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7578B - 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 Google Patents
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27578B CN103227578B CN201310115911.4A CN201310115911A CN103227578B CN 103227578 B CN103227578 B CN 103227578B CN 201310115911 A CN201310115911 A CN 201310115911A CN 103227578 B CN103227578 B CN 1032275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ance
- triode
- main control
- control chip
-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006 Constanta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4 remod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功率逆变器电路。本发明解决逆变器安全性不足,容易故障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电源管理主控电路、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升压整流电路、逆变输出电路、后级驱动主控电路、风机控制电路、故障保护电路和故障提醒电路,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数字电源驱动电子元件工作,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工作电源依次通过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和升压整流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电源管理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还通过后级驱动主控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故障保护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和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故障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风机控制电路与通过故障保护电路与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电源转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如电池、蓄电瓶等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或方波。通俗的讲,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DC)转化为交流电(AC)的装置。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广泛适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砂轮、电动工具、缝纫机、DVD、VCD、电脑、电视、洗衣机、抽油烟机、冰箱,录像机、按摩器、风扇、照明等。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49785A,公开日1997年5月14日,公开了一种逆变器,包括输入整流器、输入滤波器、输出整流器和输出滤波器,所述输入滤波器和输出整流器之间接有由电子 开关和双初级中频变压器组成的变流电路;所述变流电路包括4个电 子开关S1~S4、8个二极管D1~D8、2个吸收网络R1C1、R2C2和由2 个初级绕组N1、N2及N个次级绕组构成的中频变压器B;所述开关S1的上端 接电源的正极,S1的下端分别接二极管D1的阴极、D5的阳极、变压器B初 级绕组N1的上端和吸收网络R1C1中R1的左端,二极管D5和D2的阴极分 别接电源的正极,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接开关S2的上端、二极管D6的阴 极、变压器B初级绕组N1的下端、吸收网络R1C1中C1的右端,二极管D1 的阳极、开关S2的下端、二极管D6的阳极分别接电源的负极;所述开关S3的 上端接电源的正极,S3的下端分别接二极管D3的阴极、D7的阳极、变压器 B初级绕组N2的下端、吸收网络R2C2中R2的左端,二极管D7和D4的阴 极分别接电源的正极,二极管D4的阳极分别接开关S4的上端、二极管D8的 阴极、变压器B初级绕组N2的上端、吸收网络R2C2中C2的右端,二极管 D3的阳极、开关S4的下端、二极管D8的阳极分别接电源的负极。此技术方案虽然能够进行逆变输出,但是其存在逆变器安全性不足,容易故障,导致后续的负载受到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目前的技术方案存在逆变器安全性不足,容易故障,导致后续的负载受到损害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输出波形好,可调范围大,有较好的电路保护、隔离,能够自主切换、安全可靠的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功率逆变器电路,由电源供电,包括输入端与电源连接的电源管理主控电路、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升压整流电路、逆变输出电路、后级驱动主控电路、风机控制电路、故障保护电路和故障提醒电路,所述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数字电源驱动电子元件工作,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工作电源依次通过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和升压整流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还通过后级驱动主控电路与所述的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故障保护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和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故障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所述的风机控制电路与所述通过故障保护电路与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本发明采用了前后级驱动的方式,而且对前后级驱动均有较好的监控,多采用控制性元件,输出的电流曲线平滑,电气指标高,对延长负载寿命有较大的好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包括前级主控芯片U101、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3、电阻R104、电阻R105、电阻R106、电阻R107、电阻R108、电阻R109、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03、电容C104、二极管D101和三极管Q101、三极管Q102、三极管Q103以及三极管Q104,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Vref口和output口均与数字电源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VCC口、E2口和E1口均与工作电源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PWM1口与三极管Q10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升压整流电路的连接,三极管Q10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02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102的基极与三极管Q10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2的基极通过电阻R8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PWM2口与三极管Q1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3的集电极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与升压整流电路的连接,三极管Q10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0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104的基极与三极管Q1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4的基极通过电阻R109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GND口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RT口通过电阻R107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CT口通过电容C104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死区口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反馈输入口与电容C103的阳极连接,电容C103的阴极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5与数字电源连接,电容C103的阴极还通过二极管D101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与电阻R10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03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1接地,电阻R103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阻R101与电阻R10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02的第二端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连接,电阻R102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2接地,电阻R103还通过电阻R101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6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4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反相输入口连接。
作为优选,前级主控芯片U101为7500B芯片。
作为优选,所述的升压整流电路包括变压线圈T1、电阻R301、电阻R302、电阻R303、电阻R304、场效应管VT3、场效应管VT6、稳压二极管D5、电容C301、电容C302和整流桥,变压线圈T1的高压侧与整流桥连接,整流桥的输出端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整流桥的输出端还通过电容C302接地,所述变压线圈T1的低压侧线圈包括第一变压段线圈和第二变压段线圈,第一变压段线圈和第二变压段线圈的同名端均连接有12V输入电源,第一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通过稳压二极管D5、电阻R302与电源管理主控电路连接,第一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与场效应管VT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3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VT3的栅极通过电阻R301与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3的漏极依次通过电阻R303、电容C301与场效应管VT6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6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VT6的栅极通过电阻R304与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6的漏极与第二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后级驱动主控电路包括电阻R201、电阻R202、电阻R203、电阻R204、电阻R205、电阻R206、电阻R207、电阻R208、电阻R209、电阻R210、电阻R211、电阻R212、电阻R213、电阻R214、电阻R215、电阻R216、电阻R217、电容C201、电容C202、电容C203、电容C205、电容C206、三极管Q201、三极管Q202、三极管Q203、三极管Q204和后级主控芯片U201,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GND口、E2口和E1口均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VCC口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Vref口和output口与数字电源电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通过电容C2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还通过电阻R205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CT口通过电容C203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RT口通过电阻R206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通过电容C201与三极管Q20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02的基极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反馈输入口连接,三极管Q202的发射极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连接,三极管Q20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04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还通过电阻R201和电阻R203与数字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03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连接,三极管Q20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1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202和电阻R216与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三极管Q201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202和电阻R217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和PWM2口也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3的基极通过电阻R208接地,三极管Q203的基极还与电阻R207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07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容C205接逆变器外壳,电阻R207的第二端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还通过电阻R209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通过电阻R210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4的基极通过电阻R212接地,三极管Q204的基极还依次通过电阻R211和电容C206与三极管Q20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04的基极通过电阻R211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3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4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5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为7500B芯片。
作为优选,所述的逆变输出电路包括场效应管VT1、场效应管VT2、场效应管VT5、场效应管VT6、电阻R401、电阻R402、电阻R403、电阻R404、电阻R405、电阻R406、电阻R407、电阻R408、电阻R409、电阻R410、电阻R411、电阻R412、电阻R413电阻R414、电容C401、电容C402、电容C403、电容C404、二极管D401、二极管D402、二极管D403、二极管D404、二极管D405、二极管D406和变电阻RT1,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VT1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栅极通过电阻R401与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源极为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场效应管VT1的源极通过二极管D401与场效应管VT1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源极还与电阻R41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13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02与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连接,工作电源依次通过电阻R404、二极管D403与电阻R403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03的阴极还依次通过电容C401、电阻R406、变电阻RT1和电阻R414接地,电容C401的阳极与二极管D403的阴极连接,电容C401的阴极与场效应管VT5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栅极通过电阻R405和二极管D405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源极通过电阻R407接地,场效应管VT5的源极还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连接,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VT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栅极通过电阻R408与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源极为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场效应管VT2的源极通过二极管D402与场效应管VT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源极还与电阻R41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10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09与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连接,工作电源依次通过电阻R411、二极管D404与电阻R410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04的阴极还依次通过电容C402、电阻R412、变电阻RT1和电阻R414接地,电容C403一端接地,电容C403另一端与电阻R414连接,电容C402的阳极与二极管D404的阴极连接,电容C402的阴极与场效应管VT4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4的栅极通过电阻R413和二极管D406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连接,场效应管VT4的源极通过电阻R407接地,场效应管VT5的源极还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连接,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404,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故障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运放、第二运放、第三运放、第四运放、电阻R501、电阻R502、电阻R503、电阻R504、电阻R505、电阻R506、电阻R507、电阻R508、电阻R509、电阻R510、电阻R511、电阻R512、电阻R513、电阻R514、电阻R515、电阻R516、电阻R517、电阻R518、电阻R519、电阻R520、电阻R521、电阻R522、电阻R523、电阻R524、电容C501、电容C502、电容C503、电容C504、电容C505、电容C506、稳压二极管D6、稳压二极管D9、三极管Q501、三极管Q502、三极管Q503、三极管Q504、二极管D501、二极管D502、二极管D503和二极管D504,数字电源通过电阻R504与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06和电阻R508接地,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06与三极管Q50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与故障提醒电路连接,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接地,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通过电阻R505连接,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03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容C501接数字电源,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07与三极管Q50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50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02接地,三极管Q501的基极通过电阻R524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501的基极通过电阻R501接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510与数字电源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502,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07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11与稳压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与二极管D501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501的阳极接地,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09接地,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还与二极管D101的阳极连接,第二运放的阴极通过电阻R512与三极管Q50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13与三极管Q50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04的发射极接地,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0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02的阴极与电阻R51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14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515接地,电阻R514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503接地;第四运放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03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03的阴极与二极管D502的阴极连接,第四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504和电阻R523与第四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工作电源通过电阻R522与第四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四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521以及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康铜丝接地;第三运放的正输入端通关过电阻R102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电连接,第三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506接地,第三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16与数字电源连接,第三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17接地,第三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C505接地,第三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18与三极管Q5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03的反射极接地,三极管Q50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19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50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504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504的阳极通过电阻R520与第四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501的阴极还与二极管D10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02的阴极还通过电阻R514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死区口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漏极通过电阻R406与稳压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9的阳极与三极管Q102的发射极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风机控制电路包括风扇和风扇驱动电路,所述的风扇驱动控制端与二极管D504的阴极连接,所述的风扇由风扇驱动电路驱动。
本发明的实质性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可移植性强,有充分的扩展空间和扩展能力,具有输出波形好,可调范围大,有较好的电路保护、隔离,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路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前级驱动主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后级驱动主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中逆变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升压整流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中故障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前级驱动主控电路,2、后级驱动主控电路,3、升压整流电路,4、逆变输出电路,5、故障保护电路,6、电源,7、电源管理主控电路,8、风机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小功率逆变器电路(参见附图1),由电源供电,包括输入端与电源连接的电源管理主控电路、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升压整流电路、逆变输出电路、后级驱动主控电路、风机控制电路、故障保护电路和故障提醒电路,所述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数字电源驱动电子元件工作,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工作电源依次通过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和升压整流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还通过后级驱动主控电路与所述的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故障保护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和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故障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所述的风机控制电路与所述通过故障保护电路与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
所述的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参见附图2)包括前级主控芯片U101、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3、电阻R104、电阻R105、电阻R106、电阻R107、电阻R108、电阻R109、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03、电容C104、二极管D101和三极管Q101、三极管Q102、三极管Q103以及三极管Q104,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Vref口和output口均与数字电源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VCC口、E2口和E1口均与工作电源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PWM1口与三极管Q10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升压整流电路的连接,三极管Q10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02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102的基极与三极管Q10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2的基极通过电阻R8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PWM2口与三极管Q1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3的集电极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与升压整流电路的连接,三极管Q10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0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104的基极与三极管Q1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4的基极通过电阻R109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GND口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RT口通过电阻R107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CT口通过电容C104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死区口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反馈输入口与电容C103的阳极连接,电容C103的阴极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5与数字电源连接,电容C103的阴极还通过二极管D101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与电阻R10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03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1接地,电阻R103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阻R101与电阻R10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02的第二端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连接,电阻R102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2接地,电阻R103还通过电阻R101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6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4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反相输入口连接。所述的升压整流电路(参见附图5)包括变压线圈T1、电阻R301、电阻R302、电阻R303、电阻R304、场效应管VT3、场效应管VT6、稳压二极管D5、电容C301、电容C302和整流桥,变压线圈T1的高压侧与整流桥连接,整流桥的输出端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整流桥的输出端还通过电容C302接地,所述变压线圈T1的低压侧线圈包括第一变压段线圈和第二变压段线圈,第一变压段线圈和第二变压段线圈的同名端均连接有12V输入电源,第一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通过稳压二极管D5、电阻R302与电源管理主控电路连接,第一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与场效应管VT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3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VT3的栅极通过电阻R301与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3的漏极依次通过电阻R303、电容C301与场效应管VT6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6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VT6的栅极通过电阻R304与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6的漏极与第二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的后级驱动主控电路(参见附图3)包括电阻R201、电阻R202、电阻R203、电阻R204、电阻R205、电阻R206、电阻R207、电阻R208、电阻R209、电阻R210、电阻R211、电阻R212、电阻R213、电阻R214、电阻R215、电阻R216、电阻R217、电容C201、电容C202、电容C203、电容C205、电容C206、三极管Q201、三极管Q202、三极管Q203、三极管Q204和后级主控芯片U201,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GND口、E2口和E1口均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VCC口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Vref口和output口与数字电源电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通过电容C2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还通过电阻R205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CT口通过电容C203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RT口通过电阻R206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通过电容C201与三极管Q20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02的基极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反馈输入口连接,三极管Q202的发射极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连接,三极管Q20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04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还通过电阻R201和电阻R203与数字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03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连接,三极管Q20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1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202和电阻R216与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三极管Q201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202和电阻R217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和PWM2口也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3的基极通过电阻R208接地,三极管Q203的基极还与电阻R207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07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容C205接逆变器外壳,电阻R207的第二端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还通过电阻R209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通过电阻R210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4的基极通过电阻R212接地,三极管Q204的基极还依次通过电阻R211和电容C206与三极管Q20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04的基极通过电阻R211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3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4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5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为7500B芯片。所述的逆变输出电路(参见附图4)包括场效应管VT1、场效应管VT2、场效应管VT5、场效应管VT6、电阻R401、电阻R402、电阻R403、电阻R404、电阻R405、电阻R406、电阻R407、电阻R408、电阻R409、电阻R410、电阻R411、电阻R412、电阻R413电阻R414、电容C401、电容C402、电容C403、电容C404、二极管D401、二极管D402、二极管D403、二极管D404、二极管D405、二极管D406和变电阻RT1,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VT1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栅极通过电阻R401与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源极为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场效应管VT1的源极通过二极管D401与场效应管VT1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源极还与电阻R41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13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02与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连接,工作电源依次通过电阻R404、二极管D403与电阻R403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03的阴极还依次通过电容C401、电阻R406、变电阻RT1和电阻R414接地,电容C401的阳极与二极管D403的阴极连接,电容C401的阴极与场效应管VT5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栅极通过电阻R405和二极管D405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源极通过电阻R407接地,场效应管VT5的源极还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连接,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VT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栅极通过电阻R408与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源极为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场效应管VT2的源极通过二极管D402与场效应管VT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源极还与电阻R41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10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09与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连接,工作电源依次通过电阻R411、二极管D404与电阻R410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04的阴极还依次通过电容C402、电阻R412、变电阻RT1和电阻R414接地,电容C403一端接地,电容C403另一端与电阻R414连接,电容C402的阳极与二极管D404的阴极连接,电容C402的阴极与场效应管VT4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4的栅极通过电阻R413和二极管D406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连接,场效应管VT4的源极通过电阻R407接地,场效应管VT5的源极还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连接,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404,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连接。所述的故障保护电路(参见附图6)包括第一运放、第二运放、第三运放、第四运放、电阻R501、电阻R502、电阻R503、电阻R504、电阻R505、电阻R506、电阻R507、电阻R508、电阻R509、电阻R510、电阻R511、电阻R512、电阻R513、电阻R514、电阻R515、电阻R516、电阻R517、电阻R518、电阻R519、电阻R520、电阻R521、电阻R522、电阻R523、电阻R524、电容C501、电容C502、电容C503、电容C504、电容C505、电容C506、稳压二极管D6、稳压二极管D9、三极管Q501、三极管Q502、三极管Q503、三极管Q504、二极管D501、二极管D502、二极管D503和二极管D504,数字电源通过电阻R504与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06和电阻R508接地,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06与三极管Q50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与故障提醒电路连接,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接地,第一运放的正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通过电阻R505连接,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03接地,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容C501接数字电源,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07与三极管Q50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50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02接地,三极管Q501的基极通过电阻R524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501的基极通过电阻R501接地;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510与数字电源连接,第二运放的正输入端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502,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07与第一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二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11与稳压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与二极管D501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501的阳极接地,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还通过电阻R509接地,稳压二极管D6的阳极还与二极管D101的阳极连接,第二运放的阴极通过电阻R512与三极管Q50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13与三极管Q50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04的发射极接地,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0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02的阴极与电阻R51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14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515接地,电阻R514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503接地;第四运放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03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03的阴极与二极管D502的阴极连接,第四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504和电阻R523与第四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工作电源通过电阻R522与第四运放的负输入端连接,第四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521以及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康铜丝接地,起到保护作用;第三运放的正输入端通关过电阻R102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电连接,第三运放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容C506接地,第三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16与数字电源连接,第三运放的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517接地,第三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C505接地,第三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518与三极管Q5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03的反射极接地,三极管Q50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19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50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504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504的阳极通过电阻R520与第四运放的正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501的阴极还与二极管D10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502的阴极还通过电阻R514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死区口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漏极通过电阻R406与稳压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稳压二极管D9的阳极与三极管Q10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的风机控制电路包括风扇和风扇驱动电路,所述的风扇驱动控制端与二极管D504的阴极连接,所述的风扇由风扇驱动电路驱动。
本实施例中的前级主控芯片U101和后级主控芯片U201均为7500B芯片。本实施例中的三极管Q102、三极管Q104和三极管Q501为PNP管,其余三极管为NPN管。所有的场效应管均为N沟道场效应管。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为采用7805芯片的常规电路。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5)
1.一种小功率逆变器电路,由电源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与电源连接的电源管理主控电路、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升压整流电路、逆变输出电路、后级驱动主控电路、风机控制电路、故障保护电路和故障提醒电路,所述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数字电源驱动电子元件工作,电源管理主控电路中的工作电源依次通过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和升压整流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还通过后级驱动主控电路与所述的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故障保护电路与逆变输出电路和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故障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所述的风机控制电路通过故障保护电路与前级驱动主控电路连接,所述的前级驱动主控电路包括前级主控芯片U101、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3、电阻R104、电阻R105、电阻R106、电阻R107、电阻R108、电阻R109、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03、电容C104、二极管D101和三极管Q101、三极管Q102、三极管Q103以及三极管Q104,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Vref口和output口均与数字电源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VCC口、E2口和E1口均与工作电源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PWM1口与三极管Q10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与升压整流电路连接,三极管Q10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02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102的基极与三极管Q10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2的基极通过电阻R108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PWM2口与三极管Q1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3的集电极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与升压整流电路连接,三极管Q10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04的集电极接地,三极管Q104的基极与三极管Q10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04的基极通过电阻R109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GND口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RT口通过电阻R107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CT口通过电容C104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死区口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反馈输入口与电容C103的阳极连接,电容C103的阴极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5与数字电源连接,电容C103的阴极还通过二极管D101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与电阻R10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03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1接地,电阻R103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阻R101与电阻R10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02的第二端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连接,电阻R102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02接地,电阻R103还通过电阻R101与故障提醒电路电连接,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6接地,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104与前级主控芯片U1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功率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前级主控芯片U101为7500B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功率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压整流电路包括变压线圈T1、电阻R301、电阻R302、电阻R303、电阻R304、场效应管VT3、场效应管VT6、稳压二极管D5、电容C301、电容C302和整流桥,变压线圈T1的高压侧与整流桥连接,整流桥的输出端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整流桥的输出端还通过电容C302接地,所述变压线圈T1的低压侧线圈包括第一变压段线圈和第二变压段线圈,第一变压段线圈和第二变压段线圈的同名端均连接有12V输入电源,第一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通过稳压二极管D5、电阻R302与电源管理主控电路连接,第一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与场效应管VT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3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VT3的栅极通过电阻R301与三极管Q103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3的漏极依次通过电阻R303、电容C301与场效应管VT6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6的源极接地,场效应管VT6的栅极通过电阻R304与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场效应管VT6的漏极与第二变压段线圈的异名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功率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级驱动主控电路包括电阻R201、电阻R202、电阻R203、电阻R204、电阻R205、电阻R206、电阻R207、电阻R208、电阻R209、电阻R210、电阻R211、电阻R212、电阻R213、电阻R214、电阻R215、电阻R216、电阻R217、电容C201、电容C202、电容C203、电容C205、电容C206、三极管Q201、三极管Q202、三极管Q203、三极管Q204和后级主控芯片U201,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GND口、E2口和E1口均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VCC口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Vref口和output口与数字电源电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通过电容C202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还通过电阻R205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CT口通过电容C203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RT口通过电阻R206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通过电容C201与三极管Q20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02的基极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反馈输入口连接,三极管Q202的发射极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死区口连接,三极管Q20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04与逆变输出电路电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还通过电阻R201和电阻R203与数字电源连接,三极管Q20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03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同相输入口连接,三极管Q20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1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202和电阻R216与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三极管Q201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202和电阻R217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和PWM2口也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3的基极通过电阻R208接地,三极管Q203的基极还与电阻R207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07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容C205接逆变器外壳,电阻R207的第二端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还通过电阻R209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通过电阻R210与工作电源连接,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与逆变输出电路连接,三极管Q20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04的基极通过电阻R212接地,三极管Q204的基极还依次通过电阻R211和电容C206与三极管Q20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04的基极通过电阻R211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一反相输入口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3与工作电源连接,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反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4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通过电阻R215接地,后级主控芯片U201为7500B芯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功率逆变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输出电路包括场效应管VT1、场效应管VT2、场效应管VT5、场效应管VT4、电阻R401、电阻R402、电阻R403、电阻R404、电阻R405、电阻R406、电阻R407、电阻R408、电阻R409、电阻R410、电阻R411、电阻R412、电阻R413、电阻R414、电容C401、电容C402、电容C403、电容C404、二极管D401、二极管D402、二极管D403、二极管D404、二极管D405、二极管D406和变电阻RT,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VT1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栅极通过电阻R401与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源极为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场效应管VT1的源极通过二极管D401与场效应管VT1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VT1的源极还与电阻R40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03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02与三极管Q204的集电极连接,工作电源依次通过电阻R404、二极管D403与电阻R403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03的阴极还依次通过电容C401、电阻R406、变电阻RT和电阻R414接地,电容C401的阳极与二极管D403的阴极连接,电容C401的阴极与场效应管VT5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栅极通过电阻R405和二极管D405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2口连接,场效应管VT5的源极通过电阻R407接地,场效应管VT5的源极还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连接,升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VT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栅极通过电阻R408与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源极为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场效应管VT2的源极通过二极管D402与场效应管VT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VT2的源极还与电阻R41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10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09与三极管Q203的集电极连接,工作电源依次通过电阻R411、二极管D404与电阻R410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404的阴极还依次通过电容C402、电阻R412、变电阻RT和电阻R414接地,电容C403一端接地,电容C403另一端与电阻R412连接,电容C402的阳极与二极管D404的阴极连接,电容C402的阴极与场效应管VT4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VT4的栅极通过电阻R413和二极管D406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PWM1口连接,场效应管VT4的源极通过电阻R407接地,场效应管VT5的源极还与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连接,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逆变输出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404,场效应管VT4的源极还与后级主控芯片U201的第二同相输入口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15911.4A CN103227578B (zh) | 2013-04-03 | 2013-04-03 | 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115911.4A CN103227578B (zh) | 2013-04-03 | 2013-04-03 | 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27578A CN103227578A (zh) | 2013-07-31 |
CN103227578B true CN103227578B (zh) | 2015-04-22 |
Family
ID=48837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15911.4A Active CN103227578B (zh) | 2013-04-03 | 2013-04-03 | 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2275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06061B (zh) * | 2014-11-12 | 2018-02-27 | 宁波中博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小空载电流逆变器 |
CN107947466A (zh) * | 2017-12-22 | 2018-04-20 | 吴柳平 | 异步电机 |
CN107947465A (zh) * | 2017-12-22 | 2018-04-20 | 吴柳平 | 车载永磁同步电机 |
CN108092568A (zh) * | 2017-12-22 | 2018-05-29 | 吴柳平 | 用于电机的转速的控制系统 |
CN108054879A (zh) * | 2017-12-22 | 2018-05-18 | 吴柳平 | 用于电机的控制系统 |
CN109038855B (zh) * | 2018-08-07 | 2022-02-22 | 吉林大学 | 基于磁耦合共振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785A (zh) * | 1995-10-30 | 1997-05-14 | 天津大学 | 逆变器 |
CN201550026U (zh) * | 2009-09-03 | 2010-08-11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太阳能专用光伏控制逆变器 |
CN102350569A (zh) * | 2011-09-29 | 2012-02-15 |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 多功能数字化焊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5260A (zh) * | 2001-01-21 | 2001-07-25 | 顺德市力威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脉宽调整式直流变交流高效逆变电源 |
CN101249582A (zh) * | 2008-03-28 | 2008-08-27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全数字pwm控制的交流脉冲mig焊接系统 |
-
2013
- 2013-04-03 CN CN201310115911.4A patent/CN1032275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785A (zh) * | 1995-10-30 | 1997-05-14 | 天津大学 | 逆变器 |
CN201550026U (zh) * | 2009-09-03 | 2010-08-11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太阳能专用光伏控制逆变器 |
CN102350569A (zh) * | 2011-09-29 | 2012-02-15 |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 多功能数字化焊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27578A (zh) | 2013-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27578B (zh) | 小功率逆变器电路 | |
CN203761280U (zh) | 一种防雷击的电源适配器电路 | |
CN103872747B (zh) | 一种12v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 |
CN103929087A (zh) | 一种高效率高功率因数的双向ac-dc变换器 | |
CN103236799B (zh) | 遂脉限流的光伏离网型正弦波逆变器 | |
CN116436084A (zh) | 光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901573A (zh) | 基于低通滤波的脉冲放大型逆变系统 | |
CN204068210U (zh) | 短路保护电路 | |
CN203691275U (zh) | 空调机组 | |
CN208015440U (zh) | 一种智能化多功能便携式供电电源 | |
CN203151175U (zh) | 一种太阳能便携式应急供电系统 | |
Seo et al. | Stand-alone operation with a centralized controller for multiple PV module converters | |
CN103746606A (zh) | 一种空调teg能量收集器 | |
CN203190565U (zh) | 空调控制模块 | |
CN203522557U (zh) | 降压电路和电子设备 | |
CN203607819U (zh) | 报警系统电源过压保护电路 | |
CN204597803U (zh) | 具有新型保护电路的逆变器 | |
CN104901571A (zh) | 一种基于脉冲放大触发电路的高效逆变系统 | |
CN202978237U (zh) | 带负载保护的逆变器 | |
CN206099786U (zh) | 一种适用于船用轴带发电机的电源变换器 | |
CN104410314A (zh) | 基于移相处理的低通滤波逆变系统 | |
CN203166508U (zh) | 逆变器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 | |
CN203219216U (zh) | 一种包括能量优化装置的太阳能系统 | |
CN206422598U (zh) | 稳定型光伏太阳能双电源装置 | |
CN104467504A (zh) | 基于线性驱动的低通滤波逆变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