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3082A - 具有外壳体、内壳体和指示套筒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外壳体、内壳体和指示套筒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53082A CN103053082A CN2011800376654A CN201180037665A CN103053082A CN 103053082 A CN103053082 A CN 103053082A CN 2011800376654 A CN2011800376654 A CN 2011800376654A CN 201180037665 A CN201180037665 A CN 201180037665A CN 103053082 A CN103053082 A CN 1030530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housing
- shell body
- connector
- assembled state
- electric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94 fluo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9—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 H01R13/5221—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having cable seal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内壳体(2)、外壳体(3)和锁止装置(L)的电连接器(1)。为了提供一种用于将所述内壳体(2)正确插入到所述外壳体(3)中的控制机构,本发明设置为:所述电连接器(1)具有指示套筒(18),如果所述内壳体(2)未完全插入到所述外壳体(3)中,则所述锁止装置(L)阻止所述指示套筒(18)插入到所述外壳体(3)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具有适于接收至少一个触头组件的内壳体、外壳体和锁止装置,其中所述内壳体适于在所述连接器的装配过程中沿接触方向插入所述外壳体中,并且所述内壳体相对所述外壳体的相对位置在所述连接器的最终组装状态中由所述锁止装置固定。
背景技术
以上所提及类型的电连接器是现有技术已知的。然而,在已知的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中,所述内壳体可能未充分插入到所述外壳体中。未完全组装的连接器可能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它的正确组装可得到控制。
发明内容
此目的得以实现在于:所述连接器具有适于在连接器的装配过程中逆着接触方向插入所述外壳体中的指示套筒,并且,在未完全组装状态下,其中所述内壳体布置在所述外壳体中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一段距离,所述锁止装置形成用于所述指示套筒的止动面,阻止所述指示套筒移动到它的最终组装位置。
将所述指示套筒插入所述外壳体中的操作员或机器,可检测到:所述指示套筒不能被移动到它的最终组装位置。这指示前面的组装步骤可能已被错误地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对以下具有各自优点的实施例按期望结合并进一步得以改善。
所述指示套筒可基本上包括中空的筒形形状,并且当安装到所述外壳体时沿接触方向延伸。可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对立(counter)连接器,可在配合状态中至少部分地(section-wise)延伸穿过所述指示套筒。
根据第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可具有适于密封所述外壳体以及相配合的对立连接器的壳体的前部密封件。所述前部密封件可至少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中由所述指示套筒固持于所述外壳体中处于密封位置。将所述前部密封件固持于密封位置改善了在操作过程中所述连接器的密封性能,因为如振动等机械干扰不会影响所述前部密封件的位置,因而不会影响它的密封性能。所述改善的密封性能使所述电连接器适合用于例如汽车或航空应用中。
所述指示套筒可设置有至少一个闩锁构件,以将所述指示套筒锁止在外壳体中并处于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中。在最终组装状态中被锁止于外壳体中的指示套筒不会在固持前部密封件于所述密封位置时被无意地移除,从而确保所述前部密封件位于它的密封位置。
在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指示套筒可设置有邻近以上提及的闩锁构件的另一闩锁构件。所述两个闩锁构件可沿接触方向前后地布置,并且可与所述外壳体的至少一个对立闩锁构件相继地接合。在所述连接器的装配过程中,第一个闩锁构件可安装到所述外壳体,并且可例如与至少一个对立构件卡接配合。所述另一闩锁构件可将所述指示套筒锁止在外壳体中远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这确保所述内壳体可插入外壳体中直至它的最终组装位置,而不会受所述预组装的指示套筒的影响。进一步地,至少所述指示套筒和所述外壳体可形成第一预组装单元。所述指示套筒可在预组装状态中布置成远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而通过所述另一闩锁构件仍附接到所述外壳体。为了将所述指示套筒附接于所述外壳体中远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它可经由所述另一闩锁构件而锁止到所述外壳体。
当将所述指示套筒从所述预组装位置进一步插入到所述外壳体中并进入它的最终组装位置时,同样地,所述闩锁构件可与所述至少一个对立闩锁构件或与另外一个闩锁构件卡接配合。因此,一个卡接配合动作(event)可指示所述指示套筒被插入到所述外壳体中进入所述第一预组装状态。仅当紧接于所述第一次卡接配合动作还发生第二次卡接配合动作时,所述指示套筒才已到达它的最终组装位置并且指示所述连接器的正确装配。特别地,第二次卡接配合动作指示:所述内壳体不仅未完全插入到所述外壳体中,而且已到达在所述外壳体中它的最终组装位置。
在所述未完全组装状态中,其中所述内壳体布置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一段距离,所述锁止装置可至少部分地横向于所述接触方向且从接合位置弹性偏转到阻止位置,而在所述接合位置中所述内壳体的位置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中被固定。在所述阻止位置中,当它被插入到所述外壳体中时所述锁止装置可至少部分布置在所述指示套筒的路径中。所述锁止装置可以是所述外壳体和/或所述内壳体的一体部分,或者可以是在最终组装状态中被锁止或另外不同地被附接到所述外壳体和/或内壳体的单独的部分。
例如,所述锁止装置可包括锁止杠杆,所述锁止杠杆的自由端可在未完全组装状态中弹性偏转。所述自由端可包括沿所述接触方向指向的正面(frontface)或止动面,所述指示套筒可在未完全组装状态中与所述止动面抵撞。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杠杆的自由端可包括固定突起,所述固定突起可在最终组装状态中与所述内壳体的锁止凹部准确地(positively)接合。通过所述固定突起与所述锁止凹部之间的所述准确配合,所述内壳体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在它的最终组装状态中被固定。
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中,所述锁止装置的接合位置可由所述指示套筒固定。因此,所述指示套筒可横向于所述接触方向与所述锁止装置交叠,并且阻止所述锁止装置的一部分弹性偏转,例如阻止所述锁止杠杆的自由端弹性偏转。
如果要为所述电连接器提供电磁屏蔽特性,则它可具有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沿所述接触方向延伸、并且在最终组装状态中处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至少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屏蔽构件可结合以形成处于第二预组装状态中的第二预组装单元。同样地,所述第二预组装单元可作为单个工件操作。所述屏蔽构件可包括用于在装配过程中引导它的引导元件。同样地,所述内壳体可具有用于所述屏蔽构件的引导机构。例如,所述屏蔽构件可沿所述接触方向被推到或移位到所述内壳体之上,此运动通过与所述引导元件协作的引导构件而得到引导。
例如,所述屏蔽构件可具有沿所述接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引导杆,并且所述内壳体具有用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杆的至少一个引导槽。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槽可沿所述接触方向且从用于所述引导杆的限制壁向着插入端延伸。因此,所述屏蔽构件可逆着所述接触方向被推到所述内壳体上。在这种布置中,所述引导槽可沿所述接触方向从所述限制壁延伸。
所述引导杆可布置在至少一个屏蔽壳的引导舌部的自由端上。所述引导舌部可弯向着相对的侧板并且沿所述接触方向延伸。所述引导舌部可适于当所述屏蔽壳沿所述接触方向滑动且进入它的最终组装位置时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引导槽接收。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中,所述引导舌部可至少部分地接收在所述引导槽中、且它可靠着所述限制壁。同样地,所述相对的侧板可形成有引导舌部,该引导舌部可向着所述第一侧板弯曲、并且可由所述内壳体的相对的侧壁的引导槽接收。所述屏蔽构件可包括另一引导机构,例如可浮凸加工(emboss)到所述屏蔽构件中的引导凸起。
所述第二预组装单元可在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中由所述锁止装置固定在最终组装位置。不仅所述内壳体而且所述屏蔽构件都由此被固定在它们的最终组装位置。
所述屏蔽构件可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内壳体的侧壁或侧面上,所述侧壁平行于所述接触方向延伸。例如,所述屏蔽构件可包括两个屏蔽壳,所述两个屏蔽壳可放置在横向于所述接触方向所述内壳体的相对的侧壁上。所述屏蔽壳可至少部分地包括带两个侧板的基本上U型的截面,所述侧板可至少延伸平行于相应的侧壁或侧面延伸的所述内壳体的一个侧壁的一半以上。因此,所述内壳体的所有侧壁可大致由所述屏蔽构件覆盖,所述屏蔽构件至少部分地可具有中空的筒形形状。
将所述屏蔽构件形成为至少两个屏蔽壳,从而提供将所述屏蔽构件容易地安装到所述内壳体上。所述屏蔽壳的每一个可垂直于所述接触方向从相对的侧部向着所述内壳体移动。首先,一个屏蔽壳可向着所述内壳体移动直到它与所述内壳体的侧面处于接触。然后,它可沿所述接触方向移位直到它与止动面例如所述引导槽的所述限制壁或与另外一个止动面接触。之后,另一个屏蔽壳重复此过程。所述两个屏蔽壳可至少通过所述压接连接(crimpconnection)而电气互连。
为了实现良好的屏蔽特性,期望是所述线缆的屏蔽件与所述屏蔽构件之间的连接中没有任何间隙。因此,所述屏蔽构件可在它的逆着所述接触方向朝向的端部具有颈部特征,所述颈部可适于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中包围所述线缆。所述压接连接可由两个压接管建立,所述两个压接管围绕所述线缆布置成同心装置。可适于所述线缆的尺寸的所述屏蔽构件的颈部,可布置在所述两个压接管之间。通过所述压接连接,所述屏蔽构件可不仅机械连接而且电连接到所述线缆。例如,所述线缆的屏蔽箔可与所述两个压接管的至少一个电接触,使得所述一个压接管在所述屏蔽箔与所述屏蔽构件之间建立电连接。在一有利的实施例中,不仅所述屏蔽构件的所述颈部而且所述屏蔽箔的一部分可布置在所述两个压接管之间,从而提供在所述箔与所述屏蔽构件之间的直接电连接。
因为所述屏蔽构件可例如通过闩锁舌部(tongue)而与所述对立连接器的屏蔽构件不仅电连接而且机械连接,所以可能适宜的是,在指向接触方向的所述引导槽的端部布置所述限制壁,从而得到逆着所述接触方向朝向的限制壁。利用这种配置,所述屏蔽构件可沿所述接触方向在所述内壳体上滑动直到所述引导杆抵靠在所述限制壁上。例如通过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立连接器的解除配合(un-mating)的过程,所述限制壁阻止沿所述接触方向的进一步的无意的运动。
所述屏蔽构件可具有在所述预组装状态中与所述内壳体的锁止结构相接合的至少一个锁止构件。特别地,所述锁止构件与所述锁止结构之间的接合可在进行组装所述电连接器时阻止所述屏蔽构件至少逆着所述接触方向滑动离开所述内壳体。
所述电连接器可具有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所述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触头组件固定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所述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可固定所述至少一个触头组件的触头元件防止沿和/或逆着于所述接触方向的无意的运动。
替代地或另外地,所述电连接器可设置有至少第二触头位置确保构件,所述至少第二触头位置确保构件用于将所述内壳体固定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所述第二触头位置确保构件可在所述内壳体到达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之后施加到所述外壳体。它可具体地防止在所述触头与所述对立触头的解除配合的过程中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沿所述接触方向运动。
可能必要的是,将不仅要密封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立连接器之间的连接,而且还要密封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线缆之间的连接。因此,所述电连接器可包括线缆密封件,所述线缆密封件可包围所述线缆以防止湿气沿所述线缆的外表面进入。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中,所述线缆密封件可布置在所述连接器的后部端接帽(termination cap)中、并且可与该后部端接帽的内部处于密封式接触。
附图说明
下文将利用有利的实施例并且参考所述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然而,在所描述的构造中,如上所述的独个特征可彼此独立地设置或者可省略,所描述的构造在附图中示出:
图1是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示意分解视图;
图2是指示套筒的示意透视图;
图3示出触头组件的示例实施例;
图4是所述电连接器的内壳体的实施例的示意透视图;
图5是部分组装的第二预组装单元的示意透视图;
图6示出图5的放大细节;
图7以示意透视图示出连接到线缆的完全组装的第二预组装单元;
图8示出图7的放大细节;
图9以截面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锁止装置的示例实施例的一部分;
图10是在最终组装状态中所述连接器的另一截面图;
图11示出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预组装单元的另一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图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分解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可包括内壳体2和外壳体3。外壳体3可适于沿接触方向C接收至少内壳体2。沿接触方向C,连接器1可与对立连接器连接。例如,外壳体2可基本上包括中空的筒形形状。外壳体3可形成管道或通道4,所述管道或通道4沿接触方向C延伸穿过壳体3。内壳体2可沿接触方向C插入到管道或通道4中且进入最终组装位置。对立(counter)连接器可逆着接触方向C至少部分地(section-wise)插入到通道4中。
内壳体2可适于接收至少一个触头组件5。触头组件5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至少一个触头元件6,该触头元件6可附接到内壳体2。例如,触头元件6可沿接触方向C插入到内壳体2中并且锁止到内壳体2。进一步地,触头元件6可导电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线缆8的配线7。如果线缆8包括多于一条配线7或者如果多于一条线缆8应连接到内壳体2,则内壳体2可适于接收多于一个的触头元件6。例如,触头组件5可包括四个触头元件6,并且内壳体2可适于接收至少这四个触头元件6。
连接器1可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备有至少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9,该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9能够固定至少一个触头元件6在内壳体2中的相对位置。该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9可包括至少一个接合突起9’,所述接合突起9’可在连接器1的最终组装状态中与触头元件6接合,从而阻止触头元件6在至少逆着接触方向C的方向的运动。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9可进一步包括固位板9”,该固位板9”固定接合突起9’以防止从内壳体2无意地脱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可以是屏蔽式电连接器1。例如,连接器1可包括屏蔽构件10,所述屏蔽构件10可至少部分地地布置在内壳体2的侧壁11上,而侧壁11平行于接触方向C延伸。例如,屏蔽构件10可包括两个屏蔽壳10’,10”,该屏蔽壳10’,10”可横向于接触方向C放置在内壳体2的相对的侧壁11上。屏蔽壳10’,10”可至少部分地包括带两个侧板12,12’的基本上U型的截面,所述两个侧板12,12’可各自至少延伸内壳体2的一个侧壁11的一半以上。因此,内壳体2的所有侧壁11可大致由屏蔽构件10覆盖。
当组装连接器1时,可能有利的是,首先将触头元件6或若干个触头元件6附接到配线7的引出端,将触头元件6插入和固定在内壳体2中,然后将屏蔽构件10布置在内壳体2的外部。至少所述内壳体2和屏蔽构件10可形成第二预组装单元,该第二预组装单元可作为一个工件操作。
如果线缆8是屏蔽式类型的,则可能有益的是,将线缆8的屏蔽件电连接到屏蔽构件10。为了获得良好的屏蔽特性,期望线缆8的屏蔽件与屏蔽构件10之间的连接中没有任何间隙。因此,屏蔽构件10可在它的逆着接触方向C朝向的端部处具有为颈部13的特征,所述颈部13可适于在最终组装状态中包围线缆8。屏蔽构件10可通过压接连接14附接到所述线缆,所述压接连接14也可提供用于线缆8的屏蔽件与屏蔽构件10之间的电连接。
在一些环境中,例如在汽车或航空环境中,可能有必要密封连接器1以抵抗潮湿。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可包括线缆密封件15,所述线缆密封件15可包围线缆8以防止湿气沿线缆8的外表面进入。在最终组装状态中,线缆密封件15可布置在后部端接帽16中、并且可与后部端接帽16的内部密封接触。
进一步地,可能有必要密封连接器1与对立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因此,连接器1可包括前部密封件17。该前部密封件17可具有大致中空的筒形形状,使得它可环绕通道4。横向于接触方向C,前部密封件可成型为互补于外壳体3的内侧。在图1中,前部密封件17基本上具有矩形截面。
当逆着接触方向4被插入到外壳体3中时,前部密封件17可至少在最终组装状态中由指示套筒18固持在外壳体中处于密封位置D。指示套筒18可适于至少部分地插入到通道4中。至少所述外壳体3和指示套筒18可结合以形成第一预组装单元,其中指示套筒18可远离于它的最终组装位置安装并且例如锁止在外壳体中。同样地,所述第一预组装单元可作为单个工件操作。
在外壳体3中的内壳体2的最终组装位置,指示套筒18可从它的预组装位置移动到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中。然而,如果内壳体2距其最终组装位置一段距离布置在外壳体3中,则可阻止指示套筒18移动到它的最终组装位置。
为了将内壳体2固定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可设置锁止装置。当内壳体2远离于它的最终组装位置布置在外壳体2中时,所述锁止装置可至少部分地弹性偏转。因此,该锁止装置的至少一段可形成止动面,所述止动面阻止指示套筒18移动到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中。
为了进一步固定内壳体2防止至少沿接触方向C相对于外壳体3的无意的运动,连接器1可设置有第二触头位置确保构件19。该第二触头位置确保构件19可附接到外壳体并且可在最终组装状态中突出到通道4中。
图2以放大透视图示出了指示套筒18。
指示套筒18可基本上包括中空的筒形形状并且沿接触方向C延伸。当安装到外壳体3时,通道4可沿接触方向C延伸穿过指示套筒18。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闩锁构件20可设置在指示套筒18上。闩锁构件20可在最终组装状态中垂直于接触方向C从指示套筒18突出。例如,至少一个闩锁构件20可成型有锥形表面21,所述锥形表面21可至少部分逆着接触方向C朝向。与锥形表面21相反,闩锁构件20可形成有可垂直于接触方向C延伸的闩锁表面22。
沿接触方向C在闩锁构件20后方,指示套筒18可包括另一闩锁构件23,所述另一闩锁构件23可具有类似于闩锁构件20的形状。该另一闩锁构件23可在电连接器1的最终组装状态中与外壳体3的对立闩锁构件接合。闩锁构件20可至少在第一预组装状态中与外壳体的对立闩锁构件接合。
闩锁构件20,23可设置在指示套筒18的至少一个或可能至少两个内侧壁上。特别地,闩锁构件20,23可布置在指示套筒18的相对的内侧壁上,而至少一个闩锁构件20和至少一个另一闩锁构件23可布置在所述相对的侧壁的每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组装电连接器1时,第一闩锁构件20与外壳体3的对立闩锁构件接合。接着,另一闩锁构件23可卡入接合外壳体3的相应的对立闩锁构件。由此,当将指示套筒18插入到外壳体3中时,组装电连接器1的操作员能够通过锁止动作(event)或卡接动作的量区分未完全组装状态与最终组装状态。仅一次卡接或闩锁动作指示未完全组装状态,而多于一次并且特别是两次卡接或闩锁动作指示内壳体2布置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套筒18可形成有对立止动面24,所述对立止动面24逆着接触方向C朝向。当内壳体2布置为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一段距离处时,该对立止动面24可与所述锁止装置的所述止动面相互作用。
当对立止动面24抵靠在所述锁止装置的止动面上时,可阻止指示套筒18进一步插入外壳体3中。通过阻止该运动,防止至少另一闩锁构件23与外壳体3的对立闩锁构件接合。
对立止动面24可布置在指示套筒18的正面25的后方。例如,对立止动面24可布置在凹部26中,所述凹部26布置在指示套筒18的侧壁之一中并且逆着接触方向C敞开。指示套筒18可成型有第二对立止动面24’,所述第二对立止动面24’可布置在另一凹部26’的底面(ground)上。凹部26,26’可布置在指示套筒18的相对的侧壁中。
闩锁构件20和另一闩锁构件23可设置在与凹部26,26’不同的侧壁上。其中布置了凹部26,26’的侧壁可大致垂直于其上可设置闩锁构件20和另一闩锁构件23的所述侧壁而延伸。
此外,指示套筒18可沿接触方向C在各凹部26,26’后方设有锁止装置固定面27,27’的特征。在最终组装状态中,至少一个固定面27,27’可布置在所述锁止装置的一部分的前方,所述部分可垂直于接触方向C弹性偏转。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面27,27’可横向于接触方向与所述锁止装置的该部分交叠、并且锁止该部分的偏转。因此,防止了所述锁止装置在内壳体2与外壳体3之间的无意的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套筒18可包括:可逆着接触方向C指向的至少一个保持面28。保持面28可大致沿指示套筒18的背面29布置在对立止动面24后方或甚至在固定面27,27’后方。保持面28可完全地或至少部分地围绕通道4延伸。如果设置多于一个保持面28,则所述保持面28可围绕通道4对称地布置。至少所述另一闩锁构件23可沿接触方向C布置在所述保持面之前。靠近指示套筒18的背面29布置的所述保持表面28可被形成以在最终组装状态中抵靠在内壳体2上。
图3是触头组件5的放大视图。后部端接帽16可向着线缆密封件15和接触方向C敞开。线缆8可沿接触方向C导引穿过端接帽16和前部密封件17。在一些实施例中,端接帽16可具有沿接触方向C敞开的、用于线缆密封件15的接收空间30。该接收空间30可成型为与线缆密封件15互补,使得密封肋31密封地抵靠端接帽16的内侧壁。为了固定线缆密封件15在端接帽15中的位置,线缆密封件15的至少一些部分可与端接帽16准确地接合。例如,端接帽16可设置有至少一个保持销32,当线缆密封件15插入接收空间30中时,所述至少一个保持销32可放置于线缆密封件15的保持开口33中。在端接帽16的各角部中可布置一个保持销32,该端接帽16可具有垂直于接触方向C的大致矩形截面。相应的保持开口33可设置在线缆密封件15中。各保持开口33可至少部分地密封地包围保持销32。
图4示出内壳体2的放大视图。内壳体2的配合端34面向接触方向C,并且可在电连接器1的最终组装状态中形成电连接器1的接触面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面可包括T型引导槽35,所述T型引导槽35可沿接触方向C延伸、并且侧面布置有两个触头筒36,36’。在引导槽35的敞开端37处可设置触头构件38,所述敞开端37横向于接触方向C指向。触头构件38可具有用于将电连接器1附接到对立连接器的锁止装置。配合端34可以是可集成到公型或母型的电连接器1的插接面(plug face)中。
内壳体2可成型有沿接触方向C延伸的侧面或侧壁39。在一些实施例中,侧面39中的至少一个可形成有沿接触方向3延伸且终止于限制壁41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槽40。限制壁41可大致垂直于接触方向C延伸、并且可用作用于屏蔽构件10的止动面。例如,限制壁41可逆着接触方向C朝向,使得引导槽40逆着接触方向C敞开且沿接触方向C终止于限制壁41。引导槽40的敞开端可形成为用于屏蔽构件10的一部分的插入端K。
引导槽40可设置在相对的侧面39上。替代地或另外地,引导槽40’可设置在内壳体2的侧面或侧壁39’上,所述侧面或侧壁39,39’彼此成角度例如垂直地延伸。引导槽40,40’可沿接触方向C彼此相距一段距离开始。例如,引导槽40可开始于引导槽40’之前:然而,引导槽40,40’可沿接触方向C具有相同的长度。引导槽40,40’的插入端K,K’可指向相同方向,例如逆着接触方向C。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2可形成有用于屏蔽构件10的锁止结构42。借助于锁止结构42,屏蔽构件10可沿接触方向C附接在内壳体2上。例如,锁止结构42可包括至少一个锁止突起43,该锁止突起43可从所述侧面39之一伸出。例如,锁止突起43可垂直于接触方向C布置成紧邻引导槽40,40’之一。如果设置多于一个锁止突起43,则所述锁止突起43可横向于接触方向C在侧面与引导槽40,40’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2可包括所述锁止装置的一部分。例如,它可形成有锁止凹部44,该锁止凹部44可布置在所述侧面39,39’之一上且尤其是在侧面39上,其上也可设置用于屏蔽构件10的锁止结构42。锁止凹部44可垂直于接触方向C敞开、并且可布置在限制壁41,41’之一与配合端34之间。
侧面39,39’可合并在平行于接触方向C延伸的圆形台肩45中。用于屏蔽构件10的止动突起36可垂直于台肩45和接触方向C从台肩45伸出。用于屏蔽构件10的止动突起46可从台肩45或从侧面39,39’之一伸出。
图5示出了处于部分组装状态中的第二预组装单元51。触头组件5的触头元件6可连接到内壳体2、并且由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9固定在内壳体2中。
屏蔽壳10”的颈部13靠着线缆8放置,屏蔽壳10”的侧板12至少部分地与内壳体2的侧面39’交叠。
为使屏蔽壳10”移动到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中,它可沿接触方向C滑动。屏蔽壳10”的引导舌部(tongue)47可向着相对的侧板12’弯曲且沿接触方向C延伸。引导舌部47的自由端可形成为引导杆47’,该引导杆47’指向内壳体2且平行于接触方向C延伸。在屏蔽壳10”沿接触方向C滑动且进入它的最终组装位置时,引导舌部47且至少它的引导杆47’可适用至少部分地由引导槽40’接收。在最终组装状态中,引导舌部47可经由插入端K’至少部分地接收在引导槽40’中。同样地,相对的侧板12’可形成有引导舌部47,该引导舌部47可向着侧板12弯曲且可由相对的侧壁39’的引导槽40’接收。
图6是图5的放大视图。一对凹部可垂直于接触方向C沿引导舌部47延伸,所述一对凹部中仅凹部48示出。引导舌部47可不从屏蔽壳10”横向于接触方向C和平行于相邻的侧面39’伸出。引导舌部47和屏蔽壳10”可横向于接触方向C和平行于内壳体2的侧面39’沿直线终止。
两个闩锁舌部49,50可从屏蔽壳10’,10”的侧板12,12’横向于接触方向C且远离相对的侧板12’,12地突出。闩锁舌部49,50可沿接触方向C布置在引导舌部12之前。闩锁舌部49,50的自由端可逆着接触方向C指向并且可以向着侧板12可弹性偏转。
闩锁舌部49可适于在电连接器1的最终组装状态中锁止屏蔽壳10’,10”。闩锁舌部50可沿接触方向C布置在闩锁舌部49后方,该闩锁舌部50可适于与对立连接器闩锁。此外,闩锁舌部50也可电连接到对立连接器的屏蔽构件。
图7示出了处于第二预组装状态P2中的第二预组装单元51。两个屏蔽壳10’,10”都滑动到内壳体2上。屏蔽壳10’,10”可具有相似的设计并且围绕内壳体2呈镜像对称布置。至少屏蔽壳10’可包括止动凹部52,所述止动凹部52置于止动突起46上。中板53沿接触方向C延伸且互连侧板12,12’,所述中板53示出为具有沿接触方向C彼此紧邻布置的两个闩锁舌部50。因此,第二预组装单元51可包括位于各侧部上的两个闩锁舌部50,所述各侧部平行于接触方向C延伸。
引导凸起54可从中板53向着相对的屏蔽壳10”突出。当屏蔽壳10’沿接触方向C滑动到内壳体2上时,引导凸起54可与内壳体2的引导槽40接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壳10’,10”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至少一个锁止构件,该锁止构件在预组装状态中与内壳体2的锁止结构42相接合。例如,屏蔽壳10’可包括用于内壳体2的各锁止突起43的、呈锁止开口55形式的一个锁止构件。
至少屏蔽壳10’的中板53可成型有通孔56,所述通孔56可在预组装状态中与内壳体2的锁止凹部44对齐。可从第二预组装单元的外部经由通孔56抵达锁止凹部44。闩锁舌部57可沿接触方向C向它的自由端延伸。闩锁舌部57可与电连接器1的锁止装置接合或可弯曲到锁止凹部44中,从而进一步改善屏蔽构件10与内壳体2之间的机械连接。
第二预组装单元51可连接到线缆8。例如,屏蔽构件10可通过压接连接14而连接到线缆8。线缆密封件15和后部端接帽16可相继或一起沿接触方向C向压接连接14推动、并且沿接触方向C与中板53交叠。
图8是图7的放大视图。锁止突起43横向于接触方向C且远离于内壳体2地伸出到锁止开口55中。止动锥部58可沿接触方向C设置在锁止开口55之前,所述止动锥部58的仅一半可横向于接触方向C从中板53突出。止动锥部58的止动基底59可朝向接触方向C且远离内壳体2。当第二预组装单元51已在外壳体3中到达它的最终组装位置时,止动基底59可阻止沿接触方向C相对于外壳体3的进一步运动。
图9是电连接器1的截面图。第二预组装单元51布置在外壳体3中处于未完全组装状态I,其中内壳体2布置在外壳体3的内部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之前。锁止装置L的锁止杠杆60可垂直于接触方向C且远离于内壳体2进行弹性偏转。当内壳体2插入外壳体3中时,它可在内壳体2上或在屏蔽构件10上滑动。它的正面61可用作止动面61,该止动面61在所示的阻止位置B中可阻止指示套筒18插入到外壳体3中。
当将内壳体2或第二预组装单元51进一步插入到外壳体3中时,锁止凹部44可下落与锁止杠杆60的固定突起62对齐,所述固定突起62然后可被锁止杠杆60所引起的弹性力推到锁止凹部44中。固定突起62可从锁止杠杆60垂直于接触方向C向内壳体2伸出。如果电连接器1是屏蔽式类型,则固定突起62可延伸穿过通孔56进入锁止凹部44中。前部密封件17示出在外壳体3的内部布置在它的密封位置D。
图10是处于最终组装状态F的电连接器1的透视截面图。内壳体2已在外壳体3中到达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2。如果连接器1是屏蔽式类型,则第二预组装单元51示出布置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51。同样地,指示套筒18位于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18。
固定突起62可在所示最终组装状态F中布置在它的接合位置E,在所述接合位置E中它至少部分布置在锁止凹部44中和/或穿过通孔56。锁止杠杆60可以未弯曲或垂直于接触方向C远离内壳体2仅稍微弹性弯曲。通过所述固定突起62与锁止凹部44之间的准确配合,所述内壳体2在外壳体3的内部的位置得以固定。锁止杠杆60可以是外壳体3的一体部分或者可以是可被锁止或附接到外壳体3的单独部分。锁止装置L可至少包括锁止杠杆16和至少一个对立锁止元件,例如锁止凹部44和/或通孔56。
在最终组装状态F中,指示套筒18已到达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18。指示套筒18的正面25可抵靠前部密封件17、且固定前部密封件17防止其沿接触方向C离开其最终组装或密封位置D的运动。
固定面27可与锁止杠杆60交叠在它的固定突起62处,从而阻止固定突起62离开它的接合位置E以及与锁止凹部44准确接合的运动。
图11示出处于第一预组装状态P1中的第一预组装单元63。指示套筒18由它的另一闩锁构件23闩锁到外壳体3,所述另一闩锁构件23与第一对立闩锁构件64相接合。所述另一闩锁构件23在第一对立闩锁构件64后方接合,使得指示套筒18沿接触方向C的无意的运动得以避免。当指示套筒18逆着接触方向C进一步插入到外壳体3中时,闩锁构件20可被推到第一对立闩锁构件64之上。进一步地,另一闩锁构件23可在指示套筒18从所示的预组装位置S移动到最终组装状态F中时被推到第二对立闩锁构件65之上。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器(1),具有适于接收至少一个触头组件(5)的内壳体(2)、外壳体(3)和锁止装置(L),其中,所述内壳体(2)适于在所述连接器(1)的装配过程中沿接触方向(C)插入所述外壳体(3)中,并且在所述连接器(1)的最终组装状态(F)中,所述内壳体(2)相对于所述外壳体(3)的相对位置由所述锁止装置(L)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具有适于在所述连接器(1)的装配过程中逆着所述接触方向(C)插入所述外壳体(3)中的指示套筒(18),并且,在未完全组装的状态(I)下,所述内壳体(2)布置成在所述外壳体(3)中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2)一段距离,所述锁止装置(L)形成用于所述指示套筒(18)的止动面(61),阻止所述指示套筒(18)移动到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1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具有适于密封所述外壳体(3)以及相配合的对立连接器的壳体的前部密封件(17),所述前部密封件(17)至少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F)中由所述指示套筒(18)固持于所述外壳体(3)中处于密封位置(D)。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预组装状态(P1)下,至少所述指示套筒(18)和所述外壳体(3)形成第一预组装单元(63),处于所述第一预组装状态(P1)的所述指示套筒(18)安装成远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18)。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具有屏蔽构件(10),所述屏蔽构件(10)沿所述接触方向(C)延伸并且至少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F)中处于所述内壳体(2)与所述外壳体(3)之间,其中至少所述内壳体(2)和所述屏蔽构件(10)结合以形成第二预组装状态(P2)中的第二预组装单元(5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组装单元(51)的最终组装位置(F51)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F)中由所述锁止装置(L)固定。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套筒(18)设置有至少一个闩锁构件(20,23),以将所述指示套筒(18)锁止在所述外壳体(3)中远离它的最终组装位置(F18)。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未完全组装状态(I)中,所述锁止装置(L)至少部分地横向于所述接触方向(C)从接合位置(E)弹性偏转到阻止位置(B),其中在所述接合位置(E)中所述内壳体(2)的位置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F)被固定。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套筒(18)在所述最终组装状态(F)中固定所述锁止装置(L)的接合位置(E)。
9.如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构件(10)具有至少一个引导杆(47’),并且所述内壳体(2)具有用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杆(47’)的至少一个引导槽(40,40’),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槽(40,40’)沿所述接触方向(C)从用于所述引导杆(47’)的限制壁(41,41’)向着插入端(K,K’)延伸。
10.如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构件(10)具有至少一个锁止构件(55),所述至少一个锁止构件在所述第二预组装状态(P2)中与所述内壳体(2)的锁止结构(42)相接合。
11.如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8)与所述屏蔽构件(10)之间的压接连接(14)由两个压接管建立,所述两个压接管能够围绕所述线缆(8)布置成同心的装置,其中所述屏蔽构件(10)的颈部(13)布置在所述两个压接管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具有至少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9),所述第一触头位置确保构件(9)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触头组件(5)固定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具有至少第二触头位置确保构件(19),所述第二触头位置确保构件用于将所述内壳体(2)固定在它的最终组装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0007966.4A EP2413431B1 (en) | 2010-07-30 | 2010-07-30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 outer housing, an inner housing and an indicator sleeve |
EP10007966.4 | 2010-07-30 | ||
PCT/EP2011/062120 WO2012013518A1 (en) | 2010-07-30 | 2011-07-15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 outer housing, an inner housing and an indicator sleev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53082A true CN103053082A (zh) | 2013-04-17 |
CN103053082B CN103053082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3131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37665.4A Active CN103053082B (zh) | 2010-07-30 | 2011-07-15 | 具有外壳体、内壳体和指示套筒的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40435B2 (zh) |
EP (1) | EP2413431B1 (zh) |
CN (1) | CN103053082B (zh) |
BR (1) | BR112013001837B1 (zh) |
WO (1) | WO2012013518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32534A (zh) * | 2016-08-10 | 2018-02-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732545A (zh) * | 2016-08-10 | 2018-02-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8232678A (zh) * | 2016-12-15 | 2018-06-29 | 李尔公司 | 用于电连接器端子腔的内壳体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413431B1 (en) * | 2010-07-30 | 2015-03-11 |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r.l.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 outer housing, an inner housing and an indicator sleeve |
JP5864351B2 (ja) * | 2012-04-26 | 2016-02-1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JP6054539B2 (ja) * | 2012-10-15 | 2016-12-27 | デルフィ・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オペレーションズ・ルクセンブルク・エス・アー・エール・エル | 電気コネクタ |
WO2014060790A1 (en) * | 2012-10-15 | 2014-04-24 | Delphi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Luxembourg S.À.R.L. |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
WO2014117821A1 (en) * | 2013-01-29 | 2014-08-07 | Delphi International Opérations Luxembourg S.À R.L. |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y |
CN204067664U (zh) * | 2014-08-12 | 2014-12-31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6244332B2 (ja) * | 2015-06-12 | 2017-12-0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US10044146B2 (en) * | 2016-04-19 | 2018-08-07 | Facebook, Inc. | Pass-through connector |
WO2018003466A1 (ja) * | 2016-06-29 | 2018-01-0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コネクタ |
US9774138B1 (en) * | 2016-12-04 | 2017-09-26 | F Time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 Connector module |
DE102017107410B4 (de) * | 2017-04-06 | 2021-01-21 | Lisa Dräxlmaier GmbH |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und steckverbindung |
US10116078B1 (en) * | 2017-08-01 | 2018-10-30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High current compression blade connection system |
JP2019040690A (ja) * | 2017-08-23 | 2019-03-14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CN109038075A (zh) * | 2018-08-31 | 2018-12-18 | 东莞市广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防水结构 |
CN111146631B (zh) * | 2018-11-02 | 2023-08-11 | 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 |
JP7387407B2 (ja) * | 2019-11-27 | 2023-11-2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7252518B2 (ja) * | 2020-01-13 | 2023-04-0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11404826B1 (en) * | 2021-08-11 | 2022-08-02 | J.S.T. Corporation | High voltag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female and male housings with a female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TPA) device, and an improved method for improving clearance and creepage in the high voltage connector assembly |
JP7401504B2 (ja) * | 2021-10-19 | 2023-12-1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1836A (zh) * | 1997-09-17 | 1999-03-2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带定位件的连接器 |
US20030060084A1 (en) * | 2001-09-21 | 2003-03-27 | Yazaki Corporation | Connector |
US7588461B2 (en) * | 2007-03-06 | 2009-09-15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ating connectors with a continuous EMI shiel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14098B2 (en) * | 2000-12-28 | 2003-02-04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and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s |
US6475004B2 (en) * | 2001-01-09 | 2002-11-05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engagement assist member and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
FR2830133A1 (fr) * | 2001-09-24 | 2003-03-28 |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 Connecteur a dispositif d'aide a l'accouplement |
US6857892B2 (en) * | 2003-06-05 | 2005-02-22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member |
US7083471B2 (en) * | 2003-06-18 | 2006-08-01 |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connector, shield connector and lever type connector |
US6935893B1 (en) * | 2004-02-11 | 2005-08-30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
US7066773B1 (en) * | 2005-02-07 | 2006-06-27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PA stop |
US7744390B2 (en) * | 2005-07-28 | 2010-06-29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nection assist |
US7241155B2 (en) * | 2005-07-28 | 2007-07-10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nection assist |
EP1883135A1 (en) * | 2006-07-28 | 2008-01-30 |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p.A.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4797892B2 (ja) * | 2006-09-07 | 2011-10-19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US7399195B2 (en) * | 2006-12-06 | 2008-07-15 | J.S.T. Corporation |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US7470138B1 (en) * | 2007-07-18 | 2008-12-30 | J.S.T. Corporation |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US8011938B2 (en) * | 2008-05-21 | 2011-09-06 | Tyco Electronic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inear actuator |
US7670177B2 (en) * | 2008-06-17 | 2010-03-02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oating alignment member |
EP2413431B1 (en) * | 2010-07-30 | 2015-03-11 |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r.l.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 outer housing, an inner housing and an indicator sleeve |
ES2576828T3 (es) * | 2010-08-13 | 2016-07-11 |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P.A. | Protección de dedos para un cabezal de 90º |
US8419485B2 (en) * | 2011-01-27 | 2013-04-16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Bulkhead connector assembly |
US8235744B1 (en) * | 2011-02-01 | 2012-08-07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including connector body with integ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latch |
DE102011051291A1 (de) * | 2011-06-23 | 2012-12-27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Steckverbinder mit Kammerblock und Kontaktsicherung |
JP5771094B2 (ja) * | 2011-08-25 | 2015-08-2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US8926363B2 (en) * | 2012-03-02 | 2015-01-06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2010
- 2010-07-30 EP EP10007966.4A patent/EP2413431B1/en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7-15 CN CN201180037665.4A patent/CN103053082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15 WO PCT/EP2011/062120 patent/WO2012013518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7-15 US US13/813,140 patent/US884043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7-15 BR BR112013001837-2A patent/BR112013001837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1836A (zh) * | 1997-09-17 | 1999-03-2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带定位件的连接器 |
US20030060084A1 (en) * | 2001-09-21 | 2003-03-27 | Yazaki Corporation | Connector |
US7588461B2 (en) * | 2007-03-06 | 2009-09-15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ating connectors with a continuous EMI shield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32534A (zh) * | 2016-08-10 | 2018-02-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732545A (zh) * | 2016-08-10 | 2018-02-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732534B (zh) * | 2016-08-10 | 2019-06-2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732545B (zh) * | 2016-08-10 | 2020-02-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8232678A (zh) * | 2016-12-15 | 2018-06-29 | 李尔公司 | 用于电连接器端子腔的内壳体 |
CN108232678B (zh) * | 2016-12-15 | 2020-02-14 | 李尔公司 | 用于电连接器端子腔的内壳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13431A1 (en) | 2012-02-01 |
EP2413431B1 (en) | 2015-03-11 |
CN103053082B (zh) | 2016-01-20 |
WO2012013518A1 (en) | 2012-02-02 |
US8840435B2 (en) | 2014-09-23 |
BR112013001837A2 (pt) | 2016-05-31 |
US20130130535A1 (en) | 2013-05-23 |
BR112013001837B1 (pt) | 2020-1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53082A (zh) | 具有外壳体、内壳体和指示套筒的电连接器 | |
EP1986284B1 (en) |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01218714B (zh) | 带有接线端位置保证装置的连接器组件 | |
EP1962390B1 (en) |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 |
JP4876985B2 (ja) | コネクタ | |
US9673563B2 (en) | Connector | |
CN103368009B (zh) | 连接器 | |
GB2438478A (en) | Connector with lock securing member having a lock releasing portion | |
CN103650250B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
CN103181033A (zh) | 具有触头锁定构件和测试止挡件的电插头元件 | |
US20130330956A1 (en) | Joint Connector | |
US9595784B2 (en) | Connector | |
CN102754288A (zh) | 连接器组件 | |
KR100790339B1 (ko) | 전기 자동차에 사용되는 암형 커넥터 및 그 암형 커넥터에접속되는 수형 커넥터 | |
US20200212617A1 (en) | Connector | |
US9698517B2 (en) | Connector with a wire cover having an opening for arranging wires pulled out from a housing of the connector | |
CN102365569B (zh) | 光连接器 | |
JP2015506534A (ja) | 電気コネクタ、その組立体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KR102591645B1 (ko) |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US8337255B2 (en) | Connector and series of connectors | |
US20230102502A1 (en) | Connector | |
US10910753B2 (en) | Connector | |
US9196993B2 (en) | Connector unit | |
WO2012111529A1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み立て装置 | |
US20220247133A1 (en) | Conne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Italy, Turin, Clay Neo Applicant after: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rl Applicant after: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Address before: Italy, Turin, Clay Neo Applicant before: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rl Applicant before: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