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7453B - 电源、电力故障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电力故障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27453B CN103227453B CN201310037604.9A CN201310037604A CN103227453B CN 103227453 B CN103227453 B CN 103227453B CN 201310037604 A CN201310037604 A CN 201310037604A CN 103227453 B CN103227453 B CN 1032274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power
- capacitor
- zero passage
-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01R19/175—Indicating the instants of passage of current or voltage through a given value, e.g. passage through zero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0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using a power saving mod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22—Means for rapidly discharging a capacitor of the converter for protect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or for preventing electrical shock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电力故障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电源包括:整流单元,被配置为全波整流输入的AC电压;第一转换器和第二转换器,被配置为转换由该整流单元整流的电压;过零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的过零;电压检测单元,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第一电容元件,连接在经受整流单元的整流之后的电势与地之间;第一放电电阻器,被配置为将在第一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放电;第一开关单元,被配置为切断流向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和停止单元,被配置为,在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到AC电压并且检测的电压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停止第二转换器的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诸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上提供的电源和电力故障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不从商用交流(AC)电源向装置供应AC电压的状态(也被称为“电力故障状态”)包括从商用AC电源的AC电压的供应由于电力故障被切断的情况、供应的AC电压降到装置的规格之下的情况、和在装置正在操作的同时用户拔出电力电缆的情况。期望在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并且装置转变到装置可以被正常停止的状态之后停止电源电路。日本专利出版物No.4080764讨论一种这样的方法:该方法用于转变到其中装置可以被正常停止以使得第一转换器(绝缘的DC/DC转换器)和第二转换器(绝缘的DC/DC转换器)并联连接到电源的全波整流电路的状态,从而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并且停止第二转换器以使得第一转换器继续供应电力某一时间段。
存在已知的定影设备,其在诸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上提供,将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并且包括环形带、与环形带的内表面接触的陶瓷加热器、和经由环形带与陶瓷加热器形成夹持部分的压辊。作为控制供应给定影设备的电力的手段,使用如下方法:其使用诸如三端可控硅器件之类的开关元件执行从商用AC电源供应的电力的相位控制。供应的AC电压波形的相位控制需要准确地检测AC电压变为零伏时的定时,即过零定时(在下文中称为“过零”),因为定时是相位控制的基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99343讨论一种用于检测过零定时的电路。
在当用户拔出电力电缆时通过检测AC电压检测电力故障状态的情况下,在上述电力故障状态当中,电源电路的电压的下降由于在为遏制电源的噪声提供的X电容器中充电的电荷的影响而被延迟,导致检测电力故障状态花费时间。减小将X电容器放电的电阻器的电阻以使得能够改善延迟。另一方面,强烈需要在不操作装置的待机状态中电力的进一步降低,以使得用于检测电力故障状态的电路的功耗也需要被减小或遏制。换句话说,需要电力故障状态的早期检测和在装置的待机状态中功耗的减小。
最近,存在对在不操作装置的状态(操作待机状态)期间进一步降低功耗的需要。如果提供用于将X电容器放电的X电容器放电电阻,则在不操作装置的情况下,X电容器放电电阻消耗功率。换句话说,X电容器放电电阻阻碍在操作待机状态中功耗的降低。增大电源电路的功耗,以使得使用检测电力电缆被拔出的状态和将X电容器放电的方法。另一方面,日本专利公开No.4446136讨论一种检测电力电缆被拔出的状态以将X电容器放电的配置,作为用于在电源的功耗正在被降低的同时将X电容器放电的方法。在日本专利公开No.4080764中讨论的方法中,在不操作装置的状态(操作待机状态)中几乎没有放电电流流入X电容器,以使得可以减小功耗。
日本专利公开No.4446136中讨论的方法具有电源的电路尺度增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简单的电路布置降低功耗。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电源包括:整流部件,被配置为全波整流输入的交流(AC)电压;第一转换器和第二转换器,被配置为转换由该整流部件整流的电压;过零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的过零;电压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第一电容元件,连接在经受整流部件的整流之后的电势与地之间;第一放电电阻器,被配置为将在第一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放电;第一开关部件,被配置为切断流向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和停止部件,被配置为,在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AC电压并且检测的电压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停止第二转换器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电力故障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转换器,被配置为转换使得输入AC电压经受全波整流之后的电压;第二转换器,并联连接到第一转换器;过零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的过零;和电压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的值,其中该电力故障检测装置还包括:停止部件,被配置为,如果由电压检测部件检测的电压低于阈值,则停止第二转换器的操作;第一电力故障检测部件,被配置为如果过零检测部件在预定时间段或更长时间内不能检测到过零,则确定出现电力故障;和第二电力故障检测部件,被配置为如果由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的电压低于阈值,则确定出现电力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电源,包括:过零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输入交流(AC)电压的过零;第一电容元件,连接在其中AC电压已被整流的线和地之间;第一放电电阻器,被配置为将在第一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放电;第一开关,被配置为切断流向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第二电容元件,连接在AC电压被供应到的两条线之间;和输入电压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AC电压的输入被切断,其中该电源还包括:其中第一开关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其中第一开关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以及其中如果输入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AC电压被切断,则第一开关处于激发状态以将第二电容元件中的电荷放电。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和方面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并入本说明书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过零检测单元。
图4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力故障检测操作的图。
图5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力故障检测操作的图。
图6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力故障检测操作的图。
图7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力故障检测操作的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控制序列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
图10是用在第三到第八示范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11A是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图。
图11B是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图。
图12是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过零检测单元的图。
图13A和13B是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X电容器放电单元的图。
图14是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控制序列。
图15是根据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图。
图16是根据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控制序列。
图17是根据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图。
图18是根据第六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图。
图19是根据第七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图。
图20是根据第八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示范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配置的描述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配置示例。图1是作为应用本发明的示例装置的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装置的横截面。作为堆叠在片材盒11上的记录介质的记录纸由拾取辊12逐一发出并且由馈纸辊13传送到对准辊14。记录纸在预定的定时由对准辊14传送到图像形成单元。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处理盒15合并有作为充电单元的充电辊16、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辊17、作为清洁单元的清洁器18、和在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可从图像形成装置拆卸的感光鼓19。
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操作是使得感光鼓19的表面由充电辊16均匀地充电然后作为曝光单元的扫描器单元21基于图像信号将感光鼓19曝光。从扫描器单元21中的激光二极管22发射的激光束经由旋转的多面镜23和反射镜24在主扫描方向以及通过感光鼓19的旋转在副扫描方向扫描,以在感光鼓19的表面上形成潜像。感光鼓19上的潜像通过供应调色剂的显影辊17在感光鼓19上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感光鼓19上的调色剂图像由转印辊20转印到从对准辊14传送的记录纸。
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的记录纸被传送到加热装置100并且经受热压处理,从而转印到记录纸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纸。记录纸由中间排出辊26和27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因而完成一系列图像形成操作。虽然加热装置(定影单元)100的操作描述如下,但是电力通过用于控制要供应的电力的相位的方法或基于从商用AC电源供应的AC电压的过零定时在包括相位控制波形的多个周期之间的控制方法来控制。电源电路200用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作为商用电源的外部电源单元40供应的AC电压经由电力电缆50供应给电源电路200。
将描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200。外部电源单元40包括到地电势的接地点GND和AC电源201。AC电源201在带电(LIVE)线和中性(NEUTRAL)线之间输出AC电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中性线接地到外部电源单元40中的GND。本示范性实施例甚至在带电线接地到GND的情况下也有效。甚至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机架地线(在下文中称为FG)不连接到GND的状态下,也可以满足过零的检测准确性。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外部电源单元40经由带电线、中性线和GND线这三条线连接到电源电路200。图像形成装置的FG连接到GND线。
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通过桥二极管电路BD1全波整流并且通过一次平滑电容器C2平滑化。一次平滑电容器C2的低电势侧作为DCL并且一次平滑电容器C2的高电势侧作为DCH。在桥二极管电路BD1和一次平滑电容器C2的后一级中,第一转换器(转换器1)和第二转换器(转换器2)并联连接。转换器1是绝缘的DC/DC转换器,转换在初级侧上输入的直流(DC)电压,并向次级侧上的输出侧输出DC5V(V5)。转换器2是绝缘的DC/DC转换器,转换在初级侧上输入的DC电压,并向输出侧上的次级侧输出DC24V(V24)。
一般说来,一些电源电路包括电容元件(在下文中称为X电容器),用于防止噪声并且提供在AC电压被从商业AC电源供应到的线之间。在使用作为图2中的C1的X电容器的电源电路中,当用户拔出向电源电路供应电力的电力电缆时,X电容器有时从AC电源充电电荷。当用户拔出电力电缆时,用户由于错误可能偶然触摸电力电缆的插塞,以致需要用于将在X电容器中充电的电荷放电的放电电阻器(在下文中称为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
电阻器R1和R2是用于将X电容器C1放电的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当用户从外部电源单元40拔出电力电缆50时,外部电源单元40从电源电路的带电线、中性线和GND线三条线切断。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是正的(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电荷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和桥二极管电路BD1放电。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的(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电荷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和桥二极管电路BD1放电。
日本专利公开No.4080764讨论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包括在AC电压的全波整流之后的电势(线)和机架地线(FG)之间的电容组件的电源电路、以及提供在全波整流之后的电势和FG之间的、用于防止诸如终端噪声之类的噪声的称为Y电容器的电容器。需要用于将Y电容器放电的电阻器(在下文中称为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来准确地检测过零的定时。
图2中的电容器C3和C4是用于防止噪声的Y电容器。如下所述,即使Y电容器C3不存在(仅仅提供Y电容器C4),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效果也是可用的。类似地,即使Y电容器C4不存在(仅仅提供Y电容器C3),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效果也是可用的。电阻器R3和R4是用于将Y电容器C3和C4放电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二极管D1和D2用于防止反向流。下面参考图3描述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效果。因而,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提供Y电容器作为第一电容元件,R3和R4作为用于将Y电容器放电的第一放电电阻器,X电容器作为第二电容元件,并且R1和R2作为用于将X电容器放电的第二放电电阻器。
高电压晶体管Q1是用于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中的电流的第一开关元件。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高电压双极型晶体管被用作Q1,然而,可以使用诸如场效应晶体管(FET)之类的其它开关元件。电阻器R9是用于驱动晶体管Q1的上拉电阻器。电阻器R8用来保护晶体管Q1。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和R2是在用户拔出电力电缆50的情况下用于将在X电容器中充电的电荷放电的电阻元件。如果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则电阻器R3和R4不用作用于将X电容器放电的电阻器。
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和R2也具有用于将在Y电容器C3和C4中充电的电荷放电的功能。然而,它的电阻相对于Y电容器C3和C4的电容不足够小,以致由于时间常数延迟,过零定时的检测准确性降低(如下图3中所述)。其特征在于,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阻被设置为至少小于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和R2当中的向过零检测电路202供应电流的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的电阻。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中,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不仅用作用于检测过零定时的过零检测电阻器,而且用作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电阻值的幅度的条件给出如下。
·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过零检测电阻器)R2的电阻值>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的电阻值
·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过零检测电阻器)R2的电阻值>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4的电阻值
中央处理单元(CPU)203是用于执行图1所示的电源电路200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的控制单元。下面参考图8中的流程图详细描述使用CPU203的控制。
在图2中,从转换器1的辅助绕组供应电压Vcc。辅助绕组电压Vcc经由光耦合器PC2的初级侧上的晶体管从其中供应。如果光耦合器PC2的初级侧上的晶体管在供电容量方面不足,则用于放大输出的晶体管可以单独地用于输出辅助绕组电压Vcc。当从CPU203输出的待机信号(在下文中称为“待机信号”)处于高状态时,供应电压Vcc并且电压Vcc进入高状态(输出辅助绕组电压Vcc的状态)。当从CPU203输出的待机信号处于低状态时,不供应电压Vcc并且电压Vcc进入低状态(辅助绕组电压Vcc的电势等于参考电势DCL的状态)。辅助绕组电压Vcc供应用于驱动如下所述的过零检测单元202、转换器2、晶体管Q1(第一开关元件)和电压检测单元205的电力。
下面描述过零检测单元202。如果中性线在从AC电源201供应的电势方面比带电线高,则电流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流到过零检测单元202。如果从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供应的电流流向过零检测单元202的晶体管Q2的基极端子,则晶体管Q2变为导通状态。电阻器R5和电容器C5是用于调整晶体管Q2的操作定时的电路。
当晶体管Q2变为导通状态时,在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之间施加的电压被降低以关断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当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变为截止状态时,过零信号(在下文中称为Zerox信号)的电压经由上拉电阻器R7增加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并且CPU203检测到Zerox信号处于高状态。如果中性线的电势比带电线的电势低,则电流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流动并且电流不流向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以关断晶体管Q2。当晶体管Q2变为截止状态时,电流从辅助绕组电压Vcc经由上拉电阻器R6流向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以导通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当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变为导通状态时,Zerox信号的电压减小并且CPU203检测到Zerox信号处于低状态。下面参考图3描述过零波形。
下面描述电压检测单元205。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被充电到电容器C6。电阻器R10将电容器C6放电。通过电阻器R11和电容器C7平滑的电压Vin被输入到电压检测单元205。AC电源201的电压的下降减小了到电容器C6的充电电流,从而减小电压检测单元205的检测电压Vin。如果电压Vin不大于预定阈值电压值Vth(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1.16V),则电压检测单元205使Vout成为低状态以停止转换器2的输出。当转换器2的输出被停止以降低V24的电压时,其中V24的电压被电阻器R12和R13的电阻的比率分压的信号(V24sense(感测)信号)的电压被降低。CPU203通过V24sense信号确定转换器2被停止。下面参考图4到7详细描述电力故障检测方法。
下面描述在不操作装置的节能状态下图2中的电路的操作。在节能状态下,待机信号处于低状态,以使得辅助绕组电压Vcc也处于低状态。由于Vcc处于低状态,因此电流不流向电阻器R6、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和过零检测单元202中的晶体管Q2的集电极端子,使得能够抑制功耗。此外,到转换器2的电力的供应被停止以停止转换器2的开关操作,使得能够抑制功耗。由于辅助绕组电压Vcc处于低状态,因此防高电压晶体管Q1变为截止状态。因此,经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从带电线流动的电流和经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4从中性线流动的电流被切断以使得能够抑制功耗。在抑制功耗的这样的状态下,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总是在截止状态,以总是使得Zerox信号为高状态(即,不能检测过零定时的状态)。到电压检测单元205的输入电压总是在低状态(即,不能检测来自于AC电源的电压)。
下面描述诸如在装置的待机和图像形成时之类的操作状态下图2中的电路的操作。在这样的操作状态下,可以检测AC电源201的过零定时和输入电压。在可以检测过零定时和电压的状态下,待机信号处于高状态以使得辅助绕组电压Vcc成为高状态。由于Vcc处于高状态,因此供应用于驱动晶体管Q1、过零检测单元202、电压检测单元205和转换器2的电力。从而,电流流向电阻器R6、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和晶体管Q2的集电极端子,从而增大过零检测单元202的功耗。此外,激活转换器2以增大转换器2的功耗。在辅助绕组电压Vcc处于高状态的状态下,高电压晶体管Q1变为导通状态,以使得电压检测单元205能够检测AC电源201的电压。功耗通过经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从带电线流动的电流和经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4从中性线流动的电流来增加。在可以检测过零定时和电压的状态下,由电源电路200消耗的功率增大。
因而,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200的特征在于,晶体管Q1截止以不仅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而且切断由电压检测单元205使用来检测电压的电流,从而降低功耗。
下面参考图3描述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作用。图3是用于示出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对过零定时的检测准确性的影响的模拟图。图3中的波形示出了在X电容器C1=0.56μF、Y电容器C3=C4=2200pF、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R2=1000kΩ、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R4=150kΩ的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波形301指示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波形(220Vrms,50Hz)。过零点Zerox1、Zerox2、Zerox3和Zerox4由AC电压波形上方的箭头指示。波形302指示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被激励的过零波形。在波形302中,Zerox信号下降的定时与AC电源201的过零Zerox1和Zerox3一致。在CPU203内部检测Zerox2和Zerox4的定时。更具体地,由CPU203计算从Zerox1到Zerox3的时间段(AC电源201的一个周期)(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20毫秒)。CPU203估计从例如是Zerox信号下降的定时的Zerox1(3)起在半个周期(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10ms)之后的定时作为Zerox2(4)的定时。因而,如果可以确定过零下降的定时或者过零上升的定时,则可以检测和估计上升和下降的过零。
波形303指示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被切断的状态下的过零波形(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三状态下的波形)。波形303上升和下降的定时不与波形301中的AC电源201的过零一致。此误差由直到在Y电容器C3和C4中充电的电荷被放电所花的时间(CR延迟)引起。在波形303的状态下,由于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和R2以及Y电容器C3和C4引起的CR延迟引起检测过零定时的误差。在波形302中,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阻值小,以使得在波形303中引起的CR延迟被减小以使得能够改善检测过零定时的误差。在波形303的状态下检测过零定时的误差根据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和外部电源单元40接地(GND)的状态而变化。为此,从波形303的Zerox信号难以准确地检测过零定时。在波形303中,可以基于上升或下降定时或次数检测在波形301中指示的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的周期(频率)。
图4是用于描述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检测电力故障的操作的模拟图。在AC电源201的电压是220Vrms(有效电压值)、转换器1的输出是5V和6A(30W的恒功功率负载)、转换器2的输出是24V和6A(144W的恒功功率负载)、转换器1和2的转换效率是90%、一次平滑电容器C2的电容是270μF的条件下执行模拟。
波形400指示从AC电源201供应的输入电压波形(带电端子和中性端子之间的电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假定在图中的定时ACOFF(30毫秒:在AC电压波形的一个半周期之后)拔出电力电缆50。从波形400可以看出,在X电容器C1中充电的电荷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的定时被放电,并且在放电结束后电压减小到0V。波形411指示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波形421指示Zerox信号。下面描述使用过零检测单元202的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示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一种方法,其在20毫秒的一个全波的瞬时中断(瞬时电力故障)时可以连续地输出V24和V5而不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并且可以尽快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如果AC电源201故障,则不能检测过零,因此可以确定AC电源201的电力故障。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仅仅对于20毫秒的每个AC周期检测以50Hz的AC频率的过零上升和下降,以致引起最大20毫秒的检测误差。在5毫秒被认为是频率变化的误差因子的情况下,只要在最后一次检测到过零上升之后的45毫秒或更多时间(预定时间或更多)持续不能检测到过零上升的状态,就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
从Zerox信号421可以看出,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之后的稍后检测到过零下降。如果在X电容器C1中充有负电荷的状态下拔出电力电缆50,则X电容器C1中的电荷连续地向晶体管Q2供应基极电流。为此,Zerox信号保持高状态,并且在X电容器C1被放电之后成为低状态,以检测过零下降。最后一个能够检测到过零下降的定时取决于在X电容器C1中充电的电荷,以致定时被大大分散。为此,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于在最后一次检测到过零上升之后直到检测到下一上升所花的时间和在最后一次检测到过零下降之后直到检测到下一下降所花的时间中的任何一个达到45毫秒或更多的状态下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在使用过零检测电力故障状态的情况下,如在波形421中所指示,紧接在检测到过零(ACOFF的定时)之后切断从AC电源的电压的供应的定时是花费最长时间来使用过零检测电力故障状态的条件。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在定时ACOFF之后大约45毫秒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
下面描述电压检测单元205中的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波形431指示电压检测单元205的输入电压Vin。输入电压Vin在定时ACOFF下降以在输入电压Vin变为等于或小于阈值电压值Vth的定时(60毫秒)停止转换器2的操作。如上所述,电压检测单元205被设置为在电力故障出现之后30毫秒停止转换器2,从而不在20毫秒的一个全波的瞬时中断时检测电力故障状态。波形指示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当转换器2的操作被停止时,输出电压快速下降。电压V24的减小将其中V24的电压被电阻器R12和R13的电阻的比率分压的V24感测值降低到低状态。CPU203可以基于V24sense信号检测电力故障状态。波形451指示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当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411)减小到极限电压值或更小(到此时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可以保持)时,转换器1不再能保持输出电压V5。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转换器1的极限电压取120V。转换器1不能保持输出电压V5的定时V5OFF(173毫秒),如图所示。
如图4所示,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在定时ACOFF之后大约30毫秒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可以获得在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之后在停止转换器1之前大约113毫秒的延长时间。图像形成装置和电源电路只要转变到可以使用上述延长时间正常地停止图像形成装置和电源电路的状态。从图4描述的示例,可以看出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比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更早地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
图5是用于示出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模拟图。与图4描述的模拟相似的点从说明书中省略。在本模拟中,示出了从AC电源201供应的输入电压从220Vrms降低到100Vrms的电力故障状态。波形500指示从AC电源201供应的输入电压波形(带电端子和中性端子之间的电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假定电源电压在0毫秒处从220Vrms降低到100Vrms。波形511指示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
下面描述过零检测单元202的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示例。波形521指示Zerox信号。即使AC电源201的电压降低,过零也不停止,以致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不能检测电压降低的状态。
下面描述电压检测单元205的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波形531指示电压检测单元205的输入电压Vin。输入电压Vin在AC电源201的电压降低的定时下降,并且转换器2的操作在输入电压Vin等于或小于阈值电压值Vth的定时(在95毫秒)停止。波形541指示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的电压值。波形551指示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的电压值。
如上所述,当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511)减小到极限电压值120V或更小(直到此时可以保持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时,转换器1不再能保持输出电压V5。如图5所示,电力故障状态可以在一次平滑电容器的电压降低到120V或更低之前由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检测到。图像形成装置和电源电路可以转变到在转换器1被停止之前可以正常地停止图像形成装置和电源电路的状态。
图6是用于示出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模拟图。与图4描述的模拟相似的点从说明书中省略。波形600指示从AC电源201供应的输入电压波形(带电端子和中性端子之间的电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假定电力电缆50在定时ACOFF(25毫秒)处被拔出。从波形600可以看出,在X电容器C1中充电的电荷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的定时开始放电,并且在放电结束后电压减小到0V。波形611指示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波形621指示Zerox信号。下面描述使用过零检测单元202的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如图4所述,在最后一次检测到过零上升之后不能检测到过零上升的状态逝去45毫秒的情况下,可以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在定时ACOFF(25毫秒)之后的30毫秒,即在55毫秒的定时处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
下面描述电压检测单元205中的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波形631指示电压检测单元205的输入电压Vin。波形631与图4中描述的波形431的比较表明输入电压Vin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之后的稍后开始降低。由波形600指示,如果电力电缆50在AC电源201的电压达到它的峰值的定时被拔出,则AC电源201的峰电压被充电在X电容器C1中。为此,在由波形631指示的输入电压Vin的电压降低到阈值电压值Vth或更低之后检测电力故障状态所需的时间增大到和电容器C1的电压被降低的时间一样多。在图6中,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检测电力故障状态所需的时间是51毫秒。与图4的情况相比较,出现大约21毫秒的延迟时间。
延迟可归因于由X电容器C1的电容、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和R2以及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确定的CR延迟。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电阻比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1和R2的电阻低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用于使得与不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情况相比,延迟时间减小。在如图6所示使用电压检测单元205检测电力故障状态的情况下,如果电力电缆50在AC电源201的电压达到峰值的定时被拔出,则检测电力故障状态花费最长的时间。
波形641指示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的电压。波形651指示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的电压。示出了因为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611)被降低,因此转换器1不能保持输出电压V5的定时V5OFF(197毫秒)。
如图6所示,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在定时ACOFF之后大约30毫秒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可以获得在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之后在停止转换器1之前大约142毫秒的延长时间。图像形成装置和电源电路只要转变到可以使用上述延长时间正常地停止图像形成装置和电源电路的状态。从图6描述的示例,可以看出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比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更早地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然而,图6描述可归因于电力电缆50被拔出的理由的电力故障状态。在AC电源201的输出减小到0V的情况下,例如X电容器C1的电荷紧接着被放电。为此,上述延迟时间减小,并且甚至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可以快速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
图7是用于示出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模拟图。与图4描述的模拟相似的点从说明书中省略。该模拟描述转换器1的输出是5V和6A(30W的恒功功率负载)并且转换器2的输出是24V和0A(0W的恒功功率负载)的情况,即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的功率大,并且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的功率非常小。
波形700指示从AC电源201供应的输入电压波形(带电端子和中性端子之间的电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假定电力电缆50在定时ACOFF(25毫秒)处被拔出。波形711指示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
波形721指示Zerox信号。下面描述使用过零检测单元202的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如图4所述,在最后一次检测到过零上升之后不能检测到过零上升的状态逝去45毫秒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在定时ACOFF(25毫秒)之后的30毫秒,即55毫秒的定时处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
下面描述电压检测单元205的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波形731指示电压检测单元205的输入电压Vin。如果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的功率非常小,则即使转换器2被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停止,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也可以由电容器(没有示出)保持。为此,如果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的功率非常小,则V24sense信号被保持在高状态,并且CPU203有时在转换器1的输出被停止之前不能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如果增加光耦合器PC3,像根据如下所述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900,以直接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则电力故障状态可以由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检测到。
波形741指示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波形751指示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示出了因为在一次平滑电容器C2中充电的电压711被降低,因此转换器1不能保持输出电压V5的定时V5OFF(352毫秒)。
如图7所示,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能够在电力故障状态出现在定时ACOFF之后大约30毫秒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可以获得在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之后在停止转换器1之前大约297毫秒的延长时间。
图8是示出了由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CPU203控制的电源电路200的控制序列的流程图。在步骤S800中,开始控制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801。在步骤S801中,使得待机信号成为高状态以向转换器2、过零检测电路202和电压检测单元205供应电力,并且激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这是可以检测到过零和电压的第二状态)。
在步骤S802中,CPU203确定电压检测单元205的输入电压Vin是否小于阈值电压值Vth。如果输入电压Vin低于阈值电压值Vth(在步骤S802中的是),则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803。在步骤S803中,停止转换器2。如果输入电压Vin高于阈值电压值Vth(在步骤S802中的否),则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804。在步骤S804中,启动转换器2。如果转换器2已经启动,则保持转换器2运转。
在步骤S805中,CPU203基于V24sense信号确定电力故障状态。如果V24sense信号变为低状态(在步骤S805中的是),则CPU203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809。如果在步骤S805中为否,则在步骤S806中基于Zerox信号的下降定时检测AC电源201的过零。
在步骤S807中,如果CPU203在45毫秒或更长时间内不能检测到过零信号的上升或下降,则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809以检测电力故障状态。本示范性实施例描述检测Zerox信号的上升和下降二者的情况,然而本示范性实施例对于通过Zerox信号的上升和下降中的任何一个来检测电力故障状态的情况也有效。
如果在步骤S805和S807中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则在步骤S809中,使得待机信号变为低状态以切断到转换器2、过零检测电路202和电压检测单元205的电力的供应,使得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变为切断状态(这是第一状态和节能状态)。第一状态是即使AC电源201具有电力故障也可以正常地停止电源的状态。例如,如果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硬盘(没有示出),则CPU203执行用于避免数据损坏的处理。在步骤S808中,重复上述处理直到确定待机状态结束。在步骤S809中的处理结束之后,在步骤S810中,结束控制。
下面描述提供使用过零检测单元202的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和使用电压检测单元205的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效果。如图4所述,如果紧接在检测到过零之后拔出电力电缆50,则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将花费最长的时间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并且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可以比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更早地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如图6所述,如果电力电缆50在AC电源201的电压达到峰值的定时被拔出,则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将花费最长的时间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并且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可以比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更早地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和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使用使得即使拔出电力电缆50的定时改变也能够快速检测到电力故障状态。如图5所述,如果AC电源201的电压显著降低,则电力故障状态可以由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检测到。如图7所述,如果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的功率大,并且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的功率非常小,则电力故障状态可以由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检测到。
使用过零检测单元202的第一电力故障检测单元和使用电压检测单元205的第二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使用使得能够利用简单的配置准确地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在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200中,第一开关元件Q1被用作用于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的单元和用于切断检测电压检测单元205的电压所需的电流的单元,以使得仅仅一个高电压开关元件Q1在可以检测到过零和电力故障电压的状态与可以减小功耗的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可以利用简单的配置快速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并且可以减小装置的待机状态中的功耗。
将描述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下面参考图9描述根据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压检测单元905的电源电路900。从说明书中省略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相似的配置。
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不同,第二示范性实施例需要光耦合器PC3。如图7所述,如果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的功率大,并且转换器2的输出电压V24的功率非常小,则电力故障状态可以由电压检测单元905检测。
下面描述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压检测单元905的操作。如果输入电压Vin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电压值Vth(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1.16),则电压检测单元905使得Vout变为低状态以妨碍电流流向光耦合器PC3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提供上拉电阻器R901和R902。如果电流不流向光耦合器PC3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则光耦合器PC3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截止以使得VAC感测信号变为高状态,使得CPU203能够检测电力故障状态。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可以利用简单的配置快速检测电力故障状态,并且可以减小装置的待机状态中的功耗。
以下描述应用于如下所述的第三到第八示范性实施例的装置的示例。下面描述要应用的装置的示例。图10是使用电子照相型记录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横截面。仅仅一张作为堆叠在片材盒11上的记录介质的记录纸由拾取辊12发出并且由馈纸辊13传送到对准辊14。记录纸在预定的定时由对准辊14传送到处理盒15。处理盒15合并有充电单元16、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辊17、作为清洁单元的清洁器18和作为电子照相型感光构件的感光鼓19。有待于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迄今已知的电子照相处理的一系列处理形成在记录纸上。
感光鼓19的表面由充电单元16均匀地充电然后通过作为图像曝光单元的扫描器单元21基于图像信号经受图像曝光。从扫描器单元21中的激光二极管22发射的激光束经由旋转的多面镜23和反射镜24在主扫描方向以及通过感光鼓19的旋转在副扫描方向扫描,以在感光鼓19的表面上形成二维潜像。感光鼓19上的潜像通过供应调色剂的显影辊17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由转印辊20转印到从对准辊14传送的记录纸。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的记录纸被传送到图像加热装置100并且经受热压处理,从而有待于在记录纸上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纸。记录纸由中间排出辊26和排出辊27排出到打印装置的外部,因而结束一系列打印操作。电动机30为包括加热装置(图像加热装置)100的每一个单元提供驱动力。
加热装置(定影单元)100包括环形带、与环形带的内表面接触的陶瓷加热器和经由环形带与陶瓷加热器形成固定的夹持部分的压辊。用于加热装置(定影单元)100的电力控制单元使用开关元件控制从作为商用电源的AC电源输入的电力(AC电压)的相位。基于AC电源变为0V(在下文中称为过零)时的定时(其是相位控制的基准)控制从AC电源供应的AC波形的相位,并且电力控制单元执行相位控制。电源电路200用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作为商用电源的外部电源单元40供应的AC电源经由电力电缆50连接到电源电路200。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电路被配置以使得电源单元中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兼作用于检测过零的过零检测电阻器以实现利用简单的配置将X电容器放电的电路。下面基于示范性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特征部分。
将描述第三示范性实施例。图11A示出了根据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力故障检测单元的电源单元200。图11B是根据如下所述的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修改示例。外部电源单元40包括到地电势的接地点(在下文中称为GND)和AC电源201。AC电源201在带电线和中性线之间输出AC电压。本示范性实施例描述其中中性线接地到外部电源单元40中的GND的示例。本示范性实施例甚至在带电线接地到GND的情况下也有效。甚至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机架地线(在下文中称为FG)不连接到GND的状态下,也可以满足过零的检测准确性。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外部电源单元40经由带电线、中性线和GND线这三条线连接到电源电路200。图像形成装置的FG连接到GND线。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通过桥二极管电路BD1全波整流并且通过一次平滑电容器C2平滑化。一次平滑电容器C2的低电势侧作为DCL并且一次平滑电容器C2的高电势侧作为DCH。
在全波整流通过桥二极管电路BD1和一次平滑电容器C2执行的后一级中,连接第一转换器1。转换器1是绝缘的DC/DC转换器并将DC电压V1从初级侧上的DC电压输出到次级侧。
下面描述过零检测单元202。如果从AC电源201供应的中性线的电势比带电线的电势高,则电流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流向过零检测单元202,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充当用于将X电容器C1(是第二电容元件)放电的第二放电电阻器。如果从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供应的电流流向过零检测单元202的晶体管Q2的基极端子,则晶体管Q2变为导通状态。电阻器R5和电容器C5用于调整晶体管Q2的操作定时。当晶体管Q2变为导通状态时,在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两端施加的电压被降低以关断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当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变为截止状态时,过零信号的电压经由上拉电阻器R7增加转换器1的输出电压V5并且CPU203检测到过零信号处于高状态。如果中性线的电势比带电线的电势低,则电流不流向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以关断晶体管Q2。当晶体管Q2变为截止状态时,电流从如下所述的辅助绕组电压Vcc经由上拉电阻器R6流向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以导通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当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变为导通状态时,Zerox信号的电压减小并且CPU203检测到Zerox信号处于低状态。下面参考图12描述过零波形。
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99343中讨论的,需要用于将Y电容器放电的第一放电电阻器(在下文中称为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来准确地检测电源电路中的过零,电源电路包括过零检测单元和在AC电源的全波整流之后的电势与FG之间的第一电容元件(在下文中称为Y电容器)。图2中的电容器C3和C4是用于防止噪声的Y电容器。如下所述,即使Y电容器C3不存在(仅仅提供Y电容器C4),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效果也是可用的。类似地,即使Y电容器C4不存在(仅仅提供Y电容器C3),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效果也是可用的。电阻器R3和R4是用于将Y电容器C3和C4放电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二极管D1和D2用于防止反向流。下面参考图12描述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效果。高电压晶体管Q1是用于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电流的第一开关元件。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防高电压双极型晶体管被用作Q1,然而,可以使用诸如场效应晶体管(FET)之类的其它开关元件。电阻器R9是用于驱动晶体管Q1的上拉电阻器。电阻器R8用来保护晶体管Q1。
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也具有用于将在Y电容器C3和C4中充电的电荷放电的功能。然而,它的电阻相对于Y电容器C3和C4的电容不足够小,以致由于CR延迟,过零定时的检测准确性降低,如图12所述。其特征在于,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阻被设置为至少小于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当中的向过零检测电路202供应电流的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的电阻。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中,电阻器R2兼作过零检测电阻器和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
·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过零检测电阻器)R2的电阻值>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的电阻值
·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过零检测电阻器)R2的电阻值>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4的电阻值
ACPU203用于控制图19所示的电源电路200和图像形成装置。下面参考图14中的流程图详细描述使用CPU203的控制。
下面描述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时用于将X电容器C1放电的方法。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通过如下所述的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用于检测AC电压的输入被切断的输入电压检测单元)检测电力电缆被拔出的状态,以导通晶体管Q1,从而经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BD1将X电容器C1中的电荷放电(在下文中称为第一放电路径)。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由充电电阻器R11、充电电容器C11和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形成。在电源电路200中,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包括电阻器12和13以及晶体管Q11。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晶体管Q1经由电阻器R12变为导通状态以将充电电容器C11放电。电阻器R13是晶体管Q11的保护电阻器。对于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的每个半周期,充电电容器C11重复由充电电阻器R11充电的半周期(第一周期)和由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电阻器R12、电阻器R13和晶体管Q11)放电的半周期(第二周期)。在从AC电源201供应AC电压的情况下,重复充电和放电,以使得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保持低。如果电力电缆50被拔出并且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充电电流从X电容器C1经由充电电阻器R11流向充电电容器C11。如果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增大并且超过预定阈值,则晶体管Q1(第一开关元件)导通。因而,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200的特征在于,如果电力电缆被拔出,则使用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导通晶体管Q1,从而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作为X电容器的放电路径。由于放电仅仅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的情况下执行,因此在从AC电源201供应AC电压的状态下可以抑制第一放电路径中的功耗。
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X电容器C1的电荷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和桥二极管电路BD1放电(在下文中称为第二放电路径)。类似于第二放电路径,如果使用总是导通的放电电阻器,则X电容器的放电电流总是消耗功率。对于电源电路200的第一放电路径和第二放电路径中的总功耗,第一放电路径中的功耗可以被减小到基本上为零,因此与总是导通的放电电阻器用于第一放电路径和第二放电路径二者的情况相比,由于X电容器的放电电流引起的功耗可以基本上减半。
电源电路200的电压Vcc是从转换器1的辅助绕组(没有示出)供应的电压。辅助绕组电压Vcc经由光耦合器PC2的初级侧上的晶体管供应。当从CPU203输出的待机信号处于高状态时,向电压Vcc供应电力,以使得Vcc变为高状态(输出辅助绕组电压Vcc的状态)。当从CPU203输出的待机信号处于低状态时,不向Vcc供应电力,以使得Vcc变为低状态(Vcc的电势等于参考电势DCL的状态)。辅助绕组电压Vcc供应用于驱动过零检测单元202和晶体管Q1(第一开关元件)的电力。
下面描述在诸如电源关断状态和睡眠状态之类的抑制功耗的节能状态(功耗低的状态并且称为第一状态)下电路的操作。由于在节能状态下待机信号处于低状态,因此辅助绕组电压Vcc变为低状态。由于Vcc处于低状态,因此电流不流向过零检测电路202的电阻器R6、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和晶体管Q2的集电极端子,以使得能够抑制功耗。由于辅助绕组电压Vcc处于低状态,因此高电压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因此,经由电阻器R3从带电线流动的电流和经由电阻器R4从中性线流动的电流可以被切断以抑制功耗。在抑制功耗的状态下,光耦合器PC1的次级侧上的晶体管总是在截止状态,以使得过零信号总是变为高状态(不能检测过零的状态)。
下面描述在诸如图像形成装置的待机状态和打印状态之类的可以检测AC电源201的过零的状态(第二状态)下电路的操作。在可以检测过零的状态下,待机信号处于高状态,以使得辅助绕组电压Vcc变为高状态。由于辅助绕组电压Vcc处于高状态,因此供应用于驱动晶体管Q1和过零检测电路202的电力。电流流向电阻器R6、光耦合器PC1的初级侧上的二极管和晶体管Q2的集电极端子,从而增大过零检测电路202的功耗。如果辅助绕组电压Vcc处于高状态,则高电压晶体管Q1处于导通状态,从而通过从带电线经由电阻器R3流动的电流和从中性线经由电阻器R4流动的电流增加功耗。在可以检测过零的状态下(在第二状态下),在电源电路200中消耗的功率增大。
图12是用于示出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对过零定时的检测准确度的影响的模拟图。该模拟在X电容器C1=0.56μF、Y电容器C3=C4=2200pF、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1730kΩ、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R4=150kΩ的条件下执行。
波形301指示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波形(230Vrms,50Hz)。过零点Zerox1、Zerox2、Zerox3和Zerox4由波形上方的箭头指示。
波形302指示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被激励(第二状态)的过零波形。从波形302中,可以看出过零信号下降的定时与AC电源201的过零Zerox1和Zerox3一致。在CPU203内部检测Zerox4的定时。更具体地,由CPU203计算从Zerox1到Zerox3的时间段(AC电源201的一个周期)(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20毫秒)。CPU203估计从例如是Zerox信号下降的定时的Zerox3起在半个周期(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10ms)之后的定时作为Zerox4的定时。因而,如果可以确定过零下降的定时或者过零上升的定时,则可以检测和估计上升和下降的过零。
波形303指示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被切断的状态下的过零波形以描述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效果。可以看出,波形303上升和下降的定时不与波形301中的AC电源201的过零一致。此误差由直到在Y电容器C3和C4中充电的电荷被放电所花的时间引起。在波形303的状态下,由于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以及Y电容器C3和C4引起的CR延迟引起检测过零定时的误差。
在波形302中,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阻值小,以使得CR延迟可以被减小以使得能够改善检测过零定时中的误差。在波形303的状态下检测过零定时的误差根据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和外部电源单元40接地(GND)的状态而变化。为此,从波形303的Zerox信号难以准确地检测过零定时。
在波形303中,可以基于上升或下降定时或次数检测在波形301中指示的从AC电源201供应的AC电压的周期(频率)。
图13A和13B是用于示出电源电路200的X电容器放电操作的模拟图。该模拟在AC电源201的电压为230Vrms(有效电压值)、频率=50Hz、X电容器C1=0.56μF、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1730kΩ、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R4=150kΩ的条件下执行。
图13A描述作为X电容器C1的第一放电路径的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的放电单元。波形411指示在X电容器C1两端施加的AC电源201的电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假定电力电缆50在定时ACOFF1处(在0.10秒的定时处)被拔出。波形412指示流向第一放电路径的电流。波形413指示流向第二放电路径的电流。波形414指示充电到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中的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如果电力电缆50在定时ACOFF1被拔出,则电流从X电容器C1经由充电电阻器R11流向充电电容器C11,以使得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增加,如波形414所示。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增加并且变得高于二极管D11的正向电压以使得电流经由二极管D11流向晶体管Q1的基极。当要改变二极管D11的阈值电压时,可以使用齐纳二极管。如果晶体管Q1变为导通状态,则波形412指示的电流流向作为第一放电路径的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以将X电容器C1中的电荷放电。在该模拟中,可以看出X电容器C1的电压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之后的1秒从大约325V降低到大约0V。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X电容器C1的电压被设置为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之后的1秒降低到至少等于或小于36%。
图13B示出了作为X电容器C1的第二放电路径的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的放电操作。
波形421指示在X电容器C1两端施加的AC电源201的电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假定电力电缆50在定时ACOFF2处(在0.11秒的定时处)被拔出。波形422指示流向第一放电路径的电流。波形423指示流向第二放电路径的电流。波形424指示充电到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中的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
如果电力电缆50在定时ACOFF2被拔出,则电流不从X电容器C1流向充电电容器C11,以使得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不增加,如波形424所示。因此,如波形422所示,电流不流向第一放电路径,因为使用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的放电单元不操作。
从波形423可以看出放电电流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的定时ACOFF2开始流向第二放电路径。波形421所示的X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的波形由X电容器C1的电容和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的电阻确定。在该模拟中,可以看出X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在1秒内从大约325V降低到大约108V(大约33%)。在模拟中,X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被设置为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之后的1秒降低到至少等于或小于大约36%。
本示范性实施例已经描述了如下方法: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将X电容器C1放电(第一放电路径),并且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将X电容器C1放电(第二放电路径)。本示范性实施例在如下情况下也有效: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将X电容器C1放电(第一放电路径),并且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将X电容器C1放电(第二放电路径)。
图14是示出了由根据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CPU203控制的电源电路200的控制序列的流程图。在步骤S500中,开始控制,然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501。在步骤S501中,使得待机信号变为高状态以向过零检测电路202供应电力,从而激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也被称为第二状态)。
如果电力电缆50在第二状态下被拔出,则X电容器C1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放电,因为晶体管Q1处于导通状态。
在步骤S502中,基于Zerox信号的下降定时检测AC电源201的过零。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调整Zerox下降定时以与过零定时一致的情况。在调整Zerox上升定时以与过零定时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基于Zerox信号的上升定时检测AC电源201的过零。
在步骤S503中,重复上述处理直到确定待机状态结束。如果确定结束待机状态(在步骤S503中为是),则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504。
在步骤S504中,使得待机信号变为低状态以切断向过零检测电路202的电力的供应,使得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变为切断状态(第一状态)。
如果电力电缆50在第一状态下被拔出,则X电容器C1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和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放电。上述处理结束,然后在步骤S505中,结束控制。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200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电源电路200包括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晶体管Q1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
2)晶体管Q1被用作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的部件;
3)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导通晶体管Q1以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作为将X电容器放电的部件来将X电容器放电;和
4)电阻器R2兼作过零检测单元202中的过零检测电阻器和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
上述四个特征使得能够使用一个高电压晶体管Q1并且使用高电压晶体管Q1作为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中的X电容器放电单元来在过零检测单元202的省电状态和可检测过零状态之间切换。因而,电源电路200使得降低包括过零检测单元的电源电路的功耗并且在电力电缆被拔出时能够利用简单的配置将X电容器放电。
下面参考图11B描述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省略与在图11A中描述的配置相似的配置的描述。
图11B与图11A的配置的不同在于,在带电线和中性线之间互换电阻器R2、R11和R12的连接目标。参考图11B描述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时用于将X电容器C1放电的方法。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用于检测AC电压的输入被切断的输入电压检测单元)检测电力电缆50被拔出的状态,以导通晶体管Q1,从而将X电容器C1的电荷经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4和BD1放电(第一放电路径)。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X电容器C1的电荷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和桥二极管电路BD1放电(第二放电路径)。
如图11B所示,甚至在如下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在图11A中描述的效果相似的效果: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第二放电路径将X电容器C1的电荷放电,以及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第一放电路径将X电容器C1的电荷放电。
将描述第四示范性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5描述根据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包括电压检测单元605的电源电路600。与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相似的配置的描述将省略。在通过桥二极管电路BD2和电容器C2执行全波整流的后一级中,并联连接作为第一转换器的转换器1和作为第二转换器的转换器2。转换器2是绝缘的DC/DC转换器、将DC电压V2从初级侧上的DC电压输出到次级侧。
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被充电到电容器C61。提供放电电阻器R63。通过电阻器R64和电容器C62平滑的电压Vin被输入到电压检测单元605。AC电源201的电压的下降减小到电容器C61的充电电流,从而减小电压检测单元605的检测电压Vin。如果电压Vin变为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电压值Vth,则电压检测单元605使Vout成为低状态以停止转换器2的输出。当转换器2的输出被停止以降低输出电压V2的电压时,其中输出电压V2被电阻器R65和R66的电阻的比率分压的信号V2sense的电压被降低。CPU603通过V2sense信号确定转换器2被停止。因而,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600包括用于在AC电源201的输出由于电力故障而被降低时停止转换器2并且检测AC电源201的电压被降低的状态的单元。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600的特征在于,晶体管Q1(第一开关元件)被截止以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并且减小电压检测单元605消耗的功率。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由CPU603控制的电源电路600的控制序列的流程图。在步骤S700中,开始控制,然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701。在步骤S701中,使得待机信号变为高状态以向转换器2、过零检测电路202和电压检测单元605供应电力,从而激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第二状态)。
在步骤S702中,CPU603确定电压检测单元605的输入电压Vin是否小于阈值电压值Vth。如果输入电压Vin低于阈值电压值Vth(在步骤S702中的是),则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703。在步骤S703中,停止转换器2。如果输入电压Vin高于阈值电压值Vth(在步骤S702中的否),则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704。在步骤S704中,启动转换器2。如果转换器2已经启动,则保持转换器2操作。
在步骤S705中,CPU603基于V2sense信号确定电力故障状态。如果V2sense信号变为低状态(在步骤S705中为是),则CPU603检测到电源电路201的电压被降低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708。在步骤S708中,待机信号变为低状态以停止转换器2(如果转换器2已经被停止,则转换器2保持停止)并且切断流向过零检测电路202和电压检测单元605的电流,不从而激励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第一状态)。如果转换器2在步骤703中被停止并且如果电源电路201的电压增大并且在步骤S705检测到V2sense处于低状态之前在步骤S702中检测到大于阈值电压值Vth的电压,则转换器2在步骤S704中启动以继续控制。
在步骤S706中,基于Zerox信号的下降定时检测AC电源201的过零。在步骤S707中,重复上述处理直到待机状态结束。在步骤S708中,上述处理结束。在步骤S709中,控制结束。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600具有以下五特征:
1)电源电路600包括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晶体管Q1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
2)晶体管Q1被用作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的部件;
3)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导通晶体管Q1以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作为将X电容器放电的部件来将X电容器放电;
4)电阻器R2兼作过零检测单元202中的过零检测电阻器和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和
5)电源电路600包括使用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来检测电压的电压检测单元605。
上述特征使得能够降低包括过零检测单元和电压检测单元的电源电路的功耗并且在电力电缆被拔出时能够利用简单的配置将X电容器放电。
将描述第五示范性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7描述根据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800。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过零检测单元802被用作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中的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将省略与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相似的配置的描述。
下面描述用于将电源电路800中的X电容器C1放电的方法。如果电力电缆50被拔出并且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使用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将X电容器放电(第一放电路径)。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由充电电阻器R11、充电电容器C11和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形成(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过零检测单元802兼作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对于AC电源201的每个周期,充电电容器C11重复由充电电阻器R11充电的半周期(第一周期)和由过零检测单元802放电的半周期(第二周期)。在从AC电源201供应AC电压的情况下,重复充电和放电,以使得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保持低。
下面描述使用过零检测单元802作为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的方法。如上所述,如果从中性线的AC电源201供应的电势高于带电线的电势,则晶体管Q2变为导通状态。在此,经由二极管D82将充电电容器C11放电。二极管D81和二极管D82是防止回流的二极管。过零检测单元802检测AC电源201的过零并且还用作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如果电力电缆50被拔出并且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充电电流从X电容器C1经由充电电阻器R11流向充电电容器C11。如果充电电容器C11两端的电压增大并且变为等于或大于预定阈值,则晶体管Q1(第一开关元件)导通。
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X电容器C1中的电荷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和桥二极管电路BD1放电(第二放电路径)。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800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电源电路800包括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晶体管Q1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
2)晶体管Q1被用作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的部件;
3)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导通晶体管Q1以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作为将X电容器放电的部件来将X电容器放电;
4)电阻器R2兼作过零检测单元202中的过零检测电阻器和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和
5)过零检测单元802被用作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中的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
上述特征使得能够降低包括过零检测单元的电源电路的功耗并且在电力电缆被拔出时能够利用简单的配置将X电容器放电。
将描述第六示范性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8描述根据第六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900。将省略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相似的配置的描述。
以下描述这样的情况: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以及如果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都使用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将X电容器C1放电。
下面描述在电力电缆50被拔出时用于将X电容器C1放电的方法。第一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在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时电力电缆被拔出的状态。第一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由充电电阻器R11、充电电容器C11和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形成。电源电路900使用电阻器R12和R13以及晶体管Q11作为充电电容器C11的放电单元。
第二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在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时电力电缆被拔出的状态。第二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由充电电阻器R91、充电电容器C91和充电电容器C91的放电单元形成。电源电路900使用电阻器R92和R93以及晶体管Q91作为充电电容器C91的放电单元。还提供二极管D91。
如果电力电缆50被拔出并且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正(带电侧的电势高于中性侧的电势),则充电电流从X电容器C1经由充电电阻器R11流向充电电容器C11。如果充电电容器C11的电压增大并且变为等于或大于预定阈值,则晶体管Q1(第一开关元件)导通。
如果电力电缆50被拔出并且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则充电电流从X电容器C1经由充电电阻器R91流向充电电容器C91。如果充电电容器C91的电压增大并且变为等于或大于预定阈值,则晶体管Q1(第一开关元件)导通。在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900中,描述如下情况:过零检测电阻器R90的电阻高于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的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其是过零检测电阻器)的电阻,以使得X电容器C1中的电荷不能在预定时间段中被放电。在电源电路900中,过零检测电阻器R90的电阻如此高以致它不满足作为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功能,其需要第二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然而,电源电路900的过零检测电阻器R90的电阻高,以使得与电源电路200的功耗相比,它的功耗可以被进一步减小。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900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电源电路900包括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晶体管Q1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
2)晶体管Q1被用作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的部件;和
3)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导通晶体管Q1以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作为将X电容器放电的部件来将X电容器放电。
上述特征使得能够降低包括过零检测单元的电源电路的功耗并且在电力电缆被拔出时能够利用简单的配置将X电容器放电。
将描述第七示范性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9描述根据第七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1000。将省略与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相似的配置的描述。下面描述在X电容器C1的后一级中提供电流熔丝FU102的配置。
提供电流熔丝FU101和FU102。电流熔丝FU101用于在供应给包括图像加热装置100和电源电路1000的整个装置的电流过大时切断从电源电路201供应的电力。
电流熔丝FU102用于在过大电流流向转换器1的电路(连接到桥二极管BD1的后一级的电路)时切断电力供应。电流熔丝FU102使得仅仅供应给转换器1的电流流动。为此,电流熔丝FU102可以使用熔断电流比电流熔丝FU101中使用的电流熔丝的熔断电流低的电流熔丝,电流熔丝FU101使得供应给整个装置的电流流动。因此,此情况使得熔丝能够比仅仅使用电流熔丝FU101的情况更早地烧断。共模扼流圈L100用于减小噪声。还提供X电容器C101。显然在使用X电容器C1、共模扼流圈L100和X电容器C101的噪声滤波器配置中,熔断电流低的电流熔丝FU102不能被布置在X电容器C1的前一级。(电流熔丝FU102被布置在X电容器C1的前一级会引起供应给图像加热装置100的电流流向FU102,以致不能使用熔断电流低的FU102。)
在电源电路1000中,如果电流熔丝FU102烧断,则在X电容器C1的充电状态为负(带电侧的电势低于中性侧的电势)的情况下的放电路径被切断,以使得X电容器C1不能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和桥二极管BD1被放电。如果电流熔丝FU102烧断,则经由X电容器C101的电振荡路径被电流熔丝FU102切断,以使得在用户拔出电力电缆时可以避免电振荡。因此,如果电流熔丝FU102烧断,则X电容器C101不必被快速放电。
类似地,如果电流熔丝FU101烧断,则经由X电容器C1和X电容器C101的电振荡路径被电流熔丝FU101切断,以使得在用户拔出电力电缆时可以避免电振荡。因此,如果电流熔丝FU101烧断,则X电容器C101和X电容器C101不必被快速放电。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1000的特征在于,提供电阻器R101和二极管D102作为在电流熔丝FU101烧断的状态下的第三放电路径。即使电流熔丝FU101烧断,X电容器C1也可以经由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2、电阻器R101和二极管D102被放电。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1000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电源电路1000包括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晶体管Q1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
2)晶体管Q1被用作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的电流的部件;
3)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导通晶体管Q1以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作为将X电容器放电的部件来将X电容器放电;
4)电阻器R2兼作过零检测单元202中的过零检测电阻器和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
5)在X电容器C1的后一级中提供电流熔丝FU;和
6)提供电阻器R101和二极管D102作为在电流熔丝FU102的前一级中的第三放电路径。
上述特征使得能够降低包括过零检测单元的电源电路的功耗并且在电力电缆被拔出时能够利用简单的配置将X电容器放电。
将描述第八示范性实施例。下面参考图20描述根据第八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1100。将省略与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相似的配置的描述。描述仅仅提供电阻器R3作为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的配置。
图20所示的电源电路1100仅仅包括电阻器R3充当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对于外部电源单元40接地的状态,如图20的示例所示,中性线接地到GND并且仅仅提供电容器C4作为Y电容器。限制外部电源单元40被接地并且Y电容器连接的状态,然而AC电源201的过零可以通过在电源电路200中描述的两个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和R4中的一个检测。电源电路1100的电路布置比电源电路200的电路布置小,其可以在可以检测过零的状态与可以减小功耗的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的电源电路1100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电源电路1100包括晶体管Q1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晶体管Q1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
2)晶体管Q1被用作切断流向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的电流的部件;
3)电力电缆拔出检测单元导通晶体管Q1以使用Y电容器放电电阻器R3作为将X电容器放电的部件来将X电容器放电;和
4)电阻器R2兼作过零检测单元202中的过零检测电阻器和X电容器放电电阻器。
上述特征使得能够降低包括过零检测单元的电源电路的功耗并且在电力电缆被拔出时能够利用简单的配置将X电容器放电。
虽然已经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与最宽的解释一致以便涵盖所有修改、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15)
1.一种电源,包括:
整流部件,被配置为全波整流输入的AC电压;
第一转换器和第二转换器,被配置为转换由该整流部件整流的电压;
过零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的过零;
电压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
第一电容元件,连接在经受该整流部件的整流之后的电势与地之间;
第一放电电阻器,被配置为将在该第一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放电;
第一开关部件,被配置为切断流向该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和
停止部件,被配置为,在由该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AC电压并且检测的电压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停止该第二转换器的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
其中该第二转换器并联连接到该第一转换器;
该停止部件被配置为,在由该电压检测部件使用流向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检测到该AC电压并且检测的电压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停止第二转换器的操作;以及
该电源还包括:
其中第一开关部件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
其中第一开关部件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还包括:
第二电容元件,连接在AC电压被供应到的两条线之间;和
第二放电电阻器,被配置为将在第二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放电,
其中该过零检测部件使用流向第二放电电阻器的电流检测AC电压的过零,以及
其中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阻比第二放电电阻器的电阻低。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电源,还包括:第一电力故障检测部件,被配置为,如果该过零检测部件在预定的时间段或更长时间内不能检测该AC电压的过零,则确定出现电力故障。
5.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电源,还包括:第二电力故障检测部件,被配置为,如果该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低于阈值的电压,则确定出现电力故障。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和
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加热记录介质,
其中根据过零检测部件对AC电压的过零的检测结果控制供应给加热装置的电力。
7.一种电力故障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转换器,被配置为转换使得输入AC电压经受全波整流之后的电压;
第二转换器,并联连接到第一转换器;
过零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的过零;和
电压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的值,
其中该电力故障检测装置还包括:
停止部件,被配置为,如果由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的电压低于阈值,则停止第二转换器的操作;
第一电力故障检测部件,被配置为,如果过零检测部件在预定时间段或更长时间内不能检测到过零,则确定出现电力故障;和
第二电力故障检测部件,被配置为,如果由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的电压低于阈值,则确定出现电力故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故障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一电容元件,连接在经受全波整流之后的电势与地之间;
第一放电电阻器,被配置为将在第一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放电;
第二电容元件,连接在AC电压被供应到的两条线之间;和
第一开关部件,被配置为切断流向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
其中第一开关部件导通以使用第一放电电阻器将第二电容元件放电。
9.一种电源,包括:
过零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输入的AC电压的过零;
第一电容元件,连接在其中AC电压已被整流的线和地之间;
第一放电电阻器,被配置为将在第一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放电;
第一开关,被配置为切断流向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
第二电容元件,连接在AC电压被供应到的两条线之间;和
输入电压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AC电压的输入被切断,
其中该电源还包括:
其中第一开关处于截止状态的第一状态;和
其中第一开关处于激发状态的第二状态,以及
其中如果输入电压检测部件检测到AC电压被切断,则第一开关处于激发状态以将第二电容元件中的电荷放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还包括:
在第二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为正的情况下的第一放电路径;和
在第二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为负的情况下的第二放电路径,
其中第一放电电阻器被用作第一放电路径,第二放电电阻器被用作第二放电路径,过零检测部件使用流向第二放电电阻器的电流检测过零,以及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阻低于第二放电电阻器的电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还包括:
在第二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为负的情况下的第一放电路径;和
在第二电容元件中充电的电荷为正的情况下的第二放电路径,
其中第一放电电阻器被用作第一放电路径,第二放电电阻器被用作第二放电路径,过零检测部件使用流向第二放电电阻器的电流检测过零,以及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阻低于第二放电电阻器的电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其中该输入电压检测部件包括充电电阻器、充电电容器和用于将充电电容器放电的放电部件,
其中AC电压的每半个周期重复使用充电电阻器的充电电容器的充电和使用放电部件的充电电容器的放电,以及
其中如果充电电容器的电压增大并且变得等于或大于阈值,则输入电压检测部件导通第一开关。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其中使用过零检测部件将充电电容器放电。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还包括:
第一转换器和第二转换器,并联连接到整流AC电压之后的位置;和
电压检测部件,被配置为检测该AC电压,
其中该电压检测部件使用流向第一放电电阻器的电流检测AC电压,以在检测的电压低于阈值时停止第二转换器的操作。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还包括:
电流熔丝,提供在第二电容元件的后面;和
第三放电路径,提供在该电流熔丝和第二电容元件之间,
其中如果该电流熔丝烧断,则该第三放电路径将第二电容元件中的电荷放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18911A JP5904807B2 (ja) | 2012-01-31 | 2012-01-31 | 電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18911 | 2012-01-31 | ||
JP2012-018912 | 2012-01-31 | ||
JP2012018912A JP5984404B2 (ja) | 2012-01-31 | 2012-01-31 | 電源及び停電検知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27453A CN103227453A (zh) | 2013-07-31 |
CN103227453B true CN103227453B (zh) | 2016-03-09 |
Family
ID=47713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37604.9A Active CN103227453B (zh) | 2012-01-31 | 2013-01-31 | 电源、电力故障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70163B2 (zh) |
EP (1) | EP2624422B1 (zh) |
KR (1) | KR101689424B1 (zh) |
CN (1) | CN1032274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65330B1 (en) * | 2011-11-15 | 2015-06-23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IAC dimmable device |
JP5932321B2 (ja) | 2011-12-12 | 2016-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ゼロクロス検知回路を有する電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47330B2 (ja) * | 2012-08-02 | 2016-12-21 | サター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エルエルシーSaturn Licensing LLC | 電源監視回路、交直変換装置、および、電源監視回路の制御方法 |
JP6028653B2 (ja) * | 2013-03-27 | 2016-1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システム、同電源システ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974952B2 (ja) * | 2013-03-27 | 2016-08-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システム、同電源システ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253277B2 (ja) * | 2013-06-28 | 2017-12-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455621B2 (en) * | 2013-08-28 | 2016-09-27 | Power Integrations, Inc. | Controller IC with zero-crossing detector and capacitor discharge switching element |
US9397517B2 (en) * | 2014-01-08 | 2016-07-19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 Cable compensation by zero-crossing compensation current and resistor |
US10063156B2 (en) | 2014-03-27 | 2018-08-28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Leakage reduction circuit |
US10345348B2 (en) | 2014-11-04 | 2019-07-09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 Detection circuit for an active discharge circuit of an X-capacitor, related active discharge circuit,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
CN104410296A (zh) * | 2014-11-23 | 2015-03-11 | 成都创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逻辑控制电路的电力系统故障检测装置用电源 |
JP6383007B2 (ja) * | 2014-11-26 | 2018-08-29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および検出方法 |
CN105720807B (zh) * | 2014-12-03 | 2018-05-29 | 万国半导体(开曼)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检测输入电压和泄放滞留电压的方法及装置 |
JP6496559B2 (ja) * | 2015-01-23 | 2019-04-03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ヒ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611530B2 (ja) * | 2015-09-11 | 2019-1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力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700704B2 (ja) * | 2015-09-30 | 2020-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力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7188069A1 (ja) * | 2016-04-28 | 2017-11-02 |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舶用アプリケーション実行システム |
CN106160417B (zh) * | 2016-08-11 | 2018-11-13 | 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宽范围正负可调高压直流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
JP6768430B2 (ja) * | 2016-09-23 | 2020-10-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7067556B2 (ja) * | 2017-06-20 | 2022-05-16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故障診断装置 |
CN107579591B (zh) * | 2017-09-08 | 2021-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交流电源供电的备电系统 |
JP7171411B2 (ja) * | 2017-12-22 | 2022-11-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センサ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US11431260B2 (en) * | 2018-02-21 | 2022-08-30 | Yeon Moon Jeong | Rectification device having standby power reduction function |
JP6932313B2 (ja) * | 2018-02-27 | 2021-09-08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919766B2 (ja) * | 2018-04-11 | 2021-08-18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力率改善制御回路 |
FR3080228B1 (fr) * | 2018-04-12 | 2020-05-01 | Legrand France |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de coupure |
CN115719893A (zh) | 2018-09-14 | 2023-02-28 | 高途乐公司 | 可拆卸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 |
CN110417101B (zh) * | 2019-08-02 | 2024-10-01 |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 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池充电方法 |
JP2022170950A (ja) * | 2021-04-30 | 2022-11-1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DE102022123754B3 (de) * | 2022-09-16 | 2024-03-0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Hochvolt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passiven Entladeschaltungen für Y-Kapazitäten |
CN117155101B (zh) * | 2023-10-31 | 2024-03-01 | 茂睿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x电容的放电控制电路、方法和开关电源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60129Y (zh) * | 2008-08-29 | 2009-06-17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器 |
TW201138253A (en) * | 2010-04-22 | 2011-11-01 | Leadtrend Tech Corp | Discharging module applied in a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y and method thereof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50694A (en) * | 1995-03-31 | 1997-07-22 |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 Lamp controller with lamp status detection and safety circuitry |
JPH10185965A (ja) | 1996-12-26 | 1998-07-14 | Minolta Co Ltd | 電圧低下予測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組み込んだ画像形成装置 |
JP3437410B2 (ja) * | 1997-06-02 | 2003-08-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ヒータ制御装置 |
US6408148B1 (en) * | 1999-05-17 | 2002-06-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ontrolling method for these apparatuses, an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ed therein |
JP4446136B2 (ja) | 2000-04-19 | 2010-04-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源回路 |
JP4080764B2 (ja) * | 2001-03-14 | 2008-04-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源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28245B2 (ja) | 2001-12-28 | 2005-1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ゼロクロス検知回路 |
JP3664136B2 (ja) * | 2002-01-22 | 2005-06-22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ヒータ通電制御回路 |
US7076183B2 (en) * | 2003-01-21 | 2006-07-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002331B2 (en) * | 2004-01-13 | 2006-02-2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Modular power supply system including a power status signal generator to perform fast sag detection to input peak voltage |
JP4614382B2 (ja) * | 2004-10-29 | 2011-01-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力供給装置及び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79741B2 (ja) | 2005-03-30 | 2010-11-1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装置 |
KR100648931B1 (ko) * | 2005-09-29 | 2006-11-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상 부하 제어 고압 전원 장치 |
JP4568249B2 (ja) | 2006-05-18 | 2010-10-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JP4931045B2 (ja) * | 2006-06-06 | 2012-05-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82388B2 (ja) | 2006-11-02 | 2012-11-28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入力断検出機能付き電源回路 |
US7949885B2 (en) * | 2006-12-22 | 2011-05-24 | Ricoh Company, Ltd. | Power supply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
JP4869278B2 (ja) * | 2007-03-30 | 2012-02-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79449B2 (ja) * | 2007-04-27 | 2012-07-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5235475B2 (ja) | 2008-04-07 | 201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582090B1 (ko) | 2009-09-03 | 2016-01-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용 전원 공급 장치 및 방법 |
JP5424663B2 (ja) * | 2009-01-30 | 2014-0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37283A (ja) * | 2009-03-30 | 2010-10-2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23190B2 (ja) * | 2009-06-08 | 2014-06-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115457B2 (en) * | 2009-07-31 | 2012-02-14 | Power Integra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power converter input terminal voltage discharge circuit |
US8471626B2 (en) | 2009-08-12 | 2013-06-25 | System General Corp. | Start-up circuit to discharge EMI filter of power supplies |
US8975785B2 (en) * | 2009-08-26 | 2015-03-10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Load control device |
JP5315176B2 (ja) | 2009-09-01 | 2013-10-1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67075A (ja) | 2009-09-18 | 2011-03-31 | Sharp Corp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US8305047B2 (en) | 2009-09-24 | 2012-11-06 | Grenergy Opto, Inc. | Safety capacitor dis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o-DC converters |
US8466628B2 (en) * | 2009-10-07 | 2013-06-18 | Lutron Electronics Co., Inc. | Closed-loop load control circuit having a wide output range |
JP5538927B2 (ja) * | 2010-01-29 | 2014-07-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65092B2 (ja) * | 2010-06-03 | 2014-04-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332835B (zh) * | 2010-07-12 | 2013-12-04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供应电路的放电回路及其有源控制电路 |
JP5843433B2 (ja) * | 2010-09-30 | 2016-0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29990B2 (ja) * | 2010-11-30 | 2015-06-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3190B2 (ja) * | 2010-12-08 | 2015-04-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1983B2 (ja) * | 2010-12-15 | 2015-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09506B2 (ja) * | 2010-12-15 | 2015-04-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5700B2 (ja) * | 2011-02-16 | 2014-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放電回路、放電回路を有する電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869449A1 (en) * | 2011-03-04 | 2015-05-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air-conditioning system |
JP5932321B2 (ja) * | 2011-12-12 | 2016-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ゼロクロス検知回路を有する電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12186B2 (ja) * | 2012-10-31 | 2015-05-0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状態検知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422199B2 (ja) * | 2013-01-17 | 2018-1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04577B2 (ja) * | 2013-01-31 | 2018-04-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システム、同電源システ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電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JP5974952B2 (ja) * | 2013-03-27 | 2016-08-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システム、同電源システ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8653B2 (ja) * | 2013-03-27 | 2016-1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システム、同電源システ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1-28 EP EP13152812.7A patent/EP2624422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1-29 US US13/752,772 patent/US927016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1-30 KR KR1020130010265A patent/KR101689424B1/ko active Active
- 2013-01-31 CN CN201310037604.9A patent/CN1032274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60129Y (zh) * | 2008-08-29 | 2009-06-17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器 |
TW201138253A (en) * | 2010-04-22 | 2011-11-01 | Leadtrend Tech Corp | Discharging module applied in a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y and method thereof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95497A1 (en) | 2013-08-01 |
KR101689424B1 (ko) | 2016-12-23 |
CN103227453A (zh) | 2013-07-31 |
US9270163B2 (en) | 2016-02-23 |
KR20130088796A (ko) | 2013-08-08 |
EP2624422A2 (en) | 2013-08-07 |
EP2624422A3 (en) | 2018-03-28 |
EP2624422B1 (en) | 2019-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27453B (zh) | 电源、电力故障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166484B (zh) | 包括过零检测电路的电源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
KR101487054B1 (ko) | 방전 회로 및 전원 | |
JP5974952B2 (ja) | 電源システム、同電源システ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EP2450750B1 (en) |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70075289A1 (en) |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KR101445444B1 (ko) | 스위칭 전원 | |
JP6028653B2 (ja) | 電源システム、同電源システ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1309785B1 (ko) | 위상 제어 장치, 이를 구비한 정착기 제어 장치 및 위상제어 방법 | |
US20070013409A1 (en) | Digitally controlled high-voltage power supply and method therefor | |
JP5904807B2 (ja) | 電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206627A (ja) | ヒータ負荷の消費電力の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188978A (ja)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471183B2 (en) |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 |
JP4341945B2 (ja) | ゼロクロス検出方法,電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84404B2 (ja) | 電源及び停電検知装置 | |
JP2016096702A (ja)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1736834A1 (en) |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and Digital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JP2020072610A (ja)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06798B2 (ja)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58211A (ja) | 放電回路及び放電回路を備えた電源 | |
JP2018064429A (ja) |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7105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053908A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および電源装置 | |
JP2009162799A (ja) | 定着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