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227696A -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7696A
CN103227696A CN2013100897826A CN201310089782A CN103227696A CN 103227696 A CN103227696 A CN 103227696A CN 2013100897826 A CN2013100897826 A CN 2013100897826A CN 201310089782 A CN201310089782 A CN 201310089782A CN 103227696 A CN103227696 A CN 103227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
likelihood ratio
code check
llr
bit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97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桑帕特
A·阿格拉瓦尔
J·H·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227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76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7Decoding methods or techniques, not specific to the particular type of coding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3M13/03 - H03M13/35
    • H03M13/45Soft decoding, i.e. using symbol reliability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77Representation or format of variables, register sizes or word-lengths and quantization
    • H03M13/6588Compression or short representation of vari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6Code rate detection or code type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6DC level restoring means; Bias distortion correction ; Decision circuits providing symbol by symbol detection
    • H04L25/067DC level restoring means; Bias distortion correction ; Decision circuits providing symbol by symbol detection providing soft decisions, i.e. decisions together with an estimate of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系统包括发送设备(例如,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接收设备(例如,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在接收设备中,LLR(对数似然比)值存储在LLR缓冲器中。根据输入传输的分组大小来调整LLR比特宽度,以降低所需的LLR缓冲器大小并且/或者防止超过LLR缓冲器容量。接收机可以使用较高性能的解调器,从而即使LLR比特宽度较小仍能保持性能。在发送设备中,根据接收机LLR缓冲器容量和输出传输的分组大小来调整编码器码率,从而不超过接收机LLR缓冲器容量。可以进行接收机LLR比特宽度调整、解调器选择和编码器码率调整的任意组合,以降低所需的LLR缓冲器大小同时保持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980110131.2(PCT/US2009/038146),发明名称为“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35U.S.C.§.119要求2008年3月26日递交的临时申请序列号为61/039,775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将所述临时申请明确地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理参数,所述参数影响在接收机中用于存储对数似然比(LLR)值的缓冲存储器的空间量。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例如蜂窝电话系统中,通常在设备之间传递信息时存在噪声和会干扰通信的其它环境因素。为了防止信息损失,通常在传输之前将要传送的原始信息与附加信息一起编码。在接收之后,对接收信息进行解码以恢复原始信息。由于编码和解码过程,如果在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传输期间损失了一些所传输的信息,那么通常不能使用接收信息来恢复原始信息。 
图1(现有技术)是示出这种编码过程的简化方框图。多个比特100的数据经过编码101而生成较大数量的编码比特102。通过对每个输入比特100产生多个编码比特102,编码过程会对原始数据增加冗余。编码比特102有时被称为“符号”。编码器101所引入的冗余的度量通常被称为“码率”。在该示例中,通过码率为1/5的编码器104对包括“X”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分组103进行编码。码率为1/5意味着编码器104对数据分组103中的每个数据比特产生5个编码比特105。编码器104可以是turbo编码器或Viterbi编码器。增加的冗余防止数据传输中出现噪声和干扰。 
在本领域中,认为码率为1/5的编码器104具有相对低的码率,因此提供相对高的冗余量。码率为1/2的编码器对数据分组中的每个数据比特仅产生2个编码比特。认为码率为1/2的编码器具有相对高的码率,因此提供相对低的冗余量。在编码过程之后,一般通过调制器(未显示)将编码比特105一起组成块,并且在发送到接收机之前通过映射器(未显示)映射到星座上的点。 
图2(现有技术)是示出用于接收所发送的编码数据的接收机的一部分的简化方框图。将接收信号数字化,以产生抽样106。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电路107将抽样106转换为符号108。解调器电路109输出I/Q调制符号和每个符号的信噪比(SNR)度量110。然后通过对数似然比(LLR)生成器111将I/Q和SNR信息转换成一组软信息值,称为LLR值。将LLR生成器111所产生的每个LLR值112存储到LLR缓冲存储器113中。LLR缓冲存储器113通常是随机访问存储器(RAM)。用于表示每个LLR值112的比特的数量被称为“LLR比特宽度”。如果LLR比特宽度较大,则通常需要较大的LLR缓冲存储器来存储LLR值,而如果LLR比特宽度较小,则通常需要较小的LLR缓冲存储器来存储LLR值。然后,在与以上结合图1所述的编码过程相反的过程中,通过解码器114解码来自LLR缓冲器113的LLR值以生成数据比特115。理想地,图2的数据比特115与图1的原始数据比特103相同,尽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某些传输中存在干扰和损失。 
寻求一种降低发射机和接收机系统的总实现成本而不过度地降低系统性能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一种系统包括发送设备(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和接收设备(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在接收设备中,对数似然比(LLR)生成器生成LLR值并且将这些LLR值存储到LLR缓冲存储器中。用于表示每个LLR值的比特的数量被称为“LLR比特宽度”。 
在第一方案中,在接收设备中根据输入传输的分组大小来调整LLR比特宽度,以便降低所需的LLR缓冲存储量并且/或者防止超过LLR缓冲存 储器的容量。接收机的处理器可以从发射机接收通信,该发射机告知接收机所使用的分组大小。在第一方案的一个实例中,接收机使用较高性能的解调器,以便在尽管使用了较小的LLR比特宽度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希望的性能。例如,在分组使用较低的调制阶数例如QPSK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较高性能的解调器。在此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实现诸如极大似然(ML)解调器之类的较高性能的解调器,并且其可以具有与诸如MMSE解调器之类的较低性能的解调器类似的功耗特性。如果由于实现复杂度高或者功耗高而不能实现较高性能的解调器(例如ML解调器),那么使用消耗较少功率的较低性能的解调器以降低接收机的功耗。通常,诸如针对16QAM、64QAM和256QAM的极大似然(ML)解调器之类的较高性能的解调器的实现复杂度高并且功耗高。除了根据分组大小来调整接收机中的LLR比特宽度之外,还可以根据以下一个或多个来调整接收机中的LLR比特宽度:编码器码率、交织体数量和LLR缓冲器大小。 
在第二方案中,根据接收机LLR缓冲器容量和输出传输的分组大小来调整发射机中的编码器码率,从而不超过接收机LLR缓冲器容量。发射机从接收机接收通信,该接收机向该发射机告知该接收机中的LLR缓冲器存储容量。或者接收机可以改为向发射机发送映射表。在此情况下该发射机使用映射表来确定发送参数,使得不超过接收机LLR缓冲器容量。可以实施接收机LLR比特宽度调整、解调器选择和编码器码率调整的任意组合,以防止超过接收机LLR缓冲器存储容量,同时保持系统性能。第一和第二方案可用于降低无线通信设备中所提供的LLR缓冲器存储量,从而降低无线通信设备的制造成本。 
前述内容是概括性描述,因此必然简化、归纳并且省略了某些细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概括性描述仅是说明性的,其目的并非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在以下非限制性的详细描述中,仅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文所述的设备和/或过程的其它方案、发明性特征和优势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是示出在无线通信设备的发射机中执行的编码过程的简化方框图; 
图2(现有技术)是示出在无线通信设备的接收机中的接收信道处理的简化方框图; 
图3是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的系统的高度简化的方框图; 
图4是图3的数字基带集成电路203的较详细的方框图; 
图5是图4的DDE电路239的较详细的图; 
图6示出了各种参数与所需要的产生的LLR缓冲存储量的关系; 
图7是第一方案的简化方框图,在第一方案中,接收无线通信设备调整LLR比特宽度,以降低所需的LLR缓冲存储量而不会过度降低接收机性能; 
图8是根据第一方案的方法的简化流程图; 
图9是根据第一方案示出了输入参数的图,其中接收机使用所述输入参数来确定LLR比特宽度和解调器类型; 
图10根据第一方案阐述了可用于根据输入参数来确定解调器类型和LLR比特宽度的算法; 
图11是第二方案的简化方框图,在第二方案中,用于发送的无线通信设备在多个编码器之间进行选择,以基于传输分组大小和用于接收的无线通信设备中的LLR缓冲器的已知容量,来调整编码器码率; 
图12是根据第二方案的方法的简化流程图; 
图13是根据第二方案示出输入参数的图,其中发射机使用所述输入参数来确定编码器码率; 
图14根据第二方案阐述了可用于根据输入参数来确定码率的算法。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系统200的高度简化的方框图。无线通信设备201和202可以是例如基站和蜂窝电话。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包括数字基带集成电路203、射频收发机集成电路(RF XVR)204和天线205。数字基带集成电路203包括处理电路206、发送信道(TX)207、接收信道(RX)208、模数转换器(ADC)209、数模转换器(DAC)210和总线211。发送信道207包括编码器电路(ENCODE) 212、映射电路(MAP)213、调制器电路(MOD)214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电路(IFFT)215。接收信道208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电路(FFT)216、解调器电路(DEMOD)217、解映射电路(DEMAP)218和解码器电路(DECODE)219。解映射218包括多个子电路,这些子电路包括LLR生成器220。 
在该例子中,无线通信设备201和202是相同的构造。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同样包括数字基带集成电路221、射频收发机集成电路(RF XVR)222和天线223。数字基带集成电路221包括处理电路224、发送信道(TX)225、接收信道(RX)226、模数转换器(ADC)227、数模转换器(DAC)228和总线229。发送信道225包括编码器电路(ENCODE)230、映射电路(MAP)231、调制电路(MOD)232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电路(IFFT)233。接收信道226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电路(FFT)234、解调器电路(DEMOD)235、解映射电路(DEMAP)236和解码器电路(DECODE)237。解映射电路236包括多个子电路,这些子电路包括LLR生成器238。 
在极简化的操作实例中,数据将要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传送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由处理电路206提供的数据通过总线211传到TX信道207。数据通过发送信道数据路径传送通过ENCODE212、MAP213、MOD214和IFFT215。通过DAC210将产生的数字信息转换成模拟形式。在RF XVR204中对模拟信号进行上变频和放大并且从天线205进行发送。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天线223接收所发送的RF信号。通过RF XVR222对该信号进行下变频,并且通过ADC227转换成数字形式。数字信息通过RX信道数据路径226传送通过FFT234、DEMOD235、DEMAP236和DECODE237。产生的数字信息经由总线229传到处理电路224。如以下进一步所述,用于发送的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中的处理电路206可以调整编码器码率。这在图3中通过标记“SELECT CODE RATE(选择码率)”来指示。在用于接收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中,处理电路224可以调整LLR生成器238所输出的LLR值的LLR比特宽度。这在图3中通过标记“SELECT LLR BIT WIDTH(选择LLR比特宽度)”来指示。在接收设备202中,处理电路224还可以在DEMOD方框235中选择多个解调器中的一个。这在图3中通过标记“SELECT DEMODULATOR(选择解调器)” 来指示。以下将进一步详述如何有利地控制码率、LLR比特宽度和/或解调器选择,以便降低或最小化所需的LLR缓冲存储量而不会过度损失系统性能。 
图4是图3的数字基带集成电路203的更详细的方框图。处理电路206、第一总线240和高速存储器241一起形成了紧密耦合的存储器(TCM)系统。处理电路206可以通过第一总线240对高速存储器241进行读出和写入。处理电路206执行存储在程序存储器244中的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程序243。存储器244和241以及在处理电路206之内的寄存器和存储器中的每一个都是处理器可读介质。 
在该实例中,处理电路206使用所谓的“任务列表”来控制接收信道208的各种电路216-219和发送信道207的电路212-215。任务列表包括一个或多个任务指令。在该示例中,示出了存储在存储器241中的三个任务列表TL1、TL2和TL3。每个任务列表包括一系列任务指令,由数字基带集成电路203的相关电路执行这些任务指令。每个相关电路包括耦合到总线211的任务管理器电路,以及用于执行电路的数据处理操作的多个专用功能电路。任务管理器从与它相关联的任务列表读出任务指令,并且解释操作码(opcode)和任务指令的各种字段,然后控制专用功能电路的相关硬件执行任务指令所指示的操作。通过针对特定电路在任务列表中置入合适的任务指令,处理电路206使得特定电路的专用功能电路执行由处理电路所指定的特定操作。处理电路206可以将任务指令写入这些任务列表、修改这些任务列表、删除任务列表并且在需要时经由第一总线240保持任务列表。将每个任务列表保持在循环缓冲区的存储器241中。在所示出的实例中,任务列表TL1包括用于发送信道207的任务指令。任务列表TL2包括用于DEMOD217的任务指令。任务列表TL3包括用于解映射/解交织/解码(DDE)电路239的任务指令。如图4中所示,DDE电路239包括DEMAP电路218和DECODE电路219。 
另外,图4详细地示出了图3的发送信道207的某些电路。这些电路包括编码/交织/映射电路270、MOD电路214、IFFT电路215和窗口及添加电路271。通过所示的一组缓冲存储器272-275来缓存发送信道207的各种电路。发送信道数据的一般路径是从左到右通过电路272、270、273、214、 274、215、275、271、210到达RF XVR电路204。编码/交织/映射电路270的细节包括图3的ENCODE电路212和图3的MAP电路213。 
如图4中所示,ENCODE电路212包括码率为1/5的第一编码器246和码率为1/2的第二编码器247。处理电路206使得选择并且使用两个编码器中的一个,并且禁用和不使用另一个。处理电路206可以通过在任务列表TL1中置入合适的配置任务指令来进行这个步骤。任务列表TL1是用于发送信道207的任务列表。发送信道207的任务管理器248通过总线211读出任务指令,解释该任务指令,识别该任务指令中的字段并且基于该字段中的值来启用和禁用两个编码器246和247。 
在不同的发射机201中,ENCODE电路212可以包括码率为例如1/5、1/3、1/2、2/3、3/4和5/6的编码器。可替换地,ENCODE电路212可以仅包括一个基本编码器(例如1/5码率编码器),其能够经由删余(puncturing)以多个较高的码率来生成编码比特。删余是公知的技术,通过删余技术来删余或删除一些编码比特以实现更高的码率。 
图4还详细地示出了图3的接收信道208的某些电路。“抽样缓冲”存储器249对从前端250传到FFT电路216的数据进行缓存。“符号缓冲”存储器251对从FFT电路216传到DEMOD电路217的数据进行缓存。“数据片(tile)缓冲”存储器252对从DEMOD电路217传到解映射/解交织/解码(DDE)电路239的数据进行缓存。“解码输出缓冲”存储器253对从DDE电路239传到总线211的数据进行缓存。接收信道数据的一般路径在图4中是从右到左经过电路209、250、249、216、251、217、252、239、253到总线211。 
如图4中所示,DEMOD电路217包括两个解调器,即MMSE解调器254和极大似然(ML)解调器255。处理电路206通过在任务列表TL2中置入合适的配置任务指令,使得选择并使用两个解调器254或255中的一个,禁用且不使用另一个。任务列表TL2是用于DEMOD电路217的任务列表。DEMOD电路217的任务管理器256读出任务指令,解释任务指令,识别该任务指令中的字段的值,并且基于该字段中的值来启用和禁用两个解调器254和255。 
处理电路206还可以通过在任务列表TL3中置入合适的任务指令来调 整由LLR生成器220输出的LLR值的LLR比特宽度。任务列表TL3是用于DDE电路239的任务列表。DDE电路239的任务管理器257读出任务指令,解释任务指令,识别该任务指令中的字段,并且基于该字段中的值来调整由LLR生成器220输出的LLR值的LLR比特宽度,以下将进一步详述。 
图5是DDE电路239的更详细的图。DDE电路239包括DEMAP电路218、LLR缓冲存储器258和DECODE电路219。DEMAP电路218依次包括解除覆盖(unpaint)电路259、LLR生成器220、解扰电路260和解交织电路261。处理电路206可以通过如上所述在任务列表TL3中置入合适的任务指令,来控制LLR生成器220输出所选“LLR比特宽度”的LLR值262。 
如以上结合图2所述,LLR缓冲器是用于存储由LLR生成器所产生的LLR值的存储器。在图5的情况下,LLR生成器220输出LLR值262,LLR值262存储在LLR缓冲器258中。常规的高速调制解调器中的LLR缓冲器可能相当大并且相对昂贵难以提供。以下各种因素导致所需的LLR缓冲存储量增加:大型数据分组大小、低码率、使用具有混合ARQ(HARQ)的多个交织体和大型LLR比特宽度。如果可以降低接收机中所需的LLR缓冲存储量,那么可以使得数字基带集成电路的模片区大小有相当大的降低。模片区大小的降低使得集成电路的成本得以降低。 
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接收机的DEMAP电路236的结构与图5中所示的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的DEMAP电路218的相同。 
图6是示出如何组合各种因素或参数以确定所需的LLR缓冲存储量的图。在简化的方程中,LLR缓冲存储器的存储容量与以下4个因子的乘积成比例:1)编码器码率的倒数,2)LLR比特宽度,3)分组大小和4)HARQ交织体的数量。LLR缓冲存储器在本文中被认为是例如图3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接收信道中的LLR缓冲存储器263。 
第一参数是编码器码率。该“码率”是发送设备201所使用的编码器212的码率。在该实例中,对于为每个数据比特编码成5个编码比特的编码器而言,码率是1/5。因此在示例性的方程中,码率的倒数等于值5。编码器可以使用其它码率例如1/3、1/2或2/3。 
第二参数是LLR比特宽度。该“LLR比特宽度”是用于表示用于接收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中的LLR生成器238所产生的LLR值的比特的数量。在所示出的实例中,使用6个比特来表示每个LLR值的LLR生成器在方程中的值是6。可以使用其它比特宽度,例如,4、8或10。 
第三参数是分组大小。分组大小是被编码、发送、接收和解码的分组中的数据比特的数量。例如,图1中将分组大小显示为“X”个待编码的比特。在图6的示例中,分组大小是40K(40乘以(times)1024)比特。 
第四参数是HARQ交织体的数量。交织体是携带独立编码的分组的帧。每个帧是一组连续的OFDM符号。一个分组传输可以具有例如N=6个交织体,每个交织体包括N=6个连续的帧,每个帧具有M=8个OFDM符号。在具有24个帧的超帧中,对于帧0、1、2、3……23,交织模式可以如下所示,例如,0、1、2、3、4、5、0、1、2、3、4、5、0、1、2、3、4、5。对于使用HARQ编码的交织体,通过属于同一交织体的若干帧来发送给定分组的编码比特。例如,可以在帧0、6、12、18和24中发送第一分组的编码比特。可以在帧1、7、13、19和25中发送第二分组的编码比特,依此类推。接收机处理来自帧0、6、12、18和24的LLR以解码第一分组,以及来自帧1、7、13、19和25的LLR以解码第二分组。LLR缓冲器为来自每个交织体的LLR值分配独立的存储区,从而属于不同帧的LLR值在LLR缓冲器中不会覆盖(overwrite)彼此。因此,每个附加交织体增加了LLR缓冲器263所能保持的比特的数量。在所示的实例中,存在6个交织体。 
使用图6的方程中的示例性的值,确定LLR缓冲器263的LLR缓冲存储器容量需求为7.2兆比特(Mbit)。 
第一方案
图7是根据第一方案的简化方框图。图7中的LLR缓冲器263是图3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接收信道中的LLR缓冲器。LLR生成器238是图3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DEMAP电路236的LLR生成器。数据片缓冲器264是放置在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DEMOD电路235和DEMAP电路236之间的数据片缓冲器。图7的DEMOD电路235是图3的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接收信道中的DEMOD电路235。根据第一方案,接收 机202的处理电路224调整用于表示流入LLR缓冲存储器263的LLR值265的LLR比特宽度,从而允许使用具有较少存储容量的LLR缓冲器263。在该实例中,LLR缓冲器263具有2.0兆比特的容量。 
在一个操作性实例中,接收机202最初接收以码率1/5来编码的、分组大小为8K的、具有6个交织体或帧的传输。可以从例如在称为链路分配块或前向链路控制块266的通信中的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接收分组大小和码率信息。通过图6的方程,可以使用6比特的LLR比特宽度而不会超过LLR缓冲器263的2.0兆比特的容量。处理电路224接收这些参数,并且控制LLR生成器238来产生LLR比特宽度为6的LLR值265。在同一个操作性实例中,值为6的LLR比特宽度可以与用码率1/3来编码的12K的分组大小一起使用,而不会超过LLR缓冲器263的2.0兆比特的容量。仍在该实例中,值为6的LLR比特宽度可以与用码率1/2来编码的20K的分组大小一起使用,而不会超过LLR缓冲器263的2.0兆比特的容量。 
如果接收机202从发射机201接收到前向链路控制块266,用于指示所发送的分组较大,那么处理电路224确定应该使用较小的LLR比特宽度,从而不会超过LLR缓冲器263的2.0兆比特的容量。在一个实例中,接收机202接收用于指示所发送的分组的分组大小是40K并且码率是1/2的前向链路控制块。处理电路224根据图6的方程确定应该使用4比特的LLR比特宽度。处理电路224控制LLR生成器238来产生比特宽度为4的LLR值265,从而允许LLR缓冲器263缓存分组大小为40K并且以1/2的码率来编码的6个交织体的传输。 
使用较小的LLR比特宽度的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接收机202的性能降低。图7示出了在DEMOD电路235中的多个解调器之间的切换,以便对使用较小的LLR比特宽度进行补偿。在所示的实施例中,MMSE解调器(MMSE)267和ML解调器(ML)268位于接收信道226的LLR生成器238的上游。相比MMSE调制器267,ML调制器268具有较高的性能,代价是当ML调制器268用于解调时具有较高的功耗和较大的时延。例如,接收机的默认操作是当LLR生成器238被设置为使用6比特的LLR比特宽度时,使用MMSE解调器267来节省功率并且实现合理的性能。然而,当LLR生成器238被设置为使用较小的LLR比特宽度时,处理电路224可以确定使用较 高性能的ML解调器268用于解调是有利的。对于具有增加的分组大小和较高的码率但是较低的调制率(例如QPSK)的输入传输而言,处理电路224控制DEMOD电路235使用ML解调器268,从而补偿由较小的LLR比特宽度所导致的性能降低,但是也会导致较高的功耗和较大的时延。因为ML类型的解调器一般将LLR生成作为其部分功能,所以在图7中的ML解调器268和LLR缓冲器263之间的接收信道数据路径上没有显示单独的LLR生成器238。 
在图7的示例中,处理电路224使用任务指令使得DEMAP电路236之中的LLR生成器238输出具有合适的LLR比特宽度的LLR值。类似的,处理电路224使用任务指令使得DEMOD电路235选择解调器267和268中合适的一个。在其他实例中,可使用交换机、配置参数、配置寄存器或其他方法来控制LLR生成器238和进行解调器选择。 
图8是根据结合图7所述的第一方案的方法的简化流程图。在第一步骤(步骤300)中,接收机(例如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从发射机(例如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接收前向链路控制块266。前向链路控制块266包括用于指示发送设备所使用的分组大小的信息。基于分组大小信息和图6的方程,接收机中的处理电路224确定输入传输过大而不能由LLR缓冲器263以正使用的LLR比特宽度进行缓存。因此接收机的处理电路224选择(步骤301)较小的LLR比特宽度,从而不会超过LLR缓冲器263的存储容量。在某些情况下,接收机202的处理电路224选择(步骤302)较高性能的解调器来补偿由于使用较小的LLR比特宽度出现的性能损失。 
图9是示出如何根据码率和分组大小输入参数来进行LLR比特宽度选择确定和解调器选择确定的图。在由处理电路224执行的程序中实现判决功能,所述判决功能是根据图9的表中所述的关系来进行操作的。该程序可以存储在用于接收的无线通信设备202中经由总线229耦合到处理器224的存储器(未显示)中。该存储器与集成电路203和221之间的发送设备201中的存储器224的结构相同。 
图10是根据第一方案,基于码率、调制速率和分组大小输入参数来确定调制器选择和LLR比特宽度选择输出的示例性算法和关系。LLR生成器238所使用的LLR比特宽度随着LLR缓冲器263的大小和发射机201中所 使用的码率而增加。LLR生成器238所使用的LLR比特宽度随着分组大小和发射机201中所使用的交织体数量而减少。 
第二方案
图11是根据第二方案的简化方框图。在第二方案中,用于发送的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基于传输分组大小和用于接收的无线通信设备202的LLR缓冲器263的已知容量来调整其编码器212的码率,从而不会超过接收机LLR缓冲器263的存储容量。 
在一个操作性实例中,发射机201最初发送具有6个交织体和分组大小为12K比特的传输。接收机202经由接收机反馈消息269与发射机201通信。接收机反馈消息269指示接收机LLR缓冲器263的存储容量和LLR比特宽度。在该实例中,LLR缓冲器263的容量为3.0兆比特。假设接收机202正使用的LLR比特宽度为6比特。因此,发送设备201的处理电路206能够使用图6的方程来确定,当使用诸如1/5的低码率的编码器来编码时,具有这些参数的传输可以由该接收机的3.0兆比特的LLR缓冲器263进行缓存。因此发射机201的处理电路206不改变码率并且继续控制编码器246提供1/5的码率。 
在该实例中,发射机201然后发送具有较大的分组大小的分组。因为接收机202已向发射机201传递了用于指示LLR缓冲器263的3.0兆比特存储容量的接收机反馈消息269,所以发射机201的处理电路206能够确定将要使用的码率,而不会导致超过接收机的LLR缓冲器263的存储容量。为了向具有3兆比特的LLR缓冲器263的示例性接收机202发送分组大小为28K的分组,发射机201选择码率为1/2的编码器247。通过图6的方程,发射机201的处理电路206确定接收机的LLR缓冲器263将能够缓存采用这些参数进行的传输。这样,处理电路206调整码率以便将性能最大化且不会超过LLR缓冲器263的LLR缓冲存储容量。在当前实例中,处理电路206通过在任务列表TL1设置用于发送信道207的任务指令,来控制ENCODE电路212使用合适的码率。虽然在此通过选择多个编码器中的一个来调整码率,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实现码率的调整。例如,在发射机201的一个实例中,通过使用删余或填充(depuncture)模块改变编码器码率来调整码率。 
图12是根据第二方案的方法的简化流程图。在第一步骤(步骤400)中,发射机(例如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1)接收来自接收机(例如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2)的LLR缓冲器容量指示。然后通过使用图6的方程和分组大小,发射机控制编码器码率(步骤401)以最大化性能,同时防止超过LLR缓冲器容量。如果确定将超过LLR缓冲器容量,那么发射机调整编码器码率;而如果确定不会超过LLR缓冲器容量,那么发射机不调整编码器码率。 
图13是示出根据分组大小和LLR缓冲器容量的输入参数如何确定码率的图。发射机201的处理电路206可以使用由接收机202的处理电路224所确定的表来确定应该使用什么码率。或者发射机201的处理电路206可以基于已知因素来确定该码率表。 
图14是根据第二方案,可用于根据分组大小、交织体数量、LLR比特宽度和LLR缓冲器258大小来确定码率的示例性算法和关系。发射机201所选择的码率随着接收机202中使用的分组大小、交织体数量和LLR比特宽度而增加。发射机201所选择的码率随着接收机202的LLR缓冲器258容量而减小。在示例性的算法中,发射机的最大码率为1/2。如果该算法所给的码率值大于发射机201所能支持的最大码率,则发射机201使用减小的分组大小或较少的交织体。 
可采用上述第一和第二方案的各种组合。例如,接收机202可以采用用于调整LLR比特宽度的第一方案,同时发射机201采用用于调整编码器码率的第二方案。在另一个实例中,接收机202可以选择具有增强的性能的调制器来补偿发射机201对较高码率的使用。 
可以通过各种模块来实现本文所示的技术。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本申请所述的功能。如果用软件来实现功能,则可以将功能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进行发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这些介质包括用于促进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任意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访问的任意可用介质。这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 器、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存储器件或可用于携带或存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表示的且计算机可访问的期望程序代码的任意其它介质。此外,任意连接也可以被称为是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来传输软件,那么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也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中。本申请所使用的碟(disk)或盘(disc)包括压缩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多用途盘(DVD)、软碟和蓝光盘,其中碟通常磁性地复制数据,而盘利用激光光学地复制数据。以上的组合也可以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中。 
虽然上文为了说明的目的描述了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且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附属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所述具体实施例的特征进行各种修改、改变和组合。 

Claims (40)

1.一种接收机,包括:
对数似然比生成器,其生成对数似然比值,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值具有比特宽度;以及
处理电路,其控制所述对数似然比生成器至少部分地基于所使用的交织体的数量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
2.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生成对数似然比值,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值具有比特宽度;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使用的交织体的数量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
3.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用于生成对数似然比值的模块,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值具有比特宽度;以及
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所使用的交织体的数量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的模块。
4.一种接收机,包括:
对数似然比生成器,其生成对数似然比值,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值具有比特宽度;
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在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中存储所述对数似然比值,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具有容量;以及
处理电路,其控制所述对数似然比生成器至少部分地基于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
5.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生成对数似然比值,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值具有比特宽度;
存储所述对数似然比值;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
6.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用于生成对数似然比值的模块,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值具有比特宽度;
用于存储所述对数似然比值的模块;以及
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的模块。
7.一种接收机,包括:
对数似然比生成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分组大小信息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
其中,调整所述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还基于码率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分组大小信息指示在所述接收机上接收的分组的大小。
9.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分组大小信息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
其中,调整所述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还基于码率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组大小信息指示接收的分组的大小。
1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分组大小信息来调整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的模块,
其中,调整所述对数似然比比特宽度还基于码率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分组大小信息指示接收的分组的大小。
13.一种发射机,包括:
编码电路,其中,所述编码电路具有码率;以及
处理电路,使用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控制所述编码电路以改变所述码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射机,其中,所述编码电路包括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其中,所述第一编码器具有第一码率,所述第二编码器具有第二码率,所述处理电路通过改变利用所述第一编码器和所述第二编码器中的哪一个执行所述编码电路中的编码来改变所述码率。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射机,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选择编码器。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射机,其中,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选择删余率。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射机,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用于使用分组大小信息来控制所述编码电路以改变所述码率。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射机,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用于使用交织体信息来控制所述编码电路以改变所述码率。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射机,其中,所述处理电路判断是否会超过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如果确定将超过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则所述处理电路控制所述编码电路改变所述码率,而如果确定不会超过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则所述处理电路不控制所述编码电路改变所述码率。
20.一种发射方法,包括:
按照码率对信息进行编码;以及
使用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改变码率。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射方法,其中,
所述码率包括第一码率和第二码率;并且
改变码率包括通过改变第一码率和第二码率中编码所用的那一个来改变码率。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射方法,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选择第一码率或第二码率。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射方法,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选择删余率。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射方法,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使用分组大小信息来改变码率。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射方法,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使用交织体信息来改变码率。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射方法,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判断是否会超过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如果确定将超过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则改变所述码率,而如果确定不会超过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则不改变所述码率。
27.一种发射装置,包括:
用于按照码率对信息进行编码的模块;以及
用于使用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改变码率的模块。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码率包括第一码率和第二码率;并且
改变码率包括通过改变第一码率和第二码率中编码所用的那一个来改变码率。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装置,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选择第一码率或第二码率。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装置,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选择删余率。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装置,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使用分组大小信息来改变码率。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装置,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使用交织体信息来改变码率。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发射装置,其中,改变码率还包括判断是否会超过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如果确定将超过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则改变所述码率,而如果确定不会超过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存储容量,则不改变所述码率。
34.一种发射机,包括:
编码电路,其中,所述编码电路使用多个交织体;以及
处理电路,用于使用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控制所述编码电路以改变所述交织体的数量。
35.一种发射方法,包括:
使用多个交织体;以及
使用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改变所述交织体的数量。
36.一种发射装置,包括:
用于使用多个交织体的模块;以及
用于使用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改变所述交织体的数量的模块。
37.一种用于调整码率的方法,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调整发射机的编码器的码率,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指示接收机中的对数似然比缓冲器的存储容量。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发射机上接收包括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的通信信息。
39.一种用于调整码率的装置,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来调整发射机的编码器的码率,其中,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指示接收机中的对数似然比缓冲器的存储容量。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发射机上接收包括所述对数似然比缓冲器容量信息的通信信息。
CN2013100897826A 2008-03-26 2009-03-24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Pending CN1032276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977508P 2008-03-26 2008-03-26
US61/039,775 2008-03-26
US12/405,649 2009-03-17
US12/405,649 US8873671B2 (en) 2008-03-26 2009-03-17 Method and system for LLR buffer redu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em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1312A Division CN101978663A (zh) 2008-03-26 2009-03-24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7696A true CN103227696A (zh) 2013-07-31

Family

ID=407187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1312A Pending CN101978663A (zh) 2008-03-26 2009-03-24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CN2013100897826A Pending CN103227696A (zh) 2008-03-26 2009-03-24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1312A Pending CN101978663A (zh) 2008-03-26 2009-03-24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73671B2 (zh)
EP (1) EP2279596A2 (zh)
JP (1) JP5373051B2 (zh)
KR (3) KR101321025B1 (zh)
CN (2) CN101978663A (zh)
TW (1) TW201004158A (zh)
WO (1) WO200912072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00699B2 (en) * 2007-05-31 2012-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reducing required throughput in an ultra-wideband system
US8855192B2 (en) * 2007-09-05 2014-10-07 Amimon, Ltd.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video data between a video source and a video sink
US8576955B2 (en) * 2008-03-28 2013-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rchitecture to handle concurrent multiple channels
WO2011069277A1 (en) * 2009-12-10 2011-06-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high-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de-rate matching including harq combining for lte
US8812924B2 (en) * 2010-06-22 2014-08-19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a damage information-assisted hybrid ARQ scheme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595605B2 (en) * 2010-08-20 2013-1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mory management
JP5691894B2 (ja) * 2011-07-06 2015-04-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および復調方法
US8606029B1 (en) * 2011-08-12 2013-12-10 Google Inc. Hybridized image encoding based on region volatility
TWI619353B (zh) * 2013-07-03 2018-03-21 Lsi公司 在低密度奇偶性校驗(ldpc)解碼器中之對數相似比(llr)抑制
JP2017027196A (ja) * 2015-07-17 2017-0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0541781B2 (en) 2016-01-29 2020-01-21 Intel IP Corporation Rate matching using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KR102642585B1 (ko) 2018-04-27 2024-02-2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기반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A3107440A1 (en) * 2018-09-14 2020-03-19 Agjunction Llc Using non-real-time computers for agricultural guidance systems
US11515962B2 (en) * 2020-04-16 2022-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 coding based on feedback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45214A1 (en) * 2004-08-31 2006-03-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ariable rate
CN1926831A (zh) * 2004-01-21 2007-03-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级编码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
US20070288832A1 (en) * 2006-05-24 2007-12-13 Fujitsu Limi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digital signal transmitted using ofdm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6623A (ja) 1987-12-23 1989-06-30 Hitachi Ltd ビタビ復号回路
US5761223A (en) 1994-07-21 1998-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rror correcting device
US6049537A (en) * 1997-09-05 2000-04-1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speech encod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557177B1 (ko) * 1998-04-04 2006-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적응 채널 부호/복호화 방법 및 그 부호/복호 장치
US7424058B1 (en) * 2000-09-28 2008-09-09 Autodesk, Inc. Variable bit-rate encoding
US7437654B2 (en) * 2000-11-29 2008-10-1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ub-packet adap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2185430A (ja) 2000-12-13 2002-06-28 Sony Corp 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US7260770B2 (en) 2001-10-22 2007-08-21 Motorola, Inc. Block puncturing for turbo code bas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JP3756122B2 (ja) 2002-03-05 2006-03-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Ofdm復調装置
US20040153942A1 (en) * 2003-01-24 2004-08-05 Nathan Shtutman Soft input soft output decoder for turbo codes
WO2005088917A1 (ja) 2004-03-11 2005-09-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制御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TR200606136T1 (tr) 2004-03-25 2007-04-24 Digital Theater Systems, Inc Kayıpsız çok-kanallı işitsel veri kodlayıcı-kodçözücüsü.
ATE418822T1 (de) 2004-04-01 2009-01-15 Panasonic Corp Interferenzverminderung bei wiederholungsübertragungen im aufwärtskanal
EP1657845A3 (en) * 2004-11-10 2012-03-07 Alcatel Lucent Dynamic retransmission mode selector
JP4549162B2 (ja) 2004-11-15 2010-09-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385843B2 (en) * 2004-12-22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ultiple modulation schemes for a single packet
US7720017B2 (en) 2005-03-11 2010-05-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allel turbo decoders with multiplexed output
JP2006279234A (ja) 2005-03-28 2006-10-12 Canon Inc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の制御方法
US7860194B2 (en) 2005-11-11 2010-1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rmalizing input metric to a channel decod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60210B2 (en) * 2006-01-23 2014-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of packet format dependent selection of MIMO-OFDM demodulator
FR2900294B1 (fr) * 2006-04-19 2008-07-04 St Microelectronics Sa Chargement de la memoire d'entree d'un decodeur ldpc avec des donnees a decoder
WO2008027554A2 (en) * 2006-08-31 2008-03-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r decomposition-based mimo detection and soft bit generation
US8566676B2 (en) 2007-01-05 2013-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C code and code rate selection based on packet size
KR20080073624A (ko) * 2007-02-06 2008-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편파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을 위한 코드북 생성 방법 및그 장치
US8369356B2 (en) * 2007-03-21 2013-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management of receiver resources
US8112697B2 (en) * 2007-12-21 2012-02-07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ffering an encoded signal for a turbo decod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6831A (zh) * 2004-01-21 2007-03-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级编码数据传输的数据检测
US20060045214A1 (en) * 2004-08-31 2006-03-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ariable rate
US20070288832A1 (en) * 2006-05-24 2007-12-13 Fujitsu Limi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digital signal transmitted using ofdm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139090A (ko) 2010-12-31
CN101978663A (zh) 2011-02-16
JP2011516001A (ja) 2011-05-19
WO2009120724A2 (en) 2009-10-01
KR101296766B1 (ko) 2013-08-14
TW201004158A (en) 2010-01-16
US20100067598A1 (en) 2010-03-18
KR20130049208A (ko) 2013-05-13
JP5373051B2 (ja) 2013-12-18
KR101321025B1 (ko) 2013-10-28
WO2009120724A3 (en) 2009-11-19
KR20120105551A (ko) 2012-09-25
EP2279596A2 (en) 2011-02-02
US8873671B2 (en) 2014-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7696A (zh) 用于减少llr缓冲区的方法和系统
CN101300768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数据字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和传输的方法及传输单元
WO2010039013A2 (en) Symbol-level random network coded cooperation with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in relay communication
KR20080021775A (ko) 무선 파라미터군을 생성하는 장치, 송신기 및 수신기
WO2008095334A1 (en)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reduction in multi- carrier systems
WO2022095865A1 (zh) 一种信道编码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1167291B (zh) 使用高阶调制方案进行数字数据传输的方法和发射机
CN1984111A (zh) 一种ofdm系统中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应用
CN101431503B (zh) 一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发射机空频调制方法
KR20100058190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수신방법 및 그 장치
US874450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Liew et al. Space-time block coded adaptive modulation aided OFDM
US8897153B2 (e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combined adjusting downlink AMC and MIMO mode
CN1667987B (zh) 自适应通信方法和装置
EP2192713B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8833325A (zh) 一种新的mimo-ofdm系统分组自适应调制方法
CN102752082B (zh) 一种多天线数据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0364253C (zh) 用于OFDM中的子带自适应Turbo编码调制的方法
JP2008511221A (ja) 循環遅延ダイバーシチを達成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Mingyu et al. Performance of LDPC coded AOFDM under frequency-selective fading channel
CN105393514B (zh) 一种比特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Denno et al. Low Complexity Soft Decoding For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With Coded Modulation
Tang et al. Notice of Violation of IEEE Publication Principles: Adaptive modulation for fading channels
Hunziker et al. Adaptive OFDM transmission for broadband fixe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Juvale et al. Index modulation for 5G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