)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期间,保持在关于所述中心轴线不变的角度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输出轴线(164)平行于包括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线的虚平面,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沿垂直所述输出轴线(164)的方向,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沿平行于所述输出轴线(164)的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选择组件(60)包括载体(66)和与所述载体(66)滑动接合的换档连杆(86),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包括所述载体(66)和所述换档连杆(86)之间的相对移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包括所述载体(66)和所述换档连杆(86)的联合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选择组件(60)包括具有中心轴线的输入构件(120,122),所述输入构件(120,122)由所述载体(66)支撑,并且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可操作地接合,引起的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入运动、第二输入运动、第三输入运动和第四输入运动由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传递至所述输入构件(120,122),其中,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包括所述换档连杆(86)和所述载体(66)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联合移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为所述换档连杆(86)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相对于所述载体(66)的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输出构件(162,168)包括沿所述输出轴线(164)延伸的伸长换档杆(162)和固定于所述伸长换档杆(162)上并相对于所述输出轴线(164)径向延伸的换档臂(168),所述输出轴线(164)固定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动机的驱动轴线和所述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线的位置,所述换档臂(168)与所述换档连杆(86)接合,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第二输出移动、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期间,所述换档臂(168)通过所述载体(66)和所述换档连杆(86)中的至少一个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仅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期间,所述换档臂(168)随所述载体(66)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载体(66)设置有伸长槽(170),所述换档臂(168)延伸穿过所述伸长槽,所述伸长槽(170)位于所述伸长换档杆(162)和所述换档连杆(86)之间,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中的至少一个输出移动期间,所述换档臂(168)的移动通过与所述伸长槽(170)的边缘的相邻接合引起,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期间,所述换档臂(168)具有沿所述伸长槽(170)的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在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三输出移动和第四输出移动期间,所述换档臂(168)的移动由所述换档臂与所述伸长槽(170)的边缘的相邻接合引起。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载体(66)具有导向面(72,78,80,82),所述换档连杆(86)与所述导向面滑动接合,所述换档连杆(86)具有沿所述导向面(72,78,80,82)的且相对所述中心轴线横向相隔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换档连杆(86)具有前向面(146),在所述前向面中具有由成对的横向相隔的侧壁(154,156)限定的凹槽(144),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包括换档连杆(86)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至少部分移动,所述输入构件(120,122)具有绕所述中心轴线的相反的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所述选择组件(60)包括可旋转连杆构件(132)和驱动构件,所述连杆构件包括可旋转地固定到所述输入构件(120,122)的基部(134),所述驱动构件附着于所述基部(134)并与所述中心轴线径向相隔,在所述换档连杆(86)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至少部分移动期间,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成对的横向相隔的凹槽侧壁(154,156)中的至少一个侧壁支撑结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选择组件(60)还包括:
载体(66),所述载体(66)具有导向面(72,78,80,82)和部分地由所述导向面(72,78,80,82)限定的腔部(84),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120,122)由所述载体(66)支撑,并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相应的旋转轴线,所述旋转轴线延伸至所述腔部(84)内,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120,122)具有与所述选择组件的第一输入运动和第二输入运动相应的绕所述旋转轴线的相反的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
换档连杆(86),所述换档连杆(86)设置在所述腔部(84)中,并且由所述导向面(72,78,80,82)支撑,所述换档连杆(86)具有在所述腔部(84)内的相对所述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横向相隔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换档连杆(86)具有前向面(146),在该前向面(146)内具有由成对的横向相隔的侧壁(154,156)限定的凹槽(144),以及
可旋转的连杆构件(132),所述连杆构件(132)包括基部(134)和驱动构件,所述基部(134)旋转地固定于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120,122),所述驱动构件附着于所述基部(134),并与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径向相隔,在所述换档连杆(86)在其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至少部分移动期间,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成对的横向相隔的凹槽侧壁(154,156)中的一个侧壁支撑结合,在所述输入构件(120,122)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所述换档连杆(86)由所述驱动构件朝所述第一位置推动,在所述选择组件的输入构件(120,122)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所述换档连杆(86)由所述驱动构件朝所述第二位置推动;
其中,所述换档连杆(86)朝其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每个移动包括所述选择组件(60)的第一输出移动和第二输出移动的至少部分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所述换档连杆(86)在所述前向面(146)中具有成对的横向相隔的第一所述凹槽(144)和第二所述凹槽(144),所述可旋转的连杆构件(132)包括成对的第一所述驱动构件和第二所述驱动构件,每个所述驱动构件附着于所述基部(134),并与所述输入构件的旋转轴线径向相隔,第一所述驱动构件设置于所述换档连杆(86)的第一位置中的第一所述凹槽(144)内,第二所述驱动构件设置于所述换档连杆(86)的第二位置中的第二所述凹槽(144)内;
在所述换档连杆(86)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至少部分移动期间,每个所述驱动构件与限定了各自所述凹槽(144)的所述成对的横向相隔的侧壁(154,156)中的一个侧壁支撑接合,在所述输入构件(120,122)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所述换档连杆(86)由第一所述驱动构件朝所述第一位置推动,在所述输入构件(120,122)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所述换档连杆(86)由第二所述驱动构件朝所述第二位置推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在所述输入构件(120,122)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所述换档连杆(86)由第一所述驱动构件朝所述第二位置推动。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档促动器(40),其中在所述输入构件(120,122)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所述换档连杆(86)由第二所述驱动构件朝所述第一位置推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IB2011/000115 WO2012101462A1 (en) | 2011-01-24 | 2011-01-24 | Gear change actuato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28866A CN103328866A (zh) | 2013-09-25 |
CN103328866B true CN103328866B (zh) | 2015-04-29 |
Family
ID=43896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550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8866B (zh) | 2011-01-24 | 2011-01-24 | 换档促动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41729B2 (zh) |
EP (1) | EP2668421B1 (zh) |
CN (1) | CN103328866B (zh) |
WO (1) | WO20121014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91642B2 (ja) * | 2011-08-01 | 2016-03-23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多段変速機の変速機構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
DE102013006390A1 (de) * | 2013-04-15 | 2014-10-16 |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 Funktionseinheit zur Getriebeschaltung und-steuerung |
WO2015090370A1 (en) * | 2013-12-17 | 2015-06-25 | Kongsberg Automotive Ab | Pull-pull shifter assembly |
JP6224517B2 (ja) * | 2014-05-09 | 2017-11-01 | 京浜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 変速操作機構 |
KR101637693B1 (ko) * | 2014-10-15 | 2016-07-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수동변속기용 변속 장치 |
US10670127B2 (en) * | 2015-04-10 | 2020-06-02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Transaxle |
US11220845B2 (en) * | 2015-06-08 | 2022-01-11 | Andersen Corporation | Powered sash lock and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
KR101699629B1 (ko) * | 2015-11-25 | 2017-01-24 | 현대다이모스(주) | 더블 클러치 변속기의 변속장치 |
KR101833628B1 (ko) * | 2016-07-18 | 2018-02-28 | 현대다이모스(주) | 더블 클러치 변속기의 기어 액추에이터 |
CN108253136B (zh) * | 2016-12-28 | 2020-06-23 | Sl株式会社 | 车辆用变速器控制装置 |
EP3770468B1 (en) * | 2018-03-21 | 2022-09-07 | Weichai Power Co., Ltd. | Gear selection and shifting actuat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
US11713108B2 (en) * | 2021-10-05 | 2023-08-01 |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Hinge-line actuator for rotating an aircraft control surface |
CN116697031B (zh) * | 2022-08-31 | 2024-02-27 | 广州源动智慧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 换档驱动设备及综合训练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605015A1 (de) * | 1985-02-28 | 1986-09-04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7990 Friedrichshafen | Gangschalteinrichtung |
CN1047136A (zh) * | 1989-05-09 | 1990-11-21 | 汉斯·卡尔松 | 将直线往复运动转变成旋转运动的装置 |
EP0488857A1 (fr) * | 1990-11-30 | 1992-06-03 | Automobiles Peugeot | Dispositif interne de commande de boîte de vitesses |
DE10320940A1 (de) * | 2003-05-09 | 2004-11-25 | Zf Sachs Ag | Stelleinrichtung zur automatisierten Betätigung eines Schaltgetriebes |
DE10350938A1 (de) * | 2003-10-31 | 2005-05-25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Elektromechanischer Getriebesteller |
DE102004037711A1 (de) * | 2003-08-16 | 2005-07-14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eines Getriebes, insbesondere eines automatisierten Schaltgetriebes in einem Antriebsstrang eines Fahrzeuges |
EP1499820B1 (de) * | 2002-04-10 | 2008-10-01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GETRIEBEAKTOR MIT EINER LAGERSTELLE FüR DIE SCHALTSCHIEN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53414A (en) | 1972-04-25 | 1974-12-10 | Jidosha Denki Kogyo Kk | Ball joint apparatus |
US3926061A (en) * | 1974-10-02 | 1975-12-16 | Hewlett Packard Co | Differential drive rotating disc impact printer |
US4361060A (en) | 1978-01-24 | 1982-11-30 | Smyth Robert Ralston | Mechanica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US4449416A (en) * | 1981-09-04 | 1984-05-22 | J. I. Case Company |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
JPS60245871A (ja) * | 1984-05-22 | 1985-12-05 | Fumio Kato | アクチユエ−タ |
US4595986A (en) | 1984-10-09 | 1986-06-17 | Eaton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control of 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utilizing a microprocessor based electronic controller |
JPH0523852Y2 (zh) | 1988-10-18 | 1993-06-17 | ||
DE69004160T2 (de) | 1989-06-15 | 1994-03-10 | Somic Ishikawa Tokio Tokyo Kk | Kugelgelenk. |
US4962676A (en) * | 1989-10-12 | 1990-10-16 | The Gillette Company | Two axis transfer device |
DE59206059D1 (de) * | 1992-08-13 | 1996-05-23 | Kaba Schliesssysteme Ag | Sperrwerk für eine Sicherheitstüre |
US5265495A (en) | 1992-09-21 | 1993-11-30 | Teleflex Incorporated | Isolated shifter terminal assembly |
US5392666A (en) * | 1993-07-22 | 1995-02-28 | Lin; Chion-Dong | Auto correction device for wearing end play in worm gear set |
DE4428496C2 (de) | 1994-08-11 | 1999-08-12 | Springfix Befestigungstechnik | Kugelgelenk |
US5876149A (en) | 1995-06-29 | 1999-03-02 | Trw Fahrwerksysteme Gmbh & Co. Kg | Ball joint |
DE19535065C2 (de) | 1995-09-21 | 1999-07-22 | Friedrich Schmid | Elektromechanische Schließ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elektromechanisches Schloß |
FR2752282B1 (fr) * | 1996-08-06 | 2001-08-17 | Luk Getriebe Systeme Gmbh | Vehicule a boite de vitesses automatique |
DE19756266A1 (de) | 1997-12-18 | 1999-06-24 | Mannesmann Vdo Ag | Schließeinrichtung |
DE19824530B4 (de) | 1997-06-06 | 2009-04-23 | Stabilus Gmbh | Kugelgelenk, insbesondere für ein Kolben-Zylinderaggregat |
FR2777335A1 (fr) * | 1998-04-14 | 1999-10-15 | Mannesmann Sachs Ag | Installation d'actionnement pour manoeuvrer automatiquement une boite de vitesses |
US6070480A (en) * | 1998-10-09 | 2000-06-06 | Hewlett Packard Company | Differential motor drive for an XY stage |
US7044018B2 (en) | 1999-04-26 | 2006-05-16 | Fico Cables S.A. | Connecting element |
DE19941474A1 (de) | 1999-09-01 | 2001-03-15 | Bosch Gmbh Robert | Elektromotorischer Antrieb, insbesondere für automatische Schaltgetriebe in Nutzkraftwagen |
DE10156987A1 (de) | 2001-11-21 | 2003-06-05 | Fico Cables Sa | Verbindungselement |
US7520691B2 (en) | 2004-06-24 | 2009-04-21 | ZF Lemförder Metallwaren AG | Protected stabilizer link or tie rod and ball race protecting cap |
DE502005008577D1 (de) * | 2004-07-08 | 2010-01-07 |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 Getriebe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GB0415333D0 (en) | 2004-07-08 | 2004-08-11 | Ap France S A | Ball joint connectors |
US7555970B2 (en) * | 2004-09-22 | 2009-07-07 | Precision Remotes, Inc. | Rotating drive module with position locking mechanism |
JP2008019902A (ja) * | 2006-07-11 | 2008-01-31 | Mabuchi Motor Co Ltd | 直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4688220B2 (ja) * | 2006-10-10 | 2011-05-25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輌用灯具 |
ES2536703T3 (es) | 2009-06-30 | 2015-05-27 | Trw Automotive Gmbh | Articulación esférica con fuelle de sellado |
EP2278178B1 (en) | 2009-07-14 | 2013-02-27 | Fulvio Orsolini | Ball joint for connecting mechanical elements |
-
2011
- 2011-01-24 US US13/981,560 patent/US944172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1-24 WO PCT/IB2011/000115 patent/WO201210146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1-24 CN CN201180065509.9A patent/CN10332886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1-24 EP EP11711135.1A patent/EP266842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605015A1 (de) * | 1985-02-28 | 1986-09-04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7990 Friedrichshafen | Gangschalteinrichtung |
CN1047136A (zh) * | 1989-05-09 | 1990-11-21 | 汉斯·卡尔松 | 将直线往复运动转变成旋转运动的装置 |
EP0488857A1 (fr) * | 1990-11-30 | 1992-06-03 | Automobiles Peugeot | Dispositif interne de commande de boîte de vitesses |
EP1499820B1 (de) * | 2002-04-10 | 2008-10-01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GETRIEBEAKTOR MIT EINER LAGERSTELLE FüR DIE SCHALTSCHIENEN |
DE10320940A1 (de) * | 2003-05-09 | 2004-11-25 | Zf Sachs Ag | Stelleinrichtung zur automatisierten Betätigung eines Schaltgetriebes |
DE102004037711A1 (de) * | 2003-08-16 | 2005-07-14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eines Getriebes, insbesondere eines automatisierten Schaltgetriebes in einem Antriebsstrang eines Fahrzeuges |
DE10350938A1 (de) * | 2003-10-31 | 2005-05-25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Elektromechanischer Getriebestell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305855A1 (en) | 2013-11-21 |
EP2668421A1 (en) | 2013-12-04 |
WO2012101462A1 (en) | 2012-08-02 |
US9441729B2 (en) | 2016-09-13 |
CN103328866A (zh) | 2013-09-25 |
EP2668421B1 (en) | 2015-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8866B (zh) | 换档促动器 | |
US7428852B2 (en) | Actuator mechanism for shift motors of a transmission | |
CN102308128B (zh) | 变速器的停车锁止装置 | |
CN101625024B (zh) | 顺序控制装置 | |
US9739373B2 (en) | Vehicle speed change apparatus | |
CN1920349B (zh) | 换档控制机构以及用于其中的实现对中的弹簧装置 | |
CA2622714A1 (en)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03827554B (zh) | 用于档位段触发器的变速器超速档拨叉位置传感器 | |
CN104565335A (zh) | 用于车辆的电子手动变速器的齿轮换挡杆装置 | |
CN101255919A (zh) | 用于汽车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及其伺服辅助换档的控制装置 | |
JP4285580B1 (ja) |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 |
JP2000130573A (ja) | 車両用変速機 | |
CN104271994B (zh) | 车辆的变速装置 | |
JP2012201116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走行駆動装置 | |
KR101512226B1 (ko) | 하나의 축을 이용한 농기계의 변속레버 어셈블리 | |
CN204127299U (zh) | 汽车自动换挡装置 | |
CN107859738A (zh) | 一种新型商用车变速器选换档执行机构及商用车变速器 | |
GB2357323A (en) | A gear-shift mechanism which shifts to a low gear when a sensor fails | |
JP5101269B2 (ja) |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装置 | |
CN102434664A (zh) | 汽车变速器选/换档操纵装置 | |
KR20140124666A (ko) | 동심축을 이용한 농기계의 변속레버 어셈블리 | |
KR101411715B1 (ko) | 자동화 수동 변속기의 변속기구 | |
KR20110117935A (ko) | 수동 변속기의 변속 액추에이터 | |
CN104074969B (zh) | 选挡换挡结构及具有该选挡换挡结构的车辆 | |
CN104956127B (zh) | 用于变速器的倒挡换挡拨叉轴的锁定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