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053219B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3219B
CN103053219B CN201180037722.9A CN201180037722A CN103053219B CN 103053219 B CN103053219 B CN 103053219B CN 201180037722 A CN201180037722 A CN 201180037722A CN 103053219 B CN103053219 B CN 1030532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organic
electrode
a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77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3219A (zh
Inventor
中村将启
山名正人
山木健之
加藤大贵
小柳贵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53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32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3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32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6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comprising getter material or desicca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具备:具有阴极层(21)和平滑化层(22)的第1基板(2)、形成于阴极层(21)上的有机层(3)、形成于有机层(3)上的阳极层(4)、以及借助粘接层(5)与阳极层(4)接合的第2基板(6),且在第1基板(2)的周边部的任一区域未形成有机层(3),在该区域的一部分隔着绝缘层(7)向外周侧延伸设置阳极层(4),延伸设置的阳极层(4)向第2基板(6)的相反侧折回,从而构成阳极取出部(40a),第1基板(2)的阴极层(21)的一部分折回,从而构成阴极取出部(40b)。根据该构成,各取出部(40a)、(40b)通过将绝缘层(7)和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或第1基板(2)的一部分折回这一简易的步骤即可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地制造器件。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有电极取出部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EL)元件是通过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用阳极和阴极夹持的发光层而得到的,当对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发光层中作为载流子注入的电子及空穴发生再结合,由此生成激子,利用该激子进行发光。电致发光元件大致可分为发光层的荧光物质使用了有机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发光层的荧光物质使用了无机物的无机电致发光元件。特别是,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能在低电压下进行高亮度的发光,并且根据荧光物质的种类可获得各种发光颜色,另外容易制成平面状的发光面板,因此被用作各种显示装置和背光源。此外,近年来还实现了满足高亮度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在照明器材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常规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构成如下:在玻璃基板上形成ITO等透明电极作为阳极,在该阳极上形成含有由有机发光材料等形成的发光层的有机层,并在该有机层上形成有铝等金属薄膜层作为阴极。阳极由于存在于基板与有机层之间,因此为了将阳极与外部供电端子连接,向形成了有机层的区域外延伸设置阳极的一部分或辅助阳极的导电性的辅助电极的一部分,该延伸设置的部分作为电极取出部起作用。另外,阳极、有机层、阴极除阳极的取出电极部及阴极的一部分以外均被铜箔等密封构件密封。根据该构成,通过对阳极及阴极间施加电压而在发光层产生的光直接或被阴极反射后透过阳极及玻璃基板,并被取出到元件外。
与发光层结晶化的常规的LED(无机电致发光元件)不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含有发光层的有机层由高分子等有机材料构成,因此可制成具有挠性的层。另外,在这些有机材料中,有的可通过真空蒸镀及旋涂、喷墨印刷、丝网印刷等形成发光层。此外,基板不限于上述玻璃基板,还可以使用具有挠性的透光性塑料基板。通过使用这些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可作为能够卷取或弯折的柔性发光器件的光源使用。另外,已知有通过下述辊对辊方式来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将卷成辊状的挠性基板供至成膜装置以形成发光层等,将成膜后的器件卷成辊状回收(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的日本特开2010-165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的日本特开2010-165620号公报中,对于如何形成电极取出部并没有具体记载。通常,为了设置电极取出部,需要将阳极和发光层布图成复杂的形状,即使是上述利用辊对辊方式的制造方法,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制造器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易地形成电极取出部、从而能够有效地制造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1电极层和将该第1电极层平滑化的平滑化层的第1基板、形成于上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层上的有机层、形成于上述有机层上的第2电极层、以及借助粘接层与上述第2电极层接合的第2基板,且在上述第1基板的周边部的任一区域未形成上述有机层,在与未形成上述有机层的区域相应的部分,以与上述第1电极层之间隔着绝缘层的方式向具有上述有机层的区域的外周侧延伸设置上述第2电极层,上述第1基板中位于未形成上述有机层的区域且未延伸设置上述第2电极层的部分的第1电极层向上述第2基板的相反侧折回,从而构成第1电极取出部,上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与上述绝缘层一起向上述第2基板的相反侧折回,从而构成第2电极取出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1基板在上述平滑化层的与上述第1电极层相反侧的面上设有阻隔层。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2电极取出部中的上述第2电极层以其端部不会与上述第1基板发生短路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绝缘层的内侧。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在上述第2基板的与上述第2电极层相对的面上,以不会与形成上述有机层的区域相互重叠的方式且不会与上述第2电极层相接触的方式设有吸湿层。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第1电极取出部和上述第2电极取出部除上述第1电极层和上述第2电极层的一部分以外均被密封材料密封。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密封材料的一部分是通过上述粘接层延伸设置而成的。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选上述密封材料是不同于上述粘接层的其它构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位于未形成有机层的区域的绝缘层及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的一部分或第1基板的第1电极层的一部分折回这一简易的步骤即可形成第2电极取出部及第1电极取出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后视图。
图3(a)是沿图2的(A)线或(D)线的侧剖视图,(b)是沿图2的(B)线的侧剖视图,(c)是沿图2的(C)线的侧剖视图。
图4是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阳极取出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作为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层使用的栅电极的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6(a)、(b)是表示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阳极取出部的制作步骤的侧剖视图。
图7(a)、(b)是表示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阴极取出部的制作步骤的侧剖视图。
图8(a)至(c)是表示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阳极取出部的其它制作步骤的侧剖视图。
图9(a)至(d)是表示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阳极取出部的其它制作步骤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构成,参照图1至图5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具备:第1基板2、形成于第1基板2上的有机层3、形成于有机层3上并向有机层3供给空穴的阳极层4、以及借助粘接层5与阳极层4接合的第2基板6。第1基板2具有:向有机层3供给电子的阴极层21、将该阴极层21平滑化的平滑化层22、以及设置在平滑化层22的与阴极层21相反侧的面上的阻隔层23。另外,将阴极层21作为第1电极层时,阳极层4相当于第2电极层。
有机层3从第1基板2侧开始依次由电子注入层31、发光层32、空穴传输层33、空穴注入层34构成。在第2基板6的与阳极层4相对的面上,以不与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相互重叠且不与阳极层4接触的方式设置吸湿层8。阳极层4由与有机层3抵接的主电极部41和与主电极部41相接触并通过绝缘层7与有机层3绝缘的辅助电极部42构成。
在第1基板2的周边部的任一条边上未形成有机层3。本例子中,在图2的(B)线及(C)线所示的部分未形成有机层3。该未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只要设在第1基板2的4条边中的任一条边上即可,另外,可以不沿一条边的全长进行设置,而可以部分设置(未图示)。另一方面,在图2的(A)线及(D)线所示的部分,直至端部为止形成了有机层3(也可参照图3(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制造工序中,当在第1基板2上以辊对辊方式形成有机层3时,辊前进方向为图2的(A)线及(D)线方向。在图2的包含(A)线及(D)线所示部分的两边上,设置将有机层3等密封并保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侧部的保持构件(未图示)。该保持构件也可设置在图2的包含(B)线及(C)线所示部分的两边上。
在未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的一部分、即本例子中图2的(B)线所示的部分,隔着绝缘层7延伸设置有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参照图1)。如图3(b)所示,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与绝缘层7及第1基板2的一部分一起向第2基板6的相反侧折回,从而构成阳极取出部40a。另外,第1基板2的一部分、即本例子中图2(C)线所示的部分未延伸设置辅助电极部42,如图3(c)所示那样向第2基板6的相反侧折回,从而构成阴极取出部40b。将阴极取出部40b作为第1电极取出部时,阳极取出部40a相当于第2电极取出部。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对置的2条边上各形成有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的例子,但它们也可以在单独1条边上各形成1个,还可以在各边上形成2个部位以上。阳极取出部40a除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以外均被密封材料9密封,如图4所示那样,未密封的部分露出于第1基板2的背面侧。该露出的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与外部供电端子等电连接。另外,阴极取出部40b除阴极层21的一部分以外均被密封材料9密封,与阳极取出部40a同样,未密封的部分露出于第1基板2的背面侧。除露出部位是阴极层21这点以外,阳极取出部40a的构成也与阴极取出部40b相同。另外,关于上述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的形成步骤,稍后描述。
构成第1基板2的阴极层21使用由铝、铜、不锈钢、镍、锡、铅、金、银、铁或钛等金属或者合金等构成的片材,该片材优选具有能够进行辊卷取的程度的挠性。另外,为了向有机层3供给电子,阴极层21优选用功函数小的由金属、合金、导电性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电极材料来构成。关于片材的表面,为了抑制元件的短路,需要具有平滑性,其表面粗糙度优选为Ra100nm以下,更优选为Ra10nm以下。
另外,阴极层21可以使用铝或银等金属、或者含有这些金属的化合物,还可以使用通过将铝与其它电极材料组合而以层叠结构等构成的材料。作为这样的电极材料的组合,可举出:碱金属与铝的层叠体、碱金属与银的层叠体、碱金属的卤化物与铝的层叠体、碱金属的氧化物与铝的层叠体、碱土类金属或稀土类金属与铝的层叠体、这些金属种与其它金属的合金等。具体而言,可举出:钠、钠-钾合金、锂、镁等与铝的层叠体、镁-银混合物、镁-铟混合物、铝-锂合金、氟化锂(LiF)/铝混合物/层叠体、铝/氧化铝(Al2O3)混合物等。
平滑化层22例如可使用由热固化性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脲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等构成的热固化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ABS树脂、AS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聚酰胺、尼龙、聚缩醛、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等。通过将含有上述树脂的溶液涂布在金属箔上、或者将上述树脂利用加热层压与构成阴极层21的片材接合等,即可将阴极层21平滑化。由于第1基板2通过平滑化层22被平滑化,因此容易通过涂布等方法将形成于第1基板2上的有机层3制成均匀的膜,从而可实现膜厚和膜电阻均匀且亮度不均少的电致发光器件。
阻隔层23由对水分或气体等具有阻隔性的树脂或者金属材料构成,可使用常用的阻隔膜或凹凸金属箔等。通过该阻隔层23,可以抑制水分或气体等向平滑化层22及阴极层21渗透,从而可以抑制由这些水分或气体等引起的有机层3的劣化。
作为构成有机层3的电子注入层31,使用与构成阴极层2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二氧化钛、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含有上述材料且混合有促进电子注入的掺杂物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等。另外,作为发光层32,可使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材料已知的任意材料。作为这样的发光材料,例如可举出:蒽、萘、芘、并四苯、晕苯、苝、邻苯二甲酰基苝(phthaloperylene)、萘二甲酰基苝(naphthaloperylene)、二苯基丁二烯、四苯基丁二烯、香豆素、噁二唑、双苯并噁唑、双苯乙烯、环戊二烯、喹啉金属配位化合物、三(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三(4-甲基-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三(5-苯基-8-羟基喹啉)铝配位化合物、氨基喹啉金属配位化合物、苯并喹啉金属配位化合物、三(对三联苯-4-基)胺、吡喃、喹吖啶酮、红荧烯、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者1-芳基-2,5-二(2-噻嗯基)吡咯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苯乙烯基亚芳基(styryl arylene)衍生物、苯乙烯基胺衍生物、以及在分子的一部分具有由这些发光性化合物构成的基团的化合物或高分子等。另外,除上述化合物所代表的来自荧光色素的化合物外,也可优选使用所谓的磷光发光材料,例如Ir配位化合物、Os配位化合物、Pt配位化合物、铕配位化合物等发光材料、或者在分子内具有它们的化合物或高分子。另外,由这些材料形成的发光层32可以通过蒸镀、转印等干式工艺来形成,也可以通过旋涂、喷涂、模涂、凹版印刷等涂布来形成。
空穴传输层33例如可以从具有空穴传输性的化合物的组中选择。作为这种化合物,例如可举出:以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α-NPD)、N,N’-双(3-甲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TPD)、2-TN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基胺(MTDATA)、4,4’-N,N’-二咔唑联苯(CBP)、螺-NPD、螺-TPD、螺-TAD、TNB等为代表例子的三芳基胺系化合物、含有咔唑基的胺化合物、含有芴衍生物的胺化合物等,但可使用公知的任意的空穴传输材料。关于空穴注入层34,例如可举出:包含铜酞菁(CuPc)等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或噻吩、三苯基甲烷、腙类(英文:hydrazoline,日文:ヒドラゾリン)、芳基胺、腙、茋、三苯基胺等有机材料。具体而言,有聚乙烯基咔唑(PVCz)、聚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酯(PEDOT:PSS)、TPD等芳香族胺衍生物等,上述材料可以单独使用,并且也可以将2种以上的材料组合使用。
阳极层4的主电极部41可以使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阳极材料已知的任意材料。作为阳极材料,可举出:银、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锡氧化物、金等金属的纳米丝、包含纳米点的纳米颗粒、导电性高分子、导电性的有机材料、含掺杂物(施主或受主)的有机层、导体与导电性有机材料(包含高分子)的混合物,但只要具有导电性和透光性即可,并不限于这些材料。另外,还可以是除导电性物质外还含有粘合剂的材料。作为粘合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聚丙烯腈、聚乙烯醇缩乙醛、聚酰胺、聚酰亚胺、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酸酯(diacryl phthalate)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其它热塑性树脂、或者构成这些树脂的单体的2种以上的共聚物。
另外,如图5所示,主电极部41可以是下述构成:由将具有低电阻性的细线材43配置成格栅状、线状或蜂窝状而得到的所谓的栅电极41’构成。关于细线材43的直径,为了使主电极部41的透光性不易降低,优选为100μm以下。另外,在将图示所示的细线材43配置成格栅状的情况下,各细线材43的间距在能维持导电性的范围内较广地进行设定,优选以开口率达到90%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作为细线材43,可举出:银、铝、铜、镍、锡、铅、金、钛等各种金属及合金、碳等导电性材料。栅电极41’通过丝网印刷或凹版涂布、模涂等将含有上述金属或导电性材料的浆料在有机层3上布图形成。该栅电极41’容易通过涂布来形成,在高效地制造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的方面是有效的。另外,这些材料和形成方法只要不会使有机层3润湿或有机层3受损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辅助电极部42以包围有机层3的周边的方式配置成框状,并且在与未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相应的部分,以与阴极层21之间隔着绝缘层7的方式向外周侧延伸设置,该延伸设置的部分构成阳极取出部40a。辅助电极部42以形成上述形状的方式在绝缘层7上进行布图形成。此时,折回的辅助电极部42的端部以不会与第1基板2发生短路的方式形成在绝缘层7的内侧。即,第1基板2的阻隔层23优选使用金属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中,该阻隔层23和作为阳极的一部分起作用的辅助电极部42邻近。但是,辅助电极部42通过如上所述那样构成,辅助电极部42不会与阻隔层23接触而发生短路,可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另外,当与发光层32对置的主电极部41使用透明性高的材料、周围的辅助电极部42使用导电性高的材料时,作为阳极层4整体而言,透光性高,且还可以提高导电性。作为辅助电极部42的构成材料,可使用常规的配线电极中所用的各种金属,只要是与主电极部41的导电性好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与主电极部41不同,可以没有透光性。
粘接层5通过下述方法来配置:以覆盖有机层3及阳极层4的周边的方式,配置由与第2基板6及阳极层4的粘接性优异且从发光层32射出的光能够穿过的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的浆料状或薄片状的构件。作为粘接层5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硅氧烷树脂、含氟树脂、丙烯酸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等。
第2基板6是形成为与第1基板2相同形状的透明的板状构件,并使用板厚均匀且具有表面平滑性的板状构件。作为第2基板6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使用钠钙玻璃或无碱玻璃等透光性玻璃、透光性树脂材料等。
绝缘层7是通过以与辅助电极部42大致相似的形状、并以宽度比辅助电极部42更宽的方式布图形成的。绝缘层7以其内周边缘覆盖有机层3的外周边缘的方式进行配置,以确保设于绝缘层7上的辅助电极部42与有机层3之间的绝缘性。作为绝缘层7的构成材料,可以通过湿式工艺来形成由热固化性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构成的热固化性树脂、或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或者可以通过溅射等干式工艺来形成二氧化硅、氮化硅等氧化物或氮化物。另外,在任一工艺中均需要进行布图,特别是作为湿式工艺,可优选利用丝网印刷、模涂、喷涂、凹版涂布等方法来形成绝缘层7。
吸湿层8是通过将含有干燥剂的树脂材料以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开口这样的框状布图形成的。通过设置该吸湿层8,侵入粘接层5的少量水分会被阻挡,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有机层3的劣化。吸湿层8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在由环氧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硅氧烷系树脂等构成的光固化型粘接性树脂中添加了由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钠、氧化钾、硫酸钠、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铜、氧化镁等形成的干燥剂而得到的材料。另外,吸湿层8优选在第2基板6与阳极层4接合之前已事先设置在第2基板6的与阳极层4相对的面上。
密封材料9包含:将从阳极取出部40a的折回位置到辅助电极部42的露出部位为止的区域密封的基部侧密封部91和将阳极取出部40a中的辅助电极部42、绝缘层7及第1基板2的端部密封的端部密封部92(参照图3(b))。对于从阴极取出部40b的折回位置到阴极层21的露出部位为止的区域、以及阴极取出部40b中的阴极层21等第1基板2的端部也同样(参照图3(c))。基部侧密封部91是通过将接合阳极层4与第2基板6的粘接层5的一部分延伸设置而成的。另外,端部密封部92发挥以下作用:将上述端部进行密封的同时,将该端部与第1基板2粘接。这样,阳极取出部40a及阴极取出部40b除辅助电极部42及阴极层21的一部分以外均被密封材料9密封,由此水分等不易浸入器件内,能够抑制有机层3的劣化。另外,如后所述那样,密封材料9也可以是与粘接层5不同的其它构件。密封材料9的材料可使用与粘接层5相同的材料。另外,密封材料9由于配置在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的外侧或第1基板2的背面侧,因此与粘接层5不同,可以使用没有透光性的材料。
接着,参照图6(a)、(b)和图7(a)、(b),对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的形成步骤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在第1基板2上层叠有机层3,在该有机层3上分别以规定的形状布图形成绝缘层7、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以下,将在第1基板2上形成了有机层3、绝缘层7及阳极层4(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的状态的片材称为发光片10。另一方面,在第2基板6上,将吸湿层8设置在与阳极层4相对的面的规定位置上。然后,以除绝缘层7及辅助电极部42等的折回端部之外覆盖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整体的方式配置粘接层5,利用该粘接层5将第2基板6与发光片10接合。另外,绝缘层7及辅助电极部42等的折回端部在设置端部密封部92的同时,如图6(b)所示那样,向第2基板6的相反侧折回,并利用端部密封部92固定在第1基板2的背面。另外,对基部侧密封部91使用将延伸设置的辅助电极部42的基端侧部分覆盖了的粘接层5时,可以部分简化涂布密封材料9的工序。
另外,如图7(a)所示,在未形成有机层3的区域存在未延伸设置辅助电极部42的部分。该部分如图7(b)所示那样向第2基板6的相反侧折回,并通过端部密封部92固定在第1基板2的背面。由此,制造具备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
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通过将绝缘层7及辅助电极部42等的端部、或者第1基板2的一部分折回,即可简易地形成阳极取出部40a和阴极取出部40b,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制造。而且,即使在第1基板2的阴极层21的背面侧使用了树脂制的平滑化层22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1基板2的背面侧取出阴极取出部40b。另外,构成第1基板2、有机层3、绝缘层7、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之类的发光片10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挠性的材料,此外,第2基板6可以是具有挠性或硬质性的任一性质的基板。也就是说,只要将以具有挠性的方式制作的发光片10与具有挠性或硬质性的适宜的第2基板6接合,即可使用同一构成的发光片10来制造柔性型及硬质型这两种类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还可以使用以卷成辊状的状态供给的带状的片材作为第1基板2。在这种情况下,在带状的第1基板2的表面上,通过狭缝涂布机等连续形成有机层3,进而分别通过丝网印刷等以一定间距形成绝缘层7、辅助电极部42及主电极部41,形成后再次卷成辊状并回收。这样,即可通过所谓的辊对辊方式来制作连续形成有多个发光片10的发光片卷(未图示)。然后,在以与带状的第1基板2相同的宽度且相同的长度形成的长条状的第2基板6上,粘接该发光片卷,将它们以一定间距裁断,并如上所述那样通过折回来形成取出部40a、40b。这样,即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制造图2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发光层32的多层化、以及在它们之间配置电荷调节层等有机层3有多层化的趋势,利用辊对辊方式形成有机层3可以同时大量制造上述那样的由多层形成的有机层。
接着,参照图8(a)至(c)以及图9(a)至(d),对上述阳极取出部40a的其它形成步骤进行说明。关于图8(a)至(c)所示的步骤,首先,以不向辅助电极部42的一部分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粘接层5,并使发光片10与第2基板6接合(图8(a))。然后,将相当于阳极取出部40a的部位折回(图8(b)),折回后,用与粘接层5不同的其它构件即密封材料9’将阳极取出部40a密封并固定(图8(c))。根据该步骤,由于可以在将发光片10与第2基板6充分粘接后将相当于阳极取出部40a的部位折回,因此不易因折回的动作导致粘接层5与辅助电极部42之间形成间隙,能够抑制水分等浸入粘接层5。
另外,图9(a)至(d)所示的步骤为:将发光片10与第2基板6接合前,将相当于阳极取出部40a的部位折回(图9(a)、(b)),折回后,使发光片10与第2基板6接合(图9(c)、(d))。在该步骤中,也与图8(a)至(c)所示的步骤同样,不易因折回的动作而导致粘接层5与辅助电极部42之间形成间隙。这些步骤也同样适用于阴极取出部40b。
另外,本发明只要是在基板的周边部的任一处存在未形成有机层的区域、且配置于该区域的电极层的一部分通过折回而作为电极取出部露出即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另外,通过适当选择构成第1基板2(阴极层21)、主电极部41或辅助电极部42等的材料,还可以使上述阴极和阳极的功能分别相反。即,可以使第1基板2侧作为阳极层起作用,使主电极部41和辅助电极部42侧作为阴极层起作用。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11-037429号,其内容通过参照上述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和附图而引入本发明。
符号说明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 第1基板
21 阴极层(第1电极层)
22 平滑化层
23 阻隔层
3 有机层
4 阳极层(第2电极层)
40a 阳极取出部(第2电极取出部)
40b 阴极取出部(第1电极取出部)
41 主电极部
41’ 栅电极
42 辅助电极部
43 细线材
5 粘接层
6 第2基板
7 绝缘层
8 吸湿层
9 密封材料
9’ 密封材料

Claims (7)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1电极层和将该第1电极层平滑化的平滑化层的第1基板、形成于所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层上的有机层、形成于所述有机层上的第2电极层、以及借助粘接层与所述第2电极层接合的第2基板,
在所述第1基板的周边部的任一区域未形成所述有机层,
在与未形成所述有机层的区域相应的部分,以与所述第1电极层之间隔着绝缘层的方式向具有所述有机层的区域的外周侧延伸设置所述第2电极层,
所述第1基板中位于未形成所述有机层的区域且未延伸设置所述第2电极层的部分的第1电极层向所述第2基板的相反侧折回,从而构成第1电极取出部,
所述延伸设置的第2电极层与所述绝缘层一起向所述第2基板的相反侧折回,从而构成第2电极取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在所述平滑化层的与所述第1电极层相反侧的面上设有阻隔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取出部中的所述第2电极层以其端部不会与所述第1基板发生短路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绝缘层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基板的与所述第2电极层相对的面上,以不会与形成所述有机层的区域相互重叠的方式且不会与所述第2电极层相接触的方式设有吸湿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取出部和所述第2电极取出部除所述第1电极层和所述第2电极层的一部分以外均被密封材料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材料的一部分是通过所述粘接层延伸设置而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材料是不同于所述粘接层的其它构件。
CN201180037722.9A 2011-02-23 2011-12-1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ctive CN103053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7429A JP5613590B2 (ja) 2011-02-23 2011-02-23 有機elデバイス
JP2011-037429 2011-02-23
PCT/JP2011/079200 WO2012114617A1 (ja) 2011-02-23 2011-12-16 有機el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3219A CN103053219A (zh) 2013-04-17
CN103053219B true CN103053219B (zh) 2016-11-09

Family

ID=46720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7722.9A Active CN103053219B (zh) 2011-02-23 2011-12-1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04443B2 (zh)
JP (1) JP5613590B2 (zh)
CN (1) CN103053219B (zh)
TW (1) TW201244201A (zh)
WO (1) WO20121146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78679B1 (ko) 2013-05-30 2020-02-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가요성 표시 장치 및 가요성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6383682B2 (ja) * 2015-02-26 2018-08-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KR102649238B1 (ko) * 2016-10-26 2024-03-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패널, 이를 포함하는 적층 기판, 및 표시패널 제조방법
US10923689B2 (en) 2018-01-25 2021-02-16 OLEDWorks LLC Method for mask-free OLED deposition and manufactur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613A (zh) * 2003-03-25 2004-09-29 ��ʽ��������Զ�֯��������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0472A (ja) * 1993-11-04 1995-05-19 Nippondenso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09129369A (ja) * 1995-10-31 1997-05-16 Nippon Seiki Co Ltd 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80693A (ja) * 2006-04-04 2007-10-25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El光源体
JP2008103254A (ja) * 2006-10-20 2008-05-01 Tokai Rubber Ind Ltd 有機elデバイス
WO2009025186A1 (ja) * 2007-08-20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JP2010097803A (ja) * 2008-10-16 2010-04-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の作製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968268B2 (ja) 2009-01-19 2012-07-0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US8576209B2 (en) * 2009-07-07 2013-11-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613A (zh) * 2003-03-25 2004-09-29 ��ʽ��������Զ�֯��������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14617A1 (ja) 2012-08-30
US20130126854A1 (en) 2013-05-23
JP2012174605A (ja) 2012-09-10
JP5613590B2 (ja) 2014-10-29
US8704443B2 (en) 2014-04-22
CN103053219A (zh) 2013-04-17
TW201244201A (en) 201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3221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5842089B2 (ja) 有機elデバイス
JP602102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3053219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20130334958A1 (en) Plana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WO2013146350A1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6013160A1 (ja) 発光装置
WO2012121249A1 (ja) 面状発光装置
KR102304282B1 (ko) 광전자 컴포넌트 및 광전자 컴포넌트의 제조 방법
WO2012114618A1 (ja) 有機elデバイス
CN103370985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WO2012121251A1 (ja) 面状発光装置
JP2012212555A (ja) 発光装置
JP5452266B2 (ja) 発光装置
WO2012120746A1 (ja) 有機elデバイス
JP2012209073A (ja) 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28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4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