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1851A -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01851A CN103201851A CN2011800539844A CN201180053984A CN103201851A CN 103201851 A CN103201851 A CN 103201851A CN 2011800539844 A CN2011800539844 A CN 2011800539844A CN 201180053984 A CN201180053984 A CN 201180053984A CN 103201851 A CN103201851 A CN 1032018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board
- thickness
- polymer layer
- supporting mass
- polym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acetate or vinyl alcohol (co)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5—Protective back shee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10—Inorganic fibres
- B32B2262/101—Glass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2—Photovoltaic modul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7/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J2427/1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8J2427/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vinyl fluor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lcohol, ether, aldehydo, ketonic, acetal, or ketal radical; Hydrolys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
- C08J2429/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 C08J2429/04—Polyvinyl alcohol; Partially hydrolysed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8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83/04—Polysiloxan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Y10T428/24967—Absolute thicknesses specifie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板,是太阳能电池中所用的背板,包括:支承体,其厚度为120μm~350μm;第一聚合物层,其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支承体的一方的面,且含有聚合物,厚度为0.5μm~12.0μm;以及第二聚合物层,其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聚酯支承体的与形成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且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厚度为0.2μm~15.0μ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太阳光入射侧的相反一侧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是在发电时没有二氧化碳的排出、环境负担小的发电方式,近年来正在快速地普及。
太阳能电池组件通常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在太阳光入射的一侧的表面玻璃、与配置于与太阳光入射的一侧相反一侧(背面侧)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以下也简称为“背板”)之间,夹持有太阳能电池元件(单元)。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表面玻璃与太阳能电池元件(单元)之间、以及太阳能电池元件(单元)与背板之间分别由乙烯-乙酸乙烯酯(EVA)树脂等密封。
背板具有防止来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背面的水分的浸入的作用,以往一直使用的是玻璃或氟树脂等,然而近年来,从降低成本的观点考虑,开始使用聚酯。
近年来,通过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驱动电压,实现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装置的小型化和效率提高。
由此,从安全性的观点考虑,对于太阳能电池用的背板逐渐要求高的耐电压。对背板所要求的耐电压在近年来达到600V以上、甚至达到1000V以上,与之对应地,对于背板的厚度也要求为125μm以上、甚至为250μm以上。
背板并非单纯的聚合物板,有时要求赋予各种功能。例如,有时要求在聚合物板(支承体)上设置含有氧化钛等白色无机粒子的功能层而使之具有反射性能的背板。这是因为,通过对从组件的表面入射的太阳光当中的、径直穿过单元的光进行乱反射(以后简称为“反射”)、使之回到单元而提高发电效率。
公开过具有包含白色颜料的白色油墨层的背面保护板(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210557号公报)。
另外,作为其他的功能层,公开过设有包含含氟树脂的耐候性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保护板(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20601号公报)。
日本特开2011-165967号公报中,公开过如下的背板,即,聚合物基材含有少量的白色无机粒子,在该聚合物基材上涂布形成的反射层中所含的粘合剂和白色无机粒子的比例满足规定的范围。
国际申请公开2009/097024号公报中,公开过如下的背板,即,在基质上含有包含固化了的氟聚合物的层,上述包含氟聚合物的层含有疏水性二氧化硅。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可以发挥高耐电压而将背板加厚时,如上所述,需要加厚支承体。另一方面,设于背板的功能层是将含有白色无机粒子的白色板、氟树脂板等构件板贴合而形成。即,以往的背板在典型的情况下是通过将聚酯支承体、白色板、氟树脂板等贴合而形成。但是,利用功能层的贴合而设置的背板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过程中会因对背板赋予的热,使作为功能层的板热收缩而可能产生翘曲。随着所贴合的多个构件板的热收缩的程度的差异,该翘曲可能变得更加明显。
另外,对于背板要求大的湿热耐久性。在构件板的贴合中,通常使用氨基甲酸酯系的粘接剂。这些粘接剂由于不耐水解,因此可能因经过湿热而使构件板之间和/或构件板与支承体剥离。
此外,由于上述的构件板的热收缩在构件板与支承体的界面中产生力学的残留应力,因此可以认为这也成为经过湿热后的构件板间和/或构件板与支承体的剥离的一个原因。
日本特开2006-21055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0-20601号公报虽然涂布形成一部分的功能层,然而由于在背板的制造过程中包括板的贴合,因此在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中的加热处理时及太阳能电池的经过湿热时,产生构件板的翘曲、构件板间和/或构件板与支承体的剥离。
本发明可以提供即使用于加热压接和/或经过湿热也不容易翘曲、并且聚合物层不容易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剥离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成品率高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
<1>一种背板,是太阳能电池中所用的背板,
包含:
支承体,其厚度为120μm~350μm;
第一聚合物层,其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支承体的一方的面,含有聚合物,厚度为0.5μm~12.0μm;以及
第二聚合物层,其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支承体的与形成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厚度为0.2μm~15.0μm。
<2>根据<1>中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含有聚酯。
<3>根据<1>或<2>中所述的背板,其中,
具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的波长550nm的光的反射率为72%以上。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的厚度为160μm~320μm。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μm~10μm。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μm~12μm。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的厚度为160μm~320μm,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μm~10μm,
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μm~12μm。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中所含的所述聚合物包含选自乙烯醇树脂、烯烃树脂、以及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1种。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二聚合物层含有所述硅酮系树脂,所述硅酮系树脂是硅酮树脂与丙烯酸树脂的复合聚合物。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对于密封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具有10N/cm以上的粘接力。
<11>根据<10>中所述的背板,其中,
密封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含有乙烯-乙酸乙烯酯。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在120℃、100%RH的条件下保存50小时后的断裂伸长率相对于所述保存前的断裂伸长率的比率为50%以上。
<13>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利用涂布形成除了所述支承体以外的构成背板的所有的层。
<14>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含有<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
<15>一种背板的制造方法,是<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包括:
在厚度为120μm~350μm的支承体的一方的面,涂布含有聚合物的第一涂布液,形成厚度为0.5μm~15.0μm的第一聚合物层;以及
在所述支承体的与形成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涂布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的第二涂布液,形成厚度为0.2μm~15.0μm的第二聚合物层。
<16>根据<15>中所述的方法,其中,
利用涂布形成除了所述支承体以外的构成背板的所有的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在加热压接时及经过湿热时不容易翘曲、并且聚合物层不容易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剥离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成品率高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本公开中所说的“工序”,不仅可以是独立的工序,也可以是无法与其他的工序明确地区分开的工序,只要是可以达成该工序的所期望的作用,就包含于其范围中。
数值范围的表示(“m以上n以下”或“m~n”)是指包含作为该数值范围的下限值而表示的数值(m)作为最小值、包含作为该数值范围的上限值而表示的数值(n)作为最大值的范围。
在言及组合物中的某个成分的量的情况下,在组合物中存在多种属于该成分的物质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地另行定义,该量就是指存在于组合物中的该多种物质的合计量。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背板是太阳能电池中所用的背板,
至少具有:厚度为120μm~350μm的支承体;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支承体的一方的面、含有聚合物且厚度为0.5μm~12.0μm的第一聚合物层;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聚酯支承体的与形成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且厚度为0.2μm~15.0μm的第二聚合物层。
通过将背板设为上述构成,就可以形成在加热压接时及经过湿热时不容易翘曲、并且聚合物层不容易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剥离的背板。
在某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是通过在130℃以上加热压接而制造的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的背板,具有:聚酯支承体(以下也简称为“支承体”),其厚度为120μm~350μm;第一聚合物层,其涂布形成于所述聚酯支承体的一方的面,含有聚合物,厚度为0.2μm~8.0μm,对于密封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具有10N/cm以上的粘接力;以及第二聚合物层,其涂布形成于所述聚酯支承体的另一方的面,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厚度为0.5μm~8.0μm。
可以推测,所述效果是基于以下的理由而获得。
太阳能电池可以通过将背板与将该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密封的密封材料一起在130℃以上加热压接而制造。
在此,如果背板具有将使之具有反射性等功能性的功能层的构件板贴合在支承体上的构成,则在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的加热压接工序中,会有背板发生翘曲、以及构件板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剥离的情况。对此可以认为是由于支承体与形成于支承体上的聚合物层等构件板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支承体厚达120μm以上,在加热时产生的膨胀率大,而贴合中所用的构件板也很厚(通常为100μm以上),因此认为,由于加热压接,构件板会发生热收缩。即,可以认为,因构件板发生热收缩,而使构件板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剥离,另外,由于意图在贴合在支承体上的状态下进行热收缩,因此背板翘曲。
此外,在成为背板的基材的支承体的厚度达到120μm以上的情况下,由于支承体容易蓄热,因此可以认为会促进贴合在支承体上的构件板的热收缩。
另外,太阳能电池由于一般设置于屋顶上等室外,因此背板也会由直射日光加热,并曝露在雨里。所以,背板需要在长时间的湿热条件下(例如在120℃、100%RH下50小时)也经得起使用。但是,利用构件板与支承体的贴合而构成的以往的背板如上所述,构件板会发生由加热造成的热收缩,容易产生构件板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的剥离、或背板的翘曲。
相对于此,本公开的背板中,将使背板具有功能性的功能层的第一聚合物层及第二聚合物层都涂布形成在背板上,且厚度为15.0μm以下,因此可以认为,功能层难以受到热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背板即使在130℃以上被加热压接,即使长期间置于湿热环境下(在120℃、100%RH下50小时),功能层也很难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剥离,背板很难翘曲。
以下,对背板所具有的支承体、第一聚合物层、以及第二聚合物层进行说明。
〔支承体〕
背板作为基材具有厚度为120μm~350μm的支承体。支承体既可以含有、也可以不含有聚酯。在支承体含有聚酯的情况下,可以更为显著地起到加热压接时及经过湿热时的耐翘曲性、以及防止聚合物层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中的剥离的效果。
作为所述聚酯,可以举出由芳香族二元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与二醇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合成的线性饱和聚酯。作为该聚酯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其中,从力学的物性、成本的平衡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所述聚酯既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此外,也可以在所述聚酯中少量掺合其他种类的树脂、例如聚酰亚胺等。
在将所述聚酯聚合时,从将羧基含量抑制为规定的范围以下的观点考虑,优选将Sb系、Ge系、Ti系的化合物作为催化剂使用,其中特别优选Ti系化合物。在使用Ti系化合物的情况下,优选通过将Ti系化合物以1ppm以上30ppm以下、更优选3ppm以上15ppm以下的范围作为催化剂使用来聚合的方式。如果Ti系化合物的比例为所述范围内,则可以将末端羧基调整为下述范围,可以保持支承体的高耐水解性。
在使用了Ti系化合物的聚酯的合成中,例如可以应用日本特公平8-301198号公报、日本专利第2543624号、日本专利第3335683号、日本专利第3717380号、日本专利第3897756号、日本专利第3962226号、日本专利第3979866号、日本专利第3996871号、日本专利第4000867号、日本专利第4053837号、日本专利第4127119号、日本专利第4134710号、日本专利第4159154号、日本专利第4269704号、日本专利第4313538号等中记载的方法。
聚酯中的羧基含量优选为50当量/吨以下,更优选为35当量/吨以下。如果羧基含量为50当量/吨以下,则可以保持耐水解性,将经过湿热后的强度降低抑制得较小。对于羧基含量的下限,从保持与形成于聚酯上的层(例如着色层)之间的粘接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2当量/吨。
聚酯中的羧基含量可以利用聚合催化剂种类、制膜条件(制膜温度、时间)来调整。
优选将所述聚酯在聚合后进行固相聚合。这样,就可以实现优选的羧基含量。固相聚合既可以是连续法(使塔中充满树脂、并在将其加热的同时使之缓慢滞留规定的时间后送出的方法),也可以是间歇法(向容器中投入树脂并加热规定的时间的方法)。具体来说,在固相聚合中,可以应用日本专利第2621563号、日本专利第3121876号、日本专利第3136774号、日本专利第3603585号、日本专利第3616522号、日本专利第3617340号、日本专利第3680523号、日本专利第3717392号、日本专利第4167159号等中记载的方法。
固相聚合的温度优选为170℃以上240℃以下,更优选为180℃以上2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90℃以上220℃以下。另外,固相聚合时间优选为5小时以上100小时以下,更优选为10小时以上75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小时以上50小时以下。固相聚合优选在真空中或者氮气气氛下进行。
在支承体含有聚酯的情况下,聚酯支承体例如优选为如下形成的双轴拉伸薄膜,即,在将上述的聚酯以薄膜状进行溶融挤出后,用流延鼓使之冷却固化而制成未拉伸薄膜,将该未拉伸薄膜在Tg~(Tg+60)℃下沿长度方向拉伸1次或2次以上,使得合计的倍率达到3倍~6倍,其后在Tg~(Tg+60)℃下沿宽度方向拉伸到倍率为3~5倍而形成。
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180~230℃下进行1~60秒的热处理。
对于支承体的厚度,从耐电压的观点考虑,为120μm以上。在某个实施方式中,优选为160μm以上,更优选为18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0μm以上。虽然支承体的厚度越大(越厚)则耐电压性越为优异,然而从处置性的观点考虑,使用厚度为350μm以下的支承体。在某个实施方式中,支承体的厚度的上限优选为320μm。
支承体在120℃、100%RH的条件下保存50小时后的断裂伸长率相对于所述保存前的断裂伸长率的比率(以下也称作“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优选为50%以上。通过使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为50%以上,可以抑制随水解的变化,在长期使用时可以稳定地保持与被粘附物的密合界面中的密合状态,从而可以防止经时放置下的功能层从支承体的剥离等。这样,即使在背板例如长时间置于室外等高温、高湿环境或曝光下的情况下,支承体也会显示出很高的耐久性能。
这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是基于在支承体上设有第一聚合物层和第二聚合物层(根据需要设置的其他的层)的形态下测定的断裂伸长率而算出的值。
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支承体的断裂伸长率保持率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
所述断裂伸长率保持率[%]的测定方法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第一聚合物层〕
背板具有第一聚合物层,其涂布形成于支承体的一方的面,含有聚合物,厚度为0.5μm~12.0μm,对于密封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具有10N/cm以上的粘接力。
即,第一聚合物层作为用于确保密封材料与背板的粘接性的易粘接性层而发挥作用。在某个实施方式中,由于易于获得能够维持粘接性的耐湿热性,因此相对于密封材料的第一聚合物层的粘接力优选为10N/cm以上,更优选为20N/cm以上。
而且,背板针对含有乙烯-乙酸乙烯酯(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密封材料容易显现出上述粘接力。
(聚合物)
作为第一聚合物层中所含的聚合物,可以举出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聚丙烯酸)、烯烃树脂(聚烯烃)、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硅酮树脂等。第一聚合物层只要含有这些树脂中的至少1种即可。
从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丙烯酸树脂、烯烃树脂。
从粘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包含由聚酯、聚氨酯、乙烯醇树脂、烯烃树脂、硅酮树脂、以及丙烯酸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另外,也优选丙烯酸树脂与硅酮树脂的复合聚合物(硅酮系树脂)。
作为聚酯,例如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也可以使用已述的聚酯支承体中所用的聚酯。
作为氨基甲酸酯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由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或甲苯二异氰酸酯、与乙二醇或丙二醇构成的聚合物等。
作为丙烯酸树脂的例子可以举出JURYMER ET-410、JURYMERSEK-301(都是商品名、日本纯药公司制)等。
作为硅酮系树脂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Ceranate WSA1060、CeranateWSA1070(都是商品名、DIC(株)制)、POLYDUREX H7620、POLYDUREX H7630、POLYDUREX H7650(全是商品名、旭化成Chemicals(株)制)等。
作为烯烃树脂的例子可以举出Chemipal S-120、Chemipal S-75N(都是商品名、三井化学社制)等。
乙烯醇树脂只要是作为聚合单元具有乙烯醇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PVA)即可,然而也可以是阳离子改性聚乙烯醇、阴离子改性聚乙烯醇、硅烷醇改性聚乙烯醇等改性聚乙烯醇。其中优选硅烷醇改性聚乙烯醇。作为市售品,可以举出PVA-105、PVA R-1130(都是商品名、Kuraray公司制)等。
聚合物的涂布量优选为0.3g/m2~13g/m2,更优选为0.4g/m2~11g/m2。如果粘合剂的涂布量为0.3g/m2以上,则可以充分地获得第一聚合物层的强度,另外,如果为13g/m2以下,则不容易热收缩。
(交联剂)
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材料与背板的粘接性,第一聚合物层除了上述聚合物以外,优选还含有环氧系、异氰酸酯系、噁唑啉系、碳二亚胺系等交联剂。
它们当中,从确保经过湿热后的粘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碳二亚胺系交联剂、噁唑啉系交联剂。
作为所述碳二亚胺系交联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3-(二甲基氨基)丙基]-N’-乙基碳二亚胺、N-[3-(二甲基氨基)丙基]-N’-丙基碳二亚胺、N-叔丁基-N’-乙基碳二亚胺等。
另外,作为市售品,可以举出CARBODILITE V-02-L2(商品名、日清纺织(株)制)等。
作为所述噁唑啉系交联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2-乙烯基-2-噁唑啉、2-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乙烯基-5-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5-乙基-2-噁唑啉、2,2’-双(2-噁唑啉)、2,2’-亚甲基-双(2-噁唑啉)、2,2’-亚乙基-双(2-噁唑啉)、2,2’-亚丙基-双(2-噁唑啉)、2,2’-亚丁基-双(2-噁唑啉)、2、2’-亚己基-双(2-噁唑啉)、2,2’-亚辛基-双(2-噁唑啉)、2,2’-亚乙基-双(4,4’-二甲基-2-噁唑啉)、2,2’-对亚苯基-双(2-噁唑啉)、2,2’-间亚苯基-双(2-噁唑啉)、2,2’-间亚苯基-双(4,4’-二甲基-2-噁唑啉)、双(2-噁唑啉基环己烷)硫醚、双(2-噁唑啉基降冰片烷)硫醚等。此外,还可以优选利用这些化合物的(共)聚合物。
另外,作为市售品,可以使用EPOCROS WS-700、EPOCROS K-2020E(都是注册商标、日本催化剂(株)制)等。
交联剂在第一聚合物层中的含量优选相对于构成第一聚合物层的聚合物的总质量为0.5质量%~100质量%,更优选为0.5质量%~5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30.0质量%。如果交联剂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则可以在保持聚合物层的强度及粘接性的同时获得充分的交联效果,如果为100质量%以下,特别是为50质量%以下,则可以更长地保持制备用于形成聚合物层的涂布液时的涂布液的适用期。
(白色颜料)
第一聚合物层优选含有白色颜料。
通过使第一聚合物层含有白色颜料,第一聚合物层还可以体现出作为反射层的功能。
作为白色颜料,例如可以适当地选择含有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等无机颜料。其中优选二氧化钛。
白色颜料的平均粒径以体积平均粒径计优选为0.03μm~0.8μm,更优选为0.15μm~0.5μm左右。如果白色颜料的平均粒径为所述范围内,则光的反射效率高。平均粒径是以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LA950〔商品名、堀场制作所公司制〕测定的粒径为基础算出的值。
背板的具有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的波长550nm的光的反射率优选为72%以上。通过使550nm的反射率为72%以上,可以将穿过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日光等入射光有效地送回太阳能电池元件,从而可以提高发电效率。反射率越大越好。
而且,所谓反射率,是从背板表面中、具有第一聚合物层的一侧入射的光,在第一聚合物层、或第一聚合物层及支承体反射而射出的光量相对于入射光量的比率。
从提高具有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的550nm的反射率的观点考虑,第一聚合物层中所含的白色颜料的比例优选相对于第一聚合物层中的聚合物及白色颜料的合计质量为30质量%~90质量%。
第一聚合物层也可以根据需要还含有表面活性剂、填充剂等各种成分。另外,也可以取代已述的白色颜料而含有着色颜料。
作为所述表面活性剂,可以举出阴离子系或非离子系等公知的表面活性剂。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其添加量优选为0.1mg/m2~15mg/m2,更优选为0.5mg/m2~5mg/m2。如果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0.1mg/m2以上,则可以抑制表面涂布不均(“表面涂布不均”的日语原文为“ハジキ”)的产生获得良好的层形成,如果为15mg/m2以下,则可以良好地进行粘接。
另外,也可以除了上述的白色颜料,还添加二氧化硅等的填充剂等。在添加填充剂的情况下,其添加量优选相对于第一聚合物层中的聚合物的总质量为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下。如果填充剂的添加量为20质量%以下,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射率,进一步提高支承体与第一聚合物层的粘接性。
作为着色颜料,可以举出群青、炭黑等。通过使第一聚合物层取代已述的白色颜料而含有群青、炭黑等着色颜料,虽然第一聚合物层变得难以具有反射性,然而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美观或外观性。着色颜料的含量只要相对于第一聚合物层中的聚合物及着色颜料的合计质量设为30质量%~90质量%即可。
-第一聚合物层的形成方法-
第一聚合物层可以通过将以达到已述的含量的方式含有已述的聚合物、以及其他根据需要含有的成分的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在支承体的一方的面上来形成。在使第一聚合物层具有作为反射层的功能的情况下,还可向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中添加白色颜料。
作为涂布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凹版涂布机、棒涂机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涂布液既可以是作为涂布溶媒使用了水的水系,也可以是使用了甲苯、甲乙酮等有机溶媒的溶剂系。其中,从环境负担的观点考虑,优选溶媒含有水。涂布溶媒既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作为优选的涂布溶媒的例子,有水、以及具有水/甲醇=95/5(质量比)的组成的混合物。
在背板中,将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设为0.5μm~12.0μm。
如果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2.0μm以下,则即使在背板的加热压接时、或长时间的湿热环境下第一聚合物层也不容易热收缩。如果为0.5μm以上,则可以使得相对于密封材料的粘接力很强(例如为10N/cm以上)。在某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10μm。
而且,第一聚合物层既可以由仅为1层的单层构成,也可以是2层以上的多层。在第一聚合物层为多层的情况下,只要最接近支承体的层的厚度为0.5μm~12.0μm即可,然而从抑制第一聚合物层的热收缩的观点考虑,由多层构成的第一聚合物层的总厚度优选为0.5μm~12.0μm,更优选为1μm~10μm。
另外,在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向支承体上的涂布时,可以在支承体形成第一聚合物层的一侧的表面,直接地或者夹隔着厚度为2μm以下的底涂层地涂布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
(底涂层)
在背板上,也可以在支承体与第一聚合物层之间设置底涂层。在设置底涂层的情况下,底涂层的厚度优选为2μm以下,更优选为0.05μm~2μm,进一步优选为0.1μm~1.5μm。如果厚度为2μm以下,则可以良好地保持面状。另外,通过使厚度为0.05μm以上,很容易确保必需的粘接性。
而且,也将支承体的表面当中的、形成第一聚合物层的一侧的面称作“表面”,将设于支承体与第一聚合物层之间的底涂层称作“表面底涂层”。
底涂层可以含有粘合剂。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烯烃树脂等。另外,在底涂层中,除了粘合剂以外,也可以还添加环氧系、异氰酸酯系、密胺系、碳二亚胺系、噁唑啉系等交联剂、阴离子系或非离子系等表面活性剂、二氧化硅等填充剂等。
对于用于涂布底涂层的方法或所用的涂布液的溶媒,没有特别限制。
作为涂布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凹版涂布机或棒涂机。
涂布液中所用的溶媒既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甲苯、甲乙酮等有机溶媒。溶媒既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在支承体为双轴拉伸薄膜的情况下,既可以向双轴拉伸后的支承体上涂布涂布液,也可以在向单轴拉伸后的支承体上涂布涂布液后沿与最初的拉伸不同的方向拉伸支承体。还可以在向拉伸前的支承体上涂布涂布液后将支承体沿2个方向拉伸。
〔第二聚合物层〕
背板具有第二聚合物层,其涂布形成于支承体的另一面,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厚度为0.2μm~15.0μm。
通过使第二聚合物层作为粘合剂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可以制成耐候性优异的背板。
(氟系树脂)
作为氟系树脂,优选具有以-(CFX1-CX2X3)-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而且,在所述重复单元中,X1、X2、及X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或碳数为1~3的全氟烷基。
例如有聚四氟乙烯、聚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聚四氟丙烯等。
这些聚合物既可以是将单独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均聚物,也可以是将2种以上共聚而成的聚合物。此外,还可以是将这些单体与其他的单体共聚而成的聚合物。
作为这些聚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四氟乙烯与四氟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与偏氟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与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与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与全氟乙烯基醚的共聚物、氯三氟乙烯与乙烯基醚的共聚物、氯三氟乙烯与全氟乙烯基醚的共聚物等。
(硅酮系树脂)
硅酮系树脂是在主链或侧链中具有硅氧烷键的聚合物。
作为硅酮系树脂,可以举出硅酮树脂或改性硅酮树脂、具有硅氧烷键的聚合物与其他的聚合物(例如丙烯酸树脂)共聚而成的复合聚合物。其中,优选硅酮树脂与丙烯酸系树脂的复合聚合物。
作为硅酮系树脂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Ceranate WSA1060、CeranateWSA1070(都是商品名、DIC(株)制)、POLYDUREX H7620、POLYDUREX H7630、POLYDUREX H7650(都是商品名、旭化成Chemicals(株)制)等。
它们当中,从进一步提高对暴露于温湿度变化、高湿热环境时的耐久性能的观点考虑,更优选硅酮树脂。
氟系树脂及硅酮系树脂在第二聚合物层中的含量优选相对于第二聚合物层的总质量为15质量%~90质量%,更优选为60质量%~90质量%。如果氟系树脂及硅酮系树脂的含量为15质量%以上,则可以获得充分的耐久性,如果为90质量%以下,则可以添加充分的量的交联剂、表面活性剂,因此在膜强度、涂布面状的方面有利。
(各种成分)
第二聚合物层也可以在不损害效果的限度内,根据需要,含有与第一聚合物层可以含有的已述的表面活性剂、填充剂等各种成分相同的成分。该情况下,对于各种成分在第二聚合物层中的含量,就表面活性剂而言优选为0.1mg/m2~15mg/m2,更优选为0.5mg/m2~5mg/m2。填充剂的含量优选相对于第二聚合物层中的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的总质量为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下。
-第二聚合物层的形成方法-
第二聚合物层是通过将以达到已述的含量的方式含有已述的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以及其他根据需要含有的成分的第二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在支承体的与形成第一聚合物层的一侧相反的面上而形成。
作为涂布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凹版涂布机、棒涂机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涂布液既可以是作为涂布溶媒使用了水的水系,也可以是使用了甲苯、甲乙酮等有机溶媒的溶剂系。其中,从环境负担的观点考虑,优选将水作为溶媒。涂布溶媒既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作为优选的涂布溶媒的例子,有水、以及具有水/甲醇=95/5(质量比)的组成的混合物等。
在背板中,将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设为0.2μm~15.0μm。
通过使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5.0μm以下,即使在背板的加热压接时、长时间的湿热环境下第一聚合物层也不容易热收缩。通过设为0.2μm以上,可以显现出耐候性。在某个实施方式中,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优选为0.5μm~12μm。
而且,第二聚合物层既可以由仅为1层的单层构成,也可以是2层以上的多层。在第二聚合物层为多层的情况下,最接近支承体的层的厚度为0.2μm~15.0μm即可,然而从抑制第二聚合物层的热收缩的观点考虑,由多层构成的第二聚合物层的总厚度优选为0.2μm~15.0μm,更优选为0.5μm~12μm。
在第二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向支承体上的涂布时,可以在支承体的形成第二聚合物层的一侧(形成第一聚合物层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表面,直接或者夹隔着厚2μm以下的底涂层涂布第二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
可以设于第二聚合物层与支承体之间的底涂层可以利用与可以设于第一聚合物层与支承体之间的底涂层相同的构成,涂布形成于支承体上。
所述背板是至少将第一聚合物层和第二聚合物层涂布在支承体上而形成的。在某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是利用涂布形成除去支承体以外的构成背板的所有的层而形成的。
<太阳能电池组件>
本公开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所述背板。
在某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组件具有:太阳能电池元件、密封所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与所述密封材料粘接而保护受光面侧的表面保护构件、和与所述密封材料粘接而保护与所述受光面相反一侧的背面保护构件,所述背面保护构件为上述背板。更具体来说,例如在入射太阳光的透明性的基板(表面保护构件)与已述的背板(背面保护构件)之间配置将太阳光的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将该基板与背板之间用密封材料、优选用乙烯-乙酸乙烯酯(EVA)系密封材料密封而构成。
对于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元件(单元)、背板以外的构件,例如详细记载于《太阳光发电系统构成材料》(杉本荣一主编、(株)工业调查会、2008年发行)中。
透明性的基板只要具有可以透过太阳光的透光性即可,可以从透过光的支承体中适当地选择。从发电效率的观点考虑,光的透过率越高越好,作为此种基板,例如可以合适地使用玻璃基板、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树脂等。
作为太阳能电池元件,可以使用单晶硅、多晶硅、无定形硅等硅系、铜-铟-镓-硒、铜-铟-硒、镉-碲、镓-砷等III-V族或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系等各种公知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则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只要没有特别指出,“份”及“%”就是质量基准。体积平均粒径是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LA950〔商品名、(株)堀场制作所制〕测定。
<支承体1(聚酯支承体)的制作>
-聚酯的合成-
将高纯度对苯二甲酸〔三井化学公司制〕100kg和乙二醇〔日本催化剂(株)制〕45kg的浆液用4小时依次供给至预先加入了双(羟基乙基)对苯二甲酸酯约123kg、且保持为温度250℃、压力1.2×105Pa的酯化反应槽,供给结束后再用1小时进行酯化反应。其后,将所得的酯化反应生成物123kg移送到缩聚反应槽。
接下来,向移送有酯化反应生成物的缩聚反应槽中,相对于所得的聚合物添加0.3%的乙二醇。搅拌5分钟后,以相对于所得的聚合物分别达到30ppm、15ppm的方式加入乙酸钴及乙酸锰的乙二醇溶液。再搅拌5分钟后,以相对于所得的聚合物达到5ppm的方式添加钛醇盐化合物的2%乙二醇溶液。
其后5分钟后,以相对于所得的聚合物达到5ppm的方式添加二乙基膦酰基乙酸乙酯的10%乙二醇溶液。在以30rpm搅拌所得的低聚合度聚合物的同时,将反应系从250℃慢慢地升温到285℃,并且将压力降低到40Pa。到达最终温度、最终压力为止的时间都设为60分钟。在达到规定的搅拌转矩的时间点对反应体系进行氮气吹扫,恢复到常压,停止缩聚反应。此后,向冷水中以条索状喷出,立即切割而制成聚合物的颗粒(直径约3mm、长约7mm)。而且,从减压开始到达到规定的搅拌转矩的时间为3小时。
所述钛醇盐化合物是日本特开2005-340616号公报的段落编号[0083]的实施例1中合成的钛醇盐化合物(Ti含量=4.44%)。
-固相聚合-
将利用上述操作得到的颗粒在保持为40Pa的真空容器中、以220℃的温度保持30小时,进行了固相聚合。
-基体形成-
将固相聚合后的颗粒在280℃下溶融后浇注到金属鼓上,制成厚约2.5mm的未拉伸基体。其后,将未拉伸基体在90℃下沿纵向拉伸(纵向拉伸)到3倍,再在120℃下沿横向拉伸(横向拉伸)到3.3倍。然后,在对横向拉伸了的基体施加横向拉伸的张力的状态下,在215℃下保持1分钟而进行热固定,得到厚250μm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称作“双轴拉伸PET”。)的支承体1。
<支承体2~支承体4的制作>
除了在上述基体形成中,变更未拉伸基体的厚度以外,同样地另外得到厚125μm的双轴拉伸PET的支承体2、厚188μm的双轴拉伸PET的支承体3、以及厚300μm的双轴拉伸PET的支承体4。
〔实施例1〕
<层的形成>
-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备-
将下述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制备出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
(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
·聚酯(粘合剂) …48.0份
〔商品名:VILONAL MD-1245、东洋纺公司制、固体成分:30%〕
·碳二亚胺化合物(交联剂) …10.0份
〔商品名:CARBODILITE V-02-L2、日清纺织公司制、固体成分:10%〕
·噁唑啉化合物(交联剂) …3.0份
〔EPOCROS WS-700(注册商标)、日本催化剂公司制、固体成分:25%〕
·表面活性剂 …15.0份
〔商品名:NAROACTY CL-95、三洋化成工业公司制、固体成分:1%〕
·蒸馏水 …907.0份
(底涂层的形成)
将所得的底涂层形成用涂布液以使粘合剂量以涂布量计为0.1g/m2的方式涂布在支承体1的一方的面上,在180℃下干燥1分钟,形成干燥厚度为0.1μm的底涂层(表面底涂层)。
<第一聚合物层的形成>
-二氧化钛分散物1的制备-
将下述二氧化钛分散物1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将该混合物利用Dynomill型分散机实施1小时的分散处理。
(二氧化钛分散物1的组成)
·二氧化钛(白色颜料、体积平均粒径0.42μm) …39.9%
〔商品名:TIPAQUE R-780-2、石原产业公司制、固体成分:100%〕
·聚乙烯醇 …16.0%
〔商品名:PVA-105、(株)Kuraray制、固体成分:10%〕
·表面活性剂〔商品名:DEMOL EP、花王(株)制、固体成分:25%〕 …0.5%
·蒸馏水 …51.6%
-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备-
将下述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制备出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
(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
·二氧化钛分散物1(白色颜料的分散物) …80.0%
·硅烷醇改性聚乙烯醇(聚合物) …19.2%
〔商品名:PVA R-1130、Kuraray公司制、固体成分:7%〕
·聚氧化烯烷基醚(表面活性剂) …3.0%
〔商品名:NAROACTY CL-95、三洋化成工业公司制、固体成分:1%〕
·噁唑啉化合物(交联剂) …2.0%
〔EPOCROS WS-700(注册商标)、日本催化剂公司制、固体成分:25%〕
·蒸馏水 …7.8%
-第一聚合物层的形成-
将所得的第一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涂布在双轴拉伸PET的支承体1的涂布形成有表面底涂层的面上,在180℃下干燥1分钟,形成白色颜料(二氧化钛)的量为7.2g/m2、厚度为3.5μm的第一聚合物层。
<第二聚合物层的形成>
(第二聚合物层下层(与支承体相邻的层))
-二氧化钛分散物2的制备-
将下述二氧化钛分散物2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将该混合物利用Dynomill型分散机实施1小时的分散处理。
(二氧化钛分散物2的组成)
·二氧化钛(白色颜料、体积平均粒径0.42μm) …40%
〔商品名:TIPAQUE R-780-2、石原产业社制、固体成分:100%〕
·聚乙烯醇水溶液 …8.0%
〔商品名:PVA-105、(株)Kuraray制、固体成分:10%〕
·表面活性剂〔商品名:DEMOL EP、花王(株)制、固体成分:25%〕 …0.5%
·蒸馏水 …51.5%
-第二聚合物层下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备-
将下述第二聚合物层下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制备出第二聚合物层下层形成用涂布液。
(第二聚合物层下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
·丙烯酸/硅酮系粘合剂(硅酮系树脂、P-1) …362.3份
〔商品名:Ceranate WSA-1070、DIC公司制、固体成分:40%〕
·碳二亚胺化合物(交联剂、A-1) …48.3份
〔商品名:CARBODILITE V-02-L2、日清纺织公司制、固体成分:40%〕
·表面活性剂 …9.7份
〔商品名:NAROACTY CL-95、三洋化成工业公司制、固体成分:1%〕
·上述二氧化钛分散物2 …157.0份
·蒸馏水 …422.7份
-第二聚合物层下层的形成-
将所得的第二聚合物层下层形成用涂布液以使硅酮系树脂(P-1)的量以涂布量计为3.0g/m2的方式涂布在支承体1的形成有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的相反一面上,在180℃下干燥1分钟,形成干燥厚度为3μm的第二聚合物层下层。
(第二聚合物层上层)
-第二聚合物层上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备-
将下述第二聚合物层上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制备出背面聚合物层形成用涂布液。
(第二聚合物层上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
·丙烯酸/硅酮系粘合剂(硅酮系树脂、P-1) …362.3份
〔商品名:Ceranate WSA-1070、DIC公司制、固体成分:40%〕
·碳二亚胺化合物(交联剂、A-1) …24.2份
〔商品名:CARBODILITE V-02-L2、日清纺织公司制、固体成分:40%〕
·表面活性剂 …24.2份
〔商品名:NAROACTY CL-95、三洋化成工业公司制、固体成分:1%〕
·蒸馏水 …703.8份
-第二聚合物层上层的形成-
将所得的第二聚合物层上层形成用涂布液以使硅酮系树脂(P-1)的量以涂布量计为2.0g/m2的方式涂布在第二聚合物层下层上,在180℃下干燥1分钟,形成干燥厚度为2.5μm的第二聚合物层上层。
像这样,就制成了在支承体1的两面包含涂布形成的第一聚合物层及第二聚合物层的背板1。
对所得的背板1,进行了以下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评价>
-1.反射率-
使用在分光光度计UV-2450(商品名、岛沣制作所公司制)中安装了积分球附属装置ISR-2200(商品名、岛沣制作所公司制)的装置,测定出背板1的表面中的、形成有第一聚合物层的面侧的对550nm的光的反射率。其中,作为参照测定硫酸钡标准板的反射率,将其设为100%而算出背板1的反射率〔%〕。
-2.粘接性-
[A]经过湿热前的粘接性(Fr)
切割背板1,准备2片具有20mm宽×150mm长的尺寸的样品片。
将该2片样品片相互以使第一聚合物层侧为内侧的方式叠加而配置,在其间夹入具有20mm宽×100mm长的尺寸的EVA片(商品名:SC50B、三井化学Fabro公司制)。由于样品片与EVA片的长度不同,因此这里得到的层叠试样的一端起到50mm的区域中不存在EVA片。通过将层叠试样使用真空层压机〔日清纺公司制〕进行热压,而将EVA片与样品片的第一聚合物层粘接。此时的粘接条件如下所示。
使用真空层压机,在128℃下抽真空3分钟后,加压2分钟而进行了临时粘接。其后,在烘箱中在150℃下实施30分钟的正式粘接处理。像这样,就得到彼此粘接的2片样品片的一端起到50mm的区域未与EVA片粘接、而在剩余的100mm的部分粘接了EVA片的粘接评价用试样。
将所得的粘接评价用试样的EVA未粘接部分用Tensilon万能材料试验机〔商品名:RTC-1210A、ORIENTEC公司制〕以上下夹钳夹持,以180°的剥离角度、300mm/分钟的拉伸速度进行拉伸剪切试验,将由此测定的拉伸剪切粘接强度作为粘接力的指标。
依照以下的评价基准评价了粘接力。容许范围为级别3以上,优选为级别4,更优选为级别5。
<评价基准>
5:密合非常良好(60N/20mm以上)
4:密合良好(30N/20mm以上且小于60N/20mm)
3:密合略微不良(20N/20mm以上且小于30N/20mm)
2:产生了密合不良(10N/20mm以上且小于20N/20mm)
1:密合不良明显(小于10N/20mm)
[B]经过湿热后的粘接性(PC)
将所得的粘接评价用试样在120℃、100%RH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经过湿热)48小时后,利用与所述[A]相同的方法测定出粘接力。
对于结果而言,利用与[A]经过湿热前的粘接性相同的基准评价了粘接性。
-3.翘曲-
将300mm宽×600mm长且厚3.2mm的强化玻璃、裁割为300mm宽×600mm长的EVA片〔商品名:SC50B、三井化学Fabro公司制〕、和裁割为300mm宽×600mm长的背板1依次叠加而形成层叠体1,通过将层叠体1使用真空层压机〔日清纺公司制的真空层压机〕热压,而将强化玻璃、EVA片、以及背板1粘接。此时的粘接条件如下所示。
对于层叠体1,使用真空层压机,在128℃下抽真空3分钟后,加压2分钟而进行了临时粘接。其后,在烘箱中实施150℃/30分钟的正式粘接处理。
其中,将背板1以使第一聚合物层与EVA片相接触的方式叠加。
将如此得到的、由强化玻璃-EVA片-背板1构成的层叠体1在25℃/60%RH的气氛下保持24小时。
在该温湿度条件下测定出连结背板1的对角线的直线与中央部的背板1的表面的距离。将测定出的值设为N1。在N1的值为正的情况下,层叠体1就会以背板1侧为内侧地翘曲。
对长方形的试样的2组对角线进行测定,将所得的值设为N2。将2个(N1及N2)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试样的“翘曲”。
以测定出的耐翘曲性为基础依照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了评价。其中,级别3是实用上可以容许的范围,优选为级别4。
-评价基准-
4:耐翘曲性非常良好 (小于0.5mm)
3:耐翘曲性良好 (0.5mm以上且小于1.0mm)
2:耐翘曲性略微不良 (1.0mm以上且小于2.0mm)
1:耐翘曲性不良 (2.0mm以上)
-4.经过湿热后的性状-
将与翘曲评价相同地制成的由强化玻璃-EVA片-背板1构成的层叠体1在120℃、100%RH的气氛中进行50小时湿热处理后,对外观进行了目视观察。
看不到第一聚合物层或第二聚合物层(上层及下层的至少一方)从EVA片和/或支承体剥离的材料在实用上可以容许。
-5.断裂伸长率保持率-
对背板1的支承体(支承体1),基于利用以下的测定方法得到的断裂伸长率的测定值L0及L1,算出以下式表示的断裂伸长率保持率(%)。实用上可以容许的是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为50%以上的材料。
断裂伸长率保持率(%)=(L1/L0)×100
(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方法)
将支承体(支承体1)裁割为宽10mm×长200mm,准备了测定用的试样A及B。
对于试样A,在25℃、60%RH的气氛中调湿24小时后,用Tensilon万能材料试验机(商品名:RTC-1210A、ORIENTEC公司制)进行了拉伸试验。而且,测定是在试样的两端将从端部到50mm为止的区域分别夹紧,将被拉伸的部分的长度设为100mm而进行的。另外,拉伸速度设为20mm/分钟。将利用该评价得到的试样A的断裂伸长率设为L0。
另外,对试样B,在120℃、100%RH的气氛中进行50小时湿热处理后,与试样A相同地进行了拉伸试验。将此时的试样B的断裂伸长率设为L1。
〔实施例2、实施例3〕
除了在实施例1的背板1的制作中,将第一聚合物层中所用的白色颜料(二氧化钛)变更为属于着色颜料的群青(实施例2)或炭黑(实施例3)以外,同样地制成实施例2的背板2及实施例3的背板3。
群青及炭黑的分散物利用以下的方法制成。
(群青分散物的制备)
将下述群青分散物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将该混合物利用Dynomill型分散机进行1小时的分散处理。
(群青分散物的组成)
·群青 …39.9%
〔商品名:Ultramarine Blue Nubiflow、可以由(株)尾关获得〕
·聚乙烯醇 …8.0%
〔商品名:PVA-105、Kuraray公司制、固体成分:10%〕
·表面活性剂〔商品名:DEMOL EP、花王(株)制、固体成分:25%〕…0.5%
·蒸馏水 …51.6%
(炭黑分散物的制备)
将下述炭黑分散物的组成中所示的各成分混合,将该混合物利用Dynomill型分散机进行1小时的分散处理。
(炭黑分散物的组成)
·炭黑(CB) …39.9%
〔商品名:TOKABLACK#8500F、东海Carbon公司制〕
·聚乙烯醇 …8.0%
〔商品名:PVA-105、Kuraray公司制、固体成分:10%〕
·表面活性剂〔商品名:DEMOL EP、花王(株)制、固体成分:25%〕…0.5%
·蒸馏水 …51.6%
对所得的背板2及背板3,进行了与对实施例1的背板1进行的评价(除了1.反射率评价以外)相同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4~实施例6〕
除了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3的背板1~背板3的制作,分别将第二聚合物层上层的硅酮系树脂(P-1、丙烯酸/硅酮系粘合剂、DIC公司制、商品名:Ceranate WSA-1070〕变更为氟系树脂〔P-2、AGC Coat-Tech公司制、商品名:Obbligato SSW0011F、固体成分:39%〕以外,同样地制成实施例4~实施例6的背板4~背板6。
对于所得的背板4~背板6,进行了与对实施例1的背板1进行的评价相同的评价。但是,对于第一聚合物层中所含的颜料为群青或炭黑的实施例5及实施例6,未进行反射率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1〕
除了对于实施例1的背板1的制作,未在支承体1上涂布形成第二聚合物层下层及第二聚合物层上层,而是利用以下的条件贴合厚40μm的氟乙烯板(构件板)以外,同样地制成比较例1的背板101。
<贴合方法>
作为粘接剂使用了在LX-660(K)〔商品名、DIC(株)制〕中混合了10份固化剂KW-75〔商品名、DIC(株)制〕的材料,将2片厚40μm的氟乙烯板利用真空层压机〔日清纺(株)制真空层压机〕进行热压粘接。
粘接是通过在80℃下进行3分钟的抽真空后、加压2分钟而进行的,其后在40℃下保持4天而使反应完成。
对所得的背板101,进行了与对实施例1的背板1进行的评价相同的评价。而且,在“4.经过湿热后的性状”的评价中,看不到用粘接剂贴合的部分的剥离的材料在实用上可以容许。
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2〕
除了在实施例1的背板1的制作中,未在支承体1上涂布形成表面底涂层及第一聚合物层以外,同样地制成比较例2的背板102。
对所得的背板102,进行了与对实施例1的背板1进行的评价相同的评价(除了1.反射率评价以外)。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7~实施例9〕
除了在实施例1的背板1的制作中,取代支承体1而使用了厚度不同的支承体2~支承体4以外,同样地制成实施例7~实施例9的背板7~背板9。
对所得的背板7~背板9,进行了与对实施例1的背板1进行的评价相同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10~实施例14、及比较例3~比较例8〕
除了在实施例1的背板1的制作中,将第一聚合物层、第二聚合物层下层及第二聚合物层上层的各厚度变更为表1中所示的厚度以外,同样地制成实施例10~实施例14的背板10~背板14、以及比较例3~比较例8的背板103~背板108。
对所得的背板10~背板14、以及背板103~背板108,进行了与对实施例1的背板1进行的评价相同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表1]
所述表1中所示的“评价”一栏中的“颜色”表示第一聚合物层的颜色。
如所述表1中所示,实施例中,即使在加热压接后或湿热环境下,也没有聚合物层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中的剥离、背板的翘曲。另外可知,在第一聚合物层中含有白色颜料的实施例的背板在反射性方面也很优异。
〔实施例15〕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
将厚3mm的强化玻璃、EVA片〔商品名:SC50B、三井化学Fabro公司制〕、结晶系太阳能电池元件(单元)、EVA片〔商品名:SC50B、三井化学Fabro公司制〕、和实施例1的背板1依次叠加,通过使用真空层压机〔日清纺公司制〕进行热压,而使之与EVA粘接。其中,将背板以使其易粘接性层(第一聚合物层)与EVA片接触的方式配置。另外,EVA的粘接条件如下所示。
使用真空层压机,在128℃下进行3分钟的抽真空后,加压2分钟而进行了临时粘接。其后,在烘箱中在150℃下实施30分钟的正式粘接处理。
像这样,制作出结晶系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
另外,通过取代背板1而使用背板2~背板14的任意一种,制作出结晶系的太阳能电池组件2~太阳能电池组件14。
对制作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太阳能电池组件14,进行了发电运转,其结果是,都显示出作为太阳能电池来说良好的发电性能。
将日本专利申请2010-254208的公开的全部利用参照纳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将各个文献、专利、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利用参照纳入,是以与具体地并且分别地记录的情况相同的程度利用参照纳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提供在加热压接时及经过湿热时不容易翘曲、并且聚合物层不容易从密封材料和/或支承体剥离的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成品率高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Claims (16)
1.一种背板,是太阳能电池中所用的背板,其特征在于,
包含:
支承体,其厚度为120μm~350μm;
第一聚合物层,其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支承体的一方的面,且含有聚合物,厚度为0.5μm~12.0μm;以及
第二聚合物层,其利用涂布形成于所述支承体的与形成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且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厚度为0.2μm~15.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含有聚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板,其中,
具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的波长550nm的光的反射率为72%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的厚度为160μm~32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μm~1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μm~12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的厚度为160μm~320μm,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μm~10μm,
所述第二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μm~12μm。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中所含的所述聚合物包含选自乙烯醇树脂、烯烃树脂、以及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1种。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二聚合物层含有所述硅酮系树脂,所述硅酮系树脂是硅酮树脂与丙烯酸树脂的复合聚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第一聚合物层对于密封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具有10N/cm以上的粘接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板,其中,
密封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密封材料含有乙烯-乙酸乙烯酯。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所述支承体在120℃、100%RH的条件下保存50小时后的断裂伸长率相对于所述保存前的断裂伸长率的比率为50%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其中,
利用涂布形成除了所述支承体以外的构成背板的所有的层而得到的背板。
14.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含有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
15.一种背板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在厚度为120μm~350μm的支承体的一方的面,涂布含有聚合物的第一涂布液,形成厚度为0.5μm~12.0μm的第一聚合物层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支承体的与形成有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涂布含有氟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的第二涂布液,形成厚度为0.2μm~15.0μm的第二聚合物层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
利用涂布形成除了所述支承体以外的构成背板的所有的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54208 | 2010-11-12 | ||
JP2010-254208 | 2010-11-12 | ||
PCT/JP2011/076108 WO2012063946A1 (ja) | 2010-11-12 | 2011-11-11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01851A true CN103201851A (zh) | 2013-07-10 |
Family
ID=46051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39844A Pending CN103201851A (zh) | 2010-11-12 | 2011-11-11 |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02956B2 (zh) |
EP (1) | EP2639836A4 (zh) |
JP (1) | JP5710451B2 (zh) |
KR (1) | KR101625420B1 (zh) |
CN (1) | CN103201851A (zh) |
WO (1) | WO20120639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58155A (ja) * | 2012-08-22 | 2014-04-03 |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 積層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KR102168256B1 (ko) | 2012-11-12 | 2020-10-22 | 다우 실리콘즈 코포레이션 | 실리콘 탄성중합체 및 탑코트를 갖는, 팽창성 안전 장치용 가요성 열 차폐재 |
KR102159104B1 (ko) * | 2012-11-12 | 2020-09-23 | 다우 실리콘즈 코포레이션 | 광기전 전지 모듈 |
WO2014075076A1 (en) * | 2012-11-12 | 2014-05-15 |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 Photovoltaic cell module |
WO2014088373A1 (ko) * | 2012-12-06 | 2014-06-1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백시트 |
US20150303338A1 (en) * | 2012-12-06 | 2015-10-22 | Lg Chem, Ltd. | Backsheet |
JP5860426B2 (ja) * | 2013-03-15 | 2016-02-1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積層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 |
JP6215273B2 (ja) * | 2014-07-31 | 2017-10-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用保護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DE102015113297A1 (de) * | 2015-08-12 | 2017-02-16 | Eppstein Technologies Gmbh | Verbundsystem zur Rückseitenkontaktierung von Photovoltaik-Modulen |
CN113927986A (zh) * | 2020-07-14 | 2022-01-14 | 上海海优威应用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多层结构的透明光伏背板 |
KR20230144521A (ko) * | 2021-02-10 | 2023-10-16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CN114369408B (zh) * | 2021-12-14 | 2023-03-17 |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 涂料、彩色薄膜和光伏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21563B2 (ja) | 1990-03-29 | 1997-06-18 | 東レ株式会社 | 絶縁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
JP2543624B2 (ja) | 1990-11-14 | 1996-10-16 | 帝人株式会社 | 熱接着性繊維 |
JP3121876B2 (ja) | 1991-08-15 | 2001-01-09 | 帝人株式会社 | 固相重合されたポリエステルの冷却方法 |
JP3136774B2 (ja) | 1992-06-24 | 2001-02-19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れよりなる中空容器 |
JP3335683B2 (ja) | 1992-12-11 | 2002-10-21 | 帝人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FR2733732B1 (fr) | 1995-05-04 | 1997-07-25 | Elf Antar France | Installation fixe d'avitaillement en carburant pour aeronefs |
JP3680523B2 (ja) | 1997-12-01 | 2005-08-10 | 東レ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の固相重合方法 |
JP3617340B2 (ja) | 1997-12-02 | 2005-02-02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
JP3603585B2 (ja) | 1998-02-23 | 2004-12-22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ポリエステル及びポリエステル成形体 |
JP3616522B2 (ja) | 1998-06-26 | 2005-02-02 | 帝人ファイバー株式会社 |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159154B2 (ja) | 1998-12-04 | 2008-10-01 | 東レ株式会社 | 包装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3717380B2 (ja) | 1999-08-10 | 2005-11-16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 |
JP3717392B2 (ja) | 1999-11-11 | 2005-11-16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 |
JP4000867B2 (ja) | 2001-03-26 | 2007-10-31 | 東レ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
JP3962226B2 (ja) | 2001-06-27 | 2007-08-22 | 帝人株式会社 | 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フィルム |
JP3897756B2 (ja) | 2001-07-16 | 2007-03-28 | 帝人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製造用触媒及びそれを用いるポリエステル製造方法 |
JP4313538B2 (ja) | 2002-03-05 | 2009-08-12 | 帝人株式会社 | 金属板貼合せ成形加工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3979866B2 (ja) | 2002-03-27 | 2007-09-19 |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 塗布型磁気記録媒体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3996871B2 (ja) | 2002-06-10 | 2007-10-24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
JP4127119B2 (ja) | 2002-06-12 | 2008-07-30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
JP4053837B2 (ja) | 2002-08-13 | 2008-02-27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製造用触媒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
JP4167159B2 (ja) | 2002-10-02 | 2008-10-15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
JP4134710B2 (ja) | 2002-12-12 | 2008-08-20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製造用チタン触媒溶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る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法 |
JP4269704B2 (ja) | 2003-01-31 | 2009-05-27 | 東レ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
JP4442323B2 (ja) | 2004-05-28 | 2010-03-31 | 東レ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
JP4639822B2 (ja) | 2005-01-27 | 2011-02-23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
US20080264484A1 (en) | 2007-02-16 | 2008-10-30 | Marina Temchenko | Backing shee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method for repairing same |
JP4902464B2 (ja) * | 2007-08-22 | 2012-03-21 |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膜用フィルム |
EP2204281A4 (en) * | 2007-10-25 | 2013-08-14 | Techno Polymer Co Ltd | IR-REFLECTIVE LAMINATE |
JP2010020601A (ja) | 2008-07-11 | 2010-01-28 | Nec Corp | 携帯端末、タッチパネルの項目配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1661962B (zh) * | 2008-08-29 | 2012-05-09 | 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高粘结性的太阳能电池背膜及加工工艺 |
EP2360738A4 (en) * | 2008-12-16 | 2013-07-31 | Techno Polymer Co Ltd | SOLAR CELL BACKPACK AND ALSO EQUIPPED SOLAR CELL MODULE |
EP2383116A4 (en) | 2009-01-28 | 2013-08-14 | Techno Polymer Co Ltd | REPLACEMENT FILM FOR A SOLAR BATTERY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THEREWITH |
WO2010087086A1 (ja) * | 2009-01-28 | 2010-08-05 | テクノ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2516565A (ja) * | 2009-02-02 | 2012-07-19 |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 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280262B2 (ja) * | 2009-03-25 | 2013-09-04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保護シート |
JP2010232233A (ja) * | 2009-03-26 | 2010-10-14 | Lintec Corp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5362408B2 (ja) * | 2009-03-30 | 2013-12-11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のフッ素樹脂硬化塗膜形成用塗工液 |
JP2010238727A (ja) * | 2009-03-30 | 2010-10-21 | Lintec Corp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保護用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0238790A (ja) * | 2009-03-30 | 2010-10-21 | Lintec Corp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0238760A (ja) * | 2009-03-30 | 2010-10-21 | Lintec Corp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のフッ素樹脂硬化塗膜形成用塗工液 |
JP2010254208A (ja) | 2009-04-28 | 2010-11-11 | Bosch Corp |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abs液圧ユニット |
CN101582458B (zh) * | 2009-06-26 | 2011-01-26 | 上海海优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背板 |
JP2011096988A (ja) * | 2009-11-02 | 2011-05-12 | Keiwa Inc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裏面保護用粘着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1165967A (ja) | 2010-02-10 | 2011-08-25 | Fujifilm Corp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用モジュール |
JP5705643B2 (ja) * | 2010-05-17 | 2015-04-2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マー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US20120048348A1 (en) * | 2010-08-26 | 2012-03-01 | Fujifilm Corporation | Solar cell protective sheet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backsheet for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
-
2011
- 2011-11-11 EP EP11839732.2A patent/EP2639836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11-11 CN CN2011800539844A patent/CN103201851A/zh active Pending
- 2011-11-11 JP JP2011247870A patent/JP571045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1-11 KR KR1020137012003A patent/KR101625420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1-11 WO PCT/JP2011/076108 patent/WO201206394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
- 2013-05-09 US US13/890,696 patent/US920295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40128219A (ko) | 2014-11-05 |
US9202956B2 (en) | 2015-12-01 |
EP2639836A1 (en) | 2013-09-18 |
EP2639836A4 (en) | 2016-08-24 |
JP2012119676A (ja) | 2012-06-21 |
US20130240036A1 (en) | 2013-09-19 |
KR101625420B1 (ko) | 2016-05-30 |
JP5710451B2 (ja) | 2015-04-30 |
WO2012063946A1 (ja) | 2012-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01851A (zh) |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
JP5734569B2 (ja)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US9899553B2 (en) | Adhesive sheet and protective sheet for solar cell | |
KR101622992B1 (ko) | 태양전지 백 시트용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5705643B2 (ja)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マー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5102228A (zh) | 层叠膜、太阳电池模块用背板及太阳电池模块 | |
US9224897B2 (en) | Back sheet for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 |
CN103210504A (zh) |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103443932B (zh) | 太阳能电池用保护板,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用背板部件,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 |
JP2012222227A (ja)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用積層体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
KR20130096997A (ko) | 태양광모듈용 백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5606849B2 (ja)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マー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2013042016A (ja) | 太陽電池用ポリマーシート、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5869793B2 (ja) | 太陽電池用基材フィルム、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2013026256A (ja) |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5694881B2 (ja) | 太陽電池用ポリマーシート、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2016207901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