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1308B - 酯化反应生成物及化妆品 - Google Patents
酯化反应生成物及化妆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01308B CN103201308B CN201180053486.XA CN201180053486A CN103201308B CN 103201308 B CN103201308 B CN 103201308B CN 201180053486 A CN201180053486 A CN 201180053486A CN 103201308 B CN103201308 B CN 1032013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id
-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 reaction product
- composition
- make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06—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3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A61K8/33—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A61K8/37—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 A61K8/375—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the alcohol moiety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hydroxy group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72—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A61K8/84—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therwise than those involving only carbon-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A61K8/85—Polyes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00—Make-up preparations; Body powders; Preparations for removing make-up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5/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hai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9/00—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Esters of carbonic or haloformic acids
- C07C69/66—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esterified carboxylic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and having any of the groups OH, O—metal, —CHO, keto, ether, acyloxy, groups, groups, or in the acid moiety
- C07C69/67—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esterified carboxylic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and having any of the groups OH, O—metal, —CHO, keto, ether, acyloxy, groups, groups, or in the acid moiety of saturated acids
- C07C69/675—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esterified carboxylic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and having any of the groups OH, O—metal, —CHO, keto, ether, acyloxy, groups, groups, or in the acid moiety of saturated acids of saturated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0—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the reaction of a mixture of hydroxy carboxylic acids,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91—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G63/912—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800/00—Properties of cosmetic compositions or active ingredients thereof or formulation aids used therein and process related aspects
- A61K2800/10—General cosmetic us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00—Make-up preparations; Body powders; Preparations for removing make-up
- A61Q1/02—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00—Make-up preparations; Body powders; Preparations for removing make-up
- A61Q1/02—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 A61Q1/04—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for li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00—Make-up preparations; Body powders; Preparations for removing make-up
- A61Q1/02—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 A61Q1/04—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for lips
- A61Q1/06—Lipstick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00—Make-up preparations; Body powders; Preparations for removing make-up
- A61Q1/02—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 A61Q1/08—Preparations containing skin colorants, e.g. pigments for cheeks, e.g. roug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7/00—Barrier preparations; Preparations brought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skin for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external influences, e.g. sunlight, X-rays or other harmful rays, corrosive materials, bacteria or insect stings
- A61Q17/04—Topical preparations for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sunlight or other radiation; Topical sun tanning prepar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01—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li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5/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hair
- A61Q5/12—Preparations containing hair condition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rd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smetic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耐水皮膜形成性高、能获得光泽感、锁水性优良的酯化反应生成物。该酯化反应生成物通过将下述成分A、成分B和成分C酯化而得。成分A: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成分B: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成分C:季戊四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酯化反应生成物。特别涉及耐水皮膜形成性高、能获得光泽感、锁水性优良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化妆品用于赋予肌肤等以美丽的外观。此外,化妆品除了赋予肌肤等以美丽的外观以外,也用来通过防止水分从肌肤散发来保护肌肤不会干燥,还用来赋予肌肤以保养效果。
为了得到具有防止肌肤干燥和肌肤保养效果的化妆品,大多使用具有保湿性能的羊毛脂、蓖麻油等天然来源的油剂或具有保水性的合成酯油剂作为原料。
作为天然来源的油剂,以往大多使用羊毛脂。该羊毛脂以羊毛脂为原料,对皮肤的亲和性、湿润性等好,附着性优良,因此被用于以基础化妆品、彩妆为代表的多种化妆品(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但是,羊毛脂和蓖麻油是天然物,因此存在难以得到稳定的品质的问题,而且价格变动也大,因此不是在品质和价格方面稳定的原料。
因此,最近人们逐渐开始使用合成酯油剂来代替天然来源的油剂。作为该合成酯油剂,开发出了12-羟基硬脂酸和多元醇的酯化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和3)、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和多元醇的酯化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5、6、7和8)。
使用上述专利文献1~6中公开的酯化合物来制备油包水型乳化化妆品时,有可能保水状态不稳定,化妆品的经时稳定性、颜料分散性变差。此外,使用专利文献1~6中公开的酯化合物制成的化妆品虽然也能发挥出一定程度的对肌肤等的密合性和耐水皮膜形成能力、非沾染性,但希望进一步提高这些特性。
此外,专利文献7和8中记载的酯化合物是乳化剂,因此不具有油剂所具有的皮膜性功能。此外,用于化妆品时,根据化妆品的种类的不同,用量有时受到限制。
此外,因为具有皮膜性而被用作化妆品原料的拒水性硅酮在掺入口红或唇彩时难以显出光彩,而且因为锁水性低,所以在保湿性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希望开发出皮膜性、光泽感、锁水性优良的化妆品用油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54-1099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55-57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昭56-11574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昭56-108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平05-33102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昭64-9002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特开2000-290232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专利特开平07-878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化妆品词典,丸善株式会社平成15年12月15日发行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水皮膜形成性高、能获得光泽感、锁水性优良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泽感、对肌肤和毛发等的密合性、柔软性优良、掉妆防止效果(化妆保持效果和脱色防止效果)、卸妆的难易程度、使用感受(无粘滞感地轻轻涂开)得到改善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获得耐水皮膜形成性、光泽感、锁水性,而且没有粘滞感、容易涂抹、润泽感和化妆保持性优良的化妆品。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特定的酯化反应生成物,能达到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酯化反应生成物,其通过将下述成分A、成分B和成分C酯化而得。
成分A: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
成分B: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
成分C:季戊四醇
此外,本发明提供含有上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化妆品。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使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到下述成分A的工序、以及将所得成分A、下述成分B和成分C酯化的工序。
成分A: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
成分B: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
成分C:季戊四醇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获得耐水皮膜形成性高、能获得光泽感、锁水性优良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此外,通过本发明,可获得一种润泽感、对肌肤和毛发等的密合性、柔软性优良、掉妆防止效果(化妆保持效果和脱色防止效果)、卸妆的难易程度、使用感受(无粘滞感地轻轻涂开)得到改善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此外,通过本发明,可获得一种能获得耐水皮膜形成性、光泽感、锁水性,而且没有粘滞感、容易涂抹、润泽感和化妆保持性优良的化妆品。
此外,通过本发明,可获得上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首先对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是通过将下述成分A、成分B和成分C酯化而得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成分A: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
成分B: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
成分C:季戊四醇
本说明书中,提及“聚合度”或“聚物”时,是指平均聚合度或平均聚合数。
下面,对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下述成分A、成分B和成分C酯化的工序。
成分A: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
成分B: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
成分C:季戊四醇
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较好是通过两步合成法来实施。即,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使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到成分A的工序(第一步)、以及将上述成分A和成分B与成分C酯化的工序(第二步)。
不通过两步合成法、而是通过一步合成、即一锅(one pot)合成来制造酯化反应生成物时,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聚合度降低。一锅合成法是指使12-羟基硬脂酸和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与季戊四醇通过一个步骤进行酯化反应,通过这种方法,12-羟基硬脂酸的聚合度降低,因此在本发明中,较好是通过两步合成法来制造酯化反应生成物。
用于制造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聚合度可通过酸值测定算出。
例如,一道工序结束时的酸值为19.8时,56.11×1000/19.8=2838,而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10聚物的分子量为2838,因此该聚合物的聚合度为10聚物。用于制造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使用聚合度为7以上的聚合物。如果聚合度为7以上,则可获得耐水皮膜性高、光泽感提高的酯化反应生成物。聚合度取决于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用途,可以为7以上,较好为8以上,更好为9以上。此外,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聚合度取决于其用途,上述较好为20以下,更好为18以下,更好为16以下,最好为12以下。作为聚合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优选组合,较好为7~20,更好为7~18,更好为7~16,最好为7~12。此外,更好为8~20,更好为8~18,更好为8~16,最好为8~12。此外,较好为9~20,更好为9~18,更好为9~16,最好为9~12。通过使聚合度在上述范围内,在用于化妆品时,光泽、涂抹难易程度、润泽、化妆保持性、无粘滞感等变好,能获得适度的感触和使用感受。
通过一锅合成法来制造酯化反应生成物时,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理论上是3.8~7.5聚物。例如下述制造实施例1中,使15摩尔12-羟基硬脂酸、2摩尔山萮酸和季戊四醇反应时,理论平均聚合度的最大值如下所述。首先,假设1摩尔季戊四醇和2摩尔山萮酸反应,然后,如果季戊四醇的2个羟基和15摩尔12-羟基硬脂酸反应,则12-羟基硬脂酸的平均聚合度如下所述。
平均聚合度=15/2=7.5(聚物)
此外,理论平均聚合度的最小值如下所述。首先,如果假设1摩尔季戊四醇(羟基数4)和15摩尔12-羟基硬脂酸反应,然后与2摩尔山萮酸反应,则12-羟基硬脂酸的平均聚合度如下所述。
平均聚合度=15/4=3.8(聚物)
即,通过一锅合成来制造酯化反应生成物时,其聚合度为3.8~7.5聚物。
用于制造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是分子内具有1个羟基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的聚合物,例如可通过如下方法获得:将蓖麻籽油水解而得到蓖麻油酸,将该蓖麻油酸加氢而得到12-羟基硬脂酸,使该12-羟基硬脂酸进行聚合反应。
12-羟基硬脂酸的聚合反应是分子间酯化反应,即,使12-羟基硬脂酸分子中的羟基或羧基与其它12-羟基硬脂酸分子中的羧基或羟基进行酯化的反应。
首先,对使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到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工序进行说明。
12-羟基硬脂酸的聚合反应可如下所述实施。
将12-羟基硬脂酸投入反应容器后,在存在或不存在酸、碱、其它金属催化剂的情况下,较好是在对反应呈惰性的有机溶剂和/或气体中、在180~220℃的温度下一边搅拌一边进行酯化反应(聚合反应)5~30小时。
作为12-羟基硬脂酸,较好是使用纯度为94质量%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更好是纯度为96质量%以上,最好是98质量%以上。本说明书中,12-羟基硬脂酸的纯度是指通过下述方法测得的值。
作为12-羟基硬脂酸使用纯度低于94质量%的12-羟基硬脂酸时,聚合度可能会降低,7聚物以上的聚合物的比例可能会降低。作为12-羟基硬脂酸,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使用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小倉合成工業(株))制的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
要使平均聚合度为7以上,可通过在12-羟基硬脂酸的聚合反应过程中测定反应生成物的酸值来实施。即,在12-羟基硬脂酸的聚合反应过程中采集反应生成物的样品,通过测定其酸值来算出平均聚合度,在达到所要的平均聚合度的时刻停止酯化反应(聚合反应),藉此可容易地实施。此外,通过利用下述方法来制造酯化反应生成物,可使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聚合度在上述范围内。
接着,对将如上所述得到的成分A和成分B与成分C酯化的工序进行说明。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成分B)无特别限定,可以是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也可以是直链脂肪酸或支链脂肪酸,从化合物的氧化稳定性等的观点来看,较好是使用饱和脂肪酸。作为这种脂肪酸,可例举例如己酸、辛酸、2-乙基己酸、异壬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异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木蜡酸、蜡酸、褐煤酸、蜂花酸等。此外,上述饱和脂肪酸中,更好是使用碳数为16~28的直链脂肪酸。作为这种脂肪酸,可例举例如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木蜡酸、蜡酸、褐煤酸等。此外,最好是使用碳数为16~22的直链脂肪酸。作为这种脂肪酸,可例举例如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等。从性状、官能性、耐水皮膜性、光泽感、锁水性等功能的观点来看,较好是使用山萮酸。
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中,将如上所述得到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成分A)、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成分B)和季戊四醇(成分C)酯化。
作为用于制造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季戊四醇,通常使用市售的高纯度产品,作为纯度,较好为90质量%以上。作为季戊四醇,可使用例如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李長栄化学工業(株))制的商品名“季戊四醇(ペンタエリスリトール)”等。
接着,将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与季戊四醇酯化。酯化反应时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和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的下料比(摩尔比)较好为35:65~90:10。摩尔比更好为40:60~75:25,最好为40:60~60:40,更进一步好为40:60~50:50。如果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低于35%,则可能无法得到耐水皮膜性、光泽感、锁水性,另一方面,如果用量高于90%,则可能无法得到适度的官能性。
此外,季戊四醇的下料比较好是相对于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1摩尔、季戊四醇为0.1~1.0摩尔,更好是相对于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1摩尔、季戊四醇为0.2~0.9摩尔,最好是相对于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1摩尔、季戊四醇为0.3~0.8摩尔。如果季戊四醇的下料量少于上述范围,则会残存脂肪酸,可能无法得到酯化合物,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比例多于上述范围,则可能会损害耐水皮膜形成能力、对肌肤等的密合性、保湿性等功能。
通过如上所述调整下料量,可将所得酯生成物的外观、粘度等调整至符合需求。
酯化反应使用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成分A)、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成分B)和季戊四醇(成分C),具体而言如下所述实施。将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和季戊四醇投入反应容器,在惰性的有机溶剂和/或气体中、在200~220℃的温度下进行1~20小时的酯化反应后,进行纯化处理,得到酯化反应生成物。
上述酯化反应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催化剂。作为催化剂,可例举酸催化剂和碱土金属的醇盐等,使用酸催化剂或碱土金属的醇盐作为催化剂时,其用量相对于反应原料的总质量较好为0.001~1.0质量%左右。
反应后,通过进行水洗、碱脱酸和吸附处理等公知的纯化处理,可除去催化剂和原料未反应物。通过实施脱色、脱臭处理,还可以进一步纯化所得的反应产物。
如上所述,可获得呈无色~浅黄色的透明液状且无臭的酯化反应生成物。所得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可用作下述化妆品的构成成分。
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通过上述方法制造,其羟值较好为10~70mgKOH/g,更好为10~50mgKOH/g,最好为10~30mgKOH/g。如果羟值小于10mgKOH/g,则可能无法得到目标的耐水皮膜性和光泽感。此外,如果羟值大于70mgKOH/g,则可能难以制造。(另一方面,羟值小于10mgKOH/g时有时也难以制造。)要使酯化反应生成物的羟值在上述范围内,例如可通过调整季戊四醇与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和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的使用比例来实施。
此外,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较好为10mgKOH/g以下,更好为8mgKOH/g以下,更好为5mgKOH/g以下,最好为3mgKOH/g以下。如果酸值大于10mgKOH/g,则会产生气味,而且可能无法得到目标的耐水皮膜性和光泽感。如果酸值大于3mgKOH/g,则虽然可能会产生少量气味,但考虑到其它效果(耐水皮膜性和光泽感),作为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酸值较好是在上述范围内。关于酸值的下限值,考虑到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当酸值小于0.1mgKOH/g时,成本可能会升高。因此,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的下限根据其用途而不同,较好为0.1mgKOH/g以上,更好为0.8mgKOH/g以上。考虑到成本时,作为酸值的上限和下限的优选组合,较好为0.1~10mgKOH/g,更好为0.8~10mgKOH/g。此外,作为更优选的组合,较好为0.1~3mgKOH/g,更好为0.8~3mgKOH/g。
要使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在上述范围内,可通过如下方法来实施:在上述酯化反应过程中,采集反应生成物的样品,测定其酸值,在达到所要的酸值的时刻停止酯化反应。
此外,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如上所述,是使用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和季戊四醇、使其进行酯化反应而制成的产物,因此在该酯化反应前后,构成脂肪酸(脂肪酸残基)的组成不变。因此,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构成脂肪酸的比例与酯化反应时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和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的下料量的比例相同,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较好为35~90%,更好为40~75%,最好为40~60%,更进一步好为40~50%。此外,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的摩尔比(%)较好为10~65%,更好为25~60%,最好为40~60%,更进一步好为50~60%。如果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和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的摩尔比(%)在上述范围内,则可得到耐水皮膜形成能力、对肌肤等的密合性、保湿性等功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化妆品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化妆品含有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本发明的化妆品的用途和剂型等无特别限定,可例举例如口唇化妆品、粉底、润肤霜、乳液、打底化妆品、发膏、洗发香波、护发剂、护发素、护手霜、美容液、眉眼化妆品、指甲化妆品及防晒化妆品等。
这些化妆品的制造方法无特别限定,可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
上述化妆品中,本发明的化妆品因为含有上述酯化反应生成物,所以特别是在口唇化妆品、打底化妆品、粉底、眉眼化妆品、指甲化妆品等彩妆中的锁水性、润泽感、对肌肤的密合性优良,能获得防脱妆效果(化妆保持效果和脱色防止效果),容易卸妆,特别是能获得光泽感和使用感受(无粘滞感地轻轻涂开)。在打底化妆品、粉底(粉底液、粉状粉底、粉底棒和粉底霜、遮瑕膏)中,利用耐水皮膜形成能力,能发挥出使皮肤表面的凹凸均一化、使粉底的附着情况良好、并且赋予柔软性、保湿效果这样的效果。
此外,对皮脂、汗、刮蹭的耐久性提高,可获得优良的化妆保持效果,也能应用于防晒剂等。在口唇化妆品(口红、唇彩、唇膏)、眉眼化妆品(眼线笔、睫毛膏、眼影、眉笔)、指甲化妆品(指甲油、底油、亮油)中,因为其优良的密合性而具有保持均匀的化妆膜的效果。一般来说,在口唇化妆品中掺入染料的情况下,可能会因染料的沾染而导致皮肤、粘膜的问题(皲裂、干燥、过敏、黑头等),但通过含有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可提供色素不会沾染到皮肤和嘴唇上、而且化妆保持性良好、晕开的情况少的化妆品。为了起到该效果,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特别好是使用口唇化妆品。此外,通过掺入保湿剂、无机盐、有机盐、水溶性药剂、动植物提取物等,可赋予对口唇的保湿效果、保养效果。同样地,在粉底中也能掺入粉末固体型或油性型的保湿剂、无机盐、有机盐、水溶性药剂、动植物提取物等,可赋予保湿效果。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掺入水包油型乳化化妆品的油相中。
特别是作为防晒化妆品,有油包水型(W/O型)霜状防晒化妆品、油包水型(W/O型)乳液状防晒化妆品、油包水型(W/O型)多层状乳化防晒化妆品、水包油型(O/W型)霜状防晒化妆品、水包油型(O/W型)乳液状防晒化妆品等剂型,通过掺入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可获得对肌肤的持续性、密合性、皮膜感优良的防晒化妆品。
通过将上述酯化合物掺入防晒化妆品中,可获得对肌肤的持续性、密合性、皮膜感优良、而且紫外线防御效果好、化妆保持性优良的防晒化妆品。
本发明的化妆品中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含量根据化妆品的剂型而不同,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妆品的耐水皮膜形成性、锁水性、光泽感,较好为0.1~80质量%,更好为1~80质量%,更好为1~60质量%,更好为1~40质量%,最好为5~40质量%。
本发明的化妆品中,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掺入化妆品中常用的各种成分。
作为该成分,根据化妆品的用途和剂型而不同,可例举例如油性成分、水性成分、聚合物乳液、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亲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天然类表面活性剂、保湿剂、增稠剂、防腐剂、粉末成分、颜料、pH调整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香料、色素、金属离子螯合剂及精制水等。
作为上述油性成分,可例举例如液体石蜡、重质液体异链烷烃、固体石蜡、α-烯烃低聚物、角鲨烷、凡士林、聚异丁烯、聚丁烯、褐煤蜡、地蜡、微晶蜡、聚乙烯蜡、费-托蜡等烃类,橄榄油、蓖麻油、霍霍巴油、貂油、澳洲坚果油等油脂类;蜂蜡、鲸蜡、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木蜡等蜡类;2-乙基己酸鲸蜡酯、异辛酸鲸蜡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异丙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二异硬脂酸聚甘油酯、三异硬脂酸聚甘油酯、三异硬脂酸二甘油酯、四异硬脂酸聚甘油酯、四异硬脂酸二甘油酯、三辛酸甘油酯、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二辛酸新戊二醇酯、二癸酸丙二醇酯、胆固醇脂肪酸酯、肉豆蔻酸异丙酯、单硬脂酸甘油酯、甘油脂肪酸酯二十烷二酸缩合物、糊精棕榈酸酯、糊精肉豆蔻酸酯、糊精脂肪酸酯等酯类;硬脂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山萮酸、异硬脂酸、油酸等脂肪酸类;硬脂醇、鲸蜡醇、月桂醇、油醇、异硬脂醇、山萮醇、硬脂醇、辛基十二烷醇、异十六烷醇等高级醇类;低聚合度二甲基聚硅氧烷、高聚合度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聚醚改性聚硅氧烷、聚氧化烯-烷基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烷氧基改性聚硅氧烷等硅氧烷类;全氟癸烷、全氟辛烷、全氟聚醚等氟类油剂类;硬脂酰基谷氨酸等N-酰基谷氨酸、N-月桂酰基-L-谷氨酸二(胆固醇酯或植物甾醇酯/山萮基酯/辛基十二烷基酯)等氨基酸类酯油剂;羊毛脂、液状羊毛脂、羊毛脂乙酸酯、液状羊毛脂乙酸酯、羊毛脂脂肪酸异丙酯、羊毛脂醇等羊毛脂衍生物等。上述油性成分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水性成分,可例举例如乙醇、丁醇等低级醇,丙二醇、1,3-丁二醇、二丙二醇、聚乙二醇等二元醇类;甘油、双甘油、聚甘油等甘油类;芦荟、北美金缕梅、金缕梅、黄瓜、西红柿、苹果、柠檬、薰衣草、玫瑰等植物提取液等。上述水性成分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聚合物乳液,可例举例如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乳液、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乳液、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乳液、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乳液、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乳液、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乳液、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共聚物乳液、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苯乙烯共聚物乳液、乙酸乙烯酯聚合物乳液、聚乙酸乙烯酯乳液、含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乳液、乙烯基吡咯烷酮-苯乙烯共聚物乳液、含硅氧烷的共聚物乳液等。聚合物乳液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例举例如皂用原材料、月桂酸钠、棕榈酸钠等脂肪酸皂,月桂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钾等高级烷基硫酸酯盐,聚氧乙烯(POE)-月桂基硫酸三乙醇胺、POE-月桂基硫酸钠等烷基醚硫酸酯盐;月桂酰基肌氨酸钠等N-酰基肌氨酸;N-肉豆蔻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椰油脂肪酸甲酯氨基乙磺酸钠、月桂基甲基氨基乙磺酸钠等高级脂肪酰胺磺酸盐;POE-油基醚磷酸钠、POE-硬脂基醚磷酸等磷酸酯盐;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单月桂酰基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磺基琥珀酸钠、月桂基聚丙二醇磺基琥珀酸钠等磺基琥珀酸盐;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三乙醇胺、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等烷基苯磺酸盐;N-月桂酰基谷氨酸单钠、N-硬脂酰基谷氨酸二钠、N-肉豆蔻酰基-L-谷氨酸单钠等N-酰基谷氨酸盐;硬化椰油脂肪酸甘油酯硫酸钠等高级脂肪酸酯硫酸酯盐;土耳其红油等硫酸化油;POE-烷基醚羧酸、POE-烷基烯丙基醚羧酸盐、α-烯烃磺酸盐、高级脂肪酸酯磺酸盐、仲醇硫酸酯盐、高级脂肪酸烷酰基酰胺硫酸酯盐、月桂酰基单乙醇酰胺琥珀酸钠、N-棕榈酰基天冬氨酸二三乙醇胺、酪蛋白钠等。上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例举例如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铵、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等烷基三甲基铵盐;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铵等二烷基二甲基铵盐,氯化聚(N,N’-二甲基-3,5-亚甲基哌啶)、氯化鲸蜡基吡啶等烷基吡啶盐;烷基季铵盐、烷基二甲基苄基铵盐、烷基异喹啉盐、二烷基吗啉盐、POE-烷基胺、烷基胺盐、多胺脂肪酸衍生物、戊醇脂肪酸衍生物、苯扎氯铵及苄索氯铵等。上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两性表面活性剂,可例举例如2-十一烷基-N,N,N-(羟乙基羧甲基)-2-咪唑啉钠、2-椰油基-2-咪唑啉氢氧化物-1-羧基乙氧基二钠盐等咪唑啉类两性表面活性剂;2-十七烷基-N-羧甲基-N-羟乙基咪唑啉甜菜碱、月桂基二甲氨基乙酸甜菜碱、烷基甜菜碱、酰胺甜菜碱及磺基甜菜碱等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等。两性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亲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例举例如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失水山梨糖醇单异硬脂酸酯、失水山梨糖醇单月桂酸酯、失水山梨糖醇单棕榈酸酯、失水山梨糖醇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糖醇倍半油酸酯、失水山梨糖醇三油酸酯、五-2-乙基己酸二甘油失水山梨糖醇酯、四-2-乙基己酸二甘油失水山梨糖醇酯等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单棉籽油脂肪酸甘油酯、单芥酸甘油酯、倍半油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α,α’-油酸焦谷氨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等甘油脂肪酸酯类;单异硬脂酸二甘油酯、二异硬脂酸二甘油酯等聚甘油脂肪酸酯;单硬脂酸丙二醇酯等丙二醇脂肪酸酯类;硬化蓖麻油衍生物及甘油烷基醚等。亲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記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例举例如POE-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POE-失水山梨糖醇单硬脂酸酯、POE-失水山梨糖醇四油酸酯等POE-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类;POE-山梨糖醇单月桂酸酯、POE-山梨糖醇单油酸酯、POE-山梨糖醇五油酸酯、POE-山梨糖醇单硬脂酸酯等POE-山梨糖醇脂肪酸酯类;POE-甘油单硬脂酸酯、POE-甘油单异硬脂酸酯、POE-甘油三异硬脂酸酯等POE-甘油脂肪酸酯类;POE-单油酸酯、POE-二硬脂酸酯、POE-单二油酸酯、二硬脂酸乙二醇酯等POE-脂肪酸酯类;POE-月桂基醚、POE-油基醚、POE-硬脂基醚、POE-山萮基醚、POE-2-辛基十二烷基醚、POE-胆甾烷醇醚等POE-烷基醚类;Pluronic等Pluronic型类;POE·POP-鲸蜡基醚、POE·POP-2-癸基十四烷基醚、POE·POP-单丁基醚、POE·POP-氢化羊毛脂、POE·POP-甘油醚等POE·POP-烷基醚类;Tetronic等四POE·四POP-乙二胺聚合物类;POE-蓖麻油、POE-硬化蓖麻油、POE-硬化蓖麻油单异硬脂酸酯、POE-硬化蓖麻油三异硬脂酸酯、POE-硬化蓖麻油单焦谷氨酸单异硬脂酸二酯、POE-硬化蓖麻油马来酸等POE-蓖麻油硬化蓖麻油衍生物;POE-山梨糖醇蜂蜡等POE-蜂蜡·羊毛脂衍生物;椰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月桂酸单乙醇酰胺、脂肪酸异丙醇酰胺等烷醇酰胺;POE-丙二醇脂肪酸酯、POE-烷基胺、POE-脂肪酰胺、蔗糖脂肪酸酯、POE-壬基苯基甲醛聚合物、烷基乙氧基二甲胺氧化物及磷酸三油基酯等。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天然类表面活性剂,可例举例如大豆磷脂、氢化大豆磷脂、蛋黄磷脂、氢化蛋黄磷脂等卵磷脂类及大豆皂苷等。天然类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保湿剂,可例举例如聚乙二醇、丙二醇、甘油、1,3-丁二醇、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硫酸粘多糖、卡洛宁酸(カロニン酸)、端胶原、胆固醇-12-羟基硬脂酸酯、乳酸钠、尿素、胆汁酸盐、dl-吡咯烷酮羧酸盐、短链可溶性胶原、二甘油(EO)PO加成物、刺梨提取物、蓍提取物及草木犀提取物等。保湿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增稠剂,可例举例如阿拉伯胶、角叉菜胶、刺梧桐树胶、西黄芪胶、角豆树胶、桲籽(榅桲)、酪蛋白、糊精、明胶、果胶酸钠、褐藻酸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CMC、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PVA、PVM、PVP、聚丙烯酸钠、羧基乙烯基聚合物、刺槐豆胶、瓜耳胶、罗望子胶、二烷基二甲基铵硫酸纤维素、黄原胶、硅酸铝镁、膨润土、锂蒙脱石、季铵盐型阳离子改性膨润土、季铵盐型阳离子改性锂蒙脱石及十聚甘油脂肪酸酯二十烷二酸缩合物等。增稠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防腐剂,可例举例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及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等。防腐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粉末成分,可例举例如滑石、高岭土、云母、绢云母(sericite)、白云母、金云母、合成云母、红云母、黑云母、锂云母、蛭石、碳酸镁、碳酸钙、硅酸铝、硅酸钡、硅酸钙、硅酸镁、硅酸锶、钨酸金属盐、镁、二氧化硅、沸石、硫酸钡、煅烧硫酸钙、(烧石膏)、磷酸钙、氟磷灰石、羟基磷灰石、陶瓷粉末、金属皂(肉豆蔻酸锌、肉豆蔻酸钙、硬脂酸铝)、氮化硼等无机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尼龙粉末)、聚乙烯粉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聚苯乙烯粉末、苯乙烯和丙烯酸的共聚物树脂粉末、苯并胍胺树脂粉末、聚四氟乙烯粉末及纤维素粉末等有机粉末等。粉末成分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颜料,可例举例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无机白色颜料(也包括作为紫外线散射剂使用的微粒型的二氧化钛、氧化锌,或者用硬脂酸铝、棕榈酸锌等脂肪酸皂、硬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等脂肪酸、糊精棕榈酸酯等脂肪酸酯等被覆它们的表面的表面被覆无机白色颜料);氧化铁(氧化铁红)、钛酸铁等无机红色系颜料;γ-氧化铁等无机褐色系颜料;黄色氧化铁、黄土等无机黄色系颜料;黑色氧化铁、炭黑、低氧化钛等无机黑色系颜料;芒果紫、钴紫等无机紫色系颜料;氧化铬、氢氧化铬、钛酸钴等无机绿色系颜料;群青、普鲁士蓝等无机蓝色系颜料;氧化钛覆盖的云母、氧化钛覆盖的氯氧化铋、氧化钛覆盖的滑石、着色氧化钛覆盖的云母、氯氧化铋、鱼鳞箔等珠光颜料;铝粉、铜粉等金属粉末颜料;红色201号、红色202号、红色204号、红色205号、红色220号、红色226号、红色228号、红色405号、橙色203号、橙色204号、黄色205号、黄色401号及青色404号等有机颜料、红色3号、红色104号、红色106号、红色227号、红色230号、红色401号、红色505号、橙色205号、黄色4号、黄色5号、黄色202号、黄色203号、绿色3号及蓝色1号等锆及钡或铝螯合物等有机颜料等。颜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pH调整剂,可例举例如依地酸、依地酸二钠、柠檬酸、柠檬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及三乙醇胺等。pH调整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抗氧化剂,可例举例如维生素C类及其衍生物以及其盐、生育酚类及其衍生物以及其盐、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苯甲醚及没食子酸酯类等。抗氧化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可例举例如对氨基苯甲酸(以下简称为PABA)、PABA单甘油酯、N,N-二苯氧基PABA乙酯、N,N-二乙氧基PABA乙酯、N,N-二甲基PABA乙酯、N,N-二甲基PABA丁酯、N,N-二甲基PABA辛酯等苯甲酸类紫外线吸收剂;N-乙酰基邻氨基苯甲酸高薄荷酯等邻氨基苯甲酸类紫外线吸收剂;水杨酸戊酯、水杨酸薄荷酯、水杨酸高薄荷酯、水杨酸辛酯、水杨酸苯酯、水杨酸苄酯、水杨酸对异丙醇苯酯等水杨酸类紫外线吸收剂;肉桂酸辛酯、4-异丙基肉桂酸乙酯、2,5-二异丙基肉桂酸甲酯、2,4-二异丙基肉桂酸乙酯、2,4-二异丙基肉桂酸甲酯、对甲氧基肉桂酸丙酯、对甲氧基肉桂酸异丙酯、对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对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对甲氧基肉桂酸-2-乙氧基乙酯、对甲氧基肉桂酸环己酯、α-氰基-β-苯基肉桂酸乙酯、α-氰基-β-苯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甘油单-2-乙基己酰基-二对甲氧基肉桂酸酯等肉桂酸类紫外线吸收剂;2,4-二羟基二苯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酮、2,2’,4,4’-四羟基二苯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酮、2-羟基-4-甲氧基-4’-甲基二苯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酮-5-磺酸盐、4-苯基二苯酮、2-乙基己基-4’-苯基-二苯酮-2-羧酸酯、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酮、4-羟基-3-羧基二苯酮等二苯酮类紫外线吸收剂;3-(4’-甲基亚苄基)-d,l-樟脑、3-亚苄基-d,l-樟脑、尿刊酸、尿刊酸乙酯、2-苯基-5-甲基苯并唑、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二苄连氮、联茴香酰基甲烷、4-甲氧基-4’-叔丁基二苯甲酰基甲烷、5-(3,3-二甲基-2-亚降冰片烯基)-3-戊烷-2-酮及2,4,6-三苯胺基-对(碳-2’-乙基己基-1’-氧基)1,3,5-三嗪、4-叔丁基-4’-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等。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色素,可例举例如叶绿素及β-胡萝卜素等。色素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香料,可例举例如玫瑰油、茉莉油、薰衣草油等植物性香料,苧烯、柠檬醛、里哪醇、丁子香酚等合成香料等。香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金属离子螯合剂,可例举例如依地酸二钠、依地酸盐及羟基乙叉二膦酸等。金属离子螯合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显然,本发明的范围不受该实施例的限定。以下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份和%表示质量份或质量%。
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和羟值以准药品原料标准2006为基准测定。
以下参考例中,12-羟基硬脂酸的纯度是如下所述测得的值。
<试样制备>
在试管中采集试样,添加TMS化剂(TMS-HT(无水吡啶中的HMDS和TMCS(HMDS and TMCS in Anhydrous Pyridine))),一边于80℃充分振荡混合10分钟一边加热后,放置20分钟使其反应。添加1mL己烷,充分振荡混合。离心分离后,分离出己烷层(上层),作为试样溶液供于GC。
<分析条件>
柱 DB-5HT0.32mm×15m0.10mm
炉温度条件 50℃→340℃、10℃/min
气化室/FID检测器温度 340℃/350℃
参考例1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小仓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纯度:99质量%)540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
参考例2
除了使用纯度95质量%的12-羟基硬脂酸(将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小仓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纯度:99质量%产品用硬脂酸稀释至纯度95质量%而制成)作为12-羟基硬脂酸以外,与参考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
参考例3
除了使用纯度90质量%的12-羟基硬脂酸(商品名、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纯度:90质量%)作为12-羟基硬脂酸以外,与参考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31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6。
参考例4
进行参考例1~3中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求出7聚物以上的分子的比例。分子量分布的测定通过液相色谱法进行,根据峰面积的比例算出。其分析条件如下。
柱:将4根内径7.8mm、长300mm、5μm尺寸的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基材的GPC柱连接起来使用。
流动相:四氢呋喃
柱温:40℃
流动相的流量:0.5mL/min
检测:差示折射率(RI)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结果示于下表1。
[表1]
7聚物以上的分子的比例(%) | |
参考例1 | 77 |
参考例2 | 76 |
参考例3 | 22 |
由表1的结果可知,使用纯度为95质量%的12-羟基硬脂酸和纯度为99质量%的12-羟基硬脂酸的情况下,7聚物以上的分子的比例高达76%和77%,而使用纯度为90质量%的12-羟基硬脂酸的情况下,7聚物以上的分子的比例为22%。由该结果可知,制造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情况下,作为原料,12-羟基硬脂酸较好是纯度高的12-羟基硬脂酸。
[制造实施例1: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21)的
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40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4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2,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4mgKOH/g、10聚物)514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ユニケマ(株))制、商品名“PRIFRAC2989”)82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16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4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21))246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1.6mgKOH/g,羟值为21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山萮酸的摩尔比(%)为57%。
[制造实施例2: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60、聚
羟基硬脂酸10聚物、加成摩尔比例(聚羟基硬脂酸:山萮酸=1.5:2)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40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3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2,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3mgKOH/g、10聚物)514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82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27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0.7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60))256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0.8mgKOH/g,羟值为60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山萮酸的摩尔比(%)为57%。
[制造实施例3: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40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0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4,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4mgKOH/g、10聚物)513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25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10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256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1.4mgKOH/g,羟值为13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71%,山萮酸的摩尔比(%)为29%。
[制造实施例4: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430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0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4,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0mgKOH/g、10聚物)396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122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20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389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1.1mgKOH/g,羟值为16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29%,山萮酸的摩尔比(%)为71%。
[制造实施例5: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31)的
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05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6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2,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6mgKOH/g、10聚物)481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75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20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5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31))473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1.5mgKOH/g,羟值为31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山萮酸的摩尔比(%)为57%。
[制造实施例6: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49)的
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01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6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2,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6mgKOH/g、10聚物)473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75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24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2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OHV=49))403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1.2mgKOH/g,羟值为49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山萮酸的摩尔比(%)为57%。
[制造实施例7: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AV=7.6)的
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08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8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0,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8mgKOH/g、10聚物)490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77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15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7.6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AV=7.6))485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7.6mgKOH/g,羟值为13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山萮酸的摩尔比(%)为57%。
[制造实施例8: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聚合数:16
聚物)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39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2.4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6.0,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6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2.4mgKOH/g、16聚物)519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51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10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2.8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聚合数:16聚物))456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2.8mgKOH/g,羟值为15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山萮酸的摩尔比(%)为57%。
[制造实施例9:四(聚12-羟基硬脂酸/棕榈酸)季戊四醇酯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24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7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1,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7mgKOH/g、10聚物)505g、棕榈酸(ACIDCHEM株式会社制、商品名“PALMAC98-16”)60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16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5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棕榈酸)季戊四醇酯)468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1.5mgKOH/g,羟值为18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棕榈酸的摩尔比(%)为57%。
[制造比较例1:四聚12-羟基硬脂酸季戊四醇酯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540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15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19.2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10.3,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10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19.2mgKOH/g、10聚物)510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70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8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季戊四醇酯)382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2.0mgKOH/g,羟值为19mgKOH/g。本制造例中,因为未使用山萮酸作为原料,所以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100%,山萮酸的摩尔比(%)为0%。
[制造比较例2: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投入12-羟基硬脂酸(小仓合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12-ヒドロ酸HP”、纯度:99质量%)450g,作为催化剂,添加总下料量的0.1%的氯化锡,并且作为回流溶剂,添加总下料量的5%的二甲苯,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00℃的温度下进行6小时的反应,得到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测定所得聚合物的酸值,结果酸值为32.4mgKOH/g,根据酸值算出的平均聚合度为6.1,因此可知,所得生成物是12-羟基硬脂酸6聚物。
接着,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通入管和水分分离器的1L四口烧瓶中添加如上所述得到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酸值:32.4mgKOH/g、6聚物)412g、山萮酸(有利凯玛公司制、商品名“PRIFRAC2989”)113g和季戊四醇(李长荣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季戊四醇”)23g,在氮气气流下,一边除去生成的水,一边在21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直至生成物的酸值达到1mgKOH/g以下。
反应结束后,滤除催化剂,接着用活性白土脱色后,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脱臭,得到常温下呈糊状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四(聚12-羟基硬脂酸/山萮酸)季戊四醇酯)389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1.1mgKOH/g,羟值为16mgKOH/g。所得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低于7聚物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的摩尔比(%)为43%,山萮酸的摩尔比(%)为57%。
对于通过制造实施例1~9和制造比较例1、2而得的酯化反应生成物,通过下述方法进行评价。评价(1)“耐油性试验”中,对于羟基硬脂酸辛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日清オイリオグループ(株))制、商品名:サラコスEH)、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2-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氢=3:1:2、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168EV)、三聚羟基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WO-6)及三甲基硅氧基硅酸酯(拒水性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信越化学工業(株))制、商品名:X-21-5250)也进行试验。
评价(2)“晕开性试验”中,对于三聚羟基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WO-6)、羟基硬脂酸辛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EH)、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2-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氢=3:1:2、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168EV)、三甲基硅氧基硅酸酯(拒水性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X-21-5250)也进行试验。
评价(3)“水分透过率试验”中,对于羟基硬脂酸辛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EH)、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2-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氢=3:1:2、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168EV)、三聚羟基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WO-6)、三甲基硅氧基硅酸酯(拒水性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X-21-5250)、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222)、三异硬脂酸二甘油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43V)也进行试验。
评价(4)“电导测定试验”中,对于羟基硬脂酸辛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EH)、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2-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氢=3:1:2、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168EV)、三聚羟基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WO-6)、三甲基硅氧基硅酸酯(拒水性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X-21-5250)、三异硬脂酸二甘油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43V)、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222)也进行试验。
评价(1)“耐油性试验”
将制造实施例1~9、制造比较例1和2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和上述各试样分别与色素基质(pigment base)[红色202号(癸巳化成公司制)5%、红色201号(癸巳化成公司制)10%、氧化钛(帝国化工株式会社(テイカ社)制、商品名:JA-C)30%、合成云母(Co-op化学株式会社(コープケミカル社)制、商品名:ミクロマイカMK-200K)5%、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日清奥利友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222)50%]以2:8的重量比混合,将5mg所得各试样涂布于长4cm、宽3cm的人工皮革片(出光高科技株式会社(出光テクノファイン(株))サプラーレ(注册商标)),粘贴在烧杯内侧。接着,为了浸渍试样涂布部,注入已加温至40℃的澳洲坚果油,在40℃的浴中搅拌10分钟。经过10分钟后,用肉眼评价试样的掉落情况。评价结果示于表2。该试验中,良好的是试样适度地掉落。因此,在表2所示的结果中,将试样适度地掉落的情况记作○,将试样不掉落或试样严重掉落的情况记作×。评价结果示于表2。
试样严重掉落的情况下,含有该试样的化妆品可以说是化妆保持性差,此外,试样不掉落的情况下,含有该试样的化妆品可以说是难以卸妆,因此将试样适度地掉落的情况评价为良好。
评价(2)“晕开性试验”
首先,按照以下方法和组成制成口红。
称量三异硬脂酸二甘油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43V)21%、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222)20%、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I.O)20%、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2-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松香=4:1.5:0.5、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168ARV)12%、异硬脂酸海藻糖酯(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ノムコートTQ-5)5%、小烛树蜡3%、地蜡6%、巴西棕榈蜡2%、微晶蜡1%、色素基质10%(与(1)记载的样品相同),在90℃水浴中加温后,用分散混合机搅拌5分钟,脱气后,填充、冷却,将所得产物从模具中取出而制得。
接着,将所得口红涂布于上述耐油性试验中使用的人工皮肤,使一边的长度达到2cm,制成6个区,分别涂布0.3g制造实施例1、2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和上述各试样,在40℃的恒温槽内静置1小时后,观察口红的状况,观察有无晕开,按照以下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2。
○:未观察到晕开。
△:观察到少量晕开。
×:观察到相当程度的晕开。
评价(3)“水分透过率试验”
将封蜡剂(蜂蜡:石蜡=60:40)熔化。
另一方面,将制造实施例1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和上述各试样分别倒入不同的培养皿中,在100℃的恒温槽中干燥。称量5C滤纸的重量(a),浸渍于培养皿中的试样中。捞出滤纸,拭去多余的试样。接着,称量含试样的滤纸的重量(b),根据下式进行调整,使得试样涂布量达到6~8mg/cm2。
试样涂布量(mg/cm2)=(b-a)/38.47(滤纸的面积)
接着,在透湿杯中加入约20mL(约15g)甘油,将涂布有试样的滤纸安装于固定框,将透湿杯的周围用封蜡剂密封(此外,同时制备空白试样)。封蜡剂固化后,一边注意不要让甘油附着在滤纸上,一边测定重量(c)。接着,将透湿杯在水蒸气已饱和的干燥器中静置3小时(25℃),取出透湿杯,测定重量(d)。
通过以下算式计算出试样的水分透过率。
水分透过量(mg/cm2)=(d-c)/28.26(透湿杯的透过面积)
水分透过率(%)=试样的水分透过率/空白试样的水分透过率×100
水分透过率越低,则可以认为含有该试样的化妆品的锁水性越高。
评价结果示于表2。
评价(4)“电导测定试验”
将女性健康人的上臂内侧部用乙醇擦拭干净后,使用高频电导率计(I.B.S有限公司制、SKICON-200),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50~55%的室内测定该部分的电导。此外,同样地用乙醇擦拭干净后,将制造实施例1~9、制造比较例1、2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和上述各试样分别适量涂布成1.5cm见方,保持该状态,经过90~120分钟后,测定该部分的电导。测定值是10名受试者的平均值。此外,将试样涂布后的测定值减去涂布前的值,将所得的值作为电阻值。测定结果示于表3。表3中的值为μS。
[表2-1]
[表2-2]
由表2的结果可知,在耐油性试验中,制造实施例1~3、5~9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显示出良好的结果。此外还可知,制造实施例1~9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晕开性优良。此外,制造实施例1~9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在水分透过率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结果。
[表3-1]
[表3-2]
表3中,电阻值越高,表示水分量越多。该试验中,电阻值的最佳值是240μS左右。此外,电阻值为512μS时,认为值过高,对其它因素造成影响。
由表3的结果可知,在电导测定试验中,制造实施例1~3、5~7中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电阻值的最佳值是240μS左右。
接着,制造化妆品,分别进行评价。化妆品的评价通过感官评价来进行。感官评价方法如下。
化妆品的感官评价
由10名感官评价人员使用各化妆品,对于光泽(是否赋予嘴唇等使用部位以自然光泽)、涂抹难易程度(使用时的涂抹难易程度是否良好)、润泽感(是否赋予使用部位以润泽)、化妆保持性(使用后的化妆保持性是否良好)、粘滞感(使用时化妆品是否粘滞)等感官评价,对各评价项目按照下述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良好:2分。
普通:1分。
差:0分。
将10名人员的分数相加,算出总分,总分为15~20分的记作A,10~14分的记作B,5~9分的记作C,4分以下的记作D。
这里,对含有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化妆品所具有的优良功能中的一种、即耐水皮膜形成能力、对肌肤等的密合性和保湿性进行说明。
关于上述化妆品的感官评价,耐水皮膜形成能力强时,润泽感良好,更容易涂抹。此外,对肌肤等的密合性高时,化妆保持性提高。此外,保湿性高时,润泽感提高。
实施例10~18和比较例9~14
唇彩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表4~6所示配方的唇彩。以下实施例中,表中的数字全部表示质量%。一并示出评价结果。
计量配方原料,在90℃水浴中溶解原料后,进行2分钟的搅拌,进行脱气和填充,得到唇彩。
[表4-1]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10 | 实施例11 | 实施例12 | 实施例13 |
1.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 | 20 | 20 | 20 | 20 |
2.氢化聚异丁烯 | 50 | 50 | 50 | 50 |
3.四异硬脂酸季戊四醇酯 | 18 | 18 | 18 | 18 |
4.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10 | - | - | - |
5.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2) | - | 10 | - | - |
6.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3) | - | - | 10 | - |
7.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4) | - | - | - | 10 |
8.甘油脂肪酸酯二十烷二酸缩合物 | 2 | 2 | 2 | 2 |
共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评价 | ||||
光泽 | A | A | B | B |
涂抹难易程度 | A | B | B | C |
润泽 | A | A | A | B |
化妆保持性 | A | A | A | A |
粘滞感 | A | B | B | B |
[表4-2]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14 | 实施例15 | 实施例16 | 实施例17 | 实施例18 |
1.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 | 20 | 20 | 20 | 20 | 20 |
2.氢化聚异丁烯 | 50 | 50 | 50 | 50 | 50 |
3.四异硬脂酸季戊四醇酯 | 18 | 18 | 18 | 18 | 18 |
4.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5) | 10 | - | - | - | - |
5.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6) | - | 10 | - | - | - |
6.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7) | - | - | 10 | - | - |
7.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8) | - | - | - | 10 | - |
8.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9) | - | - | - | - | 10 |
9.甘油脂肪酸酯二十烷二酸缩合物 | 2 | 2 | 2 | 2 | 2 |
共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评价 | |||||
光泽 | A | A | B | A | A |
涂抹难易程度 | A | B | A | B | A |
润泽 | A | A | B | A | A |
化妆保持性 | A | A | A | A | B |
粘滞感 | A | A | A | B | A |
表中,作为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使用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222;作为四异硬脂酸季戊四醇酯,使用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5418V;作为羟基硬脂酸辛酯,使用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EH;作为二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2-羟基硬脂酸:异硬脂酸:氢=3:1:2),使用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スモール168EV;作为三聚羟基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使用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サラコスWO-6;作为三甲基硅氧基硅酸酯,使用信越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X-21-5250;作为甘油脂肪酸酯二十烷二酸缩合物,使用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ノムコートHK-G。以下的表中也一样。
[表5]
掺入原料名 | 比较例9 | 比较例10 |
1.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 | 20 | 20 |
2.氢化聚异丁烯 | 50 | 50 |
3.四异硬脂酸季戊四醇酯 | 18 | 18 |
4.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比较例1) | 10 | - |
5.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比较例2) | - | 10 |
6.甘油脂肪酸酯二十烷二酸缩合物 | 2 | 2 |
共计 | 100 | 100 |
评价 | ||
光泽 | B | B |
涂抹难易程度 | C | B |
润泽 | B | C |
化妆保持性 | B | C |
粘滞感 | C | B |
[表6]
由表4~表6可知,用本发明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制成的唇彩在光泽、涂抹难易程度、润泽、化妆保持性、粘滞感的试验中表现良好。与之相对,比较例的唇彩在任一项目中,都比实施例的唇彩差。
实施例19
口红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7所示配方的口红。
将成分1~11均匀地溶解混合,添加成分12~15,混炼后再溶解。向其中添加成分16~18,均匀地分散混合,脱气后倒入模具,冷却固化后收纳于容器中,得到口红。
[表7]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19 |
1.石蜡 | 6.0 |
2.合成烃蜡 | 2.0 |
3.微晶蜡 | 3.0 |
4.氢化聚异丁烯 | 30.0 |
5.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10.0 |
6.月桂酰基谷氨酸二(植物甾醇酯/辛基十二烷基酯) | 10.0 |
7.三异硬脂酸二甘油酯 | 5.0 |
8.辛基十二烷醇 | 5.0 |
9.α-烯烃低聚物 | 10.0 |
10.三(癸基/癸酸)甘油酯 | 余量 |
11.生育酚 | 0.1 |
12.红色202号 | 0.3 |
13.黄色4号铝色淀 | 0.2 |
14.氧化铁红 | 0.4 |
15.氧化钛 | 1.0 |
16.云母钛 | 3.0 |
17.疏水化处理云母钛 | 2.5 |
18.氧化钛被覆玻璃片 | 2.0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0
唇彩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8所示配方的唇彩。
将成分1~8均匀地溶解混合,添加成分9~11,混炼后再溶解。向其中添加成分12~14,均匀地分散混合,脱气后填充于容器中,得到唇彩。
[表8]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0 |
1.糊精棕榈酸酯 | 5.0 |
2.氢化聚异丁烯 | 40.0 |
3.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10.0 |
4.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 | 10.0 |
5.月桂酰基谷氨酸二(植物甾醇酯/辛基十二烷基酯) | 5.0 |
6.角鲨烷 | 5.0 |
7.羟基硬脂酸辛酯 | 余量 |
8.生育酚 | 0.1 |
9.硅酸酐(AEROSIL200V(日本AEROSIL公司制)) | 1.0 |
10.红色202号 | 0.1 |
11.黄色4号铝色淀 | 0.1 |
12.云母钛 | 1.0 |
13.氧化钛被覆玻璃片 | 1.0 |
14.(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叠物 | 0.5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1
固体粉末眼影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9所示配方的固体粉末眼影。
将成分1~3混合溶解。另行将成分4~15均匀混合,向其中添加上述成分1~3溶解而成的溶解物,将其均匀分散,粉碎,得到化妆品基材。相对于所得化妆品基材100质量份,混合50质量份挥发性溶剂(异十二烷),填充于金属皿后,通过加热干燥除去溶剂,得到固体粉末眼影。
[表9]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1 |
1.甲基苯基聚硅氧烷 | 2.0 |
2.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5.0 |
3.三(癸基/癸酸)甘油酯 | 4.0 |
4.云母 | 余量 |
5.硬脂酸铝 | 2.0 |
6.红色202号 | 0.5 |
7.黄色4号铝色淀 | 3.0 |
8.云母钛 | 30.0 |
9.二氧化硅被覆铝粉末 | 10.0 |
10.氧化钛被覆玻璃粉末 | 20.0 |
11.银被覆玻璃粉末 | 5.0 |
12.硅氧烷(5%)处理云母钛 | 10.0 |
13.生育酚 | 0.1 |
1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2 |
15.脱氢乙酸钠 | 0.1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2
固体粉末粉底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0所示配方的固体粉末粉底。
将成分1~4混合溶解。另行将成分5~15均匀混合,向其中添加上述成分1~4溶解而成的溶解物,将其均匀分散,粉碎,得到化妆品基材。将所得化妆品基材填充于金属皿后,进行加压成形,得到固体粉末粉底。表中,作为交联型硅氧烷粉末,使用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KSP-300。
[表10]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2 |
1.二甲基聚硅氧烷 | 2.0 |
2.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3.0 |
3.异壬酸异壬酯 | 3.0 |
4.对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 | 2.0 |
5.硅氧烷处理氧化铁红 | 0.5 |
6.硅氧烷处理黄色氧化铁 | 2.0 |
7.硅氧烷处理黑色氧化铁 | 0.3 |
8.氟处理氧化钛 | 15.0 |
9.月桂酰基赖氨酸处理云母 | 25.0 |
10.肉豆蔻酸锌处理滑石 | 余量 |
11.麻纤维素粉末 | 5.0 |
12.交联型硅氧烷粉末 | 3.0 |
13.氯苯甘醚 | 0.1 |
1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2 |
15.脱氢乙酸钠 | 0.1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3
霜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1所示配方的霜。
将成分1~14和成分15~28分别在80℃下溶解后,将其混合,一边搅拌边冷却至30℃,填充于容器中,得到霜。
[表11]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3 |
1.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3.0 |
2.硬脂酸 | 1.0 |
3.异硬脂酸 | 0.2 |
4.单硬脂酸甘油酯 | 2.0 |
5.山萮醇 | 2.0 |
6.蜂蜡 | 1.0 |
7.胆固醇 | 0.2 |
8.澳洲坚果油脂肪酸植物甾醇酯 | 1.0 |
9.硬脂酸失水山梨糖醇酯 | 0.5 |
10.神经酰胺2 | 0.03 |
11.氢化卵磷脂 | 0.1 |
12.植物性角鲨烷 | 8.0 |
13.澳洲坚果油 | 5.0 |
14.厚朴木酚素(magnolignan) | 0.01 |
15.1,3-丁二醇 | 5.0 |
16.浓甘油 | 5.0 |
17.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2 |
18.甘草酸二钾 | 0.1 |
19.西洋梨果汁发酵液 | 0.2 |
20.N-乙酰基葡糖胺 | 0.1 |
21.越桔叶提取物 | 0.1 |
22.抗坏血酸葡糖苷 | 0.2 |
23.γ-氨基丁酸 | 0.1 |
24.N-硬脂酰基谷氨酸钠 | 0.2 |
25.烷基改性羧基乙烯基聚合物 | 0.05 |
26.烟酰胺 | 0.1 |
27.氯苯甘醚 | 0.1 |
28.精制水 | 余量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4
W/O霜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2所示配方的W/O霜。
将成分10~25在60℃的温度下均匀地溶解。另行将成分1~9在60℃的温度下均匀地溶解,向其中添加上述成分10~25溶解而成的溶解物,将其乳化分散后,冷却至30℃,得到W/O霜。表中,作为共改性硅氧烷,使用高德斯密特公司(ゴールドシュミット社)制、ABIL EM90;作为POE改性硅氧烷分散液,使用东丽·道康宁公司(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社)制、シリコンBY22-008;作为长链分支脂肪酸胆固醇酯,使用日本精化公司制、YOFCOCLE-NH;作为硅氧烷弹性体分散液,使用东丽·道康宁公司制、トレフィルE-508。
[表12]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4 |
1.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2.0 |
2.共改性硅氧烷 | 2.0 |
3.POE改性硅氧烷分散液 | 1.0 |
4.角鲨烷 | 5.0 |
5.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 | 5.0 |
6.甲基聚硅氧烷(100cs) | 3.0 |
7.长链分支脂肪酸胆固醇酯 | 1.0 |
8.硅氧烷弹性体分散液 | 5.0 |
9.辅酶Q10 | 0.03 |
10.碧萝芷(pycnogenol) | 0.03 |
11.卡姆果提取物 | 0.1 |
12.大米发酵液 | 1.0 |
13.兰花提取液 | 0.1 |
14.秋葵提取物 | 0.1 |
15.乌龙茶提取物 | 0.1 |
16.霍霍巴叶提取物 | 0.1 |
17.甘草提取物 | 0.1 |
18.水溶性叶绿素 | 0.02 |
19.氯化钠 | 1.0 |
20.二丙二醇 | 5.0 |
21.浓甘油 | 5.0 |
22.棉子糖 | 1.0 |
2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3 |
24.N-甲基-L-丝氨酸 | 0.5 |
25.精制水 | 余量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5
凝胶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3所示配方的凝胶。
将成分1~10和成分11~25分别在60℃下加热溶解,接着将两者混合,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30℃,得到凝胶。表中,作为球状硅氧烷粉体,使用迈图高新材料公司(モメンティブ·パフォー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ズ社)制、トスパール145A;作为糖神经酰胺,使用纪文食品化学公司(紀文フードケミカル社)制、生物神经酰胺(バイオセラミド)。
[表13]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5 |
1.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1.0 |
2.二甲基聚硅氧烷(6cs) | 10.0 |
3.橄榄油 | 0.1 |
4.澳洲坚果油 | 0.1 |
5.霍霍巴油 | 0.1 |
6.棕榈酸视黄醇酯 | 0.1 |
7.烟酸dl-α-生育酚酯 | 0.1 |
8.POE硬化蓖麻油(60E.O.) | 2.0 |
9.球状硅氧烷粉体 | 1.0 |
10.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醇酯 | 0.5 |
11.水解透明质酸 | 0.1 |
12.甜菊提取物 | 0.2 |
13.乙醇 | 5.0 |
14.杜鹃醇 | 0.1 |
15.黄柏提取液 | 0.1 |
16.1,3-丁二醇 | 5.0 |
17.山梨糖醇液 | 3.0 |
18.聚乙二醇4000 | 1.0 |
19.羧基乙烯基聚合物 | 0.2 |
20.糖神经酰胺 | 0.1 |
2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2 |
22.γ-氨基-β-羟基丁酸 | 0.2 |
23.依地酸二钠 | 0.02 |
24.氢氧化钾 | 0.02 |
25.精制水 | 余量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6
乳液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4所示配方的乳液。
将成分1~7和成分8~26分别在60℃下加热溶解,接着将两者混合,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30℃,得到乳液。
[表14]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6 |
1.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0.5 |
2.甲基苯基聚硅氧烷 | 3.0 |
3.POE硬化蓖麻油(60E.O.) | 0.8 |
4.聚氧乙烯椰油脂肪酸失水山梨糖醇酯 | 0.2 |
5.苯氧基乙醇 | 0.2 |
6.二丙二醇 | 3.0 |
7.乙醇 | 6.0 |
8.白木耳多糖类 | 0.1 |
9.黄原胶 | 0.3 |
10.柠檬酸钠 | 0.05 |
11.问荆提取液 | 0.1 |
12.1,3-丁二醇 | 5.0 |
13.角叉菜胶 | 0.1 |
14.碧萝芷 | 0.05 |
15.云杉提取物 | 0.1 |
16.羧基乙烯基聚合物 | 0.2 |
17.西洋菜提取物 | 0.1 |
18.牛油果提取物 | 0.2 |
19.月见草提取物 | 0.2 |
20.甲瓦龙酸內酯 | 0.1 |
21.透明质酸钠 | 0.001 |
22.甘草酸钠 | 0.2 |
23.氢氧化钾 | 0.05 |
24.氯苯甘醚 | 0.05 |
25.香料 | 0.02 |
26.精制水 | 余量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7
液体粉底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5所示配方的液体粉底。
将成分1~8在80℃的温度下混合,均匀地溶解,向其中添加成分9~11的粉碎物。此外,将成分12和13混合并加热至80℃后添加至上述混合物中,混合冷却至室温,得到液体粉底。
[表15]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7 |
1.异硬脂酸失水山梨糖醇酯 | 1 |
2.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 1 |
3.环聚二甲基硅氧烷 | 15 |
4.聚二甲基硅氧烷 | 5 |
5.矿物油 | 5 |
6.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2 |
7.甲氧基肉桂酸辛酯 | 3 |
8.微晶蜡 | 1 |
9.滑石 | 5 |
10.氧化钛 | 8 |
11.氧化铁 | 2 |
12.甘油 | 4 |
13.精制水 | 余量 |
共计 | 100 |
实施例28~30
护发素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6所示配方的护发素。
将成分1~8在80℃的温度下加热溶解。另行将成分10~13加热至55~80℃的温度后混合,将其添加至成分1~8加热溶解而成的溶解物中,然后冷却,添加成分9,得到护发素。
[表16]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28 | 实施例29 | 实施例30 |
1.山萮基三甲基氯化铵 | 1.5 | ||
2.十八烷氧基(2-羟丙基)二甲胺 | 1.5 | ||
3.硬脂酸二甲氨基丙酰胺 | 1.5 | ||
4.硬脂醇 | 4.5 | 6 | 6 |
5.山萮醇 | 1.5 | ||
6.苄醇 | 0.3 | ||
7.二丙二醇 | 1.5 | ||
8.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0.5 | 0.5 | 0.5 |
9.聚二甲基硅氧烷 | 2 | 2 | 2 |
10.乳酸 | 1 | 1.5 | |
11.乙醇酸 | 0.2 | ||
12.谷氨酸 | 0.3 | ||
13.离子交换水 | 余量 | 余量 | 余量 |
共计 | 100 | 100 | 100 |
实施例31
遮瑕膏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7所示配方的遮瑕膏。
将成分1~11加热溶解后,均匀混合。向其中添加成分12~15,用辊式粉碎机混炼,使其均匀分散。然后,将其与成分16和17一起再熔化,脱泡后倒入模具,冷却至室温,得到遮瑕膏。
[表17]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31 |
1.石蜡 | 5 |
2.聚乙烯蜡 | 3 |
3.微晶蜡 | 5 |
4.巴西棕榈蜡 | 3 |
5.小烛树蜡 | 3 |
6.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0.5 |
7.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 | 15 |
8.液体石蜡 | 10 |
9.橄榄油 | 5 |
10.二癸酸新戊二醇酯 | 余量 |
11.二丁基羟基甲苯 | 0.03 |
12.氧化钛 | 20 |
13.氧化铁红 | 0.5 |
14.黄色氧化铁 | 2.5 |
15.黑色氧化铁 | 0.2 |
16.云母 | 3 |
17.云母钛 | 5 |
共计 | 100 |
实施例32
口红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8所示配方的口红。
将成分1~13均匀地溶解混合,添加成分14~17,混炼后再溶解。向其中添加成分18~20,均匀地分散混合,脱气后倒入金属模具,冷却固化后收纳于容器中,得到口红。
[表18]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32 |
1.石蜡 | 5.0 |
2.乙烯丙烯共聚物 | 3.0 |
3.微晶蜡 | 2.0 |
4.氢化聚异丁烯 | 10.0 |
5.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30.0 |
6.月桂酰基谷氨酸二(植物甾醇酯/辛基十二烷基酯) | 10.0 |
7.三异硬脂酸二甘油酯 | 5.0 |
8.异壬酸异十三烷基酯 | 5.0 |
9.α-烯烃低聚物 | 10.0 |
10.三(癸基/癸酸)甘油酯 | 余量 |
11.二异硬脂酸二甘油酯 | 0.5 |
12.杏提取物 | 0.1 |
13.生育酚 | 0.1 |
14.红色202号 | 0.3 |
15.黄色4号铝色淀 | 0.2 |
16.氧化铁红 | 0.4 |
17.氧化钛 | 1.0 |
18.云母钛 | 3.0 |
19.疏水化处理云母钛 | 2.5 |
20.氧化钛被覆玻璃片 | 2.0 |
共计 | 100 |
实施例33
胭脂乳的制造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下表19所示配方的胭脂乳。
将成分1~9均匀地溶解混合,添加成分10~15,混炼后再溶解。向其中添加成分16~17,均匀地分散混合,脱气后填充于容器中,得到胭脂乳。
[表19]
掺入原料名 | 实施例33 |
1.糊精棕榈酸酯 | 1.0 |
2.甘油脂肪酸酯二十烷二酸缩合物 | 3.0 |
3.氢化聚异丁烯 | 5.0 |
4.酯化反应生成物(制造实施例1) | 35.0 |
5.五异硬脂酸二季戊四醇酯 | 5.0 |
6.月桂酰基谷氨酸二(植物甾醇酯/辛基十二烷基酯) | 10.0 |
7.三异硬脂酸二甘油酯 | 15.0 |
8.羟基硬脂酸辛酯 | 余量 |
9.生育酚 | 0.1 |
10.红色202号 | 0.1 |
11.氧化铁红 | 0.1 |
12.黄色氧化铁 | 0.2 |
13.黑色氧化铁 | 0.1 |
14.氧化钛 | 1.0 |
15.板状硫酸钡 | 3.0 |
16.云母钛 | 4.0 |
17.氧化钛被覆玻璃片 | 1.0 |
共计 | 100 |
对于实施例33的胭脂乳,在光泽(是否赋予使用部位以自然光泽)、涂抹难易程度(使用时的涂抹难易程度是否良好)、润泽感(是否赋予使用部位以润泽)、化妆保持性(使用后的化妆保持性是否良好)、粘滞感(使用时化妆品是否粘滞)的各项目中,由5名专业人员按照下述标准进行感官评价。结果示于表20。
(评价标准)
A:有4人以上回答有效果
B:有3人回答有效果
C:有2人回答有效果
D:有1人以下回答有效果
[表20]
评价项目 | 评价结果 |
光泽(是否赋予使用部位以自然光泽) | A |
涂抹难易程度(使用时的涂抹难易程度是否良好) | A |
润泽感(是否赋予使用部位以润泽) | A |
化妆保持性(使用后的化妆保持性是否良好) | A |
粘滞感(使用时化妆品是否粘滞) | A |
对于实施例14~32中制造的化妆品,也得到了作为化妆品良好的评价结果。
Claims (28)
1.一种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下述成分A、成分B和成分C酯化而得;
成分A: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
成分B:碳数16~28的直链状饱和脂肪酸;
成分C:季戊四醇;
上述成分A和成分B的下料比以摩尔比计为35:65~90:10,
上述成分C的下料比相对于成分A 1摩尔、季戊四醇为0.1~1.0摩尔,
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所述成分A的摩尔比(%)为35~90%,所述成分B的摩尔比(%)为10~65%,
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羟值为10~70mgKOH/g,酸值为10mgKOH/g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8mgKOH/g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酸值为3mgKOH/g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羟值为10~50mgKOH/g。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羟值为10~30mgKOH/g。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所述成分A的摩尔比(%)为40~60%,所述成分B的摩尔比(%)为40~60%。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脂肪酸残基中的所述成分A的摩尔比(%)为40~50%,所述成分B的摩尔比(%)为50~60%。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B是碳数16~22的直链饱和脂肪酸。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B是山萮酸。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的聚合度为8~20。
11.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的聚合度为9~20。
12.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的聚合度为8~16。
13.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的聚合度为9~16。
14.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的聚合度为8~12。
15.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的聚合度为9~12。
16.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的聚合度为9~18。
17.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通过将94质量%以上的纯度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
18.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A通过将98质量%以上的纯度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
19.一种化妆品,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化妆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含量为0.1~80质量%。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化妆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含量为1~60质量%。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化妆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含量为5~40质量%。
23.如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妆品,其特征在于,选自口唇化妆品、粉底、润肤霜、乳液、发膏、洗发香波、护发素、护手霜、美容液、眉眼化妆品、指甲化妆品及防晒化妆品。
24.如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妆品,其特征在于,是彩妆。
25.一种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下述成分A、成分B和成分C酯化的工序;
成分A:7聚物以上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
成分B:12-羟基硬脂酸聚合物以外的脂肪酸;
成分C:季戊四醇。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到所述成分A的工序、以及将所得成分A、所述成分B和所述成分C酯化的工序。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B是碳数16~22的直链饱和脂肪酸,所述成分A通过将94质量%以上的纯度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
28.如权利要求258或26所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分B是山萮酸,所述成分A通过将94质量%以上的纯度的12-羟基硬脂酸聚合而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49415 | 2010-11-08 | ||
JP2010-249415 | 2010-11-08 | ||
PCT/JP2011/075400 WO2012063727A1 (ja) | 2010-11-08 | 2011-11-04 | エステル化反応生成物及び化粧料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01308A CN103201308A (zh) | 2013-07-10 |
CN103201308B true CN103201308B (zh) | 2015-02-25 |
Family
ID=46050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3486.XA Active CN103201308B (zh) | 2010-11-08 | 2011-11-04 | 酯化反应生成物及化妆品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231403A1 (zh) |
EP (1) | EP2639253A4 (zh) |
JP (1) | JP5855906B2 (zh) |
KR (1) | KR101838323B1 (zh) |
CN (1) | CN103201308B (zh) |
TW (1) | TWI524903B (zh) |
WO (1) | WO20120637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28715B2 (en) | 2011-11-07 | 2016-08-30 | The Nisshin Oillio Group, Ltd. | Composition for cleansing agent and cleansing agent |
WO2014046252A1 (ja) * | 2012-09-24 | 2014-03-27 | 味の素株式会社 | ステロールエステルを含有する液体洗浄料 |
JP2014088354A (ja) * | 2012-10-31 | 2014-05-15 | Kao Corp | 口唇化粧料 |
JP2015117208A (ja) * | 2013-12-19 | 2015-06-25 | 花王株式会社 | 口唇化粧料 |
JP6723684B2 (ja) * | 2014-12-08 | 2020-07-15 | ロレアル | 炭化水素油、芳香族シリコーン油、ワックス及びペースト状脂肪物質を含む組成物 |
JP2017014148A (ja) * | 2015-07-01 | 2017-01-19 | 花王株式会社 | 口唇化粧料 |
EP3266805A1 (en) * | 2016-07-08 | 2018-01-10 | Oleon N.V. | Polyester as reactive diluent |
JP6858509B2 (ja) * | 2016-08-31 | 2021-04-14 | 花王株式会社 | 油中水型乳化化粧料 |
JP6858510B2 (ja) * | 2016-08-31 | 2021-04-14 | 花王株式会社 | 油中水型乳化化粧料 |
JP2020055772A (ja) | 2018-10-01 | 2020-04-09 | 株式会社サクラクレパス | 硬化性ジェルネイル組成物、ジェルネイルベース層、ジェルネイル、及び、ジェルネイル組成物セット |
KR20210115444A (ko) | 2020-03-13 | 2021-09-27 | (주)인우코퍼레이션 | 신규한 10-하이드록시스테아르산의 에스테르 유도체 화합물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KR20210115443A (ko) | 2020-03-13 | 2021-09-27 | (주)인우코퍼레이션 | 신규한 10-하이드록시스테아르산의 에스테르 유도체 화합물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KR102548114B1 (ko) * | 2022-09-16 | 2023-06-28 | 주식회사 청유담 | 초임계 이산화탄소 상에서의 에스테르교환반응을 이용한 화장품용 식물성 에스테르 유지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5118A (zh) * | 2002-01-15 | 2005-05-11 | 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 | 皮肤外用的油包水乳液制剂 |
CN1787799A (zh) * | 2003-05-13 | 2006-06-14 | 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 | 水包油型乳化化妆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69475A (en) * | 1962-12-18 |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 ||
JP3120162B2 (ja) * | 1992-05-30 | 2000-12-25 | 太陽化学株式会社 | 油性メークアップ化粧料の製造法 |
JP4267165B2 (ja) * | 2000-03-03 | 2009-05-27 | 日清オイリオ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水性ゲル化剤 |
JP4267166B2 (ja) * | 2000-03-03 | 2009-05-27 | 日清オイリオ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水性ゲル化剤 |
US6972316B1 (en) * | 2004-08-02 | 2005-12-06 | Phoenix Research Corp | Polyesters having improved water affinity |
ES2400192T3 (es) * | 2005-01-28 | 2013-04-08 | The Nisshin Oillio Group, Ltd. | Producto de reacción de esterificación y producto cosmético |
EP1813311A1 (en) * | 2005-11-25 | 2007-08-01 | Cognis IP Management GmbH | Oil-in-water emulsions based on special emulsifiers |
KR101359192B1 (ko) * | 2006-07-28 | 2014-02-05 | 닛신 오일리오그룹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에스테르화 반응 생성물, 이 생성물을 함유하는 겔화제 및 이들을 함유하는 화장료 |
FR2914853B1 (fr) * | 2007-04-13 | 2010-07-30 | Oreal | Composition cosmetique comprenant une phase continue huileuse |
WO2010029769A1 (ja) * | 2008-09-12 | 2010-03-18 | 日清オイリオ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透明ゲル化粧料及びゲル化剤 |
EP2206489A1 (de) * | 2009-01-08 | 2010-07-14 | Cognis IP Management GmbH | Fließfähige Emulsionskonzentrate |
-
2011
- 2011-11-04 CN CN201180053486.XA patent/CN103201308B/zh active Active
- 2011-11-04 US US13/883,342 patent/US2013023140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11-04 WO PCT/JP2011/075400 patent/WO20120637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1-04 JP JP2011241912A patent/JP5855906B2/ja active Active
- 2011-11-04 KR KR1020137012016A patent/KR101838323B1/ko active Active
- 2011-11-04 EP EP11840307.0A patent/EP263925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11-08 TW TW100140746A patent/TWI52490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5118A (zh) * | 2002-01-15 | 2005-05-11 | 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 | 皮肤外用的油包水乳液制剂 |
CN1787799A (zh) * | 2003-05-13 | 2006-06-14 | 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 | 水包油型乳化化妆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39253A4 (en) | 2016-11-02 |
KR101838323B1 (ko) | 2018-03-13 |
JP5855906B2 (ja) | 2016-02-09 |
EP2639253A1 (en) | 2013-09-18 |
KR20140009177A (ko) | 2014-01-22 |
TWI524903B (zh) | 2016-03-11 |
US20130231403A1 (en) | 2013-09-05 |
JP2012117050A (ja) | 2012-06-21 |
WO2012063727A1 (ja) | 2012-05-18 |
CN103201308A (zh) | 2013-07-10 |
TW201240678A (en) | 2012-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01308B (zh) | 酯化反应生成物及化妆品 | |
CN101107214B (zh) | 酯化反应生成物和化妆品 | |
JP5882192B2 (ja) | 液状油のゲル化能を有しない新規デキストリン脂肪酸エステル及びその用途 | |
US7427640B1 (en) | Oil materials comprising dimerdiol ester and cosmetics comprising the ester | |
CN106038357B (zh) | 聚甘油脂肪酸酯用于制造上妆用化妆品的应用、及上妆用化妆品 | |
KR101117850B1 (ko) | 오르가노폴리실록산 표면 처리제계 및 상기 처리제계로표면 처리된 분체, 및 상기 분체를 함유하는 화장료 | |
CN1980628B (zh) | 液体酯组合物以及含有其的化妆料 | |
US20100087395A1 (en) | Cosmetic preparation | |
CN105188656A (zh) | 化妆品组合物 | |
JP6795091B2 (ja) | 粉体の疎水化度の解析方法 | |
JP3671327B2 (ja) | 油中水型化粧料 | |
EP1632213A1 (en) | Cosmetic preparation | |
JP6510435B2 (ja) | シロキサン骨格を有する吸水性樹脂およびこれを含む化粧料 | |
CN104800101B (zh) | 化妆材料 | |
JP4610050B2 (ja) | 油剤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化粧料及び外用剤 | |
CN109071822A (zh) | 有机聚硅氧烷、化妆品及有机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 | |
CN115209870B (zh) | 化妆品组合物 | |
EP1926470B1 (en) | Preparation, in particular cosmetic preparation, production and use thereof | |
WO2011105076A1 (ja) | シリコーンリン酸トリエステルを含有する粉体分散剤、表面被覆処理粉体及び化粧料 | |
JP5220331B2 (ja) | 油性化粧料 | |
JP5043304B2 (ja) | ゲル組成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化粧料 | |
JP2009132638A (ja) | 化粧料 | |
JP2008247759A (ja) | 油性化粧料 | |
JP5647421B2 (ja) | シリコーンリン酸トリエステルを含有する化粧料 | |
JP2006282517A (ja) | ゲル組成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化粧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