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282206B -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2206B
CN103282206B CN201180057632.6A CN201180057632A CN103282206B CN 103282206 B CN103282206 B CN 103282206B CN 201180057632 A CN201180057632 A CN 201180057632A CN 103282206 B CN103282206 B CN 103282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ink transfer
plate cylinder
colo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6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2206A (zh
Inventor
毕明
屈明生
李乐平
朱彤波
李方见
李彦平
王川
董学良
黄玉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Institute of 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Bank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Institute of 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Bank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82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2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04Driving means for ink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26Construction of inking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B41F31/3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14Security printing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印刷设备,其中,传墨输墨装置包括:至少一组输墨机构,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色模辊和传墨辊;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由第一、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印版滚筒恒速转动,传墨辊能相对于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使传墨辊相对于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且错动间距的大小可以根据所印刷产品的幅面要求进行调整,无需更换色模辊、传墨辊和印版滚筒等,因此,本发明能够很好的保证输墨机构向印版图文充分供墨和满足不同印品的印刷要求,大幅提高了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图文印刷的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在钞票、证券、票据等有价证券的印刷过程中,都采用了防伪印刷。
而为提高有价证券的防伪水平,人们通常在有价证券上印刷两种或多种颜色的图文,对于沿印版滚筒周向连续的图文印刷,不同颜色区域在印版滚筒同一回转面上进行分界,因此对不同颜色区域必须定点供墨,以保证其分界的准确性。
目前公知的定点供墨方法,是使印版滚筒直径为传墨滚筒直径的整数倍,从而保证在转动传墨过程中,印版滚筒表面上的每一点与传墨辊表面的某一点总是一一对应。这种定点供墨方法虽然易于实现,但由于印版滚筒上的某一点总是由传墨辊表面上的某个固定点供墨,因此,在印刷过程中,印版滚筒表面上的一些区域难免会出现供墨不足的情况,从而将可能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有价证券的防伪性能,甚至产生废品。
为了避免上述公知技术易于出现的印版滚筒表面某一区域可能被供墨不足的现象,本案发明人考虑到可以在传墨辊向印版滚筒传递油墨的过程中,使传墨辊每传递一次油墨进行一次相对的位置错动。并在中国专利第200410050147.8号中公开了一种“错位传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该错位传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包括号码印刷单元,该号码印刷单元包括号码滚筒、压印滚筒和两组输墨系统,每组输墨系统均由供墨装置、色模辊、传墨辊构成,色模辊的直径与传墨辊的直径相匹配,两组输墨系统中的传墨辊为号码滚筒传墨,号码滚筒与传墨辊的直径比为非整数。将号码滚筒直径与传墨辊直径制成非整倍数关系后,工作过程中,号码滚筒旋转J圈、传墨辊旋转P圈完成一个传墨循环,这样在每个传墨周期内,号码滚筒上每个号码的同一色区均由相应传墨辊上的J个储墨区传墨J次,因而使得每个号码均能得到充分供墨,以消除墨量不足的缺陷,保证印刷质量。
该错位供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是将号码滚筒直径设计为传墨辊直径的非整数倍,这样虽然达到了较好的错位传墨目的,但传墨辊、色模辊以及号码滚筒的直径都要受印刷产品幅面的限制。该公知的结构要求传墨辊外表面周长必须为钞票宽度的公约数的整数倍,否则无法准确的进行错位传墨。因此,该公知的结构,当更换印品,即印品的尺寸大小、图纹位置发生变化时,由于错位传墨的错位间距发生了变化,则必须更换包括传墨辊、色模辊以及号码(印版)滚筒在内的整套滚筒,才能满足错位传墨的要求。该公知结构复杂,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在实际生产中作业成本高,更换整套滚筒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该方法是将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分别由两个独立的第一驱动系统和第二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其中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色模辊和传墨辊,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印版滚筒恒速转动,所述传墨辊能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使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
其中,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传墨后,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且各储墨区由与所述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且所述传墨辊上的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置的图文区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辊相对时,由第一驱动系统驱动的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与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的所述印版滚筒以相同的转速旋转;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辊相对时,所述第一驱动系统驱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筒的转速旋转,使所述印版滚筒每转一周,其工作位置上的每个图文区的同一色区能由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或者由所述传墨辊上不同储墨区进行传墨。
另外,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整数倍。
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1倍至m-1倍,其中,m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的数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传墨输墨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组输墨机构,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色模辊和传墨辊;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所述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由第一、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传墨输墨装置的印刷设备。
本发明与公知技术相比的特点及优点是:
由于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独立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印版滚筒恒速转动,而输墨机构相对于印版滚筒按一定的规律作变速运动,使输墨机构在每个运动周期内相对于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按一定的规律错动一定的间距,并且输墨机构传墨错动间距的大小可以根据所印刷产品的幅面要求进行调整,能够很好的保证输墨机构向印版图文充分供墨和满足不同印品的印刷要求。当更换不同印品时,本发明只需更换各色模轮外表面的色模块组,并同时调节所述输墨机构的驱动系统的控制系统,从而实现错位传墨间距的改变,而无需更换色模辊、传墨辊和印版滚筒等,因此,本发明可大大节约时间和生产成本,提高了印刷设备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驱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错位调节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错位调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色模轮外圆周表面的展开图,显示了其上设置的色模块组的位置及各色模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具有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的印刷设备中印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中色模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传墨输墨装置,包括:至少一组输墨机构,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色模辊和传墨辊;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所述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由第一、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色模辊与所述传墨辊的直径相等或互为整数倍。
进一步地,所述色模辊具有中心轴和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色模轮,且每个色模轮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色模块组。
所述每个色模块组至少由两个色模块组成,且所述各色模块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传墨后,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且各储墨区由与所述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传墨辊上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置的图文区相对应。
本发明提出的传墨输墨方法是将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分别由两个独立的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其中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色模辊和传墨辊,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印版滚筒恒速转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能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使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
可行的方案是,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辊相对时,由第一驱动系统驱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与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的所述印版滚筒以相同的转速旋转;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辊相对时,所述第一驱动系统驱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筒的转速旋转。所述印版滚筒每转一周,其工作位置上的每个图文区的同一色区能由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或者由所述传墨辊上不同储墨区进行传墨。
具体地,所述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与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整数倍,即可以为1到(m-1)之间的整数,m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的数量。
本发明采用两个独立的驱动系统分别驱动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在工作区域,能够使色模辊和传墨辊与印版滚筒等速运动,而当印版滚筒转动至非工作区域时,则能够使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筒的转速进行转动,从而使传墨辊相对于印版滚筒错动规定的间距,保证印版滚筒上印刷图文的同一色区每次均由相应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或者由相应传墨辊上不同储墨区进行传墨,使印刷图文的各色区均能得到充分供墨。当更换印品品种时,印版滚筒上图文区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对应传墨辊上储墨区的间距以及错位传墨的间距均会发生变化,对于本发明则只需通过更换色模轮外表面上的色模块组并同时更改驱动控制系统,来调整色模轮上的色模块组以及错位传墨的间距,而无需更换色模辊、传墨辊和印版滚筒等,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且大大提高应用该技术设备的产品适用范围。
本发明提出的印刷设备包括上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中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方法和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另外,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驱动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错位调节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错位调节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中色模轮外圆周表面的展开图,显示了其上设置的色模块组的位置及各色模块之间的位置关系;图5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具有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的印刷设备中印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中色模辊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传墨输墨装置包括:至少一组输墨机构10,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13、色模辊12和传墨辊11;所述传墨辊11与一印版滚筒30相连接;所述输墨机构10和印版滚筒30由第一、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
其中,所述色模辊12与所述传墨辊11的直径相等或互为整数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3、5、6所示,仅以色模辊12和传墨辊11的直径相等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所述色模辊12具有中心轴12”,以及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色模轮12’,色模轮12’的外圆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色模块组120,每个色模块组至少由两个色模块组成,且所述色模轮12’外圆周表面上设置的各色模块组120的形状、数量及相互之间的间距相同,同一色模块组中各色模块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间距相同。
其中,所述色模轮12’在色模辊12中心轴上的联接方式为常用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色模辊12、传墨辊11与印版滚筒30的直径比为1∶1∶2为例,示意性地表示了在色模轮12’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3个色模块组120,图中3个色模块组分别以标号121、122、123表示,且每个色模块组均由a、b、c、d四个色模块组成。同时印版滚筒30的工作区域内设置有3个图文区300,分别以标号301、302、303表示,如图2所示。
当色模辊12为传墨辊11上墨后,传墨辊11上便形成了与所述色模辊上3个色模块组121、122、123相对应的3个储墨区110,图中3个储墨区110分别以标号111、112、113表示,每个储墨区110均由a’、b’、c’、d’四个储墨块组成。印版滚筒上的3个图文区300与传墨辊11上形成的3个储墨区一一对应,并由相对应的储墨区110中的4个储墨块a’、b’、c’、d’按一定的规律轮次为其进行供墨。
另外,所述传墨辊11的表面为由弹性材料制成,色模辊12的表面为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材料的硬度可为邵氏30度至45度,例如,可以为橡胶层或聚酯层;所述硬质材料可以为尼龙版或金属版。
当然,本发明的传墨输墨装置并不限于仅设置一组输墨机构10,图5为表示设置了两组输墨机构10的传墨输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因此,输墨机构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其中,每组输墨机构的结构、原理相同,本文中仅以一组输墨机构为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印刷设备至少包括如图6所示的印刷单元,且其中的印版滚筒30和压印滚筒50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同步转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输墨机构10由一套独立的供墨装置13供墨,其中,所述每套供墨机构13可以由墨斗、墨斗辊、串墨辊、匀墨辊等组成。每组输墨机构10包括依序相互连接的供墨机构13、色模辊12和传墨辊11,由所述供墨机构13将墨经色模辊12传至传墨辊11,再由传墨辊11将墨传到与其相接触的印版滚筒30上相对应的图文区300。本发明的输墨机构10由第一驱动系统独立驱动,请配合参见图1,可以由伺服电机40独立驱动,而所述印版滚筒30和压印滚筒50则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如可以由另一电机驱动(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色模辊12与第一驱动系统相连接,并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41驱动所述色模辊12和传墨辊11同步转动,且所述色模辊12的直径等于所述传墨辊11的直径。
当然,图1仅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伺服电机40不限于驱动色模辊12,也可以直接驱动传墨辊、串墨辊和匀墨辊中任一轴,通过齿轮传动驱动输墨机构的其它辊同步转动。
如图5所示,当具有两组输墨机构10时,可选择的方案是,可以由一个独立的驱动系统40同步驱动两组输墨机构中的色模辊12、22,并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分别驱动两组输墨机构10中的所述传墨辊11、21同步转动。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是,所述两组输墨机构10分别由两个驱动系统驱动,如可由两台伺服电机驱动,并使两个伺服电机之间保持同步旋转。其控制方式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墨机构10由第一驱动系统(如伺服电机40)进行驱动,其中输墨机构10至少包括依序相互连接的供墨机构13、色模辊12和传墨辊11,在伺服电机40的驱动下所述色模辊12和所述传墨辊11同步转动。所述传墨辊11分别与一印版滚筒30相连接,所述的印版滚筒30和压印滚筒50由另一驱动系统(图中未示出)驱动同步转动。
工作中,由所述输墨机构10的传墨辊11将油墨分别传到与其相对应的印版滚筒30上。在一定的时间内,印版滚筒30恒速转动,而输墨机构10相对于印版滚筒30按一定的规律作变速运动,使输墨机构10在每个运动周期内相对于印版滚筒30的传墨位置按一定的规律错动一定的间距。具体地,在所述印版滚筒30转动至其工作位置(即,其上设有图文区300的位置)与传墨辊11相对时,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印版滚筒30的图文区301、302、303分别与传墨辊11的储墨区111、112、113的储墨块a’相对接触时,所述伺服电机40驱动所述色模辊12和传墨辊11以与所述印版滚筒30以相同的转速同步旋转。而在所述印版滚筒30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A(即,其上未设置图文的位置)与所述传墨辊11相对时,也就是,在传墨辊11与印版滚筒30上设置的各图文区300相对一一接触,完成一次传墨后,所述的印版滚筒30旋转至其非工作位置A与传墨辊11相对应时,所述伺服电机40驱动所述色模辊12和传墨辊11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筒30的转速旋转,从而使所述印版滚筒30旋转一周完成一个传墨周期后,在下一个传墨周期,所述印版滚筒30上的各图文区300分别由传墨辊11上同一储墨区110的不同储墨块为其进行传墨,如图3所示,即示意性地表示了相对于图2所示的传墨辊11与印版滚筒的一次对应传墨后,在伺服电机40完成了变速调整,使传墨辊11与印版滚筒30的对应传墨位置发生了错位调节,由储墨区111、112、113的储墨块c’向图文区301、302、303进行传墨。
进一步具体地讲,当传墨辊11处于印版滚筒30的工作区域时,其与印版滚筒30同步旋转,通过与印版滚筒30相配合,将传墨辊11上的各储墨区110的油墨传到印版滚筒30的工作区域内设置的各图文区300。当传墨辊11处于印版滚筒30的非工作区域A(即空档)时,使传墨辊11的转速与印版滚筒30的转速不同,即通过伺服电机40进行无级调速,带动色模辊12按预先设定好的间距进行位置错动,由于色模辊12与传墨辊11之间通过齿轮连接,直径比为1∶1,故传墨辊11与色模辊12实现同步错动。例如,在第一个循环内(参见图2),首先由所述传墨辊11的各储墨区111、112、113中的储墨块a’为相对应的印版滚筒30上的图文区301、302、303进行传墨。当进入非工作区域,在伺服电机40的带动下传墨辊进行变速调节,使在第二个工作循环内,即当印版滚筒30再次处于工作区间时,便由所述传墨辊11的各储墨区111、112、113中除储墨块a’之外的其他储墨块,例如图3中是由储墨块c’为相对应的印版滚筒30上的图文区301、302、303进行传墨。
图3仅是以传墨辊11上的储墨区相对于印版滚筒30错动了三个色模块间距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印版滚筒的非工作区完成色模辊和传墨辊的变速调节后,在下一个工作循环中,为印版滚筒30上同一图文区进行传墨的,可为传墨辊11上同一储墨区中除储墨块a’之外的其他任一储墨块,只要满足每次变速错位的间距为与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整数倍,即可以为1到(x-1)之间的整数,其中,x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的数量。这样印版滚筒30每转动一圈,传墨辊11便能实现错位传墨一次,保证了印版滚筒30上同一图文区300每次均由传墨辊11上同一储墨区110中的不同储墨块进行上墨,使每个图文区均能得到充分供墨,相应保证了有价证券上印刷图文的印刷质量。
例如:印版滚筒30以每小时8000转的速度运转,当传墨辊11转动至印版滚筒30的工作区域时,输墨机构10在第一驱动系统的带动下以与印版滚筒30相同的转速转动;每当传墨辊11转动至印版滚筒30的非工作区域A时,输墨机构10在第一驱动系统(伺服电机40)的带动下以每小时6000转的速度运转;这样一个工作周期过后,输墨机构的传墨辊11向印版滚筒传墨的位置如图2、图3所示,由储墨区111中的储墨块a’调整为储墨区111中的储墨块c’为印版滚筒30上对应的同一图文区进行传墨。这样当输墨机构的传墨辊转动n圈的同时,印版滚筒转动了m圈,(当然,在下一个运动周期,也可以使输墨机构传墨辊转动n圈的同时,使印版滚筒转动了k圈。)保证传墨辊11上的同一储墨区110中的各储墨块由色模辊12上对应的色模块多次供墨后,再向印版滚筒30的上的图文区300进行供墨,使印版滚筒30的图文区300的上墨量得到保证,从而保证了印刷质量。
因此,本发明克服了公知的结构要求印版滚筒与传墨辊的直径比为非整数,且传墨辊外表面周长必须为钞票宽度的公约数的整数倍,否则无法实现错位传墨的缺陷。公知结构当印号码(图文区)间距不同的产品时,则必须更换包括色模辊、传墨辊和号码滚筒在内的整套滚筒。
而本发明采用输墨机构10由第一驱动系统进行驱动,例如由伺服电机40对色模辊12进行驱动,印版滚筒30由另一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则可以使传墨辊11灵活调速,根据色模块组中各色模块之间间距B调节错位间距,使传墨辊11上的同一储墨区的各储墨块由色模辊12上的色模块多次供墨后,向印版滚筒30上图文区300进行供墨,保证了所述图文区300供墨充分,从而提高了印品的质量。当更换印品时,即印版滚筒30上的图文区间距发生变化,采用本发明只需更更换色模轮外圆周表面的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尺寸和间距,同时修改驱动控制系统来改变预定的错动间距,而无需更换色模辊、传墨辊和印版滚筒等,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且提高了印刷设备的生产效率,能满足不同印品的印刷要求。
本实施例中的印版滚筒30为凸版滚筒,但不仅限于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发明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其它组合及具体应用。

Claims (14)

1.一种传墨输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是将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分别由两个独立的第一驱动系统和第二驱动系统进行驱动,其中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色模辊和传墨辊,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印版滚筒恒速转动,所述传墨辊能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使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色模辊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色模块组,每个所述色模块组至少由两个色模块组成,且各所述色模块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间距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传墨后,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且各储墨区由与各所述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且所述传墨辊上的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置的图文区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辊相对时,由第一驱动系统驱动的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与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的所述印版滚筒以相同的转速旋转;在所述印版滚筒转动至其非工作位置与所述传墨辊相对时,所述第一驱动系统驱动所述色模辊和传墨辊以大于或小于所述印版滚筒的转速旋转,使所述印版滚筒每转一周,其工作位置上的每个图文区的同一色区能由所述传墨辊上同一储墨区的不同储墨块或者由所述传墨辊上不同储墨区进行传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整数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墨输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的规定间距大小为同一储墨区中相邻两个储墨块相互之间间距的1倍至x-1倍,其中,x为同一储墨区中储墨块的数量。
7.一种传墨输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输墨装置包括:至少一组输墨机构,每组输墨机构至少包括供墨装置、色模辊和传墨辊;所述色模辊与所述传墨辊的直径相等或互为整数倍;所述传墨辊与一印版滚筒相连接;所述输墨机构和印版滚筒由第一、第二驱动系统分别驱动,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印版滚筒恒速转动,所述传墨辊能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使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色模辊由中心轴和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色模轮组成,且每个色模轮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色模块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色模块组至少由两个色模块组成,且各所述色模块的形状和彼此之间的间距相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传墨后,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且各储墨区由与各所述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色模辊为所述传墨辊传墨后,在传墨辊上形成了与色模辊上各色模块组大小、间距相对应的储墨区,且各储墨区由与各所述色模块组中色模块的大小、间距相同的储墨块组成,所述传墨辊上的储墨区与所述印版滚筒上设置的图文区相对应。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的表面由弹性材料制成,其硬度为邵氏30度至45度;色模辊的表面由硬质材料制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为橡胶层或聚酯层;所述硬质材料为尼龙版或金属版。
14.一种印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13任一项所述的传墨输墨装置,其中,所述输墨机构由第一驱动系统驱动,所述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由第二驱动系统驱动,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述印版滚筒恒速转动,所述传墨辊能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进行变速运动,使所述传墨辊相对于所述印版滚筒的传墨位置错动规定的间距。
CN201180057632.6A 2011-12-23 2011-12-23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Active CN103282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84559 WO2013091246A1 (zh) 2011-12-23 2011-12-23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2206A CN103282206A (zh) 2013-09-04
CN103282206B true CN103282206B (zh) 2015-01-21

Family

ID=48667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632.6A Active CN103282206B (zh) 2011-12-23 2011-12-23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5828965B2 (zh)
CN (1) CN103282206B (zh)
AT (1) AT514850B1 (zh)
CH (1) CH706793B8 (zh)
DE (1) DE112011106012T5 (zh)
GB (1) GB2512769B (zh)
WO (1) WO20130912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74521A1 (ja) * 2016-10-18 2018-04-26 旭化成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6585070A (zh) * 2016-11-10 2017-04-2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设备及方法
CN116653409B (zh) * 2023-08-01 2023-09-29 泉州市华山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凹版印刷设备及印刷工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5482A (zh) * 2002-06-24 2004-01-07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一种凹版印刷设备、方法及其印品
CN1494482A (zh) * 2001-08-03 2004-05-05 �����ɷ� 印刷机的印刷装置
CN1586896A (zh) * 2004-06-28 2005-03-02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错位传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
CN1660572A (zh) * 2004-02-27 2005-08-31 米勒.马蒂尼控股公司 用于胶印印刷的、规格可变的印刷装置或插入部件
CN101318397A (zh) * 2004-01-15 2008-12-10 卡巴-乔利有限公司 用于凹版印刷机的输墨系统
CN101395008A (zh) * 2006-01-04 2009-03-25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机的膜式连续输墨装置以及该印刷机中的辊
DE102009029058A1 (de) * 2009-09-01 2011-03-03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Voreinfärben mindestens eines Offset-Druckwerks einer Rollendruck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1856A (ja) * 1984-09-03 1986-03-29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凹版印刷機
JPH02283486A (ja) * 1988-10-11 1990-11-20 Ookurashiyou Insatsu Kyokucho 刷色が連続的に変化する多色印刷物及びその印刷方法
JPH0745244B2 (ja) * 1990-03-19 1995-05-17 株式会社東京機械製作所 インキ装置
JP2974100B2 (ja) * 1993-01-22 1999-11-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段ボール用印刷機
JP3220916B2 (ja) * 1993-03-12 2001-10-22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スポット印刷方法
US5535677A (en) * 1994-06-22 1996-07-16 John H. Larland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multiple account lines
JPH09314808A (ja) * 1996-05-31 1997-12-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印刷機のインキ装置における分割式ローラ
DE19627478C2 (de) * 1996-07-08 1998-04-23 Windmoeller & Hoelscher Druckmaschine
NL1006401C2 (nl) * 1997-06-25 1998-12-29 Karel Johan Schell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door plaatdruktechnologie bedrukken van een vel of baan.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waardepapieren, in het bijzonder bankbiljetten, door het door plaatdruktechnologie bedrukken van een vel of baan.
JP4226155B2 (ja) * 1998-08-21 2009-02-18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凹版印刷機
JP4397472B2 (ja) * 1999-08-03 2010-01-13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02219884A (ja) * 2001-01-29 2002-08-06 Asahi Kasei Corp オフセット印刷用ブランケット
DE10143827A1 (de) * 2001-09-07 2003-03-27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r Übertragung einer Mediummenge zwischen zwei Walzen
US6789478B1 (en) * 2003-02-28 2004-09-1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uid delivery
JP4958391B2 (ja) * 2004-07-05 2012-06-20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印刷機およびインキ移しローラの制御方法
JP2007038482A (ja) * 2005-08-02 2007-02-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印刷機およびその印刷方法
JP2008200925A (ja) * 2007-02-19 2008-09-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凸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による電子デバイス並びに有機el素子
JP5748321B2 (ja) * 2010-03-30 2015-07-15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両面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4482A (zh) * 2001-08-03 2004-05-05 �����ɷ� 印刷机的印刷装置
CN1465482A (zh) * 2002-06-24 2004-01-07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一种凹版印刷设备、方法及其印品
CN101318397A (zh) * 2004-01-15 2008-12-10 卡巴-乔利有限公司 用于凹版印刷机的输墨系统
CN1660572A (zh) * 2004-02-27 2005-08-31 米勒.马蒂尼控股公司 用于胶印印刷的、规格可变的印刷装置或插入部件
CN1586896A (zh) * 2004-06-28 2005-03-02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错位传墨号码接线印刷装置
CN101395008A (zh) * 2006-01-04 2009-03-25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机的膜式连续输墨装置以及该印刷机中的辊
DE102009029058A1 (de) * 2009-09-01 2011-03-03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Voreinfärben mindestens eines Offset-Druckwerks einer Rollendruckmaschin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268945A 1991.11.29 *
JP特开2001-38873A 2001.02.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514850A5 (de) 2015-04-15
GB201411527D0 (en) 2014-08-13
CH706793B1 (de) 2015-04-30
GB2512769A (en) 2014-10-08
WO2013091246A1 (zh) 2013-06-27
GB2512769B (en) 2018-08-01
CN103282206A (zh) 2013-09-04
DE112011106012T5 (de) 2014-09-04
AT514850B1 (de) 2015-08-15
JP5828965B2 (ja) 2015-12-09
JP2014533615A (ja) 2014-12-15
CH706793B8 (de) 2015-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9553B (zh) 包装塑料软管表面加饰的转盘柔印机
RU2009132194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озд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печатной краской, имеющего двумерный градиент печатной краски
CN103282206B (zh) 一种传墨输墨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CN102216082A (zh) 橡胶凸版印刷方法和橡胶凸版印刷设备
US4223603A (en) Planetary inker for offset printing press
CN101934630B (zh) 一种单版双色隔色输墨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印刷设备
US6789478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uid delivery
CN204472073U (zh) 一种间歇式多色双面印刷机
CN203543307U (zh) 移动式可调长度的印刷胶辊
US3610147A (en) Offset printing web feed control
CN207190485U (zh) 一种凸版印花机
CN201385456Y (zh) 双色胶印机
CN202556924U (zh) 喷绘机走料装置及喷绘机
CN209832874U (zh) 间歇轮转模式的防伪印刷装置
CN102059854A (zh) 一种并色卷筒印刷的供墨结构及其印刷方法
JP6150338B2 (ja) 番号印刷機のインキ装置
CN202847092U (zh) 印刷机结构
CN208180543U (zh) 一种圆柱形打印的夹具
CN102991110B (zh) 单张纸数码喷墨印刷机机械平台
CN2797035Y (zh) 一种多色自动调节印刷长度的印刷输送装置
US624030A (en) heppler
CN202156111U (zh) 印刷机墨斗
CN202608241U (zh) 一种输墨装置
CN101716845A (zh) 直接驱动卫星式柔版印刷机
CN1168601C (zh) 一种多色胶印方法及实施此方法的多色胶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5

Address after: 100070 8th floor, building 2, No.5 Zhonghe Road, Science City,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Address before: 100070 science Road 5, Beijing, Fengta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ECURITY PRINTING INSTITUTE OF PEOPLE'S BANK OF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70 8th floor, building 2, No.5 Zhonghe Road, Science City,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0 8th floor, building 2, No.5 Zhonghe Road, Science City,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 General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