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8891A - 成型用膜和成型转印箔 - Google Patents
成型用膜和成型转印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68891A CN103068891A CN2011800404832A CN201180040483A CN103068891A CN 103068891 A CN103068891 A CN 103068891A CN 2011800404832 A CN2011800404832 A CN 2011800404832A CN 201180040483 A CN201180040483 A CN 201180040483A CN 103068891 A CN103068891 A CN 1030688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film
- quality
- resin
- molding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00—Layered products having a non-planar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polycycloolef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25—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09—Carboxylic acids; Metal salts thereof; Anhydrides thereof
- C08K5/098—Metal salts of carboxylic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13—Phenols; Phenolates
- C08K5/134—Phenols containing ester group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4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no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in side chain, and hav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a carbocyclic or in a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3—3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32B2250/242—All polymers belonging to those covered by group B32B27/32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0—Symmetrical or sandwich layers, e.g. ABA, ABCBA, ABCCBA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8—Multiple coating on one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Elast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4—Yield strength; Tensile streng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82—Tearability
- B32B2307/5825—Tear resista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2—Dimensional properties
- B32B2307/734—Dimensional stabilit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8—Thermoformabilit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5—Printabilit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1/00—Decorative or ornamental articl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4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no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in side chain, and hav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a carbocyclic or in a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4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4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6—Applications used for fil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48—Three or more lay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855—Of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 Y10T428/31909—Next to second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 Y10T428/31913—Monoolefin poly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75℃下的储能模量为1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120℃下的储能模量为100MPa以下的成型用膜,其相对于膜整体含有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环状烯烃系树脂。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涂布、层合、印刷、蒸镀等加工时显示优异的尺寸稳定性,适合成型转印箔用途的成型用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环状烯烃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成型用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建材、汽车部件、手机电话、电机产品等领域,无溶剂涂装、代替金属镀等的愿望提高,使用膜进行装饰的方法不断发展。
作为成型用双轴拉伸聚酯膜,已经提出了几种方案。已提出了规定了常温下的特定成型应力的成型用聚酯膜(专利文献1)。此外,还提出了规定了25℃、100℃下的成型应力、热收缩率、面取向度的成型用聚酯膜(专利文献2)。
此外,提出了使用低温下成型性优异的非晶性聚酯而成的成型用无拉伸聚酯膜(专利文献3)。此外,作为能够应对印刷加工、涂布加工的转印箔用膜,提出了在无拉伸聚酯膜的至少一面上贴合聚烯烃膜而成的膜(专利文献4)。此外,提出了作为使用环状烯烃系树脂的膜的离型膜(专利文献5)。进而作为化妆片用的环状烯烃系膜,提出了在环状烯烃中混合聚乙烯而成的膜(专利文献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475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95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469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18870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25739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162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膜,由于是双轴拉伸聚酯膜,所以尽管耐热性优异,但低温下的成型性不充分。
专利文献3的膜,膜的耐溶剂性低,不能耐受印刷加工、涂布加工。
专利文献4的膜,由于作为聚烯烃使用聚丙烯,所以表面外观差,在要求表面无斑驳的用途中难以应用。
专利文献5和专利文献6的膜,不是充分考虑加工性和成型性的设计。此外,专利文献5和6的膜不是充分考虑表面外观的设计。
本发明的第1课题是,提供能够使加工时的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和成型性兼立的成型用膜。此外,本发明的第2课题是提供表面外观和膜的操作性优异的成型用膜。
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第1课题的本发明的第1成型用膜,相对于膜整体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75℃下的储能模量为1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120℃下的储能模量为100MPa以下。
用于解决第2课题的本发明的第2成型用膜,相对于膜整体含有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环状烯烃系树脂,且至少一面的光泽度(60°)为100以上,撕裂传播阻力为10N/mm以上,120℃下的断裂伸长率为300%以上。
此外,本发明的成型转印箔,在第1或第2成型用膜的至少一面上,从成型用膜侧开始,依次层叠有透明层、装饰层和粘接层。
发明效果
第1成型用膜,在涂布、层合、印刷、蒸镀等加工时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第2成型用膜在将膜用于装饰时,表面外观和膜的操作性优异。第1和第2成型用膜,在真空成型、压空成型、压制成型之类的各种成型方法中,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型性,所以适合各种成型加工工序。第1和第2成型用膜能够作为装饰例如建材、汽车部件、手机电话、电机产品、游戏机部件等的成型部件的成型转印箔用膜很好地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和第2成型用膜]
[环状烯烃系树脂]
本发明的第1和第2成型用膜,在将膜的所有成分的合计作为100质量%时,含有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环状烯烃系树脂。在是以环状烯烃系树脂为主成分的膜时,能够同时具有涂布、层合、印刷、蒸镀等加工时的尺寸稳定性、和拉深成型性。进而通过使用环状烯烃系树脂,成型部件的表面外观变得良好。
需说明的是,在第1和第2成型用膜是含多个层的层叠膜的情况,在将构成层叠膜的所有层的所有成分的合计设为100质量%时,在所有层中存在的环状烯烃系树脂的合计为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优选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7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更优选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8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9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环状烯烃系树脂是指由环状烯烃的单体聚合得到的、在聚合物的主链中具有脂环结构的树脂。
作为环状烯烃,可以列举出环丁烯、环戊烯、环庚烯、环辛烯、环戊二烯、1,3-环己二烯之类的单环式烯烃、双环〔2,2,1〕庚-2-烯、5-甲基-双环〔2,2,1〕庚-2-烯、5,5-二甲基-双环〔2,2,1〕庚-2-烯、5-乙基-双环〔2,2,1〕庚-2-烯、5-丁基-双环〔2,2,1〕庚-2-烯、5-乙叉基-双环〔2,2,1〕庚-2-烯、5-己基-双环〔2,2,1〕庚-2-烯、5-辛基-双环〔2,2,1〕庚-2-烯、5-十八烷基-双环〔2,2,1〕庚-2-烯、5-亚甲基-双环〔2,2,1〕庚-2-烯、5-乙烯基-双环〔2,2,1〕庚-2-烯、5-丙烯基-双环〔2,2,1〕庚-2-烯之类的双环式烯烃、三环〔4,3,0,12.5〕癸-3,7-二烯、三环〔4,3,0,12.5〕癸-3-烯、三环〔4,3,0,12.5〕十一碳-3,7-二烯或三环〔4,3,0,12.5〕十一碳-3,8-二烯或作为它们的部分氢化物(或环戊二烯和环己烯的加成物)三环〔4,3,0,12.5〕十一碳-3-烯;5-环戊基-双环〔2,2,1〕庚-2-烯、5-环己基-双环〔2,2,1〕庚-2-烯、5-环己烯基双环〔2,2,1〕庚-2-烯、5-苯基-双环〔2,2,1〕庚-2-烯之类的三环式烯烃、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乙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亚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乙叉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乙烯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丙烯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之类的四环式烯烃、8-环戊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环己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环己烯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8-苯基-环戊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碳-3-烯、四环〔7,4,13.6,01.9,02.7〕十四碳-4,9,11,13-四烯、四环〔8,4,14.7,01.10,03.8〕十五碳-5,10,12,14-四烯、五环〔6,6,13.6,02.7,09.14〕-4-十六碳烯、五环〔6,5,1,13.6,02.7,09.13〕-4-十五碳烯、五环〔7,4,0,02.7,13.6,110.13〕-4-十五碳烯、庚环〔8,7,0,12.9,14.7,111.17,03.8,012.16〕-5-二十碳烯、庚环〔8,7,0,12.9,03.8,14.7,012.17,113.16〕-14-二十碳烯、环戊二烯之类的四聚体等多环式烯烃、和它们的衍生物等。这些环状烯烃可以分别单独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
上述化合物中,从生产性、表面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双环〔2,2,1〕庚-2-烯(下文中称作“降冰片烯”)、环戊二烯、或1,3-环己二烯、和它们的衍生物。
环状烯烃系树脂是仅由上述环状烯烃聚合而成的树脂、由上述环状烯烃和链状烯烃共聚而成的树脂中的任一树脂都可以。
作为仅由环状烯烃聚合而成的树脂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出环状烯烃单体的加成聚合、或开环聚合等公知方法,可以列举出例如,使降冰片烯和其衍生物进行开环易位聚合后,进行氢化的方法;使降冰片烯和其衍生物进行加成聚合的方法;使环戊二烯、环己二烯进行1,2-、1,4-加成聚合,然后进行氢化的方法等。其中,从生产性、表面性、成型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降冰片烯和其衍生物进行开环易位聚合后,进行氢化,从而得到的树脂。
在是由环状烯烃和链状烯烃共聚而成的树脂的情况,作为优选的链状烯烃,可以列举出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二十碳烯等。其中,从生产性、成本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乙烯。此外,作为由环状烯烃和链状烯烃共聚而成的树脂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出环状烯烃和链状烯烃的加成聚合等公知的方法,例如,使降冰片烯和其衍生物与乙烯进行加成聚合的方法等。其中,从生产性、表面性、成型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降冰片烯与乙烯的共聚物。
环状烯烃系树脂,从形成膜后膜和涂膜的紧密附着性良好的观点考虑,也可以含有极性基团。作为极性基团,可以列举出例如,羧基、酸酐基、环氧基、酰胺基、酯基、羟基等。作为使环状烯烃系树脂中含有极性基团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接枝和/或共聚上具有极性基团的不饱和化合物的方法等。作为具有极性基团的不饱和化合物,可以列举出(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烷基(碳原子数1~10)酯、马来酸烷基(碳原子数1~10)酯、(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等。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环状烯烃系树脂是指,在环状烯烃系树脂的聚合物100质量%中,由环状烯烃单体衍生的成分的合计为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聚合物。
此外,第1和第2成型用膜,在将膜所有成分的合计设为100质量%之际,只要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既可以仅由环状烯烃系树脂构成,也可以含有其它的烯烃系树脂,而且也可以含有烯烃系树脂以外的树脂。作为环状烯烃系树脂以外的烯烃系树脂,可以使用例如,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使用金属茂催化剂聚合而成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之类的各种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丁烯共聚物之类的各种聚丙烯系树脂、甲基戊烯聚合物等聚烯烃系树脂。此外,也可以使用由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等α-烯烃单体形成的聚合物、由该α-烯烃单体形成的无规共聚物、由该α-烯烃单体形成的嵌段共聚物等。其中,从与环状烯烃系树脂的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作为环状烯烃系树脂以外的烯烃系树脂,优选使用各种聚乙烯系树脂、各种聚丙烯系树脂。
[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优选含有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通过含有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能够降低挤出工序中的剪切应力,抑制交联异物的发生,进而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在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的含量变多时,独自保持性降低,膜表面产生起伏状的斑驳。从品位、韧性、独自保持性的观点考虑,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膜的所有成分的合计100质量%,优选为1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这里的“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含量”是指,在仅含有聚乙烯系树脂或聚丙烯系树脂中的一者的情况是指独自的含量,在含有聚乙烯系树脂和聚丙烯系树脂两者的情况,是指两者合计的含量。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含量更优选为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此外,在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中,从与环状烯烃系树脂的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聚乙烯系树脂,进而优选使用高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特别优选使用线状低密度聚乙烯。
需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聚乙烯系树脂是指,在聚乙烯系树脂的聚合物100质量%中由乙烯衍生的成分的合计为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聚合物。此外,本发明中的聚丙烯系树脂是指,在聚丙烯系树脂的聚合物100质量%中由丙烯衍生的成分的合计为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聚合物。
[第1成型用膜]
[储能模量]
第1成型用膜,从加工时的尺寸稳定性、成型性的观点考虑,75℃下的储能模量为1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通过使75℃下的储能模量为1000MPa以上,能够抑制涂布、层合、印刷、蒸镀之类的加工工序中的尺寸变化。此外,通过使75℃下的储能模量为3000MPa以下,能够在保持尺寸稳定性的情况下实现优异的成型性。从尺寸稳定性的观点来看,优选75℃下的储能模量为1100MPa以上,更优选为1200MPa以上。从成型性的观点来看,优选75℃下的储能模量为2500MPa以下,更优选为2000MPa以下。这里,“75℃下的储能模量在特定的数值范围内”是指,在膜的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这两方向上处于该数值范围内。
作为使第1成型用膜的75℃下的储能模量处于上述1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的范围的方法,优选在将膜总厚度设为100%时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的厚度。这里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的层的合计厚度”是指,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的层为1层情况是指该层的厚度,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的层为多个层的情况,是指这些层的厚度的合计。各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控制方法没有特殊限定,但例如,在作为环状烯烃系树脂使用降冰片烯与乙烯的共聚物的情况,通过增加层中的降冰片烯的含量,能够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而,通过将降冰片烯的含量不同的2种环状烯烃系树脂混合起来,也能够调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此外,例如,在作为环状烯烃系树脂使用将降冰片烯的衍生物进行开环易位聚合后进行氢化的树脂的情况,通过使降冰片烯的衍生物的分子量变大(例如,使侧链的分子量变大或形成双环结构),能够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而通过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同的2种、由降冰片烯的衍生物进行开环易位聚合、然后进行氢化而成的树脂混合起来,也能够调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5℃以上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特别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0℃以上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需说明的是,在1层中混合多种树脂的情况等存在多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情况,将高温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该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需说明的是,如果在1层中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以及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由于聚乙烯系树脂和聚丙烯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室温以下,所以该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环状烯烃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决定。但在相对于膜的所有成分,聚乙烯系树脂和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大于50质量%时,75℃下的储能模量降低、加工时的尺寸稳定性变得不充分。因此,第1成型用膜,优选相对于膜的所有成分100质量%,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含量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合计含量为4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0质量%以下,最优选为20质量%以下。
此外,第1成型用膜,从成型性的观点,120℃下的储能模量为100MPa以下。120℃下的储能模量为100MPa以下时,具有优异的成型性,此外还可以将成型温度设定为150℃以下的较低温度。进而在需要高成型性的情况,优选120℃下的储能模量为50MPa以下,更优选为20MPa以下。此外,作为储能模量的下限,优选为0.5MPa以上。这里,“120℃下的储能模量为特定的数值范围内”是指,在膜的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这两方向上处于该数值范围内。
作为使120℃下的储能模量为100MPa以下的方法,优选在将膜总厚度设为100%时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以下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的厚度。进而优选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0℃以下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特别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5℃以下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在1层中混合多种树脂的情况等存在多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情况,将高温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该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即、作为使第1成型用膜的75℃下的储能模量为1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且120℃下的储能模量为100MPa以下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120℃以下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使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膜的总组成100质量%为低于50质量%的方法。
[第2成型用膜]
[光泽度]
第2成型用膜,从将膜用于装饰时成型部件(装饰后的部件产品)的表面外观变得良好的观点考虑,使至少一面的光泽度(60°)为100以上。这里的光泽度(60°)是指,依据JIS Z-8741-1997,在将入射角、受光角设为60°时测定出的光泽度。为了使表面外观变得更好,优选使至少一面的光泽度(60°)为130以上,更优选为155以上。对至少一面的光泽度(60°)的上限没有特殊限定,但在大于200时,膜表面的磨擦系数变高,有难以作为卷进行卷取的情况,所以优选为200以下。
作为使至少一面的光泽度(60°)为100以上的方法,有在制膜时使用具有平滑表面的流延辊的方法等。通过使用具有平滑表面的流延辊,平滑的辊面被转印给流延膜,所以成型用膜的流延辊接触面侧的光泽度提高。
为了在膜制膜时使用具有平滑表面的流延辊,使光泽度落入上述范围,优选流延辊表面的、依据JIS B–0601-2001测定出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50nm以下。算术平均粗糙度Ra更优选为40nm以下,特别优选为20nm以下。此外,对流延辊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下限没有特殊限定,考虑到膜的筒卷取性,优选为5nm以上。
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能够通过流延辊表面的研磨状态得到所希望的表面粗糙度。特别是,如果在研磨后经过抛光研磨工序,能够以更高精度控制表面性,所以优选。此外,作为测定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可以列举出将三乙酰纤维素等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所得溶液压接在辊面上、并使其干燥,从而制作出转印上了辊表面形状的样品作为复制样品,测定该复制样品的表面粗糙度的方法等。
此外,作为将流延辊的平滑性更完全地转印给膜,进一步提高第2成型用膜的光泽度的方法,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使用线状电极,通过施加静电来使膜紧密附着在流延辊上的方法;在制造膜时将流延辊上的膜用夹辊按压的方法等。
当将第2成型用膜用于转印箔的情况,只要在光泽度(60°)为100以上的面上层叠后述透明层、装饰层、粘接层等,进行成型,就可以得到优异表面外观的成型部件。因而,第2成型用膜,光泽度(60°)为100以上的面是仅一面还是两面都可。
但在将第2成型用膜作为成型转印箔使用的情况,从成型部件的收率的观点,优选膜的两面都是光泽度(60°)100以上。在将第2成型用膜用作成型转印箔的情况,如果具有装饰层、透明层等的层叠瑕疵,就会出现成型部件的外观不良,发生产品损失。因而,如果在成型前预先找找装饰层、透明层的层叠瑕疵,就能够将层叠瑕疵部位与向成型体(被附着体)(装饰前的树脂成型体)转印的部分错开地进行成型,所以能够减少产品损失的发生。此外,在将成型转印箔设置于成型机上时,将成型转印箔的层叠了透明层、装饰层、粘接层等的面面向成型体(被附着体)侧进行。成型体(被附着体)通常被置于成型机箱内的下侧。因此,在成型前确认成型用膜的层叠瑕疵之际,需要从第2成型用膜的、没有层叠透明层、装饰层、粘接层等的那面侧寻找瑕疵。在光泽度(60°)为100以上的面仅有一面、另一面的光泽度(60°)低于100的情况,根据装饰层、透明层等的颜色,有时难以从没有层叠透明层、装饰层、粘接层等的那面侧找出成型转印箔的层叠瑕疵。
在膜的两面为光泽度(60°)100以上时,膜表面的磨擦系数变高,有时筒卷取困难。该情况中,也可以在膜的表面贴上保护膜后再卷取。作为保护膜,没有特殊限定,但由于保护膜表面的粗糙度有可能会转印给成型用膜,所以例如,优选保护膜是在光学用途中使用的聚烯烃系的自粘合性膜、涂布了硅氧烷树脂等剥离赋予性材料的PET膜等表面平滑性优异的膜。
另一方面,从卷取性的观点,有使光泽度(60°)为100以上的面仅为一片、另一面变粗糙的方法。作为使膜的表面变粗糙的方法,可以列举出,将膜形成层叠结构、在一侧的层中添加填料等润滑剂的方法、在制造膜时将流延辊上的膜用表面粗糙的夹辊按压的方法等。
在制作第2成型用膜时流延辊、和夹辊所使用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定,但在要形成光泽面的情况,优选为金属材料,此外,在为了提高卷取性想要使表面粗糙的情况,优选橡胶材料。
[撕裂传播阻力]
第2成型用膜,从耐撕裂性的观点考虑,依据JIS K-7128-2-1998测定出的撕裂传播阻力为10N/mm以上。在将第2成型用膜用作成型转印箔的情况,要在成型用膜上形成装饰层,在成型的同时在成型体(被附着体)上转印上装饰层,然后从成型体(被附着体)剥离成型用膜。撕裂传播阻力低于10N/mm时,有在剥离成型用膜之际膜开裂、操作性降低的情况。为了提高成型用膜用于成型转印箔时的操作性,优选撕裂传播阻力为15N/mm以上,更优选为20N/mm以上,特别优选为30N/mm以上,最优选为40N/mm以上。此外,撕裂传播阻力的上限没有特殊限定,考虑到成型用膜以环状烯烃系树脂作为主成分,设为100N/mm以下。这里,撕裂传播阻力在特定的数值范围内是指,在膜的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这两方向上处于该数值范围内。
作为使撕裂传播阻力为10N/mm以上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使成型用膜中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以外的烯烃树脂的方法,以及,降低成型用膜中含有的环状烯烃系树脂中的、由环状烯烃单体衍生的成分的比例的方法等。
在为了使撕裂传播阻力为10N/mm以上而使成型用膜中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以外的烯烃树脂的情况,作为环状烯烃系树脂以外的烯烃树脂,可以使用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使用金属茂催化剂聚合而成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之类的各种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丁烯共聚物之类的各种聚丙烯系树脂、甲基戊烯聚合物等聚烯烃系树脂。此外,还可以使用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等由α-烯烃单体形成的聚合物、由该α-烯烃单体形成的无规共聚物、由该α-烯烃单体形成的嵌段共聚物等。其中,从与环状烯烃系树脂的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各种聚乙烯系树脂、各种聚丙烯系树脂。此外,在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中,从与环状烯烃系树脂的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聚乙烯系树脂,更优选使用高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特别优选使用线状低密度聚乙烯。
为了使撕裂传播阻力为10N/mm以上,使环状烯烃系树脂以外的烯烃树脂相对于膜整体100质量%含有1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更优选含有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1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在为了使撕裂传播阻力为10N/mm以上而降低成型用膜中含有的环状烯烃系树脂中的由环状烯烃单体衍生的成分的含量的情况,优选在环状烯烃系树脂的聚合物100质量%中由环状烯烃单体衍生的成分的含量为8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75质量%以下。此外,由环状烯烃单体衍生的成分的含量的下限,在环状烯烃系树脂的聚合物100质量%中为50质量%。
[第1和第2成型用膜]
[环状烯烃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和聚丙烯系树脂的含量]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为了满足韧性、品位、表面外观,优选由相对于层整体、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共1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的A层、和层叠在A层的至少一面上的相对于层整体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的B层构成。这里的“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共”,在仅含有聚乙烯系树脂或聚丙烯系树脂中的一者的情况,是指独自的含量,在含有聚乙烯系树脂和聚丙烯系树脂两者的情况,是两者合计的含量。
环状烯烃系树脂与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相比,韧性低,但通过含有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能够改进韧性。另一方面,在含有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时,有表面外观变差的倾向。因此,为了使韧性和表面外观兼立,优选使成型用膜采取B层为膜的最外层的层叠结构。
此外,从韧性和独自保持性的观点来看,A层中的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含量,在将A层全体设为100质量%时,优选为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此外,从表面外观的观点来看,B层中相对于B层全体100质量%、优选仅含有共0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质量%以上5质量%以下的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特别优选为、B层仅由环状烯烃系树脂构成、即B层中的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的合计含量为0质量%。
[层叠结构]
在成型用膜采取层叠结构的情况,从韧性、独自保持性、表面外观的观点来看,层叠比(B层的合计厚度/A层)优选为0.25以上1以下。需说明的是,“B层的合计厚度”,在B层仅为1层的情况,是指该B层的厚度,在B层有2层的情况,是指该2层的合计厚度。层叠比(B层的合计厚度/A层)更优选为0.4以上0.8以下。层叠比可以通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光学显微镜等以500倍以上10000倍以下的倍率观察测定膜的截面,从而测定。
第1和第2成型用膜,在采取层叠结构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性,与A层/B层的2层结构相比,优选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
第1和第2成型用膜,在采取层叠结构的情况,从加工时的尺寸稳定性、成型性的观点考虑,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70℃以上110℃以下。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以上时,能够抑制涂布、层合、印刷、蒸镀之类的加工工序中的尺寸变化。此外,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0℃以下时,还能够在保持尺寸稳定性的情况下实现优异的成型性。从尺寸稳定性的观点,更优选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5℃以上,特别优选为80℃以上。从成型性的观点来看,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为105℃以下,特别优选为100℃以下。需说明的是,在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存在多个时,采用高温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为了使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以上110℃以下,例如,在作为环状烯烃系树脂使用降冰片烯与乙烯的共聚物的情况,能够通过增加降冰片烯的含量来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而,通过混合降冰片烯的含量不同的2种环状烯烃系树脂,能够调节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进而,特别是要在加工时的尺寸稳定性重要的用途中应用的情况,优选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5℃以上120℃以下、且比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成型用膜的75℃和120℃的储能模量就变得越高,但通过使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上述范围,能够在不破坏成型性的情况下进一步抑制加工时的尺寸变化。从尺寸稳定性的观点来看,更优选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特别优选90℃以上。从成型性的观点来看,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为115℃以下,特别优选110℃以下。需说明的是,在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存在多个的情况,采用高温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此外,在将第1和第2成型用膜用于成型转印箔用途的情况,由于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离型性变得更好,所以从离型性的观点,优选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
为了使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5℃以上120℃以下、同时是比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温度,例如,在作为环状烯烃系树脂使用降冰片烯与乙烯的共聚物的情况,由于能够通过增加降冰片烯的含量来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所以可以列举出,使B层中的环状烯烃系树脂的降冰片烯含量比A层中的环状烯烃系树脂的降冰片烯含量多的方法。
此外,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从涂布、层合、印刷、蒸镀等加工时的温度允许范围大的观点考虑,作为层叠结构,更优选B层比A层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在成型用膜为单层结构时,发现如果逐渐提高膜温度,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储能模量急剧降低。因此如果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进行加工之际在加工温度上有变动,就有膜急剧变形,产生褶皱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使成型用膜采取层叠结构、且使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A层高,能够使膜温度提高时的储能模量降低变缓。因此,即使在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也能够抑制膜加工中变形、褶皱的发生。也就是说,加工时的温度变动的允许范围变大。A层和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差的下限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特别优选为20℃以上。此外,从制膜性的观点考虑,A层和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差的上限优选为50℃以下。
[脂肪酸金属盐]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从品位、表面外观的观点考虑,相对于膜的所有成分的合计100质量%,优选含有脂肪酸金属盐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为了提高膜的品位,通过含有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能够降低挤出工序中的剪切应力,抑制交联异物的发生,进而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在表面容易产生起伏状的斑驳。因此,为了将第1和第2成型用膜应用于特别是对膜的品位、表面外观要求苛刻的用途,优选使脂肪酸金属盐的含量在上述范围。由于通过含有脂肪酸金属盐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能够与含有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时同样,提高膜挤出时环状烯烃系树脂组合物的润滑性,所以能够抑制交联异物的发生。因此,能够提高成型用膜的表面外观,成型后的成型部件也能够得到优异的表面外观。
作为这里的脂肪酸金属盐的具体例,可以使用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镁、乙酸钙等乙酸盐、月桂酸钠、月桂酸钾、月桂酸氢钾、月桂酸镁、月桂酸钙、月桂酸锌、月桂酸银等月桂酸盐、肉豆蔻酸锂、肉豆蔻酸钠、肉豆蔻酸氢钾、肉豆蔻酸镁、肉豆蔻酸钙、肉豆蔻酸锌、肉豆蔻酸银等肉豆蔻酸盐、棕榈酸锂、棕榈酸钾、棕榈酸镁、棕榈酸钙、棕榈酸锌、棕榈酸铜、棕榈酸铅、棕榈酸铊、棕榈酸钴等棕榈酸盐、油酸钠、油酸钾、油酸镁、油酸钙、油酸锌、油酸铅、油酸铊、油酸铜、油酸镍等油酸盐、硬脂酸钠、硬脂酸锂、硬脂酸镁、硬脂酸钙、硬脂酸钡、硬脂酸铝、硬脂酸铊、硬脂酸铅、硬脂酸镍、硬脂酸铍等硬脂酸盐、异硬脂酸钠、异硬脂酸钾、异硬脂酸镁、异硬脂酸钙、异硬脂酸钡、异硬脂酸铝、异硬脂酸锌、异硬脂酸镍等异硬脂酸盐、山萮酸钠、山萮酸钾、山萮酸镁、山萮酸钙、山萮酸钡、山萮酸铝、山萮酸锌、山萮酸镍等山萮酸盐、褐煤酸钠、褐煤酸钾、褐煤酸镁、褐煤酸钙、褐煤酸钡、褐煤酸铝、褐煤酸锌、褐煤酸镍等褐煤酸盐等。可以是它们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物。特别优选使用硬脂酸的盐类、褐煤酸的盐类,特别优选使用硬脂酸钠、硬脂酸钙、硬脂酸钾、硬脂酸锌、硬脂酸钡、褐煤酸钠等。
需说明的是,第1和第2成型用膜在是具有A层和B层的2层以上层叠膜的情况,如果在A层、B层的某一层中含有脂肪酸金属盐就具有效果,所以优选,但特别是B层中含有,从品位、表面外观的观点来看,非常优选。
[断裂伸长率]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从成型性的观点考虑,优选120℃下的断裂伸长率为300%以上。第1和第2成型用膜,能够使用真空成型、压空成型(Compressed-air Moulding)、真空压空成型、压制成型等各种成型方法进行成型,但为了提高成型部件的美观性,优选通过涂布、印刷、蒸镀等形成装饰层。为了使这些装饰层耐热性低的也可以应对,所以作为成型温度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20℃以下。因此,成型用膜的120℃下的断裂伸长率优选为300%以上。从成型性和尺寸稳定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120℃下的断裂伸长率为500%以上,特别优选为700%以上,最优选为800%以上。此外,特别是在要求拉深成型性的用途中应用的情况,优选为1000%以上。从成型性的观点来看,120℃的断裂伸长率高的优选,但在考虑尺寸稳定性时,优选为2000%以下。这里的120℃下的断裂伸长率为特定的数值范围内是指,在膜的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这两方向上处于该数值范围内。
作为使120℃下的断裂伸长率为300%以上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但在将膜总厚度设为100%时,优选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0℃以下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的厚度。更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5℃以下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特别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0℃以下的层的合计厚度为50%以上。需说明的是,在1个层中存在多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情况,将高温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该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膜的厚度]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从生产稳定性、成型性、尺寸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总厚度为20μm以上500μm以下。总厚度的下限更优选为50μm以上,特别优选100μm以上。总厚度的上限更优选为4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300μm以下。这里的“总厚度”,在成型用膜由1层构成的情况是指该层的厚度,在由2层以上构成的情况,是指所有层的厚度的合计。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从成型性、加工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厚度变动为10%以下。通过使厚度变动为10%以下,能够均匀成型,进而抑制涂布、层合、印刷、蒸镀等加工时的变动。使成型用膜的厚度变动为10%以下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列举出例如以不粘着的程度提高流延温度的方法、将流延位置设为前方流延的方法、使口模的模唇间隙变窄的方法等。厚度变动更优选为8%以下,特别优选为5%以下。
[抗氧化剂]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从品位、表面外观的观点考虑,优选含有抗氧化剂。通过含有抗氧化剂,能够防止挤出工序中环状烯烃系树脂的氧化劣化,抑制异物的产生。抗氧化剂的含量,优选相对于膜的所有成分的合计100质量%为0.01质量%以上1质量%以下。作为抗氧化剂,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亚磷酸酯系抗氧化剂、有机硫系抗氧化剂、阻酚系抗氧化剂等中的任一种。
作为亚磷酸酯系抗氧化剂,是化学结构式中含有亚磷酸酯的物质,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例如,イルガフォス38、イルガフォスP-EPQ、イルガフォス126(以上均为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公司制)、スミライザーTNP、スミライザーTPP-P、スミライザーP-16(以上均为住友化学工业公司制)、アデカスタブPEP-4C、アデカスタブPEP-8、アデカスタブ11C、アデカスタブPEP-36、アデカスタブHP-11、アデカスタブ260、アデカスタブ522A、アデカスタブ329K、アデカスタブ1500、アデカスタブC、アデカスタブ135A、アデカスタブ3010(以上均为旭电化工业公司制)等。
作为有机硫系抗氧化剂,可以列举出化学结构式中含有硫醚的物质,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例如,作为市售品的イルガノックスPS800FL、イルガノックスPS802FL(以上均为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公司制)、スミライザーTP-M、スミライザーTP-D、スミライザーTL、スミライザーMB(以上均为住友化学工业公司制)、アデカスタブAO-23(旭电化工业公司制)等。
作为阻酚系抗氧化剂,是化学结构式中具有2,6-烷基苯酚的物质,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例如,作为市售品的イルガノックス245、イルガノックス259、イルガノックス565、イルガノックス1010、イルガノックス1035、イルガノックス1076、イルガノックス1098、イルガノックス1222、イルガノックス1330、イルガノックス1425、イルガノックス3114、イルガノックス1520、イルガノックス1135、イルガノックス1141、イルガノックスHP2251(以上均为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公司制)、スミライザーBHT、スミライザーMDP-S、スミライザーGA-80、スミライザーBBM-S、スミライザーーWX-R、スミライザーGM、スミライザーGS(以上均为住友化学工业公司制)、アデカスタブAO-30(旭电化工业公司制)等。可以将这些抗氧化剂一种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二种以上组合使用。
[其它添加剂]
此外,第1和第2成型用膜(层叠膜中构成它的各层),根据需要可以含有适量的阻燃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增塑剂、粘着性赋予剂、聚硅氧烷等消泡剂、颜料或染料等着色剂。
[成型转印箔]
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以环状烯烃系树脂作为主成分,所以表面外观、离型性优异,无论在成型用途中还是在成型转印箔用途都很好地使用。通过在第1和第2成型用膜上层叠装饰层,在成型的同时转印到部件上,能够容易地将成型用膜和装饰层剥离开,得到表面外观优异的成型部件。作为成型转印箔的结构,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在成型用膜上层叠装饰层的结构。这里的装饰层是用于带上着色、图案样、木质调、金属调、珠光调等装饰的层。从转印后的成型部件(被附着体)的耐伤性、耐气候性、美观性的观点来看,优选还层叠透明层。这种情况中,优选将透明层层叠在成型用膜侧。此外,从转印后的成型部件(被附着体)和装饰层之间的紧密附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层叠粘接层。这种情况中,优选粘接层层叠在被附着体侧。
也就是说,作为优选方式,可以列举出成型用膜/透明层/装饰层/粘接层的结构。这里的透明层是位于成型部件的最表层的层,是用于提高成型部件外观的高光泽、高透明层。
作为这里的透明层使用的树脂,只要是高透明树脂,就没有特殊限定,优选使用聚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氟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树脂共聚物等。从耐伤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热固化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热线固化树脂。此外,透明层中,为了提高耐气候性,还可以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反射剂。
此外,透明层,从耐伤性、美观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厚度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更优选厚度的下限为1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厚度的上限为8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60μm以下。
作为透明层的形成方法,可以列举出直接形成的方法,以及暂且在载体膜上形成,然后转印的方法等。在形成透明层后的干燥温度需要为高温的情况,优选使用暂且在载体膜上形成,然后转印的方法。作为透明层的形成方法,可以列举出辊涂法、毛刷涂法、喷雾涂法、浸渍涂法,以及使用凹版涂布机、模涂机、逗点涂布机、棒涂机、刮刀涂布机的方法。此外,由于第1和第2成型用膜以环状烯烃系树脂作为主成分,所以相对于甲苯、二甲苯之类的芳香族系溶剂的耐性低,因而优选不使用芳香族系溶剂作为透明层所使用的溶剂。
作为装饰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通过例如,涂布、印刷、金属蒸镀等方式形成。涂布时,可以使用凹版涂布法、辊涂布法、逗点涂布法等涂布法。此外,印刷时可以使用胶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法。作为此时使用的树脂,优选使用聚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氟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树脂共聚物等。作为使用的着色剂,没有特殊限定,考虑到分散性等,适合从染料、无机颜料、有机颜料等中选择。
作为通过涂布、印刷形成的装饰层的厚度,从成型后的色调保持性、美观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厚度的下限更优选为15μm。特别优选20μm以上。厚度的上限更优选为80μm以下,特别优选60μm以下。
此外,在装饰层的形成方法为金属蒸镀的情况,作为蒸镀簿膜的制作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法、EB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等。需说明的是,为了提高聚酯膜和蒸镀层的紧密附着性,优选预先通过电晕放电处理、涂布锚固涂布剂等方法将蒸镀面进行前处理。作为使用的金属,从成型追随性方面来看,优选蒸镀使用熔点为150℃以上400℃以下的金属化合物。通过使用该熔点范围的金属,在本发明的成型用膜能够成型的温度区域,蒸镀上的金属层也能够进行成型加工,从而容易抑制成型造成蒸镀层瑕疵的发生,所以优选。作为更优选的金属化合物的熔点为150℃以上300℃以下。作为熔点为150℃以上400℃以下的金属化合物,没有特殊限定,优选铟(157℃)、锡(232℃),特别优选使用铟。
装饰层的层叠厚度优选为0.001μm以上100μm以下。厚度的下限更优选为0.01μm以上,特别优选为0.02μm以上。厚度的上限更优选为80μm以下,特别优选60μm以下。
作为出于赋予成型树脂粘接性的目的而设置的粘接层的材料,可以使用感热型或感压型。在向注射成型树脂、树脂成型体转印的情况,可以按照树脂来设计粘接层。丙烯酸系树脂的情况,优选使用丙烯酸系树脂,在聚苯醚·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苯乙烯共聚物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的情况,优选使用与这些树脂有亲和性的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等。在成型树脂是聚丙烯系树脂的情况,优选使用氯化聚烯烃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树脂、环化橡胶、古马隆茚系树脂。
粘接层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可以使用例如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逗点涂布法等涂布法,此外还可以使用例如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等印刷法。
作为利用使用第1和第2成型用膜而成的成型转印箔进行装饰的被附着体,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例如,聚丙烯、丙烯酸系、聚苯乙烯、聚丙烯腈-苯乙烯、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之类的树脂、金属部件等。
实施例
下面依照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制。需说明的是,各特性是通过以下方法测定出的。
(1)膜总厚度、和各层的厚度
在测定层叠膜的整体厚度之际,使用千分表测定由膜切出的试样的任意5个位置的厚度,求出平均值。
此外,在测定层叠膜的各层的层厚度时,使用ライカマイクロシステムズ(株)制金属显微镜LeicaDMLM,对膜的截面在倍率100倍的条件下拍摄透射光照片。并根据该拍摄到的照片,对层叠膜的各层都测定任意5处位置的厚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各层的层厚度。
(2)储能模量
将膜沿着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成长60mm×宽5mm的矩形作为试样。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レオロジ制、DVE-V4FTレオスペクトラ)在下述的条件下求出各方向的75℃、120℃下的储能模量(E’)。
频率:10Hz、试验长度:20mm、变位振幅:10μm
测定温度范围:25℃~160℃、升温速度:5℃/分钟。
(3)玻璃化转变温度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セイコー电子工业制、RDC220),依照JISK7121-1987、JIS K7122-1987进行测定和解析。
将5mg膜作为试样。在进行膜的特定层的评价时,刮出要测定的层5mg作为试样。在将试样从25℃以20℃/分钟升温到300℃之际,读取由于从玻璃状态转变到橡胶状态而产生的比热变化。求出距离各基线的延长直线在纵轴(表示热流的轴)方向上等距离的直线、与玻璃化转变的阶梯状变化部分的曲线相交的点的中间点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需说明的是,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存在多个的情况,采用高温侧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4)120℃下的断裂伸长率
将膜沿着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成长100mm×宽10mm的矩形作为试样。使用拉拽试验机(オリエンテック制テンシロンUCT-100),设定初始拉伸夹头间距离为20mm,拉拽速度为200mm/分钟,对膜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进行拉伸试验。测定是通过将膜试样设置在预先就设定在120℃的恒温槽中,在预热60秒钟后进行拉伸试验。将试样断裂时的伸长率作为断裂伸长率。需说明的是,测定对各试样在各方向上都分别进行5次,用其平均值进行评价。
(5)厚度变动
将膜在任意的位置切出200mm×300mm的大小,作为试样。在200mm的方向上从端部开始以20mm的间隔测定11点,在300mm的方向上也以30mm的间隔测定11点,合计共测定121点的厚度,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通过下述式求出厚度变动。
·厚度变动(%)={(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100。
(6)品位
将膜在任意的位置切出200mm×300mm的大小作为试样。在3波长荧光灯下,通过透射,目视观察,计数长径为100μm以上的异物的个数,求出相当于A4尺寸的异物的个数,用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A:异物的个数少于10个。
B:异物的个数为10个以上、且少于20个。
C:异物的个数为20个以上、且少于30个。
D:异物的个数为30个以上。
(7)表面外观
使用膜拉伸机(ブルックナー公司制、KARO-IV),在下述的条件下拉伸膜。用以下基准评价拉伸后的膜表面外观。
初始试样:100mm×100mm、预热·拉伸温度:120℃、预热时间:20秒、拉伸速度:20%/秒、拉伸倍率:2×2
A:表面光泽非常高,完全看不到斑驳。
B:表面光泽高,几乎看不到斑驳。
C:表面看到若干起伏状的斑驳。
D:表面看到明显的起伏状的斑驳。
(8)涂布性
从膜的任意的位置切出200mm×300mm的大小作为试样。对试样的表面(在具有A层和B层的层叠膜的情况为B层侧)使用涂敷器,涂布共荣社化学制UF-TCI-1。按照以下基准评价涂布性。
A:不产生涂布斑驳,涂布性良好。
B:几乎不产生涂布斑驳,涂布性没有问题。
C:产生若干涂布斑驳,但是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程度。
D:产生明显的涂布斑驳。
(9)成型性
从膜的任意位置切出200mm×300mm的大小作为试样。试样的表面(在具有A层和B层的层叠膜的情况是A层侧),使用涂敷器涂布日本ケミカル制892L,在80℃下干燥10分钟,形成涂膜厚度20μm的粘接层。使用400℃的远红外线加热器,将所得到的粘接层层叠膜加热到120℃的温度,依照加热到50℃的聚丙烯制树脂模具(底面直径150mm)进行真空·压空成型(压空:0.2Ma),得到膜/粘接层/聚丙烯制树脂型的结构体。对所得到的结构体,以以下基准评价依照模具成型出的状态(拉深比:成型高/底面直径)。S、A、B或C均为合格水平。
S:能够以拉深比1.0以上成型。
A:能够以拉深比0.9以上、且低于1.0进行成型。
B:能够以拉深比0.8以上、且低于0.9进行成型。
C:能够以拉深比0.7以上、且低于0.8进行成型。
D:追随性低、不能成型出拉深比0.7的形状。
(10)尺寸稳定性
将膜沿着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出长50mm×宽4mm的矩形,作为试样。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セイコ-インスツルメンツ制、TMA EXSTAR6000),以下述条件将试样进行升温。用以下基准评价升温过程中尺寸变化率大于1%时的温度。
试验长度:15mm、载荷:19.6mN、升温速度:5℃/分钟、
测定温度范围:25~220℃
·尺寸变化率(%)=
{|试验长度(mm)-保持后的膜长(mm)|/试验长度(mm)}×100
A:100℃以上
B:90℃以上、且低于100℃
C:80℃以上、且低于90℃
D:低于80℃。
(11)离型性
从膜的任意位置切出200mm×300mm的大小作为试样。使用涂敷器,对试样的表面(在具有A层和B层的层叠膜的情况是B层侧)涂布共荣社化学制UF-TCI-1,在80℃下干燥10分钟,形成涂膜厚度50μm的透明层。此外,在透明层上使用涂敷器涂布丙烯酸/聚氨酯系的银墨(silver ink),然后在80℃下干燥10分钟,形成涂膜厚度30μm的装饰层。进而使用涂敷器在该装饰层上涂布日本ケミカル制892L,再在80℃下干燥10分钟,形成涂膜厚度20μm的粘接层。如此得到了成型转印箔。
使用所得到的成型转印箔,与(9)同样进行真空·压空成型,得到成型用膜/透明层/装饰层/粘接层/聚丙烯树脂型的结构体。向所得到的结构体照射紫外线,使照射强度为2000mJ/cm2,使涂剂固化。从该结构体沿着任意的一方向切出长100mm×宽10mm的矩形,作为试样。将试样的成型用膜和透明层的一部分剥离开,然后使用拉拽试验机(オリエンテック制テンシロンUCT-100),将成型用膜侧、透明层侧(透明层/装饰层/粘接层/聚丙烯制树脂型)分别夹住,进行180°剥离试验。求出剥离时的载荷的平均值,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需说明的是,设定初始夹头间距离100mm、拉拽速度300mm/分钟、25℃下沿着膜的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别进行试验。需说明的是,测定对各试样的各方向都进行5次,用其平均值进行评价。
A:0N/10mm以上、且低于0.2N/10mm
B:0.2N/10mm以上、且低于0.5N/10mm
C:0.5N/10mm以上、且低于1N/10mm
D:1N/10mm以上。
(12)撕裂传播阻力
将膜沿着任意的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出75mm×63mm,作为试样。使用载荷重撕裂试验机(东洋精机制),依照JIS K-7128-2-1998进行测定。在试样的73mm的边的中央部的位置从端部开始切开20mm深,读取将剩下的43mm撕裂时的指示值。作为撕裂强度,取通过指示值求出的撕裂力(N)除以膜厚度(mm)所得的值。需说明的是,在各方向上各进行10次测定,求出其平均值。
(13)光泽度
依照JIS Z-8741-1997中规定的方法,使用スガ试验机制数字式变角光泽度计UGV-5D测定出60°镜面光泽度。进行5次测定,将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的平均值作为光泽度。
(14)耐撕裂性
与(11)同样制作成型转印箔,以拉深比0.7进行成型,进行UV照射后用手将成型用膜从成型部件剥离开。需说明的是,剥离位置在成型用膜与成型部件中的透明层之间。进行同样的操作10次。用成型用膜断裂、不能一次性地从成型部件将膜剥离的次数进行评价。
S:无
A:1次
B:2次
C:3次
D:4次以上。
(15)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Ra
使用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ビオデンRFA三乙酰纤维素/溶剂:乙酸甲酯),用压接辊施加线压9.8N/cm,将三乙酰纤维素膜压在流延辊面上,将转印上了流延辊的表面形状的三乙酰纤维素膜在室温下干燥溶剂,将该复制试样作为测定试样。
使用表面粗糙度计(小坂研究所制、SE4000)对上述测定试样的转印上了流延辊表面形状的那面侧进行测定。在触针顶端半径0.5μm、测定力100μN、测定长度1mm、低域截止值0.200mm、高域截止值0.000mm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依照JIS B–0601-2001求出算术平均粗糙度Ra。
(实施例中使用的树脂、和添加剂)
各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树脂、和添加剂如下。
(环状烯烃系树脂A)
使用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公司制TOPAS(注册商标)8007F–04。
(环状烯烃系树脂B)
使用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公司制TOPAS(注册商标)6013F–04。
(环状烯烃系树脂C)
使用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公司制TOPAS(注册商标)9506F–04。
(聚乙烯系树脂)
使用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制エボリュー(注册商标)SP2540。
※表中记作“PE”。
(聚丙烯系树脂)
使用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制P204。
※表中记作“PP”。
(硬脂酸锌)
使用ナカライテスク公司制硬脂酸锌。
(硬脂酸钙)
使用ナカライテスク公司制硬脂酸钙。
(抗氧化剂)
使用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公司制イルガノックス1010。
(实施例1)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以表1那样的组成将树脂混合,供给到单螺杆挤出机(L/D=28)。这里的L/D是将螺杆的有效长度L除以螺杆直径D所得的值。螺杆有效长度L是指距离料斗下部的沟开始划的部位到顶端的螺杆长度。在供给部温度220℃、供给部以后的温度为230℃的条件下熔融,从过滤精度30μm的盘式过滤器(leaf disk filter)通过。接下来,通过T型模(模唇间隙:0.4mm)排到温度控制在40℃的镜面鼓(表面粗糙度0.2s)上成片状。此时,流延位置设定为距离鼓的最高点向前方10°,使用直径0.1mm的线状电极施加静电,将其紧密附着在冷却鼓上。如此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实施例2)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1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相比较,由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变大,但成型性相同。另一方面,由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变好。
(实施例3)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1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2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得更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变大,成型性变差。另一方面,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得更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变好。
(实施例4)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2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3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得更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变大,但成型性与实施例3相同。此外,由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但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5)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2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4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得更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变大,成型性变差。另一方面,由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但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与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6)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2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5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得更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变大,成型性变差。另一方面,由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但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与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7)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3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变大,成型性变差。另一方面,由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变好。
此外,与实施例1相比较,A层的聚乙烯系树脂含量增加,所以膜表面容易出现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差。另一方面,由于A层的聚乙烯系树脂含量增加,所以由挤出工序中的剪切应力降低引起的异物抑制效果变高,品位变好。
(实施例8)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3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同的实施例4相比较,由于A层不含聚乙烯系树脂,所以由挤出工序中的剪切应力降低引起的异物抑制效果变低,品位变差。另一方面,由于A层不含聚乙烯系树脂,所以膜表面难以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好。
(实施例9)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组成如表3那样改变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8相比较,由于A层不含硬脂酸锌,所以通过由挤出时的环状烯烃系树脂组合物的润滑性提高而产生的异物抑制效果,品位变好。
此外,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同的实施例4相比较,由于A层不含聚乙烯系树脂,所以膜表面难以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好。此外,由于A层含有硬脂酸锌,所以通过由挤出时的环状烯烃系树脂组合物的润滑性提高而产生的异物抑制效果,品位变好。
(实施例10)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使各层的组成如表4那样,将它们分别供给到各自的单螺杆挤出机(L/D=28)中。在供给部温度220℃、供给部以后的温度为230℃的条件下熔融,从过滤精度30μm的盘式过滤器通过。然后,在设置在模头上部的进料模块内层叠成B层/A层/B层(层叠厚度比参照表),然后通过T型模(模唇间隙:0.4mm)以片状排到温度控制在40℃的镜面鼓(表面粗糙度0.2s)上。此时,流延位置设定为距离鼓的最高点向前方10°,使用直径0.1mm的线状电极施加静电,使其紧密附着在冷却鼓上。如此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相比较,表层(B层)不含聚乙烯系树脂,所以通过由挤出时的环状烯烃系树脂组合物的润滑性提高而产生的异物抑制效果,品位变好。此外,由于表层(B层)不含聚乙烯系树脂,所以膜表面难以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好。
进而,与实施例1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实施例1相同,为80℃,但由于采取B层/A层/B层的层叠结构、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80℃,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变好。另一方面,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80℃,所以120℃的储能模量也变大,但成型性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1)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4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0相比较,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变好。另一方面,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也变大,但成型性相同。
(实施例12)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4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1相比较,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但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与实施例11相同。此外,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变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也变大,但成型性与实施例11相同。
(实施例13)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5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2相比较,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但尺寸稳定性、离型性与实施例12相同。此外,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变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也变大,但成型性与实施例12相同。
(实施例14)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5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3相比较,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但尺寸稳定性、离型性与实施例13相同。另一方面,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变高,所以120℃的储能模量变大,成型性变差。
(实施例15)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5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同的实施例11相比较,中间层(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75℃的储能模量变大,但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与实施例11相同。此外,中间层(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120℃下的储能模量也变高,但成型性与实施例11相同。
(实施例16)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6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2相比,A层的聚乙烯系树脂变为聚丙烯系树脂。各种评价与实施例12相同。
(实施例17)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6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2相比,B层的硬脂酸锌变为硬脂酸钙。各种评价与实施例12相同。
(实施例18)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6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7相比较,层叠比(B层/A层)变小。各种评价与实施例17相同。
(实施例19)
设定成B层/A层的2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7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8相比较,将层结构由A层/B层/A层的3层结构变为B层/A层的2层结构。各种评价与实施例18相同。
(实施例20)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7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5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8相比较,层叠比相同,但A层和B层各层厚度变厚。各种评价与实施例18相同。
(实施例21)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7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2相比较,B层的硬脂酸锌变为抗氧化剂。各种评价与实施例12相同。
(实施例22)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使各层的组成如表8那样,将它们分别供给到单螺杆挤出机(L/D=28)中。在供给部温度220℃、供给部以后的温度为230℃的条件下熔融,使其从过滤精度30μm的盘式过滤器通过。接下来,在设置在模头上部的进料模块内层叠成B层/A层/B层(层叠厚度比参照表),然后通过T型模(模唇间隙:0.4mm)以片状排到温度控制在40℃的镜面鼓(表面粗糙度0.2s)上。此时流延位置为鼓的最高点,使用直径0.1mm的线状电极施加静电,将其紧密附着在冷却鼓上。如此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1相比较,将流延位置从鼓的前方10°变为鼓的最高点,所以膜的厚度变动变大,涂布性变差。
(实施例23)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T型模的模唇间隙为0.8mm以外,与实施例22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22相比较,模唇间隙变宽,所以膜的厚度变动变大,涂布性变差。
(实施例24)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除了使T型模的模唇间隙为0.8mm、将镜面鼓的温度控制在25℃以外,与实施例22同样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换而言之,除了将镜面鼓的温度控制在25℃以外,与实施例23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22相比较,流延温度变低,所以膜的厚度变动变大,涂布性变差。此外,与实施例22相比较,膜的厚度变动变大,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所以成型性变差。
(比较例1)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9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80℃,75℃储能模量低于1000MPa,所以在尺寸稳定性、离型性方面变为最低评价。
(比较例2)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除了使各层的组成变为表9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6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120℃,120℃储能模量大于100MPa,成型性变为最低评价。
(比较例3)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各层的组成变为表9那样,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相比较,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以上的层的合计厚度少于膜总厚度的50%,75℃储能模量低于1000MPa,所以尺寸稳定性和离型性变为最低评价。此外,表层(B层)中聚乙烯系树脂、脂肪酸金属盐均不含有,所以品位变为最低评价。
(比较例4)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各层的组成变为表10那样,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实施例15等相比较,中间层(A层)、表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120℃,120℃储能模量大于100MPa,所以成型性变为最低评价。
(比较例5)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各层的组成变为表10那样,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由于A层中的环状烯烃系树脂的含量低于50质量%、进而75℃储能模量低于1000MPa,所以表面外观和尺寸稳定性变为最低评价。
(参考实施例1)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各层的组成变为表11那样,将它们分别供给单螺杆挤出机(L/D=28)。在供给部温度220℃、供给部以后的温度为230℃的条件下熔融,从过滤精度30μm的盘式过滤器通过。接下来,在设置在模头上部的进料模块内层叠成B层/A层/B层,然后通过T型模(模唇间隙:0.4mm)以片状排到温度控制在40℃的镜面流延辊(表面粗糙度0.2s)上。此时,流延位置为距离辊的最高点向前方10°,使用直径0.1mm的线状电极施加静电,使其紧密附着在辊上。如此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参考实施例2)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在膜制作之际不施加静电,在镜面的流延辊上用橡胶辊夹住膜,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由于用橡胶辊夹住,所以非流延辊面的光泽度降低,但各种评价与参考实施例1相同。
(参考实施例3)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变为0.5s,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2相比较,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变高,所以流延辊面侧的光泽度降低,但各种评价与参考实施例2相同。
(参考实施例4)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变为0.7s,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3相比较,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进一步变高,所以流延辊面侧的光泽度降低、表面外观变差。
(参考实施例5)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3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中间层(A层)的聚乙烯系树脂含量增加,所以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成型性变差。另一方面,撕裂传播阻力变大,所以耐撕裂性变好。
(参考实施例6)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层叠比变为表13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玻璃化转变温度低的A层的厚度变厚、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B层的厚度变薄,所以虽然120℃断裂伸长率增加,但各种评价与参考实施例1相同。
(参考实施例7)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使组成变为表13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中间层(A层)的聚乙烯系树脂含量增加,所以膜表面容易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差。此外,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所以成型性变差。另一方面,撕裂传播阻力变大,所以耐撕裂性变好。
(参考实施例8)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以表14那样的组成将树脂混合,供给单螺杆挤出机(L/D=28)。在供给部温度220℃、供给部以后的温度为230℃的条件下熔融,从过滤精度30μm的盘式过滤器通过。接下来,通过T型模(模唇间隙:0.4mm),以片状排到温度控制在40℃的镜面的流延辊(表面粗糙度0.2s)上。此时,流延位置为距离辊的最高点向前方10°,使用直径0.1mm的线状电极施加静电,使其紧密附着在辊上。如此地进行,得到膜厚度100μm的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作为膜表面的层不含聚乙烯系树脂,所以容易在膜表面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差。
(参考实施例9)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4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8相比较,A层中的聚乙烯系树脂含量降低,所以由挤出工序中的剪切应力降低引起的异物抑制效果变低,品位变差。另一方面,膜表面难以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好。
(参考实施例10)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4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中间层(A层)的聚乙烯系树脂含量增加,所以膜表面容易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差。此外,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成型性变差。撕裂传播阻力变大,所以耐撕裂性变好。
(参考实施例11)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5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8相比较,将A层的聚乙烯系树脂变为聚丙烯系树脂。各种评价与参考实施例8相同。
(参考实施例12)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厚度变为表15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厚度变厚,撕裂传播阻力和120℃断裂伸长率增加,但各种评价与参考实施例1相同。
(参考实施例13)
设定成B层/A层的2层结构。除改变层结构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改变了层结构,但各种评价与参考实施例1相同。
(参考实施例14)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6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作为膜表面的层含有聚乙烯系树脂,所以膜表面容易产生起伏状的斑驳,表面外观变差。此外,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成型性变差。
(参考实施例15)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6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4相比较,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成型性变差。
(参考实施例16)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7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表面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成型性变差。
(参考实施例17)
设定成B层/A层/B层的3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7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1相比较,表面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低,120℃断裂伸长率增加,但各种评价与参考实施例1相同。
(参考实施例18)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7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
与参考实施例8相比较,表面层(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所以撕裂传播阻力变小,耐撕裂性变差,120℃断裂伸长率降低,成型性变差。
此外,与参考实施例8相比较,A层中的聚乙烯系树脂含量变多,但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的影响大,没有看到通过由挤出工序中的剪切应力降低引起的异物抑制效果引起的品位良化、和通过撕裂传播阻力的增加引起的耐撕裂性良化。
(参考比较例1)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在膜制作之际不施加静电,在流延辊上用橡胶辊将膜夹住,将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变为1.2S,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任一面的光泽度均低于100,所以表面外观比参考实施例1~18差。
(参考比较例2)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流延辊的表面粗糙度变为1.5S,除此以外,与参考比较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任一面的光泽度均低于100,且流延辊侧的光泽度比参考比较例1低,所以在表面外观方面成为最低评价。
(参考比较例3)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8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由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撕裂传播阻力低于10N/mm,所以得到耐撕裂性和成型性均比参考实施例1~18差的结果。
(参考比较例4)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9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高、撕裂传播阻力低于10N/mm,且撕裂传播阻力比参考比较例3小,所以耐撕裂性和成型性变为最低评价。
(参考比较例5)
设定成A层单层结构。将组成变为表19那样,除此以外,与参考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得到成型用膜。由于A层中的环状聚烯烃系树脂的含量低于50质量%、聚丙烯系树脂的含量大于50质量%,所以流延辊面、非流延辊面侧光泽度均降低。此外,成型后,由于聚丙烯系树脂的影响,表面外观变得比参考实施例1~18差。
表12
需说明的是,表中的储能模量、断裂伸长率、撕裂传播阻力,记录的是在任意一方向和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测定结果。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成型用膜,在涂布、层合、印刷、蒸镀等加工时显示出优异的尺寸稳定性,进而在真空成型、压空成型、压制成型之类的各种成型方法中,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型性,所以适合用于各种成型加工工序,可以在例如,建材、汽车部件、手机电话、电机产品、游戏机部件等成型部件的装饰中很好地使用。
Claims (6)
1.一种成型用膜,相对于膜整体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75℃下的储能模量为1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120℃下的储能模量为100MPa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用膜,所述膜包含A层和层叠在A层的至少一面上的B层,
所述A层:相对于层整体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且含有聚乙烯系树脂和/或聚丙烯系树脂共1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
所述B层:相对于层整体含有环状烯烃系树脂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用膜,所述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以上110℃以下。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成型用膜,所述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5℃以上120℃以下,且是比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温度。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型用膜,相对于膜整体含有脂肪酸金属盐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
6.一种成型转印箔,在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型用膜的至少一面上,从成型用膜侧依次层叠透明层、装饰层和粘接层而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12375.9A CN105646917B (zh) | 2010-09-15 | 2011-08-26 | 成型用膜和成型转印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06495 | 2010-09-15 | ||
JP206493/2010 | 2010-09-15 | ||
JP206495/2010 | 2010-09-15 | ||
JP2010206493 | 2010-09-15 | ||
PCT/JP2011/069264 WO2012035956A1 (ja) | 2010-09-15 | 2011-08-26 | 成型用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転写箔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12375.9A Division CN105646917B (zh) | 2010-09-15 | 2011-08-26 | 成型用膜和成型转印箔 |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68891A true CN103068891A (zh) | 2013-04-24 |
CN103068891B CN103068891B (zh) | 2016-02-03 |
CN103068891B9 CN103068891B9 (zh) | 2016-04-13 |
Family
I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03553A (zh) * | 2014-03-28 | 2016-11-09 | 东丽株式会社 |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
CN106459447A (zh) * | 2014-07-07 | 2017-02-22 | 东丽株式会社 | 成型用膜及使用了其的成型用转印箔 |
CN110431179A (zh) * | 2017-03-28 | 2019-11-08 | 东曹株式会社 | 树脂组合物及由其形成的膜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84827A (zh) * | 2002-08-26 | 2005-10-19 |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 用于拉伸包装的层压膜 |
JP2007021756A (ja) * | 2005-07-12 | 2007-02-01 |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ptp包装体 |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84827A (zh) * | 2002-08-26 | 2005-10-19 |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 用于拉伸包装的层压膜 |
JP2007021756A (ja) * | 2005-07-12 | 2007-02-01 |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ptp包装体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03553A (zh) * | 2014-03-28 | 2016-11-09 | 东丽株式会社 |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
CN106103553B (zh) * | 2014-03-28 | 2020-05-12 | 东丽株式会社 | 双轴取向聚丙烯膜 |
CN106459447A (zh) * | 2014-07-07 | 2017-02-22 | 东丽株式会社 | 成型用膜及使用了其的成型用转印箔 |
CN106459447B (zh) * | 2014-07-07 | 2019-11-15 | 东丽株式会社 | 成型用膜及使用了其的成型用转印箔 |
CN110431179A (zh) * | 2017-03-28 | 2019-11-08 | 东曹株式会社 | 树脂组合物及由其形成的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775193B1 (ko) | 2017-09-05 |
CN103068891B (zh) | 2016-02-03 |
KR20130106366A (ko) | 2013-09-27 |
TW201217454A (en) | 2012-05-01 |
JPWO2012035956A1 (ja) | 2014-02-03 |
EP2617758A4 (en) | 2015-09-30 |
TWI540164B (zh) | 2016-07-01 |
CN105646917A (zh) | 2016-06-08 |
EP2617758A1 (en) | 2013-07-24 |
WO2012035956A1 (ja) | 2012-03-22 |
JP5895536B2 (ja) | 2016-03-30 |
CN105646917B (zh) | 2018-12-18 |
US20140147666A1 (en) | 2014-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46917B (zh) | 成型用膜和成型转印箔 | |
CN103717652B (zh) | 成型用膜和使用其的成型转印箔 | |
EP2942180B1 (en) | Film for molding | |
CN104661813A (zh) | 叠层膜 | |
JP7073282B2 (ja) | 積層体、成形体及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 |
JP5884373B2 (ja) | 成型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型転写箔 | |
CN112026420A (zh) | 一种高亮烫金箔 | |
JP2017137469A (ja) | 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型転写箔 | |
CN103608176A (zh) | 叠层膜及使用了该叠层膜的成型转印箔 | |
EP3168259B1 (en) | Molding film and molding transfer foil using same | |
JP5794038B2 (ja) | 成型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型転写箔 | |
CN103068891B9 (zh) | 成型用膜和成型转印箔 | |
JP4432642B2 (ja) | 離型性樹脂組成物 | |
JP2013159652A (ja) | 射出成形同時転写用フィルムおよび射出成形同時転写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I03 |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
Correction item: Claims Correct: Claim 1-4 submitted in December 18, 2015 False: Claim 1-4 submitted on 06 2015 Number: 05 Page: full text Volume: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