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3487B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用于该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用于该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43487B CN103243487B CN201310043972.4A CN201310043972A CN103243487B CN 103243487 B CN103243487 B CN 103243487B CN 201310043972 A CN201310043972 A CN 201310043972A CN 103243487 B CN103243487 B CN 1032434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amount
- feeding
- needle bar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26 se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7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能够抑制上线消耗量的变化量,且防止损害缝制后的美观性。该缝纫机用于形成圆头纽扣孔锁边缝,该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具有:圆头孔部,其具有圆弧部及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从所述圆弧部的端部侧相对于Y方向倾斜;以及一对平行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倾斜部沿Y方向延伸。在基于任意设定的缝制图案生成一对倾斜部的缝制图案数据时,在针摆动方向即X方向的倾斜部的进给量为基准值的部分,对于该X方向的进给量应用规定的校正值,在倾斜部的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基准值的部分,将与该X方向的进给量和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X方向的进给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该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具有:圆头孔部,其具有圆弧部及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从所述圆弧部的端部侧相对于Y方向倾斜;以及一对平行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倾斜部沿着Y方向延伸。
背景技术
例如,在圆头纽扣孔锁边缝这种纽扣孔的端部形成放射状线迹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一边以规定的摆幅进行针摆动,一边使针棒上下移动;回转机构,其使进行针摆动的针棒和打环器底座回转;以及布料进给机构,其使布料沿水平面(X-Y平面)任意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边以规定的摆幅进行针摆动一边使针棒上下移动的针棒动作机构。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记载有打环机构,其具有左右一对打环器及配置有拉线器的打环器底座。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回转机构,其使进行针摆动的所述针棒和打环器底座回转。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布料进给机构,其以与所述针棒动的动作联动的方式使布料沿X-Y平面移动。
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有控制单元,其生成由所述图案选择单元设定的所述缝制图案的缝制图案数据,基于该生成的缝制图案数据对所述针棒动作机构、所述回转机构及所述布料进给机构进行控制。
将进行图13所示的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圆头纽扣孔锁边缝是经过右平行部L1、圆头孔右下部L2、圆头孔上部L3、圆头孔左下部L4、左平行部L5各部位而进行缝制。
在右平行部L1处,一边进行针摆动一边在从内针(靠近纽扣孔的落针位置:图中的黑点)向外针(从纽扣孔远离的落针位置:图中的白点)进行针摆动的定时,利用布料进给机构朝向Y轴方向后方以规定间距进行布料进给,从而形成线迹。
在圆头孔右下部L2处,在与右平行部L1相同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在从内针向外针进行针摆动的定时,利用布料进给机构也向X轴方向内侧进行布料进给,从而形成朝向外侧的倾斜线迹。
在圆头孔上部L3处,一边进行针摆动一边在从内针向外针进行针摆动的定时,利用布料进给机构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以圆弧状且以规定间距进行布料进给,并且利用回转机构使针棒和打环器底座在线迹形成方向上以规定角度单位进行回转,从而形成圆弧状的放射状线迹。
在圆头孔左下部L4处,一边进行针摆动一边在从内针向外针进行针摆动的定时,利用布料进给机构沿着Y轴方向以规定间距将布料向布料进给侧进给,并且也向X轴方向外侧进行布料进给,从而形成朝向内侧的倾斜线迹。
在左平行部L5处,一边进行针摆动一边在从内针向外针进行针摆动的定时,利用布料进给机构朝向Y轴方向前方以规定间距进给布料,从而形成线迹。
由此,线迹倾斜地形成或回转地形成的情况下,与利用针摆动直线前进的情况下的线迹相比,上线的消耗量会产生差异。
在表示上述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各部位L1至L5中的上线消耗量的曲线图即图14中,在将平行部L1、L5的消耗量设为标准消耗量的情况下,在圆头孔右下部L2中消耗量增多,在圆头孔上部L3中略微减少,在圆头孔左下部L4中进一步减少。
即,在圆头孔右下部L2处,由于利用布料进给机构向针摆动方向的相反侧进给布料,因此从内针落针位置至外针落针位置的距离加长,其结果,上线的消耗量增加。
另外,在圆头孔上部L3处,由于以放射状形成线迹,因此内针落针位置与内针落针位置的间隔变密,其结果,从内针落针位置至外针落针位置的距离与针摆幅大致相等,其结果,上线消耗量减少。
另外,在圆头孔左下部L4处,由于利用布料进给机构向与针摆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进给布料,因此从内针落针位置至外针落针位置的距离变短,其结果,上线消耗量减少。
由此,在线迹倾斜地形成或回转地形成的情况下,与针摆动并直线前进的情况下的线迹相比,上线消耗量分别产生差异。并且,各上线消耗量的差异会随着倾斜时的X、Y轴方向的布料移动量或回转角度单位而变化。如果上线消耗量的变化较大,则会出现上线与下线不打结的跳针等缝制不良、或线的松紧程度不均匀的缝制不均、及布料起皱等缝制后的美观性变差的情况。
为了抑制上线消耗量的变化量以防止上述情况,在缝制圆头孔右下部L2或圆头孔左下部L4时,进行对布料的X方向的进给量进行校正的摆幅校正。
例如,例示对图15所示的圆头孔右下部L2进行缝制的情况而进行说明。在不进行摆幅校正的情况下,在缝针从位置P1向位置P2摆动时,利用布料进给机构将布料向Y方向进给进给量Y1,并且,将布料向针摆动方向的相反侧进给进给量X1,因此进给量X1加在针摆幅H中。并且,在缝针从位置P2向位置P3摆动时,布料位置不变,缝针进行摆动。重复该动作直至圆头孔右下部L2全部缝制完成。
与此相对,如果实施摆幅校正,则在缝针向右摆动时,将布料在X方向上向缝针摆动方向的相反侧,进给从进给量X1减去校正值a的量(X1-a)。另一方面,在缝针向左摆动时,将布料在X方向上向针摆动方向的相反侧进给校正值a。由此,在圆头孔右下部L2,将每一针的上线消耗量抑制校正值a。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3001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0-1196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08-295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开2000-300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国特开2000-3171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进行摆幅校正时,对于圆头孔右下部L2的全部运针应用校正值a,但根据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图案的不同,如图16所示,有时从右平行部L1的中途开始进行对圆头孔右下部L2的运针。在这种情况下,布料的初始的进给量X0与其他进给量Xs相比较小,进而,针对各图案,X0也变动。因此,即使将与其他进给量X1相等的校正值a应用于初始进给量X0,也有可能无法得到校正效果。
另外,由于在圆头孔右下部L2的最后的运针中,缝针落在圆头孔上部L3的圆弧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布料最后的进给量Xe与其他进给量Xs相比也减小,也有可能无法得到校正效果。在这种无法得到校正效果的情况下,其结果,会损害缝制后的美观性。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抑制上线消耗量的变化量并使缝制后的美观性良好的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为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具有:
针棒动作机构,其一边以规定的摆幅进行针摆动,一边使针棒上下移动;
回转机构,其使进行针摆动的所述针棒回转;
布料进给机构,其以与所述针棒的动作联动的方式,使布料沿X-Y平面移动;
图案设定单元,其设定所述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缝制图案;以及
控制单元,其生成由所述图案选择单元设定的所述缝制图案的缝制图案数据,基于该生成的缝制图案数据,对所述针棒动作机构、所述回转机构及所述布料进给机构进行控制,
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形成圆头纽扣孔锁边缝,该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具有:圆头孔部,其具有圆弧部及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从所述圆弧部的端部侧相对于Y方向倾斜;以及一对平行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倾斜部沿Y方向延伸,
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基于由所述图案设定单元设定的缝制图案而生成所述一对倾斜部的缝制图案数据时,在所述倾斜部的X方向的进给量为基准值的部分,对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使用规定的校正值,在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所述基准值的部分,将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和所述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具有多个落针位置,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倾斜部的多个落针位置中的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的最大值,设定作为所述基准值。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的规定的校正值,是(圆头孔右下部摆幅wx-摆幅ww)×1。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为一种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针棒动作机构,其一边以规定的摆幅进行针摆动,一边使针棒上下移动;回转机构,其使进行针摆动的所述针棒回转;布料进给机构,其以与所述针棒的动作联动的方式,使布料沿X-Y平面移动;图案设定单元,其设定所述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缝制图案;以及控制单元,其生成由所述图案选择单元设定的所述缝制图案的缝制图案数据,基于该生成的缝制图案数据,对所述针棒动作机构、所述回转机构及所述布料进给机构进行控制,
在该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中,所述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形成圆头纽扣孔锁边缝,该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具有:圆头孔部,其具有圆弧部及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从所述圆弧部的端部侧相对于Y方向倾斜;以及一对平行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倾斜部沿着Y方向延伸,
该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基于任意设定的缝制图案生成所述一对倾斜部的缝制图案数据时,在针摆动方向即X方向的所述倾斜部的进给量为基准值的部分,对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使用规定的校正值,
在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所述基准值的部分,将与该X方向的进给量和所述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具有多个落针位置,
将所述倾斜部的多个落针位置中的X方向的进给量的最大值,设定作为所述基准值。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中,其特征在于,
使用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的所述规定的校正值是(圆头孔右下部摆幅wx-摆幅ww)×1。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上线消耗量的变化量,并且防止损害缝制后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是图1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所具有的操作面板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通过操作面板设定的设定参数的一览的说明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整体形状,并且示出各部的尺寸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成为圆头孔部的基准的圆头纽扣孔的具体例子和该圆头纽扣孔的各个尺寸的说明图。
图7是以一览表的形式表示出缝制图案数据的数据内容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校正顺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构成圆头孔右下部的各针数的落针位置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从缝纫机的设定参数的设定输入至缝制动作为止的整个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关于设定参数的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针对图14中的H部分,统一减去校正值a的情况和减去与比值相对应的校正值的情况的上线消耗量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构成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右平行部、圆头孔右下部、圆头孔上部、圆头孔左下部、左平行部各部位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在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各部位中的上线消耗量的线图。
图15是说明在缝制圆头孔右下部时,对布料X方向的进给量进行校正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从右平行部的中途开始进行对圆头孔右下部的运针的情况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缝纫机)
2缝纫机架
12针棒
13针棒回转台
14天秤
20回转机构
40上线拉起机构
50布料进给机构
60打环器机构
70控制单元
75操作面板(图案设定单元)
101圆弧部
102圆头孔右下部(倾斜部)
103圆头孔左下部(倾斜部)
104圆头孔部
105右平行部(平行部)
106左平行部(平行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基于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架2,该缝纫机架2具有:底座部2a,其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纵向机体部2b,其从该底座部2a的一端部向上方立起;以及臂部2c,其从该纵向机体部2b的上部与底座部2a相对而延伸。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垂直方向设为Z方向,将沿着臂部2c的长度方向的水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设为X轴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电动机17,其作为缝制动作的驱动源;上轴(未图示),其与缝纫机电动机17联动而进行全周旋转;针棒12,其对穿入有上线的缝针11进行保持;针棒动作机构,其具有能够以Z轴线为中心回转(旋转)地支撑针棒12的针棒回转台13、与上轴联动而使针棒12上下移动的针棒上下移动机构(省略图示)、以及使针棒12在水平方向上摆动的针棒摆动机构(省略图示);打环器机构60,其具有打环器底座61,该打环器底座61支撑在底座部2a上,能够以与所述针棒12的回转轴线同心的轴线为中心回转;回转机构20,其使针棒回转台13及打环器机构60的打环器底座61回转;上线引导单元30,其对上线进行引导;天秤14,其进行从缝针侧的上线的上提或从线供给源侧的上线的抽出;上线拉起机构40,其具有上线拉起部件41,该上线拉起部件41使搭挂至天秤14的上线经过而进行拉线;线调整装置35,其对上线施加张力;布料进给机构50,其使布料沿着X-Y平面以任意移动量移动并进行定位;以及控制单元70,其进行各部的控制。
上述针棒动作机构、打环器机构60、回转机构20、上线引导单元30、天秤14、上线拉起机构40、线调整装置35、布料进给机构50各机构具有公知的构造。
(针棒动作机构)
关于针棒动作机构,例如具有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大致相同的结构。针棒12形成为中空的管状,并且,其上端部从缝纫机架2的臂部2c的上面向外部突出,使上线从上端开口部插入,穿过针棒2的管状部后,将上线引导至在下端支撑的缝针11上。
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具有:曲轴机构,其从上轴获得上下方向的往复驱动力;套筒,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针棒;以及薄板状的板簧,其沿着X-Y平面,且对该套筒进行支撑。该针棒上下移动机构通过利用曲轴机构以与缝纫机电动机17的转速同步的周期对针棒12施加往复上下移动,并且,利用沿着X-Y平面的板簧可摆动地对支撑针棒12的套筒进行支撑,从而成为容许针棒12的下端部的缝针11侧向X、Y两个方向摆动的构造。
针棒摆动机构具有:针棒摆动台,其容许针棒12的上下移动,并对该针棒12施加沿着X轴方向的往复摆动动作;以及传递机构,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7对针棒摆动台施加往复上下移动。未图示的针棒摆动台形成有向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合成方向倾斜的凸轮槽,如果通过传递机构施加下降动作,则该针棒摆动台沿着凸轮槽向X轴方向的一侧移动,如果施加上升动作,则其向X轴方向的另一侧移动。该传递机构使针棒摆动台以针棒上下移动的两倍周期上下移动。
另外,针棒摆动机构在针棒12朝向Z轴方向(铅直方向)的基本姿态的状态下,进行后述的针摆动线迹的内侧端(内针)的落针。另外,在从基本姿态被施加摆动动作而向X轴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状态下,进行针摆动线迹的外侧端(外针)的落针。
针棒回转台13在臂部2c以可围绕Z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并且,如果通过回转机构20的同步带21施加回转动作,则能够经由上述的针棒摆动台向针棒12施加围绕Z轴的回转动作。
(打环器机构)
打环器机构60例如具有与专利文献2记载的构造大致相同的结构,其配置在与后述布料进给机构50的进给台51相比的下侧的底座部2a内。打环器机构60具有:打环器底座61,其被支撑为可围绕与针棒回转台的回转轴同心的Z轴旋转;左打环器及左拉线器,其搭载在打环器底座61的上部,与缝针11协同动作而使下线缠绕在上线上,进行双线环缝制;右打环器及右拉线器,其同样地与缝针11协同动作,由上线进行单线环缝制;以及驱动机构,其对各打环器及各拉线器施加用于进行缝制的规定的摆动动作。
打环器底座61固定安装有架设回转机构20的同步带23的带轮。
左打环器及左拉线器的组合和右打环器及右拉线器的组合配置在打环器底座61的上部,隔着回转轴而在同一个圆周上彼此相对。并且,在缝制时,将打环器底座61设定为左打环器及左拉线器能够与缝针11协同动作的第一基本回转角度、和右打环器及右拉线器能够与缝针11协同动作的第二基本回转角度中的任意一个。
驱动机构具有:中空管状的打环器驱动轴62,其以在打环器底座61的中心位置可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撑;拉线器驱动轴63,其插入安装在打环器驱动轴62的管状内部;通过打环器驱动轴62的往复上下移动而使左右打环器摆动的传递机构;通过拉线器驱动轴63的往复上下移动而使左右拉线器摆动的传递机构;以及各个凸轮机构,其利用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7进行旋转驱动的下轴使各驱动轴62、63上下移动。
驱动机构以针棒上下移动周期(与缝纫机电动机17的旋转周期相同)两倍的周期,对各驱动轴62、63施加上下移动,由此,每一次针棒12下降,均能够使左右打环器及拉线器交替地从缝针11上捕捉上线。
(回转机构)
回转机构20例如具有与专利文献3记载的构造大致相同的结构,配置在缝纫机架内。
回转机构20具有:回转电动机24,其由步进电动机构成,配置在缝纫机底座部2a内;传递带轮22(下侧的带轮省略图示),其上下设置在同一个轴上,用于将回转电动机24的扭矩传递至针棒回转台13侧;同步带23,其搭挂在设置于回转电动机24的输出轴上的主动带轮、设置在上述的打环器底座61上的带轮及上述的下侧的传递带轮之间;以及同步带21,其搭挂在上侧的传递带轮22和设置在上述的针棒回转台13上的带轮之间。
回转机构20通过回转电动机24的回转驱动,以使打环器底座61与针棒回转台13以相同相位进行旋转的方式,设定各带轮的传动比。即,回转机构20以使得针棒的针摆动方向与左右打环器及拉线器的排列方向始终一致地回转的方式进行回转动作的施加。
(布料进给机构)
布料进给机构50例如具有与专利文献4记载的构造大致相同的结构,其由以下单元构成,即:进给台51,其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布料的载置面;X轴电动机(布料移动电动机)52,其使进给台51沿着X轴方向移动;Y轴电动机(布料移动电动机)53,其使进给台51沿着Y轴方向移动;以及公知的动力传递机构,其将各电动机52、53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平动驱动力后,施加至进给台51。X轴电动机52及Y轴电动机53由步进电动机构成。
(天秤、线调整装置及线引导单元)
来自未图示的线轴的上线,从上线引导单元30依次经过线调整装置35、天秤14、上线拉起部件41直至针棒12,构成上线路径。天秤14在上线路径中与线调整装置35相比配置在针棒侧(上线供给下游侧),该天秤14安装为,由沿着X轴方向的支撑轴可摆动地轴支撑,并且,其摆动端部从缝纫机臂部2c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该天秤14与针棒12的上下移动同步,从缝纫机电动机17开始经由曲轴机构,沿着Y轴方向被施加往复动作,以在针棒12上升时从该针棒12远离的方式后退移动,从上线供给源侧进行上线抽出,并且相对于缝针11侧进行上线上提,在针棒12下降时,向该针棒12侧前进移动,进行向缝针11侧的上线供给。
线调整装置35与天秤14相比配置在上线供给路径上游侧,具有未图示的两片压线盘和线调整螺线管38,该线调整螺线管38能够任意控制上述压线盘的按压力。
(上线拉起机构)
上线拉起机构40具有:上下拉起部件41,其配置在上线路径中的线调整装置35和天秤14之间;上线拉起电动机44,其为上线拉起部件41沿Y轴方向的定位移动的驱动源;以及原点传感器49,其进行上线拉起电动机44的原点检索。由步进电动机构成的上线拉起电动机44根据由原点传感器49确定的原点的轴角度,对应于作为驱动指令输入的脉冲的脉冲数,对驱动量进行控制。即,能够根据指令脉冲的脉冲数,沿着Y轴方向对上线拉起部件41任意地进行位置调节。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基于图2对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的控制单元70具有: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17a,其用于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7;I/F 17b,其用于将该驱动电路17a与控制单元70的CPU 71连接;X轴电动机驱动电路52a,其用于驱动布料进给机构50所具有的X轴电动机52;I/F 52b,其用于将该驱动电路52a与CPU 71连接;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53a,其用于驱动布料进给机构50所具有的Y轴电动机53;I/F 53b,其用于将该驱动电路53a与CPU 71连接;回转电动机驱动电路24a,其用于驱动回转电动机24;I/F 24b,其用于将该驱动电路24a与CPU 71连接;上线拉起电动机驱动电路44a,其用于驱动上线拉起电动机44;I/F 44b,其用于将该驱动电路44a与CPU 71连接;I/F 49b,其用于对进行上线拉起电动机44的原点检索的原点传感器49与CPU 71连接;线调整螺线管驱动电路38a,其用于驱动线调整装置35的线调整螺线管38;I/F 38b,其用于将该驱动电路38a与CPU连接;操作面板75,其输入各种设定;I/F 75b,其用于将该操作面板75与CPU 71连接;编码器电路18a,其对检测缝纫机电动机17的输出轴角度的编码器18的输出脉冲进行计数;以及I/F 18b,其用于将该编码器电路18a与CPU 71连接。
此外,上述X轴电动机52、Y轴电动机53、回转电动机24均为步进电动机,并分别具有用于进行原点检索的原点传感器(未图示)。另外,对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装置的驱动电路等也省略图示。
另外,控制单元70具有:ROM 72,其存储各种控制程序或在程序中使用的数据;RAM 73,其成为CPU 71用于进行处理的作业区域,上述处理基于从ROM 72读取的数据、从操作面板75输入或设定的数据、程序而进行;EEPROM 74,其进行输入数据或运算结果的数据等的存储;以及CPU 71,其进行基于程序的各种处理。
控制单元70基于缝制图案数据对所述针棒上下移动机构、所述回转机构20及所述布料进给机构50进行控制。
(操作面板及设定参数)
在图3中,操作面板75具有:缝制图案数据的编号的显示部75a及进行该编号的选择的加减键75b;显示各缝制图案数据的各种参数的设定值的显示部75c及进行设定值的加减的加减键75d;显示对各种参数进行确定的项目编号的显示部75e及进行设定项目的项目编号的选择的加减键75f;输入设定开始的数据设定键75g;以及输入设定完成的准备键75h。
根据通过该操作面板75设定输入的缝制图案数据的各种参数的设定值,计算执行缝制所需的各种控制值,生成缝制图案数据。即,操作面板75是设定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缝制图案的图案设定单元。
下面,基于图4至图6,对通过上述操作面板75设定的各种设定参数进行说明。图4表示作为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各种设定参数,设定与CPU 71计算出的在纽扣孔锁边缝的各部位中的线消耗量相乘的比例的情况。该圆头纽扣孔锁边缝100具有圆弧部101及沿着Y方向延伸的一对平行部105、106、以及以连接圆弧部101的端部与一对平行部105、106之间的方式形成的一对倾斜部102、103。各倾斜部102、103从圆弧部101朝向各平行部105、106相对于Y方向倾斜。由圆弧部101及一对倾斜部102、103构成圆头孔部104。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右侧倾斜部称为圆头孔右下部102,左侧倾斜部称为圆头孔左下部103、右侧平行部称为右平行部105、左侧平行部称为左平行部106。
首先,作为从操作面板75输入的设定参数,进行以下设定。
(1)圆头孔形状:通过数值“1”至“5”选择图6所示的尺寸不同的五种圆头孔107的形状。
(2)纽扣孔锁边长度:数值输入要形成的纽扣孔锁边缝在Y方向的全长m1。
(3)平行针数:以数值输入右平行部105+圆头孔右下部102(左平行部106+圆头孔左下部103设定为相同的值)的针数1n。
(4)圆头纽扣孔针数:以数值输入圆弧部101的针数en。
(5)平行部切刀间隔:以数值输入平行部的布料切刀下落的间隙1s。
(6)圆头孔部切刀间隔:以数值输入圆弧部101的布料切刀下落的间隙es。
(7)针摆幅:以数值输入作为圆头纽扣孔锁边缝整体的基准的针摆幅ww。
(8)圆头纽扣孔右下针摆幅:以数值输入圆头孔右下部102的针摆幅。
(9)圆头纽扣孔左下针摆幅:以数值输入圆头孔左下部103的针摆幅。
(10)布料切断动作:通过数值“0”至“2”选择布料切断动作。其中,“0”表示没有布料切断动作的所谓“无切刀”,“1”表示在布料切断后进行纽扣孔锁边缝的所谓“先切刀”,“2”表示在进行纽扣孔锁边缝之后进行布料切断的所谓“后切刀”。
(控制单元的处理:缝制图案数据的生成)
如果进行图4的设定参数的设定输入,则CPU 71生成(计算)图7所示的缝制图案数据的数据内容的一个例子即一览表形式的缝制图案数据。
在图7中,“落针”表示在进行一个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情况下的每一内针、外针的落针,针数是将内针、外针2次落针计为1针。
“部位”表示各针数所属的圆头纽扣孔锁边缝中的左平行部、右平行部、圆弧部、圆头孔右下部、圆头孔左下部等各部位。
“进给台XY坐标”表示各针在进给台51的X-Y坐标系上的目标位置。进给台51的布料切刀的下落位置即原点和距离原点的针棒位置,预先确定为既定值。每一个落针的“进给台X坐标”根据设定参数而针对各部位计算。例如,在平行部105、106处,进给台51在X轴方向不移动。在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处,根据后述的“进给台Y坐标”,以成为倾斜部或圆弧部的形状的方式计算出。另外,在圆弧部101以内针描绘圆弧轨迹的方式计算。
另外,每一个落针的“进给台Y坐标”针对各部位根据设定参数计算。例如,在右平行部105及圆头孔右下部102、左平行部106及圆头孔左下部103处,根据从设定参数“缝制长度”减去圆弧部101的部分并除以“平行部针数”而得到的值进行计算,在圆弧部101处,按照内针描绘圆弧轨迹的方式计算。
“回转位置”表示各针的回转电动机24的旋转角度。圆弧部101的回转角度是将180°除以设定参数“圆头孔针数”而计算。
“落针位置”是根据“进给台XY坐标”与针摆动引起的缝针的位置变化量之和计算出。
“落针距离”的ΔX是与前一落针的落针位置X的变化量,ΔY是与前一落针的落针位置Y的变化量。此外,L是将与前一落针的X、Y轴方向的变化量合成得到的变化量。该L表示内针-外针的落针位置间的距离。
“内针→外针变化量ΔL”表示以平行部105、106的落针位置间的距离L为基准的情况下的变化量。即,平行部105、106的ΔL由于是基准,因此全部为0,关于其他部位的ΔL,则通过(各部位的落针距离L)-(平行部的落针距离L)计算出。
“进给台XY移动量”是每一针所对应的X轴电动机52、Y轴电动机53的驱动脉冲数,根据“进给台XY坐标”的与前一落针的值的差计算出。
“回转移动量”是针对每一针的回转电动机24的驱动脉冲数,根据“回转位置”的与前一落针的值的差计算出。
例如,X轴电动机52及Y轴电动机53的每一个脉冲的分辨率设定为0.1[mm],回转电动机24的每一个脉冲的分辨率设定为1[°]。
通过上述处理生成的缝制图案数据存储在EEPROM 74内。
另外,通过上述处理生成缝制图案数据的CPU 71作为数据生成单元起作用。
如果生成上述缝制图案数据,则对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的缝制图案数据实施规定的校正。例如,CPU 71在生成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的缝制图案数据时,在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的X方向的进给量是基准值(第1基准值)的部分,对该X方向进给量应用规定的校正值。另一方面,在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的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基准值(第1基准值)的部分,CPU 71将与该X方向进给量和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X方向的进给量。
下面,基于由CPU 71执行的图8的流程图,具体说明用于生成校正值的数据生成方法的顺序。
首先,在步骤S1中,判断输入至操作面板75的任意设定参数中的圆头孔左下针摆幅与作为圆头纽扣孔锁边缝整体的基准的针摆幅ww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情况下,在圆头孔右下部102不需要校正,转入步骤S8,在不同的情况下,圆头孔右下部102需要校正,转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将形成圆头孔右下部(倾斜部)102的各针数的X方向的进给量中的绝对值最大的值设定作为第1基准值(基准值)。如图9所示,在圆头孔右下部102,虽然Y方向的进给量Y1至Y4是相同的值,但X方向的进给量是初始的运针的进给量X1和最后的运针的进给量X4比其他运针的进给量X2、X3小。在该步骤S2中,将形成圆头孔右下部102的各运针的X方向进给量X1至X4中的绝对值最大的值、即进给量X2、X3设定作为第1基准值。
在步骤S3中,变量N设置为0。
在步骤S4中,变量N加1得到的值成为新的变量N。
在步骤S5中,作为形成圆头孔右下部102的各针数中的针数N的第1校正值,设定从圆头孔右下部摆幅wx减去摆幅ww得到的值乘以针数N的X方向进给量后,除以第1基准值而得到的值。其中,如果针数N的X方向的进给量是与第1基准值相同的值、即上述最大值,则第1校正值是从圆头孔右下部摆幅减去摆幅而得到的值。另一方面,在针数N的X方向的进给量与第1基准值不同的情况下,该X方向进给量和第1基准值的比,与从圆头孔右下部摆幅减去摆幅得到的值相乘而得到的值成为第1校正值。
即,在倾斜部102的X方向的进给量是基准值(第1基准值)的部分,对于该X方向的进给量,作为规定的校正值(第1校正值),应用“(圆头孔右下部摆幅wx-摆幅ww)×1”。
另外,对于倾斜部102的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基准值(第1基准值)的部分,对于该X方向进给量,作为规定的校正值(第1校正值)应用“(圆头孔右下部摆幅wx-摆幅ww)×(X方向的进给量的绝对值)/(基准值)”,应用与该X方向进给量和所述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
在步骤S6中,将在针数N的X方向的进给量加上通过步骤S5求出的第1校正值得到的数值,设定作为新的针数N的X方向的进给量。
在步骤S7中,判断针数N是否是形成圆头孔右下部102的总针数,在不是总针数的情况下转入步骤S4,在是总针数的情况下转入步骤S8。
在步骤S8中,判断输入至操作面板75的设定参数中的圆头孔左下针摆幅与针摆幅ww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情况下,在圆头孔左下部103不需要校正,结束校正处理,在不同的情况下,圆头孔左下部103需要校正,转入步骤S9。
在步骤S9中,将形成圆头孔左下部103的各针数的X方向的进给量中的绝对值最大的值设定作为第2基准值(基准值)。
在步骤S10中,变量M设置为0。
在步骤S11中,将变量M加1得到的值设为新的变量M。
在步骤S12中,作为形成圆头孔左下部103的各针数中的针数M的第2校正值,设定从圆头孔左下部摆幅减去摆幅得到的值乘以针数M的X方向的进给量后,除以第2基准值而得到的值。其中,如果针数M的X方向的进给量是与第2基准值相同的值、即上述最大值,则第2校正值是从圆头孔左下部摆幅减去摆幅而得到的值。另一方面,在针数M的X方向的进给量与第2基准值不同的情况下,该X方向的进给量和第2基准值的比,与从圆头孔左下部摆幅减去摆幅得到值相乘而得到的值成为第2校正值。
即,在倾斜部102的X方向的进给量是基准值(第2基准值)的部分,对于该X方向的进给量,作为规定的校正值(第2校正值),应用“(圆头孔左下部摆幅-摆幅ww)×1”。
另外,在倾斜部102的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基准值(第2基准值)的部分,对于该X方向的进给量,应用“(圆头孔左下部摆幅x-摆幅ww)×(X方向的进给量的绝对值)/(基准值)”,即,应用与该X方向的进给量和所述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
在步骤S13中,将在针数M的X方向的进给量中加上在步骤S12中求出的第2校正值得到的值,设定作为新的针数M的X方向的进给量。
在步骤S14中,判断针数M是否是形成圆头孔左下部103的总针数。在不是总针数的情况下转入步骤S11,在是总针数的情况下结束校正处理。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各种处理及动作说明)
基于由CPU 71执行的图10的流程图,对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的整体的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判断作业者是否操作面板75上的缝制图案数据的编号加减键75b(步骤S21),在没有按下的情况下,例如维持初始值(选择图案编号1),将该图案编号显示在显示部75a上,并且使处理进入步骤S23。另外,在按下编号加减键75b的情况下,对应于键的+-而使图案编号增减,将图案编号显示在显示部75b上(步骤S22),并且使处理进入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判断是否按下设定键75g,在没有按下的情况下,使处理进入步骤S25。另外,在按下设定键75g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上述的设定参数的设定处理(步骤S24),在设定处理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25。
在这里,根据由CPU 71执行的图11的流程图,对于步骤S24的设定参数的设定处理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此外,在这里以图4的设定参数的设定为例进行说明。
如果按下设定键75g,则首先,作为成为设定对象的设定参数,自动选择项目编号(1)的“圆头纽扣孔形状”,在显示部75e上显示“1”(步骤S41)。并且,进行加减键75f的输入判定(步骤S42),如果没有输入则使处理进入步骤S44,在有输入的情况下,变更成为设定对象的设定参数的项目编号(步骤S43)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44。
在步骤S44中,对于当前选择的设定参数,进行下述判定,即通过对加减键75d的操作进行的设定数值的加减的输入判定。如果没有输入,则使处理进入步骤S46,在有输入的情况下,进行成为设定对象的设定参数的设定数值的变更。即,对于(1)圆头纽扣孔形状、(2)纽扣孔锁边长度、(3)平行针数、(4)圆头孔针数、(5)平行部切刀间隔、(6)圆头孔部切刀间隔、(7)针摆幅、(8)圆头孔右下针摆幅、(9)圆头孔左下针摆幅、(10)布料切断动作中的被选择的参数,变更其设定数值(步骤S45)。
在步骤S46中,进行数据设定键75g的输入判定。如果上述各设定参数(1)至(10)的设定全部完成,则由作业者按下数据设定键75g,进行设定参数更新后(步骤S47),进入图10的步骤S25的处理。
另外,在继续进行设定参数(1)至(10)的设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数据设定键75g的输入,则使处理返回步骤S42,对于要进行变更的全部设定参数,重复进行步骤S42至S45的处理。
如果上述设定参数的设定处理完成,则如图10的步骤S25所示,判断是否进行了操作面板75的准备键75h的操作,在没有操作的情况下,使处理返回步骤S21,在操作了准备键75h的情况下,执行缝制图案数据的生成处理(步骤S26)。即,如上所述,按照各设定参数的设定内容进行数据运算,生成图11的缝制图案数据。
并且,为了开始纽扣孔锁边缝的缝制动作,执行进给台51(X轴电动机52及Y轴电动机53)、针棒回转台13及打环器底座61(回转电动机24)的各原点传感器的原点检索(步骤S27)。
然后,如果按下设置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上的未图示的压脚开关(步骤S28),则未图示的布料压脚下降,将布料按压在进给台51上(步骤S29)。
然后,如果按下设置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上的未图示的启动开关,则开始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制的动作控制(步骤S30)。
首先,判断是否记录有先切刀数据(步骤S31),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转入步骤S33,在有记录的情况下,转入步骤S32。
在步骤S32中,未图示的布料切断电动机等驱动单元进行驱动,使布料切刀上下移动,在布料上形成圆头纽扣孔。
在步骤S33中,X轴、Y轴电动机52、53动作,使原点位置的进给台51移动至缝制开始位置。
并且,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7,开始圆头纽扣孔锁边缝(步骤S34)。针对每一针读取设定在缝制图案数据中的“进给台XY移动量”、“回转移动量”,进行对X轴电动机52、Y轴电动机53、回转电动机24的控制,例如,在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各部位依次形成线迹。
如果基于上述缝制图案的全部针数的纽扣孔锁边缝的缝制动作完成,则进给台51(X轴电动机52及Y轴电动机53)、针棒回转台13及打环器底座61(回转电动机24)全部返回原点位置(步骤S35),然后驱动未图示的各切线机构,进行上线、下线及芯线切断(步骤S36)。
并且,判断是否记录有后切刀数据(步骤S37),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转入步骤S39,在有记录的情况下,转入步骤S38。
在步骤S38中,未图示的布料切刀上下移动,在布料上进行开孔。
然后,未图示的布料压脚上升,解除布料压脚对布料的按压(步骤S39),使处理返回步骤S28。即,为了进行后面的缝制而处于待机状态,直至压脚开关被按下。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生成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的缝制图案数据时,在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的X方向的进给量是基准值(第1基准值、第2基准值)的部分,对该X方向的进给量应用规定的校正值,在圆头孔右下部102及圆头孔左下部103的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基准值的部分,将与该X方向的进给量和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X方向的进给量。如上所述,在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基准值的部分,由于将与该X方向的进给量和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X方向,因此,在任意部分均能够实现校正效果。
例如,图12是示出针对图14中的H部分,统一减去校正值a的情况(现有:虚线h1)、减去与比值相对应的校正值的情况(本申请:双点划线h2)下的上线消耗量的说明图。如该图14所示,在虚线h1的情况下,由于统一减去校正值a,所以变化量为x1:x1,即1:1。另一方面,在双点划线h2的情况下,由于减去与比值相对应的校正值,因此变化量为x1:x2,在图12的例子中约为7:4。
因此,能够抑制上线消耗量的变化量,并防止损害缝制后的美观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了通过直接使用X方向的进给量而求出X方向的进给量和基准值的比的情况,但作为该比值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将各针数的{(X方向的进给量)2+(Y方向的进给量)2}的值作为基准,求出X方向的进给量和基准值的比的方法。
另外,也可以举出即使不是与X-Y正交的进给机构,而例如是Rθ圆弧运动的进给机构,求出针摆动方向和该方向的进给量与基准值的比的方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方法应用于圆头孔右下部、左下部这两处,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中任意一处。
Claims (6)
1.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具有:
针棒动作机构,其一边以规定的摆幅进行针摆动,一边使针棒上下移动;
回转机构,其使进行针摆动的所述针棒回转;
布料进给机构,其以与所述针棒的动作联动的方式,使布料沿X-Y平面移动;
图案设定单元,其设定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缝制图案;以及
控制单元,其生成由所述图案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缝制图案的缝制图案数据,基于该生成的缝制图案数据,对所述针棒动作机构、所述回转机构及所述布料进给机构进行控制,
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形成圆头纽扣孔锁边缝,该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具有:圆头孔部,其具有圆弧部及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从所述圆弧部的端部侧相对于Y方向倾斜;以及一对平行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倾斜部沿Y方向延伸,
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基于由所述图案设定单元设定的缝制图案而生成所述一对倾斜部的缝制图案数据时,在所述倾斜部的X方向的进给量为基准值的部分,对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使用规定的校正值,在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所述基准值的部分,将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和所述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具有多个落针位置,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倾斜部的多个落针位置中的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的最大值,设定作为所述基准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的规定的校正值,是(圆头孔右下部摆幅-圆头纽扣孔锁边缝整体的基准的摆幅)×1。
4.一种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针棒动作机构,其一边以规定的摆幅进行针摆动,一边使针棒上下移动;回转机构,其使进行针摆动的所述针棒回转;布料进给机构,其以与所述针棒的动作联动的方式,使布料沿X-Y平面移动;图案设定单元,其设定圆头纽扣孔锁边缝的缝制图案;以及控制单元,其生成由所述图案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缝制图案的缝制图案数据,基于该生成的缝制图案数据,对所述针棒动作机构、所述回转机构及所述布料进给机构进行控制,
在该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中,所述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形成圆头纽扣孔锁边缝,该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具有:圆头孔部,其具有圆弧部及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从所述圆弧部的端部侧相对于Y方向倾斜;以及一对平行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倾斜部沿着Y方向延伸,
该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基于任意设定的缝制图案生成所述一对倾斜部的缝制图案数据时,在针摆动方向即X方向的所述倾斜部的进给量为基准值的部分,对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使用规定的校正值,
在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不是所述基准值的部分,将与该X方向的进给量和所述基准值的比相对应的校正值,应用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具有多个落针位置,
将所述倾斜部的多个落针位置中的X方向的进给量的最大值,设定作为所述基准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于所述X方向的进给量的所述规定的校正值是(圆头孔右下部摆幅-圆头纽扣孔锁边缝整体的基准的摆幅)×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20783 | 2012-02-02 | ||
JP2012020783A JP6010304B2 (ja) | 2012-02-02 | 2012-02-02 |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データ作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43487A CN103243487A (zh) | 2013-08-14 |
CN103243487B true CN103243487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4892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43972.4A Active CN103243487B (zh) | 2012-02-02 | 2013-02-04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用于该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10304B2 (zh) |
CN (1) | CN103243487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95878A (en) * | 1982-06-01 | 1985-01-2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sewing machine |
CN1473977A (zh) * | 2002-05-10 | 2004-02-1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锁眼机 |
CN101314891A (zh) * | 2007-05-31 | 2008-12-03 | Juki株式会社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CN101818416A (zh) * | 2009-02-27 | 2010-09-01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5594A (en) * | 1987-06-26 | 1989-01-10 | Juki Kk | Set value fine control and correction apparatus of sewing machine |
JPH09135978A (ja) * | 1995-11-15 | 1997-05-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 |
JP4564185B2 (ja) * | 2001-02-08 | 2010-10-20 | Juki株式会社 |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
-
2012
- 2012-02-02 JP JP2012020783A patent/JP6010304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2-04 CN CN201310043972.4A patent/CN1032434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95878A (en) * | 1982-06-01 | 1985-01-2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sewing machine |
CN1473977A (zh) * | 2002-05-10 | 2004-02-1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锁眼机 |
CN101314891A (zh) * | 2007-05-31 | 2008-12-03 | Juki株式会社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CN101818416A (zh) * | 2009-02-27 | 2010-09-01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58387A (ja) | 2013-08-19 |
JP6010304B2 (ja) | 2016-10-19 |
CN103243487A (zh) | 2013-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18416B (zh) | 缝纫机 | |
JP4724938B2 (ja) | ミシン | |
JP6680539B2 (ja) | ミシン | |
CN105887343B (zh) |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JP5142454B2 (ja) | ミシン | |
CN103243487B (zh)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用于该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 |
JP2008086561A (ja) | 刺繍ミシン及び平テープの千鳥縫付け方法 | |
CN103290626A (zh) | 缝纫机 | |
JP2007195957A (ja) | ミシン | |
CN106192223B (zh) |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2653902A (zh) | 缝纫机 | |
KR100986854B1 (ko) | 뿌리감기 단추달이 재봉기 | |
CN108796850B (zh) | 缝纫机 | |
JP2007222484A (ja) | ミシン | |
KR20090076821A (ko) | 단추구멍박기 재봉기 | |
JP2013252159A (ja) |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 |
KR100801343B1 (ko) | 재봉틀 | |
JP2013179993A (ja) | ミシン | |
CN111945310B (zh) | 针进给缝纫机 | |
JP7262323B2 (ja) | ミシン及び調節方法 | |
JP4509847B2 (ja) | ミシン | |
CN105133197A (zh) | 缝纫机 | |
JP6318525B2 (ja) |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 |
JPH04303493A (ja) | ミシンの布送り制御装置 | |
JP2016202283A (ja) |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